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认为金庸小说的新修版不如三联版,那是因为许多人都是金庸小说的原版小说迷,对原版感情不一样。
金庸小说连载版和三联版区别
OpsJay
金庸作品集[世纪新修版]
﹏楼主你好,您需要的资源已上传~
你直接下载这个就可以了阅读了哦~
如果有什么疑问,记得追问哈~
满意记得采纳哦~O(∩_∩)O~
【诗酒天涯】团队
糖小糖
36本。三联版的插图的黑白的。每个章节都附有一幅图·!鹿鼎记和天龙八部各5本。射雕三部曲各4本,笑傲江湖4本。其他的篇幅较短的。都是1-2本·!
王二小迷糊
第一册改动最大的地方在张三丰百岁大寿时,有三个地方:
1.武当与少林打算如何对打。
二版是武当要以真武七截对战,找殷素素代替俞岱严
新修版则改为武当要以真武七截对战,但因为只有六个人,所以改称真武六截。
2.二版中,殷素素告诉武当六侠,关于龙门镖局灭门一事,她要出面告诉少林寺去天鹰教算帐才对,但被六侠阻止。
新修版改成殷素素眼见张翠山因为此事在宾客面前受辱而到厅上告诉众人该事是她所为,要他们找天鹰教算帐,她自己要去向俞岱岩请罪。
3.二版中,殷素素是向俞岱岩学习真武七截时,说话口音被认出;
新修版则是她去向俞岱岩请罪时,说话口音被认出(这也是随着1而改动得)。
第二册剧情没有大动,改变的地方有:
1.周芷若解释她自己的名字。
2.张无忌得知朱长龄、武烈的计谋后,躲在树林中被发现时的状况。
3.多了九阳真经的说明。九阳真经的“身世”,以及与九阴真经的“血缘关系”也有更多的描绘。新修版叙述九阳真经的作者某日在嵩山斗酒胜过王重阳,因而得观九阴真经,为矫正九阴真经以阴胜阳的偏颇而创九阳真经。
4.长大后的周芷若登场时,二版是这么描述的:“只见她清丽秀雅,容色极美”,新修版则是“只见她清丽透雅,姿容甚美”。从“极美”变“甚美”,周芷若似乎是变得没以前美了。
5.小昭问张无忌没有练的19句乾坤大挪移心法时,张无忌问她为何要记,二版是小昭脸一红,说道:“不干甚么,我想连公子也练不会,倒要瞧瞧是怎样的难法。”
新修版则改为小昭脸一红,道:“我想连公子也练不会,倒要瞧瞧是怎样的难法。或者将来,我再能背给你听,那时你可再练……”张无忌听她这句话中不知不觉的蕴蓄深情,不由得大为感动。
6.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时,张无忌挺身而出的心情转折。
第三册金庸开始大幅加料!主要是加在小照与张无忌之间,新修版修订一贯的风格——新新人类方向:感情外放,不能含蓄。
1.首先,在周芷若刺伤张无忌之后,小昭帮张无忌裹伤后,抱住张无忌的头颈,还说如果张无忌死了,她也要跟着死。接着宋青书上来与张无忌比武时,张无忌对小昭说:“以后,你做我的小妹子罢。”,从此,在书中两人独处时,小昭改称张无忌为“教主哥哥”,张无忌也叫小昭为“小妹子”。后面也多有加料之处,特别是到了小昭成为波斯明教教主,与张无忌离别之前,帮张无忌更衣时,两人还想一起跳海殉情,这真是……。张无忌与赵敏之间也有稍稍加料。
2. 新修版删除了灭绝师太交待周芷若的话,改用类似布袋戏中如此这般的方式交待过去。峨嵋派在废园集会,金花婆婆和蛛儿出现时,前版是这么写蛛儿“……却是殷野王之女、张无忌的表妹蛛儿殷离”,新修版少了一个字““…却是殷野王之女、无忌的表妹蛛儿殷离”,老金好像要让主角更亲切些一样。
3.新修《倚天屠龙记》之无忌别小昭
小昭身子一颤,说道:“教主哥哥,你以后莫再记着我。殷姑娘随我母亲多年,对你一往情深,是你良配,她决不会骗你。”张无忌低声道:“我会永远永远记得你。我前晚做梦,娶了我可爱的小妹子做妻子,以后这个梦还会不断做下去。”小昭柔声道:“教主哥哥,我真想你此刻抱住我,咱二人一起跳下海去,沉在海底永远不起来。” 张无忌心痛如绞,觉得如此一了百了,乃是最好的解脱,紧紧抱住了小昭,说道:“好,小妹子!咱二人就一起跳下海去,永远不起来!”小昭道:“你舍得你义父,舍得周姑娘、赵姑娘她们吗?”张无忌道:“我这时候想通了,在这世界上,我只不舍得义父和小妹子两个。”小昭眼中射出喜悦的光芒,随即又决然的摇摇头,说道:“现今我可不能害死我妈妈,你也不能害死你义父。”张无忌道:“咱们这就杀将出去,擒得一两位宝树王,再要挟他们送回灵蛇岛去。” 小昭凄然摇头,道:“这次他们已学了乖,谢大侠、殷姑娘他们身上,此刻均有波斯人的刀剑相加。咱们稍有异动,立时便送了他们性命。”说着打开舱门,只见黛绮丝站在门口,两名波斯人手挺长剑,站她背后。那两名波斯人躬身向小昭行礼,但手中长剑的剑尖始终不离黛绮丝背心。
第四册变动最大的地方是屠龙刀与倚天剑的秘密,多年来金迷提出的诸多疑点,新版也做了修正。
1.二版周芷若以倚天剑和屠龙刀对砍,获得其中藏着“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的绢片,被金迷质疑绢片何以不会损毁,指出在铸刀的高温锤炼中,布、纸、竹等柔软物品似乎难以维持完整,刀剑藏兵符有其科学上之不可能性。新版改为内中各藏一片“玄铁铁片”,一片上刻着“普渡山东桃花岛”,一片刻着桃花岛的地图,待元朝气势已尽时,有人找到寻找兵法和武功秘笈。
2.周芷若盗取刀剑、杀害殷离的荒岛疑案,二版出现诸多漏洞,金老不厌其烦地一一订正。他删除了谢逊在少林寺地牢中画出真相的段落,周芷若的阴谋改为被杨过后人——黄衫女子所揭破;增加赵敏向张无忌说出被丢入海中的过程;周芷若也自我回忆在荒岛上取刀嫁祸的经过。
3. 新修版为了解决二版的问题,常常用主角内心独白的方式解说,这种方式会造成行文的中断。如周芷若被黄衫女子制住后,回想在大都万安寺上的事情,书中加了一个小标“往事如烟”,和《天龙八部》第四册鸠摩智回忆偷小无相功一样有些突兀。张无忌从丐帮救了周芷若后,也加了一段内心独白。
4.宋青书是自己伤重死的,玄冥二老的武功被废。
5.张无忌如何放弃明教教主的过程做了变动。新版增添数千字篇幅,描写朱元璋乘少林寺屠狮大会之前,率领自己的兵马,向教主张无忌“逼宫”,要他在蒙古郡主赵敏与明教义军之间抉择,并迫得赵敏亲自立下重誓,从此隐居蒙古,不得再踏足中原。
6.新增圣火令的三大令和五小令,小昭遣使归还其他六枚圣火令【还写了一封信(情书)给张无忌】,张无忌朗读令上所刻“圣火八令”。“圣火八令”上有“不得为官为君”的命令,让张无忌不愿做皇帝的解释更加站得住角。
7.结局有了重大改变,似乎也反应了金庸的最新爱情观——活在当下、事在人为。新修版中张无忌不但与周芷若、赵敏、殷离都开口表达了爱意,连二版中情同兄妹的小昭,也愿与她投海永不分离。
金老曾表示《倚天屠龙记》中自己最爱的是小昭,在新修版中他大大提升小昭的分量,张无忌在沙漠中忍不住吻了小昭不说,在波斯船上张更开口说:“我会永永远远都记得你,前晚作梦娶了我可爱的小妹子为妻,以后这个梦还会不断作下去。”小昭也响应:“我真想你此刻抱住我,咱俩人一起跳下海去,永远不起来。”
结局的改写也颇堪玩味,张无忌决意和赵敏归隐蒙古,周芷若却来要求他履行承诺:“我不许你们拜堂成亲,你们尽管做夫妻、生娃娃,过得十年八年,你心里就只会想着我,就只不舍得我,这就够了。”难道周芷若在元末已懂得什么叫七年之痒!
8.张无忌与赵敏打情骂俏:张无忌从怀里取出那青布小包,放在桌上,说道:“这是那杨姊姊从周姑娘身上取来的,说道:所有疑窦,由此索解,我一直不敢打开来看。”赵敏道:“为什么不敢?你怕这是周姑娘做下坏事的证据,是不是?你心里还对周姑娘旧情不忘,是不是我去了蒙古之后,你便又去找她了?宋青书那时就算不死,也已是废人一个,地久天长,你还是会跟她在一起,把我放在脑后,想也不想了。”说着泪水便如珍珠断线,瑟瑟而下。
张无忌伸左臂将她搂住,吻了吻她脸,说道:“我只盼天长地久,永远如此不变。敏妹,你伴在我身边,我是说不出的快活,生怕这小包一打开,有什么古怪物事,害得你我之间有了芥蒂,没现下这样平安喜乐……”赵敏笑逐颜开,柔声道:“那么这小包里的物事,咱们不要看,抛入井里算了。无忌哥哥,我也觉得现今好得很,老天爷待我们已太好了,最好甚么都不要变。”张无忌道:“不,要变的。咱俩还得拜堂成亲,生个娃娃!”赵敏羞涩一笑,道:“生个小鞑子吗?”张无忌笑道:“他一半是汉人,一半是鞑子,日后他去蒙古也可以,来中原也可以。人家既不当他是小南蛮,也不当他是小鞑子!”
