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要知道长孙皇后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三大贤后之首,我们先看下她做了什么?
长孙皇后是在唐太宗即位初册封的。在太宗施政的前十年,“常与后论及赏罚之事”。国之赏罚,事关大局,唐太宗将国家大事与她商讨,说明赏识皇后的政治素养与才干。长孙皇后并不持才骄人,数以女流之辈自谦,语以“岂敢豫闻政事”而退让;经磨太宗再三坚持,她才勉从君命。
大约在大业九年,李世民十六岁时,与长孙氏结婚。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世源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担任过宗室长,故改姓长孙氏。祖父长孙兕,曾任北周左将军。父亲长孙晟,则为隋朝右骁卫将军。可见,长孙氏家族与李氏家族一样,都是军事贵族高门。长孙氏“年十三,嫔于太宗。” 他们之间的婚媾关系,确实是门当户对。
但是,长孙氏和世民有所不同。如果说李世民尚武,那么长孙氏就是爱文的了。原来,长孙晟病故后,长孙氏和哥哥长孙无忌,境遇孤单,被舅父高士廉收留抚养。高氏是渤海著名的衣冠右姓,从曾祖到父辈历任北魏、北齐、隋朝显官。士廉素有才望,颇涉文史。在这个家庭教育下,长孙无忌“好学,该博文史”。 妹妹长孙氏“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这种风气跟原来的武俗迥然有别。通过长孙氏与李世民的婚姻关系,渤海士族高氏就被牵入关陇集团之中。
一、防范外戚干政,古今无人能及
长孙皇后最突出的政治见解是防范外戚专权、胞兄长孙无忌与唐太宗起事前有“布衣之交”,后又以玄武门夺嫡之功,位列“佐命元勋”,唐太宗对之信任备至,“委以腹心”“引入卧内”。长孙皇后对此殊遇惴惴不安,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迹:“安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她还担心唐太宗不允其请,“又密遗无忌苦求逊职”。唐太宗曾一度应允,后又依据功勋与才干仍授无忌宰相之职。长孙皇后生前力避裙带之嫌,难得的是临终还念念不忘:"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因历史上的后妃得宠时,依凭裙带风加重本家族父兄的权势是不乏其例的。长孙皇后以汉代诸吕与霍氏专权导致乱政页身败名裂,作为“切骨之戒”,不失远见卓识。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必须制止后妃与其父兄的政治勾结,挫其权势。长孙皇后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曾撰文对东汉明帝马皇后不能抑退外戚专权进行非议。马皇后德行、人品均称东汉一代后妃中的佼佼者,她知书、达礼、孝亲、事君、节俭、言政多与长孙皇后相埒,史称贤后。
汉章帝即位尊为皇太后,还晋封马太后的三个兄长为列侯,马太后虽对其姻戚*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权势排场加以训诚,然而最终仍同意家兄接受封爵、参与政事。为此,长孙皇后著文“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 她认为皇后的外家贵盛是乱政的祸源,总结了东汉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这不仅以之自勉,亦以之勉人。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是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不能说与长孙皇后的远见卓识无关。
二、宽容气度,节俭为国
作为皇后,具有位居宫廷妃嫔之上的大权,然而长孙皇后并不恃权骄人,而是母仪宫廷,妥善处置。例如对宫人义存体恤。宫人平时作官内杂役,贱如奴隶。唐太宗有时易动肝火,往往以非罪谴怒宫人。长孙皇后在唐太宗盛怒之下,只得顺着他的性子,不过提出了让她究治的要求,宫人到她手里,只拘留不摘刑讯。等待唐太宗余怒尽息,慢慢为她们申诉冤屈,得到宽免,由是宫闾之中,刑无枉滥。
又如对非亲生子女与亲生子女一视同仁。唐太宗有一女儿名叫豫章公主,不幸早年丧母,长孙皇后以亲母相待,“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她对亲生儿子,不加溺爱,经常教育,训以“谦俭”之道。嫡长子承乾贵为太子,常感“器用”不足,通过乳母请求增加,她不允所请,认为“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忠无器用邪!”
再如长孙皇后对患病的妃嫔极为温存、体贴,也被宫中传为美谈。
“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从而改变了武德年间宫廷混乱、妃嫔倾轧的靡烂之风,这也体现了她的政治才干。
在宗教观方面,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样是个不崇奉佛教的政治家。贞观八年,皇后随唐太宗闲住九成宫时身患重病,御医遍诊,药物治尽,病体不见好转。太子承乾入侍母后,建议祁求佛祐:“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皇后耐心解释:“若修福可延,吾素非所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点出了脩行佛事并无灵验的教训,说明她没有沾染上当时朝野上下迷信佛教因果报应的陋习,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承乾建议“奏赦囚徒”,是因人废法的破坏法制的行为,长孙皇后反对废弃国法为已修善,指出“赦者国之大事,……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尽管大臣一再请求,唐太宗也允大臣所请,但她坚持不弃国法。
长孙皇后反迷信思想的另一表现是崇尚薄葬。如她临终时的遗言说“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当时上自勋威下至士庶风行厚葬,破费资财、伤风败俗,且有逾越葬礼等级者。唐太宗为此曾颁布诏令严格加以制止,长孙皇后亲自作出表率,唐太宗基本照办,“因九峻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这是对当时厚葬歪风的惩革。
长孙皇后协助唐太宗创立“贞观之治”,有开创之功。可惜她享年不永,于贞观十年六月就与世长辞了,年仅三十六岁,十一月葬于昭陵。肃宗上元元年,被尊为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皇后毕竟是封建时代后妃的楷模,她的贤惠,当然不会超出这个限度。在她生前曾编纂历史上妇女“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作为效法古贤砥励自己的借鉴。当时她自谦编撰缺乏条贯,不愿出示。直至她去世,宫内尚仪局司籍官员才进呈御前,唐太宗阅后不胜感慨,把书宣示大臣说:“皇后此书,足以垂范后世。”并由此联想浮篇,感到心酸,若有所失地道:“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