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传统文化
有金庸风格的武侠小说吗
小眼睛小星星
喜欢书法的不一定喜欢金庸的小说,书法和武侠其中的道理也许有共通之处,但据我所知搞书法是武侠迷的不多,因为沉迷书法就没有那个精力了。
萦朦胧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双全,是无论今古,士人所追求的完美之才。书法本身就具有修身,养心的过程,写书法的过程中更有练气一说,武者修炼本也是习武养气。文者的清骨,侠者的济世,二者是具有完全的相通之处的。文武双修,济世怀天下,是士人和武者的共同至高追求。故而无论练书法还是练武至少在形上是相通的,练书者喜爱武侠之道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skybluetong
书法与武侠小说原本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为啥说这两者之间有关系呢?首先,武侠小说的传入要从七八十年代说起,代表性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金庸和梁羽生先生,这两位先生可谓学识广博,传统的文学功底非常好,中国又有着非常深厚的武侠小说的历史,不过以前可能不叫武侠小说,比如叫笔记,传奇,话本之类,象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传统的章回体的三侠五义,话本中的天龙图地龙图等等,所以他们在创作新武侠时吸收了这些文学作品的某些优点,比如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悬念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上又吸收了民间话本的夸张手法,在加上个人的知识渊博,很多的武功招式的名称都容入了象书法,武术,成语,甚至医学等名词,使人百读不厌。如果一定要说武侠与书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只能说在我们的性格,文化的形成中,同宗同源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比如常说的书画同源,都是取决于我们的视觉节选,是我们对自然观察探索的结果
丁哥
书法和武侠原本没有联系,喜欢书法的人跟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题主的问题有一个假设前提。
但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书法也是。既然同为艺术,那么有一些共同点和相应的联系就属于正常的了。
还有一点,金庸的武侠小说涉及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诗词歌赋、文学手法、审美趣味等。这些也会和书法艺术的审美有共通之处。
金庸的武侠小说彰显正义,主人公颇具个性,或任侠豪放,或潇洒风流,这与书法艺术的追求有一致的地方;
小说中关于武功的描写,虽然多出于虚构,但是其表达的招式之美和意境之美符合书法的审美表达和审美趣味;
武功讲究气势,讲究招式,讲究修炼,其修炼的过程和和结果与书法修炼的过程和结果相通,对书法的练习有借鉴意义;
每一个喜爱金庸武侠的人都有一个成为绝世高手的梦想,就如每一个书法爱好者都有成为书法家的梦想一样。
所以,书法爱好者从金庸小说里发现有益于书法的东西再正常不过了,这也正是金庸武侠和书法艺术之间的联系。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图片来自公开资料。
了解更多,请关注昭明书馆。
小米的私人角落
树上的老汤姆
这个问题倒是值得探讨,首先用简单的文字阐述下两者:
书法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是华夏名族特有的通过汉字这种载体形成的文化传承的形态,具有内敛性,包容性,艺术性。能够广泛容纳各类带有文化属性的意识形态,并能通过书法这种带有艺术特性的表达形式有效再现。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着各类特性的人物形象及丰富的情感提现,以上的结合可以宽泛的理解为人性的表现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书法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本是没有半点联系的,但是此两者在本质上却无二,都是在呈现出特定的人文精神,只是呈现的形态在程度上或有不同。
文字可以很直观的使阅读者了解和感受作者的人文认知及精神世界,其直观性和适用性能使更多人相对了解书中含义。
而书法是在汉字上进行了艺术上加工后的再现,(所谓艺术是:艺术是来自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的艺术都是源自于人在生活中的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人的审美情趣的再现~相对狭隘的释义),而对书法的认知是建立在汉字文化素养的积累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获得的,对于书法艺术造诣的提升是更需要生命生活的体验感悟,各类型文化的熏陶和对其的感悟。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能给书法爱好者带来大量人文精神的解读及各类人物命运的解析,能为书法爱好者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再现出更好艺术作品。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为书法爱好者和文化传播者,个人认为所以喜欢书法的朋友多少会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但不绝对。
