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
什么小说好看字还多
[玄幻]恶魔狂想曲之明日骄阳
他,在世人眼中不过是个平凡无奇的好色少年.然而,就是这位疾风佣兵团中毫不起眼的少年,从那件匪夷所思的任务开始,他扑朔迷离的过去,他惊心动魄的未来,一一展示在世人的面前,直至令整个阿兰斯世界也为之震动....
面对美食要淡定
我也是老鸟,现在没200W字以上都不看,看一下就没了,没意思。
貌似字多过500W的也就那么几本。
两年前看的800W字的从零开始居然还在更,你妹,现在都快破1000w了,等更完了再看。
网游还有本邪影本纪,讲策略型带小弟的,本来没兴趣,以前有段时间无聊也看了,当时是500W字,依然还在更。
网游之纵横天下,更新速度极快。看看能不能追的上从零开始,还是期待。
春秋人生之重合,这本我没看完,只看了一半左右,当时肾上腺激素发达,嫌女主角太少了,后来也没再去看了。
流氓高手两本加起来也不错,适合我这种yd型的。
网游的最多。
大陆争霸的长的也很多,江山美人志,当时真的好认真的看。在那边数战利品,哇靠,感觉上就长了。江山如此多枭,姑且把他算进去吧。
风姿物语,这本没看就可以去死了。
阿里布达年代祭,这本非常经典,去掉H的部分又是罗森的一本神作。加上H就是罗森的经典H文。
魔法神官和勇者美少女,玄幻类,后宫型,不错,有兴趣可以看看。
异人傲世录,这本不得不说,我从高二买书追的。你妹,现在居然还没完,买了20本书,唉,感情深,啥也别说了。
都市长篇的感觉明显比较少,到后面写不下去了的。重生之官路商途,可惜作者被起点封杀了,草草结局,不然会很不错的。
李文彦
猛龙过江
网游之职业人生
重零开始
网游之亡命天下
网游之未日审判
魔导之魂
网游-天之烈炎
网游幻梦
网游之夺宝专家
网游之逐梦天下
矿工传奇
高手寂寞
龙傲天下
网游之再生勇士
网游之中华英雄
神界
网游之远古战士
逍遥九天(原名双龙)
一个人的网游
幸运魔剑士
网游之天下谁与争锋
网游之蓝色命运
冰龙传说
网游—风流浪子逍遥侠
传说
网游——星空
网游梦幻之路
网游之超魔导世界
快乐网游
网游之诺亚传说(梦之呤)
网游之在游戏中崛起
在网游中修真的—病毒?
网游之侠义天下
网游-彩虹之我爱盗贼
网游之傲视重生(零下一度)
野狼传说
倒霉小子闯江湖
网游神州
网游之懒人有懒福
龙翔九洲
网游之真实
网游之圣隐的杀戮
黑猫的诅咒
我的网络情缘
君(新君)
网游之木匠的光辉
网游之幻兽
魔法刻印师
网游之魔兽猎人传奇
奇幻网游 - 蓝蓝
网游之天行者 - 老由
网游之游戏生涯 - 坏坏流浪子
我的网游传说 - 街市混混
网游之亡灵之歌 - 草熙
无极之旅 - 雨水
网游之天妒风流 - 妒风流
修罗剑神 - 阎蓝
网游之独一无二 - 陌明小子
传奇3D - 集钱罐
第二世界 - zhiyoulili
幻游戏天 - 世外悠悠
网游之龙行天下 - 天街小风
网游之骨灰级菜鸟 - 狼籍
无限空间 - 幻之翔者
神的转世 - 大头鱼
虚幻网游 - 孤夜枫
跨越时空的传说 - 千年雷劫
网游-魔幻 - 营养不良
再生之虚幻 - 黯伤
虚拟天下 - 干净的苍蝇
创世天地 - 浪子若云
末日神游 - 刀下留人
傲龙传说- 狐狸
网游之封印天下 - 封印世家
华夏之游戏天下 - 游戏天下
网游完美世界 - 光头伯爵
永恒的黑巫 - 小三子
异梦之缘 - 逆小乖
炎黄英雄史 - 轩辕清霄
网游之幸运盗贼
网游之绝代神话
sunnyandog
找了几个,你自己挑吧.
一朵玫瑰花
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
「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
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
然来到了墓园。
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
走了一大段远路。
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
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为逝者举行盛大丧礼,
不如在他在世时
善尽孝心
没有上锁的门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
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
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
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
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
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淖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
错。
「妈!」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
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
感。女儿扭开门把时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
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着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
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
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
锁过。」
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着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
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着了。
家人的爱是希望的摇篮,
感谢家的温暖
给予不断成长的动力。
便当里的头发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同学往往连带个象样的便当到学校上课的能力都没有,我邻
座的同学就是如此。
他的饭菜永远是黑黑的豆豉,我的便当却经常装着火腿和荷包蛋,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这个同学,每次都会先从便当里捡出头发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吃他的便当。这个令
人浑身不舒服的发现一直持续着。
「可见他妈妈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饭里都有头发。」同学们私底下议论著。为了顾及同
学自尊,又不能表现出来,总觉得好肮脏,因此对这同学的印象,也开始大打折扣。
有一天学校放学之后,那同学叫住了我:「如果没什么事就去我家玩吧。」虽然心中不
太愿意,不过自从同班以来,他第一次开口邀请我到家里玩,所以我不好意思拒绝他。
随朋友来到了位于汉城最陡峭地形的某个贫民村。
「妈,我带朋友来了。」听到同学兴奋的声音之后,房门打开了。他年迈的母亲出现在
门口。「我儿子的朋友来啦,让我看看。」
但是走出房门的同学母亲,只是用手摸着房门外的梁柱。
原来她是双眼失明的盲人。我感觉到一阵鼻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同学的便当菜虽然每天如常都是豆豉,却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便
当,那不只是一顿午餐,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
亲的爱。
先入为主的观念
往往影响人一生的格局,
多观察、多探讨
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
种花的邮差
有个小村庄里有位中年邮差,他从刚满二十岁起便开始每天往返五十公里的路程,日复
一日将忧欢悲喜的故事,送到居民的家中。就这样二十年一晃而过,人事物几番变迁,
唯独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没有一枝半叶,触目所及,唯有飞
扬的尘土罢了。
「这样荒凉的路还要走多久呢?」
他一想到必须在这无花无树充满尘土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心中总是有
些遗憾。
有一天当他送完信,心事重重准备回去时,刚好经过了一家花店。
「对了,就是这个!」
他走进花店,买了一把野花的种籽,并且从第二天开始,带着这些种籽撒在往来的路
上。
就这样,经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始终持续散播着野花种籽。没多
久,那条已经来回走了二十年的荒凉道路,竟开起了许多红、黄各色的小花;夏天开夏
天的花,秋天开秋天的花,四季盛开,永不停歇。
种籽和花香对村庄里的人来说,比邮差一辈子送达的任何一封邮件,更令他们开心。
在不是充满尘土而是充满花瓣的道路上吹着口哨,踩着脚踏车的邮差,不再是孤独的邮
差,也不再是愁苦的邮差了。
人生如白驹过隙,
时光飞逝,
何妨留下善行,
第一百个客人
中午尖峰时间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气翻阅报纸的
时候,有人走了进来。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
「牛肉汤饭一碗要多少钱呢?」
奶奶坐下来拿出钱袋数了数钱,叫了一碗汤饭,热气腾腾的汤饭。奶奶将碗推向孙子面
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着奶奶说:「奶奶,您真的吃过中饭了吗?」
「当然了。」奶奶含着一块萝卜泡菜慢慢咀嚼。一晃眼功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饭吃个精
光。
老板看到这幅景象,走到两个人面前说:「老太太,恭喜您,您今天邭庹婧茫 俏覀?br> 的第一百个客人,所以免费。」
之后过了一个多月的某一天,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对面像在数着什么东西,使得无意间望
向窗外的老板吓了一大跳。
原来小男孩每看到一个客人走进店里,就把小石子放进他画的圈圈里,但是中餐时间都
快过去了,小石子却连五十个都不到。心急如焚的老板打电话给所有的老顾客:「很忙
吗?没什么事,我要你来吃碗汤饭,今天我请客。」
像这样打电话给很多人之后,客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到来。
「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小男孩数得越来越快了。
终于当第九十九个小石子被放进圈圈,小男孩匆忙拉着奶奶的手进了小吃店。
「奶奶,这一次换我请客了。」小男孩有些得意地说。
真正成为第一百个客人的奶奶,让孙子招待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饭。而小男孩就像
之前奶奶一样,含了块萝卜泡菜在口中咀嚼着。
「也送一碗给那男孩吧。」老板娘不忍心地说。
「那小男孩现在正在学习不吃东西也会饱的道理哩!」老板回答。
呼噜……吃得津津有味的奶奶问小孙子:「要不要留一些给你?」
没想到小孩却拍拍他的小肚子,对奶奶说:「不用了,我很饱,奶奶您看……。」
一念善心助长一棵幼苗,
棵棵幼苗可以成林,
人人有爱、社会有情。
世上最美味的泡面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
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
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着孩子有没有
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可孩子总
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
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
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为什么这么不乖,
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脏要给谁洗?」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着:「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
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
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 看着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啊,孩
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孩子即使再年幼,
也有他们的尊严,
如果父母发现错怪了孩子,
要勇敢向他们说:
「对不起!」。
白雪寒冬
“哆哆哆,哆哆,哆……”
我在街上行走,每踏一步,就在雪上留下一个40厘米深的脚印。
身后除了一串长长的脚印,只是一片白色。我的双脚越来越冷,可
我不能停下,可我越走越慢。
“哆,哆哆,哆哆哆……”
一只火红的狮子向我走来,近了一点,我看到它身后是一条化
开的路,再近一点,我发现红狮的每根毛发都是不灭的火焰,它走
过的路都被烤干,而且散发余温。
它走过我身旁,只觉周围的空气变得如盛夏般炎热,只一下,
它走远后,空气又冷起来。
我转过身,看着那团红色远去,不由自主地跟了上去。我想抱
住它,可又怕烧死自己,只能离它两米远。
它突然停下来,肚皮裂开,走出一个裸体女人,那件狮皮上的
火焰逐渐熄灭,变成青灰色。那个女人对我说:“我这件皮衣很不
错吧!我花了三百多万呢!”我说:“好时髦……”
原贴:什么小说字最少
潇洒旅途
是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明代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总字数为3.7亿字,共两万多卷。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卷),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历史价值:
《永乐大典》有关宋元的史料极为丰富,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准,并专门成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开始时人员为30人,后又增加9人。
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参加了这项工作。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总计385种、4946卷。4620至收有吏部条法一书。
这是一部有关宋代官吏铨叙、考绩制度的档案汇编,所记载至南宋理宗一朝,可补宋会要修至宁宗朝为止的这一段空缺。过去罗振玉仅据日人所藏《永乐大典》二卷中的吏部条法影印,已视为珍宝秘籍,现在还可据《永乐大典》再补辑七卷,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对宋代职官制度的研究。
而堪称一代宏典的元经世大典,虽大典中仅存片断,亦可为研究元代典章制度者用以取证。元代另一部巨籍元一统志,原书近八百卷,记载元代地理区划、沿革以及山川河渠、物产土贡、往古遗迹等甚详,也是研究元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其价值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点。即便是现存的残卷,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医学、语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称丰富的宝藏。
原贴:什么书字最多/
shaguayyy
《恶魔法则》——跳舞,西方异世界大陆小说,起点网的名文。
此书构架宏大,文章偏长,6MB左右,字数250万左右,以男主成长为故事主线,感情为辅线。
种族:人类、矮人,兽人,精灵。(魔兽有,等级属性分明)(人类有魔法师,骑士等职业。)
此书已完结。
【要是想看我可以发给你、
沧月的镜系列 晋江的名文 【表示沧月的文笔确实好的没话说~
东方玄幻异世界大陆、【构架也相当宏大、
字数在120万左右。
种族:鲛人、人类、
共有以下六卷:
镜 双城: 双城对峙,乱世之暮。
镜 破军: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镜 龙战: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镜 辟天: 长剑辟天,以镇乾坤。
镜 神寂: 命运轮回,诸神寂灭。
镜 织梦者(外传): 尘世浮生,梦之华衣。
苏摩:海皇 妖异的傀儡师 鲛族
云焕:云荒剑圣 冰族帝国的掌权者 铁城贱民
真岚:空桑太子
已完结。
《恶魔法则》以一个男主角的成长、励志为主线。
镜系列则主要是以言情为主。
《恶魔狂想曲之明日骄阳》——胡鳕 字数100万多
种族:人类、亡灵、矮人、兽人
主角是亡灵族的,外貌酷似于人类。
以男主角在这个大陆上的故事为主。感情偏多、
这三篇小说中,
文笔最好的当属镜系列。
故事整体构架、情节最好的当属《恶魔法则》。
《恶魔狂想曲之明日骄阳》开头不错,不过后面情节相对于前两本来说略显暗淡。
楼主如果更喜欢言情,就看看镜系列。
如果更倾向于成长,励志,就看《恶魔法则》吧。
总体来说看镜系列的大多数的是女生,看《恶魔法则》的多数是男生,看楼主个人口味吧。
【lz要是想看哪本我可以发给你、txt格式
【均非第一人称、(我也很讨厌第一人称文、)
大大rice
在苏军将领中,朱可夫算是优秀的杰出者。但与同时期的德国将领比,并不怎么样。指挥能力一般。只是大清洗,导致了苏军高级将领能力普遍低下,使朱可夫能力反衬出来了。朱可夫最大的优点,在于意志坚强,即使是面对斯大林,也仍然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至于指挥能力,弱于同期的曼施坦因,莫德尔等德国将领。柏林战役的巨大伤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Aimee遇到寒江雪
朱可夫是苏联二战最著名的将领,指挥过无数个决定苏联生死存亡的大战役,可以说是苏联二战时期的超级救火队长。关于为什么他指挥的战役虽然百战百胜可又战死的士兵比敌人多,这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数据都来自美国的纪录片和西方文章,带有冷战时期的色彩,现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知道,苏联二战总共动员了1900万军人参战,战后剩下1100万,损失了800万军队,而德国总共投入苏德战场的军队也超过1000万,可是这1000万军队在苏军的不断反击下逐步损失并后退,最后竟然被打没了,抛开有些军队跑到后方向西方军队投降,大部分都被苏军歼灭了,现在网上一边倒的说基辅战役是最大的围歼战,苏军损失75万,可后来苏军反击时也打了好几个打歼灭战,比如白俄罗斯战役歼灭德军50多万,布拉格战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90万被围歼,柏林战役又是80万德军被围歼,这些苏军取胜的战役西方国家从来不提,所以说苏军损失比德军大不可信。
整个苏德战场,德军也就在莫斯科战役前赚了便宜,500多万德军在三个多月时间歼灭苏军262万,当苏军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南北一线稳住阵脚后,德军的闪电战就被中止了,紧接着苏军就转入反攻,这以后德军一直是被动挨打的,当交战双方武器没有代差时,谁的综合国力强谁取胜,而当时德国的综合国力不如苏联,苏军当然就占了上风,还有二战欧洲战场造成70%伤亡的都是火炮,也就是说谁的炮兵多谁的炮弹多谁取胜,苏军在这样面有碾压性的优势。
由此来说,二战的苏德战场,苏军损失并不比德军大,说朱可夫指挥的战役比德军损失大是不对的。
tres33
人海战死人多,除非敌方看到人海涌来,无心恋战,或跑或降,死人才会少。朱可夫擅用人海战,遇到顽强的德国军队也是拼命抵抗,当然战死比敌人还多。
王小谋
诛仙,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枕上书,斗破苍穹 凡人修仙传 阳神 百炼成仙 仙逆 未来军医 法相仙途 修真研究生生活录 紫府仙缘
仙炼之路 无限修仙 仙葫 星辰变 仙墓中走出的强者 九转金身决 命运天盘 仙傲 证魂道
仙途 仙界医生在都市 仙道求索 凡途 清风修仙录 九流闲人 修真传
至尊仙道 穷人修仙传 无极魔道 穿越之仙神屠戮仙野 混沌修真诀 邪龙道 逍行纪
重修之灭仙弑神 苦儿修真 天劫医生 灭神记 修真种植大户 寸芒 全能修真者 许仙志
超级剑修 丹警 张三丰弟子现代生活录 修天记 剑破乾坤 星际仙踪 超级炼丹记
星际浩然 九劫散仙,
imel8350
史上最强最色情最火爆最短的小说集丨合
1、近年来中国最精彩的写实小说,全文八个字:
此地钱多人傻 速来
据说是发自杭州市宝石山下一出租房的汇款单上的简短附言,是该按摩女给家乡妹妹汇款时随手涂鸦的,令无数专业作家汗颜!
