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女儿国
组建燃烧军团的小说
提到的作品
半个灵魂
日本有一位作家,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他的文坛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半分。他就是:村上春树。村上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并不多,而且评价都很一般,连大热的《挪威的森林》都无法避免,从雷声大到雨点小,这一切的缘由皆在于文字的表达力要更富有主观行。改变,直到《燃烧》的出现,本是作家的李沧东,似乎成功的走进了村上的文字深处。村上的作品深邃,具有极强的文艺气息,但偶尔也会有丝丝颓废,让人看了会很压抑。《燃烧》的剧情与原著基本一致,只是相对而言,电影对真相的唯一性倾向更浓。文字的魔力是在于理解和描述的多变性,但电影具有的强烈画面感,人物的一言一行,每一个表情与动作,都是一次次的暗示。于是相对而言,变幻的空间会变得更窄。所以原本在书中,并未明说的真相,在电影中却很直白。《燃烧》在2018年很火,从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奖,到初登豆瓣收获8.8的高分,再到各大竞赛环节一无所获,豆瓣评分降至7.9。从天落地,变了的不是电影,是人心不稳。我们说说电影本身。《燃烧》如果严格定义,它不算是一部以悬疑为主的电影,而更像一部描写青春期的躁动与迷茫的人性之作。电影中有三个主要人物:“迷茫男”李钟秀,“颓废女”申惠美,以及“富家子”本。他们三人构成的是整个韩国年轻一代的另一半:颓废、无所事事的那一半。李钟秀年龄不小,家庭不和谐,与父亲无话,与母亲无爱。没有稳定的工作,唯一的信念是成为一个作家,却又始终只在路上。申惠美幼年不幸,同样家庭残缺,自小相貌平平,没有自信。通过整容找回了生活的某些乐趣和信念,但依旧过得颓废和浪荡。“本”于他们而言,则犹如小说里的人物,年少多金,生活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乐趣,而这样的人是社会里最无用的一个组成。如果不是申惠美的失踪,他们三个人的故事,最多也就是一场类似“青春失乐园”的狗血剧。但问题是“申惠美”的失踪来的蹊跷,走的无声。同时对李钟秀而言,申惠美的失踪就是他生活希望的灭失,于是他需要找到申惠美,找回自己的生活动力。然而申惠美似乎在天地间蒸发了,如同片名一样,燃烧殆尽,不留一丝灰烬。本曾经和李钟秀说过这样一番话,他的生活很无聊,他需要不断的寻找新的生活乐趣,而燃烧大棚是他一直以来痴迷和爱好的一件事情。大棚在原著小说中是仓库,仓库对于家庭来说,可有可无,烧了也就烧了吧。本说他喜爱这种熊熊燃烧的大火,与天地连为一体的感觉,而且烧了以后,一切化为灰烬,似乎从未在世间出现过。这种亲手制造虚无的快感,让本痴迷。单纯的李钟秀崇拜,甚至羡慕富家子本的这种特殊癖好。某一天,本对李钟秀说他已经找到了新的目标,而它就在附近。申惠美失踪以后,计划中的大棚,却一直没有燃烧起来。于是李钟秀渐渐的怀疑,本口中的那个新目标,也许就是惠美。接下来的剧情,不再赘述,你也一定可以猜到。悬疑性质的不足,两个半小时的冗长剧情,让《燃烧》慢慢的从神坛,跌落到凡间。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人性冷漠和年青一代的迷茫,这些不仅在电影里,在小说里,它也存在于现实里。而这些,对于韩国而言,是压力,是动力,也是前行阻力。
筠子
在李沧东的电影《燃烧》里,电影鲨充分感受到了小说与电影,在处理相同主题时,表达方式和技巧运用上的不同。用一句话说,小说中的情绪表达可以轮廓含糊、可以似是而非、可以给予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而电影中的情绪表达一定得有的放矢、具象清晰、要能明确告知观众黑白是非。在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里,主人翁“我”、“她”和“他”,是三个不一样又太一样的年轻人,三人之间的不一样只在皮相,太一样则在于:20——30岁相同的心理年纪;旅行、艺术等相同的喜好;敏感、爱思考等相同的个性;不适应上班、打卡等相同的生活状态。最关键的一个相同点是,小说中的三个主人翁都比较社会边缘型人格,对世俗的价值观和成人世界的交往规则从心底里不接受,于是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世界,不轻易出去也不轻易让人靠近,这三个人只有当嗅到了同类的气息时,才凑在一起享受短暂的合群时刻。“年青的心的孤单,对世界的抵抗、不得不伪装自己所带来的压抑和无奈。”电影鲨觉得这就是村上春树想要在烧仓房这篇小说里表达的主题。这也是为什么伪装最深、三人之中,较为圆滑的“他”为排解压抑,常常需要“烧仓房”的原因所在。再来看李沧东的《燃烧》,不得不说在台词设计、情景设计上,《燃烧》已经做到相当地贴合原作了,一些村上春树典型句式的出现,相信村上粉儿们一定能体会到导演的用心,会心一笑。但作为一部电影作品,李沧东在电影后半段全程发力,以他对电影的理解制造了大量戏剧冲突,从而达到刺激观赏的效果。一、激发阶级矛盾:李沧东对原著最大的改动就是将“我”从“中产青年”降格到“务农青年”,工作都是短期零工,没有固定收入,父亲精神失常,母亲改嫁,自己独自一人住在农村老房子里,没有社会资源也没有人脉交际。而“他”是大家族的独养儿子,年纪轻轻就住进江南的豪宅,开的是保时捷,吃得是高级食材,换女朋友如换衣服。李沧东试图通过种种对比激化俩人之间的阶级矛盾,正如他在海报中设计的“我”透过玻璃望向屋内,但始终被团团雾气所迷惑,“我”和“他”的世界是如此不同,永远无法真正进入其中。二、嫌疑人指向在《燃烧》这部片子的下半段里,出现了一个“她”失踪不见的案情。“我”作为深爱“她”的青梅竹马努力想要找出她的踪迹,最后通过在“他”家找到了“她”的猫这个情节,暗暗将犯罪嫌疑人指向“他”。