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意思是种菊花的地方,指菊圃,出自陶渊明的饮酒。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tbdaitian
最早认识“东篱”,源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本义是:在东边的竹篱中采集菊花,悠然之际,远处的南山映入眼眶。它深刻的抒发了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享受世外桃源生活的景象。这里“东篱”象征着“洁净”。再次见到“东篱”,来自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句词描述的是:在菊花圃边饮酒直到黄昏,浓郁的菊花香气溢满双袖。此时的“东篱”泛指养植菊花的花圃,表示着词人精神层面的“纯洁”。最后一次遇见“东篱”是因为天净沙.秋思,在了解元曲状元马致远简历时,竟然发现他别称马东篱,清本溯源,原来是因为他年轻为官而晚年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故东篱自称。这时的“东篱”已经是“不满朝政,归隐田园”的代名词了。所以,“东篱”的含义我认为是当时有识之士“穷途之哭”的另一种表现。
点点rat
我国东晋时期伟大诗人陶渊明在一组“饮酒"诗组其中一首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诗中的“东蓠”词被陶诗人用在描写一幅仙境词中,所以说“东蓠"一词,现实中指被围起来花圃之地,远意常用来表达一个人淡薄名利,到深山过上隐居生活,在朝夕的自然景色中,悠然自得,忘记人间烦恼饮酒自乐的境界。
逸枫8094
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以“东篱”指种菊花的地方。“东篱”特指词,文人的小院。
东方是日出的方向,东篱一词隐含沐浴着暖阳的篱笆,秀气温暖而雅致,符合文人雅士的气质和追求。
ヅ坏気⑽哫
以我的理解,陶源明当时住在向阳的北山,而不是背阴的南山脚下。只有这样,釆菊东篱下,开门见南山才会成立。而此时的东篱指的是小院东墙篱笆。试想一下,东边是日出光照足盈的地方,也是开园种菜种菊的地方。迎着朝霞看菊釆菊心情是何等的舒畅。
ài祢b戎铱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其原意、原义是指古代社会人间所居住的各种各样的房屋,其中包括亭、台、楼、阁、廊等。
“东篱”:原意、原义、含意、含义是指邻居之间、邻里之间。引申(隐深)为中国民间社会父系氏族各姓氏氏族之间、家庭、家族、氏族、宗族、各村庄、各乡村之间,称之为:东篱。
“东”:是一个方位、方向、位置字;指东方,因为中国在地球、在世界的东方、东面,借代名字———指中国、九州、华夏、中华民族等意念、意会、意象字。
“篱”:是指土;土地、土墙、土房、土屋、如篱笆墙、篱笆房屋。引申泛指不仅是土笆墙、土砖毛草房,是指所有一切房屋,包括青砖瓦房、亭台楼阁等。因为青砖瓦房同样是用土人为、人造烧制、然后建造而成的房屋。
板栗栗栗
在古典文学中的东篱,已经不仅仅是院子东边的篱笆了,而是带有一种隐士的心态,隐士的生活和理想的象征了。东篱这个词,来自于隐士界的大神,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maxfactorcg
月淡风青,为您解题。我觉得是个习惯问题。这个问题很好玩儿。陶隐士生活苦,苦中作乐。大家注意的都是他高风亮节,不与当局同流。你却独辟蹊径,提出这么个清新脱俗的问题来。
“东篱”来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很有精神,有风骨。重点在菊。他腰不好,当不了官。当不了官,就只能当民。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他半生奔波,或官或民。最终难以忍受,挂冠而去。文人的水平大抵如此。下定决心,我不跟你玩了。回家种地,当农民。中国多了一个会写诗的农民,或者说,多了一个会种地的诗人。
陶渊明之后,愿意弃官为民的人少见,愿意做农民的更是少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成了万世师表和借口。书生种地就成了笑话。陶渊明忍无可忍迈出去的这一步,得到了不计其数的读书人的心理上的支持,但是,他们只是把他当作一件风雅的事儿来传颂。显然,这些人是不愿去尝试的。所以东篱出现在许多人的作品里,顶礼膜拜,花式模仿。终究和他还是差了那么点恬淡与自然。
那么,农民诗人老陶为什么就要写成“东篱”呢?显然不能写成北篱。县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面南背北是中国民居的主要特点,淡然福建的圆形民居不算。富庶人家的小院东南西北都会建起来,有条件的还要三进五进,东西跨院。显然,这是老陶家不具备的条件。先把北屋(堂屋)建起来,起码可以存身。按照中国古代的配置,西南角应该是厕所。
如果种点儿庄稼,假如你是他老陶,你会种哪?
显然是种在东边。为啥?向阳呀。种西边采光不好。假如西边有房,那自然就会挡住阳光。所以西边肯定不会种庄稼,包括菊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西边的土地是留给桑榆的。
南门外种点儿菊花咋样?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外。老陶家居住深巷,说明他门前是有人家的。那样就不能种花了。篱笆或许有,菊花肯定不会有。你让对门的邻居怎么看?深巷里来回活动的狗会不会有意见?
所以,最后只能选择种在东边。老陶是柴桑人,柴桑是丘陵地带。正常来说,建房子,门前应该选择稍微平坦的地方。东面坡度稍缓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大致可以推测出,他家可能是三面篱笆,只能是东边篱笆外稍低的地带种植菊花。东面向阳坡地,适宜种植。这样一来,农民诗人老陶的心思就基本明了了。心情不错,菊花从中待了大半天,偶然抬头伸懒腰,看到了南面高山,小鸟也要下班了。挺好,回家吃饭。
陶渊明降低生活标准,坚守了心中的信念——不向权贵弯腰。难能可贵。为了这份信念,鄙视干活的陶渊明拿起了锄头,走向了辽阔的田野。干活的辛苦先不说,就这份坚守,就让无数后来人顶礼膜拜。杨炯、柳永、李清照,陆游,不是“东篱”,就是“东篱菊”。和尚也来凑趣,好好的“拆东墙,补西墙”他非得说成“拆东篱,补西壁”(《五灯会元》)
所以说,“东篱”来自陶渊明,其他人都是追随者。田园诗人一听就是如诗如画,菊花又象征着气节坚毅,寓意好,所以大家一直用它。快乐爱笑的小榕树
“东篱”可以看作一个词语的原有含义发生了改变的代表,这类词有很多,比如“妻子”,本意为妻子儿女,如今专指老婆,又比如“专家”,如今也快演变成“砖家”了。
“东篱”原本就是指东边的篱笆,当然这里的“东”并不一定特指东边,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指向,就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里的“东”,并不是指当时真的是在湖的东岸,而是为了语境的需要用了“东”字。
如今“东篱”特指隐士居住的地方,或是象征着对隐士生活的追求,寻求一份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它做为文人雅士的标签也在诗词中被多次引用,写出“枯藤老树昏鸦”的马致远做得更彻底,干脆自号东篱。
那么“东篱”为何有如此魔力,引无数名家兑折腰呢?这就不得不提东晋诗人陶渊明了,他写的《桃花源记》大家都非常向往,“桃花源”三个字也变成了世外桃源、人间仙景的象征,而“东篱”就出自他的笔下: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能背下来的估计也不多,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一定如雷贯耳。那悠然自得、至闲至静的田园归隐生活吸引和感染了无数人,从此“东篱”二字就脱了布衣,升仙得道,成了归隐的象征性标志。
不得不说陶公威武,写一个桃花源,成了符号,再写一个东篱,又成了标志。
古时文人墨客们本就心态悠闲,做一个隐士是许多人的梦想,这格调爆表的标志自然要狠狠的用上一番了。
于是我们看到: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又看到陆游“残暑不禁随手过,东篱又近菊花时”,白居易“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卢照邻“南润泉初冽,东篱菊正芳”,柳永也“西风吹帽,东篱携酒”……
搞得我现在也心向往之,不说了,且掷笔而去,东篱把酒话桑麻。
lipeihao
东篱一词解:东是方向,篱是竹类分出来的大块小片。从前,大户人家用石头垒砌高大的围墙阔院,乡下穷人用竹类的大块小片中间夹带木桩加固,弄成不方不圆的院子,院子和东组合,成为一词叫东篱,现在农村,有的地方可以看得到,管什么用呢?有的是养花,养草,有的是养鸡、养鸭,有的是保护庄稼不受牛羊侵害。古诗词,常用东篱,也是同一个意思,叫东边的院子。
sunny阳光城堡
在中国文化中,有些词已经从它的本来的意思,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含义了。这个与中国诗歌的造境艺术有关。一种景物或事物,在一篇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被使用,随着这篇文学作品的流传,这个意象逐渐发生了改变,而带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意思。
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柳树已经不是柳树了,而是代表了送别和伤感的意思。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而梧桐,则带有凄凉悲伤的意思。
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红豆也不是红豆了,而是相思的象征或者是爱情的象征。
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莲花也不仅仅是莲花了, 而取谐音怜爱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所以,在古典文学中的东篱,已经不仅仅是院子东边的篱笆了,而是带有一种隐士的心态,隐士的生活和理想的象征了。比如号称是马神仙的元曲大家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这就体现了马致远的人生理想,要像陶渊明学习,做一个隐士的意思。
所以,东篱这个词,来自于隐士界的大神,陶渊明。
陶渊明从一个小官做起,最后做的很憋屈,觉得自己一个大诗人,自己的祖父还是东晋的大牛人陶侃,做个小官还要天天搞接待,搞得自己很烦,干脆就辞职回家,在南山之下亲自种地吹野风,然后酒量不大的他,天天和邻居喝老酒,喝的七荤八素。家里没有乐器,干脆就放个没有琴弦的古琴,假装每天抚琴自乐。
一大早就跑出去锄地,在月亮升起的时候回家。
一推开门就能看见郁郁葱葱的南山,还有眼下那长满了菊花的东篱。注意,东篱开始出现了,在陶渊明的诗中是这样说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这首诗,写的极为清淡自然,充满了一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美感,这样就让他笔下的好几种意象,发生文化上和语意上的改变。
南山,已经不是南边的山了,他是隐士的精神家园;东篱已经不是东面的篱笆了,他是隐士心灵栖居的地方了。
所以,后来好多诗人词人,都喜欢写东篱,而没人写南篱、北篱、西篱,这就是陶渊明的贡献。
比如,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东篱在这里,有特别的美感,因为它让我们联想到那淡淡的菊花和淡淡的忧伤。
比如,柳永的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这是隐士的境界。
甚至马致远都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篱。我以为,马致远是气质上最接近陶渊明的人。我们来看马致远的作品: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
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绝对有陶渊明的风采。
不吃青椒君
古诗中常出现的“东篱”,和古诗中的许多具体事物景象代表了特定的意境和情志一样,“东篱”在古诗中是用以表达远离喧嚣、复返自然、闲淡且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的符号词。
最初的“东篱”出自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妄言。
整首诗陶渊明以闲适悠淡的笔触勾勒出自己隐居田园山间,恬淡惬意的生活状态。陶渊明在归园隐居后的第十二年(公元417年)写下此诗,组诗共有饮酒二十首,此为其五。
在一个日朗清风的傍晚,在隐居之地的陶渊明与往常一样在田园采摘菊花,在他起身抬头的不经意间,见到了映入眼帘的南山。此时山间美好自由的气息和夕阳相互映衬,飞鸟相伴着从山的那一头飞回来。
看着眼前的景色,感受着自然的气息,在彻底隐居后的第十二个年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在这一切熟悉的情景中还是颇多感怀,由此有了这句著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有了同样成为古今田园诗中名篇翘楚的这首诗。
古今许多文人画家爱菊,陶渊明亦爱菊,我是相信诗中的“菊”并不是泛指,而是确指菊花,作为“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高洁恬淡的性情,隐逸出尘的风骨,阔达长寿的状态,使他成为了有君子之风的文人们的钟爱。
陶渊明的诗中多次写到“菊”,“菊”所代表的君子之风骨也正是他的理想追求,在“采菊东篱下”中,“菊”不仅承接了“东篱”,同时也具体定位了“东篱”,此后“东篱”作为一种精神符号的存在,和“菊”的内涵紧密联系,成为诗人词人们抒怀情志常用的一词。
诗词中的“东篱”便是田园生活、远离喧嚣和复杂尘世的符号,作为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的事物,它不仅是栽有菊花的园圃和山野,也是诗人追求自然、远离仕途和世事纷争的标志。无关于“东篱”的真实方位,它是隐居之人的归宿标志,是身在尘世向往宁静自然的人们的心灵归属,也是遭遇不幸的人寻到一方宁静之地聊以慰藉的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向往田园之心如果说是避世并不恰当,他的生命中充斥着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而隐居生活也正是他忠贞之心的体现。无论是家族的遗恨,还是朝堂的更迭,他已无力改变,但他用仅有的权力做了选择,那就是放弃并且拒绝仕途,忠于内心,复归自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生命中背负的使命。
这也正是为什么陶渊明田园诗诗词成就之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其精神内涵的所在,拔高了整个作品的造诣。譬如后来诗词人们常用之“东篱”,由陶渊明本身的精神高度和事物涵义相结合,达到立意高远的目的,便有了以一词作为一种精神和态度的结果。
大果果
“东篱”一词最初出自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东篱”本意是指种菊花的地方,后人称之为菊圃。该词不仅仅出现在陶渊明的词作里,也相继出现在后来好多作者的诗词作品里。
陶渊明(陶潜)东晋(今江西九江市)人,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也称靖节先生。晋末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多职,成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时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觉得自己一个大诗人天天为小官所累很烦心,于是辞职在南山下,每日种地品酒甚为惬意。于是某天写下了有名的饮酒词。“东篱”因而成为后来代表隐士家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汇被更多作者引用,也使得不可能再会有南北西篱在诗词中推行。
陶渊明的饮酒写得清淡自然,充满了一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美感。东篱的实质寓意使他的笔锋发生了文化和语意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典型应用。如柳树改喻别离、红豆改喻相思、梧桐改喻凄凉、莲花改喻怜爱等等。“东篱”则改喻为隐栖和乐园。除了陶渊明,还有很多作者也引用了“东篱”一词。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词人的作品:
一、北宋词人李清照在她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是这样写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于作者新婚后不久。“东篱”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菊花在清秋中散发出来的的淡雅清香,更加勾托起西风中主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和伤感之情。
二、北宋词人柳永的玉蝴蝶·重阳词里也写到东篱:
淡荡素商行暮......