2、最短的幽默小说 《夜》
男:疼么?
女:嗯!
男:那……算了?
女:别!
3、一次短篇小说大赛规定作品,要涉及政治,宗教、性以及悬念。
上帝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
4、世界最短科幻小说
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5、世界最短恐怖小说
惊醒,身边躺着自己的尸体。
6、世界最短乱丨伦小说(日本)
女:哥,你比爸强多了!
男:妈也这么说!
7、据说这篇小说表现了女性意识觉醒
男:请你吃饭。
女:改日吧!
8、爱情暴力小说
题目别每天纠缠着我要我负责任把孩子生下来然后结婚让你变成你老妈那样的女人
正文:“啪。”
9、最强最短的武侠小说(定稿完全版)
小说要求:
1、要同时涉及3大门派;
2、要包含江湖门派间多年恩怨情仇,又要打破世俗伦理;
3、情节还要扣人心悬,大有血雨腥风呼之欲来。令人极为期待该小说之续集,同时留下n多悬念;
4、越短越好。
第2天,有人来投稿,全文只有十个字:
秃驴,竟敢跟贫道抢师太 !
编辑批语:恩怨情仇,血雨腥风确有,且短小精悍,n多悬念,但侠骨有余,柔情不足。虽江湖儿女,但也有柔情万种。
第3天,修改稿:
师太,你就放弃秃驴,从了贫道吧!
编辑又语:江湖儿女,柔情尽显,缠绵悱恻。但仍拘泥世俗伦理。
第4天,第三稿:
贱尼,你竟敢跟老衲抢道长!
编辑三思,语:打破世俗伦理之作,血雨腥风也呼之欲来,扣人心弦,悬念n多,但总是少点什么……
第5天,终结稿:
和尚:“师太,你从了老衲吧!”
道长:“秃驴,竟敢跟老道抢师太!”
师太:“大师、道长,你们一起上吧,我赶时间。”
原贴:什么小说字最少
wing
是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明代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总字数为3.7亿字,共两万多卷。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历史价值:
《永乐大典》有关宋元的史料极为丰富,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准,并专门成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开始时人员为30人,后又增加9人。
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参加了这项工作。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总计385种、4946卷。4620至14629收有吏部条法一书。
这是一部有关宋代官吏铨叙、考绩制度的档案汇编,所记载至南宋理宗一朝,可补宋会要修至宁宗朝为止的这一段空缺。过去罗振玉仅据日人所藏《永乐大典》二卷中的吏部条法影印,已视为珍宝秘籍,现在还可据《永乐大典》再补辑七卷,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对宋代职官制度的研究。
而堪称一代宏典的元经世大典,虽大典中仅存片断,亦可为研究元代典章制度者用以取证。元代另一部巨籍元一统志,原书近八百卷,记载元代地理区划、沿革以及山川河渠、物产土贡、往古遗迹等甚详,也是研究元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其价值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点。即便是现存的残卷,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医学、语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称丰富的宝藏。
原贴:什么书字最多/
淹死的鱼oO
zmaoxiong
盛装舞步的精灵
也有两个"?"的,读da2声,意味双龙
还有三个"?"的合字,读ta4声,意味飞龙
原贴:中国什么字笔划最多?
me_kiki
原贴:中国什么字笔划最多?
phoebeandy
长期以来,在军迷群体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战争中死伤多的一方吃亏,以伤亡人数来论英雄,更有甚者,习惯于给死伤多的一方扣上“人海战术”“人不值钱”的帽子,加以批判,这种认识是典型的格局太小,没有战略思维。
当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上的时候,说德军损失较少还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战争的胜负成败看的是战略目标的是否达成、战役企图的是否实现、战争结果究竟如何。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死亡人数远多于德国,但是苏联打赢了二战,占领了柏林,红旗插在了德国国会大厦顶端,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套上了制裁,东德彻底沦为苏联的仆从国,从这些方面来看,德国失去的战略利益远比苏联遭到的死伤人数要严重的多。
图为朱可夫。
相反,苏联战后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极、超级大国,领导了东方阵营,与苏联二战后的地位相比,德国就算少死几万人,又能顶什么用呢?从来战争就是看结果,以结果论英雄,国都被灭了,说少死了几个师的人,只能证明自己抵抗意志不足,还能证明什么呢?何况,从来集中优势兵力就是战争的不二法则,换做谁担任指挥官,都不愿意在兵力上比对方吃亏吧?有着大把的军队不用,难道留着吃饭吗?军队规模本就是最大优势,要不然,当代美国比英国可是强在哪里了呢?
图为朱可夫骑白马检阅苏军的雕像,他被视为胜利的象征。
话说回来,苏联的常胜将军朱可夫指挥的每一场战役,几乎都比对方死伤惨重,这根本也不是朱可夫的问题,因为整个二战期间苏军伤亡本就接近6倍于德国,朱可夫作为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将领,苏联元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盟军指挥官之一,能做到每一次以2比1的兵力击败德军已经实属不易了。
朱可夫人称“百胜将军”和“救火队员”,他指挥过的大型战役很多,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柏林战役等等,几乎东线战场上的大型战役,尤其是苏联反攻阶段的大规模战役,朱可夫都是指挥官。如果说他的指挥存在很么问题,那么一个其他的指挥官,面对如此多的重大战役,恐怕早就心力交瘁、倒在岗位了,朱可夫最大的特质就是充满了精力和激情,这种特质在世界大战中尤为重要。
上图为T-34-85,下图为T-34-76,在T-34-85出现之前,苏军坦克技术优势不大,T-34厉害也只是易于生产,皮实耐用,损失其实很大。
苏联军队一开始被德军突然袭击,巴巴罗萨行动换做是现代军队都扛不住,因为突然的攻击之下,再先进的武器也只是在训练场上的靶子。此后,苏军一大批后勤保障物资损失,因为苏联战前本着进攻态势和深远战役学的需要,把三分二的战略物资集中在边境附近,巴巴罗萨行动让苏联一下子就失去了战略储备物资。
图为二战时期普通苏军的装束。
同时,苏军最精锐的部队都在巴巴罗萨行动和基辅保卫战中损失掉了,后续的部队都是新组建,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1941年的沉重打击和1942年的“交学费”期间,苏联军队就当是用损失来换取时间和空间了,再者,在T-34-85坦克和IS“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出现之前,苏联陆军的装甲兵力实际上弱于德国,T-34-76坦克根本无力对抗德军。
图为二战时期的德军士兵,装备显然比苏军要精良一些。
在更早的时候,苏联在1941年和1942年间,主要的装甲力量还包括BT系列坦克,比如BT-5、BT-7等,这些快速坦克薄皮大馅,被德军一打就坏,不打都能自己出故障,据说三分之二的BT系列坦克是坏在自己机动的道路上。这样的装备条件,和准备充分的德军肯定没法比。
再者,苏军在整个战争期间,据统计,大概2-3个集团军可以对抗德国的一个师,苏军往往用方面军去打德军的集团军,方面军群去打德军的集团军群,而我们都知道,苏联的方面军下面是集团军,苏联军队普遍战斗力是这样的,这不是一个指挥官就能改变的,朱可夫再强,也不能让T-34坦克的装甲厚度和虎王一样,所以说伤亡和损失根本就是脱离实际了。
所以说,朱可夫配得上常胜将军的美誉,也配得上苏联英雄和苏联元帅的称号,他带领苏军一步步走向胜利,确实值得人们尊敬,就像是美国的艾森豪威尔上将所说的那样:牺牲的军人们到达天堂时,一定会得到另一枚荣誉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位勇敢、坚毅的军人所珍视。
那个静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战争的第一目的是获胜,其次才是伤亡,即便是伤亡比对方多,但是赢下来了,就是最大的胜利。当然,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与军队的训练、装备以及士兵的作战素质有关,通常来说,装备训练以及士兵作战素质越高的军队,在各种情况下的伤亡都会比这些方面不占优的部队伤亡要小。
在这里也要纠正一个情况,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他一生当中也有败仗存在,但是他赢下来的都是关键性的大战役,所以能够成为苏军第一名将。
造成朱可夫伤亡比德国人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苏联与德国在士兵装备、训练以及作战素质上所体现的军队质量上的差距,这点来说并不是一个统帅可以弥补的。德军士兵在装备、训练以及作战素质上来说远远强于苏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拿二战时期双方的伤亡情况的对比,就足以能够说明这个情况。
在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总共损失2960万人,死亡及失踪915万人,伤病1832万人;德国方面损失1180万人,死亡及失踪380万人,伤病约700万人。在二战时期的整个损失比来说,苏联:德国几乎为3:1,可见双方在由装备、训练及士兵作战素质上所体现的军队质量上的差距,实际上是非常大的。
在苏德战争前期来说,第一年实际上进攻苏联的德国及其同盟国家进攻苏联的军队在550万人左右,而苏联在第一年就损失了大约500万的军队,其中被俘就达300多万人。在苏德战场上,一般来说当德军数量和苏军数量同等的情况下,苏军一般是抵抗不住德军的,一般都是战败的结果。而苏联赢下来的战役实际上都是在兵力远远占优的情况下获胜的,极少有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拿下战役的。
反观德军,很多时候在即便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依然能对苏军发动攻势,并且取得优势。如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只有90万人,苏军实际上是德军数量的两倍,但是也只能处于防守态势,也只能打防守反击,攻出去基本是吃亏的,甚至会输掉。每次苏军的冒进都容易让德军抓住机会反击,典型的就是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因为苏军前进过多被德军的曼施坦因抓住了空档的结果。
尤其是在后期,曼施坦因手上只有2个集团军队的情况下,竟然可以和数百万苏军周旋一年多,这也说明了在士兵的基本作战素质上,苏德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从朱可夫指挥的主要有决定性的战役当中,我们也能看出苏军的作战素质普遍不如德军我们下面盘点一下朱可夫指挥的主要战役情况:
1、莫斯科战役,苏军参战人数为125万人,伤亡约85万人,德军参战人数约100万人,伤亡约50万人。
2、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参战人数为190万人,伤亡约80万人,德军参战人数91万人,伤亡约50万人。
3、柏林战役,苏军参战人数262万人,伤亡约35万人,德军参战人数80万人,伤亡40多万人。
当然,这些都是朱可夫指挥的大型战役,作为苏联的方面军司令,他还指挥了很多系列的战役,只不过他主要负责战区方面的战局,对于具体局部地区的战局还是由一线指挥官负责。从这些大型战役我们就可以看出,情况就是都是苏军兵力明显占优,虽然都获胜,但是一般来说伤亡都远大于德军,即便是在最后的柏林战役中,苏军262万人对阵德军80万人的明显优势,也是伤亡比德军少不了多少。
对于战争来说,获胜就是最大的意义当然,战争的第一意义在于获胜,只要赢下来了,就能够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削弱对方的战斗力,这点来说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两大国之间军队的素质上的差距,这不是一个统帅能改变的,他能做到的就是能赢下来的赢下来,能守住的时候守得住,不出现大的失误。从这点来说,朱可夫是做到了,他在整个战争期间没有什么大的失误,做到了一位优秀统帅该做到的。
这就好比一个足球队的教练,本身只有这样素质的球员,不能说遇到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强队要赢下来,能打平就是胜利。而对于苏联来说,因为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远远高于德国,所以他只要能做到“打平”这样的效果就足够优秀了。
所以,即便朱可夫指挥的战役基本伤亡都比德军大,但他仍然是一员非常优秀的统帅,也是苏联第一名将。
谢半仙儿
这就是朱可夫的悲哀,心胸大定数小,有才华命不济,总想一口吃天但事与愿违,这也就是杀人一万自损九千九的原因,你看看我们的陈庚林彪,你看看隆美尔在策划战争时第一考虑的就是人,所以朱可夫并不被军事家认可,
仰望有你的星空
朱可夫是二战时期苏联的第一名将,也是斯大林的“救火队长”,至于说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军多应该有夸张的成份在其中,也并没有百战百胜这一说法。
朱可夫全名叫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是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朱可夫与1896年12月1日出生在卡卢加省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父亲是个鞋匠,母亲在农场里干活,童年时的生活十分艰苦,造就了他坚韧与沉稳的性格。1915年8月,朱可夫应征入伍,进入骑兵部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在战争中表现优异被提升为下士,获得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他参加了红军,加入莫斯科骑兵第1师第4团,至国内战争结束时,他已经升为骑兵连连长。1923年4月,年仅26岁的朱可夫被晋升为骑兵第39团团长。1924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1924年到1930年间,朱可夫又进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进修班深造。但使朱可夫真正步入一流统帅行列的队伍中就要属“诺门坎战役”。
1939年9月,日本关东军在哈拉哈河地区进行武装挑衅,远东形势紧张。朱可夫被紧急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对日作战。骑兵出生的他是却是装甲理论的支持者,通过诺门坎战役,他不仅打服了日军,还成功的将装甲理论运用到实际战争中,并取得胜利,由于各方资料统计出入较大,比较可信的是苏军伤亡27880人,日军伤亡19000人,从数字上看确实苏军吃了亏,但此战不能仅凭伤亡人数来看,日本当时出动的是关东军的精锐部队,意在试探苏军的实力,这一战一下遏制了日本企图北进的战略意图,自此战略重心改为南进,苏联解除了来自远东的威胁,为斯大林后来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及时调回远东部队奠定了基础。
1941年6月22日,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战役初期猝不及防的苏军被打的节节败退,在基辅战役中升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力争放弃基辅,但遭到斯大林的否决,斯大林不服的后果就是60万苏军在基辅被包了饺子,这一战惨败彻底打醒了斯大林,认识到朱可夫的重要性。在之后的战役中,朱可夫就成了斯大林的“救火队长”,哪里战势不利,朱可夫就出现在哪里。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朱可夫战胜德国名将曼施坦因。此后,红军一路高歌猛进,攻入德国本土。1945年,由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攻入柏林,与其他部队一起解决了最终的BOSS。在二战的将领中,像朱可夫那样在东方收拾了日本,又在西方反推了德国的寥寥无几。
UFO vs USO
这是因为苏联军队执行的是攻势作战,而德军却是梯次防御。攻击一方付出较大伤亡,是合乎情理的。同时,朱可夫手里的平民军队,与百战之余的精锐德军相比,除了拿命去拼,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俄罗斯民族未来对朱可夫元帅的评价,可能要超过库图佐夫、苏沃洛夫等人,成为俄罗斯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
(苏联元帅朱可夫)
朱可夫被称为苏联的战神,可是他指挥的战争,多数情况下,己方伤亡都远超作为敌手的德国军队,交换比竟能达到4:1。这样,尽管朱可夫最终带领红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可是对于他的指挥能力和军事才能也让一些人感到言过其实。
苏联的抗战,虽然一度非常危急,但是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底子,苏联在战争期间的兵器装备一直都在线,尤其是炮兵,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是比较充足的,炮弹也没有缺少像一战时俄国军队只有半个基数的惨状,基本上都管够,这就从战争潜力上确保了苏联有执行“反杀”战略的能力。
不过,情形依然是很严峻的。
德国人不宣而战,苏联在明斯克战役、基辅战役、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等战场上,损失了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的几乎全部兵力,不仅损失了最具有战略价值工业区和经济区,还把苏联的常备军事资源几乎打光。
(德军巨炮轰开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与苏联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才把德军赶出苏联国门不同,德国人依靠着先进的战争理念,在短短三两个月就突进到莫斯科城下。这种“刀切黄油”的战争,让德国军队轻松拥有了战略优势。本来是在苏联主场打的仗,最后竟然变成了德军的主场。你说气人不气人?
