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传承》男主角一直强下去的,好像没女主角
主角一直很强小说
happyever
修罗战神 ,神魔霸体. 龙血战神.修罗武神 ,混沌剑神 ,绝品帝尊 ,炼神, 最强剑神, 剑破苍穹 ,云氏传奇 。我觉得17K排行榜都市玄幻都很不错的!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原贴:主角的身份很强的玄幻小说
kiwigwj
不管李恪强不强,他的身份注定不能成为太子。
一,李恪的生母是杨妃,杨妃的生父是隋炀帝杨广,而杨广却是被关陇集团抛弃的皇帝,所以为了以后不被清算,拥有隋炀帝血脉的李恪是不能上位的。
二,李世民有三个嫡子,李恪想上位得这三个嫡子死完,还得李世民其它儿子也死完才轮得到他们两兄弟。显然这不可能,除非李世民和二十四功臣是瞎子。
李恪之所以受到追捧,应该是受到七八年前的网络小说的影响,小说什么情况,想必大家都知道,应该是小说里李恪的人设比较受网民的欢迎。
灵儿
原贴:主角的身份很强的玄幻小说
bunny2580
李恪,在电视中一直是以小杨妃和李世民的儿子出现。小杨妃又经常以隋炀帝公主的身份在电视剧中和李世民展现一段狗血的恋情。人们喜欢这样的八卦故事。
于是李恪相当于拥有了两位帝王的鲜血,大家又觉得他应该强大。
其次,也是在电视剧中一直塑造的李世民嫡三子李治的形象,懦弱无能优柔寡断。
两厢比较,大家就会为李恪感到可惜。
但真正的李治和李恪应该不会如电视剧狗血八卦一般的。
1、历史上真正的李治
我个人一直倾向认为李治应该如唐宫美人心计郑国霖演的那样腹黑,表面装柔弱,坏人让武媚娘去当。
比如除去长孙无忌的事件,历史上是因为朝廷大小事务几乎都由长孙无忌拍板决定,李治说话都没用了,长孙无忌还要请李治立陈王李忠为太子,到了“拥权自重”的地步,这才惹怒了李治。
李治自己不想出头除掉舅舅,还是扶持自己上位的舅舅,要知道他是以“仁孝”出名的,所以他不能塌房,要维持人设。他就利用了武媚娘的野心。武媚娘为了当上皇后,设计除去了反对她的无忌。你想如果没有李治暗测测的允许,在后宫的武媚娘还没那么大权利的武媚娘能搞出那么多事真能扳倒长孙无忌吗?
再看后来武媚娘当皇后后,李治为了抑制武家的发展,继续将王皇后的哥哥留在朝堂任用,还拟定内训和外戚戒来限制武家势力,借此达到朝堂上世家间的权利平衡。
李治不简单的,大概就像汉朝那个装柔弱的刘恒。
你就看李治时期开创了大唐版图的巅峰,这个有明确的记载,就应该知道他并不简单,他军事上不仅守成,还做到了对外扩张。政治上,他在位时期关陇门阀被严重削弱打击。人事方面,李治知人善任,亲自提拔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统治时期得到重用的著名文臣有卢承庆、魏元忠等,武将则有苏定方、薛仁贵等,后期他还放心武媚娘帮他理政,他其实也是发掘了武媚娘的一些才能的。
2、历史上记载的李恪
而历史上真正记录的李恪,身份也未见多高贵的。
最主要是那些电视剧里李世民多爱小杨妃的狗血在历史书里完全没影,反倒全是李世民又爱又尊重长孙皇后的纪录。
爱屋及乌,我也不相信李世民真多么珍重李恪,反倒李二确实喜欢嫡子们有很多历史纪录。
真正的小杨妃只出现在纪录李恪的一段话里,“恪母,隋炀帝之女也”,就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小杨妃多透明了吗?隋炀帝时期是个没有封号,生母是谁都不详的,完全不受重视的隋炀帝女儿。在李世民后宫里,她都没有出现在纪录李世民相关生活的事件里。古代子凭母贵,显然真实的李恪也不会受到多少重视的。
历史上史学家也只是为李恪感到冤屈而已,说到李恪的才华,都写不出一件具体的事情,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李恪生平。
所以我觉得李恪才华也是后人想象出来的。
人们谈论他就像谈论一个悲剧、又在谈论一个八卦,津津有味。仅此而已。
以上。
parfum(芮)
-----《修罗战神》东方玄幻
发表字数不足两万字,便在接到了网站的签约邀请,签约之后,战神成绩火爆,成为2011年,17K最热门的玄幻小说之一。作者更是凭借此书,成为2011年,17K小说网的玄幻新人王。挺好看的这本小说
傲天无痕
-----《战皇》异界大陆
本书是、YY、幽默、扮猪吃虎、爽文。作者被读者粉丝追捧称“高速超快金手指”,凭借《战皇》一书引起强烈反应,共计710多万字,已完结,点击过超过1.2亿
烟雨江南
-----《罪恶之城》异界大陆
《罪恶之城》,这是由网络超人气玄幻小说作家烟雨江南,于2011年12月24日平安夜在17k小说网连载发行的小说,目前已出版。上线仅一个月,就已拥有超过300万读者,在17K小说网上获得超过280万张“贵宾票”,甚至创造了作者一天最高收入7万元的业界“神话”。
心星逍遥
-----《混沌剑神》异界大陆
心星逍遥创作的混沌剑神是一部经典的玄幻小说,写得很好。文笔流畅,修辞得体,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情节生动,值得一看
原贴:主角的身份很强的玄幻小说
rain3699
原贴:主角的身份很强的玄幻小说
快到碗里来er
善良的蜜蜂
-----《修罗战神》东方玄幻
发表字数不足两万字,便在接到了网站的签约邀请,签约之后,战神成绩火爆,成为2011年,17K最热门的玄幻小说之一。作者更是凭借此书,成为2011年,17K小说网的玄幻新人王。挺好看的这本小说
傲天无痕
-----《战皇》异界大陆
本书是、YY、幽默、扮猪吃虎、爽文。作者被读者粉丝追捧称“高速超快金手指”,凭借《战皇》一书引起强烈反应,共计710多万字,已完结,点击过超过1.2亿
烟雨江南
-----《罪恶之城》异界大陆
《罪恶之城》,这是由网络超人气玄幻小说作家烟雨江南,于2011年12月24日平安夜在17k小说网连载发行的小说,目前已出版。上线仅一个月,就已拥有超过300万读者,在17K小说网上获得超过280万张“贵宾票”,甚至创造了作者一天最高收入7万元的业界“神话”。
心星逍遥
-----《混沌剑神》异界大陆
心星逍遥创作的混沌剑神是一部经典的玄幻小说,写得很好。文笔流畅,修辞得体,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情节生动,值得一看
原贴:主角的身份很强的玄幻小说
Salim
李恪在颉利可汗帐前射雕!
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曾经被唐太宗亲口赞许“英果类我”。想立为太子,但却被宰相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最为让人奇怪的是,这个被李世民非常欣赏的皇子,仅仅因为宰相长孙无忌阻拦一下,就马上被李世民放弃了。难道李世民还怕长孙无忌,还是长孙无忌掌握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自己本身不是太子,最后是他为了得到皇位,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才夺得这万里花花世界。经历了人伦惨变的李世民,是用什么办法防止后代也采用相同的方式夺得皇位的。
今天我们就借助史书,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明明喜欢李恪,但却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玄机!
1)李恪其人,身兼两大皇室血脉!
其实要论出身高贵,非李恪莫属。因为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的母亲杨妃是眼睁睁看着大隋灰飞烟灭无能为力。其内心的悲伤可想而知。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正妻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比李世民小三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公元613年,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时,李世民刚好16岁。
而李恪的出生时间是公元619年。公元617年,李渊带着李世民造反,并且在十一月份进入长安,架空杨广,改立代王杨侑为隋帝。从这个时间看起,也就是进入长安后,为了稳固李家的地位,李渊选择了和隋朝宗室联姻,而杨妃就是这个时候才下嫁李世民,这也刚好和李恪出生的时间对的上。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勒死,李渊这时候趁机登极做了皇帝。杨妃这时候嫁给李世民还真是比较幸运。否则乱世皇族女人的下场还是非常悲惨的。不管怎么样,杨氏是公主,按常理不应该给李世民作妾。估计杨氏下嫁的时间应该是李渊当皇帝之后,这样才说的通。
虽然杨氏的身份比长孙皇后要尊贵的多。但这时也是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只好屈居长孙皇后下面做妾。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李恪不是嫡长子,要想当上太子是难上加难。除非长孙皇后生的儿子全部死光了。
除了这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如果非常喜欢杨妃,就可以把杨妃尊为皇后,这样李恪也就顺利成章的变成了嫡子。
但可惜的是,李世民并不特别喜欢杨妃。李世民最喜欢的恰好是李元吉的老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李元吉的老婆收进宫里。
不说别的,李世民和巢王妃杨氏,生下来四个儿子,女儿更是一大群。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后来几乎天天跟巢王妃在一起。以至于后来李世民想立巢王妃为皇后的想法,但都被大臣制止了。原因太不好看了,有违礼制。李世民后来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因此,李恪压根就无法成为嫡子。
2)强行立李恪的风险!
李世民作为一代天骄,他看人的眼光是非常准的。他认为李恪是很英明的人,那么李恪的水平就不会差。李世民既然这么肯定李恪,如果他强行立李恪为太子,会发生什么的事情?不是说皇帝至高无上吗!
第一,李恪的隋帝血脉让群臣非常紧张。
李世民的手下,包括凌烟阁的功臣们,哪一个不是踩着隋朝皇室的献血赚取功名的。如果李恪当上皇帝,势必要对母族予以照顾。那么如果杨氏的人掌握住大权,要报复该怎么办。因此,功臣集团大都比较抵触。这也是长孙无忌敢直接反对的基本原因。因为李世民心知肚明,立李恪有风险,功臣集团担心被报复。
第二,开启皇位之争。
李世民当上皇帝,固然是因为李世民功高盖世。但李世民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这个就是立贤。一旦立贤就堂而皇之的宣称,皇位是可以自己谋画得来。但封建王朝宣扬的一直是天命制度。嫡长子就是上天的安排。
一旦开启皇位之争,皇家必然是腥风血雨。我们大都看了《雍正皇帝》的九王夺嫡,基本到最后康熙皇帝的儿子死的差不多,皇家基本陷入分裂。而康熙皇帝对儿子们也失去应有的控制。
所以皇子不能立贤,一旦立贤会使皇族分裂。历史上这些事情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就是齐桓公的立贤,最后五个儿子大打出手,齐国陷入混乱,齐桓公被饿死。
因为“贤”这个标准很难清晰的界定。人人都可以说自己贤明。装腔作势收买人心每个人都会。一旦每一位皇子都认为他可以当太子,可想而知这个国家会乱成什么样子。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纷争导致大臣纷纷站队。玄武门之变后,东突厥的二十万骑兵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开到长安前,其中李建成的旧臣出力不小。因此夺嫡是最伤害一个国家的事情。这才有上天安排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天意,不是人力可以竞争的。这样就让很多皇子,死了当太子的心。
国家保持稳定,这也是长孙无忌敢强烈反对李世民的原因。如果李世民强行立李恪,就要和汉武帝一样,为了立刘弗陵,逼太子谋反,牵连无数大臣,一举荡平太子的全部势力。
就这汉武帝最后还是一样要和太子势力和解,不得已建立思子台。田千秋甚至把刘邦都搬了出来。大家都是装糊涂。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不知道谁在想什么。
因此,李世民不是不可以立李恪,对大唐伤害太大。要清洗很多功臣和皇子。看看朱元璋杀功臣就知道其中的厉害了。
3)李恪本身的水平。
李世民在夸李恪,但是群臣不感冒。公元637年,李恪因为游猎过度,损害庄稼而被御史弹劾。这时候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护犊子。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了撇清李恪的责任,对宰相说:“长史权万纪是辅佐朕的儿子,李恪有错他不能纠正,罪该死!”
大臣柳范马上进谏道:“房玄龄辅佐陛下,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独独怪罪权万纪?”
一句话把李世民怼的无话可说。非常生气,一甩帘子就进去了。过了好久,李世民感觉刘范的话正确,就把他叫进去说:“你怎么能这么不给我面子!”
刘范说:“人家说君正臣直,陛下这么圣明,我怎么敢不进愚直!”
因此,李恪在自身修养上,做的并不是很出色。打个猎竟然敢视国法于不顾。可见也是一个嚣张跋扈的主。在这一点上,远不如年纪很轻的李治。
李治九岁那一年,长孙皇后去世。李治哭的一塌糊涂。简直是肝肠寸断。不但李世民看了觉得这孩子孝顺,就连大臣们都看着李治心疼。
封建王朝的礼制的核心就是要“忠孝”。做为儿子要对父母孝顺,作为臣子要对皇帝忠心。这才是遵从封建礼教制度。
公元644年,长时间没有带兵的李世民,按耐不住心中长久的冲动,要亲自带兵东征高丽。大臣们纷纷劝阻,为了皇帝和天下的安危。但李世民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机会,那会那么容易放弃。可以说,李世民这次东征高丽纯属长时间没打仗憋的难受。要发泄一下。
亲自带领千军万马,杀伐果断,指挥若定,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李世民心情极爽。但皇帝出征,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坐镇后方的太子。
我们再看李治的表演。这时候已经16岁的李治表现的极不舍得父亲。天天哭的以泪洗面。如果不知道后来他和武则天有一腿的话,根本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装的。肯定是发自内心的感觉。
李世民也被感动了,对李治非常放心。这还不是李治表演的最高境界。李世民回程的时候,李治一直跑到并州去接李世民。并且用手扶着李世民的车架,步行了一个多月。当朝太子,尊贵无比,装也不可能装的这么长时间。
李世民身上长了一个毒疮,李治亲自用嘴把脓吸出来。看到就会让人恶心的脓,李治一口一口吸出来。真是孝顺到了极点。那个父亲不喜欢这样的儿子。
这一切李恪能做的到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李恪就是到最后也不可能竞争过李治。李治真是太孝顺了。不过参照后来他娶了武则天,真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
不过李世民夸李恪的话,被长孙无忌牢牢记住。公元653年,长孙无忌在处置房遗爱谋反案时,把吴王李恪牵连进去,李恪被处死。
处死前,李恪大声说:“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宗有灵,长孙无忌不得好死!”
老天还是很给面子,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李治和武则天弄死!
综上所述:李世民是非常喜欢李恪,认为李恪文武双全,做事的方式和果断非常像自己,也确实有心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李世民之所以要听长孙无忌的话,是因为太子不是人立的,而是上天安排的嫡长子继承制。如果一旦选择李恪为太子,大唐后世的太子之争必然会腥风血雨,大唐皇族必然会凋谢。太子李建成的灭族教训就在眼前。 因此李世民选择屈服于现实,让上天来调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风雅韵
[穿越魔法] 《刺客魔传》作者:撞破南墙(少年穿、1V1、魔宠独角兽、组织团队及势力、YY、工于心计、观察力强、擅长伪装、把握人心)【3.8M】
文案:
一个身手非凡、运气极渣的现代刺客在吃烤肉时,不幸被铁签刺破喉咙而死,灵魂被异界的邪恶大法师召唤,附生在被当成实验品的少年身上,得以解开厄运的诅咒。
在成功狙杀了召唤自己的邪法师后,他巧妙地踩着对方的尸体,从此攀上了幸运的高枝……
[穿越魔法] 《混乱战神》作者:撞破南墙(种马、宠物骷髅、组织团队及势力、金手指道术YY、吞噬能量的另类修真道法)【4.9M】
文案:
做弱者,多不得好活。
做强者,多不得好死。
所谓命运,就是在不得好活与不得好死之间做一个选择。
韩进,一个做好事却没好报的异类修真者,他的肉体在一场同归于尽的大爆炸中被毁,但在将要魂飞魄散的一瞬间,他坚信师父说过的话,死亡绝不是生命的最后!他力保一丝元神不灭,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魔法世界。
在这里,韩进遭受到严峻的考验,大陆的局势混乱到了极点,几十个领主间连年征战不休,人命贱如刍狗,而韩进的修为已经被清零,只能从头再来……
[穿越魔法系统天才流] 《异界之光脑威龙》作者:苍天白鹤(婴穿、魔宠、无团队组织势力、无女主非热血爽文、微小白YY)【7.1M】
文案:
一架UFO的突然降临,带来了一台神奇的学习机。
逆差时间,人家修炼一小时,我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修炼一倍,五倍,十倍的时间,绵绵无尽的时间造就出最伟大的新一代法师
[穿越武侠] 《史上第一掌门》作者:冥域天使(1V1、无团队有势力、金手指:每月一次内力激发赠送奖励的戒指)【5.6M】
文案:
穿越了,而且成了一派之尊!
看起来似乎不错,只是这个门派似乎弱了点,人也少了点……
“师兄,师傅说了,振兴本派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唯一的同门师妹一脸不爽的说道:“如果你做不到的话就赶紧将掌门之位让给我吧!”
[穿越魔法] 《奥术神座》作者:爱潜水的乌贼(无团队有势力、金手指:图书馆、1V1)【6.7M】
文案:
“知识就等于力量。”
“所谓神,不过是强大一点的奥术师。”
带着一大堆知识的夏风穿越而来了。
[穿越玄幻] 《将夜》作者:猫腻(童穿、玄幻、虐主、YY、1V1、有组织)【7.8M】
文案:
一段可歌可泣可笑可爱的草根崛起史。
一个物质要求宁滥勿缺的开朗少年行。
书院后山里永恒回荡着他疑惑的声音:
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 ..
[穿越玄幻系统] 《造神》作者:苍天白鹤(天才流、YY、爽文、有组织、烂尾)【6.2M】
文案:
智能既灵性,灵性既智能,拥有智能,一切皆有可能!
[异界重生玄幻] 《上天台》作者:离人横川(戏子出身、修仙、无团队有势力、YY、无女主、基本不虐)【3.3M】
文案:
苍天再借五百载,铸我一座上天台
天台一万八千丈,步步登上莫徘徊
前世距离天台一步,一脚踏空,今生抖擞精神重新来过的故事
我脚踏祥云,金光护体,重生而来,就为的是下一盘很大的棋!
[穿越玄幻] 《傲世法则》作者:明寐(红三代精锐军人穿越金手指、结局神转折、无女主)【2.58M】
文案:
睁开眼,汤森就知道坏了。
这陌生的世界到底归谁管?有人管没人管?
新生与腐朽并立,乱!
多情和无情纠缠,惨!
街头乱斗,硝烟战场,汤森没怂过。
但有种东西他完全陌生,那就是“异能”。
在汤森面前,异能点过烟,屠过城!
所以汤森成了异能师。
黑色双眼,能看穿迷雾下的真相;
紧握支点的手,能缔造出全新的世——界!!!
[穿越玄幻] 《暴力狐尊》作者:火烈1989 (雇佣兵婴穿、特异功能:熔物炼体、内家拳法)【3M】
文案: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顶尖的国际雇佣兵意外来到一片神奇的天穹大陆,身体孱弱的福克斯少年该如何选择?
斗气和古武的完美融合,神秘的天生融物异能……,凭借着独特而强悍的能力,秦胜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修炼生涯,在一片血腥的杀戮中,逐渐的踏上最巅峰!
古老的术法,神奇的法宝,瑰丽的战斗,神秘的种族,强悍的异能,一个又一个远古的遗秘,愈加广阔的世界,一切才刚刚开始……
[穿越玄幻] 《斗罗大陆》作者:唐家三少(童穿、学院、强大父母、1V1、有团队、小白)【5.8M】
文案:
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因偷学内门绝学为唐门所不容,跳崖明志时却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武魂的世界。名叫斗罗大陆。
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却有神奇的武魂。这里的每个人,在自己六岁的时候,都会在武魂殿中令武魂觉醒。武魂有动物,有植物,有器物,它们可以辅助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其中一些特别出色的武魂却可以用来修炼,这个职业,是斗罗大陆上最为强大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魂师。
当唐门暗器来到斗罗大陆,当唐三武魂觉醒,他能否在这片武魂的世界重塑唐门辉煌?
[穿越玄幻] 《九鼎记》作者:我吃西红柿(杀手婴穿、升级、1V1金手指:内功、小白)【4.2M】
文案:
自禹皇五斧劈山,统一天下,划分九州,立九鼎后,这片大地便被称为九州。
禹皇离世后,天下便纷争不断。
千年后,一代天骄秦岭天帝横空出世,曾一掌令百丈宽的雁江江水断流,凭绝世武力,最终得以一统天下,可当秦岭天帝离世后,天下同样大乱,数千年来,没有再度统一过。
而现代世界的一代形意宗师‘滕青山’却来到了这样的世界……
[穿越玄幻] 《神典》作者:撞破南墙(杀手婴穿、不朽血脉传承、1V1、女主聪慧、无大悲大虐)【3.9M】
文案:
若人生如棋,我愿为卒。
漫漫征途,谁曾见我后退半步。
===========================
又见刺客穿。
南墙大大的刺客总是那么帅气。
不过最后的结尾很仓促啊
[穿越玄幻系统] 《巫师世界》作者:滚开(无女主、金手指:生物芯片、无团队势力)【4.3M】
文案:
穿越到异世界成为普通的小家族子弟,带着具有分析能力的生物芯片开始强大之旅.....