赵敏伸臂搂住张无忌头颈,喜道:“无忌哥哥,那妙得很。”她瞧了瞧桌上的小包,好奇心起,说道:“只要你对我绝不变心,咱们瞧瞧包里的东西也不妨。”说着拿过小包,轻轻解开包上的丝线细绳。
(注:小包里有“十香软筋散”,还有两块铁片,一块上写着“普度山东桃花岛”,另一块刻着地图,铁片背面刻16字:“武穆遗书九阴真经驱胡保民上为号令”——都是黄衫女子从周芷若那搜到的。)
lotus_ida
因为与旧版相比,新版在情节细节上有了更多的变化。
金庸小说的新版又称世纪版。与最早的连载本到后来的三联本相比,大多数人都应该读三联本。与旧版相比,新版在情节细节上有了更多的变化。小说的情节走向和结局没有改变。只有八部天龙小说变了结局。最后,段誉 在无量玉洞中明白,他所爱的不是王语嫣 ,而是副玉像中的那个人。最后,王语嫣回到慕容复身边。这是唯一一部改变结局的小说,其他一切都没有改变。与旧版相比,新版小说更多地讲述了周芷若 对张无忌的承诺以及张无忌、赵敏的最终结局,也可以算是对读者的一种交代,最终解决了张无忌的情感问题。
其他的变化更多的是细节,比如郭靖和黄蓉的年龄。萧峰将降龙二十八掌传给虚竹后 ,改良成降龙十八掌 ,传给了丐帮的一位少侠,后来传到了洪七公 手中。其他部分则有所变化,比如《鹿鼎记》中的人物大多小了一岁,地名和武功兵器也有一些变化,七位女主人的感情更加细腻。一些字的来源被删除了,一些不重要的字符被删除了。例如,连城诀的血刀老祖由西藏改为青海。
武学名和兵器名由落英神剑掌改为桃花落英掌 ,倚天剑和屠龙刀由玄铁重剑和西方精铁熔化,炼改为屠龙刀由玄铁重剑熔炼,最后加入西方精铁 ,在离刀柄7英寸远的地方,用倚天剑慢慢地切入刀刃,慢慢磨尖,然后拿出武功和兵法。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鸳鸯刀、侠客 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在细节上做了改进,弥补了漏洞。但遗憾的是,胡飞没有解释胡飞是不是砍掉了,保留了开放式的结局。
maffie
剧情不同:
1、三联版张无忌似乎是要和赵敏在一起了,结尾处是小张被周芷若吓得手一抖把毛笔掉在桌上,有点书还没写完的感觉;而新修版在这之后加了一段周芷若要张无忌答允她的事。
2、多了九阳真经的说明。九阳真经的“身世”,以及与九阴真经的“血缘关系”也有更多的描绘。新修版叙述九阳真经的作者某日在嵩山斗酒胜过王重阳,因而得观九阴真经,为矫正九阴真经以阴胜阳的偏颇而创九阳真经。
3、倚天剑和屠龙刀的材料
三联版中倚天剑和屠龙刀都是玄铁重剑加西方精金熔的,新修版中改为屠龙刀是由重剑加精金铸成,而倚天剑则由君子剑和淑女剑熔成,屠龙刀的重量也发生了变化
4、三联版中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掌法精义藏在倚天剑中,武穆遗书藏在屠龙刀中 新修版里刀剑中藏的是两块玄铁片,一块铁片上刻蚀有七个小字“普渡山东桃花岛”,另一块刻着桃花岛的地图,秘笈都藏在桃花岛上。
5、在新修版中书末波斯明教派了使节团来拜会中土明教,小昭送还了另外六枚圣火令 中华明教本有十二枚圣火令,前六枚上刻的是圣火令武功,后六枚上刻有明教三大令五小令,而且张无忌还当众朗读了,总共有700多字,不知是金老自己编的还是历史记载,与光明顶密道中的阳顶天手书圣火令遗训一致。
扩展资料:
《倚天屠龙记》是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连载于1961—1962年的香港明报,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倚天屠龙记》以安徽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为背景,以张无忌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江湖上的各帮各派、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国历史上元朝的兴衰和江湖道义、恩仇平行交叉起来。
姗姗来迟
金庸的小说,经历了两次修订,总共有三个版本。
1、自1955年于香港《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于明报刊载完《鹿鼎记》为止,不论是报上的连载,或是结集成册的初版本金庸小说,在读者群中统称为“旧版”,这是最原始的版本。
2、金庸以10年的时间,细细修订旧版小说,后来在远景与远流出版公司的版本,都是修订后的“新版”(即包括金庸读者口中的“远景白皮版”、“远流黄皮版”、“远流花皮版”),有些读者在提到金庸旧版小说时,都以为是远景的版本,事实上,远景的版本与远流的版本是同一版,只是封面及装帧有所不同而已。而在中国大陆,北京三联书店于1994年获得金庸的独家授权,开始在中国内地出版《金庸作品集》(共12种36册,平装本全套定价:688元)。从此打开了金庸作品在内地的市场,北京三联书店也因此大赚了一把。版权合同于2001年11月30日终止,不再续约,从此三联版的《金庸作品集》成为绝版。金庸的12套作品的出版和销售代理权,于2001年独家授权给了广州出版社,由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新版《金庸作品集》。从此《金庸作品集》告别了三联版,进入了广州版时代。不论是远景、远流、三联还是花城,他们出版的作品都是基于金庸修订后的小说进行印刷出版的,与最初连载的内容有部分改动。在大陆,由于三联版印刷质量好,流传时间长,从而广为流传,口碑较佳。
3、自1999年开始,历经七年的改版工程,新修版金庸小说终于在2006年7月全部面世。在金庸将“新版”修订为“新修版”时,读者发出的反对意见几乎都是批评金庸“改变了共同回忆”;回想当年,在“旧版”修订为“新版”时,倪匡等旧版读者也对金庸提出过类似意见。
以上三个阶段版本的金庸小说,主体情节上并无太大改编,部分小说内人物关系、情节描述上有细小改动,为的是使情节更符合逻辑性,人物性格更加饱满细腻。对读者阅读不产生太大影响,有兴趣的读者倒是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三个不同的版本进行阅读,比较其不同之处,也别有一番趣味。
风雨_微尘
1、倚天剑和屠龙刀的材料
三联版中倚天剑和屠龙刀都是玄铁重剑加西方精金熔的,新修版中改为屠龙刀是由重剑加精金铸成,而倚天剑则由君子剑和淑女剑熔成,屠龙刀的重量也发生了变化。
2、秘笈的藏放地点
三联版中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掌法精义藏在倚天剑中,武穆遗书藏在屠龙刀中;新修版里刀剑中藏的是两块玄铁片,一块铁片上刻蚀有七个小字“普渡山东桃花岛”,另一块刻着桃花岛的地图,秘笈都藏在桃花岛上。因此周芷若在小岛上就开始修炼九阴真经,并且被张无忌发现了她内功的潜力,而新修版是她回中原之后才开始修炼。
3、秘笈的内容
三联版中的武学秘笈是九阴真经,九阴真经速成版和降龙十八掌掌法精义;新修版中是九阴真经,黄药师的某些绝学和洪七公的精妙武功。
4、教主职位
三联版中张无忌辞去教主职位,让与杨逍;新修版中张无忌书末仍任教主,只是要与赵敏一同前去蒙古,把教务交给杨逍范遥等人处理,并且说明以后会辞去教主职务。
5、韩林儿之死两版略有不同
扩展资料:
《倚天屠龙记》是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连载于1961—1962年的香港明报,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倚天屠龙记》以安徽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为背景,以张无忌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江湖上的各帮各派、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国历史上元朝的兴衰和江湖道义、恩仇平行交叉起来。
Jasmine-mo
风的呢喃
satanhermit
海米沙沙
pegciqueen
嘉靖版与毛版的区别及其他
第一章明清小说评点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版本变迁
一、《三国演义》的两大版本系统
(一)“嘉靖本”系统
1、嘉靖本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庸愚子(蒋大器)作的序、修髯子(张尚德)的作的引。该书共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如第1卷第1则祭天地桃园结义。这个本子被认为是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本子。
2、“嘉靖本”系统的其他版本
(1)叶逢春本、黄正甫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钟敬伯本,李渔本,均称为《三国志演义》
(2)这些版本多从“嘉靖本”而出,内容和形式上无多大区别,只有李卓吾评本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
(二)“毛本”系统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作了详细的评点。毛本《三国志演义》,正统的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其评点文字也多有精到的简介,故称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普通的各本子,均从此本出。
二、“嘉靖本”与“毛本”在思想观念上的区别
以“嘉靖本”为代表的版本系统与“毛本”的差别不仅仅是一般版本文字上的差别,更重要是思想观念的上差别,这是学术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一)“拥刘反操”倾向的轻重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总体上是较之于毛本《三国演义》相对较轻。从两个简单的例子来看。
1.“嘉靖本”中刘备的出场: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生平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羡衣服,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好郊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第1卷第1则)
“毛本”中刘备出场介绍: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以下同)
评论:少了“喜犬马,爱音乐,羡衣服”,是对刘备“仁君”形象的强化。
2.“嘉靖本”中曹操的出场介绍:
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叹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代孙,曹操曾祖曹节字元伟,仁慈宽厚,节生四子,第四子名曹腾,字季兴,桓帝朝为中常侍,后封费亭侯,养
宇宙神龙
“嘉靖版”与“毛版”《三国演义》到底有何区别? 我想这是许多“三国爱好者”思考的问题吧!
