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惊天大书,绝非一般的长篇小说可比,其中隐写的故事绝对不亚于《红楼梦》。同样,《水浒传》还是一部残书,只剩下前七十一回(楔子算一回),比《红楼梦》还少了九回。《红楼梦》疑似被高鹗续貂,《水浒传》则被几个文人以狗尾草接续,诸多故事伏线都已经无法探寻。
如何成为“水浒通”与如何成为“红楼通”一样,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且难以得到终极答案的无解难题。绿野老道通过对《水浒传》文本的细读,从历史、宗教、人文等多个层面,似乎掀开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窥探到了《水浒传》的真容。此处,借题主之问与同好者分享。但是,本人绝对不敢自称“水浒通”,只是交流一点读书心得而已。
施耐庵博学广识,历史积淀非常深厚
先来讲一个与地理有关的知识,让我们见识一下施耐庵的学问。
且说宋江兵打高唐州,遇到会道术的高廉而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只得派戴宗、李逵去蓟州二仙山搬取公孙胜。《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的事情,此时的蓟州是在辽国的疆域之内,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乃方外高人,居于“境外”修行没有毛病。但是,病关索杨雄竟然是蓟州两牢节级,石秀杀裴如海,时迁闹翠屏山都发生在敌国境内。
于是,有读者便质疑,施耐庵的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为了小说情节需要,胡乱瞎编地理位置。
其实,不是施耐庵的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而是我们没读懂《水浒传》,或者说,知识水平远远够不着施耐庵。
蓟州大致在天津的北边,北宋时属于在辽国版图之内,施耐庵写杨雄做了蓟州两牢节级,文本上确实有问题。但是,这里却隐藏着一个历史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几乎被所有的读者所忽视。
北宋建国后,一直对燕云十六州耿耿于怀,“复燕”梦想一直萦绕在北宋历代君主心头。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立下规矩,凡是复燕成功者,一律封王。宋徽宗时期,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在金国的帮助下,得了幽州。于是,带兵长官童贯便被封为“广阳郡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册封为郡王的太监。
正是因为北宋朝廷时刻想收复燕云,便不断的制造舆论,增强自信,早早的把这些州郡作为北宋的行政管理区域。北宋初年,命武臣遥领未统一地区州府防御使、团练使、刺史,叫做“遥郡”(见宋史·职官六)。
蓟州在《水浒传》中,便是一个“遥郡”模式,施耐庵通过这样一个符码,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状况。
从“遥郡”这个知识点来看,施耐庵的文化修养深不可测,为做《水浒传》不知读了多少书。
绿野老道自幼读《水浒》,直到在今日头条写这部著作的评论时,才真正的深入其中,阅读了大量的史料,窥探了《水浒传》的冰山一角。在这部著作中,施耐庵对《宋史》、挥塵后录、东都事略、大宋宣和遗事、续资治通鉴长篇、《三朝北盟会编》、《夷坚志》……等等史籍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水浒传》中的故事与这些历史史料中的记载在很多重大节点上完全可以重合。
因此,要做“水浒通”首先得读懂《水浒传》。要读懂《水浒传》,就得多涉猎历史知识。读一部书,学更多的知识,事半功倍,即便做不了“水浒通”,也是大有益处的。
不可读无头无尾的《
水浒传》
读《水浒传》,首先得搞清楚版本问题,否则,即便熟读也难以读到深处。甚至是被删改得面目全非的版本所误导。《水浒传》的版本源流比《红楼梦》还复杂,一篇短文绝对讲不清楚,此处只做简要介绍。
大体而言,施耐庵在洪武初期完成著述,直到嘉靖年间才刊印,期间靠传抄流行于民间。而嘉靖版则是一个残本,据说只剩下五回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万历年间刊印的天都外臣序本,几乎于此同时,还有一个容与堂本。这两个本子实际上已经是腰斩了的《水浒传》,前七十回半是施耐庵的原著,此后,便是续书了。续书也是陆陆续续完成的,清初时曾单行刊印,名后五才子·征四寇。
征四寇之所以单行刊印,是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时,认为是罗贯中丑态百出的狗尾续貂,因而,挥刀将其斩掉。不过,金圣叹之后,又将续书与原著合订,成了“水浒全传”。
