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故事类型
驴的盛宴
widechild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289028596
因为回答字数限制,所以只能贴那么多。更多的在我下面说的出处中有。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齐州历城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经典名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名言解说】人杰:出类拔萃的人物。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生在世,应当树立高洁远大的志向和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因为:目标越远大,前进越努力,人生也就越有意义,越能体味“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勇和豪迈。
【生平简介】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就创建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仇,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仇。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不仅文学方面,在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原贴:征集我国古代才女故事!!
瞥叟
古代话本小说,因为流行于宋元时期,因此又称宋元话本。 和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唐传奇一样,话本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体裁之一。
1.话本的产生
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说书是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说书人通过讲唱的形式讲故事、说笑话,这就是“说话”。“话本”就是说书人讲唱内容的底本,它有立体的人物性格、具体的故事情节,也有适当的环境表述,因此,话本已经相当于现在的小说。
2.话本的内容
“说话”分为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小说是用当时通行的白话演绎凡人爱情和公案的短篇小说,讲史主要讲述帝王将相的历史故事,说经宣传的大多是宗教故事,合生近似于现在的相声。其中,小说和讲史影响最大,也最受欢迎。
3.话本的特点
首先,故事性强且多为虚构。其次,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浅显,符合大众审美。最后,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腻。
关于宋元话本小说,就简单介绍这么多,欢迎各位补充。
天津麦子
“寡妇恩仇记”------这是最符合你要求的了
“又见穿越--寡妇的八卦生活”
“海棠闲妻”
“正妻养成手册”
“开运桃花陀罗尼”
都是我看过的,很不错,值得回味
binghua
话本小说是古代中国小说体裁名。属于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下面我们从话本小说的意思、流行时期以及代表作来分析一下话本小说。
首先,既然是话本小说,那么话本二字的含义是什么呢?
话本说白了就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就是说话艺人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
其次,话本小说所采用的语言是什么呢?文言文或者白话?
答案是白话文。因为话本的语言以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间亦穿插一些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
第三,话本小说分类
分为四大类,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类。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实际上就包括了宋代的小说与讲史这两种。
1、“小说”又称“银字儿”,专讲短篇故事,题材非常广泛,举凡爱情、公案、神怪,以及历史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
2、说经,包括“说参请”、“说诨经”,专讲宗教故事。说经,其原意是演说佛书。
3、讲史,专说历史故事。“讲史”是演义历史小说,篇幅比小说话本长,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端
4、合生,也作“合笙”,滑稽而含玩讽的称“乔合生”。有人认为可能是两人演出,一人指物为题,一人应命说咏,据说与起令随令相似,形式灵活,似乎并无故事情节,近似现代的相声。
第四,话本小说出现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对后代的通俗文学和戏剧、曲艺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说:“这类作品,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第五,代表性的话本小说
五代史平话
大宋宣和遗事
全相平话五种
韩擒虎话本
碾玉观音
错斩崔宁
庐山远公话
孔子项托相问书
叶净能诗
李陵苏武执别词
志诚张主管
《爱的日记》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拈花微笑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
文体通常指由交际环境、交际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对稳定下来的篇章结构及言语总体格调。作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为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关注对象,又能为人们的应用提供最为切实的规则范例。正因为这样,相关的学科领域里边,如写作学、文艺学、语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等,大都要论及该内容。(见《应用写作》2003年第9期文体分类中的误区)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独特的功能。德国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他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表达,就是选择,就是风格,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强调。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总要选择最符合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因为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它往往以历来展现在作家面前的体裁可能的丰富性为前提。它能代表某个作家、某个时期、某……在于任何地方,只存在于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劳伦斯的话说,存在于它‘为语言意识而作斗争’之中”。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文体又是读者的一种强调。达克尔.里法泰尔在文体分析标准中说:“文体被认为是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给语言结构所传达的信息添加的一种强调(表达的、感情的或美学的)。这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而文体强调。”
文体的意义,主要不是来自于文体结构的自身属性,而根本上取决于某种非语言的个人或文化的特质,也可以说取决于某种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等深层结构。而后者又归根结底受制约于-个民族的生存境况,以及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每一种文体只有当它的先决条件、它的文化为它获得了地位时才能存在。因此,文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相对观念。
文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本内容决定体裁形式,选择、运用哪种文体,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反映的具体方式。任何文体都同其一定的表达内容相适应,新文体的产生依赖于新的历史环境,然而文体一经形成和确定,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对它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同时,文体形式本身就具有内容的牲质。没有不与内容相联系的形式,外在形式的性质完全取决于借助它们得以表现的内容性质。内在的东西无一不溢于其表。从根本上来说,审美形式就是起源于现实内容,并是它长期沉淀、风化的结果。前苏联莫?卡冈《艺术形态学》:“种类和体栽不是学究们臆想出来的,已经衰亡的,‘裸露的’,‘空洞的’形式结构,而是其中历史地发生着‘内容的凝固和稳定’的形式。”而德国西奥多·阿多尔诺在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说的话则更为深刻:“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存在于形式领域;但是一般说来,这只会以诸如审美形式是内容的积淀这样一种经由中介的方式发生。”
文体又是历史性和稳定性的统一,每种文体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形态和表达内容,既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生产力状况以及人们的表达需求相适应,又有某种在历史上比较稳定的结构方式。这种统一,反映了发展和继承的关系,稳定性保证了文体自身的优良传统被继承下去,是文体发展的一种方向性“罗盘”。而历史性则使文体不断发展、创新,逐渐走向成孰和完善。随着历史文化积淀层的加厚,文体的内涵会不断更新,有时也能相对独立于产生它的社会根源,“获得它们自身的生命与自足性,超越历史的命运”,( 克劳斯:论文学类型)会具有“重新获得功能”的可能性,从而被开掘出新的表达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
文体界定的理论极其重要,没有它文体世界将不可思议,与经验也不相符合,理论上的文体同“历史的”或“实际的”,即从文本写作这-事实中产生的文体,其差异是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关于文体的定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它总是在事实的描述和理论的抽象之间不停地徘徊。
1、记叙文:
(1)、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时间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文体分.类
一、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三、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四、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
八、应用文
应用文体可分为四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经办事务类。这四类缺一不可。有人认为,只有经办事务那一类才算应用文体,前三类都不算。这种看法不符合两分法。如果前三类既不属于文学文体,又不属于应用文体,那它们属于哪一类呢?如果把它们与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并列,显然是不科学的。它们的实用性是如此明显,理应属于应用文体的范畴。
像报告文学、杂文、科普小品等文学味相应较浓的文体的归属,争议尤甚。我们认为,它们首先应该属于应用文体。因为它们或是对人们极端关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动记写,或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独到阐发,或是对科普知识的形象解说,都有较为明显的实用目的与实用功效。并且它们分别所在的那一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属于应用文体,它们恐怕也不好单独划分出来归属于文学文体。至于它们对某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只不过是为了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好地为实用目的服务而已。(《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5期浅谈应用文体的范围与分类)
原贴:古代抒情散文有哪些类型
ixiaoj
秋夜雨寒的三生三世系列全集.txt
法老的宠妃
丑小鸭作品集
媚妃蛇舞:蛇王惹不得
贪财皇后.txt
落跑王妃_掬月记.txt
妃常穿越—逃妃难再逑(完结).txt
清朝老爸现代妈1 2
替身侍女意外爱_千年殇.txt
穿越时空之生死恋已完结.txt
第一皇妃1-5卷(全)含番外.txt
《冷君夜妾》第一部+第二部等你说爱(完整版).txt
时空穿梭之恋上你的床.txt
再生缘我的温柔暴君.txt
妃池中物:不嫁断袖王爷 (全+番外) .txt
穿越:帝王的替身弃妾.txt
九岁小妖后.txt
三嫁酷王爷.txt
皇上,快给哀家生个娃_By_菊花清茶.txt
被古代将军拣到后.txt
穿越古希腊:哈迪斯的宠妃已完结.txt
穿越皇后我最大:冷宫弃后(完).txt
爆笑无良妃:我的王妃太爱钱
娘子不像话:妖孽殿下来敲门
这些都是我看过的,也是我觉得好看收藏的!!
芝芝晶晶
给大家讲解一下民间的土匪故事,领略历史!1.秀才剿匪
恶狼山上不知何时啸聚了一股土匪,这伙土匪拦路抢劫绑票勒索不谈,隔三差五还下山骚扰一番。这下可苦了山脚下的恶狼镇,赶紧上报官府请求剿匪,结果官兵来倒是来了,可虚张声势吆喝一番后,匪是一个没抓着,什么劳军费、辛苦费的,倒给敲走一大缸。大伙一算账,顿时气了个倒栽葱:官兵这一趟折腾所花银两远远超过土匪的抢夺。
官府指望不上,族长和大伙儿思量再三,只好祭出最后一招:寄希望于民间高人,只要能平定匪乱,赏白银五千两。
悬赏通告贴出不久,果真有一人来见族长,说他有办法对付土匪。族长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只见来人身着长衫文质彬彬,皮肤白皙眉眼如画,竟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瘦弱书生,乍一看还以为是个乔装打扮的大户小姐,这样的人也能杀匪?
