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作者:问天
帝王野史之西门庆 作者:寂寞剑客
强烈推荐《水浒仙途》
《水浒枭雄》灭辽灭金灭高丽灭东瀛,男主是现代基因变异的特种兵,身手超牛,最后统一了世界。
同时推荐狼行水浒,男主穿越成武松,也超级枭雄霸气
混社会的黑道头目武植化身武大郎,演绎出一段段或可歌可泣或香艳缠绵的故事! 铁血的山庄,宋辽的世仇,快意的人生,呼啸而来的红颜!请看《大宋贵王武植演义》! 本文部分参考史实,非严谨性架空历史...
MiaXinyu
《逼上梁山》作者:问天
帝王野史之西门庆 作者:寂寞剑客
强烈推荐《水浒仙途》
《水浒枭雄》灭辽灭金灭高丽灭东瀛,男主是现代基因变异的特种兵,身手超牛,最后统一了世界。
同时推荐狼行水浒,男主穿越成武松,也超级枭雄霸气
原贴:穿越或重生到水浒的小说
tracy-he
极品御用闲人:
别人都是无意间穿越,他却是想方设法穿越。他想回到宋朝去,因为他听人说,高俅就是靠着踢球混到了太尉。没想到,他真的穿越回到了北宋,而且直接穿越到了李师师的澡盆里。
在北宋,他虽然没有像自己预料那样踢球混碗饭吃,却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宰相蔡京视他为眼中钉,金国视他为大宋的中流砥柱,几次想置他于死地。便无论运气也好,本事也罢,他都能逢凶化吉。胸无点墨的他甚至还担任恩科的主考官。内容丰富,引经据典,穿越后在努力之下终于再创中华盛世,释百年积弱之耻,成为一代枭雄。
且看一位现代都市少年,是如何在北宋嬉笑怒骂的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又如何巧舌如簧,抱得美人归。(其中有收服梁山好汉为部下,最后推翻宋朝,建立燕朝好像是。。。很好看的一部小说已经完结了。灰常精彩好看。。)
水浒枭雄:
路见不平,他会拔刀相助,前提是对他有好处;美女有难,他会英雄救美,前提是美女可能以身相许.看一个枭雄怎样在水浒世界称雄.之后,拥有远超古人生命的他,不忍目睹爱人衰老,又将带着鸦片以传教士的身份游走欧亚大陆。
原贴:求水浒穿越小说
Хμ一心丶丢了一意
天魁星 呼保义-宋 江 天罡星 玉麒麟-卢俊义 天机星 智多星-吴 用 天闲星 入云龙-公孙胜 天勇星 大 刀-关 胜 天雄星 豹子头-林 冲 天猛星 霹雳火-秦 明 天威星 双 鞭-呼延灼 天英星 小李广-花 荣 天贵星 小旋风-柴 进 天富星 扑天雕-李 应 天满星 美髯公-朱 仝 天孤星 花和尚-鲁智深 天伤星 行 者-武 松 天立星 双枪将-董 平 天捷星 没羽箭-张 清 天暗星 青面兽-杨 志 天佑星 金枪手-徐 宁 天空星 急先锋-索 超 天速星 神行太保-戴宗 天异星 赤发鬼-刘 唐 天杀星 黑旋风-李 逵 天微星 九纹龙-史 进 天究星 没遮拦-穆 弘 天退星 插翅虎-雷 横 天寿星 混江龙-李 俊 天剑星 立地太岁-阮小二 天平星 船火儿-张 横 天罪星 短命二郎-阮小五 天损星 浪里白跳-张顺 天败星 活阎罗-阮小七 天牢星 病关索-杨 雄 天慧星 拚命三郎-石秀 天暴星 两头蛇-解 珍 天哭星 双尾蝎-解 宝 天巧星 浪 子-燕 青 石碣背面 书地煞星七十二员: 地魁星 神机军师-朱武 地煞星 镇三山-黄 信 地勇星 病尉迟-孙 立 地杰星 丑郡马-宣 赞 地雄星 井木犴-郝思文 地威星 百胜将-韩 滔 地英星 天目将-彭 玘 地奇星 圣水将-单廷珪 地猛星 神火将-魏定国 地文星 圣手书生-萧让 地正星 铁面孔目-裴宣 地阔星 摩云金翅-欧鹏 地阖星 火眼狻猊-邓飞 地强星 锦毛虎-燕 顺 地暗星 锦豹子-杨 林 地轴星 轰天雷-凌 振 地会星 神算子-蒋 敬 地佑星 小温侯-吕 方 地佑星 赛仁贵-郭 盛 地灵星 神 医-安道全 地兽星 紫髯伯-皇甫端 地微星 矮脚虎-王 英 地慧星 一丈青-扈三娘 地暴星 丧门神-鲍 旭 地然星 混世魔王-樊瑞 地猖星 毛头星-孔 明 地狂星 独火星-孔 亮 地飞星 八臂那吒-项充 地走星 飞天大圣-李衮 地巧星 玉臂匠-金大坚 地明星 铁笛仙-马 麟 地进星 出洞蛟-童 威 地退星 翻江蜃-童 猛 地满星 玉幡竿-孟 康 地遂星 通臂猿-侯 健 地周星 跳涧虎-陈 达 地隐星 白花蛇-杨 春 地异星 白面郎君-郑天 地理星 九尾龟-陶宗旺 地俊星 铁扇子-宋 清 地乐星 铁叫子-乐 和 地捷星 花项虎-龚 旺 地速星 中箭虎-丁得孙 地镇星 小遮拦-穆 春 地稽星 操刀鬼-曹 正 地魔星 云里金刚-宋万 地妖星 摸着天-杜 迁 地幽星 病大虫-薛 永 地伏星 金眼彪-施 恩 地空星 小霸王-周 通 地僻星 打虎将-李 忠 地全星 鬼脸儿-杜 兴 地孤星 金钱豹子-汤隆 地角星 独角龙-邹 润 地短星 出林龙-邹 渊 地藏星 笑面虎-朱 富 地囚星 旱地忽律-朱贵 地平星 铁臂膊-蔡 福 地损星 一枝花-蔡 庆 地奴星 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 青眼虎-李 云 地恶星 没面目-焦 挺 地丑星 石将军-石 勇 地数星 小尉迟-孙 新 地阴星 母大虫-顾大嫂 地刑星 菜园子-张 青 地壮星 母夜叉-孙二娘 地劣星 活闪婆-王定六 地健星 险道神-郁保四 地耗星 白日鼠-白 胜 地贼星 鼓上蚤-时 迁 地狗星 金毛犬-段景住 这些绰号富有神韵,江湖上一听绰号,马上想见其为人,“智多星”的计谋,“及时雨”对人的扶危解困,一见此人如大寒甘霖,而“鼓上蚤”的身轻如燕,在鼓上弹跳如簧。但仔细阅读《水浒传》众好汉的绰号的命名乃有规律,并被后世的武侠小说继承,就象方程式,可以代换。 武器符号加人名式: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金枪手徐宁、双枪将董平;动物符号加人名式:豹子头林冲、金钱豹子汤隆、双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古代英雄加人名式:小李广花荣、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地名符号加人名式:菜园子张青、镇三山黄信;神怪符号加人名式:母夜叉孙二娘、赤发鬼刘唐、活阎罗阮小七;职业符号加人名式:神医安道全、圣手书生箫让;身体特征加人名式:一丈青扈三娘、摸着天杜千等
Hmily
1、穿越之宋末水浒
穿越之宋末水浒是一部连载于17k小说网的小说,作者是蒙汗骑士。
内容简介:
他前世不过是一个颓废的肥胖宅男,却在一次意外中来到了北宋末期,在这里,梁山聚义、方腊起义、贪官当道、金兵侵略,且看他如何颠复历史,让靖康之耻不在发生!
2、《水浒求生记》
《水浒求生记》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网络小说,作者是他来自江湖 。
内容简介:
我的心腹都在哪里!?这是原本轨迹中梁山泊开山祖师王伦在垂死前所发出的最后哀嚎。然而,皆因一场雷劫让历史偏离了既定的主线。
动荡的大宋时局,崩坏的伦理朝纲,觊觎的恶邻女真,霸蛮的强客欺主,内忧外患中是生存还是灭亡,留给白衣秀士王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且看一个现代国企小主管穿越宋朝,附身著名倒霉鬼王伦后的水浒求生之路。
3、水浒之腹黑武三郎
水浒之腹黑武三郎是17k小说网连载的的历史穿越类小说,作者是末日预言者。
内容简介:
武易,绰号浪子,因为家中排行第三,又名武三、武三郎,是四大名着《水浒传》中只字不提的一个未知人物。 武三郎在束发之年与人斗殴时,一命呜呼,事出巧合的被来自21世纪的秦风穿越到这武三郎的身体之上。可恨可气的是穿越后的武三郎可以预测所有人的命运,却是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在一个已知的年代,过活着未知的人生。
4、重生之九纹龙大闹水浒
乌衣贵族玄幻小说作家。
内容简介: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窗户,照进屋内,温暖着初春的瑟瑟,暖洋洋得相当妩媚。 张建安的头疼得厉害,仿佛要裂开一般。二锅头的余劲,还深刻地残留在脑细胞中,提醒他昨晚足足喝了三瓶二锅头,最后也不知道是怎么回来的。
5、水浒之我是晁盖
水浒之我是晁盖的作者是英年早肥,在幻剑书盟网发布。是一本历史穿越小说。
内容简介:
不一样的晁盖,看他如何把宋江玩弄于股掌之间,看他如何左右宋朝的格局,看他如何创造一段辉煌的历史。
原贴:穿越水浒的小说
lwviviez
有马荣成写的风云小说,但那是风云前传性质的,所讲与风云漫画所讲截然不同
马荣成并没有创作 根据漫画而写的小说
所以你看到的故事和漫画差不多的小说都是看过漫画的读者自己改的小说
风云小说吧精品区里有的 或者留下邮箱 可以发给你
原贴:风云小说
天空
《逼上梁山》作者:问天
帝王野史之西门庆
作者:寂寞剑客
强烈推荐《水浒仙途》
《水浒枭雄》灭辽灭金灭高丽灭东瀛,男主是现代基因变异的特种兵,身手超牛,最后统一了世界。
同时推荐狼行水浒,男主穿越成武松,也超级枭雄霸气
原贴:穿越或重生到水浒的小说
白菜头
天魁星 呼保义-宋 江
天罡星 玉麒麟-卢俊义
天机星 智多星-吴 用
天闲星 入云龙-公孙胜
天勇星 大 刀-关 胜
天雄星 豹子头-林 冲
天猛星 霹雳火-秦 明
天威星 双 鞭-呼延灼
天英星 小李广-花 荣
天贵星 小旋风-柴 进
天富星 扑天雕-李 应
天满星 美髯公-朱 仝
天孤星 花和尚-鲁智深
天伤星 行 者-武 松
天立星 双枪将-董 平
天捷星 没羽箭-张 清
天暗星 青面兽-杨 志
天佑星 金枪手-徐 宁
天空星 急先锋-索 超
天速星 神行太保-戴宗
天异星 赤发鬼-刘 唐
天杀星 黑旋风-李 逵
天微星 九纹龙-史 进
天究星 没遮拦-穆 弘
天退星 插翅虎-雷 横
天寿星 混江龙-李 俊
天剑星 立地太岁-阮小二
天平星 船火儿-张 横
天罪星 短命二郎-阮小五
天损星 浪里白跳-张顺
天败星 活阎罗-阮小七
天牢星 病关索-杨 雄
天慧星 拚命三郎-石秀
天暴星 两头蛇-解 珍
天哭星 双尾蝎-解 宝
天巧星 浪 子-燕 青
石碣背面 书地煞星七十二员:
地魁星 神机军师-朱武
地煞星 镇三山-黄 信
地勇星 病尉迟-孙 立
地杰星 丑郡马-宣 赞
地雄星 井木犴-郝思文
地威星 百胜将-韩 滔
地英星 天目将-彭 玘
地奇星 圣水将-单廷珪
地猛星 神火将-魏定国
地文星 圣手书生-萧让
地正星 铁面孔目-裴宣
地阔星 摩云金翅-欧鹏
地阖星 火眼狻猊-邓飞
地强星 锦毛虎-燕 顺
地暗星 锦豹子-杨 林
地轴星 轰天雷-凌 振
地会星 神算子-蒋 敬
地佑星 小温侯-吕 方
地佑星 赛仁贵-郭 盛
地灵星 神 医-安道全
地兽星 紫髯伯-皇甫端
地微星 矮脚虎-王 英
地慧星 一丈青-扈三娘
地暴星 丧门神-鲍 旭
地然星 混世魔王-樊瑞
地猖星 毛头星-孔 明
地狂星 独火星-孔 亮
地飞星 八臂那吒-项充
地走星 飞天大圣-李衮
地巧星 玉臂匠-金大坚
地明星 铁笛仙-马 麟
地进星 出洞蛟-童 威
地退星 翻江蜃-童 猛
地满星 玉幡竿-孟 康
地遂星 通臂猿-侯 健
地周星 跳涧虎-陈 达
地隐星 白花蛇-杨 春
地异星 白面郎君-郑天
地理星 九尾龟-陶宗旺
地俊星 铁扇子-宋 清
地乐星 铁叫子-乐 和
地捷星 花项虎-龚 旺
地速星 中箭虎-丁得孙
地镇星 小遮拦-穆 春
地稽星 操刀鬼-曹 正
地魔星 云里金刚-宋万
地妖星 摸着天-杜 迁
地幽星 病大虫-薛 永
地伏星 金眼彪-施 恩
地空星 小霸王-周 通
地僻星 打虎将-李 忠
地全星 鬼脸儿-杜 兴
地孤星 金钱豹子-汤隆
地角星 独角龙-邹 润
地短星 出林龙-邹 渊
地藏星 笑面虎-朱 富
地囚星 旱地忽律-朱贵
地平星 铁臂膊-蔡 福
地损星 一枝花-蔡 庆
地奴星 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 青眼虎-李 云
地恶星 没面目-焦 挺
地丑星 石将军-石 勇
地数星 小尉迟-孙 新
地阴星 母大虫-顾大嫂
地刑星 菜园子-张 青
地壮星 母夜叉-孙二娘
地劣星 活闪婆-王定六
地健星 险道神-郁保四
地耗星 白日鼠-白 胜
地贼星 鼓上蚤-时 迁
地狗星 金毛犬-段景住
这些绰号富有神韵,江湖上一听绰号,马上想见其为人,“智多星”的计谋,“及时雨”对人的扶危解困,一见此人如大寒甘霖,而“鼓上蚤”的身轻如燕,在鼓上弹跳如簧。但仔细阅读《水浒传》众好汉的绰号的命名乃有规律,并被后世的武侠小说继承,就象方程式,可以代换。
武器符号加人名式: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金枪手徐宁、双枪将董平;动物符号加人名式:豹子头林冲、金钱豹子汤隆、双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古代英雄加人名式:小李广花荣、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地名符号加人名式:菜园子张青、镇三山黄信;神怪符号加人名式:母夜叉孙二娘、赤发鬼刘唐、活阎罗阮小七;职业符号加人名式:神医安道全、圣手书生箫让;身体特征加人名式:一丈青扈三娘、摸着天杜千等
周颖雯的爸爸
我和你一个想法,太那个了,可那个时候和现在一样,你写反动的也不让你出啊!是不是?!消消气!我推荐基本给你!
