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罗贯中 小说
tiramisugg
原贴:《三国演义》
ring999
呵呵呵。
正史记载的吕布,是文武双全的。
吕布担任过丁原的主簿。知道什么叫主薄嘛?
也就是丁原的行军秘书长,管理文书、书写命令,统辖后勤保障。这样的职务,最少也应该是文采斐然的人物才能担任。
吕布的军事才能也算得当世前列。
个人武力还不错,单挑击伤郭汜。被俘后请求曹操宽恕说,您统步军,我领导骑兵,天下怎么会有敌手?至少曹操曾短暂犹豫过,这个犹豫自是因为吕布统帅轻骑兵的能力。
当然,吕布本人的品性是非常差的。
跟随丁原,因为董卓许愿的富贵杀害丁原。跟随董卓做近卫却与董卓侍妾通奸,暴露后因为恐惧而参与王允谋杀董卓的行动。投靠袁绍因为不能约束士兵而离开袁绍,再投奔袁术还是不能安定就投靠到刘备手下,再谋夺徐州。
最令人可笑的是,吕布不爱部将,却是爱部将妇。最终众叛亲离,手下将领捆绑陈宫开门投降曹操,自己只能投降,被绞死。
大概因为吕布长居并州,胡汉杂处,学习到了军事才能,却未能学习基本礼法与遵循士大夫的道德要求。
DanieleGong先森
吕布这个人物刻画的非常经典。本领最强,智谋不足,感情丰富,叛逆,优柔寡断,爱面子,爱宝马,讲义气,强出头,关键时候也肯认怂。经典中的经典
小马哥
这是一种描述的手法,只不过我们中国老祖宗懂得的东西,到最后被我们自己给扔了个干净,就好比现在的抗日神剧。
吕布这个人在历史上面,威名并不小,不仅弓马无双,而且这个人战斗能力强悍,跟当时的张燕作战,在袁绍的军队被打得一筹莫展的时候,这个人站出来直接帮助袁绍的军队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除此以外,曹操也曾经被吕布逼的差一点点把自己的孩子扔到袁绍那里当人质,并且辕门射戟,这一点是历史书上面明明确确记载的事情,由此可见,吕布这个人的勇猛。
但是《三国演义》里面确实对于吕布进行神化,说他是天下第一战将在当时来讲的话,这个名号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尤其是现在底层的老百姓都认可吕布是第一神将,为什么?
吕布那是一个boss!无论是对于曹操还是初期的刘关张来讲,吕布都是一个需要逾越的大山。这个大山如果太矮了,对于刘关张和曹操来讲,是不是太跌份了?
我们去看一下近几年美国的大片,哪一个不是把最终的敌人写的如同boss一般强悍?敌人更加强大,我们打倒了强大的敌人,我们更牛逼!
我们去看一下现如今的抗日神剧,哪个不是把这些日本人写的如同弱智一样,主角开了个无双技能直接上去收割人头就行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我们在嘲讽粉日本人制作的游戏三国无双说是无双割草,没有头脑,我们在拍抗日神剧的时候,不是跟他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吗?
中国的老祖宗懂得挑战,懂得让自己的主人公更加丰满,所以描写吕布的时候,不惜笔墨描述吕布的勇猛,就是为了接下来描述曹操,刘备等人的英明神武和战斗力惊人,做一个铺垫,做一个描述,但是我们现在却把这些东西忘了个一干二净,还在这里争论说吕布这个人到底强不强,那是《三国演义》那是小说,小说里面他爱怎么写怎么写,但是小说必须要把自己的精神给体现出来没有精神的小说就是几张废纸!
所以说,与其在这里争论吕布到底是不是那么神勇,倒还不如想想接下来,如何去像我们的孩子讲述一个能够经得起推敲的三国故事?这才是真话,而不是像那些杠精,喷子一样在那里无事生非,但是无论如何,《三国演义》里面所蕴含的那种精神不能够污蔑,这是老祖宗口口相传的三国故事,流传到我们这里的最后底线!
海绵宝宝ALAN
这样写是为了小说更有看点,演义中平添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如辕门射戟,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布戏貂蝉等。
cxyfire
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它的主人翁 主要是刘备,所以全书也是以刘备的创业经过为主要线索进行铺排的。为了衬托主人翁以及在书写主人翁艰难曲折的创业过程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作者故意朔造了这个超强的人物。比如,吕布开始出场时,首先就神化他,为以后的三英战吕布埋下伏笔,用以表现三英的厉害。往后,为了把故事情节导入正轨,在关键时刻就有吕布出场。比如,当曹操要血洗徐州时,吕布就袭了曹操的老巢兖州,使得曹操不得不退兵,如果没有神勇的吕布就撼动不了他,就造不成这样的影响。所以,这样安排就让势单力薄的刘备顺理成章、轻而易举地捡到了徐州。《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徐州是个关键的节点。吕布死后,刘备的真正创业史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前面都是序幕。
蝴蝶穿花
正史上吕布的武力值怎么就非常低了?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以弓马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甚见亲侍。”弓马骁武是吕布得以被丁原重用的原因,而丁原甚见亲待吕布恐怕也不会因为吕布是他的私生子或者姑爷吧?很显然,丁原看中的就是吕布的武力值,不是吗?
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三国演义》对此曾大书特书。实际上,这并不是《三国演义》杜撰出来的,而是真实历史。同样是后汉书·吕布传记载:“乃令军候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谢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别的不说,就从这两点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吕布对弓马骑射恐怕都是非常精通的,真不知道提问者所谓正史中吕布武力值非常低从何说起?陈宫曾评价吕布:“吕布壮士,善战无前。”如果说陈宫和吕布有利益关系,他的话不能作数。那么,曹操手下的谋臣说的话应该可信了吧?荀攸说:“布骁猛,又恃袁术,若纵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程昱说:“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无论是荀攸还是程昱都提到了吕布的“骁猛”“匹夫之雄”。可见,吕布的骁勇善战是彼时公认的,又何来武力值非常低之说?