书生叫孔平,他见族长一脸的不相信,便摇头晃脑地说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上策,我想土匪也是人,是人就懂得忠孝廉耻,所以我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之以厉害,他们一定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族长听完击节叫道:"好,果然是世外高人,整个恶狼镇黎民百姓的身家性命就全交给你了!"族长嘴上说得慷慨激昂,心里却在暗笑: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还有劝老虎吃素的高人,这呆鹅送死是一定的了。
孔平当即孤身一人雄赳赳要上恶狼山,谁知还没到山脚就被小喽截住了,小喽见他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心里可就没底了:这人肯定深藏不露身手了得,否则怎敢独自一人闯虎穴?于是上前试探着交手,谁知力道还未使足,孔平已是四脚朝天狼狈不堪,口中声势倒是不减:"切勿动粗、切勿动粗,我来见你们大当家的是有大事相商的,万一误了山寨的大业你担当得起吗?"小喽给镇住了,当即押了孔平来见大当家的。一见大当家的面,孔平就义正辞严地斥道:"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人人安居乐业渔樵耕读岂不美哉,又何苦从事这人所不齿的行业?再说,不为自己想,也得为子孙后代谋个前途,是不是?"大当家的早就听直了眼,又好气又好笑,要杀这个书呆子易如反掌,不过跟他逗上两句倒也不失乐趣,便正色说道:"你以为我天生就愿意落草为寇吗?
可你睁眼看看,这年头公堂暗无天日,官场腐败成风,我们这样的小民处处受欺,不上山做强人,难道坐以待毙吗?"孔平摇头说道:"不然不然,既然是官逼*反,那你做了强人后也应该只针对官府,又何苦跟恶狼镇的小民过不去?"大当家的一听更气,瞪眼叫道:"不,小民更可恨!那年大雪天,我流落到恶狼镇时饥寒交迫,可讨遍全镇竟讨不到一口热水、一个馒头!
俗话说狗眼看人低,就在这时一只大狗一口咬住了我的脚脖子,可怜我在雪地里拼命挣扎,鲜血把白雪都染红了,恶狼镇上的人却笑嘻嘻地围上来看热闹,不但没有一人撵开狗,竟然还吆喝其他的狗加入战局……"大当家的说到这里声音哽咽了,双手一撸裤管,十几处伤疤赫然在目。这下轮到孔平无语了,半晌才无力说道:"虽说如此,以暴制暴总不可取……"大当家的一摆手,咬牙说道:"从那时起我就发下毒誓,他年若得志,绝不轻饶了恶狼镇,官府虽狠,这里的小民却同样狠毒如狼,不愧为恶狼镇!好了,酸秀才,你不用多说了,土匪遇到秀才,有理说不明白,不过我也不为难你,可下次再遇上就不客气了,滚吧!"
2.孤注一掷
天气正热,大当家的情绪激动之下出了一脑门汗,便顺手扯下腰间汗巾擦起汗来,孔平无意中一瞥,发现那条汗巾是粉红色的,上面绣有一朵黄玫瑰。
孔平当即下山来到城内,一番细细打听后,终于得知城南一家门店有这样的汗巾出售,顺藤摸瓜之下再一打听,县城芳春院头牌姑娘最爱这样的汗巾。孔平问:"可知那姑娘叫什么?"人家答道:"黄玫瑰。"可是,要想见到黄玫瑰须拿银子开路,孔平二话不说,回家卖了祖屋和田产,揣了银票气宇轩昂地进了芳春院求见黄玫瑰。
在把银票拍上桌子后,孔平踌躇满志地说道:"这么些银两够包下姑娘两个月吗?听着,是整整两个月,一天都不能空。"黄玫瑰笑得花枝乱颤,说:"够了,够了。可是,每个月的十六这一天恕奴家实难从命。"孔平大大咧咧地又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拍在黄玫瑰面前,然后色迷迷地说:"自小生见到姑娘后就寝食俱废,实在是须臾不能分开,小姐就不能成全我吗?"黄玫瑰感动万分,可还是一脸为难,说:"公子,一月之内就一天都不能空吗?十六这一天,即使你堆座金山也万难从命,其中原因恕奴家难以启齿。"孔平听了无奈长叹:"既然如此,也只好这样了。"孔平嘴上长叹,心中却大喜:十六这天,恶狼山大当家的会来。
十六这天夜暗时分,恶狼山大当家的果然急不可耐地来了,一月一次的相会早使他望穿秋水,可没办法,来得太频繁容易暴露行踪。
黄玫瑰的房里香气扑鼻,烛光隐隐绰绰处黄玫瑰婀娜多姿令人垂涎。大当家的心花怒放,上前一把抱住,口中叫道:"小心肝,可想死我了……"他的话忽然顿住,一阵剧疼猛然袭来,低头一看,胸口一柄利刃已直没至柄,再看眼前之人哪是什么黄玫瑰,分明是个男子,白净瘦弱眉目如画似曾相识。
原来孔平早就潜了进来,而黄玫瑰此刻被堵了嘴正塞在床底下,再看孔平慢慢褪去了他身上的黄玫瑰的衣衫头饰,冷笑道:"大当家的,还认得在下吗?"临死前,大当家的挣扎着说出最后一句话:"你会后悔的……"
3.无处领赏
杀了大当家的,当然是大功一件,不过孔平并没有急着到恶狼镇领赏,他先来到官府。
在公堂之上,孔平喜气洋洋地说了经过后,知县点点头,说:"先把尸体带下去验一下,孔先生,你且回家休息,待查实了自会重赏于你。"家?哪还有家啊!为了包下黄玫瑰,祖屋和田产全没了,现在就等着赏金过日子呢!孔平只得先栖身于破庙之中,一任蚊虫叮咬,苦不堪言。一天、两天……好几天过去了,一直不见官府的动静,孔平正莫名其妙,忽然听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因为剿匪有功,知县不日将调任升官。
孔平大惊,当即火速赶到衙门,三通鼓响惊出知县升堂。那知县一脸的平静,问有何事。孔平说:"大人,我杀恶狼山大当家一事,可有下文?"知县听了哈哈大笑,说:"孔先生,想你一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能杀了土匪头子?你是得了失心疯了吧?那大当家的明明是我等官兵合力,花了无数银两、无数气力、无数智谋才杀了的,尤其是本县冒死上前与他殊死搏斗,其中惊险曲折之处我就不细说了。"孔平还要叫屈,知县脸一沉,"啪"的一声一拍惊堂木,喝道:"再要胡言,重责三十大板!"孔平吓得没命地跑了,啊呸,杀千刀的*官!好在恶狼镇还有五千两雪花纹银,够捞回损失了。
族长一见孔平早喜得迎上前来,说:"我等乡民早就等着英雄了,来来来,先为英雄摆酒接风,至于赏银嘛,早就筹备好了。"这一顿酒,真可谓喝得酣畅淋漓,族长和乡民们一口一个"英雄"、"义士",直叫得孔平心花怒放,不知不觉中酩酊大醉。
夜半时分,孔平忽然惊醒,直觉得四下里酷热难当,睁眼一看,顿时三魂去了二魄,但见窗户外火光一片,失火了!
孔平忙开门,不想门给反锁上了,又开窗,窗也给锁上了,他扯开喉咙大喊,外面风声火声"呜呜"怪叫,哪有人听见,正急得要死,"咣"的一声响,门给人从外面大力踹开了,孔平看也不看,没命地跑出屋外。
刚跑了两步,忽被人团团围住,()尽管已是深夜,这些人的脸却都用黑布蒙着,手上还拿着火把。
孔平镇定下来,说:"我知道你们是什么人,你们为什么要烧死我?我是你们的恩人啊!族长呢?出来吧,不要做缩头乌龟了。"话音刚落,人群中走出一人,慢慢扯下脸上黑布,正是白须飘动一脸凛然正气的族长。其他人也随之扯下黑布,果然是恶狼镇上的乡民。
族长神情激昂地说:"孔先生,官府早就声明是他们杀了恶狼山大当家的,现在你冒功来领赏金,我们不烧死你又烧死谁?只是不知你是怎么逃出来的。"孔平说:"别装了,你真的相信大当家的是官府杀的吗?"族长忽地一笑,说:"好吧,你都死到临头了,我也没必要瞒着你了。黄玫瑰在官府里把你杀了土匪头子的事都说了,但几天后,她却突然离奇落水溺死,其中原因自不必多说。这年头,那些*官污吏除了向下级伸手要钱,向上级叩头要官,还能干什么呢?
但是尽管如此,孔先生,你必须死,你不死,我们就得拿出五千两白银,可全恶狼镇谁又肯拿出一分一文?再说,给你银两,不就是承认是你杀了土匪吗?这不是公然跟官府作对吗?而不给你银两,以后我这族长的脸面又往哪里放?我以后说话谁还会听?
