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第一章 红高粱 第二章高粱酒 第三章狗道 第四章高粱殡 第五章奇死 人老了,书还年轻——代后记 第一部 红高粱 第01~11节; 第二部 高粱酒 第01~11节; 第三部 狗道 第01~10节; 第四部 高粱殡 第01~12节; 第五部 狗皮第01~08节; 第六部 野种 第01~06节; 第七部 野人 第01~02节,七部组成 去哪里网站都行,主要看的是作品
红高粱小说的结构特征
小一
首先,在叙事过程中,预先确定了严密地、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 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先叙述了“无材可去补苍天”顽石、神瑛侍者、绛珠草的故事,然后这些艺术形象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后,又被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回来后,以其经历创作了《石头记》,并最终由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作者首先以神话的形式确立了该书的创作宗旨和行为思路,从而为该书以后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定下总的叙事基调。
其次,在对现实事件的描写中,在圆形结构统帅之下,采取了网状的叙事形式。 在《红楼梦》现实生活展现过程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是全书的情节主线,贾府的荣辱兴衰是全书的情节副线,他们相互交叉,互为表里,其间又穿插了薛蟠打人吃官司、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大观园宴饮等小的故事情节,从而构成了细密的网状叙事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一个情节都关联着其他的情节,这就是所谓的“一击空谷,八方皆应”的创作技巧,从而广泛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原貌。
花无边
章回小说格式介绍
1.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
2.源於宋代平话,确立於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3.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每回末有「……如何,且看下文分解」,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本「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4.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5.这类小说段落整齐,叙事清楚,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便於读者间歇阅读,故其形式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卢卢盧lv
叙事结构: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
由于现世只流传下来的曹雪芹原著只有前80回,因而在现市面上流传的120回体的《红楼梦》的后40回乃是后人所续,故所交代的结局与原著的前80回所隐射的结局大相径庭,人物的性格描写以及思想行为都有所偏差,不可一概而论,因而后40回的故事并不能代表红楼梦的原著。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刘总刘总
前五回是《红楼梦》的蓝图,第6——120回是故事的主体。前者与后者是互动的结构关系,前者所展示的画面、所形成的潜在结构,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上流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还蓄积了封建社会的潜意识、潜能量,营造了巨大的张力空间,形成了大历史语境,许多情节线索都是从这里牵引出来的,许多人物的欲望、心理、情绪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即使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也能勾人魂魄,令人荡气回肠,其奥妙就在这里。
上官猫儿
小说的特点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体裁讲究纯粹。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原贴:小说的特征
金小小小涵子
一、《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与把握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空幻的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神秘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显示出高雅的诗人小说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精品。《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自觉地运用象征的形式,使作品婉约含蓄,有如雾里微露的楼台,是那样的朦胧又那样的壮观;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它不象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的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深度;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整部小说象一首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的长诗,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belial.s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
keon
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出色的环境描写比比皆是,充分地反映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驽能力。
首先,他善于运用暗喻,在无形中赋予了静态的事物予生命力。“高粱的叶子在风中滋滋乱叫”、“风利飕有力,高粱前推后拥,一波一波地动,路一侧的高粱把头伸到路当中”,当中的“叫”、“前推后拥”、“伸”这些看似随手拈来的字眼在人不知不觉中把高粱人格化,形象地表现出风吹高粱地时的景象。
其次,莫言的比喻可谓别具一格。“石桥伏在水面上,像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枪声沉沉,像夜中阴沉的狗叫”、“过去的一切,像一颗颗香气馥郁的果子,箭矢般坠落在地”。作者打破常规,不以华丽的事物为参照,而选取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和事物作为喻体,虽然不及华丽的事物那般高雅和美好,但却获得了一种丰富、形象可感的美。给读者以新的体验和感官刺激。
在遣词用字方面,作者也很具独到之处,他打破传统的固定搭配模式,根据语境灵活地运用,达到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例如小说中作者写道“奶奶鲜嫩茂盛,水份充足”,作者以形容植物的词形容人的形态,生动地表现出了奶奶当时的娇艳欲滴和青春貌美,用这样陌生化的语言,给了读者一种出乎意外的感受,其效果远远好于用“婷婷玉立”这一类屡见不鲜的修饰语。在奶奶中枪后,父亲的“身体弹到堤上”,一个“弹”字,表现出父亲如拉满了弓的剪一般直奔母亲而去,巧妙地突出了父亲的心急如焚和惊恐的情感。作者还善于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形象地描摹事物,并给人感官上的刺激。例如在写余占鳌在单家放火制造混乱并准备杀人时,从西边那间房里传出一个“湿漉漉的带着霉烂味儿的声音”,在此作者巧妙地利用麻风病人身上的潮湿与溃烂物质,把它融合到单扁廷的声音上,融汇了触觉、嗅觉、和听觉为一体,表现出他身上的腐败与溃烂气息。