在我个人看来,想要弄清楚“嘉靖版”与“毛版”《三国演义》的区别,必须先了解《三国演义》这部伟大巨作的发展历程。
自从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流传之广,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可以说其版本之多,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是无与伦比的。这大概与中国古代历史有关吧!
从形态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分为三种
1.三国通俗演义
2.三国志传
3. 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即“罗本”,由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李义山骄儿诗即云:“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国志》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亦称“罗本”、“嘉靖本”。这是公众认为最接近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原本。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群众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典范创作之一,也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南北朝时,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已采用了不少民间传说故事。据晚唐李商隐骄儿时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知,三国故事在晚唐已流行于民间。苏轼《东坡志林》说:「涂巷小儿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在北宋都城汴梁,已有民间艺人说演具有「拥刘反曹」倾向的三国故事。金元杂剧搬演三国史事者至少有三十多种。元代英宗至治年间(一三二一 -- 一三二三)有建安虞氏刊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凡上中下三卷,后来的《三国演义》,在此书中已粗具规模。
罗贯中(约一三三○ -- 约一四○○)就正是在上述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博采正史、杂史、传记、佚闻,并联系他丰富的生活经验,才写成不朽的《三国演义》,后刊印于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罗氏此书问世后,新刊本纷纷出现,均以罗本为主,只做了些考证、批评、文字增删和回目卷数的整理工作,内容无甚改动。《三国志演义》,60卷,120回,通常所称“毛本”。是目前最通行的版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罗本作了较大的修改,附上评语,加以刊印,共七十五万言,成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师金圣叹称为「第一才子书」。
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 这个版本版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近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毛本为基础,删去毛氏的评语,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并加上少量注释,成为一个较好的通行本。但是,由于受过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术性错误",包括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和其他类型的错误。尽管如此,它至今仍是发行量最大的版本。
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出版社又进行了整理,但其中具有学术价值的并不多,其中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国演义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校正书中大量存在的"技术性错误",并以校理一览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术性错误",指出错误所在,提出校正意见,说明校正依据;同时,针对读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处进行注释,深入浅出,给人以新知。
《三国演义》自诞生以来,其以恢弘的气势,宏大的场景,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及生动感人的人物描写,赢得历代藏书家和刻书家的青睐,也受到普通读者的热烈欢迎。目前,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形成了一个庞大体系。仅现存明代刊本就有30余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之间,源流之复杂堪称古代小说之最。
其实,在庞大的《三国演义》版本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是嘉靖元年本和毛纶、毛宗岗评改本(即“毛本”)。元末明初,罗贯中写成原本《三国演义》,经过流传,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总之,《三国演义》版本繁多,源流复杂,这也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在我个人看来,从各种版本的《三国》来看,嘉靖版与毛版《三国》从本质上来说区别不大。毛本三国的主题思想还是和罗贯中一样的“尊刘贬曹”,他只不过美化了语言,丰富了内容,修改了部分细节,使《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加具有了“名著”的气息。
毛氏父子以简便易懂的语言重新装点了一番。毛氏父子不但完善了“俗本”的文字,还丰富了内容。毛氏父子依照“古本”对《三国演义》重新做了一个大整理,删繁就简,取其精华,舍弃糟粕,才能使现代读者以窥全豹。可以说要是没有毛氏父子,《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与受众面绝不会如此广泛。
我想这或许就是嘉靖版《三国演义》和毛版《三国演义》的区别所在了吧!
咖啡和膏药-岱恩小V
毛版最流行,是集大成者;
嘉靖本,由于时间上更接近,传言最接近原著!但演义虽然是跳脱了正史的桎梏,但越靠近历史则越容易受正史和作者立场的影响!
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在文本和现世世界中寻找契合的内容进行填充,使故事更有戏剧性,人物更立体化!
毛本通行,应该就是在这方面做的好,何方都能认可!
嘉靖本,接近,但感情色彩和偏见更浓!
乖宝宝
“三国”故事有两大系统:
一个是以“嘉靖壬午本”为主,衍生出的叶逢春本、黄正甫本、李卓吾本等等;
另一个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本基础上修订而来的版本,被称为“毛本”,也就是我们今天市面上通行的《三国演义》。
虽然这两种系统之间有较深的关联,但从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所以有了两个系统的分化。
比较两种文本风格的区别,不能看具体的字句,因为不同编者进行整理,在具体表述上必然会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现象。
比较两者区别,应该从“文本内涵”、“形式特征”两方面入手。
先来说说“形式”上的差别“毛本”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将章节内容进行规划和整合。
“嘉靖本”一共有240回之多,每一章基本上是七字单句的回目。比如第一章就叫做“祭天地桃园结义”,第二章叫做“刘玄德斩寇立功”。
而“毛本”将章回题目由七字单句变成了两句对偶,并且对不同章节内容进行合并和概括。“嘉靖本”中的第一、第二两章,在“毛本”里变成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国演义》这本书从通俗市井逐渐走向案头。
仔细思考一下,七字单句这样的章回题目更适合什么样的体裁作品?
图册、评书、戏曲这种带有表演性的艺术,其标题往往都比较简练,形式规整容易宣传和记忆;内容相对较短,更利于商业传播。
所以说,“嘉靖本”这样的形式更接近于表演类的通俗艺术,这与《三国演义》创作的目的吻合。
据说罗贯中做书商,为了供给说书等艺术提供故事文本,曾经做过调查工作,调查受众喜欢听哪一类故事,结果发现“战争”题材的故事比较受欢迎,而“三国”时代尤为明显,于是就写作了这样一本小说。
而“毛本”这种对偶式标题,记忆起来要比“嘉靖本”更难,说书人如果采用这么长的标题和故事情节,表演场次就少,而受众也不容易记住其中的内容。
所以说,这样的标题形式更适合集结成册,放置于书桌上供人阅读,也就是“案头文本”。
而“毛本”对于“嘉靖本”还有另一个明显的改动,那就是添加了很多“诗歌”进去。
话本、戏剧等表演艺术在开场之前往往会有一个“定场诗”,如今相声这样的形式有些剧场还有这样的传统,比如德云社就经常使用。
而这个“定场诗”不是书中的内容,但往往和其有关,不同的说书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人用这首,有人用那首,“嘉靖本”更接近于表演类文本的形式,在“定场诗”等内容上就没有固定的文本。
而“毛本”不同,它更接近于案头阅读的形式,那就必须有一个固定的形式来开篇,所以就将明代杨慎所作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了卷首诗。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是元末的小说,卷首诗却是明代人的作品,这是毛宗岗父子后来加入进去的。
除此之外,“毛本”中经常能看到“后人有诗赞曰”、“有诗单表此事”等等内容,都是这个道理。
说书的时候可以根据现场氛围来决定是不是念一首诗,或者临时发挥写一首通俗打油诗,但阅读的时候就必须把它固定下来,其质量还不能太低。
所以,“毛本”当中的很多诗词质量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叙事手法非常成熟。
再来讲讲“内容”上的不同上文说到,“嘉靖本”的章回有240节之多,“毛本”变成了120回,这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在内容上有了大量的删节。
这种删节有两个主要方向,体现了“毛本”和“嘉靖本”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第一个方向是删除了关于曹操的正面形象描述。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形象非常鲜明,这是“毛本”的功劳。它将“嘉靖本”中一些关于曹操正面形象的塑造部分通通删去,使得文本具有更鲜明的特色,艺术成就更高。
或许有人会想,这不是改变了作品的原意吗?其实不是。
“尊刘贬曹”的倾向在宋代以来就在民间盛行,比如苏轼在《东坡志林》当中记载了说书人现场的景况:
闻刘玄德败,顰蹙而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而“嘉靖本”在“尊刘贬曹”的倾向里,还有关于曹操的正面形象混杂其中,或许是保留了一些说书故事的丰富性,但从实际上来说是冗余成分。“毛本”将之删去,会使得故事更为精炼,艺术效果更好。
同理,“毛本”还删去了很多关于人物的心理描写。
比如,同是“三英战吕布”的情节里,“毛本”主要描写的就是打斗场面,而“嘉靖本”却有很多心理描写。
我们来看具体的对比:
“毛本”:
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嘉靖本”:
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搜神威,酣战吕布。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张飞性起,大喊一声。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又战到三十合,两员将战不倒吕布。刘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时!”掣双股剑,骤黄骠马,刺斜里去砍。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毛本”明显要比“嘉靖本”更为简练,打斗场面也更为突出,对于气氛的烘托也更为有效,这是在艺术效果上进行的优化。
第二个方向就是价值立场上的区别。
“嘉靖本”在故事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一种观点: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这样的内容出自很多人物之口,王允、诸葛亮、张松等等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有学者统计,全书一共出现过六次之多。
而这些在“毛本”当中通通被删除,所体现的正是两者“民本”思想的差异。
但并不能说“嘉靖本”的内涵就比“毛本”的要更深刻,这需要考虑时代的背景。
“嘉靖本”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著,而罗贯中生于乱世,有“图王”之志,所以在对于“民本”的表述上自然有这样的倾向。而“毛本”的编纂者虽然也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变迁,但战乱年间较短,大部分人生还是在和平的年代里,其所采取的立场自然就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三国演义》的“毛本”和“嘉靖本”两个系统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内容还形式上都有很明显的区分。
但从艺术效果和传播影响力上来说,“毛本”无疑是更为出色的,也是对“嘉靖本”的一种改良。
这样的现象其实很常见,比如说书人石玉昆所用的话本《三侠五义》被俞樾改写成《七侠五义》,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艺术效果都有长足的进步。“毛本”与“嘉靖本”的关系和此类似。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沫沫沫小兔
我是竹史铁骊,试为君一答。
嘉靖版和毛版,究竟有什么区别?不妨让我们从一桩三国演义中的悬案,两个大家熟悉的人物身上说起。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有万夫不当之勇,赫赫威名的关羽,一个是演义中武艺时高时低变化无常的颜良。这桩悬案就是,关羽到底怎么杀的颜良。
东汉孔融:“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宋朝陆游:“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
对颜良文丑,有人夸上天,有人踩下地。直到互联信息爆炸的今天,演义里颜良文丑的武力水平究竟如何,都还在网友键盘下争论不休,也算得上三国演义另一桩悬案。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这悬案怎么来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话说官渡之战打响,曹操亲率五万军,迎战袁军先锋颜良,但双方一见面,旋即为颜良麾下军马整齐的阵势所震慑。吕布手下旧将宋宪、魏续不忿,相继上阵与颜良单挑,都很快被杀。接着徐晃出马战颜良,大约二十合后败走,使得曹军诸将栗然。
要知道徐晃可不是一般人物,演义中除典韦许褚夏侯惇之外,徐晃就堪称曹营武力翘楚,他竟然才撑了二十个回合,这颜良也太强了吧!