所以,只好让你死于意外火灾了。"族长说完手一扬,几条壮汉便虎视眈眈地逼上前来。孔平不仅不惧,反而长叹一声,说:"恶狼山大当家的临死前说我会后悔的,当时我不懂,现在懂了。族长,你不是想知道我是怎么逃出火海的吗?告诉你,是恶狼山上的强人踹开门救了我,他们一直在暗中保护我。弟兄们,都出来吧!"孔平手一招,只见黑暗中拥出无数大汉,个个面相凶恶提刀拎棍,形势立时逆转,族长等人都吓呆了。
孔平说:"我杀了大当家之后,这些弟兄们不仅不怪我,反而邀我入伙,因为他们一是不满大当家的寻花问柳,二是见我智谋出众,相信跟着我定有一番前途。一开始我还不肯,不过现在我可是看透了,这年头不仅仅是官*民反,连愚民都自相残杀啊!听着,从今后恶狼镇每年需上交白银五千两,否则,嘿嘿嘿……"孔平仰天大笑起来,笑声有些无奈,有些悲凉。在他的笑声里,族长一帮人的心一点一点地凉透了。
水云轩之过客
说到古代土匪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水浒传》中真假李逵的事,假李逵冒充真李逵打劫劫舍,占山为王,盘剥路人,“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后被真李逵所抓获。一般来说古代当土匪的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为多,为生活所迫,被逼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水浒传》中描述的二龙山,水泊梁山就是当时生活在底层的人被逼无奈上山落脚的地方。武松是在火烧狮子楼后被迫上二龙山,鲁智深则是在寺庙被逐出后无地可去被迫去了二龙山。原梁山寨主王伦协同宋万,杜迁占梁山为王落草为寇。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就是反映我人民解放军一举歼灭中土匪头子座山雕的故事。土匪头子座山雕收罗社会流氓,地痞,国民党残兵占山为王,成为祸害一方的土匪。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侦查连长杨子荣接受上级安排深入虎穴,历经艰险,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这股顽匪。
贺晓冉
推荐些文,个人觉得都是不仅名字很好听,而且文章本身的文笔也都很好,有些还算有些哲理性的吧,值得一看。
银翼猎手
凤霸天下
青莲纪事
天神右翼
暗夜之族
谁主沉浮
写意风流
出云七宗“罪”
数见红尘应识我
Stefanie Fu
恩~~看名字的啊~~~
《木槿花西月锦绣》很好看~
《绾青丝》穿越经典文啊~~~
月沉吟
《独步天下》架空又一经典~!皇太极那会的事,好看!
《且试天下》也还可以,但说不上经典了.
《步步惊心》听说很好看,但偶没看过,美名程度一般般吧,呵呵~
《梦回大清》穿越回清朝,也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名字也还一般俗吧`````
《寻找前世之旅》和《兰陵缭乱》是一个作者的~~好看程度当然不用说啦~~名字可以吗?偶觉得还不难听哦````
《醉玲珑》楼主看了吗?名字算符合你的要求吧~!内容也很好看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很好看的很好看的~!算是偶喜欢的一篇文~~
《芙殇》恩~里面女主性格开朗!勇敢!作者的文字很轻松``
《潇然梦》相传是经典,但偶没这么觉得~~不过也推荐,起码符合了美名条件~~
《歌尽桃花》这个也好看!
以上推荐基本属于言情穿越的了~~
花容天下.天神右翼.《十里红莲艳酒》.神玉这几部全是纸大的经典文啊!!~~~看完还想看的那种~!
风于九天风弄得穿越大作!看过的谁敢说不经典???不过貌似还没完```
《凤霸天下》这个也很好看,美名程度就一般般啦~~
暗夜之族这个讲的是吸血鬼的~挺好看的~~名字应该说不上难听吧?
怎见浮生不若梦额```这个没看过``传说好看~美名程度应该达到了~~~
醉卧红尘这是一部玄幻的,也不错,作者文笔很好~
《千山看斜阳》这个是穿越的,不错不错~~
《笑忘书》你要是雷父子就不要看~~~
以上推荐是bl的
恩~~~~《穿越与反穿越》好看啊,看这个文很轻松!虽然名字可能不符合
《入狱》bl文~也是经典呐!!!偶推荐~!!!虽然名字可能不符合
以上两篇仅供参考吧,既然楼主喜欢美名的,随意吧,呵呵~~
其实我喜欢美名的文,但更倾向于别人推荐的~~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忽忽```
Seashell
我是记忆中的照片,我在等你!
在宋、金、元时期,由于说话表演艺术和说唱戏曲文化的流行,演绎古今文化、市井生活的叙事文化走向鼎盛时期,形成了话本小说。
这种话本小说大多是以口传的形式而记录,在隋代、唐代以自己耳听的故事,去追溯远古上神的传说。在宋代,因为经济的繁荣和演绎艺人的增多,话本小说也以灵怪、传奇、公案故事为主,渐渐的,以故事题材为区分的话本小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人把说书人的底本都说成是话本。在宋代,话本小说以入话、正话、结尾等几部分组成。而入话特别像我们现在的叙事性小说的开头,它有若干词或诗词为叙事主题,但会模拟作品中人物的声口,语言质朴又合乎情节。
上面这些估计很多人不理解,那我们那举个实际的例子吧!现存的西厢记诸宫调也是话本小说,原本叙述的是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张生为了追逐自己的功名利禄抛弃了曾经相爱的崔莺莺,尽管这本小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大多数对张生始乱终弃摒弃。
以至于在董解元的《西厢记》中,成了一个以结婚为主调,改造了会真记中张生的形象,巧妙展现两位男女主人公好事多磨、波澜起伏的恋爱故事,细化了莺莺和张生的心理活动。
说到底,古代话本小说并不是一种小说,它的题材多样,也让我们个个成了小说的侠客,个个想傲游文化博物馆。
我是记忆中的照片,我在等你!
路遥芝麻粒儿
皇家娱乐指南\绣色\洞世明
那些看云卷云舒的日子
十样锦\小富即安\正妻养成手册
智愚配\沐春风\洗沉烟
皇家幼儿园\穿越以和为贵
木上苍\温凉的平凡穿越生活
入云深处亦沾衣\莫名其妙的穿越
地主婆们的快乐生活\最禛心
书虫在清朝的米虫生活
清朝求生记\明朝五好家庭
金缕衣\下堂妻的悠哉日子
tiantiangflower
穿越的:
《帝后》主要讲感情,但很精彩感人,结局很棒,强烈推荐
深宫幽兰——兰妃和穿越浮华之圣颜水逝都还可以
推荐些后宫的,不过不是穿越的:
《后宫甄嬛传》最经典的哦
《金枝玉叶》很好看,后来好像改名叫九重凤阕了
后宫-恬妃传内容很深,令人深思,有两部哦
清宫—宛妃传也很好看
锦寒宫深特别精彩,女主特别聪明,郑重推荐!
媚行深宫很精彩感人,结局很好
《菀宫春》文笔不错,也很好看
后宫-权倾天下不错哦!
后宫-萧妃传我下了还没看,不过听说不错
《寂寞空庭春欲晚》也是别人推荐的,偶还没看过
如烟皇后
《宫斗》
金枝欲孽
凰宫-滟歌行这几部都还没看过,但也推荐给你
这些都是我看过且最喜欢的,喜欢就采纳吧!O(∩_∩)O~电子书我也有,可以找我私聊
纯净水的透明色
话本小说其实就是以说书的方式写的小说——当然有些确实是整理的评书。
这类小说有个特点就是会假设对面坐着一群观众,会经常有作者跳出叙述中的故事讲评自己看法的情况,会有“下回分解”“上回说到”这样的评书语言
爆脾气刘小贝
自从有了国家概念,老百姓就深受两种人的欺压,一是官家,一是强盗,古代先民生产力低下,城里人多以手工业制作为主,例如铁匠木匠泥瓦匠等。农村人的生活很单调,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机械耕耘,更没有化肥良种,丰收还是绝产全不由己靠天吃饭。
穷的丁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一分不能少,老百姓怕官府,
怕官老爷来催债。太平日子不太平,因为即使要饿死了,强盗照样打上门来,过去的土匪什么都抢,家里没有看上眼的东西,甚至会扒上平民的衣服走。
清朝末期有一种土匪更可恨,他不会明目张胆打劫,却让人闻之色变,从前的夜晚没有今天的电灯照明,煤油灯的昏暗灯光只能照亮屋里不大的地方,屋外如果赶上无星月的夜晚漆黑一片,女人们几乎不敢出门。男人独自走夜路也是提着心仗着胆,那时的人很迷信,但人们不是怕鬼神,而是怕碰到打闷棍背死倒的强盗。
这些恶人有别于拦路抢劫的绿林好汉,发现行人后他们都是悄悄跟在后面,乘人不备兜头就是一闷棍。被害人连是谁打自己都不知道就倒在了地上,轻则至伤重则丧命。委屈的是有些人身上没有钱,却被恶意求财者要了命,歹徒什么也没捞上还得骂两句:“倒霉,怎么遇到你这穷鬼”。
还有一种强盗更可恨,同样蹲在暗处等行人,发现目标后悄无声息跟上受害人,快步走到行人身后,在其还没反应过来时迅速把根细麻绳勒到行人脖子上,行人同样不知是何人,而自己已被倒背在强盗的身上,脖子被勒不消一刻钟早已气绝身亡,至死都不知道伤害自己的是人还是鬼。
这两种歹徒虽然手段凶狠,但却极难抓获,因为没人见过他们的真容,包括冤死者。坏事做多了难免不失手,我们老家发生的真实案例很有意思,冰天雪地里一位背死倒的高手好运用完了,远远的跟上一位老太太,看中的是老人背着一个大包袱。这位好汉手法老到,娴熟的技术几乎没悬念把麻绳勒到了老太太脖子上。
只要往背上一背财物就到手了,往日轻车熟路,今天也不含糊,恶人这一背出事了。老太太最初没有弄明白咋回事,心里还说碰上吊死鬼了?我没想上吊勒脖子干什么。这一吓老太大开始怪声大叫,不但把杀人如麻的恶人吓了一大跳,老太太自己也纳闷,绳子勒上我咋还能喘上气呢?恶人吓了一跳却不害怕,恶狠狠说:“见了鬼了,老子杀人无数不信弄不死你”。这回乐子闹大了,老太太怪叫不止,强盗倒背着个人累的喘不上气,强盗只顾和背上的老太太斗法,却忘了此处离城里人家并不太远。结果被抓了个现行,此刻才弄明白为什么勒不死一个风吹都倒的老太太,原因是舍命不舍财的老太太始终没有松开抓着的包袱,强盗勒麻绳连同抓住包袱的手和脖子一起勒,又怎么可能象往日一样悄无声息杀人越货。