至于说吕布人品卑劣,身处乱世、想要在乱世之中占据一席之地,谨守着道德文章是行不通的。说吕布卑劣,曹操、刘备、孙权又有多高尚呢?不过成王败寇罢了,倘若吕布夺得了天下,评价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不断地改换门庭恐怕就成“顺应历史潮流”了。乱世枭雄没有对错、没有品行卑劣与否,只有成王败寇。如果都守着王道,那不应该到现在还是三皇五帝的天下吗?吕布之所以不断背弃旧主、改换门庭,无非为了生存、为了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罢了。近代的那些所谓新旧军阀不断改换门庭者还少吗?焕公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但是,焕公就道德卑劣吗?恐怕未必吧?就私德而言,焕公与士兵同甘共苦、对民众也基本做到了秋毫无犯,不仅不卑劣,反而相当高尚。可是,这并不影响他扣押旧主、改换门庭,不是吗?政治是政治、人品是人品,两码事。
至于提问者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神化吕布,或许有一些吧,但无非是因为情节需要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化处理而已,神化恐怕也谈不上吧?至少罗贯中没说吕布手撕某某、用包子当炸弹、八百里外穿杨吧?比起现而今的神剧,罗贯中已经非常非常保守了,不是吗?
嘉林
正史中,吕布武力高到可以比卫青李广,品行远高于刘备!
真实的历史上,吕布是文武双全,他是文官出身,地方小文官,武力高,有能领兵打仗,在首都,董卓一眼就相中了他,认为是豪杰,董卓那么多手下女婿等等,王允一眼就相中吕布,袁绍也喜欢他,刘备也喜欢他,人见人爱的猛将
吕布不是三姓家奴,跟过至少六个主子,丁,董卓,王允,张扬,袁绍,刘备,
没有刘备多,刘备跟过十个主人,刘虞公孙瓒袁绍曹操陶谦刘表等等等,而且刘备各种主动背叛,吕布大多数是被逼的,道德水准高刘备n倍!
实话实说,那个时代,吕布真心是高风亮节文武全才的英雄,比关羽强多了
金川儿他爹
说得不好听,罗老师写三国也是东拼西凑,并且他之后还有许多拼凑者。对于当时的书商而言,写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市场要消化得了。说得学术一些,只要能有人买,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小说逻辑上说得过去,就行了。当年,罗老师食不果腹,写书也是为了口饭吃,那有现在说得那么高大上。所以,小说里,出现一些后来的文献,也很正常,都是后人(书商、书坊)为了卖书,为了书好看加进去的。
stronger-you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
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罗贯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罗贯中
查看全部80个回答
irobot官方旗舰店京东家电,一键开启智能生活!
关注能率热水器的人都在看
irobot官方旗舰店-京东家电,性能更高,大牌品质,集合新力量,一键开启智能生活!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水浒传 书,咪咕阅读免费阅读平台
水浒传 书-下载咪咕阅读APP,热门小说大全,大神新书首发等你来看!海量资源独家首发,小说/漫画,听书,多种精彩不错过!
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水浒网站,水浒下载。
水浒全民合宠进化,个性炫彩造型,创新MOBA帮战。
572020-05-05
罗贯中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698 浏览29832017-11-22
罗贯中的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 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但是,近年来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故基本可以确定其籍贯为太原府祁县。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185 浏览29452017-11-27
罗贯中生平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98 浏览7322018-03-18
罗贯中简介30字左右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扩展资料: 关于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 有关他的许多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对于太原说实有一个致命缺陷,如果罗贯中是山西人,在《三国演义》中为何对山东境内的琐屑历史人物如此熟悉和感兴趣。有研究认为作者对“东平府”和“太原府”熟悉、认知乃至热情的程度是很不一样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东原”有某种“故土”情结。 一般认为,《水浒传》也是由罗贯中帮助整理修改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水浒传》的后半部是他写的。《水浒传》的后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契丹和征方腊,在一百二十回版本还包括征田虎、征王庆。《水浒传》的后半部有时也称之为征四寇,比较吻合罗贯中的“忠君”思想。
185 浏览30422019-10-02
罗贯中的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扩展资料: 文学特点: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且已经分卷分目,目录文字也很讲究。 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他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除分回立目之外,他的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原贴:罗贯中简介。
sdelover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入张士诚幕。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评价: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他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尺蠖斋评释的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
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吸取了西晋至元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纵横捭阖,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著。
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铤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多方面的,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的刻划方面有着惊人的技巧。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性。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确实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所以能够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形势,描述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惨谈经营,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原贴:罗贯中简介。
大补哥
呂布因演义说成第一,实际是典韦,许诸那样的壮汉,遇叛乱往高顺那里藏,对李郭四将无办法,打张燕还邀着两个同伙,证明马上功夫平常。地上能制人,箭法精,壮态唬人。
melody
其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不但没有神话吕布,反而丑化了他。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杀丁原的起因如下:
根据罗贯中的描写,其实说白了,吕布既要依附更加强大的董卓谋求更好的发展,也是贪图赤兔马以及金玉珠宝,似乎一切出于他自己的贪欲,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三国志》等相关史志中的记载,不难发现,实际上背叛杀死丁原(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肯定不是吕布个人的反复无常和没有信义,这个行动的本质,实则是包括了张杨(《后汉纪》作张阳)、张辽在内的并州军事集团领导层共同的意愿,吕布只是一个具体执行者而已。
并州军事集团不愿意为了丁原而和董卓的凉州军事集团发生冲突导致损失——并州集团相对较弱——是丁原得到这样下场的关键,而并不是因为吕布个人是神马三姓家奴白眼狼。
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这么说:
汉末大乱,雄桀并起。若董卓、吕布、二袁、韩、马、张杨、刘表之徒,兼州连郡,众逾万计,叱吒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桓、文易迈。同时代人孙权也说过这样的话:
老贼(指曹操)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因此,吕布包括张杨作为汉末群雄中数得上号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中卓尔不群的人物,把他们仅仅描写成武将哪怕是勇猛无俦的「人中吕布」也是矮化了,更遑论贬之为「三姓家奴」。
虽然,吕布因为自己家世、清望的先天不足和政治才能的欠缺而没有在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但是,他绝不是一个所谓勇而无谋、匹夫之雄的政治人物。
《三国志》撰写者陈寿对吕布的评价是「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实际上一方面这是并州军事集团的利益决定的,由吕布个人背锅,未必十分公平和公允;另一方面从张杨、张辽和吕布的关系看,并州集团内部之间的交谊和凝聚力,也是相当不错的。
很水的水水
我只有复制的!因为这篇文章六千多字呢!!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2.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 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曹操取得其成功,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什么人怎么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以一家之言为其说句:这就是他成就大人格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是绝不会追随其足迹的。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急
fiji_yy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小短睫毛
农耕,漁樵,即千余年农耕社会,(从三国到明)进步不大,不是现代,社会科技飞速进步。我们不能苛求先人,当时就这么个生产力水平。但我们应从三国演义中,揣摩作者的社会历史观,及农耕文化意识,说重点。不求进取是无可非厚,也是无可奈何的现实。当然现在不能这样,落后要挨打,要亡国。不上进,就无法生存。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时,应当从正面看,建立中华民族一统观,企以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schneeeeeeee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这是史书对吕布武力值的描写,虽然没说他天下第一,但也绝对不是武力低下的人!
