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许多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重视语文,可是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或者怎样才算学好了语文,却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
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语文的学习,只是——背诵,刷题。于是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拿来背诵,刷题,并胸有成竹地想,我只要把熟悉的词语、诗歌或答案背到滚瓜烂熟,那么我的语文就一定能学好。
然而,现实是如此残酷,在很多人花费了大量精力以后,惊然地发现:自己的语文丝毫没有进步,或者花费了很多精力,竟然还赶不上那个天天游手好闲的。
于是,很多人迷茫、徘徊,甚至断言:语文就是一门不用学的学科,一切都靠运气!
真的是这样吗?
我可以大胆的告诉你:当然不是!
语文的学与不学,有天壤之别。这个中间的差距,如果用分数估量的话,可以大到60分。(因为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不学之前是55分,通过3个月的认真学习,语文达到119分)
也许很多学生还有疑虑:既然语文的学习有用,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费了很多精力,书本背得烂熟,但是语文却越来越不好的情况?
/02/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种情况吧:
或许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小学时100分的语文可以考到99分,初中时120分的语文可以考到112分,到高中时150分的语文,竟然连考到105分都有些困难。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你没有努力地学习语文,也不是因为语文难度增加了。
而是因为小学、初中和高中在语文的学习上,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小学、初中靠的是——记忆 高中靠的是——分析
具体来说一说这种情况吧!
初中的语文,在记忆的基础上辅助了一点分析,但还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很多初中题目的考查,基本是原题,谁的课本和试题背得好,练的多谁的分值就高。
记忆能力的强弱、记忆的频繁次数直接决定了小学、初中的语文成绩!
而高中的语文学习,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不仅如此,小学、初中这种光靠“记忆”而能够得高分的思维方法和习惯,也成为了高中语文学习的阻碍。
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要求很多学生不停的背诵(记忆),也使得他们产生了一个特有思维——事事都要求有一个必须唯一的标准答案。(然而,因为语文表述模糊性的特点,很多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此外,记忆还有两个缺点:
2、遗忘机制,我们长久不去回顾一个知识点,无论当初有多熟悉,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慢慢淡忘。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语文的学习虽然确实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记忆本身也没有错。但是很多学生机械化的记忆,导致了他们思维上的懒惰——不愿意思考,只愿意被动的接受知识:
一个老师讲解一道诗歌,学生不关心这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只关心答案到底是什么。
一个老师讲解一篇小说,学生觉得分析小说很浪费时间,只想知道答题模板到底是什么。
随着学业深入,年龄增长,语文考查重点的改变,特别是到了高中,光靠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有少,语文也学得越来越吃力。
高中语文的学习与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必须培养,高中语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
这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所需要的学习能力!
/03/
说在这里,你肯定也特别想弄清楚,语文老师心中的分析能力到底是什么吧?
那么,我们先从“记忆”说起吧: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到底要“记”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语文知识的特点:
· 外在的描述形式
—语言(诗歌、小说、散文等)
· 内在的思维形式(规律)
—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换一个形象的方式来解释:如果语文这门学科的某个教学目的是想要我明白人生遇到困境,不能随便低头,要勇敢面对的思想情感,那么出题老师会怎么让我通过答题感受并知道呢?
