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是这本吧?
《权倾南北》
主要讲述的是: 离乱之世,人如尘埃,随风不随己。无意穿越为白袍军老卒后裔的奇葩小白领,当务之急不是如何雄心壮志、一统天下,而是如何在这个时代保全性命。 这时代有杨坚、李渊、尉迟迥,枭雄无数;这时代有萧氏、陈宣华、张丽华,美人如玉;这时代有淮上、建康城、洛阳府,长槊穿云;当然也有陈后主、宇文赟,荒唐君主······当身后白袍铁骑滚滚跟上的时候,李荩忱霍然回首。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好风与好水
您好,是这本吧?
《权倾南北》
主要讲述的是: 离乱之世,人如尘埃,随风不随己。无意穿越为白袍军老卒后裔的奇葩小白领,当务之急不是如何雄心壮志、一统天下,而是如何在这个时代保全性命。 这时代有杨坚、李渊、尉迟迥,枭雄无数;这时代有萧氏、陈宣华、张丽华,美人如玉;这时代有淮上、建康城、洛阳府,长槊穿云;当然也有陈后主、宇文赟,荒唐君主······当身后白袍铁骑滚滚跟上的时候,李荩忱霍然回首。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霖子
链接:
提取码: q38y
《仙帝归来》小说讲述的是:云青岩是曾经天羽城的第一天才,三年前意外进入仙界云帝,三年后为和家人团聚,付出巨大代价重回凡界,重整云家,为堂哥云轩报仇。为人杀伐果断,厌恶背叛,极重亲情。破开虚空,回到凡人界的云青岩发现这里的时间只过了三年
原贴:万年仙帝归来主角叫唐风?
n62t
万年仙帝归来的主角是叫唐风。
万年仙帝是连载于塔读文学的一部武侠仙侠类网络小说,作者是离夜。
内容简介:
他——紫阳仙帝,乃是天界九大仙帝之一。缺惨遭贼人之手,今日复活在世,他必将把世界踏在脚下。
古武境界:铁身、内劲、化境、半步神境、神境、半步人仙“搬山境、启天境、长生境”、人仙、地仙、天仙(分为:小成、大成、圆满、巅峰)。
术法境界:感应、入道、通玄、道体(分为:小成、大成、圆满、巅峰)。
修真境界:锻体、练气、筑基、假丹、金丹、结婴、元婴、化神、炼虚、合体、大乘(分为一到九层)。
原贴:万年仙帝归来主角叫唐风?
Cora
万界神主动画中,被困于梦境世界中的叶辰在安阳的口中得知,澹台月被昊天神宗的人压制,花神宫也面临着危机,而叶辰也是在安阳的守护下才过得舒心,要想出去还需要另寻他法,可是叶辰神格破碎了啊。
当叶辰在梦境世界之中时,安雪还动用了火焰神王的禁神咒压制叶辰,打算把叶辰永远的困在梦境世界之中,甚至抹杀掉,如果不直到安雪之前和叶辰订过婚,都以为两人是什么杀父仇人啥的。
叶辰是神境世界中的空间之神,在神境世界之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安雪则是神境世界之中的公主,两人本该是一对夫妻,可是安雪和叶辰结合在一起是有目的性的,为的就是借助叶辰的力量通知整个神境世界,可是叶辰并不想这么做,甚至非常讨厌安雪,即使安雪长相出众也不行。
安雪知道叶辰不帮助自己后,就决定把叶辰留下来,不留下来也要把叶辰消灭掉,只是叶辰是空间之神,安雪没能彻底杀掉叶辰,只是把叶辰的神格破碎掉了,于是叶辰陨落到了苍蓝世界之中,不过,安雪依旧是找到了叶辰。
安雪在苍蓝世界之中建立了昊天神宗的势力,就是为了叶辰,而在昊天神宗进攻花神宫之时,安雪也就抓住了机会,把叶辰困在了梦境世界之中,并且动用老情人火焰神王的禁神咒压制叶辰,而安雪的妹妹安阳在知道叶辰的遭遇后,就决定拯救叶辰。
安阳在拯救叶辰的时候,拿出了一块引魂水晶,这块水晶可以保护叶辰的神魂,但却无法把叶辰从梦境世界之中拉出来,所以,安阳也就只能做到这点事情了,于是,叶辰也就只能靠自己拯救自己了。
其实,叶辰也并非没有办法离开梦境世界,只是不想动用那份力量而已,在即将离开梦境世界之时,叶辰得知了花神宫的遭遇,并且还受到了安雪的禁神咒压制,令叶辰非常的愤怒,于是就对安雪说:是你逼我的。这句话意味着叶辰动用真正的力量了。
叶辰动用的力量是炽神殿的力量,这股力量非常强大,以至于神境世界都非常畏惧,而安雪也想要得到这股力量,叶辰不想使用这炽神殿力量的原因是因为叶辰担心造成光与暗的力量交错,令宇宙空间扭曲,可是叶辰被安雪逼急了,及时造成这种后果,叶辰也要使用这股力量。只要这股力量展现,别说叶辰神格破碎,即使叶辰是个凡人也无惧安雪和神境世界啊。
齐齐
原贴:以后成语会消失吗?
diegoachen
叶辰叶山叶云龙的小说叫修真弃少叶辰,是创作的都市风格的小说,内容主要讲述:叶辰面带微笑,他知道这个从小聪慧非常的丫头肯定不会相信那套说辞,他活动了一下手腕,拳头发出骨节轻响之声。
“的确不是那个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他惧怕我的拳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疑似钝刀
妖孽修真弃少
叶辰,本为一代天骄,却在十岁生日之时被家族归为罪人,后废除身份,还被亲生父亲弃之荒野,任其自生自灭!八年之后,一代天骄再度回归,强势崛起,一人踩尽天下人,一手荡平天下事!无敌称尊,笑傲都市,尽在本书!