Qz
正史上吕布的武力值非常低?
不知道大题主从哪里看出正史吕布的武力值很低的;
据我所知,“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这句话,也是出自于正史吧;因弓马娴熟,臂力过人,被称为“飞将”的,也是吕布吧;辕门射戟,一箭定乾坤,射中戟上小支,救刘备于水火的,好像还是吕布吧;纵观“三国志”全书,被称为世之“虓虎”的,好像仅有吕布、马超两人吧;与郭汜单挑,一枪刺中郭汜的,好像还是吕布吧;徐州之战,击败张飞的,同样是吕布,正史张飞可没喝酒;濮阳城中,杀得曹操丢盔弃甲,险些丧命于此的,同样也是吕布;三国时期,谁提到吕布,不是以“勇猛、骁勇、壮士”等词称之,何来吕布武力值很低一说呢?
不管正史,还是演义,吕布永远都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存在;郭嘉献计时曾说“吕布威力不及项籍”;当时曹操怕吕布骁勇,难以攻克,欲引兵还,郭嘉急切之下,想到以项羽来比吕布,劝说曹操急攻吕布;郭嘉为了让曹操采纳自己的计谋,说吕布不如项羽,多少都带有贬低的意思;吕布之勇,已不能以当代名将作比拟了,必须拿项羽这样的真豪杰来作比较,才能冲淡吕布的光环;足见吕布之勇,不容小觑;
吕布的品行也非常恶劣?
正史?谈人品?曹操人品如何?刘备人品如何?孙权人品如何?豪气冲天的“小霸王”孙策,尚有投袁术,背袁术之举;乱世之中,诸侯割据,哪个不是尔虞我诈,哪个不是枭雄之辈,又何独有吕布品行恶劣一说?觉得吕布人品不行,大多是把吕布作将领看的缘故吧!实际上,吕布的野心,和曹操、刘备等人一样,曹、刘不甘居于人下,吕布又何尝不是呢?为了天下大计,所展现出的枭雄之姿,没有错;况且董卓、丁原,并不是吕布的义父,只是乱国的贼徒而已;
罗贯中“演义”神话吕布?
错了吧!罗贯中何时神话吕布了?罗贯中都把吕布写成啥了;平白无故给吕布多出几个爹,整出个“三姓家奴”的名头;“演义”中的吕布,已经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了;杀丁原,为的是一匹“赤兔马”;杀董卓,为的是抢媳妇“貂蝉”;割据一方为的是保住小命,不得已而为之;“演义”中,吕布连理想都没了;“演义”把吕布塑造成了,为了一匹马,一个女人,就可以弑父弑君的阴险小人了;所以!“演义”没有美化吕布,反而是丑化了;
Elaine紫色轻风
楼主先出来说说怎么看出的正史中吕布武艺非常低的。
张辽牛吧,武力很强不用怀疑吧。吕布在的时候显得出他吗?
★寒石★
其实现在大部分人应该崇拜吕布,而不是去诋毁他,纵观三国演义,出身平民而能成一方诸侯的有几个?恐怕只有吕布了吧。
再说你的问题,吕布的战斗力很低,你是如何得到的结论?三国志是史,相对公允。三国演义是小说,相对会夸大一些,但不论哪个里面对夸她好战斗力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一个能持重弓,百步以内百发百中且骑马持枪的将军战斗力会低到哪去?
希洛
谢谢邀请!
演义不能和正史相题并论;历史是事实,而小说要润色没有浓墨彩描就显得平淡无味,而失去看客。
正史的吕布功夫也是很高的。在三国演义里吕布的功夫就更高了,要不然董卓怎么看上他呢?那来的三英战吕布呢?
涵蛋超人
正史上的吕布不过是用改换门庭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何说得上品行恶劣 曹操、刘备、孙策哪个没有投靠过他人而背叛?
《三国演义》不是在神话吕后,而是在丑化吕布——把吕布描述成为一个无忠无孝、毫无信义、鲁莽冲动的人。但历史上的吕布是这样的人吗?
虽然吕布是深受匈奴等游牧民族价值观的影响,但吕布并非一个不懂思考、不懂选择的人。吕布的每一次选择都让他得到实在利益:
1、背叛丁原、投靠董卓,吕布从主簿升任骑都尉,还成为董卓的义子;
2、背叛董卓、投靠王允,吕布从骑都尉升官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只是王允对西凉军的错误决策,让吕布应得的好处鸡飞蛋打;
3、吕布和张邈合作,夺取曹操的兖州,算不上背叛曹操,但因为突发灾旱和蝗虫导致兖州粮食大减,吕布无粮控制兖州;
4、吕布是夺取刘备的徐州,但吕布同样率军把刘备从袁术手中救出,夺而救之,算不上亏待刘备——反倒是陈珪父子诓骗吕布才是品行恶劣;同样,吕布对刘备有救命之恩,还两次俘虏刘备妻子、儿子都不杀,但刘备却劝曹操处死吕布;
吕布是三姓家奴吗?三国时候谁没有过背叛1、公孙瓒派人让袁术扣押自己上司刘虞儿子刘和,后又击败刘虞而杀之;
2、陶谦和下邳自称天子的阙宣共同掠夺,后来背叛并杀死盟友阙宣;
3、张鲁是刘璋的部下,背叛刘璋而自立;
4、刘备作战受伤假死不做平原相刘子平的部下;投奔公孙瓒,又在救陶谦时投靠陶谦;投靠曹操,又意图刺杀曹操;
5、曹操也做董卓的骁骑校尉,后因刺杀董卓失败而逃跑;
6、曹操、袁绍、袁术三人都是西园军统帅宦官蹇硕的下属——袁绍、袁术之所以能够杀宦官,就是用蹇硕统帅的西园军去杀宦官——这支军队本来是汉灵帝用来限制外戚何进权力的平衡力量,反被被副首领、虎贲中郎将袁绍所反叛;
7、作为袁术部下的孙策,在依靠袁术的人力、物力占领江东后,趁袁术内外交困时,反叛袁术。
1、吕布也读书识字——因为吕布为丁原部下时就是主簿。根据后汉书 百官志:
“本注曰:主簿录郃下事,省文书。”“汉官曰:“主簿一人,秩六百石。”
可知,主簿就是帮掌管进行文书的起草、收发等行政事务,俸禄为600石一年,和一个中下等县令俸禄差不多。
当然,吕布最擅长还是骑射,以至于让人忽略了吕布也读书识字,并非鲁莽一个!