回营后,谋士程昱力荐曹操召来关羽。次日颜良列阵,关羽与曹操坐在山顶朝下望。书曰:
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关羽跨上赤兔,果断冲入袁军。颜良当即被关羽所杀。关羽还割下颜良首级,绑在马脖子上,顺利返回。颜良军士气大损陷入混乱,曹操在白马之战中大破袁军。
这不禁让人有点糊涂,徐晃出马,与良战二十合,败回本阵,诸将还在栗然。
第二天一转身,被关羽一刀秒了。那这么说,关羽秒徐晃,岂非只用半刀就够了?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因为之后219年,演义的襄阳之战中,关羽和徐晃有过直接的交手,八十回合不分胜败,关羽选择主动脱战,最终全军还败于徐晃之手。
道理完全解释不通啊。
作为参照系的徐晃直接要崩溃了!而且这其中的逻辑错误还相当低级,难道是罗贯中老先生哪里搞错了不成?
同时,据三国志关羽传所述,颜良也确实是死于关羽之手,演义所写,并非虚言。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这一下就让人更加懵圈了。究竟是哪里的逻辑上出问题了?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颜良之死,这个逻辑BUG本身是并不存在的。
个中关系,罗贯中老先生早就用两句话交代得清清楚楚了。这两句话就是:“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这两句颜良赞诗,除了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以外,被各个古本采用。
其实,三国演义绝大多数版本都来自嘉靖版,除了赞诗,接着还有一段说明文字,原文是:“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
并且,在颜良被杀前,各个演义版本都有颜良想要问话的描述,包括有,方欲问时,却欲问之,恰欲问之。
可见在罗贯中老先生的原意很明显,颜良之死是因为刘备嘱托,而根本没做和关羽战斗准备,所以才被杀死的。
换个角度说,无论早有预谋预先就寄信联系,还是无意中利用了颜良的大意,关羽肯定不道德地偷袭了颜良。这也是罗贯中先生在演义中对该一历史事件的分析,其中的逻辑结构展示得十分清晰。
从书中描写看,全副武装的河北精锐士兵根本是得到了颜良的将令,才会对关羽任由来去,不加阻拦。我们从演义中绝不难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如果不是偷袭或诈伪,关羽在河北军阵中断然杀不了颜良,何况还割了首级从容离开。
而关羽死后归神时,罗贯中又借着普净禅师顿悟关羽之语,也言明了颜良之死:“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汝)忽然刺之”。再次描写了颜良之死,有不道德欺骗成分,麦城死了,也别光自己叫冤枉。
所以一切很清楚。"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这次突如其来的袭击,改变了官渡大战的战局,甚至改变了整个三国的战争进程。
好吧,很抱歉兜了一大圈。现在终于可以回到版本的正题上了。
既然罗贯中先生早已经明言了缘由。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件本不该成为悬案的叙述,却硬生生成为了悬案呢?
答:这就是因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国演义,绝大多数源于三国演义毛宗岗改编厚版本,简称毛版三国,也有人叫清版三国。答:那嘉靖版是什么?它是明朝第一个三国演义正式的印刷刻本,也是明代三国主流版本。毛宗岗(1632至1709后)是浙江诸暨人,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成年后主要活跃于清康熙年间,清初文学批评家。
当时文坛怪杰金圣叹,因评点《水浒》而名声远扬。毛纶毛宗岗父子也想仿效金圣叹删改水浒的作法来收拾三国。
所以对外假称得到《三国演义》罕见古本,对罗贯中原著进行修改,并在章回之间夹写进批语,题为“圣叹外书、声山别集”,又伪作金圣叹序,冠于全篇卷首,名为第一才子书。
这次修改,对以嘉靖版为代表的明代版本三国演义变动很大,不仅情节有增删,还有整顿回目,全书定为120回本,并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与原著比较,毛本在文字技巧、语言修饰方面有所提高。内容上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天命论明显加强,尤其对关羽做了极大美化。
不知熟为因果,但这一点充分迎合了康熙朝廷,拿掉明代武圣岳飞,将关羽包裹推上新武圣人之位的需求。这令它大受支持,从而取代了旧版本,广为流行。甚至盛极一时。
建国以来,国内的通行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这是以清朝毛宗岗版本为基础,删去毛氏父子所做评语,改配有少量注释的一个通行本。
也就是说,一般我们看的都是毛版,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有嘉靖版和其他版本少量印刷出版,其发行量和影响力远远不及毛版。所以直至今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国演义,也大多是毛版。
所以类似这些逻辑混乱搞出的锅,是毛宗岗父子为了迎合满清泡制出来的,罗贯中先生,和嘉靖等三国演义版本是不用背的。
最后,也顺道帮颜良文丑两位大将正一下名,斩颜良事出有因,而我们从颜良文丑对曹军将领的对战情形看,论武艺,颜良文丑都是超一流武将,和关羽张飞应只在伯仲间。
文很长。
谢谢您的阅读。
o新奇杂货铺o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除《三国演义》外,作品还有历史演义系列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神魔小说《三遂平妖传》,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施耐庵的《水浒传》也是他最终整理完成的。
《三国演义》自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问世以来,即有众多版本。仅现存的就有明代刊本大约30种 ,清代刊本70余种。如叶逢春本、黄正甫本、余象斗本、汤宾尹本、朱鼎臣本等。而平时人们提到最多的有三个版本:罗本、嘉靖本、毛本。
“罗本”:罗贯中成稿的版本,只存在于传说中,供后人膜拜。
“嘉靖本”:通常指“嘉靖壬午本”,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刻于嘉靖初年。
“毛本”: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过的版本,是我们现在最常见到的版本。
大体上,明朝的版本为“嘉靖本”的变本,清朝的版本为“毛本”的变本。此外,还有"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其他的变本。受阅读所限,我们只讨论“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
两个版本之区别简单说来如下:
1、回目结构。嘉靖本共20卷240回,毛本则为120回,基本上将原来的两回合成一回,同时对回目的名字做了调整,使之对仗工整。另外嘉靖本在卷首有“三国志宗僚”,分蜀魏吴列出了小说中的大部分主要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毛本则没有这一部分。
2、尊刘黜曹。毛本对内容进行了大幅度删改。一方面用辞更精练、语句更通顺,主要目的是增强了尊刘黜曹的所谓正统观念。毛氏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很多删改即是围绕着这三人进行的,另外为了突出刘备的忠厚仁者形象也进行了很多加工。
3、诗词赞语。嘉靖本有大量的诗词赞语,毛本对此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和调整。
<<< 文字方面 >>一、关于曹操1、曹操出场。嘉靖本中是这样写的:“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刘玄德斩寇立功)。对曹操有不少赞叹溢美之辞。到了毛本,就变成了:“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2、纵归关羽。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对曹操不告而别径投刘备,曹操部下包括程昱皆劝曹操派兵追杀,曹操坚持放归关羽。嘉靖本引“宋贤”的诗来赞美曹操,并在诗后说:“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关云长千里独行,在毛本中,这一段都被改写消失了。
3、乌巢烧粮。大胜袁绍后,曹操把部下私通袁绍的书信全部烧毁,既往不咎。嘉靖本引“史官”之诗加以赞美:“史官有诗曰:‘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此言曹公能捞笼天下之人,因而得天下也。”曹操乌巢烧粮草。毛本中,这一段也消失不见了。
二、关于诸葛亮1、上方谷欲害魏延。六出祁山时,诸葛亮派魏延引司马懿兵至上方谷,欲一把火烧死司马懿,嘉靖本中说诸葛亮本想同时烧死魏延,结果天降大雨,二人得活。
却说孔明收兵,回到渭南大寨,安营已毕,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乃孔明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不想天降大雨,二人得生。后孔明死时,遗计与马岱,将延斩之。(孔明火烧木栅寨)
后面还有诸葛亮排下苦肉计于马岱再害魏延的描写。这些内容在毛本中尽数消失了。
2、劝刘备杀刘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比刘禅大。关羽败走麦城前,曾向刘封求兵。刘封从孟达之言,坐视不救,关羽死后孟达降曹。刘封与之决战不敌。败回成都。嘉靖本文字如下:
入见汉中王,哭拜于地,细奏前事。玄德怒曰:“辱子!有何面目敢见吾也?”封对曰:“叔父之难,非逆儿不救,乃孟达之阻也。”玄德转怒曰:“汝须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之人,安可听谗贼所阻也!”封泣而告曰:“一时被伊以利害说之,致获大罪。”玄德犹豫未决。忽孔明入,玄德问曰:“辱子如此,何法治之?”孔明附耳低言曰:“此子极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玄德遂令左右推出斩之,又问随封将士。众皆将孟达说封之事,及刘封扯书斩使之事,一一奏称;又将扯毁的书信,呈与玄德。玄德看毕,急回心曰:“吾儿虽然刚强,有此忠义之心也,凛然可爱。”便叫留人之时,早已斩讫,献首级于阶前。玄德恸哭曰:“孤一时造次,废股肱矣!”孔明曰:“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玄德曰:“纵使他日杀孤之子,孤不忍今日废忠义之人也。”文武闻之,无不下泪。武士奏曰:“刘封临死,但云‘悔不听孟子度之言,果有此危矣’!”玄德泣曰:“吾儿至九泉之下,必痛恨于孤矣。”(汉中王怒杀刘封)
毛本将上述文字中与诸葛亮相关部分尽数删除。
三、关于关羽1、白马斩颜良。关羽降曹后,第一功便是“斩颜良”,小说中是这么描写的:“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这一段,嘉靖本和毛本是一样的。但是在这后面,嘉靖本还有一段文字:
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云长策马刺颜良)
这段文字在毛本不见了。
2、貂蝉下落。曹操在下邳大胜吕布,并于白门楼将吕布斩杀。接着在嘉靖本中写道“操将吕布妻小并貂蝉载回许都,尽将钱帛分犒三军。”(曹孟德许田射鹿)。而在毛本中写“将吕布妻女载回许都。大犒三军,拔寨班师。”并未提及貂蝉。在后面的篇幅中,貂蝉均未再出现。
<<< 赞语方面 >>>1、毛本在全书卷首有一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为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为其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廿一史弹词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这首词被毛氏父子放到了《三国演义》开篇,使得很多人误以为是罗贯中所作,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这首词。杨慎生于明弘治元年,于嘉靖三十八年去世。比罗贯中晚近200年,自然在嘉靖本中是没有的。这首词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毛本把这首词放到前面,也是画龙点睛,相得益彰。