除此之外,小说还有许多很典型的例子,例如“雾被阳光纷纷打落在河水中”,赋予了静态的雾以声音和可感性。
realleo
首先你需要了解一下红高粱是一本怎样的书。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以一幅幅独特的感觉画面构成莫言的感觉世界。无边际恍如血海的红高粱,高粱地里狂风疾雨般地男女做爱,“我奶奶”那风流的充满诱惑的形体与肉体,刘罗汉大爷被活剥后仍然痛骂不休的令人颤栗的场面,奶奶临死前对天理的种种发问与骄傲的自我伸张,无一不是充满激情的感觉投身。莫言的感觉与众不同,他的感觉除排斥了传统伦理与理性教条的制约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感觉具有北方农村那种土生土长的,具有原始意味且发育不全的质朴而又充满灵气的农民式的感觉心态,具有浓郁的我国民俗文化的认知特征。为恰切地表现这一感觉心态,莫言的小说总是习惯以“童年视角”为感觉本体。人物形象如此,何愁内容!!!推荐大家去了解一下。
Lucine露西妮
明清小说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
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
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
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
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拆飞机的原子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红楼梦》的叙事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雪芹用笔,从无“单文孤证”之例,处处皆有起伏映照,前后呼应。雪芹的笔,绝不苟下,处处有用意,句句有牵引,不过粗心者往往视而不见,见而不明罢了.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1、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
2、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3、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致使宝玉大病之后对黛玉越发痴情。
4、象征手法的运用,引领读者伴随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的奥秘,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引起几百年来不断的猜想、思索,成为长久的探索的课题。
5、《红楼梦》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方法,使每一个情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故事和画面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着痕迹。
6、《红楼梦》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
由于现世只流传下来的曹雪芹原著只有前80回,因而在现市面上流传的120回体的《红楼梦》的后40回乃是后人所续,故所交代的结局与原著的前80回所隐射的结局大相径庭,人物的性格描写以及思想行为都有所偏差,不可一概而论,因而后40回的故事并不能代表红楼梦的原著。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梅花日月小捕快
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各种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着重展开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为主线,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这个现实世界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的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这样全书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甄士隐联系着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贾雨村一头联系着甄士隐,一头联系着贾府,他们两人升沉好坏,出世入世两相对照,甄贾二宝玉两相映衬,使作品呈现出亦真亦假的变化,使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叠影相加,形成一体,对全书作出理性的阐释。青埂峰下的顽石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之后又回到青埂峰下,完成了天地契合的严密的完整的总体结构。
素颜Emily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是最基本的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例如:
一、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有倒叙、插叙和补叙,
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
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
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
二、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
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
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三、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
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
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
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
②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
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
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
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
四、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
卡夫卡的《变形记》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王安石的《墙基》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
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暗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 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 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
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
五、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
新写实”小说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