宋末水浒
水浒枭雄
娘山108星少女
史上第一混乱
高衙内新传
斗宋(写的不错,可惜太监了)
水浒仙途(也太贱了)
逼上梁山
宋时行
穿越水浒
重生之宋江之女
宋义
原贴:求水浒穿越小说
超级洁洁猪猪
马荣成与丹青写的风云外传,包括
风云小说第一部·惊世少年
风云小说第二部·搜神篇
风云小说第三部·倾城之恋
风云小说第四部·魔渡众生
风云小说第五部·再见无名
风云小说第六部·四大天王之夜叉
风云小说第七部·千神劫之再世情缘
风云小说第八部·九天箭神
风云小说第九部·天哭
风云小说第十辑——剑圣无双
风云小说第十一辑——十二惊惶
风云小说第十二辑——天下神兵之雪饮神锋
风云小说后传——神武纪
风云小说后传——神武纪2 西游错
目前就出了这些
原贴:风云小说
灰原猫
原贴:穿越或重生到水浒的小说
scott_cyg
原贴:穿越水浒的小说
Leo龙泓全
zpzzy20
annyamos
慎行
期伢er
灯灯小猪090511
总想在路上
原贴:求水浒穿越小说
莫怕黑
春秋政权漫山遍野的鬼怪乱爬,彼此厮杀升级,这样确凿很乱,只有五霸故事比较清楚。战国时期大家都进化的差不多了,就战国七雄立在那儿呢,小国不剩几个了,这个我觉得并不乱。
至于认为五代十国比春秋战国更乱,主要还是题主五代十国接触得比较少吧。
毕竟五代十国的政权比春秋时期的政权数量少太多,时间跨度也短了大概二百四十年。然后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逻辑还是很清晰的。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水浒传》
题主是读书家的话,南方政权单靠人物逸话应该也可以记忆。因为五代十国时期的趣闻也挺多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也算少数能在知乎上与“今已亭亭如盖矣”媲美的名句了。凝望
1. 五代十国混乱是一方面是因为唐朝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有军权,逐渐不听朝庭命令,也就是相当于各大区司令专权,比较有明的“安史之乱”就是例子.另一方面是因为死太监可以随便决定皇帝生死,使得像李世民一样牛的皇帝不可能再有,掌控不了大局.所以各地方自立小朝庭,相当于军阀混战,所以五代十国(其实是十一国).
2. 打仗其实就是打钱,所以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五代十国农业生产肯定受到影响,粮食不够,所以人吃人.唐末以残暴著名的军阀秦宗权为最,他的部队行军,一向不带粮秣,只用车子载着盐腌过的人尸,饿了就割肉烹食.
追本溯源的话,根子在节度使制度,也就是掌握了军事权力就相当于掌握了所有权力。由之而来的题干中隐含的不守规则(比如对天子的不顺从啊,对杀戮的不节制啊,以下犯上)等等就很顺理成章了。拿到枪杆子的话事,这种规则下可不就这样么。
而节度使不受控制的根子在安史之乱后续问题的处理。不用举例证明的是,在玄宗治内,直到贤相张九龄时期,中央对各地的统治力都还很稳固,这也是被称为“开元盛世”的时期。李林甫上台之后,就每况愈下了。但如安禄山,还能本着对李林甫的顾忌不敢心存反念,但这种靠个人的狡猾维持的恭顺是不足长久的,制度设计上的缺失终究不能靠个人弥补。
而安史之乱本身就是地方大员掌握军事权力后足以威胁皇权和中央统治的实例,安禄山叛乱的时候身兼三镇节度使,使河北成为唐朝治下的国中之国。而解决了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并没有运用足够的政治智慧解决河北孤悬于中央统治外的痼疾,反而设了四镇节度,意欲以分权来避免灾祸,结果反而导致河北四镇再次从中央控制中脱离,甚至可以自行任命官员不经中央批准。从此尾大不掉,之后愈演愈烈。不受节制的节度使再也不仅仅局限于河北四镇。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会急剧衰弱到肃宗朝的地步,也可能会有其他防范在日后可以弥补这种地方军事上的绝对控制。但也不好说。
再往下深究一层,节度使的前身行军大总管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节度使一职在睿宗朝成为固定职衔,自玄宗朝大盛。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根本我觉得还是缘于府兵制的崩溃,在府兵制下,番上宿卫制度导致将领不能拥兵自重。这样就杜绝了之后藩镇割据的可能性。但府兵制的崩溃有其必然性,均田制的破坏和久戍不归都导致到了玄宗朝,府兵制已然成为恶政,不可能继续实行下去。除了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北衙禁军对南衙禁军的消解和高宗朝以来的历次政变,也彻底地改变了玄宗朝的军事结构。在转变过程中,未曾从制度上对节度使的权力做出足够监督和防范是后来产生问题的根本。从中央到地方这中间巨大的权力真空,被节度使攫取了。
当肇始者和模仿对象是安禄山的时候,之后五代十国的种种混乱和惨剧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宋朝是如何解决这一切的呢?结论也是制度设计。
经过的中唐之后的纠缠乱局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大戏,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宋朝对武将的严密防范是为什么了。
宋太祖赵匡胤设计了更戍法,又称出戍法,直到宋神宗时被废止,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各地驻军定期轮换,和府兵制的番上宿卫本质上是一回事,将领不能长期固定统领手下兵丁,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就被杜绝了。
终宋一朝,对武人的防范和压制自始至终都很强烈。比如宋朝官员有文资和武资之分,同级的官员见面,文资一定是在武资之上的。
枢密院的设立,枢密院又称枢省,是宋朝中央对军事负责的机构,但枢密院的官员是文官,也就是中央主管全国军事的,全是文人。而宋朝讲究“将从中御”,也就是大的军事行动,必须通过枢密院审核批准,武将在战场自作主张行动,哪怕获胜也是要受罚的,这保证了中央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下沙博爱
说起五代十国,所谓的五是经历的五个朝代,十就是周边的十个独立政权,在短短的五六十年间经历了这么多朝代和政权,简直都分配不过来。朝代政权多,这也就罢了,关键是每个朝代还都经历了先后不知道多少个皇帝,加起来这么多任帝王,大概一人也轮不上几天了吧,可能除了专门研究这个时期的专家学者之外,没人能分清他们了。这段时期为什么会乱到这种地步,皇帝这么多,难道全都寿命很短吗?这还真是一个原因,这个时期的皇帝普遍英年早逝,他们并不是正常死亡的,而是被杀掉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被杀掉,五代十国为什么这么乱,基本逃不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节度使特别喜欢造反,五代十国里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节度使造反,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权力啊,谁不想当皇帝,而且由于从晚唐遗留下来的传统,节度使手中可是个个有实力的,没一个空头司令。权力虽然好但也不是人人都爱,有的时候也是皇帝在逼人家节度使造反,有实力肯定就会招来不信任,皇帝就想出来一个移镇的法子,顾名思义就是从一个镇掉到另一个镇,把他们跟所带的军队给剥离开,这样帝王的皇位得以稳固。但是这些措施都让节度使产生了造反的想法。
第二个是士兵经常倒戈,最有名的赵匡胤不也是被手下黄袍加身给送上了皇位吗。士兵为啥这么喜欢倒戈呢,主要还是穷,那个乱世当兵打仗基本就是一种职业了,靠打仗挣钱养家糊口,搞农业的基本都朝不保夕揭不开锅。而倒戈,一旦成功了就意味着会获得更大的奖励、更多的金钱,一般要造反进京的都会给士兵一点承诺,成了之后给多少钱作为奖励。
文官劝进也是一个因素,劝进就是来为那些造反的节度使去京城做皇帝的。文官为什么喜欢劝进,也就是喜欢跳槽选择另一个皇帝,主要是不跳槽就没有办法活,乱世是武将的天下,一般的文官是很弱小的,手里没有权利,只能依附这些手握实权的武将,简直是铁打的文臣,流水的皇帝,不管谁造反成功了,只要有人坐上这个位置,文官就会谗言进劝为保实权。
第四个是宰相弄权,五代时期弄权的宰相很多,多到一部五代史讲的都是也宰相权臣弄权史。宰相大部分都是文臣,我们也说了那个时候文臣处于弱势,文臣的头头也就是宰相一般都不甘弱小不想枉读多年圣贤书,他们就希望通过控制朝政,控制皇帝达到掌权的结果,但是一般都会适得其反招的节度使造反,毕竟清君侧是个造反的好理由,千百年如此。
铠甲勇士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的时间从907年开始,到979年结束,前后共72年。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之频繁,社会之动荡,一点也输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五代十国为什么这么乱呢?