他的嫌疑:这个“他”原本就与“我”和“她”来自不同过得世界;“他”与“她”之间的感情也只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根基不正;“我”和“她”是“little hungry”(小饥饿),是缺乏物质的人,而他却是“great hungry”(大饥饿),是真正的内心空虚,得借助偶尔“烧仓房”才达到心底平静。“他”也许从来就对生命悲观绝望,心存藐视的人。她的渴求:“她”恨不得让自己化成一道晚霞,并常为此感动泪流。渴望像晚霞一样消失的“她”和需要借助外力来满足内心的“他”,是否有可能达成一定共识,“他”帮“她”消失,“她”帮“他”充实内心?这种种处理似乎都在说明导演李沧东倾向于将一个有关“青春、叛逆、成长”的故事改编成一个更具象的由于“阶级差距悬殊、观念差距悬殊”引发的杀人藏尸,然后被情杀报复的悬疑电影。在电影鲨看来,《燃烧》能获得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提名,无论在电影氛围上的渲染、演员表演上的把控都可圈可点。但弱化掉村上春树小说里青春成长的复杂性,纯粹地将它悲剧化、现实化,情节化,电影鲨觉得李沧东选择走的其实是一条捷径。在更夺人眼球、更容易拿奖和更广阔的人性关怀、更深刻的人物思考上,他选择了前者。现实太无趣电影有意思请关注头条号“电影鲨”
aiko053
我们直接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一、海美被本杀害,钟秀杀死了本。从故事给出的各类线索来看,似乎这种说话最有说服力,不管是找到的猫,还是抽屉里的手表,待在出租屋的行李箱都在说明这一切。本是个Great hunger,他杀害(吃掉或者烧死)那些无依无靠的女孩来解决饥饿,最终的救赎需要找到一个人把自己杀死。从结尾钟秀说和海美一起来见本,本就知道钟秀是准备动手了,所以他说了这里有很多塑料棚,死亡的时候也是面带微笑的。这是个圆满的结局,钟秀完成了复仇审判,而本也完成了饥饿救赎。二、海美被本杀害,钟秀在调查一番后,在小说里把结束了本的生命。电影有一幕是钟秀在海美的房间里写小说。每次他在这里的时候都思想迸发,想象着海美紫薇。包括后面海美和他一同出现在床上的镜头都揭示这一切的不真实。这样的结局就有些揭露现实了。片中多次提到失业率增高,年轻人的上升空间缺乏,海美在这样的环境中选择了堕落下去,钟秀则是在这种环境中苦苦挣扎,然而并不能改变什么,唯一能发泄出去的只能是在小说中实现自己的想法。是两个底层小人物的不同生活生态。三、海美并没有被本杀害,和本生活在了一起。而男主是个屌丝,不愿意相信这个现实,后面是小说里对凤凰女和富豪男的诅咒。四、甚至这一切只是因为男主在找寻写作灵感时,在路边碰到一个之前的熟人,然后就写出了这一切。为了寻找人生存在的真谛。因为三人在一起的时候,男主有一种违和感,就仿佛是一个上帝视角的旁观者。当然后两种猜想有些荒诞,但是从男主对海美没什么印象也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电影的评价,有些许的两极分化,而且在韩国境内的反响和票房都不是很好。我想这可能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了。我更愿意把这部燃烧看做是一个超前的哲学问题。正如薛定谔的猫一样,电影没有描写就没有人知道海美和本是否死亡,生存着的人类只有Great hunger和little hunger两种人吗?那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像本一样的玩,像海美一样逃避人生,甚至希望自己不要来到这世上走一遭,还是像男主一样,疯狂追踪只为追寻一口是否存在的井。我想随着人类的发展,看似一些虚无的问题也会像波粒二象性一样渐渐被人类熟知而接受,或许发展下去,存活下去本身就是人类的意义。
angelhuhot
的确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村上春树改编电影。无论是从人物的心理状态,处处留白的叙事节奏,影片的色彩情感基调,乃至一些穿插其中无理由的符号,都是典型的村上春树风格。影片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烧仓房,原著很短,所以导演李沧东和编剧又编写了新的台词,补充了一些新的情节,并对原著做了本土化的改编,将一部几张纸的短篇,成功改编成两小时三十分钟的电影。对于村上的书迷来说,很享受,电影有着属于村上式的孤独韵味,看完长久的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所以,今天就来说说电影里,到底有哪些细节,将村上春树的小说完美的具象化出来。一、村上式的人物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总是有些相同的状态:孤独、普通,不起眼,穿行在人群中,却又和世界格格不入,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实质上,这些人就是你我,村上将都市人身上最孤独的那一面抽离出来,便成了他笔下的主角们。而《燃烧》中的三个人物,在本质上都透露着这种孤独感。少年钟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在再次见到惠美之后,爱上了这个女孩,可是惠美却又爱上别人,并神秘消失。家庭破碎,没有工作,没有爱人,典型的社会边缘人。惠美是他努力在寻找的关于世界的答案,可是无论他如何努力奔跑,也找不到惠美,最后只剩下满腔的愤怒,用刺死Ben,作为怒火的释放点。惠美,和钟秀同样无业的少女,她去非洲追寻所谓的Little Hunger与Great Hunger,她就像年轻时的我们,总是追寻着一些虚无问题的答案,譬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注定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当惠美在其他人面前讲述Little Hunger与Great Hunger,大家只是以嘲讽或者不解的眼神望向她,就像看一个怪物。