吕布杀董卓,是吕布去见王允,王允才有意拉拢吕布——谁能保证这不是吕布自己的谈判策略以获取最大利益。
事实上,吕布杀丁原、杀董卓,都让吕布获益匪浅,在这背后不应该忽视吕布的谋略,而仅仅以吕布反复去对待。
袁绍以辞别为由、用30人刺杀吕布都不成功,也是说明吕布警戒、精明的证据。
2、吕布和张邈内外结合,夺取曹操的兖州,是一文一武的权力共享型搭配:文,张邈,武,吕布——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3、吕布对待刘备非常有兄弟义气:真诚的和刘备说出了自己的委屈:
“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耳”——说的就是袁术、袁绍;
让自己的妻子出来拜刘备;亲自率军以一箭射中戟小支震慑袁术的纪灵军,救了刘备;
两次俘虏刘备家人,但从不加害。
刘备是如何对待吕布的呢?在吕布让妻子拜刘备时,刘备是“外然之而内不说”;在吕布被曹操擒住之后,刘备力劝曹操杀吕布。
吕布也是个读书人,只不过他骑射能力太强,以至于让人忽略了。只知道吕布勇猛无比,却忘记了原来吕布也读书,也懂谋略。杀丁原、杀董卓,成功从袁绍30人刺杀中逃走,和张邈共治兖州,依靠袁术援助夺取徐州等都是吕布谋略的表现。
吕布的失败就在于陈珪、陈登父子等的反叛,导致了吕布没有坚持和袁术结盟,让曹操各个击破。吕布死前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说吕布背叛的人,如何对待公孙瓒、陶谦、张鲁、刘备、曹操、袁术、袁绍等人的背叛行为呢?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至于吕布夺取曹操的兖州、刘备的徐州两次行为,在关羽单刀和鲁肃的会谈中关羽手下门客说了一句话解释了一切:
“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amablefish
一个最主要的是吕布的武力还算是可以,和很多人打了仗都没有输。他是三国中武将平定的一个标准而已,所以选择他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点,让大家才能够清楚的知道三国演义到底是哪一个武将更厉害一点。关羽和张飞都曾经和吕布交过手,所以关羽和张飞都是名将。而且吕布也并不是那么差,他能够抵挡这么多人证明他的武力值也是非常可以的。
在罗贯中笔下的吕布,可能就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人。那极力的描写这个吕布,就是证明他把这个人当做一个重要的标准,吕布虽然是无耻之极,但是同时也给他了强大的武力,这个形成了鲜明的落差。尤其是一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已经是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现在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罗贯中的想法有哪几点?
吕布在三国中也是非常厉害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是真的一句话。吕布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面很多事实都是真的。当年吕布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将军,但是他的厉害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丁原可是和董卓闹起来了,当时董卓可是掌握了朝廷里所有的权力,根本没有几个人能够反对了他。唯一能够反抗他的也就只有袁绍,但是人家是四世三公,门生遍布了全国,背景是非常强大的。但是丁原也跟着后面叫板起来就是因为他手下有吕布,吕布可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
当丁原从董卓的宴席里面逃了出来之后。就准备造反起来,一定要将董卓打败,而董卓也是派出了很多人去攻打丁原,但是因为吕布实在是太厉害了,一直都没有办法打倒吕布。这个时候手底下有一个人说自己是吕布的老乡,说自己一定能够劝说吕布为董卓所用,董卓当时听了就十分的高兴,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吕布这个人是一个非常爱慕虚荣的人,觉得自己这么厉害,一定一定要得到重用,一定要当上大官,有想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丁原自己本来就不是一个什么的大官,就无法给吕布这些东西,所以吕布会内心是有点不开心的。当董卓派这个人去劝说吕布的时候,就表示要给他这些好东西,而且也将赤兔马带来了,这个可是让吕布非常的高兴。
于是吕布就决定将义父丁原杀死。然后立刻投靠了董卓,因为董卓年龄比吕布大,所以吕布就认董卓是他的父亲。当时赤兔马是千里马中最好的,董卓是非常不愿意将赤兔马给了吕布,还是见到吕布这么厉害,最后还是忍痛割爱给了吕布。这个因为董卓虽然是出生于西凉,见过很多的千里马,但是赤兔马可是只有一个,就是因为见到吕布是这么厉害,所以才肯下狠心给了吕布。
自从吕布有了千里马之后,实力变得非常的厉害,当时就是有一句话这样说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像赤兔马这样的好马也只有吕布这样的才能够去骑。吕布在三国之中的实力因此变得更加强大,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打败他。所以在三国演义上面的记载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不过罗贯中为了能够更加的凸显三国演义,所以就把吕布写的更加强大。
吕布认贼作父,不要脸的功夫天下无敌罗贯中将吕布描写的这么厉害,不仅是因为他自身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他和所有的名将都交过手。当时袁绍率领十八路诸侯去讨伐董卓,可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将华雄打败了。但是自从来了吕布之后,他一个人就在门前叫阵,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和吕布交手,所有交手的人都会被吕布杀死,没有人能够将吕布打败。这个时候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兄弟一起上阵,和他们交起了手。
关羽张飞是非常厉害的将军,他们可是打了很久才能够将吕布打败。将吕布不描写的不怎么厉害的话,这个就无法突出关羽和张飞的厉害。所以必须要将吕布这个人描写的非常的好。有了一个固定的标准之后,所有人都会认为谁能够和吕布交手多少次,谁就是真正厉害的英雄。
就像当初在隋唐演义里还是有一个标准的,当时李元霸就说了能够接上他半个锤子的就算英雄好汉,当时裴元庆接了他三个锤子,然后被打死了。然后李元霸就说这个真的是非常厉害,想当初他十八路诸侯都没有将他打败,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将他们打的落花流水,然而裴元庆能够跟他打这么久,真的是非常的痛快。
其实写小说大多数都是一个套路的,吕布也是面对了18路诸侯。可是这和18路诸侯却没有将董卓打败,这个也就证明了吕布也是非常厉害的。罗贯中要着重的描写吕布这个人物,三国演义大多数都是战争,都是通过一个主将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而吕布就是这个战争的主角。
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呢?可以评论一下。
Flying Mem
我十分厌恶这种提问方式,问题里就带有歪曲历史的故意,吕布的武力值非常低,不知道哪本正史里是这么记载的。
朵朵白芸
正史里吕布的武力值并不低,三国志 魏书七 吕布传里记载吕布擅长弓马,力气也大,所以叫飞将,以骁武出名。“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这两点也可以从后来的实战中得到证明:
吕布投奔袁绍以后,和张燕作战,张燕有“精兵万馀,骑数千”,吕布亲自“陷锋突陈”,击败张燕。后来为刘备解围时,辕门射戟,吕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这个箭术也是很厉害了。
所以在《三国演义》里,并没有过度美化吕布,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些艺术加工而已。
旅行de人