良俦。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浅酌低吟,坐中俱是饮家流。对残晖、登临休叹,赏令节、酩酊方酬。且相留。眼前尤物,盏里忘忧。
这首词是作者在重阳节写下的。他渴望像晋朝孟嘉那样登高落帽依然倜傥,像陶渊明那样东篱采菊的怡然自乐。这首词中的“东篱”就是沿用了陶渊明的出词。
三、其他诗词中都有东篱二字的还有如:唐代杨炯的庭菊赋中:“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
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黄英中:“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宋代陆游东篱记中:“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
......
另外除了文章,有古人也把“东篱”应用在自己的字号中,例如元曲家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所以在古典文学中的东篱,已经不仅仅是院子东边的篱笆了,而是已成为一种藉以表达他们归隐志向和向往洒脱生活的一种理想象征。
东篱黄花伴酒香,田园惬意登高长。
谁弃拟孟效陶潜,屐迹南山消清凉?
最凉不过人心
“东篱”肯定不单指篱笆,它早已成为陶渊明笔下的一个文化符号,成为诗词中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
“东篱”代表一种自然、闲适、不世俗的田园生活方式及态度。陶渊明在饮酒中写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是陶渊明历过世事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归隐山林,与这自然万物同行同止,休戚与共。但他的这种闲适与田园生活又绝非只是闲情逸致,而是有更深的含义在里面,那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坚守,是一种高洁志趣。
从大师眼中,进一步认识东篱陶公。辛弃疾在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中把陶渊明的思想高度以及行为风范写得很透彻,在此间,他认为与渊明彼此之间是闻高山识流水的知音,他真的理解陶渊明的选择。
而透过大师的笔,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解读心中的陶渊明: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康柏
中国古代诗文网,有邀必答!
诗词中使用“东篱”,从诗歌的艺术手法看,就是“用典”。“东篱”最早的出处是东晋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家里比较贫穷,在叔叔的帮助了,当了一个彭泽县令,可是,陶渊明率真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中生活,当了一百多天,他就以自己的姐姐去世为由辞官归隐了。
陶渊明辞官后,过着隐逸的生活,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饮酒 陶渊明在东篱附近种了大片菊花,一是喜爱,二是可以酿酒。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国儒家思想提倡兼济天下,然而官场险恶、宦海沉浮,使士子羡慕和向往陶渊明的生活。 后代人引用“东篱”,就是借指菊花。
如宋代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莫负东篱菊蕊黄”等。 还有辛弃疾的“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 杨万里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都是用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闲适和隐逸情怀。
叶子岚
经典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学界重视,首先和我国文化发展的大形势有关。上世纪后期以来,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繁荣活跃的局面,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频频爆出火花,各种挑战既有文学秩序的观念和举动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地接踵而至。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些出版社推出许多“世纪经典”类的文学名著选本,反映出来的文学经典的认定标准差异就引发不少争论。稍早一点,有人编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打破了传统的模式,茅盾落选,金庸入选,与鲁迅、沈从文等人并列,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学经典事件。另外,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争论也反映了对经典认识的差异和变化。另一方面,从文学研究本身来说,对于经典问题的重视则与文学基本观念的争论有关,“文学不能有定义”与“经典不可能永远不变”这两种观念之间无疑互相关联并互相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经典问题的思考牵涉到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延伸到对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关注,兼有通常所说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而经典一词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广泛以至某种程度的泛滥,经典老歌、经典绕口令、经典广告语、经典游戏、经典装修之类的说法比比皆是,自然也引起学者对这一概念正本清源的热情。
一
什么是经典?许多论者都在中西词源学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经过长期的词义演化,经典已经更多地被定义为“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
现在社会上对经典包括文学经典的概念使用颇为宽泛,所谓“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其“重要”和“指导作用”当然可以有多种理解,但仍有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差别。就国内学界对文学经典一词的使用,大体可以说有三层意义的区别:第一,是公共意义的经典,这些经典自身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在社会上广泛、长久地获得承认。最典型的是进入中小学教科书的经典作品,另外还包括进入大学教科书、某些标明经典的评选推荐书目、作品选本或文库的作品。第二,是文体意义的经典,例如中国古典小说经典首先属于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这一文体,它们作为文体经典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公共经典的意义;虽然公共经典一般都是文体经典,但并不是所有文体经典都可以成为公共经典。例如相声和小品各有自己的文体经典,像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赵本山的卖拐等作品,无疑就是相声或小品的经典,应该也是说唱文学的经典之作,但是,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公共意义的文学经典。第三,是文学史意义的经典,前两个层次的经典当然都会进入文学史,成为文学史经典;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的作品,因为自身的局限,时过境迁以后,往往并不能对公众或文体发展产生普遍的“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它们作为文学史经典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如新文学初期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新时期文学发端时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等。
这三个层次经典的形成,实际上是不同范围内对于经典所应具备的重要性、指导性、权威性形成共识的过程,无疑第一层次的共识性最强、最普遍。虽然这三层意义的界限不可能绝然清晰,但做一定的区分仍有必要,特别是对于避免经典概念的泛用自有好处。
二
文学经典的经典性,常与体裁、主题、题材等范畴联系在一起,如可以有长篇小说经典、爱国主义经典、山水诗经典;又常为时代、地域、国家、民族等因素所制约,如中国古典小说经典,除了“小说”这一范畴限制外,又包括了“中国”、“古典”(古代)等国家、时代因素的限制。经典具有时代性、历史性,今天很难再产生《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长篇小说;经典又具有现实性、当下性,《红楼梦》、《三国演义》在内容上对于人们认识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进而了解中国都大有裨益,在艺术上仍可产生美的启迪。虽然每一部经典作品的现实性和当下性不可能完全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其文学史或文体的经典性。
诚然,经典指的是优秀的、具有规范与指导意义的作品,文学经典是这样,其他艺术经典是这样,其他领域的经典也是这样。只不过所谓优秀、具有规范与指导意义这些标准,在不同时代,在不同社会文化体制和不同审美风尚下,在不同的个人或人群那里,都会有差异、变化或调整。在现代社会中,经典的地位常以进入教材、权威部门发布的书目等形式得以确认。甄选经典是为了找出最好的,争论经典是为了确认哪些作品是最好的,经典建构包括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优秀文学作品产生和流传的轨迹,这就是研究经典问题的意义。
三
美国学者乔治·迪基认为,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其地位是人授予的,这种授予艺术品地位的活动取决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即艺术世界中的制度和惯例。艺术世界的中坚力量是一批组织松散却又互相联系的人,主要包括艺术家、报刊记者、理论家、批评家、艺术史学家、美学家等等。另一位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则认为,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为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他们所说的“艺术世界”和“特定的社会”,“惯例”的“授予”和“文化”的“裁决”,同样也适用于文学经典的构建。前面所说的三种经典的构建都是多种文化观念、美学观念、文学观念博弈的结果,其地位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中又以第一层次往往变动最多。
文学作品经典地位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文学评论、文学史编写、文学(语文)教材编写、选本、书目等方式,这些方式的运作中有各种审美观念、文化观念乃至政治观念的博弈,出现不同的经典衡量标准。这些标准总起来说也是两种,一种重视经典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强调其客观性、稳定性和历史性;一种重视经典的规范指导意义,强调其主观性、变动性和当下性。在这种博弈中,人们最终形成某种具有较大公约数的共识,对于更强调对社会具有多方面规范、指导和启迪意义的公共经典来说,这种共识就尤其显得必不可少。前面提到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金庸能够入选,应该说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通俗文学的盛行和地位的提高密切相关,正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编者才可能向既有的社会共识发起冲击。
现在,网络上标为经典的作品不少,但同时网络文学难成经典的感叹也常在网络上弥漫,其实,其难成的正是公共经典,难就难在还未能形成足够的社会共识。通常所说的“红色经典”,产生于特定时代和特定文化语境之中,就其主题题材、艺术风格等等而言,无疑都是那一时代具有标志性、权威性的重要作品,但对其普遍的经典性在学界则存在着众多争议,要想获得所谓公共意义上的经典地位往往仍有一定困难。当然,在这种普遍的社会共识之外,人们完全可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和认识发表各种意见,认为某部作品或某些作品为经典,形成所谓“个人的经典”或“群体的经典”。这些意见成为推动经典构建中的多重力量,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影响到经典的形成、颠覆和重构。现代社会中,官方、精英、民间的意志更多是在上述文化运作中实现平衡和协调而形成普遍共识的。通常情况下,并没有官方正式的“经典”名单公布。大众文化对经典的解构,如大话、戏说、戏仿等,实际上是在承认作品经典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的,常常带有借助经典的影响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的意味,这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基于社会共识而形成的经典的地位。
四
以中国古典小说一批名著而言,自19世纪末新的文学观念逐步形成以来,就被授予现代意义的文学经典的地位。虽然后来某些时候其中有的作品受到这样那样的非议,例如《三国演义》的正统观念,《水浒传》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都曾遭受过批评;诸多名著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诸葛亮还曾被批评为“扁平人物”而非“圆形人物”,因而艺术价值大受质疑;但是总体而言,这些作品的经典地位一直都没有动摇。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社会共识形成和传承的各种复杂因素。一百多年来的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不断出现新的历史环境,新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也不断产生新的经典建构主体、观念与机制。由于受西方文学艺术观念的影响,对于小说文体地位的认识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发展,这自然有助于古典小说名著经典地位的巩固与提高。在经典化诸因素中,读者的选择,批评家的阐释,媒体的传播,特别是现代社会文化机制的作用等等,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发展与调整。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文艺阅读和欣赏的多样性,使得包括古典小说在内的文学读者队伍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古典小说经典地位的形成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选择与积淀的过程,其经典性在新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性、当下性,正是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基础的。眼下的文学创作当然不乏优秀之作,但能否获得经典的地位,却不是作者或评论者一厢情愿的事。当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红楼梦》,并感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当时,他大概不曾想过,我们今天会在这里讨论他作品的经典性吧?
