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领导的独立团,短短2年多的时间,就从分兵时的1000多号人,迅速发展到总兵力7000余人,如果再算上独立团游击区范围内的县大队、区小队和民兵等武装力量,独立团手中的兵力可能有上万人之众,这几乎是一个满编师的兵力,可是为何李云龙还一直只是个团长呢?
抗日战争期间,国军一个团的标准兵力到底是多少人呢?根据国军班、排、连、营、团、旅、师、军、集团军的等级梯次来计算,一个标准团的兵力,一般在1000至1500人左右,李云龙的独立团在分兵前的兵力是1000来人,正好也是一个标准团的兵力。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则有可能达到3000人的规模,所以李云龙领导的独立团兵力达到7000人,实际已经是一个步兵师的标准兵力配制。所以,领导着七千多兵力的李云龙,仍然只是一个团长,着实有些委屈,当个师长刚刚好!
明明拥有一个师长的兵力却为何不能成为师长呢?1937年8月22日,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寇,在救国存亡的关键时刻,经我党多次呼吁,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西北红军主力和南方的游击力量,统一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奔赴抗日前线。但是由于国民党对红军既用又防的思想,只同意给了一个集团军和一个军的序列编制,即第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
将红军的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4万多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1937年9月11日,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实际编制和兵力规模未变。按照国民党框定的部队编制,八路军最多也只能是五万余人。
由于改编后红军的编制和规模大幅下降,原来的红军总司令朱德成了方面军的总司令,原来的军团长如彭德怀为方面军的副总司令、林彪为115师的师长,许多在红军时期的军长都成了旅长、副旅长,许多师长都成了团长、副团长,都是在降级级使用,李云龙在红军时期是个团长,在抗日时期仍然担任主力团的团长,已经算是“高配”,没什么可委屈的。
敌后战场我党领导的队伍都在扩张壮大。虽然有国民党明确的编制限制,但由于抗日作战的现实需要,以及党中央深入敌后发展壮大自己的工作指示要求,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队伍,都在敌后的对日作战中快速发展壮大,部队的编制虽然没变,八路军仍然是下辖三个师,但实际的兵力与原来相比却已是天壤之别了。
以八路军为例,1937年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3个师以及总部直属部队,共计4.5万余人,其中有9000多人留守陕甘宁保卫党中央,其余3万多人渡过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时,八路军不但收复了大片国土,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等敌后革命根据地,并且在根据地建立了山东军区、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等地方武装组织,总兵力已经由八年前的4万多人,发展到了100多万人了,兵力总数是原来的25倍多。
再看看八路军三个师中实力最弱小的129师的发展壮大历程,更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中央的红军主力改编成八路军时,下辖的115师共有15000余人,120师共有14000余人,129师只有13000余人。129师主要由原红四方面军整编而来,红4军整编为385旅,红31军整编为386旅,385旅辖769、770团, 386旅辖771、772团。129师整编后开赴抗日前线时, 770团及129师特务营、工兵营、辎重营和骑兵营,又奉令留守陕甘宁边区,129师赶赴山西抗战前线的部队,其实只是769、771、772三个主力团,总兵力9000多人。但是,到1945年,由129师领导下的根据地内的总兵力达到30余万人,发展后来的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两大主力野战军。
所以,《亮剑》中李云龙领导的独立团,2年时间总兵力从1000余人增长7000余人,虽然表现突出,但相对于当时所有的部队都在快速扩张的大环境下,也属于正常的情况,没有什么值得必须提拔重用的特别资本。再举几个实例作一下比较,情形就很清楚了。比如杨成武将军领导的115师独立团,从离开陕甘宁时的1700余人,到1937年底时就快速发展到了7000余人;再如王震将军领导的120师359旅,从最初的旅直部队及717团2000多人,到1938年初已经发展到3个主力团1万余人。
所以,手下有7000多兵力的李云龙仍然是个团长,一方面是国民党的编制限制,为了抗日大局,减少国共两党之间的摩擦,我们的兵力虽然大幅增加,但在明面上,给定的编制仍然维持不变,即使发展到1万兵力,团长还只能是个团长,当不成师长;另一方面,我党领导的部队,都在这一时期大快速发展壮大,他李云龙也没什么特别可以邀功的资本;其三,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团长、营长,在红军时期都已经是军长、师长了,根本不会计较职务大小的个人利益问题,也就不在乎当个团长还是营长,只要可以赶赴抗日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