常忆西湖
《大漠谣》桐华著,狼女与霍去病的爱情。美好的结局,但一个故事里总要有人神伤。男二很有欧阳明日的影子,大爱;
《曾许诺》桐华著,战神蚩尤的爱恨纠葛,当爱上了敌对的人,当爱人成为别人的妻子,是信任是守护还是毁灭;
十里桃花,三生三世唐七公子著,九重天上夜华君与青丘九尾白狐白浅上神,三生三世的情爱,或爱,或恨,或痴,或怨,一切皆劫难,遇见彼此是我们的宿命;风格很轻松,美好结局;
《不负如来不负卿》大师鸠摩罗什与现代女考古学者的旷世绝恋,很美很震撼,一个与历史所不一样的罗什,一个慈悲、博爱、专情的罗什;美好结局;
《倾尽天下之乱世繁华》BL古风,沧海遗墨著,寰宇帝方君乾与无双公子肖倾宇的绝美爱情,上穷碧落下黄泉,不肉、很空灵。
武侠推荐金庸、古龙、梁羽生;
玄幻洪荒推荐树下野狐;
经典推荐《红楼梦》。
原贴:古代类型的小说
caoxi
汤姆叔叔
孔融:小孔融十岁时,他爸爸带了到京城去见见世面。这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融很想拜见这位大人,可是爸爸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孔融想了想,对爸爸说:"我有个办法让李大人接见我。"孔融进了李府大厅,不慌不忙往前排的红木椅上一坐。由于人小,他坐在椅子上两脚悬空。李大人朝孔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惑,他:"小客官,你跟李家到底是什么亲呢?"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亲着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经向你们的老祖宗李耳拜过师,向他请教过学问,这说明孔家和李家早在好几百年前就建立起了友谊。作为孔家的后代,我今天特来登门拜见您。"姓李的大官和在座的宾客,听了小孔融的一番话都十分惊奇,连声赞叹。
又有一次,一位姓陈的大官来看李大人,正好小孔融也在。李大人指着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姓陈的大官说:"小时聪明,长大了不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作出反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呢!"姓陈的大官一听这话,不敢小瞧他了,夸奖说:"这孩子可真不简单,长大以后必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果然孔融长大后被曹操重用,与其他六位才子一起被称为"建安七子"。
honglap
曹操装病
曹操惹叔叔生气后,叔叔告状其父曹嵩。曹操见了父亲来了,立刻装病。骗过了叔叔,没有被罚。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
司马光和他的小朋友们去花园玩耍~~大家在玩躲猫猫~~花园有假山啊~碰巧假山下面有口大缸~古人没有消防栓啊~所以经常用大缸蓄水以备不时之需,再者,平时没事在里面养个莲花养个鱼的还很好看,故宫里的缸们也是这个用途啊~~所以~这口假山下面的大缸里是装满水的~
有个小朋友躲到假山上面,还偷乐,以为不会找到他,结果,一失足~哎呀~成就了一个司马光啊~~
他一失足,掉进了大缸里~~其他小朋友哭的哭跑的跑~要不也有吓傻了的,再来就有去找大人的~~~小光同学,看着那缸里挣扎的小伙伴~那叫一个纠结啊~又不会游泳又不够高,这么漂亮的缸真要让我毁了不成~~哎~人命重要~~于是~小光同学搬起石块砸了下去,心里还默念~缸啊缸~非我本意啊~你今后必与我司马光留名青史!!于是~缸同意了,破了~~
水涌而出~至于掉进去那位是从洞里爬出来的,还是后来被大人从缸里抱出来的这个不得而知,只知缸主人在知道事情经过后,大大夸赞了小光一番,也不追究破损的缸了~~于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就出名啦~~~
壞_小馬
艾娃贝贝
铅笔Yang
月亮笑笑
原贴:古代类型的小说
花京的玄玄
周到
ziyu07007
wills_si
艾利克斯_艾莎
Kanita。阿荻雅
慕容彧
SexyCarver
古人考场上内急了怎么办?
我来讲一个关于“出恭”的典故。
出恭,意指上厕所,是一个雅称,大家应该都明白。但是,这个雅称的来历,想必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雅称的来由其实跟科举考试有关的。
古代的科举考试管控非常严格,考场设有一个个的极其狭小的单间,每个单间分配一名考生,这样每个人互不打扰,避免了考试过程中的串通,也有利于监考和巡视。考试的时间很长,一般三天考一科,考生大小便的生理需求必须得解决。考生如果想上厕所,得向考官申请一个叫出恭牌的东西,然后凭借这个牌才能放行外出如厕。出恭的本意,就是让外出去厕所的人恭恭敬敬、不得喧哗吵闹,以免打扰到隔壁的考生。这样,“出恭”就慢慢地演化为去厕所的含义。另外,古代讲究迷信,科举考试搞得非常神圣,除供有孔夫子的灵牌以外,还有上天各路文曲神仙,在这种氛围下,去厕所这种摆不上台面的事情就得需要避讳,不能直呼,所以用“出恭”来代替。
如大家觉得好,请关注我,多多评论、点赞!大鸟
苍茫大地来介绍几则:
(一)温庭筠两则
唐朝礼部考试在夜间举行,温庭筠在灯烛下答卷从不起草稿,只见他双手笼袖,靠着几案,考试帖诗,一韵只一吟而成,凡八韵只须八吟,因此考场上号称温八吟。
沈询侍郎任主考那年,特地将温庭筠叫到帘前考试,因为温爱替别人作弊。正好前一天温有点闷闷不乐,这天晚上很快考完要找开门先出去了,但仍写了千余字的政论。传说他暗中已为八人解答了难题。
(二)苏轼、苏辙
苏老泉丶苏轼、苏辙父子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老苏家占了三席,苏东坡更是多面手,他是哲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他是儒、道、释三家的通才,可也有记忆短路的时候。我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苏轼与弟苏辙参加礼部考试,苏轼不解试题,对案长叹,且注目苏辙。苏辙会意,把笔管一竖,用口向管中吹气。苏轼顿悟到这指的是管子注。
作弊手段这等高妙,你不服不行。
(三)顾璘 张居正
顾璘巡抚湖北一带时,江陵人张居正只有十多岁,也来参加秀才资格的考试。顾就问他:小孩会对对吗?并出了个上对: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立刻说出下对: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顾璘听后十分高兴,解下腰间的金带送给他,说:你以后的显贵必然会超过我。
(四)李梦阳。
明朝李梦阳籍贯是陕西庆阳。明弘治年间,其父在开封周王府教书,因此李就在河南报名参加考试。由于末被批准,只好赶回庆阳考场。此时,门已关了,李拦住监场的使者说:如果不让我进去参加考试,那么今年就没人得第一名了。监场使者勉强同意他入考场。等到发榜时,他果然考上第一名,这年才十八岁。
小江
今天就是高考了,这个题目还真是应景啊~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创立到现在,已经传承了有1400多年,可以说有成千上万的学子试图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在1400年的科举考试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1)唐代举子得罪主考官,不料阴差阳错最后高中唐朝末年有一个叫包谊的举子,他的文采也非常不错,本来是很有机会高中的,但是由于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就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以包谊的学识是轻松通过,刘太真这个人也很坏,他不直接淘汰包谊,而是打算考完第二场再让他淘汰,让包谊先高兴一会。结果第二场考完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想让他再高兴会。第三场过后,刘太真果然没有录取包谊,然后拿着拟定的名单去找宰相,不过当时也恰逢“朱呲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位姓朱的考生被刘太真录取了,宰相看到他的姓氏便很不高兴,让刘太真换人。刘太真一看宰相生气了,自己也慌张了,脑袋一片空白,已经想不起其他优秀举子的名字,只记得被自己记恨的包谊,结果包谊就阴差阳错最后高中了。
(2)王维出卖“美色”的“行卷”唐代在科举考试前,通常会有些考生为了获得高分,要进行考前“行卷”,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现给位高权重之人,已得到推荐。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不免俗套,当年20岁的王维去长安参加“高考”,他也拿着自己的作品去了岐王府,不料被人捷足先登,比岐王更有地位的太平公主早已将状元许给了他人。不过岐王看王维“风姿郁美”就让王维在太平公主的宴会上,假扮成艺人,给太平公主表演弹琵琶,以吸引太平公主的注意。
宴会当天,王维演奏的琵琶清脆婉转、令太平公主入了神,岐王趁势把王维举荐给公主,说这个小伙子不仅琵琶弹得好,学问更好。王维趁机把准备好的诗文献给公主,公主读后,特别欣赏,不仅待王维为上宾,而且还让王维成为了进士第一名。
(3)下棋考生出言不逊得罪考官,考官现场“教做人”明朝浙江学政相当于浙江教育厅长李贤在省试的时候,一时兴起微服私访,向私下考量观察下浙江的学子,他在路边看到有两名考生不准备考试还下起了棋,这俩考试还边下边聊到,根本不需要复习,自己肯定金榜题名,李贤总不能出道有100个人名的怪题还刁难我们吧?