朱可夫面临的局势就是这样的糟糕:士气低沉的残兵败将、破绽百出的防线、未经组织训练的新兵、秩序混乱的后方……然后,他要面对士气高昂、人数众多、战力超群的德军集团。
他拥有的还算说得过去的力量,就是一支实力还算不错的炮兵队伍,而此后,他也确实把炮兵用到了极致。
比如,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反攻阶段,朱可夫的士兵都是刚刚组织起来的农民、工人、城市居民,他们接受军事训练还不超过2个月,完完全全就是一群刚刚走上战场的平民,除了勇气和决死的意志,他们与德军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而朱可夫能够给予他们的,是铺天盖地的炮火支持,还有冷酷无情的战场纪律。
苏联的内卫部队,忠诚地执行了斯大林和朱可夫的铁腕政策,他们散布在苏军系统的角角落落,将领袖的钢铁意志贯彻到了基层。苏联的生死存亡关头,斯大林发出了“刮出最后一粒米”用来战斗的号召。
朱可夫敏锐地发现了德国军队的作战特点,并以此来执行他的应对方略。
在德军“闪电战”的战法中,核心要素是战役突破口的迅速形成。一旦形成,德国人的坦克会长驱直入狂飙突进,被围部队的后退速度如果太慢,就会很快被合围。弹药打光和通信失去的糟糕情况,会让部队早早失去战斗力。
所以,防御方的防守要素,是不惜一切代价堵上突破口,防守突破口的部队即便侧翼被突破也要保持冷静,这就要求指挥员有较大的灵活性,充分运用炮火打击敌人,且要保持联络(这是重点)不使战线破裂。
(德国元首的高光时刻)
因此,朱可夫判断出德军的主攻方向,大胆地削弱了次要方向的防御,与德军主力正面硬刚,避免了德国军队擅长的钳形攻击造成苏军短时间的溃退,逐渐稳住了防线。
在这之后的防御战中,苏联军人逐渐从开战之初的惶恐中稳定下来,虽然还是打的很艰难,但至少不是一溃千里的溃败。
当德军的攻势被遏制,德军的补给因为糟糕的路况没有送到前线时,朱可夫不失时机地发动了反击作战,将德军往西驱逐了100到250公里。从此,德军再也没有能力对莫斯科发动战略攻击。
出于对德军实力已是强弩之末的判断,朱可夫又发动了几次突击作战,如勒沃夫突出部战斗、哈尔科夫战役等等,期望趁势扩大战果,把没有设置纵深防御的德军一路赶出苏联国土。
德军当时确实面临着溃败的风险,很多将领对战争前景感到悲观,要求撤退。希特勒严令就地防御,禁止撤退。这样才让德军避免了如拿破仑时期的大溃败!
此时的苏联战场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作为侵略方的德军,顽固地龟缩在防线背后,层层阻击如潮水般袭来的苏联军队。苏联军队悍不畏死,呐喊着“乌拉”牺牲在德军的阵地之前,取得的战过却极为有限。
(德国军队的梯次防御让苏军损失惨重)
苏联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是输了,有的是惨胜,最终没能实现把德国军队打成一溃千里了的崩盘局势,反而成就了莫德尔、曼施坦因等人的防守大师的名号。
所谓朱可夫指挥的苏联军队牺牲惨重,更多是出现在这个时候,苏德双方都卯足了劲在等待对方崩盘。最终德军抗过来了,并且通过战场态势的反转,拿到了战略进攻权。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德军进攻战略的最后一次闪光点。在这场防御战中,苏联军队同样牺牲惨重,却打没了德军南线1/4的兵力。从此,苏德双方攻守易位。
德军逐次建立防御阵地,梯次撤退,苏联军队发展出了大纵深的作战理论,但是毕竟还是攻方。在德军的顽强防守下,苏军的伤亡较多也是比较正常的。
(苏联军队红色海洋一样的攻势作战)
德军打成了主场战争,苏军没能把德军阵线击穿,不得不进行突击作战,每次战争都是攻方损失大量兵力兵器,但是苏联人靠着源源不断的补充最终耗死了德军。
德国人不服气,他们老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天气、泥泞、甚至希特勒,从来不会检讨自己没有苏联人坚韧顽强。回顾苏德战史,到处都是“苏联人在泥泞季节突然发动进攻战役,坦克经过了不可能经过的沼泽地带,苏军突然冒着暴雪进攻”,这样的字句。
苏联人能在德军想不到的地方,预料不到的地点,坚韧顽强地发起作战,德军输的不冤枉。你想赢得战争,还想舒舒服服的,那输给那些泥水里打滚儿、沼泽地里突进的苏联军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grace19119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二战中苏联最杰出的统帅,他的一生足以用传奇来形容,从十月革命爆发的那一天起,他就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奉献给了红色革命,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一步步成长为苏联仅次于斯大林的元帅,其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指挥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柏林战役的伟大将领,在生前受到了世界的推崇,然而死后却被有些人诟病为只会蛮干的莽夫,是踩在苏联军人的白骨上才染红了自己元帅的军帽。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人从何处发现朱可夫“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战斗情况。
首先,在朱可夫的成名战诺门坎战役中,朱可夫以三比一的绝对优势兵力虽然战胜了北上的日寇,然而自身伤亡是日军的近两倍,飞机的损失几乎接近了一半。
其次,在二战后期解放白俄罗斯战役中,共歼灭德军17个师和3个独立旅共计54万人,而苏联方面同样付出了近50万人的伤亡。
凡此种种,都让人认为朱可夫善于打“惨胜之仗”。然而事情真的如此吗?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德国与英法激战正酣的时候,苏联还在为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庆幸。
然而在二战爆发前,苏联就经历了被称为苏联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光——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从1934年基洛夫被刺杀开始,到1937年全面达到高潮,期间苏联损失了大量的优秀指战员和老兵。其中,苏联当时仅有的五位元帅就被枪决了三位,更不用说其他低级别的军官。
当德国悍然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之后,苏联虽因前期没有防备导致败退,但苏联红军中的新鲜血液也绝不是训练有素的德国部队的对手。
而朱可夫接手的这支红军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屈指可数,面对横扫欧洲无敌手的德国人,能做到“惨胜”难道不是最大的成就吗?
朱可夫真的很“莽”吗?我们不要时时刻刻把目光盯在朱可夫身上,要知道在他背后还有更大的BOSS——斯大林,虽然朱可夫是前军统帅,但事事不得不向斯大林请示,朱可夫许多看似“战至最后一人”的决定其实是斯大林在背后用“枪”指着他来决定。
就比如当年德国刚入侵苏联时,由于苏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续丢城失地,朱可夫曾对斯大林建议,暂时放弃基辅,集中兵力退守列宁格勒,德国兵锋正盛,应当暂避其锋芒。
结果这一正确的建议被斯大林认为是“懦夫”的行为,直接撸去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我想,如果朱可夫再敢多说两句,等待他的估计就只能是枪子了。
因此后来朱可夫再次被启用时,再也没有敢提出任何灵活战术,就是一句话:领袖指到哪,我就打到哪,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就算是战斗至最后一人也要与德军死磕到底!
天才也有跌倒的时候其实纵观古今中外,“百战百胜”一词是对一名将领最高的褒奖,却很难有人能做到,朱可夫同样如此,他也是人而不是神。
这场战役苏联方面极力否认,而在德国人的战斗日记中却写的清清楚楚。
1942年,苏联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制定了“天王星”行动,而德军的种种情报表明,苏联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战略的核心乃是“围魏救赵”,以“天王星”计划为诱饵,核心实则为朱可夫亲自指挥的“火星”行动。
“火星”行动的战略意图是打掉德军盘踞在勒热夫突出部的德国第6集团军,因为此地聚集首都莫斯科仅100英里,时刻有插入苏联心脏的危险。
但朱可夫指挥的苏联红军将近190万,却被德国元帅莫德尔击溃,苏联军队丢盔弃甲,损失了近50万的生力军。
这一战役我认为比较可信,虽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但当时整个苏联对胜利保卫斯大林格勒明显信心不足,他们当时的迫切需求是尽快处理掉悬在心口的那一把利剑,至于说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就只能算后话了。
不得不说,朱可夫作为二战时期最优秀的将领毋庸置疑,虽然不能完全称为百战百胜,但相比较于英法,苏联在经历大清洗后还能与德国周旋了数年,朱可夫的功劳不可磨灭,作为一代名将,他的许多战术思想与战略谋划至今仍是世界军事类院校必读的范本。flyskyshmily
首先我们先更正一点,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的,他也打过败仗。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锻造出了这样一位顶天立地有着坚强意志的钢铁统帅——朱可夫。他的战绩是如此的辉煌,以至于在七十多年后还有人在评价讨论他的功与过。
对二战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这位声名赫赫的苏联战神朱可夫。
朱可夫在二战中先后指挥过莫斯科战役、保卫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和柏林战役,几乎经历了从德军闪击苏联到纳粹灭亡的每一场战役,其创造的战功与苏德大战共始终。
朱可夫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出身。他的父亲是一名修鞋匠,母亲在农场里以做农活帮工为生,有一个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间房屋,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居住。小学毕业后的朱可夫由于家境贫寒,随父亲去了莫斯科,在舅舅皮利欣的毛皮作坊里当学徒。
1915年8月,朱可夫应征入伍,加入了莫斯科骑兵队,被吸收参加布尔什维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在前线和德国打了近两年的仗,其表现优异被提升为下士,获得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后来,朱可夫在军中凭借着优秀的军事素养步步晋升,成为了苏军的陆军参谋长。
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他被俄罗斯人民尊称为“苏沃洛夫式”。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位领导苏军打垮纳粹的朱可夫元帅似乎从来没打过败仗,但其实不然,他也曾打过一场大败仗!
1942年,朱可夫经历了军旅生涯中最惨痛的一场败仗。
1942年是苏德战场上最为关键一年,这一年,苏联方面发起了以“天王星”行动为代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役的结果是苏军全面歼灭了德军最为精锐的第六集团军,活捉保卢斯,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也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最重要的转折点。
但在斯大林格勒大胜的同时,朱可夫却迎来了人生中最惨痛的失败。
原来在苏联策划“天王星”行动时,同时还制定了一个名为“火星”的作战计划。这场战争旨在消灭德军的勒热夫突出部。这块地域的德军距离莫斯科不过一百英里,是苏联的心腹大患。
1942年11月25日,在斯大林格勒反攻开始的一周后,朱可夫亲自指挥的“火星”计划也开始正式启动。
苏联方面对“火星”行动投入了190万的军队,以及30%的火炮、50%的装甲车,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不过投入了110万人可见苏联方面对“火星”计划的重视程度。
虽然“火星”计划投入的资源远远比“天王星”计划多,可两个计划却有了两个大相庭径的结果。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全面胜利,守住斯大林格勒,围歼了城中德军。而朱可夫的“火星”行动却被德国名将莫德尔打的大败亏输,不仅没有消灭勒热夫突出部,反而伤亡五十多万人,被德军打的全盘崩溃。
类似的例子还有苏日的诺门坎之战,莫斯科保卫战等。朱可夫都在付出数倍于敌人的伤亡后取得了很少的战果,这都是他军旅生涯中的耻辱。
朱可夫的失败,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本人指挥能力不足,而是有很多其他因素。苏军混乱的指挥系统,低劣的指战员素质,以及因为政治因素而制定的不得后退原则都在影响着苏军的战斗力。也许朱可夫打过败仗,但这并不能影响这位名将的名誉。胜败乃兵家常事,天下有岂有只胜不败的道理呢?
差太多先生
朱可夫真不容易,上面是难伺候的“婆婆”斯大林,下面是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兵员素质太差甚至中高级军官严重缺乏战争经验的苏联红军,你让他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有着丰富装甲突进与空地协同经验的德国军队,如何能够低廉的损失代价消灭敌人?
面对优势装备与先进战术的日本军队,中国大军不也是数倍的战损?即使是英国、法国面对德国军队又能如何?丘吉尔说阿拉曼战役前英国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后英国军队战无不胜,但你看看英国打赢阿拉曼战役是德国数倍的飞机、坦克、大炮与海量的石油,英国能以少胜多基本德国吗?