首先是自唐朝中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善,而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的倾向更加明显,唐王朝中央几乎已经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唐王朝灭亡后,北部中原地区虽然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等王朝,但是存在时间都不长,原因就在于每一个王朝都和唐王朝一样面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掌握藩镇的武人集团先后称帝。
五代十国时期的复杂的民族关系也是导致乱局频仍的一个重要原因。五代十国时期,北部的契丹政权已经兴起,并且大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因而借着中原的乱局频繁干涉中原王朝的政局。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幽云十六州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被后晋割让给契丹的。
桐桐妈妈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中国古代以正统史观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区,占据着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区,以正统自据,故后来的史学家著五代史。而十国及其余政权被称为割据势力。除后梁、后晋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后晋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两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十国仅除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
五代与十国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唐末爆发黄巢起义,曾经的盛世王朝将要成为历史,907年唐王朝正式灭亡。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朝。907到960这短短的半个世纪五十多年的时间,这段历史时期华夏民族到底经历了什么呢?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是多么的混乱,这段历史时期与之相比就混乱而言只能说更甚。由新五代史中给予了这段时期一个读起来就很乱的称号“五代十国”,加起来也就十五个,但要是想想五十年间十五个,那就不得了。这段时期到底怎样乱呢?
从每个国家开始和灭亡方面分析下。先从北方说起,唐末的黄巢起义使得大唐气数已尽,无力回天,907年朱温篡位,建立后梁,开启了五代时期。后梁存在了十几年吧,然后就被李存勖(这个呢也算是唐后裔吧,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灭国了,923年建立后唐。937年晋军联合契丹军南下灭后唐,后晋建立。946年的时候后晋被辽国所灭,辽国正是建立。中原大地无主,这个时候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950年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在世宗柴荣的经营下收复了不少失地,奈何天公不作美,病死了。后世子孙无能,在960年被赵匡胤篡夺,宋朝开始,五代结束。北方大体是这么个情况,南方与之相比那是有过之也有及。南方呢,可以从江南各国和湖广两个方面讲起,江南各国有:902年唐时封的吴王杨行密建都广陵,在后期唐朝大乱灭国之后,919年正式改元建立了吴国;937年的时候徐知诰篡夺吴国睿帝之位,吴至此吴国灭亡,齐国建立。在北方后唐灭国之后,939年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并改名李昪,立国号为唐,时称南唐。南唐的东南方向还有吴越国与闽国。吴越国是由后梁封的,建立者为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907年建国。闽国也是由后梁封的建立者是观察使王潮,909年称闽王。湖广偏僻地区被另外几个国家占据着。大体上每个国家的开始与灭亡时间就是如此。短短几年一个国家,南北方交替着,时间线上都是混乱的。
从国家建立方式上,作为老百姓求得就是一个现世安稳,家人平安。在“五代十国”这个时间段,现世安稳,家人平安是奢望,能够活下来都是三生有幸了。每个国家能够建立,与前一个朝代厮杀是必然的,战争就成了五代十国的显著符号。有名字史书上有记载的战役有二三十场之多,如潞州、牙潭、魏州等,再加上平时的小打小闹,夸张点讲天天都是战争也不为过的。有战争就会有伤亡,百姓不能够安居乐业,如何平静的生活;中原大地一个国家的战争都可以造成生灵涂炭,这个时期那么多个国家混战,情况可想而知了,如何一个乱字了得。五代十国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君不君、臣不臣,内乱频发,夺位篡位、儿子杀老子、下属杀上司更是常见。五代十国为什么这么乱,基本逃不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节度使特别喜欢造反,五代十国里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节度使造反,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权力啊,谁不想当皇帝,而且由于从晚唐遗留下来的传统,节度使手中可是个个有实力的,没一个空头司令。权力虽然好但也不是人人都爱,有的时候也是皇帝在逼人家节度使造反,有实力肯定就会招来不信任,皇帝就想出来一个移镇的法子,顾名思义就是从一个镇掉到另一个镇,把他们跟所带的军队给剥离开,这样帝王的皇位得以稳固。但是这些措施都让节度使产生了造反的想法。
第二个是士兵经常倒戈,最有名的赵匡胤不也是被手下黄袍加身给送上了皇位吗。士兵为啥这么喜欢倒戈呢,主要还是穷,那个乱世当兵打仗基本就是一种职业了,靠打仗挣钱养家糊口,搞农业的基本都朝不保夕揭不开锅。而倒戈,一旦成功了就意味着会获得更大的奖励、更多的金钱,一般要造反进京的都会给士兵一点承诺,成了之后给多少钱作为奖励。
文官劝进也是一个因素,劝进就是来为那些造反的节度使去京城做皇帝的。文官为什么喜欢劝进,也就是喜欢跳槽选择另一个皇帝,主要是不跳槽就没有办法活,乱世是武将的天下,一般的文官是很弱小的,手里没有权利,只能依附这些手握实权的武将,简直是铁打的文臣,流水的皇帝,不管谁造反成功了,只要有人坐上这个位置,文官就会谗言进劝为保实权。
第四个是宰相弄权,五代时期弄权的宰相很多,多到一部五代史讲的都是也宰相权臣弄权史。宰相大部分都是文臣,我们也说了那个时候文臣处于弱势,文臣的头头也就是宰相一般都不甘弱小不想枉读多年圣贤书,他们就希望通过控制朝政,控制皇帝达到掌权的结果,但是一般都会适得其反招的节度使造反,毕竟清君侧是个造反的好理由,千百年如此。
最后一个就是契丹时不时来进犯。中原国家的五代时期是一个大混乱阶段,但那个时候的契丹族却刚好走向了强大不断外扩,对中土国家的骚扰就没断过,再加上还有个石敬瑭为了皇位借兵都借到了契丹,地都割出去了,让中原国家走到了绝对劣势的地位,直接亡了后晋。契丹时不时的骚扰让本来就混乱的局面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lsyvsem
中央政权的权威性、国家正常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被破坏,导致草头王自立的门槛大大降低,而篡杀夺位极易模仿,所以杀夺频繁,而中央虚弱,无力维系权威和秩序,只能绥靖委蛇,进一步助长军事投机者们。
所有的乱世都是这样,阿富汗如此,当前的叙利亚也是一样。
吃饱了的鱼
五代十国乱世的根子在于唐太宗,在于唐太宗处理父兄嫂侄之间的关系时没有伦理道德,采用野蛮无序,不理性的行为,导致社会逐步失去理性,逐步变得无序。
我们的祖先讲究井然有序,主要体现在用儒家文化来治理国家及个人,儒家文明不仅贯穿个人修养,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核心。
儒家讲究民为贵,君为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做皇帝的奴隶。比如宋作为儒学比较兴盛的皇朝,君主的权利是受到制约的,并不能随心所欲。
儒家讲究三纲五常,讲究传承,讲究文明理性,讲究井然有序,讲究知恩图报,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是中华大家庭得以九九归一的核心。儒家似水,看似软弱无力,实则以柔克刚,凝聚力无限。
中华民族作为唯一的文明古国得以传承至今,儒学作为核心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虽很复杂,但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核心是围绕文明理性,井然有序展开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有了好的规则,大家去遵守,社会才能有秩序,社会才能得到发展。
如果社会野蛮,不讲文明,秩序混乱,没有规则去供大家遵守,即使很强大,也只是貌似强大;人与社会一样,野蛮无序,风必摧之。
如同我们的交通,有交通法规,遵守我们的交通法规,则可以交通顺畅;反之,即使少数人不遵守交通法规,也会到处塞车,一片混乱。
中华文明讲究文明理性,讲究井然有序,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讲究内敛,讲究以柔克刚,讲究韬光养晦,讲究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讲究妥协,讲究协调;讲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讲究不主动挑衅,面对问题时会理性分析,不会一根筋;会伺机而动,形同太极,貌似保守,却能暗暗积聚能量,不发则已,一发惊人,当然爆发也是有序有度的。
在中华文明史上也曾因为野蛮无序,磕磕绊绊。
盛唐建立了世界上当时最强大的帝国,李世民是一代英主,他有雄心壮志,确实在开疆拓土上成就很大,只是他个人在生活上野蛮不理性,对父、兄、嫂子、侄子的关系处理的不好,有违伦理,这样的处理方法致使以后的皇帝也没有伦理道德,上层社会弥漫野蛮无序,皇帝、大臣、武将竞相效仿,以至于安史之乱,以至于只要有枪杆子就可以出政权,以至于潘镇割据,以至于更黑暗的五代十国。
宋最大的功绩不是其他,在于按儒学重建文明理性的社会新秩序,才会有319年延续。
中华文明以外的古文明全部凋落,因为没有核心凝聚力而亡。
号称世界最大的第一强国蒙古,因为野蛮不知进化,存在不过百年,至今仍苟活着。
现代社会对于国家和个人也要有指导思想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核心是好的,但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儒家思想不要囫囵吞枣,不要墨守成规。好的,要吸收,要提升;确实不好的,要摈弃,要改进,让儒家思想跟得上时代。我们要继承,要改造,要发扬。
太阳雨
题主是一个很有佛心的人,非常棒。
题目其实不止是五代十国,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战争总是会造成生灵涂炭的。三国时代的混战,就造成了“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的惨剧。
那么,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具体每一次战争,都可以找到每一次的理由。比如,李存勖讨伐朱温,那是有老爹的遗命;周世宗进攻契丹,那是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只局限这里,显然不能解释所有的战争的爆发。
真正的原因在于,发动战争的人,无需在战争中死去,却可以通过战争获得名望,权利,财富。所以,为什么战争频发?因为发动战争的人,并不需要付出代价。
levanalissy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比五胡乱华,战国七雄还要乱的多,因为这是一个大分裂时期,各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快,这就是大家容易搞混乱的地方,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五代十国,带你亲自体验五代十国的历史!让你不再混乱,搞清楚中国最混乱的时代,好在茶余饭后有一个侃大山的机会。说五代十国就要先从它的形成说起,唐朝实行的是藩镇制度,唐朝前期的时候还好,但是到了末年朝廷无能藩镇割据,导致各地的军阀势力不断扩大,最后唐朝支撑了150年就垮下去了!
