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看好梁山人员,都是杀人犯,血债漯漯,
赘婿小说梁山结局
包满意小姐
高人看事情,具有在别人还没有看明白的时候,他却能够看得清楚的本领。凭公孙胜的“法眼,”眼前这帮落草为寇的人,没有几个是省油的灯。一山不容二虎,在他看来梁山已经不是容二虎的问题,而是存在多虎相聚的危险。
公孙胜算出了宋江上山后,早晚会取代朝盖,最终会带领这支队伍投靠朝庭,结局会很悲惨。作为法术高手,当然不能优柔寡断,既然己知未来的结局堪忧,又何毕现在参与起哄混日子,还是自己早着打算为好。
大家知道,公孙胜是个出家人,参入劫持生辰纲也不是出自他的本意,事后或许他存有忏悔,但他绝不会有日后依附朝庭,谋求一官半职的想法。在他心里,做世外高人,自由自在行走江湖,心意已决,况且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自己左右不了众兄弟的命运,倒不如借故离开,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拖住只熊猫
这就是公孙胜的胜利之处。水浒传上的人物姓名不是乱起的,都是有说法的。公孙胜只有走才能胜。事实也证明最后是那个姓公孙的胜了!得以善终!哈哈
冬眠时的清醒
以前我还在点评网文的情况下,以前有一个见解,那就是目前的许多网文,单论方法与质量指标得话,确实早已算作通俗文学里较高的水平。可是假如论其使用价值得话,就算是现阶段说白了的“高手”的作品,放进经典名著编码序列里连二流都排不上。当然,我这句话一出,会让许多网文阅读者觉得它是自豪感作怪。可是充分考虑一些如今的“高手”在点评世界经典名著时,竟然用“XX不便是个XX的小故事”、“XX的小故事构造放到今日的网文压根就不够”这类,好像我这类见解也并没什么错。在一群把小说集相当于小故事的人眼中,好像除开剧情以外,任何东西都不会再有使用价值。
现况过去十几年里,穿越重生类、伪穿越重生类、种地类、再生类等诸多不一样类型的网文,这类作品的一个一同特性是尝试以当代意识、技术性、机构管理机制等对古时候产生降维攻击,或者以这种物品去危害和转型她们想象中的全球。甚至是,许多人还引经据典,尝试详实的历史资料来证实自身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分析。这这类作品都曾依次经历较为大的知名度,这里边也发生了许多“高手”和一批“巨作”。但做为一个既学文又读史的人而言,这种作品看上去便是一个尬字。
往往说这种作品尬,是由于他们针对古代社会是欠缺基本上的重视与掌握的。陈寅恪将历史研究要有“怜悯之了解”,但大部分这类作品并不可以保证这一点。而从更多方面的视角上说,这类作品有三个较为大的难题:第一,忽略了技术性、管理机制、思想意识等与同代社会发展的兼容性,觉得单一的点的更新改造能够推动全部面的升高;第二,自觉得自身是全知者,却不清楚古代历史许多情况下一些现行政策的明确提出者,是那一个时期最具聪慧的人之一,但在实际中大部分网文网络写手你使他管个几十人的企业,他都能让你干破产倒闭;对三,不具有历史时间动态性演变的角度,坚信一
觉得自然,做为一个阅读者,因为我了解这种原创者们的念头。像在这里回应下,愤怒的香蕉自身便说他往往挑选架空历史,是由于他想传递的是一个意识,由于了解怎样战斗、怎样种粮等是不起作用的。殊不知,真真正正的难题也就在这里,由于摆脱了实际的实际,因此 架空历史剩余的只有一个没有相互依赖的意识。香蕉苹果说它是寓意故事,但寓意故事的含意与多元性是绝然不如一个根据实际的小说集的——
大道理其实不是很难,寓意故事是将实际简单化的结果,这一抽象性的全过程能够让核心理念得到更清楚地表述,但另外也降赔了实际原本具备的多义性。依照香蕉苹果自身的叫法:因此 在创作历史时间的文的情况下我选择架空历史,由于我觉得实际的历史时间并不那麼关键,比如针对许多种类文学类来讲,你写一个人去做某一工作中,很有真实有效,但普通读者了解某一工作中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作用呢?
你到古时候,了解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战斗,对你今日有什么作用呢?可是寓意故事很重要,例如令人了解什么叫流氓无产者,针对今日仍然能够很重要,要令人了解左倾右倾的伤害,也很重要。香蕉苹果这类逻辑思维看起来极其客观,但真真正正的难题刚好取决于,香蕉苹果将左倾和右倾看作了是一个单独的实存,而不觉得左倾和右倾的转变 是社会发展多方阵营抗争,换句话说分歧演变的结果。又换句话说,香蕉苹果将左倾和右倾当做了因,而不是果——就是左倾和右倾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造成了左倾和右倾的发生。
汇总自古以来,大家的社会发展一直在变,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精神实质”呢?在这个实际意义上说,一个出色的文艺范儿作品,最开始要保证的并不是“永恒不变”,只是应对时下,以造型艺术的方法留有这一时期的切成片标本采集。但此外,这一留“切成片标本采集”的方法又不是简易地抨击、讥讽,由于讥讽与抨击确实是过度简易了。认可与重视时期与人的多元性,认可他人挑选与日常生活的“合理化”,在这个基本上,尽量全方位而详尽地呈现时期的全景。换句话说,请记牢,你需要写的是活在这个时期的人,而不是预先设立一个主题风格或是三观,只把人做为“原材料”。
麦克卢汉以前说,艺术大师是大家这一时期的“探险者”。说白了“探险者”含意实际上便是,艺术大师要更机敏的认知时期的转变 ,并将其以造型艺术的方式展现出去。在这个实际意义上说,就算数百年后,你一直在作品中展现出去的意识与之后的人并不一致,但你对这一时期繁杂而真正的勾勒,也足够使你得到后代的重视。
而针对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果是今日的人去写、去读古时候的历史时间,或是是要写作以历史时间为情况的文艺范儿作品,最应当保证的也仍然是陈寅恪“怜悯之掌握”而不是立在当今意识下的审理,或是尝试以当今意识、技术性等对古时候开展更新改造。当然,做为普通读者,自己确实也想象过假如用某种技改项目古时候,或是我穿越重生回古时候做啥事会怎样怎样,乃至因为我以前想过写那样的小故事。仅仅,我明白那样写出去的也就是个开心罢了。
3Amber4
面对宋江的“愚忠”,公孙胜没有办法,他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帮助自己的兄弟躲过一劫又一劫,然而他的师傅却敏锐的看到了宋江一伙即将损失惨重,作为公孙胜的师傅,他有必要去提醒公孙胜继续前行的危机,于是乎,他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是何止聪明之人,岂会不明白,于是乎公孙胜果断决定离开。
明月
最近重新精读《水浒》才发现,公孙胜之所以第一个离开梁山,其背后隐藏着大学问。
公孙胜在《水浒》中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与象征,是故事的一条暗线,他出现和离去都代表着天意。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单机游戏,或者剧本杀之中的NPC。
这时候有人肯定会疑惑,有这么玄乎吗?
还真有这么玄乎。如果你仔细阅读《水浒传》原著,你就明白了。
公孙胜这样的一个出家人,为什么会主动组局抢劫生辰纲?公孙胜在《水浒传》中出场,是在“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这一回。他为了见晁盖,不惜出手打翻了晁盖十几个庄客,为的就是告知晁盖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京那十万贯生辰纲的消息,并劝说晁盖截取生辰纲。
这事儿就蹊跷了,怎么说呢?
公孙胜原本是远在蓟州,也就是辽国的深山之中跟随罗真人修行的道士,要知道,蓟州(天津蓟县)离大名府(邯郸大名县)有几百公里路程呢,他是怎么知道大名府的梁中书要运生辰纲的消息呢?而且,公孙胜是个道士,出家人本应该清心寡欲,怎么能如此的不守法度,公然组织抢劫公家的钱财呢?最重要的一点,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是个能通晓过去、预知未来的活神仙,公孙胜又是怎么骗过师父来到山东郓城县的呢?
通过这些问题,只能得到一个答案:就是公孙胜的出现,代表着天意。罗真人洞察到了天意,才让爱徒公孙胜入世到人间,去经历一番历练。
这一点,《水浒》中是明确交待的:
在“入云龙斗法破高廉,黑旋风探穴救柴进”这一回中,由于公孙胜借回家探母之由离开梁山,过了跟晁盖和宋江的半年之约后也迟迟未归。宋江在高唐州遇到会法术的高廉,不得已只能让戴宗带着李逵去请公孙胜归山。
公孙胜临行前,罗真人对他说:
“弟子你往日学的法术,却与高廉的一般。吾今传授与汝五雷天罡正法,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休被人欲所缚,误了大事,专精从前学道之心。你的老母,我自使人早晚看视,勿得忧念。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个字,汝当记取,休得临期有误。” 罗真人说那八个字,道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要知道,此时距离“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伯英雄排座次”还有十几回呢,罗真人早就知道公孙胜是天闲星,李逵是天杀星,足以可见,他早就洞察了天意。
那么,天意是什么呢?
天意就是,此时的大宋朝,已经民心涣散,腐朽不堪了。尤其是到了宋徽宗这一朝,皇帝不仅不务正业,沉迷于艺术,他还找来给他帮闲的人做官,帮他打理朝政。
比如,太师蔡京是以书法帮闲;蔡攸,是演小丑来帮闲,当上了节度使、少保;王甫是唱小曲来帮忙的,最终却当上了太傅;最有名的是高俅这个泼皮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宋徽宗的宠爱,做了殿帅太尉。一群不学无术,只喜欢走捷径、捞偏门的帮闲之人把持着朝政,这样的朝廷,怎么会不亡呢?
从《水浒传》第一回开始,施耐庵就为本书注入了一种神秘力量: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一回,被洪太尉放走的108个妖魔,就是后来的梁山108个好汉。
108个魔君祸乱人间,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洪太尉不是一时失误放走的妖魔,他是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不受约束的权力,任性而为,打开伏魔殿,最终才导致妖魔逃走的。
再换句话说,108个魔君,也就是梁山108个好汉,是上天派去惩罚大宋朝廷的,因为他们滥用权力才祸乱了人间。
所以,罗真人洞察到了这样的天意。而梁山好汉们“替天行道”,既是奉了天意,又应了天时。
什么是天时?
天时就是社会的整体态势,就是民间的幸福、疾苦、情绪、意愿。奸臣当道、政以贿成,盘剥百姓、民间怨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爆发的那个时间点,它就是天时。
比如,奸臣们颠倒黑白、文过饰非、嫉贤妒能,争功诿过;再比如梁中书连年给蔡京进献数额惊人的生辰纲。
这时候有人会问,晁盖等人是劫了富,但他们都自己享受了,并未拿出那些钱财济贫啊?所以他们还不能算是真的好汉吧?
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那你是真的不懂民意。
试想一下,假如你们村有一个作恶多端的村霸,突然有一天他家被盗贼洗劫一空。这时候,你会是什么心情?
你会谴责那些盗贼,还是为他们拍手叫好呢?
我想,大多数人会为盗贼拍手叫好。
这就是民意。民意何尝需要你劫富济贫?只要有晁盖等人这样的硬汉站出来,抢劫了贪官们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打击了蔡京、梁中书们的气焰,让他们不舒服、不痛快,这就够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要为富不仁者的财产被洗劫就够了,又何须济贫呢?
公孙胜这个出家人之所以涉足凡尘,就是因为罗真人洞察到了天意和天时,才让这个爱徒到人间历练一番。所以,才有了七星聚义,公孙胜主动帮助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再到梁山聚义。
既然公孙胜是顺应天意上梁山,为何他会第一个离开呢?其实,公孙胜曾经两次离开梁山。
第一次前文咱们说了,是宋江上山后,公孙胜借着回家探母的理由离开梁山。他离开前,晁盖和宋江曾经跟他定下了“半年之约”,也就是公孙胜答应了半年后归山。
然而,半年过去了,公孙胜却迟迟未归。直到宋江攻打高唐州时遇到了一个会法术的高廉,不得已,他只能派戴宗施展神行法术,带着李逵去请公孙胜归山。
公孙胜为啥爽约?为什么迟迟不肯归山?
因为,公孙胜看到宋江上山后的一系列表现,他迟疑了。
怎么回事儿呢?这还得从宋江上山说起:
话说宋江因为题反诗入狱,晁盖带着梁山众头领几乎倾巢而出,到江州劫法场,救下了宋江。
而后,宋江又破无为军,活捉了黄文炳。晁盖携着宋江和众弟兄一起回到梁山,来到了聚义厅上。
因为宋江在打无为军时,越权指挥梁山的人马,把晁盖完全晾在了一边。晁盖心里对宋江就有些芥蒂。所以到了聚义厅上,晁盖拉过主席上的头把交椅,就要请宋江做梁山之主。
此时的宋江刚上山,没成想大大咧咧的晁盖会来这一出,吃惊地看了看晁盖道:“哥哥差矣!感蒙众位不避刀斧,救拔宋江性命,哥哥原是山寨之主,如何却让不才?若要坚执如此相让,宋江情愿就死。”
公孙胜也被晁盖的举动惊到了,他不知道晁盖为何突然来了这么一出。还好,这宋江是个识时务者,没把这事情弄得更尴尬。
公孙胜还没来得及多想,晁盖又发话了:
“贤弟如何这般说!当初若不是贤弟担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谁坐?”