一些人认为美国军队不错,恺塞林不是打出了一比八的德国与美军的战损?即使是诺曼底登陆后面对德国的偏师,数百万英美盟军在海量的飞机、坦克、大炮支援下能如何?艾森豪威尔以为1944年圣诞节前可以打入德国本土,结果呢?朱可夫如果有这些豪华的武器装备,哪里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苏式坦克对付不了虎式坦克,只能通过大口径反坦克炮,而美军可以用轰炸机,这就是美军人员损失少的原因。
元元游记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第一,朱可夫并不是超人,他不是百战百胜。第二,苏德战场上,苏军的损失超过德军是事实,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个情况我们就不说了,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指挥的几次进攻战役都没有成功。虽然说起到了吸引德军注意,分散德军力量的作用,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造成苏军伤亡大于德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德军的整体作战素质高于盟军。
德国本身就是一个军国 ,它的前身普鲁士就是个以军队为基础的国家。因此,这个国家在军事理论和军事组织上走在当时世界前列。
在其他国家还沉浸在和平的氛围里时,德国已经取得了总体战和闪击战理论成果,并组建了相应的军队结构。
凭借着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队组织,德国轻易的横扫了欧洲。
相比德国,苏联在军事上,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战前的大清洗中,绝大部分中高级指挥员都被清洗掉了。这使得苏军的军事水平一落千丈。
当然,即便苏军不因为大清洗,论整体素质,也不是德军的对手。当时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德国的对手,和德国交战的国家死伤人数都超过了德军。
2、开战初期,苏军损失过大。大批基干官兵的损失更削弱了苏军的素质。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对苏联进行了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苏军在德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在开战初期,苏军被俘人员就超过了六百万。这些兵员大部分都是苏军的常备兵员。这使得苏军的兵员素质雪上加霜,更加不是德军的对手。
苏军为了应付紧急形势,被迫征召大批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员入伍,并经过短暂训练就投入战场。
战争初期,朱可夫还在参谋总部工作。等他到前线指挥作战的时候,接管的就是这样一支乌合之众。
3、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苏军交了昂贵的学费。
苏联在顶住德军的进攻后,慢慢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但是这种学习交的学费就是苏军的生命。
德军自己承认,在战争初期,苏军的军事指挥是笨拙的,可以轻易打败他们。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苏军的指挥越来越自信,越高明。从刚开始打开突破口后不知所措,徘徊不定。到后来直插纵深,一泻千里。苏军用官兵的生命和献血使自己得到了涅槃。
4、苏联和德国的攻守异势。
在战争前期,是德国进攻,苏联防守。等到后期,则是苏联进攻,德国防守。
防守的优势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进攻,苏军当然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即便是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依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更不要说兵员素质低于德军的苏联军队了。
5、战争只需要胜利,只有胜利才是减少伤亡的最佳手段。
失败是伤亡最大的原因,因为伤亡得没有价值。所以,在战争中,为了胜利,指挥员会想尽办法。
苏联相对于德军的优势就是兵员众多。只有这一点才能压垮德军。这也是苏军采取相应战术的原因。
到了战争后期,德军的老兵被消耗殆尽,这时德军的伤亡超过了苏军的伤亡。这就是苏军消耗作战的成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朱可夫指挥的战役,伤亡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自己兵员众多的优势,采取相应的消耗战术。而德军的军队素质优良也是造成苏军伤亡大的原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小样儿
朱可夫苏联元帅,被认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虽然朱可夫被称为战神,但有一个情况就是,朱可夫指挥的战役虽然最后都能取胜,但己方的损失远远大于敌人。比如朱可夫的成名战,与日军的诺门罕战役,朱可夫的伤亡是日军的两倍。白俄罗斯战役,朱可夫伤亡77万,德军伤亡40万。
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也遭遇过失败。那就是1942年的"火星"行动,当时苏军为了拔掉刺入莫斯科咽喉的勒热夫突出部这根刺,消灭德军第九集团军,动员了190万军队,意图通过绝对的优势,消灭德军。德军第九集团军司令莫德尔的指挥下,依托地形构筑防御纵深,组建交叉火力网。在苏军进攻下,德军防线不断向后弯曲却并不破裂。莫德尔设计的弹性防御很有效,在德军进攻乏力后,德军进行反攻,反包围了突入的苏军。这一战以苏军惨败而告终,苏军死亡和被俘约26万,伤约50万,而德军只伤亡4万人。这一战也成了朱可夫的军事生涯的唯一败绩。
从第九集团军战后的战报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出朱可夫指挥的部队每次伤亡都比敌人大。
"敌军虽然开局雄心勃勃,进展顺利,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以后,立刻失去理智,疯狂而徒劳地冲击坚固防线。这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多次出现。在逆境中俄国人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俄国人本质上迷信蛮力,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盲目遵循战前部署,不会随机应变。”
战后苏联为了提升朱可夫的英雄形象,刻意抹去了这一场战斗,在资料中也以别的地名代替。
在中国人的眼里,百战百胜的战神,往往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也许在战斗民族眼里朱可夫这种作风就应该是战神。
hongluanxi
朱可夫元帅
孙子曰“将帅起于行伍”,自古以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决胜疆场的名将都遵循“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规律,百战百胜的将军都是喋血沙场九死一生,才能名垂千古。
朱可夫元帅年轻时即征招入伍,参加了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从士卒一步步登上苏联红军元帅,可谓慷慨悲歌壮士断腕,在沙场上能活着已经实属不易,绝对是天生的士兵。
朱可夫元帅在二战中指挥了诺门坎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攻克柏林战役,功勋显赫无人能及,是苏联红军的军魂。
朱可夫元帅在历次战役中未雨绸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擅长大纵深战术,在广阔的苏德战场上同纳粹法西斯决战,动辄数百万人会战,自然死伤难免,面对残酷无情的法西斯只能采取必杀之计,只求胜利,无法考虑伤亡。
苏联红军在攻克柏林时,已经面临美国、英国盟军的巨大压力,为了谋求苏联的国家利益,只能奋勇前进,力争抢在美英之前夺取柏林,当时纳粹头子希特勒指挥残存的120万军队固守柏林,企图击退红军进攻,苏联红军250万人,要想迅速解决德国法西斯,只好投入残酷的巷战,反观俄罗斯军队在车臣的损失,250万对决120万固若金汤的德军,死伤30万人,应该不算多,达到了战术目标,为苏联赢得了势在必得的利益!
图片来自网络!
仗剑走天涯
这视觉是错误的,其潜在密码是德军人数过少才败给苏军!德因是卑鄙地在条约的掩护发动偷袭的。苏为不刺激德,在苏波方向未布置超强的防控力量!德蓄谋已久,闪电战攻击苏边防部队的要塞机场运输线,让苏战初乱成一团,因是本土作战,苏军必须调集大量部队保护百姓保护重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自然加大了战损比!当朱可夫科涅夫挥师尽逐德军出境,其后直至攻克柏林,德军的战损比开始奇高,因为本土作战,德军处处没防,而苏军只攻一点,不考虑保护苏联百姓,全师进攻,德军因保护这保护那顾忌这顾忌那,付出更高的代价!苏军出境作战,德国总是用剩余部队的精华阻击苏军(可能因体制原因,宁可投降英美,却决心和苏军血战到底)。德军闪电战在欧洲屡屡得手后,积累了一些经验,苏军在适应闪电战而多付出一份巨大的代价是没有办法的事!
lhgro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朱可夫并没有百战百胜,只能说他的胜仗比较多,但败仗也是不少。
朱可夫为什么胜利伤亡反而比敌人大,主要是他的作战思维问题。
其实,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军损失是远大于德军的。
苏德战场双方伤亡人数:德军损失1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伤病约700万 。
而苏联红军损失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伤病1832万。
为什么苏军明明赢了,损失还是德军一倍以上?
主要是两点:
第一,苏军的战斗力相对较差。
这是一个大话题,但一般认为同等数量对抗,苏军绝对不是德军对手。
甚至数量保有一二倍的优势,往往德军也是胜利一方。
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问题,还有战术和训练的问题。
第二,苏军战略如此。
苏军的战争战略就是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包括兵员和武器),在持久战中压垮敌人。
所以苏军很多时候并非不能很精锐,而是不需要这么精锐。
打个比方,苏军战争中始终没有制造装甲运输车,这当然不是它没这个技术。
能够制造这么多坦克,造装甲车有什么难度?
其实,这主要还是不重视,不在乎士兵的运输伤亡,反正有大量人员可以补充,将生产装甲车的资源都用来造坦克,消灭敌人。
朱可夫的作战也是一样。
他在具体指挥时,攻击比如德军1个团,往往是用二三个团的苏军夹击猛攻,务必要求全歼德军,至于自己伤亡是其次的。
反正苏军伤亡再大,也可以迅速补充。大家看看苏军2960万的损失数字,就知道了。
1939年,英国人口才4700万,法国人口4100万。
等于苏军的伤亡数字,差不多相当于英国或者法国的总人口了。
太吓人了。
potdeer
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每当提起二战,就不得不提起苏德战争,说起苏德战争,就不得不提起“苏联军神”朱可夫,他是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是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可以说,朱可夫一生从无败绩。但就是这样一个百战百胜的名将,为什么每次战斗中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呢?
小编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战争只要取得胜利,就是最终目的。
1、从士兵到元帅的朱可夫。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出生在卡卢加省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父亲是鞋匠,母亲在农场干活。他有一个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间房屋,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说:“挤死总比冻死强。”自幼生活十分艰苦。但就是这样的生活锻炼了朱可夫的意志,后来完成了从士兵到元帅的嬗变。
他在漫长军旅生涯中立下了举世公认的赫赫战功。荣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军功勋章2枚,图瓦共和国“共和国”勋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1969年),荣誉武器1件,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是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防空军事指挥学院以其名字命名。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的“传奇元帅”。朱可夫是苏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俄罗斯民族英雄,永载史册。正如他的挚友艾森豪威尔上将所赞颂的那样“牺牲的军人们到达天堂时,一定会得到另一枚荣誉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位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2、名将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为什么每次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朱可夫先后指挥过莫斯科战役、保卫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可谓是战功卓著。但在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中,为什么每次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一是苏联军队传统的战术是波浪式进攻。沙俄数百年的传统战术是不能丢的,苏军进攻方式被称为波浪式进攻。在苏联将领眼中士兵是消耗品,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最前面的两股波浪是荷枪实弹的,而后面两股波浪通常是赤手空拳。这样的强攻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倒下,当前面的两波人被打倒后,后面的队伍就跨过他们同志的尸体,并捡起死者的武器继续进攻。感觉苏联人步兵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往前平推,不惜牺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谋求胜利,有时候战死的苏联士兵堆积成山,令德军惨不忍睹。
二是执行斯大林“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我们知道,当时斯大林在苏联人心中,那是神一样的存在,人人崇拜斯大林,再加上苏军的整体指挥官素质比较低,缺乏良好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由于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经常见到的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所以自上而下,整个苏军指挥官们不管战士的死活,而且只知往前冲,他们也不怕死亡。所以每次都以伤亡惨重的代价取得胜利。战后再源源不断的用生力军弥补战斗损失,这样苏军又能持续保证兵力优势。
三是朱可夫的作战艺术依赖人海战术。苏联著名的叶廖缅科元帅曾经点评过常胜元帅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特点,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比敌人兵力多至少2-3倍,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由于朱可夫深知苏联军队在整体战术素养方面仍与德国军队有差距,朱可夫还深知自己的基层指挥官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后,往往会失去理智,选择疯狂而徒劳的冲击坚固防线,因为这种现象已经多次出现过。在逆境中的苏联基层指挥官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所以,在每次战斗中,朱可夫都以多于德军几倍的力量展开,根本就不在乎牺牲。
四是俄罗斯是战斗民族,他们根本就不怕死亡。并且面对德军的入侵,满腔的仇恨,所以,即便死亡也要进攻,因此每次都伤亡惨重的代价取得胜利。
五是当时苏联的武器没有德军先进,武器不行,就用人海战术,因为当时苏联国大人多,不在乎牺牲,用人海战术消耗德军的战斗力量,所以,每次战斗都是惨胜。
虽然按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强调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让人感觉到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不可思议。但小编认为,自古成王败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每次战斗都是因地制宜,不能一个标准丈量,但不管怎样,战争以胜利为目的,这样考虑,就理解朱可夫的作战思维了。
NICHOLE__J
小油瓶首先纠正一点,被誉为“胜利的象征”的朱可夫也并不是百战百胜!
朱可夫幼时出身贫寒,但却凭借优秀的军事素养当上了苏军的陆军参谋长,诺门罕一战朱可夫初露锋芒,第一次在战场上成功试验了大纵深的战术,后来朱可夫临危受命,先后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出色的指挥成功的击退了两次德军全力进攻,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举歼灭了保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成功扭转了苏德战场上的不利形势。接下来朱可夫又先后指挥了列宁格勒破围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最后朱可夫指挥三个方面军的苏军率先拿下柏林,结束了欧洲战场上战斗。可以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朱可夫,哪里有朱可夫,哪里就有胜利,朱可夫也亲切的被苏联人民成为“战场上的救火队员”,被斯大林誉为“胜利的象征”。
▲一身荣誉的朱可夫元帅
然而人们记住的大都是朱可夫的胜利,朱可夫也不是神,他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胜利的象征”朱可夫最惨痛的军事失败那是在1942年的春天,朱可夫凭借莫斯科战役的威望,升任苏军副总司令,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朱可夫为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彻底扭转被动局面,策划了围歼勒热夫突出部27万第九集团军的“火星行动”,参战兵力190万,火炮24000门,坦克3300辆,战机1100架。
▲勒热夫突出部战役地图
“火星行动”作战体现了朱可夫的典型风格,苏军7个集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以泰山压顶之势对德军发起向心攻击,但是朱可夫明显低估了德军防守的坚韧和反击能力,德军依托地形构筑纵深防御,将城镇乡村修建成要塞据点支撑防线,精确部署了交叉火力网杀伤突破敌军,此外这次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战役爆发后先后有5个装甲师和1个摩步师增援了莫德尔。
面临苏军强大的攻势,德军防线弹性十足,不断向后弯曲,却不破裂,苏联的大军根本撕不开突破口,虽然在东北西三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因为德军顽强的纵深防守而显露疲态,不得不转攻为守,而德国名将莫德尔立刻抓住翻盘机会,投入预备队反击突破最深的4万苏军。
▲发起冲锋的苏军部队
为了挽救败局,朱可夫孤注一掷,投入了战略预备队继续进攻,企图救援被围苏军,苏军发起人浪冲锋,但立刻遭遇德军凶猛的火力扫射,残酷的战斗进行了3天,苏军仍然在拿不下德军坚固的防线,被围苏军只能丢弃所有重武器,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返回苏军战线,至此“火星行动”苏军惨败,战后统计苏军阵亡和被俘26万人伤残50万人,损失坦克1847辆,大炮1100门。而德军的伤亡仅在4万余人左右。
▲勒热夫战场上的德军依托良好的防御体系击败了进攻的苏军
这就是令朱可夫铭记一生的“火星行动”,当然战争结束后,朱可夫如日中天,形同战神,苏联也极力掩盖朱可夫的缺点和败绩。
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的象征”朱可夫是这句名言最贴切的典范!一将功成万骨枯,朱可夫这位常胜将军的功成之路,也同样是用无数士兵的献血堆出来的,但相比其他国家,俄国人付出的代价更高。
为什么说朱可夫即使打了很多的胜仗,但仍然是自己士兵的损失远远大于德军的损失呢?
(1)苏联军队的密集冲锋战术
第一个例子是以赛罗夫斯克高地强击战,在这场战斗中俄军一个营的兵力对德军的一个碉堡发起了进攻,结果俄军营长在进攻中死去了所有的连级指挥员,最后那只原有700多人的俄军营只剩下了不到100人,而碉堡中只有两名德军机枪手,其中的一个机枪手已经疯掉了,因为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俄军尸体。
▲苏联红军发起密集冲锋
第二个例子是1943年一位步兵营营长的战斗经过记录,一位名叫B·佳特洛夫的营长在回忆1943年12月的一次战斗经过时写道:“开始冲锋了。我们摆起了一条散兵线,弯弯曲曲像条黑色的长蛇。紧跟在它的后面又是一条散兵线。而且这些黑色的弯弯曲曲、又蠕动着的长蛇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是那么的荒谬,那么的不正常!黑白相映,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于是德国人的子弹像雨点一般飞了过来。许多火力点也开始了射击。大口径的机枪开始从第二条防线的堑壕里向外扫射。散兵线纷纷倒下。
▲苏联红军发起密集冲锋
营长拼命地喊着:‘冲啊!……去你妈的!冲啊!……向前冲!冲啊!我枪毙了你!’但是,已经不可能再次发起进攻了。想像一下吧,在枪林弹雨中怎么可能从地上爬得起来……不管怎么说,指挥员们到底还是把‘黑色的农村步兵’组织起来进行了几次进攻。但是,这是徒劳无益的。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密集了,还没走上两步,就都像柱子一样纷纷倒下。从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苏联人进攻时,导致他们毁灭的最大障碍是进攻时的密集冲锋,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样的强攻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倒下,因此苏联人的战术素养非常值得怀疑,他们明显没有德国人“会打仗”,感觉苏联人步兵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往前平推,不惜牺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谋求胜利。
(2)整体指挥官素质低下,对士兵生命缺乏应有的珍惜
与德军相比,苏军的整体指挥官素质比较低,而一支军队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是和他的指挥官的能力分不开的,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几乎很少有苏联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时候,多数都是占人数绝对优势的苏军以大量的伤亡代价歼灭少数作战素质较高的德国军队,然后战后再源源不断的用生力军弥补战斗损失,这样苏军又能持续保证兵力优势。
▲斯大林的不惜一切代价命令,缺乏对士兵们生命应有的珍惜
由于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经常见到的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所以自上而下,整个苏军指挥官们都缺乏对士兵生命应有的珍惜!!!