原贴:文学经典的含义
猫只
生活习俗与文化修练
要诠释“东篱”,须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及诗作者的文化修养。
1、“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郑思肖寒菊
2、“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
3、“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以上三条诗词中的“疏篱”“短篱”“篱落疏疏”,都是指竹篱笆围栏。由此可探出古时人们对居所生活的风俗习惯。客店不会“高墙壁垒”把住所如“牢”一般封锁围起。只用稀稀疏疏的篱笆围栏即可,不围,显得没有规栏。新市的徐公客店如此,乡间道旁的幺店子也不会例外。哪怕是山居人家也只用“短篱”作栏。为什么?古人在建居所时选址多是在山脚下或土岗前,座北向南或座西向东。居所要厰亮,空气要流通。所以只扎“疏篱”。避免屋内太暗。屋前必须留有适中的空地,即院坝,便于打晒粮食。屋后可以植栽较高大的树木或竹子。陶渊明在归园田居诗中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柳这些生长高大的树株栽插在屋后,桃或李这些植株生长并不太高也不会使“堂前”荫暗。汉代无名氏诗:“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燕子,民间视为吉祥乌,并有“燕子不进仇人屋”之说。院中浓荫,屋内暗淡,燕子怎么会来堂前筑巢呢?篱笆作栏,院内才通风透气照进阳光,对居住其间的人和其它动植物都有益处。这些生活习惯无不含有科学的成分。不管是座北向南还是座西向东的居所都只有三面需要扎篱笆,即东、南、西面或北、东、南面。选宅基定座向建房屋。这是古人相当注重的风俗,习惯称“风水文化”。
以上把古人在居所扎“篱”的理由作了浅探,下面重点讲“东篱”。先阅读相关诗、词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咏菊
3、“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李清照鹧鸪天
最先表白在“东篱采菊”的是陶渊明,他是否在院边篱下只种上了菊?也许是。依北宋人周敦颐的说法:“晋陶渊明独爱菊。”那么,院边的南篱、北篱下都是菊。为什么只吟“采菊东篱下”,这就只好看作是“以点代面”“以部分代整体”。也许是陶渊明的确在“东篱”种了菊,南篱植了蘭,北篱点了葵。根据时令的不同,四季都有相应的花草在篱边绽放,岂不更美?但陶隐士就是实话实说,南篱北篱没种菊,要采菊到“东篱”。那么后世的白居易、范成大、李清照等诗家也成了“陶粉”?只在“东篱”种菊把盏赏菊?也许是也许根本不是。不论是不是,他们已经把“东篱菊”视为一种意象,一种象征:不惧风霜,独立品格,傲然风骨。最先赋予菊的象征意义的是战国时代的屈原。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清晨,我吮吸木兰花瓣上的甘露。傍晚,我以秋菊花朵为夜餐。在《离骚》诗中,屈原把菊喻为美人芳草,品质高尚的贤者。
古人写诗填词很讲究“引经据典”,引典,可以使诗作内涵更丰富,还可以在引典的基础上再创新意,使诗意更加咀嚼耐味。这就是他山之石为我所采,这就是修炼。后世人诗文中的“东篱”一般可视为“引典”。暗示与菊,菊的象征意义有关联。以上所言姑且看作矮子趟水,不知深浅。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东篱是一种阳光,生机勃勃,美好家园的寓意,东,东南西北四方,东方为首,太阳升起的方位。篱,篱笆的篱,花园菜地栅栏,家庭的生活埸地,家的概念。
dongyandongdong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东篱”二字,最先
早出现的是陶渊明的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里东篱指的是东边的篱笆墙,也就是树枝,竹条,芦苇等围起来的园圃,而且是菊花园子,那么为什么是东篱,而不是西篱,南篱,或者北篱呢?因为在当时东方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有阳光和朝气,那里可能不是平原,那个时候就是东边,这首诗里还提到“悠然见南山”当然南山阳光充足,种在南山的庄稼更好了,这里有纯粹的自然风光风景,有安静祥和的田园诗意生活,这个符合当时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情景和真实写照。
在后来唐宋诗人清朝词人中,当诗人生活四处奔波落魄失意的时候,大都是喜欢浪漫的生活来排遣自己的苦恼,所以很多诗人都借用“东篱”二字,从此东篱便成了固定格式化,也就是作为特定的环境意境表达,以后也就流行开了。
还有白居易的闰九月九日独饮: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这里白居易写东篱,是生活落魄,心灰意冷的情况下,寻找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逃避世态炎凉,这里是想做一个隐士过清净安逸的日子。
基本上唐朝大诗人,都使用过这一成典。如杜甫的“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岑参的“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高适的“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可以说这一意象在唐朝就已经在文人中普及。
高适的这里的东篱只是一个意象的表述,借景抒情,通过菊花东篱的描述,表达作者忧伤寥落悲愤的心情,在这个节气里,惊叹自己的白发早生,而东篱的菊花还没有开放。
醉花阴·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宋
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这首词,这里的“东篱”不是赏菊,而是指喝的菊花酒,这里是借酒浇愁,孤独寂寞排解心中忧伤,这种寂寞相思,悲切缠绵清新脱俗运用的恰到好处。
东篱在古诗词中大多是指菊花园子,大多都是写菊花的,有陶渊明的向往田园生活的,有清雅之士想过隐居生活的,有托物抒情,寻求精神上寄托的,很多都是隐喻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文学艺术,这样诗词的含义深刻,诗人写作艺术高超,和表达了诗人艺术境界的升华。通过意象的描述,来达到一个作者想表达的特定的意境。
东篱在古代多代表菊花,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而现代很多写诗的人东篱已经不在单指菊花,而是代表惬意的田园生活,而是代表赏心悦目的一个菜园花园好的去处。
感谢大家欣赏,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发表高见!
Becca天天向上
山西"东籬"乃山东"东籬把酒黄昏後"与"采菊东篱下"风性是什么?只眼字,不睫闪,惟老迎风泪!何不"采菊东篱内""釆菊东籬上"呢?巜礼》"内,外有别,上下有分"理。怪哉,不自飲酒?而酒给谁喝?不在明堂礼酒,而在菜園地(东籬)?不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在"黄昏"?昏迷不醒"後"什么时候?全是疑问"老说东蘺"?是不是我们常织亲身经历"自留地"呢?疑!你说一下好吗!?"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为什么不望北山?作诗作难!起死作者活转与话么?古尸诗真难!解!不解?
sssaka
“东篱”从字面上来讲,就是东边的篱笆。但是经常读诗的人都知道,在诗歌里这是一个有特指的词语——那是菊花盛开的地方。在诗歌中,“东篱”基本就等同于“菊花”。所谓的“东篱把酒黄昏后”,就是说黄昏时分在菊花丛边喝酒。“东篱”是如何跟菊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涉及到诗歌意象的固化问题。
溯源:采菊东篱下“东篱”第一次出现在隐逸大师陶渊明的笔下: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一首表达隐逸情怀的诗歌。诗人说,自己住在车马喧哗的人间,却感受不到丝毫的喧闹。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自己心存远离尘世之念,无论在哪里都跟住在穷乡僻壤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大隐隐于市”了。接下来诗人就描写了自己隐逸生活中见到的宁静闲适的景象:在东篱下采着菊花,悠闲地看着南山;山色在傍晚时分显得更加美好,飞鸟们结伴而回。这景象让诗人领悟到了返璞归真的道理,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谓是“得意忘言”。
在这首诗当中,“东篱”还是东边的篱笆,只是诗人已经将它和“菊花”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诗人于东篱之下采菊,显而易见,东篱就是一个长满菊花的地方。这首诗写得如此自然浑朴,倍受人们喜爱,模仿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读起来如此悠闲,如此自在,如此有味的句子,更是人们模仿的重点。长时间的模仿就形成了一种传统,“东篱”这个词作为特定意象就固定了下来。
积淀:意象的固化陶渊明第一次使用“东篱”时,他万万想不到自己这个普普通通的词,竟成了后世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他也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被认为是隐逸正宗,因为自己喜欢菊花,菊花也就被染上了隐逸的气息。宋代的周敦颐敢在《爱莲说》中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没有陶渊明是不行的。“东篱”与“菊花”一起,就这样有了隐士风度,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端,被用来抒发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相似情怀。
“东篱”这个词在唐代就已经有人用来特指栽种菊花的地方,如“初唐四杰”的杨炯,在他的庭菊赋中就写过“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的句子。“盈把”就是满把。那么“坐东篱”最后手中满把的是什么呢?作者省略掉没说,但看文章题目“庭菊赋”就能知道,这满把的肯定是菊花。从这里可以看出,从陶渊明公元417年写下饮酒(其五),到公元682年杨炯写下庭菊赋这两百多年间,“东篱”作为一个意象已经固化下来;至少在唐初,人们潜意识中就会认为“东篱”就是栽植菊花的地方,所以杨炯才敢在写菊花的文章里,敢省略掉菊花字样,只保留“东篱”二字。
影响:园名与人名唐代之后,“东篱”就更不用说了,一提到它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菊花。甚至宋代的陆游,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起名叫作“东篱”,种植各种花草。他有一首诗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写道:
少壮如昨日,忽已及耄期。
旧友散莫收,亦复少新知。
言归镜湖上,日日醉东篱。
自笑如寒蠂,裴回残菊枝。
诗中讲自己“归镜湖”,“醉东篱”,说的就是自己被罢免官职后的隐居生活。“镜湖”用的是贺知章的典故。据《新唐书》记载,贺知章晚年上疏请求回家当道士,玄宗就下诏赐他鉴湖(镜湖)一角作为修道之地,后来就用“归镜湖”表达弃官归隐的意思。因为是隐居,陆游便自然而然想到了“东篱”,不仅诗歌中写,还把“东篱”变成了现实。他在这首诗中自注:“ 东篱 ,予小圃名。”他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东篱记来记载这件事:“ 放翁告归之三年,闢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虽然说将这个花园取名为“东篱”,更多原因是它在房子的东面,又“插竹为篱”,但受到陶渊明“东篱”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然就不会在写完“醉东篱”后说自己“如寒蝶”,徘徊在“残菊枝”之间了。
元代的马致远是一位有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写的那首天净沙·秋思想必不少人都知道。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就叫“东篱”,这跟他晚年的隐居生活有密切关系。经过了半世蹉跎的马致远明白了“西村最好幽栖”(哨遍·半世逢场作戏)的道理,晚年在杭州开始隐居。因为元代作家的资料很少,很难知道这个号是不是晚年隐居时才起的,但“东篱”跟隐居之间的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
像“东篱”这样的意象有很多,读诗的朋友们不可不察其来源,明确其所指,否则误解诗意,就难以领会诗歌精髓,而悟不了畅读的乐趣。
七郎の雨轩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的篱,原指用竹、苇、树枝等编成的围墙屏障。
后来东篱就被用来指代种菊花的地方。
如以下的诗句:
“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
——唐·杨炯庭菊赋
“言归镜湖上,日日醉东篱。”
———宋·陆游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
“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
——宋·柳永玉蝴蝶·重阳
“恰东篱劝插黄花,又南浦催斟绿酒。”
——明·冯惟敏南吕一枝花·送贾封君约庵来游上谷南还
大名鼎鼎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之宗”,被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喜欢。
后世诗人,爱用东篱,是因为东篱这个词,从陶渊明的诗中出来,已经带有了一种超然的,隐逸的意象。他诗里的意象,例如南山,归鸟,秋菊等等,都被赋予了一种归隐的,与世无争,闲静释然的意趣。所以后世用“东篱”的诗句,大多都有一种潇洒旷达的隐逸之风。
【关于用典】
古代文人可读的经典诗书文章不多且大多都一样。
所以对很多典故的来历和意思,不用刻意说,都能心领神会。
因此,以典入诗,成为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而诗讲究用语凝练,字字珠玑,所以诗人经常用大家都知道的典故和意象来作诗。
不仅能美化诗词格律,还能创造更委婉和深远的意境。
在诗词中,其它的典故和指代也不少。
例如:
长亭代指送别之地
尺素代指书信
杜康指代酒
汗青代指史书
桑榆代指人的晚年
婵娟代指月亮
典用的好,能为诗文增色,从而达到 '词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目的。
喜报三元
东篱笆墙,是农村的菜园篱笆墙,防狗鸡鸭进菜园,简称东篱,方位朝东向太阳光照好,利于各种菜的生长,可以在篱笆墙上种,菊花茶,也可种扁豆角,南瓜等,
蜗牛妞荷兰代购
古诗中经常出现“东篱”这个词。经查阅有关资料,原来“东篱”是种植菊花的地方。而这个词最早出自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创作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时期。公元416年,刘裕接西晋皇族司马睿圣旨,调集全国兵力,讨伐后秦,获得成功。刘裕得意忘形,权欲旺盛,逼迫皇帝给他王位。谁也没想到,朝廷竟然答应了刘裕称王的霸欲,成了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天下更加混乱了。陶渊明见状,心中闷闷不乐。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是功臣。陶侃在朝廷享有很高的威望,陶氏家族在朝廷也享有丰厚的待遇。陶渊明想,一旦东晋灭亡,这一切都会付之东流,不存在了。眼前的这一切告诉他,社会在发展,时光在流逝,荣辱在交换,兴衰在更替。现实使作者顿悟,无论是国家、个人和家庭,莫不如此啊!