[异界玄幻] 《苍天霸血》作者:苍天白鹤(小白YY、金手指:血液可以发展奴仆、战争、爽文)【2.6M】
文案:
一滴魔血的传承,造就铁血的僵尸战士。
一个小兵成为大帝的传说,一部神秘血液的传奇。
一个性格卑劣的神奇军师,一个无情杀戮的故事。
在那烽火连翩的年代神奇的血液塑造一部传奇的史诗。
[异界玄幻] 《间客》作者:猫腻(虐主、金手指:国家中央电脑智能、科幻背景下的微玄幻、帝(敌)国皇子)【6.8M】
文案: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
当许乐从这行字上收回目光,第一次真正看到尘埃后方那繁若芝麻的群星时,并没有被震撼,相反他怒了:大区天空外面的星星这么刺眼,谁能受得了?天天被这些光晃着,只怕会变成矿道上那些被大灯照成痴呆的野猫!
于是许乐放弃了成为一名高贵女性战舰指挥官辅官的梦想,开始在引力的作用下,堕落,堕落,堕落成了看门房的外乡穷小子,出卖身体的可怜男子,从事繁琐工作的男保姆……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露着白牙,眯眼傻笑,披着莫名的光辉,一步一步地迈向谁也不知道的远方。
……
……
许乐,东林大区公民,从一颗荒凉的半废弃星球上离开,脑海里拥有一些希奇古怪的知识,身体里拥有这个世界谁也不曾接触过的力量,并不浑沌,一味荒唐知足地进入了这个最无趣也是最有趣的世界。
间客的人生,一定很精彩。
[异界玄幻天才流] 《武神》作者:苍天白鹤(奇遇:少年时吸收了一团世界本源、同伴:机器人百零八、1V1)【9.5M】
文案:
什么是天才?
无论学习任何战技都能完全领悟,只要修炼新的功法就能扫除进阶的壁障。
这才是真正的天才……
一个意外诞生之下的天才!
[异界玄幻天才流] 《战天》作者:苍天白鹤(奇遇:天地圣果、轻松、爽文、YY微小白)【6.3M】
文案:
一颗天地圣果穿越所造就的奇迹。
出生在小灵界小村落的郑浩天,是木匠的儿子,继承了家传宝典,意外成为了超品猎妖武者和超品灵气师,兼修玉符师后,制作出超品符箓,将几个好友改造成超品体质,顺利进入大灵界,带领大家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
[仙侠随身流] 《紫府仙缘》 作者:百里玺(1V1、擅长炼丹、空间)【4.6M】
文案:
一个饥荒年代为了果腹而离乡的少年,从采药开始走向修真,炼药、尝毒草、试药……
在这个饿殍满地的世道,如同杂草般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修真、炼气、筑基、结丹、元婴,一边在仙侠世界里修真采药炼丹制器,一边在紫府里种田建设聚集真元,其乐无边。
[异界魔法] 《超级骷髅兵》作者:情终流水(主角是亡灵世界的骷髅、无女主)【2.4M】
文案:
为了抵御侵略,无数应召唤而生的骷髅驰骋沙场,然而,却有一名骷髅与众不同,奸猾地趴在地上装死……
黑龙,那名无意中得到智慧的骷髅士兵,靠着顿悟的技能,“趴”过了这场战争,捡回小命,同时还靠战场上的尸体一路进化,甚至,还生出了十名强力打手!
为了增加活命本钱,黑龙搜罗了润滑油、布条、兵器、铠甲等,甚至成立佣兵团来打家劫舍!简直是为生存不择手段的最佳代表。
令人好奇的是,他之后会用什么手段掠夺所需物资?又如何以骷髅的身分隐藏在人类社会中呢?
[异界玄幻] 《卡徒》作者:方想(金手指:传承卡、防复制、无女主)【3.9M】
文案:
卡片,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是个卡片的时代。
当制卡师的灵活的手轻轻落下,流畅的曲线在薄薄的卡片上划过,繁复玄奥的图案不仅是神秘和美丽的象征,更支撑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幻卡、能量卡、气流卡、热力卡……几百年的发展,让多种多样的卡,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以及战斗。
天攸联邦,平凡的一级制卡师陈暮,和一张神秘而不知来历的卡片发生交集。而在这不为人知的神秘之下,是真实的浩瀚:近乎真实的幻象,苛刻的身体塑造,神奇的简单水世界……
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在努力中逐渐成长。伴随着陈暮成长的,却是这张卡片的一点点揭开它神秘面纱……
百渊府、摩哈迪域,还有一个个神秘莫测,等待探索的新域……
[异界玄幻] 《盘龙》作者:我吃西红柿(金手指:老师、强大潜力宠物、无女主YY小白)【5.9M】
文案:
大陆上传说中的四大终极战士之一的‘龙血战士’已经千年没有再出现过了,而唯一有着龙血战士血脉的家族也渐渐衰败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小镇的普通贵族。
而这个衰败家族中的继承人,年仅八岁的小林雷在踏入已经布满灰尘的祖屋当中的时候,却无意当中得到一枚看似极为普通的戒指——
盘龙戒指!
[都市穿越] 《超级能源强国》作者:志鸟村(穿越1987年的大学生、金手指无异能、1V1)【4.18M】
文案:
1987年的大学生,包分配,做公务员易如反掌。
2012年的大学生,烂大街,毕业即失业。
穿越成为1987年的北大生,苏城终于享受到了天之骄子的待遇。
宝洁公司,松下电器之类的世界五百强,是绝对看不上的。
外交部、教育部,哭着喊着要他,也是不会轻易同意的。
[都市穿越] 《回到过去变成猫》作者:陈词懒调(温馨有趣生活、无女主、微玄幻、金手指:身体健康力气大)【2.95M】
文案:
楚华大学东家属区大院门口,门卫大叔接了个电话之后,拉开窗子朝不远处的小树林中气十足一声吼:“黑炭,你妈叫你回家吃饭!”
嗖——
一只黑猫从小树林那边茂密的草丛里冲射而出,朝某栋楼跑去,眨眼间便消失在楼道口。
在它之后,一个个猫头接连从草丛那边冒出来。饭点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
有人说,猫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整个种族都是神经病的动物,元芳你怎么看?
-------------------------
无修真,想看修真的可以点“X”了。
(本站郑重提醒: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
作者自定义标签:
扮猪吃虎、生活、重生
[都市异能] 《黄金瞳》作者:打眼(能力:类似精神力灵气、赌石、医治、亲兽、鉴定、无挫折、微YY小白)【8.2M】
文案:
典当行工作的小职员庄睿,在一次意外中眼睛发生异变。
美轮美奂的陶瓷,古拙大方的青铜器,惊心动魄的赌石接踵而来,他的生活也随之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眼生双瞳,财富人生
作者自定义标签:
生活、轻小说、扮猪吃虎
[都市异能重生] 《剑道真解》作者:滚开(金手指:剑道真解典籍、升级、YY、扮猪吃虎、挫折多结局不美)【3M】
文案:
一个因为妹妹异能者身份,而导致牵连被杀的普通青年,重生到平行空间的自己身上开始的新的人生。
一个真正的反派boss成长之路。前世平凡而无力反抗,今世却是等待重现那一刻的扭转。
[都市] 重生之大涅盘作者:奥尔良烤鲟鱼堡(1V1、金手指、温馨生活非小白)【5.5M】
文案:
苏灿回到了自己十六岁那年的夏天。
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在于苏灿如何去适应这全新的开始。而是明天过后。
中考,就将没有选择的迎面而至!跨过了时空的界限,站在时光的这头,面对那曾经让他泪流满面的过去,苏灿要如何一步一步重拾遗憾,在这年代下面,如鹰似隼,划出灿烂的弧度?
[都市玄幻] 《丹医》作者:良鸣(金手指:小草可治病炼丹、无女主、小白YY)【4.7M】
文案:
林耀很倒霉,从小梦想当医生,还是医学院高材生,但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看不到实现的可能。
虚拟的网络身份“天使”却被推崇为医学界的专家泰斗,让他很纠结。
没有过恋爱,几乎没有朋友,苦难的人生看不到头,当误食了一颗神奇的果实后,一切都改变了……
世界,越来越大……
[都市玄幻] 《天才相师》作者:打眼(金手指:相师传承、修炼、1V1、江湖经验丰富、小白YY)【5.6M】
文案:
铁口直断,一卦千金
少年叶天偶得相师传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往圣继绝学
铁口直断,一卦千金
少年叶天偶得相师传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往圣继绝学
[都市玄幻] 《朱雀记》 作者:猫腻(虐主、1V1、YY)【2.9M】
文案:
一个非著名少年妖怪神仙成长史
这是一个小红鸟成长过程中减肥的故事,后面简介从略……
这当然是YY小说,这只是YY小说,别的啥都不是。
[都市异能] 《超级黄金手》作者:小小羽(1V1、赌石鉴定、感应赌博、YY小白)【8.2M】
文案:
珠宝公司实习员李阳在平安夜的救下了一个小男孩,随后被意外的提拔转正。
惊心刺激的赌石,典雅高贵的青花瓷,清纯可爱的大学生,英姿飒爽的女警,美丽高傲的下属,获得了特殊能力的李阳开始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原贴:主角很强,不种马的小说
板凳李
神魔乱世缘,男主前半段就是一个魔法废柴,但有三位女主保护他,一个比一个强悍,(一个是他老师,两个是他名义上的仆人),后半段又出现一个女主(男主的爱人)神一样的存在解开男主的心障,男主从此变得非常强,甚至后来强大到神都不会放在眼里(他是宇宙大神混沌之母的儿子)。我看了N变,
还有中国现代捉鬼题材的(我的天师女友)男主第一次看女主在地铁里抓鬼,吓吐了,后来也很强,刚刚看完
kahwai23
说起李恪,必须要涉及到另一个人。
他的立场决定了李恪的命运,也决定李恪的才干的展现。
此人就是长孙无忌。
李世民时常将李恪挂在嘴边,在人前称赞李恪类己,给人的感觉是想将帝位传于吴王李恪。事实上,经过一番角逐,李治在长孙无忌的强力支持下登上太子之位。
至于李恪,李世民也的确开口询问过其他人,他的主要理由是现任太子李治过于仁弱,难以胜任。这立刻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话抱有怀疑,质问长孙无忌是否怀有私心,图谋以甥舅私人关系,凌驾于国家之上。
长孙无忌当场否认,说正是为了国家社稷,才更应该选取一名守文之主,造福黎民百姓。如果举棋不定,必定引发灾祸。
李世民勉强的认同了这一观点。但是,李恪的才干已经是获得了李世民的认可。
李恪就此被搁置了一边。长孙无忌却暗暗将李恪记挂在心,他认为李恪是自家外甥李治的潜在威胁。
那么,李恪究竟有什么能力,使得李世民念念不忘,长孙无忌记挂在心?
第一、类己。
类己这样的话,李世民从没有在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上使用。
李承乾在贞观十七年之前,时常留守长安,李世民常令居守监国,庶政皆令听断。监国就是在行使皇帝的权力,只是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等问题,包括大的人事变动等方面还需上报批复。不管怎么说,李承乾也算大半个皇帝。
魏王李泰则在文史上有很重要的贡献,他主持编撰了括地志,更为重要的是在编撰图书期间,他收揽了众多的人才,这为他与李承乾展开争夺助力不少。事后,被李世民一再在众臣面前提起给与褒奖,赐予财物,几乎与太子李承乾旗鼓相当。
尽管两人一个在政务上有所作为,一个在文化上获得美誉,且各有一套御下的方略。可是,在李世民眼中却是不类己的。
李恪在藩地主政时(时任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喜爱射猎,多次损毁百姓庄稼,为此柳范告到了李世民那里,刚开始李世民还为李恪辩解。因为李世民本人也喜爱射猎,并且为了保持和弘扬尚武之风,多次在北方边地举行大规模有组织的校猎。
这在李承乾和李泰身上所欠缺的。
最能凸显李恪才干的是他在安州任职时,虽然突厥已被大唐击溃,吐谷浑和西北羌族以及六诏一直蠢蠢欲动。李恪在职的数年间,也是屡有叛乱,图谋中原。然而,李恪爱骑射的性格恰好对其有一定的震慑力。
这一点,很是得李世民的心意。这种偏向一面的明示,且处在长安刚刚经过太子争立过后不久,这使得整个朝廷的风向,也随着李世民的态度,产生了变化。(李恪)既名望素高。
tiggerxu
《狂帝》
她,前世为亲情付出生命,今生,为了亲情,宁放弃罗裙,以男装行天下。 莫倾狂,龙麟国最为得宠的三皇子,丰神俊朗,懒散不羁,潇洒风流,京都上下闻之色变的最浑最煞的纨绔子弟,七国皇室子弟均恨得咬牙切齿的‘魔头’,文不成,武不就,最大的本事便是闯祸和整人,最大的爱好就是欣赏调戏美人,男女不限。 世人皆暗道,生儿若如三皇子,上吊总比气死强。 天下乱,销烟起! 她衣袍一挥,端的是狂妄无比,从一个神憎鬼厌的‘灾难皇子’化身为威赫整个凤天大陆的天极门创始人——圣尊,睥睨天下,叱咤九重,谈笑中,成就千古皇图霸业。 她执剑一指,狂傲一笑,金戈铁马,醉卧沙场,运筹帷幄之中,笑揽江山美男。 她狂,她傲,因为她有这个资本。 且看,来自异世的她在这七国并立的乱世中,是如何俘获无数位帅哥美女的心,大放异彩,建立不世奇功,写下最为传奇的一笔。
一颗不安定的心
云狂( 作者:风行烈 内容简介:穿越小说( 潇湘书院当红之作,已完结) 柳云狂,当世九大世家之一的柳家独子。 翩翩公子,俊美不凡,风流天下,招蜂引蝶,是为楚京第一纨绔子弟是也。 可是谁知道,此等不求上进的纨绔少年,实际却是个令人惊叹的超级天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更是天下间屈指可数的武道高手 谁又知道,这一笑惊天下,纵横世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惊才艳艳的人物,竟然会是…她? 世间风华尽在手,风云天下第一人! 一袭白衣,墨发飞扬 回眸一笑,问,天下男子,谁能抵挡?
傲风(秦傲风,威震大陆诸国的庞大世家,秦氏家族的三代直系血脉,与大哥天才傲天一样闻名遐迩,却是秦城著名的“废物七少爷”。 宅门深深,家族倾轧。 新生的她,女扮男装,身世如迷,因天赋奇差,被视为家族的废物,新生之后,她走上了强者之路,在大陆之上混得如鱼得水。 直到一日帝国都城,家主的矛头指向她珍视的小叔叔,一向默默无为的“少年”挺身而出,一鸣惊人,大放异彩,一举跃为绝世天才。 从此天下无数男女,为之疯狂… ◆ 延绵万里的原始森林,黑雾笼罩的深潭沼泽,荒凉广阔的无尽大漠,无边无际的山脉草原,魔兽纵横,这是一个宏伟的奇幻世界。 此文的主题,并不止是爱情,还有感人的友情,励志成长永不放弃的心 同样是YY无限的文,文路轻快,女主强大,美男多多,结局一对一~
女主天下(女主古灵精怪,腹黑强大。在异世重生后种种奇遇让她成为当时之传奇。 前世她是双修硕世生,拥有天才般的头脑和丰富的学识,谁曾想世人眼中天才般的人儿却是黑手党幕后老大,黑帮造势,火拼,血里火里不知滚了多少回,生死只在一瞬间。没人见过她的真面目,因为见过的人都已丧生在她的银针下。这一世她八岁就背上废物的名声,成为所有人嘲笑的对像。 新生的她邪媚迷人,横行大陆,让无数人为之疯狂,她狂妄却让更多人为她疯狂,她聪慧,无数人醉在她那一双深邃的眼眸里无可自拔。 在异世她能带给世人多少惊奇,魔武双修的体质又能给她带来什么,面对他的痴情,他的温柔,他的默默付出她又将何去何从。 他说:“你若成风,我愿随风而去,别丢下我,没有你我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他说:“我要为你撑起一个黑暗的王国,你将是我的女王。” 他说:“这个世界只是强者的天下,为了能守护在你身边,我要不惜一切代价变强。” 此文是玄幻文,里面有很多自己的奇思异想,每天一更,希望大家能给予支持。 这里向大家解释一下。这里的魔修和武修主修的都是斗气。 斗气分级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而每一种颜色的斗气又重分为九级。 高级灵斗气者 无量灵头气者 ****灵斗气者 天空灵斗气者 圣导灵斗气者 最高法神灵斗气者每个灵斗气分九级 剑士分级 分为灵剑士,灵大剑士,灵圣剑士,灵剑圣,灵剑尊,每一级又分九级,与斗气者的等级对应。不过一般来说灵剑士的战斗力方面比斗气者要弱上许多,除非是剑圣级以上真正的用剑的高手,传说中的灵剑尊则分毫不逊色于****灵斗气者。 而主要内容是先征服大陆-------再征服至尊殿-------征服妖王------蓝诺身世之谜----天上人间。 女主本身特质---半仙之体----服用智慧果成了灵体-----随着功力越来越强,有号召百兽之能力,在达到天空灵斗气者时有三十二种变幻。 契约神兽。 契约分为血契和守护契。 契约血契的神兽:主人功力上升兽也上升,但主人一命归天,血契神兽随之烟消云散 守护契:主人功上上升跟兽无关,兽全靠自行修练,但主人死与守护兽不死。
Claire
吴王李恪能力是很强,本来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子,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首要原因因为他是隋炀帝女儿杨妃生的,只好选择李治当太子也就是唐高宗。后来平阳公主不满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人把持朝政,举行谋反不幸把吴王恪也牵连进去了,等到长孙无忌平定了这场谋反罪,吴王李恪与高阳公主一伙统统被长孙无忌给处死了。
皮猴天天
lz有没有看过风行烈的文文?她的作品女主角男主角绝对都是非常强大的。在这里给你推荐几部。《云狂》女主角强大且腹黑,对敌狠辣,但对自己的亲人却非常之好,结局也不错。战神王妃男女主角那叫一个绝配啊!几乎都是战神!江山梦女主角同样很坏,作者当初就是心血来潮想写一个坏女主的,不过我很喜欢她的性格。另外还有《傲风》,同样是这一风格,但尚未完结。此外,秋夜雨寒的三生三世系列中每一本书的女主角都是聪慧淡定型的。一共是四本:《若爱只是擦肩而过》、《跨过千年来爱你》(此书已出版)、《终难忘》、《相遇》。还有就是倾泠月的文,女主角腹黑强大,风华绝代,她的三部作品《且试天下》、兰因璧月、天霜河白(原名倾泠月)均已出版,三部书均有很隐晦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个系列的。尤其是前两本书,大爱啊!绝对符合你的要求,因为男女主角互相算计,斗智斗勇,但心中始终存在着彼此。还有一篇宫廷文宸宫,女主角借尸还魂到一个小宫女身上,为复仇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成为后宫之主。最后推荐你去看看《醉玲珑》,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是震撼人心的恢弘场面,和感人肺腑的深情不悔,女主角同样很厉害,此文文笔极佳,绝非小白文,男女主彼此坚信不疑,很是能打动人心的。
原贴:男女主角都很强的言情小说
翠西部落
李恪在颉利可汗帐前射雕!
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曾经被唐太宗亲口赞许“英果类我”。想立为太子,但却被宰相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最为让人奇怪的是,这个被李世民非常欣赏的皇子,仅仅因为宰相长孙无忌阻拦一下,就马上被李世民放弃了。难道李世民还怕长孙无忌,还是长孙无忌掌握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自己本身不是太子,最后是他为了得到皇位,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才夺得这万里花花世界。经历了人伦惨变的李世民,是用什么办法防止后代也采用相同的方式夺得皇位的。
今天我们就借助史书,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明明喜欢李恪,但却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玄机!
1)李恪其人,身兼两大皇室血脉!