(3)朱可夫的作战艺术依赖人海战术,
苏联著名的叶廖缅科元帅曾经点评过常胜元帅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特点,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比敌人兵力多至少2-3倍,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
其实这里面有朱可夫的考虑
由于朱可夫深知苏联军队在整体战术素养方面仍与德国军队有差距,朱可夫还深知自己的基层指挥官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后,往往会失去理智,选择疯狂而徒劳的冲击坚固防线,因为这种现象已经多次出现过。在逆境中的苏联基层指挥官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
▲朱可夫依赖人海战术有着对战局明晰的判断
所以朱可夫知道,苏军只有在人数上占优势,才能取得对的作战的优势,才会考虑对德作战。
这样就是为什么斯大林听说中国的淮海战役,中国以60万兵力战胜了美械装备的80万国民党军队,其中还歼灭55万时,高呼这简直就是东方奇迹,因为他们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斗,与中国人灵活机动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斗方式还存在较大差距。说句不好听的,朱可夫的这种依靠比敌人付出更多的伤亡代价方式取得胜利,在中国早就被当做败军之将了!
综上所述,由于整体战术素质和战术指挥不如德军,苏军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击败德军,所以即使是朱可夫也要依靠人数优势获取战争胜利,但在这个过程中苏联人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以及崇尚蛮力不懂的变通的密集冲锋战术,导致了苏联军队巨大的伤亡。
物执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朱可夫是苏联二战中最有名的将领。在二战中朱可夫就像一个“救火队员”,每当遇到紧要的任务时,朱可夫就会临危受命,披挂上阵。不过朱可夫指挥作战时,己方士兵战死的人数总比敌人多,这一点却总是被人诟病。可以说是朱可夫名将光辉中的一点瑕疵。
其实己方战死士兵的数量多于敌人,是二战中苏联将领的一个通病。甚至可以说在苏联/俄罗斯的历史上,很多将领都有这个缺点。
在沙俄时代,俄国普通士兵大都是目不识丁农民工人,因为普通俄国士兵的军装是灰黑色,因此这些普通俄国士兵也被叫做“灰色牲口”。而沙俄时代,军官都是贵族。这些贵族军官们根本不拿士兵当人看,在他们眼中“灰色牲口”就是消耗品,用他们的话来说“灰色牲口”是死不光的。
十月革命后,腐朽的沙俄被推翻,社会主义苏联诞生,但数百年的传统不是丢就能丢的,在苏联将领眼中士兵依旧是消耗品。二战时,苏军进攻方式被称为波浪式进攻。最前面的两股波浪是荷枪实弹的,而后面两股波浪通常是赤手空拳。当前面的两波人被打倒后,后面的队伍就跨过他们同志的尸体,并捡起死者再也不需要的武器继续进攻。
例如,塞罗夫斯克高地的战斗中,苏联军队一个营700多人,强攻一个由两名德军驻守的碉堡,最后这个营只剩下了不到100人,牺牲了所有的连长和几乎所有的排长。
冷战时期的,苏联的钢铁洪流,其实也是这样,装甲集群不计损失的向敌人碾压过去,哪怕这样做士兵的损失会很大。
此外二战时期,虽然苏联在二战中也涌现出了像朱可夫、罗科索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等名将。但是苏联军官的整体素质,与德军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而一支军队的军事素养与战斗力与他的指挥官的能力分不开的。而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苏联军队只能去拿人命填。一位当年的德国军人这样说,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种强攻的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被击毙。这是朱可夫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多的客观原因。
综合来看,朱可夫作为二战时期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说他每次战役战死的士兵比敌人多,只能是“俄罗斯特色”(士兵是消耗品)和时代背景(肃反)相互交织的结果。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吖洁Y_J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一个沉重的话题说起:
那是1937年6月11日,前苏联的真理报发表了图哈切夫斯基(苏联最早五元帅之一,军事战略学家,有"红军拿破仑"之称)等8名军事将领被捕并交付军事委员会审判的消息。这次被捕的除图哈切夫斯基外,还有陆军的2位司令、1位军区副司令、1位军事学院院长、1位干部部长和2位军级干部。
1937年6月12日,军事法庭宣布,“反苏托洛茨基军事组织”的图哈切夫斯基等8人,全部都因犯“间谍和叛国罪”而被枪决了。
1937年8月,斯大林在红军政治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在红军中产除“人民公敌”并揭露他们的活动。之后,前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就对武装力量发布了命令,说红军中存在一个分支密布的间谍网,为此,要求部队:凡是和间谍多少有点关系的人,都要作出交待;多少知道或怀疑别人有间谍活动的人,要向上级汇报。
从此,在前苏联的军队内部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清洗“人民公敌”的运动。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前苏联军队中5个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指挥员中的3人,16位司令员中的14人,12名二级集团军军长中的12人,67名军团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2名一级海军最高指挥员中的2人, 2名二级海军最高指挥员中的2名,6名一级海军指挥员中的1人,15名二级海军指挥员中的9人,28名集团军政委中的25人,97名师政委中的79人,36名旅政委中的35人被处决或被劳改营,国防人民委员会和最高军事委员会80人中的75人离职,军官团里的半数以上的军官(大约35000人)被枪毙或者送劳改营。
由于这些毫无根据的镇压,红军失去了最优秀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三位元帅被控“外国间谍”、“人民公敌”而被消灭了,各军区司令员都死于非命,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或被处决,或被降职,或被长期监禁,所有军团司令、几乎全部师长、旅长和半数以上的军队政工干部被撤职......
这些镇压,几乎消灭了前苏联红军中的全部敢干力量,使红军元气大伤。这一切恰恰发生在二战即将全面爆发的前夜。在二战已经爆发后的1940年,前苏联红军中70%以上的师长、70%左右的团长和60%左右的兵团部队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都是任职只有一年左右的新人。
德军参谋长冯.贝克在评估1938年夏季军事形势时说:“可以不必把俄国军队看成是一支武装力量了,因为血腥镇压大伤其元气,使它变成了一部懒散的机器。”
我认为,这就是朱可夫的部队战死士兵比敌人多的主要原因。
圆圆的伙伴
朱可夫是二战时期苏联的第一名将,他指挥了诺门坎之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等二战中著名的战役,这些战役都以苏联军队的胜利告终,朱可夫也因此获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然而朱可夫的常胜将军并不光彩,朱可夫打赢的这些战争,苏联军队的损失数量都要高于敌人。
诺门坎之战中,苏联军队的人数是日军的2-3倍,重武器数量远超过日军,在战场上日本军队一直被追着打,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苏联军队的手中。然而战后统计伤亡人数的时候,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日本军队战死失踪8000多人,受伤9000多人。苏联方面战死9700多人,受伤1.6万人。苏联号称歼灭了6万日军,实际上诺门坎之战参战的日军只有5万多人,其中真正和苏联军队交手的不到3万人。从苏联多报歼敌人数的情况看,苏联的真正损失数很可能更大。
莫斯科保卫战时期,苏联军队损失了75万人,德国军队损失50万人。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苏联投入了数百万军队,在人数上远超德国军队,并且在战争后期整建制的消灭了德国的第6集团军。然而在这种前提下,苏联军队仍然损失了一百多万人,其中战死人数超过40万,而德国军队的损失人数大约在80万人左右,低于苏联的损失人数。柏林战役时期,德国军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朱可夫攻占柏林,仍然损失了30多万军队。艾森豪威尔讽刺的说:我们没有选择攻占柏林,拯救了十万盟军士兵的生命。这句话实际上暗讽了朱可夫攻占柏林损失人数过多。
朱可夫损失人数过多,只要是由于三个原因。第一点:苏联军队缺乏优秀指战员,苏联内部动荡后,苏联很多中高层军官都是从基层军官临时提拔上来的,这些人只能指挥几十个人的小规模战斗,根本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第二点:苏联士兵的战斗力低,苏联能够战胜德国,靠的是工业生产速度快,人口基数大。苏联的坦克越打越多,士兵也越打越多,但是士兵的战斗力却一直没能提上来。苏联的士兵在训练上不如德国,特别是二战后期的时候,苏联士兵中新兵的比例非常大,整体战斗力并不高。
第三点:朱可夫指挥不够灵活,假如朱可夫有曼施坦因的指挥艺术,那么苏德战争能够提前一年结束。朱可夫的打法是典型的“大炮兵政策”,依靠着人数更多装备更好的军队,来压制人数较少装备较弱的敌人。这种“大炮兵政策”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人数和装备的优势,缺点是打法死板,损失的人数往往更多。
朱可夫能够成为苏联第一名将,主要是由于苏联在内部动荡后,缺乏真正具备指挥艺术的将军。朱可夫虽然损失士兵多,但是毕竟能够打赢胜仗,相比于那些损失人数多,还打不赢胜仗的将军,朱可夫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
chenhanyu
第一名将≠百战百胜
尽管朱可夫有着“第一名将”的美誉,但是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也曾经历过惨痛的失败。“火星行动”是朱可夫一生中最大的败笔,甚至连朱可夫本人都不愿意过多谈起。当年他亲率两个方面军共计190余万人从三个方向杀奔勒热夫突出部,妄图一举歼灭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单从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朱可夫拿下勒热夫丝毫不成问题,然而最终的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苏军苦战二十余日,付出了近百万人的伤亡却依旧未能撕破德军的防线,最终只得铩羽而归。
“火星行动”的失败再一次暴露了朱可夫乃至整个俄国人的痼疾,过分迷信蛮力,非常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他们一旦陷入逆境,就如同丧失理智一般只知疯狂地冲击德军防线,而不懂得随机应变。尽管朱可夫是苏军将领中的佼佼者,但他的身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第41集团军被围困后,朱可夫孤注一掷将所有的预备队投入到战场,让两万多人在宽仅四公里的正面“玩命”猛攻德军防线,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蛮力=胜利?与德国军官灵活多变的指挥相比,苏军的指挥则要呆板得多,这一点在战争爆发初期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苏联军官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谋略”二字,有的只是“不惜一切代价”,这种“不计代价”的进攻最终也就演变成了巨大的伤亡。上至最高统帅斯大林下至普通士兵对蛮力的信奉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有时会作出一些毫无意义的“举动”。或许能从下面的战斗中感受到苏军的这种疯狂!
1941年11月17日清晨,克林西南方的穆西诺附近发生了一场短暂的战斗。蒙古骑兵第44师两个团的士兵挥舞着马刀义无反顾地冲向了德军某炮兵连阵地,尽管苏联骑兵表现得非常勇敢,但在德军的炮火下,这战斗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苏军前仆后继,两个团近两千人全部葬身在炮火下,却未能伤及德军一丝一毫。这种突击从军事角度而言毫无意义,可类似场景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这种情况直到莫斯科战役结束后才有所改观。
前期军队素质低下,后期攻防角色转换受大清洗的影响,苏军的整体军事素质要比德军差上一大截。苏军的指挥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军官都缺少足够的经验,这对士兵而言就成了一种灾难。另外,由于战争爆发过于突然,苏军士兵大多是紧急征召入伍的农民,他们缺少足够的训练,也没有相应的战场经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苏军的战斗力。为此,苏军也只能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朱可夫也别无选择,而这种“以数量拼质量”的战斗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伤亡。
随着战争的历练,苏军的作战经验逐渐累积,苏德双方的实力差距开始缩小,但苏军的伤亡情况却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在苏军反攻阶段,其伤亡依旧高于德军,比如在切尔卡瑟突围战中,苏军虽然重创了德军,但他的伤亡人数依旧是德军的两倍。这除了是因为其兵员素质依旧与德军存在差距外,还由于双方攻防角色的转变。此时,苏军成了进攻的一方,而进攻方的损失向来要比防御方大,所以才会出现上述状况。
总的来讲,朱可夫作为一名苏军将领,他的身上也存在着迷信蛮力的一面,同时他也不得不面对苏军素质低下的现实。为了取得胜利,朱可夫只能不断地增兵,进而以数量优势打败德军的质量优势,而这必然会让苏军付出更多的代价!
文/战情解码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ゝ疯子﹎゛
你说的这个问题几乎无从说起。
战争伤亡数据几乎是无法权威的数据,战争双方都会因为各种目的有意夸大或减少伤亡的数据。所以具体战争真正伤亡数据,往往无从考据。
还有就是苏德战争中,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苏军和德军兵力都是大致相等,德军还稍微多一点,用自己脑袋想想就知道,这种所谓苏军比德军伤亡大,是一种多么荒谬言论。
后期攻占柏林战役,苏军总伤亡40万人,基本全歼守城110万左右德军,也可以看出所谓的苏军伤亡高于德军多么荒谬。
战争后期,苏军在战略物资全面占优,炮兵,空军也占优情况下,如果伤亡还高于德军,那就是见鬼了。
还有就是公知们津津乐道诺门坎战役,也被吹成苏军伤亡高于日军,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么幼稚结论。苏军大机械兵团钢铁洪流,会打不过这么基本低配半机械日军。脑子想想都知道这是荒谬结论。
多独立思考,少复制黏贴。杠精总是能造成一些颠覆三观的结论。
♀小猴小鼠♂
我就这么说吧,苏联和美国的名将都是名不副实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美苏两国的工业太发达了,他们完全可以以力破巧,为什么要战术?
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炸他丫的。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是有一大堆坦克飞机,直接a过去就行了,还管什么战术?有意义吗。
相比之下,纳粹德国的将军,还有我党的将军,才是名副其实的名将。因为资源太匮乏了,只能靠战术扭转。
维尼琦
首先斯大林大清洗,杀掉了大批能征惯战的中高层军事指挥官,导致朱可夫手里只有刚刚学会打枪的军盲半军盲,战术训练几乎为零,
其次,早期苏联武器落后,装备严重不足,十几人一支枪,
战争开始前,德国利用反间计促使斯大林杀掉了大批优秀将领,校官以上损失四分之三还多。
新招入伍的新兵除了有热情啥都不会。
kobie
说到底,战争残酷的,没有人想主动去经历它!战争,就意味着要死人,尤其是在朱可夫那个年代!
不管是诺门坎战役的造成日本的溃不成军,还是保卫列宁格勒的力挽狂澜!无论是保卫莫斯科的临危受命,还是攻克柏林的势不可挡!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同志都充分体现了自己高超的军事天分和保家卫国高涨的激情!
战争不仅仅是残酷的,而且复杂的。你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每到一个现场,都要先了解一下现场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敌我力量和状态都是什么样的,现在是怎样一个状态?每个战场情况都不一样!(可不是每次到了现场,进行完了任命交接,直接说一句,兄弟们跟我上,然后就开始......这样肯定大家死得更快)。
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了解每个战场的情况和形势,需要迅速搞明白最严重的问题所在,然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做出决策!(你的工作失误可能是事情没做好,实在不行再来一遍!)而他的失误将是数以万计的将士的命!将要决定整个战斗战役的胜负!甚至决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他不能失败,哪怕是牺牲更多人的生命!因为他输不起!他只能赢,因为结果重于一切!
所以,在无论多么紧张多么复杂的情况下,他几乎都可以冷静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对合理的决策并实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认为,这是了不起的!
那微国度
朱可夫指挥的战役也不全是惨胜。
1、苏联斯大林需要塑造一个百战百胜的战神来激励全国人民,增强凝聚力!
2、二战前期对面德军的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优于苏军,所以苏军需要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战胜!二战后期的苏军战斗力就爆棚了,横扫日本七十万关东军!