公孙胜在一旁听了,全明白了:
感情这晁盖是将他宋江军呢,怎么说呢?如果晁盖是真心让位于宋江,肯定是强调宋江的才干,或者贡献。比如,宋江为梁山拉了很多好汉,他当老大是人心所向。
但晁盖却说让位的理由是宋江是救过他的命,是梁山的大恩人。宋江于梁山有恩不错,但这不是一个让位于他的正当理由啊。如果强调恩情,那么晁盖对宋江也有救命之恩啊。你不也是千里奔波到江州救了他宋江的命吗?与其说晁盖强调宋江对梁山的恩情,倒不如说是在强调宋江虽然对晁盖有恩,但你晁盖已经还了宋江这恩情了。
宋江听晁盖这么一说,马上接了一句:
“仁兄,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
公孙胜听得明白,他知道:宋江更不是善茬,这梁山以后可不得安宁了。
你想啊,宋江如果要真心地推让这头把交椅,他应该强调晁盖对梁山有首创之功,对梁山发展壮大的贡献,强调晁盖重义气,肯为兄弟赴汤蹈火的高尚德行。可是,他却强调晁盖年纪比自己大十岁,这算什么理由啊?明天如果再来个年龄更大的人上山,晁盖岂不是就得让位了?
宋江这明显不是夸晁盖,而是说晁盖除了年龄一无是处。这简直是在侮辱和贬低晁盖啊。
宋江说完,又再三推拖。最终,晁盖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吴学究坐了第三位,公孙胜坐了第四位。
如果这是晁盖和宋江关于梁山领导权的一场交锋的话,晁盖已然输了这第一阵了。
然而,公孙胜想不到,宋江接下来的动作,却把晁盖彻底打残了。
聚义厅主席台的四人落座后,宋江不等晁盖这个寨主发话,抢先说了一句话:
“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而后,下面不知道是哪些人附和道:“哥哥言之极当”。
宋江的这一招太聪明了,太阴损了,对晁盖简直是釜底抽薪。
宋江一句“羞分功劳高下,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看似让众兄弟们实现了平等,但他相当于一下子就把晁盖等元老们开创梁山之功给否定了。功劳大小,要从他宋江上山后开始计算。
不仅如此,他宋江把现在梁山上的四十个头领分成了两类(除去晁盖、宋江、吴用和公孙胜这四位)——第一类:晁盖系的旧头领。第二类:他宋江系的新头领。
公孙胜一看,左边晁盖系统的旧头领虽居主位,但总共只有九个人(林冲、刘唐、三阮、杜迁、宋万、朱贵、百胜)
而右边客位的宋江系呢,以花荣、秦明为首,总共是二十七个人(都是宋江拉上山的),恰好是晁盖系统的三倍。
宋江这等于告诉晁盖,他不坐这头把交椅,不是因为他实力不行,他只要想做,随时就能做。要比功劳,宋江为梁山拉了这么多人,晁盖比不了。
在这对比下,晁盖的阵容是何等寒碜啊,就这九个人里面,林冲、杜迁、宋万、朱贵这四个人还是王伦时期的遗产,真要是你晁盖和宋江发生冲突,他们支持谁还不一定呢。
公孙胜看着晁盖一脸铁青的样子,不禁对他心生怜悯。
众头领坐下后,大吹大擂,吃起了庆喜的筵席。晁盖坐在那里,还是一言不发。
宋江又说话了,对众人说起了江州蔡九知府捏造他的谣言一事,说什么“合主宋江造反在山东”。
宋江真是太有心机和手段了。你宋江是吃了黄文炳的肉,然后还要用黄文炳的鬼话给自己铺路啊。什么,“上天注定是推翻大宋的人叫宋江”,这话说得太赤裸了吧,稍微有点儿心的人都会明白你的意图。
宋江刚说完,李逵的就蹦出来了,不知道他是无心的,还是受到人指使,他说:
“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虽然吃了他些苦,黄文炳那贼也吃我割得快活。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皇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
李逵直接点出了当前梁山“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尴尬。
宋江这时候似乎也觉得说得太赤裸了,场面太尴尬了。于是,他赶快岔开话题,提起拒敌官军一事。他说道:
“那时小可初闻这个消息,好不惊恐,不期今日轮到宋江身上。”
谁成想,军师吴用不给宋江这个机会。他回了宋江一句话,真可谓是意味深长:
吴用道:“兄长当初若依了弟兄之言,只住山上快活,不到江州,不省了多少事?这都是天数注定如此。”
什么“天数如此”,其实吴用就是赤裸裸地向宋江表忠心,他吴用也要站在宋江这一队,遵从“天数”了!
从宋江上山排座次、接风宴李逵等人的表现中,从晁盖的反应和应对中,从吴用的态度中,公孙胜已经看到梁山社会的复杂性已经陡然增加,梁山发展的不确定性、兄弟相残的可能性都已经很大了。
此时梁山虽合天时,地利也归梁山,但梁山即将迎来人心不和:“一宅二主”格局已然形成。公孙胜发现,自己追随和扶持的晁盖不是宋江的对手,梁山将会走过一段坎坷的历程。公孙胜不愿参与到有较高概率的兄弟相残中去,所以选择了离开。
公孙胜的第一次离开,不是罗真人授意的,而是根据自己通过人性做出的判断。
而后,宋江在高唐州遇到会法术的高廉,派戴宗和李逵请他回归。罗真人考虑再三,决定让公孙胜再次出山,为宋江解围。
宋江派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回梁山,罗真人看出梁山的天时还在,公孙胜对梁山的感情也还在,所以他授意公孙胜再次上梁山。
那么,在梁山征方腊前,公孙胜为何第一个离开梁山呢?
其实,罗真人送给公孙胜的那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就已经交待清楚了。
这八字真言,揭示了梁山的“天时”在破辽(幽州在辽国境内)后就会终止,再往后,平田虎,打王庆,征方腊,梁山沦为了朝廷的打手和工具。
尤其是梁山征方腊,已经不是在替天行道,而是违背天意。
所以,罗真人给公孙胜的八字真言中的“遇汴而还”,就是让公孙胜在梁山众人征方腊前,也就是他们回到东京受封后,彻底离开,返回蓟州,罗真人不想让公孙胜违背天意,更不想他因此丢掉性命。
结语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中国小说里面道术和神技很多,但假若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去分析,那就显得有点奇怪了。其实,神技也好、道术也好,其中有神话、传说,有民间意愿、大众情绪。神话、传说、意愿、情绪、潜意识、未知现象等杂糅在一起,看似荒诞不经,其实仔细研究,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水浒传》中的公孙胜,就代表着天意。
公孙胜从“七星聚义”出现——到第一次离开——再上山——再离开,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在梁山的重要节点上,也是代表“上天”对梁山的态度——支持、迟疑、默许、放弃的过程。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涛声依旧
公孙胜文滔武略,智谋超群,本想轰轰烈烈,大干一场,效张子房辅刘邦,姜子牙助姬发成伟业,建奇功,以彪柄青史,奈何看梁山一干好汉,胸无大志,更堪梁山之主愚沬透顶,心中只识帝王朝迋,不知黎民百姓,略难当大任,索性隐退逍遥,也落的清闲自在,可谓高高高。
Amy_7MiAoji
公孙胜在《水浒传》中,就是能上天下地之神人,对时势把握更是超人一等。他老人家掐指一算,“大势已去”,“跑路去也”。
贾小lei
水浒中公孙胜为什么第一个离开了梁山?他究竟发现了什么?
《水浒传》中的公孙胜是个牛鼻子老道,他通晓阴阳八卦、识五行运转、观天象、降妖邪。他的师父罗真人是位神通三界、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的世外高人。公孙胜抱负远大、志在千里。他学到一身本领后,不甘心在深山古刹中埋没此生,想在尘世中建功立业,因此伙同晁天王等七人智取生辰纲,劫富济贫。公孙胜的的离开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他历史上曾经选择主动脱离组织,历史问题没有交待清楚,此时组织上对他是否信任,这还是个大问题。
不过我们今天要谈的不是公孙胜离不离开的问题,而是公孙胜为何是第一个离开的问题。公孙胜是老资格的梁山元老,历经晁盖、宋江两朝不倒,非但不倒,而且还一直位列梁山革命集团领导核心层,最终在宋江自甘堕落为朝廷走狗、以众兄弟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时飘然出走。公孙胜是梁山的政坛长青树,最终全身而退,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我一直认为公孙胜是革命理想主义者。他并不好财,晁盖、宋江及众将多次送他金银都推之不受,他参与劫生辰纲,是为了获得革命的启动资金,而不是李逵般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他第一次离开梁山,就是在宋江上山之后。那次出走事件,我认为是他已经看出了宋江不是个好鸟,与自己的革命理想有所分歧,于是借探母之机返回二仙山跟随罗仙人继续深造。 但是即使公孙胜在看清了宋江的为人之后,对于自己昔日的战友们还是放心不下,在打高唐州时再度出山,显示了其对革命战友的同情心理。 除此之外,也很有理由怀疑“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把戏就是他一手操作的,毕竟他是这49名道士之中的一员,很难想象没有他这样的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宋江怎么能如此完美的泡制这一子虚乌有的事件。 也就是说,公孙胜同学长期从事梁山的领导工作,对于宋江的一些装神弄鬼的东西很是了解的,像那些什么九天玄女之类的事件,瞒别的粗人可以,瞒他这个半仙可不行。 在北宋特别是徽宗时期,道教是第一大宗教,群众基础深厚,公孙胜利用其道士的身份,在神化宋江,包括神化这一百零八人是上应天宿方面,是比较不受怀疑的,这对于凝聚众多有着封建迷信思想的老粗们是很有作用的。 上面说过了,公孙胜同学是有着革命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牛人,其个人能力也超强,宋江和他的关系,肯定是互相利用、互相防范的作用。 公孙胜虽然与吴用并列梁山上的执掌机密军师,但吴用 早已倒向宋江,而公孙胜同学一直与宋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从领导核心宋江的角度上来看,这就很令人生厌了。 厌烦是厌烦,但是宋江是拿他没办法的。一则公孙胜的实力在那摆着,暗算不起作用,二则公孙胜是革命元老,说话还是算用的,所以当公孙胜看不惯宋江而选择主动离开的时候,宋江也装模作样挽留一番,实际上两个人都心知肚明,只是大家没有明着反目。 所以说公孙胜第一个离开宋江,是他最先看清楚了宋江的本质,反正辽国也破了,自己仁至义尽,所谓道不同不足以与谋。所以,聪明人一定要学会激流勇退。然而,激流勇退说说容易,做到却难,公孙胜同学因为是有特殊身份的牛人,所以他做到了。 实际上历史上像这样一直处于政治权力核心而又能全身而退的人物还是如凤毛麟角般的稀少的。因此,宋江受招安后公孙胜回蓟州出家。淮西平定后,遵师命辞别众兄弟,功成身退,回家奉母,修习道术。 如见首不见尾的入云神龙,从此隐居在山林泉石之中。隐居时以每日作诗饮酒为乐最后享年82岁。公孙胜淡泊名利,正因为他的性格让他选择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无疑是梁山好汉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
妍
公孙胜是个明白人,对社会有责任心,欲撺掇一邦有正义感的好汉搞农民起义,推翻奸臣当道、皇帝无为的宋朝。但发现后续加盟的宋江不是造反之人,并聚集了很大一邦招安派人士,且招安派势力明显大于造反派势力,造反无望。因此,只好放弃了继续撺掇好汉们造反的计划,离开梁山。
sunkefei
水浒中公孙胜为什么第一个弃梁山而去?这是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水浒传作者赋予公孙胜是半人半仙的身份,能知过去未来之事,能逢凶化吉撒豆成兵,更知道自已的适时进退,水浒传悲剧结局,假设有一天公孙胜伤命于凡人之手,岂不贻笑大方,只有借探母之名提前离开。鲁智深是佛门子弟更有师父关照。可怜的是凡夫俗子前生注定命伤疆场,在劫难逃。堡垒内部思想分歧派系斗争屡见不鲜分合无常,后来人都可以捕风捉影,自由发挥,充分想象。
咯啦把心留在了危地马拉
公孙胜是个周游天下、行侠仗义的人,他撺掇梁山聚义,初衷就是替天行道。可是群雄聚齐,宋江做了首领,却发现梁山已经变了味,不是当初的替天行道,而是成了朝廷的走狗。公孙胜明察秋毫,但又不好向弟兄们挑明事情的真相,更不愿意当众打脸,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选择了离开。
yun
这不奇怪。做为"仙人"的弟子虽然曾撺掇了梁山聚义,也只不过为了上应"天时"下应"地理"。更是知道梁山的结局,简单说完成了任务。
ivy_liujia
既然是具有神话色彩的小说,那我们就要从神话色彩的角度去解释了,佛家道家的修仙都讲究顺其自然,不可强求因果,梁山聚义只是公孙胜修炼路上的一个任务而已,他拉起七星聚义,撺掇大家梁山聚义,最后一百单八将聚齐,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况且他属于半仙之体,他师傅几乎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了,早就看透了梁山聚义的结果,如果他的结果跟宋江一样,那也是命中注定有此一劫~没有什么太复杂的原因~
小飞熊多多
有深邃的思想,明察秋毫。道不同不相与谋。当感情和义气即将用完,依然不能改变现状,只有早点离开——不伤害。不伤害,做人的基本准则。
alie
谢谢悟空邀请:撺掇梁山泊聚义时是入云龙公孙胜相伴于托塔天王晁盖身边,那时他们踌躇满志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托塔天王晁盖晁天王早逝,及时雨宋公明经常表露想要被朝廷招安的意愿,加之入云龙公孙胜道行的不断深厚,他逐渐看清了宋江图谋、预判了梁山泊的未来,所以作为高人入云龙及时抽身、隐于荒野,求得善终。
BonnieZu
主要的原因就是自身的观点和立场与宋江不合。
公孙胜本人最闪亮的登场就是智取生辰纲了,北京梁中书为给岳父蔡京贺寿,搜刮民脂民膏十万贯金银珠宝,选拔提辖杨志护卫前往东京,号称生辰纲。
梁山寨主王伦见晁盖等人本领高强,不肯收留,婉言劝他们下山离去,结果被林冲火并,林冲推举晁盖为寨主,并推吴用为军师。公孙胜则居第三位,与吴用同掌兵权。
梁山受招安后,公孙胜随宋江南征北战,先后征讨辽国、河北田虎、淮西王庆。
征讨辽国时,公孙胜在幽州青石峪破除统军贺重宝的妖法,后又以五雷天罡正法,协助宋军大破太乙混天象阵。
征辽期间,公孙胜曾带宋江去蓟州二仙山,参拜罗真人。罗真人让公孙胜随宋江“去干大功”,并请求宋江在“奏凯还京”时能放公孙胜归山。
jennyjoe
公孙胜在入伙梁山之前是一名道士,有知天文晓地理的能力,识文断字更是不在话下。抢夺生辰纲后他随晁盖共赴梁山,坐上第四把交椅,是个有想法有谋略的人。
自打宋江上了梁山,公孙胜发现自己与宋江并不投缘,于是找了个借口说要下山探望母亲,便返回了自己的老家蓟州。
既然公孙胜自愿加入梁山,对梁山上的一干人等,也是兄弟相称,能共赴生死,但为什么公孙胜在宋江入伙梁山后,却选择默默离开呢?