verdell
这是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前后持续了一千四百年。
从白人到黄白混血,一千二百年才有了突厥。1、公元前七世纪到前三世纪,就是中原春秋战国年间,突厥人的先祖那时叫赛人,是高加索人种,语言为古塞语,从咸海以西向东迁移,这是突厥阿史那氏一脉的来源;
2、公元前三世纪到前二世纪,突厥人先祖在漠北剑水流域(现代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建国定居,当时叫呼揭国或索国,臣属于匈奴。在这里,突厥人与丁零联姻,形成了突厥人的另一系始祖阿史德氏,以狼为图腾应该就是这段时间开始的。同时,突厥人也改说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匈奴语;后来突厥人建立的国家被匈奴吞并,突厥人成为匈奴统治下的一个部落;
3、公元三世纪,部分匈奴下属部落南下归附晋朝,被称为平凉杂胡,突厥人的先祖就在其中;
4、439年,北魏灭北凉,一批平凉杂胡中经敦煌、鄯善、焉耆西迁到了高昌,突厥人就是这群胡子中不起眼的一个,只有“五百家”,几千人。当时突厥臣属于柔然,“为之铁工”,也就是打铁的低级部落,被称为“锻奴”;
5、公元五世纪末,突厥人北迁金山,与周边的铁勒各族融合,突厥族开始形成,历史上这时才有了“突厥”这个名称,北史记载,“金山形似兜鍪,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千年间,突厥人原本的白人血统已经被丁零、铁勒等黄种人血统稀释,形成了突厥这个黄白混血民族,尤其是后期,是一个突厥人铁勒化的过程,语言也从匈奴语改成同属阿尔泰语系的铁勒语。这时的突厥人尤其是阿史那氏还有比较明显的白人相貌,高鼻深目,大胡子、蓝眼睛、肤色较白。再过一百多年到唐朝时,突厥人中白人相貌已经很少见了,甚至有返祖现象的人在族中会受歧视。
这个过程可以叫做突厥史前史,持续了一千二百年,先由西向东和丁零融合,再从北到南、由东往西和铁勒融合。
这一千二百年突厥人是没有文字的,所以只能从中原王朝的史籍中找到零散的记录,以上记录是根据薛宗正先生突厥始祖传说发微一文整理。
这段历史记录比较完整了,不但中原王朝的史书内容很多,还有突厥人自己的文字记载,简单记述:
552年,突厥人建立了突厥汗国,创立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早的文字突厥文。突厥消灭了原来的主人柔然,最强盛时势力范围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和西域直到中亚;
583年,突厥被隋文帝分裂成东西突厥两大汗国;
630年,唐太宗贞观四年,东突厥被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李靖灭亡,突厥人大部分内迁中原,史姓的起源之一就是汉化的突厥人;
657年,唐高宗显庆二年,西突厥被唐高宗李治派遣苏定方消灭,王族阿史那氏大部融入中原;
680年,唐高宗调露二年,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或突厥第二汗国;
745年,唐玄宗天宝四载,后突厥在与唐王朝对耗国力数十年后内乱,被回纥灭亡。
到此,突厥人的政权全部灭亡,突厥人一部分融入中原,其余融入回鹘及西域各族,不再作为独立民族存在,彻底消亡在历史长河当中。
(突厥文石碑仿制品)
最后强调两点,一、突厥人源自西海,与源自东胡的匈奴人只有政治隶属关系没有族属血缘关系;二、突厥汗国灭亡后,突厥民族也随之消亡,到了现代,虽然仍然有人在说突厥语,但任何一个民族都算不上古代突厥的继承人。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原贴:历史上突厥为什么会消失?
DEMIANZY
突厥,并非一个单一的种族概念,而是一个操突厥语的各个族群的统称。这一点,与汉民族相似。
突厥没有消亡,突厥语民族至今仍是世界上一支有影响力的群体。主要分布在从中亚经高加索地区,到小亚细亚的六个国家: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
1,突厥的起源关于突厥的起源,说法很多,这是因为人类的历史是由农耕民族所记载的,当一支游牧民族进入农耕民族的视线,便会留下记载,反之则很难考证。
按照一般的说法,突厥源自从里海至阿尔泰山的西域,是匈奴别部,后来成为柔然的“锻奴”,也就是铁匠,一直受柔然所统治。
2,突厥的崛起突厥,是我国北方第四个一统大漠的游牧民族,前三个分别为匈奴、鲜卑、柔然。
公元540年,突厥这一族群开始在中国史册中出现。
公元552年,突厥击败柔然,一统大漠,实现了“翻身农奴把歌唱”。
这一时间,正是我国的南北朝时期。
巅峰时期的突厥人,其势力从大兴安岭一直延伸到里海之滨,中原隋唐之际的各大势力纷纷向其称臣,包括建立唐朝的李渊。
3,突厥的衰落突厥在隋朝之时一分为二:西突厥和东突厥。
至唐朝之时,曾逼迫李世民签下渭水之盟。
后来李世民励精图治,于公元630年派李靖李绩北上灭东突厥。
至李治时期,苏定方于公元657年灭西突厥,至此大唐版图深入西域到达咸海之滨。
4,东突厥的结局公元682年,东突厥后人叛唐复国,建立后突厥,重新崛起于蒙古草原。
公元745年,唐朝与回鹘联手攻灭后突厥汗国,东突厥一部分融入回鹘,还有一部分融入了华夏。而回鹘便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前身。
5,西突厥的西迁之路西突厥被唐朝灭了之后,依然活跃在中亚地区。
从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灭萨珊波斯开始,阿拉伯势力开始进入中亚。
之后,随着我国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退出了中亚的争夺,突厥人逐渐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雇佣兵,并在萨曼王朝的影响下皈依了伊斯兰教。
突厥+伊斯兰,从此将开始影响整个中西亚。
阿拉伯帝国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开始,便一直受波斯人掌控朝政,波斯人甚至在西亚建立了布韦希王朝,是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成为了傀儡。
至公元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作为哈里发的雇佣军攻入巴格达,驱逐了波斯人的势力,之后其首领被哈里发授予“苏丹”的称号,又称“东方和西方之王”,史称塞尔柱帝国。
公元1071年,塞尔柱帝国在小亚细亚大败拜占庭帝国,引起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恐慌,于是“十字军”开始了两百年的东征之路。
6,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公元1141年,塞尔柱帝国在中亚卡特万之战中被西辽击败,从此开始分崩离析。
其中亚部分被花剌子模所接收,而西亚部分则分化为罗姆苏丹国,而奥斯曼便是罗姆苏丹国的一支。
公元1299年,突厥人奥斯曼一世在小亚细亚建立了绵延六百年的、地跨亚欧非的奥斯曼帝国,这便是土耳其的前身。
中亚的花剌子模后来被蒙古人所灭,蒙古人在中亚建立了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后来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察合台汗国的女婿帖木儿于公元1370年自立为汗,这便是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是一个突厥化的蒙古人,也属于突厥语族。
7,乌兹别克汗国的崛起帖木儿帝国,奠定了今日中亚的基本格局――突厥语+伊斯兰。
公元1507年,乌兹别克汗国崛起灭了帖木儿帝国,之后中亚各个族群开始形成,哈萨克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等分别开始建立自己的汗国,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五个斯坦。
需要注意的是,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属于东伊朗语系,与其它四个斯坦不同。
而帖木儿的后人则南下进入印度,于1526年建立了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尔帝国。
以上便是突厥人近两千年的历史主线,突厥人是一个使用突厥语的、影响了从中国直到小亚细亚的族群,至今土耳其仍以突厥人的领袖自居。
原贴:历史上突厥为什么会消失?