张潇奇
对于斯大林先生而言,他要处处树立榜样,在士兵们中间,将军们中间,元帅们中间,而这个榜样就是朱可夫,对于斯大林而言,他又能干又听话(多好的下属)。朱可夫出身于骑兵,学习能力很强,在图哈切夫斯基手下时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大纵深作战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图哈切夫斯基被清洗掉了(这个词是谁发明的?)而朱可夫没有,他庆幸自己的同时也在奋力学习着各种先进的作战知识。1941年6月22日时已经是副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和其他惊慌失措者比要镇定很多,这些惊慌失措者也包括斯大林本人。致于说到他指挥的战役伤亡大,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苏军在1941年以前无论是实战经验还是训练水平都不如德军,更重要的是大量元帅、将军被清洗新上任的军官除了命令士兵死守跟本没有应对德军闪击战的经验和能力,一个朱可夫就能改变苏军的这些问题吗?苏军的大部分胜利都是惨胜。如果一定要说责任的话,那么这个责任要由斯大林来负,假如图哈切夫斯基不死,德国决不敢在1941年进攻苏联!
无风
历史上,无数名将之所以可以流芳千古,依靠的是无数白骨堆积而成。二战名将朱可夫元帅,临危受命率领颓势中的苏军反攻德军,获得史诗级胜利,被大家称之为战神。朱可夫算得上苏军第一名将,在他指挥下苏军鲜有败绩,是位百战名将,可这样一位功勋人物,所指挥战役死亡人数远大于敌人,这是为何。
二战初期,德军败波兰、击溃英法联军,占领欧洲大片领土,这个时候,德军处于全盛时期,可他们再如何狂妄,也不敢轻易进攻苏联,双方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之所以签订该条约,根本原因在于未做好全面进攻苏联准备。
几番准备后,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五百五十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苏联,妄图以闪电战击溃苏联。由于,苏联未做好全面战争准备,德军在苏联境内长驱直入,击溃苏联所构筑防线,威胁莫斯科。
在这万分紧急时刻,斯大林启用朱可夫,让他全面负责防御莫斯科,在朱可夫全面负责下,苏联红军以顽强精神击溃德军,导致德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博古等指挥官遭受处罚。这一战苏联参战兵马为125万人,德国为180万人,战役结束后,苏军付出100万人伤亡代价,德军付出50万人伤亡代价,从伤亡比例来看,苏军远高于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等战役中,朱可夫指挥军队伤亡均高于德军,从中能看出朱可夫元帅战绩是建立在无数白骨之上。
要说朱可夫是百战名将,我认为并不是,毕竟勒热夫战役,朱可夫所指挥苏军付出26万人阵亡,50万人伤残代价,德军仅付出4万人代价,可这一战失败,并未掩盖如日中天朱可夫战胜形象。
朱可夫是位史诗级名将,他所指挥战役意义重大,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以人海战术为基础,导致大量士兵伤亡,从减少伤亡态度分析,朱可夫并未获得胜利。不少人眼中认为,一个能打仗将军,必然自身军队死亡率必须要低于敌人才算胜利,而不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我认为朱可夫战法,确实适合苏联,可光鲜战绩背后,庞大伤亡人数,导致苏军每次胜利均付出惨遭代价。
可以说,朱可夫之所以胜利,在于自己压倒性人数优势,让自己有足够把握获得胜利,从中能看出,没有足够兵力,朱可夫不敢去指挥,以少胜多更是不存在。
抛开这一点看,朱可夫还是有不少真本事,他所指挥不少战役均改变二战进程,从而让世界各国战胜法西斯时间大大提升,从这点看,朱可夫是位英雄。
朱可夫之所以采用人海战术,他深知苏军和德军存在一定差距,迫使不少苏军只能采取人海战术,掩盖素质、武器缺失,从而让自己获得最终胜利。可以说,朱可夫战术适合苏联那时候整体情况,毕竟再不反抗,有可能让自己走向万劫不复。
szrose
在十月革命爆发以后,朱可夫参加了苏联红军,加入莫斯科骑兵第1师第4团。1919年3月1日,他被吸收参加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在保卫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同国内外敌人进行战斗的年代里,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
朱可夫百战百胜的将军,但是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首先朱可夫是人,他不是神仙,他是当年斯大林慧眼识珠从牢房里提拔出来的将军,朱可夫在当时属于临危受命, 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他被誉为二战战神,朱可夫是一位非常传奇性的人物,但是我们不难发觉,每次他指挥的战斗,最后虽然赢了,但是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朱可夫军队伤亡77万余人之多,而德军仅伤亡40万,差不多,朱可夫的军队是德军的一倍,还有就是柏林战役,朱可夫军队伤亡40万余人,而德军在当时,已如丧家之犬,但也仅仅伤亡30万,更让人不可思议的事还在后头,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有一个战役叫歼灭德国第9集团军的战役,当时朱可夫的军队夸张到伤亡50万,被俘近三十万。总损失将近八十万,而德军伤亡人数仅四万,朱可夫的军队伤亡人数是德军的20倍之多,这未免太夸张,太匪夷所思了吧。
朱可夫指挥的重大战役中,往往是以苏联红军惨重的伤亡来接受战斗,虽然最后赢了,但是人也牺牲的最多,这如果按照正常的说法,朱可夫其实是败了,因为我国古代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比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等等,无不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结束战斗。
而朱可夫带领的战斗,每次的伤亡人数都是敌军的二倍以上,比如白俄罗斯战役,朱可夫的军队以3:1打敌人,这属于仗着人多上,也就是说朱可夫带领的军队每次都比敌人多好多倍,然后以自己伤亡结束战斗,就这样的战役,叫做战神肯定都遭人质疑呀,这其实是最笨的战斗方法,人多力量大把人当做活靶子,用士兵的牺牲来换取战斗的胜利,这其实是很不可取的,当时苏联有1.6亿的人口,而德国仅仅6000万,既然人多,那就仗着人多上吧,所以朱可夫的战略打法是拼人多,拼人口,拼牺牲,德国当然拼不过,这也是德国战败的原因之一。
总结:如果说朱可夫是第一战神,这其实是太言过其实了,就连朱可夫的战友都说人少的战斗,朱可夫是不打的,因为他不敢打也打不了,像那种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朱可夫更加的不会打。
玻璃种阳绿
首先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而且其指挥打赢战争的前提,都是条件明显优于对手;其一生最大的败笔莫过于面对防守大师莫德尔的“勒热夫战役”,此战朱可夫以百万苏联军队对战莫德尔的二十万德军,而此时苏联凭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而士气旺盛,但战争结果最终是德军伤亡不到4万人,而苏军伤亡人数超过32.5万人,双方伤亡对比竟然达到了1:8;可以说此战也是朱可夫面对德军名将时,在战略指挥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而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伤亡率过大,也与德军的装备以及“人海战术”有关;分析如下:
二战德军装备水平明显高于苏联,因此苏联阵亡率都相对较高;在二战的前期,德国通过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获得了大量的重武器(坦克、火炮)制造基地,而这些都为后期德军的战斗机器做了充足的准备,当时德国凭借侵吞消化以后的实力,工业实力大涨,生产出了让后期盟军惧怕的“虎”式坦克,当时苏联面对“虎”式坦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通过人肉炸弹或者不断消耗坦克的弹药,在其打光以后突入消灭,而且德军的武器水平都在苏联之上,由于苏德前期的大量军事工业基地都被德国摧毁,导致苏联军工产能不足,后期大量参战人员都是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加入了前线战斗(可以参考《兵临城下》电影,我觉得很多细节都值得参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苏联的指挥官来指挥与德军的战斗,机会都会造成军队大量的伤亡,只不过当时苏军的最高统帅恰好是朱可夫而已;
二战中苏联凭借地大人多的优势,大量采用“人海战术”去弥补与德军装备技术上的代差;二战德国名将辈出,可以说在军事能力上,德国的指挥官都表现优异,面对这样的对手,很少有国家有与之能匹敌的将领,而苏联的朱可夫恰好是为数不多的能与德国将领相媲美的指挥官,在指挥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两场重大战役当中,朱可夫的表现都可圈可点,直接摧毁了当时德军占领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的战略目标,为后来将德军拖入俄罗斯的冬天,苏军进入战略反攻赢得了时间,所以朱可夫的战场指挥能力在苏军当中属于万种挑一的好手,但就是这样一位苏军的优秀指挥官,其与当时大多数苏联将领一样,在斯大林最高统帅打赢战争的指导前提下,对于取胜过程中本国军队的损失率,几乎都不在考虑的第一要素,由于当时双方装备、实力的对比上,苏联方面认为需要“人海战术”来消除与德国的军事代差,所以一场战争下来,苏军即使打赢了,伤亡人数也会远超德军;
因此战后统计,苏军二战当中的损失人数竟然超过了2000万人,而这其中大多数都属于年轻男子,很少有妇女、儿童出现,所以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就是二战以后遗留下来的问题;
mono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首先要说,朱可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为优秀的一名将领,但还远谈不上百战百胜,像1942年的“勒热夫绞肉机”,朱可夫在这次行动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获得的除了高达4:1的苏德伤亡比,什么也没有。
战争期间之所有有“朱可夫神话”这个说法,除开朱可夫本人确实能力非凡外,还有让士兵感同身受的农民出身,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战争宣传的需呀。“朱可夫神话”这一宣传成功的激起了基层官兵对其的信心,只要有朱可夫指挥,胜利就有保障。
其次“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这一说法我也不甚赞同。将军可以用更好的指挥获得胜利,但是如何作战确实需要根据部队现有的状态和装备来决定的。公正的说,苏联士兵的军事素养普遍要弱于德国士兵,苏联基层军官的指挥素养也不行。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胜利而付出更大的代价,真不应该是指挥官的锅。
在装备方面,两个国家走的也是两条科技树,德国是以质取胜,苏联是以量取胜。闪电战和大纵深战略正好代表了这两种思想,当然这两种战术也是符合各自国情的。加上前面说的军事素养问题,苏军付出更大代价很正常。开战头一年就损失了400万军队,可以说有底子的老兵基本报销的差不多了。
勿忘我
因为苏联民众普遍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德国民众,所以德军士兵在单兵素质上要远远高于苏军士兵。
事实上苏联民众与德国民众受教育程度差异并不是从苏联时代才开始的,从沙俄时代就开始了,苏联还算是拉近了与德国的差距。
1897年,沙俄第一次全国普查,9—19岁男性中文盲比例高达72%;而与此同时德国9—19岁男性中文盲比例只有0.05%
1910—1911年,德国受过中等教育人口达到17%,而俄国只有3.85%。
即使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军普通士兵至少接受了完整的小学六年教育,而苏联要到1936年才刚开始普及6年制义务教育,二战爆发时,苏军中还有大量的文盲。
不要以为受教育程度与战斗力无关,事实上随着近代热兵器的发展,武器与士兵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比如在一战时,凡是能养护重机枪的士兵都可以享受额外的技术津贴,只是因为能看懂并且理解重机枪养护手册至少是要接受过中等教育程度的士兵,而这样的士兵不管在一战时哪个国家都还属于少数。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合格的重机枪手已经要求会自行维护重机枪了,当然,我说的是美英德这三个国家,因为这三个国家到了二战爆发时已经基本普及了6年义务教育,接受过中学教育的士兵人数大大增加,所以对这三个国家的士兵来说,要求会养护重机枪已经成了成为重机枪手的先决条件了。
体现在二战时,就是SVT40这款苏联制造的半自动步枪,二战时苏联红军对这款半自动步枪恶评如潮,宁愿用莫辛纳甘栓动式步枪也不愿意使用SVT40;相反,在德军这边,德军士兵对SVT40赞不绝口,认为SVT40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步枪,德军不但把缴获的SVT40大量装备部队,之后更是山寨了SVT40,推出了德军自己的G43。
之所以评价两极分化,原因就是当时苏联红军士兵素质普遍偏低,别说维护步枪,就是看懂SVT40使用手册的士兵都不多,所以苏军士兵对需要相对精细保养的SVT40评价不高。
而德军士兵普遍都接受过6年义务教育,对阅读并且理解SVT40使用手册完全不存在障碍,所以德军士兵很喜欢SVT40。
无独有偶,在士兵素质普遍更高的苏联海军里,海军士兵和德军士兵一样,对SVT40评价很高。
事实上即使到现在,士兵的受教育程度与士兵战斗力都息息相关,之前美军在阿拉伯地区打击ISIS时,发现有一股ISIS部队很爱把AK47的标尺拉到最大距离,这让美军士兵极为不解,因为这样做只会让AK发射出的子弹从美军头上飞过去,后来审问被俘ISIS士兵才知道,这股士兵普遍都是文盲,他们以为标尺刻度数越大,威力就越大,所以她们把AK标尺刻度数调到最大。
快樂happy小寶
提起二战中的苏联名将,朱可夫应该是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个名字。作为苏联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朱可夫一生指挥了数百场大小战役,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公认的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曾经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他也被称作苏联“战神”。
(朱可夫旧照)
除了“战神”之外,朱可夫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叫做“百战百胜将军”。
但事实上,朱可夫也并不是每战必胜。比如在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后的“火星行动”中,朱可夫为了歼灭勒热夫突出部的德国第9集团军,曾先后调用了总数超过190万人的苏联7个集团军来进行作战。
不过,在德军莫德尔元帅的指挥下,尽管德军的防线惨遭压迫,但却始终没有被苏军突破。后来莫德尔元帅还成功反包围了苏军的装甲部队,造成苏军70多万人的伤亡。
像这样的战役还有一些,所谓朱可夫的“百战百胜”,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夸赞他善于指挥大战的形容词。
朱可夫被诟病最多的,就是他每次作战的死亡人数。有学者曾经统计过,但凡朱可夫指挥的战役,苏军的伤亡数字都非常大。甚至明明是一些大胜的战役,苏军的伤亡人数还会高于德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大部分的作战中,苏联军队都是有着人数优势的。虽说德军在1941年东进时,号称动用了550万军队,并且后期又陆续追加投入了几百万人。但苏军在斯大林的号召下,军队人数一直都是超过德军的,甚至总数始终是有增无减。
(基辅战役)
德国军队打仗,靠的是他们冠绝全欧的装甲部队,其核心战术思想是闪电战理论。在二战前期,德军在不到一年多的时间里,横扫了半个欧洲。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短短几十天里就失去了招架之力。若不是有英吉利海峡这道天堑存在,德军无法发挥陆军的强大优势,恐怕连英国也难逃毒手。
转头东进后,德军在苏德战争一开始同样势不可挡。比如较为典型的基辅战役,苏军参战人数高达85万人,而德军仅仅投入了50万兵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苏军被俘60多万人。
双方这样的参战人数比,是苏德战争中的一种常态。但德军却总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垮苏军,甚至还一路打到了莫斯科。要不是德军遭遇了三十年不遇的一场寒冬,再加上斯大林孤注一掷地坚守,恐怕苏联的命运就要发生改变了。
并且,哪怕苏军在莫斯科击退了德军,但整个战场的局势,也依然在德国人的掌控中。苏联军队面临的问题,始终还是老问题:怎样才能击败德军?