首先是出身的差异。公孙胜是道士出身,对当时的朝廷没有什么好感,而宋江确是朝廷的人。二者是追求的理想不一样。公孙胜为了实现自己劫富济贫,伸张正义的理想,而宋江是为了求名利得安逸。三是对友忠诚。公孙胜是晁盖的人,对晁盖也非常尊重,对于宋江的到来他内心是不欢迎的。于是种种想法的作用下,公孙胜选择了离开梁山,重新回到自己,远离名利的乐土中。
小艾姬
粱山第一法术高手公孙胜,撺掇粱山聚义第一h,为何第一个离开梁山?我的回答:自从伏魔殿开,108个被,镇压妖魔腾空而起,又四面八方散去,公孙胜,投入罗真人门下,收真人点化,也是天意要让着108个魔,在人间历劫,总有人穿针引线,把这些历劫之人聚起来,这个人了也就是公孙胜,最适合的人也是公孙胜,他的离开也算是完成了他的任务。
milky
谢邀请!公孙胜是道家高人罗真人的高徒。梁山的兴起可以说是由公孙胜而起,就在梁山最辉煌的那一刻,公孙胜一个华丽的转身,离开了!为何离开,请看下文:
一是公孙胜离开,完成了师父交代的使命。
二是公孙胜离开,看破红尘。看得透,看得明白:在征辽成功后,看到梁山会轮为棋子;看到当时朝廷上下不可能容忍一个招安势力的存在,不想牵连到自身;不想看到梁山兄弟惨死。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公孙胜最好的善终。
感谢你的阅看、若手机有电,请点赞、关注、评论!
Soul.mc
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久在江湖闯荡、阅人无数却对现实生活极为不满的公孙胜为什么会在宋江上山不久就离开梁山而去?因为公孙胜非常理智的认识到:道不同,不相与谋!
tianmengjie_
公孙宋慧呼风唤雨,有些仙古道风之人,先前劫取生辰纲,证明他还对权力有所图谋,对晁盖还是比较放心的,但是宋江上了梁山以后,一个人不爱钱,不爱色,必须对权力有所追求,再加上宋江时不时的想说出招安的,话,宋江又有计谋又有权术,晁盖,是个大老粗,根本不是宋江的对手,公孙上的地位都是晁盖给的,一旦,晁盖失势,他就什么也没了,以他在江湖上的经验,看出了宋江的为人,所以他就选择了,退出,继续自己的修道
sunshinezhong
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北宋时期,天津人氏。他的师父是罗真人。精通八卦,知五行,淡泊名利,特立独行,替天行道。他与晁盖等劫取生辰纲后上了梁山。宋江上台后,他自知很难在梁山容身,便下山服侍母亲。可见这与他的性格和知识有关。把握自己,预知他人,孝母且主持正义,乃世外高人。
后来宋江请他上山,他预知宋江会接受招安,故又离开了梁山。
gaga
谢谢平台邀请,公孙胜是个道长,他不但有法术而且人也非常聪明和明智,他上梁山心中的愿望可能就是真正想通过梁山寨和梁山好汉们来实现包打不平和替天行道的。可是梁山寨在众好汉们齐心协力越战越强时。宋江却带领梁山寨这支队伍去要求接受朝廷的招安了。这因当以公孙胜心目中的愿望大大相反。所以在他看来,扭转不了接受招安局势无奈的情况下,再又看见以今起义军镇压起义军的不良结局的出现,知道再呆在官府的梁山军队里,将来定会没有好的结局。所以平定王庆山义军后,果断拜别宋江和梁山众好汉,独自离开了宋江和梁山军队。
球球
周佩爱慕宁毅,初随宁毅进京,后回江宁,被逼招赘郡马(后为驸马)渠宗慧,但始终没有夫妻之实,不久渠宗慧开始放纵于青楼。建朔朝立,周佩接掌密侦司势力,并继承了成国公主府的衣钵。曾力阻周雍弃都城逃亡,却被一起带走,在周雍离世前两人和解。
原贴:赘婿小说小佩结局?
言研
虽然有人觉得结局不好,但是依然很多人说看完之后觉得很精彩,每个人所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看剧的时候我们的侧重点也不同的,因此有人会认为这部剧很不错,有人就会觉得差强人意。
对于一部热播剧,他能够出圈,除了热度和口碑。和剧情也是有关系的,整体的分数还说的过去,不至于一塌糊涂。
原贴:赘婿齐家结局?
攀比
1、宁毅结局
宁毅是江宁人,从小父母双亡,他们家跟苏家是世交,宁毅和苏家小姐苏檀儿之间有婚约,所以宁毅成为了苏家的上门女婿,从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得荡起伏的赘婿生涯。
剧版结局宁毅是从一名只想独善其身的赘婿,成长为真正胸怀天下之人,他靠勇气和智慧守护了霖安城,宁毅和苏檀儿在一起了。
但是在小说中宁毅是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的,回到古代后他却变成了一介商贾之家中最没有地位的上门女婿,原著小说还没有更新完,宁毅的结局未揭晓,不知道有没有当皇帝,按照宁毅的性格,应该想过自在的生活,称帝不适合他。
2、苏檀儿结局
苏檀儿是宁毅的正妻,偶尔强势,精明干练,她是江宁首富苏家长房苏伯庸的独女,同时也是苏府太公苏愈选定的家族第三代继承人,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负责长房部分业务。苏檀儿因为苏府太公和宁毅祖父定下的婚约与宁毅成婚,但苏檀儿一开始并不喜欢宁毅,也不想和宁毅成亲,还在结婚的当天逃走,在外面待了十几天。
不过后来苏檀儿还是回到了苏家,她在和宁毅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宁毅这个人,然后和他相爱,两个人互相扶持,宁毅在外闯荡的这段期间,苏檀儿坐镇家中,苏檀儿原本就生在商贾之家,很有商业头脑,加上宁毅前世在现代学习到的各种知识,两个人很快就将苏家的生意规模扩大了许多倍。
3、秦嗣源结局
代名相秦嗣源,为了武朝殚精竭虑。大儿子死守太原,到最后都不愿意放弃一寸土地,后被灭城,头颅悬挂在城墙之上。即使如此,秦嗣源依旧死守朝廷,愿为武朝奉献自己的一生,可最后换来的却是被误解,被百姓拿石头砸,拿粪泼,被君王处死,灭了全族……
4、陆红提结局
陆红提住在雁门关以西,吕梁山那边,自燕云十六州丢失之后,胡人打草谷,每年都去那里,杀人抢掠,没个安生日子,十室九空,住人耕种,每年在周围山沟里搬来迁去,像游魂野鬼一样,可是老一辈说故土难离,年轻人上山就成了数百年不绝吕梁盗匪。
陆红缇六岁的时候,父亲被杀,随着师傅学艺,师傅也是女子,行走江湖,十三岁的时候返回吕梁,娘亲已经死了,便上了山,跟随师傅打仗,后来其师傅去刺杀一个辽国将领,虽然得手但被包围,力战不得脱,为了避免被捕,自刎而死。
5、楼舒婉结局
杭州大商家楼家长女,掌管部分家族生意,与苏檀儿相识。掌控欲强且人心不足,对自家赘婿不合心意,情夫轮换不休,后来对宁毅产生了兴趣,渐生爱慕之情。杭州城破后随家族投靠方腊,因二哥楼书恒劫持苏檀儿,其父、长兄被宁毅杀死,二哥就此颓废。
方腊失败后逃脱,被夫婿与二哥卖了换粮,借身体上位后亲手弑夫。之后辗转投靠晋王田虎,成为女相,于吕梁、庆州与宁毅交手,对宁毅的感情十分复杂。田虎清缴黑旗军卧底时,她被诬陷与华夏军勾连而下狱,在华夏军配合下推翻田虎,捧田实上台,力主抗金。
田实被刺身亡后,楼舒婉在史进等人的帮助下苦苦支撑晋地局势。
6、刘西瓜结局
刘西瓜父亲是刘大彪,霸刀营之主,永乐朝的护国公主,性格霸道直爽,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立志要实现人人平等。
刘西瓜在宁毅失陷杭州的时候爱上了他,后来为了保住宁毅的性命选择和他假结婚,她和宁毅一起经历了很多事,两个人的感情也愈发深厚,刘西瓜手上有自己父亲死之前留给自己的霸刀营的兵力,她在宁毅的邀请下参与了造反九儿抗金等一系列活动。
小说中刘西瓜和宁毅在很多事情上的想法都是一致的,虽然刘西瓜不是穿越者,但她却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立志于实现“人人平等”,这一点和宁毅不谋而合。宁毅和刘西瓜有很多共同话题,两个人在一起后刘西瓜为宁毅生下了他的第四个女儿宁凝。
剧版刘西瓜结局会改动吧,毕竟宁毅只有苏檀儿一个妻子剧中。
7、聂云竹结局
聂云竹擅音律,祖籍宣州,本为官宦女子,十岁时因父亲犯事,没入青楼,成为江宁秦淮河畔金风楼最受欢迎的女子之一。景翰五年自赎其身后与丫鬟胡桃居住于秦淮河畔的小楼里,某日清晨因杀鸡落河为宁毅所救,后与宁毅相爱。在宁毅的帮助下,成立“竹记”。
小说中聂云竹生宁毅长女宁雯雯、三女宁霜。景翰七年二十来岁,比宁毅略大。在宁毅的眼中,聂云竹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说是宁毅最心疼也是最怜惜的一位女子,而且聂云竹可以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8、云锦儿结局
聂云竹最好的闺蜜也是最好的朋友,虽然出身不好,但是却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一人斗群豪。
在跟宁毅不断产生摩擦中喜欢上了对方,后来,云锦儿在战乱中意外流产,但是却依然陪伴在宁毅身边,帮助宁毅稳定后方让宁毅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宁毅和苏檀儿结局在一起了吗
电视剧里宁毅跟苏檀儿是官配,两个人最后肯定是在一起了的。
不过小说里宁毅跟多位女性人物有感情线,苏檀儿是宁毅的正妻,偶尔强势,精明干练,除了苏檀儿,宁毅还有好几个红颜知己,比如心地善良,武功高强的路红提,还有官宦世家出身,沦落风尘的聂云竹,另外与宁毅观念不谋而合的刘西瓜,当然不止这些。
原著里宁毅女人多,孩子也多,长子宁曦、次子宁忌、长女宁雯、老四宁河、次女宁珂、老六宁霜、老七宁凝,所以宁毅共有七个孩子,当然电视剧里宁毅只有苏檀儿这一位妻子
原贴:赘婿梁山人物介绍?