正史中吕布武力不低,弓马娴熟号为飞将,辕门射戟,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些都是史料记载的。不过正史吕布武力确实没有三国演义那样鹤立鸡群,三国演义强化吕布是为三英战吕布铺垫,按正史刘备早期可以说碌碌无为,魔化吕布的武力是为成就刘备英雄之名。三国演义里吕布的武力其实代表着董卓所有军队的战斗力,那是可以抗衡十八路诸侯的,打败吕布等于攻破董卓的统治。
正史中早期刘备有英雄之志,但能力有限并没有什么惊人表现。吕布强在弓马,冷兵器时代马军作用很大,相当于现在的空军,纯武力吕布不及关张许褚典韦。
JO_大冰
无论是那方面的史书都没有记载吕布武力值低,更别提很低了,吕布一直在三国里武力值应该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这点应该没的辩,至于品行,应该是较为恶劣的,无论正史,野史都一致认为他品行恶劣,那应当就是真的恶劣了。
Dophin
说书又不是写历史。董卓之乱,没个武功盖世的吕布与十八路诸候对阵,就热闹不起来,也就没三英战吕布了。
爱吃萝卜的
我不这样认为,所谓正史。演义都是人写出来的,有谁见证了?就拿现代社会来说,很多事情就是你亲眼所见的未必是真的。
叮当狗狗
谢邀!《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不能直接和历史画等号。罗贯中神化吕布主要要烘托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乱世出英雄!
动若鱼
谢谢邀请。
确实找不到什么所谓的正史讲吕布武力值非常低的版本。
品行嘛,非常恶劣是公认的。
吕布是武将出身,领兵打仗,冲锋陷阵,还有就是搞搞门面工作与警卫,全是有记载的,更是战绩也有部分凸显,什么战三英啦,什么辕门射戟啦,至少说明吕布并非完全的花架子,水货。
罗贯中之所以要在《三国演义》那么写吕布,无非就是借助这么一个豪杰,品行败坏的英雄预告之后的三国乱世各路豪杰朝三暮四,尔虞我诈的大概。
更是借助这么一位人物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可贵,也就是所谓的没有丑,如何界定什么叫做美。
因此反面教材做得越宏大,正面意义就越宏伟。
Mrs_yoyo
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国者。
生平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十五岁时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拜卢植为师,并与公孙瓒结为好友。
184年,黄巾民变爆发,受到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刘备组织起义兵,跟随邹靖讨伐黄巾军,立下战功,被任为安喜尉。后因不满因公到来的督邮行事,将其捉拿、打,然后弃官逃亡。
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后来,大将军何进派毋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时与贼战斗有功,任为下密县丞,不久又辞官。190年,再被任为高唐县尉、县令,更加入了讨伐董卓战役。不久,被贼兵打败,投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与田楷一同防御袁绍,因功被封为平原县令、平原相。
关羽
关羽(?? —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张飞
张飞(公元168年—221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涿郡人(今河北涿州)。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是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
生平
184年,黄巾起义,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198年,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 ,最后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碰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南,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后来刘备入益州,不久与刘璋反目。213年,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蜀增援。到达江州,遇上刘璋大将严颜,严颜被张飞生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被张飞引为上宾。大军继续分定诸郡县,后推进至成都,与刘备会合。刘备成为蜀主,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
218年,曹操击败张鲁后,曹营名将张郃率军进入益州东北部,此地虽属益州但向来为张鲁的领地。刘备遂任张飞为巴西太守,出兵争夺,两军对持五十多日。后来,张飞率精兵万多人,邀张郃军交战,因山道狭窄,前后不能相救,张郃大败,弃马与十余人爬山退还南郑。此战不仅拓增刘备方领土,更使保住蜀地门户,使益州转危为安。张飞随即参与攻打汉中的战事。219年,刘备据有汉中,称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钺。不久,关羽被孙权所杀。
姓名: 曹操
在世: 155年-220年3月15日
生平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谭、次子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操之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曹军杀死,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战分别被杀,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以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权势愈来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候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刘备杀掉,曹军大败。曹操遂放弃汉中,军队全部撤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原贴:《三国演义》
蛋蛋
可惜我国明清时代还没有著作权法,要不就不会害得今人还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根据《三国演义》版本嬗变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作者署名应该是:罗贯中原著 、毛宗岗等改编。
先说罗贯中。他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戏曲家。今存署名由他 编著的小说有数部,其中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作品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版本众多,究竟哪个版本是最早版本呢?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多有争论,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刊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回本)。
由此看来,《三国演义》的原著作者是罗贯中无疑。
再说毛宗岗。他是清初小说评点家,也有称做文学批评家的。他与其父毛纶仿效金圣叹评改《水浒》的做法,假托得《三国志演义》古本,对罗贯中原著大加删改,并作评点,成为至今流行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有人说毛氏父子是对罗贯中原著的修订,我认为说“修订”分量不够,应为“改编”。
如上所述,把《三国演义》的作者署名为“罗贯中原著、毛宗岗等改编”是否较为公正?