小蜜瓜-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540年,突厥这个词始见于中国史册。
745年,唐朝与回鹘攻灭后突厥汗国,东突厥诸部或者在战争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鹘,或者融入唐朝。唐朝灭西突厥以后,原西突厥汗国所属突骑施、乌古斯、葛逻禄、钦察、卡拉吉、样磨、处月等部落也活跃于中亚地区。突骑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扩张起了重大作用,葛逻禄则在唐末以后的中亚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回鹘建立喀拉汗王朝。
如今的"突厥"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各个民族的统称,大多是历史上受突厥人统治或者突厥化的其他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后裔,主要民族有土克曼人、鞑靼人(塔塔尔人)、维吾尔人、雅库特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人)、撒拉尔人(撒拉人)、阿塞拜疆人、乌兹别克人、巴什基尔人、楚瓦什人等。
突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归结起来有五种。
唐朝史学家李延寿编著的北史卷99: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薛宗正认为西海指的是咸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足断其臂,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饵之,及长,与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在狼侧,并欲杀狼。于时若有神物,投狼于西海之东,落高昌国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迥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外托妻孕,其后各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其本也。渐至数百家,经数世,有阿贤设者,率部落出穴中,臣于蠕蠕。
漠北索国说
唐朝编撰的《周书》卷50:
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阿谤却等性并愚痴,国遂被灭。泥师都既别感异气,能征占风雨。取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其一国于处折水;其一居跋斯处折施山,即其大儿也。山上仍有阿谤步种类,并多寒露,大儿为出火温养之,咸得全济,遂共奉大二为主,号为突厥。
这个说法认为突厥起源于匈奴以北的漠北索国。
海神胤裔说
唐段成式酉阳杂殂卷4:
突厥之先,日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异……
这个说法认为突厥起源于海东阿史德窟。
平凉杂胡说
唐长孙无忌等所纂之隋书卷84:
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阳,为蠕蠕铁工。金山形似兜鍪,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
这个说法认为突厥起源于汉地平凉。
高昌北山说
这个说法来自《周书》,认为,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所灭,当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年小,没忍心杀死他,便将他砍去双脚扔到荒草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长大以后与狼结合,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大,怕有后患,便派人将他杀了,杀他的人,见他身旁有一条狼,也想一起杀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里。在那个山洞里,狼生下10个小男孩,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当地人称其为突厥,所以他们就以突厥为族号了。
后突厥兴起以后,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张仁愿趁默啜西征突骑施之机,乘虚而入,夺取漠南,在黄河北筑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三城首尾相应,截断了后突厥南侵之路。又在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县东)北设置烽候1800所。从此,后突厥不能越山南下放牧,朔方不再遭其寇掠。唐朝因此减少镇兵数万人。
711年(景云二年)春正月,默啜遣使请和,唐睿宗李旦同意。712年(先天元年)夏六月,唐左羽林大将军孙佺等在袭击奚与契丹时,被奚族大首领李大酺俘虏。李将他们送交默啜。默啜杀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废除与默啜的婚约。
默啜既无法南侵,改向西域扩张。714年(开元二年)春二月,他派遣其子同俄特勤和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等进攻北庭都护府,被都护郭虔瓘打败,同俄被擒杀。闰二月,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因失去同俄特勤,不敢回去,与其妻投唐,被封为燕山郡王,授左卫员外大将军。默啜势力日衰,欲依靠唐朝的威望,以号令北方其它各民族。714年夏四月,他又向唐皇室遣使求婚,并自称"干和永清太驸马"。
714年秋九月,葛逻禄等部首领至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降唐。十月,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禄屋等部一万多户到北庭都护府归降。715年(开元三年)春二月,默啜之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与跌都督思太,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酋鹘屈颉斤、苾悉颉力,高丽大酋高拱毅"等率领1万余帐,脱离后突厥,至唐朝边境归附,被安置在黄河南面原先降唐突厥居住过的地区。同年秋,默啜进攻九姓铁勒。九姓首领思结都督磨散等降唐。
716年(开元四年)夏六月,默啜北征九姓铁勒拔野古部,在独乐水(今蒙古国土拉河)大破该部。默啜恃胜轻归,毫无防备,途遇拔曳固溃散的战士颉质略突然从柳林中跃出,将他杀死。当时唐朝大武军子将郝灵荃出使在突厥,颉质略便和他一起将默啜的首级送至唐都城。九姓铁勒中的拔曳固、回鹘、同罗、霫、仆固五部一起归附唐朝,被安置在大武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北。
默啜的儿子小可汗继位,但被前可汗骨咄禄之子阙特勤杀死。默啜的诸子和亲信全部被杀。阙特勤拥立其兄左贤王默棘连为后突厥君主,是为毗伽可汗。毗伽任命阙特勤为左贤王,掌管全部兵马。
毗伽可汗初立时,部落离散,形势困难。他任用其岳父暾欲谷为谋主。暾欲谷是后突厥旧臣,虽已七十多岁,但老谋深算,本民族人很信服他。他对毗伽可汗起了很好的辅佐作用。河曲的突厥降户跌思泰、阿悉烂等听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纷纷返回后突厥。毗伽既得思泰等来归,力量壮大,准备南侵唐朝。暾欲谷认为应该休养几年,并且反对建立城池、寺庙等。
720年(开元八年),唐朔方大总管王晙奏请从西面调动拔悉密部,东面调动奚、契丹两族兵,于秋季同至稽落水掩袭毗伽可汗牙帐。突厥等拔悉密孤军深入时攻击,拔悉密军被他追至北庭击溃。冬十一月,暾欲谷回军经赤亭(今新疆鄯善县东北七克腾),掠夺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的羊群和马群,并击败唐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的军队。毗伽可汗因此声威大振。