陶渊明越想心里越烦恼,这是自己无办解决和挽回的。他把这些烦闷压在心底,以酒当歌,天天一醉方休。他认为人生在世如闪电,稍纵即逝,应该从容面对,坦荡生活,无忧无虑地度过自己的以后的人生才是最佳选择。
陶渊明有个特点,酒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他经常醒酒后,自己扯出一张纸,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慨,写了后再读、再改,过了几天再润色再改。写好的诗篇越积越厚,他在朋友们的帮衬下,收录了20首诗,组合在一起,题名饮酒二十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出自于这二十首诗中的第五首。
“东篱”这个词出现以后,诗人们经常使用。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早秋诗:“残照下东篱......”之句;南宋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之语。后来,诗人们把“东篱”的本义引申为“菊圃”。
诗人使用“东篱”其意义又有了新意。我们再拿白居易和李清照诗词作例,这两人都是在心情不佳,向往田园生活之时用的“东篱”这个词,再看看以后很多诗人用这个词,基本是在向往田园生活心境之下用的。这无形中给人的感觉,“东篱”成了田园的代词,更是诗人们使用的代词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田园诗人,运用得更加精致。我们学习古人写的诗词,经常会看到物象和意象,这是古代诗人最喜欢使用的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东篱”就是最能体现这一诗词艺术表现手法很现实的例子,这也是“东篱”为什么经常被田园诗人当作代词经常使用的根本原因。
“东篱”是种植菊花的地方,同时,也是菊花的代词。菊花是秋之花,这个季节正是百花凋零之时,唯独菊花,在天寒地冷中盛开着。这个景物想象力太丰富了!太具有形象化的意味了!田园诗人用它来表达自己思想,抒发自己情感再合适不过了。
用过“东篱”这个词的田园诗人,年龄都不小了,大概在知天命、知非之年前后吧。他们的人生落脚点为什么会选择“东篱”之时,为什么不选择春天、夏天呢?春天太美好,夏天太浮躁,秋天太冷酷,冬天太严寒。走过春天和夏天的诗人们已经厌烦,秋天的冷酷不想再看到,严寒的冬天连想也不去想了。他们在“东篱”这个年龄段,需要与世隔绝,修心养性,过超然于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些思想的产生,与他们不幸的遭遇有关。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是有抱负的。遗憾的是有不少的文人,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官场上屡受排挤。越是这样,他们越是不服气,宁愿不干了,也不情愿低三下四,与不同政见者同流合污。
在这种情形下,这部分文人有了回故乡过后半生田园生活的念头并不奇怪了。这样的话,“东篱”又变成了一个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表现出文人墨客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态度,那种悠然、恬静、洒脱、风雅的精神状态。从这个角度看,“东篱”又是代指离开官场,躲避纷争,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自然,过田园生活的一个代词。
综上所述,“东篱”本义是种植菊花的地方。这个词最早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中。后来,“东篱”泛指“菊圃”。“东篱”被田园诗人当做代词广泛使用后,它的含义越来越丰富了,可以指田园诗人、隐居生活的文人、自然风光、超凡脱俗的心境等等。
如果按字面解释,“东篱”就是东边的篱笆,但是,既然是古诗中的“东篱”,那就不仅仅是篱笆那么简单,应该是一种借寓,是对一种诗意生活的借寓。我们所熟知的“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陶渊明的诗中,“东篱”就是种有菊花的小园子,也可以理解为在东边的竹篱小园。陶渊明在小园子采菊花时,可以看到“南山”,心情十分惬意。
不过,自陶渊明发明“东篱”一词后,后世诗人皆对“东篱”情有独钟,但可以肯定的是,后来的诗人所说的东篱,虽然都有菊花小园的意思,但却不一定都在东边的位置。只是诗人对于一种诗意生活的意趣借词。唐·杨炯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宋·柳永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明·冯惟敏南吕一枝花·送贾封君约庵来游上谷南还套曲:"恰东篱劝插黄花,又南浦催斟绿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那么,诗人们为何对“东篱”情有独钟呢?其实,主要是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的影响。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能了解到,陶渊明一生所追求的生活,无外乎是远离闹市,隐归乡野,看鲜花盛开,坐静怡安详,过悠然自得的诗意生活。而无论任何时代,对于回归自然,都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们的不懈追求。因此,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成为诗人们向往的诗话境界。东篱也就被后世诗人当作实现诗意生活能够呈现的实物了。
刘宇
在古诗词中出现的东篱,是隐士界大神陶渊明贡献的。东篱开始出现在陶渊明的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东篱”不仅仅是院子东边的篱笆了,而是带有一种隐士的心态,隐士的生活和理想的象征。
童小怜
“东篱”一词出自于晋代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即诗人在东篱之下采菊,后用来代指种菊花的地方。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菊花象征着孤高、隐逸和高雅,代表着文人雅士的志趣和情怀。因此,“东篱”一词也被赋予了这样的文化内涵。
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即是用“菊”来象征像陶渊明这样具有高洁品质的隐者。
陶渊明之后,文人骚客写诗作文皆用“东篱”来指代种菊花的地方。如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宋代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宋代陆游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言归镜湖上,日日醉东篱”,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等等,不胜枚举。
“东篱”指种菊花的地方,借以象征文人隐逸、高洁和雅致的情怀和志趣。
叶儿_
古诗词中常有意象,意在言外,境由意生,比如“桑榆”,“东坡”等,“东篱”也是一个有故事的词。
1 出处
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什么意思呢?
建一座草房,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受世俗的喧嚣。为什么能这样,只因拥有一颗淡泊的心。采摘东篱的菊花,欣赏悠然的南山。晚间,,林间雾气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样的日子与情趣,我已忘记如何表达了。
这是陶渊明田园诗中最为人熟悉的,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有惬意的心情,还有不争不求,宁静从容的人生态度,让后世无数凡夫俗子无限向往。
2 陶渊明的“东篱”
“东篱”,字面上理解,东边的用竹,苇条,树枝等扎起来的园圃,而不是简单东边的篱笆而已。
它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1)强调东边。而不是西边,古人住宅一般都是坐西面南,朝东意味太阳初升,朝气与活力,这是特定的方位文化内涵。还有一种可能,陶渊明的篱笆园圃正好在其屋的东面。
(2)强调篱笆。是用竹子,苇条或树桩枝条扎成的园圃,农村最常见的简陋而简朴的园子,富有田园生活气息与田园风格,更重要的是,一种简单质朴清贫的田间生活和一种惬意知足的心态。
(3)强调园圃。篱笆只是外在的,潜在的指向是篱笆围成的开满菊花的菊圃,这才有情趣。陶渊明最爱菊,他的很多诗都写菊,比如“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等。菊圃,在他看来,更多的是一种人格与精神的寄托。“菊”的特殊文化内涵从屈原起,比如“春兰兮秋菊,长无终兮终在”,而陶渊明继承了屈原香草寄志的情怀,只是花中偏爱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中最有意境与情趣的一句,不仅是自然的纯粹风景,更是人生的平静祥和。
眼前是菊花盛开,清香四溢,远处是南山郁郁,悠然可见。近,可以采菊饮酒,远,可以赏目悦心。虽身处闹处,虽田园清贫,却怡然自乐,自由自在。这是陶渊明心中理想田园的样子。他不在乎世俗的纷扰与喧嚣,只强调自身内在的定力,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只求清净无为的生活。
所以,“东篱”,在陶渊明看来,只是一处田间地头寻常风景,代表简单快乐无欲无求的田园生活,恰好能够寄托自己无处安放的宁静淡泊,洒脱自由的灵魂。
3 李清照的“东篱”
自从陶渊明发明了“东篱”一词后,许多诗人便都纷纷效仿上了,不懈追随陶渊明的田园梦。
比如,
白居易闰九月九日独饮:“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刘长卿过湖南羊处士别业:“自有东篱菊,年年解作花。”
欧阳修渔家傲·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金粉。”
“东篱菊”已成诗词固定意象,最熟悉的莫过于李清照的醉花阴。陶渊明是李清照的偶像,她自号为“易安居士”,也出自陶渊明的诗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嗜酒,她也爱酒,文人雅趣总是出奇地一致。
醉花阴 (宋)李清照
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前期词,恩爱夫妻分隔两地的寂寞相思愁,写的是缠绵凄切又清新脱俗。
除了最后一句绝唱外,便是“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这一句显然借鉴了陶诗的“东篱”一句,然而,意味却截然不同。
“东篱”非“采菊”而是“把酒”,已不是欣赏田园风光了,而是饮酒销愁,喝的是菊花酒,这是重阳佳节的传统习俗,但一个人自斟自饮,心心念念的人不在眼前,这酒便是苦涩味了,以酒打发一个人无聊的时光,消解离别的相思愁,这“东篱”便不再是陶公笔下的田园,而是消解寂寞,一人独处的冷清幽僻处。
李清照的“东篱”是对陶渊明隐居情怀与高贵人格的致敬。于贵族女性李清照而言,高雅的情趣仍在,但清贫简单的田园之乐是没有的,而是优雅的女子婚后生活空虚的苦涩与孤寂,而“东篱”给了女词人一个宁静幽雅,陶冶性情的好去处。
“东篱”已非真正意义上的菊圃了,而是寄托情志的一种凭借,更不在乎“南篱”或“北篱”,是文人学士高雅与高洁的精神小院。
相对于“桃花源”的不切实际,“东篱”的田园恬静雅趣更接地气,更能让文人格格不入,自由洒脱的个体容易找到回归处,没有悲壮,没有奇丽,不再看人脸色,不必忍辱求全,只是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无论田园生活多么简单,无论文人们如何效仿与无限向往,即使身在安静处,他们也无法割舍与这红尘的丝丝缕缕,只有陶渊明能够真正地放下,义无反顾的“守拙归园田”。无数人的效仿,不过是人生失意,理想受挫后的临时填补与自我安慰。
“东篱”便是自古而来,无数人们向往却没有勇气实现的一亩三分地承载的田园梦。
梁启超如此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风格别致
[东篱]在诗词中经常出现,因为院落一般都以北为上房街门的吉位在东、南、两个方位八卦的震、巽部位上。一般开震位的比较多,古人对建筑比较落后用竹木等细条扎成篱笆墙,所以用东篱表示街门的方位的。
alanxuehawaii
东篱这个词语是出自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是陶渊明这首诗给东篱二子赋予了普遍的含义。
东篱其实就是指种菊花的地方,一个小的院子,篱这个字指的是用竹子、树枝等编扎而成的围栏,然后在里面是小块的土地,用来种植物、花之类的。
到了陶渊明这里,他把自己家种着句话的篱笆地叫做东篱,从这里开始东篱就被认为是专门种菊花的地方了,成为了古诗词中常用个一个词语了。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陶渊明是田园派典型代表诗人,他开创了田园派风格,诗歌清素淡雅,多描写自己归隐后的田园风光。其实在他创作的诗中,专门去描写菊花的诗歌并不是那么多,但是因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太有名气了,后来世人总是将菊花和陶渊明联系到一起,而“菊花”也成为隐士的代名词了。
那么东篱这个词语是和菊花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跟着菊花也成为了指专门养菊花的地方,再引申东篱也有隐逸的含义里面了。
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句是非常有名的词,在这里其实写的是重阳节那天,重阳节的习俗就是喝酒赏菊,与家人团聚,但是李清照孤身一人,没什么心情,在屋子里一个人闷了一天。直到到了傍晚的时候,才到了“东篱”旁边,看着菊花喝起了酒。
辛弃疾的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这里写道在东篱喝醉了,然后有归隐的意向,其实就是对东篱的一个延伸,东篱也有指代陶渊明那种隐逸精神所在。
stone
“东篱”的确切操作意思:头脑领导集中统一权力要以法制篱笆限制,严禁其侵犯民主权力
一一颠覆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往曲解的准确新译
“东篱”这一古词以往一般解释为:代指隐逸或隐居的地方,但没有说明可操作性。至于把它具体解释为东边的篱笆等,都是言不及义,不得要领。“东篱”的可操作意思是:头脑领导集中统一权力(东)要以法制“篱”笆限制,严禁其侵犯民主权力。
“东篱”出自许多古诗词,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中。自古解释:“东篱”就是东边的篱笆,圈园林,种菊花的园圃。因陶渊明是隐者,“东篱”后来就演变成指代隐逸或隐者隐居的地方。
为什么要把“东篱”解释为:头脑领导统一权(东)要以法制篱笆限制,严禁其侵犯民主权力?颠覆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往的曲解,重新准确地破译?
