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架空历史小说
多多多
都说乱世出英雄,三国的魅力也在于此。汉末风云突起,黄巾起义打开了苍天已死的乱世帷幕,也给生在那个金戈铁马时代的英雄们提供了展示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最佳舞台。
乱世难存,唯有能者安于其中。时代背景造就了曹操、刘备、孙权等留名青史的英雄人物。很多人认为,三国是中国古代最浪漫的时代,而三国的历史,本就是一幅众生相。
早在陈寿的《三国志》成书之前,民间就已存在许多关于三国的传奇故事。西晋陈寿著《三国志》时,借鉴了当时官修和私修的多种史书以及杂史、杂传,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搜集的二百一十多种史书,许多都是民间的传说故事,不少故事还充满奇幻的神怪色彩。
陈寿《三国志》
元代有许多杂剧是展现三国故事的,比如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和诸葛亮博望烧屯等。这些故事在融入了民间艺人加工之后广泛传播。
三国志平话
与此同时,许多文人也对三国有一些评价。魏晋南北朝时,就有许多文人在笔记中对三国人物进行描述和评价,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唐代文人士大夫借咏三国人物和故事,抒发个人情怀。无论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还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都是唐宋文人以周瑜、诸葛亮等三国知名人物为载体,或抒怀或评价。从侧面也可知三国人物影响之广。
明代中后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也就扩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许多读书人投入正统文学之外的戏曲、小说、曲艺的采编整理,书商们则将这些作品大量印刷行发行,满足民众文化娱乐需求。这一时期的三国故事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三国题材的创作也由俗变雅。明清时期涌现了许多三国传奇话本和杂剧,甚至还有苏州评话《三国》、北方评书《三国》。这其中,最著名的创作当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国人对于三国的热爱几乎成为一种传统。三国成为一种文化,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中,也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流派中。
人们始终爱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不仅是因为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更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三国情怀。
anglebaobao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和这段历史确实精彩造成的。
首先就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出书以后造成的影响远大于历史本身的影响。书中人物的刻画,历史描写的波澜壮阔,跌岩起伏,让人有无限遐想,群描写的人物契合了封建社会的宣传需要。一个忠字,让刘关张诸葛亮成为历史的名人,也成为皇权认定的榜样。而把曹魏集团写成反面教材,更是符合通知阶级的需要,忠君爱国,不能造反,是这部书给统治者最好的礼物。所以,在统治者的推动下这本书被赋予极高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看的人多了,人们讨论的多了,这本书就更出名了。这就是三国在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原因之一。
其次,三国历史很精彩,比起两方争霸的故事,更吸引人,更有研究的价值。三方博弈中更考验人的策略跟反应能力,中间变数之大,比两方博弈要复杂的多,正是这种复杂性,更精彩性,让更多的人来研究三国历史。
所以,三国历史在这两个原因的推动下,比历史上其他历史朝代更吸引人。
Summer 、
首先不是三国时期出名,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比较出名,并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罗贯中带给我们的三国有许许多多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如义薄云天,智勇双全但却刚愎自用,蔑视天下的关羽,也被我们现代所供奉,甚至被称为武圣历史上的上一个被称为“圣”的还是孔子。
在人物刻画鲜明的同时,剧情方面罗贯中描写了很多,有些甚至已经成为当代的教育典范,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等,都已经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
在小说后期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一次次斗法,斗智不禁让人感慨罗贯中的笔法,诸葛亮与司马懿一个善攻一个善守,也是撑起了后期的三国剧情在一次次争斗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诸葛亮也开始感觉自己的时日无多,在诸葛亮逝世的时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无奈,一心助刘却始终无法成就一统天下的梦想
在三国时期也出现了除这三位的智谋之士和能争善战之人如:赵云,马超,郭嘉,周瑜,庞统,典韦,张飞,吕布等人物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也更好的把读者代入到那个年代的纷争
所以说并不是三国那一段历史出名,而是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太出名了,即使里面有很多与历史不符的情节内容,但现代人更多的还是喜欢把三国演义当做自己心目中的正史
JeremyChow
三国时期吸引人的原因首先是,群星灿烂尽显英雄本色,当时群雄并起,经过长时间的征战,过滤,不行的,被淘汰下去,最后都剩尖端的人对决,不管是在谋略上或是武力上,都是高手过招,吴蜀魏三家尽显风姿,色彩纷呈,一颗颗耀眼明星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为后人留下永久记忆。
其次是三国角逐,引人关注,三个国家对决,颇伤脑筋,战略战术上把握不好,就会被吞并,即使曹操势力强大,也不敢轻易征讨,刘备虽然势力弱小,但有诸葛亮的帮助也不怕曹操。东吴有长江天险,危急时刻,在和刘备联手,共同对敌,三方合合分分,斗智斗勇,互不相让,演绎着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再有就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因为罗贯中老先生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了一幅历史古战场的画卷,一个个翩翩如生的形象,印在人们心中,久久不忘,这就更加深了人们对三国时期那段时间的记忆,
所以三国时期比历史上任何一段时期都吸引人。
素衣青花
“三国鼎立”很有趣,这种形式独一无二,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独特。
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大统一,基本是两种形式:一对多,或者两雄相争。
一对多,比如秦灭六国。两雄相争,比如朱元璋和陈友谅,刘邦和项羽。
北宋时,尽管也和辽、金三足鼎立,但辽金是外族,这充其量属于外族入侵。是中原文化抵御侵略的历史,而不是逐鹿问鼎的历史。
物以稀为贵,三国无疑具备了稀缺性。正是这种形式上的独一无二,使三国有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时代的个性化特点,因而得到的关注度也更高。
至于五代、十国、南北朝,由于过程复杂,势力众多,且都短命,纯属乱世纷争,既不便于人们快速认知,也满足不了人们想看一统大结局的潜意识,所以,反而是最不受关注的历史。
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的大热,把三国话题推向巅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连小学生都听说过,诸葛亮曹操,中国人都知道。恐怕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人物,都不会像三国这样,有如此多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对其熟知。
《三国演义》的出名,则要归功于罗贯中的半白话写法,以及精彩的谋篇布局,起伏跌宕,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看三国掉眼泪不止是歇后语,我们没听说看桃花扇掉眼泪,这不是瞎编,哇哦君小时候读到关羽败走麦城,就亲眼掉过泪,可见其精彩程度。
《三国演义》让三国历史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使这段历史被普罗大众所熟知。而其他时代的历史,要么没人写,要么写作水平不高、不够跌宕起伏而流传不广。
这些可能就是为什么三国在历史上如此具备知名度的原因吧。
哇哦历史,让历史wow一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哇哦历史。
南的南方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故事吸引人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人物故事深入人心,影响巨大。三国时期本身的事件和人物也非常精彩,对后世借鉴意义很大。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戒子书的和曹操的短歌行等诗歌等文学作品本身就有极大影响。第三,三国时期的军事经验,以少胜多的军事案例为后世提供了军事斗争经验也吸引后世的深入研究。所以从以上几个方面都吸引后人的极大兴趣。
逐華流照君
谢邀。三国这么出名不外下面几个因素
1.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2.群星璀璨,英杰辈出。中华上下五千年,也许三国在整个历史时期所占篇幅不大,但却是波澜壮阔的一个时期。许多英杰人物为后辈熟知传颂。
3.三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传奇色彩。三国争锋,虽不比战国七雄争霸,春秋五霸。但是,曹操、刘备一个荡群凶,一个织席贩履三分天下得其一,孙氏又有一个小霸王,都是能在历朝历代排上号的人物。
4.政治塑造加上文化契合。比如关羽的忠义与美德的挂钩。
Amy Shi
1、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
2、三国确实是一个英杰辈出的时代,有着璀璨的将星,加上双方的谋士,也给三国带来了不少传奇战役。例如,赤壁之战,合肥之战等等
3、后期的宣传到位,不论是后期各朝宣扬关羽、诸葛亮这些忠君爱国的故事,给了三国故事一代代传下去的可能。而且,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可读性太强了,我觉得可能古代的说书人应该喜欢讲。
4、我们这代的很多孩子接触三国也得益于三国杀啊,各种三国游戏。绝对居家必备
姚国风
三国历史和所有的历史是一样的,都是光阴流逝的记载,能吸引世人,就是作者罗贯中的杰作了。
世人常见的械斗,大多是二个人,二个集团,二个部落,政府与他的臣民,二头动物,见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争奇斗争,就少之又少了,平日里有三头牛,三只鸡,三只鸭,为争夺交配权,它们会争得你死我活,不惜性命地放手一博,罗贯中先生有可能,三众之博的启示,满足人们的胃口和好奇,恰好三国时代,三个人的争夺给了他素材,成就了三國演义的大成,让他的饱学得到发挥和传,也让他狠狠地赚了一笔丰厚的财富,他遗憾的是没能看到他的作品三國演义列入了四大名著。
尽敢三国三个派系集团争夺,性质和畜牲争取交配权一样,只是提高了高灵动物的争夺,天下的主宰大权,中间贯彻了人们需要的哲学逻辑,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和认可,这是他最成功之处。
刘备是大汉了孙,为汉家天下,不惜正义和勇气,进行殊死博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非常时期曹操误杀他的世叔,产生了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不求同年同月同曰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名句。坚定人与人的信任和友情。
写关羽不为曹操上马三提金,下马:三提银所或,为桃圆节义,不负誓言,死后人们还认可供奉至今天。
孔融让梨,得到世人称赞,写入了教科书,让小孩子从小得到互助互让的精神。
书中还有很多典故是值得人们学习,借鉴,传承的美事和美德,也是人类社会的需要和精神食粮,也是罗贯中三國演义的骄傲吧!