可是她不在乎,她可以脱光衣服,一个人在夕阳下独舞。惠美和钟秀,都是属于“废弃的仓房”,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一部分,注定要被消灭。正如Ben所说:并非我下了判断要烧掉塑料棚,而是它本身需要被烧掉,而我只是接受了这一事实。Ben,惠美在非洲旅行时认识的富二代。和惠美、钟秀不同,他是“盖茨比”,年纪轻轻时就发财,“玩与工作已经分不清界限”,还有完美的家庭,身边女孩不断。他与惠美、钟秀,属于世界的两端。然而在孤独这点上,大家没什么不同。电影中,Ben总是在众人兴高采烈的时候,百无聊赖的打着哈欠。表面上,他身处人群之中,骨子里,格格不入,所以他烧仓房,用猛烈的燃烧拯救自己,从一沉不变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节奏”。这个社会无处不在的孤独,让人渴望一次猛烈的燃烧,烧干净了,也就什么都完结了。二、无处不在的留白与象征性意象村上春树的故事,常常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故事明明已经结束,无数答案却没有得到解答。真相是什么,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认为。他留下一个个空白,如何填充这些空白,决定权在读者手中。《燃烧》中没有解释的坑不少,大概列举,大概有以下几点:1、惠美究竟怎样,是不是被Ben给杀了?2、Ben所说的烧大棚,究竟是指烧大棚,还是指杀掉那些他视为“废弃大棚”的女孩?烧大棚究竟有没有发生过?3、惠美口中所说的水井,那只名为Boil的猫,是真实存在的吗?亦或只是惠美调皮的哑剧把戏?这些都是村上小说中常出现的,无理由无意义的意象。导演在故事进行过程中,非但没有想要揭露真相的意思,反而不断模糊我们脑子里的概念。比如水井,一开始惠美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小时候曾经掉下过水井,并被钟秀救出,从此心中记住了钟秀。后来去问邻居和惠美的家人,大家却说附近从来没有出现过水井,可是钟秀的母亲又说,的确是存在水井的。那么,水井真的存在过吗?钟秀真的救过跌下水井的惠美吗?不清楚,导演也并不想让观众弄清楚。毕竟,世界并不是个数学题,有着唯一的答案。你认为是真的,那便是真的。这并不影响我们去称赞这部电影。正如我对朋友说的那样,《燃烧》本质上是诗化电影,并不是悬疑片,答案并不关键,感受气氛、状态才是最重要的。三、电影的色彩基调在《燃烧》之前,村上春树的小说曾经有过几次改编成电影的经历,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拍的《挪威的森林》,声势很大,却并不成功,让我很不喜欢的是《挪威的森林》里使用的色调,很唯美,日式纯爱片的色调,但其实与村上春树小说的基调并不符合。相比《挪威的森林》中的暖色调,《燃烧》的颜色偏冷,时间多在雨天、雪天、雾天,取景也更加空旷,给人很干净、清冷,又带有几分忧郁的气息。人与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空间距离上很近,心理上也是疏远的。人,在广阔无垠的外部世界中,越发渺小。人有多独孤?大概就跟田野里那些寂寞的被遗弃的大棚一样吧。
PeppaPINK
周末刚刚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快进着看完的应该不是一部能收获票房的电影,况且在国内上映的话由于两端裸露戏份和男主角多段手渎的场景,电影肯定会做大幅度的删减,到时候最美的脱衣独舞的镜头跟那时候恰到好处的BGM都会被删减,相信本就晦涩的剧情会变得更压抑,电影院里观看的话对大部分人来说不会是一种享受不过对于喜欢李沧东导演风格的影迷而言,这部电影的可看性大概就跟在戛纳电影节所获的殊荣一样多吧电影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在看完之后我也一度怀疑电影到底有没有打算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段类似说禅的对白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在观影结束后对比主角们的命运,却又有种命运早已被决定的宿命感,这种场景还不止一处,无论是刚开始女主角跟男主关于橘子的对话,还是后来男主跟男二抽大麻时关于烧大棚的对话,都充满了让人不安的隐喻三个不同身份的男女都有着与现实强烈的割裂感,甚至感觉不到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所以当女主不知所踪时,作为观众的我甚至产生不了一点点的悲伤,只有更加沉重的压抑直到最后,所有的冲突都在瞬间爆发,也在瞬间结束,只有一种淡淡的悲哀和绝望从心底慢慢升起,随后又被更大的迷茫遮掩……大概是我怕生活会变成电影中的样子,所以觉得看完电影直到现在还是有些不舒服?最后,格伦为什么每次都死的这么惨……
sussiwu
在戛纳电影节,在国内媒体的报道下只剩下“红毯”和”戏精”等字眼之后,总算有一两个真正的主角受到了关注,一部是《燃烧》,另一部是小偷家族。而《燃烧》的下载和在线看资源很快就有了,豆瓣已经有四万多人标记了看过,评分虽然经历了跳水,但还是基本稳定在了8分。《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烧仓房,这个不足一万字的短篇小说。小说的概略是“我”遇见了一个学哑剧的年轻女子,并爱上了她。然而待她从北非归来时,却带着一个富裕的新情人。这个神秘新欢向“我”透露自己有个烧废旧仓房的爱好,并号称自己近期要烧“我”家附近的仓房,“我”有些在意,却迟迟没有找到这个被烧毁的仓房,女孩却忽然消失了......虽然故事脉路沿袭了原著,但是其实148分钟的电影填充了大量细节,包括人物设定和情感关系,结局也有所改变。所以,不妨完全将电影当做一个全新的作品来看。跟许多韩国艺术片一样,《燃烧》的铺垫非常缓慢,期待看到一个悬疑故事的人恐怕会大失所望,因为剧情整整过去了80分钟,才算是进入一般意义上的“主线”剧情。