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发生的,现今或未来可通过其痕迹完会重现的,称历史。
历史简短名词解释
媛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就有记录事件的习惯,一个地域、国家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记录下来,就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地方也有事件记录,如县志就是地方的历史。个人做过的事自己记录下来,就是个人的历史。记录过去,可供后人回顾,回顾历史可以知道我们从哪里走来,避免曾经犯过的错,以史为鉴。
对于个人来说,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转眼就成为你的历史,时间不会倒流,历史无法改写,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你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写自己的历史,不要给自己写黑历史,因为历史无法改写。
原贴:历史是什么?
灵----雪染的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原贴:三国演义历史
大冀霸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是时间的记录,过去的展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体现了国家兴亡、朝代更迭、人类进化、文化传承等的演变过程。给人启迪和警示,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一本教科书。
原贴:历史是什么?
青春实在不靠谱
1.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2.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
3.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4.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5.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6.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7.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释读】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8.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9.愚公移山
【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释读】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10.熟能生巧
【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原贴:求10篇简短的历史典故
羞兰花
历史是记录一个民族从蛮荒到萌懂文明兴旺发达的历史脉搏,观古史而知兴替,看衣寇而知端正,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未来的明镜。但大英帝国的国王确说历史是皇帝说给太子的童化故事,怎么粉施也不过份。
原贴:历史是什么?
京白梨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总结: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总结:
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总结: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总结: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总结: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平时不露声色是为长远观察问题,蓄积力量,不但能够正确地预见未来,更能够掌握适当时机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总结:由此可见,一个集体起内讧,容易让敌人有机可趁;惟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抗外敌。才会让敌人无机可乘。就是说,团结好了,才能一致对外,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总结: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总结: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适得其反
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总结: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总结: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原贴:求10篇简短的历史典故
Janesesame
我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是一面镜子,它是以今天为界限记录以前发生的事,更是社会、人文、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所经历或客观发生的事的经历和积淀的过程……!
历史上有以下分类
①按地域分:世界历史、亚洲史、欧洲史、非洲史、大洋洲历史、美洲历史、中国历史等。
②按时代分:史前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
③按学科分:哲学史、宗教史、思想史、史学史,艺术史、电影史、美术史、建筑史、广告史、文化史、文学史、教育史、博物馆史、经济史、农业史、自然科学史、数学史、医学史、交通史等。
④按种类分:人类历史、动物历史、植物历史、地球历史等。
⑤按研究对象分:个人历史(即传记)、画家历史、国王历史等。
⑥按历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传说、故事等。
同时,历史也是人们对过去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地理环境的变化的分析、研究、总结、发展和传承的一个过程和诠释……。
比如《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始二年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52万多次。书中记载了很多古代著名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且对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也给予了很大的同情。
《史记》这部文学巨著和史学巨著在我国的文学和史学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
鲁迅曾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原贴:历史是什么?
Michelle Kwo
这个问题属于大是大非,本来应该是处庙堂人议论的,身在江湖不必讨论。不过看庙堂高手们都汲汲于盈利,猥琐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可以试着论述一下:
1、要搞清楚什么是历史的本质,需要首先要分析为什么老虎不需要历史而人类却需要。为什么?大概老虎没有对错的问题,没有伦理问题。为什么人做错了事会悔罪,而老虎不会?什么导致了人有了伦理审美感,觉得是人类获得生存需要更复杂的策略,策略对错对人生存影响太大了。比如卡扎菲,做出了交出核武器的决策,结果就死的很难堪,更重要是国家陷入了危机中。即策略复杂使人类需要相互配合,就产生了相互的责任,从而产生了伦理上的悔罪感。这种对失败责任的悔罪感,迫使人类必须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以避免失败。
因此,产生历史的原因是因为人类具有基于复杂生存策略失败带来悔罪责任感,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感。这种历史责任感的积累,产生了两个事情:历史成功的自豪感和个体的从属感。于是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
2、(1)如何才能构成人类的复杂策略?即构建复杂策略的基础是什么?那就是个体的从属感。(2)在此从属感基础上,如何寻找出跨越时代的人类轨迹,从而预判未来,找到预防失败的策略。因此,进一步我们得出:
3、历史的本质就是在创造个体归属感的基础上找到人类的未来方向。对于打造个体归属感上,中西史学有不同的方法。中方突出文化价值之上的英雄与理想感召,西方人不注意这些,所以中国历史有时候充满文学手法和小说技巧。对于寻找历史未来的方向,中国历史承认价值的永恒和时间形势的变异。西方人历史总是认为那个价值就是历史。所以西方人理解历史,历史总是非要是一个东西,比如绝对精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矛盾、文明之冲突。我们理解历史,历史是永恒价值与形势的博弈。
有人能看懂不?
原贴:历史是什么?
~夏天的叶子~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原贴:求10篇简短的历史典故
icebert
历史有两项基本任务,一是记录,二是评价。
长期以来,人们相信人类的记录可以还原过去,所以无论古今中外,都特别看中“实录”,据实而书,不隐瞒,不粉饰。文天祥的《正气歌》中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是春秋时期两个用生命来捍卫史官道义和实录使命的故事。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史书《史记》,人们提及它,最先想到的也是实录精神。
但这里所谓的“实录”,严格来讲,并非针对现实而言,而是针对权力而言。中国历史上,权力对于史书的歪曲比比皆是,二十四史,绝大部分是胜者对自己的粉饰,对失败者的污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董狐司马迁不为权利秉笔直书的精神就显得特别宝贵了。
但是从记录与现实的关系来看,记录永远是无法恢复现实的,记录再客观,再详细,它仍然只是部分的信息,而且,记录永远是人在记录,是人就有主观性,即使你不表达好恶,不评论,但材料择取间,事实上已体现出你对历史的判断。
所以,我们所接触的历史,从来不是真实客观的历史,而是被无数记录者和历史学家主观过的历史。历史的意义不在复原,而在鉴今,即为当下的现实提供价值和意义。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同一段历史不断被讲述,但他从来都不是重复,而是更新,当时代发展,新的眼光会照进陈旧的记录,而给予人新的启发,新的感喟,新的评价。就象桌子,它的颜色并不取决于桌子的物理特性,它停在那里,纹丝不动,但是阳关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亮度射向它,它的颜色就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所以,历史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被讲述的故事,它以真实为名,引发我们对未来与现实的思考,确定现实的安全性,未来的可行性。但所谓的真实只是一种幻觉。不过,我们还是需要这种幻觉,这不源于科学,而源于人类内心深处对安全感的永恒渴求,无时或离。
原贴:历史是什么?
