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的报告文学
sakura0531
臭宝驴
差异:
1 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 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末,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从而早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一道最耀眼的痕迹。
2、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是多色彩、多情调、多音响,多层次的。小说家不断创新,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这是新时期小说发展的趋势。由于国家政策方针的理顺,小说创作进入活跃时期,出现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多是以中短篇的形式存在。
3、与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的拳头产品从“短平快”的中短篇转至鸿篇巨制的长篇。同时,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解体,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再有主潮,多声调的意识形态同时上演。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小说创作的视角渗透各个层面,大众化的小说占据主导地位。
永远不被盗号
“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这种分类标准在外国相当流行,从亚里士多德到别林斯基都是采取这种分类法。亚理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年)早就明确地指出:文学模仿现实有三种方式,“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①。这是“三分法”最早的说明,所谓“像荷马那样”指的就是叙事(史诗)类;“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指的是抒情类;“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模仿”指的就是戏剧类。亚理斯多德以后,西欧一些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都沿用这种分类标准。例如,贺拉斯(公元前65一前8年)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文学体裁的分类,但当他说到“用什么诗格来写”时,实质上也是按亚理斯多德的说法分成三大类。②波瓦洛(1636一1711年)就谈得更加明确,他在《诗的艺术》中,专章地讨论了被他看成是“次要的诗类”的抒情作品的写作,文专章地讨论了所谓“主要的诗体”悲剧、喜剧同史诗作品的写作③,同样是采取了“三分法”。到了别林斯基(1811一1848年),“三分法”这种分类标准就得到更详尽、更充分的说明。别林斯基不但明确地把文学体裁划分成史诗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而且研究它们的各种具体样式及其演变,认为“诗只有三类,再多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了”④。
原贴:文学体裁的文学体裁的分类
moonfy
桑毛蟲Kikyou
曹思宇
钱贝贝
原贴:文学是什么——我的文学观
CC公主
原贴:流行文学和经典文学的好坏
A丶Huan
到底怎么样的小说才适合改编成电影呢?现在又有那么多的电影被仓促的改编成小说。
首先要有好的故事,其次要有视觉感,另外还需要什么,大家来说说。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故事好,现在的电影,缺的就是好剧本。
张艺谋的《活着》拍出了余华小说的精髓吗?我不赞成。最优秀的小说是不可能改编成最优秀的电影的。 因为最优秀的小说,必然有电影艺术无法表现的内容。
反过来说也一样,视觉艺术必有语言艺术无法达到的效果,最优秀的电影往往不是由小说改编而来,小说和电影的关系不是对等的,小说能为电影提供优秀的故事,剩下的,就看电影工作者的功力了。
写故事的时候老是被埋怨没有镜头感,没有镜头感。
有了镜头感故事又找不到北了。所以说还是改编比较好,至少在我看来要轻松点。与其创作不出好东西,还不如好好的临摹大师。
呵呵,以上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原贴:电影文学与小说文学的关系
o聆雪o
万能侠啊包
epic14
manson
原贴:电影文学的电影文学
muyi0658
原贴:影视文学与戏剧文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