第二年(721年)春二月,毗伽可汗遣使求和,又连年遣使向唐贡献方物,并且求婚。725年(开元十三年)夏四月,毗伽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向唐朝进贡。颉利发扈从唐玄宗东巡封禅泰山。冬十二月,颉利发辞归,唐玄宗厚加赏赐,但终究没有允许与后突厥联姻。
在这以后,毗伽可汗每年都派大臣至唐朝觐。727年(开元十五年)秋,吐蕃写信给毗伽,约他一起侵扰唐边境,毗伽不但予以拒绝,并且将吐蕃的来信送交唐朝。唐玄宗很赞许毗伽的诚意,在紫宸殿设宴款待送信来的后突厥大臣梅录啜。又允许在朔方军西受降城设立互市,每年以缣帛数十万匹与后突厥交换军马,以壮大骑兵队伍,并改良马种。从此中原的马匹更加强壮。
731年(开元十九年)春三月,后突厥左贤王阙特勤死。唐朝派金吾将军张去逸等送唐玄宗玺诏前往吊奠。并为他立祠庙,刻石为像。唐朝派去6名绘画高手,在庙的四壁精心绘制阙特勤临阵作战的壁画。734年,后突厥大臣梅录啜下毒谋杀毗伽可汗。毗伽在毒药发作但尚未身死时,发兵杀死梅录啜及其族党。
毗伽可汗死后,国人立其子为伊然可汗。伊然可汗曾由唐朝册封。但不久他就病死。其弟继立为苾伽骨咄禄可汗,唐朝派遣右金吾卫将军李质册封他为登利可汗。登利年幼,其母婆匐参予政事,国人不服。登利的堂叔分掌兵马,在东者称左杀,在西者称右杀。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登利忌左右两杀权势过大,与母亲合谋,诱右杀至可汗牙帐,将他杀死,夺其军队。左杀判阙特勤害怕被杀,先发制人,攻杀登利可汗,立毗伽可汗之子为可汗。新可汗很快被骨咄叶护杀死,另立其弟为可汗。接着骨咄叶护又杀掉这可汗,自立为可汗。
后突厥内乱频繁,唐玄宗命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抚回鹘、葛逻禄、拔悉密等九姓铁勒部落。
742年(天宝元年)秋八月,拔悉密、回鹘、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骨咄叶护,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鹘和葛逻禄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后突厥另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并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唐玄宗遣使劝说乌苏米施可汗内附,他不听劝告。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列重兵于碛口,进行威胁。乌苏米施害怕,口头上表示愿降,但实际上进行拖延,并不前来。王忠嗣动员拔悉密、维吾尔、葛逻禄进攻后突厥。乌苏米施逃走。王忠嗣出兵,取突厥右厢。后突厥贵族"西杀"妻子、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宰相康阿义屈达干以及后突厥西叶护阿布思、阿史德等部落投降于唐朝。
744年秋八月,拔悉密攻杀乌苏米施可汗。后突厥残部立其弟鹘陇匐白眉特勤继位,是为白眉可汗。后突厥大乱。唐玄宗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乘其乱出击,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11部。回鹘和葛逻禄一起攻杀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回鹘首领骨力裴罗占领突厥故地,745年(天宝四载)正月,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级至长安。后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禄婆匐可敦率众归唐。
至此,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在唐朝和回鹘的联合攻击下,国亡。从此以后,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是回鹘汗国。后突厥灭亡以后,突厥部分并入回鹘,部分融入唐朝 ,突厥一词逐渐少见于中国史册。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政治形态上,匈奴、鲜卑以来内亚虽然一直在封建化,但是部落之间的独立性仍然很大,使得政治形态具有很大程度的部落民主制特征。突厥延续了这一封建化进程,尽管部落社会一定程度上仍然相对独立,但是部落之间的融合已达到相当程度,完成了内亚社会形态的半部落半封建制变革。
经济形态上,突厥的私有化已经从鲜卑局限于的牲畜等动产扩展到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上了。牲畜、帐幕、生产工具之外为牧民所私有,在四、五世纪的高车或敕勒部落已经开始了。但是,到突厥时期连土地也开始被封建牧主所占有,尽管原始部落公社形式仍然存在。
社会形态的变革加速了部落融合的同时,也使得内亚的东部草原和西部草原首次实现统一。六世纪以来,除匈奴外,东部草原各国不曾扩拓到西部草原,更没能把东西部草原合并为一个国家,突厥第一次将内亚东西部合并为一个国家,且时长一百年之久。
现代突厥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个操突厥语族的民族的总称。突厥语民族主要有土克曼人,哈萨克人,维吾尔人,撒拉族,鞑靼人(新疆及周边地区的塔塔尔族),阿塞拜疆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和雅库特人等。
突厥人分布
突厥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82亿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分布在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克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与青海循化、甘肃、蒙古、克里米亚与以色列到俄罗斯及巴尔干,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人与乌孙以狼为图腾。大账外置一幅狼旗。乌孙中的咄陆部与突厥人一样,为阵亡的将士立石为记,将部落印记刻在石上。突厥最早其实只是指阿史那部,其他说突厥语的民族是铁勒,他们与坚昆最早一起住在叶尼塞河,向后者学习冶炼。
突厥语民族的各民族之间语言近似,有些语言甚至可以直接互相交流。有些突厥语民族在中亚地区有一定的地位,比如土克曼、哈萨克。
泛突厥主义
泛突厥主义,又称大突厥主义,是一种民族沙文主义思潮,主要受影响的是各个突厥语民族像土克曼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阿塞拜疆人,吉尔吉斯人,维吾尔人等。泛突厥主义者主张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联成一体,组成一个突厥斯坦。
在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所谓的"大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也可以叫"泛"民族主义,比如,在19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泛意大利主义、泛日耳曼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等。称其为"大"或"泛"民族主义,原因就在于,它主张把讲相近语言、有相似文化的不同民族说成是一个民族,并在这些群体中鼓吹民族主义情绪,煽动他们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完全不顾这些民族生活于不同且分散的区域这一事实。
通常认为,泛突厥主义出现在19世纪的中亚鞑靼人地区,当时的中亚面临日益强大的俄罗斯帝国主义的压力。因此,泛突厥主义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对俄国压力的一种反弹。同时,对泛突厥主义而言,它的思想资源主要就是来自欧洲。