与德军相比,苏军在武器装备、士兵素质和军队纪律上都存在一些差距。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数。怎么能把人数优势转化为胜势,就成为苏军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而这时候,善于“以多欺少”的朱可夫,就发挥了他重要的作用。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早在1939年与日军的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所指挥的苏军,就在死亡率和死亡人数都超过日本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也是典型的朱可夫风格。
在莫斯科战役胜利之后,朱可夫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一起策动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后来的天王星行动,终于让苏德战争的局势发生了变化。而白俄罗斯战役及之后的大反攻,则成为了朱可夫充分发挥实力的舞台。
由于苏联军队总是以多打少,而且死亡率还一直居高不下。近代有一些学者便把朱可夫这种战术评价为,没有技术含量的“人海战术”,最终的胜利全是靠士兵的血肉堆出来的。
但战争始终是唯结果论。朱可夫在苏联军队全面弱势的情况下,能够指挥军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成功击退侵略者,保卫国土,这实在是功不可没的。
也因为他每逢大战从不掉链子,并且最终还带领苏联红军攻下了柏林,朱可夫在苏联军中的声望曾一度超过了斯大林。比起后来勃列日涅夫自我授予的四次“苏联英雄”称号,朱可夫的四次“苏联英雄”更加深入人心。苏联民众爱戴他,将他称为“战神”和“百战百胜将军”,也显得并不为过了。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浮里胡荼
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就苏德战争来讲,苏军与德军的装甲快速打击对抗,既没装甲优势又无防御优势,如果兵力优势再没有,朱可夫如何打赢德军呢?从这个层面讲,打赢才是硬道理。
一方面,朱可夫指挥的战役常常是临危受命,他是依靠打赢信心和决心赢得战争。
世界上并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一说,只是相对胜仗比败仗多些罢了。就朱可夫来讲,他也有指挥失误的时候,1942年围歼勒热夫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火星行动”算得上是一次,但人们更多的却把苏军在每场战役中损失重大的原因都算在他的头上,实际上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
由于朱可夫在1939年诺门罕战役中大败日军,让他开始进入斯大林的视线,1940年担任基辅军区司令员以后,朱可夫又凭借在首长机关战役演习中以蓝方假想敌德军的身份打败了巴甫洛夫的红军,从而被斯大林晋升为苏军总参谋长,但他自己也认为只适合在前线指挥部队,并不乐意呆在斯大林身边当个参谋干事,所以在战争打响后因基辅防守问题与斯大林发生分歧,被解除了总参谋长职务。
但是,朱可夫并没有因为被解除职务而懊恼,相反在担任预备方面军司令员后却打赢了苏军在战争打响后的第一场战役,叶利尼亚反击战的胜利重新让斯大林对朱可夫刮目相看,任命他为统帅部成员并派到了列宁格勒前线。
也是从这时候起,朱可夫的名字就与战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如果说朱可夫是以人海战术打赢每场战役,倒不如说是他在每场战役中旗帜鲜明的表明打赢态度,坚决打击德军没有一丝退却和丝毫怯战情绪,因为这他才成了苏军的希望和胜利的象征,也成为了苏军在战场上的“救火队长”。
从这个层面讲,打仗总要有伤亡,就当时苏军的实际情况看,苏军不仅缺乏斗志还缺乏基本的单兵素质和必要的武器装备保障。当其它将领试图撤退和保存力量寻找其它途径时,是朱可夫临危受命坚决抗击德军,这才使每场战役都能及时转危为安。如果苏军盲目撤退,不仅损失更大而且离打赢的目标和时间差得更远了。
另一方面,苏德战争是一场亡国亡族的战争,只要打赢伤亡再大也是值得的。
有些人认为,朱可夫指挥打仗并没什么长处,就是使用人海战术靠兵力数量取胜。实际上,如果分析一下当时苏军的实力和战场环境,就不会这么武断和轻易下结论了。
从朱可夫指挥的几场大规模战役来看,列宁格勒他采取的全民皆兵战略,如果没有列宁格勒军民的顽强防守,就不会有德军围困900天都不能突破的战争奇迹;在莫斯科战役,如果不是朱可夫采取正面防御和侧翼迂回的战略,也就没有苏军打破闪击战的神话体现,况且苏军能在战场环境下举行战场阅兵,堪称军事史上奇迹,这是提升战场士气的最有效办法。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损失重大德军同样伤亡巨大,除了保卢斯第6集团军被围歼外,德军总共损失了150万兵力,相当于德军在东线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这才使苏德战场主动权完全转移到苏军之手,从这个角度讲,苏军付出重大伤亡也是值得的。
人们对朱可夫指挥诟病最多的是勒热夫战役和进攻柏林的战役,但这两场战役都有其特殊性。1942年,由于苏德双方把夏季作战重点都放在南线争夺战略资源上面,致使盘踞在勒热夫的70个师德军蠢蠢欲动,为了同时在中线和南线展开大规模围歼战,斯大林下达了“双星作战计划”,即围歼斯大林格勒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天王星作战计划”和围歼勒热夫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火星作战计划”。
“天王星作战计划”如期完成并达成战役目的,但“火星作战计划”因苏军准备不足而损失重大,但是斯大林并没责怪朱可夫指挥不力,主要原因是朱可夫终于将莫德夫撵出了勒热夫,解除了莫斯科的后顾之忧,要知道当时德军在中线的这70个师全部都是德军的精锐部队,希特勒甚至为了确保莫德尔的安全,宁可把装甲预备队派给他也不愿意给曼施坦因顿河集团军群实施救援,当时曼施坦因只要有一到两个师的装甲增援,就完全可以把保卢斯从斯大林格勒战场解救出来,从中说明希特勒对中线是多么的重视,由此也看出“火星作战计划”实施的难度。
而对苏军进攻柏林一战,朱可夫完全可以避免减少苏军的伤亡,可是斯大林为什么要临阵换将,命令科涅夫让出进攻通道,把进攻柏林的任务交给朱可夫呢?就是因为苏军要与盟军比赛,这个比赛对苏联来说是面子问题也是两军战斗力的比拼。如果朱可夫不全力拿下柏林,势必会让盟军提前占领柏林,这是斯大林绝对不能容忍的。
从上面分析看出,朱可夫是苏军中除斯大林以外对战场有话语权的高级将领,人们之所以把苏军伤亡重大的原因都归结他使用人海战术上面,是因为他参与指挥的战役太多了,他的一言一行也直接影响着苏军在战场上的成败。但是,如果把苏军与德军的单兵素质作一对比,再把两军的装甲打击能力作个比较,还将前线将领的指挥能力作个对照,就会发现苏军出现重大伤亡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德军在战场上都是有经验的老兵油子,德军的装甲进攻都有非常成熟的作战经验,德军的指挥将领都是经过几年实战考验的。
而对朱可夫来说,能够指挥苏军打赢德军,赢得苏德战场的最后胜利已经足够了,如果不付出伤亡让德军占领了苏联,那伤亡的不仅仅是几百万苏军,而是整个苏联和整个斯拉夫民族,那就是亡国亡族了。
巴豆太胖别碰
在2005年俄罗斯进行的由苏联元帅库利科夫、索科洛夫,苏联大将瓦连尼科夫、加利耶夫、戈沃罗夫、特列季亚科,苏联装甲兵元帅洛西克、苏联海军元帅卡皮塔涅茨、苏联炮兵元帅米哈尔金等参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活动家、统帅和将领名单”中,崔可夫位列第一序列战略和战役-战略级的统帅与将领的首位,对他的评价是“他拥有抓住紧迫形势实质的独特能力,每次都能最大程度的符合具体情况的创造性决心和战法;有超强的组织能力;在实施所定下的决心,完成赋予的任务方面,具有坚定的意志”。
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柏林战役苏军损失人数远远低于德军,是在搞不明白提问者这个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陶斐然
从整个二战历史来看,世界各国所产生的名将很多,如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蒙巴顿等等。但是叫得最响的当属苏联的朱可夫莫属,这位苏联元帅,被称为世界战神,正是因为他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使得二战开始迎来转机,并最终取得胜利。朱可夫作为第一名将,百战百胜的将军,但是为何每次战役自己士兵的死亡人数远远大于敌军呢?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二战中苏联最杰出的统帅,他的一生足以用传奇来形容,从十月革命爆发的那一天起,他就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奉献给了红色革命,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一步步成长为苏联仅次于斯大林的元帅,其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指挥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柏林战役的伟大将领,在生前受到了世界的推崇,然而死后却被有些人诟病为只会蛮干的莽夫,是踩在苏联军人的白骨上才染红了自己元帅的军帽。
朱可夫那可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是斯大林从牢房中提拔出来,临危受命的将军。据信在整个二战,苏联卫国战争中,起到了十分重大的贡献和作用,因此被誉为二战唯一战神。但是尽管朱可夫非常传奇,尽管其被吹得神乎其神,战无不胜。但是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到一点,那就是朱可夫指挥的战役,虽然最后都打赢了,但是自己的伤亡人数却远远大于敌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朱可夫军队伤亡77万人,而德军伤亡40万;还有柏林战役,朱可夫军队损失40多万,而德军已经强弩之末了,损失才30万不到;还有更夸张的,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有个战役叫歼灭德国第九集团军的战役,当时朱可夫军队伤亡50万人,被俘虏26万人,总损失76万人,而德国伤亡才4万人;还有跟日本的诺门罕战役,朱可夫军队损失几乎是日本的2倍……
可以说朱可夫指挥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以苏联的惨重伤亡结束的。虽然最终战争都以朱可夫取得了胜利,但是如果按照我国传统的军事思想来说,这其实就是败了。因为中国古代战神,强调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然后伤亡还不能大过敌军。
而朱可夫每次战役,自己率领的军队基本上在敌军的2倍以上,如白俄罗斯战役,朱可夫跟德军比是2.4比1,柏林战役这一比例接近3比1等。也就是说,朱可夫带领比自己敌人多几倍的军队,打敌人,然后自己的伤亡也是敌人的几倍,这样的战争也能叫做战神?
按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这就是最笨的战法了,那就是凭借人多力量大吧,把人当靶子,用人堆出来的胜利。而当时德国人口数量远远不如苏联,苏联是1.6亿,而德国才6000万,所以当然拼人口,拼牺牲拼不过了,这也是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因为按照朱可夫的战法,那就是同归于尽,拿几倍的人换你的有生力量,等你撑不住,苏联自然就赢了。在二战期间,对于朱可夫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但是战后,随着二战军史资料的公布,人们才发现,朱可夫元帅作为战神,其军事表现甚至还不如麦克阿瑟或者蒙巴顿了,甚至比不上我国的将军们。
所以第一战神之名,百战百胜之实,那是言过其实了。就连朱可夫的战友,苏联将军们也评价,人数太少的战争,朱可夫打不了,根本不敢打。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朱可夫更加不会。
所以西方的战争思想跟我国相比,那是相形见绌啊,难怪古代几十万的蒙古兵,匈奴兵,还有突厥人等可以在欧洲横冲直撞,杀来杀去,如入无人之境呢?因为其实在是太弱了,西方打仗拼人数和武器,我国打仗那是靠脑子和兵法,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啊。朱可夫这样的战神在中国古代可能都要面临军事制裁的,战神之名夸大了。
“胜利的象征”朱可夫最惨痛的军事失败。那是在1942年的春天,朱可夫凭借莫斯科战役的威望,升任苏军副总司令,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朱可夫为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彻底扭转被动局面,策划了围歼勒热夫突出部27万第九集团军的“火星行动”,参战兵力190万,火炮24000门,坦克3300辆,战机1100架。
与德国军官灵活多变的指挥相比,苏军的指挥则要呆板得多,这一点在战争爆发初期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苏联军官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谋略”二字,有的只是“不惜一切代价”,这种“不计代价”的进攻最终也就演变成了巨大的伤亡。上至最高统帅斯大林下至普通士兵对蛮力的信奉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有时会作出一些毫无意义的“举动”。或许能从下面的战斗中感受到苏军的这种疯狂!
这些镇压,几乎消灭了前苏联红军中的全部敢干力量,使红军元气大伤。这一切恰恰发生在二战即将全面爆发的前夜。在二战已经爆发后的1940年,前苏联红军中70%以上的师长、70%左右的团长和60%左右的兵团部队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都是任职只有一年左右的新人。德军参谋长冯.贝克在评估1938年夏季军事形势时说:“可以不必把俄国军队看成是一支武装力量了,因为血腥镇压大伤其元气,使它变成了一部懒散的机器。”我认为,这就是朱可夫的部队战死士兵比敌人多的主要原因。
纹身罪徒
主要是对手太强了!苏联的对是曾经号称全球第一陆军的德军。别说朱可夫了,所有跟德军交战过的军队伤亡都比德军多得多。
德军之强在于其两千多年的战斗传统,这是一支真正的战斗民族。日耳曼人天生就是战士,他们以打仗为职业,受雇于周围各国,所以德军的战斗素养真心不是盖的。根据日耳曼人的传统,所有日耳曼男人从9岁开始就得接受军事理论训练,11岁开始参加正式军训,到14岁时则被编入青年团开始参加实战(勤务或预备役),到18岁正式参军。也就是说,同样是18岁参军,德军就已经是有9年军训经验,4年战斗经验了。这也是德军恐怖的地方,由于全民皆兵导致其成军速度实在太快了,德国在1939年2月时候只有50万军队,到1939年9月的时候德军已经扩编到150万人,到1940年4月份德军则扩编到380万人。
其次,战术体系的问题。德军之强除了单兵作战能力强,德军的战斗体系也起了很大关键。德军有成熟的闪电战体系,各兵种各军队之间的配合天衣无缝,这往往可以起到10+10>50的作用。而苏军在当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战术体系,一直到50年代时候,苏联才提出了钢铁洪流的战术体系,这时候苏军就无法阻挡了。
zhaobo
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军队,分别与日军作战中,基本都是败仗多,胜仗少,即使胜利,也都是惨胜。无论胜负,平均算下来,敌我战损比例都很夸张,基本是1:8,日军战死40余万,国军阵亡320万,八路军、新四军、抗联、琼崖纵队累计牺牲当有10余万吧。难道国共双方军队阵亡比日军多,就影响诸多抗日名将的称号吗?杜聿明、张自忠、李宗仁、彭德怀、林彪、贺龙等。苏联卫国战争,也是在极其被动挨打局面下,一点点败中取胜的,而德军比之日军,综合战力,高出不是一个层次。朱可夫等将帅会因为付出代价惨重,取得胜利,就要质疑名将成色吗?愚蠢的提问。
白凌_Ling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有过一段短暂的权力争夺。苏联体系是苏共领导苏联红军,高层无一名将军在任。此时,赫鲁晓夫阴差阳错间把苏军元帅朱可夫找来了,并借由军方势力爬上最顶层。事后朱可夫被弃,这也成了这位元帅威名的最后发挥。
朱可夫从小学习热情高涨,最终成为名将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线的俄国白军被紧急调往国内平叛,但于事无补。列宁和托洛茨基建立了一个崭新的苏维埃政权。此时朱可夫已入伍两年,他1915年便参加了俄国骑兵部队。十月革命爆发时,重新加入了红军。1919年,他被吸收参加布尔什维克。
朱可夫出生于贫困家庭,深知被压迫阶级的艰难。他的父亲是鞋匠,母亲是农民,他们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小屋里生活。朱可夫小学毕业后,他跟随父亲到了莫斯科讨生活。他从学徒做起,历经磨练,长大后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十分优秀的骑兵。
在红军的队伍中,朱可夫发挥了所有的热情。他在军中步步高升,还获得了学习进修的机会。他是一个健壮的、勇敢的、好学的、聪慧的“保尔 柯察金”。后来,他西讨德国法西斯,东征日本关东军,成为世界名将。
朱可夫打过无数大战且几乎全胜,一时间无论是平民、军人、政客,朱可夫的崇拜者无数。直到后来苏联公开了二战的部分资料,人们发现朱可夫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无敌,他打过的战既多又难,可是每场战争里俄军阵亡的人数也很多,甚至比敌军阵亡人数还多。那么,朱可夫是否对得起他的赫赫威名呢?