暁雪
三国时期中国人尚武,置生死于度外,不服就干的英雄太多了,以关羽为主,还包括张飞,吕布,庞德,马超,典韦,赵云,夏侯惇,太多太多了,没有贪生怕死之辈,
niuchenlang
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普通百姓在赶集上店、街头巷尾的说书人摊里,把三国的故事听了个透彻。正统观念、夷夏之防,是平日里说不得的,在书摊上小说里可以尽情演绎、大声宣讲,这本身就是一种宣泄,容易引起共鸣。皇帝对三国人物的肯定,遍及华夏乃至海外的膜拜,也使人们对三国故事趋之若鹜。阴谋家、野心家、改良者、革命党,都从其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世事人为可定!
Lucy去吹吹风
谢谢邀请!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多次的改朝换代,但三国时期的故事却格外引人注意,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经历的时间长
三国时期,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英雄人物、智谋之士,为这段历史增加了浓墨重彩之笔!
二、战争频繁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虓亭之战……这些战斗,拼的不仅是士卒的英勇,更是主将的智谋,斗智斗勇,这样的故事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不可否认,这两本著作对人们了解认识三国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像一提到云南大理,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段正淳、段誉和王语嫣,这是不是归功于金庸老爷子的《天龙八部》。
别样青青
首先三国时期,是乱世,在大汉朝经历长大400年之久,天下已经是群雄并起,割据之势,然而就是乱世之中,才给它奠基了出名的基础,如果没有乱世,何来英雄,何来天下之争,加之后期电视,小说对那段时期的历史重写,所以名气比较大,影响比较深远
longlongjourney
三国这段历史之所以这么有魅力,是有多步调共鸣的,有的人坚持、有的人变通
,有的人一心想维护汉室,有的人一心天下统一,而它的最大的魅力在于,这些人都失败了。秦汉帝国四百多年的大一统不复存在,引来的则是华夏民族的黑暗年代;想要变化的和想要坚守的相互撕扯,最终却被一个局外人司马家族拿走了一切。不管是刘备,还是曹操,他们都失败了,但是这些失败的人却远比成功的人值得敬重。
zchaxjl
我并不这么觉得,确实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代,在中国历史上,诗歌里这个时期被反复提及,其中的人物也在民间在国家被神化。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说书场所里,三国也是说一不二的最为热门的桥段,喜欢听的人也是最多的。而到了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后。这种对于三国的热衷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而在近代,各种三国类型题材的电视电影也是深受人们喜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红楼梦讲了什么,但一定熟悉三国。而在历史上的长久改造后,三国也成了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忠孝礼仪的故事。而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对于三国的热衷与喜爱的源头。而真实历史上的三国其实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面那么精彩。
晨曦
首先三国是处在汉朝末年!一大部分还归属在汉朝时间犯愁!汉代对中国历史影响非常大!虽然秦统一天下!但是时间很短!影响力远不及汉!我们现在的汉民族就是汉朝之后定义出来的!三国处在这样一个朝代末期!同时!三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军事家政治家!还出了名医华佗!文学巨匠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而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是一段黑暗的历史战乱不断!直到隋唐才稳定下来!纵观中国历史!三国时期的是一个非常精彩篇章!
Arine
1 名著《三国演义》的带动,有很多人是看了《三国演义》才对三国时期感兴趣的。
2 三国题材影视剧的带动。
3 三国类游戏的带动。
4 对英雄的祟败,乱世三国,产生了很多的名君,名将名臣。在别的时代,也有很多名将的传说,但是三国时代最受推崇。在明代中期,百姓生活富庶,中国文化风气盛行,百姓们喜欢把这些小说当作剧本、唱戏.说书。尤其是三国演义,在那时得到盛行和推广。
5 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的宣传,如易中天等。
6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创新和编写的。三国时人才辈出,各种战略计谋,脍炙人口,象《草船借箭》《空城计》温洒斩华雄,在历史上压根就没有,但是人们喜欢,古人也喜欢,甚至崇拜,敬仰。最重要的是三国有很多伯乐,因此从古至今,在自认怀才不遇的人,无不向往诸葛亮等人一样一展报负,三国也因此得到广泛宣传。
苏堇沫
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乱世出英雄,英雄又引领时事。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到十常侍乱政、董卓夺权,群雄割据,三足鼎立,只有短短的不足百年的时间,但在这100年的历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奸臣、小人,可以说这段时间中国没有停止过折腾,因此,可讲的事多,可议论的事也多,可记录的事更多。
二是中国人都喜欢看热闹,讲乱世。中国有句俗话,三个女人一台戏。扩展一下也就是几个人坐到一起就可以随便聊。聊什么,当然是聊好玩的,谁谁谁真可怜,谁谁谁太伟大了,聊着聊着,添点油加点醋,各种神话、传说也就出来了,这样流传下来的东西也就多了。盛世民间流传的就少了,那种平凡的年代就更不要说了。
三是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应该是中国家庭书房必备,《三国演义》还是我国最早拍成连续剧的小说之一,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头条、电影、抖音等新媒体样样都来,大家只能看电视,还基本上没的选择。而且《三国演义》讲的故事哲理性更强,很多人从中读理悟理,看的人多了,三国时代的名人故事大家随便都能讲几个。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三国演义》只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读史还是要以《三国志》等正式记录为准。
喜欢我请关注@说典悟理 ,谢谢!
无边
主要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然。
三国整个中华大地呈现出水火求济、龙虎交会的大时代风华,
儒生刻苦向上,
武夫勇猛精进,
全社会精神风貌是积极的,
人民有内在的、自发的主动性。
旅行者邢哲铭
因为三国时期的史实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也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总是“由治到乱、再由乱到治”的“螺旋式”前进。对于个人来说,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世事成败总成空,多少英雄泪,都付笑谈中。”说明:个人能够左右时局,创造历史,但最后都要尊重历史,服从规律。
严芬
为什么三国时期,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如此的影响?就一部三国演义使然?中国历史中乱世太多了全没三国的典故我们耳熟能详。而且似乎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段故事。其实不外乎这三点原因:
一、统治者为寻其正统性,搬出三国历史(▲三国时期版图)
要知道三国时期是自秦、汉之后的早期历史时代,我国古代政权建立,很讲究自己的正统性。而到了三国,大一统政权受到破坏,一分为三,其中魏、蜀都标榜自己是正统,后世的政权为其建立的正统性,都喜欢拿出三国这段历史为其说事。
比如西晋建立后,就承认魏国是受禅于汉献帝,而西晋是承魏制,这样一来在西晋时期都是“拥曹批刘”,就像西晋时期的《三国志》里面刘备和刘禅只是“传”,而不是魏主曹操、曹丕他们的属于“纪”。
(▲《三国志》)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又为偏安东南的东晋写的汉晋春秋一书中,说曹丕窜汉,刘备身为汉室宗亲,在益州继承大统,尊奉两汉先帝,后来司马炎让窜汉的魏帝还其政权,说司马家是继承的汉制。
在之后政权里面,统一中原的一般都是承认曹魏为正统,偏安一隅的政权比如南宋时期就大肆的褒刘贬曹,赞扬诸葛亮的北伐功绩等等。所以每个朝代在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寻其理由时,都会把三国历史搬出来。
二、英雄主义的抬头与统治者的鼓吹(▲关帝像)
汉朝正是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时期。高祖刘邦时期压不过项羽,武帝刘彻虽强,却遭史谤,英雄主义的第一次真正抬头,就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此前的春秋战国秦,因汉文化还未定型,思想上未统一,虽有勇士,上不到三国英雄的高度。
比如黄巾起义、董卓造乱,给割据者和用武者堂堂正正师出有名的机会,使其在道德审美上的高度也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平,特别适合于被传诵。
(▲武侯祠)
“欧洲之史诗,中国之三国。”后世的君王们没有多对春秋战国做更多宣传和吹捧,而是以英雄辈出的东汉末年和三国历史进行吹捧。
比如《资治通鉴》中,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等进行大肆宣扬,对三姓家奴的吕布进行贬低,为的就是塑造忠君爱国的偶像,让臣子们学习,以此来培养忠于国家,忠于君主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关二爷受到每朝每代皇帝为其追封,庙宇更是多达3000多座。
三、文学作品和后世的影视、游戏文化(▲94版《三国演义》剧照)
到了明朝,罗贯中以《三国志》为蓝本,攥写了历史类小说《三国演义》,这本书更是极大的促进了三国历史被广大的人们所熟知。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以褒刘贬曹的观点,更是塑造了刘备手下一批批忠君爱国的臣子,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是唯一没有被明清两代列为禁书的一部名著。相反受到官方的推广,让其中的故事广为流传。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传到海外后,受到海外国家的极大喜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三国传到日本后,在日本衍生出了《曹操》、大乱之兆等书,还修建了关羽庙。
在国内外,两岸三地拍摄的三国类题材的影视剧更是层出不穷,比如我国第一部电影1905年上映片长30分钟的《定军山》,后世的《赤壁》、《虎啸龙吟》、军师联盟等等。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央视94版《三国演义》,播出时万人空巷,三国故事更是家喻户了。
94版《三国演义》传到日本后,再一次引发了日本的三国热,任天堂、科乐美等游戏公司便以中国三国历史为背景,创作了许多三国类游戏,比如“三国志”、“真三国无双”、“三国战纪”等等,深受亚洲青少年们的喜爱,甚至欧美也受其影响。
(▲游戏“真三国无双”宣传海报)
当然除了以上三点原因以外,三国历史还有很多原因深受大众的喜欢。本人才疏学浅,欢迎各位一起探讨。
chaopeng
所谓时事造就英雄,在那样一个乱世动荡,群雄角逐的时代,必然会产生众多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也会拥有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各种各样的人,在面对功名利禄,称王称霸欲望的驱使下,在行军打仗,展示英雄谋略之中,淋漓展现人性中的各种光明和阴暗面,所以三国演义以历史说人性,以人性教化世人。
毛星人
都别抢,我来答。
三国之所以在历史上这么出名,这里面既有迎合了现实的客观需求,也有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效应,主要是《三国演义》的传播。换言之,《三国演义》便像是此种需求和条件的大成和集中表现,说白了,三国就是靠《三国演义》这么一本书出名的。
现实的客观需求
当然,《三国演义》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它集合了从魏晋到宋元以来所有民间和史学界对“三国”的不同看法和传说,倘若《三国演义》是一片海,那么它的形成是由于许许多多的大江小河一起汇聚而成的。
在魏晋时期,三国中的“蜀国”的地位一直并不高,是被当成贼寇政权来看待的,陈寿尽管有心想要把蜀国纳为正统,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这并不允许他这样做。
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三国志书法中就已经道出了缘由说:
“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那么蜀国的第一次地位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呢?