李贤一听,一下子就气到了,他立马回去出了一道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这下子所有的浙江学子都傻眼了,没有人答得上来,结果李贤一个都没录取。要是其他浙江学子知道事情真相的话,肯定不会轻饶这两位大言不惭的下棋考生。
(4)清代名叫“夏器通”考生因尚书放的一个屁而高中有一次清代陕西进行乡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要去西安监考,他在出发前专门去拜访他当尚书的恩师,俩人在谈话的时候,突然主考官的恩师想放屁,但是又不好意思,就移了移屁股,眼观六路的主考官以为尚书有事要暗示他,于是立马问恩师有什么吩咐?
恩师说“无他,下气通耳”,其实尚书的意思就是,没啥事,我就放个屁而已。然而这个主考官也是个擅长揣摩上意的主,不错这次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他理解错了他以为恩师暗示他要他录取一个叫“夏器通”的考生。神奇的是,这一年的西安乡试中真的有一名考试叫做“夏器通”,这命幸运的考生也莫名其妙的被成为乡试的第一名。
danni wan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皇帝为了选拔人才而设立,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主观色彩,这里就说几个因为各种原因倒霉或者幸运的考子。
吴兆骞是吴江人,清初的著名诗人,文采极好,少年时就有盛名。在顺治十四年吴兆骞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然而之后不久有人揭发考场舞弊,朝廷震怒,在次年下令全部入京复试。本来以吴兆骞的文采倒也不在乎这个,问题清廷为防止舞弊,在考场直接派兵守候,每个考生身边站上一个持刀军士。
考生们都是文弱书生,哪见过这种场面,各个都是胆战心惊,又怎么可能考出正常水平。吴兆骞也不例外,吓的全身发抖连试卷都没写完,结果自然是认为他也是舞弊才考上的,直接除名,打了四十大板,抄家,全家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地处北方,环境恶劣,流放宁古塔可谓九死一生。吴兆骞虽然靠着一身文采很快得到赏识,得到了一个教书的轻松职位,后来甚至黑龙江将军巴海也慕名请他来教授自己孩子,但是过的也是凄苦无比,写下了不少慷慨悲凉的诗作,被称为边塞诗人。
后来经好友顾贞观搭救,吴兆骞在宁古塔待了整整23年以后得以重返故乡,不久病逝,可以说是被一次科举毁了一生。
有倒霉的就有幸运的,乾隆五十四年殿试的状元胡长龄,原本不过排名第十,不过乾隆看了他的名字“长龄”,79岁的乾隆觉得这正好对上自己长寿,于是心情大悦,亲自把他提到了第一名,钦点为状元。
而清末的朱汝珍和刘春霖也是因为慈禧阅卷时的心情而一喜一悲。殿试结果原本是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不过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想起这些年给她添堵的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广东人,顿时多了几分恶感,而一个珍字让她又想起了珍妃。而刘春霖是直隶人,此时又恰逢有旱情,“春霖”两字寓意雨水,可谓大吉大利。
所以慈禧大笔一挥,两人次序调换,刘春霖成了状元,而朱汝珍屈居榜眼,可谓有人幸运就有人倒霉。
好想养只喵啊
马上又到了高考季,学子们编歌唱哭了老师,也道出了高考的特殊地位,于是考试就成了焦点。其实考试自古有之,而且多有趣事。
先来追溯一下科举考试的历史,以便铺陈那些有趣的事儿,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公元605年开始,到1905年结束,整整1300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这个让人感到没干过啥好事儿的皇帝却开设了进士科,用分科取士的方式选取官员,科举由此产生,并从此解开中国历史上选用官吏的新篇章,影响中国一千多年。
按照历史进程唠点硬嗑吧,先看看唐朝。为什么不说隋朝,答案是隋朝在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后,没多久就让隋炀帝把朝代终结了,根本没给科举考试发生趣事留时间。接过接力棒的唐朝就不一样了。在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很多科目,其中进士科很难考,因此,考上进士就成了很多唐代文人的梦想,就连唐宣宗李道龙也有这样的梦想,他对进士也很着迷,他不仅很看重进士出身的官员,还在皇宫的柱子上写下“乡贡进士李道龙”的字样。
上面这是说难的,可在同朝又出现了现在考生梦寐以求的开卷考试。唐代科举实行行卷制度,即在参加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结集成册送人,以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好在考试的时候多一些中举的机会。因为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不封卷,每个人都能看的考生的姓名。有人就因此占了便宜。有一个叫阎济美的考生,第一次参加科举没有中举,落选后,他很失落地给主考官写了一首诗。后来,阎济美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巧的是,主考官还是上次那个官员。这一次,因为对阎济美有印象,而且成绩还不错,于是,阎济美就幸运地中举了,成了不封卷制度下的幸运者。
接下来再说个因喜爱文学而问鼎夺状元的事儿。公元837年,一个叫李肱的考生由诗歌直接钦定为状元。李肱的应试诗歌霓裳羽衣曲被主考官认为是完美诗歌,他把这首诗拿给唐文宗看,唐文宗很高兴,当他知道李肱是皇室子弟时,更加高兴。看来,皇家子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救药。于是,李肱成了状元。唐文宗要树李肱为榜样,让更多的皇家子弟跟他学,做一个对朝廷有用的人才。不过,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李肱不是皇室子弟,他能不能中状元?答案可能是未知数。
唐朝趣事多,宋朝也不弱。到了宋代,不封卷引起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主考官在定考生名次的时候,往往会带有主观性,甚至会营私舞弊。这种情况下的科举,跑跑送送已经格外管用了,考的好不如找的好已成共识。于是,在宋真宗时期,实行了糊名法和誊录制度。就是把考生的试卷封住姓名,按一定的次序排好,让专人重新誊录副本,评卷人看到的只是试卷副本,这样杜绝了因为姓名和字迹的人情分。因为改革,一个朝代的趣事就这样被忽略了。
有考试就有作弊,有作弊就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历朝历代对科举考生的检查非常严格。金朝的检查甚至严格到进场前对考生挖鼻孔、掏耳朵,防止考生在耳朵和鼻子里夹带。考生对这种搜检方式很有意见,有些人甚至为此放弃考试。放弃考试的多了,科举也门可罗雀了,这样肯定不行。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还是想到了管用的招术,改成考前统一洗澡,然后换成统一的服装再进场考试。这种方式很有效。
你方唱罢我登场。转眼到了明清。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八股文有一定的制式,对初期学习写作的人有一定的帮助,但长期学习和写作八股文,会把人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模式中。清代的科举考试,甚至对考生每一页答卷纸上每一行多少字,每页有多少行都有明确的规定。趣事登场,《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因为在科举考试中,只顾洋洋洒洒地书写,在翻页时一不小心翻错,第二页成了空白页,从此与科举无缘。落第后,蒲松龄心灰意冷,从此改写神仙鬼怪故事,为后世留下《聊斋志异》。如此严苛的规定,也就有了后来人们对八股文的批判。而八股文,也成为清末废除科举的一个理由。
关于科举,还有很多故事。有高兴的,也有失落的,就像每年的高考,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还有现在的国考、省考等公务员考试,也都是借鉴了科举考试。这也是科举对现代的影响之一。
Hermione
【因为名字好被选为状元郎的故事】
说到这古代的科举考试,还真有一个趣事,曾经在中国科举的历史中,有一个人因为名字吉祥,被特意从第二名提到第一名的真事儿,而且还是慈禧亲自干的,下面咱就讲讲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您听好咯。
话说在大清光绪年间,自打宋英宗定下的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又到了揭榜的时候,按照惯例,负责阅卷的大臣们在芸芸考生中选出了123(也就是当年的状元,探花和榜眼)的名单呈给了皇上,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光绪皇帝之时个傀儡,真正的大权还是在慈禧皇太后这里,让慈禧过目后亲自钦点。
当慈禧拿过大臣呈上来的名单,刚刚看到第一名的名字和籍贯就不由的眉头一紧,因为此人是广东人,此时的慈禧看到广东人就大为不爽,因为当时折腾大清朝最狠的叛逆都是出自这里,比如话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比如革命党的头领孙中山,尔后慈禧又看到此人的姓名就更为不快了,此人叫做朱汝珍,这名字中有一个慈禧最讨厌人的字。那便是珍!要知道慈禧亲自下令处死的皇妃名字就叫珍妃,想到这慈禧便把这第一名的卷子扔到一边继续翻看第二名的卷子,刚看到名字,慈禧的脸上就出现了笑模样。这位举子之名为刘春霖,是直隶人(今河北),慈禧心想这“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对大清真是吉兆啊,而且他是直隶肃宁人氏,这个地名也是非常吉利的,肃宁不久是肃清匪患,让大清安宁嘛,于是乎,慈禧拿起御笔就把状元的名号赐给了这位刘春霖。下面是刘春霖的真容老照片,大家来看看这位史上最幸运的状元吧。
susan不孤单
古代科举的趣事,此人因为长得丑被取消武状元,最后竟颠覆了王朝