因为东篱 [dōng lí]的“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代表头脑领导统一权力的一方的意思。例如:东家、做东等;
“篱”即篱笆,代表以法节制的意思。例如:樊篱、笆子等有法眼格的隔离栏、编织品。它是保护西边园圃二方民主选择隐私权不受侵犯的法制保障屏障。
这样破译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准确意思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采”取民主选择时,不同意就另选他人这花魁“菊”花,必须是在头脑领导集中统一权力的“东”家一方,要以法制“篱”笆限制,严禁其侵犯二方的民主权力的前提条件“下”,这样才能“悠然见”到利于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正确的不同意见充分在无记名票决中反映出来,像人充分睡觉呼吸而长寿的"南山”一样屹立。
解释:
“菊”是民主之花魁,以其花瓣是汉字行使另选他人他物权力意思的笔画“L"象形而命名(如附图)。
“东山再起”的意思就是:领导头脑(东)只有靠这一"L"民主权力(山:LL|)的落实,而才能重新(再)崛"起”。
例如:
一个头脑(东)聪明的人,只有与迷走神经主导的睡觉呼吸民主权力隔开(篱),不干涉它,才能健康长寿(像菊花、南山不老)。
中华文化造字原则详见破译<论语>的龙学密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前面的“说明”。(原创文/刘树成)
附图:菊花
billyxin
李清照有把酒东篱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当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文人墨客追求那种超然世外的旷大境界。陶公也被后世人称为东篱先生。
东篱在古诗中指菊花盛开的地方,也有那种超然脱俗的意思。
董小琼Callie
从古至今,人类都喜欢花卉,因此多赋以花卉以人的思想和寄托为主导的内涵意义。如杏坛指纪念孔子教学所建的坛,梨园特指戏曲界,桃园是刘关张三结义之代名词,还有武则天的牡丹园,杜甫的草堂,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等等。而“东篱””不是指方向性的东西南北之意,而是指古代文人所建养菊的小院,也称“菊圃”,可以想像,在劳作一天,夕阳西下之时,远离车马喧嚣,赏菊饮酒是多么的悠然、惬意。
ht.h2005
1、东篱如果就从字面的意思讲,就是代表了菊丛,一个种满菊花的篱院,它的出处是陶潜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很多诗人在作品里把东篱指作种菊花的地方或者开满菊花的地方。
2、但是在往深一点理解,就是一种生活态度,陶渊明的人品和精神风貌为后世文人所仰慕,于是,人们也把“东篱”来比喻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超凡脱俗的境界,东篱也代表着田园生活,向往着超脱尘世,到自然中去,与山为临,与鸟为伴,侍菊观菊,“卉木繁荣,和风清穆”,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实是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
Sherry Zhou
最早出于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指菊圃,即种菊花的地方。
周敦颐《爱莲说》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返回自然,结庐人境,南野开荒。因此,“东篱”象征隐逸。隐逸之后,暗流涌动的大我境界即将得到迸发。
脱离了俗务的樊笼,天高地阔任纵情,他自由了,时而悠游山泽、时而读书饮酒、时而躬耕为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是有了这种超凡脱俗的心态,他的文才得以无限释放,千百年的文人隐逸文化由他领路,中华文脉因他而注入了新活水,历史的长河因他而更加汹涌澎湃。东篱之下,滚滚长河,长河滚滚,陶渊明舍弃了官场,惊艳了后世。
zhangyujiao
谢邀。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东篱”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渊明作为隐士之宗,田园诗创始人的位置。而其中最有画面,也是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第三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一词,从此带上了诗人自有的感情色彩。
我们说诗词的意境,其实就是说诗人通过各种意象表达出感情的境界。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被诗人使用之后,对事物的描写就赋予了一种脑海中特定感情的反馈。“东篱”就不再只是东面的篱笆,它指代了五柳先生整个隐居自得的生活和“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就好像我们看到“西风瘦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们看到“老树昏鸦”,自然联想到天涯孤独,我们看到“刀剑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纵马北疆。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诗词的“有我之境”,世间万物随着诗人的目光所及,染上了诗人心内感情的特色,成为一种特殊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意象,而不再是简单、生硬的客观描写。
经过千万人以及不同时代的诗人对这种大家都认同的词语不断使用,这些意象就会逐渐固化。从最开始的可拆分变成后来的不可改变。
比如陶渊明在写饮酒的时候,假如这篱笆不是在东边呢?他会不会写成“采菊西篱下,悠然见北山”?这是有可能的。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而文章一旦产出并流传,这些意象,包括“东篱”,“南山”就已经固化,不再是简单的客观事物。那么后世诗人在描写这种类似于隐居生活的时候,自然就会使用已经固化“隐逸思维”的东篱和南山,来指代篱笆下的菊花或者其它适合隐居的山。
关键是取其名称下指代的意思,也就是使用大家都认同的意象,可以在有限的诗词文字中尽量延展感情又无须多用笔墨来解释。这种固定意象的作用和用典是一样的。
“东篱”因“采菊”而名。菊花,外表淡雅,独傲秋霜,是高洁之士的精神寄托。屈原便有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五柳先生饮酒里,菊花不但高洁,更有了隐逸避世的含义。从这里起,“东篱菊”就成为一个成典,被那些有归隐之心的诗人们信手拈来。
不过“东篱”和其他的固定意象稍有不同,因为它本身(篱笆)的常见性,所以后世诗词使用得非常多。而诗人们在使用这个固定意象的时候,不只是使用五柳先生的隐居的意思,同样会带入自己的情感。这样“东篱”这个意向的含义就越来越多,同时也会被更多的人使用。
比如白居易就非常喜欢用“东篱”。如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
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
还有闰九月九日独饮: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在白居易手中,“东篱”和菊花的羁绊就更加深了,而且每每用词都是重阳佳节赏菊之时。而且我们细品乐天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心思和陶渊明当时是不一样的。陶渊明就是去官归隐,是个真正的隐士。而白居易却是身在朝中,想归隐而不得,可能也没那么想归隐。只是中国的文人,每逢仕途不达,流贬之时,都有这种归隐田园的潜意识。
白居易还专门写过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思间。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所以他虽然每到重阳提“东篱”,每每想归隐,但总归只是想法和向往罢了。
“东篱”在白乐天这里,又多了一些求归隐而不得的惆怅。
基本上唐朝大诗人,都使用过这一成典。如杜甫的“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岑参的“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高适的“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可以说这一意象在唐朝就已经在文人中普及。
进入宋朝,由于词牌的兴起,很多文化用词开始在普通民众中大肆流传,宋词中“东篱”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易安居士李清照也很喜欢用“东篱”这个意象,如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居士前半生悠闲,后半生流离,“东篱”于她,大概念只是一种平静生活的寄托,这个意象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再有五柳先生避世的执着,甚至也没有白乐天仕途颠沛时的憧憬,有的只是希望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奢求了。
不过就算“东篱”的意思随着使用者不同的变化,也不影响我们如今创作古诗词时候的选用。“东篱”不管新附着了多少个人的情思,其精髓仍然未变,是源自陶渊明的精神上的超脱出尘。
一个固定意象到底如何使用,有它本身所传达固化意境的限制,但更加需要创作者的巧思契合,让每一个意象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从而完成诗词整体意境的构造和提升。
而不仅仅是堆砌古词意象。
堆砌古词不但不利于意境层次的升华,甚至能让人一眼看穿写作者的肤浅。
如今的古风,大多都是如此。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nannyli889
所谓“篱”者,是“篱笆”的简称。中古时期,普通人家的房舍院落是非常简朴的。几间茅草房,几棵杨柳桑榆树,一圈由荆条编织而成并树立起来的篱笆墙,构成了一户独立人家的生活空间。
这样的篱笆墙并不密实,稀疏的枝条间透射着与外界的联系。篱笆墙上披挂着一些藤类的植物,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晨升晚落的斜阳将其光芒穿过篱笆墙的缝隙投射在这样的院落里,煞是温馨。
所谓“东”者,为东边之意。“东篱”语词组合在一起,便是院落篱笆墙的东墙。中国古代社会以“左”为上,左者,东也。东面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乃是生命起始的方向,所以有着积极的生命精神与意义。
于是,我们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可以见到“东篱”的语词,却绝无“西篱”的说法,因为“西方”是生命逝去的方向。因此,仅仅是一个“篱”字,就有着人生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仅仅是一个“东”字,便充满了生命跳跃的。
“东篱”词境精神。“东篱”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其构建起来的世界将是独特的,其表现出来的精神将是突出的,而且也是深刻的。
“东篱”语词显现于陶渊明的诗歌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在现实社会中,我建起了我的家园,虽然身处人生社会里,却没有嘈杂的喧嚣。问我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很简单:追求自然。我在东篱墙边采菊,感悟到了自然的存在。黄昏时分多么美好啊!飞鸟结伴归巢。自然里、生活中有着很朴素又很深刻的道理。我已经忘情于此了。
结语: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小诗,向我们展示了上述美好的生活图景和诗人细微的心理波动。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构成了“东篱”词境。
微露清愁
“东篱”如果从字面上来解释的话,那就是东边的篱笆,当然我们的汉语很伟大,往往有一些词汇有不同的意境,而且久而久之,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用途,可能明明看上去是一种意思,但是放在其它的地方,它就形成了另一种意思,那么“东篱”也是一样,看它用在什么地方,意思也是大不相同。
“东篱”最早是出自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面的“东篱”,那就是“东篱”就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的生活。陶渊明是魏晋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清新脱俗,后期由于一个人隐居在庐山,过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所以他笔下的诗歌,也就别具一格,而他这里的“东篱”,正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后人也是经常会引用陶渊明的诗句,久面是久之,这里面的“东篱”一词又发生了变化,譬如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中,那么就有这样的词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东篱”又是另一种意思,那是一种离别之苦,当时词人流落到江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骨子里也是充满了忧愁,所以在这里的“东篱”是一种感伤的意思。
白居易最经典的咏菊诗咏菊里面,也有这样的诗句:“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这里的“东篱”又是另一种意思,所要表达的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正是通过菊花来体现,那么在这里的“东篱”一词,又是另一种意境,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感悟,还有诗人独特的才情,以及对于人生的解读,所以“东篱”一词又有了不一样的意思,理解起来也是不一样。
这要看是用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意境,还有不同的写作手法,那么“东篱”一词的意思,也就大不相同,这也正是汉语最有魅力的一个地方,我们对待其中理解也不一样,不同的环境,还有不同的语境,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自然就不一样,那么意思也就变了。
“东篱”最原始的意思,那就是东边的篱笆,但是由于诗人是有创造力,把这一词经过反复的使用,到了今天这一词有了不同的解读,这主要还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意境不同意思自然不一样,所以“东篱”一词不单单只是指东边的篱笆,更多的还是一种意境,形成了诗歌中独特的风景。我们对于其中的理解也是不一样,这还是要看各人对于事物,还有对待这一词汇的理解,其实很难有准确的答案,只能说这是一种意境,还是要自己去慢慢品读。
游手好闲爱旅行的
早上,太阳升起,照在菜园或花园的篱笆篱子上!曾经有,初透东篱,之说。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词。薄雾濃雲昼,瑞脑消金獣,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婚后,人比黄花瘦。
刘丽美
要想弄懂“东篱”是什么意思,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诗歌里的意象。
“立象以尽意”,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
在我们的诗歌散文中,诗人习惯于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通过选定的具象,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最后不同的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
就像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马致远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典型的多种意象组合起来的孤独苍凉意境。
有时,一种意象的深入人心,会使得人们提到这个意象,就为它冠以某种特殊的象征。
如“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折柳”代表依依惜别,提起“莼羹鲈脍”,你就会想到家乡风味,说到“白衣苍狗”你就会联想到世事变幻无常。
而题主所问的“东篱”,其实就是一个诗歌的意象。
只不过,经过不同诗歌的丰富,这个意象,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含义。
因为“东篱”往往和“咏菊”相互照应,所以通常出现的是三种含义:或是品格清高、或是孤独寂寞、或是标榜遁世。