贻贝
历史:是什么?回答可能适是而非,这是现在我如今的理解!
历史三个方面:一,记实,哪年,哪月,哪时,何人,何事,无需掺杂其它个人情感立场,这便是最真实的历史。二,传记,被记载流传下来的历史(青史或美名),这便是我们学习的历史。三,权衡,历史事件背后的权谋。我觉得历史便有这三种含义,记实、传记与权衡。
一,记实,我们只需要知道哪年,哪月,哪时,何人,何事,后边的意义不需要去权衡,这是最单纯的历史。无关乎其它,如何日历,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什么事,我们要了解的便是这些。对于常人而言,了解这些便已可以,探寻背后的权衡没有太多的意义。
记实,不需要多说,书本学到的,自己看到的一些都是记实,你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现之所做,这便是最基本的历史,但这种历史很少,不值得史官浪费笔墨,所以这种便很少。
二,传记,被记载流传下来的历史(青史或美名),这种正是我们学习的历史,也是在弘扬的一种历史,大秦威严,大汉强盛,大唐豪迈,大明傲骨,及种种历史人物,有可以激励的人物,也有引以为戒的人物。
传记,这种很多了,二十四史记录了不知道多少,课本学习的陈涉世家,项羽本纪等等,这种便是我们通常会了解的,也是帝皇史官愿意给后世看到的历史。
三,权衡,历史事件发生的变化,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这便是历史中的权谋。一个大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也夹杂着一定的偶然性。如秦始皇,横扫六合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件事便是后世一直有大一统王朝出现的直接原因。
权衡,如秦扫六国,汉破匈奴,唐灭突厥,明逐残元,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秦若不扫六国,若有朝一日,秦国衰弱,六国是不是攻秦呢?若汉不破匈奴,汉会不会为匈奴所破国呢?唐若不灭突厥,有朝一日唐焉不会为突厥所灭?明不逐残元,会不会给残元喘息,卷土重来呢?
历史,如何看?看个人喜好,如只是感兴趣什么时间什么事,便看基本的记实就好,不必去探究背后。若喜欢人物,可以看传记,里边会有详细的古文,翻译看比较容易理解。若要权衡,那便看的多,历史人物,历史时期,当时经济,当时政治,当时文化种种,如此才能更好的代入,权衡,那件事背后的权谋。
原贴:历史是什么?
CARMEN潘潘
什么是历史?许多人回答:文字记载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但是,许多人在问: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吗?又问:如果不能确定文字记载是真实的,还叫历史吗?
要回答这个问題,首先要弄懂什么才算历史。
历史面对的是已经消逝的过去,消逝的就消逝了,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重現。
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夠得到曾经存在过的真实呢?
那就要看各位想要得到的是“绝对的真实”还是“相对的真实”。
如果“绝对的真实”,这世上就沒有真“历史”,文献(例如史記)就一定可靠吗?名人回忆录中的 美化和謊言,自古以來还少了吗?即使是名人的回忆录,也是不可靠的。大家該有过这种经历,自己讲过的事,事隔多年后听别人说起,自己往往会大为驚詫: 我当初是这么说的吗?
那么考古地下出土的东西,总是绝对真实的吧?考古发现的遺址和遺物,往往具有第一手史料的优势。但中国 的传世历史文献,常为当时多数文史资料为政治服务,同时,考古材料卻往往是古代片段遗留之殘余,就历史的全面性和复杂性來看,考古材料是无法取代历史文献的,两者只 能相辅相成。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光从考古,就得到“绝对真实”的历史。
但如果是“相对的真实”,却是有可能的。所谓的“历史”,是过去人类的所有活动(包括心智活动)”。是从史料(包括文献、考古等等)中所能復原的过去人类所有活动。从各种史料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比较,逐步地接近真实,這就是历史的本色。
因此,这世上沒有办法得到真实的历史,一部分是历史的真实,一部分纯属人为撰写。
比如,史記中那么多私人的对话,太史公又是如何得知?基本上,中国古代人记載事情许多都沒有附上出处,只是太史公時代的书籍,已经使我们无法得知太史公根据什么写出那么多私下的话语。
不难看出我们看到的历史不一定是真实的,其中有一部分是人为编写的。
这就是历史。
原贴:历史是什么?
宠爱灵魂
历史就是过去的年代里出现的人和所发生的事。
如果用高科技手段,把整个历史录下来,打开机器,我们便可知历史真相。但遗憾的是历史是人写的,且是胜利者写的,于是,真实的历史就成了一个谜。后世解谜的就成了历史学家,演绎历史,新编历史,篡改历史,便成了玩电视剧的人的生财之道。
历史终于被一些人玩烂了。
原贴:历史是什么?
dinglejuan
一、宠辱不惊:顺其自然,宠辱归于一念间
【历史典故】唐太宗时期,有个叫卢承庆的人,字子余,他被任命为考功员外郎,是专管官吏考绩的。因为他做事认真、公正,深受人们的敬重。一
次,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他给负责此事的一个官员评定了“中下”的评语,并通知了本人。受到惩处的官员听说后,没有提出意见,也没有任
何疑惧的表情。卢承庆事后想了想,觉得粮船翻沉,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挽救的,给他一个“中下”的评语未免太过严苛了,于是,就把评
语改成了“中中”,并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员依然没有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的感激的话,也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承庆得知此事,脱口称赞道:“好!宠辱
不惊,难得难得!”于是,又把他的评语改成了“中上”。后来,卢承庆本人也经历过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命运的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为人的原则。
感悟】幽窗小记中有一副抒情志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大意是:为人做官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寥寥数语深刻地道出了对待名誉和地位应持的正确态度。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总是在顺利时趾高气扬,一经失意、挫折就一败涂地,失去勃勃生气,要么精神沮丧,要么完全陷入绝望的深渊,最终自己断送了自己。让我们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对待人生路上的顺利与挫折,让一切顺其自然。
二、木人石心:出淤泥而不染,以禅定的心净化诱惑【出处】晋书·隐逸传·夏统。【释义】本义为“木头人,石头心”,比喻人全无感情,不为外物所动。【历史典故】晋朝有个名士叫夏统,会稽人,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他多才善辩,很有名气。当时,许多人劝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一
次,他来到了京城洛阳,太尉贾充听说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学和名望来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劝他到自己身边来任职,被他婉言谢绝。贾充不甘心,调来整齐的军
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着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过。贾充对夏统说:“如果你同意到我身边来做官,就可以指挥这些军队,乘坐这样华美的车子,那该有多
威风啊!”夏统对眼前豪华显赫的场面就像没有看见似的,根本不动心。贾充仍不死心,又招来一些美女,在夏统面前轻歌曼舞。贾充心想,这下你总该动心了吧。不料,夏统漠然如初,毫不动摇。贾充见全然打动不了夏统的心,不解地说:“天下竟有这样的人!真像木头做的人,石头做的心啊!”