其实要论出身高贵,非李恪莫属。因为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的母亲杨妃是眼睁睁看着大隋灰飞烟灭无能为力。其内心的悲伤可想而知。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正妻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比李世民小三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公元613年,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时,李世民刚好16岁。
而李恪的出生时间是公元619年。公元617年,李渊带着李世民造反,并且在十一月份进入长安,架空杨广,改立代王杨侑为隋帝。从这个时间看起,也就是进入长安后,为了稳固李家的地位,李渊选择了和隋朝宗室联姻,而杨妃就是这个时候才下嫁李世民,这也刚好和李恪出生的时间对的上。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勒死,李渊这时候趁机登极做了皇帝。杨妃这时候嫁给李世民还真是比较幸运。否则乱世皇族女人的下场还是非常悲惨的。不管怎么样,杨氏是公主,按常理不应该给李世民作妾。估计杨氏下嫁的时间应该是李渊当皇帝之后,这样才说的通。
虽然杨氏的身份比长孙皇后要尊贵的多。但这时也是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只好屈居长孙皇后下面做妾。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李恪不是嫡长子,要想当上太子是难上加难。除非长孙皇后生的儿子全部死光了。
除了这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如果非常喜欢杨妃,就可以把杨妃尊为皇后,这样李恪也就顺利成章的变成了嫡子。
但可惜的是,李世民并不特别喜欢杨妃。李世民最喜欢的恰好是李元吉的老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李元吉的老婆收进宫里。
不说别的,李世民和巢王妃杨氏,生下来四个儿子,女儿更是一大群。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后来几乎天天跟巢王妃在一起。以至于后来李世民想立巢王妃为皇后的想法,但都被大臣制止了。原因太不好看了,有违礼制。李世民后来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因此,李恪压根就无法成为嫡子。
2)强行立李恪的风险!
李世民作为一代天骄,他看人的眼光是非常准的。他认为李恪是很英明的人,那么李恪的水平就不会差。李世民既然这么肯定李恪,如果他强行立李恪为太子,会发生什么的事情?不是说皇帝至高无上吗!
第一,李恪的隋帝血脉让群臣非常紧张。
李世民的手下,包括凌烟阁的功臣们,哪一个不是踩着隋朝皇室的献血赚取功名的。如果李恪当上皇帝,势必要对母族予以照顾。那么如果杨氏的人掌握住大权,要报复该怎么办。因此,功臣集团大都比较抵触。这也是长孙无忌敢直接反对的基本原因。因为李世民心知肚明,立李恪有风险,功臣集团担心被报复。
第二,开启皇位之争。
李世民当上皇帝,固然是因为李世民功高盖世。但李世民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这个就是立贤。一旦立贤就堂而皇之的宣称,皇位是可以自己谋画得来。但封建王朝宣扬的一直是天命制度。嫡长子就是上天的安排。
一旦开启皇位之争,皇家必然是腥风血雨。我们大都看了《雍正皇帝》的九王夺嫡,基本到最后康熙皇帝的儿子死的差不多,皇家基本陷入分裂。而康熙皇帝对儿子们也失去应有的控制。
所以皇子不能立贤,一旦立贤会使皇族分裂。历史上这些事情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就是齐桓公的立贤,最后五个儿子大打出手,齐国陷入混乱,齐桓公被饿死。
因为“贤”这个标准很难清晰的界定。人人都可以说自己贤明。装腔作势收买人心每个人都会。一旦每一位皇子都认为他可以当太子,可想而知这个国家会乱成什么样子。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纷争导致大臣纷纷站队。玄武门之变后,东突厥的二十万骑兵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开到长安前,其中李建成的旧臣出力不小。因此夺嫡是最伤害一个国家的事情。这才有上天安排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天意,不是人力可以竞争的。这样就让很多皇子,死了当太子的心。
国家保持稳定,这也是长孙无忌敢强烈反对李世民的原因。如果李世民强行立李恪,就要和汉武帝一样,为了立刘弗陵,逼太子谋反,牵连无数大臣,一举荡平太子的全部势力。
就这汉武帝最后还是一样要和太子势力和解,不得已建立思子台。田千秋甚至把刘邦都搬了出来。大家都是装糊涂。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不知道谁在想什么。
因此,李世民不是不可以立李恪,对大唐伤害太大。要清洗很多功臣和皇子。看看朱元璋杀功臣就知道其中的厉害了。
3)李恪本身的水平。
李世民在夸李恪,但是群臣不感冒。公元637年,李恪因为游猎过度,损害庄稼而被御史弹劾。这时候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护犊子。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了撇清李恪的责任,对宰相说:“长史权万纪是辅佐朕的儿子,李恪有错他不能纠正,罪该死!”
大臣柳范马上进谏道:“房玄龄辅佐陛下,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独独怪罪权万纪?”
一句话把李世民怼的无话可说。非常生气,一甩帘子就进去了。过了好久,李世民感觉刘范的话正确,就把他叫进去说:“你怎么能这么不给我面子!”
刘范说:“人家说君正臣直,陛下这么圣明,我怎么敢不进愚直!”
因此,李恪在自身修养上,做的并不是很出色。打个猎竟然敢视国法于不顾。可见也是一个嚣张跋扈的主。在这一点上,远不如年纪很轻的李治。
李治九岁那一年,长孙皇后去世。李治哭的一塌糊涂。简直是肝肠寸断。不但李世民看了觉得这孩子孝顺,就连大臣们都看着李治心疼。
封建王朝的礼制的核心就是要“忠孝”。做为儿子要对父母孝顺,作为臣子要对皇帝忠心。这才是遵从封建礼教制度。
公元644年,长时间没有带兵的李世民,按耐不住心中长久的冲动,要亲自带兵东征高丽。大臣们纷纷劝阻,为了皇帝和天下的安危。但李世民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机会,那会那么容易放弃。可以说,李世民这次东征高丽纯属长时间没打仗憋的难受。要发泄一下。
亲自带领千军万马,杀伐果断,指挥若定,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李世民心情极爽。但皇帝出征,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坐镇后方的太子。
我们再看李治的表演。这时候已经16岁的李治表现的极不舍得父亲。天天哭的以泪洗面。如果不知道后来他和武则天有一腿的话,根本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装的。肯定是发自内心的感觉。
李世民也被感动了,对李治非常放心。这还不是李治表演的最高境界。李世民回程的时候,李治一直跑到并州去接李世民。并且用手扶着李世民的车架,步行了一个多月。当朝太子,尊贵无比,装也不可能装的这么长时间。
李世民身上长了一个毒疮,李治亲自用嘴把脓吸出来。看到就会让人恶心的脓,李治一口一口吸出来。真是孝顺到了极点。那个父亲不喜欢这样的儿子。
这一切李恪能做的到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李恪就是到最后也不可能竞争过李治。李治真是太孝顺了。不过参照后来他娶了武则天,真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
不过李世民夸李恪的话,被长孙无忌牢牢记住。公元653年,长孙无忌在处置房遗爱谋反案时,把吴王李恪牵连进去,李恪被处死。
处死前,李恪大声说:“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宗有灵,长孙无忌不得好死!”
老天还是很给面子,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李治和武则天弄死!
综上所述:李世民是非常喜欢李恪,认为李恪文武双全,做事的方式和果断非常像自己,也确实有心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李世民之所以要听长孙无忌的话,是因为太子不是人立的,而是上天安排的嫡长子继承制。如果一旦选择李恪为太子,大唐后世的太子之争必然会腥风血雨,大唐皇族必然会凋谢。太子李建成的灭族教训就在眼前。 因此李世民选择屈服于现实,让上天来调剂!
nankaizhangxu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很多人认为他才是最应该继位的,可能并不是说他有多厉害,更多的是众人对李治的否定,李唐的繁荣强盛令人向往,中间被武则天插了一杠子,总有点美味大餐上掉了苍蝇的感觉,造成这种局面的李治,怎么会让世人喜欢得起来呢?
“英果类我”的李恪,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李恪的才能如何,我们更多的还是从别人的评价中知晓的,
比如旧唐书中评价:“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唐太宗曾说:“吴王恪英果类我。”唐朝大臣哥舒峘也曾说:“吴王恪光翊化抠,燮和大猷。”
历代的评价都很高,那么具体能力如何呢?李恪相比于唐太宗的其他儿子,尤其是魏王李泰,他最大的优势是曾多年出镇地方,而且政绩还非常不错,受到了唐太宗的夸赞和认可。
李恪从贞观七年,开始赴任地方,任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在职一年,此后又历任益州大都督、潭州都督,都没有赴任,贞观十一年,李恪被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这段时期李恪在地方还是一副纨绔公子的做派。
赴任安州没多久,同年末就被人弹劾了,因为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原本唐太宗还想袒护一下自己的儿子,认为是吴王府的长史权万纪的失职,结果被柳范的一番犯颜直谏,唐太宗只能压着火气,将李恪罢免处理。
没多久,唐太宗就再度将李恪任命为安州都督,经过上次的事件之后,李恪和唐太宗都吸取了教训,李恪临出发前,李世民给他写了封诫子书,勉励李恪要不忘父子之道,学习汉朝河间王刘德、东平王刘苍的美德,克制欲望,抵制诱惑,勤于政事,成就忠君、孝顺的美名。
或许是太宗的这封书信起了作用,或者是李恪接受了之前的教训,这次赴任安州之后,李恪尊重敬畏权万纪,善于采纳他的刚直谏言,既成就了自己的贤名,又成就了权万纪的政绩,此后李恪出任宋州,不仅将本州治理的很好,还大力举荐了贤才史苌出仕。
在太宗的诸子之中,李恪相比于齐名的魏王李泰,有治理地方的政绩,相比于同样出镇地方的齐王李佑,李恪心怀忠孝,不曾心怀怨恨、有谋逆的心思,而且又善于纳谏,非常有唐太宗的风格,这才是李恪在太宗诸子之中,经常被人提起,令人惋惜的原因。
李恪被诬陷而死,悲情的人物,总是容易让人怀念
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谋反牵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谋逆事件,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在长孙无忌的力争之下,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不久又因为李治懦弱,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极力反对,太宗认为长孙无忌因为李治是他的外甥,所以他才反对,长孙无忌辩驳说,李治仁慈厚道,是合格的守成之君,太子之位确定后,就不能随意更改。
李世民于是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但是也因此长孙无忌非常记恨李恪,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起初李恪受到了优待,被授开府仪同三司,官拜司空,后又加授太子太师,但是有长孙无忌这条豺狼惦记,李恪怎么能安然无恙呢。
终于在高宗永徽四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夫妇与薛万彻、柴令武等人密谋政变,打算废除高宗李治,打算立荆王李元景为皇帝,事情败露后,一干人等被抓捕,长孙无忌负责审理此案,房遗爱根据长孙无忌的授意,攀咬李恪参与谋反,不久李恪在宫禁之中被杀。
对于李恪来说这真的是无妄之灾啊,李治也非常清楚三哥李恪是被诬陷被杀的,但是当时长孙无忌把持朝政,他也没什么话语权,后来长孙无忌获罪被罢免后,高宗立即为李恪平反,追封李恪为郁林郡王,并为其立庙祭祀。
当然李恪被杀,李治也是有责任的,因此李治在位时期,李恪的地位并没有完全恢复,直到神龙政变之后,中宗复辟,李唐王朝恢复,李恪的地位才得以完全恢复,他的几个儿子也得以赦免,被加封为王爵,李恪人生的悲剧,加深了人们对他的怀念。
唐高宗李治的懦弱无能,才是人们怀念英武果敢的李恪的根本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历史上对唐高宗李治的评价都不高,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很多喜欢创造话题的大咖,开始热炒李治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帝王,因为唐朝的疆域在李治时期达到最大。
李治真的这么厉害吗?其实这是很多人对历史的误区,疆域最大,国力就一定鼎盛吗,那为何只是“永徽之治”而不是永徽盛世呢?永徽之治的政绩,其实也未必是李治的功劳,他的一生比秦昭襄王还要幸运,前面有舅舅扶持,后面有老婆掌握国政。
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李治在位时期,有两大罪过,让世人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第一是纵容长孙无忌和武则天,残害兄弟和李氏宗亲,经过二人的联手,唐朝初年的宗室,基本是扫荡一空了。
其实李治能够被立为太子,唐太宗的考虑是认为李治仁厚,能够善待兄弟,所以没有立比他年长的嫡子李泰为太子,将其幽禁,但是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就是在这个仁慈的儿子手中,不仅自己的儿子被残杀殆尽,李氏皇族也被杀的七七八八了。
李世民去世时,其在世的儿子还有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七子蒋王李恽、八子越王李贞、九子高宗李治、十子纪王李慎、十三子赵王李福、十四子曹王李明。
其中除赵王李福在高宗咸亨元年去世,获得善终之外,其余无一幸免,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兄弟被长孙无忌杀死,蒋王李恽因遭到箕州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谋反,自杀于家中。
越王李贞、纪王李慎因反抗武则天,李贞全家被杀,李慎死于流放途中,曹王李明因与李贤关系密切,在武则天的授意,被黔州都督谢佑逼死。
因越王李贞反抗武则天一事,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等大批李氏皇族的人都有参与,兵败之后,李氏皇族被武则天基本血洗一空,李世民如果知道他选了这么一个好儿子,恐怕连长孙一家都要灭了门吧。
李治的第二大罪过,就非常显而易见了,纵容武则天执掌朝政,形成尾大不掉的局势,李治自己也无法撼动武则天在朝中的地位,先后有两个亲儿子看不惯武则天把持朝政,纷纷被逼死,最终武则天篡夺李唐政权,建立武周。
如果不是太平公主、李隆基等一干李氏人员,不甘心被武氏夺去权势,发动神龙政变,恐怕李唐的江山,要在李治手上断送了,与隋朝的二世而亡,好不了多少吧。
正是因为李治得不堪,才让世人怀念李恪的贤能,最后,人们怀念李恪,还有另一个对隋朝杨氏的眷恋吧,虽然隋朝短命,但是杨坚、杨广两代帝王创造的辉煌也足够的耀眼,如果你能由杨氏的外孙来传承江山,在情感上,也更加的有认同感吧!
拖鞋男
怀念说不上,但为他惋惜是真的。
李恪一切都好,他争不过李治,最后当不上皇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并非李世民嫡子,而且母族“弘农杨氏”的力量不够强,但抛开出身和背景来说,李恪的确很像李世民,比李承乾、李泰都像。
抛开李世民军事能力不说,李世民当皇帝一生,最让人钦佩的是什么?
是他对天下文政运筹帷幄的能力吗,是他不分昼夜对天下的经营吗?
并不是,而是他善于听从谏臣的意见,并且跟随改正,他还大方提倡谏臣对他“激烈”建言,不怕说得难听,就怕不说,所以李世民当皇帝那么多年,一切错误都是在指导下被纠正的,若不是心胸宽广,又何如十年如一日,天天接受被骂。
李世民本以为李承乾跟他是一样的,但李承乾后期心态崩溃了,李世民才知道,他的嫡长子跟他并不一样。
真正最像李世民的,乃是他的第三子,庶子李恪。
李恪特殊的身份:隋朝外孙。唐朝也是从关陇世族的发展模式中诞生出来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就要讲究“子以母贵”。
大家都是皇子,除了“嫡子”(皇后所生)外,庶子的地位高低并不是很严格地按照“长幼顺序”,也不是生母的后宫排位(但一般来讲,母族势力强大的,排位几乎都很高,所以还是利益关系),而是“母族”势力。
李恪的“外公”乃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以至于大唐人人谈之色变,但这个“厉害”,却未必能给李恪助力,原因很简单,李恪的外公乃是大唐前一任皇朝的“亡国之君”(不是末帝):隋炀帝。
当然,真正厉害的李世民,敢把隋炀帝的女儿杨氏娶进宫中,虽然隋炀帝之死跟李世民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就连间接关系都是勉强,可李家到底是拿走了杨家的江山,光这一点,双方就是“死仇”。
可李世民还不仅纳杨氏进宫,甚至百般宠爱,所以杨妃的地位很高的。
能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理由,就只能是这种“世族”的理性变通,从江山更迭的角度来看,李家和杨家不共戴天,但从利益的角度来讲,抛开情绪,两家本就是亲戚,如果用“利益集团”的概念取代“利益家族”,那么就顺眼多了。
今日的皇帝是杨家,来日是李家,后天指不定是谁来当皇帝,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保证大权在一个群体里流转,不拘泥于皇位上的那个具体是谁,只要姓李或者姓杨,那就可以了。
因此,杨妃的地位就在这种“吊诡”的局面中显得很高,但又不会太高,比杨妃更郁闷的是她的儿子李恪。
后宫如何如何,终究是后宫,但皇子却不一样了,一个好的母族,能决定他们的上限,按理说,李恪的母族算是很强的,把他的身份拿来“夺嫡”,那是有资格的。
可问题也来了,李恪这小子,可是隋炀帝外孙啊。
所以李恪自己都很无语,这关系不偏不倚,正好他是前朝皇帝外孙,既是亲人,又是仇人,尴尬不尴尬?
曾经叛逆过的李恪。虽然看似李恪的“夺嫡”身份有点不妥,但作为李渊的孙子(李渊个人非常偏向杨氏族人)、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出身就是赢家,不管是李世民和李渊争权如何,李恪的地位一直在上升。
武德三年,年仅两岁的李恪被封为长沙郡王,同年领湘州刺史,而再过了五年,也就是武德八年,李恪改封为汉中郡王,领梁州刺史,同样的,李恪并不需要去任职,只是遥领。
在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成功后,李世民当上皇帝,并立即再次加封李恪,年仅十岁的李恪立即成为了亲王,年纪不大,却早到达人生巅峰: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贞观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
可李恪的问题也出现了,这小子长大后,有点叛逆。
李恪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乃是“齐州都督”,在贞观七年,李世民陪李恪吃了一顿饭后,才十几岁的李恪就准备出发齐州就任,这一顿饭李世民语重心长地告诫李恪,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李恪一一称是,不日便出发。
其实李世民对儿子们的期望都很高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太子李承乾,被李世民制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找来当朝有威望、建树、思想的大臣全部给他“灌输”道理和知识,而李承乾,没有反抗,渐渐成为一个“乖宝宝”。
李世民本以为李恪也是这样,谁知道,李恪会叛逆。
贞观十一年,已经上了好几年班的李恪照常继续按照李世民的计划“镀金”,前往安州担任刺史,就在这次“任上“,李恪闯祸了被弹劾了。
基于李世民打造的朝堂环境,臣子们都以“弹劾”、“上谏”为荣,对于皇帝都敢直接多批评,不含蓄,所以李世民的儿子们,跟后世的皇子不一样,活得很“规矩”。
李恪有一回和自己的“发小”(乳母的儿子)玩“博簺”(在田地里玩类似于下棋的游戏),导致田地大量受害,这还没完,李恪犹爱打猎,喜欢跟李世民一样骑着马背着弓箭四处横扫,就这样,李恪被人“弹劾”了。
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
理由很简单:这小子身为父母官,带头祸害田地,没教养!