就是五胡乱华以后“衣冠南渡”,西晋灭亡,东晋退居南方。被视为正统王朝根据地的中原落入异族手里,这个时候东晋的地位是相当尴尬的,因此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直接把蜀国列为正统,不承认魏国政权的合法性了。
如此一来,晋直接承接的是蜀国,而不是魏国。
还有一个相似的情形就是南宋时期,南宋在“靖康之变”中同样南渡,成为退居南方的政权,因此为了维护南宋政权的合法性。蜀国的地位再次得到了提高,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再次把蜀国列为正统,但是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直接是以魏国承接汉朝。
譬如朱熹在书中直接称曹操为“操”,称呼刘备则为“帝”,贬褒之意不言而喻。两次历史世间促成了蜀国地位的改变,“帝魏寇蜀”的观念逐渐被“寇魏帝蜀”所取代,应该说就是这种历史的现实需求造就了蜀国。
民间艺术的传播
现实基础决定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夸张程度,伴随着蜀国地位提高的还有“尊刘贬曹”风气的形成。两者几乎是一同进行的,曹操的负面形象从晋朝时期开始,一直经久不衰的流传,当时出现如魏略、《世说新语》、曹瞒传,异同杂语这些野史,大量记载了一个褪去政治光环的血肉曹操形象。
但试想在“为尊者讳”的时代,假如魏国没有被取代的话,这样的野史怎么可能出现,必然将遭受当局的严厉打压。正因为魏国灭亡了,反正爱怎么写也没有人来管,“尊刘贬曹”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在这种形态之下,关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兄弟之情也走上被歌功颂德的道路。
如数万首唐诗中,就有一百多首和诸葛亮有关,如此高频率的赞颂,无疑增强了三国人物在历史上的印记。而诸葛亮作为忠诚典范,当权者自然要对他的“贤、良、忠、直”大力宣扬,实际上诸葛亮的成名也是在为封建统治服务。
毕竟像他和刘备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确实不多见,“如鱼得水”固然是每个君主都希望的,但是大臣们能够对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恐怕才是最高统治者对官僚们的暗示。在讲究“三纲五常,君臣伦理”的宋代,诸葛亮无疑又得到了一次强化。
而历代统治者对诸葛亮的加封也是水涨船高,从晋朝开始就加封为武兴王;唐朝时追封为武灵王,并赐庙;宋也赐“英惠庙”,加称“仁济”;连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的元代统治者也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关羽就更厉害了,直接经历了一个“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转变过程,简直就像修仙一样直接从一介凡人成为皇帝乃至神仙。他最初的谥号是壮缪侯,到北宋徽宗时期开始被封为“武安王”,万历朝时直接封了个“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乾隆时期也封了个“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纵观中国历史,恐怕也只有关羽一个人享受到了这个殊荣。
政治意识形态决定了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们的故事必然将会世代永传,民间艺术的加持为他们的故事包括这段历史的传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事写得好
当然,三国能够经久不衰的成为一个历史话题,还得归功于《三国演义》。老实说,这本书写的确实好,比很多国外名著都要精彩,古代中国人确实是从种地、打仗到写书吟诗样样精通,聪明的不得了,相比之下咱们现代人则显得相形见绌。
《三国演义》虽然改编了大量的历史情节,但总体还是遵循了历史脉络。故事说得好,又有很多经典情节,如“过五关斩六将”、“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直接改编成为神仙助阵,故事写得好,老百姓自然爱看,毕竟绝大多数人看书无非图个乐子,愉悦和轻松。
拿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出来,恐怕大家更愿意到梦里和周公下棋。
综上所述,三国这段历史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数千年来古代政治意识形态的不断加持,再加上《三国演义》这本神书的传播,想不出名都难。然而若论精彩,春秋战国恐怕才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但缺乏像《三国演义》这种经典小说的改编传播,因此和三国比起来,春秋战国反而只是历史书上的一段记载。
凡此种种都说明“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去不断的炒作和包装,武大郎也能变成孙悟空。
橘子ぃ
我认为三国时期在历史上这么有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三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文臣武将,乱世佳人,其中很多人物的品格都符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占具了道义上的基础,得到了历朝历代百姓的认可和传颂。
很多人物的品格一直被后人传颂比如“义绝”的关羽,后人不仅传颂甚至把他奉若神灵。诸葛亮身上的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更是被后世赞扬。诸葛亮的智慧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多智近似妖”而他身上的忠君爱国都已经成为每个公务员学习的榜样了。
第二 后代文人墨客对三国时期人物和事件的加工和传扬。有很多诗人就写过有关三国时期的诗句,比如大文豪苏轼和杜牧等。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三国演义》的出现。以前了解三国时期故事的大多数是文人墨客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自三国演义出现之后,把原来严肃记载的史料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大大增强了三国时期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降低了大众阅读的门槛。到了后期,很多三国演义的中经典故事被搬上说书评唱舞台给百姓大众欣赏。比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赤壁之战等等。这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第三 因为人物的立场不同,对人物的评价也不同,有一定的争议性也就有一定的热度。比如曹操,站在《三国演义》里拥刘贬曹的立场,特别是曹操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更是把他推上议论的潮头,但是如果我们从正史事件功绩和曹操的诗歌中能感受到他的志向远大,聪明智慧和爱惜人才等等。
更有前两年从司马懿角度拍的三国故事--大将军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又一次把司马懿推上议论的潮头,并再一次增添了三国故事的热度。
以上是在下的几点愚见,仅为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共同交流。
吃货路人丁
我觉得原因有三:
一、三国时期就像一部兵书,一部“活”兵书。那个时期的群雄之战,成为后世研究兵法的素材和参考。不仅国人去研究其中的战略战术,谋略诡计。就连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把与三国时期有关的著作,特别是《三国演义》作为军事研究对象。另外商人等也常参考那个时期的人与事在商海实践。可以说三国时期的人和事为后世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和指导。。
二、《三国志》《三国演义》与有关三国时期的民间传说等文学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广泛宣传作用。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抑或是民间传说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特别是《三国演义》,几乎每个小学生都知道,而且有很多小学生在课外都读过。老人们也会多少讲一讲有关三国的故事。不要小瞧文学与文艺的推广力度,就那寒山寺来说,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寺庙,仅仅因为落第秀才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家喻户晓。何况《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志》更是著名的史书。
三、三国时期的人和事具有代表性。如武圣关羽,是义的代表与化身,黑白两道都把关羽奉为榜样。诸葛亮,就像中国的智慧之神一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就可以解释他的一切。张飞的勇猛,曹操的狡猾,周瑜的青年才俊形象,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赤壁之战,桃园结义,还有历史上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等等,可以说很多很多。
半个灵魂
不可能的,
历史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人们所写的史书或者是历史小说一类只是对历史的人类的记载,只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当然史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要比历史小说更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历史。
已经过去的都已经成为历史,都已经成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了,而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我们无法更改的。
matti
架空历史的就不是真实历史,历史穿越肯定要根据作者喜好去改变历史,历史小说必须符合史实,即使对于存疑的历史事件有演绎也不能明显违反已确定的史实,这是三套系统,怎么比较?