2、蒋干过江东说周瑜,周瑜举办“群英会”,大宴众将。在会上佯醉舞剑作歌:
【嘉靖本】: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业成。王业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兮,吾将醉。吾将醉兮,舞霜锋。(群英会瑜智蒋干)
【毛本】: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该诗体现了周瑜立志江东的决心而使蒋干放弃了游说的打算,后面才引出了蒋干盗书,曹操误杀蔡瑁张允等精彩情节。可以看到,毛本诗更显得精炼而更有气势。
3、刘备三顾茅庐,二顾时遇到诸葛亮三弟诸葛均,拥炉抱膝歌曰:
【嘉靖本】:凤翱翔于万里兮,无梧不栖。吾困守于一方兮,非主不依。自躬耕于陇亩兮,以待天时。聊寄傲于琴书兮,吟咏乎诗。逢明主于一朝兮,更有何迟。展经纶于天下兮,开创镃基。救生灵于涂炭兮,到处平夷。立功名于金石兮,拂袖而归。(玄德风雪访孔明)
【毛本】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仔细读这两个版本的诗,可以发现,嘉靖本显得困顿、急迫而狂傲。而经毛本一改,虽然短了许多,但显得乐天而从容,有运筹帷幄的大家风范。
4、还是二顾茅庐,刘备雪中遇诸葛岳父黄承彦,黄口诵诸葛所作梁父吟一首:
【嘉靖本】: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空中乱雪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想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白发银丝翁,岂惧皇天漏?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毛本】: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除个别字句变化外,少了“白发银丝翁,岂惧皇天漏?”一句,这首诗变成了10句,显得很奇怪。
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比比皆是,但从以上所列几处基本可以对其差异观其大概。
由于毛本的普及程度,读过嘉靖本的人一定读过毛本,所以不存在读嘉靖本还是读毛本的问题。毛本相对嘉靖本更精练成熟,文学性更强,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尊刘黜曹”问题;嘉靖本则更接近于元代的话本,有大量的赞语,文字上天马行空,读来更加有趣味,喜欢《三国演义》的友友当不可错过。
小蕾
自从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流传之广,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这大概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从形态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分为三种
1.三国通俗演义
2.三国志传
3. 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
其中以毛宗岗父子的版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近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毛本为基础,删去毛氏的评语,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并加上少量注释,成为一个较好的通行本。但是,由于受过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术性错误",包括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和其他类型的错误。尽管如此,它至今仍是发行量最大的版本。
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出版社又进行了整理,但其中具有学术价值的并不多,其中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国演义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校正书中大量存在的"技术性错误",并以校理一览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术性错误",指出错误所在,提出校正意见,说明校正依据;同时,针对读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处进行注释,深入浅出,给人以新知。
关于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版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即“罗本”,由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李义山骄儿诗即云:“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亦称“罗本”、“嘉靖本”。这是公众认为最接近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原本。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群众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典范创作之一,也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南北朝时,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已采用了不少民间传说故事。据晚唐李商隐骄儿时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知,三国故事在晚唐已流行于民间。苏轼《东坡志林》说:「涂巷小儿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在北宋都城汴梁,已有民间艺人说演具有「拥刘反曹」倾向的三国故事。金元杂剧搬演三国史事者至少有三十多种。元代英宗至治年间(一三二一 -- 一三二三)有建安虞氏刊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凡上中下三卷,后来的《三国演义》,在此书中已粗具规模。
罗贯中(约一三三○ -- 约一四○○)就正是在上述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博采正史、杂史、传记、佚闻,并联系他丰富的生活经验,才写成不朽的《三国演义》,后刊印于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罗氏此书问世后,新刊本纷纷出现,均以罗本为主,只做了些考证、批评、文字增删和回目卷数的整理工作,内容无甚改动。《三国志演义》,60卷,120回,通常所称“毛本”。是目前最通行的版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罗本作了较大的修改,附上评语,加以刊印,共七十五万言,成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师金圣叹称为「第一才子书」。
要了解三国风云,除了史书,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历代不同的版本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三国演义》自诞生以来,其以恢弘的气势,宏大的场景,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及生动感人的人物描写,赢得历代藏书家和刻书家的青睐,也受到普通读者的热烈欢迎。目前,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形成了一个庞大体系。仅现存明代刊本就有30余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之间,源流之复杂堪称古代小说之最。一部《三国演义》,无数种版本,这便构成了了解、研究并传播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70年前,郑振铎即发表〈三国演义〉的演化和罗贯中及其著作,提出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其作者为罗贯中。此说一直延续了许多年。1995年,学者张志和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明书林黄正甫刊〈三国志传〉版本。这个版本虽曾收入孙楷第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但从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张志和先生将明书林黄正甫刊〈三国志传〉与嘉靖壬午本三国通俗演义进行了对勘,得出结论,这个原刻于福建的嘉靖黄刊坊刻本至少比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早20年,这个本子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早于明代其他三国志传的“最初整理写定”本和各种《三国演义》刊本的祖本。同时,张先生的结论对作者是否为罗贯中提出了质疑。
其实,在庞大的《三国演义》版本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是嘉靖元年本(即俗称“罗本”)和毛纶、毛宗岗评改本(即“毛本”)。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沿用的是这两个体系。
据研究者调查,在现存的明代版本中,存世最多的要算万历至天启年间的各种三国志传本,世称“俗本”。根据比较,研究者认为,这些版本虽晚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但其所宗祖本刊刻的年代要早于嘉靖壬午,也就是说流传于世的三国志传本应早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研究者认为,三国志平话刻本出现40年之后罗贯中才开始创作三国志传,而后其他各种志传刻本都以罗著为宗,因此可以断定三国志平话刻本要早于志传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在各种志传本基础上产生的。
近年来,国外一些《三国演义》学者研究成果颇丰。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学者魏安对现存《三国演义》各种版本进行细致研究,包括先后考查了26种不同的非毛评版本,其中包括被认为刊行年代可能早于其他版本的上海图书馆所藏残页,及西班牙爱思哥利亚修道院图书馆藏嘉靖二十七年叶逢春本三国志传,卷端书名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史传等。魏安通过研究认为,元末明初,罗贯中写成原本《三国演义》,经过流传,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其正文为10卷,卷首有总歌。后元祖本分化为AB系统的祖本和CD系统的祖本,分别在明中叶刊行。