李世民大怒,第一时间责怪李恪的“秘书”权万纪,还声称要弄死权万纪,因为就是权万纪失职,没帮他管好儿子,才导致李恪变坏了。
根据李世民的行为风格和脾气来看,李世民想杀权万纪,绝不可能只因为这件事情,那么能够解释的就是,李恪犯的浑事不少,才被李世民认为权万纪教导无方,所以李世民才急嚷嚷着杀了权万纪。
这反映了李恪的确年少时候不是什么好孩子。
可李世民喊着要杀掉权万纪这件事情,又被人批评了。
很郁闷,李世民很郁闷,他有时候都不知道,找一群人天天来骂他们父子是对还是错,但李世民还是理智了下来。
改变才是难能可贵,变化后的李恪。被弹劾后的李恪被教会做人了,他才第一次知道,这群文人这么可怕,灰溜溜地回到了京城受训。
见到了李世民,李恪很惶恐,但李世民终究是没有发脾气骂他,而是给李恪讲道理。
其实李世民自己也不知道,若不是他十八岁开始起兵征战,他这一身的“调皮”该如何发泄,李承乾、李泰这些儿子都好,但实际上不像他,只是活成了自己最理想的样子,真正像他的,乃是这个会犯错,会惶恐的李恪。
因此李世民作诫子书给李恪,希望李恪能快点懂事,明白一些道理。
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李世民给李恪讲为君之道,讲皇家的意义,讲一个人享有了权力,但也要付出义务和代价,这些都是李世民很客观的人性真理,没有那种我是皇帝,天下皆为奴仆的傲慢,核心的思想仍然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恪大受震撼,回去后梳理人生,决定多听权万纪的话。
所以李恪光是“知错能改”这一点,就和李世民特别像,李世民看似顺畅早慧的人生历程中,其实也充满了年少轻狂,他也曾多次悔恨,因此对于魏征这个曾经是李建成谋臣的人物,他选择留下来了。
李恪比起李承乾更真实,更像是个有七情六欲的人,而随着李恪的配合,权万纪对李恪的教导也非常上手,李恪对权万纪非常尊重,钦佩他的耿直,李世民渐渐地感受到了权万纪的能力,后来他的另一个儿子李祐有些叛逆,又是把权万纪给安排到李祐身边当老师去了。
久之,由御史中丞进尚书左丞,出为西韩州刺史。徙吴王长史。王畏其直,善遇之。齐王祐不奉法,帝素奇万纪能左右吴王者,乃徙为祐长史。
进步后的李恪让李世民非常满意,李世民当时最满意的儿子,也就是李承乾、李泰、李恪,而只有李恪是庶子,并且在李世民看来,李恪的品性要比李泰、李治好得更多,李世民会对庶子如此称赞,只能说明李恪做得真的很好。
太子造反,夺嫡暗流。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后不久,李承乾终究是走上了不归路。
其实在贞观十二年的时候,李恪和李承乾的人生已经开始有了“分叉”。
李恪变得更好了,而李承乾,此前李世民觉得他“完美”的背后,还是暴露了李承乾的本性。
李承乾在长孙皇后死后,变得脆弱不堪,他卸了以往乖宝宝的面具,不再尊重老师,也不再听从李世民的话,他不想当一个好太子,他只想做自己,比起李恪最起码还叛逆过,李承乾是压根没有叛逆的机会,从小就跟囚犯一样,被灌输这、灌输那。
另一方面,李世民错误地用自己面对谏臣的态度施加给李承乾,李世民觉得自己可以接受朝臣的心直口快,可李承乾还只是个小孩,天天被老师骂,轮流骂,那也太惨了,因此李承乾在经历亲弟弟李泰的“威胁”后,心态崩溃了。
于是他造反,明明是太子了,却还要造反,最终造反不成,落得被捕下场,连李承乾的舅舅长孙无忌都没有包庇可怜他,上书李世民斩杀李承乾,李世民百般运作,苦苦哀求,才让李承乾被废庶人,免去杀身之祸:
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
这本来是李泰最想看到的局面,可李泰心狠,告诉李世民,若让他当皇帝,那么他就先杀掉自己的儿子们,这是为了让李世民相信,李泰以后立“皇太弟”,也就是把皇位率先传给李治,“好孩子”李泰让李世民百口莫辩,他第一次觉得,他当爹很失败。
李世民知道,李泰当了皇帝,李承乾、李治都死定了,只有李治这个性格当皇帝,才能保住几个人,所以立了李治。
但李治也有很致命的缺点,为人懦弱、性格太良善、资质平庸。
所以思来想去,李世民开始考虑李恪,这个才是最像他的儿子:
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李世民想立李恪,受到的最大阻力就是长孙无忌,以外戚长孙家族为首,纷纷反对,理由自然很简单:
李恪是隋炀帝外甥。
李恪不是长孙无忌亲外甥。
李世民很无奈,想据理力争,但他还是处在被世族捆绑的姿态,皇权没有庞大,最重要的是,李世民也知道,如果非要立李恪,未来又是一场内乱,所以李世民是“试探”,看看李恪的支持率,但结果让人悲哀。
因此这才说,李恪的“母族”也限制了他。
李恪结局:被长孙无忌步步害死。因为李世民的缘故,长孙无忌的历史形象一直是“光明贤良”的,但事实上,长孙无忌也做见不得人的事情,比如“诬陷”李恪。
唐高宗即位的时候,他的妹妹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牵扯出了“谋反案”,当房遗爱被抓的时候,长孙无忌暗示房遗爱“诬陷”李恪,从而得以自保,房遗爱相信了,于是他上告唐高宗,这里面还有李恪的身影。
李治百般煎熬,听房遗爱说完这些,而后又学李世民哭着“求情”,求朝廷放过李恪,可大家不愿意(李治很有可能也是在演戏),最终要处死李恪。
这让李恪仅活了三十四岁,在被处死前,李恪大骂长孙无忌“族灭”,这属于是彻底和长孙家族撕破脸皮了:
高宗即位,房遗爱等谋反,敕无忌推之。遗爱希旨引恪,冀以获免。无忌既与恪有隙,因而毙恪。临刑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 族灭!”不久,竟如其言。
而史书很戏剧性的记载就是“不久,竟如其言”,这说的正是在废王立武后,李治和武则天联手扳倒了长孙无忌,并且清除了长孙家族的事情,长孙无忌的确如李恪所言,遭到了很惨痛的报应。
后来一直到唐中宗时期,李恪才被平反。
总结:李恪作为李世民庶子,的确十分突出,作为唐太宗的众多儿子之一,能被唐太宗说一句“类我”,这本身就是对李恪最大的认同,什么皇子最适合当皇帝,当然是最像皇帝的那个皇子了。
可李恪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没法忽视,那就是他的母族背景。
李世民也不是超然的,他也要考虑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他跟长孙家族有情有利,不仅是单纯的瓜葛,而且长孙无忌的辅佐的确很重要,为了多方利益,他只能选择明显很平庸的李治了。
而李恪被后世人所“怀念”,更多是对他的一种同情,明明有皇帝的机会,却没有皇帝的命,一切的一切,都是命数主导,时也命也,李恪再像李世民,也终究要服从于现实。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倾心一程
人们对李恪的惋惜与怀念是因为李恪是继承李世民皇位的最完美人选,可惜却成为了政治牺牲品,被冤杀了。
首先,李恪此人生性聪慧、人品端正,又有治世之才,李世民亲口承认此子与其最相似。李恪也深得李世民的青睐。
其次是李恪的出身高贵,他是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身具两朝皇室血脉。他要当了皇帝会得到李氏和杨氏两大门阀的支持,还有前朝旧臣的支持,李氏皇族从此可以不惧门阀集团的威胁。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门阀集团是绝对不会允许李恪登上那个位置的。
门阀集团的代表人物当属长孙无忌了,李世民曾向长孙无忌表明过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被长孙无忌坚决的反对了。之后李世民再没提此事,还为了安抚门阀而将李恪外放,但李恪还是被长孙无忌惦记上了,觉得此子对皇位是个威胁,必除之。
李世民也知道,想要立李恪,必须先干翻门阀集团,但大唐建立之初,主要依靠的就是门阀的力量,想一下子翻脸显然没那个实力。所以李世民只能退而求其次,继续选择九子李治,想来好歹有个舅舅帮扶着,也不会受欺负。这也正中长孙无忌下怀,李治看起来软弱可欺,以后自己可以说一不二了,大唐将来还是门阀做主。
在李治登基后四年,可怜的李恪就被房遗爱谋反案给牵连进来,在长孙无忌的指使下,房遗爱无端攀咬李恪,使李恪蒙冤下狱,并在长孙无忌等门阀的压力下,李治做出妥协,李恪被秘密处死。
虽然长孙无忌等门阀最终被李治给整垮了,但李治却将大唐王朝拱手让给了武氏,这在当时是极其耻辱的事情,即便武则天最终把皇位还给了李氏,但李治的形象也大大受损了,这更让人们怀念李恪的好,如果是李恪当皇帝,是绝对不会让武氏篡权的事情发生的。
这桩桩件件让李恪的形象被人们脑补的越来越完美,也使人们对李恪更加的怀念。乃至五代时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都追认李恪为祖先,用于彰显自身的出身高贵。
gaobi
原贴:求主角很强的后宫小说
maytse
viviyin
李恪谁个。李恪是李世民的儿子。他是隋炀帝杨广的亲外孙,是杨广之女同李世民的儿子。其姓杨名谁不知,但的确是李世民的四妃之一的杨妃之子。
李恪由于继承了杨广的聪慧和李世明的英明神武,各方面都是深的李世民的喜欢,曾经也是被李世民确定为了皇位继承人之一。
李世民和原配夫人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自然是嫡系儿子,自然成为了第一序列的皇位继承人。嫡系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就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李恪作为庶出最有作为的皇子也出现在了继承人的行列之中。
当时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长大后他受到了弟弟李泰及其周围人的攻击,常常被打小报告,渐渐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李承乾从小受到储君培养,对这种局面渐渐失去耐心,最终恶向胆边来,想起了父亲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手段,于是企图发动政变杀死李泰,逼迫李世民退位,结果可想而知被李世民粉碎了他的阴谋。兄弟两一同遭到了处理,被遍为庶人,流放到偏远地带,抑郁而终。
作为之后唯一的嫡系儿子李治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李治身体比较差,也无心从政。
这时候嫡系儿子继承皇位的希望落空了。
吴王李恪走进了朝廷的视野,李恪从下受到杨妃的良好教育,知道分寸、进退有度,很是受到李世民的喜爱。原本最有希望继承大统。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代表着自南北朝以来影响力无限大的关陇集团在唐朝的代言人、亦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凌烟功臣阁排名第一、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这个人能量无限大,他不但力主立自己的外甥为皇帝继承人,还不断带着他的团队施压李世民,最终李世民考虑到朝堂之上关陇集团势力颇大,为了稳定朝堂,最终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登基,被称为唐高宗,李治其实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他上太后先是一切唯长孙无忌马首是瞻。在此期间长孙无忌大权独揽,制造了不少冤案并牵连李恪,最终将李恪处死。李恪登基后接回了他喜欢的前皇帝李世民的才人武曌,在为了武曌的身份地位上他开始了和关陇集团的斗争,最终在武曌的辅佐下斗到了长孙无忌,将长孙无忌流放。
但是英明神武的吴王李恪却成为了牺牲品,被长孙无忌杀害。到了神龙二年也就是707年,唐中宗李显恢复了吴王李恪的封号爵位。
(玉之溪)
U_Vniquey
说起李恪,必须要涉及到另一个人。
他的立场决定了李恪的命运,也决定李恪的才干的展现。
此人就是长孙无忌。
在贞观十七年时,发生了一件影响整个大唐国运的重大事件。李世民的两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大打出手。李承乾甚至生出了率兵逼宫的想法来。
还未等李承乾动手,便被纥干承基告发。
李世民命长孙无忌等一干老臣查证,事实很快搞清楚,证据确凿,李承乾的确有谋反的意图。
长孙无忌等人联名要求处死李承乾。
李世民没有答应。他准备当面询问李承乾其中原委之后再做决定。他实在无法理解作为太子为何生出谋反的心思?
李承乾的回答很是干脆,他感受到了威胁,而且是来自一母同胞的弟弟魏王李泰的威胁,他的储君位子眼见不保,所以才出此下策。
又经过一番查验后,李世民最终做出了决定,太子李承乾废为庶人,贬出长安。魏王李泰被幽禁。
李世民此举造就了一个新的问题,太子之位空缺了下来。
此时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晋王李治,在李世民众多子嗣之中呼声最高。
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的吴王李恪,虽然呼声不敌李治,但是拥戴者也为数不少。拥戴者中包含有李世民自己。
李世民时常将李恪挂在嘴边,在人前称赞李恪类己,给人的感觉是想将帝位传于吴王李恪。事实上,经过一番角逐,李治在长孙无忌的强力支持下登上太子之位。
至于李恪,李世民也的确开口询问过其他人,他的主要理由是现任太子李治过于仁弱,难以胜任。这立刻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话抱有怀疑,质问长孙无忌是否怀有私心,图谋以甥舅私人关系,凌驾于国家之上。
长孙无忌当场否认,说正是为了国家社稷,才更应该选取一名守文之主,造福黎民百姓。如果举棋不定,必定引发灾祸。
李世民勉强的认同了这一观点。但是,李恪的才干已经是获得了李世民的认可。
李恪就此被搁置了一边。长孙无忌却暗暗将李恪记挂在心,他认为李恪是自家外甥李治的潜在威胁。
那么,李恪究竟有什么能力,使得李世民念念不忘,长孙无忌记挂在心?
对此,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笼统的给出了三个方向。类己,有文武才,名门之后。
第一、类己。
类己这样的话,李世民从没有在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上使用。
李承乾在贞观十七年之前,时常留守长安,李世民常令居守监国,庶政皆令听断。监国就是在行使皇帝的权力,只是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等问题,包括大的人事变动等方面还需上报批复。不管怎么说,李承乾也算大半个皇帝。
魏王李泰则在文史上有很重要的贡献,他主持编撰了括地志,更为重要的是在编撰图书期间,他收揽了众多的人才,这为他与李承乾展开争夺助力不少。事后,被李世民一再在众臣面前提起给与褒奖,赐予财物,几乎与太子李承乾旗鼓相当。
尽管两人一个在政务上有所作为,一个在文化上获得美誉,且各有一套御下的方略。可是,在李世民眼中却是不类己的。
李恪在藩地主政时(时任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喜爱射猎,多次损毁百姓庄稼,为此柳范告到了李世民那里,刚开始李世民还为李恪辩解。因为李世民本人也喜爱射猎,并且为了保持和弘扬尚武之风,多次在北方边地举行大规模有组织的校猎。
这在李承乾和李泰身上所欠缺的。
最能凸显李恪才干的是他在安州任职时,虽然突厥已被大唐击溃,吐谷浑和西北羌族以及六诏一直蠢蠢欲动。李恪在职的数年间,也是屡有叛乱,图谋中原。然而,李恪爱骑射的性格恰好对其有一定的震慑力。
这一点,很是得李世民的心意。这种偏向一面的明示,且处在长安刚刚经过太子争立过后不久,这使得整个朝廷的风向,也随着李世民的态度,产生了变化。(李恪)既名望素高。
第二、有文武才
而在众多的史籍中,如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书,提及吴王李恪,用词最多的是有文武才。
李恪的文才究竟如何还需要作品来衬托,可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只言片语。不过,李世民是很注重子女的教育的,十四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延请当世的名宿名臣来当老师。
在这种氛围下,虽然李恪的文才没有被发掘出来,但是他待人接物却中规中矩,有礼有节。(李恪)甚为物情所向。
第三、名门之后
隋朝破灭之前,隋炀帝已被宇文化及所杀。先是隋炀帝的原配妻子,萧后以宫门床板拼凑一副棺材将其安葬,而后是奉宇文化及之令留守江都的陈棱将其迁葬。待萧皇后从突厥返回中原之后,离世前恳求李世民,让她与隋炀帝合葬,这才形成了现在的隋炀帝帝陵。
李世民同意前朝帝后合葬,目的自然是顺势而为收买人心。其中的人心多是指隋朝的旧臣遗老。
在李世民的贞观十七年,李氏建立社稷,不过短短26年,诸多的隋朝老臣依然在世。包括上文所说的萧皇后及隋炀帝之孙杨正道 。
李恪作为隋炀帝之外孙,又是当朝李氏皇族子孙,其身份之显赫无人能与之匹敌。
包括李世民在内都是隋朝杨氏的臣子,如果李恪在某一敏感时刻振臂一呼,他吸引到身边的不仅仅是前朝旧臣,还有一帮嗣位无望的新贵。
这才是当权者惧怕的。
而在李承乾和李泰争立之后,长孙无忌力荐晋王李治,其最大的根源还在于此。
可是,李恪自始到终并未在太子争立时出手,也未在李世民暴崩之时竖起反旗,直到唐高宗李治的永徽四年二月被长孙无忌诬陷参与了“房遗爱谋反案”被逼自杀,时年35岁。其人品人格都经过了实际的检验,这样的人一旦登位必定是第二个李世民。
datang801
怀念与否不好说,但后世对李恪的评价一直不错。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评语:“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也就是说,在毛主席看来,李世民因为听了长孙无忌的话,而选择朽物李治做继承人,实在是犯了大错。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出身高贵,文武全才李恪是否优秀,别人说的不算,但唐太宗自己所说的,一定有些份量。
太宗常称其类己,也就是说,李世民自己认为,李恪是最像他的儿子。
这个像,自然不仅是相貌、性格,而且包括了治国理政的能力。
李恪曾先后被授益州大都督、安州都督等官职,前者未赴任,而后者却是确实上任的,他积累有一定的实务经验,并非完全养于深宫不知事的皇子。
说李恪出身高贵,这一点不假。
太宗与长孙皇后生育有三子,即前太子李承乾、濮王李泰(第4子)、高宗李治(第9子)。
这三位皇子,是太宗的嫡子,自然身份高贵,比其他皇子更有份量。
但李恪的出身也不比嫡皇子逊色多少,他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前朝公主,而且隋帝本身就与李唐有表亲关系,二者可谓亲上加亲。
如果撇开以唐代隋的国仇家恨不谈,李恪生母杨妃,确实是太宗后宫里地位尊崇、而且非常特殊的一位妃子。
长孙皇后病逝后,曾一度有传言,说太宗欲立杨妃为继后,而这一点在许多影视剧中都有体现。
既是宠妃之子,又有两朝皇室血统,李恪这身份,天然地就比其他皇子列接近皇权。
但也因为如此,他的处境是尴尬的,既有人想捧他上位,更有人想拉他下马,两班人马矛盾冲突不可调和。
二、被诬谋反,海内冤之前太子李承乾因足疾被太宗嫌弃(实则还有好声色等原因),四子李泰认为自己有机可趁,便想夺取皇位,结交了房遗爱等一帮大臣,蠢蠢欲动。
结果,李泰计划失败,反被李承乾举报揭发,最终结果就是,李承乾被废,李泰也被监禁,后徒居外地。
太宗选择了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旧唐书中记载了太宗对侍臣所说的一段话:“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可见,太宗选择李治为太子,并非李治有什么出色的才能,而是他为人比较忠厚仁义,他为君,李承乾、李泰都能得以保存,但若李泰为君,则不会容下其他兄弟。
太宗的这个判断是比较准确,李治登基后确实没有动李承乾、李泰,但他动了异母兄弟李恪。
准确地说,李恪是被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冤杀的。
李治继位后,房遗爱谋反,长孙无忌一向嫉恨李恪的声望和号召力,便借机将李恪牵连其中,一并诛杀。
史书中对此的评价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什么是以绝众望?
原来,太宗虽然立了李治为太子,但心里又很后悔,他清楚这个儿子不是当皇帝的材料,很可能干不好。
事实证明,太宗的担心不无道理,李治身体不行,脑子也不太行,后来倚重皇后武则天治国理政,结果这个仁厚的帝王,为李唐皇室引入了一只可怕的雌虎,大唐被大周取而代之,武则天也成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宽厚仁义就一定好么?至少对帝王而言,这并非首选品质。
太宗担心李治不能做好皇帝,又将目光投向最像自己的三儿子李恪。
《新唐书》中记载着,太宗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
太宗质问长孙无忌:“公岂以非己甥邪?”
长孙无忌也狡猾,没有直接回答这个质问,反而说:“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意思是,陛下你已经做出了决定,是男人就别犹豫,反反复复像什么话?
太宗果然还是犹豫了,最终没有立杨妃为后,也没有立李恪为太子。
但这件事情,就成为长孙无忌心头的刺,当高宗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千方百计也要拔掉这根刺。
李恪谋反完全是冤枉的,李泰、李承乾相争的时候,他都没参与进去,李治已经登基,他何苦去争?
但长孙无忌存心致他于死地,是容不得辩解的,李恪被杀,他的四个儿子也被流放岭南。
李恪临刑前,高呼:“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长孙无忌在皇帝跟前打小报告、抢先动手搞人的作派,一直未改,直到有一天,他碰上了女中雄主武则天,踢上了铁板,最终倒霉。
从这点来看,长孙无忌不过是久走夜路必撞鬼,对皇位指手划脚的次数多了,必然遭遇反噬。
三、若李恪登基,历史的改变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除了为李恪感到惋惜,更多的是对大唐命运的猜测。
如果登基的是李恪,会否有所改变?