打个比方,历史小说是人物传记,历史穿越小说是嫖文,架空历史小说是模仿真实人物去“造人”,都是武则天为原型,查史料还原武则天、根据野史去嫖武则天、根据想象塑造一个类似武则天的人物,哪个好哪个不好?
上海小马哥
谢邀回答!
中国历史长久,为什么就三国吸引人,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影响深远,三国时期,蜀汉和吴国收到北方魏国的强大压力,所以只能向西和向南向东扩张,同时也带动了中原文化向这些地区扩张,这无形中利于中原文化的辐射作用,而且三国之间的斗争,分分合合历史很是精彩。
2.文学产品的真实性,三国演义刻画的人物都是真实的,而且相对于比如水浒这种,其真实性更加,基本接近于正史,而且三国里面的人的人格魅力都非常的吸引人,不像其他的演义简直就是神话般的写某些人物。
3.英雄主义和统治者的鼓吹,董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给一些造反者正名,出师有名,统治者为了迎合需要不断鼓吹英雄主义,也表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利于自己的统治。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有喜欢的朋友可以一直讨论。
leisen
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一个乱世有像三国那样名将辈出,英雄并世。蜀有四大上将(五虎将是虚构,前将军关羽、后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右将军黄忠),魏有五子良将(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吴国也有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精彩的大战也无数,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和孙刘的赤壁之战、刘备和曹操的汉中大战、孙刘的夷陵之战。
有人可能会说,三国时期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一部对三国进行了虚构加工的《三国演义》,但是要知道《三国演义》是在明朝罗贯中写的,而三国时期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出名。关羽被追封为武圣也是在那个时代。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形象也是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形成,受到统治者的宣传。
当然现在为什么三国时期那么出名主要就是很多以三国为题材的戏曲、电影、游戏等等。因为小说、戏曲、电影、游戏的广泛推广,因此三国时期才变得非常有名。
在秀米珉中
1.三国小说是否对关羽斩颜良,文丑过于夸大其词?(毕竟三国演义在磐河之战中描写解救公孙瓒时,河北名将文丑曾与赵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关羽有那么凶吗?可能是出于意外的吧,然后后人把这种意外死亡的功劳算在了关羽的头上,呵呵)
2.为什么到了三国后期,有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少了,武力不见很高了,智力谋略也不见很厉害了?(是否出于小说的夸张,或为了对比三国前期武将的厉害,所以~~~~~~)
3.三国中后期对于徐庶的描写少的可怜了,似乎在魏国以后真的就没怎么建功了,有人有关于徐庶的传记之类的发上来看看。(本人对徐庶的评价还是蛮高的,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但是为什么他母亲死了,明知曹操是他的杀母仇人,还要在魏国上班?这种忠诚在我眼里叫“愚忠”,如果刘备得到徐庶的帮助,那么蜀国的国力一定会更加强大的,哎~~~~也许是时代的看法不同吧,人都被舆论的压力害了~~~~~-_-)
4.那么还有几个假设的问题供大家讨论,三国里面的很多能人都是遇见了刘,曹,孙。然后成为他们的部下,(如徐晃投曹,许储归曹,张辽骂曹,甘宁归吴等等)如果把他们投奔的人换换的话,他们会不会对其忠诚一生呢,或三国的版图局势会不会改变呢?
5.再假设:如果曹操,孙权或刘备任何一方战败了的话,他们会否臣服于胜利方呢?(忠于胜方?)
6.三国时期有不少的能人智者,(如司马徽,管宁,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邴原等)为什么他们宁可将自己的能力空老于山林,也不愿出仕曹,刘,孙任何一方呢?(难道真的是“高级隐士”级别的?难道也不愿尽早的结束乱世而还世人一个清净之世,可能是出于个人因素吧不愿忙碌于政事,而愿空老于山林,以图清净,那么呵呵,学那么多东西干吗啦~~~就学会耕田种地就好了啊,企不是学无所用?)。
sirian0401
184年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 曹操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
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操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
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
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
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
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4月 刘备称帝。
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孙权称吴王。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
蜀吴重修和好。
雍闿叛乱。
225年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孙权称帝。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1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
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241年 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246年 毋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247年 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 司马懿封为丞相。
249年1月 司马懿杀曹爽一伙。
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
250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
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7月 司马懿亡。
252年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
孙权亡,孙亮继位。
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
姜维攻魏狄道失败。
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254年9月 司马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
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
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4月 司马昭讨伐诸葛诞。
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
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
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
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260年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10月 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
司马昭称晋王。
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
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 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 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PrincessC
中华五千的每个朝代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只是有些我们关注的不够多,宣传的少,有些显得接地气差那么一丟丟,所以对于百姓的吸引力差那么点。
一部三国演义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电影,电视,书籍,漫画,等等多方面的形式来演绎三国历史,脍炙人口,口口相传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出书以后造成的影响远大于历史本身的影响。书中人物的刻画,历史描写的波澜壮阔,跌岩起伏,让人有无限遐想,群描写的人物契合了封建社会的宣传需要。一个忠字,让刘关张诸葛亮成为历史的名人,也成为皇权认定的榜样。而把曹魏集团写成反面教材,更是符合通知阶级的需要,忠君爱国,不能造反,是这部书给统治者最好的礼物。所以,在统治者的推动下这本书被赋予极高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看的人多了,人们讨论的多了,这本书就更出名了。这就是三国在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原因之一。
1202
https://m.zjurl.cn/answer/6794689289067168003/?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794689289067168003
三国最大的魅力,正是来源于一群无畏成败,不惧生死,在时代的洪流中奋斗不息的逐梦人。君臣义,兄弟情!
一只懒猫
三国志不出名,三国演义比较出名。三国演义以说书方式让大量文盲的百姓喜爱。三国演义个人主义,为了自己生存空间而演义出来的。三国演义和历史三国区别很大。
gbice
这个问题有意思,总结下来有3点原因:
01.得力于《三国演义》的流传提起三国时期,大家都耳熟能详,主要得益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更留下了一幕幕让人耳熟能详的典故。
从黄巾起义、董卓治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期间各色历史人物粉墨登场,但始终围绕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主题,百年战乱后,西晋开拓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02.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特殊除了演义的原因外,三国时代在历史上,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特殊时期。
从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开始、221年刘备称帝,再到229年孙权称帝,正式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一直到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中间历经近60年,三国时期才正式结束,开启了大一统的晋朝时期。
03.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三国之所以有名,还有一个总要的原因,就是前面的这个大一统王朝,汉朝。
汉朝作为中央王朝的集大成者,对外征服和军事建制几乎达成了同时代的一个高峰,直至今日,我们都是自称‘汉族’。
东汉末年跟一般朝代不太一样,一般朝代到了晚期基本都是各地起义不断,更甚者有外敌虎视眈眈,而这时朝廷基本上因为皇帝昏庸或官员腐败导致国力很弱,所以要么被起义军灭了,要么被外敌灭了。
但东汉末年却因皇帝年幼导致地方门阀揽权,各势力互相攻伐,军力一时鼎盛,曹魏扫乌桓,东吴灭山越,刘蜀吞南中,各方在内斗之余还把周边一干异族顺带收拾了。
所以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文/三点文墨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或吐槽,带你看不一样的文化趣事。
chen_8508
历史游戏,三国题材应该是最多最烂的。历史都是同等的 哪有什么地位之说,但是 为什么是三国会有这么独特的评价:最具美名的乱世……是历史长河中一段璀璨的浪花那是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年代 。。。。不胜枚举。三国演义是有一定的影响三国的地位就有这么高吗?为什么三国时期,独独是三国时期,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如此的影响?就一部三国演义使然?中国历史中乱世太多了全没三国的典故我们耳熟能详。而且似乎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段故事。想了一下,结合网友的观点,如下理由:1 深远的影响三国的格局及其之间的对立联合对后来中国历史的演变影响很大,所以三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受魏国的逼迫,向西、南、东扩张,也带动了中原文化的扩张,这无形中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春秋时期汉民族还未从文化上统一。南方的楚联盟尚不属于炎黄华夏体系,是标准的蛮夷。秦自己是就是“戎”的出身,不过他反而比楚先加入华夏集团。汉以后直到今天,炎黄华夏一直是中国立国的文化之本。所以本身在文化上就处于主导的地位2 靠文学作品使然?个人以为显然不是。盖因三国演义和其他演义平话相比,他是相当接近于正史的。基本都按着正史的脉络来写的。这一点和其他平话:说唐、说岳、水浒有明显的差别。所以我个人以为3国之所以吸引人,主要靠的是历史本身的魅力,演义中的艺术夸大与神话成分反倒不是那么有味道。3 英雄主义的抬头与统治者的鼓吹汉朝正是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时期。” 刘邦时期压不过项羽,刘彻虽强,却遭史谤,英雄主义的第一次真正抬头,就是3国。此前的春秋战国秦,因汉文化还未定型,思想上未统一,虽有勇士,上不到3国英雄的高度。又:董卓造乱,给割据者和用武者堂堂正正师出有名的机会,使其在道德审美上的高度也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平。特别适合于被传诵。欧洲之史诗,即国人之3国也。后世的君王们没有多对春秋战国做更多宣传和吹捧,我以为主要是这个原因。所以君王们吹捧基于汉文明的英雄主义,首选3国,后世N多朝代,也只有大唐,和南宋岳飞比较杰出。楼主必须明白 ,三国真正火起来的时候是唐朝 真正之前可与之相比的 不是五代十国 不是魏晋,是春秋战国 他们之间的对比 让无数人产生疑问 为什么扬春秋战火却更赞三国。太多深层次的原因,他已成为一个热门的历史现象。楼主可以去看一下 世界史对三国和春秋战国的评价与对比希望会有帮助
Cathy_912
首先这里的三国时期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狭义的三国时期应该是220到280年,及从曹丕篡汉称帝到司马炎建立晋朝,而所说的三国时期有名应该是从十常侍之乱开始到晋朝建立,相比之下,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时期名气要比真正的三国时期还要有名气的多。
就原因来说,第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文化角度都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改编的评书、京剧甚至鼠来宝等艺术形式将这段历史展现到了几乎将各阶层都变成了受众,奠定了这段历史的“人气”。
第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阀割据、少数民族并起,正是英雄并起,好汉得用武之地的时期,期间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用自己不同的性格和方式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第三,三国时期出现了太多的经典战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定军山、街亭之战,每一场荡气回肠的战役都可成为经典,对后世的军事方面也提供了经验,有人说毛主席就是靠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的,虽是玩笑,但也是军事经验的体现。
第四,文学经典的传承。三国时期能人倍出,涌现了大批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留下了大批的文学作品,曹操的短歌行、诸葛的《出师表》、曹植的七步诗,都成为了传世的经典,同时也提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名气。
第五,由于以上原因,后代都愿意以三国为题材改编各种艺术形式,就拿现在来说,影视、娱乐乃至游戏等,到处是三国的身影,相信即便再过几千年,三国时代仍然会是历史上的“明星”。
黑白配
三国时期在历史上知名高吗?研究历史或者真正读史的人未必这么认为。三国的故事倒是在民间耳熟能祥,这当然要归功于罗贯中和他所著的《三国演义》。然而演义终非历史,属于文学范畴。把演义当历史,你就输了!
