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几分钟,最长两三天,总之活不了太久。
活人殉葬,又称人殉,是指古代葬礼中,用活人进行陪葬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而陪葬人数的多和少,与逝者的身份高低有很大关系。
在墨子·节葬一书中,就明确记载的陪葬人数的的相关规制,如天子驾崩,陪葬人数从几十到几百不等,士大夫死,陪葬人数则从数人到数十人有余。
但不管陪葬人数有多少,这些人显然并非自愿,在被强制性送进墓穴中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那么,这些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的陪葬者,能够在墓穴中活多久呢?这要因人而异,同时还要视墓穴内部的情况而定,但不管怎样,肯定不会活太长时间。
毫无人性可言的人殉人祭制度
人殉人祭制度由来已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用活人进行殉葬以及祭祀的现象出现,到了殷商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根据已经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在盘庚迁殷到帝辛亡国的273年中,仅用于人祭的活人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三千多人,而最多的一次祭祀活动,就足足用了500人殉葬。
之所以殷商时期的人热衷于人殉人祭,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能力低下,再加上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威,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就不得不成为了统治者的陪葬品。
一般来说,人殉和人祭,所需要的人身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这里面有着严格的划分。
人祭对象,一般都是奴隶为主,尤其是一场战争后,战败方的俘虏在沦为奴隶之后,基本上都会成为人祭的对象。
并且,殷商时期各种祭祀活动频繁,上到军国大事,下到气候变化,总之都能找到需要祭祀的理由,一旦祭祀,这些奴隶们就派上了用场。
举行人祭时,那些被祭者十分凄惨,他们的地位,与祭祀天地的牛羊等牲畜差不多,为了让他们快速死亡,通常采用的方式多为砍头或者放火烧两种。
另外,还有剁碎、血祭、活埋等五花八门的方式,总之就是为了完成祭祀,这些奴隶的生命如同草芥,在统治者的眼中,毫无价值可言。
至于人殉,就是一种比人祭更加残忍的陪葬方式。
前文也讲过,人殉指的是用活人陪葬,自然而然的,从殉者很少有自愿的,很少有人主动放弃生命,更何况是去为了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陪葬。
但由于身份地位的高低不同,即使这些人不情愿,但也不得不走进墓穴,一般来说,能够进行人殉的,大多都是死者生前较为亲近的人。
比如在1976年,河南安阳西北发掘出的一座殷商贵族墓中,就发现了人数众多的陪葬者,其中,用作人祭的有一千四百余人,大多都是未成年的儿童,他们生前被砍头或锯手、足等,其中还有部分人祭者,还带着脚镣等刑具。
除了人祭之外,在这座古墓中,还发现了不少人殉者,大约有两百多人,而从他们身边的遗物来分析,这些人的身份要比人祭者高得多。
这两百多人中,包括墓主人的内侍、宠妾、婢女,以及护卫、杂役等,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长眠于地下。
也就是说,古代能够为墓主人进行人殉的,一般都是墓主人身边比较信任或者亲近的人,毕竟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认为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还会继续享受生前的待遇,因此,也就不会让陌生或者不熟悉的人来给自己陪葬。
人殉又分为生殉和死殉两种
同样是人殉,依然有不同的方式,共分为生殉和死殉两种,这和被殉者的身份也有很大的关系,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人殉方式的不同。
所谓生殉,就是将活人送进墓穴,然后封闭墓门,任其在里面自生自灭。
而死殉,则是将人用特定的手法杀死后,再送进墓穴中的指定位置,以此来陪伴死者。
这其中,在进行生殉时,为了防止被殉者挣扎,一般会采用提前麻醉的方式,或者用绳索将其捆绑起来,令其失去行动能力,然后装入箱内送进墓中。
明朝嘉靖年间,在山东临朐县就发现了一座古墓,据说是西晋时期无盐后的陵墓,在墓中就有四名女子,分列无盐后两侧,赤身被捆,这显然就是典型的生殉。
还有一种更残忍的方式,就是用钉子将被殉者活活钉在墓道中,令其不能脱身,清代文人袁枚在《子不语》中,就描述了一座先秦古墓被发现后,里面陪葬的男女老幼,皆是钉在墓主棺椁的四周的墙壁之上。
而秦始皇的陵墓,更是把生殉发挥到了极致,当年陵墓修成之后,秦二世胡亥一声令下,万余名修筑陵墓的工匠被堵死在地下的墓穴中,可以说秦始皇是开创了生殉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并且,历史上还有为了达到生殉目的的君王,不惜采用诱骗的方式,让民众进入墓穴当中的。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的女儿深受其宠爱,因此就养成了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脾气,某次,阖闾的下属进贡来了一条白色的鲤鱼,阖闾品尝后,味道十分鲜美,因此吃了一半就留了一半,准备让女儿也尝尝。