莉香和丸子
1.宁毅何德何能拯救武朝万民,收复青云六州?
2.宁毅一句话就让靖国皇帝释放秦嗣源,编剧的脑洞是不是太大了?
3.全武朝都以为秦嗣源死了,只有宁毅陆红提知道他活着?
4.苏檀儿全剧都靠宁毅拖着走,她的存在有何意义?
5.楼舒婉为何不投靠宁毅,偏偏羊入虎口?
6.聂云儿和元锦儿前面的铺垫那么多,大结局就不值得提上一嘴?
7.老耿为苏家效犬马之劳多年,为救宁毅而死,但是苏家人居然忘记了他,所以白白死了呗
原贴:赘婿梁山各人物结局?
定居点和后续
公孙胜受过高人指点传授,是一个得道的高人。他早己看破红尘,视钱财、利禄、功名如粪土,他也先知先觉,知宋江还未彻底放下功名仕途,早晚走招安之路,梁山好汉迟早散伙。所以提前隐身而退!
kelly75
谢谢邀请!
宋江上梁山,先是回家接父亲上山,接着受九天玄女天书,大家一起庆贺,入云龙公孙胜却感到不安。
公孙胜是梁山排行第四位,也算是军师吧,只他一个人是宗教人士。宋江的天书表明了只可他和吴用同看,很明显有点轻看公孙胜。
当年,智取生辰纲时,晁盖留公孙胜与刘唐住在庄上,吴用和阮氏兄弟住别处,公孙胜当然知道关系的远近。只是,他想不到吴用很快靠上了宋江,排挤晁盖,他想保晁盖,也无能为力。
于是,公孙胜回家探母。宋江说“专听尊命,只望早早降临为幸”。而晁盖取出一盘红白之物相送,公孙胜不敢收,晁盖要他收下一半,他将金银拴在腰间。
梁山晁,宋之争,公孙胜看的很清楚,他有自知之明,主动退出,才得以保存性命。即使打高唐州,公孙胜只是帮忙之后,就远遁江湖,闲云野鹤而去,至于宋江搞得那个排名次,公孙胜早已看的云烟一般了。
宋江吴用领着众人招安,捞着一个芝麻官,最终使兄弟们死伤大半,自己也搭上了性命。那里有公孙胜看的远,看的清,看的真切。人一旦急功近利,就会利令智昏。
kevin_yu82
刀墓观点:特性,不如说是心性。作为道人,他是失败的;作为英雄,他是成功的!
在一百单八将里,最神秘的要数入云龙公孙胜。之所以神秘,不仅因为他能呼风唤雨兴云起雾,还因为他的一些行为确实让人捉摸不透。相比吴用,公孙胜才是最懂政治的人。
除去法力第一不说,他还占着两个“一”:
他是一百单八将中唯一一个中途出走“躲猫猫”的人,也是第一个和宋江说再见拜拜的人。单就这两个一,就很值得同大家讨论一番。
生辰纲东窗事发后,公孙胜和晁盖等人死力杀退官军,逃到梁山泊,火并王伦,晁盖当上梁山泊的老大,公孙胜也扶摇直上,成了梁山泊的三当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公孙胜始终是积极主动、全力以赴的。他为的是什么?是权力。半生的拼打,不正是为了今天吗?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公孙胜怎么会去做道士呢?怎么会突然离开权力场,躲进了深山呢?
因为一个人——宋江。
公孙胜判断:一个不爱钱财也不好色的人,一定会热衷于权力;一个热衷于权力而放着二把手不当的人,就是想当一把手。可是,梁山泊已经有一把手了,那就是晁盖。
如果宋江真的当上了老大,梁山泊还会有晁盖的立身之地吗?而没有晁盖,还有公孙胜吗?是晁盖让公孙胜当了三把手,是晁盖给了公孙胜现在拥有的一切权力和富贵。他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才开创梁了山泊的今天,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已经看出了宋江不是个好鸟,与自己的革命理想有所分歧,于是借探母之机返回二仙山跟随罗仙人继续深造。
但是即使公孙胜在看清了宋江的为人之后,对于自己昔日的战友们还是放心不下,在打高唐州时再度出山,显示了其对革命战友的同情心理。
除此之外,也很有理由怀疑“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把戏就是他一手操作的,毕竟他是这49名道士之中的一员,很难想象没有他这样的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宋江怎么能如此完美的泡制这一子虚乌有的事件。
如果第一次出走完全是他自己做的决定,那么第二次彻底离开宋江就不只是自己的意愿,还是遵从师父罗真人的法旨。
这一点五十三回反映的很清楚。戴宗找到公孙胜时,高唐州的军情已是十万火急,可公孙胜还跟戴宗,因为这回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他师父这个强有力的“后盾”。罗真人当戴宗面替徒弟回绝“吾弟子已脱火炕,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
这个“火炕”,很显然是公孙胜对罗真人述说的那个梁山,也许是晁盖式的梁山,也可能是宋江式的梁山,公孙胜跟戴宗走,完全是被动的服从师命而并非出于真心。总而言之,公孙胜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是梁山英雄智慧者的代表,也是洒脱道家不甘沦落红尘的体现。
尊师重孝、足智多谋、道术多变、嫉恶如仇。但是,他也有其他道者不同的一面。重视友情,体恤民生,拥有了一个道家不该有的济世情怀。
辨别善恶忠奸,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合适的地方,公孙胜用俗人的肉体完成了济世,用道人的仙骨,完成了他的终其一生的修道生涯。
澜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公孙胜的高明之处。
公孙胜在江湖上也是有名的,道号一清道人。
他的武功很厉害,晁盖的十多个庄客都拦不住他。
但公孙胜厉害的不仅仅是武功,还在于江湖经验。
书里说,公孙胜行走江湖多年,江湖上所谓一清道人也是赫赫有名的。
他和晁盖一伙抢劫了生辰纲案发,被迫逃上梁山。在逃上梁山之前,公孙胜也和阮氏三雄他们一起杀了不少官兵。
到了梁山以后,晁盖他们发现王伦不愿意收留,又无处可去,就联合林冲火拼了王伦。
当时,公孙胜就感到了危险。
外面是大宋官兵围剿,内部还有这些火拼的可能。
好在晁盖这个老大很讲义气,也重情义,将公孙胜列为第三位,仅次于晁盖和吴用。
但是,公孙胜以自己的江湖经验,认为晁盖这个人头脑比较简单,不够心狠手辣,怕是不能成就大事,也难以约束住部下的野心派。
自然,那时候晁盖的部下还比较简单,不过是阮氏三雄、刘唐之流,都是比较直爽的汉子。
但宋江上山以后才几天,公孙胜就借口回老家探望母亲,一去不回。
大家注意,晁盖拿出一盘金银作为路费,公孙胜只拿走了一半。
要知道,当时十万贯生辰纲可是公孙胜出力抢走的,他应该至少分1万贯巨款。
但现在公孙胜连一盘金银都只拿走一半,一是装作真的是回去看望母亲,另外则是说明他是不惜代价,宁可不要钱也要离开梁山。
为啥?
公孙胜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知道宋江绝对不是什么好角色。
以当时江湖名气来说,宋江名气远远大于晁盖,也强于柴进,堪称江湖第一人。
以手腕来说,宋江毕竟是个官吏,很懂政治,精通尔虞我诈的政治手段,这是老粗晁盖比不了的。
而且,宋江这人心狠手辣,也不是相对仁慈的晁盖可以相比的。
宋江为什么杀阎婆惜?并不仅仅是阎婆惜接着梁山的书信敲诈他。
其实阎婆惜就是个弱女子,宋江劈头盖脸捶几拳,抢回书信烧掉就是了。
空口无凭,阎婆惜没了证据还能要挟他吗?
而宋江却直接杀人,摆明了是灭口,不让他私通梁山的风声泄露出去。因为私通贼寇,是满门抄斩的罪名,宋江不愿意冒险,就干脆杀人。
阎婆惜虽然不良,好歹是宋江的小妾,一日夫妻百日恩。
宋江杀起来毫不手软,头都割了。
再看,宋江为了招收霹雳火秦明,不惜派人假扮秦明杀死了青州城外无数百姓。
这些百姓又有什么罪?仅仅为了招募一个将领,宋江就能残杀这么多无辜,可见这个人的狠毒程度。
相反,晁盖主政梁山以后,下令不得滥杀无辜,连抢劫也是只要东西不杀人。
这些公孙胜都看在眼里,他明白晁盖绝对不是宋江的对手。
宋江上山以后,梁山的局势会发生变化,下面肯定是一场内斗。
后来聪明的如吴用、林冲、刘唐之流,直接倒戈投靠到宋江那边去了,不和晁盖一条心了。
相比起来,公孙胜聪明程度不亚于吴用,但他比较正直,不愿意背叛之前的大哥,就干脆离开梁山这个是非之地,跑路了。
事实证明,公孙胜跑的很正确。后来没多久,晁盖就不明不白被射死了,宋江成为梁山大哥。
之前就投靠宋江的吴用、林冲、刘唐大体被重用,但阮氏三雄则被冷冻。以阮氏三雄的武艺,又是对于梁山极为重要的水军,阮小二不过排列36将的第27位,阮小五第29位,阮小七第31位,几乎都是最末流了。
书中最后写道,平定淮西后,公孙胜就脱离了宋江阵容,回到老家继续做道人,最终得以善终。
而其他107个兄弟,善终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吧。
公孙胜,也是一个高人。
雯小小
自从宋江上梁山以后,公孙胜就托辞“家有老母需要照料,仙师需要侍奉”,就离开了水泊梁山,回到了九宫县二仙山。
公孙胜原本是道家中人,也学得了一些法术。想必对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倒背如流,对盛极则衰的道理深有体会。最初跟着晁盖上了梁山,就是想风云际会成就一番大业。
但当公孙胜看到宋江上山以后,也就明白了梁山要变天了。宋江带上山的人马已经远远超出了梁山之前的队伍,宋江集团兼并晁盖集团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公孙胜自己也无能为力,但也不忍心看着这一幕悲剧发生,因此才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梁山。更重要的一点,公孙胜明白宋江的心思,迟早有一天会走招安的路线,这就背叛了他上梁山的初衷。
当戴宗奉命来请公孙胜回山的时候,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就送公孙胜了8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就是告诉他,将来打仗到了幽州就不要再打下去了,到了汴梁城就早早回来,千万不可逗留。
当宋江率领梁山108条好汉打败辽主得胜还朝的时候,公孙胜就向宋江告辞,“先前不忍离去,是不愿被人说薄情寡义。如今帮助兄长功成名遂,自当奉师之命还乡修道”。
其实早在招安的时候,一名军校因为被厢官克扣补给杀人,宋江就让这个军校自杀了。其实这个时候梁山上的人心已经开始再次动摇,上一次是在梁山上决定招安的时候。
兄弟们原本是因为义气聚到了一起,现在却不能因为义气而保全兄弟,说明过去赖以维系梁山众好汉的精神支柱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因为对辽作战也是为朝廷为民征战,公孙胜还是随军出征了。当然他也希望在这里能够大败敌军,为其他兄弟换取一些功名。到那时自己再离开也就心中无愧了。
实际上朝廷是不可能让梁山好汉好好活着的,宋朝皇帝原本就是篡权夺位,他们也担心会被梁山好汉夺了皇位。派他们去征辽,原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意是希望他们两败俱伤。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大胜而还,这就要让朝中的大臣更加惶惶不安。接下来又要安排他们去南征方腊,这更是一条毒计。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对于朝廷来说,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都是一件好事。
如果方腊败了,宋江也会损兵折将,朝廷再来收拾宋江也就不费吹灰之力。如果宋江败了,正好可以革掉他的功名,解除他的威胁。再派兵收拾方腊,自然也是一举两得。就算宋江得胜还朝,从此宋江不守江湖规矩的坏名声也就传出去了,更加难以服众,迟早会散伙。
对所有这一切,公孙胜心知肚明,自然不愿意趟这趟浑水。因为他淡泊名利,所以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选择了离开。
其他那些醉心于功名的人,早就被功名冲昏了头脑,没有看出来这是一条毒计。这些人中除了个别聪明人物后来选择离开外,要么被朝廷害死,要么在战斗中战死,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nonofo
公孙胜在梁山最辉煌的时刻,放弃了自己显赫的地位,第一个选择离开梁山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有小编来分析下原因?