对中亚和西亚地区的讲突厥语诸民族而言,在19世纪之前,并不存在统一的突厥意识,当时的"突厥人"也早已遗忘了自己的古文字和历史,是欧洲的"突厥学"研究开始重新发现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当时有一些欧洲学者(德、法、英、俄)开始研究残存于中亚草原上的古突厥碑铭,进而引起了对突厥历史和文化的极大兴趣。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很多混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突厥语族"混同为"突厥民族"。泛突厥主义者耳熟能详的欧洲突厥学家的名字有德经、阿瑟·大卫、范伯利、莱昂·加恩,等等。
泛突厥主义也是现代世界恐怖主义思潮的根源之一。
突厥学
范伯利是匈牙利的突厥学家,他曾在1861年开始其中亚之旅。他化名雷什特,并乔装改扮成一个托钵僧,在中亚地区游荡了三年,然后返回匈牙利,又从那里直接去了伦敦,为英国殖民当局效力。范伯利在他于1868年出版的书中说,所有的突厥族群都属于同一个人种,并可以根据体质特征和习俗再进行细分。在1871年出版的另一本著作中,范伯利还提出了建立一个大突厥帝国的泛突厥主义方案。尽管后来范伯利收回了自己说法,并认为泛突厥主义只是一种妄想,但他所提出的泛突厥主义方案却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所接受下来。
古代突厥部族消亡之后,在从中亚到西亚的广大地区,能够使讲突厥语诸民族仍然认同于"突厥"的就剩下语言了。
泛突厥主义和突厥学
"突厥学"则以貌似客观的学术"复活"了一种突厥意识,并被中亚和土耳其的知识分子所利用,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政治运动,即泛突厥主义。泛突厥主义意识形态把语言上的相近性扩大至人种/种族/民族,认为所有讲突厥语不同方言的人都是"突厥人"。显然,这与民族的普遍理解是不相符合的。"突厥族"就成了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共同体。
突厥语国家合作理事会
突厥语是阿尔泰语系的一个语族,西亚和中亚地区属于突厥语族的国家有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克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2009年10月,突厥语国家第9次峰会在阿塞拜疆纳希切万举行,会上,土克曼斯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国领导人签署了成立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的协定。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哈利勒·阿肯哲表示,各成员国应该以实际行动认真落实各国元首在峰会期间达成的共识,共同推动成员国全面互利合作机制建设。
原贴:历史上突厥为什么会消失?
岚洛
一,室点密西征后,突厥开始分裂为东西两突厥,隋文帝杨坚挑拨,加剧了这一进程,并一度采取外交为主、军事为辅的手段,遏制了突厥自北朝以来对中原的长期进犯;
二,但隋文帝采取拉一打一的方式,扶持启民可汗,到隋炀帝时,启民可汗一支已坐大,其子始毕可汗执政后,出于游牧的生存劫掠惯性,突袭雁门,围攻隋炀帝。一名16岁的少年英雄在云定兴账下献策退敌,化险为夷,当时还是个默默角色。此为东突厥复炽之始;
三,隋末之乱,突厥大盛,自五胡乱华以来尚未真正解决的内忧外患余焰,空前反弹爆发,隋末唐初之间,十虏并侵,北有东突厥、薛延陀,西有沦陷西域数百年的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西突厥,东有高句丽,南有吐蕃、印度,而其中真正的群虏之首东西两突厥,操纵众胡,东突厥更是庇护中原数十汉奸傀儡,围剿任何抗战力量。而其间,以知识青年从军的李世民逐渐成长,初露军事天才、王者峥嵘,纵横之间,成为突厥与群胡、众魁联合绞杀的眼中钉,成为这个民族自三国内乱、永嘉外侮凡四百年来,屡起屡仆、不绝如缕的唯一希望;
四,李世民以“自古能军无出其右”的将略,几大会战,逐一扫灭北方各支汉奸军阀,另一不世出的名将李靖,则配合平定南方,唐朝初合中原,李世民玄武门惊险夺位,突厥则倾国南下。唐太宗上演了不逊一千多年后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重返法国的军事奇迹,六骑临渭水,便桥之盟以威慑战,以战逼和,倾财以稳突厥,并挑拨突利与狼主颉利可汗,后整军经武,用人唯才,抚民以静,终励精图治,而成路不拾遗、囹圄常空的贞观之治,实现帝制时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社会均富,全民族悄然蓄力;
五,在此基础上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如后世拿破仑传播民法典、唤醒欧洲民族主义的自由革命军,在征兵制中,发挥个人创造力与荣誉激情,一反腓特烈及之前的斜面、线状正面战法一样,空前机动作战,唐军多以轻骑远征,六师尽出,在东亚大陆首次出现全面闪电战,开始北伐东突厥,李靖一战擒颉利,吾华族首次真正扫灭虏廷,乾坤开始扭转;
六,东突厥灭国后,亚洲华夷秩序崩解改变,唐太宗居中调度,以其精准的战略节奏洞察力,东西南北,大张挞伐,并挟天可汗之威调控国际秩序,逐一扫灭诸胡:
——西征,灭吐谷浑,光复河西,打开西进门户;
——南下,松州之战狙击吐蕃,松赞干布称臣,扼住雪域咽喉,与北灭东突厥、西灭吐谷浑形成三面扇形屏障;
——再度北伐,深入漠北,灭铁勒薛延陀,六府七州控外蒙、占俄南,嵌入北狄大后方,与前三战的成果形成一个保护大西域的包围面;
——再度西征,闪电战一鼓作气,集中兵力扫灭高昌、焉耆、龟兹,驱除西突厥,完成了数百年沦陷故地西域的光复伟业,重开丝绸之路,设安西都护府,由此西、北俱平(其子高宗锦上添花完灭西突厥,挺进中亚里海以东);
——西、北完成战略犄角布局之后,“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挥师东向,亲征高句丽,水陆并进,最终驱逐东虏,光复数百年沦陷故地之辽东(其子高宗锦上添花攻克平壤,完灭高句丽、百济,击溃日本),复汉之四郡,收隋兵遗骸,为中华报子弟之仇;
——偏师南下,消灭中天竺,臣服印度,为木兰舟出海拓殖“唐人街”奠定战略纵深,正式开启南洋千年海权。
——东西南北十胡俱扫之后,太宗以天可汗国际领袖制高点,使汉民族以天下共主之姿,向诸国输出中华文明及其华夷之辨的秩序布局,“使环球同沐大汉风”,万国来朝,贞观律则结晶为后来唐律疏议代表的中华法系,一同东学西渐,为欧洲最终打破罗马覆灭以来的神权、蛮族、领主之中世纪,开启人性曙光。后来拿破仑以民法典唤醒罗马之魂,源于李世民引全球脉动。
综上六个阶段,唐太宗以民族英雄天纵之才,完成安内攘外、文治武功的王道极致, 完整展现了华夏之复兴,东方汉文明圈由此铸就。李世民平天下,缔造了以华夏为尊为师的大亚洲主义布局,彻底实现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炎黄世胄东亚称雄”“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扭转了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来,汉胡之间的彻底易势,也洗雪了犬戎灭西周以来,历代所有国耻,中华从此号长雄。并因贞观之治实现了帝王史上最大的民众自由度和阶层流通,最小的贪污率、犯罪率、匮乏率,刑罚罕用,几无冤狱,故民族对外战功,赢得了民众内部的彻底认同和参与,从此,华夏从部落、封建、一姓的阶段,开启为民族共同体,又因太宗皇帝以汉朝为复兴依据,做到了汉高祖“拨乱反正”、汉文帝“育济苍生”、汉武帝“平定寰宇”的三功之合,恢复了汉高文帝的黄老之道,驾驭了汉武帝的儒法合一,故完成了路线调和,汉唐从此超越朝代社稷,定格为民族永恒的载体化身。贞观,亦在轩辕黄帝之后,成为第二个出现的全民领袖图腾,为千载历代复兴华夏的标杆。
突厥成为这段伟大史诗的背景板,不算冤枉,这一同样强劲的对手,亦西奔亚欧,开启了塞尔柱、帖木儿、莫卧儿、奥斯曼四大突厥汗国的漫漫征程,书写了游牧史上最强韧的篇章,并终结了拜占庭,毁灭了最后的希腊文明,将欧洲拖入了西方的崖山,直至在汉唐光辉的潜移默化中,最终否极泰来。
原贴:历史上突厥为什么会消失?
Y'y