大唐这个最大的障碍垮掉以后,各地的藩镇节度使的机会就来了,于是他们觉得自己从上到下都是被圣光笼罩,像是受到神圣的指引,于是纷纷宣布独立,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于是就出现了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即: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在当时是最具影响的,但是朝代太多后世为了和以前的朝代进行区分,所以在每个朝代的前面都加了一个后,这就是:五代,关于十国本场就不说了,因为十国都是一些很小的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五个国家。
首先说一说后梁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开国皇帝是朱温,这个朱温在历史上也是一号人物,他原先是黄巢的手下的大将,投降唐朝后被封为宣武节度使,最后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建立了梁朝,也就是后梁,他根据唐玄宗的留下的“经验”,喜欢给自己的儿子带绿色的帽子,经常搞出一些超出道德底线的事情,随后朱温被自己的第三子朱友珪灭了,但是朱友珪还没有把皇位焐热,就被皇四子朱友贞干掉了,朱友贞就是后梁的梁末帝,后梁是被朱温的老对手李克用给消灭的,因为之前朱温暗杀过李克用,所以他记仇了,随后李克用消灭的后梁,建立了唐。
李克用在灭亡后梁,觉得自己大仇已报就去世了,于是他的儿子李存勖继位,但是他这个儿子不争气,就知道唱戏和戏子乱来,就在他和戏子开心玩耍的时候,他的皇后刘氏也在“搞经济”,刘皇后把国库当成了自己的钱包,看得出她是一个爱钱的女人,所以后来皇帝要打仗需要军费的时候,刘皇后就是不给,气得李存勖戏也不唱了,随后在这两口的经营下,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了,这个人就是李嗣源但是这皇帝胆子比较小,听说自己的儿子要抢自己的皇位就被吓死了,随后李从珂登基,但是由于和石敬瑭相互猜忌,最后石敬瑭用燕云十六州换来契丹帮助自己。
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干掉了李从珂建立了后晋,但是石敬瑭用燕云十六州换取的契丹资源,直接导致了燕云十六州在随后的三百年都没有收回,知道朱元璋时期才被收回来,这个石敬瑭建立后晋以后因为手段龌龊,所以被其他国家看不起,于是整日闷闷不乐,最后郁郁而终,随后他的儿子石重贵上台当了皇帝,石重贵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上台后开始和契丹叫嚣,但是契丹也不惯着他,随后就举兵攻打了石重贵,最后石重贵被消灭,契丹随后建立了大辽,但是契丹始终是外族,所以随后汉族有一个汉子站了起来,他就是刘知远,直接就把契丹打了回去,建立了汉。
这个后汉建立的很有骨气,当然刘知远也是一个重义气的汉子,就把这些好兄弟封了大臣,随后他就去世了,在临终前他把国家大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祐,还吩咐了自己的老兄弟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个刘承祐是一个有想法的皇帝,他上台后发现这几个叔叔都不会治理国家,于是非常的不尊重他们,于是就把他们纷纷赐死了,最后他还密谋想杀郭威,郭威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就把起兵造反了,随后就把刘承祐消灭了,接着他就建立的周朝。
郭威的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被后汉杀害了),于是他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这个柴荣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15岁就当了兵,24岁就当了将军,33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他的曾经把燕云十六州抢回了一半,但是奈何自己身体不好,最后撤军,在39岁的时候就病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七岁的小儿子,最后契丹打了上来,赵匡胤在兵至陈桥时,搞了一个陈桥兵变,随后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至此五代十国结束,大宋江山建立。
Hattie~
陈桥兵变发生在公元960年,后周柴荣公元959年去世,英年早逝才34岁。陈桥兵变的过程非常短和迅速,960年的大年初一报契丹来犯,仓促之间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出战;初三行军至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初五返回开封;仅仅五天的时间。
无论日后赵匡胤再如何辩解不知情,如何显示自己是被兵将们黄袍加身,已经什么殿前都点检当天子之类童谣等等,从事后结果看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兵变。这场兵变从当时人的角度看,其实和整个五代十国又一场兵变差不多。
950年郭威也是带兵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返回开封,951年郭威称帝。看样子是不是和这很相似。只是和这有点不一样的是当时的后汉政权立国有些短,刘知远赶契丹离中原后建国时是公元947年。刘知远不久就死去,继任的皇帝振不住了,开始消地方节度使兵权。具体过程不讲了,反正是郭威的全家是被杀了,仅跑了个继子郭荣,也就是后来的柴荣,郭威后来杀入汴梁,以后的故事就是后周的建立。同样的事情九年后再次发生,郭威算是被迫的,仓促之间的事。而陈桥兵变是静静的,仅仅有韩通被杀。如此有计划的事情,赵家的家属当然不会有事的。城里城外是有准备和配合的,瞒着只是王博、赵质和柴家的孤儿寡母。但赵匡胤掩饰之举也是应该的,总不能赤裸裸的说我就造反了,这样是不行的。
再回过头说947年的事,那一年是后晋灭亡。后晋的灭亡是成也契丹,败也契丹。后晋最有的就是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契丹得以进入中原,中原失去屏障无险可守,在大平原上以步兵对抗游牧民族骑兵的不利影响。其实我们感概的是,以后宋一直未收回,并且在对待外患上一直没有成效,宋以后整体败亡于蒙元,所以对此有所不甘而已。其实契丹公元907年就已经建国,这个时间要看清楚,这一年是唐亡的时间。就是说契丹比宋早五十多年呢?当时的太原和幽州的节度使已有多次借助契丹人和中原对抗的历史。但当时石敬瑭和后唐对抗时,答应的条件太大些,不仅仅称儿皇帝、岁贡而且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在契丹人帮助下,936年得以灭后唐建立后晋,在这之中不要简单的说勾结、卖国之类的话。从这前后的发展脉络看,这一切都是中国统一过程中的必须面临。后唐大致统一中原后,有目的的消除节度使的权利,进而完成集权也是唐亡以后重新统一的应该的策略。石敬瑭就是太原留守,在这被削权过程中,借兵反后唐罢了。从这可以看出重新统一过程中的反复和为难之处。不整节度使吧,一堆骄兵悍将在哪里不好好听话;限制吧,他们就造反,唉反正是为难。但此时可以看出五代已和魏晋南北朝不一样了,无论咋打 中原的统一趋势一直很清晰明朗。这这就是历史的趋势。南方和周围的十国不用搭理,五代是没腾出手,一旦完成内部整合,收拾十国还不是什么大问题。日后发展也看出没啥折腾的。
但这后晋当儿皇帝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反正诸将和群臣是不舒服,多少有点屈辱。石敬瑭942年死后,石重贵当皇帝后不想这么憋屈,那就不纳贡不称儿皇帝了,契丹当然不愿意。契丹和后晋944年、945年、947年先后三次交战;最后一次时后晋杜重威降契丹,汴梁被攻破,石重贵被俘至北方,北宋年间公元974年死在北方。这一幕看似相识否!简直就是靖康耻的预演。契丹人感觉不错,不走了,改国号辽,看清楚就是在汴梁改国号为辽的。感觉这和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国王在法国的凡尔赛宣布称帝建立德国差不多。
大家是不是感觉当时的节度使们咋这么无耻啊,卖国贼咋这么多。其实不然,我们现在的夷夏之防是后世才有的。我们的现在的很多正统的看法很多来自明朝。举例简单的说,在宋以前,史书均是以北朝为正朔,魏晋南北朝是以魏晋为正统的,但到明朝以后就改为以蜀汉为正统,这不见得是三国演义的问题,是明朝人以后有蒙元的问题而改的。
再回到五代,五代的第一个后梁是朱温建立的;剩下四个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却均是李克用的后代和部速属建立的,李克用却不是汉人,是沙陀人。这之中石敬瑭也是沙陀人,所以有人骂石敬瑭汉奸是不对的。从这些情况看,当时北方从五胡乱华以后,一直是胡汉相互融合之中,有唐一代,在北方也一直用胡人任节度使领兵打仗的。安史之乱是安史是胡人,但对抗安史的哥舒翰等很多也是胡人。安史之乱后,河北六镇也多有胡将,当时人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但契丹人和中原这些长居此处的胡人不同,他们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最大问题不仅仅光是马的问题,而是游牧民族轻后勤或是说没有后勤。这种特点是生产方式形成的,这种方式下,游牧民族可以大范围迂回包抄作战等。蒙古对付中东欧洲国家时,就是这类战术,欧洲国家习惯于小范围平推的阵地战,这种几百公里迂回作战真是没见过的。
回到契丹这里就产生问题了,已经在汴梁建立辽了,就好好整合各路人马。收赋税,设百官等等制度开始建国呗,契丹打下汴梁后,当时人五代的百姓也见多了,就当又一次改朝换代。
最多兵士再抢掠一番得了,反正每次都是这样的。但契丹还是太落后了,居然不会这些。前面说了游牧民族是没有后勤放的,那么他们后勤烤就是劫掠 也就打草谷;这不到汴梁后也是不改,居然一直就靠抢劫为生,这个问题和靖康耻时金面对的问题一样,不会统治。可契丹时周围可还有一群节度使呢,契丹人就被太原的刘知远赶出了中原。
说了这些前因后果,就可以看出赵匡胤的政治视野明显不一样。这以后为了防止出现节度使割据,收天下之兵于开封也是一系列的措施最后结果。但为了防止出现消权过程再次出现消权不成反被害的结果,杯酒释兵权也就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且这事也得趁着赵匡胤威望最大时,并且趁活着的时赶快做,否则一旦出现小皇帝或年轻皇帝继位,事情就会有变。五代写了那么多所谓荒淫无耻的皇帝,这之中虽有皇帝自己本身的问题,但也不免又有办事不成反被害后抹黑的。而从陈桥兵变成了五代最后一次的兵变的结果看,七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千年的政治制度。从此再也无藩镇节度使之类的长时间割据,清初削藩也是这一事情的影响结果。
从五代的混战和魏晋的五胡乱华看,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是非常对的,明初胡人大规模改汉姓也是非常对的策略。不能天天把仇恨、歧视、对抗放在日常生活里。杀戮不解决问题,虽能解决产生问题的人,但问题依然是在那里的。我们不希望平时好好的邻居 ,会突然来杀戮,就像现在一些地区冲突那样。我们的祖先是在一步步试错中走来的,这之中的智慧有些是血淋淋的教训,不要以腐儒简单的好人坏人看待问题,要看清古人努力、奋斗以及无奈。汉字武的意思就是止戈,这就我们的智慧。我们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这里。陈桥兵变以及此后的影响就在这里。
有些事知道即可!中国必须讲民族团结!不会学苏联的。孙先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只能革命时用,民国时就必须换成袁大头五族共和,这是非常有必要政治手段,非常及时和高明。宋辽宋金宋蒙应该按照中国的南北朝的形态讲。不要过分渲染靖康耻和崖山之后。隋灭陈时咋不悲伤,隋可是胡汉杂之,将领也多胡人!
kenqy2541
首先感谢尔朱少帅师友的邀请!然后向平台提点意见:我中午下班时,接到的问题是“唐节度使坐大的原因,”遂利用午休时间速写数节若干字,几近完成,及至下午抽空脱稿配图发布时,发现题目变成了“五代十国之乱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虽然追根溯源都差不多,但读起来文字总是不顺,有隔离,只好做修改和补充。我们当代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若干次考试答题,应知道紧扣题面的重要性。好了,我还是回答问题吧。
一,五代十国,严格的讲应是五代十一国,即从唐朝灭亡起,在此后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中国境内出现的十六个短命政权,史学家称之为“五代十一国”。所谓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上下衔接的五个国家。所谓十一国,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诸国。分别是:
五代
①由宣武节度使朱温建立的后梁帝国。
②河东节度使李存勗一一一后唐帝国。
③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一一一后晋帝国。
④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一一一后汉帝国。
⑤后汉帝国大将郭威一一一后周帝国。
十一国
①由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建立的岐王国。
②由武安节度使马殷建立的南楚王国。
③由镇海节度使钱镠一一一吴越王国。
④由西川节度使王建一一一前蜀王国。
⑤由淮南节度使杨渭一一一南吴帝国。
⑥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一一一桀燕帝国。
⑦由清海节度使刘岩一一一南汉帝国。
⑧荆南节度使高季昌一一一南平王国。
⑨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一一一闽 帝 国。
⑩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一一一后蜀帝国。
①由南吴帝国权臣徐知诰(李昪)建立的南唐帝国。
二,从以上所列,一眼可以看出,这些开国帝王全是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节度使及其部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藩镇割据”。那是什么导致的“藩镇割据”呢?不用说,就是改变唐王朝命运乃至中国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再进一步,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诸如唐玄宗老年昏瞆,李林甫嫉贤误国,杨国忠弄权逼反,安禄山狼子野心膨胀,以及垂涎杨贵妃姐妹美色等等,这些当然也算原因,但只是表面、直观、次要的原因;主要的、深层次的,也即起始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后世提及的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二是人们常常疏忽的唐王朝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态及其政策导向。