现在的通行本大致采用的是“天都外臣序本”或者容与堂本,其中,还插入了余象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田虎、王庆故事,总共一百二十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金圣叹批注的贯华堂本是主流版本。迄今,《水浒传》依然还在被删改,“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已毕。”之前的一大段文字被删掉了。
这段文字被删掉,等于将《水浒传》斩首,没有了“首级”便没有了思想,施耐庵的创作思想被无情的斩去。
在这段文字中,施耐庵基本上阐明了“替天行道”这个主题,更抒发了借古喻今、以古讽今的家国情怀,是《水浒传》提纲挈领之所在。
在这段文字的开头,施耐庵就希望“天下太平”。赵匡胤“顺天应命”,从道家雷部下界,结束了五代纷争,迎来了“天下太平无事日”。施耐庵说,赵匡胤是“霹雳大仙”下凡,寓意就是秉承天道、替天行道。所谓“天道”,其实就是“天下太平无事日”。
这一情节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有照应,九天玄女曾经帮助皇帝战败蚩尤,是道家最高阶神。宋江则是道教紫府中的妖魔,到还道村接受九天玄女“替天行道”的使命,也是要还天下以太平。所以,梁山好汉大聚义对天盟誓,便是要“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水浒传》被斩首、被腰斩,这样的主题便无法得以体现,不知此书版本,就等于读了一部无头无尾《水浒传》,做“水浒通”大概是没指望了。
那么,是不是连同征四寇一起读就是全本《水浒传》了呢?这样更糟糕,因为,征四寇是彻头彻尾的反《水浒传》续书,比《荡寇志》还要厉害。那么,怎样读到全本《水浒传》呢?
《
水浒传》寓意深刻,充满豪情
从两个“替天行道”代表人物来看,施耐庵明确的表达了反皇帝的主题思想,赵匡胤结束五代战乱,宋江则结束宣和年间的乱象,达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聚义目标。这个主题分明就是反皇帝的,而且,施耐庵在书中以非常多的情节,表达了这个主题。
但是,正如上文所讲的,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参阅了大量历史史料,其重大事件及重大节点,都与历史相吻合。举例说明:鲁智深的禅杖重六十二斤,讲的就是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放出妖魔,六十二年后的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起义爆发,梁山开始大聚义。
而在鲁智深的故事中,以鲁达、金翠莲、赵员外事,隐喻了导致北宋灭亡的宋金海上之盟这个历史大事件。
也因为是本历史而创作,施耐庵不能背离历史,创作一个推翻北宋王朝的梁山故事。在这样两难的创作过程中,施耐庵便把赵匡胤的替天行道扩展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宋江及梁山好汉将按照这样一条道路,完成《水浒传》故事。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上山之前的行为,多为现在的读者所诟病,杀人放火,拦路抢劫,黑帮林立,甚至下蒙汗药杀人卖人肉馒头。其实,这便是施耐庵的立意:宋江首先“还道”,然后,率领梁山好汉“行道”,妖魔-还道-行道,这就是梁山好汉故事的主旋律。那么,梁山好汉到底要行怎样的“道”呢?
首先,反贪官反皇帝。晁盖劫取生辰纲便是反贪官的重要一笔,宋江打下高唐州,则把晁盖的行动向前猛推了一步。接着,梁山好汉击溃呼延灼,矛头扎向了朝廷奸臣。因为呼延灼,引出了梁山与三山联合,打破青州府,棒杀宋徽宗的舅子慕容知府,战火烧到了皇宫内院。
其次,抗金兵抵外侮。荡平曾头市,活捉史文恭这个故事就是梁山好汉抗金的前哨战,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终极之战的预演。《水浒传》若不是在万历年间被腰斩,必然有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照夜玉狮子便是梁山后来抗金的重大伏笔。
这匹千里战马原本是金国王子的坐骑,最终被梁山所得。失掉这样一匹战马,金国王子难道就忍气吞声了?恐怕不会,历史上,灭掉北宋,制造靖康之乱的,是斡离不(完颜宗望),此人就是金国的一个王子。照夜玉狮子的寓意已经不是一匹战马,而是梁山好汉抗金的重大标识。
那么,梁山好汉能不能坚持到抗金的历史时刻呢?书中也有伏笔,显示靖康之乱时,梁山好汉将大有作为。这个伏笔就是靖康之乱的隐喻“二龙相戏”,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
施耐庵将在七十回之后的故事中,继续释放梁山好汉的万丈豪情,宋江骑着照夜玉狮子与金国王子对阵!