总之,《三国演义》版本繁多,源流复杂,各种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尚有许多问题尚待澄清。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kuanggogo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篇临江仙,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作者是明朝中叶人杨慎。这首词可谓家喻户晓,词意豪迈大气,意境深远。纵观王朝更替兴衰,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式的历史观和人生观。那么现在出现了一个疑问,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那么明代中期文人的词又为何出现在《三国演义》上呢?答案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三国演义》,并不是罗贯中的原作,而是清朝人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过本子,也就是现在市面上通行的本子--毛版《三国演义》。
现在罗贯中的手稿或者原作,已无从探寻。现在比较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就是本文要说的嘉靖版《三国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个版本比较完整。称为嘉靖版《三国演义》,又称罗本三国。比毛宗岗的版本更接近罗贯中原作三国的面貌。这个版本与毛本有很大不同,在内容目录上,嘉靖版《三国演义》共有240则故事。毛本是把240则故事合二为一回,共120回。此外还有文字描写上,情节上也是略有差异。 如两版目录的差异,嘉靖版目录节选: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 第二则:刘玄德斩寇立功 第三则:安喜张飞鞭督邮 第四则:何进谋杀十常侍 第五则:董卓议立陈留王 第六则:吕布刺杀丁建阳 第七则:废汉君董卓弄权 第八则:曹孟德谋杀董卓 第九则:曹操起兵伐董卓 第十则:虎牢关三战吕布。而毛本对应的目录: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嘉靖本和毛本在文字描写上也是有很大差异,拿第一回举例,先讲毛本,毛本开篇是这样描写的: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霓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以上就是我们熟悉的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改增删的通行版本的《三国演义》关于第一回的描写。那么在看一下罗本,也就是嘉靖本的开篇有什么不同,以下为嘉靖本的描写: 后汉桓帝崩,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朝廷有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相辅佐。至秋九月,中涓曹节、王甫弄权,窦武、陈蕃预谋诛之,机谋不密,反被曹节王甫所害,中涓自此得权。 建宁二年四月十五日,帝会群臣于温德殿中。方欲陛座,殿角狂风大作。见一条青蛇,从梁上飞下来,约二十余丈长蟠于椅上。灵帝惊倒,武士急慌救出,文武互相推拥,倒于丹墀者无数。须臾,不见。片时大雷大雨,降以冰雹,到半夜方住,东都城中坏却房屋千余间。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省垣皆倒,海水泛溢,登、莱、沂、密尽被大浪卷扫居民入海,遂改年熹平。自此边界时有反者。熹平五年,改为光和,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见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于是帝忧惧,遂下诏,召光禄大夫杨赐等诣金商门,问以灾异之由及消复之术。赐对曰:臣闻《春秋》讖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内乱。”加四百之期,亦复垂及。今妾媵奄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又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税,见宠于时。更相荐说,旬月之间,并各拔擢:乐松处常伯,任芝居纳言,卻俭、梁鹄各受丰爵不次之宠,而今缙绅之徒委伏畎畮古亩字,口诵尧、舜之言,身蹈绝俗之行,弃捐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幸赖皇天垂象谴告。《周书》曰:“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人见怪则修身。”此逸书也。唯陛下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断绝尺一,抑止槃游。冀上天还威,众变可弭。 议郎蔡邕亦对,其略曰:“臣伏思诸异,皆亡国之怪也。天于大汉,殷勤不已,故屡出妖变,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蜺坠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赵娆,贵重天下;永乐门史霍玉,又为奸邪。察其赵、霍,将为国患。张颢 、伟璋、伟姓璋名。赵玹、盖升盖,音合,姓也。并叨时幸,宜念小人在位之咎。伏见郭禧、桥玄、刘宠皆忠实老成,宜为谋主。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不宜听纳小吏,雕琢大臣也!且选举请托,众莫敢言,臣愿陛下忍而绝之。左右近臣,亦宜从化。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例,受怨奸仇。谨奏。” 帝览奏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事遂泄漏,邕等被罪。中涓吕强怜其才,奏请免罪。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这十人执掌朝纲,自此天下桃李,皆出于十常侍门下。朝廷侍十人如师父,由是出入宫闱,稍无忌惮,府第依宫院盖造,不题。 两个版本对比,有很大的区别,毛本加上了文章开头所讲的明代文人杨慎的临江仙的词,而嘉靖本没有这首词。毛本删去了上奏的表文,使故事简洁明快。罗本则文笔更加细腻。还有毛本张飞的字是“翼德”。罗本写为“益德。”按正史陈寿写的《三国志》上所说,张飞的字是写为“益德”而不是毛本的“翼德”。
嘉靖本《三国演义》在内容上尊刘抑曹的思想上没后面的毛本那么强烈。写刘备曹操都是按英雄来写的,刘备没毛本所写的那么仁厚,而曹操也没毛本上描绘地那么奸诈。按罗贯中的笔法,他的原作写魏蜀吴三方应该是比较公正的。 到了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对之前的《三国演义》版本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更具有文学观赏性,被后人称之为“第一才子书”,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原来的嘉靖版反而湮没无闻了。如果说符合罗贯中原作的三国,相对于毛本,嘉靖本《三国演义》更加符合。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做。这是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小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深远!三国的历史虽然已经久远,
cream
我是木子君,就个人对于两个版本的粗浅认识,回答如下:
一、书名。嘉靖版的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毛版的书名是《三国演义》。
嘉靖元年本,约定俗成通称为”嘉靖本“,到了后来,就出现了以李卓吾,李笠翁、钟伯敬等人的评本,在此基础上,清代毛伦、毛宗岗父子以尊刘抑曹的的王朝正统思想为指导,又进行了修改,简化,就成了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
如果你在书店看到两个名字的三国,请记得,他们都是《三国演义》,只不过版本不同。
二、尊刘抑曹思想。好多人都认为,罗贯中从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出发,一味丑化曹操,极意美化刘备。实际上不然,在毛本《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毛伦,毛宗岗的思想,和罗贯中的思想并不一致。
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对曹操虽多有批判,但也不乏赞美之词。例如曹操的出场,在嘉靖版中,是这样介绍的: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刘玄德斩寇立功一章)
而在毛版中,毛伦毛宗岗父子很看不过惯曹操,就把这一段给删改了,缩为冷冰冰的几句话:“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在关云长千里独行一节中,不仅引斐松之评语和“宋贤”的诗来赞美曹操,而且还进一步进行阐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而这一段,又在毛版中被删除。
官渡之战后,曹操把部下私通袁绍的书信都付之一炬,并引”史官“之诗进行赞美:史官有诗曰: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此言曹公能笼络天下人心,因而得天下。也都被毛本删掉。
以上可以看出,罗贯中在写三国之时,对当时英雄比如曹操都尽量客观,并不想掩饰曹操的优点,对这些优点也不吝赞美之辞。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凡是史料上所有的,能够显示曹操优点的事迹,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都加上描写,并进行了艺术夸张;同时,他还虚构了一些情节,来赞扬曹操。
比如在徐州破吕布之后,曹操劝降不从,执意从死。而曹操不但把陈宫的老母妻子都送回许都思养,嫁其女,待之甚厚。而这些,在毛版中,都删除了。
对刘备,罗贯中虽然颇多赞美,但其实还是把他当作”枭雄“来写的。
如云长延津诛文丑中,写关羽斩文丑,袁绍欲杀刘备,备以言自解,作者评云:此玄德极枭雄处。可见他对于刘备的认定是,不是一般的枭雄。在刘玄德败走夏口中,关羽提起昔日欲曹操而被刘备阻止之事,说当时若从吾愿,可无今日。刘备回答说:此时亦为国家惜耳,若天道辅正,安知不为福也。
接着,罗贯中就引用斐松之的话,说刘备的回答并非真话,实际上也就显法了:即使对所谓义同生死,情同骨肉的关羽,刘备也没忘记耍弄权术,和”极枭雄“之类的评语可以互参,而这些,都被毛版所删改。
三、结构上毛版更优化毛版被认为是所有版本里“艺术性”最优的一版,加入了今古经学大师郑玄治家的逸闻,如加入了家中婢女故意惹怒郑玄,而以《诗经》内容对答的段子;同时也删掉了原版一些后人如周静轩的鄙俚之诗,引进了唐宋不少诗词,删掉了冗余的诏令、奏章,使行文更紧凑。使之变得爱憎分明、浅显易懂,更为读者接受,为三国史圈粉无数。
以上,即是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毛版《三国演义》的区别之处。
我是木子君,请关注我哦。
huanan
“嘉靖版”与“毛版”《三国演义》在思想观念上存有不同区别: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庸愚子(蒋大器)作的序、修髯子(张尚德)的作的引。该书共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如第1卷第1则祭天地桃园结义。这个版本被认为是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版本。
毛版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作了详细的评点。毛版《三国志演义》,正统的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其评点文字也多有精到的简介,故称为后来最流行的版本。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普通的各版本,均从此版出。
嘉靖版对曹操多赞颂之语,显然是出自对英雄豪杰的欣赏之情;毛版将这些赞颂之语删去,表现出鲜明的“贬曹”倾向;正统观念更为浓烈一些;“嘉靖版”对曹操祖先家世的介绍也多赞颂之语,既是对客观事实的交代,也为后文曹操在逃离京城后能迅速拉起队伍讨伐董卓埋下伏笔,对其家世全部删去,只突出其祖父是宦官,显然是出自“贬曹”的观点。
嘉靖版为代表的版本与毛版的差别不仅仅是一般版本文字上的差别,更重要是思想观念的上差别,这是学术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个人观点,请多指教!