朱可夫指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推动起了法西斯主义。德国政府兴起基建工程,改革教育,推行新政策。西方列强们看到这个充满干劲的国家都不免为他们暗地里加油助威。可是,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们很快露出了法西斯的真面目,他们要将政治压力迅速地、高效地转移给外部,有理有条地转变成了一群残暴、高傲的民族主义者、军国主义者。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正深受其害。德国法西斯以当时先进的闪电战征服周围国家后,将矛头指向了东边的苏联。此时列宁已去世,苏联当政的是斯大林。传说,斯大林将监狱中的朱可夫拖了出来,重新委任他作此次战役的指挥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当时的德国已控制大部分欧洲大陆,陈兵英吉利海峡和斯大林格勒,准备一统欧洲,洗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耻。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的交通要喉,连接着苏联政治、军事、经济、粮食等重要资源。失去了斯大林格勒,苏联将立即全身瘫痪。到那时,不止是苏联,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将活在德国法西斯的阴影之下。
朱可夫的战术源自俄国传统,非他一人独创
此次战役苏联的灾难,却是朱可夫的机遇。他临危受命,保卫住斯大林格勒,挽救苏维埃于悬崖边上。可是,在他乘胜追击德军第十九集团军一役时,损失了苏军70万人,德军只伤亡4万人。
这在苏联战史上是很平常的。波浪战术是俄国人的传统战术,是利用人海战术进行一波接一波的进攻,故名。波浪战术的攻击力全在人海上,是不惜以人数换取胜利的招数。作为一个典型的俄籍将领,朱可夫将这一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但这似乎不能完全解释朱可夫的几处战争败笔。设想朱可夫若是无能之辈,那么斯大林、艾森豪威尔等一系列二次世界大战名人就全看走了眼。实际上,朱可夫很强,可是他的最大对手——德国法西斯根本不弱。
德国人十分重视教育,他们的教育投入非常大,人口素质极高。有了教育的支持,德国的技术发展也很好——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另外,希特勒上台后经济发展迅速,普通德国民众的生活也随着改善。
这一切使德、苏两国人口素质拉开很大差距。朱可夫在战争中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的生活成长环境极少接触的人,如今却要将他们打到投降。
战争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哪怕他是苏军元帅也不行。战争的走向还要看交战双方的角力。德国法西斯固然凶残,可是人口整体素质也很高。德国国力也不弱于苏联,苏联的优势表现在国土更大,人口更多,他们选择发挥自身优势压垮德国法西斯是十分合理的。
朱可夫作为苏联红军最前线的元帅,他的指挥下注定要阵亡很多苏联红军,这是苏联国情决定的。中国有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朱可夫从底层出身,浑身上下却散发出一种斯文的气质,这与他热爱学习的性格分不开的。他既有一个将军的气魄,又智慧果敢,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挺拔的身影。
fh
其实不仅仅是朱可夫,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将领都有这个问题,那就是在与德军作战时,苏军的损失总比德军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朱可夫的指挥能力不行,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情况,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指挥官的能力只是一个方面,还包括武器装备,士气,士兵的训练,以及军人的素质等等。
毫无疑问,在二战的东线战场上,德军的素质,受训练程度,以及他们的装备都是远远超过苏军的。其实这一点没有任何值得杠的,从双方的伤亡,就能够说明一切了。
在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苏军付出了近3000万人的损失,而德军的损失仅为1200万左右,就算加上德国的仆从国,损失也没有像苏联那么夸张。
其实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它的本质就是一个拥有国家的军队,打仗仿佛就是普鲁士人的天生技能一样,当时的普鲁士人比起俄罗斯人来更配得上战斗民族这个称号。
在一战失败之后,全世界又迎来了和平,可是德国人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利用这段时间研究出了新的战术和新的战争理论,闪击战就是这二者的完美体现。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军事理论,德军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德国闪击战的面前,号称欧洲第五大强国的波兰土崩瓦解。德国装甲集群面前,法兰西的大地在颤抖,但是最遗憾的是德军的进军速度还是赶不上法国人的投降速度,法国人延续了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之前占领巴黎的荣耀。
连番的血战锻炼了德国军队,也验证了德军新的军事理论以及战术思想的可行性,通过实战弥补了其中存在的缺陷。而与之相比,苏联的情况则是非常惨淡。
由于斯大林的问题,使得苏联境内的肃反被无限扩大化,以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大批红军优秀将领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大量的高级军官被清洗,他们空出来的位置迅速的,又被新人填上,但是这些人真的具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吗?
(朱可夫)
那些原本中低级军官迅速被提拔起来成为了高级军官,职务可以飞速的提升,可是军事素养呢?这造成了苏军指挥水平的大退步,当然这个锅也不能全给斯大林来背,毕竟就算是不搞大肃反,苏军的人员素质和军事思想,都远远不足德国人。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兵源素质,能够和德军相媲美,没有一个国家的军事思想,有德军这么先进。
其次,苏军开战初期被德军坦克一顿Rush,损失过于巨大。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苏联发动突袭,在猝不及防间,苏军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整个战争初期,德军都是在大踏步前进,苏军则是成建制的,被消灭。
要知道这些都是苏军的常备军,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随着这些有生力量的迅速消耗,斯大林不得不大量征收没有军事经验的青年人加入军队。
这些人被匆忙组织起来,稍加训练就投入到了血腥的战场之中,面对这些刚学会放枪的士兵,任何高明的指挥官都徒呼奈何,数量再庞大,也无法改变他们是乌合之众的现实。当时的苏军充斥着这样的部队,这种部队怎么能和经验丰富,作战手法老道的德军相比呢?
面对这样低素质的兵源,朱可夫,作为军事统帅,只能不断的增兵,以此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用士兵的生命来获取胜利。这也是无奈之举,也许换作德军只要一个师就能达成的目标,但是当了苏军这边,就可能付出三个师的代价。
而且苏联将领受到俄罗斯帝国军事思想的影响非常重,在他们眼里,士兵就是一连串冷冰冰的数字,就像游戏里面的NPC,是快速消耗品。二战中苏联的攻击方式被称为波浪式进攻,据说只有冲在最前面的两股波浪是携带着武器的。
而后面几波高喊着乌拉向敌人冲锋的军队一般都是轻装上阵,跨过先行者的尸体,抄起前面倒下兄弟的武器继续进攻。苏联人就是靠着这种人海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种源自于俄罗斯帝国的传统,到了朱可夫这一代,仍然在苏德战场上得以延续。
同时,苏军的中下级军官军事素养较差,不可与德军的同级别指挥官相提并论。苏联人本身就是一个热血质的民族,在逆境中,苏军的基层指挥官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军事指挥官的事实,失去理智。就像一头发疯的公牛,看到了红不一般,会不管不顾的向前冲,不撞南墙,心不死。
在这种疯狂的心态之下,作为一名指挥官,很难再做出理性的判断,于是乎就会出现各种自杀式攻击,尽管非常的勇敢,但同时又非常的愚蠢。
作为一名苏联的高级指挥官,朱可夫对于自己这些部下的德行与脾气可谓是了如指掌,所以没奈何他也只能多多部署兵力,以免这些热血质的基层官兵一时上头,发起自杀冲锋,稍有不慎导致整个战场崩溃。
再者,德军的武器可比苏军先进的多。德国的工业化程度原本就比苏联高,德国人利用捷克斯洛伐克的工厂,作为武器生产基地,可谓是如虎添翼。
德国人生产出来的虎式坦克,是二战时的一款经典坦克,在东线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两,要消灭一辆虎式坦克,苏军不得不使用坦克海的方式,损失大量的T34,才能阻挡一辆虎式的前进。
在两者武器装备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换作谁来指挥苏军,他的结果都不会比朱可夫好到哪里去。
苏德大战中的朱可夫,其实已经竭尽所能了,不是他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相信在苏军统帅这个位置上,没有人能够比朱可夫做的更多。
梁锦-Jen
敢肯定,很多人是非常愿意借此类话题充分抹黑这位二战苏联战神的,而且只要笔下稍稍放松,真的很容易进行抹黑。因为,表面上真的存在:朱可夫指挥的每次战争,伤亡的士兵确实比敌人更多。
其实,这都是因为除了莫斯科保卫战,朱可夫都是指挥的进攻战,而莫斯科保卫战里,苏军的伤亡大于德军,又是客观条件注定的。
战场进攻伤亡更大众所周知,朱可夫实在莫斯科保卫战正式上线后,才开始接下战场直接指挥权的。而在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后,在苏联一方虽然还有北线的列宁格列保卫战、南面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持续着,但朱可夫直接率领的部队,或者说直接指挥的战线,就是一路反攻,直到最终攻克柏林。
古今中外的兵法早已说明,战场进攻是更容易承担更大的伤亡的,当然奇袭战例外。可惜,鉴于当时德国一方层层设立阵地死守,也因为苏德战场已经全面进入决战形态,没有发动奇袭的空间与机会。都是大军集结后的强攻阵地、大炮争雄,随之四面合围。直到每一个阵地周围的关键点被彻底攻克,才会有守军缴械投降而结束战斗。这就注定了进攻方必然伤亡大于防守方——德国的阵地建设质量,真不是盖的。
如果计算歼敌数,结果就不同了,因为“歼敌”是包含了俘虏的。
也许有人会反驳:为什么苏德战争开始的时候,德军是进攻方,伤亡不大?诺曼底登陆的美英联军伤亡也不大?只因为前者首先是突袭,而且在装备水平上更胜一筹;后者则是美英联军具有绝对的兵力、火力、空军优势,德军60万仓促集结的二线部队面对五百万(作战兵力就是接近300万人),稍稍抵抗就全线败退了。稍大一点的战斗就是一场双方总数不到150辆的坦克战。
莫斯科保卫的伤亡,是特殊条件下形成,也有刻意加大统计的因素莫斯科保卫战其实就是朱可夫坚决组织的,当时的斯大林统帅部是计划向东撤退,彻底放弃欧洲部分的。因为经过了持续的战场败退损耗,莫斯科已经没有成建制的正规军存在。保卫战最终的主力军是从西贝利亚调回来的部队,其实几乎没有带来重武器。
因为最初的撤退计划,莫斯科也并没有建立高质量的阵地防御攻势,最多是可以延缓进攻的基本抵抗力量。严格讲,其实当时的苏联也真的没有物资建设防御阵地了,因为前期战争的消耗与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而最终苏军投入到莫斯科保卫战的正规部队,在人数上也是远远低于德军,是动员了几乎全部的民兵、游击队、国民,才有了数量上的优势——200万对170万。但火力强度就差的太多了。
所以,在德军开始发动进攻后,对苏联红军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几乎是凭借人数依靠差强人意的防御工事,抵抗德军的猛烈炮火,因为造成了重大伤亡。
关于统计的有意扩大,并非是夸张数据,而是开始表彰英雄。所以,伤亡的统计不限于正规军人,而是一切参展的人员,包括民夫。
美英诺曼底登陆时,苏军已经取得全面优势美国确实是结束二战的功臣,但也不过是压倒法西斯的最后一根稻草,仅仅欧洲战场一面,其实苏联不仅已经几乎完成了被占领土的解放,而且突破了原德国的势力范围。更重要的是,德国的战争资源已经几乎消耗殆尽,开战之初的建制军队也几乎被全部歼灭,特别是其曾经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与空军,已经处于清零的状态。
直接证据就是,德国虽然判断错了美英联军的登陆地点,但在面对美英几百万大军集结下,最终用于漫长西线防御的部队,仅仅区区60万人——想想当初560万大军进攻苏联,真是寒碜到家了。
试想,在战场上正面击溃公认的全球最强陆军,并消耗干净德国的战争资源,而且都是阵地攻防战,怎会没有巨大的伤亡?
书生意气
还记得苏联士兵所搭乘的交通工具么?坦克,在坦克外面坐着。
苏联没有什么步兵战车,工业滞后的解决方案就是步兵直接搭乘坦克,以完成步坦配合的战术需要。二战开始时,德军一个大包围几十万苏联士兵就没了,苏联正式对抗时,坦克上挂的士兵每7天补充一次,最长寿的士兵活不活两周。
刘莫爱玩耍
苏联二战伤亡2700万人(死亡870多万左右 包括集中营死去的300多万战俘)而德国在东线死亡350多万人 仆从国军队死亡80万到100万左右 交换比相差不大 集中优势兵力于一处 被人说成人海战术 可想多么无知 苏联在中后期就完全碾压了德军 最后攻入柏林 想翻案和西方一起污蔑苏联 中国人不都是跟屁虫 任人忽悠的
桉树
首先,在“第一名将”前应加上限定词:二战苏军。各国各军各异多样,世界第一他也担不起。然后,朱可夫非但没有“百战百胜”,反而打过很惨的败仗!仅举一例。苏德战争中42年冬季著名的“火星”战役。朱“名将”战前拥有绝对优势的军力,集中了两个方面军,7个集团军进攻勒热夫地区的德军第9集团军。却大败亏输,头破血流。德军顽强抵抗。朱可夫不但没攻克任何一个城镇,还遭受了惨重伤亡。苏军死伤残被俘超过50万人(最多的数据是75万),损失坦克超过1800辆。德军伤亡还不到五万名。战损比11:1以上!此战让德军莫德尔大将(第9集团军司令)赢得了东线“防御大师”的美名。还有,诸如44年“胡贝包围圈”之战与柏林战役中的泽洛高地之战等。折腾出那么多孤儿寡母,朱可夫真能睡安稳吗?然后,他无论胜败都让自己人血流成海(河已不足以形容)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主观上,由他的个性和军事指挥思想及能力造成的。朱可夫性格暴躁,为人粗鄙,僵硬固执缺乏EQ。这也是二战苏军名将的通病。体现在军事上,就是战略能力强于战术指挥,擅长组织运筹缺乏机动灵活和应变能力。冷酷无情,不恤士卒不顾其他,人缘极差。只会令人害怕,不会让人尊重敬佩。举例说,朱可夫在战后与领袖、同僚和部下几乎全部翻脸!不多时就被整肃冷落,却没人替他出头。典型的就是他与科涅夫元帅的关系。战时,曾经是科涅夫的救命恩人!战后却反目为仇。二则客观上,俄(苏)式军事传统文化影响和各种条件限制。一方面习惯靠数量靠体量压倒敌人,把普通士兵当牲口般使用,只会人海战术。缺乏战略战术的精细化和各军兵种协同,还欠缺通讯和机动能力;另一方面,战时兵员损失太大,除了近卫军与坦克装甲部队,部队中尤其是一线步兵充斥了老头小孩与少数民族,都是临时征招未经训练的人员。没时间训练或精雕细琢,只能立刻拉上战场当炮灰(后期连轻罪犯都拉去当兵),以血肉之躯去积累作战经验。还有一个特别因素也是苏德特色,就是政治因素的干预,尤其是领袖(元首)和政治高层对军事行动的可怕操纵。譬如钢铁慈父就喜欢枉顾战场实际和红军的能力,突然下死命令要求前线部队必须完成。如限定某月某日,必须攻克某座城市等等。包括朱可夫在内的高级将领们只能执行无法质疑,于是,战前必须的侦查准备或后勤保障只能放弃,红军官兵也只能靠死打硬拼用鲜血开路。这种情况下的红军一旦打仗,死人比敌人多再正常不过了。
佑妮
人海战术的创造者。说什么,中国在朝战利用人海战术,造成极大的伤亡。说这话的人基本是没脑的,美国的武器什么级别?中国的武器什么级别?那能比吗?没法比,牺牲大也很自然,但是我军打出了什么样的战绩?
在卫国战争中,前期因为德国的闪电战,大量的消耗了俄罗斯飞机坦克。为了争夺一个地方,往往是不惜代价的,毫无人性的。甚至说让他们冲锋,枪都发不足。这不是人海战术是什么?后期因为后方的努力,物资得以补充。但他们使用坦克的方法是什么?还是人海战术,用坦克的人海战术。什么大纵深集团式战术,全是后人吹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