结果,这位大小姐看到鲤鱼只剩下一半,就耍起了脾气,赌气将自己关在房间内,并且,越想越气,最后,居然上吊自杀了。
女儿死后,阖闾十分伤心,就为她建造了富丽堂皇的陵墓,而在墓建成后,阖闾找来一帮舞者,带着仙鹤在街上跳舞,围观的人十分好奇,也就越聚越多。
这个时候,阖闾暗中命人驱赶仙鹤,往女儿的陵墓走去,而围观的人不明就里,也就跟着来到了陵墓前,等他们进入墓道后,阖闾马上叫人封闭墓门,就这样,一群“吃瓜群众”被活活的封在了墓穴中,成了阖闾女儿的陪葬品。
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知道没有人心甘情愿地当陪葬品,因此,不得不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而死殉也就因此出现。
死殉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以明朝为例,自明太祖朱元璋再次将人殉死灰复燃后,陪葬的后宫妃子就会提前吃下“催死饭”,饮下“乌头酒”,然后走向死亡。
到了清朝,虽说康熙皇帝曾下诏废除人殉这种陋习,但民间依然存在有这种现象,死者的某个妻妾一旦被指定为从殉者后,就会“艳妆而坐”,打扮的漂漂亮亮,并且一顿好吃好喝之后,饮毒酒上路。
而更多的,都会使用自缢的这种方式,从殉者不管身份高低,都会被聚集在一个房间内,吃完最后的一餐后,由专人负责监督,集体自缢身亡。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人不愿意,比如明成祖朱棣驾崩后,一名来自朝鲜的妃子由于年龄小,不愿意就这么死去,现场是又哭又闹,但最终,还是被太监亲自动手将其勒死。
更夸张的,当属成吉思汗,据记载,成吉思汗死后,运载其灵柩的马车,所到之地,只有遇到活人,统统“尽杀之”,残忍程度,可见一斑。
不管是生殉还是死殉,都是殉葬制度中无比残忍的方式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古代统治者所谓“事死如事生”的梦想,但这个虚无缥缈的梦想,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用无数活人的生命堆成的。
活人在墓穴中能活多久?
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从殉者能够活着进入墓穴中,如果被弄死才送进墓穴,那就不存在活多久的问题。
而能活着进入墓穴的从殉者,一般来说少之又少,除了那些指定的妃子等陪葬人员外,就是修建陵墓的工匠。
那么,这些“有幸”活着进入墓穴的人陪葬人员,会在里面活多久呢?
山海经注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周时期一名女子被埋入墓中,一直到了魏晋时被人无意中发现,将其救出来后,这名女子尚有呼吸,调养月余,居然能开口说话,世人十分惊奇,纷纷前来围观,最终,这名女子被送往京师,不久便因病去世。
当然,《山海经》中的故事真实性有待商榷,所以没有参考价值,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活人被关进墓穴后,是活不了太久的。
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氧气
众所周知,墓穴内部不管是如何豪华,它在封闭之后,氧气的含量都会逐渐减少,而人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是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的。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在大脑缺乏氧气的情况下,基本上4-6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紧接着就是窒息死亡。
即便是肺活量大的人,最多也就是多坚持了几分钟而已,因此,如果没有氧气,几分钟之内,从殉者就会死亡。
其次,假设氧气充足,还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缺吃少喝
可能有一些墓穴会存在通风的现象,我们假设里面不缺乏氧气,这种情况下,人能够在里面存活多长时间呢?
答案是最多三五天。
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没有可供吃喝的东西,人可以在饥饿的状态下,存活一周甚至更长,但若是没有水,那顶多也就是三五天,届时就会缺水而死。
还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那就是无边的恐惧
即使是不缺乏氧气,并且有吃有喝,人能在墓穴中活多久呢?这个不好界定,但是同样也不会活得太久。
毕竟墓穴是一个十分阴森恐怖的存在,陪葬人员也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而距离他们不远的,就是躺在棺椁里的死者。
再加上黑暗压抑的环境,各种未知的事件,都会让人抓狂。
更重要的是,还有自知无法逃出升天的绝望,这才是最要命的,哪怕是上述各种条件都具备,陪葬人员也不会坚持太久,无边的恐惧和绝望,分分钟都能让人崩溃,而最终,也会因此而死。
即使是能活着,但谁还有在黑暗的墓穴中,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呢?
总而言之,在古代帝王们用活人陪葬时,假如陪葬人员能活着进入墓穴,他们在里面也是不会太长时间的,毕竟里面缺吃少喝,并且氧气含量极低,甚至没有,因此这些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不存在,也就导致了活人不会在墓穴中存活太久,而即使是有生存条件,也会最终被活活吓死,在恐惧和崩溃中,长眠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