issy谢
首先说,金庸三个版本的区别:
1.连载版:是当时连载在报纸和杂志上而留下的版本;
2.三联版:70年代80年代几度删减的版本,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版本;
3.新修版(全称:世纪新修版)20世纪后金庸新修的版本。
其实每个版本,金庸写作的意境是不一样的,需要结合当时的创作环境。
其中连载版可以说是最差的,我曾经读过电子书版的连载,恕我直言,读不下去,因为连载版在当时是应时之作,需要每天更新,内容非常简陋,无论文字还是故事,都比较粗,比如王语嫣当时叫王玉燕,周芷若设置成周子旺的女儿,让我们这个熟悉三联版,觉得故事的可读性大大降低。
当然文笔和故事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精神,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是给普罗大众闲暇休闲时光看的,金庸本人更是把武侠小说当提振自己所办报纸的重要卖点,所以写作上迎合大众口味。
当时很多当代文学家经常批评金庸小说有传播淫秽思想之嫌,当然如果他们读过连载版,那就不是嫌疑了,是坐实了,因为观众还就喜欢男欢女爱,暴力玄奇,金庸也就半推半就的写了。只不过金庸先生确实是天才,又素养极高,所以虽然是迎合之作,但也能维持不错的功底,为后续修改留有余地。
总之,连载版的特点,一言蔽之,就是媚俗。
这个问题,金庸先生也同样意识到,所以封笔前,写了一部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鹿鼎记》,可以视作对过去作品的超越,封笔之后,他又对过去的作品几度删减,务必去粗取精,将其文学性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不过武侠小说本身就是俗文学,所以再删减也免不了俗,但是这样也挺好。经过金庸的这次“雅化”他的小说总于到了一种雅俗共享的境界,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一代经典。
下面我挑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区别。
在历次改版中,你阅读会发现金庸把笔下绝大部分人物都越改越善良。
旧版的杨康是个强奸犯,强奸秦南琴而生下杨过,三联版删掉了秦南琴这个人物。
旧版黄药师比三联版要更加邪性、无情、冷漠一些,然后到了新修版,黄药师性格更加温和。
旧版、三联版金轮法王是纯粹的反派,新修版改成了真心喜欢郭襄这个徒弟,并当真传授了她很多武功,最后为了救郭襄而死。
旧版、三联版的杨过性格更加孤傲冷淡一些,新修版的杨过变得有点婆婆妈妈,这个改动和黄药师的改动有点类似。
旧版的谢逊意图强奸殷素素,三联版则把这段改成了发疯。
旧版的张无忌小时候性格非常奸诈而且极其记仇,三联版改掉了。
旧版、三联版的三渡杀人不眨眼,新修版改成了三渡只把人打伤,成昆趁机补刀。
旧版、三联版的张三丰格毙宋青书,新修版改成宋青书伤发而死。
旧版、三联版的叶二娘就是杀婴儿的罪犯,新修版变成玩弄过婴儿后直接随意抛弃到其他人家。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会发现金庸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金庸早年写武侠小说纯粹是为了挣钱出名,按照历史的规律,一个人如果功成名就,就开始追求身后名了。曾国藩如是,李中堂如是,金庸也不例外。而事实也很清楚,能影响身后名的,一个是自己亲手创办的明报,一个是他的武侠小说,明报是他一生主要的成就,经营的很好,不必他担心。但文学作品可要比媒体有生命力的多,百年之后,或许明报未必在,但这些武侠小说一定还会有人看,到那时候,就靠这些武侠小说影响身后名了。
我也认为,正是这种心态,促使他再一次的修订自己的小说,但也是这种心态,影响了他的“个人发挥”
如果连载版是讨好大众,归为“媚俗”,那么新修版就可以理解讨好文学家和批评家,称之为“媚雅”也不为过。
其实,武侠小说本来就属于俗文学,非要用纯文学的玩法进行改造,一定会出现不适应,反而真正伤害了小说本身。金先生也可能是眼界太高,希望以文学家真正的留名青史,而非以武侠小说家。但大仲马不也是写的连载作品,那岂不是也俗到家了,但这种俗有影响到他垂名青史嘛?大俗既大雅,雅俗共赏才能恒久远吧。这可能也是三联版能成为我们心中武侠记忆中的那份经典的原因。
金老爷子本人,还是不如他笔下的大侠痛快呀。
读到这,我想题主心中一定有了答案。
码字不易,记得点赞关注。
阿帅阿大
先看三联版,三联版是在大陆正式出版第一版,里面内容也是大家最熟知的,新修版有很多内容修改,连载版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Ovlen_
建议看过电视剧的阅读三联版,这一版最经典。10后的话也可以尝试看下新修版。
金庸武侠最早都是在香港明报连载,随写随更,难免有不少疏漏错误,后来金庸封笔后花费数年进行了一次全面集中的修订,对整体行文进行了一次系统性地统稿,修订后出版的就是三联版,也是我们目前最熟悉的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相关电视剧也大都根据此版本改编。
进入21世纪后,金庸对自己的作品再次进行了修订,这就是新修版,新修版对部分文本进行了大幅改动,使得思想上和逻辑上更加圆满自洽。以《天龙八部》为例,本版中乔峰练的是降龙二十八掌,而且最后结局没有自尽,而是和虚竹去了大雪山,两人通力钻研武学,最后将降龙二十八掌精简成降龙十八掌。王语嫣在本版中最后没有嫁给段誉,最终跟着发疯的表哥走了,段誉则娶了自己所有的妹子。改过之后,更符合《天龙八部》“天下众生,有情皆苦”的立意初衷。但是对有共同回忆的读者来说确实有些不太友好。
连载版就像玉材原石,虽是宝玉,尚未雕琢;三联版属于因势利导,对玉石进行了雕琢修饰,天然人力各参其半;新修版则是全随心意,精雕细琢,却不免失玉石之真。
综上建议老读者、老观众阅读三联版。10后要是感兴趣的话,没有先入为主,倒是可以尝试看一下新修版。
金庸全集一共收金庸15部武侠小说,除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之外,还有一个短篇《越女剑》。
这些书整体都很不错,先看哪一部书都可以。这里仅提供2个阅读思路:
1、按书中朝代、时间顺序来看:从古至今大概排序为《越女剑》《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白马啸西风》《鸳鸯刀》《碧血剑》《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雪山飞狐》。优点:可以正看,也可以倒看,自成一个武侠源流世界。缺点:武功越近越弱,部分小说朝代时间不明确,篇幅长短不一。
2、按朝代分组来看:宋元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明清组《碧血剑》《鹿鼎记》;清代组:《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雪山飞狐》;疑似明朝组《笑傲江湖》《连城诀》《侠客行》;短篇组《越女剑》《鸳鸯刀》《白马啸西风》。优点:可以选择一组按顺序阅读,前后关联性强,缺点:个别组描写偏于阴暗,集中阅读容易怀疑人生。
其实也不必太在意阅读顺序,每本书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一个自行运转的世界,大家大可随手拿起一本,深入阅读就好了。
rcg2010
我最不看好金庸作品,他最突出的作品都是武侠,把一些高手写的神乎其神,把小孩子和年少之人看得走火入魔,甚至把他们引向犯罪的深渊,坑了一代人!
serita要爆发
曾经的干豆角98
原贴:三联版 金庸武侠全集
Bugatti Veyron
只举一个例子吧。
新修版中,强化了梅超风在桃花岛上的生活:除了后来的丈夫陈玄风是暴力占有她之外,还有别的师兄也在私心爱着她,却因为年纪大、有家室而不敢开口。
这也算了,关键是黄药师也偷偷爱着女徒弟!而从来不拘礼法的黄药师,却不敢公开对女徒弟的感情,只好用变态的方法,去严厉禁止同门相恋!
这也算了,关键是黄药师为了堵住江湖中人悠悠之口,特意却娶了冯蘅回来!在原著中深爱的黄蓉她妈,在新修版中成为梅超风的替代品!
当然,多角恋爱、畸形苦恋,并不是不能写。但是在主线情节之外,生硬地插入这样离奇变态的多角恋、乱伦恋,而且完全不符合人物性格,又打乱了黄药师夫妻的深挚感情,不能不说这修改真是败笔。
一匹狼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一直觉得新修版就是为了多做一次我们这些老粉丝的买书钱。我看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那段时,真的整个人都不好了。可能是因为三联版是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吧,那个年代没什么娱乐,金庸古龙梁羽生倪匡等陪着我们长大,三联版金庸武侠,看了又看,每个细节记得清清楚楚,于是一有变化,特别是人设的改变,总是难以接受。
老鹰
金庸的小说呢,从最早在明报上连载的连载版,再到中间的修订版(三联版),最后是新修版。
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觉得修订版(三联版)会比新修版要好呢?
一个原因呢,就是先入为主。
其实这个三联版的名字是回家的,最早的就叫修订版。为什么会叫三联版呢?因为连载版是在香港那边金庸写的。时就很火爆啊,所以就要传到大陆来,那时候呢就是三联书店最早提出的和金庸合作,给金庸校对,然后出书。
所以其实可能大陆这边啊,最早看的就是这个修订版,也就三联版。
先入为主其实很常见啊。
举个例子啊。 我如果说杨过的娘是穆念慈,肯定没有什么异议。但是我要是说杨过的娘不是穆念慈,而是一个叫秦南琴的捕蛇女,肯定会有人说我是瞎说。因为在大众的印象中,杨过的娘就是穆念慈。但实际在连载版中,杨过的娘还真就是秦南琴。
可是就算我说的,下次再有人提到这个的话,可能还会认为在瞎说。因为杨过的母亲在你的大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印记,所以说只要提到“杨过的母亲”这个5个字,你脑子反应出来的就是“穆念慈”。
所以无论这个到底是不是金庸说的,无论是谁改动的,你都会把你最早看到的那个版本作为标准。
如果你先看的是修订版,你后面再看连载版和新修版,肯定就会觉得怪怪的,看不下去了。
第二,修订版(三联版)也确实是巅峰。
其实这个三个版本各有缺点啊,但是实际上修订版是缺点最少的,也是效果最好的。
连载版的缺点就是情节过于离奇,而且很多坑都没有填上。比如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冰火岛还养过一只猴子,还是只神猴。更可怕的是这只神猴的戏份真的很少,全配不上它的身世。
新修版的金庸由于已经修订过很多次了,所以说他更注重于细节,很多的坑都给填上了,而且对于一些结果,也都修改了。
不得不说啊,他的一些后果其实修改的很真实,细节修改的很好,但是首先,过于真实反而就不像是一本武侠小说,而像是一本比较现实甚至有些胡闹的小说。一本现实的小说在配上那些*炸天的武功,其实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在感情线上也添加了很多悲观的东西,这就让读者非常的不爽。
也在大局的把控上,其实也要比修订版差了一些。因为过于的注重细节,所以其实比例回收有些失调,而且大局上有些想要体现的东西也没有体现出来。总之就是显得有些乱。
虽然新修版填了很多坑,但是缺点也是很大的。
修订版更像是二者的综合,他还是比较严谨的,虽然坑还是有的,但是相较于连载板已经填了很多,有更多的逻辑性。而且对于大剧上的把控也是比较完美的,他所体现的感情,也是我们所向往的。这一般所体现的感情不一定就是完美的,它是将完美的东西添加了一些现实,而又不过。
所以说其实无论是从哪个角度,修订版都是有很大的优势的。要是说修订版要比新修版强,我也觉得没什么太大问题。
青门城外,红水江头。闲来口燥谈天阔,未闻君言业何修。在下青门红江,愿与君共品经典。
猫咪的记忆~
三联版是经典,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哪怕它有那么多bug;新修版逻辑是严丝合缝了,可是太刻意,太矫揉造作,读之如喝了一口加了饮料的茅台,不是味儿。
betravelling
金庸先生的作品都很精致,作品的精致源于他对作品的重视,金庸武侠有过多个版本,在报纸连载时的作品,和三联版有非常大的区别,新修版又是在三联版基础上做了改动,有些改动是有必要的,但总体而言,有画蛇添足之嫌。
三联版相对来说已经很完善,故事的情节框架,以及人物的塑造基本上定型,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这种情况下还要做改动,无非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完善,担心读者挑毛病,想要尽善尽美,但尽善尽美本身就钻了牛角尖。
三联版中有很多的留白部分,没有写尽,让读者自己去想,去体会,在新修版中很多都改了。比如郭襄对杨过的感情,在新修版中有大段的描述。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读者都知道郭襄对杨过有情,她寻遍天涯就是为了找杨过,这就足够了,不需要有太过细致的描述,一个人的心事,就留在她的心里,让她自己想,让读者自己想,不必揭示出来。
天龙八部的结局部分,新修版让王语嫣执着于长生不老,重新回到了慕容复身边。或许有读者会觉得解气,认为王语嫣配不上段誉,她心里也不爱段誉。但其实爱情也好,生活也罢,很多方面都难以尽如人意,只要大致上差不多,也就可以了。细细追究,则徒增烦恼。
总而言之,新修版给人的感觉是处处补窟窿,处处别扭,就好像一道精致的菜肴,原本我吃得很开心,但厨子担心我说淡,所以又加了盐。又担心我觉得不够香,所以添了香油,这还能吃吗?
