【贾宝玉参加科举考试背后,深藏着他的良苦用心,只有父亲贾政点破了!】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答。关于贾宝玉有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们来结合着四大名著《红楼梦》高鹗版本的续集来分析一下,足见宝玉在成年之后,在家族、家庭、父母上,用了一番良苦用心,他之所以在参加科举后出家的原因,只有他的父亲贾政点破了!
高鹗版本:第119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在高鹗后四十回的续本,第一百十九回里:
次日,宝玉、贾兰换了半新不旧的衣服,欣然过来见了王夫人。王夫人嘱咐道:“你们爷儿俩个都是初次下场,但是你们活了这么大,并不曾离开我一天。就是不在我眼前,也是丫头媳妇们围着,何曾自己孤身睡过一夜。今日各自进去,孤孤凄凄,举目无亲,须要自己保重。早些作完了文章出来,找着家人早些回来,也叫你母亲媳妇们放心。”
只见宝玉一声不哼,待王夫人说完了,走过来给王夫人跪下,满眼流泪,磕了三个头,说道:“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答报。只有这一入场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个举人出来,那时太太喜欢喜欢,便是儿子一辈子的事完成了,一辈子的不好也都遮过去了。”
从这一回写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确确实实去参加了科举考试。这是事实了。这两段文字里边写的,通过贾宝玉与他的母亲王夫人的对话,言行举止,就能感受到贾宝玉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实际上已经19岁了,对于一个19岁的成年人来说,经历了林黛玉和贾母的先后死亡,家族的衰落这些巨大变故之后,悟性极高的他,实际上也早已看破红尘的恩怨,但是为人夫,为人子的贾宝玉,依然还是对贾家特别是他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有一份内疚和责任心的,从《红楼梦》中我们之所以喜欢贾宝玉,也是因为他性情温和,尊重女性,也能看到他对母亲王夫人始终也是保持着极高的尊重,王夫人的话,贾宝玉也是言听计从的。几乎没有特别地反抗过自己的母亲。
当贾宝玉自己也成家之后,他对于家族的责任和母亲的孝心,及对于自己内心对俗世的通透,实际上是已经想了很久,为了不让父母因为他以前的贪玩,不务正业,不读诗书,不上进,再继续操碎了心,贾宝玉决定给父母一个完好的交待。这也是他为什么抵触了多年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突然间在结婚之后,有了一个极大的反转。
贾宝玉向科举低头,只是为了给贾家和父母的面子一个完满的交待
在封建社会下,功名利禄,是每个官宦人家的孩子,从一个出生就要背负的家族传承使命,这并不是他一个不想考就可以不考的。对于贾宝玉来说,贾家家大业大功劳大,有贾母处处护佑,才让贾宝玉比其他公子哥,有了很多的幸运之处。
但是人总要长大,总要担负起自己肩膀上应该背负的责任。
所以,贾宝玉经过很长时间思考之后,决定向世俗低头,给生养他十九年的父母亲和没落的贾家有一个完满的交待。而这个交待,就是主动去参加科举考试,只有中了举人,把名留给了贾家和父母,他才能走的无牵无挂。也许在他看来,整个家族、父母、薛宝钗甚至袭人,他们需要的是功成名就的贾宝玉,而不是继续叛逆、继续抵触,继续执迷不悟下去的那个贾宝玉。
贾宝玉心里已经非常清楚,他的自由、无拘无束,其实早在贾家没落、林黛玉死亡之后,已经心如槁木。就在和尚再次找来贾宝玉时,佛性已经觉醒的他自我感觉,自己该跟贾家了却这段尘缘了。
所以,才有了他已经事先规划好,科举考试完了,自己就离家出走,去找和尚,一起出家。
在后文中,贾兰回来后,家里人始终焦急地等贾宝玉回来。但是找了一遍又一遍,却怎么都找不到贾宝玉。再后来,报喜的人进来,得知贾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王夫人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明显喜欢大于悲伤。
宝玉出家与父亲贾政辞别,只有贾政点破了他中举后出家的原因
在一百二十回结尾时,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有一个特写的镜头:
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有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大吃一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
只见船头上来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就在贾政回到家之后,他向众人说了,宝玉出家的事实,认为宝玉自小不一样。众人道:“宝二爷果然是下凡的和尚,就不该中举人了。怎么中了才去?”
贾政毕竟是诗书满腹才华的人,他对于宝玉中了举人之后才出家的事,倒是有了自己的看法。贾政听了这个疑问,这样跟家里人说,“你们哪里知道?大凡天上星宿,山中老僧,洞里的精灵,他自具一种性情。你看宝玉何尝肯念书?他若略一经心,无有不能的。他那一种脾气也是各别另样。”他说完这些话,算是对贾宝玉的出家、过去十九年的与众不同,给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总结。“知子莫若父”,贾政的这番话说完之后,便亲自写家书,劝慰贾宝玉的母亲等人,从此以后,不必再牵挂宝玉了。
信里写得很明白,“不必悲伤,原是借胎”。对于宝玉这么做的原因,全家族里,只有他的父亲贾政说到了点子上,也就是参透,读懂了贾宝玉。
在贾政看来,儿子贾宝玉中了举人才决定出家,是对的。如果贾宝玉中了举人选择做官,保不住将来会惹出什么事情来,到那时伤风败俗等发生的话,对于名门望族的贾家,虽然是落寞了,但是名声上也是一种损害。倒不如现在,还没有为官之前,选择出家,更好。为什么呢?原来在贾政看来,宁可让外人感到贾府出了一个佛爷,是老爷太太前世的积德,所以宝玉今生才借胎生在贾府,这样传出去,岂不是更好呢?
果然王夫人听了老爷贾政的一番高见,心里便豁然开朗。因为从《红楼梦》书中,我们也知道贾府的人,修道的修道,念佛的念佛,王夫人也是一心向佛,信佛的人,所以,这样的一种自我宽慰的方法,对于信佛的人家来说,自然也是一件积善之事。
小结
根据《红楼梦》原著高鹗的续本,贾宝玉的确是参加了科举考试,这是事实。至于为什么非要等着结了婚,中了举人才选择出家。因为这些都是人活在尘世中,要去完成的俗缘。简单来说,就是结婚生子,追求功名利禄。这也是贾宝玉作为俗世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完成了的最后的两个人生大事。只有他在被作者安排了完成这两个俗缘之后,再选择出家,才符合《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最初的安排。
其实,贾宝玉的选择也是告诉世人,人活在俗世之中,无论怎样,该担负的责任,还是要去担负,该尽的孝还是应当尽到,也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贾宝玉生活在俗世十九年,他也有入世的一面,在成年之后,他最终妥协完成人生的大事,中了举人无愧家族声誉,结了婚无愧父母,与宝钗同房使她怀孕同样无愧于她,至于别人怎么看待,贾宝玉已经不再在乎,他认为,自己只有完成了这些任务,他才能无牵无挂的决绝离开尘世,得到自由,也就彻底出世了。
换到今天,也类似于那些为了结婚而结婚的男女。为了让父母安心,跟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生子,然而就算生活的不幸福,也未必敢彻底放下选择重新做回最好的自我。所以,凡人,普通人,很难做到像贾宝玉那样放下所有,只为了兑现前世的许诺,林黛玉死了,他就去做和尚。
当然小说就是小说,我们还应当肩负自己的家庭责任感,该背负的,还是承担下去。谢谢大家,喜欢阅读我的文字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西西阅读空间,谢谢!
喜欢《红楼梦》,一起来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