brightlife
首先乱世出英雄,历史里最精彩的部分大都发生在乱世,像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隋唐演义,宋太祖开国,以及岳飞抗金,甚至明清开国,都有大量名人及故事。
而治世人物故事则比较少,主要是治世社会制度比较死板。因为既得利益者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有才能的人也很少有发挥表现的机会,倒不是说真的人才匮乏。比如樊哙、张飞如果不是乱世,可能就是两个普通杀猪的,周恩来也说过,如果不是机遇,可能一辈子就是个农民。
我爱dinosaur
历史上类似于三国时期的乱世,其实也不少。比如,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五代十国,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觉得三国时期更出名呢?
第一,名人众多,可谓群星荟萃,著名文臣有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周瑜等等,著名武将有吕布、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典韦、张辽、吕蒙、陆逊等等,很多都是几百年才出现一个。
第二,是由于《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太过出名。
第三,三国时期有许多经典故事,例如: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笙箫默
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虚”与“实”的构思安排。《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并对此加以指责;但如果不作机械的数量的理解,那么,或许正说明其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的情节与人物性格是虚构:这倒正是《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例如三顾茅庐,正史上确有“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这是史实,但“三顾”的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史料和传说虚构而成。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手法。例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对手,既有老谋深算的曹操,又有才华四溢的周瑜,而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恰恰是在战胜这样的强大对手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空城计的情节中,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才智高超的强者,诸葛亮的智慧又一次在与强者的较量中得到展示。这正是毛宗冈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的道理。 《三国演义》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成为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作品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已远远不是描写战场的“热闹文字”,而是表现战争中将帅的智慧和思想,因此,《三国演义》也往往被视为一部优秀的古代军事文学作品。作品中所描写的赤壁之战等著名战例,不仅成为后世很多戏曲的题材,而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参考材料。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风也很有特点。庸愚子(蒋大器)序文中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记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高儒百川书志说:“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文不甚深”,“非俗非虚”,正是《三国演义》相当突出的语言特点。 当然,《三国演义》在艺术方面也有明显的败笔。这主要是在人物塑造中为突出某一性格特点而写得太“过”,——过犹不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咖啡如果不苦
一是因为罗贯中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通俗易懂而且精彩,大大的普及了三国的历史,以及光荣制作的三国志和真三国无双也大大对如今的年轻人普及了三国的历史人物,对比一下看枯燥无味的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那要有趣得多了,最关键的是东汉末年分三国的那段历史实在太精彩了,群英都死的真正的三国历史反到没多少人了解了,也包括我,关羽死后的三国历史基本一片空白,三国最后为啥被晋给统一了一脸的茫然
cwjkevin
最大的幕后推手是罗贯中,其实其他历史时期的历史时间也是相当精彩的,像战国时期、楚汉战争、隋唐时期等,但问题是没有人为他们作传也就无法让普通老百姓都知晓了,你也是不是很懂其他的历史时期吧
老山羊
文艺作品三国演义,通俗先说三国志评话,说书作品论三国,史书的三国志。加上历代国君对三国人物的渲染评价。以今天的话来说,有热点,有炒作,有好剧本,有政府宣传,有民间认可度,有老少皆宜的社会群体。这样的作品能不火爆?
wang_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太好太精彩深入人心人物刻划翊翊如生.对战斗.埸景描写更是传神。,否则兩晋演义等都远不及他后来的隋唐演义都远不及所以人们只记住三国。
苏小蘇Dawn
三国的地位在历史爱好者心里有多高?
为什么独独是三国时期,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如此的影响?
仅仅只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吗?
中国历史中乱世太多了,但都没有没三国的典故让我们耳熟能详。
而且似乎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段故事。
想了一下,结合网友的观点,如下理由:
1.三国的格局及其之间的对立联合对后来中国历史的演变影响很大,所以三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受魏国的逼迫,向西、南、东扩张,也带动了中原文化的扩张,这无形中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可以算得上是一次较大的名族撕裂与融合。春秋时期汉民族还未从文化上统一。南方的楚联盟尚不属于炎黄华夏体系,是标准的蛮夷。秦自己是就是“戎”的出身,不过他反而比楚先加入华夏集团。汉以后直到今天,炎黄华夏一直是中国立国的文化之本。所以本身在文化上就处于主导的地位。
2 .依靠文学作品烘托历史人物。个人以为显然不是。盖因三国演义和其他演义平话相比,他是相当接近于正史的。基本都按着正史的脉络来写的。这一点和其他平话:说唐、说岳、水浒有明显的差别。所以我个人以为三国之所以吸引人,主要靠的是历史本身的魅力,演义中的艺术夸大与神话成分反倒不是那么有味道。
3 英雄主义的抬头与统治者的鼓吹汉朝正是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时期。” 刘邦时期压不过项羽,刘彻虽强,却遭史谤,英雄主义的第一次真正抬头,就是三国。此前的春秋战国秦,因汉文化还未定型,思想上未统一,虽有勇士,上不到三国英雄的高度。4.再者说,自古以来乱世都不是人们向往的,但凡造就乱市者与长期割据的军阀基本上没几个能有好名声流传。但三国不一样,先是因董卓乱权,惑乱朝纲,导致朝廷内部礼崩乐坏,朝廷外又有黄巾起义为祸百姓。
正是以上种种给了割据者和用武者堂堂正正师出有名的机会,使其在道德审美上的高度也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平。特别适合于被传诵。5.政治的需要,欧洲之史诗,即国人之三国也。后世的君王们没有多对春秋战国做更多宣传和吹捧,我以为主要是这个原因。所以君王们吹捧基于汉文明的英雄主义,首选三国,后世几多朝代,也只有大唐,和南宋岳飞比较杰出。历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年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正式以"圣"字封,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
到了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岳飞却不会被封武圣!因为关羽是忠君的代表,才会被帝王追崇利用,而岳飞被皇帝定罪杀了头的,就算被平反了帝王也不会用他来宣扬封建礼教和忠君思想,故:老百姓再爱岳飞,也比不上帝王的加封!
野史上记载,康熙年间,为了巩固统治,安抚汉人,朝廷决定建武庙。但是为武圣是关羽还是岳飞起了争议。最后康熙说,岳飞抗金,抗的是咱清朝的祖先,不宜封圣,于是就拜关羽为武圣了。
有了以上种种,三国乱世自然成了最有名最喜欢的乱世!
xyzaxinran
有点老,但很不错,女主(戏份很少)应该能算两个(也能说一女主,一女配),原创两个,不主张内战.(《强兵》可以算它500年后的后续)
《鬼师典韦》作者:光武纪元
也是2008年完结的,女主......汗,总算是还有了一个(不容易啊!),逻辑上还是有合理性的(小说你不能指望它完全符合现实吧,嘿嘿~),遗憾的是结局因作者的身体问题太过草率.