【感悟】诱
惑,是一个会让人心动的词汇。每个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轰轰烈烈,殊不知,这轰轰烈烈中便包含了无数次诱惑的考验。诱惑是从来都有的,差别在于面
对诱惑,每个人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有的人享受诱惑,让自己沉醉于诱惑之中,一步步地沦陷;有的人洁身自好,他们不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我们身处的社会虽然不是物欲横流,但也有太多的诱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贵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颗禅定的心去抵御诱惑。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正所谓:我的人生我做主,朋友们,你们hold?
三、以管窥天:克服狭隘,把“心窗”打开【出处】史记·扁鹊列传。【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历史典故】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有
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扁鹊又问:
“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阴阳交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
死。”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活。”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
“先生该不是胡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一解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
经脉。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
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守
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身体,切了太子的脉,然
后为太子实施针灸。当银针扎进太子身体后,太子就慢慢睁开眼,嘴唇微微动了动,周围的人们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扎完针后,扁鹊又为太子配制了几副药,同时
告诉太子侍从如何煎服。最后,他对君主说:“太子不出一个月,身体就会康复。”果然,没出一个月,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扁鹊的名声就更大了。
【感悟】守门人一开始不把扁鹊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鹊有如此高的医术,只能说明他见识狭隘。而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不但见识狭隘,心胸也狭隘,他们用厚厚的壳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活在自己狭小冷漠的世界里。他们处处以自我利益为核心,无朋友
之情,无恻隐之心,不懂得宽容、谦让、理解、体贴、关心别人。他们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阴影下,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所以,
克服狭隘、把心胸打开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种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四、中流击楫:言必信,行必果【出处】晋书·祖逖传。【释义】中流:河流的中央;击:敲打;楫:船桨。渡河时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桨。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之气。【历史典故】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后来家道中落。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祖逖带了几百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粮食、衣服也分给大家。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不久,逃难的人群来到了泗口(今江苏靖江北)。这时,祖逖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外族侵占,都很愤恨,见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就推选祖逖做了首领,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打回家乡去。当
时,司马睿还没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司马睿当时并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但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就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
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还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到了淮阴,祖逖停了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等到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后,才向北进发。当时,长江以北的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随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晋元帝即位后,觉得祖逖功劳太大,于是封他为镇西将军以节制其权力。
【感悟】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实现了对自己、对众人的承诺。他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誓言的真谛,它不应该是一种决心,而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与作为。当你想要许下承诺与誓言的时候,请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吗?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誓言的可信度。
五、安步当车: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释义】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人能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历史典故】战
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前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
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
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
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
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齐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的家
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拒绝道:“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仍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
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到点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
净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感悟】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能够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
地面对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有时候追求的目标因能力所限无法达到,并不能代表没有获得或距离成功很远,只要思想达到
了,结果必然是一样的。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荣辱、得失、进退,其实是人生命中最为可贵的品格。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渐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
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当然,浮躁的现代社会,要做到淡泊是何等的不易啊!
六、大禹治水:责任感是个人品行的最好诠释【出处】尚书·大禹谟。【释义】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历史典故】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了,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他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传
说禹在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
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没进去探望。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
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
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感悟】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作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更是其强烈责任感的最好体现。具有责任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人,很难获得成功。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事业心,工作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朋友们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对家庭有责任感、对集体有责任感,对社会有责任感。
七、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处世之本【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释义】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历史典故】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因此广受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项羽兵败后,季布孤身一人杀出重围,开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而当了皇帝的刘邦一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于是下令通缉季布。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化装后,到山东一户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在夏侯婴的劝说下,刘邦不仅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还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季
布有一个同乡曹邱生,听说季布做了大官,就马上去见季布。但季布对他有些误会,知道他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
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只是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说:“你我都是楚地人,既是同乡,便应该珍视乡情才对。
我听说楚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皆因你是我的同乡,我才到处宣扬你啊。
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与我结为朋友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对于他的误解顿时消除了,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感悟】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还宝贵的东西。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世实在。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争功推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公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八、子产放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出处】孟子·万章上。【释义】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历史典故】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一
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
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
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
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感悟】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勿以善小
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更重要的
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
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十、亲尝汤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处】《二十四孝》。【释义】亲自品尝汤药的热度,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历史典故】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有