谢半仙儿
演义中神化吕布的只是武力,把他提到汉末三国第一高手的位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吕布的武勇在史上也很有名,他擅长的应该是骑兵路子,这一点演义与史实吻合,他以武勇受到赏识提拔,谋诛丁原后董卓用他为骑都尉,这个职位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又外号被称为飞将,可见善射箭,这与秦汉至三国时的骑兵实际情况一样,三国骑兵的装备虽有所突破,骑兵的重要功能还是骑射,马上冲击比较少见并具有较大杀伤力,如高顺的骑兵冲击成就了陷阵营。
吕布的武勇除了史载的飞将外,在臧洪传也有提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可见名马帅哥是比较靠谱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还有一个实例,吕布袭取刘备的徐州后,袁术趁你虚要你命,出兵攻打屯兵小沛的刘备,吕布不想失去抵挡曹操的屏障,也不想失去袁术这个盟友,于是为两家讲和,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辕门射戟,虽然记载没有那么具体,但吕布引弓向戟射出一箭,正好中了小支,小支即戈戟的刃曲而下垂的部分。难度相当大,众人看了大为震惊“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可见武勇真不是吹的,但是否第一有待探讨。
但罗老突出吕布的武勇第一,应该有他的用意,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以吕布为标杆,武力天下第一,翻脸天下第一,形成强烈的对比。而这种第一,与王允的在西凉兵面前跳城墙而死,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白门楼后被擒的吕布被曹操不赦杀死,都起到对比与烘托的作用。提高吕布武勇并没有贬低关羽张飞与许褚等人的个人英勇,他的第一也对各路诸侯的猛将形不成真正压制,毕竟开场不久就领盒饭了。但对于各派武将的勇猛,读者由此有了一个直观印象。(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所谓罗贯中的神化除了天下第一这一点,其他倒没有明显吹捧的地方,貂蝉是演义中人,与吕布的感情也没有浓笔重墨。倒是把吕布的几次不光彩事迹都罗列并串了起来,加上心理描写,突出了吕布朝秦暮楚的小人形象,养不熟的白眼狼跃入读者眼帘。与三国演义推崇忠义的主旨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吕布的身败名裂,在于唯利是图,做事过于直接,心中眼中没有丁点忠孝节义的敬畏,有奶便是娘,成为典型的反面人物。对比关羽的降曹报恩而走,张辽的力尽而降,他的几次背叛更显得可笑和无谋。
风儿亲亲
正史上吕布的武力非常低、品行也很差,罗贯中为啥要美化他?
吕布正史品行差有点,但武力低好像空穴来风,没有根据。看三国志--吕布传:【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这里简单引用三国志中一段,“布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弓箭、骑射、臂力,都是武力的基本条件,最后一句“号为飞将”,说明吕布速度很快,这也是战斗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说明所谓武力低说法是不恰当的。
后汉书--吕布传:【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以弓马骁武给并州。】“以弓马骁武给并州”,也说明起码在并州,吕布曾经纵横无敌,而不是提问所说“武力非常低”。三国志、后汉书是两位不同作者,不可能都说瞎话。三国演义中,罗先生增加了三英战吕布,吕布斗六雄,再通过关羽斩颜良、诛文丑,间接强化了读者对吕布武力值热捧,但多数人容易忽略,这些故事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比如,三英战吕布与关羽斩颜良诛文丑,间隔大约在十年左右。岁月足以改变一切,这中间吕布、关羽,以及颜良、文丑,自身变化是非常大的。
也就是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说文人,对于武将十年就是界限。没有人能永远称霸某一领域到永远,著名的比如霸王项羽,从最爆棚到乌江自刎,不过几年时间,尤其是冷兵器交战,对年龄、体力、速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出现一些意外,实际很正常。
罗先生的三国演义,虽然有艺术创作成份,但基本大的事实,都遵循历史,并非胡乱捏造。比如吕布先随丁原,再投董卓,并最终杀掉二人,不论出于何原因,这总是事实,而不是虚构。当然,吕布先投后叛也是有原因的,在那么一个动荡复杂的社会,几乎所有出场人物,都经历了反复,比如,刘备、曹操、关羽、张飞、赵云等等。
罗先生是否美化吕布,不好说。因为对一个人的看法很复杂,即使某人站在当面,可能一万人的看法,都会有差异。何况上千年的历史人物,罗先生还是根据史料、合理推想,文辞运用,才创作的人物形象。总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吕布武力突出,人品差一些,才是真实的人物。如果完人超人,那才假大空了。(133)
不做橱窗里的人
按照老话儿和传说中的解读,吕布可是一等一的人物儿,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正是此意。
但,就如题主所言,吕布的这个描摹,是小说家言,是一个史实与意象的集合体,并不是真的吕布本尊。
但题主说吕布武力值非常低,我却不敢苟同,也不能认同。我们现在最有参考价值的,就是后人视同史记的《三国志》了。
陈寿在撰写这部书的时候,是充分尊重了历史事实的记传,或者叫记录。书中说吕布是一介军阀,骁勇过人,弓马娴熟,更兼膂力过人,人称飞将——这样的描写和题主所言的武力值非常低完全不匹配,只能是题主的一家之言,凭空杜撰了。
但三国之中武力值最高的人,却不一定就是吕布。在我看来另有其人。那个人就是关羽关云长,是世之虎臣,有万人之敌,张飞等堪堪可以并踵而立。
至于说到吕布的人品,这个和小说中的差别不大,也算是真有其事。他先后事主二三,既拜了干爹又弑了主上,可谓是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高人,其人品屡被诟病也就自然而然了。
至于罗贯中的写法,那是小说家的人物设置必需,符合一定的史实,不过是夸大了一部分武力功业,又对其人品加入了自家的意言和社会的评价,是为情节和故事服务的,更为突出作者的中心思想。
图片来自网络
gdarnold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后人看法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人民网太原6月18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日前,由山西省祁县政协组织编写,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县政协文史资料《解读罗贯中》正式发行。该书用许多翔实的史料和图片,介绍了祁县发现罗贯中家谱并证明罗贯中是祁县西支乡河湾村人的全过程。罗贯中作为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奇才,他为世人留下《三国演义》、《水浒全传》等许多不朽之作。但他的祖籍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祁县考古爱好者杨立仁等,历时十年,发现了罗贯中的家谱、神轴、砚台、罗氏祠堂等一批珍贵文物,为解开
原贴:历史上对罗贯中的评价
小笨cx
这首(临江仙),极适合《三国演义》内容铺垫之引言。确实 词作写的英华内敛,辞语超脱。令天下读书人感慨万千。道出英雄已逝,山河依旧的无穷忆念追思。览卷到此,总有一种和(临江仙)情调同样地感觉。此便是它的魅力。拨动你的心弦,穿越时空,滉洋中而体味历史事绩。鄙人也有一首小词,录到这里,可以伴读:
虞美人
北邙荒冢埋千古,岱岳云天矗; 一帘春梦到白头,远眺朦胧醉眼伫高楼。 秦楼楚馆繁华在,红粉拥冠带; 凭栏谁晓万年心?又是桃花流水载夕曛。
-新韵 ,录之拙作孙土焱詩词散集。此书销售已接近尾声,仅京东、当当网店有销售。
最新推出詩集华翰雕龙,是前不愧古 人、后不愧今人的上乘精品力作。书在京东、甲虎、当当网店、全国部分新华实体书店等均有销售。二书名输入百度即可找到。
vivianlynnjj
随笔赞怀词ll
《三国演义》著,
将星多豪杰。
群雄逐鹿天下乱,
旌旗日月遮。
虎牢关前谁争锋?
壮哉吕布精彩写。
辕门射戟见,
神威化干戈。
美人英雄戏,
佳话春秋说。
单挑不败常胜将,
征战未曾掛花血。
长空洒落风云泪,
白门楼下吟悲歌。
历史一页去,
今朝叹若何!
不走不知道
谁告诉你吕布武力值低的?正史上吕布不仅武力值数一数二统率也是很高的,手下猛将那么多没有能力谁服你?吕布最大的问题就是卑鄙的人品和多疑的性格,这在古代这是让人最不齿和鄙视的,所以最终一方诸侯也得走上死路!
特特
谢邀
吕布的武力不低,更不能说非常低。原因有几个:
第一、董卓可不是傻瓜,如果吕布武力低,怎会如此器重他?难道是他生得帅气吗?董卓军可是西凉过来的兵,能让吕布坐上如此高的领兵位置。所以武力不容小看
第二、小说是会有夸大成分,但怎么都会有个原型基础,三国演义里很少有瞎编的人物,在基础上夸大可能会,基础上贬低也会,就像孔明事实上他是真聪明才去夸大他至于夸多大在小说里就是负责好看就够了,那么由此可见吕布武力再差都是属于强手类。
第三、正史里有些东西也是不可全信的,而且我看正史最反感就是一个文史学家去评价兵家,文史学家只需要把事情一五一十的记载下来就好了,非要多说两句去评价,等于外行评价内行。你说一个物理博士研究科学家,多年后有个文史学家记载他做过什么事就是了,非要评价当年他胆小畏首畏尾的不敢做核弹实验之类,这些话就多余了,外行人根本就不知道索要考虑因素有多少,风险有多大。
由此上述,从董卓用他到虽然可能夸大了武力的小说来说,吕布的武力不低,更不应该用非常低形容,至于品行嘛,无论正野史都记载恶劣,那基本就是恶劣了。
蝴蝶飞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
Mu脑壳
吕布的武力值可不低,要不外号“飞将”是怎么来的?“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演义》辕门射戟的事也是于史有据的。此外还有《三国演义》没有记载的,吕布投奔袁绍的时候,袁绍与张燕交战。当时张燕有精兵数万,而吕布和成廉、侯成等部将冲锋陷阵,大胜而归。可见,吕布的武力值并不低,之后还能在濮阳打败曹操,作为一个武将还是比较优秀的。不过吕布和三兄弟确实没有交战过,因为历史上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公孙瓒根本没有参加,更别说刘备三兄弟了。
至于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神话他?首先这并不是《三国演义》的发明,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就有了。先是三英和吕布交战,然后张飞一人打败吕布。到《三国演义》时作者才觉得不合理,所以把张飞一人打败吕布删去了。但无论如何,实际上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作者都想刻画的是三兄弟同进同退,而并非是想神话吕布。只是因为吕布确实是有名的骁将,所以才让三兄弟初出茅庐就和他打了一架,而之后三兄弟实际上团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当然间接也帮吕布涨了无数粉丝。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喷泉上的鸡蛋
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品行恶劣,而否定此人的其它所有方面,人从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吕布也是如此。
先说正史。吕布出身贫寒,在史书中没有记录家庭背景的,大多出身贫寒,而贫寒人家的子弟往往很努力,吕布凭借个人的勇武而得到并州刺史丁原的重用,靠的不是出身而是能力。
之后吕布为了生存,杀丁原,投董卓,杀董卓,投王允。投降不可耻,可耻的是吕布用背叛报答了原主人的恩情。在那个以儒家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年代,何止品行恶劣,简直大逆不道。
正史中的吕布武力值从来就不低,当然也没有高到天下排名第一。吕布单挑可以击败西凉名将郭汜,独率几十骑兵能大败万余黑山军,辕门射戟威震徐州,其帐下高顺、张辽均为名将,正史中关于吕布的战绩虽无过多描述,但绝不是武力值低下。看看三国当时人对吕布的评价便知。
陈寿评价: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
荀攸评价:吕布勇而无谋。
陈宫评价:吕布壮士,善战无前。
曹操评价: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也。
综合起来两个方面很突出:一是勇猛;二是无谋。这便是正史中真实的吕布。
接下来是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简直就是被神化的项羽,脚踏赤免马,手拿方天画戟,连万人敌的关羽、张飞合在一起也仅仅和吕布打个平手,长得又是高大威猛,还有美女貂蝉相伴,整一个偶像派的战神嘛。
敌人越英勇,只能衬托主角更英雄。三国演义的主角是谁?显然是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罗贯中把吕布神话,无非也就是为了衬托刘、关、张的英雄,而增加故事的精彩度。
隱形人
起源与版本
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 24卷。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作者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
作者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大致有三种观点:
全书皆由罗贯中所著。
由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写。
整部小说完全由施耐庵一个人写。这种观点是大家最为熟知的。
第一种说法早于明朝已经有人提出。一些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施耐庵是捏造出来的人,真实中并不存在。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之间亦有以下两种意见: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则说《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也就是说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进行了整理,编辑。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属于累积型群众创作,无疑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曾参考、借鉴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笔记和某些完整的小说、戏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的创造性的劳动是不容抹杀的。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国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出生于江苏一代,兴化白驹场人。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