《张辽新传》作者:杨家大郎
还没完结,女主开始是一个,后来两陪嫁丫头好象有收作妾(抱歉,记不住,生活情节没太注意,嘿嘿~),总体上还行.
三国之父子骄雄作者:无心错爱
这本书是让我有点牙痒痒,主角是吕布.....他儿子,女主一个,就是...就是...它...貌似是个坑......
其它的我没看完或没认真看,也不好评说.
原贴:三国历史架空小说
b
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后世的巨作三国演义。演义嘛总是有不真实的夸大其词的。所有人们的兴趣被吸引到了三国时期。再就是这里面就像是一步活的兵法。里面的人物智谋千般,武功盖世。三国猛将如云,美女成群。
钟贵红
我的看是乱世之中需要有实之士人才,来平定乱世三国魏属吴都有人才,才出现了三足鼎立现象,三国都是正能量治理乱世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再加上作者罗冠中写作的三国演义就提高了知名度。
苗小眯
谢谢邀请!我只能粗略回答一下。
其实要说到中国的乱世,有不少!比如春秋战国,楚汉之争,三国,八王之乱,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但最出名的却是三国,为什么?原因依我看有以下几个?
首先,三国的出名,最应该感谢的是作者罗贯中先生!
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史书《三国志》用演义的方式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让人目不转睛!
其次,三国相比较其他时代来说,主题是最明确的!故事线索也是最清晰的!对手只有三家,真正的死敌只有刘备跟曹操。
围绕的主题都是汉朝,一个要兴汉,一个要篡汉。这两家的对决,贯穿了整个三国!相比于其他时代皇帝轮流做,本身就简约了许多。其实罗贯中还写了一本五代十国演义,从朱温篡唐开始,到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但因为五代十国太乱了,没有明确的主人公,这部书就没有很广的流传度!
第三,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讲究忠,信!三国时猛将云集,而且对比其他时代,三国有许多猛将因为忠信而流传了下来!刘关张就非常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对汉朝忠心不二,对兄弟义薄云天!没有儿子杀老子,大臣杀皇帝的惨剧!也更加便于推广!
第四,三国的猛人层出不穷,并且都随着时间流传了下来!民间本来就有一定的认知度!
第五,就是罗贯中自身的原因。我们知道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元末明初也经历了一个小的“三国时代”!即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的“三国时代”。相传罗贯中更是张士诚集团的核心人物!亲身经历了乱世,并目睹了一系列大战。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已经五十多岁,岁月的沉淀让写作更加老成,罗贯中将自己亲身经历的几次大决战写进了小说,比如鄱阳湖水战,朱元璋火烧陈友谅的连锁战船被改成了火烧赤壁,也更加容易让人记住,广为流传!
詹大妮闯世界
有人说三国广为流传是因为《三国演义》,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三国演义》一书的出现确确实实产生了轰动。但大家有没有想过,罗贯中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其他的小说,为什么偏偏就《三国演义》能产生如此效果呢?
其实,早在罗贯中之前的唐宋时期,三国的故事就很是流传,就连五六岁的小孩子的嘴里都能说出几个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比如:张飞、曹操、刘备。再说北宋大诗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初中课本上就有,你能说完全是因为《三国演义》吗?很明显是不能的。
我认为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三国本身。三国时期处于东汉和两晋的中间,那一时期是啥环境?可以用一团浑水来形容,而就是这种环境催生了一个个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故事荡气回肠,有悲凉,有勇猛,有狡猾,有各种各样的品质。恰好,这些品质又都是人们所喜爱的。
另一方面,三国时期的小说写的人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料》中有谈到: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525D三八二七
首先来说,对于有些观点说,在历史上,只有三国人才辈出的命题是不成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果只有三国人才辈出,那么三国就该是中国的巅峰时代了,实际情况呢?肯定不是。
其次,我们来看看人才的内涵。严格意义上来说,三国很多人才是被吹出来的。比如五虎将啊,江表虎臣啊,东吴四都督啊(你没有看错,这个也不存在),什么庭柱啊都是“历史爱好者”吹出来的,三国志并没有这么说过。三国志唯一说的只有五子良将,不过也是只有这么一句话“魏武用兵,五子当先”。也没有明确提出“五子良将”的概念。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三国人才辈出,其他朝代就不行呢?是因为三国的故事流传度很广。
为什么三国的流传度就很广呢?
因为三国这段历史最适合“历史爱好者们”(没有贬义,只是区别于史学家)玩味了。中国动荡的乱世那么多,三国独步天下是因为刚好简繁合适。
比如你去看春秋战国,无论是《春秋三传》、《战国策》或《东周列国志》,都异常精彩。但是……它真的太乱了。这更像是群像剧,看了三四遍你也记不住许多。
那么楚汉相争呢,相比三国它又太简单了,时间跨度太短了。所以三国正合适。
三国故事的流传,是人民群众和历史爱好者(再说一遍,没有贬义)的选择。我想每个男孩子都曾有个三国梦吧。
对古代的文人骚客来说,只不过是一段历史,和其它处差别不大,因为他们懂得多,掉出来的书袋子,可以是周秦汉唐,可以是五胡乱华,还可以是南渡北归。关于这个问题,时代特点大家说的够多了,我来补充一点,就是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太适合做主人公了,千古罕见。不广为流传搞点艺术创作实在太对不起文化人和看热闹的老百姓了。
从开端的黄巾起义就登场了,算上诸葛亮的话几乎一个团队撑满三国全场。如果不是蜀汉这么坚挺,这个时代难免发展成了短版东周列国志。
就这么一个团队,从弱到强,大起大落,纵横千里,居然始终坚持下来了,这简直是天生的主人公啊!这种历史题材摆在那里,让文人如何闲的住!
就看关羽走麦城这一个例子,前前后后多少波折啊。前面威震华夏,后面败走麦城,再后面居然还能有个夷陵之战,然后还能来个白帝托孤,戏这么多,这么跌宕起伏,就光这一段拿出来已经是很好的题材啦!再加上关羽自己之前那么多经历,这人物形象多么立体,最后的悲剧色彩多么抓人,我的天,我都想写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譬如春秋战国之际人才鼎盛,末了在民间的影响力却不能与三国比肩,好歹有个孔圣人,还被关帝信仰给压倒了。
由此可见,三国题材故事能广泛流传,人才辈出仅仅是原因之一。
或有人归结于《三国演义》的流行。然而,三国人物自两晋以降,已被广泛传颂,至宋元之际,三国题材已成为创作的重镇。《三国演义》的总体故事构架,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关云长单刀赴会、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均已出现,易言之,演义的工作更多在于编纂修订。从这点看,三国与水浒非常相像,都是流行文化的产儿,成于众手的作品,而非个别文人的创作。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
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国志》,甚为详细,也足以引起人注意三国的事情。
个人以为,除去以上原因,三国历史之所以动人,更因其处于东汉、两晋之间。东汉高开低走,一团沉闷,两晋更是鸡飞狗跳,一塌糊涂,即便有英雄人物,处于污泥浊水之间也便黯然无光了。前后映照,自然显得三国时代慷慨悲歌,英雄豪杰光彩照人,于是格外引人注目。
总之,客观环境、自身素质捎带同行衬托,遂使三国题材故事的流行成为历史的必然。
呼噜猪魔法袋
大多意见是归咎在汉朝原因,毕竟汉朝是由最早的汉族人建立,也是中国汉族文化传承至今重要的一个起点。虽然现在中国是56个民族,但整个华夏民族传承没有断代,而且到现在的强盛,汉人是主因。三国更是汉末最强盛的时代,周边所有外族不敢入侵。三国打的昏天暗地,外族都不敢乱来,也从侧面说明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强盛
小小静儿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纵观整个三国历史,可谓英雄辈出,豪杰遍地,有勇力无匹的吕布,有文武双全的曹操,有能屈能伸的刘备,有善于权术的孙权,其他如关羽、张飞、周瑜、郭嘉、司马懿等人物都分外耀眼,还有一位我们都喜欢的人物诸葛亮,因此,我们大家都对三国很是喜爱。
笔者现在就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三国里的各式人物第一,三国囊括所有了历史的情节,要美女,有美女,要良将。有良将,反正你想要的情节,三国都有。三国中人物的故事情节,可以说囊括了所有历史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譬如:
——三国的军阀:三国的军阀有曹操,刘备,孙权,刘璋,刘表,袁术,袁绍,吕布等人,还没有算小军阀和中等军阀,三国的势力很多,因此才有意思。
——三国的谋士:蜀国的谋士诸葛亮,法正,庞统等人,魏国的谋士郭嘉,荀彧,司马懿,吴国谋士有周瑜,鲁肃,陆逊等。
——三国的美女:大乔小乔,祝融夫人,孙尚香等等。
所以说三国囊括了所有的情节人物,要军阀,有军阀,要美女,有美女,而且几方实力也均衡,有让人看下去的想法。
三国人物众多,很吸引人第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受到国人的喜爱。首先《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着本书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最经典,并且卖的最好的四本古小说。
其次,这本书以人物为载体形象的诠释了仁、智、礼、志、信、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大家从人物中去找寻真理。去认识自我。
最后,这本小说也是一本占了立场的小说,它多方面歌颂了诸葛亮和刘备等人的仁义大方,胸怀广阔,作者也是希望人人都做像刘备和诸葛亮这样具有正能量的人物。