至少,武则天是没办法出现了。
李恪不是李治,绝对不会出现一个可以左右他决定的女主,共治天下。
而李恪的治国能力,也绝对不会比李治做得差,只会更有决断力,而且身体素质更强,外人干政的可能性极低。
李恪有四个儿子,继承人方面也不愁,大唐可能会与其他王朝一样,正常地传递几代,然后才出现衰落迹象,而不会中断几十年,被大周取代。
也许,在对外战事上,大唐也会更加强硬,不会给吐蕃等国发展壮大的机会,更不会有安史之乱等着,盛唐华丽、中唐窝囊的尴尬局面,便不会出现。
当然,这一切只是历史的可能,但对李恪个人而言,长孙无忌的陷害确实可悲,他未必是一个安分守己的皇子,但确实是一位有帝王之才的准太子。
咩綿羊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很喜欢这个儿子,而李恪也表现的很优秀,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太宗对李治过于仁弱的性格较为担忧,反而钟情于李恪,最后在长孙无忌的坚持下才打消了易储的念头。李恪后来卷入房遗爱案,被长孙无忌诬告谋反,被谥杀,成为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
出身高贵,深受宠爱(影视剧中吴王李恪形象)
李恪的出身非常高贵,他与其胞弟梁王李愔(后改封蜀王)都是太宗和杨妃所生,而杨妃正是出身于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其父是隋炀帝杨广、祖父隋文帝杨坚、祖母北周卫国公独孤信之女,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也就是说,李恪与其胞弟李愔是融合了李唐、杨隋和独孤氏三大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且血缘亲近、渊源深厚的帝族,李恪与李愔是太宗所有儿子中出身最高贵的两个儿子。
李恪不仅出身高贵,而且最得太宗喜爱,其人英武果敢,有乃父之风,太宗曾在大臣面前评价李恪说:“吴王恪英果类我。”对于这个儿子,太宗可谓是倾注了很多心血,尽管在最初,李恪因为庶子的身份与储位完全无缘,但从太宗对李恪的悉心安排来看,他对李恪的疼爱已经超出了其他皇子,这种做法其实也似有含义。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十岁的李恪被封为蜀王,授益州大都督,因为年幼,没有实授赴任,仅遥领职位。贞观七年(633年)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此次是有实际到任。临走前,李恪还侍奉太宗,与父皇一起用膳,李恪在齐州虽只短短一年,但也干的有声有色。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吴王李恪形象)
不久,李恪从蜀王改封吴王,并以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身份赴任,此次赴任李恪也犯了些过错,李恪在封地因为游猎过度,损坏了地方庄稼,遭到御史柳范的弹劾。但是太宗偏袒李恪,认为权万纪作为吴王的辅臣却不能纠正其错,他应该要以失职之罪论死。柳范据理力争,认为房玄龄辅佐陛下时同样不能制止陛下游猎,更何况是权万纪,陛下仁德圣母,对错自能分辨。在柳范的坚持下,李恪最后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太宗作为一个舐犊情深的慈父,天然的人情流态,鲜活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经过这一次罢官的风波之后,李恪的性格收敛了很多,但太宗对他仍不放心,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恪再度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太宗写了一封殷切教导的诫子书(全文较长,可在《全唐文》翻开),信中满是太宗对李恪的关爱和教导,表现出了太宗作为一个慈父对爱子的无限希冀。李恪后来也果然不负太宗所望,在安州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此后史书上未再见李恪因其他过错被罢官免职的记载。
易储风波,含冤而死(李恪与长孙无忌)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案被废,与之争位的魏王李泰也被幽禁。在司空长孙无忌的力荐下,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但李治的性格过于仁弱,太宗并不看好他,太宗在长孙无忌面前表达了想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长孙无忌仍坚持己见,认为太子仁慈厚道,可以成为守成之君,更何况储位已定,怎么能说改就改呢,太宗这才打消了易储的念头。经历了这一次的易储风波,长孙无忌感觉到太宗对李恪的过度宠爱会威胁到李治,从此便对李恪极为忌恨。
太宗驾崩后,吴王李恪作为高宗在世最年长的兄长得到重用,官拜司空后又加授太子太师。永徽四年(653年)驸马房遗爱被揭谋反,为了活命,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授意下转而诬告李恪和荆王李元景谋反。天性仁慈的高宗想赦免他们,但在群臣的坚持下,高宗最终还在长安宫城之内缢杀了李恪,死时李恪年仅三十四岁。吴王李恪与荆王李元景之死,是初唐时期最大一桩政治冤案,无辜的李恪在临时前,更是痛骂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据《资治通鉴》)此后李恪此话果然应验,长孙无忌被武后流放后自缢而死,家产被抄没。
李恪之死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冤案,但高宗作为这场冤案的施害者之一,若在生前就为李恪谋反,就是承认了这起案子就是冤案。为了维护自身形象,高宗生前并未给李恪平反。一直到中宗复辟后的神龙二年(706年)朝廷才下旨恢复他的爵位和封地,李恪得以彻底的昭雪平反。
南唐认祖,后世留名作为太宗最优秀的儿子之一,李恪后来还被南唐追认为先祖。
南唐开基祖徐知诰是杨吴大权臣徐温的养子,杨吴势微,徐氏崛起,徐温死后徐知诰总揽杨吴大权最后建立了南唐,并恢复本姓李。中宗李昪时期,追认唐朝皇帝为先祖,由于李恪早年曾在江东安州任职,对吴地功劳颇大,中宗想认吴王李恪为祖先,但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对,认为李恪是以亲王的身份被诛杀的,莫如将郑王李元懿认为祖先。于是中宗派人考察两位亲王的后裔,认为吴王的孙子李祎有功劳,李祎的儿子李岘是宰相,其身份地位又比郑王的后代高,于是便追认李恪为祖先,自称是是李岘后代第五世一直到父亲李荣,其世系传承有序,史官详细记载各世之生平。
南唐天福四年(939年),南唐中宗皇帝追尊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
吴王李恪是太宗最喜爱的皇子之一,而且能力出众,品行端正,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若不是长孙无忌因太宗有易储想法而制造冤案害死李恪,他将很有可能成为大唐一代贤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莫不可惜李恪之死,对长孙无忌的卑鄙行径表达了强烈的谴责。而太宗在立储之事上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同样遭人诟病。2007年,李恪的墓志在西安长安区被发现,只是历时悠久,时过境迁,李恪的具体墓葬已不可考。
家有巧虎
李世民之子李恪千载以来能够赢得人们的同情和感慨,并非他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丰功伟绩,而是人们在读史时,看到俊美良才却无用武之地和美好人物被毁灭时的一种惋惜和悲凉之心。这种对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寄托的怜悯不忍情感也是人类一种比较高尚的感情,毕竟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先封蜀王,后封吴王,他的生母为隋炀帝公主,后被李世民封为杨妃。隋唐时期是一个贵族制的门阀社会,社会风气上总体推崇高贵的门第和郡望,李恪的母亲杨妃既是隋炀帝女,那她不仅出身当时的高门大族弘农杨氏,更是帝世之家,因此母亲的尊贵出身也给李恪带来了荣耀。史书上说他因为母亲的缘故,“地亲王高、中外所向”,就是说他出身非常好。李恪成年后又娶了弘农杨氏女为王妃,可以说进一步巩固了这层关系。
李恪在李世民十四个儿子之中,和魏王李泰一样,在才华能力方面是最为优秀杰出的。旧唐书记载道:
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才高辩悟
李恪可以说是个文武全才,根据多本史书记载,他既有文学才华,又特别擅长骑射,可谓文体两开花。李恪和他父亲李世民一样具有胆气,性格好动,尤其是喜欢打猎,他还曾因为打猎过头踩坏了庄稼还被朝臣批评。
李世民很喜欢李恪的性格和胆气,曾经多次得意地说,“这个儿子和我一样英武果断”。因此李世民对他特别看重和喜爱。
李恪虽然才华出众又被李世民宠爱,但我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所以李恪即使再贤,但因为庶出身份,他的继承权天然排在了长孙皇后所出的三个嫡子之后。长孙皇后生育了李世民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其中李世民最喜欢的也是才华出众的四子魏王李泰。
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逐渐动摇了李承乾的储君之位,再加上李承乾的荒唐作为,所以李世民对其非常失望,这时李泰依靠父亲的宠爱加剧了夺嫡的步伐,这两个嫡子之间为夺嫡闹得白热化,朝廷都分化出了党派。最终李世民把两个儿子双双废黜,在仓促之间立了嫡三子李治为储君。
但李治性格懦弱优柔,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总是看不顺眼,觉得以后要把江山托付给他实在不放心。他甚至天真地想摆脱嫡庶的束缚,另立英武杰出的庶子李恪为储君。他的想法一提出来,自然遭受到了自己最大的从龙功臣、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李世民当然也承担不起破坏制度和重新分配朝廷利益集团的换太子成本,因此李恪立储的事就这么作罢。
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罗织罪名构陷李恪害死了他,自己也被钉在史书的耻辱柱上但是李恪构成了对长孙无忌利益代表人李治的威胁,这让长孙无忌深深妒忌愤恨上了李恪。其实李恪在换储风波里是个被动者,真正的倡议人是李世民,但长孙无忌当然无法去仇恨皇帝,因为是李世民给了他和长孙皇后飞黄腾达的平台和基础。所以长孙无忌就把满腔怒火迁怒到了李恪身上。
李世民在世时,长孙无忌当然装得很温和低调,李世民去世后,成为托孤大臣的长孙无忌大权在握,于是他找到了机会报复李恪来发泄心头之恨。
当时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很是看不惯唐高宗李治,她找了一大帮亲贵们各种发泄怨言,甚至搞起了谋反。这种过家家水平当然是很快就被人告发而且成立了专案组,负责人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处理此案时,故意扩大化,指使人把已经分藩的吴王李恪罗织进来,构陷和污蔑他谋反,百口莫辩的李恪含冤自杀,临死前诅咒长孙无忌:如果国家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应该灭族!李恪死后,他的儿子们全被被流放,女儿们被幽禁给唐高祖守陵,他的同母弟弟蜀王李愔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巴州。
后来长孙无忌果然在武则天手上栽倒,并被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联手逼死,他的家族和亲人们也或死或流,声势显赫的长孙家族从此几乎退出了唐朝政坛。长孙无忌可谓含冤而死,但史书却没有给与他任何同情,原因就是他陷害了李恪,史官们认为这是他该得的报应。
122闲人
简单来说,李恪被人怀念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惨。
不受宠的“高贵”皇子隋唐皇室是历史上少见的亲戚皇室,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跟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亲姐妹,独孤皇后的儿子隋炀帝跟李渊是老表,在李渊看来,既然表弟受不住江山,不如表哥我来吧,于是晋阳起兵,历经数年战争,唐朝统一全国,隋朝已成过眼云烟。
隋朝亡了,隋朝皇室却还剩下许多人,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的后宫中就有一位,那就是杨氏,她是隋炀帝的女儿,跟李世民也算表兄妹,而李恪,正是杨氏的长子。
两朝皇室的结合并不少见,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一抓一大把,但两个大一统王朝皇室的结合是很少见的,李恪就有这种“高贵”血统。但其实这种血统对他没有多少影响,他能不能获得父亲重视还是要看母亲受不受宠和自己争不争气。
杨妃显然是不受宠的,首先她没有一个强大的外戚,别说隋朝已亡,就是隋朝没亡,杨妃一没有公主封号,二连生母都不知是谁(应该不是萧皇后),三被隋炀帝留了在长安(南阳公主陪伴隋炀帝,常年不在长安),显然不受隋朝重视。其次杨妃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后面史官为了表现李恪出身高贵,提了杨妃是隋炀帝女,但没说她是什么公主,也没提她是什么妃,应该是连史官都不知道她有封号。
再次李恪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则杨妃至少在武德元年(618年)就嫁给了李世民,此时李世民已经与长孙氏成婚,杨氏的地位肯定是妾,李渊把杨氏嫁给自己的次子为妾(李世民属于自己夺位),显然也没多重视她。再算上隋炀帝是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去世,杨氏在守孝期就怀孕了,李世民对自己的表叔和表妹是没有太多尊重的。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母亲地位不高,导致李恪兄弟俩的地位也不咋地,李恪最初封蜀王,当然,年纪小的他没去益州,之后转封的都督有秦州(甘肃天水)、齐州(山东济南)、潭州(湖南长沙),都不是什么繁华地段,最后得了个安州都督,益州则给了他同母弟李愔,安州在湖北地区,这个地区最重要的是襄州,给了李恪异母弟李恽。
李恪在贞观七年(633年)的时候便去了封地,时任齐州都督,但与李恪同龄的李泰就不用走了,甚至李世民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也一直在宫廷抚养,这哥俩都是长孙皇后的儿子。
那李恪自己争气不争气?新旧唐书对李恪的具体事迹全无记载,旧唐书有一句“恪善骑射,有文武才。”《新唐书》有一句“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
文物才,究竟是什么才呢?不清楚,李恪既没有出战记录,也没有良好政绩,只有这一句笼统的赞美之词,至于“善骑射”,在初唐基本是皇子必备技能。
心血来潮的改立问询在李恪传记中,有一件事似乎体现了李世民对他的重视,这件事发生在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不久,觉得这个儿子只有十五岁,又一直养在自己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担心他处理不好国政,李世民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把长孙无忌叫来商量易储的事,对象就是李恪。
其实这并不能体现出李世民多重视李恪,因为这时候的李世民没得选,嫡长子李承乾造反被废,次子李宽早夭,四子李泰夺嫡被贬,五子李佑谋反被杀,六子李愔是李世民眼中的禽兽,七子李恽好敛财,八子李贞只比李治大一岁,之后不用说了,都比第九子李治小。李世民看来看去,只有第三子李恪了。
从李世民只找长孙无忌商量来看,这压根就不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只是一时冲动的想法,他又不是不知道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易储计划不可能得到他的认同,如果李世民真要易储,肯定要放到朝堂上讲,在李世民时期,长孙无忌只是重臣之一,远远达不到权倾朝野,就算他同意了,其他重臣不同意也难以进行。
李世民当初要立李治时,是拉了好几个重臣的,“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这次悄悄地跟长孙无忌商量,在得到长孙无忌的明确反对后,李世民立刻放弃了这个想法。
而且这个想法被打消后,李世民就跟没事人一样,继续培养李治,李治长子李忠诞生之日,他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对李恪则全无措施。
反观历史上那些改立失败的例子,如刘邦改立刘如意,失败后“心不乐,悲歌”,担心儿子安危还让周昌去做刘如意的相国。李世民却丝毫不担心李恪被清算,他担心的是李承乾和李泰,据他自己说,立李治的目的就是因为他仁厚,能够保全李承乾和李泰。
冤杀惨死李治继位后,封哥哥李恪做司空、梁州都督,司空是个摆明的荣誉职位,地位高而无实权,李恪作为当时李治兄弟中最长者,得到这个职位是非常正常的。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李恪被冤致死,史书记载“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起来李恪的影响力非常大,其实这是史家常用词,李林甫被构陷时同样有“天下以为冤”的待遇,天下人说什么,全凭史家一支笔罢了。
水子欢
人们对李恪有好感,并非因为他????很强的能力,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是看到文武双全的他无用武之地,又青年才俊就被无辜毁灭,内心产生了一种惋惜和悲凉之情。因而,对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油然而生发了怜悯的情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还是怀念他。
1李恪身上流淌两代帝王的血液。
李恪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隋唐时期是一个贵族制社会,社会风气推崇高贵的门第。李恪成年后又娶了弘农杨氏女为王妃,进一步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李恪自身的优秀让唐太宗对他格外看重,认为李恪在自己的十四个儿子之中,和魏王李泰才华横溢,能力卓越。旧唐书????记载:“”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才高辩悟。”。
2.李恪因为庶出,没????继承皇位。
李恪还特别擅长骑射,并有与他父亲李世民一样的胆略与豪气。他性格好动,经常去打猎,曾因为打猎时兴奋过头踩坏百姓的庄稼被朝臣批评过。 李世民曾经多次得意地说,“吴王英武果断,类我。”。李恪虽然才华出众,但我国古代继承制是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李恪因为是庶出身份,所以,他的继承权很微弱。
长孙皇后育有嫡子三人,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由于太子李承乾身体有缺陷和荒唐作为,使李泰萌发了夺嫡之志,最后二人闹了个鱼死网破,最终李世民把两个嫡子都废黜了,万般无奈,才立了嫡三子李治为储君。
但李治性格懦弱优柔,李世民觉得他不一定守得住江山,他想另立英武杰出的庶子李恪为储君。他的想法遭到了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李世民不敢挣脱宗法制度的束缚,又因为换太子会引起朝廷权力的重新分配,成本太高。因此李恪立储的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3.长孙无忌捏造事实,害死了李恪。
李世民死后,李恪成为了对长孙无忌利益代表人的高宗李治的潜在威胁,这让长孙无忌深深妒恨上了李恪。当时,根据长孙无忌掌握的案情,高阳公主、房遗爱联络与高宗不和的薛万彻,柴令武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结果李元景、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全部被杀。也逼迫李恪含冤自杀,李恪临死前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诅咒:“如果国家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应该灭族!”。
后来,长孙无忌果然被一代女皇武则天逼死,长孙无忌的家族和亲人们也或死或遭流放。长孙无忌含冤而死,却引起不了任何同情,原因就是他捏造事实,陷害了李恪。
点赞团团长
李恪在后世有非常大的名声。普遍认为,他是李世民儿子中最有能力的人,是李世民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他后来没有继承皇位。反而被长孙无忌陷害,遭到冤杀,因此,后世对他抱有无限的同情。同时,李治被立为继承人后,由于性格比较懦弱,结果李唐江山落入武则天的手里。这也增强了后世对李恪的怀念。
不过我却认为,李恪实际上是一个被后世夸大了的人物,他本身并没有那么厉害。如果李唐江山传到李恪手里,结局并没有传到李治手里更好。
(李恪剧照)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恪为什么会获得后世那么大的认可?其一,李恪被李世民着重强调。当时李承乾和李泰争夺储位,李世民对两个儿子都不满意,于是想传位给李恪,说李恪“英果类我”。
其二,李恪被长孙无忌有意打击。李治当了皇帝以后,长孙无疑十分提防李恪。后来,他利用房遗爱造反一案,污蔑李恪参与了造反,因而害死李恪。如果长孙无忌不提防李恪,不觉得李恪对他和对李治是一个威胁,他也用不着害死李恪。
其三,李显上台以后就立刻给李恪平反。之所以给李恪平反,显然是很同情李恪的遭遇,觉得李恪受到了委屈。
其四,南唐认李恪为祖先。本来李恪是被赐死的,南唐的大臣们都觉得认一个被赐死的人为祖先不吉利。不过南唐皇帝却认为李恪作为吴王,给南唐带来了很大的福荫,因此对他相当认可。
有以上四点,因此,李恪在历史上的名气越来越大,最终,后世普遍认为,李恪确实是李世民皇位继承人最恰当的人选。
(李世民剧照)
那么,我为什么反而认为李恪其实是被夸大了的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以上的四点理由。
第一点,李世民认可李恪。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但是,从李恪的人生经历来看,李恪似乎并没有什么英雄果敢的地方。而李世民一定要立李恪,很显然,他是担心他去世以后,长孙无忌成为“伊霍”一类的人物,把持朝政。所以他要把李恪扶起来,而不想用李治。只不过后来,他自己出于种种考虑,最终还是选择了李治。
第二点,长孙无忌打击李恪,当然有忌惮李恪,觉得李恪可能威胁李治统治的成分。但是,这不是主要的。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李治上台以后,不断提拔重用李恪,这让长孙无忌很担心。生怕李恪官位升起来后,会打击报复他。所以,长孙无忌要先下手为强。
第三点,李显给李恪平反。实际上,李显这样做,只是觉得李恪很冤枉而已。而且他当时平反的人,还不只李恪一个。
第四点,南唐认李恪为祖先。之所以这样,并非认为李恪是英明神主。只是因为李恪在吴地当过王。南唐要表明他们是李唐的后裔,只能找一个这样的人。同时,也是因为李恪的后人当过宰相,表现还不错。因此,实际上,是李恪沾了他的后人的光。
从这四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恪在后世有很大名气,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绝对不是李恪自己有多么的英明神武。
(长孙无忌剧照)
事实上,李恪不但不英明神武,其表现也不太好。《新唐书》记载,李恪经常和自己的乳母儿子玩“博簺”的游戏,受到弹劾,因此被罢官,并且还被削掉三百户食邑。
不过旧唐书不是这样写的,旧唐书记载的是他“好畋猎,损居人”。也就是说,他喜欢骑着马四处打猎。而且在打猎的时候,对老百姓的庄稼不管不顾,有时候甚至踩坏了老百姓的房屋。
现在对“博簺”游戏是什么,有不同的解释。但既然因为玩这个游戏而被罢官并且削爵,自然不是好游戏。就算旧唐书记载的,他不是玩这种游戏,而是打猎游玩,依然不好。一个对老百姓的庄稼和房屋都不管不顾的人,明显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这样的人当了君王,毫不在乎老百姓疾苦的,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好君王呢?