三,先说社会结构。皇帝之下依次为:封爵贵族(宗族及功臣元勋),门第贵族(世家士大夫),官僚贵族(寒门士大夫),庶民(农工商吏),贱民(乐工、客民、杂户等)。当时的社会风气尊崇门第贵族,就连皇帝大臣也要让他们几分,功臣,甚至宗族皇室以和世家门第联姻为荣,寒门士子高中进士,如果能娶世家贵族的女子为妻,那分得意,如同今天大字不识几个的暴发户跨进了精英俱乐部。进入世家贵族行列,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也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科举制度的实行,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贵族自然有贵族的生活方式,吟诗作赋,填词谱曲,皇帝大臣以身作则,造就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负作用,即尚文轻武之风渐行,人才都集中在以首都长安为主的几个大都市里风流潇洒,享受生活,无人自愿去边地过苦寒的军旅生涯;加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当初打江山团队上至偏裨,下到卒伍的子孙们,都过上了舒适安稳的生活,也无人愿意投军。随着最后一位开国名将李勣的谢世,大唐军队的汉人将领基本乏人,仅有的几个,如大败吐蕃,收复河湟的华州人,当世名将王嗣忠,也遭李林甫陷害,几欲斩首,在哥舒翰的苦求下才逃过一命,结果是于罢官一年后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五,(他多次上书朝庭指安禄山日后必反)。各镇将领多数由胡人降将及其后代充任,中下级军官也多是少数民族移民,兵士则多为苦寒地区的边民和中原地区未读过书,且家境贫困的流氓无产者。例如,安史乱起,反叛者安禄山、史思明是胡人,而朝庭平叛的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哥舒翰(突厥人),仆固怀恩(铁勒人),李光弼(契丹人)等等也是少数民族。极言之,将自己的身家与社稷之安危托负于外人,企图以爵位官职和天子之恩怀柔感化,无异于用自己的屁股之肉饲狼,以换去头颅和心脏的暂时安全。反过来说,当时除了一个郭子仪,朝庭也再没有什么汉人名将可用,而郭子仪除了自己几万人外,虽身兼天下兵马副元帅,也指挥不了其他各镇人马。这便是天下承平日久,生活优越,贪图享乐,忘记创业之苦,缺乏忧患意识的代价,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弱点,至今也没有完全克服。
(四)A:再说募兵制。有必要解释一下府兵制和募兵制之不同。①士兵的性质不同。府兵,军民合一,募兵,职业军人。②兵将关系不同,府兵,兵将分离,募兵,兵将隶属。③粮食武器来源不同,府兵自备,募兵国家供给。④影响不同,府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募兵制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打江山,靖周边,将为前程,兵为吃粮,无家庭后顾之忧,以军营为家,虽是兵民合一的府兵,但战斗力惊人。及至干戈平息,江山大定,军队裁减,府兵转业安置,主要军力需布置于边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便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B:太宗、高宗、武周朝各州都督都是朝廷从中央政府委派,随时对调或重回朝庭任职,权利只限于本州军队的管理,不能插手地方行政,军队员额及军官的考核晋升也由兵部负责。及至玄宗当政后期,内乱外患复起,各州兵马不够用,朝庭又没有预备役,只好在原有的总督之外,增设十个军区,军区司令官称“节度使”,数量激增,供给便跟不上,于是又放权叫自行收税,自行擢拔军官,节度使与辖区行政长官(刺史)时起磨擦,为了集中权力,便于发挥战力,遂将行政权也交给节度使,于是节度使除军权外,辖区的行政权,财政权,人事任免权(刺史以下行政官员都有任免之权)集于一身,当时人称之为“藩镇”,意为国家的屏藩和重镇,结果却弄成了事实上的割据。又因为朝庭无将可派,只能在军队副将中提拔,弄到后来,干脆兼任,如“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一身而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军区司令官,大半个北方地区尽入其手。
C:藩镇手下的牙将,多数是其子侄或当地豪强的纨袴子弟、地痞流氓,为了壮大势力,培植死党,节度使将后者收为义子。这些人吃谁家饭,跟谁转,只知有义父,不知有朝庭。“安史之乱”后期,皇帝大臣贵族们急于还都享福,继续享受贵族生活,没有下功夫将这些安史之乱的余党斩草除根,只是让他们名义上承认朝庭就凑合了,大家各行其事,于是连原先忠于朝庭的节度使也纷纷效仿。最后是节度使一职父死子继,成了半独立状态,朝庭稍有不依,便刀兵相见,因为他手里有兵。
D:到唐朝最后一任皇帝李晔时,朝庭几乎成了空架子,除藩镇肆意攻打长安,囚禁皇帝外,连宦官也控制挷架皇帝,宦官头子韩全海,张彦弘深恨宰相崔胤进谏李晔撤换他们左右禁卫军司令官职务的建议,勾结风翔节度使李茂贞作为外援,崔胤发现自己的危机,便向宣武节度使朱温靠拢,他写信给朱温,称奉皇帝密旨,命朱温发兵救驾(汉末何进请董卓一幕重现)。朱温,这个地痞流氓出身的恶棍,从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插手高不可攀的朝庭事务,他唯一的目的不过想做一个强大的军阀。皇帝密旨挑起他的野心,遂统军西上。韩全海得到消息,劫持李晔投奔凤翔。朱温围攻凤翔两年,救出李晔,重返长安,先是对宦官作彻底屠杀,后屠杀皇室宗亲和不肯依附的大臣,拆毁长安宫殿和民房,挟持李哗到洛阳,几月后刺杀李晔,命其儿子李柷继位,三年后(公元九O七年),命李柷禅让,在大梁(开封)建立后梁帝国。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唐王朝彻底灭亡,各地“藩镇”纷纷如法炮制,自行称帝称王,开启了五代十一国相互攻伐,杀声不断,血流成河的黑暗时代,这是由军阀的本性(抢地盘)所决定的。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我以为是以上所述,当然只是个人浅见。
水兮浅浅2013
在我们高中时期,政治课本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实咱们回过头看历史的时候,如果将这句话放进去做一番比对的话,就一下子能够明朗许多。
挑个比较乱的时期——五代十国。
咱们平时看五代十国,乍一看,好家伙,五个朝代走马灯似的轮番登台,周边还有好几个小政权此起彼伏地打酱油,让谁看着都闹心。
那么五代十国这段时期,离乱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用咱们上面的话一卡对,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出现了问题。
那么,晚唐这个时期的经济,到底怎么了呢?
南方的崛起自打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经营南方,在海运、农桑的大力发展之下,南方经济,一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后来,随着晋室东渡,衣冠南下,离乱的北方,使得北面的民众不断向南迁徙,而南方则成为了那段乱世之下,一块相对平稳的宁土。
在东吴、晋室、南朝的相继经营之下,凭借着自身气候优势的南方经济,开始成为了后面的大统一王朝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
而此时的北方,频繁的战乱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
河北、河东游牧、农耕的混合化,降低了耕种的比重;
而关中昔日沃野千里的土地,也随着千余年来,驻足在此的王朝百姓们不断地耕种,变得日益贫瘠。
北方农耕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王朝的霸业,南方的输血,则成为了一条日夜不能断绝的生命线。
而自打隋朝开始,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们便开始了在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之间来回摇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注定了王朝立足北方的重要。
王朝的顾虑经济重心的南移,却使得钱粮赋税成为了王朝之中,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就曾选择了一步到位的方法,带领朝臣们前往江都,他的做法很大胆,但结果却很惨,落得个身死陨灭的下场。
可以说,他的死,给整个唐朝的皇帝们上了一课,即便大家都知道,南面比关中好,南面适合,但谁都不敢踏出向南的一步。
顶多跑到东面的洛阳,意思意思。
关中土地的日渐贫瘠,运河粮道的艰涩不便,使得定都关中,成为了一个非常鸡肋的事情。
如果古代也有钉子户的话,恐怕唐朝是最牛的钉子户了,拿一个王朝的国运来固守关中,最终却不得不愿赌服输。
唐朝的崩析,五代十国的离乱,从根本上讲是经济南移所造成的种种不利,最终引发的分崩动荡。
晚唐的危机当一个王朝的存续,离不开那一条蜿蜒的漕运之时,保不定哪一天,就有人给他掐断了。
而这个人就是黄巢。
在盛世,通过漕运的政策完善,修浚河道来保障生命线的畅通,多少可以遮盖一下弊端,然而在农民起义的暴击之下。
遮羞布立即被撕开。
在黄巢南北游击的战斗方式之下,南方各藩镇最终脱离朝廷的管束,形成了一个个依靠自身经济发展的个体政权。
南方的崩析,小规模地实现了政治与经济重心的重合,而北方,在失去了南方的输血之后,使得短时期内,每一个立足中原的王朝,都很难聚合出统一天下的实力。
五代十国的分裂自此形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北方政权的需求,也最终决定了统一势不可挡。
因此,在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积累之后,北宋随后拉开了统一的序幕。
而北宋的定都汴梁,便是皇权从根本上承认了经济南移的现实,选择了妥协。
Jason Lee
五代十国的形成,起于唐末乱世,主要是由于三大原因:
首先是藩镇割据。藩镇割据从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拥兵一方,根本不受唐朝廷控制,节度使死了也不受代,而是自己指定继承人,其实就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军政民政都是自己说了算,也就仅仅是打着唐王朝的旗号而已。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除了唐宪宗时有过短时期的强势中央政权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以外,基本是愈演愈烈,最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雏形。
第二个原因就是宦官专权。唐末的宦官当政到了非常厉害的程度,几个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发生了很多刀光剑影的争权血案,最严重的就是唐文宗时的甘露之变了,由于皇帝诛杀宦官的计划走漏风声,参与的大臣被宦官清洗,杀了几百个大臣,朝廷为之一空,文宗也彻底失去了对宦官的控制。唐末仇士良、杨复光、田令孜等宦官先后把持朝政。这种内耗,必然会导致唐中央朝廷的式微。而且有的很多宦官还和节度使暗中勾结,帮他们侦察朝中大臣和皇帝的一言一行,往往今天皇帝和大臣刚说了一句话,过了一两天外地的节度使就知道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爆发当然是因为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只得铤而走险。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的唐朝统治,成了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各地藩镇以勤王为名扩大自身实力,互相征伐,扩充自身实力。朱温、李克用、杨行密、王建等豪杰并起。以907年朱温代唐建立后梁为标志,开始了长达72年的五代十国乱世,直到979年北宋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
yezi0730
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制度,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导致了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众多割据的藩镇国家,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林立。
藩镇在自我发展之后个个都拥有了兵壮势雄的军队,当大家的实力都差不多的时候,谁也消灭不了谁,就导致了五代十国长达54年的大混乱。
当然这个时间也是有争议,我说的这段时间是从唐朝灭亡后到宋朝建立的时间,还有另一个看法,就是从黄巢起义到宋朝将其他十国真正灭亡算起,在此暂且不提。
可能有很多朋友因为历史书不怎么提的原因,不太了解五代的情况,下面就简单跟大家讲一下,五代十国就是唐朝灭亡之后,出现的众多大大小小的藩镇国家,其中坐落在中原、势力最大的藩镇被称一个朝代,在当时中原是皇位的象征,所以招致了很多人的争夺,中原藩镇每一次更换势力都是一次朝代的更迭,当时总共经历了五次的朝代更迭,所以被称为五代。
五代国家是是当时那片大地上最强大的势力,除此之外,它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藩镇,这些藩镇都是因为唐朝末期因节度使制度而产生的国家,我们将其中十个最有影响力的称为十国,十国国家或以五代国家为宗主国进贡,或自立为帝而不受史家的承认,这就是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之所以一直分裂是因为始终没有出现一个有作为、而且国力又强盛的势力,导致大家一直相安无事,无法实行统一大业。
直到最后后周的出现,后周皇帝柴荣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接手了从姑父手上接来的皇位后,将后周打理得井井有条,每次出征十国都会收获惊人的战绩,在他的带领下当时分裂的众多国家被灭了大半,使得国家渐趋统一,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出征后意外得病了,从此之后一病不起。
在他死后,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宋代周,接过了柴荣的果实之后,他四处征战最终结束了混乱的五代十国,造就了一统,不过此时的宋朝,已经没有唐朝时候那么大的领土了,因为在中原的北方,出现了一个更强大的王朝,那就是辽朝,因为缺少骑兵,以及缺少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所以宋朝一真奈何不了辽朝,这些暂且先不提。