我们现在都在说着这样的一些话语,那就是看一个人我们是不能够光看这个外貌的,当然这个道理谁都是懂得,但是谁不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外貌呢?在古代这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要不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美女或者美男子的排行榜了,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官场人才都是通过方式选拔出来的,而且科举就是一个相对公平一个方式了,但是这里面对于形象也是有着要求的,而在古代的科举中,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一个人因为长得丑被剥夺了武状元,而他后来更是起兵将这个国家差点推翻了。
可见在古代外貌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像我们都是知道古代的美女的,当然女子这里倒也不能够说明什么问题,毕竟古代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社会,而要是说到古代的美貌的男子,人们能够想起的也许就是潘安或者是兰陵王了,当然在近代也是有着这样的人存在的,张学良为什么能够得到那么多女子的欢心,长相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了。
而这个因为长得太丑被剥夺武状元称号的也就唐朝的黄巢了,提到这个人的时候,也许大家肯定知道他最后发动了起义,差一点推翻了唐朝的统治,但是尽管没有让唐朝灭亡,但是因为平叛的需要,让唐朝的藩镇势力不断地增强,最后也是灭亡在这些藩镇的手中,怎么看起来都是和他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了。
而他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卖私盐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家中是不缺少金钱的,但是在那个时候没有进入官场也就没有什么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就参与了科举,并且还差一点夺得了武状元的称号,但是就是因为相貌的问题,唐朝的官场将他拒之门外了。
虽然武举在唐朝的地位不是很高,但是确实是进入官场的一条有效的道路,而且唐朝军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通过武举最终做得不错的人也是有的,最出名的就是郭子仪了,其实这里黄巢原本不需要这么气馁的,如果真的有本身,他其实可以参军,等到建立了军功,也就可以一步步走场高位了,这种情况在唐朝是非常常见了。
但是黄巢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不被朝廷重用,他也就在积蓄力量,也就有着推翻这个政权的想法,后来也就付诸实施了,当然最巅峰的时候军力可是有着40万的,但是军饷确实是一个问题,他们甚至打起了皇陵的注意,而当时就已经在挖武则天的陵墓了,但是最后却没有成功。
而这个人也算是成功了,因为他可是带着兵马打入了长安城的,当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给予了唐朝沉重的打击,虽然唐朝并不是因为他而亡,但是也算是因此颠覆了唐朝了。
寒楼
自从被创立之后,科举便成为了古代王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古代的文人士子更是对此趋之若鹜。而在漫长的科举岁月中,即诞生了“范进中举”这样的悲剧,同样也诞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下简单分享几例:
柳开:千轴不如一书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由于刚刚得以推行,很多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当时,州县考试被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又称礼部式。而在当时的礼部式,还没有采用后来的糊名制度,主考官除了要考察考生的试卷之外,往往还会参考考生平日里的作品和才誉。
于是乎,考生们为了增加自己高中的几率,往往都会将自己平日里的诗文进行编辑,写成卷轴或抄成书册,考试之时便送呈公卿士族,为的便是能够获取推荐,这被称为“行卷”。一直到宋初,这种风气仍然极为流行。
柳开在参加科举之时,便穿着士人襴衫,用独轮车推着自己的上千轴作品,径直前往考官帘前。当时周围还有很多考生,每人手中都捧着或者抱着一些自己的作品,唯独有一位名叫张景的考生,手中却仅有薄薄的一页纸。
柳开见大家的文章都没有自己多,便心中暗喜。然而,等到发榜之时,张景的名次却居于柳开之上,原来张景虽然只带了一篇自己的文章,但却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而柳开虽然送来了上千作品,却参差不齐。于是,时人都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李林甫:历史上唯一一次零录取李林甫作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虽然位居高位,却才疏学浅,乃是当时著名的错字先生。其执掌吏部时,候选官员严迥的判语中有“杕杜”二字,结果李林甫不认识“杕”字,反问吏部侍郎“这里写的‘杖杜’是什么意思”,因而得了一个“杖杜宰相”的外号。之后,又因错将“弄璋”写成“弄獐”,而得了一个“弄獐宰相”的外号。
△李林甫影视形象
李林甫不仅才疏学浅,更是大权独握、闭塞言路,排斥贤才、打击异己,当真是一位奸相。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便下诏开科取士,于是全国各地的知名才子便纷纷赶赴京城参加“制举”(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考试,其中便有著名诗人杜甫。
李林甫担心考生在考试时借机讽刺自己的恶行,于是便建议。“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在李林甫的建议下,唐玄宗便下令各郡县长官对应试的考生进行“精加试练”,挑选出有真才实学之人,再由尚书省进行复试,由御史中丞监督。
而这主持复试之人,自然就是李林甫了,于是千里迢迢赶到京城的各地学子,经过“诗、赋、论”等科目的选拔之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高中。李林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向唐玄宗上书说,“恭喜陛下,看来天下已经没有遗漏的贤者了。”
这应该是科举考试以来,历史上唯一一次零录取的科举考试了,堪称奇迹。
赵匡胤:靠打架决定状元赵匡胤在开宝六年(973年)时,正式揭开了殿试的序幕,然而就是这位改良了科举考试的皇帝,竟然也曾闹出一个大笑话。这是宋朝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记载的一件趣事。
能够入选殿试之人,那定然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赵匡胤一个当兵的出身,怎么可能分辨出高下。于是他便想了一个办法,谁能够第一个交卷,那么谁就是状元,因而当时出现了“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的景象。
时间来到开宝八年(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下面的考生们那叫一个紧张啊,不仅文章要写的好,而且还要写的快。结果,王嗣宗和陈识两名考生几乎同时写完,然后两人抓起卷子就拼命往前跑,结果竟然又一起将卷子交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影视形象
赵匡胤看着气喘吁吁的两人,心想状元只有一个,这可咋整。于是,这位武将出身的皇帝又想出了一个损招,看着两人道,“你俩打一架吧,谁打赢了状元便是谁的”。
虽然这个命令有些不靠谱,但毕竟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两个书生也不敢怠慢,只好赤手空拳的打在了一起。最终,王嗣宗成功把陈识揍的趴在了地上,从而成为了状元。
以上便是我所知道的三件科举趣事,大家还有哪些有关科举的有趣故事,欢迎评论分享。
A-蒙-Meng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为健全的人才和官员选拔制度,对于提高当时全民族的文化水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历朝历代,在科举考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小插曲,也让人忍俊不禁。
儒林拾碎的作者阮明在他的书里给我们写了这样一则笑话;
晚清的时候,八股文已经废弃不用,改试策论,可是,很多出题的人,为了显示自己学贯中西,经常在所出试题中夹杂着西洋的典故。
有一次的试题就为“项羽拿破仑论”。
把楚汉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硬生生去与法兰西的拿破仑相提并论。
当时绝大多数的考生连法国都不清楚,更不晓得拿破仑是怎么回事?可是,试题出来了,硬着头皮也得答卷啊。
于是,一个大胆的考生就抡起笔,写到:“项羽者,秦末与刘邦逐鹿中原之英雄也,其为人也,力能举鼎,气盖山河,乃拿一破轮,尚何足道哉?
”又有一考生写道:“项王战垓下,敌追之紧,突围不得出,戟折矢尽,遂手拿破轮,连击杀追敌数十人,突围抵乌江。
”考官看了卷子,哭笑不得,在考生卷子上写下批语:“秀才笔下可通神,能遣霸王拿破仑,一自乌江分别后,破轮转劫变洋人。”
又有一次,考官出的题目,为“事父母”,截取《论语》“事父母能致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一考生起头儿承题就写,“夫父母,何物也?”
考官直接卷子上批语:“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配合,而生此怪物也。”
康熙14年(公元1675年)一次科举考试,一个姓吴的考生在考试前几天,晚上做梦,梦见一个雪白胡子的老者,和他交谈,让他赶紧改了名字,就能一鸣惊人。
姓吴的考生赶紧求教,具体改成啥名字呢?这老者说,名改成三省,即可。
吴梦醒之后,如获至宝,赶紧把名字改成吴三省。
考试成绩终于揭晓,公堂唱榜,果然喊到吴三省名字,不料想,主考官直接截断,叫立即把吴三省除名!
因为恰逢吴三桂造反,一个吴三桂就已经让朝廷焦头烂额,再弄出一吴三省来,谁敢担责?
