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冥、幽夜、腾龙、昭凤、火舞、凤鸣、幽莲、雷火、烈火、厚土、青木、利金、柔水
小说中朝代的名字
心有芊芊结
武侠小说:宋、明、清登场最多
宋朝的特点是处于盛世中的乱世,宋、金、辽、西夏等多个政治势力并存,主角的经历和家国天下的沉浮很容易联系起来;明朝的优势在于其大事件和大人物比较多,符合武侠小说的英雄情结;清朝由于时间较近,其历史和皇族更容易找到史料,政权的争夺等很容易成为武侠小说的题材
当代武侠小说,多数写的是发生在古代的武林故事,于是朝代就成了武侠小说的最大背景。对于选取哪个朝代来讲故事,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偏好。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哪个朝代是武侠小说作家们的最爱。
在金庸的15部小说中,以先秦为背景的是《越女剑》;以宋朝为背景的有三部——《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以元朝为背景有一部《倚天屠龙记》;以明朝为背景的也只有一部《碧血剑》;以清朝为背景的则有五部——《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鸳鸯刀》,另外四部没有朝代背景。
古龙的绝大部分小说没有朝代背景,但一般认为这些作品的背景是明朝。在网络社区知乎上就有读者指出:陆小凤、楚留香、李寻欢很明显是明朝人,如果他们有朝代背景的话,以这三个人为核心,《武林外史》《大旗英雄传》等一系列作品也都只能发生在明朝。
在梁羽生的小说中,《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等八部作品写的都是明朝的事,以清朝为背景的作品则有十七部,如《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等。
这样算来,宋、明、清是在武侠小说中登场较多的朝代。通俗文学史学者张玉秀对此解析说:宋朝的特点是处于盛世中的乱世,宋、金、辽、西夏等多个政治势力并存,主角的经历和家国天下的沉浮很容易联系起来;明朝的优势在于其大事件和大人物比较多,符合武侠小说的英雄情结;清朝由于时间较近,其历史和皇族更容易找到史料,政权的争夺等很容易成为武侠小说的题材。
黄金烤芝士
─《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gorillaz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6�1后记和“金庸作品集序”)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并结集出版。
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广州的广州出版社(于2002年11月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台湾的远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西瓜夏了夏天
女主:青木璇、皇甫凤涟、端木弦月 男:御风邪(ye,第二声)、破月殇、轩辕北声、上玄墨夜
大魔头:焱狂耀、北天裂 焱皇军-狂耀大人
我对小说感兴趣,但不喜欢留名,对不起哈
浮生若云
原贴:中国有多少个朝代
KylieGreen
原贴:中国有多少个朝代
xiaopushao
原贴:朝代的顺序
罗洁艾尔
原贴:言情小说中的名字
夜猫子
原贴:校园小说中校园的名字
ffftaotao
原贴:中国历史中的所有朝代
荷塘飘雨
原贴:中国历史中的所有朝代
紫魔的眼泪
晴天潇月
Tiamo℡
具体说: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 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务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 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 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 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 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 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 “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而为之。
岚姬
具体说: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 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务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 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 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 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 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 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 “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而为之。
内局者陷
原贴:每个朝代女子衣服名字
芒博
原贴:每个朝代女子衣服名字
水果篮子14
自在觀
落蜜欧
yaodaofei
既强大又忠心不二,有思想觉悟并且自愿参军的军队,别说古代,在现在,一只手就能数出来。
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支军队既有战斗又有思想觉悟,但你们又说他们被洗脑了?喵喵?
这支军队在没有根据地,没有补给,没有武器,没有食物,敌人围追堵截地情况下走完了大半个中国。并且军队指挥官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历史上的凡是军队走过的地方都是残垣断壁,寸草不生。但是这支军队走过的地方,不久之后就变成肥田沃土,人们安居乐业,欢声笑语。但你们又说他们打劫???
这支军队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就能硬抗世界上最强国家带领的史上最强军团,还不落下风。但你们说靠人海战术堆上去的?
我哆啦A梦还能说什么?
古代的勉强说一支。
岳家军。
岳家军是南宋初年由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
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部队久驻鄂州,世居汉地,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将士,很多就是岳家军子孙。
岳家军的十多万大军又由12支大军组成。
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游奕军、水军。
小狐Molly
题主没有明白一点,地球人总体是自私自利的,中国进入后传统社会(秦汉以后),人们思想更复杂了,更多的人不再信帝王是神,当然也不信官员是特殊人种(如印度),而人们晋级到官僚阶级种种的罪恶就会不断侵蚀帝国机体!相对长久的朝代都是能有一任帝王打击官僚阶级,如唐武则天,明朱元璋,清雍正。这也是为什么这三位被骂的最多。然而这三位是认识比较清楚的!可是帝王并非万能,能够克制官僚阶级的帝王也得非常有才干才行
题主的假设实在不现实!