上面说了很多,但是我们究其根本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制度,在唐朝势衰之后使得很多节度使拥有了除军权之外很重要的民政之权,拥有了完全的自主性,可以培养自己的军队,收取自己的赋税,俨然成了一个小国家,最后发展着,成了尾大不掉的藩镇国。
VKCheung
伟人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可以理解为夺取政权离不开军事力量。当然掌握枪杆子的人多了,世道就不可控了。
看看历史上的乱世。汉末黄巾军起义,为了镇压黄巾,导致地方政府掌握了枪杆子,进而就是军阀割据,诸侯争霸。再看唐末黄巢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席卷天下,将大唐折腾得奄奄一息。唐朝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门户,互相征伐,进入五代十国乱世。
历史告诉我们,枪杆子必须拿到朝廷中央才安全,凡是地方政府的军事实力超过朝廷,朝廷就可能会被颠覆,就会改朝换代。有实力的地方政府太多的话,就会引起军阀割据、乱世纷争。
五代十国时期,又与中华历史上的其他乱世有点不太一样。这个时代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纵横捭阖;这个时代没有三国时期经验的权谋与智慧;这个时代没有南北朝时期的荡气回肠和跌宕起伏。
这个时代的印象,就是无尽的阴谋与背叛;这个时代的印象,就是不绝的杀戮与混乱。 大唐王朝的节度使潘镇制度,曾经将他推向最骄傲的荣耀。但是,大唐也把枪杆子留给了节度使的军阀们。
安史之乱跟五代十国之乱,其实都是这一个原因。地方的枪杆子比朝廷的枪杆子又大又硬;而且朝廷自己的枪杆子,还被官宦和权臣轮流把持,经常不听使唤。
一个个实力派的藩镇节度使,争权力,抢地盘,把乱世人性的欲望和丑恶,无限放大。在这个时代,文明与儒雅被丢弃;在这个时代,只有强权和武力才是被崇尚的。
然而仔细寻觅,透过血腥与混乱,我们是否也看到了些许尊敬的对象:
自我毁灭的枭雄——朱温;
走向迷失的王者——李存勖;
壮志未酬的潜龙——柴荣;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与这个时代共鸣他们;他们君临天下;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影响着王朝的兴衰和乱世的走向。
执迷不悟
文|涛说乱世史|
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确实是“节度使制度”。即中晚唐出现的节度使权力太大,同时掌握军、政、财权,成了不可一世的地方王国。如果有怀疑,可以参看“涛说乱世史”率先制作的【25史正史词云】。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25史正史词云】——五代十国篇,基于旧五代史▲ )
(旧五代史的词频统计明细▲)
五代十国词云解读:
1、出现前二位正是“节度”、”节度使””。尤其“节度”的频次,出现700多次,等于3、4、5名的总和。
其实,《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的词云频率,节度出现的也是第一,这充分说明,节度使制度,充分地影响了唐朝、五代十国的历史。
2、第三名、第四名是“都指挥史”和“检校”。
“都”意为主要,都指挥使,多指五代军队军司的首长(侍卫司+后期的殿前司),这充分说明了五代十国战争频繁,军事占绝对主角。
检校,是指一种“荣誉职位”、“虚职”。如“检校太师”。五代十国军阀乱战,改朝频繁,前朝的官员不杀,留下来给一些虚职和荣誉性职位;另外武人当政,会被加检校,体现尊贵。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哦】
3、世宗、太祖、明宗。世宗专指周世宗柴荣(郭荣),五代第一明君。明宗指“粗为小康”的唐明宗。太祖就很多了,当然最出名的还是梁太祖朱温。
4、“元年”。五代改朝太过频繁,所以动不动新朝建立,元年出现了200多次……
结论:使用正史词频,可以让结论更加可靠。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应是节度使制度,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放权平乱之后的节度使制度。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哦】
荤君
五代十国是继承唐朝藩镇的乱事,唐朝皇帝下台,朱梁篡位又不合法。天下不服共击之。晋王李存勖为首,后来打败梁自立皇帝,继承唐的法统。驸马石敬瑭看得天下容易,勾结辽人自立为晋。由于分赃不均辽又灭了晋后,退回北方。刘知远看机会来了改国号为汉,不过两年死了。国家又归了部将郭威,又变成了周。
一系列事只发生在短短的五十年。中间又夹杂着十多个小国。理不清头绪自然乱。和他相似的乱世只有民国了。
等待幸福的格桑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代十国几乎是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皇权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五代十国这么乱有它自己内在的原因。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残的戏码屡见不鲜。皇权斗争激烈,这主要在五代十国时期盛行养子。本来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为了避免孩子之间争夺财富发生的各种混乱斗争。一但人际关系混乱,利欲熏心的人们就很容易受到权力的诱惑,之后爆发出各种夺权的戏码。这种夺权特别是发生在皇家,上层阶级一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遭殃的只能是百姓。
养子关系这种收养养子的风气盛行于唐代末年。太监收养养子也可以理解,毕竟有人在膝下承欢是一个终身不会有孩子的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那些军阀妻子小妾生的亲生儿子都已经一堆了,还收养养子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可能这就像南北朝时期服用五石散,虽然对人体有害,但是是一种潮流。五代共有"百余平民以军阀义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义子皇帝承继大统"。
这主要由于在唐朝末年,割据势力隐隐有超过中央集权之势,”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慢慢变成了各路军阀的共识。各路军阀诸侯纷纷通过收养养子的方式拉拢人才,扩张势力。
军阀豪强纷纷通过收养义子招纳笼络人才、扩张割据势力。后唐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消灭后梁,李克用能征善战的义子们功不可没。与其说他们收的是义子,不如说养子们和假父亲为了互利互惠削弱了军阀政权的中央权威。义子叛乱是五代战乱频仍、王朝短命、纲常沦丧的重要原因。
emmwr
我认为五代十国之乱和之前的数次战乱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斗争。
遍观中华大地的战乱,从前到后有商灭夏,周灭商及后续,春秋战国,秦末,新朝末期战乱,东汉末期战争,南北朝战乱,隋朝兼并战争,隋末战争,五代十国,宋金战争,宋蒙战争,元末战争,明清战争,明末农民起义,民国战乱,抗日战争等。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中原王朝与周边的游牧民族和近代的外来殖民者的战争外,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战争都属于内乱。而内乱的诱发因素,又多是农民起义。比如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新朝的赤眉军、东汉的黄巾起义、隋末的瓦岗寨、唐末的黄巾起义、元末的红巾军、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而最后的胜利者除了刘邦和朱元璋,又往往是旧官僚,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叫做“乱”。百度给的解释是“没有秩序”。比如说,乱世就是政权的秩序混乱,各个地区互相征伐;乱伦就是不符合伦理的要求,这里的伦理就是人跟人之间关系的秩序。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说,战乱就是社会不安定,各处征伐不断,没有合理的社会秩序。
那么,怎么样叫做有秩序,叫做太平呢?
中国古代从秦朝开始,就正式进入中央集权制。皇帝是一个帝国一个政权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官僚则是皇帝的代理人,辅佐皇帝代天牧民,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某个统治者通过宫廷政变、军事政变或者战争取代之前的统治者,然后通过祭天和登基仪式,可能还有大臣和百姓的劝进,诸如此类,最终他便称帝。而这之后他似乎就拥有了无上权威,就掌握了“爵禄废置生杀予夺”的权力。
那么,皇帝就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吗,他难道就不是肉体凡胎吗,他又凭什么统治几千万的臣民呢?
法国的孟德斯鸠将权力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那么我们来看看一个皇帝,理论上他的权力有哪些?首先他拥有人事任免权,即他让谁当官谁就能当官;其次他拥有司法权和立法权,即言出法随,圣旨即法律,君王说一不二;然后他拥有财政权,即规定臣民纳多少税的权力;然后他还有命令军队的权力等等不一而足。
也就是说,皇帝才是这个国家这个政权唯一的主人,完全支配这个政权的一切事物。而其他的大臣、皇子、外戚、功臣、平民百姓,都只是皇帝的臣民,皇帝的仆人。皇帝拥有一切的权力,他把权力让渡给大臣,于是大臣也就有了权力。这也就是“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在这样的一个政权体系下,只有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皇子、宗室、外戚、大臣都是依附于皇帝而存在的。在这样的体制下,任何可能威胁到皇帝权力的事物都是不被允许出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子总是难得善终,权臣要么死要么造反的原因。在这样的中央集权制下,地方的权力是被压制的。各个地方的赋税上缴到中央,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地方,派遣军队驻守各地,藩王、太监镇守各地。而皇帝又通过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将各个地区的读书人纳入统治体系中,从而帮助皇帝统治各个地区。
当政治清明或者皇帝不昏聩的时候,或者中央政府有人有钱有军队的时候,中央集权的帝国体系是能够维系下去的。但是,当这套体系被打破,比如遭遇天灾人祸,民众缺衣少粮被迫起兵造反,或者外来入侵,或者军人起兵造反,或者大臣篡位的时候,皇帝的权力就不再稳固,中央集权也就遭到了破坏。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给大家谈谈皇帝为什么拥有权力的问题。我认为皇帝的权力最开始来源于他的家族建立了一套秩序,建立了尊卑秩序,建立了军队、财政体系、官员任免规则。而之后的帝王,他的权力则是来自于自己的血脉以及臣民的认可、大臣和宗室的拥护。而这一种大臣的拥护,看似坚强,其实是水中月镜中花,并不牢靠并不现实的。一旦大臣不再认可,皇帝也就岌岌可危了。
那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五代十国的问题。
我们知道唐朝亡于907年,被它的大臣梁王朱全忠灭亡的。多么讽刺,名字里带着忠诚的大臣覆灭了王朝。但是,这时候的皇帝其实已经是傀儡皇帝了。唐朝只是在907年伴随它最后帝王的死去而死去的,它的衰亡是一件又一件事情叠加产生的结果。
唐朝由盛转衰是因为安史之乱(755-763),但它的覆亡却是因为黄巢之乱(878-884),为什么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这场伤筋动骨的战乱后却可以续命一百多年,而当唐朝经历了黄巢之乱后,却没有再活多少年就覆灭了呢?
安史之乱后期,唐肃宗称帝。在经过了8年的战争后,唐朝中央的力量遭到打击,而地方藩镇的力量加强。但是唐朝中央这个时候开始建立了直属于中央的神策军,保持了唐朝中央对地方的军事强势地位。与此同时,唐朝的经济重心南移,唐王朝对江南地区赋税的依赖性增强。中央政权有军队,有财力,有合法性,这个时期唐王朝只需要处理好削藩的问题。
而在地方上,则有卢龙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成德节度使这三大藩镇,以及一系列为了遏制这三大藩镇新设立的藩镇,以及一系列抵抗突厥、吐蕃的藩镇。通过一系列的制衡手段和削藩手段,唐朝中央政权和地方藩镇保持着平衡。
在漫长的削藩过程中,藩镇和中央政权反复拉锯,一点一点的消耗唐朝的实力。太监执掌神策军,废立皇帝;中央牛李党争;地方藩镇互相征伐、联姻层出不穷。
多年的战乱使得民众的负担加剧,直到黄巢起义,各地藩镇趁着平叛的名义,一点点做大,最终形成割据政权,变成世袭制。比如李克用是沙陀人,本来反叛过唐廷,靠着镇压黄巢之乱做大;朱温就更是黄巢部将,后来反叛黄巢投降唐朝,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根本谈不上什么忠诚;还有李茂贞,本来是神策军军官,后来被封为凤翔节度使。这些节度使都是在中央权威衰落的过程中靠着平叛、四处征伐一点一点建立自己的权威的。
而后来的后梁、后唐也面临着藩镇的问题。后梁的朱友贞想要削藩,把杨师厚的“银枪效节军”废除,结果这支军队投降后唐,后梁灭亡;之后后唐的李存勖想要削藩,魏博的军队就拥立李嗣源。后梁、后唐都存在骄兵悍将的问题。
而后面的后晋,建立和灭亡都是因为契丹的因素,但也有军队希望拥立皇帝而升官发财的原因;后周的郭威是黄袍加身;赵匡胤也是黄袍加身。这一时期,天子已经变成兵强马壮者为之了。
直到宋朝建立,将全国的精锐军队都集中到中央成为禁军,又把全国的赋税通过转运使转运到汴京开封府,还通过广开科举吸纳人才。种种方式使得地方没有了军队和金钱,不再拥有和中央对抗的力量。这样,中央集权的权威才又重新确立起来。
做个总结,五代十国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中央政权丧失了权威,不再拥有压制地方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其他实力,从而导致了割据政权的产生;同时中央和地方的平衡被打破,各个藩镇之间的平衡也被打破。最终,出现某一个或某几个实力强大的藩镇,它们之间进行兼并战争,最后的结局是确立新的中央集权制政权,产生新的皇族和统治者。
兔小崽的美好生活
1. 五代十国混乱是一方面是因为唐朝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有军权,逐渐不听朝庭命令,也就是相当于各大区司令专权,比较有明的“安史之乱”就是例子.另一方面是因为死太监可以随便决定皇帝生死,使得像李世民一样牛B的皇帝不可能再有,掌控不了大局.所以各地方自立小朝庭,相当于军阀混战,所以五代十国(其实是十一国).