davidge10
我是看三联版长大的,谈一下个人体验。
从情感角度说,三联版就像初恋,承载我对青春所有的美好记忆。所以,即使她并不完美,甚至有一些明显的瑕疵,我也会刻骨铭心记一辈子。并且,不论任何时机,任何场合都不允许其他人用任何方式去诋毁贬损她。也不想她为了迎合世俗去改变自己。
而新修版就像那些去韩国做了美容手术的网红,下巴尖了,胸部臀部丰满了,但总有一股不真实,矫揉造作的感受,想爱也真心爱不起来。
从内容上来看,尽管三联版有些地方存在bug。比如,郭靖,黄蓉的年龄问题;比如《倚天屠龙记》中,藏在“倚天剑”和“屠龙刀”中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所用材质问题;再比如,《天龙八部》中乔峰突然死去会涉及到“降龙十八掌”失传的问题……
但是,当时这些并没有影响我的阅读体验,我更关心的是”靖哥哥”和“蓉妹妹”是怎样一次次地冲破磨难走到一起;“倚天剑”和“屠龙刀”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谁会笑到最后得到它们;乔峰当时就应该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死去,而不应该高屋建瓴,还去考虑“降龙十八掌”的传承问题。
甚至有时会自己会为这些bug找一些理由说服自己。
而新修版中,让黄药师和梅超风师徒之间产生了一些暧昧情绪,使黄药师出离的愤怒看上去更加合理;让王语嫣最终回到了表哥慕容复的身边,避免了段誉最终“得到”;让乔峰临死之前把“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传给虚竹,使丐帮的这一绝学顺理成章的在《射雕英雄传》中得以传承……
虽然这些修改会使故事更符合逻辑,从而提升整套作品的品质,但是,同时也让我觉得有些刻意。特别是对黄药师和梅超风“师生恋”的设定,非常狗血,从而也让黄药师本来这一“冷酷到底”的人物形象打了折扣。
我喜欢三联版,但也不排斥现在一些想读金庸武侠的人去读新修版,谁的青春谁做主吧!
灰格瑞
很多人认为金庸小说的新修版不如三联版,这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主要原因既有读者受众的原因,也有作品内容本身的原因。
首先来说一下读者受众,金庸武侠在大陆最流行的就是三联版的作品,在那个时期,大家对文学作品的渴望是巨大的。由于文化水平原因,很多人可能欣赏不来国外名著,但是对通俗小说却是爱不释手。何况金庸武侠既能满足成年人的童话梦,本身文笔构思情节也都是一流,自然拥有大量读者。除此之外,大量的学生都很喜欢读金庸武侠,比如我是从小学就开始看金庸的。
与此同时,大量港台金庸剧大量引进,大家都特别喜欢看,很多人不满足于电视剧上的内容,就会去找原著来读,三联版成了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版本。
后来金庸先生在三联版基础上进行了再次改编,这个时候,读三联版的人很多都已经长大成人,忙于工作,这时候再读金庸就会当作一种情怀。当他们再次拿起新修版的时候,就会发现再也回不去小时候阅读那种味道了,自然就会觉得改编失败。
而在这个时期,网络文学已经出现,到了后面,网络文学井喷式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玄幻、修仙、都市、异界、穿越等等,通俗文学的道路一下子被拓展的特别宽,读者的选择余地也大了许多。而这个时期,很多人特别是学生都不再去读金庸武侠,什么新修版三联版根本没有概念。
如果这个时期学生阅读金庸武侠,他们读的更多的可能就是新修版,而人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他们大量阅读金庸武侠,那么新修版的好评率就会高很多。不过很可惜,这批人大多数都选择网络文学了,读新修版的还是以前的老读者,而他们肯定更加偏爱三联版。这样一来,大家整体对新修版评价就不高了。
抛开读者受众的问题,再看内容本身。实际上,在三联版之前,还有一个连载版,三联版比起连载版,已经进行了大规模改动,虽然有些细节上的瑕疵,但是整体结构方方面面已经十分到位了,也是大家愿意接受的形式。
而新修版呢,虽然完善了一些细节问题,逻辑上更加通顺,但是在很多方面,都让老读者不满意。比如段誉王语嫣的结局,丁春秋李秋水的关系,黄药师梅超风的关系等等,惹来不少读者吐槽。这种较大的情节人物关系设定的改变,对于已经看了几十年的老书虫来说,是十分难以接受的。
还有一点,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避免不了瑕疵和逻辑错误,这种问题在文学名著中比比皆是,但是丝毫不影响它们的伟大。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有了瑕疵才能引发读者更多的兴趣和讨论。比如说《红楼梦》,已经引申出一门“红学”来,无数人靠它吃饭。这是为什么呢,说好听一点,是因为里面有很多隐晦的地方需要人解读,说的难听一些,就是因为里面有大量漏洞,而读者就喜欢针对这些漏洞去分析讨论,然后自圆其说。
总而言之,老人们看惯了三联版,新人们看金庸的数量大大减少,再者说,新修改编的内容确实差强人意,自然中意三联版的人占据大多数了。据说金庸先生改编还牵涉到版权问题,就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了。
大风天忘记带帽子
作为一个资深的武侠迷,更是金迷,我从我自己个人的角度来谈下看法吧。
首先声明,我一直看的是三联版,新修版只是听说过,在听说了改动的内容后,顿时没有了再次观看的欲望。
金庸的15部作品,除了《白马啸西风》和《鸳鸯刀》这两部短篇之外,其他的作品每部我至少看过3遍,射雕三部曲和天龙八部、笑傲江湖我甚至看过五遍,对其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记得。
要说好多人都认为新修版的不好,得先说下金庸书的受众问题。
金庸先生的作品大部分都集中在六七十年代写作完成的,然后在90年代传中大陆,他的受众群体在大陆最主要的就是70后和80后。
在那个文化娱乐相对落后的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伴着我们长大,是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影响了两代人。
作为相对传统的70后和80后,我想新修版不太讨好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
三联版是最早进入大陆,进入70和80后的视野的,无数人甚至反复阅读达到了熟悉每一处细节的程度,在我们这些人心中,这就是一个美好的梦,纵然有瑕疵,那也是属于我们青春的美好回忆,是我们童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与恋爱很相似,一旦接受一个人,其他人纵然再漂亮,也难入法眼。“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
就像金庸在他的天龙八部里描述的一样,在阿朱死后,辽国皇帝欲为他选一个王妃,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有一个阿朱”。
所以,三联版就是我们美好的初恋爱人,即使她还不完美,还有一些外人看来明显的小缺点,但既然爱了,就要爱的彻底,爱她的所有一切。
相对三联版,新修版是修订了一些相对明显的BUG,把整个金书串连了起来,比如修改了乔峰死后降龙十八掌的传承问题。
但更多的修改内容却让我们这些老读者有毁童年的感觉。
神仙姐姐抛弃了段誉又回到了他的表哥慕容复的身边,高冷淡漠邪的可爱的黄药师和梅超风有了暧昧,金大侠,你要闹哪样?请恕我接受不能!
我们都知道理性对一个人更为重要,但现实社会已如此残酷,在武侠这个成年人的童话中做个美梦,感性一把,放纵自己一次也属难得,不是吗?
那些所谓的瑕疵,我们真的不在意的,它同样也不影响金庸一代武侠宗师的地位。最后,再让我们念一下金大侠吧,从此江湖少了一位大宗师!
作为一个资深的金迷,我没看过新修版,真的,我认为三联版更加有人情味,原因就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