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
“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
原贴:小说的结构
莲舟
因为《红高粱》的故事,外国人能看懂,而《平凡的世界》外国人很难看懂。
《红高粱》和《平凡的世界》写的是不同时代的故事《红高梁》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这段时间,国外也处在二战阶段,对那段历史,哪个国家的历史课中都会有涉及,大家不陌生,中国人的抗日史应该也在其中。可《平凡的世界》写的是解放后,确切地说是文革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故事,这段时间,中国曾处于封闭状态一阵子,改革开放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多了,但这种了解更多来自官方,而非民间,即便有中西民间文化交流,也不可能细到黄土高原一个村落,一个县城,这么陌生的环境,《平凡的世界》又有那么多的群像描写,外国人能看懂这本小说的应该不多,中奖的几率自然小。至于,路遥去世,而莫言健在,这也是个原因,但路遥不去世,《平凡的世界》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答案是未必。如果真拿路遥作品去评,《人生》获奖的概率都比《平凡的世界》高。《红高梁》写的是张扬的人性,而《平凡的世界》刻画的是平凡的人生,冲击力差距太大两部小说,都是好作品,也都百读不厌,要单论喜欢,可能《平凡的世界》更胜一筹,但提到冲击力,还要推《红高梁》。一望无际的高梁地,光着脊梁的轿夫,一身红装的新娘,满是黄土的乡间小道,画面感不能再强。
《平凡的世界》也有画面,泥泞的县高中操场,满脸菜色的同学,雨和雪夹杂的天气,同样是画面,
《平凡的世界》就没有那种直达心灵的震撼,只能勾起读者内心隐隐的感伤,所有的环境都是烘托人物,《红高梁》从画面就能感受到人物对自由、对爱情、对生活的那种无比的热烈;而《平凡的世界》,从双水村的小河到沟沟壑壑,感受到的是人们对光景、对婚姻、对未来沉重的期盼。
能快乐且快乐
《红楼梦》前五回叙事结构形态的独创性
(一)利用过场人物对话的空间场景讲述故事
(二)沿着中轴线设置故事与故事的排列和衔接
(三)每个层面的故事产生的意蕴是如何围绕一个主题核进行的
三、前五回与第六回以后的叙事,)《红楼梦》的潜隐结构扩大了叙事内容的张力
(二 )三条主要意脉向前推进、向前拓展,贯穿全书
(三)富有整体性、转换线、自身调节性的十个叙事单元
第二章《红楼梦》的蓝图 ——(第1叙事单元;前五回)�
第一节 三个过场人物组接《红楼梦》蓝图的框架�
一、一脚踏着仙界,一脚踩着人间的小人物——甄士隐拉开了《红楼梦》的序幕�
二、兴衰的介绍人——冷子兴为何对贾府百年底里“门儿清”
三、贾雨村“走进贾府”的叙事作用�
第二节 三个典型人物和贾府典型环境�
一、林黛玉眼中的贾府�
二、凤姐为啥能掌荣国府家政大权�
三、贾府的命根子——宝玉
第三节、红楼梦曲以及判词预示和隐寓着青年女子的生活道路和命运结局
一、为什么宝玉揭开《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盖头
二、金陵十二钗的排序是以女性人生的三个层面为基本原则的
三、金陵十二钗的排序与《红楼梦》叙事结构的关系
Duoxiaoliang
莫言的小说创作推动并且完整地反映了当代新历史主义叙事思潮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首先,这一思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即有很多"新"意,结构主义等理论对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影响早就表现在小说写作中;第二,明显地反映了由"启蒙历史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过渡;第三,作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代表作的,体现了这类叙事的各种典范的特点与成就;第四,又重现了鲁迅式的"血的历史"的主题,具有文化反思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而又可以看成是"重返历史主义"的叙事典范.
没有壳的蜗牛走到哪都是伤
前五回是《红楼梦》的蓝图,第6——120回是故事的主体.前者与后者是互动的结构关系,前者所展示的画面、所形成的潜在结构,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上流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还蓄积了封建社会的潜意识、潜能量,营造了巨大的张力空间,形成了大历史语境,许多情节线索都是从这里牵引出来的,许多人物的欲望、心理、情绪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即使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也能勾人魂魄,令人荡气回肠,其奥妙就在这里.
橙小橙v
原贴:小说的结构
oywj114
煮熟的螃蟹
sharonchl171
wilo
原贴:小说结构的画面结构
棍子老朱
原贴:小说的特征
停走停停停
hellkun
原贴:小说结构的写实结构
其名为鲲逆鳞
何谓现代四大名著,谁评定的,可能我读书少 ,头一回听说。
大家所论的,众人所知的四大名著非笔者所说的这四部。
平凡的世界,围城,红高粱,活着这四部作品确实很优秀,个人也只读过平凡的世界和围城两部作品,读书少[捂脸],莫见怪!
现代人总会提出一些很奇妙的想法,自我感觉是啥就是啥,慎重[打脸]
李小大
现在,没有必要评选什么当代的四大名著啦。
虽然,一般大众读者的鉴赏水平亟待提高,但是,哪4本算当代的四大名著呢?第5本的水平能与它们差多远?由谁来主持这样的筛选呢?貌似最积极的,一定会是各大出版社吧。
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情。有的人喜欢武侠;有的人喜欢言情;有的人拿起《平凡的世界》就犯困;有的人《围城》读不完第一章......如此种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啦。
当然,现在是商业社会。所以,总有些好事之徒出来搅动大家的神经。请问,谁能权威地发布,当代十大文学家的排名呢?我想,中国作家协会,绝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无独有偶,民间有些无聊之人,一天到晚议论什么,到底关公厉害还是秦琼厉害之类的雷人的话题。这些个东西,做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意思吗?能提高自己或者同伴的历史知识水平?还是能提高自己或者同伴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呢?
时间很宝贵。如果浪费自己和大家的时间,就不太值得啦。就拿读书来说吧,先别管什么乌七八糟的排名,抽出点时间,读读这些或者别的好书,比什么都强。
至于谁排第一、谁排第二,留待历史去检验好啦。
幻想1°
围城属于民国时期作品,剩下几部都是70,80年代后作品,跨度有点大。如果按你所说的现在四大名著,民国时期很多文学巨匠鲁迅,茅盾,巴金,等等的作品比莫言余华的怎么样?还有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的作品。如果就解放后较近期的文学作品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王蒙老爷子的,王小波的等等还有不少海外的作者,李敖的等等,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的。
最后就是想说名著不是评选出来的,是靠时间的筛选流传下来的才敢称之为名著。
wpjyx
这四部作品,尽管艺术成就非常突出,但提到近代四大名著的高度不敢苟同。近代自民国初至当代,著名文学家,作家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品还有很多,不仅仅局限四大作品,所以不必以四大名著评定近代我国文学领域的知名作品,局限性太强。
红桃A的世界
这四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四大经典,他们的作者,也都是令人十分敬仰的大师,但要说到名著,则需要更长时间来证明,那些经历过长时间,仍能流传,被人传颂的作品才可称为名著。
zhang_zll
狐仙
cici030106
老伍_Fiona
原贴:剧本结构的戏剧剧本结构
wlzixuan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