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床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
母后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感悟】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为先,因为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学会
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好友,你将会发
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打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你会感到自己的那一方世界是多么的美好,生活更加充实。
十一、志在四方:立意高远,胸怀天下 【出处】(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释义】四方:天下。志向远大,不愿蜗居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形容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愿意到遥远的地方做一番伟大的事业。【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别逃亡到狄国和梁国。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担心重耳会回来争夺王位,便派人去追杀重耳。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重耳,送给他20辆四匹马拉的车,并且在各方面都很照顾他。重耳在齐国一住7年,日子过得十分舒服,不想回国了。他的随从子犯、赵衰等人对于重耳如此胸无大志很是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不久,齐桓公死了,齐孝公做了齐国的国君。子犯、赵衰、狐偃等觉得齐孝公不是一个贤能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于是便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不
料,正巧齐姜的一个小丫鬟在树上采桑叶,把他们说的话全听去了,小丫鬟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姜。齐姜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害怕这丫鬟泄露了秘密,就把
丫鬟杀了,然后对重耳说:“公子,知道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走遍天涯海角,留恋妻子
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那个听到你部下秘密商议的丫鬟,我已把她杀掉灭口了。”重耳听了很惊讶,说:“可是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劝他了,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把重耳灌醉后,送出了齐国。后来,重耳在62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感悟】志向高远与否,使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天生没有志向,有的人志向卑微,有的人志向高远,他们进步和成功的程度和他们志向的大小是相称的。“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一种追求。不要蜗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应该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关注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去看待世间的万物,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原贴:求10篇简短的历史典故
宇文晴空
感谢悟空问答!。历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不少人的理解中似乎与普遍认定的“历史”事实有着同理追逐的概念。其实,历史与历史的本质在客观理念中是不能等同界定其不同历史内容的价值观。因为历史的本质是产生和形成历史的基本要素,它是历史起源的核心依据,也就是说,什么时代的历史本质只能创造或代表该时代的历史,并成为该历史的主角。
而就历史整体而言,其最大标志和含义只能表达与证实人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组合各个不同时代所发生的人为事态的大略记载,并称永久不变的历史。因此,我们对历史本质的探索与明确认定对社会末来新的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人们的想象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知道什么叫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运用自己的大脑意识与精神智慧通过人性共识再建立一定的人文信念并在此基础上感召社会团体,使人们拧成一股无比巨大的群体力量去完善和改造旧的世界。这种不断的循环规律也就成了每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不同历史象征。所以,历史的本质不同于历史的概念,它的最根本的区别还不只是表现构成历史内容的不同,因为随着历史本质的不断变换,也就必然产生经常改写或变换历史的过程。如朝代的更替,元朝换明朝,明朝换清朝,清朝又换民国等,这些都是历史本质改写的見证,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历史本质形成的不同历史结果。
但是,历史必竞就是历史。历史本身的内容一经已成为过去的事实它就无法改变自己并且将自己永远停留在一个无限延长的时间段里。如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代表创造的中国万里长城,包括他所做到的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和建立封建皇帝制度等都是成了迄今为止无法改变的永恒历史。然而,当我们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上回顾并翻开封建王朝的历史本质第一页谱写的资料,看到秦始皇是如何改变历史和如何创造新历史时你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历史的本质既不但可以改变历史也可以创造新的历史。它是人类可以借鉴并用传承的方式一代推动一代地为人们的精神智慧转换为物质财富,为全民所享受。
所以,我们重视对历史本质的理解和总结并非对真正了解历史的人在认知历史层面所持的不同政见与观点在思维质变方面的遏制,也不是在为了分辩与见证如何理解历史的过程。当然,在许多专题研究历史的人中,也有不少深入到历史的本质进行认真地探讨并确定了哪一个时代所沉淀的历史,哪一个代表时代的伟人功不可没。虽然我们的历史大都是人民创造的。
原贴:历史是什么?
我在长沙天气晴
中国著名的历史故事:1、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5、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6、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7、破天荒
唐代荆州文风不振,每年解送举人应考,均未中试,时人称为“天荒”。后刘蜕以荆州解送的举人登第,打破了该州多年无人中举的局面,时人称为“破天荒”。荆州刺史崔铉特奖励刘蜕七十万贯破天荒钱。刘蜕答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又自宋朝以来,江西地方无人以状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对策居第一,有人以诗寄何昌言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现。
8、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9、心腹之患: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准备出兵伐齐,越王勾践带臣子及厚礼来朝见,夫差特别高兴。伍子胥认为出兵伐齐,作用不大,当前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夫差根本不听。没过几年,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国时出兵伐吴,将吴国彻底打败。
10、王侯将相:
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陈涉、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神话故事:
1、盘古开天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
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2、女娲造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
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3、伏羲画卦
伏羲经常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
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
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4、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5、雷泽华胥
相传,雷泽神刚烈威猛,专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龙身,神通广大,居于昆仑山东南吴国西陲大泽之内,只要以手拍腹,便会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经久不绝,震耳欲聋,雷泽神得知女娲造人,并按女娲自己的模样造了圣女华胥,便怀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华胥一族所在,终于在昆仑东南相见。为试探心意,在华胥圣女行进的前方,用脚踏出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最终华胥走进雷泽神的脚印,有情人终成眷属,诞下天帝伏羲。
6、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7、西圣王母
山海经.西山经载:“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载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大致像个人,形状威猛,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的怪物。另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西王母是汇集西华奇妙真气,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传说中的女神。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8、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发鸠山。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9、北溟鲲鹏
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10、千年应龙
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根据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hukuharaai
历史是前人已经发生的事件,是客观存在。尽管我们说:“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撰写的”,但是不管这些“胜利者”怎么去“撰写”但是已经发生的就是发生的,不管他怎么掩盖,哪怕是不为人知。这个就是历史,客观存在的,存在时间这个维度的。
原贴:历史是什么?
泙啝睿潪
我觉得历史像海航的灯塔,能为您照亮前方迷失的路。
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在历史当中找到它的身影,有史可寻,才能明白自己的人生,前方的路才不会迷失自我。比如明朝大学士朱升所说“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曾国藩所说“天下百病,生于赖也”。
在历史当中可以找到做人的准则,比如北齐书.元景安传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名联谈趣》中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人不仅仅要读好书,也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多用心去体会世间百态。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31年日军占领东三省,开始侵华战争...这些历史在都在重复着告诉您,今天的生活的来之不易,了解历史,才能珍惜当下。
历史是什么,我觉得就像是航海的灯塔,为您照亮前方的方向、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能够遨游其中、像无尽的大海,浩瀚无边。
华夏五千年,蕴藏的文化何其之大、历史典故何其之多、名言警句脍炙人口、诗词歌赋让人爱不释手。历史包罗万象,后人能窥探一二,亦是后人之福。
历史很难解释到底是什么,如果非得用一句话来解释的话,那就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原贴:历史是什么?
fansty_wang
历史是一部教课书,我们祖国的历史,更能教育,激励,鞭策我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学习历史,就是要了解它的过去,认清它的未来。历史风帆,从来都是在乘风破浪中前进的,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大风大浪,困难险阻,它都不会改变航行的方向,依然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前进。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民族抗争史,不乏悲痛的民族血泪史。古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历史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的发生,史学家们所争论不休的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借鉴前人得失,古为今用。
原贴:历史是什么?
消失de回归线
历史的本质就是真实的记录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特别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真实状况的记录。宇宙中地球文明的存在赋予了历史的记录本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推动了历史越来越真实的记录文明发展过程、任何文明的、善良的、丑恶的现象都被人类从四面八方、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给历史这一记录仪。所以历史是与人类的文明分不开的、是人类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历史又反过来赞美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历史的本质就有人类文明本质的特征。没有人类的文明就没有历史的本质、历史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相互推动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历史的本质。
原贴:历史是什么?