其实《水浒传》中,公孙胜有两次出走,
第一次公孙胜出走是在宋江上梁山后不久,公孙胜以看望母亲为由提出下山。看望母亲当然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这样想问题就太简单了。当宋江带领了宋江势力上山后,晁盖虽然势力上勉强可以抗衡,晁盖驭人之术上不如宋江。 公孙胜是何等聪明之人,宋江愚忠招安的思想他都看在眼里,他知晓宋江是个道貌岸然的小人,也注意到了梁山暗流涌动,在预测了晁盖的败亡后及时抽身,也是为了明哲保身。后来果然梁山的发展局势如公孙胜所料,权利发生了变更,晁盖不幸而亡,宋江成了梁山的老大。
公孙胜离开梁山后本想在江湖上快意的生活,安静的做一个道人。可惜宋江不想放过他,宋江认为公孙胜是一个能完成自己理想的人物,宋江招安需要公孙胜这样的人才帮助,于是宋江便派戴宗下山找公孙胜。公孙胜隐姓埋名,戴宗开始也没找到。后来公孙胜被邻居出卖,迫不得已之下,公孙胜又再次上了梁山。
第二次公孙胜出走是在宋江征讨王庆后,公孙胜遵从他的师傅的指示离开梁山一伙,回到蓟州。那公孙胜为什么要离开呢?要知道现在这个时候梁山可是处于鼎盛时期,对内缴贼胜利,皇帝对宋江一伙看重,要了解公孙胜离开一定要了解他离开的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宋江已经完全为朝廷所利用,成为朝廷对外征讨的一枚棋子,说是为了维护稳定,其实是分化梁山的势力,面对宋江的“愚忠”,公孙胜没有办法,他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帮助自己的兄弟躲过一劫又一劫,然而他的师傅却敏锐的看到了宋江一伙即将损失惨重,作为公孙胜的师傅,他有必要去提醒公孙胜继续前行的危机,于是乎,他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是何止聪明之人,岂会不明白,于是乎公孙胜果断决定离开。
总结:公孙胜之所以会放弃梁山,其实就是看破了宋江,看透了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会走向灭亡。
毛线球
《水浒传》之所以能称之为经典,就是越读越有意思,而我们知道水浒108将,最后落得善终的没有几个人,其中入云龙公孙胜是最早离开108将的一位。在原著中,平定淮西后,宋江班师回朝,驻扎在东京城外陈桥驿。公孙胜想起罗真人“遇汴而还”之语,便向宋江辞行,返回蓟州二仙山。
入云龙公孙胜的法力无边,在梁山位居第四的位置,为梁山的建立和东征西讨立功无数,为什么在对付最大的敌人方腊时,公孙胜会离开呢?
首先是因为公孙胜反抗朝廷,梁山水泊的发迹是从晁盖开始,而晁盖等人是因为生辰纲才上的梁山,而公孙胜就是生辰纲的始作俑者。公孙胜认为生辰纲是不义之财,便有意劫取,他便到郓城县东溪村找晁盖,想请晁盖一同劫取生辰纲。这才有了晁盖等人上梁山的情况。
从这件事锯可以看出公孙胜是对朝廷很不满,并且后面在对付朝廷军马的时候,公孙胜都很出力,但是对付其他人公孙胜都很少出面,足见其对朝廷的厌恶。而现在宋江等人招安政策自然与公孙胜的想法相左,所以公孙胜就不奉陪了。
其次公孙胜是道家的代表,当宋江归顺朝廷后,先后征讨北辽、田虎和王庆,对梁山而言虽然是108将没有伤亡,但是其它的一些将领伤亡人数都在增加,这是一种不好的征兆。作为道家人员的公孙胜,自然能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所以他能预见到将来的灾祸只会更大。
当然公孙胜所理解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是通过几次战斗,他明白了朝廷只会一直将他们当做棋子,让梁山军马去拼杀,到最后拼杀的干干净净才是朝廷的目的。看透这一切的公孙胜明白最终 结局,所以心灰意冷,离开了队伍。
还有一个原因是公孙胜对宋江不满,公孙胜是比较终于晁盖的,也欣赏晁盖的义气,但是宋江上台之后就将“聚义堂”改为“忠义堂”,这个和公孙胜的想法相违背,所以后面有了公孙胜二入宫的情况。
公孙胜也是结局比较好的一位,最后“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Sherry & She
公孙胜之所以第一个离开梁山,是因为宋江领导的梁山一把单八将,已经把路走偏了,这与公孙胜下山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他本来是想把一百零八个魔君凑齐,最后改朝换代,以避免后来的靖康之耻以及中原百姓饱受金兵蹂躏的。
大家都知道,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本身就是一位活神仙,他手下的一千多金甲力士足以颠覆任何一个王朝。由于修道者不能逆天而行,甚至也不能过多参与凡俗红尘事务,所以他只能假借尚未得道的徒弟公孙胜之手,来达到“下山救世的目的。
公孙胜下山,一定是奉了师父罗真人的密令,要不然以公孙胜的道行,就是到宋徽宗那里露上几手,换个国师之位那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公孙胜费劲巴力撺掇托塔天王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就是断了众人后路,为梁山聚义铺平道路,为此他们还干掉了注定难成大事的白衣秀士王伦。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公孙胜偷偷摸摸想逆天而行救民于水火,贼老天这时候偏偏睁开了眼:托塔天王晁盖被一支来历不明的暗箭伤了性命,郓城县押司小吏宋江成了梁山总瓢把子。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宋江这样格局小、心眼小的伪君子真小人主导梁山,即使改朝换代,也未必就比老赵家那帮小心眼儿强,可能重文轻武更厉害,这样一个鸟朝廷,还是无法跟金兵铁蹄抗衡。
更何况宋江根本就没有改朝换代的意思,他的“只反奸臣不反皇帝”其实就是一个幌子,他不但不反昏君,连奸臣也不反,对高俅擒而不杀、卑躬屈膝,对童贯俯首帖耳一口一个“恩相”。
宋江不但没有帝王之福,也没有帝王之志,更没有帝王之气。公孙胜一看自己的一片苦心付诸流水,心灰意冷之下,也发现贼老天的力量无法抗衡,只好飘然而去归隐深山。至于公孙胜师徒道法大成之后,有没有再次挑战贼老天,那只能从后来的王朝更迭中去寻找答案了……
喵喵喵summer
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真正地看得通透的明白人并不多,除了浪子燕青外,也就只有公孙胜了。整个梁山的兴盛可以说是由公孙胜而起,但公孙胜却在梁山最强盛的那一刻离开梁山,后来勉强出山帮助宋江征辽结束后又毅然回山修道,得以真正解脱。
梁山泊作为小旋风柴进资助的一个不起眼的势力,原本只是叫作蓼儿洼,里面占山为王的只是以白衣秀士王伦为首的几个人。这其中的还有云里金刚宋万、摸着天杜迁,以及后来加入的旱地忽律朱贵。论起势力的雄厚程度,在当时的绿林势力之中完全排不上号,兵不精,马不壮,将不强。也就是占着地势之险才勉强得以生存。
公孙胜原本是师从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道号一清,除了武艺不凡之外,还习得一身高明的法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腾云驾雾只是等闲,因此得一绰号入云龙。下山之后结识了托塔天王晁盖,七星聚义后合谋上演了一出智取生辰纲的好戏,在白胜被捕招供,事发后无奈一起上了梁山。
但梁山的第一任首领王伦胸怀和格局太过狭小,害怕晁盖一行人上山自己的地位不保,晁盖忠厚老实,见状打算下山另觅地入伙,吴用却看中了梁山的地势险要,三言两语就激得原本就有梦想、有追求的林冲反水,火并王伦后占据了梁山。梁山也由此开始了走向兴盛之路。
后来冒险给晁盖一伙人提供消息后宋江因把柄被自己的小妾阎婆惜抓住,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结果被判发配。晁盖一伙人劫了法场,将宋江一伙请上梁山。本来梁山添了许多生力军是好事,但作为聪明人的公孙胜又怎会看不出其中的弊端?
晁盖忠厚老实,野心不大,只想做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草莽英豪,但宋江却有一颗追名逐利之心,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萌子。宋江底层小吏出身,为人八面玲珑,江湖名声远较晁盖为盛,更擅为人心狠,擅长谋划,懂得人心,很快就得到了原属晁盖一伙的智多星吴用的投靠,两虎两争,必有一伤,二人的争斗从宋江上山不久就开始,只是晁盖不曾发现,更不曾在意罢了。
但公孙胜却明白了这点,他很清楚,晁盖压根不是宋江的对手,迟早会输得一败涂地。但作为晁盖一系的元老级人物,公孙胜是一位聪明人,为何不早早提醒晁盖多做准备,尽早提防?我想这和公孙胜下山的目的有一定的关系。
作为当时的道家高人罗真人的高徒,公孙胜对自己的使命非常的清楚。乱世入世,引导时势变化,是有些道家高人奉行的重要使命。当时的朝廷腐败,诸多弊政积累之下,必然会导致天下反抗力量此起彼伏,而梁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
原本公孙胜选定效忠的梁山首领是晁盖,只是在晁宋都上了梁山,二虎相争时,公孙胜就明白了晁盖远远不是宋江的对手。看得通透,看得明白的公孙胜夹在其中左右为难,他既不忍看着自己的旧主晁盖惨败,结果悲惨,又不能动宋江动手,改变天命,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眼不见为净,在宋江取了老父亲宋老太公上山后灵机一动,以下山探望母亲为由一去不返。
只是后来宋江攻打高唐州时遇到了高廉这个法术高人,派戴宗两请公孙胜,公孙胜知道梁山内部的胜负已定,这才出山帮助宋江打下高唐州。更是在梁山好汉聚齐时,施法帮助宋江天降石碣,排定了梁山好汉座次。勉强留在梁山帮助宋江征辽成功,帮助朝廷清除了外患后,公孙胜的使命就已经结束,自然不会强留在梁山,看着内部反抗力量内斗,于是以出家修道为由飘然远走,再也没回到梁山,也因此得以善终。
我想公孙胜第一个离开梁山,除了跟师父罗真人交代的使命有关外,还在于他看得通透,北上征辽对外战争,是国家大义,自然是可以参与的,但征辽成功后,梁山必然会沦为棋子,因此朝廷上下是不可能容忍一个兵强马壮的招安势力存在的,梁山的结局是注定了的,不想牵连到自身,又不愿看到梁山众多兄弟惨死,干脆一走了之,早早从这个大泥潭中脱身。
给你小气质
这是因为公孙胜早已经预料到梁山和大宋朝廷不会尿到一个壶里。大宋官僚系统以及皇帝不可能真正信任,接受梁山的。梁山最终的结局那肯定就是“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以宋江,卢俊义为首的大部分支持招安的将领是不相信的,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赤胆忠心的为朝廷卖命,朝廷就会接纳自己。
公孙胜知道自己无法说服这些人,又不能在众兄弟中散播这种信息,这相当于挑拨离间。所以,他只好在打完王庆后,只身一人离开了这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最后的事实证明,他不但法术高明,对时局的判断也是高人一筹啊!
实际上,公孙胜在宋江上山不久就起了离开梁山的念头,他以探望老母的借口下山,一去不回头。
直到宋江在攻打高唐州时遇到高廉这个大麻烦,让戴宗和李逵去请他,两个人一唱一和,软硬兼施,后来经过师父罗真人的同意,公孙胜才第二次出山。
很可能此时公孙胜已经看出了一些端倪——宋江和晁盖在梁山的发展路线上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而晁盖又远远不是宋江的对手。按说,自己于情于理也应该支持晁盖,可是,现实是只有宋江才能掌控住梁山,要么就会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既然这样,公孙胜只好选择逃避,打算回到二仙山继续隐居修仙,“眼不见为净”吧!