所以说,李恪其实只是一个神话。唐太宗选他为继承人,他当了皇帝以后,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谢小屁
毛主席在新唐书·李恪传中曾评价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主席高度赞扬李恪的原因在于,李世民自己曾评价道:“英果类我。”并且李世民曾与长孙无忌商议立李恪为太子,但是长孙无忌因李恪不是自己外孙且李治比较温顺听话而反对,唐太宗最后就没有立李恪。唐太宗如果不是立后来的唐高宗李治为太子,就不会有后来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妄杀忠良,也不会有后来的武则天称帝。实际上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唐朝就政变不断。除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外,还有推倒武则天的神龙政变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唐隆政变是成功的,失败的政变更是数不胜数。如若李恪继位,凭借其文武才能,起码不会出现武则天称帝这样的事情,唐朝亦能一如既往地强大。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不可更改。唐高宗期间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牵连进房遗爱谋反案被株连,后被平反。
很多人认识李恪,惋惜李恪其实并不一定是因为史书,而是一部电视剧——贞观长歌。里面由聂远饰演的李恪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李恪英果的一面,虽然剧中的李恪是个反面人物,但是聂远硬生生的把李恪演成了主角之一,并且把李恪悲情的一面呈现了出来。剧尾,李恪告别自己的老师岑文本时一边哭一边喊着亚父亚父,着实让人想到另一个悲情英雄项羽,看得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跟着心走m小景
“远则垂芳万古,近则启圣千龄。国史为祥,斯可略而称也。昔文帝之后,高宗践位之初,吴王以英杰亲贤,久为权臣所疾,谗言罔极,非命而薨。”
上面这段文字是从碑文李恪第四女信安县主墓志铭中,特意节选出来的,如果有对文言文比较熟悉的朋友,相信应该能看得出古人对于李恪的评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高度。诚然,这是李恪女儿的碑文,因而或许会对父亲有所美化。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也能看出,如果李恪是一位普通的皇子,那又怎么会出现“被权臣所疾”之类的话呢?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接下来笔者会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历史上的李恪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又到底为何会被后人们怀念千年之久。
一,李恪的生平因为顾虑到很多朋友应该对李恪还不太熟悉,所以笔者就先简单地介绍下李恪的生平故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亲为杨妃(李世民有两位杨妃,这位为长)。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个儿子早夭,所以作为第三子的李恪一直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而唐太宗本人也非常喜欢李恪,并不止一次地说过“英武类我”之类的话。
李恪少年时曾拜房玄龄为师,而且其他如魏征杜如晦等唐朝开国功臣,也都曾做过他少年时期的老师。但李恪在学习方面的成就,并不如长兄太子李承乾以及四弟魏王李泰等。李恪或许很早就发现了这件事儿,因而经常着眼于弓马骑射等武艺方面,并且曾在就藩的时候,便有过单枪匹马逼退突厥大股骑兵的精彩表现。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李世民曾数次考虑过要将皇位传给李恪,但因为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强烈反对,这才让李世民不得不废长立幼,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帝(唐高宗)。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李恪之所以被长孙无忌等大臣,强烈反对立为帝储的原因在于,李恪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亲女儿。因而如果立李恪为帝,那么谁也不能保证李恪日后不会清算那些曾经反对过他外公隋炀帝的人。因而李恪虽然在李承乾被废后为名义上的长子,但唐朝皇位与他的距离依然如天堑一般遥远。
二,南唐追封为帝李恪与弟弟蜀王李愔(yīn)可谓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血脉最为高贵的皇子。原因在于,李恪在不仅在生前便拥有隋炀帝与唐太宗两位雄主的骨血,而且还在死后得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皇帝唐烈祖李弁(biàn)的追封,即唐定宗孝静皇帝。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南唐虽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但如果论起所统治的地盘大小及境内百姓的安居程度,那么南唐应该是仅次于当时的唯一霸主——后周。南唐开国皇帝李弁起初是同为五代十国之一的杨吴政权大臣徐温的养子,但后来登基称帝后因为要认祖归宗,所以还是改回了自己的本姓李。
因为李弁自己的出身并不高贵,所以为了让自己的政权更加稳定,李弁便迫切地想要一位有身份有血统的人来做自己的先祖。李弁的老家因为在江东,而江东当地唯一符合李弁要求的就只有曾在江东待过一段时间的吴王李恪,所以李弁便力排众议地追封李恪为帝,并在整个南唐都推行自己为李恪四世孙的身份。在有了李弁的大力推广后,当时的南唐很快便掀起了一股祭拜李恪的风潮,原因是李恪之死实在是令人遗憾。
三,李恪的下场凄凉在唐太宗还活着的时候,李恪虽然不是储君,但其地位绝对是两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根据史料记载,李恪最早的封号为汉王,而历史上的汉王封号除了真正的皇室嫡系血脉外,几乎很少能被他人所占据。再往后,李恪的封号又接连改为蜀王和吴王,虽然这两个封号不及汉王那么尊贵,但依然也是排得上号的前列爵位。
李恪的前半生虽然风光无限,但后半生却凄凉至极,而造成这种巨大落差的则是前文提到的长孙无忌一党。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长孙无忌为了彻底铲除朝中反对自己的人,以及有可能对皇位产生威胁的人,便伙同党羽一手掀起了震惊朝野的“房遗爱谋反”大案。在这场案件中,长孙无忌将所有与自己有过仇怨的,唐朝开国功臣及唐朝宗室成员,全部牵扯其中,而最为典型的就是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及江夏王李道宗等(唐太宗十七女高阳也被害死)。传闻李恪在被长孙无忌冤杀前曾大声喊出了“构害良善,社稷若有灵,无忌且族灭”之类的绝望之语。
最后,关于历史上的李恪到底有多强,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的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觉得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李恪自身拥有罕见的双帝血统,且曾被后世追封为帝王;其二是李恪乃唐太宗嫡子,但却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因而后世百姓在缅怀纪念唐太宗的同时,也会一同怀念一下李恪这位悲情的太宗嫡子。
参考资料:唐书旧唐书《续资治通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招财猫靡靡求...
李恪强不强不好说,史书上只说过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诸子中,其才最高”。
不过李世民确实曾经考虑过立李恪为太子,所以这也成了李恪后来悲剧的根源。但李世民这个考虑不是深思熟虑,而更类似于没过脑子,随口说了一句的形式。
结果李恪就被李世民无厘头的一句“吴王英果类我”给坑死了,被自己皇帝老爹坑死,这在历史上可不多见,所以后世史书上对他都多有同情之意。
首先来说,唐人,准确来说李世民、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人看来,所谓嫡子就是太后生的第一个儿子,除此之外都是庶子。
李世民曾经对劝他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的大臣说“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宰相褚遂良后来批评李世民时也提到李世民过分宠爱李泰,“嫡庶不分”是造成李承乾悲剧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在唐初,李世民、褚遂良这些人看来,李世民儿子里只有李承乾是嫡子,其他哪怕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治、李泰都是庶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李恪和李治在“嫡庶”上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李恪还是李世民的庶长子。
其次,李世民这个皇帝是一个血统控,而李恪母亲血统是后宫中最高贵的。
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担心李治太柔弱,所以故意给了李治一批宫女,结果李治把出身不好的宫女巧妙识别出来,让这些人去扫地做饭,只让出身世家大族的宫女近身服侍他,这一点让李世民非常满意。
李世民还笑着对周围大臣说,李治这么做就对了,怎么能让那些出身卑贱的人生下我的孙子呢?
严格来说,不管李世民喜不喜欢李恪的母亲,但是毫无疑问,论血统,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留着前朝皇帝的血,李世民后宫里没有任何女性血统比杨妃更高贵。
所以当李世民废掉李承乾后,他确实对于立谁为太子感到犹豫,虽然在关陇大臣们,如长孙无忌等人劝说下立了15岁的李治为太子,但是李治身体不好,性格又比较柔弱,李世民这样的马上皇帝难免就有点担心。
这个时候,李恪就进入李世民的视线了。毕竟此时长孙皇后已经去世七八年了,李世民这样的帝王对皇后的爱也早就淡漠了。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李世民之所以准备改立李恪,也是因为李世民皇帝当太久,不太在乎李恪是隋炀帝外孙这一事实了。换句话说,头脑发热的产物。
但在贞观早期,李世民还是很注意的,所以我们看到史料上从贞观七年到贞观十一年期间,李恪动辄就因为一些小错被重罚,李恪作为亲王食邑只有800户,结果在贞观十一年时就只剩下200户了。
而且李恪封地也是最小的,从贞观十二年开始就一直待在安州刺史位置上,也只能管安州一州之地,而李世民其他皇子都能挂“都督”头衔,管辖数州之地。
无论新旧唐书都说李恪才能在李世民儿子中算得上顶尖的,那么李恪之所以被这种处罚原因只有一个:他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
但是等到了贞观十七年后,李世民已经做了十几年皇帝,而且功成名就,心里松懈了,再加上李承乾、李佑谋反事件爆发,李世民担心李治这个十五岁的柔弱少年守不住自己基业,觉得“善骑射”的李恪英武,说不定比李治更适合做皇帝。
所以就随口和长孙无忌说了,觉得李恪可能更合适,结果长孙无忌一反对,李世民立刻就醒悟过来,知道自己孟浪了。
隋炀帝的嫡亲外孙怎么能做李唐新皇帝呢?满朝文武都可以算是间接杀死他外公的凶手,李恪要做了皇帝满朝文武恐怕睡觉都睡不踏实,要谋反了。
但是李世民作为帝王的无情也在于此,他随口一句话,结果给李恪埋下了日后杀身之祸,但李世民本人就和没事人一样,没多久李治长子出生,李世民还开心的忘形,给予了李治长子超高规格的待遇,彻底把李恪的事情抛在脑后了。
李世民也根本没有为李恪打算,比如告诫李治善待李恪等等,反而还把李恪叫过来训斥一番,让李恪谨言慎行,不要走汉朝谋反的燕王刘旦的老路云云。
事实上目前史料上没有一点儿反映李恪曾经想过要争太子,要夺嫡的痕迹,相反,李恪已经尽量谨小慎微了,完全没想到他老爹脑子一热,给他开了这么大一玩笑,居然没跟他商量,就去和李治的亲舅舅商量要改立他做太子。
结果李世民一死,李治继位,李恪下场可想而知。
但是李恪之死实在太冤了,他等于是被自己亲爹“坑死”了,所以后世史书,不管是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很同情李恪。
candylaw
李恪之死,出自长孙无忌之手,源于李世民之口,可以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武德元年,李世民霸占了自己的远房表妹,隋炀帝杨广的女儿,第二年,这个女人就给他生下了第一个庶子,李恪。
李恪的诞生几乎没有什么波澜,跟同年在太极宫出生的哥哥李承乾比起来,那是天差地别。
要知道,承乾这个名字是高祖李渊亲赐,意为‘承继皇业,总领乾坤’,而恪的意思是‘恭敬、谨慎、恪守’。
也许正是因为李渊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使得李世民在得而不得之间痛苦徘徊,最终他发动了玄武门兵变,通过‘杀兄逼父’这种不光彩手段当了大唐皇帝。
登基之后,嫡长子李承乾直接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坚信自己在处理继承人的事情上,要比父亲优秀得多。
然而,基因是有遗传的,或者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李世民不知不觉间继承了李渊的‘优良传统’,他对嫡次子李泰越看越顺眼,越来越溺爱,一如当年李渊宠爱他一般,以至于让李泰产生了不该有的非分之想。
李承乾和李泰开始明争暗斗,就像当年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一样。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
兄弟俩竟然走了自己的老路,这让步入老年的李世民何其难堪,震怒之下,二子双双被废。
如此一来,嫡子就剩下一人,太子之位毫无悬念地落到老九李治的头上。
为什么是毫无悬念?
唐朝初年,嫡庶之分没有那么严格,可关键点不是嫡庶,而在于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的意见。
长孙无忌的权力之大,功劳之盛在贞观年间是首屈一指的,其和李世民的关系之铁也不是任何皇子所能比拟的,他对李世民的决策影响太大了。
可是,李治没当几天太子,李世民就后悔了,因为这个儿子太仁弱了,这怎么行?
自己多么英明神武的一个人,怎么会生出这么个懦弱儿子?
他遍视诸子,发现李恪这个庶长子有点像年轻的自己。
喜欢打猎,善于纳谏,长于治国。
怎么看都比李治强多了。
于是,李世民跑去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李治小名)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治理好国家,怎么办?吴王英果类我,我想立他为太子,如何?”
‘英果类我’这个词在李世民自己看来可能没什么,无非就是这孩子像我,是个好孩子。
可在长孙无忌听来,就非常的忌惮了。
像你?那还得了!你可是造反之王啊!
毫无疑问,长孙无忌坚决反对立吴王李恪为太子。
李世民又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长孙无忌辩解道:“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李世民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事实上,就算没有长孙无忌反对,李世民也不可能在太子李治没有犯错的情况下随便废嫡立庶,这不是取乱之道么。
如果事情只到了这种地步,李恪这辈子大概率也就受受排挤,在偏远地方当个逍遥王爷,在酒色中度过余生。
可是李世民却干了一件授人权柄的事情,他跑去跟李恪说,“父与子虽然是最亲近的,但是如果儿子有罪,国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汉武帝已经确立汉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气,私下图谋不法的事情,霍光凭借诏书就可以将他诛杀。你作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为诫”。
这些话在古代是很直白了,就是说我已经确立李治为太子,等我百年之后,你千万别不服气,私下图谋造反,如果你造反,长孙无忌就可以凭借诏书诛杀你。
李世民之所以会告诫儿子不要造反,是因为唐朝王爷造反不是不是什么稀奇事,他的两个儿子李佑和李承乾就相继造反。
特别是李佑造反一事给了他很大警醒,李佑的外公是隋朝将领阴世师,李佑造反就是受阴家的蛊惑。
而李恪的外公可是隋炀帝杨广,这个身份可以说更加的敏感。
可李世民这么一说,却正好给了长孙无忌杀人的权柄,你让我当霍光,那就勉为其难了呀。
到了永徽四年,李世民的爱女高阳公主和女婿房遗爱密谋造反(不得不说李家的造反基因太强大了),房遗爱为了活命,按照长孙无忌的心意诬告李恪谋反。
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
狗尾草
公元643年,李世民的贞观政权,刚刚经历了太子谋反的宫廷大案。随着嫡长子李承乾的被废,继位人的问题立马又摆在了李世民跟前。
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原则,下一任的接班人,应当要在同为长孙皇后所生的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中产生。
先沉不住气的是魏王李泰。原本他带着一帮读书人编书,以往给老爹李世民留下的印象还挺不错,可这哥们急于坐上太子之位,跑到李世民跟前说什么自己当上皇帝后,一定要把儿子们都杀死,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大臣褚遂良听到这番话,当即表态说一个人连自己的儿子都能赌咒发誓这样对待,还能指望他真心对弟弟好?就这样,立泰被pass在了接班候选人之外,李治毫无意外地就成了第二任太子。
只是没过多久,李世民越看越觉得李治性情懦弱,恐怕不能担负统治帝国的重任,于是又动起了另立储君的心思。这一回,他心目中的合格人选,是第三子李恪!于是,李世民准备再次改立李恪为储,但这一提议因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长孙与李恪两人也因此结仇,后来长孙无忌在房遗爱案中故意栽赃李恪,将其害死。
史书记载,李恪死后,“天下皆冤之”。那么,李恪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天下人都对他的屈死而感到冤枉和委屈呢?
相比于李世民的其他儿子,李恪身上的确有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是李恪的血缘,最具特征的标签就是“两朝皇室血脉”,他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而他的母亲杨妃则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大隋皇室自称弘农杨氏一脉,在两朝皇室血统、世家贵胄的双重加持下,李恪的身份自然是十分特殊。不过,在李唐皇室执掌天下的大背景下,毕竟隋炀帝已死,大隋已亡,前朝皇室血脉的说法听起来唬人,对于李恪本人而言未必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更何况,历史书中对于他母亲杨妃的记载,只有“恪母,隋炀帝女也”七个字,这意味着这位杨妃不仅在隋朝时不得隋炀帝重视,到了唐朝,李世民也没有多宠爱这个前朝贵女。
使他从小透明变成众人焦点的,是他的父亲。
前面说了,在李承乾谋反被废、魏王李泰又说出“杀子传弟”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论后,李世民对性情温和的李治寄予厚望,希望立李治为储君后可以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
但性格差异就是性格差异。时间久了,李治的温吞性子,让向来习惯大开大合主动出击的李世民头痛不已,担心他未来难以驾驭手下大臣。
而相比之下,李恪的性格和李世民极为相似,史书记载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左思右想下李世民就动了易储的念头。尽管这个想法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下,最终没有形成现实,但李世民的“李恪类我”之说,却流传了开来。这当中有两个值得剖析的关注点:一是李世民的李恪类我”之说;二是李世民为什么要介意长孙无忌的反对意见?
李世民是什么人?是李唐江山的半个开创者,是贞观之治的亲手缔造者,按理说看人的水平不会差,更何况知子莫若父,他都对李恪的印象这么好,说明李恪在能力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李世民为什么要介意长孙无忌的反对意见?表明在立李恪为储君的问题上,长孙无忌是李世民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就涉及到唐朝初年关陇贵族集团的强大背景了,而长孙氏正是这个集团的代表性家族。
换句话说,这个集团也在考虑储君人选,是否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他们为什么支持李治?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他们偏偏推出一个性情柔弱的李治,小心思就很明显了,无非是李治更符合关陇集团对“虚君”的期待!
而李恪与李世民性情相近的特点,那就成关陇集团十分忌惮的问题了,在好说话的李治手底下混事,总比跟李世民同样强硬的李恪好相处多了。
只不过,让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没想到的是,李治这位不怎么强势还生着病的皇帝,后来竟然遇上了一个强势无比的皇后——武则天。
在后来的权力争夺中,武则天不仅通过抬升科举制地位,以及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搞掉了长孙无忌等一大票关陇贵族,而且更是在李治死后7年称帝,改国号为周灭了李唐!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少人在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的去进行假,如果当时是由李恪这位李世民都曾经称赞的皇子继位,那么是否就不会出现武周代唐的结局了呢?
由此可见,所谓对李恪的怀念,这里头还有人们对李治、武则天这对CP的反面情绪在起作用。因为看不惯李治怕老婆,因为看不惯武则天由后宫干政发展到改朝换代,所以追根溯源到了李世民立储的问题上。刘梦莹 Echo
李恪在颉利可汗帐前射雕!
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曾经被唐太宗亲口赞许“英果类我”。想立为太子,但却被宰相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最为让人奇怪的是,这个被李世民非常欣赏的皇子,仅仅因为宰相长孙无忌阻拦一下,就马上被李世民放弃了。难道李世民还怕长孙无忌,还是长孙无忌掌握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自己本身不是太子,最后是他为了得到皇位,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才夺得这万里花花世界。经历了人伦惨变的李世民,是用什么办法防止后代也采用相同的方式夺得皇位的。
今天我们就借助史书,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明明喜欢李恪,但却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玄机!
1)李恪其人,身兼两大皇室血脉!其实要论出身高贵,非李恪莫属。因为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的母亲杨妃是眼睁睁看着大隋灰飞烟灭无能为力。其内心的悲伤可想而知。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正妻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比李世民小三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公元613年,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时,李世民刚好16岁。
而李恪的出生时间是公元619年。公元617年,李渊带着李世民造反,并且在十一月份进入长安,架空杨广,改立代王杨侑为隋帝。从这个时间看起,也就是进入长安后,为了稳固李家的地位,李渊选择了和隋朝宗室联姻,而杨妃就是这个时候才下嫁李世民,这也刚好和李恪出生的时间对的上。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勒死,李渊这时候趁机登极做了皇帝。杨妃这时候嫁给李世民还真是比较幸运。否则乱世皇族女人的下场还是非常悲惨的。不管怎么样,杨氏是公主,按常理不应该给李世民作妾。估计杨氏下嫁的时间应该是李渊当皇帝之后,这样才说的通。
虽然杨氏的身份比长孙皇后要尊贵的多。但这时也是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只好屈居长孙皇后下面做妾。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李恪不是嫡长子,要想当上太子是难上加难。除非长孙皇后生的儿子全部死光了。
除了这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如果非常喜欢杨妃,就可以把杨妃尊为皇后,这样李恪也就顺利成章的变成了嫡子。
但可惜的是,李世民并不特别喜欢杨妃。李世民最喜欢的恰好是李元吉的老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李元吉的老婆收进宫里。
不说别的,李世民和巢王妃杨氏,生下来四个儿子,女儿更是一大群。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后来几乎天天跟巢王妃在一起。以至于后来李世民想立巢王妃为皇后的想法,但都被大臣制止了。原因太不好看了,有违礼制。李世民后来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因此,李恪压根就无法成为嫡子。
2)强行立李恪的风险!李世民作为一代天骄,他看人的眼光是非常准的。他认为李恪是很英明的人,那么李恪的水平就不会差。李世民既然这么肯定李恪,如果他强行立李恪为太子,会发生什么的事情?不是说皇帝至高无上吗!
第一,李恪的隋帝血脉让群臣非常紧张。
李世民的手下,包括凌烟阁的功臣们,哪一个不是踩着隋朝皇室的献血赚取功名的。如果李恪当上皇帝,势必要对母族予以照顾。那么如果杨氏的人掌握住大权,要报复该怎么办。因此,功臣集团大都比较抵触。这也是长孙无忌敢直接反对的基本原因。因为李世民心知肚明,立李恪有风险,功臣集团担心被报复。
第二,开启皇位之争。
李世民当上皇帝,固然是因为李世民功高盖世。但李世民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这个就是立贤。一旦立贤就堂而皇之的宣称,皇位是可以自己谋画得来。但封建王朝宣扬的一直是天命制度。嫡长子就是上天的安排。
一旦开启皇位之争,皇家必然是腥风血雨。我们大都看了《雍正皇帝》的九王夺嫡,基本到最后康熙皇帝的儿子死的差不多,皇家基本陷入分裂。而康熙皇帝对儿子们也失去应有的控制。
所以皇子不能立贤,一旦立贤会使皇族分裂。历史上这些事情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就是齐桓公的立贤,最后五个儿子大打出手,齐国陷入混乱,齐桓公被饿死。
因为“贤”这个标准很难清晰的界定。人人都可以说自己贤明。装腔作势收买人心每个人都会。一旦每一位皇子都认为他可以当太子,可想而知这个国家会乱成什么样子。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纷争导致大臣纷纷站队。玄武门之变后,东突厥的二十万骑兵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开到长安前,其中李建成的旧臣出力不小。因此夺嫡是最伤害一个国家的事情。这才有上天安排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天意,不是人力可以竞争的。这样就让很多皇子,死了当太子的心。
国家保持稳定,这也是长孙无忌敢强烈反对李世民的原因。如果李世民强行立李恪,就要和汉武帝一样,为了立刘弗陵,逼太子谋反,牵连无数大臣,一举荡平太子的全部势力。
就这汉武帝最后还是一样要和太子势力和解,不得已建立思子台。田千秋甚至把刘邦都搬了出来。大家都是装糊涂。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不知道谁在想什么。
因此,李世民不是不可以立李恪,对大唐伤害太大。要清洗很多功臣和皇子。看看朱元璋杀功臣就知道其中的厉害了。
3)李恪本身的水平。李世民在夸李恪,但是群臣不感冒。公元637年,李恪因为游猎过度,损害庄稼而被御史弹劾。这时候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护犊子。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了撇清李恪的责任,对宰相说:“长史权万纪是辅佐朕的儿子,李恪有错他不能纠正,罪该死!”