所以说,大家通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喜欢上了三国。
首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改编的,国家也拍了好几个版本,电影也拍了很多,大家天天耳渲目染,多多少少就会对这个三国感兴趣,喜欢。
其次,电视剧《三国演义》更多的也是突出一个惩恶扬善的中心思想,劝诫人们做好人,做好事,所以才会标杆出一个诸葛亮这种几乎完人的人,来让大家去学习,
最后,也是为了再现一个历史情节,让大家知道三国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故事。
所以说,大家也是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喜欢上了三国。
阿米米老鼠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段分裂,动荡时期,比如说三国时期,比如说五代十国,比如说南宋时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是三国时期确实是非常有名,一部三国演义倒进了这个时代的精彩故事,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的一篇精彩华章。
他之所以如此精彩,首先一个原因就是这十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自由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又有忠义的代表关公,还有五虎上将,还有魏国的张辽,张合,东吴的周瑜等著名将领,还有一代奸雄曹操和枭雄刘备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众多智谋人士,他们的文韬武略,他们的用筹帷幄,我们后人感到惊讶无比。
还有就是三国时代体现出了一个极具智慧的时代,既有政治上的权谋,也有治国安邦的章程,还有军事战争上的谋略,这些三国时代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的战略战略战术,恢复农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的治国理政的大政国策,还有当时的建安文学也是独领风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文学时代。
三国历史上人物众多,每一个人物都有我们研究的价值,不论事项,诸葛亮,刘备,曹操等大人物,还是廖化,周仓等的小将,还有诸如貂蝉上演的美人计,大乔小乔的故事都有我们研究的价值。
三国时期的建安文学,还有个个治国大臣向皇帝的奏章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展示的不仅仅是政治家,军事家的智慧,更展现的是做人做事的崇高品格,展现的是诸葛亮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家情怀,还有关公展现的为人忠义的崇高品格,还有,令曹操饱受诟病的奸诈品性,众多人物上的性格特点,发生的众多的精彩故事,让后人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尽。总之,我们要学习三国时代里所展现的崇高品格和卓越的智慧,来提升我们自己生命的内涵。
欢迎大家阅读
杨小咩Carina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并对此加以指责;
但如果不作机械的数量的理解,那么,或许正说明其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的情节与人物性格是虚构:这倒正是《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
例如三顾茅庐,正史上确有“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这是史实,但“三顾”的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史料和传说虚构而成。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朝纲混乱。内有董卓巨奸权倾朝野,专横跋扈;外有黄巾军起义,撼动社稷。时有曹操韬光养晦,欲为国除害。
逃出京城后,曹操与各地诸侯袁绍、刘备、孙坚等二十路豪杰会盟,共同讨伐董卓。
几番征战,董卓最终死于义子吕布之手。此时大汉气数将近,英雄豪杰皆觊觎天下,因此上演了群雄逐鹿的争霸大戏。
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夏侯渊、陆逊、姜维、司马懿等风云人物相继入世,魏、蜀、吴三分天下,千古传奇流传至今。
嘉年华大熊
一段历史出名,必有打动人心的逸闻钦事。三国历史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是因为三国的人物都是具有代表性,具有中国历史的代表性:有仁君贤臣,有犯上奸臣,有礼义忠直,有诡诈阴险,有读书为修身齐家治天下,有读书贪图荣华富贵丧失气节.....浓缩了中国封建历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客观描述,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让人爱不释手!
b最爱美剧c
然后说第二本,我认为的神作,仙草乱臣贼子,奥丁般虚伪的,是穿越文章。奥大的优点很明显,从剧情上来说,代入感很强,很严肃,作为一个正常的现代人,也不懂什么高科技,也没有王八之气,不正义,不邪恶,但是很善良。从文笔上来说,奥大的基本可以说是把每一个配角都写得活灵活现,绝对没有很多小说里千人一面,2B主角配上更2B的配角的说法,不管是刘曹,都会让你感觉到活生生有血有肉,所有出场人物的文治武功都接近正常人,而非妖。女人可能不会太少(当然对于有些大种马来说,这里女人太少太少了),不过绝对没有种马嫌疑。当然,奥大的缺点,奥特慢,更新速度确实汗颜了点。
-----------------------------彪悍的分割线-----------------------------
本人非经典书不看,也没有太多可给你参考(异说三国和三国求生都看了2章,和乱臣贼子差距太远,甚是不喜),就这两本,希望楼主重质不重量
原贴:三国历史架空小说
风行伪装者1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文才武将都有极高的水平。这个话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三国时期出现的人才确实非常多。君王层面上,曹操、刘备、孙权的成功都让人敬佩,并且他们几乎很少有乱政行为,以及比较负面的东西。文臣方面,无论是诸葛亮、郭嘉,还是司马懿等人,他们的心理学都足够扎实,计谋策略都能在古代兵法中找到佐证。武将方面,作战场面也很阔大,战争的含金量也比较高。总之,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场,但是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确实能够在里面看到足够的人类智慧的精华。
不过,之所以我们产生这样的认识,很可能是《三国演义》给予了我们先入为主的印象。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先看《三国演义》,再看《三国志》魏略《华阳国志》晋书等这样的正史。我们在看正史的时候,自觉不自觉的,《三国演义》以及相关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会影响我们对正史中实际人物的判断。
同时,无论是文韬武略,其实不同的朝代,我们是没办法对比的。我们不能说关羽的武功就比李存孝的高,也不能说周瑜指挥作战的水平,就比李存勖高。因为不在同一个时代,根本就没办法对比。所以,从人才的能力来说明三国为什么比其它乱世更出名,显然是不够有说服力的。
(周瑜)
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被大家广泛谈论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国虽然是一个乱世,但是这是一个讲“道义”的时代。而且,当时的人都拥护这种“道义”,“道义”所产生的强大的正能量,贯穿在三国时期始终。
怎么来理解这个话呢?
比如说,曹操在当时有一个被大家所诟病的东西,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骂他,说他“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他的政敌都拿这个来攻击他。刘备、孙权也以这个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以及曹操的虚伪性。
而曹操自己也很不服,他也多次讲这件事。他还专门写了一个让县自明本志令来为自己辩解。他说,并不是我一定要霸着丞相之位不让出来。如果没有我当丞相,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霸,国家还不知道要乱成什么样子。除了写这样的文章,他还在短歌行中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其实,如果在其它乱世,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如果哪个军阀的实力足够强大以后,他必然会推翻自己的主人,自己做大当皇帝。而且所用的手段都非常残忍,都是赤裸裸的杀戮。为什么曹操不这样,三国不这样,就是因为那时候虽然是乱世,可是“道义”还存在。
(诸葛亮)
再比如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已经实际上掌控了整个蜀国的军政大权。而且满朝文武,包括军队之中,都是诸葛亮的人。如果诸葛亮想要取代刘禅,自己当皇帝,估计反对的人也不会很多。但是诸葛亮并不这样做。为了避免别人说他是权臣,避免别人评价他独断专行,当李严谎称粮草押运无法到位的时候,虽然诸葛亮明知李严说的是假话,他依然撤兵了。也就是说,宁愿北伐不成功,也不能闹不团结。诸葛亮追求的是什么,就是“道义”。
三国时期,最不讲“道义”的人,前期恐怕就是董卓,后期就是司马家族。董卓不讲“道义”,因此天下对他群起而攻之。司马家族不讲“道义”,但是他们也没有贸然地夺位,而是经营了三代才获得皇位。由此可见,“道义”对他们依然是有约束力的。
正因为三国时期有“道义”这样的正能量,因此才被后世广泛关注,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表现,而三国也变得越来越有名。
hilenliming
因为东汉末年的大部分历史事实,最适合流传改编,成为通俗文学。
我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说明三国如何符合畅销小说的要求。
假如我是一个作者,想写一部关于英雄、战争和权谋的史诗大作,从这里开始构思。
1.如何开头?