小龙爱poppin
学霸苏轼当时父子三人一起赴京考试,这个在我们国家刚开始恢复高考时候出现过,后来都很少见了,大家高中毕业最多复习几年便放弃高考了。可是在古代,很多文人把考试当做毕生事业,比如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到50岁才考中,这个在古代很正常,比如道光时期的陆云,103岁还去参加考试,古人一生死磕科举非常常见。
范进中举
他们父子三人首先拜会的是当时京城的大官张方平,此人可以说苏轼一家的贵人,对待苏轼像亲儿子一样。张方平当时看了父亲苏洵的文章,觉得他是“王佐之才”,随后看了苏轼、苏辙文章,惊呼二人必成大器。虽让当时与欧阳修关系并不太好,但是还是为苏门三父子写了一封举荐信,陈述苏门三父子才华,史上罕见。
张方平没有看错人,礼部初试中,苏门三父子果然都考进了十三名以内。等到第二年春天要进行殿试,三苏结识了文坛以及政界的大V,欧阳修。刚好那一年也是欧阳修任主考官,欧阳修对当时文风追求辞藻华丽之风非常厌恶,他告诫苏家三父子,文风一定要质朴写实。
这就要提到苏洵的高瞻远瞩,他一直对当时整个朝廷追求华丽辞藻风气十分反感。而此时欧阳修正发起了古文改革运动,要求摒弃那些只追求辞藻的华丽,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如果按照旧标准,苏门三父子也就中游水平,可见历史机遇也非常重要。
和唐朝的科举不一样,宋朝的科举要求糊名的,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密封线。欧阳修有一个门生叫曾巩,文章也特别好,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当时欧阳修看着一篇文章特别像曾巩,为了避嫌,他把这篇深度好文判为第二,谁知结果公布居然是苏轼的文章,苏轼便得了第二名,那年苏轼20岁。
八月远走。
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鉴古方能知今。当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按照人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论,高考无异于科举科试,同样影响前程,决定命运。那么古代科举考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留心翻了一下史料,觉得有些趣味,拿来与大家共亨,也算应个景添个乐,让学子和家长们放下压力,轻松上阵。
一是考前掏耳朵,防止带小抄。属于考场纪律范畴。历朝历代对科举考生的检查非常严格。金朝的检查甚至严格到进场前对考生挖鼻孔、掏耳朵,防止考生在耳朵和鼻子里夹带。考生对这种搜检方式很有意见,有些人甚至为此放弃考试。放弃考试的多了,科举也门可罗雀了,这样肯定不行。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还是想到了管用的招术,改成考前统一洗澡,然后换成统一的服装再进场考试。这种方式很有效。
二是科举被重视,皇帝坐不住。属于思想认识范畴。在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很多科目,其中进士科很难考,因此,考上进士就成了很多唐代文人的梦想,就连唐宣宗李道龙也有这样的梦想,他对进士也很着迷,不仅很看重进士出身的官员,还在皇宫的柱子上写下“乡贡进士李道龙”的字样,以表彰自己考试的功绩,给子民树立了榜样。
三是考试不封卷,分数看着办。属于自由发挥范畴。这也应该是当下高考学子的梦想。按说不可能,但是却正式存在着。唐代科举实行行卷制度,即在参加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结集成册送人,以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好在考试的时候多一些中举的机会。因为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不封卷,每个人都能看的考生的姓名。有人就因此占了便宜。有一个叫阎济美的考生,第一次参加科举没有中举,落选后,他很失落地给主考官写了一首诗。后来,阎济美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巧的是,主考官还是上次那个官员。这一次,因为对阎济美有印象,而且成绩还不错,于是,阎济美就幸运地中举了,成了不封卷制度下的幸运者。
四是题目不固定,好坏全看命。属于想不到范畴。公元837年,一个叫李肱的考生由诗歌直接钦定为状元。李肱的应试诗歌霓裳羽衣曲被主考官认为是完美诗歌,他把这首诗拿给唐文宗看,唐文宗很高兴,当他知道李肱是皇室子弟时,更加高兴。看来,皇家子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救药。于是,李肱成了状元。唐文宗要树李肱为榜样,让更多的皇家子弟跟他学,做一个对朝廷有用的人才。不过,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李肱不是皇室子弟,他能不能中状元?答案可能是未知数。
五是要求很明确,吻合才能过。属于讲理不商量范畴。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八股文有一定的制式,对初期学习写作的人有一定的帮助,但长期学习和写作八股文,会把人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模式中。清代的科举考试,甚至对考生每一页答卷纸上每一行多少字,每页有多少行都有明确的规定。趣事登场,《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因为在科举考试中,只顾洋洋洒洒地书写,在翻页时一不小心翻错,第二页成了空白页,从此与科举无缘。落第后,蒲松龄心灰意冷,从此改写神仙鬼怪故事,为后世留下《聊斋志异》。如此严苛的规定,也就有了后来人们对八股文的批判。而八股文,也成为清末废除科举的一个理由。
六是考的好不如关系好。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想要在科举考试之中名列前茅的话,少不了巴结讨好负责考试的主考官,这在历史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人他没有找到任何关系,不仅在考试中高中, 而且还抱得美人归,他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诗人王维。著名的大诗人王维当年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想找一些主考官来讨好,方便自己走后门,但是无奈一个人也没找到,但是后来王维无意间听人们说当朝的公主十分喜欢听音乐,于是王维穿上了一些花花绿绿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乐师的模样,抱着一个琵琶就前去找公主去了,这一去彻底的改变了王维的命运,公主一眼就看上了王维,因此王维在后来的考试中,才能够高中。是不是感觉王维这个人十分聪明呢!
说归说,笑归笑,高考真是很重要,考的好上学,考不好下地,为了有个好学上,看完这个,抓紧看书学习吧!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开始冻心
史载,张居正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是荆州著名的“神童”,他十二岁就成为了秀才。不仅如此,他还深受当时荆州学政的赏识,认为其必成大器。因此,十二岁的张居正在荆州府,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张居正十三岁的时只身赴武昌进行乡试,这次要是考中,便是举人了。张居正在考前还写了一首诗,名为题竹,内容是:“绿遍潇湘外,梳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应该说,这不算很经典的诗,但却表达了他参加这次乡试志在必得的决心和信心。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张居正中举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张居正居然落榜了。 原来,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故意阻止张居正中举。他认为,十三岁的人还是一个孩子,中举人太年轻,怕他以后骄傲自满,把上进的志愿打消,反而对张居正不利,因此,他主张给张居正一些挫折,激发他的斗志,使他更能奋发。
据说,顾璘和监试冯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才,凭自己的才学早些发达,原也没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是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加不可限量,希望你仔细斟酌” 。冯御史听从了顾璘的建议,没有录取张居正。后来,张居正知道了这件事情,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对顾璘感激涕零。
三年之后,也就是嘉靖十九年,十六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这次他没有落榜,一举高中举人。这时,顾璘正在安陆督工,听说张居正中举,很是高兴。 他后来对张居正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时对中才的说法罢了,你不是一个中才,上次我耽误了你三年,我做的可能对,也可能不对。但是,我还是希望你有远大抱负,要做伊尹、颜渊这样的国之栋梁,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
张居正对顾璘的谆谆教导深为感动,此后更加发奋读书,为人处世更显老练善谋。嘉靖二十三,二十岁的张居正参加会试,但没有考取。嘉靖二十六年,在经历了嘉靖二十三年的会试失败之后,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这时的他,仍然是年少得志,确也少年老成,这和他中举人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
此后,张居正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庶吉士逐步成为首辅大臣,乃至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八辈之蚕
在古代十年寒窗苦,凉桌子热板凳,铁砚磨穿,只为求一功名;而今每年一度的高考也即将开考了,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心一定都提到了嗓子眼,因为这毕竟是孩子第一次面临的人生转折点。
都说隋炀帝荒淫无道,可是开创科举,只这一举动就让天下才子有了上升通道,可以与国家成为利益共同体。唐朝延续了科举制度,在贞观之治时期晚上八九点时整个地球只有长安还灯火通明(时差不重要请大家领会精神),整个欧洲还在茹毛阴血,直到瓦特发现了他奶奶的水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以后,世界格局才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不夸张地说现在世界上的升学考试制度都是根据中国科举制度衍生过来的。
古代科举考试是非常严苛的,入考场光是搜身就得两次,学子们带的饼和馒头都得切开了,还得换上考场专用的服装,过了头一道安检以后,如果第二道安检发现学子身上有夹带作弊物品,第一道安检的官员以及官兵全部斩立决
当然了这是规定,很多监考收受贿赂,权臣以权谋私的也大有人在,就拿严嵩来说,要求礼部官员批他当时6的儿子为状元,最后在文武百官的央求下给了一个秀才才罢休。有人说皇帝就不管吗?明朝嘉靖帝20年不上朝一心求仙,哪儿有空管啊。
每当大笔之年,开课选考之前,都会请来三面旗子;第一面为红色,邀告各方神灵,我们为国求贤,也请神灵保佑;第二面旗为蓝色,请学子们列祖列宗亡灵为学子保佑;最后的旗子为黑色,奉王旨意,各家冤亲债主,有怨报怨,有仇报仇。
几千年来,贡院里传说各种诡异事件比比皆是,最夸张的是有一个考生,第二天早晨是被人用勺子舀到盆里端出去的。
我是九哥,一个不务正业的杂货铺老板。今年高考有还有丢准考证的吗?欢迎评论区告诉九哥。
梅念想
古代的科举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制度,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不过这么严肃的考试中也会出现有趣的事情,我就挑几个我认为有趣的说说吧。
通过打架的输赢决定状元在北宋的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科举完之后一般都会有殿试,由皇帝决定前三甲。而这一年是宋太祖赵匡胤主持殿试,其中有两个人,王嗣宗和陈识都很优秀,一时之间没法决定胜负。
这个时候赵匡胤就厉害了,既然分不出胜负那你们就打一驾吧。两人虽然有点懵了,但是这可是决定状元的事情,所以两人顿时扭打成一团,都朝对方下死手。
最后王嗣宗胜出,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手搏状元”。可怜那陈识,没输在考场中,却输在摔跤场上,最后赔了状元又挨打。
榜下捉婿我们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榜下捉婿的事情,只要皇榜一出,谁中了头等,那么就等着当乘龙快婿吧,而在宋朝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
有个叫冯京的人非常有才,他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科举之后皇榜一放,他就被外戚张尧佐的一帮家丁簇拥至张府,冯京力拒,随后又被另一位高官张耆的家丁团团围住,冯又拒,最后还是被宰相富弼的家丁“捉”去,成为富弼的女婿,并连续娶了富弼的两个女儿。
这个冯京也是个牛人,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在上千年的科举考试中,能连中三元者只有寥寥17人,但是又能连娶宰相二女者,只有冯京一人而已,人称“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一时传为佳话。
在古代对于官员的相貌可是非常严格的,长的丑的就别想当官了,根本就是以貌取人。像三国时候的庞统,虽然有才就是因为长的太丑一直没有被重用。
而因为长得太丑被剥夺武状元称号的也就是唐朝的黄巢了,他的事情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黄巢起义就是他干的,差点就把唐朝给灭了,而且他还写诗,非常的有才。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一些科举有趣的事情,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哆啦凯凯
听闻古代科举考试有很多雷人的事,我听过这么两个!