可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宋江挥舞的道德大棒压力下,公孙胜不得不重新出山,从此跟着他们南征北战,东挡西杀。
打完王庆,公孙胜清楚,接下来朝廷肯定要让梁山去对付方腊。
可方腊绝不是田虎,王庆这些小虾米可以比的。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和梁山的实力不相上下,这一战,肯定惨烈异常。即使自己拥有强大的法术,也无法避免,这也是天数使然。
自己不忍眼睁睁看着的曾经看着一起喝酒,大吹大擂的兄弟一个个的倒在自己身边。
所以,只有离开。
当初也和宋江达成过协议,这次他再也没有理由强留自己了。公孙胜就这样离开了梁山。
lvase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公孙胜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他也是梁山108将中唯一一个懂得一些道术的人物。绰号“入云龙”。公孙胜最初上梁山是因为劫了生辰纲之后无路可走,所以和晁盖等人上梁山避难。也可以说公孙胜最早是晁盖一系的人马。
很多人看《水浒传》觉得梁山108位好汉上下一心确实值得称赞。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梁山之上实际也是派系林立。大家之间虽然互相都是为了兄弟情谊聚在一起,倒不如说是被逼无奈在一起抱团取暖。而且梁山之上人员也确实复杂。有原先白衣秀士王伦时期的残留人物自成一系,有晁盖的人马自成一系,有拥护宋江的人马,还有二龙山之类其他小土匪首领的人马自成一系。可以说他们内部其实竞争还是蛮激烈的。
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内部对于招安的态度。可谓是泾渭分明。双方之间也因为招安吵的不可开交。而这其中以晁盖和宋江两个阵营为首。晁盖原本就不相信朝廷根本不愿意招安,而宋江呢?原本就是一个小官吏,一直还对朝廷抱有期望。实际上在整个小说故事中。梁山好汉的陨落和宋江是脱不开关系的。他们的死可以说是宋江一手导致的。尤其晁盖死后宋江掌握大权之后。公孙胜就逐渐生出了离开梁山的打算。因为最初他看好的就是晁盖,而晁盖死后没有了人可以制约宋江。而宋江就是一股脑的要把梁山兄弟往招安的火坑里带。这在公孙胜看来是十分愚蠢的。而且宋江掌权之后对于晁盖的原手下也不是很放心。因为当初宋江上山之后晁盖想要让位给宋江,但是受到手下众人抵制。公孙胜想要把全自己,所以就假借思念母亲跑回了家,再也不回梁山了。
我说宋江自私小心眼可能很多人都不赞同。但从一些桥段中确实可以看出宋江的自私。林冲可以说是梁山的元老级人物了。一家人被高球迫害的是家破人亡。在宋江力主接受招安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林冲的感受。甚至也没有好言安抚林冲。反而是强逼林冲不可以坏事。这简直就是不近人情。还有宋江在最后临死之前还用毒酒毒死了李逵。理由就是怕自己死后李逵再次造反。天可怜见,李逵可是宋江最忠心的马仔。就是这么一个人宋江都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给害死了。这足以证明宋江的自私。
公孙胜之所以第一个离开宋江。就是看出了因为宋江的关系。梁山内部已经开始出现瓦解的迹象。并且宋江的所作所为就是让大家去送死。用大家的命去搏一个前程。事实上公孙胜也是非常明智的。之后梁山兄弟好汉死的死伤的伤,公孙胜及时的退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逍遥的生活到了晚年,可谓是梁山好汉中头脑眼光双全的一位英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
加拉太熊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中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仍然有名,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上似乎还节选这段文章,作为课文。如果第一次读这段故事,的确会觉得吴用下蒙汗药的方法,确实令人难以防范。
参与智取生辰纲的人中,有一人是公孙胜。
当时,晁盖、吴用、刘唐等人在谋划生辰纲之事时,公孙胜要见晁盖,庄客不同意,公孙胜还动手打人。为了能取生辰纲,公孙胜可谓是真心实意加入。后来,公孙胜也因此上了梁山,坐了第三把交椅。
然而,公孙胜后期却离开了梁山,而且是两次,这却是为何呢?私以为,有两方面原因,分别是原著设定和人物处理。
从原著设定来看,是因为公孙胜知道自己的定位。
公孙胜虽然是108将之一,但是他的师父罗真人说过,他上应天闲星。何谓天闲星?就是算清闲的,不会因为世事而忙碌的,哪怕是为了梁山大业。后来天降石碣,108将大排名,公孙胜的确时天闲星。
从整本书来看,公孙胜的确是很清闲的,不是每一场战役他都参与。
智取生辰纲时,他就提供了消息;后来上梁山,他做了点法术,打败了来追捕的官兵;再以后,就是高唐州斗法破高廉,降服混世魔王樊瑞。二败高俅时,公孙胜又祭风,火烧官兵战船。
南征北战时,公孙胜主要破贺重宝的妖法,助宋江破太乙混天象阵,降服乔道清和马灵,击败金剑先生李助。
可以这么说,公孙胜虽然道术高,但是基本不出手,只在对方出现术士的情况下他才出手。他就像是梁山的大杀招,轻易不出手。
另外,公孙胜是道士,道士讲究清闲打坐修道,若一直在梁山,经常面对打打杀杀,就无法修道了。所以,公孙胜第一次下山了。
至于第二次下山,则是因为师父告诫过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因为天命不可违。公孙胜若参与征讨方腊,梁山肯定能少损失一些将领,但他不能违背天命,这是原著的设定。
还有一点原因,是人物处理方面。
侯会在水浒探源中说过,公孙胜是水浒流传过程中,由后来人加进去的,最初劫取生辰纲的人中没有他。所以,那几回故事中,对生辰纲的人数,书中有时说“七人”,有时又说“六人”。
公孙胜道法高强,但法术战役毕竟是少数,如果公孙胜一直在梁山,普通战役他不出手,就会很尴尬,显得他很多余。毕竟他是第四位好汉,不发挥点左右就名不副实了。作者为了处理好这个人物,只能让他下山,有意让他避开这种情况,直到碰到法术战役时,才让他继续出现。
这样的好处是,避免了公孙胜的尴尬地位,同时也能在别人找他的时候,继续拉拢其他好汉,为其他好汉的出场,埋下伏笔。比如戴宗和李逵下山找公孙胜时,就拉拢了杨林、石秀等人。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公孙胜前后两次离开梁山,都和宋江无关,没有所谓的“公孙胜看透宋江故而离开梁山”之说。
连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都说过,宋江是忠义辅国,替天行道之人,公孙胜又怎么违背师父的意思呢?说他看透宋江,说他和宋江理念不合,书中并没有这样的文字。
如果公孙胜真的看透宋江,又或者所谓的理念不合,以他的本领,别说杀了宋江,就是举手之间,梁山也化为灰烬了。即便再不济,躲到别人找不着的地方也可以,还至于被戴宗找到?
唯潇
入云龙公孙胜,道号一清道人,当年智取生辰纲“七武海”之一,晁盖集团骨干,梁山好汉第四把交椅。
算得上是梁山最顶级元老与核心人物,不过在梁山招安后,公孙胜助宋江平定淮西,随即以侍奉老母,从师学道的理由“退群”,从此追求仙道,不问世事,而他也因此成为梁山众好汉中,少数得以善终的人。
作为梁山元老,公孙胜为何那么早就退群了?
钟情晁盖,厌恶宋江:
公孙胜并非凡俗之人,而是一位仙风道骨,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 他之所以屈尊出山,参与凡俗之事,为的是锄强扶弱、济世救苦。
朝廷腐败不堪,百姓苦不堪言,唯有推翻万恶的朝廷,才也有机会建立一个理想的仁爱之国,所以公孙胜将内心深处的梦想投资在了晁盖的身上。
晁天王有情有义,为人仗义疏财,仁义无双。
公孙胜敬佩晁盖正义的精神,投身晁盖麾下,为其出谋划策铲平乱世。
公孙胜与晁盖之间的联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十分明显,“智取生辰纲”、“谋定梁山伯”、“江州劫法场”,这三步棋下的是稳稳当当,堪称绝妙。
只可惜晁天王命途短暂,在讨伐座头市一战中不幸被毒箭击中,命丧梁山。 晁盖死后,宋江成为了梁山的一把手,宋江原本是一介郓城小吏,只因他为人仗义,孝养老母,而被江湖上的好汉们称作“孝义黑三郎”。
宋江在基层社会中的名气很大,口碑很硬,因此绝大多数的梁山好汉们都心甘情愿的效忠宋江,但是宋江的理念却和晁盖背道而驰。
宋江是一个过份迂腐的人,他对大宋的忠诚已经达到了“愚忠”的地步,因此宋江掌权之后提出的政治理念是“落叶归根,加入朝廷”。
公孙胜对宋江的理想嗤之以鼻,当宋江在梁山上公然提出“诏安计划”的时候,公孙胜便已经产生了退隐之心。
晁盖的惨死、宋江的计划以及梁山政权的颠覆…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公孙胜“退群”的导火索,然而这些还并不是公孙胜离开梁山的最终原因。
尊重师命,跳出火坑:
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是一位修成了正果的活神仙。
能够窥探天命的罗真人一早便看透了宋江的命运,所以送给了宋江八句“探命诗”,诗中的最后两句道出了宋江的下场:“始逢冬暮,鸿雁分飞。”
这句诗暗指宋江的计划必然会失败,梁山的好汉们将会劳燕分飞。
公孙胜必然明白这两句诗的含义,所以更加坚定了离开梁山的决心。
再来,由宋江领导的水泊梁山到了后期已经完全成为了朝廷的棋子,朝廷屡次命令梁山出征只不过是利用战争来削弱梁山的实力。
宋江对朝廷的“愚忠”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梁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朝廷利用,可宋江却如同一只哈巴狗一般乖乖的向着朝廷摇尾巴,公孙胜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兄弟们去为宋江送死,只好继续追随宋江。
直到梁山征讨方腊时,罗真人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这八字真言,公孙胜方才明白,如果继续追随宋江,那么死的有可能是自己。
公孙胜听从了罗真人的话,帮助宋江攻下幽州,又把宋江送入汴梁之后,便以侍奉老母为名,向宋江辞行,一去不回。
作为第一个退出“梁山聊天群”的英雄,公孙胜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他看透了宋江的为人,看透了诏安的弊端,看透了水泊梁山的下场。
有人说公孙胜是一个逃兵,可在我看来,公孙胜只不过是一个理想破灭后绝望的人。
奕心
续书征四寇中说,公孙胜在打完王庆之后,梁山人马回师驻扎在汴京行营时,忽然想起罗真人的话,随即辞别宋江,“遇汴而还”了。
续书前言不搭后语,在七十回书中作伪,给罗真人加了“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八字真言。但是,公孙胜并没有在打完辽国后止住,继续参加了打田虎、王庆的战斗。而且,征辽的故事是在田虎、王庆事之后才补写的续书。所以,原著中根本就不可能有公孙胜离开梁山的伏笔。
《水浒传》中,公孙胜根本就没有离开梁山,只是在宋江从还道村脱险后,回蓟州探望母亲和师父。那么,这一次公孙胜为何离开梁山,真的是去探望母亲和师父吗?
蓟州九宫县二仙山在哪里书中说,宋江在高唐州遇到了会法术的高廉,打了几场败仗。宋江赢不了高俅这个堂兄弟,吴用便出主意说,除非请回公孙胜,才能打破高唐州救出柴大官人。于是,宋江派戴宗、李逵前往蓟州寻找公孙胜。戴宗、李逵在蓟州四处探访,终于得知公孙胜的家在九宫县二仙山。
施耐庵的这个地名写得十分奇怪,蓟州在《水浒传》故事时期属于燕云十六州之一,为辽国所辖。书中却写了杨雄在这里做两牢节级,公孙胜、戴宗、李逵也能随意出入。而且,罗真人惩罚李逵时,蓟州大牢中竟然都是北宋的官吏。
难道施耐庵又写错了?其实,蓟州在北宋时期一度为大宋所管。同时,北宋把燕云十六州设为“遥郡”,并且,设有遥郡官员,象征“复燕”大计。历史上,高俅的儿子高尧康就做过遥郡的官员。而且,北宋与金国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的约定,灭辽之后,金国把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北宋,这其中,就包括蓟州。
《水浒传》中,隐藏着“宋金海上之盟”的历史。因而,蓟州被写成北宋的领地,同样是这段隐藏历史的写照。
蓟州可以是北宋的领地,这一点,施耐庵并没有写错。但是,蓟州是没有九宫县二仙山的。公孙胜的家庭住址肯定是虚拟的,问题是施耐庵为何这样写。
其实,九宫县二仙山早在《水浒传》开篇绝句中就伏藏了: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中的十五、五十,说的是河图洛书中的天地生成之数,大衍之数,隐藏着九星飞宫图。
按照九星飞宫所演绎的图像,九宫县二仙山便是“二黑五黄”的运程。因此,施耐庵以这样一个地名,暗示北宋王朝已经到了“五黄二黑”之地,即将灭亡了。同时,书中又以无数个“十五”月明之夜,暗藏了明朝同样走到了这一步,逃不脱“天道循环”的规律。
这样的高级隐喻涉及到明朝国祚,因而,七十回之后便被腰斩,以续书征四寇蒙蔽原著本义。因此,公孙胜便离开了梁山队伍。
因为蓟州九宫县二仙山是这样的隐喻,所以,公孙胜离开梁山回家探母就大有寓意了。
公孙胜什么时间离开的梁山书中说,宋江与宋太公、宋清安全上了梁山。第三天,公孙胜忽然动起了回家探母的心思,便向众头领辞行。
公孙胜此时离开梁山,从故事的逻辑来讲,十分地合理。但是,若是再往前面看,公孙胜选择这个时间节点离开梁山回九宫县二仙山,就大有讲究了。
公孙一清先生是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离开梁山的,这是因为,宋江受了九天玄女的蛊惑,即将脱离霹雳大仙之“道”。公孙胜得知此事,便立即回家,给师父罗真人打小报告去了。
九天玄女是一个假冒伪劣的山寨版货色,不是给黄帝传授兵书、法术的那位道家最高阶神。书中以两个故事,交代了宋江遇到了一个冒牌货。
一打祝家庄时,宋江好不容易杀到独龙冈前,却不见对方一兵一卒。宋江情知中计,在马背上背诵玄女天书,却只得到五个字“临敌休急暴”,这是什么鬼兵法?