2. 打仗其实就是打钱,所以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五代十国农业生产肯定受到影响,粮食不够,所以人吃人.唐末以残暴著名的军阀秦宗权为最,他的部队行军,一向不带粮秣,只用车子载着盐腌过的人尸,饿了就割肉烹食.
gameloft
百度百科: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为何爆发?这八个主角是西晋皇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人,他们八个人先后取得最高权利或者觎最高权利,但是又被后来者杀死或者死的不明不白(都是庸才,水平太洼了,low B二货),最终玩死了西晋王朝,真是优秀的司马家后人,能作会玩,优秀啊!由此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黑暗时期(南北朝时期)。罪魁祸首要算晋武帝司马炎了,本来水平还可以,但是后期骄奢淫逸了,堕落,怠惰了,这个锅非司马炎背不可(让傻儿子当皇帝,还给傻儿子整了一个强势的媳妇贾南风)。
司马炎建立晋朝,看到曹魏政权抑制宗室、进而自己有机会取代曹魏,所以为了巩固皇权,立国之初就大肆分封封宗室子弟为王,并且授予军权,取消地方武装。让宗室子弟出京镇守重要的州郡要害地区,替换掉原来镇守的武将(慢慢的同姓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自认为这样,可以让司马家千秋万代一统江山。谁知道司马炎挂了以后,他的的白痴儿子司马衷即位后,没有统治国家的能力,大权旁落外祖父杨骏之手。
晋武帝的老丈儿杨骏(司马炎大媳妇杨皇后的老爹)与晋惠帝(司马炎的白痴儿子)大媳妇贾南风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发生激烈冲突,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动禁军围杀了杨骏,废了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不久后,贾南风矫诏先让司马玮率京城洛阳各军攻杀司马亮,又借擅杀大臣之罪处死司马玮,进而独揽大权。不久禁军将领司马伦举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至此,司马家的戏台搭建完毕,司马家的后人开始轮流登台表演(宫廷政变转为皇族争夺朝权),为大家奉献一场“八王之乱”的好戏。
次年,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等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数十万联军攻洛阳,司马伦战败被杀,晋惠帝司马衷复位,司马冏专权辅政。永宁二年(302年)司马乂与司马颙里应外合杀掉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与司马颖不满司马乂专权,借口其“论功不平”,合伙打洛阳。数十万人大战数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占洛阳,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次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十一月,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至此,这场持续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Apple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 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 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 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 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 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 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 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知道,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 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 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 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 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乱以后被历史书上称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乱华时期却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 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 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 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 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 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至少需 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下才能完全融合为汉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乱的爆发彻 底打乱了这一进程。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不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 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 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 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有资料称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 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在这之后 虽然经历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这种是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并 且主要依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合时间又短,还基本不具备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环 境,融合的进程极不顺利,后遗症也比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较有规模的少 数民族——鲜卑消失为止,虽然汉族又成为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人口结构却和八 王之乱前有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相北方情 况相似,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间,整个中国特别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它各民族 也不断融合,最终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作为结局。虽然汉族仍然是整个中国 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这次民族融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融合之后的汉民族人 口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民族的心理因素随之发生了变
无忌-Sajia
八王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但在这十六年中并不是每年都处于动乱之中。
这次动乱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历时三个月;
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历时七年。
在这两个阶段的中间,有八年时间社会比较安定。
第一阶段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是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开始到六月司马玮被杀为止。三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
杨骏乃当时太后杨芷之父,但杨太后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堂妹,为晋武帝继后。杨骏惧怕失势,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晋武帝病情加重时,杨后奏请让杨骏单独辅政,武帝点头默许。
四月,杨后召来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帝视而无言,两日后驾崩于含章殿。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杨骏知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贾南风为阻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入洛阳。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没有对此事加以阻止。
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贾皇后在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杨骏为人胆小懦弱,事件发生时谋而不决。司马玮率军火烧其府第,杨骏逃到府中马厩被杀。贾后又以晋惠帝名义下诏书,废除杨芷的皇太后之位,贬为平民,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又诛灭杨骏三族,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至此,杨骏政治势力被消灭。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贾皇后的亲戚也担任了要职。但各人之间还是勾心斗角。贾皇后对未能独揽大权也极为不满。当年六月,她又以晋惠帝名义下密诏使楚王司马玮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他的友人岐盛劝其乘机扩大权力,司马玮犹豫不决。而贾南风认为司马玮的权力太大,想灭之。在杀了司马亮的第二天,她与晋惠帝用了张华的计谋,派中将军王宫到司马玮处宣布司马玮伪造手诏。司马玮的部下闻诏后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马玮束手就擒。过后,以司马玮伪造手诏害死司马亮、卫瓘的罪名,将其处死。其友人岐盛也被夷三族。
至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如其族兄贾模、内侄贾谧、堂舅郭彰这些亲党,多被委以重任。贾皇后还起用当时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
第二阶段
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是从元康九年(299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年)结束。
讨伐司马伦示意图
讨伐司马伦示意图
这个阶段动乱规模比第一阶段更大,参与的宗室王更多,战争更加惨烈。贾南风掌权八年,社会比较平静。但她没有儿子,为了将来能当太后,又开始闹事。当时的太子司马遹乃才人谢玖所生,且与贾南风一向不和。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欲除太子。她找人用酒把太子灌醉,然后让太子照抄一篇事先写好要晋惠帝退位的文章。太子由于太醉,有一大半未抄完。贾皇后又亲自模拟其笔迹补完,呈送给惠帝。晋惠帝看了太子手书,要处死太子。贾皇后要惠帝马上执行,但因张华劝阻,一直争论到傍晚仍未决定。贾皇后怕拖延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先让晋惠帝下诏废除司马遹的太子地位,囚禁于洛阳郊外金墉城。
赵王司马伦当时是太子太傅,常讨好贾南风,一向为贾南风所信任,掌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太子被废时司马伦与孙秀等人密谋要推翻贾皇后党羽。但孙秀害怕废太子司马遹聪明过人,若复位,将亲近贤人,孙秀等人必不受重用。孙秀更指出司马伦向来被认为是贾皇后一党,即使救了太子,太子也不会嘉赏他们,救太子是自取其祸。于是司马伦、孙秀等人决定先等一等,让贾南风先杀了太子再动手为太子报仇。
司马伦、孙秀劝贾南风一党尽早杀了太子,以断绝大家要复位太子的希望。不久,太子在金墉城被杀。司马伦、孙秀等人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收捕贾皇后及其党羽,废贾皇后为庶人,囚禁在建始殿。张华、裴頠等人当时被杀,很多官员都被罢免。贾南风后来被送到金墉城,司马伦又以伪诏书让贾南风喝下金屑酒而死。
事后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孙秀等人都被封大郡,握有兵权。司马伦一党掌握了朝政大权。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晋惠帝被软禁于金墉城。
司马伦一党道德低下,缺乏治国能力,党羽之间勾心斗角,在政治上并无建树,因此司马伦称帝,人心不稳,随即引发了三王起义。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与孙秀兴兵反击,战败,死者近10万人。司马伦后来被囚禁于金墉城,也被赐金屑酒而死。至此,司马伦一党被消灭。
永康二年(301年)四月,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改元永宁。司马冏担任大司马一职,主理朝政。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但司马冏没有好好利用其兴复皇位之功的大名,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没有臣下之礼,俨然自己就是个皇帝,而且沉迷女色,政事荒废,结果又给其他有野心争权的藩王有了讨伐的借口。
当时翊军校尉李含携私到长安,矫称受密诏劝河间王司马颙除掉当朝的司马冏。太安元年(302年)底,司马颙经一番利害考量后答应,上表陈述司马冏的罪状,兴兵讨伐首都洛阳,声称当时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司马冏得知消息,派遣其将董艾攻袭司马乂。司马乂连同其党羽百多人,乘车奔袭皇宫,以奉天子的名义攻打司马冏。司马冏战败被杀,其子被囚禁于金墉城。于是,司马冏的两千名党与都被夷灭了三族,司马乂独揽大权。
司马颙见朝政被司马乂独揽,心怀不满,于是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却都没有成功。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令部将张方领兵7万与司马颖20多万大军起兵讨伐洛阳。晋惠帝下诏令司马乂为大都督,兴兵迎击。双方连续作战几个月,司马乂曾攻破司马颙、司马颖军,斩杀数万人。终因战事太久,司马乂军粮食缺乏,但将士们愿意效死,固守洛阳。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认为难以取胜,建议要班师回长安。
永兴元年(304年)初,在朝廷内任职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勾结一些禁军将领,夜里捕获司马乂,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结果司马乂被火烤而死。
司马颖在朝野向来有威望,而且军事实力强,入洛阳后被增封二十郡,拜丞相。河间王司马颙也官升太宰,东海王司马越为尚书令。司马颙上表认为司马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过后废除皇太子司马覃,以司马颖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变。
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非常不满,就云集10多万士兵带着晋惠帝进攻邺城讨伐司马颖。东安王司马繇劝司马颖投降。司马颖不听,派奋武将军石超率5万军队拒战,在荡阴击败司马越,并俘虏了晋惠帝。石超把晋惠帝送到邺城。司马颖改年号为建武,杀死司马繇。
司马越在兵败时先逃到下邳,当时的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不接纳他,司马越就逃回其封地东海(山东郯城北)。司马颖以同是宗室兄弟的名义,下令宽恕司马越,要招他回朝。司马越不应命。
司马越败后,其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王浚,杀死司马颖所置的幽州刺史和演。于是司马颖出兵讨伐司马腾。司马腾与王浚结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共同攻击司马颖。司马颖派遣新选的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人抵抗司马腾等人,被羯朱打败。
失败的消息传到邺城后,人心惶惶,官僚士兵相续逃跑。司马颖甚是恐慌,与几十个将军连同晋惠帝连夜逃到洛阳。羯朱的军队一路追赶司马颖等人到朝歌,不及而还。
洛阳由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张方又挟持晋惠帝。司马颖到长安,司马颙废除司马颖的皇太弟之位,要司马颖离开回封地。司马颙自行选置百官,改秦州为定州。
司马颙又让晋惠帝下诏,要立远在东海的司马越为太傅,要司马越回朝与太宰司马颙共同辅政。但司马越不受。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颙挟持晋惠帝,发诏要罢免司马越等人。司马越就打出“张方劫迁车驾,天下怨愤,欲奉迎大驾,还复旧都洛阳”的名义起兵。
司马越又派人游说司马颙,只要司马颙送帝还都,就与司马颙分陕而居。司马颙欲从之,但张方不同意。张方作出建议称其本身还拥有士兵十余万众,可以亲自送晋惠帝回洛阳宫中,以堵司马越之口。然后让司马颖回邺城掌权,司马颙可留守关中,而后张方出兵北伐博陵。这样一来,局势就比较稳定,天下再也没有帮助司马越者。司马颙不赞同张方的建议,命豫州刺史刘乔为镇东大将军,派遣司马颖率领楼褒、王阐等,据河桥以抗拒司马越。
司马越亲自率领3万士兵,西进到了萧县。刘乔派遣其儿子刘祐抗拒司马越,司马越军战败。这时范阳王司马虓派遣督护田徽以八百骑兵帮助司马越,在谯与刘祐相遇,一战之下,刘祐众溃,司马越进屯阳武。
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颙非常恐慌,于是命令张方的亲信将领郅辅夜里暗杀张方,然后派人把张方的头颅送到司马越军中,认为这可以平息祸乱。而后司马颙又后悔,怪罪郅辅杀张方,又杀了郅辅。然后派遣刁默守潼关。张方的死对司马颙更是不利,例如范阳王司马虓从官渡渡河,其司马刘琨把张方头颅给荥阳守将吕朗看,吕朗马上献出城池投降,又击破石超,攻占许昌,在萧县又大败刘乔,刘乔逃奔南阳。
司马越军中的鲜卑将领祁弘等后来攻破潼关进入关中,司马颙大为恐惧。又派遣马瞻、郭传等在霸水抗拒司马越军,马瞻军又战败,司马颙单骑出长安,逃到太白山。司马越军进入长安。鲜卑部队大掠长安,杀2万余人。
而在河桥的司马颖军方面,支持司马越的安北将军王浚派遣督护刘根,率领三百骑兵至河上。王阐出战,被刘根所杀。司马颖要固守,范阳王司马虓就派出鲜卑的骑兵与平昌公司马模等袭河桥,楼褒军西逃,追兵一直追到新安,沿途死亡惨重。
司马越军进入长安后,封梁柳为镇西将军,守关中。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率领诸侯及鲜卑将领许扶历、驹次宿等军队护送晋惠帝回到洛阳。晋惠帝下诏升司马越为太傅录尚书,增封下邳、济阳二郡。范阳王司马虓也被封为司空。
晋惠帝又下令镇南将军刘弘、南中郎将刘陶搜捕司马颖。于是司马颖抛弃母亲及妻子,单独与两个儿子庐江王司马普及中都王司马廓逃到朝歌,途中集合了故将及士兵数百人,欲逃到邺城故将公师籓那里。到达顿丘县后,为太守冯嵩所抓获,并送到邺城交范阳王司马虓处置,司马虓只将司马颖父子囚禁,并不忍心将其加害。
一个多月后,司空、范阳王司马虓暴毙。司马虓的长史刘舆想到司马颖在邺城素有威望,担忧留司马颖在邺将成为后患,就秘不发丧,且令人装扮台使,矫诏赐死司马颖。司马颖被看守他的人田徽缢死,时年二十八。他的两位儿子也被杀。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司马越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结果: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Thelmar
八王之乱导致了五胡乱华,而五胡乱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进程。
在西晋之前,中原汉族政权相对于周边夷狄来说,相当强大,无论是匈奴、羌、鲜卑、乌桓等都只能是边患,无法深入中原内地。即使是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匈奴也只是在遍地骚扰而已。
因为中原政权无论是在人力物力上,还是在组织动员能力上都远超周边的夷狄。
照此发展下去,秦汉、魏晋等虽然中原王朝朝代更迭,但都是汉族人掌权,只是中原汉族的内部事务,汉文明也一直持续发展。
但几乎阻断了汉文明发展,甚至带来灭顶之灾的就是五胡乱华。
而追溯原因,五胡之所以能乱华,是因为西晋诸王为了争夺皇位而爆发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从自惠帝即位开始,先后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有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和东海八位宗王,故史称“八王之乱”。
至光熙元年(306年),八王之中除只保有长安的司马颙外皆已败死,东海王最终控制了朝政。他毒死惠帝,立怀帝。怀帝召司马颙入朝为司徒,司马颙在途中被杀。八王之乱遂结束。
虽然八王之乱结束,但由他们引发的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人口流离失所,土地大面积荒芜,西晋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危机重重,西晋离灭亡不远了。
八王之乱期间,南匈奴和氐族已经分别建立了汉国、成国两个政权,西晋的统一局面已被打破。
五胡乱华的朔风血腥的羯鼓开始敲响!