其实,出题老师可以通过几首诗歌来展现:
——————————————————————————————————————
李白《将进酒》节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节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可以通过小说来展现:
栗良平(日)一碗阳春面节选
“我们就是14年前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共吃一碗阳春面的的顾客。那个时候,就是这一碗阳春面的鼓励,使我们三人同心合力,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这以后,我们搬到了母亲的老家滋贺县去了。”
“我今年通过了医生的国家考试,目前在京都的大学医院里当实习医生。明年四月,我将到札幌的综合医院工作。还没有开面馆的弟弟,现在在京都银行里工作。我和弟弟商谈,计划了这生平第一次的奢侈的行动。就这样,今天我们母子三人,特意来拜访,想麻烦你们烧三碗阳春面。”
边听边点头的老板夫妇,泪珠一串串地掉下来。
——————————————————————————————————————
这上面的文本虽然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所表达的思想却有相似之处。
那么,进行语文的记忆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区分语文知识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维)形式。
外在形式的记忆,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内在思维形式——目的在内在。
也就是说,我们用“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诗歌是为了表达自己遇到困境也依然乐观的精神。
换句话说,当你有悲伤的情绪,需要鼓励自己的时候,你都可以用“也无风雨也无晴”来表现,也可以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表现。
你有没有发现这其实涉及到一个问题:
表象记忆(知识的描述记忆)——通过分析——内在思维理解(知识内在关系)
所以,分析能力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中的具体表述,透过这个具体的表述分析出这个例子所要表达的内在思维。
但是,这只是语文的分析能力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语言分析能力:
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得出认知的情感,然后形成自己的思维和逻辑链,在遇到其他情况的时候, 能用这个思维和推导逻辑来解决问题。
例如:《将进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碗阳春面都是外在形式。三个外在形式所表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但是,这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内在思维形式——乐观精神。
那么,这个乐观的精神就是我们分析得到的。也是我们真正需要掌握的内在思维形式。
但是,语文的学习,是不是只要记住思维的内在表现形式就够了?
当然不是!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师认为将一篇文章的内在思维告诉学生,学生听懂了,就可以自己学会了。
实际上,大多数学生确实能够知道一首诗歌、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讲,一篇文章的内在思想是属于个例,不能算做完整的语文内在思维形式。
那什么是语文内在的思维形式?怎么做才能全面掌握它呢?
某首诗歌、某篇文章,都属于个例。而个例的作用是起引导作用。最终我们必须要理清文章的外在和内在,并通过分析,把例子中所记忆的内在思维通过重塑,构建到另外的语言形式中。
这些纯理论的知识,听起来很麻烦。那么,我就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我们从《将进酒》中,得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豁达人生的感触。然后,我们能够明白,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镜中月、水中花,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于是这种认知推导过程和逻辑链,作为一种思维固定下来。当我们遇到另外一首诗歌,立马能调动我们的认知,从而能在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形成自己新的认知。
——————————————————————————————————————
《金缕衣》[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通过以前的积累和思维推导,加上对《将进酒》的理解,知道这首诗歌有珍惜时光的含义,但是除此之外,这首诗歌还包含人生要努力的含义。
所以,我们要继续“分析”,这时候的分析就是在记忆(珍惜时光)的基础上,通过学过的知识推导新的知识。(人生要努力)
现在,你能够明白,记忆和分析的区别了吗?
/04/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语文学习考查的其实是我们在记忆基础上的分析能力!
那么,反问一下你自己,你具备这种分析能力吗?
也许有同学会说,老师,我连一篇文章要分析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谈得上语文的分析能力呢?
那么现在,我就来举几个例子讲解一下,语文要分析什么以及如何运用我们的分析能力吧!
很多学生苦苦记忆了120个文言实词,但是由于不具备分析能力,白白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文言文还是一塌糊涂。
所以,我们来看一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以120个文言实词中的“道”为例)
如果你通过记忆记下了有关“道dào”的几个意象:
①道路
②道义
③方法
④说,讲
那是不是代表你就真的理解了?
不一定吧?
现在你能说出:“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中的“道”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道”是 方法的意思。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估计很多学生难以想到这个意思。所以,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有一个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学习的好坏——不是由你记忆了多少知识决定的,而是由分析能力决定的。分析是超越记忆更重要的一层能力。
那怎么办?怎样拥有分析能力?
其实,想要有这种分析能力。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改变——在情境中理解。
什么意思?
以文言文为例,先记住“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中的“道”是“方法”的意思,然后自己可以判断出这种类型,你就能够推导知道“君子以其道行正义之事”中的“道”也是方法的意思。
所以按照情景去理解,才是硬道理。根本不是一下子把所有情况都一股脑记下来,却没有分析的能力。
那有同学又会说,“道”的意思那么多,我不全记下来怎么办?
我想告诉你,遇到一种情境积累一种情境,多遇到几种情境,不就都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