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题材范围越来越狭窄,框架千篇一律和文字粗糙,都是市场筛选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网络写作兴起之后,小说创作的门槛大幅度降低。大量低水平写手涌入。他们中绝大部分并非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仅仅只是想通过写小说发财。于是靠“手速”取胜,以超强的更新频次,彻底挤走了有创新能力的低手速创作者。
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许多新晋写手发现:成熟的套路可以节省时间,更加高效地获取利益。于是大家放弃了创新。而小说平台为了赚钱,也鼓励写手进行套路化创作。
在“爆发更新”的状态下,不要说普通写手做不到文字精细化,就算是世界级别的大文豪也只能写“粗糙的文字”。而网文赚的就是快钱,作者根本没有精修的时间。
创意很难,于是很多人越写越长。要写长篇就得灌水,越灌越水。
一、网文写手整体“太年轻”
写小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要写好小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难点在于作者的思维能力。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说:故事是生活的比喻。网络小说的内核就是故事,所以网络小说需要有生活的原型。
然而现在的网络写手,创作灵感大多直接来源于别人的小说。他们平时只看网文,不看名著,更不会抬眼看周围的世界。久而久之,思维受到了经验的局限,创作只能照搬现成的框架模型。
而另一部分写手,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掌握把生活原型转化为艺术原型的能力,自然无法打破框架,进行创新。
二、网文创新没有适合的土壤
目前网络的文学现状决定了,很难创新。创新意味着要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要担风险的。
网络小说创新需要时间成本。许多写手写网络小说是因为缺钱,想赚快钱,他们耗不起那个时间。一旦发现没有收益,他们就会“砍文”。然后另开新稿。
而大部分的网络小说平台,主要是以读者的反应来决定作品曝光频率和次数,或者是以排行榜的形式,引导读者阅读。
套路小说数量巨大,更新迅猛,造成了赢家通吃的局面。一部创新小说,很可能还没有火起来,就被套路的泥石流淹没了。
创新小说有一个读者接受的过程。二十多年前,台湾爱情文学天后席绢写古装穿越小说《交错时光的爱恋》,被台湾多家出版社退稿,最后万盛(飞田)的编辑看帮她出版,顿时带火了古装穿越小说题材。
而刘慈欣的三体,一开始在国内也是骂声一片。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得到广泛的认可。席绢最初写言情是出于爱好,刘慈欣本身是有正式工作的,他们最初都不打算靠这个吃饭。但网络写手不同。
今天中国的网络小说写手,纯“为爱发电”的也有,但是成功的很少。
三、创作质量与速度很难兼得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大家都告诫后辈: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海明威《老人与海》,酝酿写作二十年,《红楼梦》修了十年,金庸全集反复修改二十多年。虽然有的时候,写得快未必一定不好。但是像中国今天的网文一样,日更万言的,事实证明基本不太好。
错字、病句一大箩筐。前言不搭后语,有一些根本没有逻辑。但是平台却用日更新量来激励作者,批量生产文字垃圾。
你每天只要日更三千、四千、八千,你一个月就可能得到一千块。底层网络写手很穷,一千块对她们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这一千块,只有写粗糙的文章。
创新很困难。对于网络小说作者而言,能够写出一本阅读、收藏都不错的小说是很不容易。为了加速吃老本,大多数人选择在旧书里面灌水。只能借旧有的框架,写粗糙的文章。
因为从前得到的利益告诉他:即使写得稀巴烂,一样有人花钱看。不管是平台还是读者,只要有人肯花钱,何乐不为?
结语:现在网文平台,是根据一本书的火爆程度来决定曝光度的。即使你有创新,除非一开始你就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否则你的创新小说都谈不上“举步维艰”,就会直接石沉大海。根本不会有人看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除了极少数“真心热爱网文创作的人”,99%的网络写手选择来写书,都是因为没有别的生财之道,所以多数人只追逐眼前利益。
观者也不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国网络小说还没有死,就说明暂时它还有市场。
看得出网络小说幼稚、老套的人,说明你已经过了吃快餐的年纪。不用浪费时间读网络小说了,也不用太郁闷。
假如有一天,真的有太多人觉得它不好,它自然就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