在一个黑暗的时代,腐朽的王朝摇摇欲坠,天下暗流涌动。终于一个凶神恶煞、满脸横肉的大恶人一把大火烧了国都,也引燃了整个世界。一时间风云四起,群雄并举,天下大乱。在这样一个乱世中,我们的主人公登场了,他注定要在凛冽的寒风中站稳脚跟,一步一步通向光辉的顶点。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考虑到一部大作的格局,我们需要多条线索,多个英雄的争斗,还要尽量不偏向某一方,那么我们设定三个主人公。这三个人叫刘备、曹操和孙权好了。
2.人物设定
我们弄一个皇族后裔的主角。这个人虽然是皇族,但是是旁支末系,只有个名头而已。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这样的人通常德行高尚,意志坚定,但是屡经挫折。他还要有很多帮手,得力战将,聪明的谋士。嗯很好的人设。什么?太完美了?确实,这么完美的话天下就没那么难打了。那么把他能力值调低一点好了,65分吧。
再搞一个复杂的角色。这个人有雄才大略、雄心壮志、雄谋奇智,但却善变多疑,阴险狡诈。这个人一定要有这样复杂的性格,才能让读者有很多的讨论度。他实力最强,能力值85分吧。一般这种最强的人最后是不能完全算成功的,添加一点悲凉感吧。
有了两个主角,添加一个次要一点的主角吧。这个人,富二代。但是只是小富二代,年纪轻轻就继承家业。不多的家产被别人觊觎,良田被人抢过去,又抢回来,也不算好过。就叫孙权,能力值75吧。
想了一下,孙权这种年轻帅气的富二代再创业的故事也不错吧,干脆定为第一主角,让他统一天下?不行,不行。这个套路太俗了,搞不好写成霸道总裁爱上我。我们是有逼格的大作,不能这样。维持原有设定。
3.故事发展
如果要写一个简单的大纲,还是很容易的。
群雄逐鹿太麻烦了,人太多事太杂,读者刚开始看个新鲜,可是这些人只是配角。那就大家都骚一下但然后逐个被我们的主角灭掉嘛。嗯这样最好。
然后啊,我们三个主角依次建国,怎么样?好,刚刚三个,不多也不少。两个就打拉锯战拔拔河,太单一了。四五个的话,太多太乱了写不过来,容易把读者也搞得神经错乱。三个就最好,大家互相牵制,谁也灭不了其他两个。最强的曹操出征,孙刘就联合。或者曹操打孙权,刘备就偷屁股。大家互相牵制,就好看了。
剧情嘛,当然能多精彩就多精彩。武将都写猛一点,动不动大战三百回合那种。谋略多一点,水淹火攻都可以搞一搞。再写个什么兄弟结拜,大论天下英雄之类的。剧情嘛,看作者的水平和想象力喽。
时间跨度当然不能太长。你想,假如写到刘备的五世孙和六世孙争皇位,那怎么行?当初主角都死光了谁看啊?后代人太多读者怎么分得清啊?最多时间跨度就几十年就行。
4.结局
结局我还没想好。反正有一方要统一的嘛,写到后面自然就知道了。
构思完了,想一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小说,肯定有很多人喜欢。
那天我和朋友聊天,我仔细和他讲了我这部新小说的构思。
他说:“你没病吧!你说的这些事,都是三国的历史。你说的小说,就是《三国演义》。主人公刚好就叫刘备曹操孙权!”
我说:“哦原来如此!你看嘛,好多人和我想法一样的!三国这段历史就最适合普通老百姓,最适合改编成评书、戏曲和小说!和我想的一样!”
朋友无语。
我接着说:“难道不是吗?你看那些分裂的时代。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国家太多,而且更替出现。春秋战国时间跨度长史料太少。南北朝只有两方,时间跨度太长而且对抗不够激烈多样。辽宋西夏倒是三个国家,不过还是时间太长,并且宋朝长期直接认怂。”
朋友说:“你神经病吧,你连三国都不知道,你还知道这些?”
大猴子
三国为什么有名?三国之前是什么朝代知道吧?“王莽篡汉”的典故知道吧?我们为什么自称“汉族”和“汉人”知道吧?三国就是一群人商量着怎么篡汉而又不挨汉人的骂铸就的时代,这是一个悖论,没有人可以偷食不抹嘴被抓还不挨罚的。皇帝轮流做的天下,铁饭碗有一端就有一换,为什么独独汉朝这么得人心?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不过四百零五年。但是,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这就是三国有名的前提,而不需要虚指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次分裂,有多少军阀割据。
singo
那是罗贯中的功劳,在他的笔下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生动,包括很多很多的小人物,一出场就领盒饭的那种都写得很鲜明,书里面所包含的谋略,处事,都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草根英雄较多,符合大众胃口
彬心玉壶
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不足百年,这段时间英雄辈出,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周瑜关羽等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的的壮举不仅那个时代,也深刻影响中国的历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更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而三国不像东周列国和南北朝那样时间跨度大,人物太过错综复杂,但其精彩程度丝毫不逊色。围绕着曹孙刘三家之间的斗智斗勇被,也为后人津津乐道。正是因为三国跨度时间短,人物相对关系相对简单,加之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人物与历史事件,才是它的知名度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当然,三国能获得如此高的知名度,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不无关系。《三国演义》虽是小说,但其中许多故事在历史上都是有据可查。它塑造的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关羽的义绝,还有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被老百姓津津乐道。人们正是通过《三国演义》才了解三国,知道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Jason
江山代有才人出,譬如春秋战国之际人才鼎盛,末了在民间的影响力却不能与三国比肩,好歹有个孔圣人,还被关帝信仰给压倒了。
由此可见,三国题材故事能广泛流传,人才辈出仅仅是原因之一。
或有人归结于《三国演义》的流行。然而,三国人物自两晋以降,已被广泛传颂,至宋元之际,三国题材已成为勾栏酒肆话本创作的重镇。《三国演义》的总体故事构架,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关云长单刀赴会、六出祁山等均已出现,易言之,演义的工作更多在于编纂修订。从这点看,三国与水浒非常相像,都是流行文化的产儿,成于众手的作品,而非个别文人的创作。
对比《三国演义》各版本,不难发现,其间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过程,最终由毛宗岗父子完成定型。因此,并非《三国演义》的出现造成了三国故事的流行,而是三国故事的流行催生出了《三国演义》。有需求便有供给,即便没有罗贯中,也会有李贯中、王贯中完成这一使命。当然,演义的杰出成就也反过来推动了三国故事的进一步传播,这便是文化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了。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国志》,甚为详细,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国的事情。
不繁不简,矛盾复杂而又集中,正可以引人入胜。譬如战国的矛盾更复杂,人物也很动人,末了分成七份,又平铺到三百来年,不免于拖沓。《东周列国志》便展示了这一弊端。
此外首先三国时期的英雄们都互相认识,不是仅仅你知道我我知道你,这样的人物关系就很有意思了。
曹操跟袁绍是发小跟袁术也应当自小认识,跟刘备青梅煮酒谈笑风生,刘备跟公孙瓒是校友,喊吕布叫大哥,叫过袁绍刘表主公,吕布一帮干爹亲如父子。孙权又是刘备大舅哥,两人也是喝过大酒的。
可以说这些后来在战场厮杀过的人物大都是互相熟知的。
刘备跟曹操在汉中对决时候,会不会想起青梅煮酒时两人的惺惺相惜。
吕布难逃一死时会不会想着早知道就杀了刘备这个贤弟了。很多时代的英雄人物,双方除了沙场,并无私交,甚至恐怕死了都没见过面,聊过天。或者是过于混乱让人不着头绪。
而三国时代又足够稳固,派系分明。曹操,刘备,孙权,都能征战沙场数十年而不倒。即便是吕布从失势逃出洛阳到最后兵败身亡也有六年多时间。项羽跟刘邦总共才打了几年!隋唐时期,群雄并起结果李世民一战就定乾坤。然后重头戏就是宫斗了。势均力敌的比赛才是最吸引人的。
而且英雄个人魅力也不是后代很多英雄能比的。刘备的百折不挠人格魅力或者你可以说历史上有很多。但是曹氏父子的诗歌文章,即便不算帝王也足矣流传千古。即便是吕布,这种奇葩。也是为人津津乐道。
个人以为,除去以上原因,三国历史之所以动人,更因其处于东汉、两晋之间。东汉高开低走,一团沉闷,两晋更是鸡飞狗跳,一塌糊涂,即便有英雄人物,处于污泥浊水之间也便黯然无光了。前后映照,自然显得三国时代慷慨悲歌,英雄豪杰光彩照人,于是格外引人注目。
总之,客观环境、自身素质捎带同行衬托,遂使三国题材故事的流行成为历史的必然。
saindymelody
先抛砖引玉,推荐第一本撼三国强盗夏侯元让的,主角是关羽下的小兵,然后..........自己看,文笔不错,算我比较喜欢的三国文之一,YY适度,也不种马,缺点就是,估计太监掉了
然后说第二本,我认为的神作,仙草乱臣贼子,奥丁般虚伪的,是穿越文章。奥大的优点很明显,从剧情上来说,代入感很强,很严肃,作为一个正常的现代人,也不懂什么高科技,也没有王八之气,不正义,不邪恶,但是很善良。从文笔上来说,奥大的基本可以说是把每一个配角都写得活灵活现,绝对没有很多小说里千人一面,2B主角配上更2B的配角的说法,不管是刘曹,都会让你感觉到活生生有血有肉,所有出场人物的文治武功都接近正常人,而非妖。女人可能不会太少(当然对于有些大种马来说,这里女人太少太少了),不过绝对没有种马嫌疑。当然,奥大的缺点,奥特慢,更新速度确实汗颜了点。
-----------------------------彪悍的分割线-----------------------------
本人非经典书不看,也没有太多可给你参考(异说三国和三国求生都看了2章,和乱臣贼子差距太远,甚是不喜),就这两本,希望楼主重质不重量
原贴:三国历史架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