esther.w
历史故事:
《山海经》、述异记、《淮南子》、《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仓颉造字、《后羿射日》、河伯娶妇、《搜神记》、《封神榜》、《西游记》、哪吒闹海、《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天仙配》、《白蛇传》、《聊斋志异》、《济公传》、《镜花缘》、《心灯》、昆仑之歌、《愚公移山》、女娲造人七仙女等。
拓展资料
简介
1.盘古开天地在非常非常久远的时候,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就好像一个大鸡蛋一样,黑暗混沌成一团。就在这个大鸡蛋中,盘古在悄悄地孕育着。
2.后羿射日羿是一位擅长射箭的天神,即使是小鸟飞过,羿也能一箭把它射落。
3.牛郎织女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亦称“情人节”、“乞巧节”、“少女节”
4.八仙过海 八仙是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八位神仙,他们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还有何仙姑。这八位神仙各有道术,法力无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是关于他们的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
5、夸父追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高大的人,他的名字叫夸父。夸父的两条腿可长了,一步可以跨过一条大河。
7、女娲补天上古时候,女娲坐着飞龙驾驶的雷车,乘着祥云飞上九天,去朝见天帝,向天帝报告了自己的工作。从此以后,女娲就在天廷里住下来,安安静静地休息了。女娲没有夸耀自己的功业,也不宣扬自己的名声,但是,她的丰功伟绩却永远为后世所传扬。
8、精卫填海: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格格巫
历史是人类的自身的记忆。
艺术也是人类的自身的记忆。
那么人类的记忆在历史与艺术之中的差别是什么呢?事实上,我觉得,历史的作用,是找到或者是整合已经成为记忆的一种事物的规律性的存在,能够启示后世的人们,认识了解到自己。所以,历史是逻辑的事物。1+1=2。是为了找到答案的一种已经分明的事物。而艺术是反逻辑的,或者说,艺术是在规律性的存在之外,它是一种状态。所谓的状态,它就是某一种混合了多种逻辑的心情或感情的表述。
原贴:历史是什么?
Akane
让我来把你弄糊涂吧。
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就是现实,现实就是历史。
历史是现实的拉长状态。
现实是历史的集合形态。
现实就是从你头顶看你。
历史是从头顶到脚用CT断层扫描你。
……
不知道有没有成功把你绕晕呢?[抠鼻]
原贴:历史是什么?
louisfeng
谢谢邀请:
历史是历史学家把每一个历史阶段发生的,对社会有深刻影的典型事例的记录。把那些重大的历事件详实编入史册,供后来人学习借鉴。博览历史,让今天的我们更加清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对于推动人类文明,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大做用。完善人类的发展预期,促进人类各项事业如期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历史是一本教科书,教会了我们前行时如何面对所有的问题。让我们在前行时更加顺畅的发展,让人类社会的文明从一个高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借鉴历史的事例能避免我们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人类社会历史经历的农隶制,封建制,共和制的过程,就是人类历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前三个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发现人类社会的发过程就是新旧交替,先进代替落后,文明代替野蛮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虽然历史是波浪式的发展,但是社会在发展,新文明代替旧文明是不可违的规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不难发现,如《共产党宣言》所总结的一模一样。"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一切阶级劳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这是著名的政治家马克思对人类历史最精辟的总结。
原贴:历史是什么?
kenny1976wei
真正的历史哲学实具有证明天道不爽或表明世事符合天意的意义。那认世界为必然性所决定的看法与关于天意或神意的信仰并不是彼此排斥的。按照思想或理论看来,神圣天意的基础即是概念。概念是必然性的真理,它包含有扬弃了的必然性在自身内。反过来,同样可以说,必然性是潜在的概念。必然性只有在它尚未被理解时才是盲目的。因此假如把以认识人类事变的必然性为历史哲学课题的学说,斥责为宿命论,那实在是再谬误不过了。
当我们说某物是必然的时,我们首先总要问为什么?我们总以为必然的事物必是被设定起来的,是一个有前提的经过中介的事物。但假如我们停留在单纯的中介过程里,那么我们就还没有理解必然性的真正意义。那仅仅是通过中介派生出来的事物,其存在取决于他物,而非取决于自己,因而它仍然仅是偶然的东西。与此相反,我们所要达到的必然性,即一物之所以是一物乃是通过它自己本身,这虽然可以说是中介性的,但它却同时能扬弃其中介过程,并把它包含在自身之内。因此对于有必然性的事物我们说:“它是”,于是我们便把它当成单纯的自身联系,在这种自身联系里,它受他物制约的依他性也因而摆脱掉了。
常有人说必然性是盲目的。这话可说是对的,如果意思只是说,在必然性的过程里目的或目的因还没有自觉地出现。
必然的过程开始于彼此不相干、不相联的孤立散漫的情况的实际存在。这些情况乃是一个自身崩溃的直接现实性,由于这种否定就发生了一种新的现实性,这里我们便得到一种具有双重形式的内容:一方面作为已经实现的实质的内答,一方面作为孤立散漫的情况的内容,这些情况好象是一肯定的内容,而且最初令人觉得它们好象确是那样的肯定的内容。后一种内容本身实系空无的,因而转变为它自身的否定面,这样就成为已经实现了的实质的内容。这些直接的情况自身瓦解为形成他物的条件,但同时又被保持其为较高实质的内容。
于是我们便说,从那样的情况和条件里,某种别样的事物产生了,因此我们又称这样的过程的必然性是盲目的。反之,我们试考察一下目的性的活动,在这里我们便早已认识到有一个目的作为内容,于是这种活动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识见的了。当我们说世界是受天意的支配时,这意思就包含有目的或天意在世界中一般是有效力的,是预先独立自主地决定了的,所以由此而产生出来的事物,是与前此自己预先知道了的、和意愿了的目的相符合的。
有许多人想借排斥天意的必然性以示尊敬上帝,事实上是通过这些抽象想法把天意降低为一盲目的、无理性的妄作威福的偏心。平素的宗教意识常说到上帝的永恒不变的命令,这里即包含着明白承认必然性是属于上帝的本质。由于人在脱离了上帝的情况下,有他自己的特殊意见和愿望,大都感情用事,任性妄为,于是他就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他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与他的本意和愿望完全不同。正与人相反,上帝知道他的意志是什么,在他的永恒的意志里,他决不为外来的或内发的任何偶然事变所左右,因此凡是天意所向的,也必然会坚定不爽地得到完成。
原贴:历史是什么?
搁浅
在农业革命之后,为了更好地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用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人类开始对过往的事情有意识地记录、储存下来。当政治组织发展的越发复杂之后,人类也开始对社会实践生产事件都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后世的借鉴。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中开篇就提出了梁氏对历史的看法。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什么是活动之体相呢?
