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大剧《庆余年》自官宣后便收获极高的期待,“经典人气小说+豪华演员阵容”的吸引力因这部作品达到峰值,但本剧开播之后第一波反响却不算乐观。现代感极强的故事设定,给部分观众留下非好感,服化道更是被吐槽至热搜话题榜。
陈道明的“王霸”之气,先被凌乱造型抢了眼球;
大美女李小冉,给观众的第一个印象是杀马特发型;
男主张若昀的斜刘海也被指与原著中翩翩美男子形象相差甚远。
从最受期待的年度古装权谋大剧到“非主流杀马特”,似乎只隔了一个“粗糙”的服化道,随后的剧情呈现出的现代感也难让观众入戏。“胡扯”与成为最初评论中常见的字眼,这样的开局与豪华的演员阵容形成强烈反差。
然而,开播时的吐槽声淡化之后,却是《庆余年》不断走高的口碑与热度。豆瓣7.8的开分已属2019新剧中的佼佼者,随着剧情的递进后评分更升至8.0,与此同时热度发酵也相当可观。
该剧的精彩看点,在更新日必登话题榜。
从最初的吐槽到如今的受宠,《庆余年》再一次上演了影视剧口碑的“真香”现场。究其原因,其实还要从观众既定印象与作品品质聊起。
观众既定印象,影响了《
庆余年》初期观感
《庆余年》开播初期虽受到吐槽,但同样也收获大量赞赏,之所以初期吐槽声会占据上风,更多是受观众既定印象影响。
翻开该剧开播时观众反应可以发现,这部作品受到质疑更多是因服化道与故事基调不符合大众心中的“古装正剧”预期。
观众心古装正剧最佳打开方式是什么样的呢?曾经的《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便是典型。
服化道符合史实、剧情正统有度、演员演技能够驾驭古风韵味,即使架空时代的作品,也应是《琅琊榜》的模样。
朝代可以架空、故事可以虚构,但剧情与直观体验的正剧观感却不能缺少,然而《庆余年》的故事基调与服化道,并不是以传统正剧方式打开。
而这部电视剧的故事基调,亦与“正剧”二字相差甚远,从开局编剧精妙的伪穿越设定,便已经奠定了本剧古代背景现代内核的基调。这样的设定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走传统权谋正剧路线。
原本,现代思维与古代王权碰撞的故事,亦是一种常见作品基调。
大男主的《寻秦记》、大女主的《步步惊心》甚至出自同一编剧王倦之手的大宋少年志,内核都是现代思维与古代背景的融合,同样能让观众迅速入戏。
而《庆余年》的“非主流”风让观众产生质疑,主要源于这部作品在播出前给观众的“正剧”印象过于浓烈。抛开原著的基调不谈,《庆余年》从官宣演员班底之时,便有了浓郁的正剧感。
毕竟,它搬来了权谋正剧形象代言人陈道明。
加上高曙光、李建义、于荣光、吴刚、刘桦......一个个脸上都写着“我即正剧”的演员。
进一步加深观众正剧观感印象的,还有权谋韵味明显的预告片。
在该剧播出释放的超长片花中,观众丝毫找不到成品中的幽默、喜感元素踪影,风格倾向严谨。将预告单独拎出来看,完全是一部地道的权谋正剧,差异只在于到底是《琅琊榜》级别、还天盛长歌格调需要成品证明而已。
所以,当观众发现原本印象中的权谋“正剧”并不具正剧范,反而是融合众多“金手指”元素的复合型作品中,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由此,引发了部分观众对故事基调与服化道不满。
但,外力影响下的质疑声,也是最容易被成品质挽回的。
编剧王倦的出色改编,成就《
庆余年》大型“真香”现场
《庆余年》原著的扎实基础与众多优秀演员的精湛表现,是剧情持续散发魅力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部电视剧至所以能够给予观众持续的惊喜,并且越来越有爆剧潜质,关键推手还在于编剧王倦的精彩改编。
这位曾经创作出木府风云、舞乐传奇等优秀作品的编剧,用他对影视作品出色的基调把控与鲜明的个人风格,成就了《庆余年》的影视化的成功,保留了小说的内核又赋予了他荧屏魅力。
改编成熟,起伏有度
大男主IP一般比较繁长,人物多、故事深、关系复杂是常见现象,庞大复杂的叙事线以文字形式呈现能给予读者,有足够消化空间去品味。但若影视剧完全按小说配比拍摄则容易陷入冗长无起伏的观感之中,经常有口碑无人气。
但经王倦改编后的《庆余年》,做到了七话一直支持的“保留原著的内核且适当调整外形”,以观众能够持续保持热情的方式来呈现。他保留了范闲的人物魅力与成长脉络,又突显范闲与配角之间的羁绊。
这让故事保有原汁原味的同时,又兼具影视作品张力。
它叙事的过程凝聚了冲突点,大矛盾与小矛盾并存,观众意识到整个故事有一个“大阴谋”但每一集或两集之间又有一个小的矛盾迸发。这样的改编方式,才会让观众体验有起伏感,能够调动情绪。
以《庆余年》第一个剧情爆点滕梓荆之死为例,在原著中并没有这个设定,但这一改编却恰到好处。他的死是男主角成长催化剂,能让角色行为递进更加合理有支撑,同时他的死又给观众带来冲击。
男主范闲出场后一直顺风顺水,虽然很具爽剧看点却也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这个时候设置转折点是很必要的。悲情的出现虽然让人遗憾,但不可否认,悲情又是凝聚观众注意力的最佳武器。
提炼内核,协调有度
影视化的成熟配比之后,《庆余年》的内核在王倦鲜明的个人风格下进一步提炼,最为明显的,便在于他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多元情谊。比如亲情、师徒情、友情。
范闲与师傅费介的亦师亦父的情谊,在一句“将来我为你送终”释放酸楚感动;
范闲与奶奶之间的感情,一个背影便软化观众;
与滕梓荆的友情成长,更成催泪触点;
王倦淡化了多角感情戏设定,突显亲情、友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张力,这是他的惯有风格也是《庆余年》的核心魅力。大男主IP在改编过程中,其实最应该去挖掘便这些接地气的触动,而非为了讨好观众一味的侧重爱情戏。
内核经过提炼的同时,王倦对全剧基调的把控也添加了自己的风格。其实《庆余年》的内核是一个略显悲情的故事,现代与封建观念的悲撞注定会付出惨痛代价。滕梓荆之死,也暗示了权谋的残酷,男主虽有金手指路光环却盖不过悲情内理。
但《庆余年》给观众的体验却并不压抑,因为它的表现是幽默诙谐的,喜感与悲情相辅相成。范闲的现代人思维与鬼马性格总是会造就各种反转桥段,让观众忍俊不禁,配角范思辙、王启年等人更是添加喜剧效果的一味良药。
有了这些搞笑元素的搭配,给予了大众舒适的观剧体验,在被故事内理感动的同时又不失是一部解压之选。
当然,王倦的成功改编是基于原著的出色之上,也是由演员精湛表演得心发挥,一部电视剧的成功必是群体力量集合而成。但众多大男主IP改编失败也突显了他之于作品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更可成为未来大男主IP改编的最佳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