陶渊明“隐士”的“东篱”“东篱”的最早出处,是出自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诗人那份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吧。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喧嚣的尘世间,陶渊明却保持着超凡洒脱,在东篱下采撷清菊,无意中南山胜景映入眼帘,只有具备心灵的幽静渺远,才能真正脱离尘俗。
陶渊明的“东篱”,原本是指种植着菊花的篱笆。
但是却因为整首诗的意境,赋予了“东篱”以灵魂,即文人隐居生活的“一片花园”,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一片净土”。
再加上作者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加成,“东篱”自然也具备了隐士独有的超脱尘世、恬淡闲适的气息。
李清照“思妇”的“东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致力于研究金石,收藏文物书画。
然而婚后不久,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李清照颇感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到了重阳节,李清照更是加倍相思,便写下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白天的日子是那么的长,李清照只觉得一个人过得郁闷愁苦。
度日如年的她不时去看看金兽香炉,香炉里的龙脑香在空中缭袅,又慢慢烧尽,时间也在悄悄过去。
到了晚上就更加难捱了,又逢重阳佳节,本应该是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的,而如今只有自己一个人。
李清照卧在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将全身浸透,那夜半相思引发的心灵凄凉却是更为真切。
直到傍晚,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的李清照才强打精神在东篱边的菊圃前把酒独酌。
可是丈夫远游,本来极富情趣的把酒赏菊,倒成了李清照一个人“借酒销愁”了,就连着“暗香浮动”的菊花香溢满了双袖也激不起欣赏的兴致。
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西风乍起,卷起珠帘而入,帘内的闺中少妇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更加消瘦。
一边是寂寥的秋风拂过瘦菊,一边是憔悴的思妇身形消瘦,这种凄苦绝伦的境界,实在是将孤独寂寞相思之情写到了极致。
林黛玉“孤傲”的“东篱”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曹雪芹借黛玉之笔,也写到了“东篱”。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十二首菊花诗里,林黛玉所写的三首诗被李纨评为最佳。其中咏菊第一,此诗第二。
确实,要说在《红楼梦》里前后出现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中,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花相符。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高启晚香轩)在秋日独自绽放的菊花,其孤独清高、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称道,正是“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而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林黛玉,从小受到文化熏陶和封建礼教的教育,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及封建道德修养。但同时,失去了父母的她孤苦伶仃地生活在世俗的贾府。她性格多愁善感,时常感到心灵空虚,却无人倾诉内心的愁苦。
傲世妒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黛玉,有着像菊花一样高洁、孤寞、傲世的品质,她甚至将菊花当作挚友,与它交谈感到心灵相通。
孤独寂寞、品格清高、隐居遁世,只因心境不同,“东篱”的含义自然也不尽相同了。
呜雪雪
“东篱”作为一个诗词意象,常常出现在古诗文里,象征田园生活,闲情逸致,把酒言欢,饮酒赋诗,东篱更象征一种生活态度和闲适的人生境界。东篱延伸至道家哲学思想,隐士篇,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东篱与隐士生活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细数古代文人墨客,东篱咏诗,独饮黄酒,享受喧嚣之外的一处宁静,与世无争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魏晋陶渊明饮酒,东篱一隅,采菊喝茶,黄昏月色,心境悠然。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朝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美酒,黄花,西风,卷帘,映衬一种凄凉的意境。
黄菊满东篱,与客携壶上翠微。北宋黄庭坚南乡子·黄菊满东篱,寂寞,杯酒,落晖,愁碟,难掩悲凉,却有几分恣意。
”东篱“与“黄花”是古代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情志的主体意象,抒发离愁别绪,风流雅致,人生淡然,现代诗里面也有运用“黄花”的例子,沿袭前人之志,增加诗文的意蕴。
东篱常常与饮酒,桑榆,落花,青石,黄昏为整体意象,东篱赏花,象征隐士的生活,也是许多文人的梦想。一盏黄酒,几处黄花,诗性盎然,人生修得此意境,实乃大幸之至。
未开化的边疆
诗词句短,用语简约。引经据典是常用技法。晋陶渊明为辞官归隐名士。有诗句曰"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诗句意境犹如一幅现代灯光广告诗画。把隐士陶醉在远山近园,沐浴在大好秋光中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后世诗者皆以"东篱″为典故,引喻追慕陶氏隐士风骨的文人归隐田园心理。
larere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四川视窗,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词的意思是,建一座草房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受世俗的喧嚣。为什么能这样?只因拥有一颗淡泊的心。采摘东篱的菊花,欣赏悠然的南山。晚间,林间霞气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羊的日子与情趣,我已忘记如何表达了。诗词的意境,其实就是说诗人通过各种意象表达出感情的境界。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被诗人使用之后,对事物的描写就赋予了一种脑海中特定感情的反馈。“东篱”就不再只是东面的篱笆,它指代了五柳先生整个隐居自得的生活和“心远地自偏“这首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渊明作为隐士之宗,田园诗创始人的位置。而其中最有画面,也是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第三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一词,从此带上了诗人自有的感情色彩。
在古典文学中的东篱,已经不仅仅是院子东边的篱笆了,而是带有一种隐士的心态,隐士的生活和理想的象征了。所以,东篱这个词,来自于隐士界的大神,陶渊明。陶渊明从一个小官做起,最后做的很憋屈,觉得自己一个大诗人,自己的祖父还是东晋的大牛人陶侃,做个小官还要天天搞接待,搞得自己很烦,干脆就辞职回家,在南山之下亲自种地吹野风,然后酒量不大的他,天天和邻居喝老酒,喝的七荤八素。家里没有乐器,干脆就放个没有琴弦的古琴,假装每天抚琴自乐。一大早就跑出去锄地,在月亮升起的时候回家。一推开门就能看见郁郁葱葱的南山,还有眼下那长满了菊花的东篱。陶渊明的这首诗,写的极为清淡自然,充满了一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美感。
茉莉
东篱在古诗中有两种意思:
一种是菊圃,也就是种菊花的园子。是陶潜饮酒诗之五开拓出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许多诗人相继以东篱指代菊圃,比如唐朝杨炯的“凭栏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宋代柳永的“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等等。
二是指园圃名,也就是园子的名称。这个名称陆游在东篱记上写的清清楚楚,可搜来一读。
赵宇儿孔雀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用典的传统,写诗作文要问出处。对人来说,也是同样,名门世家之人有名头,一般人不敢冒充,其本人也不敢做出出格的事而败坏家族的名声,就好像现在的注册商标一样,作用差不多。(反过来,杜撰的出处不是没有,那是创新的需要;假名家之人更多,那是行骗的需要。所以,凡事都有两面性。)
所以,“东篱”,就是典,典故,其出处就是陶渊明,大隐士,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诗,两个典,东篱、南山。后世文章诗句只要说东篱,说南山,就是表达隐士或隐世的意思。
用典和用象征意义不同,比如用鱼象征结余,年画上表示“连年有余”就画一条鲢鱼一条鲶鱼,“喜上眉梢”用喜鹊踏上梅花树枝等等,手法是不同的。
问题很好,不知我的解说可行不?
weiwei_
定义:经典文学是指在历史潮流中得以脱颖而出的文学精品,具有极大的阅读价值。经典文字经典的标准,是看它的文学价值,还是看它是否能伴你到久远的以后,还是看它是否写出了一些可能被压制或淡忘的人和事,作家们自己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在蒂姆·洛特看来,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而鲁思·伦德尔则认为经典必须是完全自出机杼的作品。
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永恒的、神圣的、不变的经典是不存在的。即使我们按照文学史或文学的标准确立了一些当代文学经典,但经典作为一个历史化的过程,仍然需要不断被遴选、沉淀与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化的过程无异于一个重写文学史的过程。
因此,经典所承载的价值内容应具有永恒性。经典的创作内容应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在表现生活时,关心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批判社会黑暗势力,张扬人道正义价值;在塑造形象时,记录历史真实,揭示历史规律,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经典要能深深吸引读者,能重重撞击读者的心灵,能久久地令人回味。
原贴:文学经典的含义
crystalyuy
“ 东篱”一词,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饮酒)的诗句 。陶渊明因爱菊而名闻天下,所以菊花又得“东篱菊”雅号,正如南宋文人辛弃疾有言:“自有渊明始有菊 ”。于是,古诗中将菊花与陶渊明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东篱”或“东篱菊”以下三层含义。
01.隐士淡泊、超然洒脱的象征南朝诗论家钟嵘在《诗品》中赞誉陶渊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宋代大儒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古代诗人笔下的“东篱”或“东篱菊”就被赋予像陶渊明那样超然洒脱、隐士淡泊的象征。
初唐时人王绩在深秋夜中独坐,抒写“寂寞知何事, 东篱菊稍芳。” 内心孤寂无依, 恰有一缕菊香袭来, 心旷而神怡, 淡然出俗。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写下 “南涧泉初冽 , 东篱菊正芳”诗句,中唐诗人钱起“今日陶家野兴编, 东篱黄菊映秋田”诗句,都在借“东篱”或“东篱菊”意象,表达归隐田园,淡泊、超逸与旷达的心境。
02.喻指坚贞高洁的品格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感慨吟出:“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在僻陋的篱落间迎霜抗寒、傲然怒放, 且散发幽香的“东篱菊”,喻指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唐代才女薛涛写下诗句:
西陆行终令, 东篱始再阳。绿英初濯露, 金蕊半含霜。
自有兼材用, 哪同众草芳。
献酬樽俎外, 宁有惧豺狼 。
在秋天行将逝去的寒霜之际 , 菊花傲放于东篱之下, 它的芳香与高贵不可与众草并称。
03.游子的感时伤怀文人墨客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伤时忧民,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于是“东篱”或“东篱菊”还被赋予游子的感时伤怀。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道 :“可叹东篱菊 ,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 亦自有芳菲。”着笔陶潜的东篱菊, 委婉抒发怀才不遇之叹。
杜甫在九日登梓州城诗中, “且酌东篱菊, 聊去南国愁 。”抒写游子伤时忧民,思乡怀人。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写下“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诗句,借“东篱”或“东篱菊”意象,抒写自己辗转漂泊,悲愁叹老的心绪。
chabao
题主您好,概括起来,古诗词中的“东篱”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种菊花的地方,亦即菊圃。这是“东篱”的最初意义,“东篱”是陶渊明对自己的菊圃的称呼。“东篱”这个词最早可见于陶渊明的诗歌,如陶渊明饮酒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二,隐居处所的代名词。因为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描述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东篱“这个词被后人多用在向往、描述隐居生活的诗歌之中。”东篱“到最后成了隐居处所的代名词。如唐代杨炯的庭菊赋:
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
第三,某些名人的花园名。其实这个意思还是源于人们对陶渊明饮酒诗歌中描述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是又苦于不能像陶渊明那样躲避到深山中隐居,于是取“心隐”之意,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东篱”,以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宋代诗人陆游在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诗中写道:“言归镜湖上,日日醉东篱。”陆游自己注解说他的花园名就叫“东篱”。
第四,某些名人的字号。古代有些人因为仰慕陶渊明或者心中向往隐居,会给自己取名或字或号为“东篱”。比如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就自号“东篱”,世人称之为“东篱先生“。
结语不管“东篱”在古诗中有多少层意思,但究其实质,其实表示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希望效仿陶渊明,隐居山野。“隐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所以“东篱”这个词也会频频出现在古诗词中。
lllforever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厌倦了官场争斗,尔虞我诈。于是归隐田园,去到农村山野之地去居住了。这里虽然也是人世间的世界,但是就没什么车马嘈杂喧嚷咯。朋友问我怎么舍得到这穷乡僻囊来过如此简单清贫的生活?那是因为心不在官场利益中了,觉得那些都是空花幻影,没有意义啦。所以,自然而然便选择远离这一切了。
你看,我这里东边弄了竹篱笆围起来,种了一些菊花,秋天时候,花开了,就摘点菊花泡泡一杯清茶,坐下来,南山的风景,就在前面不远,雾气蒙蒙如仙似幻。最漂亮的风景,莫过于太阳西下之时,很多的鸟都也叽叽喳喳结伴归巢,休息了。这景象啊,有真意呀,和人一样,真正离开嘈杂官场利益,静下来,才知道人生一辈子,到底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要给你讲清楚,也一时没法怎么表达,只可意会啦。
以上便是这首诗的解释,也大概是陶渊明的心思吧。本人命理师陈一宏,欢迎关注交流。
漫步云端
东篱陶之园,袭故归隐涵。骚客触景喻,谪宦处世诠。梦寐千古述,畅想伏案难。放翁辟舍手,易安把酒颜。施之三径老 ,慰罢五柳前。垒块豁胸臆,夙愿泄灵泉。我歌豪杰士,痛感日月遄。栖息草莞尔,举足蝶连翩。再阅渊明卷,谁种翰墨田?