人类为生存而活动,也为活动而生存。没有了活动,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停息。凡活动,以能活动者为本体,以所活动者为表相。
历史就是综合记述了参与活动的种种本体与其活动所表现之种种表相,用有结构的文体记载下来。
所以,非活动的事项,例如天象,地形等属于自然界现象,就不属于史学的范围。反之,凡活动的事项,人类情感理智意志所产生者,皆活动之表相,也是使史学的范围。
这个表相,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人类活动的结果;二、人类活动的现状。凡史迹都是人类过去活动的形成的遗痕,史学家的工作就是把这些遗痕记录下来,再以结果反推当时的情况,让过去的时代再限于今天的读者面前。
关于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则是将整个人类社会作为史家们研究的方向,以社会为范围,记录下来人类群体或其大多数共同的事业的延续或更迭。
人类活动自然就会有结果,以及这些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就是记录整个社会所有活动的总和,是所谓算总账,所以历史可以称之为是因果,即之前发生的事情,体现出来的,现在的结果,而现在的结果为因,又会孕产将来的结果。
如此因果相续,必然要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然后找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总结其社会发展的总规律,这也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
原贴:历史是什么?
MAK
中国文化最重视历史,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文史哲不分,一个文人,必须要学习这三样,否则就不配称作文人。
可是,要说到历史的“本质”,就很麻烦了,因为这在中国文化上是个空缺,我们从没有考虑过这东西。本质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哲学范畴,大意是说,抛开现象层面,探究某个事物最核心最内在的东西。历史的本质,应该在问,抛开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事件,追问“历史”是个啥。
历史是啥,其实很简单,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真相是什么样。
说起来很简单,想起来很复杂,这里面涉及几个问题:
第一,正史的可信度有多少。大家都知道,一个事件的发生,一定是有不同角度的看法的,每一个历史大事件的发生,不同角度的看法就更多,正史只是一个评价角度,代表了记录者一种观点。记录者观点不同,记录的细节侧重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会就不同。
比如义和团事件,这就是曾经争议很大的历史事件,前后历史观的不同,事件记录非常不同。同样是杀洋人、杀信洋教的教民,如果是记录这些洋人是侵略者,教民是卖国贼与汉奸,那么大家会觉得杀得好!杀得越多越好;如果说这些洋人大多是商人和传教士,没有做什么大奸大恶之事,来中国也是符合两国条约的,教民更是一些普通中国人,他们绝大多数只是信了洋人的教义而已,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卖国行为,那么义和团就变成了滥杀无辜的乱匪了。
第二,野史可信度有多少。一个历史事件发生,既有参与的几方当事人,还有更多的旁观者,尤其是历史大事件,涉及的都是权力中心区人物,旁观者很难走近他们,记录内容也多是当时的道听途说,再加上没有时间的沉淀与见证,恐怕也难说就很公允公平。“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我相信这样的记录大量存在,真假很难辩。
第三,后人记录前人的历史,会尽量保持真实度,但就算如此,后人出于自己的目的故意歪曲的也大量存在。本朝记录顾及更多,各种春秋笔法的运用,让第一手材料已经面目全非真假难辨了。
所以说,如果说历史的本质是历史真相,而历史“真相”就是历史观!
每个记录者站在什么角度,这是最重要的,可能远比所谓“真相”更重要许多。每个历史学家所写的历史,都只是他个人历史观之下的看法,同样一件事,材料有很多,采用哪个,弃用哪个,行成最终符合逻辑推理的行文。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了,但大体是不错的。
很多人都有疑问,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呢?是啊!就算知道了真相,又能如何呢?更何况还很难说“这就是真相”。
我个人认为,历史除了一个个故事以外,更重要的是故事里的一个个“人”。人的行为是人的心性的外化体现,学习历史,更主要在于思考人的心理与性格,以及这样的心性对结果的作用。这可能是比故事与真相更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原贴:历史是什么?
荤君
历史,是一本书,记载了过去的一切,有喜乐,有甜蜜;也有辛酸,也有苦辣!
历史,是过去的梦,梦里有芳香,有灵气;也有恶臭,也有污气!
历史,是一面镜子,启迪着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前进!
原贴:历史是什么?
smiley
我觉得历史是人类对于过往进程的理解,和对于这个理解的表达。
记得前几天,有朋友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以前我们肯定太平天国,反对曾国藩,但是现在是倒置过来的?
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上面的观点:
人类的过往进程,我们现在的人不可能对于进程中的细节了如指掌;就算随着科技发展,我们此刻世界的信息,新闻和大数据可以被记录在服务器和云端,但是100年后,那时的人们能够全然了解我们此刻一个事件人们真实的感受和温度,决策者的踟蹰和苦衷吗?
这不是科技能够解决的问题。
所以历史看上去是史料,但是实质上只能是对于人类过往的一种理解。在一个历史时期里,我们关注和肯定的是太平天国敢于“打破旧世界”,而在现在我们的视角会更加放平……
我无意于评价上面案例本身,只是借此举一个例子。很多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认为“任人打扮”这一点其实也维持了话语权的多元,也使得人类在看过去的人类,未来的人类在看现在的我们的时候,有更全面的目光:既然都是理解,多元化的理解总能为后世增加一些思考角度,进而增长些许智慧吧。
原贴:历史是什么?
chocolateh
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历史的本质是总结过去,全衡现实,展望未来的发展进程。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追求,更理想信念的未来发展。这就是历史,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进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原贴:历史是什么?
锋芒阳光
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类社会活动完成了的客观实际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一的事实。比如当我回答这个问题,回答的同时及完成的过程就构成了历史,也就是是现实的人完成了的那个实践过程。
原贴:历史是什么?
理财规划师_Jaso
历史是什么?
答:历史就是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地球的经历,人类的经历。这就叫历史。
所谓历史,它含有三层意思:1.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2.对过去的事情记载;3.人的历史认识。
从第一层意思解释中,我们知道,历史包括了大至社会形态、国家、民族,小至个人生活的喜怒哀乐的、无穷无尽的、各色各样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态、事情的形成、发展、转换、变化结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或者叫做“本来的历史”。
这个客观存在的“本来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处在过去的阶段上,时间是不可停止的,也不可逆转的。对于我们来说,那个客观存在过的“本来历史”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必须也只能依据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它的“截体”,或者说经过一种中介来认识它,这就是有关历史记述及留下来的过去的遗存。也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过去的历史,我们把它统程为“写的历史”,这样就有了不是本来客观存在的历史的“非本来历史”。这是第二层意思。
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过去的历史,是通过别人的认识来认识过去的历史。这是一种间接的认识,即通过一种截体、中介认识了本来客观历史。这样就从“写的历史”或“历史记述”扩大到包括过去遗留的实物和现象生活中的历史东西,即把它记载的“载”,不仅理解为文字的记述,而含有“截体”的意思。
历史“史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凭借。历史科学任务是求真,把历史描述出来,使过去的东西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过去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写的历史则是主观认识。写下来的历史也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它是历史学家主观认识的客观存在。这是第三层意思。
所以我们要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才能在历史中前进。
原贴:历史是什么?
aipesen
《三国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或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著之一,(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浪漫小说《红楼梦》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原贴:三国演义历史
lvguansi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是“历”,亦即历法。
地点,人物,事件是“史” ,亦即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个空间上,某些人,发生了某些事。
然后,这些内容被当世或后世记录下来形成的著作,就是历史。
原贴:历史是什么?