打高唐州时,林冲、秦明这支先头部队被高廉的法术打败,宋江非常惊奇地问吴用,这是什么法术。吴用说,想必是妖术,可以用回风返火法破之。宋江此时已经不再“善观熟视”天书,而是临时抱佛脚地翻阅。果然,在第三部分找到了“回风返火法”。第二天,宋江以九天玄女法术对阵高廉,败得比林冲、秦明还要惨。
无奈,只得派戴宗、李逵去搬取公孙胜。九天玄女的法术干不过高廉的妖术,这个玄女真得了吗?
因此,公孙胜在这个时候离开梁山,就是针对假冒伪劣的九天玄女的。那么,公孙胜又是个什么来头?他为何要跑回家,给罗真人打小报告呢?
霹雳大仙主持梁山封神大典梁山凑满一百单八将,宋江便命公孙胜在梁山主持罗天大醮。法事做到第七天夜里时,只听得西北乾方一声巨响,一只大金盘从天而降。这只大金盘落到了梁山正南方向,化作决定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座次的石碣。
这只大金盘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隐喻的就是霹雳大仙。这件事,我在很多文章中都讲过了,为了节省篇幅,此处略去不讲。这只大金盘不仅隐藏了从西北方向来的金国兵马,还是明朝被后金所灭的大预言。大金盘落在了正南方向,也预示着南宋的建立,以及明朝建都南京。
西北乾方其实也指蓟州九宫县二仙山,施耐庵就是以九星飞宫暗示了王朝的命运。所以,这只大金盘的出现,意味着“五黄二黑”格局的正式形成,北宋即将被金国所灭。
公孙胜梁山做罗天大醮,照应的是“张天师祈禳瘟疫”。张天师还没有做完七昼夜罗天大醮,伏魔大殿的地窖中就传出了“半夜军中一声雷”,霹雳大仙放出了妖魔。这些妖魔就是来“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霹雳大仙放出妖魔,是张天师亲自操刀的。张天师是宋徽宗时期的虚靖先生,此人发明了道家最高法术——雷法。因而,他就是霹雳大仙的化身。雷法就是书中的“五雷天罡正法”,因此,罗真人是霹雳大仙的徒弟,上清宫接待洪太尉的住持真人。无疑,公孙胜就是霹雳大仙的徒孙。甚至,就是霹雳大仙的另一个化身,所以,他的绰号是入云龙。
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却是把北宋乾坤搞得稀里哗啦的。完成这样的使命,霹雳大仙就开始封神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上应天星,都是霹雳大仙所封之神。
公孙胜是封神大使,他怎么可能脱离梁山队伍?
公孙胜不可能脱离梁山队伍,但是,赵匡胤是大宋的开国之主,为何要下放天罡地煞搞乱自家江山呢?
《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三重境界却说宋江因躲避赵能赵得的追捕,逃到了还道村,这就意味着宋江必定要率领妖魔们“还道”了。这个道,说的就是“替天行道”之道。
宋江躲在神厨之中,被九天玄女请进了皇宫。书中以“龙墀”、“龙凤砖阶”、“朱红棂星门”、“龟背大街”等符码,暗示宋江进入了北宋、大明两家皇宫。因而,这个九天玄女隐喻的就是宋真宗、朱棣等皇帝。
九天玄女赐给宋江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三卷天书,天书的尺寸是长五寸、阔三寸、厚三寸,这一串数字对应的就是“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三月初三是玄武大帝的诞辰,宋真宗、朱棣都是非常信奉玄武大帝的,而三卷天书,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搞鬼搞神,伪造的三卷天书符箓。
因为“杜迁”的金匮之盟,北宋皇位传承乱了世系,宋太宗以后,没有把皇位交给赵廷美,更没有还给赵匡胤这一脉。所以,霹雳大仙就要搞乱他们的江山了。到了南宋赵构手中,皇位才还给了太祖系。因此,那只大金盘就落在了正南方向。
宋江受了三卷伪天书,走出玄女殿,却见到了“二龙戏水”的场景。这处描写,隐喻的是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
因此,这些皇帝们给宋江传了伪天言: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是要宋江辅佐君主。说得更直接一点,九天玄女威逼利诱宋江“替天子行道”。
公孙胜得知这个情况,便立即回到九宫县二仙山,向师父报告。于是,罗真人修正了九天玄女的伪天言,派公孙胜回梁山监督宋江“替天行道,保国安民”。只保国安民,不辅佐那些妖魔皇帝。
但是,佛家护法天王晁盖却不答应罗真人的主张,带领梁山好汉攻打金国人占领的曾头市。于是,“替天行道”推出了第三重境界:保境安民。
北宋因“宋金海上之盟”而被金国灭亡,宋江率领梁山好汉高举“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忠义之旗,脱离霹雳大仙的法术,奋战在抗金前线。
所以,公孙胜肯定不会离开梁山。他必定要与一百单八将一起,还道于“保境安民”。
添给我阳光
公孙胜最厉害之处,不是武功,不是智谋,而是法术。
论武功,他的实力如何呢?书中如此记载公孙胜,说他“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
这个介绍是不是有些眼熟呢!宋江刚一出场,作者对他的介绍是“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两者惊人的相似,宋江和公孙胜一样,都学了许多武艺,但杂而不精,难以与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一流高手相提并论。
然而,宋江绝少与人动手,他唯一一次动手,是亲手杀了阎婆惜,不过,阎婆惜是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此处看不出宋江的能耐。
公孙胜不同,公孙胜第一次出场之时,想进入晁盖屋内,但晁盖正与吴用、三阮商量密事,不许放别人进来,家丁硬拦着不让公孙胜进,公孙胜情急之下,打倒了十几个庄客。
这说明公孙胜是有两下子的,似乎比宋江更厉害一点。
论智谋,公孙胜比不过吴用,智取生辰纲是吴用全程策划的,公孙胜只是告知杨志一伙必从黄泥岗经过,如此而已,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就算他不来,生辰纲也会被劫,如此看来,倒像是公孙胜故意斜插一杠子,来分一杯羹似的。
不过,后来何涛到石碣村抓捕晁盖一伙,公孙胜施展妖法,刮起一阵风,风助火势,烧死官兵无数,也算立了大功了。
所以,总的来看,公孙胜不以武功、智谋见长,而以道术见长,有人说,吴用+公孙胜等于诸葛亮,似乎有些道理,公孙胜是副军师,吴用的补充,吴用搞不定的,就借助于公孙胜的道术来搞定。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公孙胜协助晁盖智取了生辰纲,逃到了梁山之后,林冲火并了王伦,晁盖成了老大,吴用成了老二,公孙胜成了老三,可谓春风得意,可等宋江上了梁山之后第三天,公孙胜便要走,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孙胜向晁盖和宋江辞行,给出的理由有二:一是老母亲无人照顾,二是想去看看师父,百善孝为先,晁盖和宋江不好拒绝,后来晁盖捧出了一盘金银,而公孙胜只取了一半,便大踏步走了。
公孙胜为何这个时候离开呢?大体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是公孙胜是道人,不喝酒,不吃肉,不说脏话,不很合群,要知道,梁山好汉都是粗鲁之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满口脏话,不服就干,公孙胜太另类了。
二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晁盖是梁山之主,但宋江来了,形势就变了,要知道宋江很会耍手段,表面上客客气气,但内心里阴险狡诈,无所不用其极,他为了逼秦明上山,居然假冒秦明的名号烧杀抢掠,杀死几百个无辜生命,他够狠。
并且,宋江很有一套,很会笼络人心,武松死心塌地,李逵可以替宋江去死,花荣、王英、燕顺等等都是宋江一伙的,后来,吴用见晁盖不是宋江的对手,也站到了宋江这一边,阮氏三兄弟见吴用过去了,也跃跃欲试。
公孙胜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料定晁盖斗不过宋江,早晚死于宋江之手,但他又不忍看到晁盖之死的惨状,更不想做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最后果然,晁盖被一只有毒的暗箭射中了,这只暗箭十分奇怪,上面刻着史文恭的名字,试问,哪有故意箭刻着自己的名字的,这不是给自己树敌吗?还有当时黑灯瞎火的,怎么就能射得这么准呢?
有人怀疑,射这只箭的不是史文恭,而是花荣,而花荣正是宋江的拥趸。
小丢乐
公孙胜在《水浒传》里,是传奇人物。
他本是方外人士,助晁盖夺取生辰纲,一是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所以,此举算是为民,侠义使然。二是希望民间有人勇举起义气,对抗朝廷,所以随晁盖上梁山,助其一臂之力,在大家的努力下,梁山确实也发展成了一支可以对抗朝廷的队伍,多方英雄好汉云集,前途可谓一片光明。那为什么公孙胜又是第一个弃梁山而去的人呢?
第一次离开,是宋江刚上位不久,公孙胜说要去照料老娘,宋江说接他老娘上山,但公孙胜拒绝了,离山而去,第二次离开是在征方腊时碰到了一个啥阵时,宋江这厮解决不了,这时候又想起了公孙胜了,毕竟关于奇门遁甲这一方面是公孙胜的强项,结果就叫了自己的打手李大粗去请公孙胜了,这一次公孙胜是不愿意出山的,只是后面再次出山,一是被李大粗逼的,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与宋江的缘份做个了断吧,这次出山解决事情后,又离去了,这次离去后就再也没有出现。
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种:第一种可能:公孙胜在梁山来说,自己是不愿投降朝廷的,他是看出来宋江的最终目的是把梁山做大做强,有了更多与朝廷谈判的资本,但是对于他来说,本来就是方外人士,不争名也不争利,当时来梁山也只是为了替天行道,拉一个能与朝廷相抗衡的队伍,队伍是拉起来了,但宋江要走的路却是把这支队伍又重新拉进朝廷,这是自己不愿看到的,加上自己在梁山排名前有宋江,卢爷爷,吴用(确实很无用的),胳膊拧不过大腿,所以走为上计。
第二种可能:最早时,晁盖,吴用,公孙胜带领的梁山,只是替天行道,宋江进入核心集团后,晃盖很快就死去了,这里面有宋江的手段,也有少不了吴用的计策,所以,有可能是晁盖的死确实是宋江吴用所为,公孙胜看透了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所以选择离开,这也不失一个明哲保身的手法。
第三种可能:公孙胜下山本来就是为了历练,梁山起来了,队伍也壮大了,他觉得自己的使命也完成了,所以绝然离去,毕竟名利对于方外人士都只是身外之物。
我觉得公孙胜在整体《水浒传》里,就是起因的一根线,最早的借鬼神扯出了108天煞地罡将,劫生辰纲与带队伍上梁山,后面在梁山排名时,又是借公孙胜之手天降石碣等手段确定了108将的排名,所以,公孙胜在整个梁山的前期发展与排名时,都是功不可没的,他的离去可能是他的使命已完成,也有可能是看清了宋江的真面目。
青蓝焰火
《水浒传》中,一位入云龙公孙胜,一位花和尚鲁智深,此二人对应佛道两教。梁山一行对于他们二人,只不过是黄粱一梦,一场修行罢了。
道士下山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自古以来就有“乱世下山、救国救民”的传统。例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张良、丘处机等等。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很多原本隐居的道长毅然下山入世,抵抗日寇,保家卫国。例如李圆忠、甘盛荣等,他们一身好武艺,一腔爱国情,都是当年赫赫有名的“下山道士”。
所以,当北宋末年,昏君无道、奸佞当权、民不聊生之时,公孙胜下山了。他打听到了生辰纲的消息,选择了奉晁盖为主,准备“替天行道”,拯救黎民苍生。
第一次离开梁山宋江上山的第三天,公孙胜就第一次离开了梁山。书中写道:
公孙胜以看望母亲为由辞别梁山,看似是尽孝道,实际则是宋江的上山,已经大大违背了他下山的初衷。这次的离开,是主动的逃离。
其一,宋江以诏安为日后梁山发展的大方向,骨子里的忠君思想,与公孙胜的理想格格不入。公孙胜的下山,为的是“替天行道”,而不是为国效力。
其二,公孙胜下山后,主动选择了以晁盖为主。而宋江带着一干嫡系人马上山,必然会引起纷争。作为只想济世救人的出家人,这种纷争是公孙胜不愿意参与的。
二次下山本来公孙胜走时,说的是三五个月再来相见,却是一去不回。宋江这边为救柴进,攻打高唐州,被懂法术的高廉折腾的“神清气爽”,没办法只能派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可公孙胜的态度,却是耐人寻味。
书中写戴宗和李逵苦苦央求,公孙胜只是推脱,说师父罗真人不肯放行。而罗真人一番话语,更是让人深思。书中写道:
罗真人道:“吾弟子既脱火坑,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自宜慎重,不可妄为。”戴宗再拜道:“容乞暂请公孙先生下山,破了高廉,便送还山。”罗真人道:“二位不知,此非出家人闲管之事。汝等自下山去商议。”罗真人称梁山为“火坑”,觉得这是“闲管之事”,可见他认为宋江治下的梁山,已经不是能让出家人“救世救民”的所在。
但是最终,罗真人还是放行了公孙胜,因为李逵半夜去砍杀他,让他觉得可以看“李逵的面子”,让公孙胜走一遭。许多小伙伴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戴宗持之以礼,苦苦相求,罗真人不准。李逵要杀罗真人,罗真人反而应允了呢?