夏荷
这提法就是缺心眼,古代为什么编史书,为什么讲礼仪,为什么有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为什么有经史子集,为什么有宋朝的以文治武。为什么有帝王杀功臣,家天下?5000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反思探讨这个问题。
小攸
因为古代军队本质上都是封建专制下,保护统治者政权合法性的工具,所以效忠的是权利,金钱,以及权利附属的"荣誉"。
古往今来,只有对外民族侵略战争中才会有为了国家,民族,荣誉的军队,这种军队的忠心不二,不是对统治者,而是真正源于心中的正义。
而任何军队,只要出于欲望的私念,那就不存在忠心不二了,谁的筹码给的多就和谁混。
搞清楚军队的本质,就不难理解古代军队为什么没有所谓忠心不二的军队了。
Long long
先问是否,再问如何。
关键字“强大”“忠心不二”。
军事强大需要国力,国力包含很多,如兵源、物资、舟车、力役等等,透支国力势必侵吞民力,民力衰竭无需战争单就民乱足以动摇一个王朝了。如兵役年龄过小容易造成民生艰难(三年作始有一年余,以及生育率降低等),这时合适的兵制就很重要了。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有征兵募兵府兵志愿兵等等,这也决定中国常备军的规模和训练程度,但常备军规模需要一个合理的人口比例,否则冗兵足以拖低整个军事力量的素质和消耗太多的国力。如何强军的根本不在技术层面,新的装备好的训练手段都需要制度的约束和保障,而且合理的制度建设可以约束军事这种国家力量不被放纵,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要指望个人品德来约束强大的军力不被滥用即所谓的忠心。赵匡义自己何尝想批黄袍?但黄袍加身得利最多的是他的部将,但失败了砍头的一定会是他而部将还不一定殉死。同理还有几大军镇,几大柱国。力量强大时即使最高主官自己都不一定能约束好,所谓有好处不赚天诛地灭背后还有句贫道不死死道友。中国一般会把军事力量的使用划分为练兵调兵领兵这几个环节,还记得影视里常见的虎符么?这个秦汉以前的商周就有了的。军事力量强不强大受限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但忠心这方面虎符说明了强大力量面前任何人都不能轻信,也就是说中国很早就懂得制度约束强于道德自律。
此处不讨论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如兵器编制方面的内容,因为中国军事技术发展很是曲折复杂,比如兵器与相关材料技术发展并非并进的,典型的如宋的冶铁技术明显比唐高,却没发展出可以媲美唐刀隋剑的单兵兵器,这也和军事制度建设有不少关联的。有兴趣的同好可以单开一题来讨论。下面只略述秦汉以降历代兵制发展轨迹,我也是半桶水来晃荡晃荡,说好可以打脸(往死里打也是不太好的),但不要啐我的脸,脏。
秦汉,征兵制有卫、戍、役,基本是寓兵于农全民皆兵,每年一个月大演,但实际训练量不足,兵源分散不易集结调度。还有义勇队志愿兵,良家子从军如李广,算是专业军人。中央有南北卫但不是常备军,秦汉其实没有常备军。
唐,府兵制,折冲府即地方军区约600~800个按军事地利设置,各府设折冲都尉负责训练,中央十六卫各设大将军负责领兵。志愿兵制(免租庸调),兵源有家境要求贫困不得入伍。兵农合一就地屯垦,但兵员必须宿卫京畿一年,府兵为职业化常备军形式。养兵成本低,兵员训练充分,集结调度灵活。历史上广受诟病的节度使本来只是政治官僚,后中央放权成为军政门阀,更有不加甄别信任外族人和引进外族兵源,局势才失控的。
宋,二元兵制禁军及厢军,即中央军和地方军,募兵制为主。中央军地位略好,属职业化专业化军队,地方军地位实在低(刺配太伤人自尊了),常被充当力役杂配。但募兵制配合长期防御性国防政策不太合适了,不能不募,有募而无退,冗兵太多无法保持精锐。宋仿唐也有十六卫,但属于虚衔誉职用于消兵权,实际领兵的地位较低。也是兵将分离,领兵和训练分离(林冲是训练官),但分离程度太离谱,禁军轮番戍边,但领军将领固定卫边,兵不习将将不喜兵。养兵成本高,战斗力不高,兵士荣誉感低,"好铁不打钉好难不当兵"之谚语始于宋。
元是个多元世界,权柄掌握于外族手中,具有强烈的游牧民族灵活实用的色彩,军队也很多元化,多民族,多兵制,就不多说了,怕说不好被你们群殴我的老脸。
明,卫、所制度(规模大小不同而已),略同唐之府兵制,但兵源采用兵户制。都司府负责训练卫所兵员,五大都督府派员领军。兵户终身世袭制,国家授田免赋税,后有部分募兵兵源,但国家优免较少。优劣点略同唐朝,武功也只略逊唐朝。
清,军事上继承明的制度很多,但因政治上部族色彩浓厚,同样反映到军事上。二元制,八旗制和绿营制先后交替并行。八旗制和绿营制类似明的世袭兵户,两兵制崩坏后又有勇营制,湘军淮军楚军,募兵制。旗、绿制基本是被冗员玩坏了,但前期的武功还是可敬的。勇营制权力集中,凝练有力,算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救时之制。再往后就是新军了,习德习日,义务制募兵制并行,兵源素质较高,编制和装备日趋近代化,它也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