1.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与拿破仑。诸考生虽然熟读四书五经,却不知道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2.宋代有个叫刘之杰的人,有一年,刘之杰参加科举考试,策论题刚做了一道,肚子便疼痛难忍,只好拿着没答完的试卷往茅房跑。到了茅房后,他把试卷插在了茅房门上,打算等解手完毕之后再带回考场继续答题。但他解完手后,急匆匆地就往考场赶,忘了拿试卷这回事,等到了考场才想起来,回去找时,试卷早已不见踪影,他只好自认倒霉,认定自己这回是没希望了。
但几天之后,他竟然发现自己中了进士,而且还名列前茅!他觉得此事蹊跷,但一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刘之杰后来官至制置史,有一回,他到某州视察工作,当地的官员接待他,在聊天时,那名官员说:“我与大人恰好同年登第,有一事正想告知大人。”刘之杰便问他是什么事,那名官员屏退了左右,对刘之杰说:“当时我在考场上,也去上厕所,见到了您遗落的卷子,发现还欠第二、第三两道大题没做,就顺便带回了考场,替您把那两道题答了,然后交给了考官……”刘之杰一听,如梦方醒,连忙向那名官员表示感谢,说:“我一生官场仕宦,都是您所赐的啊!这的有多点正要放到现在,那肯定能把彩票拿个大满贯啊!
水墨人间
这几天正好高考季,大抵上在古代科举考试就等于是加强版的高考了,华夏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5年隋朝开始,一直到1905年的清末才结束。绵延1300年之下,其中的故事自然多姿多彩。我来换个视角,从考题上说说科举的逗逼事儿。
最懵逼题目——1901年湖广乡试项羽拿破仑论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想搞一些新气象,于是在科举中加了议论文写作,就是所谓策论。国门洞开之下,西方文化历史虽然冲击力大,但毕竟不可能短时间覆盖整个中国。官员们自然对西学接触较多,穷乡僻壤的书生到哪去看西洋书去?
偏偏1901年张之洞治下的湖广出了这么一道题,大抵上是为了跟紧时代脉搏,把中外名将比较一番。然而无数学子看到这题目完全懵逼了,拿破仑是个什么玩意?能吃吗?有毒吗?好吃吗?能入药吗?这还是脑袋稍微灵光点的。
更悲剧的是审题思路走另一边的,西楚霸王因何手拿破轮子?他不是拿的霸王戟吗?项羽拿了破轮子让虞姬怎么想?让楚军怎么想?让进攻他的刘邦怎么想?不会笑话他吗?不会鄙视他吗?他到底走过怎样的心路历程才这么惨烈的报复社会?请走进《今日说法》为您揭开...阿呸!走进光绪27年的湖广乡试。
一时间湖广学子脑洞大开,纷纷写下千古不朽的盛世文章:
想那西楚霸王项羽,其为人也,力能举鼎,气盖山河,乃拿一破轮,尚何足道也哉!——这是替项羽鸣不平的,抗山举鼎都不在话下,拿个破轮子寒碜谁呢?
项王战垓,敌迫之紧,后围不得出,戟折矢断,遂手拿破轮,连击杀追敌数十人,突围至乌江。——这是开脑洞替项羽解释的,兵器丢了,只好拿破轮子打到乌江。
夫项羽者,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乌能为项羽所拿哉?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哉?——这是实在吃不准题的,只能认为项羽拿整个轮子都不赢,拿个破轮子也并没有卵用。
考试完毕究竟是怎么阅卷我不得而知,倒是张之洞遗事里记录了一首诗,虽然属于打油性质,但颇为贴切:
秀才笔下可通神, 能遣霸王拿破轮; 一自乌江分别后, 破轮转劫变洋人。最猥琐题目——咸丰年间河南乡试八股题八股文最要命的是不仅为难应试人,连出题人都一块折腾,圣人言论就那么多,考了好几百年,能用的都用过了。这帮出题的只好把句子割裂,拼凑在一起,称之为“截搭”,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玩意简直反人类,基本每个考生都骂娘。
清朝咸丰年间有个哥们叫俞樾,正好当河南学政这种出题官,说起俞樾其人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说起他改编的小说肯定很多人知道——《七侠五义》。从改编小说这事儿就能看出,这老兄是个挺浪的家伙,那次出题他也浪的飞起,那年他一共出了两道截搭题:
把《论语》中“异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阳货欲见孔子”截搭为“君夫人阳货欲”,考试学子纷纷传言俞老夫子开车啦!我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证据!朝廷快来管管啊!他已经冲过五连发夹弯,开始向秋名山车神宝座冲击啦!
车神俞樾那年准备一次作到死,他又把《孟子》中“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截搭成“王速出令反”。可以,真的可以,第一题如果只是老司机开车的话,这题就是奔着死去的,准备搞点谋反之类的了。
好在俞车神是活在咸丰年间,文字狱没乾隆时期那么凶残,不然这货一个抄家灭族是跑不了的。又好在咸丰皇帝对他挺欣赏,给他罢官了事,命算是保住了。
最无奈题目——1903年广东秋闱策论所谓的秋闱其实就是乡试,1903年这次算个恩科,为的是慈禧太后的70大寿。大抵上就是各省自行出题海选,选出来的人进京再进京考一次。当时广东的考题无比贴合实际情况——侠以武犯禁论。
那年月革命党在广东大杀特杀,玩的还全是暗杀,没事就给衙门里扔个土炸弹,要不就躲在胡同里打黑枪。广东的一票官员叫苦不迭,正好朝廷开恩科,他们就把这事儿当成策论考题了。大抵上是想找个大神出主意,怎么避免被暗杀吧,这群倒霉孩子也真的算倒霉又无奈了。
jerrytkd
1、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2、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厉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3、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4、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5、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了渊博的医学和高超的医术。
6、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7、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8、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9、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朝时,宋国有个名将叫宗悫。他从小就有胆量,少年时就练了一身武艺,既有见识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那天,半夜里,有十几个强盗趁贺客刚散之机,突然来打劫。宗悫毫不畏惧,挺身而起,击退了强盗。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问他:“宗悫,你长大后准备怎么样?请说说你的志愿。”宗悫应声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叔叔听了这句极有气魄的壮语,很是高兴,满意地赞许说:“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
宗悫长大后,当过振武将军、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职,曾率军远征南方的林邑国,大获全胜,建立了一些功业。
他少年时所讲的“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为少年的远大志向,成为激励人们立志奋进的不朽名言。
10、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岁的大诗人陶潜在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当知县,一个月领五斗米的官俸,腊月将尽的一天下午,陶潜办完公事,换上便衣,回到内衙翻看过去的诗作。突然,一名小吏从外面闯进来禀报:“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察,请老爷赶快更衣迎接。”
“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刚来彭泽县不到三个月的陶县令不解地问道。小吏解释说:“那督邮张大人是我县富豪,一向讲究排场,眼下又是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生性耿介的陶潜本来已十分痛恨官场黑暗,想离开这个肮脏之地。现在听说这个督邮就是本县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马得到太守宠爱,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还要叫自己去隆重迎接他。想到这些,陶潜不禁长叹一声,愤然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小儿弯腰行礼!”说罢,便取出知县的印信交给小吏,说;“你把它交给督邮转呈太守,就说我陶潜告病还乡,不当这个知县了。”然后收拾行装,昂然归隐而去。
daisywu
原贴:征集我国古代才女故事!!
jethuo
原贴:征集我国古代才女故事!!
ziering
原贴:征集我国古代才女故事!!
hzyhst
原贴:征集我国古代才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