其实李逵此人,是个至纯至性之人,他草菅人命,滥杀无辜,是因为他不在乎。他不在乎别人的性命,也不在乎自己的性命,一切行事皆随本心。而道教,历来是超脱生死的,性命与修道之人而言,也是小事。随情随性,才是证道得果的根本。所以,罗真人看不起“蝇营狗苟”的宋江,却认为李逵此人淳朴烂漫,大有慧根。
公孙胜走时,罗真人送给他了八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第二次离开梁山话说宋江剿灭王庆,班师回朝,公孙胜记起罗真人“逢幽而止,遇汴而还”一语,毅然辞别梁山众人,得以避开征方腊的惨烈结局,回山修道侍母,以终天年。
其实早在宋江征辽得胜回师之时,就与公孙胜拜访过罗真人。罗真人警告他说:
罗真人道:“非也。将军……得意浓时便当退步,勿以久恋富贵。”宋江再告:“我师,富贵非宋江之意……”罗真人笑道:“大限到来,岂容汝等留恋乎!”可见,罗真人把宋江看的极其透彻,久恋富贵,必害了自己与众兄弟的性命。宋江犹自嘴硬,罗真人报以大笑。
临走时罗真人送给宋江八句话,其实已经为宋江规划了出路:
“忠义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翻译过来就是:像你这样的忠臣义士,当今是很少了。你征辽的功绩,就像月亮的光辉一样,其实是很虚无的。“始逢冬暮”中的始就是“方”,冬就是“腊”。“鸿雁纷飞”,指的是兄弟离散。意思是遇到方腊,就是你们兄弟离散之时。“吴头”,指的是浔阳江边题反诗为开始,“楚尾”,指的是征楚王王庆为结尾。只有这样的有头有尾,才能“官禄同归”。
只可惜宋江没有看懂,最终梁山好汉死走逃亡。公孙胜看懂了,及时脱身。
功名情谊,皆不挂心无独有偶,宋江征辽后,曾与鲁智深一起去拜会过他的师父,五台山的智真长老。智真见到鲁智深,开口便道:
“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听后默然无语。
其实,在罗真人或智真长老此等世外高人眼中,自己徒弟入世的这一场杀人放火,为的是渡人,更是渡己。所以,其他梁山好汉相聚一场,有的为兄弟情,有的为报国义,有的为救苍生,而对于鲁智深和公孙胜而言,他们的本质,为的是自我的修行。
佛家讲求圆寂坐化,所以鲁智深擒方腊而得圆满,圆寂于六和寺。
道家讲求得证长生,所以当公孙胜觉得宋江所为,无法得证大道时,他就会选择飘然远去。当公孙胜觉得征方腊九死一生时,他就会选择及时避祸。这就是他两弃梁山的根本原因。纵观梁山众人,谁又能像他一样,不受义所累,不受情所累,不受利所累,如闲云野鹤,说走就走?
能束缚他的,唯“道”而已。
“天闲星”,实至名归。
Planoye
第一,公孙胜梁山四哥的地位已被架空,他自认为已没有继续留下的必要。经过征讨辽国、田虎和王庆等一系列战争磨合,梁山集团实际.上已分化整合为宋江和卢俊义两个集团军。宋和卢屡屡分兵作战,这两支集团军的成员越来越固定,基本形成了两条平行线。
宋江军团这边,宋江是主帅,吴用是参谋,一正一副;卢俊义军团这边,卢俊义是主帅,朱武是参谋,同样一正一副。这样的权利分配显然不能令公孙胜满意,他这个梁山四哥和集团常委实际上已被架空,变得有名无实。公孙胜的作战指挥权甚至还不如朱武,如入云龙这般的血性汉子哪能受这等窝囊气,干脆一走了之。
第二,宋江的政治路线与公孙胜的革命理想相差太大。公孙胜是一个极富革命理想的同志,他劫生辰纲不是为了自己富贵,而是为了获取革命建设所需的资金(出发点远比一同作案的刘唐和三阮之流高尚得多)。
公孙胜理想中的梁山既不像晁盖主导的那样毫无远景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一天强盗抢一天劫,也不像宋江主导的那样一门心思走招安路线和公孙胜的宗教身份看,他的革命理想应该如前辈张角和晚辈洪秀全那样轰轰烈烈并惊天动地一番。走强盗路线和投降主义路线是为公孙.先生所不齿的,理想不能实现。留之无益,因而他有了两次脱离组织的经历,并且第二次已下定决心不再回头。
善解人衣
个人也是钟情于水浒传,感觉公孙胜的离去有以下原因。
首先,他是修行时间更长的出家人,梁山的兄弟情义没那么容易打动他。若不是李逵的粗鲁和他师父罗真人的命令,公孙胜是不会再去梁山的。
然后,就是与宋江的关系不好。他毕竟是和晁盖一起上山起义的。宋江上山之后,公孙胜马上就跑了。感情更是不合。而且新老寨主更替之时也没少排挤那些元老,导致矛盾更大。不少的聪明人还碍于情面纠结于灭了方腊再离去,而公孙胜直接就跑了。
其次,公孙胜虽然走了,但是把本领传给了樊瑞和乔道清。他们两个的法术足以解决问题。所以对此也没有什么愧疚的。
最后,就是天命所归。公孙胜学道之人,领会了师父留下的偈语的意思。算到了结局,就早早地离去了。没有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潜心地修道学习。
综上所述,他的离去也是理所当然,谁也没必要苛责他。
苝小珞
从一部小说来看,公孙胜的离开梁山好汉是有一定损失,但没有神医安道全的离开损失大。可是,不如此安排,故事又怎么结尾呢?让梁山108条好汉在剿灭方腊后都活着回朝廷领赏受封,宋朝皇帝会睡得安稳?而故事还要写到什么时候呢?再说每一场战役不损失几位将领也说不过去呀!
燕燕yvonne
公孙胜是老油条开溜最快!
先回答问题,梁山第一法术高手公孙胜,撺掇梁山聚义第一人,为何第一个离开梁山?我的回答是公孙胜是老油条开溜最快!
公孙胜是个道人 ,本来应该是哪里凉快哪里玩儿去,顶多闲下来读点经书做点功课什么的,而公孙道人倒好,竟然跑到一堆要造反的家伙那里去,杀人放火抢劫!
他一出场更是让俺感到愕然,竟然吵着闹着要送给晁盖一套富贵,要跟着晁盖一起去抢劫?!不让进门,就打架,一下子打倒了晁盖村长家里好几个跑腿的。出家人应当是淡泊名利,可他早就看上了梁中书送给老丈人的生辰纲!真是有点滑稽!
公孙胜会点道法,腾得云,驾得雾,可他算不上真正“道”中人,应该属于道人中不务正业者!整天在那里念经做功课多没劲儿,连钱都没得花!马不吃夜草不肥,贫道得吃点儿夜草去了。公孙道人就吆喝着晁盖等人抢生辰纲。
公孙道人抢了生辰纲,上了梁山,就跟着大块吃起肉大碗喝起酒来。可没待了几天就又来事儿了,说是家里老娘需要照顾,要回家。理由冠冕堂皇,谁能阻拦?个中缘由也都知道,不就是因为头头们闹矛盾了,晁盖已经是老大了,宋江还想做老大,支持谁不支持谁呢?都是好哥们,都不能得罪,还是下山躲一躲吧!列位看官,公孙道人多油啊!
后来高唐州打不下来了,高廉会法术,弄得好汉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没办法,还得让公孙胜来,于是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那道行多高啊,早就算出他们要来了,就躲在一边不去。去什么去,到现在一把手到底是谁还不一定呢,去了之后还是麻烦!干脆躲起来不见!谁知道,李逵那家伙二楞呱唧的,要砍他娘,再躲着不见,谁知道这个愣头青会做出什么来,回是跟他们去吧。
回到了梁山,活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就是不多说话,不表态。有吴用吴军师呢,管他呢!从晁盖到宋江的班子交接中,公孙胜一句话也没说,当然职位也没变,还是四把手,该配的秘书配了,该配的车子配了,待遇一点儿也没少!
只要不少我的,啥事儿都懒得管!后来就是招安大事儿了。多少兄弟已经在官场里边混过,都知道官场里边可是一潭浑水,招安有什么好果子吃。这里边的毛撬,公孙胜早就看出来了,不说!说了嘛用也不管,干脆不说!李逵、武松、鲁智深他们少说了,管什么用!一把手宋江要招安,谁能拦得住?整个招安的谋划中没见四把手公孙胜说过什么话,办过什么事儿!公孙胜油啊!后来打完辽国,一看形势不好,公孙胜又一次脚底抹油——溜了。
后来整个结局太惨了,好汉们死了大半。我们就更不能不佩服这个公孙胜了!
hljgdtxy
入云龙公孙胜是托塔天王晁盖七星聚义的首义之人,且是自家慕名而主动找上门来的。可以说是奔着义气而来。
至于后来为什么第一个弃梁山而去,这其中的原委也只有入云龙心里最清楚。读者心中也会大略的谋划出一些端倪梗概。
七星聚义,首战就劫取了生辰纲,说明那时节的七个兄弟并肩同气,一致对外,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共同阵营。联手做大了梁山泊的造反事业,七星之中谁都居功至伟,入云龙当然也不例外。他也会对晁天王一干人等披肝沥胆真诚以待。
坏就坏在晁天王不幸曾头市中箭一命归天,也撇下了几个同甘共苦的好兄弟。当然也包括主动上门投靠的公孙胜。那个曾经一个鼻孔出气的智多星吴用,不知道什么时候卖身投靠了及时雨,这才是入云龙重返故地出走离队的肇始发端。
本来一起上山的兄弟,有人却背地里背叛了他们共襄义举的初衷,转而抱起了黑三郎的大腿,当上了别人家的狗头军师,反过来算计一起上山的兄弟,搁谁心里都会觉得别扭和难受,更不愿意从心里接受这个现实。也别说是他公孙胜,任何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士都会觉得这事儿办的实在不地道,不人性,更不哥们儿。
吴用却偏偏就这么干了,且还干的风生水起心甘情愿,这样的结果别说公孙胜事先没想到,就是知人善任的晁天王恐怕死了都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公孙胜的师傅那可是当朝一个前知五百年后觉五百载的世外高人,还曾给过徒弟几句偈语,嘱他一定要按偈行事,他公孙胜自然不敢有违师命,更不敢以肉体之躯抗衡本来天定的宿命,只能是按照事先的预设离开梁山泊,不然的话师傅那儿也会没法交代。何况师傅还为他代养了蹀躞蹒跚的老母亲,更让他无话可说,师傅的话就是圣旨,他也根本不敢违背。
更何况,再呆在山寨已无任何意义,晁盖已死,剩下的兄弟分崩离析,尤其是那个曾经的智多星主心骨和他们玩了个华丽转身,背道而驰,再也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了,再呆下去只能徒增烦恼,也会让内心不安,对不起一起聚义谋划的晁天王,也对不起那些以命相随的生死兄弟,那就只有车转身行转而离去这一条路了,再也没有其他选择。否则的话,那就是兄弟阋墙,同室操戈,兄弟之间死磕,任谁也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发生,莫不如早些离开,眼不见心不烦,况且师傅那一纸偈语尚在,更不能忤了师愿,那就剩离开这最后一条路了。
公孙胜是一个知机的人,不像那些出生入死的武将们胸无点墨只道是鞍前马后执鞭坠镫,至死不渝,他是有慧根的人,也是跳出三界外的人,本不属于尘埃末世,自然就会归于仙班,再回到那个禅意融融的僻静之所,一来随师傅修得正果,二来养奉慈母颐养天年,三来也是命中注定,不然会有这一劫,只好任凭这一劫化解了方才离开。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