新惠
先了解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可知未来。所以毛主席曾说过:“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在1941年九月十三日在延安一次对当时妇女生活调查团讲话中指出:人类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对学习历史,硏究历史应该用毛泽东思想,才能学好历史为今天人们服务。
原贴:历史是什么?
最初的梦
历史不是故纸堆里的旧事,它能给你开拓点完全不同的新思路。
今天从何老那里听来一个新的比较历史角度:比方说manager这个词来自控制manage,manage则来自意大利语maneggiare,控制马匹——然后这个词又来自拉丁语 manidiare。
我们现在给它翻译成经理人,但是其实正确反应应该是“御”,御就是用缰绳控制马匹的意思,然后出现驾驭这个词。
【禮·王制】千里之內以爲御,这个千里就是战车能直接投放的极限距离。
所以御的含义又衍生为国王能直接控制的区域,也就是所谓王幾,御前也就是直辖的意思了。
因此司马司徒司空就是典型的化家为国,官员是天子的私人秘书。
这个东西在秦汉以后我们就逐渐看不到了,但是在西方一直延续到近代,进而和资本主义的资本家/职业经理人联系了起来,最后彻底完成了词义的变化。
资本家在语言中暴露了最真实的身份——你的领主。那么家臣/家奴反而是正常应当是世袭的(这里完全可以参考八旗的包衣啊哈),所以而孔子周游列国可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虽然对他来说,他在维护周礼,但是放到历史之中来说,他实际上是在打破世袭官僚的统治而识图推广和培养职业官僚。
与此同时也就搞懂了西欧扩张的文化基因,封建制度到无土可封的地步时必须崩溃,孔子的弟子也是以所谓无土贵族/文化贵族为主,这时如果没有新的殖民地,它自然是要积累矛盾的。
在历史的巧合下,恰好是资本主义给西欧了一个扩张的出口,而不是封建自由天然匹配资本主义。
对于散户来说,怎么可能对公司指手画脚呢?参与决策的方式是成为职业经理人,而如果想人人持股(对应西欧升级的方式是获得领主身份而非科举),显然唯一的办法是扩张(做出业绩),获得新的土地。
因此扩张是内生矛盾推动的,殖民是资本主义的要求,但更是封建体制参与分红的要求,对土地的要求转化成了对股权的要求,早期资本家和土地贵族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起码他们都没有科举。
对分红的需求遏制了对土地的争夺,完成了转型。
在这里最有趣的是,对于封建社会来说没有股权的是奴隶,部曲,因此他们也是免税的——没有股权是他们免税的内在逻辑。
股东提供的是他的武力和财产,收获的是徭役和赋税,因此明末大量自耕农投充到免税的宗室和有功名者名下为奴以求避税,暗含的逻辑是他们扩大了统治集团的利益,而统治集团负责为国家负责——自耕农觉得自己的股权太小,还要承担税收和徭役,有时候觉得亏逼了,宁可放弃一切。
但是宗室和有功名的人却不乐意在守城的时候开仓,结果他们输掉了公司本身。
这是不完整的封建制和不完整的资本主义的结合悲剧,反而说明了士绅一体纳粮和不养宗室的他大清更彻底的职业官僚和自耕农的结合更有优越性,而不是封建自由更有优越性。
只有封建自由和资本主义结合的时候,它才迸发出了史诗般的扩张热情,社会每一个成员都为殖民而服务,颇有几分八旗每个人都是地主,打仗类似于罗马公民兵的意思。
而职业官僚体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注意,不是官僚资本。而是国家统筹的资本主义,区别于人人做领主式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对西方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玩意儿,它同样爆发了令人震撼的生命力,进而让他们显然产生了巨大的困惑。那么威胁论也好,文明冲突也罢,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好不好玩?有没有趣?跳出西方中心,好好读历史吧。
原贴:历史是什么?
阳光下的雪人
历史就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不断斗争的过程,毛主席说:“一些阶级消灭了,一些阶级胜利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马克思说:“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毛主席都是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不可否定,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没有不充满矛盾斗争的,这个矛盾斗争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也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斗争史。
人类社会从低级的原始社会阶段,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然后走向社会主义,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的理想社会)这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就需要不断地同自然环境作斗争,这包括对自然环境的治理和对生产工具的改造,以提高生产力水平。
同时,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同样也一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这就是因为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随着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丰富,也就自然出现了私有制,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社会就产生了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类社会也正是由这种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每一次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以后,社会总会向前推进一步,比如说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如此,中国从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到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都是如此。正是这样的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就是历史。
人类社会从私有制的产生到公有制的建立,从阶级的产生到逐步消灭阶级,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质的飞跃,当然,这个质的飞跃是要通过长期的艰巨的斗争才能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一个由野蛮走向文明,由感性走向理性,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私有制”是人类文明的感性发展—低级阶段的产物,有着它的历史必然性;然而,随着人类文明进入理性发展阶段—高级阶段,“私有制”就必然要被“公有制所取代,人类必将最终走向公平、正义的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当然,这个结果必然是要通过漫长的斗争才能成为现实。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自然得出历史是人类发展进程的斗争史的结论。在阶级斗争和自然斗争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这就人类社会的历史,这就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文明史。
原贴:历史是什么?