nohaynada
我看了一些答案,罗里八索,看得人一头雾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中国古代住房,讲风水。讲究坐北朝南!而在市井之外的农舍呢,都会在房子旁围个篱笆院子,圈一小块地,用来种菜或者种花草。那么这个篱笆院子选在何处呢?选在房屋的东头!
为什么房屋要坐北朝南?我们在北半球,太阳在南边,这样采光充足。篱篱笆院子为何选在东头?那是朝阳照射的地方,雨露阳光,最适合植物生长。
从不犹豫1963
自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吟出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历代文人就把菊端放在了自己心中,将菊种在了东篱之下。菊已不仅仅是陶公的菊,这东篱也不仅仅是陶公的东篱了。菊花满山野,东篱最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便传诵至今,“菊” “东篱” “南山”逐渐和隐逸情结挂上了钩,而菊花更是和孤标傲世的隐者、高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孤高远俗精神的一种象征。如此,自陶翁始,菊花便得了“花中隐士”的美誉。
在他脍炙人口的诗篇饮酒(其五)中,悠远的南山、绕转其间自由飞翔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田园画,东篱下那疏疏落落的几株菊花让隐居的诗人体会到令人陶醉的悠然和恬淡。这份悠然恬淡不仅感染了陶翁,也深深打动了怀揣隐逸之梦的后世文人,被他们反复吟咏化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篱的田园之美推向极致,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 “菊篱” “东篱”两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菊篱”形式的出现,标志篱笆与花草的组合形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种组合搭配不仅提升了篱笆美观,更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使篱笆不再仅仅是起防卫与分离空间作用的死物,而成了一个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活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菊篱”代表着文人雅士们隐居田园、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这一时期战乱频仍,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激烈,文人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常常惹来杀身之祸。因此部分文人不愿与腐败的政治同流合污,隐居山林,任凭自己一身才华无处施展,满腔热血无处宣泄,制一道篱笆围一方天地,栖身之中,将门阀斗争、争权夺利种种污浊阻挡在篱笆之外,享受恬淡幽静、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
菊花本就象征不随流俗、洁身自爱的情操,又与起防护作用的篱笆相结合,更表明了文人隐士保持本心,不受外界黑暗干扰的决心。这时的菊篱不再是单起防御作用的围障,而演变为文人士大夫用来彰显其不与世俗合流、默默无闻、保持高尚品格的旗帜 。魏晋以后菊篱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渗透到乡村百姓家,催生出一种以菊篱结合为特点的田园文化。
“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这句诗出自杜甫赤谷西崦人家,全诗为“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歌描写的是诗人路过西崦村看到村里鸟雀相鸣,编篱种菊一片祥和的景象,以为误人了陶渊明诗中提到的武陵源,连忙问世外桃源的位置。整首诗中最能表现悠闲自得、宁静祥和田园生活的就是“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这一句,飞累了的麻雀依次落在屋檐上闭目养神,种在篱笆旁的菊花随风摇曳,西崦村笼罩在一片安谧悠闲的氛围当中,与《桃花源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时的菊篱内涵进一步扩展,它不仅代表着文人雅士的高尚品格,更代表着普通百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成为田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暂且不论东篱在哪,但陶公的东篱,成了历代文人心中的东篱,东篱成了特指的名词,东篱就是种菊的园地。东篱让菊生长,可菊也成就了东篱。
首先是唐代杨炯在庭菊赋中有“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的诗句。如果说此时的东篱还属于陶公的,那么宋代柳永的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中的东篱,已有柳三变之色彩了。词中只见东篱,不见菊花。但重阳之时,怎无金甲?东篱与菊已融为一体。只要东篱在,可闻菊花香。东篱成了柳郎饮酒赏菊的欢游场。
东篱是种菊的地方,它容不得杂植其他。即使是桃之夭夭、李之灼灼都不在其中。李清照的闺怨词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此时的东篱已不是荆棘横陈,杂草丛生,而是词人“人比黄花瘦”的愁绪寄托所在,东篱成为她情感的栖息之地。
陆游却不然,他将东篱据为了己有。他在东篱记中写道:“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衢地,……插竹为篱,名之曰‘东篱'。”在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中写道:“言归镜湖上,日日醉东篱。”并加自注:“东篱,予小圃名。”东篱竟成了宦游之子归乡后开辟的一块田园净土。
再后来文人在诗词中用东篱,就像在自家园子里摘菜,随心所欲。东篱与菊形影不离了。如明朝的冯惟敏有曲词“恰东篱劝插黄花,又南浦催斟绿酒”。清朝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中写道:“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东篱和菊已得了人的灵性。
《红楼梦》中的问菊,为海棠诗社林黛玉所作菊花诗的一首,同样深受陶诗影响。用“东篱”指代菊花,以菊喻隐士。很明显、曹雪芹以林黛玉的名义作此诗,是结合了她的性格、命运有所暗示的:在诗中,林黛玉以菊花自比,虽是问菊其实是在问自己:菊花不甘苟兮流俗,以清高亮节自守,却不知将偕谁共隐?花季已过,迟迟不开,盼等的又是什么?暗示诗人自己孤傲高洁的个性和不为世俗所容的命运。在这里,菊花已经成为诗人借以自表品格的象征。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从东晋以来,“东篱”在文人心中扎了一千余年的根,它隔开了世俗的纷争,官场的虚伪。在东篱中,文人墨客精心呵护一种瘦瓣如耻的植物,那就是素雅傲霜的菊。是家园里有气节的花。“东篱”是文人的精神家园,菊是家园里有气节的花。
南山之侧,云霞织锦,草树成荫,日夕入幽谷。东篱之下,一帘清风,几处闲田。生活,是如斯简单,如斯娴静。
xyzggbb
在古诗词中,约定俗成某个物象指代某种特殊的意思。如“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歌中,东篱就是东边的篱笆,篱笆一般用来圈园林,这里指种菊花的园子。因陶渊明是隐者,“东篱”后来就演变成指代隐逸者或隐者隐居的地方。
若我们读其它诗歌碰到有诸如“狼烟”“楼兰”“烽火”、“长城”“请缨”“羌笛”“柳营”的话,那么上面的意象都和战争有关,只是作者有时期望通过战争报效祖国,建功立业;有时站在下层劳动人民的立场厌恶、反对战争,渇望和平而已!但这些意象都指代战争无疑,这就需要读者读诗的时候综合考虑作者是什么态度和立场了。有时某一指代有典故,不了解典故的话,往往陷于从字面去理解,如此就会望文生义,产生和实际意义相差甚远的情况。比如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八百里”指“牛”即该种情况。再如李白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其中“抱柱”讲的是古代一讲信用的男子与女子相约桥下相会,但女子却迟迟未到,天降大雨,男子也不离开,不久河水暴涨,男子抱着桥下柱子坚守不离开,最后被河水冲走之事。所以抱柱的意思是守信用不失约,和表面意思有关联但并不相同。
送别类:有“长亭”、“短亭”、“折柳”、“津渡”、“南浦“、“古道”等。
思乡类有“明月”、“双鲤”、”莼羹鲈脍”;
愁苦类:”猿猴”、“芭蕉”、“梧桐”、“斜阳”;
相思类:“莲”、(同怜,古语中爱的意思),“红豆”、“并头莲”、“连理枝”等。
读古诗,这些是必须掌握的,不然就读不懂。在此列举部分,以飨同好。
suyaya36
就字面上的意思啊,东是东面,在东方向的,篱是篱笆或篱笆墙,和现在的围栏差不多的意思,高度比较低,一般不会超过胸肩部,可以理解为非砖砌的围墙,但又不能简单地把它和现在大部分人家那高高的围墙看做一个东西。
所以,东篱就是位于房子东面的围栏的意思。
丹丹
文房四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书法,对于书法工具,也必须了解和掌握。所谓工具,就是笔、墨、纸、砚。古人把这四样工具中的优等品: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为“文房四宝”。它们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品。
(一)毛笔
毛笔,据说是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创制的,当然,这只是传说罢了。实际上,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为竹杆、兔毫,并有笔套。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几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宝,其中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笔也是竹管兽毛所制,并有一个中间开口的笔套。
这是西汉文帝时的产物。有人说,西周时期即已用笔。毛笔的笔杆一般用竹管制,讲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银制的,那就是工艺美术品了。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软)健(硬)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笔头制作是中间一簇长毫称为锋,即笔尖;四周包着稍短的毫称为副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崭;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的型号有多种,写多大的字就用与之相适应的笔,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都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产毛笔的地区,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老紫兔毫)笔,为无上佳品,其价如金。明清时期,为浙江湖州善琏镇所产的选料严格、制作精良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二)墨
墨的出现很早,述在书法纂上说: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说是黑土,可能是指黑色一类矿物质,或矿物颜料,那么甲骨文上的黑色字,倒出现得更早。说是煤烟所成,却是西汉以后的事。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研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或磨成粉末后加水使用。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其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易州的墨和剡县的纸很有名。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江南,改进易州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直到明清时,徽州制墨业更有发展,以胡开文所制为最有名。徽墨的特点是: “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并在墨面雕刻山水人物,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及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是我国高档工艺美术品之一。为了方便,目前一般书画都采用墨汁,以一得阁和曹素功所产为佳,但讲究用墨的人仍采用研磨徽墨的办法,创作书画。
(三)纸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和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由于纸的广泛使用,晋安帝才下令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和连史纸即可。
(四)砚
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用绢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袋里装满细泥沙,用来制砚。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
原贴:文房四宝的含义
乐淘淘1120
东篱早得日,西窗迟暮夕。高楼常揽月,低流总浇觞。煮酒英雄气,烹茶饮客馨。凭栏故国色,帘雨新妇音。雪梅入玉骨,鸿雁还金菊。旭日悬心际,归帆泪客衣。靖节终南隐,山岚物客依。逸云心山绕,弥雾意海稀。灵轻形就羽,唯求性不移!