------------------------------------
学界有关作者的争议
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现在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
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邱处机所著。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清朝末年纪昀等人开始怀疑此说,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邱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方言,而邱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
民国期间,鲁迅、胡适等人根据明朝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上所载,又据前人所论,推定淮安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至此成为定论。
民国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邱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也有极少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明朝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另外一方面,证明吴承恩就是《西游记》作者的论据似乎更多起来,而且更有说服力。主要有:一,吴承恩的个人情况与《西游记》创作者的特征完全吻合。二,对各种质疑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三,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关于《西游记》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几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相关的研究请参阅刘修业的著作及颜景常著〈西游记〉诗歌韵类和作者问题)
所以现在一般认为,明朝社会宗教盛行,有关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传记、传说及其它宗教传说、民间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吴承恩是在这样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传记、传说、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现今我们看到的小说《西游记》。
经由吴承恩的重新构思、组织和编写,较之此前流传的传记、传说、故事、评话,小说《西游记》不仅内容大大丰富,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想象更加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
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将近80岁。
--------------------------
请参看:红学
在20世纪初,「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为二说:一、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所撰写的;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至於红楼梦本身则在第一章中说:这个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传抄、批阅及增删数次而成。一般而言,认为曹雪芹是本书作者是比较主流的看法。
曹雪芹(?1715年?1716年?1724年?1725?—?1763年?1764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糖罐儿
吕布在三国中其实是被矮化了,他原本也是一方枭雄,在三国演义中,却被单纯的定义为武将。
在三国的前期,基本有个规律,吕布在谁一边,谁就是胜利者,他跟着丁原,董卓就不敢对丁原下手,他跟着董卓,董卓就可以控制京城,他跟着王允,就可以收拾凉州兵马。就算他出去了,他投靠谁,谁就能横行一方。
三国志中,讲吕布是: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武力值也是不低的。只是不像三英战吕布那样夸张,在三国演义里,是把吕布做为武力值第一来树立的,确实有所拔高。
可三国志里吕布不单纯是武力值高,他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他投奔张扬,凉州势力在长安通缉他, 他看张杨的目光有些游离,总在他的脖子上转,就知道对方动了心思。那怎么办?要是直接翻脸,毕竟是在对方的地盘,要是不行动,自己就要成为赏金了。这时候,吕布主动跟张扬说:你拿了我的脑袋,对方不一定兑现赏金,你不如跟郭汜们说,你已经控制住了我,只要他们把赏金发下来,你就把我押解过去。这样,也不会落下杀害同乡的恶名。
张扬同意了,派人去长安送信,来回一千多里,这期间,自然有疏忽的时候,在一个夜晚,吕布趁人不备就带着家眷逃走了。
此后投奔袁绍,袁绍在河北原本并不是最强,连农民军都搞不定,吕布来了之后,带来了袁绍最急需的骑兵部队,这才把境内的农民军摆平。
到了后面,袁绍想卸磨杀驴,吕布一看不对,就向袁绍告辞,走的时候,袁绍特别派了数十人来送行兼护送,吕布一看,就明白了,自己还需要人护送?我信你个鬼。到了晚上吃饭,吕布假装喝醉,里面有人弹琴。
到了晚上,弹琴的走了,灯也熄了后,这伙人冲到吕布的营帐,对着吕布的被子一顿猛砍,砍了半天才发现,被里只不过是一堆衣服罢了。
原来,弹琴的时候,吕布就已经走了。
可见,吕布不止有勇也有谋,但为什么没成就一番事业呢?一是确实品行不好,人生污点太多,在东汉比较注重德行的时代,人设崩了不容易混。像刘备在这一点上就比较好。
另一点,他毕竟是武人,而且是边人,出身也差,在重门第的东汉,他想成功可谓是难上加难。身边也没有什么谋士,也没有什么家族愿意跟随他。
因为这两点,吕布才没办法成就大业,跟他能力没什么关系。
有一本漫画,叫火凤燎原,里面的吕布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大家感兴趣可以翻一翻 ,也算是三国漫画中的精品了。
阿拉斯加雪橇
这问题问的没水平,演义就是小说,为什么不能神化?封神演义直接神仙打架,为什么没人追问商朝历史的变迁的真像以及杨戬哪咤这些人是否真实存在呢?演义本就是通俗小说,到它还是严格按照了历史走向进行艺术加工,吕布诸葛关羽等等均被神化,但并不是说他们在历史上就是菜鸡,相反地,正是由于他们在正史野史里都有难以置信的表现,所以才造就了演义中作者在塑造他们的人物形象之时夸张程度更胜旁人。
嘻妈阿拉蕾
吕布在三国并不是无能之将。可是罗贯中为什么美化他为三国第一战将?原因有以下个人见解几点,第一:自秦后迎来一个漫长稳定的汉朝,人们也渐渐形成了嫌贫爱富,攀高枝,爱财的一种风气,吕布就是代表人物之一。第二:三国里安排很多道貌岸然伪君子之人,和吕布这种真小人出现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间接的美化了刘备。第三:吕布代表了很多人的思维,也可以说是大势。所以综合以上几点,罗贯中是把一个历史上的通病称之第一,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