大臣柳范马上进谏道:“房玄龄辅佐陛下,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独独怪罪权万纪?”
一句话把李世民怼的无话可说。非常生气,一甩帘子就进去了。过了好久,李世民感觉刘范的话正确,就把他叫进去说:“你怎么能这么不给我面子!”
刘范说:“人家说君正臣直,陛下这么圣明,我怎么敢不进愚直!”
因此,李恪在自身修养上,做的并不是很出色。打个猎竟然敢视国法于不顾。可见也是一个嚣张跋扈的主。在这一点上,远不如年纪很轻的李治。
李治九岁那一年,长孙皇后去世。李治哭的一塌糊涂。简直是肝肠寸断。不但李世民看了觉得这孩子孝顺,就连大臣们都看着李治心疼。
封建王朝的礼制的核心就是要“忠孝”。做为儿子要对父母孝顺,作为臣子要对皇帝忠心。这才是遵从封建礼教制度。
公元644年,长时间没有带兵的李世民,按耐不住心中长久的冲动,要亲自带兵东征高丽。大臣们纷纷劝阻,为了皇帝和天下的安危。但李世民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机会,那会那么容易放弃。可以说,李世民这次东征高丽纯属长时间没打仗憋的难受。要发泄一下。
亲自带领千军万马,杀伐果断,指挥若定,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李世民心情极爽。但皇帝出征,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坐镇后方的太子。
我们再看李治的表演。这时候已经16岁的李治表现的极不舍得父亲。天天哭的以泪洗面。如果不知道后来他和武则天有一腿的话,根本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装的。肯定是发自内心的感觉。
李世民也被感动了,对李治非常放心。这还不是李治表演的最高境界。李世民回程的时候,李治一直跑到并州去接李世民。并且用手扶着李世民的车架,步行了一个多月。当朝太子,尊贵无比,装也不可能装的这么长时间。
李世民身上长了一个毒疮,李治亲自用嘴把脓吸出来。看到就会让人恶心的脓,李治一口一口吸出来。真是孝顺到了极点。那个父亲不喜欢这样的儿子。
这一切李恪能做的到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李恪就是到最后也不可能竞争过李治。李治真是太孝顺了。不过参照后来他娶了武则天,真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
不过李世民夸李恪的话,被长孙无忌牢牢记住。公元653年,长孙无忌在处置房遗爱谋反案时,把吴王李恪牵连进去,李恪被处死。
处死前,李恪大声说:“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宗有灵,长孙无忌不得好死!”
老天还是很给面子,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李治和武则天弄死!
综上所述:李世民是非常喜欢李恪,认为李恪文武双全,做事的方式和果断非常像自己,也确实有心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李世民之所以要听长孙无忌的话,是因为太子不是人立的,而是上天安排的嫡长子继承制。如果一旦选择李恪为太子,大唐后世的太子之争必然会腥风血雨,大唐皇族必然会凋谢。太子李建成的灭族教训就在眼前。 因此李世民选择屈服于现实,让上天来调剂!白水泥
吴王李恪其实资质平平,并无特别出彩之处,之所以他在后世史书中多次出现,其大半原因倒是因为他冤死于长孙无忌之手,一小半原因则是因为他的弟媳妇武则天。
李恪表现并不优异,反而劣迹斑斑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生母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李恪出生于619年,即武德二年,这一年李唐王朝刚刚建立,四周强敌环伺,谁也不知道唐朝能够存在多久,会不会像其他势力一样旋生旋灭。对唐高祖李渊来说,此时谁能为他保住大唐江山,谁就是他最为倚重的人,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李世民。
因此,李渊虽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对李世民也极尽拉拢之能事,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封李世民的儿子们。比如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一出生就被封为恒山王,嫡次子李泰被封为宜都王,李恪也不例外,在他两岁时被祖父李渊封为长沙郡王,授湘州刺史,显然这个刺史只是挂名而已。
公元625年,李世民在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等一系列官职的基础上,晋升中书令,达到了其官职的顶峰。中书令责任重大,甚至超过了尚书令,担任过此职位的比如东晋的谢安、隋朝的杨素等等。李恪也跟随父亲的职位提升,被授梁州刺史,改封汉中郡王。汉中当然比长沙重要,所以汉中郡王的地位也略高于长沙郡王。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后即逼迫李渊禅位,登基称帝。李恪的身份从皇孙变成了皇子,爵位也随之提升,627年,李恪被封为汉王,从郡王提升为亲王。第二年又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
这个时候,李恪虽然爵位和职位经过一系列提升,但年仅十岁,还谈不上有什么政绩可言。但按照隋唐时候的规矩,皇子只要被封为秦王,就必须要就藩,也就是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去生活。然而李世民对李恪非常疼爱,以其年纪尚小为由,将他留在了长安。
其实,李世民的这个理由是很牵强的,汉文帝刘恒8岁受封代王,年纪比李恪更小,但也不得不到代国就藩。当然,刘恒不受刘邦喜爱也是事实。
李恪既然没去就藩,那么益州的事务谁来负责呢?这里就要解释一下唐朝的大都督究竟是个啥了。贞观初年,唐朝共有41处都督府,每个都督府下面,又管辖着几个州府,都督府的长官分为三等,分别是上都督、中都督、下都督,掌管地方军事大权。而大都督就是管辖这些都督的职位,权力极大。
由于大都督的位置太过重要,所以通常不交给外人,而是由皇帝的兄弟或者儿子担任,就比如李恪这样的,年仅十岁就担任了益州大都督。十岁的孩子当然不能处理军务,所以朝廷又给大都督配备了一个辅助,叫做大都督长史,地位相当于州府的刺史。而李恪的辅助,益州大都督长史,就是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
所以,李恪在长安做益州大都督,而高士廉则在益州替李恪处理一切事务。高士廉的能力不用多说,把益州治理得有声有色,但这其实和李恪没有半毛钱关系。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中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又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翻遍史书,对李恪的评价就这么一句,但这句话是在太笼统了。
所谓“有文武才”,具体指的是什么?李恪做出了哪些政绩?史书中并没有提及,这并非写书之人忘记了。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迁襄州刺史,以善政闻,玺书劳勉,百姓为之立碑”。第十子徐王李元礼,“转绛州刺史,以善政闻,太宗降玺书劳勉,赐以锦彩”。第十三子郑王李元懿,“累授绛州刺史,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高宗嘉之,降玺书褒美,赐物三百段。”可见,如果李恪有突出政绩的话,史书中断然不会没有记载。
倒是关于李恪的劣迹,史书倒有明确记载。根据出土的李恪墓志记载,“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恪在做齐州刺史时,年轻气盛,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遭到了朝廷大臣们的弹劾。
贞观十年,李恪从蜀王改封吴王,并被任命为潭州都督,但是却没有赴任。贞观十一年,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都督。这个时候,李恪已经19岁了,于是出京赴任。
但在安州时,李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坐与乳媼子博簺”。“博簺”是指赌博,意思是李恪多次外出打猎,踩坏了庄稼,还和乳母的儿子赌博,被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知道后大怒,罢免了李恪职务,降安州刺史,削封户三百。此时距离李恪到任还不足一年。
贞观十二年,李恪又一次被任命为安州都督。临行前,李世民怕李恪再犯老毛病,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告诫他,告诫他“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此外,李世民还让直臣权万纪担任李恪的长史,以时常劝诫他。
不知道是李世民的诫子书起了作用,还是权万纪的刚直起了作用,之后史书中再未见到李恪犯错的记载,当然也没有政绩方面的记载。倒是权万纪因此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在另一个儿子李祐不太长进时,又调权万纪去人李祐的长史,结果李祐谋反,白白搭上了权万纪的性命。
李恪死于长孙无忌之手,海内冤之李世民登基之后,即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在贞观十六年,李承乾意图谋反,事情泄露,被废为庶人。之后,李世民本欲立嫡次子李泰为太子,但经过褚遂良等人的劝解,觉得如果李泰将来当了皇帝,只怕自己的其他儿子性命不保,因此最终决定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
在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李世民经过观察之后发现,李治性格柔弱,似乎不能担当其大唐帝国统治者的重任,又想改立吴王李恪,于是就与长孙无忌商量,便有了以下这番对话。
李世民“疑太子仁弱”,就对长孙无忌说:“李治懦弱,恐怕不能守江山社稷,怎么办?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想立他,如何?”
长孙无忌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李世民就问:“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吗?”
长孙无忌说:“太子仁厚,确实是守成之主,况且储位这么重要,怎么能换来换去呢?请陛下三思。”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李世民打消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
如果不看前因后果,这段话的确很容易让人觉得李恪比李治优秀,李世民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只是因为长孙无忌反对才作罢。但实际上,史书中有交待,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下令选良家女充实东宫,李治得知消息,派左庶子于志宁推辞掉了,对此,李世民觉得李治“仁弱”,而李恪在这方面“英果”,因此就和长孙无忌发了发牢骚,也就随口这么一说,要不以李世民的性格,怎么会因为长孙无忌一反对就放弃了呢?
再者说,李承乾也好,李泰也好,李治也好,这哥仨都是长孙皇后所生,是李世民的嫡子。按照古代的继承制,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李承乾被废之后,有这个资格的就剩李泰和李治了,李世民选来选去,也只是在这两个人之中打逛。
李恪虽然是李世民第三子,但却是庶子,除非李泰和李治也死了或者因谋反被废,否则李恪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尤其是在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更是深知,如果立庶子为太子,必然引起兄弟相残,玄武门之变的惨剧很可能会再次上演,他又怎么可能明知故犯呢?
因此,李恪从来都没有成为太子的机会,他并不是与皇位失之交臂,而是从未接近过。
649年,李世民驾崩,临死前曾特意嘱咐李恪,“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这就是赤裸裸的告诫李恪,要守臣子之礼,不要有什么想法,要是妄想图谋不轨,马上就会有人铲除你。
李世民的想法,可能是出于保护李恪,他怕李恪不服李治而生出夺位的想法,导致兄弟骨肉相残。李恪倒是听他的话了,但却有人不肯放过李恪。
这个人并不是李治。李治继位时,李承乾、李宽已死,李恪就是李治在世最为年长的兄长,因此李恪被授开府仪同三司,官拜司空,并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职。不久之后,又被改封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第二年又加授太子太师。
可以说,李治对李恪还是不错的,但长孙无忌并不这样想。在之前和李世民的谈话中,长孙无忌知道自己已经深深地得罪了李恪,为了防止遭到报复,必欲除之而后快。很快,机会就来了。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房遗爱谋反案事发,房遗爱为活命想效法纥干承基,遂长孙无忌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李治曾经哭着为李恪求情,但崔敦礼反对后,李治就没有再坚持。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其子流放岭表,其女被罚守献陵。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以后长孙无忌果然被灭族。
据《册府元龟》记载,案发后,李治问房遗爱: “朕与你是亲戚,你为什么要谋反?” 房遗爱回答说:“臣包藏祸心,的确该死,但我告发吴王李恪,希望借此赎罪。就像贞观年间,纥干承基、游文芝告发侯君集、刘兰,先帝不仅免除了他们的死罪,还给他们加官进爵。”
但李治回答说,“卿承籍绪馀身尚公主,岂比承基等? 且告吴王反事, 无乃晚乎。”于是,房遗爱“遂服罪”。
综上所述,李恪在世时,他的表现其实并无太过优异之处,至少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他的死,却的的确确是因遭受长孙无忌的陷害。而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武则天逐渐攫取了权力,并最终连废李显、李旦两位皇帝,自己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因此,很多人就会这样想,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的阻拦,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的陷害,那么李恪是不是有可能登上皇位呢?如果李恪当了皇帝,还会有武则天乱政的事吗?大唐王朝会不会一直兴盛下去?
自古以来,称中国最强莫过于汉唐,出于对唐朝的维护,很多人对其中武则天称帝这段历史感到惋惜,他们认为如果是李恪当了皇帝,而不是“仁弱”的李治,那么历史或将改写。因此,在同情李恪冤死的同时,也不免深深地怀念这位“可能改写大唐历史的人”。
指尖芭蕾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集合了隋唐两朝皇族的血脉,还拥有显赫一时的独孤家的血脉,出生非常高贵。不仅如此,李恪善于骑射、文武全才,李世民就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说明李世民是很看好他的,唯一一点就是李恪不是嫡长子,但这并不影响别人对他的敬仰。
在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和李泰由于争夺储君之位而失去继承资格之后,李世民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由于已经先立了李治,而且长孙无忌的劝说,这才放弃了这个想法。这件事使得长孙无忌很是记恨于他,也是后来李恪被冤杀的开始。
后人怀念他主要是因为他是被冤杀,而且后来由于李治的原因导致武则天的出现差点毁灭唐朝。李恪到底有多强,是否真像李世民说的那样和他很像,这点无法判断。毕竟他没能登上帝位,没能全力的施展的才能,史书中关于他记载最多的就是文武全才。
毛主席也评价过李恪:“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毛主席也认为李恪要强于李治,李世民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并不像他政治和军事上那样聪明。
当一个事情成既定事实之后,人们总是喜欢用类比的方式去想象历史。如果换一个人,或换一个选择,结果是不是会更好。就像项羽乌江自刎一样,同情他的人就会想:“如果当时项羽没有自刎而是坐船回到了江东,是否可以重整旗鼓打败刘邦。”就像李清照的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一个悲剧人物的同情。
其实在这里也一样,人们怀念李恪,固然是当时人对他的评价颇高,也是对于李治的软弱导致武则天篡唐的无赖。人们会想象如果是李恪当上了皇帝,拥有和李世民相似性格的他是否会继续维持住贞观盛世,将唐朝推向另一个高度。
另一方面就是李恪死的很冤
在李治当上皇位之后,长孙无忌的权利可以说到了独揽朝纲的地步。皇帝是他的侄子,也是他一手拥立的,他的长子娶了李世民的五女长乐公主,几个堂兄弟也分别娶了三个公主,自己当了宰相也近三十年。放眼望去,整个朝堂也没有谁的权势要大于他了。
但是即使这样,长孙无忌并不满足,他在朝堂上力图铲除异己。永徽年间最为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就被长孙无忌利用上了,李恪也是因此而死。
房遗爱谋反案是李世民最为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引起的。在李世民时期,高阳公主就因为和辩机和尚私通闹的满城风雨,但由于李世民的纵容,导致高阳公主性格更加肆无忌惮,就是这样的性格闯出了祸事。到了高宗时期,高阳公主还是那样不知收敛,不仅毫无顾忌地和外人私通,还怂恿房遗爱和他大哥房遗直争夺家产。结果是高宗受不了他们的争吵而各打了五十大板,把房遗爱和房遗直都给贬了。
高阳公主一看这样不行,于是又跑到宫中向李治告房遗直非礼她。就是这样一件事,高阳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这件事打击下房遗直,好让丈夫房遗爱继承爵位。结果交给长孙无忌审理之后就彻底失去了原有的轨迹,这一审理发现房遗爱竟然想要谋反,于是在房遗爱的嘴中,李恪、李道宗、宇文节、薛万彻、李元景、柴令武、执失思力等人都参与了谋反。李恪就这样牵连其中,被李治赐自尽。李恪死前曾诅咒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这句话在不久之后果然应验了,长孙无忌由于反对武则天为后,而被武则天以同样的手段构陷,称长孙无忌意图谋反而导致身死族灭。
同样是被冤枉,后人却只同情李恪,对于长孙无忌更多的觉得是报应。李恪并没有做错什么,相反他还做得挺好,而长孙无忌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moid-
李恪何许人也?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儿子,也是李世民最对不起的儿子。
虽然李世民曾说:“吴王恪英果类我。”,还曾想立他为太子,但却始终是亏欠!
李恪是真的很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唐书记载:“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当年若不是长孙无忌从中作梗,若不是他是庶出,这太子之位绝对是他的。没办法,他母亲姓杨,而不是姓长孙,长孙无忌不可能让他坐上皇位。
他的母亲乃是前朝皇帝杨广之女,乃是一超公主,地位崇高,可惜的是这一切都在隋朝败亡侯烟销云散,后来隋朝败亡后这位公主被抛弃在长安城里,为李家所俘。后来他们这些公主便被当作福利品一样,分配了各位亲王。
当时的李世明乃是秦王,地位崇高,朝中声望仅次于皇上,这位地位不高的公主,只能做妾做妾,在古代妾的身份极其卑微,所生的孩子与正房相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且更重要的是,杨妃乃是前朝公主,虽然隋唐不分家,但改朝换代,父死族灭的仇怨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若唐太宗驾崩,李恪上了台,难保会复辟隋朝,给隋炀帝翻案。
李恪作为前朝公主之子,同时又是庶出,注定了他一出生就无法享受到其他皇子应有的待遇。即使他是李世民眼中最像自己的人,即使他是诸多兄弟里最优秀的那一位,即使在太子李承乾与李泰都被绊倒之后,李世民已经没有了人选,但这太子之位还是落不到他的头上。因为母亲姓杨,而不是姓长孙,他有前朝血脉,还是庶出,他的深厚没有庞大的长孙家族支持。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不算太可惜,毕竟李治做皇帝也不错。可惜的是李恪与世无争,却因过于优秀而遭倒忌恨,最终李恪因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死不瞑目!
长城影子
李恪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甚至是李世民还曾想废掉李治令立李恪为太子,只是可惜最后阻力太大,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了李恪的催命符。
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十足的发展,“贞观之治”就是对他统治能力的最好肯定。
只是可惜这么一位雄主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出了些差错。他放弃了“叛逆小伙”李承乾,也放弃了“阴毒后生”李泰,最终选择性格柔弱的李治作为继承人,进而导致了后来的武则天之乱,差点就葬送了整个大唐王朝。
于是就有人开始讨论:如果李世民当时选择三子李恪为接班人,唐王朝是否会更加繁荣?那么问题来了:李恪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为什么千百年来有那么多人怀念他?
笔者认为,后人一直怀念李恪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对李世民爱屋及乌
对于李世民绝大多数人都是怀着崇敬的心,因为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雄主,有道是“爱屋及乌”,人们怀念李世民的同时也会怀念他最为喜爱的太子——李恪。
李恪的母亲是杨妃,而杨妃出自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其父亲是前朝皇帝杨坚,母亲是隋朝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因此李恪的身份血统非常高贵,在李世民的所有儿子当中,只有李愔能与之媲美。
仅仅只有血统高贵还不足以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李恪的性格与李世民非常相似,同样是英勇果敢,这让李世民找到极大的认同感。
反观李世民的其他儿子。原太子李承乾是个叛逆小伙,甚至敢直接和他作对;李泰又是个阴毒后生,根本不适合当接班人;李治性格软弱,更加不符合李世民的胃口。
所以后来李承乾造反一案发生,李世民最先考虑的储君人选不是以上几位,而是李恪,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竭力反对并蓄意陷害,或许李恪早已坐上大唐的王位了。
李恪十岁的时候被封为蜀王,不过由于年龄太小并没有赴任,过了五年他被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之后才前往封地任职。
临行前,李世民为了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还特意让李恪与自己同桌吃了一顿饭。
事实证明李世民对于李恪的喜爱并没有因为距离的疏远而减淡。李恪仅仅只在齐州干了一年就被改封为吴王,并以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身份赴任。
赴任途中由于没有注意李恪不慎破坏了一些庄稼,御史柳范将此事上报给了李世民。可李世民认为是柳范没有制止李恪才使得后者犯错,想要治柳范失职之罪。柳范据理力争之下才让李世民改变主意,免去李恪的安州都督的职位,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有多么偏袒李恪。
等到风波过后不久,李恪再度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同时李世民还特意写了一封诫子书给他,大致内容是李世民对于李恪的看法。从文章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非常看重李恪,甚至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封建帝王难有的父爱。自此之后,李恪就再也没有犯错被罢免官职的记载。
然而这一份过于沉重的父爱也成为李恪悲惨下场的罪魁祸首。当时李承乾造反一事暴露后,李世民下令废了他的太子之位,魏王李泰也因为牵连而被囚禁。
这时长孙无忌极力向李世民推荐晋王李治,可李世民表示李治性格柔弱不适合当储君,吴王李恪才是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但作为李治舅舅的长孙无忌怎么可能放任皇位落到一个外人手上呢?在他的坚决反对之下,李世民只好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
这件事情以后,长孙无忌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他认为李恪日后一定会威胁李治的统治,于是开始暗中对付李恪。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顺理成章继承皇位,李恪也水涨船高官拜司空后又加授太子太师。后来房遗爱想要造反的事情被长孙无忌得知,为了活命他在后者的指使下将矛头指向吴王李恪和荆王李元景,同时长孙无忌又窜通群臣攻击他们,迫于压力李治只能下令杀了李恪。
李恪被杀案初唐最大的一宗政治冤案,对此旧唐书•太祖、代祖诸子列传记载道:
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李世民的成就有目共睹,能够得到他的看重想必李恪的才能也绝不普通,人们期待看到他上位后能够给大唐创造出多少功绩,只是可惜最后他不但没有继承皇位,反而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于是人们就将这种期待转化为对他的思念之情。
二、史书隐藏了李恪的过错
旧唐书记载,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的同时破坏了当地老百姓的庄稼,这也是各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说法。
可是《新唐书》在记录李恪过错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新唐书》在记载这一段经历时说的“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至于“博簺”是什么意思,《新唐书》与旧唐书都没有明确的说明。
按照这种记载,后人会认为李恪在和乳母的儿子玩一种不知名的游戏从而不慎破坏了庄稼,记载的严重程度比事实要低上许多,这算是变相美化了李恪的形象,从而增加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执笔君言总而言之,李恪的才能应该毋庸置疑,他能够得到后人的怀念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李世民爱屋及乌同时史书淡化了他的过错。
只是可惜他最后没能登上皇位展现自己的才能,反而受到长孙无忌的蓄意栽赃诬陷,最终平白无故丢掉性命,或许这身怀王室血统的悲哀之处吧!