小美人鱼
文房四宝是我国传统书写工具、材料,包括笔、墨、纸、砚。中国传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它密切相关。在此就文房四宝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具体详情敬请关注中国国学网近期推出的关于文房四宝的详细报道。
笔
毛笔是我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汉字书法是毛笔发展的产物。中国的毛笔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远在仰韵文化遗址的彩陶上的花纹有一些就是用毛笔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普遍使用毛笔,楚国叫“聿”; 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到了秦代才正式定名为“笔”,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据资料记载,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了一支战国时期的毛笔,从发掘情况来看,古今毛笔的结构差不多,只是制笔的材料不同罢了。
墨
墨是用于书画的黑色材料。它与毛笔差产生于差不多的时代,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类似的墨迹,不过那时的墨只是一种天然石墨。
我国人工墨大约始于战国时代,从那时出土的竹木简来看,那时墨的质量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随着汉代制墨规模的扩大,制墨作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三国时的书法家韦诞是我国记载的最早的制墨名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汉魏以后,制墨技术越来越发达,到宋朝徽州成了全国的制墨中心。这里产的“徽墨”名扬天下,制墨名家辈出胡开文、曹素功,至今仍声名不衰。
纸
纸是一种重要的书写材料,它是用植物类纤维加工制作而成。在没有纸的古代,人们把文字刻或书写在龟甲、兽骨、竹片、绢帛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书写材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为我国造纸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宋代以后,造纸技术日益提高,纸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纸张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
砚
砚又称为砚台、砚池等,它是磨墨不可缺少的工具,砚一般是用石块或是耐磨材料制作的。
砚的生产年代,目前尚难确定。从考古资料记载,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研墨工具。但据《西京杂记》中的相关记载,砚是始于汉代,主要是用瓷、陶、瓦等材料制作;外形如同盘子。磨墨不是直接用手拿墨在砚上磨,而是另用一块研石,将墨压在砚台上研磨。到了唐朝,随着制砚技术的改进,就出现了石砚,并出现了名盛天下的端砚、歙砚等名砚。到了清朝时代,砚台趋渐工艺化、美术化,除了实用之外,还有了收藏、观赏的价值
原贴:文房四宝的含义
happyanna87
东篱一词,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诗啊,千古名句,改变了三个词的词生——采菊,不是采菊这一动作;东篱,不是东边的篱笆;南山,不是南面的山。
陶渊明的隐居之志那这三个词到底是啥意思呢?“悠然”二字,就是答案。是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是超脱尘世的情趣,更是作者隐居之志的一种抒发。
陶渊明这首诗中表达出的超然情趣,是那个时代的特性,魏晋时期所谓的名士风度,就常含隐居之志,主要是因为时局动荡,便以隐居等方式,表达自己不问政事的人生态度,以明哲保身。
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洒脱。
陶渊明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隐士,他开辟出一亩三分地,每天没事就去种种豆子,结果草盛豆苗稀,啥也没种出来,生活温饱都成问题,别人请他出山当官,却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什么受后世追捧?五个字:人穷志不穷。这是真正的隐士。
东篱陶渊明之后,东篱一词的意象就被固定了。东篱就是采菊的地方,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超脱的情趣,是理想化的隐士生活,是一种象征。
但真要像陶渊明这样做一个隐士,又谈何容易?文人士大夫真正的理想,还是致君尧舜,实在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待不下去了,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但那种隐居起来,逍遥自在的生活,从来都是文人士大夫割舍不下的情怀,如王维,在朝廷做官,他是出世的人臣,但他又营建辋川别业,休闲的时候就去过一把隐居的瘾。
后来,文人士大夫们就在自家小院中,留出一块地,用于饮酒作诗,称为东篱。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她在重阳节嗅着菊花的幽香,思念着远方的丈夫。
陆游东篱记:“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茀地……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退休之后,终于可以放下俗世的一切事情了,赶紧开辟一块地隐居起来,称之东篱。
又如元朝马致远,直接以东篱为号,寄托自己隐居的情怀。
benbenlong002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虽然多指“文人的小院”或雅士隐居的地方,但以个人见解,更倾向于理解为“一个可以放飞心灵的后花园”。
经过了世事的纷乱和潮起潮落的人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先生在最后任彭泽县令官职八十多天后便弃职归隐田园。当时的陶渊明选择做一名隐士,是自主的选择。这时的他对政治有自己明确的态度,有自己独立而成熟的思想,这次弃官归隐与之前的不一样,他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隐居后的陶先生在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让人读来就能感受到那种在自己想要呆的地方,即使是隐居着,没有了车马喧嚣的繁华,也是那么的静雅而悠然,自得其乐。这个“东篱”就是陶渊明先生给自己一个安心且活得自在的花园,里面有他甚是喜欢的,有霜下之杰之喻的菊花。陶渊明先生是真的喜欢菊花的,他在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就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在陶渊明先生眼中的秋色是清秀奇绝,甚至胜过春光,林中满地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百卉纷谢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表达出诗人很喜欢这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其卓尔不群的风貌。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醉吟先生(白居易)的句子总能轻易直抵人心啊。“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它们有美丽典雅的外在形态,更打动人心的是它们象征的宝贵品质和所蕴含的高洁精神品格。菊花以它不惧风寒、凌霜盛开的傲然风骨,素有芳草美人的象征。菊寄家国之心,白居易先生的“东篱菊”又岂是简单解读为“东边篱笆的菊花”呢?应该是他心中的伊甸园吧。
#帝壹文化#
南宋名臣、文学家,有“中兴四大诗人”之称的范成大在重阳后菊花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诗中的“寂寞东篱”真的不仅是甘于寂寞的菊花盛放在东篱之下的表达,个人认为,是范大人也想有如陶渊明的种菊之地,虽然退隐却闲逸,就如菊花虽遭冷落依然灿烂开放。范成大的“寂寞东篱”不是悲情的,而是隐隐有一种“期待”。
现代人想要离开灯火辉煌城市,去寻求那自给自足的“东篱”生活,也是需要勇气的。总有一日,我终会拥有想要的平淡宁静生活:庭院中种满喜欢的玫瑰,阳光透过树梢,徐徐清风拂面,隐隐暗香浮鼻的美好日子里,沏上一杯清茶,看看书,发发呆......
卖了个兜兜
篱笆墙是古代家居最普遍的最实用最廉价的建筑材料和形式,它既能把内外隔离开来,又能把内外统括在一个视野之内,当人们在庭院里悠悠地度那闲适的时光时,篱笆就成了最好的静置伴侣,东边的那段篱笆得天独厚,无论烂熳的野花或手栽的藤萝都充满诗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把我们置于一亇绝对幽静优雅的空间,后人纷纷效仿,致使东篱成了诗词的"网红词"。
彩一兜兜大同菇
“东篱”是什么?
“东篱”二字,拆开来看一下,就是指东边的篱笆。
在农村里,庄稼人常将一片垦地或田块圈起来,四周皆用拦杆围着。大多采用竹子,不仅是因竹子资源丰富,而且更主要的原因是竹子比树木插入地里耐腐蚀,从而经久不需频繁更换。
宋代陆游就有一首东篱记是这样描述的:
放翁告归之三年,闢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他之数……名之曰“东篱”。
古诗中经常出现“东篱”什么意思?
中国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源于它不止是有本义,还有引伸义,尤其特别令人费解的就是某物代表某意象。
这种现象在古诗词作中极为普遍,这里不过去引证了,单就人们常见且熟悉的来展示一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就是有名的“相思豆”,唐代王维所作的《相思》原文。诗中的“红豆”不再是农作物品种红豆了,而化身为爱情和相思之豆了。
由此推导,“东篱”也一样。古诗中之所以常出现,源于它已脱离了实质性原义,被取而代之为一种新的意象和约成俗语。
“东篱”之意思,代表了一种精神家园,亦或是人之向往的某处地方。哪里环境优雅、与世无争,又安乐祥和,是一居家养生之所。
“东篱”之含义,如何理解呢?
本词义理解:
“东篱”,本来是一排扑实无华的竹连体,却因晋朝陶渊明心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名世著称。
在他饮酒诗中的这两句话里,“东篱”是指种菊花的地方,也可称为圃名。要究其原因么,陶渊明为官不堪负压,饮恨而早辞归隐了山林。
闲歇之时,他创地种花也种菜,落得个逍遥自在饮酒话“东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仿效之:“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延伸义理解:
王维劝人采摘“红豆”,陶渊明劝人归隐“东篱”。果不其然,后来号称马神仙的元曲大家马致远都刻意取号“东篱”,无非是有心向陶渊明学习。
这种心愿期望之“东篱”,就不是原汁原味了。它的真实含义是包括了一种带有隐士般的心态、理想和生活性等持征,也是一种由具体的物上升到意象的代名词!
古诗人多采用“东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设定的。言外之含义,也不乏为特别专用词,即是“文人小院”的意思。陶渊明就多次在南山下的菊圃里,招待过自远方来的文人墨客。
总之,“东篱”一词,源自于陶渊明。后古诗中常用之,不为本义而打转,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和生活乐趣!
(图片来自网络,违规即删)
jackylovemary
“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通常将“东篱”代指种菊、采菊之地。因陶潜诗句,“东篱”渐成为诗词一种意象,表现为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有时也指文人居住的院落、空间。
唐代诗歌引用“东篱”多借用其采菊本意,菊花于金秋绽放,不畏肃杀,不与群芳争艳,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步屣过东篱重游何氏五首,是节东篱菊九日寄岑参,且酌东篱菊九日登梓州城
李白:可叹东篱菊感遇其一,寒瓜蔓东篱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龌龊东篱下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可叹东篱菊感遇其二
高适:东篱空绕未开花重阳
白居易:残照下东篱池上早秋,惆怅东篱不同醉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宅东篱缺嵩峰出题崔少尹上林坊新居,东篱独酌一陶然闰九月九日独饮,愧君相忆东篱下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东篱黄菊任开花重阳日
杜牧:到时若见东篱菊江上逢友人
从上面的诗句就可以直观的看出来,唐代的诗人,对东篱的借用更多是与其本意,菊花和重阳相联系,内在蕴含了菊花的隐与傲。
到了宋代,众词家将“东篱”所代表的意象进一步扩展,蕴含了更多个人的情绪,将秋天的惆怅、轻狂也写入词中,形成了众多带有“东篱”意象的诗词,远超唐代。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泽畔东篱多丽·小楼寒陆游更是做了一个小院,直接命名为“东篱”
东篱记:“ 放翁 告归之三年,闢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
陆游:又付东篱一醉眠《十月》,日日醉东篱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东篱偪仄才寻丈戏遣老懹,终日在东篱,自作东篱後,东篱兴又新东篱杂题,暮年常在东篱感事六言,一窗终日对东篱初夏幽居,归艺东篱菊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犹能采菊傍东篱衰疾
柳永:时节。东篱霜乍结应天长·残蝉渐绝,免憔悴东篱受恩深。免憔悴东篱受恩深。东篱携酒其五(重阳)
辛弃疾:绕东篱鹧鸪天·戏马台前秋雁飞,千载一东篱水调歌头·岁岁有黄菊,东篱自醉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只东篱木兰花慢·路傍人怪问,想东篱贺新郎 再用前韵,一自东篱摇落汉宫春·行李溪头,莫怪东篱韵减朝中措 九日小集,时杨世长将赴南宫,须信采菊东篱念奴娇 重九席上,东篱菊有黄花吐金菊对芙蓉·远水生光,东篱依旧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
苏轼:异时谨事东篱菊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东篱理黄华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漫绕东篱嗅落英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元代大家马致远虽然号东篱,但其词曲中就一首用了“东篱”,不知为何?道东篱醉了也双调·夜行船
反到是唐伯虎的诗词最能与五柳先生之意相符,我想可能都是远离凡俗的酒客吧。
渊明图
五柳先生日醉眠,客来清赏榻无毡。酒资尽在东篱下,散贮黄金万斛钱。
菊花图
飒飒金飙拂素英,倚栏璚朵入杯明。秋光满眼无殊品,笑傲东篱羡尔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