其他的羯、鲜卑、羌等族的各个部族纷纷效仿,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后来陆续建立割据政权,最终进入中原。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七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匈奴兵俘虏。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晋愍帝在长安继位。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兵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匈奴建立的“汉”(前赵)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但不久也陷入了内乱之中,整个中原开始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而后,五胡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晋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
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称晋王,次年318年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内政被世族控制,不敢北伐收复失地
可以说,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汉族和五胡在混战,五胡之间互相混战,东晋、宋齐梁陈和北方胡汉政权互相混战,杀人盈野,杀人盈城,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可谓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段历史。
直到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亡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才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蝴蝶小菲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它引起战乱,耗竭了西晋国力,此后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五胡乱华),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人灭亡。八王之乱对西晋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ouba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间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最惨烈、最严重的统治集团内部动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杨芷之父杨骏共同辅助太子司马衷(晋惠帝)继位。但其实继位的晋惠帝愚钝,根本无力掌控国家。这场巨大的动乱启自外戚杨骏与皇后贾南风的权力斗争,贾皇后擅权专断,引发皇族不满。首先起兵反对的是在亲信孙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废惠帝,却又引发齐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联合反赵王,赵王兵败而被囚禁,不久被赐死。齐王声誉盛大,于是以大司马身份掌政,但他随即大兴土木,并沉迷酒色逸乐,不视朝政,大封亲信,甚至加罪不经大司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杀害谏臣,种种事迹都令众人失望,同时大家也就归心于先前谦退的成都王。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乘机发兵夺权。
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在一系列动乱后掌握朝权,主导晋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为止。但其掌政期间排除异己,杀害中书监缪播、散骑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对外也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西晋政权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见,八王之乱断送了西晋王朝的统一局面。诸王忙于武装斗争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并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南方地区亦有变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动乱后西晋皇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东晋十六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隋朝正式成为统一的王朝。
玻璃·女人心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权力争夺,最终导致西晋国灭,拉开了五胡乱、南北朝分裂对峙的序幕。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史上无出其右者。
先回顾一波:
话说三国归晋以后,天下尽归司马氏,公元 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青史留名”的白痴,这样的白痴当然治理不好国家,也没用什么信服力,所以一些有野心的权臣与王室便开始了权力的争斗。晋武帝司马炎,深知自己的儿子是个白痴,凭他守不住司马氏的江山,所以在临死前下诏由司马衷外祖父, 外戚集团的太傅杨骏与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皇帝,司马炎原先的设想是一个外戚,一个皇族,这两个人肯定互不对付,只要他们一直在斗,那个傻儿子的江山就会平衡稳固。这是设想确实看起来还可以,可是司马炎一死,具体谁掌权,就由不得他了。
司马炎死后,太傅杨骏篡改了遗诏,把司马亮赶到了许昌,从此杨氏外戚大权独揽,主政朝廷。杨骏独揽朝政,除了傻皇帝稀里糊涂不介意以外,他的皇后还有其他司马家的宗亲又怎么能忍,于是皇后贾氏开始联合宗亲对付杨骏。元康元年(公元 291 年),贾后密诏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利用禁军的力量杀死了辅政大臣杨骏,让汝南王司马亮入京辅政。结果司马亮来了后跟贾后及其亲党多有不和,贾后又利用司马玮杀死了司马亮,接着,又趁势以专杀之罪处死了司马玮。皇帝登基短短数月,他的皇后就先后杀了一位大臣和两位宗亲,把司马家的权力夺了过去,掌权九年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地位,贾后又逼杀了早已经废为庶人的太子司马遹。
这一杀,仿佛让人看到了400多年后大唐女皇武则天的影子,然而贾后终究没有成为武则天,司马家是出了名的鹰视狼顾,一家都是反骨,太子一死,借口就来了。
同年四月,一向依附贾后的司马伦利用朝野对贾后废杀太子的不满, 起兵杀死了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他这一自立,把其他外地为王的宗亲全部立到京城来了,接下来司马家将有一堆反骨出场,可能引起阅读混乱:
公元301年,司马伦废惠帝不久, 先是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司马伦。后来齐王司马囧入洛阳,镇压了战乱,入主中央。结果司马囧得志之后,骄奢擅权,长沙王司马乂又杀掉司马囧,然后司马颖、司马颙又起兵攻打司马乂, 最后杀死司马乂的却是东海王司马越,然后司马越“奉帝北征”讨伐伐司马颖,最后打输了逃回了东海国,“八王之乱”就此结束。
下面说一下影响:
“八王之乱”光说一下都觉得乱,更何况这在当时还是一场场血淋淋战争,也不知祸及了多少人。光是讨伐司马伦那一战就“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斗死者近十万人。”(晋记五.惠帝永宁元)这场动乱的伤亡程度更是不必多说了。除了死的人多,民不聊生以外,由皇室争权而发生的“八王之乱”还进一步引发了全国的动乱。在司马颖与司马越的对抗中,由于各种实力参与角逐,战争进一 步扩大化和复杂化,不再是单纯的诸王之争,对垒双方,一方为成都王司马颖,匈奴刘渊刘聪、羯人石勒等,另一方为东海王越,鲜卑拓跋部、段部等,敌对双方阵线分明,冤冤相报,屠杀无己时。
在全国动乱的十年中, 西晋王朝迅速崩溃,文化体系也产生了动摇, 儒学不再独尊,玄学之风盛行, 士族醉生梦死,奢靡成风;统治集团内部王纪纲常败坏,世家大族各为门户私计,方镇诸王各怀异心,培植个人势力;内部的动乱与汉族力量的削弱使外部诸胡族虎视中原,流民暴动频繁发生,最终导致五胡乱华,而汉族无力抵御,失去了汉族的威慑,异族各自建立政权,中国进入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总结一下就是,八王之乱以一种动乱的形式,以民不聊生的代价加快了中国朝代更迭的进程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simonsays
八王之乱因为持续时间长,给汉民族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 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近三百年的“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最为重要的后果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在北方占 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而战乱之后,剩下的汉族人口只有一千万左右,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在北方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中国北方长期陷于战乱,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这一时期,是华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的汉族同样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
cuteyan6
八王之乱的影响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被杀害者众多,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什么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虽然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记载同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结局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历史对八王之乱的评价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 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 今日之甚者也。——晋书爱玩乐的大肉妞妞
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知道,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乱以后被历史书上称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乱华时期却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至少需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下才能完全融合为汉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乱的爆发彻底打乱了这一进程。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不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有资料称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在这之后虽然经历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这种是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主要依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合时间又短,还基本不具备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环境,融合的进程极不顺利,后遗症也比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较有规模的少数民族——鲜卑消失为止,虽然汉族又成为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人口结构却和八王之乱前有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相北方情况相似,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间,整个中国特别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它各民族也不断融合,最终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作为结局。虽然汉族仍然是整个中国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这次民族融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融合之后的汉民族人口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民族的心理因素随之发生了变化。
cznick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间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最惨烈、最严重的统治集团内部动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杨芷之父杨骏共同辅助太子司马衷(晋惠帝)继位。但其实继位的晋惠帝愚钝,根本无力掌控国家。这场巨大的动乱启自外戚杨骏与皇后贾南风的权力斗争,贾皇后擅权专断,引发皇族不满。首先起兵反对的是在亲信孙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废惠帝,却又引发齐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联合反赵王,赵王兵败而被囚禁,不久被赐死。齐王声誉盛大,于是以大司马身份掌政,但他随即大兴土木,并沉迷酒色逸乐,不视朝政,大封亲信,甚至加罪不经大司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杀害谏臣,种种事迹都令众人失望,同时大家也就归心于先前谦退的成都王。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乘机发兵夺权。
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在一系列动乱后掌握朝权,主导晋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为止。但其掌政期间排除异己,杀害中书监缪播、散骑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对外也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西晋政权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见,八王之乱断送了西晋王朝的统一局面。诸王忙于武装斗争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并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南方地区亦有变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动乱后西晋皇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东晋十六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隋朝正式成为统一的王朝。
八王之乱的评价,对于应该分以下几个方面:①这是一场持续时间长(291-316)、破坏力强、变乱范围广,堪称“贻害无穷”的变乱。②它消耗了晋王朝的中坚统治家族(司马氏)的实力,造成了晋王朝对外防御实力的虚空,间接的导致了五胡乱华。③它致使“南方士族”进一步抬头,最终导致晋室南渡之后,“皇权”和“臣权”的矛盾。④它清洗了一部分无才无德且愚蠢无能的藩王(比方说真实历史上的司马伦,真实的他并不像《虎啸龙吟》中的那么狠毒,而是一个十足的“享乐派”。他之所以能够杀进洛阳城,大部分原因是他那个哥哥司马炎给予了他大量的军队),让晋王朝的后半段(东晋)大多数时间处在“权臣”而非“强藩”的统治之下,权臣只需要官位,“强藩”则是需要弑君自立,相比之下,后者更乱。⑤八王之乱加快了晋朝灭亡的速度,让这个本可以支撑260多年的王朝缩短了100多年,也可以说从司马炎开始,这个王朝就陷入了“少君(30岁之前在位的君主)危机”。⑥八王之乱导致了民族融合的提前,在一定程度上,八王之乱使得北方的“野人精神”慢慢的和南方的“儒家精神”融合在了一起,共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总之,八王之乱的负面影响占主要的地位,因为它让原属于汉族的血脉早到了“灭顶之灾”,也削弱了中原的防御力量,自此“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了必然趋势,同时也注定了“由北灭南”(自唐朝开始,南方的汉人大多数开始享乐,最终被消灭)的巨大可能。从八王之乱开始,中国进入了“民族融合时代”的快车道。
一整只兔子
政权的更迭,这是最直接的影响。深远的影响,一共有三点。我来分析一下。
一是后来的仿效者多如牛毛,经常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尤其是前秦灭亡之后的那几个慕容家族的前后南北燕,几乎就没有了什么准则。同时,南北朝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谁手中有兵权,谁就说了算,军事政.变成了家 常 便饭。
二是政权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每一次都会找到一个借口,而且都会标榜自己的正确,什么清君侧还是前期比较能拿得上台面的说词,后来根本就是连借口都懒得找了。所以,百姓对于谁当皇帝,都已经麻木了。没有了敬畏,也就没有了尊严。
三是对生产的极大破坏。这个才是最严重的,也是伤了根基的。之所以百姓流离失所,就是因为八王之乱,把战火一次次的燃烧,其结果,就是社会越来越乱,越是乱,也就只能是在更乱的基础上,大家都去军营当差,而没有人去生产,田地荒芜,人口减少。
陳尛哲suki
原贴:全民水浒转生系统攻略
abuabu
原贴:大话水浒高手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