但这看似冗长的80分钟,却阐释了电影中绝大多数的隐喻,而人物也前所未有地骨血丰满。【剧透预警】原著中的“我”,在片中名为李钟秀,是一个文学系的大学毕业生,但毕业之后,似乎一直没有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靠着打零工生活。电影用了长达半小时的剧情讲述钟秀的现状。在演技派新星刘亚仁的诠释下,他显得沉默又木讷。但是,在女主角惠美的面前,他的神情会偶尔亮起来一下。毫无疑问,钟秀是一个生活的承受者,无论是打零工的日常、还是老家那个逼仄又空荡的房间、亦或者是法庭上被审判的父亲,都是他生活为数不多的面,而这些面,都充满着压迫感。惠美的存在是他生活中唯一的例外。不用费力讨好,同一个阶层的烙印,让他们可以很快地能够识别对方、互相取暖。生活依然是粗粝的,不过是在街角一起煲烟、露天棚子的小酒馆里说说俏皮话、或是在狭窄的出租屋里做爱。但又是温暖的。就像惠美说一天中只有一次的,南山观景台玻璃窗反射进来的阳光。恐怕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光,却让钟秀几度流连。钟秀对未来大概是期许的,但似乎他又有一种清醒,惠美这样古灵精怪的女生,以及生活,他都无法掌握。这种清醒,也表现在他第一次被邀请去Ben的家里,打开洗手间柜子的那刻。钟秀从机场见到Ben的第一个瞬间大概就知道,自己原本幻想的和惠美的爱情,已经消亡了。但他不愿意就就此退出。他一次次接受邀约,像一个电灯泡一样尴尬地继续存在。这并非说明钟秀是个软弱的人,反而,这是一种不服软。对惠美这份疑似保护,但实际是对自己几近窒息的人生的救赎,让钟秀无法止步,反而向着更加痛苦的地方靠近。而惠美,同样如此。原著里的她,似乎是一个对命运毫无掌控力的人。但《燃烧》中的惠美,却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她不是愚钝到意识不到危险,而是一心要投入到危险中去。她在回国当晚喝醉酒的时候,就当着Ben和钟秀说,自己想像晚霞一样消失掉。我想这句话在电影中,并不是平白地出现的。这是惠美“飞蛾扑火”的征兆。正如她在前往非洲之前回国之后,都一直反反复复强调的两种饥饿的人,都是她长久以来疲于应付庸俗惨淡的人生,而对生命意义产生的质疑。她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是一个被有钱有势男人迷倒而沦为玩物的女人。在电影中,惠美并没有显露出任何爱情的征兆来。当钟秀提醒她说:“你觉得那个人,为什么跟你来往”,惠美的反应其实相当耐人寻味。她说:“哥哥说喜欢我这样的人,说有意思。”稍微懂点男女之情的人都能看出,这话语,还有女主脸上那一丝微不可闻的讥诮,都不是陷入爱情的人该有的模样。她更像是在享受一个游戏。一个危险到过于她能够承受的游戏。包括后面令人尴尬地失态,在满是Ben富有朋友的聚会上,惠美那段夸张的描述和舞蹈,也更像是一种抛下自尊地肆意妄为。而这三人中,动机最复杂,看上去也最不像在“飞蛾扑火”的则是Ben。凭着阶层的差异和缜密的计划,一切原本都在他的掌握中。但了解一些犯罪心理学就会知道,连环杀手,几乎都是表现欲极强的人。将“烧仓房”这件事告诉钟秀,并一次次暗示自己的行动,甚至在惠美消失后,依然不时地靠近钟秀,甚至诱导他尝试这种杀戮的快感。Ben是在展示炫耀自己的“功绩”,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他似乎已经厌倦了自己天衣无缝的“烧仓房”计划。是的,原本“烧仓房”就是他消除人生倦怠感的方式,可是竟然连“烧仓房”也逐渐让他感到厌倦了。在带着猎物聚会的时候,他两次都打了哈欠,并任由钟秀看到。而隐约中,他似乎把钟秀看作是自己的解脱。影片的最后一幕,当钟秀将手中的匕首一下下刺进Ben的身体时,Ben却在恍惚中抱住了他。仿佛对方不是一个谋杀自己的人,而成了一个救赎者。Ben看似是一个等级世界里的既得利益者,一个对下一层级的精神甚至生命都可以肆意玩弄的剥夺者,但依然逃不出毫无幸福感和意义的人生,以及被空虚感所支配的痛苦。他反反复复信口提起的“有趣(재미)”,其实不如说牢牢桎梏着他整个人生的“无趣”。电影借钟秀之口,将“盖茨比”作为Ben的隐喻。其意味当然不是说Ben是个如盖茨比一般浪漫真诚的人,而是在暗示上流社会的年轻人中同样满溢着的疲乏和无望。与其说,《燃烧》是在探讨阶层差异,倒不如说,它想表达的,是渗透在整个现代社会中的虚无。站在雨滴遮蔽的窗子背后,神色迷惘的钟秀,看不透的或许不是什么阶层的藩篱或是什么上升通道的入口,而是令人捉摸不透又坚强如铁的宿命。
Violetvv
今年的第71届戛纳电影节被誉为亚洲电影的“大年”。不仅有不少大师名导回归,而且涌现了不少轰动影坛的爆款作品。除了荣膺金棕榈大奖的是枝裕和导演新作小偷家族之外,更难得而且华语片也在今年贡献了江湖儿女地球最后的夜晚等备受好评的佳作。而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当中,最为吸睛的绝对是韩国导演李沧东的新作《燃烧》。正如片名一样,这部电影的大火真正引燃了引燃了本届戛纳电影节。场刊评分3.8(满分4),打破前年托尼·厄德曼的3.7分纪录,成为戛纳场刊评分最高者。电影的故事源自于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短篇小说烧仓房,但同时又糅合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烧马厩。而作家出身的导演李沧东有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之上,加入加入了自己对于当代韩国社会的思考,聚焦当代年轻人的愤怒以及他们面临的困境,最终拍出了一部略带超现实感的悲伤又混杂着情欲的悬疑电影。这部电影的风格相当前卫,故事始终游离在现实与虚幻的交界,但导演却始终没有给予故事明确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李沧东的电影里,角色的情感表达要比故事本身更为重要。在《燃烧》里,通过影片中三个不同类型的角色来塑造了当下韩国年轻人的生存样貌和心理状态,分别是钟秀的孤独、惠美的迷失以及本的空虚。这三种情感的背后其实是李沧东对于韩国当代社会阶层问题的一种反思,正如导演李沧东所说:这是一部关于年轻人感到无助的电影,怒火在他们体内燃烧。至于燃烧的究竟是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迷影君个人的理解是:燃烧的是每一个人内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和欲望,以及在现实面前无力还击的愤怒。