小豆包不是小豆包
这都是反因为果的说法,罪魁祸首就是李治。
李治生性温和,也可以说是懦弱,一直就不是李世民看好的接班人,自己也没啥想望,跟秦始皇的儿子扶苏,汉武帝的儿子汉惠帝,朱棣的儿子朱标,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一样,都跟他老子“不类”。
而且李治犯了最大的错误,就是给了武后足够的权力,最后武后居然篡夺了李唐江山,差点跟秦朝隋朝一样二代而亡,所以后世就给李治扣了无能昏庸的帽子,就连老人家都说,李世民“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但是如果李恪真的当了皇帝,他就一定能比李治更强吗?其实也不见得。李唐的政权基础是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杰,无论谁当了皇帝,都得依靠这两股势力。李恪的母亲是杨妃,跟杨广是一族,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如果他当了皇帝,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言人,但是李唐王朝的军事力量掌握在山东豪杰手中,代言人是徐茂公,李治就是依靠徐茂公从长孙无忌手里夺权的。
如果李恪上台,同样走的是李治的路,那就是扳倒长孙无忌,干翻权臣,建立自己的班底。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可能不会重用后宫,不会出现武则天这种反骨仔。
李恪之所以被怀念,是因为死的冤。因为他根本没有造反的心思和行动,但长孙无忌看他不顺眼,就把他杀掉了。而不是因为他的能力。
热茶
一个君王要是早死了,大家都会觉得非常惋惜——假如他没有早逝,说不定将来是个好皇帝。但历史没有假如。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袁世凯汪精卫们要是早死了,大家说不定更是扼腕叹息。
封建社会的君王权力少有制约,哪怕是初心再好,前期表现再优秀,未来岁月谁想当个好皇帝,概率极其微小。封建体制就像一个大染缸,想不被染坏,比登天都难。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本质较好跟一个本质差的人,要是当了皇帝,对百姓的伤害程度还是会有所区别的。
那么,让大家非常“怀念”的李世民儿子李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如果是一个血统论者,李恪血统绝对是最高贵的,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他外公和爸爸都是皇帝。
但是因为这个缘故,李恪在宫里的地位并不高,也不是那么受李世民待见。为什么呢,因为李唐王朝的江山就是从隋炀帝那里夺过来的,属于敌我矛盾。
因此,李渊灭了隋朝之后,把隋炀帝的女儿当战利品给了李世民做王妃。
而且杨氏就是在隋朝地位也不高,史书上关于她的身世记载只有短短的7个字:
"恪母,隋炀帝女也。"
杨氏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史书上都没有准确记载。
在这种情形下,李世民也不敢对李恪太客气了,还要在乎大家的感受。
再说李世民儿女那么多,公务那么繁忙,想待见都待见不过来。
对于这个说法,有人会不以为然,电视剧里明明说李世民非常欣赏这个儿子,如果不是这样,李世民会考虑让他当接班人吗?
下面几件史实上,可见李世民有多么不喜欢李恪。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贞观七年(633年),就被派到外地"转齐州都督(今山东济南)"。
这时候他才14岁,如果真的娇惯会舍得吗?
而李世民对待另外的皇子就没有那么狠心,李泰被封王之后,不但没有去就任,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特殊,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宝贝儿子带在身边抚养,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就任。
在对皇子赏赐上,李世民也是厚此薄彼。
唐太宗非常抠门,舍不得给李恪赏赐,还振振有词说:"本来想给你东西来着,怕你玩物丧志,变坏了。"
——"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
但是对于太子李承乾和四子李泰的封赏,唐太宗却非常慷慨,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各种赏赐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则更是大方,宫里的东西按需分配,没有消费限制,也不怕两个皇子变坏了,难道他们二人免疫力更强?
由此可判定,李世民对于这个三皇子,大约是不够喜欢的。
既然如此,李世民为什么还一度动了心思,让这个自己并不待见的儿子为接班人?
因为选择余地太小。
太子李承乾被废,二子李宽,早夭;第四子魏王李泰,夺嫡失宠被贬;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被诛;第六子李愔,品行不端,经常无故殴打官员,唐太宗对他失望至极;第七子李恽,有人告他谋反而自杀;第八子李贞,年龄太小,只比李治年长一岁,要接班也轮不到他。
最下面的5个皇子比李治年龄还小,由于这个原因,更不在接班人考虑之列。
但是唐太宗想立李恪,只是心血来潮,念头一闪而过,如果真的铁了心,按照他的性格,即使长孙无忌反对也无济于事。
就在自己欲立李恪的想法遭到反对无果而终仅仅两天后,唐太宗为孙子李忠的出生大摆筵席、隆重庆祝,甚至他本人兴高采烈、载歌载舞("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而且违背皇孙只能封郡王的祖宗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亲王。
由此可见,唐太宗内心里对李恪并不那么感冒。
那么李恪人品如何?
李恪曾经因为纵马踩踏百姓庄稼和赌博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至少说明皇帝对他的教育很失败,因为皇帝为了江山千秋万代,对皇子们进行勤政爱民教育是最基本的。
一个对百姓没有感情的人,当了君王怎么能做出什么好事?
再说,此人的气量也非常狭小,当失去储君资格到外地就任的时候,就说了一段这样的话:"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这话杀机毕露,叫人听了脊背发凉,一个潜在的“暴君”形象,呼之欲出。
即使不上纲上线,至少说明此人是个没有城府的人,没有治国才能。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只能为大唐庆幸:还好,李世民没有选择李恪为接班人。
lj8428
历史没有如果,李恪有多大本事我们看不见,唐版图最大面积实在李治手里。任何一个结果都是多方面力量角力的结果,如果说李恪不能登上帝位,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大臣顾忌他前朝公主之后的身份吧!
cherise梦云
有能力的失败者是受后人偏爱的。比如项羽,因为世间事不如意者十八九,受了挫折的人,喜欢和有能力的失败者类比。李恪也在此列。
Shippingaustin
那么多评论说李世民疼爱李恪,且吴王血统尊贵是储君不二人选,其实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的身份与血统导致他一出生就注定与王位无缘,李世民疼爱李恪,更加宠眷其母杨氏,史书上记载“不可一日无吴王,杨氏圣眷浓厚“,但是杨氏终其一生也没有皇后之位,这就跟李恪无帝王之缘是一样的,他母亲是隋朝的公主,他是隋朝的血脉,李唐灭杨隋而得天下,刚把杨氏宗祠更换成自家的,怎么会重新交到敌人血脉手上?就是这样毫无政治希望的母子,远离权利中心的争执才让李世民放开心胸去疼爱付出真情,相反对于李承乾,李世民是付出了心血与期望的,所以严厉一些,但是李承乾性格乖张,崇拜胡人风俗,喜好丧葬仪式,晚期还喜好男风,男宠称心无法无天,都为李世民所愤怒,所以看来李治真的是储君不二人选,李世民无愧是一代明主。
装递灬狠逼真
说起李世民的儿子,众人脑海当中浮现的应该是唐高宗李治了,唐高宗李治虽然是李世民的儿子,但这位皇帝一生当中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将自己的政权交给了妻子武则天了。等到武则天掌控大权的时候,李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
其实当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之后,李世民是想将太子的位置传给另一个儿子李恪的,但最终皇位还是传给了李治,然而在时代后人心中,除了李治之外,这位李恪被人们所怀念。
怀念李恪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李恪多么的有能力,有才华。而是因为李恪的才华和能力给人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所以对李恪的怀念是出于惋惜之下的怜悯之心罢了。那李恪这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让后人对李恪这么怀念呢?
错失皇位史料当中曾有记载说,在贞观17年的时候,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被废除。李世民口头承诺将儿子李泰立为太子,但遭到了长孙无忌的谏言,长孙无忌认为李治才是合适的继承人。
紧接着李承乾指控李泰谋储,在这种情况下李治就被立为了太子。然而不久之后,李世民发现李治的性格过于软弱,以李恪像我为由,想将李恪立为太子。
长孙无忌再次谏言说,太子的位置已经确定了人选,怎么可能轻易的更改呢,请李世民三思。如此以来,李世民便没有将李恪立为太子,而长孙无忌却在内心当中开始记恨李恪起来。
永徽4年,也就是太子李治登基之后的第四年,高阳公主控告房遗爱对自己做出无理的举动,让皇帝将其处死。
房遗爱为了活命,找到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便让房遗爱诬陷李恪谋反,至此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再三请求之下,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和官职。而李恪被处以死刑,长孙无忌成功的将李恪铲除。
等到李治的儿子李显上位之后,第一时间就帮助李恪平反,李显认为李恪就是被陷害的,明明没有谋反的心思,却遭到了他人的陷害,李显一定要为其平反。
随即,李显就通过自己的能力成功查明了真相,恢复了李恪亲王和爵位的身份,至此李恪一案沉冤得雪。
从这些发生过的事情当中,不难看出,李恪本应该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的第三个皇帝,可却遭到了长孙无忌的陷害被处死。也正是因为这样悲惨的一生,李恪才被后代世人所怀念。
但每当人们提起李恪的时候,话题总是围绕着,如果李恪继承了皇位,是不是就没有武则天算命事情了。关于这一点你是怎么看的呢?
KITSCH
第一次知道有李恪这个人,是在很多年前看《大唐情史》这部电视剧。剧中优秀而又略显忧郁的李恪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对他因为出身而错失皇位感到分外的可惜,对他最后的悲惨结局感到非常伤心。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长大以后被封吴王。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儿子,说他英武果断,很像自己,史书也评论他是文武全才。李恪真的很优秀吗?其实史书上并没有写他有哪些政绩,做过哪些了不起的事。但从李世民曾想过让他当太子和长孙无忌对他的忌惮可以看出来,李恪确实在诸皇子中出类拔萃。而人们一直怀念他并不仅仅因为他有多优秀,而更多的是对他结局的挽惜。
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是隋、唐两大王朝皇室共同的后代,血统之高贵无人能及。再加上文才武略,很得父亲的喜爱,这在人们心中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存在。人们都特别喜欢维护完美的人和事物,不忍他遭受破坏,如果这么完美的人还能坐上皇位,带着隋、唐两朝的血统来把大唐江山带入更高的辉煌,那将是最好的、最让人高兴的结局。
可惜,这份完美没有保留住。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因谋反被废,嫡次子李泰也因图谋储位被剥夺了继承资格,于是嫡三子李治便被立为太子。可是由于李治太过懦弱,唐太宗担心他掌管不了国家,想换李恪当太子。唐太宗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他当然力保自己的外甥,还说储君之位不可轻易动,李治做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的。唐太宗又问大臣李勣,李勣以“此乃陛下家事”而逃避谈论此事。唐太宗看两人如此态度,只好打消了改立李恪为储的想法。长孙无忌和李勣虽然都以不同的理由来反对康太宗易储,但真实的想法都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李恪的血统是大忌。李恪是隋炀帝的外孙,如果李恪以后做了皇帝,那么他们辛苦灭隋打下的江山岂不是又到了隋炀帝后代手中了吗?所以不仅他们二人,估计满朝文武都是这种想法,所以李恪注定是做不了皇帝的。本来无人比拟的血统,却成了李恪的原罪。李恪不仅没做成皇帝,还因此事遭到长孙无忌的记恨,永徽四年,因为高阳公主谋反案,长孙无忌便把李恪也牵连进来,李恪因此无辜冤死。
人们对于李恪的冤死,就好像看电视中的好人被坏人害死一样,对好人满满的挽惜,对坏人深深的痛恨。所以后来“坏人”长孙无忌被处死,家人被流放,一点也引不起人们的同情,都说是他的报应。其实不止李恪,人们对历史上很多德才兼备之人的死都十分挽惜。比如扶苏、刘据、朱标等,而且由此引发的历史事件也让人百感交集。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去假设,如果公子扶苏不就死,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如果没有巫蛊之祸,刘据不死,继承了皇位,是不是就不会有霍光专权?如果李恪继承皇位,是不是就不会有武则天篡唐?如果朱标不早亡,做了皇帝,是不是朱棣就不敢造反了?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人们也只有叹息!
瑄~
后人怀念吴王李恪多半是因为他的出身,注定了他无缘皇位,而且怀才不遇,更是无端被诛杀。其实吴王恪在史书记载并不多,多半都是出自李世民对他赞美。他的死李世民也有一定责任,因为在太子李承乾谋反之后,李世民觉得李治懦弱恐怕不能胜任,转而觉得英武果敢的李恪更像自己。经过两次对长孙无忌等重臣说这话,难道长孙无忌不忌惮?
武德三年(620年),两岁的李恪以皇孙身份被册封长沙郡王,还授湘州刺史,只是做个样子,两岁怎么工作。武德八年,授梁州刺史,改封汉中郡王。等李世民登基继位后,皇孙升级为皇子了,汉中郡王也升级为亲王汉王。第二年又改封为蜀王,拜益州大都督。由于年纪尚幼没去赴任,直到贞观七年,李恪在齐州刺史上任一年。李世民为李恪开启了亲王遥领官职的先例,授予益州大都督的职位就没去赴任,而是让信得过的大臣以副手的身份处理地方政务。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恪被封为吴王,这也是他一生之中最后一次改封亲王。之后一直爵位没动,也是后人喜欢叫李恪为吴王恪的原因。唐朝之后的藩王基本不用去封地分封出去,都是呆在京城。当年李世民就是秦王身份呆在长安,后来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都没有出去分封。等李世民为李恪破例遥领职位的时候,亲王都可以不用出京了。
但也要根据情况而定,像李恪也出去赴任过几次,但时间都不长。李世民开始也想学汉朝把自己的兄弟和子侄都分封出去,但没过多少年群臣劝谏,迫于压力又收回成命。之后吴王恪一直没有分封就蕃,一直留在京城,直到被害。起初李恪年少轻狂,多有违犯,破坏农民庄稼的事情时有发生,大臣们弹劾他。李世民也给皇子们一半诫子书,后来发现李恪说话文绉绉的,而且彬彬有礼,李世民大感惊奇,以为是诫子书起到效果,其实是李恪的老师权万纪的功劳。
本来吴王恪本本分分的做他的亲王,根本跟皇位无缘,他自己也清楚自己的身份。由于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一事,被李世民给废了,任何又宠爱魏王李泰。这李泰倒是有本事,但也心机深沉,连舅舅长孙无忌也不喜欢他。长孙无忌跟李世民说魏王心机太重,如果立他为太子要先安排好李承乾和晋王。任何极力推荐李治,李世民也头疼,认为李治太懦弱,李泰太有心机,还是觉得李恪最像自己。
李世民不止一次跟长孙无忌透露吴王恪类己,有心把皇位交给他,遭到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李世民就问他是不是吴王恪不是你外甥就不喜欢他,长孙无忌反驳说晋王仁孝,将来一定会是合格的君王。其实李世民也知道李恪是不可能做储君的,满朝文武都会反对,因为这不合礼制。
长孙皇后有三位嫡子,就算李承乾谋反,还有魏王和晋王,再怎么也轮不到吴王。就算天下为公的魏征在世也会坚决反对。其次是吴王恪的身份不允许,他是隋炀帝的外甥,母亲杨妃是正儿八经的前朝公主。如果吴王恪继位,将来会不会给外公隋炀帝翻案,那些隋朝旧臣会不会重用?那李世民培养出来的朝廷重臣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明摆着,吴王恪是绝对不会继位的,首先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家大族就不会答应,何况长孙皇后有三位嫡子。估计吴王恪自己都没往这方面想。
李治继位后对李恪倒是非常不错,给三哥加官进爵,毕竟此时李恪是最年长的皇兄。永徽四年(653年)年,因房遗爱谋反一事牵连,被长孙无忌抓住把柄,逼着房遗爱诬陷吴王恪。随后定罪被杀死在长安吴王府中,死时年仅三十四岁,子女基本被流放岭南。
史书记载吴王恪被杀之前李治是求过情的,他哭着求长孙无忌放过三哥和皇叔荆王李元景,但遭到拒绝。李恪也曾质问逮捕他的人说我自问心无愧,侍奉陛下恪守人臣之礼,从未逾越,为什么长孙无忌要害我。死之前诅咒长孙无忌家里家族覆灭不得善终。
其实李治被立为皇太子之后,吴王恪基本呆在长安,也确实做到了恪守本分。奈何他是李治在世的年纪最大的哥哥,本来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过几次要立他为太子。长孙无忌十分忌惮他,而且李恪本人也英武果敢,类似太宗。又是隋炀帝的外甥,长孙无忌怕隋朝旧臣闹事,也是为了给李治铺路。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自己,因为长孙无忌最贪权,李治早已成年,长孙无忌始终处处压制他。他怕李治重用李恪对他不利,后来也证明李治并不是懦弱的人,而是扮猪吃老虎。
之后重用扶持武则天跟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斗,最后长孙无忌也正如李恪诅咒的一样不得善终。显庆五年(659年),长孙无忌倒台之后得以平冤昭雪,此时他的子女们还没有得到赦免。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由于之前李唐皇室被武则天迫害了不少。李显要重新振兴皇室,大封宗室,所以对荆王李元景和吴王恪平反。李恪的儿子孙子全部追封为王,子孙们都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李显还给李恪重新改葬以亲王规格下葬,死时是国公规格下葬,至此才彻底为吴王恪平反。
直到后来五代十国的时候,南唐国主还把太祖庙改为义祖庙,想把吴王恪追封为义祖,跟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都是不祧之主。后来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不过南唐开国君主李昇把李恪认为自己的祖宗,追尊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还给上了谥号和庙号。吴王恪要是泉下有知,也是可以含笑九泉了。
Nancy皓
《贞观长歌》一书中有对李恪才华的描写,年轻锋芒毕露自然遭人嫉妒。如果李治的舅舅不是长孙无忌,他肯定当不了皇帝。所以李恪不是输给了李治而是没有像长孙无忌一样的舅舅。
Vanness
李恪强不强不知道,当时李世民的儿子应该不会太差,又是王朝初年,成才率应该高一点,但是!无数的古往今来的文章吹李恪说白了就是为了恶心李治,谁让他的江山被他媳妇骗走了。
这里继续再替李治申冤一下,武则天之前的历史告诉李治,武则天最多就是成为吕后,谁能想到她能抢自己亲儿子的皇位呀!另外李治死的时候武则天都60多岁了,谁知道武则天60多岁还有这种野心!
彬妍 · 添天
李恪是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的兄弟,死的挺惨的。
(李恪,剧照)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儿,嫁给了方遗爱,房玄龄去世之后,就是他的父亲唐太宗去世之后,她帮驻方遗爱争夺到了本属于房玄龄长子方遗直的封爵,而且在她的挑唆下房家两个兄弟反目成仇,相互攻击。
结果房家内部的家庭矛盾越闹越大,被阴谋家长孙无忌抓到时机准备一举办掉政敌。在长孙无忌的“努力”下,借着家庭内部矛盾牵扯出了薛万彻、柴令武、王元景等人,结果他们都被打成了谋反集团。
(高阳公主,剧照)
更为戏剧性的是,方遗爱为了让自己降罪,接受了长孙无忌的“建议”,说当时的吴王李恪是他的同谋,把李恪拉下了水。问题是李恪老老实实,什么都不知道。
李恪是唐太宗非常喜欢的儿子,可以说没有之一。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等关于李恪的记载提到李恪都说他是有才的人,“有文武才”。唐太宗非常喜欢他,“太宗尤爱之”,而且经常称赞他“称其类己”,“英武类我”。唐太宗为了李恪甚至一度想废了李治(唐高宗)的太子之位,另立李恪。
由此可以看出,李恪曾经一度非常有机会接近成为大唐帝国的继承人。积累了非常之高的政治声望和政治威信。史书记载“名望素高”。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后来李恪被冤杀的事情埋下了伏笔。唐太宗在世之时,曾经与早生无忌交流,希望用李恪代替李治做太子,但是遭到了长孙无忌的严重反对,并且在唐高宗继位之后的第三年利用房家的家庭矛盾诛杀李恪,消除他可能带来的对于唐高宗不利的政治因素。
(唐高宗)
如果真如唐太宗所说,李恪和他非常像,那么李恪继位之后,会不会继续延续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