你好设计师讲的历史回答你的问题!
隋唐之时,一个名叫突厥的族群崛起,驰骋在匈奴曾经盘踞的内亚草原之上。此后突厥虽被大唐帝国覆灭,但突厥语族裔却传播开来,至今仍是一股不小的政治势力。那么突厥族群究竟源自何方,最终又是一路向西的呢?
这话要从西晋时期说起。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中原势力耗损殆尽而导致五胡乱华。五胡序列中唯有鲜卑是在此时南下中原的。鲜卑本为东胡的一支,匈奴崛起后击败东胡并将之拆分为两部,分别安置在鲜卑山和乌桓山附近,乌桓在曹操北征之后大部分融入汉人,而少数留存成为契丹的先祖。这是的鲜卑开始大规模从东北迁徙到蒙古草原之上,而作为匈奴残余的宇文部、独孤部、韦纥部亦在此时归属鲜卑的。鲜卑统一草原不久,其首领拓跋部便开始谋划南下入主中原。同其他草原民族,甚至鲜卑其他部众不同,拓跋部似乎从匈奴时代便极为青睐南归中原,以至于有人考证说拓跋乃汉朝李陵后裔,家族的传承使得他们对中原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不去考证此种说法的真伪,但拓跋部的南下确实为鲜卑打下了一片江山,并最终创立了北魏王朝。
然而拓跋部率领一批鲜卑南下,漠北的鲜卑人就日益离心了。于是北方的鲜卑在拓跋的一个奴隶的挑动下逐渐积聚起来,开始反叛鲜卑。此时的漠北鲜卑本就是起点极低的奴隶出身,文化水平的缺乏导致其在于北魏的对峙中往往是有勇无谋,因此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蔑称为蠕蠕,音译过来就是柔然。此时已经入主中原的鲜卑拓跋部、宇文部、慕容部、独孤部等皆以中华自居。同留守草原的韦纥部等曾经的同胞矛盾冲突不断。当时北魏势力强劲,柔然不得不联络南朝,在战略上对北朝形成夹攻之势。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花木兰便是以北魏征兵对抗柔然而编写出来的。而在柔然的统辖之下,地处北部接近寒带的敕勒部尤为重要。敕勒在匈奴时期称作丁零,在五胡乱华时曾虽草原霸主鲜卑南下劫掠,并在中原建立过短暂的政权。敕勒不仅存在于柔然之中,亦有不少融入北魏鲜卑族群之内,北朝后来的北齐大将斛律金甚至将敕勒歌传唱到了中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说的可是贝加尔湖一代,并不是如今的内蒙草原哦。
不过柔然的势力并未如同匈奴一样扩张至整个草原,西晋的崩溃让草原的副伏罗部趁机在天山以北到阿尔泰山东侧一代建立了高车国。就在高车国摆脱柔然控制的时候,北魏因孝文帝改革而爆发了六镇起义。此时的柔然内部四分五裂,曾经投降北魏并在六镇起义被拓跋皇帝召唤镇压的柔然贵族阿那瓌逐步崛起,北魏的乱局引发了柔然的中兴,高车的好日子也随之到头了。此时一部分可能是敕勒西迁的一支逐渐崛起与中亚葱岭西侧,并在七河流域以及河中地区站稳脚跟,这就是嚈哒。嚈哒这个政权不仅有一部分自匈奴崩溃后从阿尔泰迁徙而来的草原族群,还有贵霜帝国崩溃之后,北贵地区不愿从属萨珊波斯的势力。不论是高车还是此时正在吊打拜占庭的萨珊王朝,在面对嚈哒都吃亏不少。
中兴后的柔然势力扩大,而高车在这段时间消失了,或者说融入了敕勒松散的族群体系内了。这时候的敕勒有时亦被称作为铁勒。同大兴安岭被称作鲜卑山、大兴安岭南端一部分山脉被称作乌桓山一样,阿尔泰山亦有古称,当时它被称作突厥山,而铁勒族群正是生活在天山北部到贝加尔湖沿岸地区的,正处在突厥山周围。经过了岁月的流失,铁勒部也出现了分化,虽然绝大多数铁勒人非常仇视嚈哒和柔然,但其中一个以冶铁打铁著称的阿史那部却和柔然王庭关系紧密。当时的柔然南方,拓跋北魏已经被北朝双雄宇文泰和高欢分割为东西两魏,难以对草原形成威慑,因此柔然内部贵族专权日益严重,对其他草原部族的压迫也日益加深。
不堪重负的铁勒众族群集结了据说有5万多弯弓之士杀向柔然中枢,却被与王庭密切的自己人打败。阿史那部轻易就击败了自己的同胞兄弟们,进而收编整治,将铁勒统一了。此时的柔然大汗还是那位曾经投降北魏的阿那瓌,他很欣喜的看到自己有如此忠心的奴隶,同时愤怒的斥责了阿史那部的请求。原来阿史那部实力扩张之后,野心亦增加,想要成为柔然王族的驸马,迎娶柔然公主,从而摆脱自身奴隶的身份。阿史那部当时的首领是阿史那土门,眼见曾为拓跋部奴隶的柔然王族不赏脸面,他随即联络西魏的令主宇文泰,求婚拓跋公主和亲。宇文泰见此,转手将拓跋家皇族长乐公主嫁给了土门。阿史那部在得到了西魏的认可后,随即改称突厥,反叛柔然。获得西魏支持的突厥在六镇之一的怀荒镇击败柔然,柔然可汗阿那瓌自杀,至此强盛一时的柔然汗国崩溃。没过多久,宇文家和高家亦将废掉拓跋皇族而自立,让鲜卑的印记消逝在历史的舞台中。
阿史那土门所率领的突厥部族最终统御了草原各部,却完全拔高了阿史那部的地位,对鲜卑遗民、甚至其余铁勒部族都贬低不断,这也为突厥内部不稳埋下祸根。韦纥部便是铁勒部众内对阿史那突厥不满的部族之一,此后这一支还曾更名回纥,并在唐朝的支持下取代了突厥在草原的地位。
突厥崛起之后,嚈哒的末日也就不远了。可汗阿史那土门的弟弟阿史那室点密眼见哥哥统一了草原,便率军西进,一路收编曾被柔然驱赶的铁勒部族,一边征服中亚的塞种人部落。当时的中亚地区都是游牧部落,阿史那室点密便一视同仁的收纳为自己的麾下,将他们逐步突厥化了。
阿史那室点密的突厥军队联络正在同拜占庭进行对战的萨珊王国,相约夹击嚈哒,并最终取得胜利。嚈哒势力成分复杂,既有东伊朗族裔、铁勒族裔,又有曾经月氏后裔。而此时作为内亚霸主的突厥,民族成分就显得更为复杂。阿史那土门和阿史那室点密在葱岭东西两侧执行不同的政策统御不一样的族群,最终导致了两个突厥的分裂。后来在唐朝的打击之下,东西突厥先后被唐朝统一,此后虽有南迁东突厥北上复国,但后突厥最终亦被唐朝扶持的回鹘击败灭国。阿史那部以及铁勒族裔的东突厥在此后的岁月中逐渐融入各民族中,留守草原的部族被蒙古统一,南迁的部族大多化为汉族的一部分。
现代突厥语族人指的是说着突厥语系的众多民族,这群人既有西突厥统辖之下的臣民后裔,也有回鹘与吐火罗人混血后裔维吾尔人。不过这些民族同当年的阿史那部、甚至是铁勒部众都没有多少血缘关系,大多是曾经臣服汉朝的昭武九姓族群和康居国后人。由此可见,如今某些国家的政客以突厥为由头炒作事端是多么的可耻与可笑。
如今的中亚地区,大多数突厥语民族都属于西突厥塞种人的后裔,少数包含了吐火罗人血统。至于土耳其人,血脉更为混杂,不仅有中亚土库曼人血缘,部分基因调查的结果显示其与古代埃及血缘居然比如今的埃及人还要接近。
欢迎大家讨论关注!
原贴:历史上突厥为什么会消失?
丹
题主,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5世纪中突厥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迁到了阿尔泰山, 因阿尔泰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由此得名
546年突厥合并了铁勒部5万户, 势力逐渐强盛,后来将所有铁勒后裔称为突厥。552年突厥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这时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政权并立,双方都慑于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都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则借机用和平,获得大量经济利益。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拒绝向突厥岁供,突厥和隋朝展开战争,同时西突厥首领不再承认东突厥可汗身份,突厥汗国正式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并开始内战,东突厥汗室是原来正支嫡系之后,所以东突厥经常被直呼为“突厥”。刚开始因内乱,东突厥一度向隋纳供后来隋末农民起义,东突厥再次兴起并多次入侵中原。
大唐建立初期,突厥依然多次袭扰。直到薛延陀东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国,东突厥走向衰落和动乱,最终东突厥被天可汗李世民覆灭,设立都护府管理,西突厥也被李世民击败。
唐太宗去世后,西突厥卷土重来,但是实力大不如前,最终还是被唐朝消灭,在其土地上设立了安西、北庭都护府。
后来突厥部分贵族叛变建立起了后突厥,并乘武则天掌权朝廷内乱时期袭击大唐,扬言帮助李氏复兴。武周建立以后多次讨伐后突厥,后突厥逐渐衰弱,并与神龙政变复唐以后在唐朝的打击下再次向唐纳贡,但是其后又企图入侵唐朝,最终在唐朝与回鹃的夹攻下退出历史舞台。
原贴:历史上突厥为什么会消失?