紫苏
谢谢邀请,没看过。看了前一个网友的回答,才发现是韩国电影,那就看过的可能性更加没有了。因为很多年没关注过韩国明星和影视……方面的事物,所以不好意思,没能给这个问题有意义的评价。
L ily
李沧东的《燃烧》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场刊20多年来的最高分3.8分,但遗憾得与金棕榈失之交臂,败给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诗人导演李沧东是小影非常喜欢的一位韩国电影导演,在韩国商业片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李沧东走上了另一条路。绿洲《诗》薄荷糖密阳道熙呀,作品虽然不多,但每一部都深挖人性,讲边缘人的生存生活。影片的两位主演是行走的荷尔蒙刘亚仁和《行尸走肉》中的韩国小哥史蒂文·元。电影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也融合了福克纳的烧马棚。刘亚仁饰演的送货员与小时候的邻家女孩偶遇,坠入爱河。女孩去非洲找寻生活的意义,在回来的机场结识了史蒂文·元饰演的年轻富豪。刘亚仁眼看着爱情离自己远去,但自卑的他又有什么资格获得爱情。前面一个半小时的剧情非常平静舒缓,从女孩消失开始,剧情变得悬疑起来,此前的一些小细节也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影片没有直接触及真相,都靠观众自己推理,这也是细思级恐的地方。片中的女主脱掉上衣,在夕阳下独舞,阳光照出她的轮廓,泪流满面。刘亚仁的演技毋庸置疑,早在思悼中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伙。此番在《燃烧》中,不仅要演出一个落魄的写手形象,还要露屁股,拍床戏,牺牲也是够大。《燃烧》提前预订了今年的韩国电影最佳,李沧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每一部都有新的惊喜。路过的盆友们点个赞点个关注哦,爱你们!评论区有观看方式,不要错过呦。
荼蘼
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满含隐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在片中找到自己。整部影片围绕这三个人,自卑的钟秀,迷茫的惠美,自负的Ben,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人却因为种种因缘际会聚在一起,影片围绕着三个年轻人的感情纠葛,上演了一出隐晦的生活悲剧。钟秀对人称自己是个“作家”,却迟迟未有任何只言片语落实到纸面上。老爸生意失败,又因伤人被起诉,留下满地狼藉的家,说是发展畜牧业实际上却只剩一头嗷嗷待哺的小牛犊。这一地鸡毛的生活对于正值青年时期的钟秀来说是难以启齿的自卑。一次偶然,钟秀遇到了幼时玩伴惠美,一个因为无力还巨额卡债而被整个家族疏离的女人。两个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互相慰藉,互生情愫。有着年轻人普遍虚荣心的惠美去非洲寻找生命的意义,归途中偶遇Ben,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破爬滚打的钟秀和惠美来讲,开着跑车住着豪宅的Ben,无疑是一个谜一样的男人,身家是深不可测的谜,爱好也是。Ben喜欢烧塑料棚。塑料棚对于这个世界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散落在角落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就像钟秀和惠美。像蝼蚁一般挣扎在这个世界边缘,有什么存在意义?其实,Ben的爱好是杀人。片中惠美失踪,钟秀质问Ben,他回答说“惠美像一一阵烟一样消失了”就像烧掉丑陋的塑料棚一样。剧情如此,难道导演李沧东只是给我们讲了一个单薄的杀人故事?NO.《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原著只有8000字,李沧东丰富了钟秀的人物设定,并加入了更多个人感悟,在故事情节中又结合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片中有个隐喻是整部影片的线索。“little hunger”“great hunger”,所谓的饥饿在李沧东看来是心理的空虚。自卑的钟秀,虚荣的惠美,虽然还未满足物质上的小饥饿,但是其内心也一样是空虚而迷茫,需要寻找慰藉和出口。对于纸醉金迷的Ben来说,虽然丰衣足食但是也逃不过内心的虚无感。这是导演对这类看似高高在上一群人的讽刺和嘲弄。灯红酒绿的生活却填不满内心巨大的空洞。夜半独坐,那种内心戚戚然不知何以安放的凄凉,难道不是一种大大的讽刺吗?那个白日俯瞰众生的优越感去了哪里呢?这种小心翼翼维护的内心巨大落差急需寻找一个发泄口,对于Ben来说,这个发泄口就是燃烧,烧掉世间所有的“塑料棚”,什么样的是塑料棚?就是那种可有可无,即使消失了也无人关心的loser。惠美就是这样的loser。身无分文,背负巨额卡债无力偿还,东躲西藏,无亲人联络。也许对于Ben来说,钟秀是下一个目标。片中Ben三番四次的问钟秀“你在写什么小说”“小说开始了吗?”就是在试探和确定,最后唯唯诺诺的钟秀让Ben确定,果然如自己所料,对面这个眼神闪躲,破烂不堪的男人就是自己下一个塑料棚。在Ben对钟秀的“踩点”中,钟秀也在试探Ben.对于钟秀来说,惠美是他在这个悲凉的社会中唯一的温暖,他把自己满腔的爱意尽数付诸于这个女人身上。在自己不多的人生中看尽了人情冷暖,内心愤懑而悲凉,有着对这个社会无尽的失望和敌视,在一次次的和Ben的刺探后,他终于把自己所有的愤怒喷薄而出,捍卫塑料棚存在的权利。最后一幕中,愤怒的钟秀把刀刺入Ben,在Ben踉跄逃离上车时又追出去连刺三刀。那种愤怒有着把所有一切都尽数焚烧殆尽的狰狞。对于人世间已经死了心,绝了希望,惟愿热烈的火燃尽所有,包括自己,空余寂寥的大地,真干净。