理清前七十回中的主题思想,沿着施耐庵尊重历史的创作特点,以及书中的重大伏笔,才可读到《水浒传》之“尾”,达到“通读”的境界。
《
水浒传》思想超前,预言惊天
在这部著作中,施耐庵除了表达“反贪官、反皇帝”主题思想外,还非常早的提出了“佛道合一”的宗教主张。这个问题绿野老道有专文论述,在此不再啰嗦,只讲一讲“晁宋一体”这个被误读很深的符码。
梁山不存在任何帮派、山头矛盾,更不存在晁宋之争,晁宋本是一体。
晁盖绰号托塔天王,出自佛教毗沙门天王,也就是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四大护法之一。但是,晁盖作为东溪村保正,却在山上建了一座灵官殿。灵官则是道教最大的护法,庇佑着东溪村。施耐庵以刘唐为线索,把晁盖与劫取生辰纲事连在了一起,有道教大护法,劫取生辰纲不仅伤害不到佛教护法,还将保护道家妖魔去梁山聚义。
宋江则是道家紫府的天魁星,负责召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聚义。但是,宋江的家中则供奉着三世佛,受到佛门的庇护。
晁盖、宋江是梁山佛道首领,相互救援,相互庇护,本是一体,施耐庵以这两大人物,来寄托自己的宗教思想。同时,严厉抨击宋徽宗“崇道抑佛”,破坏佛教的失道之策,可谓寓意深刻,思想超前。
贯华堂本“楔子”中,施耐庵预言了大明王朝的结局,简直就是超级神准,惊骇天人。
“洪太尉误走妖魔”是“误走”,真正放走妖魔的是张天师。龙虎山上清宫道士按照张天师的设计,牵着洪太尉的鼻子,让他在龙虎山上遇到了后来在少华山占山为王的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六十二年后,这两人与朱武聚义,便是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携手建立了大明王朝。此话怎讲?
误走妖魔的,为何就是“洪”太尉,而不是张太尉、李太尉呢?因为,施耐庵要把朱武、洪信这两个名字组合起来,隐射“朱洪武”。
洪太尉之所以去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是因为京师发生了瘟疫。其实,查宋仁宗嘉佑三年的记载,这一年只有一次洪灾记录,根本就没有瘟疫。之所以是嘉佑三年发生瘟疫,原因是这一年王安石奉调进京,做了度支通判(相当于财政部长)。王安石到任后,立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这便是熙宁变法的发端。施耐庵没有评价王安石的新法,而是以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以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文彦博来隐喻北宋的党争。
史家评价,宋徽宗、宋钦宗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宋神宗时期出现的党争,才是北宋走向衰亡的转折点。
施耐庵以此引出朱洪武、徐达、常遇春,是对大明王朝的不满和预言。施耐庵早年曾经投奔张士诚,而灭掉张士诚的就是徐达、常遇春。虽然,施耐庵的预言带有很深的个人情结,但是,历史却令人惊奇的印证了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隐喻。
大明实亡于万历,万历朝有张居正变法,把明朝党争推向了高潮。而万历庙号也是“神宗”,在明朝十六代皇帝(不含南明)中,神宗朱翊钧排倒数第四。再数一数宋神宗的位置,不偏不倚,正是北宋九代皇帝中的倒数第四位。
更令人惊诧的是,北宋亡于女真,大明王朝之后,女真之一部入主中原。
这便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反皇帝一直反到了朱洪武头上。续书征四寇则反其道而行之,美化了宋徽宗,让施耐庵这部伟大的著作变成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宣扬投降的反面教材。
辨析版本、对照历史,细读文本,探析施耐庵的创作思想,才能读到真正《水浒传》。虽然不一定能做到“水浒通”,但确实很有味道,很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