橙色咖啡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突厥的崛起
突厥汗国在我国北朝后期崛起之后,势力发展很快,在公元554年,击灭了柔然汗国,做了蒙古草原的主人,其后又“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即坚昆,今称吉尔吉斯),威服塞外诸国”(周书·突厥传)。
突厥汗国的版图,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铁门,南自长城塞上,北包贝加尔湖,东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大汗的牙帐,设于鄂尔浑河畔的于都斤山(或作郁督军山、乌德鞬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1.突厥的分裂
突厥大汗在经营西域的时候,是由突厥第一代大汗伊利可汗之弟室点密可汗来担任统帅的。旧唐书·西突厥传说到室点密“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自为可汗,号十姓部落,世统其众”。这就是西突厥分藩的开始。但这时西突厥最高首领还只是突厥大汗下的西面可汗,还没有完全独立,因此在“本藩为莫贺咄叶护”,而不用可汗之号。
到了室点密可汗之子达头可汗继位,东突厥王室内部矛盾发生,达头可汗开始摆脱东突厥,而独立出来,史称西突厥。
2.突厥的强盛
当北周、北齐对峙之际,正是突厥大汗他钵可汗在位时期,其国富强”,“弯弓数十万,别处于代(代郡)、阴(阴山),南向以临周、齐,二国莫之能抗,争请盟好”(北史·突厥传)。北周武帝娶突厥大汗女为后,又以赵王宇文招女千金公主妻突厥沙钵略可汗。北周“既与和亲,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突厥在京师者,又待以优礼。衣锦食肉者,常以千数。齐人惧其侵略,亦倾府藏以给之”(周书突厥传)。
这就使突厥可汗更加骄傲,他钵可汗甚至对他的臣下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到了隋文帝代周称帝,待突厥稍薄,可是突厥汗要求隋却比要求周、齐更加苛刻了。因此,双方的关系,大大恶化起来。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众四十万,西起鄯州(治乐都,今青海乐都),东至幽州(治蓟,今北京西南),分道入侵。沙钵略可汗亲率十余万众,侵入塞内,进至武威、天水、延安等地,西北沿边,受害最烈,“六畜咸尽”(隋书·突厥传)。
由于突厥汗国是个早期奴隶制国家,“家法残忍”(隋书·突厥传),被突厥汗所征服的一部分臣民和突厥族本族人民如果触犯统治者特权,往往都会遭到“为奴为婢”(突厥文阙特勤碑)的严厉惩罚。从而决定了当时突厥汗国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
3.隋大胜突厥
所以突厥汗国的实力,貌似强大,实际上在突厥人民和各族人民不断反抗之下,国力已经大大地削弱下来了。隋文帝看到突厥汗国的这些弱点,决定进行反击。乃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式下诏告诉臣民,指出突厥的大肆掠夺已忍无可忍,隋文帝并指出突厥当时有五个可汗并立,“昆季争长,父叔相猜,外示弥缝,内乖心腹”。突厥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在加深。同时还指出突贩贵族“世行暴虐”,“部落之下,尽异纯民,千种万类,仇敌怨偶,泣血拊心,衔悲积恨”。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而受突厥所役属的周围国家,“东夷诸国,尽挟私仇;西戎群长,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丹之徒,切齿磨牙,常伺其便”。指出突厥汗国尽管表面强大,实际是非常虚弱的。同时诏文中还指出突厥那几年正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种类资给,惟藉水草。去岁四时,竟无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烧尽,饥疫死亡,人畜相半。旧居之所,赤地无依,迁徙漠南,偷存晷刻”(隋书·突厥传)。
这样,尽管突厥可汗动员了四十万大军来进犯边塞,深入内地,但是客观形势还是对隋有利的。与诏文发表同时,隋文帝任命卫王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窦荣定,尚书左仆射高颎,尚书右仆射虞庆则等并为行军元帅,杨爽出朔州道(自今山西朔州出兵),高颎出宁州道(自今甘肃宁县出兵),虞庆则出原州道(自今甘肃固原出兵),窦荣定出凉州道(自今甘肃武威出兵),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自今河北冷口、喜峰口一带出兵),分八道出兵抗击突厥。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的四月,卫王杨爽和沙钵略可汗的主力会战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突厥大败,沙钵略可汗“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其军中无食,粉骨为粮,加以疾疫”(《资治通鉴》陈至德元年),损失极大。
3.臣服隋朝的东突厥
由于突厥诸可汗之间,貌合神离,权力分散,随着军事上的失利,突厥贵族内部矛盾也大大尖锐化起来。沙钵略可汗于兵败后,掩击阿波可汗牙帐,尽并其众,并杀阿波可汗之母。阿波逃奔西面达头可汗,乞兵东击沙钵略,沙钵略部落归附阿波的,将近十万骑。贪汗可汗也因沙钵略可汗夺其部众,而逃奔达头可汗。于是西面突厥推阿波可汗为大汗,与沙钵略对抗。
虽然阿波可汗不久失败,但过去名义上统一的突厥汗国,至此(隋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东西突厥连年攻战不已,削弱了各自的力量。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沙钵略可汗向隋致书请和,表示“此国(指东突厥)所有羊马,都是皇帝畜生,彼(指隋王朝)有缯彩,都是此物,彼此有何异也”隋书·突厥传)。从此隋和东突厥通过互相馈赠的形式,加强了经济联系和交流。
如沙钵略可汗病死,隋赠突厥缯彩五千段,至都蓝可汗继承汗位时,隋又赠物三千段;突厥也送给隋王朝马一万匹,羊二万口,驼、牛各五百头。双方并在沿边地区设立互市场所,用来交换物资。
东突厥沙钵略可汗死后,弟处罗侯立,是为叶护可汗(亦称莫何可汗)。叶护可汗在隋王朝支持下,于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西征,生擒阿波可汗。但在第二年再次西征时,中流矢身亡。沙钵略可汗子都蓝可汗继承大汗位,以叶护可汗子染干为突利可汗(小可汗)。
隋文帝利用了都蓝染干之间的矛盾,于开皇十七年,以宗女义成公主妻染干,而大汗都蓝可汗向隋求婚,反而不允。于是都蓝可汗率兵进攻染干,染干战败归隋。隋以染干为启民可汗,初居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继又迁之于河套内的夏(州治岩绿,今陕西横山西)、胜(州治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二州之间(即今鄂尔多斯草原),东西据河数百里地,为其畜牧之地。不久都蓝可汗也为其部下所杀。
启民可汗既保塞而都蓝可汗又死,西突厥一度并有东突厥故地(在隋开皇十九年至仁寿三年,即公元599-603年这一段时间内),版图东尽大兴安岭。后因西突厥贵族连年发动战争失败,准噶尔盆地的铁勒(即高车)开始独立,其东面奚、霫等五个部族也挣脱它的羁縻而倾向隋朝。隋乘机出兵助启民可汗收复东突厥故地。
自启民可汗和隋建立亲密关系之后,东突厥汗国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获得进一步的加强。启民可汗不断赠送马匹给隋王朝,隋王朝也回赠启民可汗很多缯彩,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一次就赠送启民可汗和东突厥部落酋长缯彩总数达三十万匹之多。
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便大大地促进东突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到十五年,东突厥汗国重又强大起来。
4.东西突厥的再次强大
启民可汗死,子始毕可汗嗣立,因隋炀帝的政治腐败,东突厥和隋的关系也迅速恶化。大业十一年,隋炀帝避暑汾阳宫(今山西宁武西南管涔山上),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围隋炀帝于雁门(郡治雁门,今山西代县),不久解围而去。
后来“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凌中夏”(隋书·突厥传了。西突厥在达头可汗(公元576-603年在位)时,曾雄长西域,并一度占领漠北,进扰隋的边郡。后因部众背离,而势力骤哀,又因归路被铁勒切断,逃奔青海草原,不知下落。继达头可汗而为西突厥大汗者为都六可汗。都六可汗驻牧于乌孙故地(今伊犁河流域)。其西南部则为达头可汗之孙射匮可汗所统治,射匮可汗遂成为西突厥大汗。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里海,自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尽受西突厥汗役属。
射匮可汗死,弟统叶护可汗立,“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通典·边防典)。西突厥可汗的牙帐,原设在龟兹以北阿羯田山北麓之应娑(今新疆和静西北裕尔都斯谷),此为南庭,亦即冬都。后来又移庭于楚河、锡尔河两河之间的千泉(今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山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此为北庭,亦即夏都。
二、东突厥的再次强盛及衰灭