Althas
历史的本质就是人们用客观、全面、真实的文字形式,再现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始终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则显得相对稳定。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文明从磨擦生火开始,依次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出现、铁制农具广泛运用,到机械化大生产等,生产力的每一次发展、突破都带来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在生产力的发展下,出现了剩余产品。于是,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原始公有制瓦解。所以,历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深刻揭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原贴:历史是什么?
liuweitao0819
历史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
我不想去掉书袋,去学术性地讲解历史的定义。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会认为,历史只不过是以前发生的故事,与当下的自己无关,所以,对历史不感兴趣,或许认为历史不怎么重要。
试想一下,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失去了以前的记忆,你记不得自己是谁,自己在哪里,自己在哪里工作,自己肩负着什么的任务而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那该是一种什么的人生呢,我想,你一定会追本溯源,想尽办法去寻找自己的身份,否则,自己永远都会活的浑浑噩噩中,这样的人生没有人想拥有。
同理,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如果失去了历史,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记忆,成为一个失忆的人,一个失忆的人是一个不完整的人,所以,历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贴:历史是什么?
anniezh2002
汉语中的“历史”,是个既“老”又“新”的词汇。
说“老”,是一些老学者认为,裴松之所注《三国志》,是“历史”一词的渊薮。
其吴主传记载赵咨出使魏国,能言善辩,折服魏文帝曹丕。裴松之在注中,详述赵咨之应对,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歴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云云。
据此,最早的“歴史”,是“歴览史籍”之含义。
说“新”,则是自明代,“歴史”有了“新”含义。
明万历年间,大学者袁了凡作歴史纲鉴补。其“歴史”,为“歴代史籍”之意。
近代,“歴史”之含义又有变化。
约于明末,日本人翻刻歴史纲鉴补,在日本广泛流传。其版本清末“倒流”传入中国,使“歴史”一词普遍接受。此时之“歴史”,含义汉语“史”字含义相同。
“历”这个简化字,有三个繁体字——“歴”“厤”“曆”,一般认为可通用。其实,相互含义还有细微区别。与“史”相连的,应该是“歴”,为“经过”“度过”“普遍”“列次”之义。所以,前面多次用了“歴史”这个写法。
“史”,本义为官职,“以手持中”,象形加会意,表示“史官”中正,后来引申为“既往一定时间、空间所发生之事”的含义。
“历”和“史”并用,其实还是这个含义——“一切过往,皆为历史”。
在西方,比如英语“history”,原义为“讲故事”,后来引申为同于汉语。
具体来说,近现代“历史”一词的含义,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客观历史”,即过往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在“客观历史”中,又包括“广义历史”和“狭义历史”两类。
“广义历史”,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客观过程。通常来说,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两大类。
“狭义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以始以来的运动变化客观过程。这个“历史”,又被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人类史”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社会史”,是“历史学”“社会学”等研究的主要对象。
“狭义历史”,还指分门别类的一些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历史,如地球“生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历史,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如地球沧海桑田“地理”变化的客观历史,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等等。
第二个层次,是“历史学说”,即人类对客观“广义历史”和“狭义历史”的主观认知。
这种认知,或涵盖很广,或视角极集中。
如,国内最近有一本徐鸣所著的大历史,副标题是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文明,英文标题是BIG HISITORY。
国外也有一部“大历史学派”开创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所著起源:万物大历史,英文标题是A Big History of Everything。
而另外一些“史籍”,则视角很集中,如“某某断代史”“中国铁器史”“中世纪服饰史”“匈奴史”,等等等等。
“历史学说”,既然是人们的主观认知,一是叙述之真伪、全偏,与作者眼光、立场、素材、取材等密不可分,必然受到时代的限制;二是即便对“客观历史”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必然是一个对“历史真相”及背后复杂原因渐进接近的过程。
人类对于“客观历史”认知的目的,在于更多更全更细更真地了解“历史真相”,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附带说一句,此文与任何书籍销售无关。
原贴:历史是什么?
烟雨江南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从古至今有名的故事数不数。从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神话。
到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及岳飞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一直流传,但我觉得让人们最不能忘记的应该就是屈原不甘做亡国奴投身米罗江的故事,因为中国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把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瑞午节定为是纪念他的节曰。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有英雄的人民,当下这场席卷全国疫情的重灾区就是屈原的出生地。我相信由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广大的白衣战士和人民解放军的浴血奋战,有爱国情杯,屈原精神的湖北武汉人民一定会取得这次没有硝烟战争的最后胜利。
阪泉之战,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网开一面,纣王妲己,姜太公钓鱼,马放南山,烽火戏诸侯,郑伯克段,石碏大义灭亲,管仲鲍叔,风马牛不相及,问鼎中原,赵氏孤儿,伍子胥鞭尸,勾践卧薪尝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三家分晋,商鞅变法,围魏救赵,胡服骑射,长平之战,奇货可居,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刘邦斩蛇起义,破釜沉舟,鸿门宴,萧何月下追韩信,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文景之治。
高山流水:话说春秋时期两大善琴知音者一伯牙志高山,一钟子期志流水。两人惺惺相惜。互赞:“娥峨如泰山”“汪洋如江河”。传说二人曾经相约游玩于泰山突遇暴雨,二人躲雨在一块岩石下共同抚琴弹奏。琴曲起雨落山涧,山流暴涨,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惟妙惟肖。二人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辄穷奇趣,毫无保留,一曲定知音。以至钟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废琴终身不弹。所至今日我们常常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另指音乐美仑美奂造诣高深。
可是我每每想起这个故事就深为伯牙惋惜也觉愚昧固执。难道不能弹奏一曲以思好友,为何要废琴不弹。难道前几日因李文亮医生的离去,他的好友就弃医而去?哈哈哈。突然为自己幼稚逻辑发笑。或许注定我就是一个不懂自己的自私平凡人。但是我就知道生活还要继续,人间就是那么的不值得还有太多人情要偿还。为什么要一件事而生厌世。可能境界没到。望明天更美好。高山流水大家一起弹奏……
眼里不揉沙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告诉世人,每一个朝代周期盛衰运行的规律与运作程序。它让我们变清,好人,善人,小人,坏人的区别。教导我们怎样把事情做好。第二历史的改朝换代是社会发展的净化器,吸收着古人超然的智慧能量,洗理着社会不良的物质,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仁道,更健康,更文明。是社会发展的良性助力器。
原贴:历史是什么?
似水骄阳
1、盘古开天地,传说在非常非常久远的时候,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是一颗蛋,黑暗混沌成一团。盘古向旁边一抓,抓到一个大斧子,于是,拼尽全身的力气,狠狠地向前劈去,随着山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宇宙被劈成天和地;
2、后羿射日,传说在非常非常久远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照耀着大地寸草不生,后羿取得神弓把天上的太阳射下来九个;
3、嫦娥奔月,传说嫦娥错吃了后裔的长生不老药羽化成仙;
宝贝xiao耨耨
历史就是过去。
佛家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对于现在的我们,观察讨论过去的人或者事物,能够让我们了解更多东西,明白更多道理。
同样的,对于未来的人,现在的我们也是历史。
原贴:历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