Miss佳
现在我在中国写影评烧大棚:灰烬里面从来没有原因,文章和电影都难得克制,让受众自己去思索谁燃烧了什么。烧大棚2018年李沧东在韩国写《燃烧》:三位年轻人吸大麻后,本和钟秀聊到他的癖好,偶尔会去烧塑料棚。大概每两个月一次,烧掉别人家的塑料棚。他明白这是犯罪,却觉得这些本来就是多余的东西,烧掉也没什么,而警察也根本不会去在意。这个过程让他兴奋,感受到心脏的跳动奏出贝斯的声响。1983年村上春树在日本写烧仓房:时常烧仓房,浇上汽油,扔进擦燃的火柴,忽地就起火,15分钟不到就能烧完。烧别人的仓房,正如在这里吸大麻一样,是犯罪行为。之所以这样做事为了维持一种均衡。你有你的仓房,我有我的仓房。而那些海边孤零零的仓房,田地中间的仓房,都在等着我去点火烧,15分钟就烧得一干二净,没有人伤心,没有人哭泣,它们就忽然消失,就像根本不存在过一样。烧马棚1939年威廉·福克纳在美国写烧马棚:南北战争刚刚结束的动荡美国,沙多里斯的生活条件是颠沛流离,而且当他的父亲与人发生矛盾时就会烧掉人家的马棚,这样就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家搬来搬去。不同时代环境,烧毁的东西也不一样,而所有的动作、心理、情感和意义的追寻都在这个如诗的意象里,剧情反而不重要了。女主可能是因为整容欠债而家庭决裂,男主可能是教育缺失作家梦一事无成,身体的欲望燃烧着女人对美的追寻,作家梦的欲望燃烧着男人多份苦工,欲望来源于哪里?是因为男主都忘了曾经对女主说过的丑吗?是女主父母都忘了曾经家里的枯井吗?哑剧的橘子看破但不说破,流浪的猫也不知藏匿何处,消逝的女主可否怀揣舞蹈梦想?或许还没找到答案,这一辈子就白驹过隙。读完这篇影评,就完了。
星河天空
人们经常将贫穷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上的贫穷,一类是精神上的贫瘠。《燃烧》这部电影以隐喻的方式将饥饿分为两类,一种是生理上的饥饿,一种是精神上的饥饿,生理上的饥饿一般指那些穷人的饥寒交迫,而他们把精神饥饿称为极度饥饿——great hunger ,精神饥饿是指为生活意义而饥饿的人。精神饥饿可以发生在任何阶层,但是在资本阶级最常见,因为物质的富裕让他们迷失了生活的意义,无论是吸毒、性、暴力也无法填充他们空虚的心;穷人阶层是那些被亲人抛弃的边缘人,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一旦他们消失是没有人在乎的,就像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所以前者把猎杀后者作为生活的意义,就像燃烧了那些没人在意的塑料棚一样有节奏,这就是那些精神饥饿的人借杀人的应为艺术去填充空虚到骨子的孤独。导演并不是在批判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为观众展现社会边缘的病态问题,只有从那份众人皆孤独的氛围中抽身而出,方可看清世界的本质。《燃烧》是李沧东执导的一部非典型犯罪片,改编自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原著小说烧马棚,影片讲述了钟秀、本、申惠美三个人纠缠不清的爱情,独特的立意,让本片轻松杀入戛纳金棕榈奖的主竟单元。01塑料棚的意象本说他有烧塑料棚的嗜好,这里其实是一个隐喻,塑料棚的意象其实是那些既没用又不被需要的女孩,她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就如同嫌疑人x的献身里那些拾荒者一样,没有人在意他们从世界上消失,如惠美家人在她失踪时说的话,她没把卡债还清就别回来了,惠美是这些女孩的典型代表,她们如朔料棚一样,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惠美以在男人们面前跳裸舞,来宣泄她的自甘堕落,这些行为表现得到钟秀的指责,让精神饥荒的她才会有一丝存在的意义。上图是钟秀在本家前后两次拉开抽屉看到的首饰,后一次他看到了送给惠美的手表,此刻他才确认了失踪的惠美被本猎杀了。由于精神上的饥饿,病态的本已经把猎杀同类女孩当作一种暴力艺术,他每两个月定期杀一个女孩,并留下她们一件首饰作为纪念品收藏,而抽屉那些杂乱的首饰才能填充他精神上的空虚。他幻想自己烧塑料棚很显然杀人这种行为艺术已经无法满足本的心理需求了,他更倾向将杀人的过程炫耀给钟秀听,用钟秀的愤怒来满足他的病态心理,他在杀死惠美前,就用烧塑料棚的意象预告了过两天会杀了惠美,上次烧塑料棚(猎杀)是在去非洲之前,而且他会踩点,踩点的潜台词是看这个女孩有人在乎没,并且提醒钟秀保护好身边的塑料棚。惠美的来电但是钟秀以为他真的用烧塑料棚,来享受没有空虚的喜悦,钟秀自己也尝试去烧塑料棚,并且每天检查塑料棚的数目。直到发现惠美失踪后,他才意识到了惠美遇害,本借惠美的手机给钟秀打了一个电话,通话过程其实是本在收拾惠美尸体的时候(有拉拉链声和扣车门声)。整个过程都是本在疯狂的表现他杀人的快感,以至于这种表现超越了杀人本身带给他的快感。本第n+1个猎物本之所以可以让这些女孩有归属感,是因为那些失去生活意义的女孩,从来没有人在乎过她们的存在,只有在本这里他们才会体会到被宠爱的感觉,无论这种宠爱真假与否。本是能给这些女孩“幸福”与“意义”的人,尽管这种泡沫式的爱是转瞬即逝的,他用昂贵的化妆品细致的为那些从来没见过市面的女孩装扮,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那些上流人士的逢场作戏。