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叙事:所谓认同叙事,就是对历史记忆认同并对之加以顺向文学叙事的叙事方式,主要表现形态是正史叙事或党史叙事。这种叙事在主观上相信历史生活等同于文字或符号记载,在客观上要对之复原、重现并加以文学性润色和补充。从叙事态度上看,叙事者认为现实生活是历史生活的继续、发展,而历史生活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从历史生活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苗头、趋势,并能够得到有益的经验教训,从而发挥让踪迹形态的历史生活复活,并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功效。认同历史,其实也是认同现实,它总是为现实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求证,取得合法性的证据。其主要功能是教育。从叙事功能上看,作者与叙事者分离,且角色的地位无限高于叙事者。叙事者隐含在叙事过程中,追求一种公正、客观的叙事效果,“还历史本来面目,还人物本来面目”的幻象。[8]一般来说,它的叙事结构基本与历史记忆的事序结构同步,偶尔穿插倒叙、插叙、预叙,但是基本保持生活流的框架。认同叙事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翻案叙事,在叙事效果上,它要以一种历史记忆去颠覆另一种历史记忆的权威,给与历史新的解释和新的描述,但它们的思维逻辑和叙事模式是相同的。
2、思辨叙事:所谓思辨叙事,就是对历史记忆的意识形态性质保持警惕并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对历史的真实进行历史思辨的一种小说叙事。这种叙事在主观上也相信历史生活有一种真实,但这种真实或被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者的立场所掩盖、扭曲或反转,或者被话语(历史)叙事本身不足所局限,结果只呈现出皮相、幻象或假象。在客观上或者寻找历史记忆的边缘形态或历史缝隙,去探究历史记忆的真正面貌;或者反思历史叙事形式本质,进行对正史、党史或传统记忆的颠覆,对历史生活再认识、再发现。从叙事态度上看,它对占主导地位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充满了不信任、不认同,决意从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切入历史内部,探索历史本质和历史真相,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从叙事功能上看,作者等同叙事者,且叙事者地位等于或高于角色,它可以直接拷问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可以设置替代者(如“我”)虚拟的进入历史现场,对其进行重新体验、现象还原、事实辩难。一般来说,思辨叙事有意地打破事序的正常结构和破坏事件的自在形态,以隐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揭示历史的叙事本质和意识形态的影子。它的现实根源是,对现实占主导的意识形态有所怀疑,对现实生活模式进行质疑。
3、架空叙事:所谓架空叙事,就是面对既定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发展结果有所不满意而对历史记忆进行虚拟改变的一种小说叙事。这种叙事是由对现实的反思深入到历史生活的深处,由现实生活的发展缺陷激发而引起的思考历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它的背景是当下正在正进行的“人类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深入思考。它在形式上是反历史的,但实质却对历史有一种深刻的认同,并对这种认同感所带来的苍凉、被动进行虚拟的克服。在这种叙事中,作者与叙事者高度同一,并在角色功能上,无限高于历史人物。
从历时性看,架空叙事是新近才出现的一种历史叙事模式,而认同叙事出现的顺序最靠前。但是,一种新的叙事模式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另一种叙事模式的终结。从敦煌变文、宋元讲史开始,认同叙事一直是历史小说类型最重要的叙事模式,直到当下,仍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的历史小说,都是认同叙事。如果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它实际上包括如下小说形态:变文、讲史话本(平话)、按纲鉴演义、历史演义小说、现代历史小说种种形态(心理历史小说、农民起义题材历史小说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当代)传统题材历史小说等。其认同,即连接现实生活与历史生活的方式主要是历史发展规律认同,如天道决定论(演义小说),经济决定论(即阶级斗争决定论,农民起义题材历史小说),人性决定论,文化决定论(文化名人历史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