隋末唐初之际,北方的东突厥重又强大起来,“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旧唐书·突厥传)
当隋末乱世之时割据称雄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等,震慑于突厥的兵威,“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通典·边防典·突厥)。突厥统治者也有意培植刘武周、梁师都、李轨这些势力,利用他们来达到掠夺和奴役中原人民的目的。
1.唐臣服东突厥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专意经营关中,也曾派遣刘文静北使突厥,与之结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突厥始毕可汗死,弟处罗可汗立。同年十一月,处罗可汗死,弟颉利可汗立。
那时唐王朝的统一局面已接近完成,而突厥可汗却日益加紧其对唐的干涉。自始毕可汗起,就利用刘武周、宋金刚等几度攻陷唐的并州。处罗可汗时,又迎隋炀帝妻萧皇后及隋炀帝孙杨政道(隋炀帝第二子齐王杨暕的遗腹子)入突厥,并立杨政道为隋帝,居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把一万多流落在突厥的汉人,拨归杨政道管理,想利用杨政道充当傀儡,以便利突厥对中原的统治。
史称颉利可汗“兵马强盛,有凭陵中夏之志”通典·边防典·突厥)。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围攻并州,进扰汾、路诸州,掳掠男女五千余人而去。到武德七年八月,更自原州(治平高,今宁夏固原)大举南侵,有万余骑到达豳州(治新平,今陕西彬县),离长安不到二百里地。唐高祖甚至欲焚弃长安,迁都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州)。李世民竭力反对,主张坚决抵抗,高祖乃命世民率兵抵御突厥,突厥旋亦退兵。
尽管唐初突厥贵族为了掠夺人口和财物,不时侵扰中原,但在这一时期中,突厥和唐之间的经济联系,还是非常密切的。唐武德八年,曾在北楼关设互市,与突厥交易,突厥卖给唐大批牲畜。当时中原地区受战乱影响,民间普遍缺乏耕牛,通过互市,使中原地区“杂畜被野”(《资治通鉴》唐武德八年),初步解决了内地耕畜不足的困难,这对唐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唐王朝也通过赠送和交换形式,把大量缯彩运往突厥,在武德二年,一次赠与突厥缯彩就有三万匹之多。突厥贵族取得中原大量缯帛,又往往用来作为商品,通过丝绸之路,销往欧亚非各处,所以这类物资交换的频繁进行,不仅有助于双方经济联系的加强,对欧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唐太宗刚取得帝位,突厥颉利可汗乘唐统治集团内部有冲突,又率十余万骑,号称百万,直抵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北面,唐太宗亲自指挥大军布阵阻击。唐军“军容甚盛”,“旌甲蔽野”(《资治通鉴》唐武德九年)。颉利可汗因悬军深入,不敢冒险决战,于是请和。唐太宗便厚赠金币,颉利可汗即引兵退走。
突厥汗国因受所处地理环境和畜牧经济的限制,并受高度发展的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它向典型的奴隶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复存在,因此迅速向封建社会转化。由于突厥汗国国内封建化程度加深,本部族内部的阶级分化,也就更加急速起来从唐王朝使臣郑元涛对颉利可汗所说的“今虏掠所得,皆入国人(指贵族),于可汗何有”(《资治通鉴》唐武德五年)几句话看来突厥的贵族阶级,在对外掠夺的战争中已积累了巨大财富。
而作为突厥汗国主要军事力量的部落成员,则由于对外进行掠夺的“兵革岁动”(《资治通鉴》唐贞观元年)与军费负担的“裒敛苛重”(新唐书·突厥传),经济逐渐衰颓,战斗力也大大地削弱下来。而且由于突厥牧主们对牧民的过度剥削,“伯克(牧主)与人民之间,相互水火”(突厥文阙特勤碑译文),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突厥汗国的统治已无法维持下去了。
2.东突厥内部的分裂及灭亡
从贞观二年到三年(公元628-629年),草原上又发生了严重的天灾,“频年大雪六畜多死”,以至于“国中大馁”;而颉利可汗因“用度不给,复重敛诸部”,以致政治局面发展到“下不堪命,内外多叛”(通典边防典·突厥的程度。
庞大的东突厥汗国,本来与被它所消灭的柔然汗国有其共通之处,即“这不是民族,而是偶然凑合起来的、内部缺少联系的集团混合物,其分合是依某一征服者的胜败为转移的”。
在东突厥汗国境内,除了突厥族人以外,主要构成部分是铁勒九姓,史称铁勒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北史•突厥传)。
此外还有九姓回纥、三姓骨利幹等部落,一共三十姓,也就是三十个部落,故东突厥可汗也称三十姓可汗。其余分布在北方外围的丁零、契骨,分布在东方外围的奚、霫、契丹,名义上固然是受东突厥役属,但是事实上,突厥族人并没有和他们真正地融合起来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部族国家。
铁勒族的薛延陀(分布在今阿尔泰山西南簏哈喇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乌伦古河流域)、回纥(分布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色楞格河和土拉河合流处)、拔也固(分布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嫩河中游和克鲁伦河以北)等十多个部落因东突厥征敛无度,首先举兵反抗。薛延陀最为强盛,有部帐七万余落,其酋长夷男自称可汗于漠北,进攻颉利可汗,破其四设(突厥号典兵者为设)。
回纥部落也有众十万,战士居半,在其酋长菩萨的指挥之下,于马鬣山一役,以骑兵五千,败东突厥骑兵十万,由此回纥势力强大,与薛延陀联合起来,成为突厥汗国内部的心腹大忠。此外奚、霍、契丹等数十部,也在贞观初年纷纷摆脱突厥汗国的役属,先后亲附唐王朝。
被掳掠到草原去的中原人民,这时也开始“自相啸聚,保据山险”旧唐书·张公谨传),和突贩奴隶主展开剧烈的斗争。
在东突厥汗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候,东突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尖锐了。颉利可汗初以兄子突利可汗(始毕可汗子)为东面小可汗,管领奚、契丹等数十部落,奚、契丹等脱离东突厥汗国的统治后,颉利可汗“以其失众责之”。
及薛延陀、回纥等举兵叛突厥,颉利可汗遣突利可汗率兵北讨,结果又为薛延陀击败,于是颉利可汗发怒,“拘之十余日而挞之”(《资治通鉴》唐贞观二年),由此引起突利可汗的深刻不满。
随后颉利可汗又征兵于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拒绝出兵,颉利可汗进讨突利可汗,突利可汗遂率部依附唐王朝。突厥统治阶级上层的分裂,大大地削弱了突厥汗国的统治力量。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军大破东突厥,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一度合并于唐。
三、东突厥灭亡后的政治遗产
唐对东突厥战争的胜利,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使北方人民的生活得到安定,这就有利于唐初生产的发展。同时战争胜利后,唐又用金帛从突厥奴隶主手里赎回了沦为奴隶的汉族人民。一次就有八万人之多,这些汉族劳动人民的返回故土,自然会增强中原农业上的劳动力。因此,这一战争的胜利,对于唐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有益的作用。
此外,这一战争的结果,使许多受突厥贵族奴役的少数族,挣脱了突厥汗国的残暴统治。并使他们与中原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这对于草原上各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东突厥汗国覆亡后,草原上的各族酋长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这正表示了他们全都承认唐王朝的领导地位,并迫切要求和唐王朝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联系的愿望。
当时东突厥余众,在颉利可汗失败之后,除了北附薛延陀,西奔西突厥之外,亲附唐朝的有十余万口之多。唐把归附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今陕西佳县、榆林、靖边一带,设立了祐、化、长三州都督府同时又在辽宁朝阳以南设立了顺州都督府,以统辖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塞上的突厥人。
除此以外,唐还在颉利可汗统治区内,设立了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下辖六个羁縻州。这六个羁縻州内的突厥部落,还保持他们原有的部落建制。羁縻州的刺史,也大都由突厥的部落酋长来担任;只是定襄、云中二都督由朝廷选派。在这一短短的时期内,汉族和突厥族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有了定程度的加强。
颉利可汗入唐以后,唐在太仆寺设置宾馆,对他厚礼款待,并赠以田宅。由于唐王朝采取了这样的政策,因而种族歧视这个问题,至少在唐初是不算严重的。所以在这次胜利不久,唐王朝就出现一批勇悍善战的“蕃将”至于部分突厥族人民,入居塞上之后,由于长期和汉族人民保持接触的缘故,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联系也更其密切。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原贴:历史上突厥为什么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