02饥饿度的分析这三个人都是典型的精神饥饿者,但是他们的饥饿程度是有深浅度的,钟秀>本>惠美。惠美是精神饥饿的食物链的最底层以她为代表的群体是初级的精神饥饿者,也是中级饥饿者猎杀的精神粮食。惠美是离开家乡负债累累的人,她的这个群体的人属于自甘堕落型,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但是对于自身精神的空虚是无作为的,她们不会反抗命运的安排。本属于食物链的中级饥饿者他们的饥饿属于主动层次的,以本为代表的群体是少数的,他们的生活失去意义是因为物质的满足,物质层面的富裕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但是他们这个群体会去反抗这种空虚,所以他们以猎杀同类为生活的意义,他认为那些女孩本来就该消失,只有消失了才会终结精神层面对她们的摧残,他认为这是一种正义的行为,就像燃烧了那些没用了的塑料棚一样,那些塑料棚(女孩)是在等待他去烧它们。钟秀是食物链顶端的高级饥饿者父亲被判入狱,母亲离开家乡16年,与他第一次重逢就是让他还500万欠款,并且母亲并不在乎他的存在(会面玩手机的轻视)。但是他是很在乎这些离开他的家人,并是最在乎惠美的人,但是迫于阶层的压力让他无法开口,成天以手淫与幻想打发孤独的时光,而且本以杀害惠美来刺激他,如果他不能杀了本,就得在一种煎熬中度过余生,只有杀了本才能完成生活的意义,这是比本更高级的一种反抗,因为他的猎物更高一个层次。03井存在的双层含义惠美给钟秀讲了小时候自己掉进了枯井里,是钟秀把他救了出来。至于这个“枯井”到底存在不存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人们已经不在乎它的存在了,而习惯于忘记这件事。邻居说没有枯井,而钟秀妈说有枯井,笔者是倾向是有枯井的,因为导演想借枯井来侧面说明没有人在意惠美小时候的事,来表现他的精神饥饿。第二层含义是惠美对钟秀的暗示。惠美其实已经了解到了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知道和本在一起会让她陷入更深的枯井,但是她并没有别的选择,所以他编了枯井的故事,暗示钟秀把她从本的枯井救出,可是秀中始终没有勇气当面说出他爱她,即便在本暗示要收割惠美时,他才唯唯诺诺的说出了“爱”,但是当惠美出来时,他吓得闭口不言。惠美离开时,期望的眼神中包含了让他挽留自己,但是对于高富帅的等级压制,钟秀退缩了。04同类型作品《燃烧》这种隐喻的表现手法,简直是《路边野餐》的翻版,像这类影片还是比较多的,如《怒》、生吃这类以隐晦与象征形式去描述社会边缘人的挣扎,似乎很受戛纳电影节的青睐,因为这类影片以电影的独特性表达了文本形式难以表达的意象,并且很大程度的揭露了一个社会问题,带给观众的新奇远超越了类型片的形式。一旦一部电影能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那么这部影片就有了浓郁的艺术成分,这就是艺术与现实的划分,比如《燃烧》里并没有告诉观众本是如何去杀那些女孩的,但是告诉了观众钟秀是如何杀本的,让观众去想象本的残忍,来完成镜头的平衡问题。为边缘人发声的电影,总能将现实中麻木的人震耳发聩,这或许就是《燃烧》的魅力所在,而本片最大的两点是将那种窒息般的孤独感平滑地营造出来了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而你却在他们之中
背包漂流兔
把一个变态杀人狂的故事以第三视角展现,探究真相不重要,展现一个孤独的人找到精神归宿后而再次失去后的绝望叫人心痛。村上春树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孤独的,就像游走在城市里或这个世界的幽魂,存在感极其微弱,少有亲友,有也早已各种死法离世。这样孤独的人,有着各种身份,学生、作家、杀手、高级应召女郎……他们遇到精神上的伴侣也都是非常偶然,就像靠运气中奖一样,而精神伴侣都有各种怪癖,还都是属猫的,常玩消失,毫无征兆地完全退出主人公的生活,其中大多又是各种莫名其妙的死去,留下主人公通过蛛丝马迹去追寻真相,在消灭孤独的路上越走越孤独。《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这样一个悬疑片,让好莱坞来拍肯定俗透了,但在村上春树的笔下、李沧东的镜头里,刘亚仁的表演里,这样的故事充满了非现实的奇幻色彩,但又让人内心的孤独感被放大,找不到希望的出口。大学时几乎看遍了村上春树的小说、杂记,但现在不敢看了,否则不仅要被打上文艺的标签,还会把自己活成书里主人公。有些人,到死都分不清爱和无所谓的区别。
嘟嘟伊卡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冲着8点多的评分看的,论直观感受,刚开始看,觉得节奏特别慢,影片二个多小时,全程在考验我的耐心。 一开始是用快进看的,看到一大半,情节上也没有大的突破,最后耐着性子看到了最后。 当然电影高分,肯定不是浪得虚名,于是又仔细看了一次,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是一本书,要细细品味才行,据说此片是根据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改编的,因为没有看过小说,没有对比,也没有先入为主的感受。 第一次看这类的文艺悬疑片。下面是我仔细看过后,对电影的解读。 电影情节很简单,主要是说钟秀和海美两个老同学偶遇,海美约他去自己家,让他照顾自己的猫。之后海美说要去非洲,回来让钟秀去接机,却出现了另外一个男人。这之后,他们三个经常在一起,画风也很奇怪,自己喜欢的女人,转眼间和别人在一起。 后面,海美奇怪的消失了,没有人在意她的存在,只有钟秀发了疯一样的找她。最后他发现了惊天的秘密,让Ben和海美一样消失了,电影也就结束了。 电影中刘亚仁饰演的李钟秀的出场方式,也显得与众不同。电影的镜头一直对准着货车后门处,大概有30秒左右,在旁边是一缕缕青烟。导演有意突出”烟“,这个烟字也是电影的关键。 然后男主角低着头抽着烟出现在人群中,没有正面的镜头特写。其实导演应该是刻意表现出主角作为一名底层工作者的微不足道吧!
眼儿。
李沧东七年磨一剑,《燃烧》继续延续了李沧东的诗艺术的风格,留白空间特别大,而且影片的闲笔也特别多,让人看了回味无穷。 《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烧仓房。 村上春树是文青的必备,他的文字总是带着小忧伤,小悲喜,冲突性都不大,所以改编成电影确实有难度,之前的《挪威的森林》似乎就改编成电影失败了。 但这次《燃烧》被李沧东改编得气质很接近村上春树的风格了,而且李沧东还加入了威廉.福克纳的烧马棚故事,丰富了主角钟秀的背景,钟秀父亲的故事线,就是按照烧马棚的故事改编得。 《燃烧》前半段主要塑造了人物的内心,内心建立起来以后故事开始紧凑起来,海美的突然消失让影片悬疑性增加,更重要的是,影片把悬疑留到了最后。 《燃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破案片,而是想让观众从影片中看到,主角内心的愤怒导致最后的悲剧。 《燃烧》中的三个角色,都在自己的世界中释放着自己愤怒的燃烧。 钟秀最后为了自己认为的真相,自己扮演裁决者审判了一位他觉得有罪的人。 BEN自认为是富贵阶层,对塑料棚一样的人不屑一顾,他认识海美,认识钟秀,只是处于好奇心和自己变态的心理。 海美则在温饱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欠债一堆,自己还跑到非洲去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 主角之间的关系,都无时无刻不在燃烧。
宝贝羽心
李沧东的《燃烧》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寓言。影片说的是一个失业的小伙子和一个女孩有了关系,不料中途却被富人中途介入。这以后女孩忽然消失,导致寻人心切的男主失控杀人。影片中关于女孩到底有没有死,网上一直有两套说法。目前比较流行的是“隐喻杀人论”。即,富人提出的怪癖,实际上暗指的事对女人的猎杀。她们就像毫无存在感的塑料棚一样,任由富人阶级收割、玩弄。从影片中提供的一些线索来看,女孩应该是遭遇了严重的事故。但到底是不是被富人所杀,根据影片提供的线索,似乎是,似乎也不是。因为采取还原原著气质的拍摄方式,电影《燃烧》用大量留白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对真相的揭露不是这部电影要做的事,它的出现,目的是要揭示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对和错,得留待后世评判。
柠七。
穷文学青年在自己的小说还没出版,女朋友则被富人玩弄后杀死,自己连住的地方都可能随时被他烧掉的时候,只能用自己最后的才华,最后的自尊心,在自己最擅长的领悟里,对富人进行反击。 这个主题如此耐人寻味,如此精妙,不仅仅让人叹服。 因为这个故事其实说的是阶级。是不同的韩国年轻人的爱情观,但它又能细致入微的刻画出一个贫穷屌丝的文学梦,最后它再用如梦似幻,是是而非的情节颠覆你的认知。这真真假假,戳穿了无数韩国青年的生存现状,它提供想象,却又让这个想象成为真实。 这部电影的设定是非常的巧妙的,曾先森喜欢它的剧本。在这个剧本里,设定的东西非常明确,建立矛盾以突出人物性格,提供事件以强化内容深度。 这个故事村上春树写的,曾先森没看过小说,仅仅从现在的剧本上看,保留了村上一贯的冷峻和炽烈。这是今年看到现在曾先森最喜欢的一个剧本,它以小见大,触角直接敏锐。 现在是六月份,这部电影已经被我预定为今年的年度十佳了。 有必要说说导演李沧东。 从绿鱼开始,他的入口就是个人特色的写实路线。李沧东想要表现的主题是借助类型化的帮派片,关注韩国社会的变化。这部电影,我个人选为年度十佳。
elsie
具体不是很清楚,好模糊,不过我可以推荐你几个好看的! http://www.zhulang.com/293866/index.html http://read.qidian.com/BookReader/1000236.aspx 这两本都是我现在一直自己在看的!求最佳!~
wjpwjp
亲,╭(╯3╰)╮ 已光速上传百度 请及时查收及时采纳哦 如有问题可回邮或hi我 【赞同】个就更好啦\(^o^)/ 最后祝亲阅读愉快 欢迎下次求助我哦! ps:请放心下载文件,财富设置只针对其TA下载的朋友哦 BY:来自往昔つ惋兮团队为您解答!~~
原贴:求组建势力的玄幻小说
yulei
个人觉得这个风格是2008年左右的玄幻的风格,我看过的像是风凌天下的文有一个叫风凌什么的就是,因为时间太久远了,还有就是跳舞的恶魔法则,其实作为网络小说起步的辉煌的代表人物跳舞他多数是这样的,现在活跃的作家像是起点上的大部分是冒险和热血,你可以找一下以前的文就是组建势力的风格,还有要是没有具体目标的话可以看一下在唐三还没有成为无冕之王的时候网络小说的作家,你可以在起点看一下完结的时间,希望帮的到你,PS风凌天下现在写的傲世九重天不是关于势力的,是冒险,他是一个和典型的转型的玄幻作家,像是唐三是典型的现在这个风格的开山鼻祖,他从还就就是这个风格。
原贴:求组建势力的玄幻小说
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