至于第二个问题,两者的联系,其实应该是建立在每个人的兴趣点上,有句话叫:“同气相求”。有着相似属性的文化,人,事情其实都可以找到其内在联系,因为其本质无二。若不是则无法相融,而此问题的提问者其实已经找到了两者的联系了,另外我想前面的解读也多少回答了一些。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alian
谢谢邀请!我小时候也练过几天,所以喜欢武侠小说,特别是金老先生的大作。同样,我也喜欢写字。但我不觉得这两者之间一定有必然联系。可能有可以互相参照的地方,比如风格、境界等等。
姜涛
喜爱书法的人多半也非常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个问题没有看到正规的统计数字,也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道,但据自己所知,喜欢书法的人大多不是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而是爱读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因为读这类书籍对书法来说是“字外功”,是文化内涵,有了这样的字外功对学习书法是大有好处。
不过,浮躁的社会,国人成天在忙碌中,现在写字的人真正读书的也越来越少了,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灯红酒绿,人们忙得没有时间读书了,干完了本职,一天能挤出一点时间练习书法就算不错了,那还有时间再来读书呢?确实,要练习好书法需要读书,假若一个人喜欢读人,又喜欢练习书法,这样练习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有句话说得好:“文人不是书法家,书法家必须是文人”。可见,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书写的是自己的文化内涵,书法家没有文化素养写出的书法也就没有灵气,只能是一个写字匠。
书法与武侠有什么联系吗?我认为是没有联系的。其理由,古代出了那么多大书法家,那时也没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古人的书法不是写得很好么?现代有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没有那个书法大家能超越古人“二王”书法的。将书法与武侠两则联系起来,也许是现代人创新书法的一种联想和尝试,其意是说,书法的运笔,要有一定的功力,书法家在动笔中要像气功师那样,在出笔之前有种功力,落笔用力,收笔果断,恰到好处;书法者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笔到,妙笔生辉,这只是书法家借用气功和武术功力的一种想象,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方面经过实践和尝试会有很大的进展,对练习写字有一定促进作用。其实,书法的练习最终需要的是功到自然成的效果,这就是功到笔到。
总之,我认为,书法与武功没有什么联系,书法者不看金庸武侠小说,同样可以练出好的书法来,但书法家一定是需要读书的,读的书越多越好,因为,书法家需要做学问家。
小司
彰显的都是都是对现实无法实现的目标的表达。书法以线条的抽象,意象的涂鸦,形成各种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价值的表达。武侠是具体的,但却充满成年的幻想。。。
lzmailyq
我觉得武侠小说和书法没有本质上的联系,要说联系的话,应该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映衬!二者我确实都喜欢,因为我有时喜欢动,有时喜欢静,二者都可以彰显个性。
布拉格的阳光
喜欢书法的人一般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人也单纯,都比较潇洒,意气风发,洋洋得意,当然喜欢全庸那种天马行空,潇洒走一回的浪漫了,当然也有不少附庸装逼的,毕竟是少数。
Mao小毛.。●
书法和武侠最具文人情怀和侠骨柔情,二者都有隐世、淡薄名利、宁静致远的追求,但都能承担为国为民的一腔热血。下笔如刀剑,一招一式皆是我们自己的心性,武侠更是把这种文人心底的操守和欲望,在一个江湖里完成了,二者相通。
???
书法亦如剑法。
笔亦是刀剑。
擅长书法的人,一撇一捺,行云流水,就像刀剑的一招一式,往往动笔便是乾坤。
有的书法家擅长隶书,有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字体不同,章法不同,就像有的有的人擅长刀法,有的人擅长剑法,招式不同而已。个人比较喜欢宋徽宗的瘦金体,瘦硬有神,结体疏朗,有骨有劲。宋徽宗的字有剑气。
zq1121
喜欢书法的人跟喜欢金庸的人不构成必然联系。
如果是过去,喜欢这两样东西的人有一个共性,可能就是喜欢传统文化
如果是现在,喜欢这两样东西的人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真的很闲,很闲,很闲
C橙子C
喜歡書法的人大多喜歡武俠小說,那麼書法與武俠到底有哪些聯繫呢?
首先書法與武俠崇尚的文化內涵相似。他們都崇尚道學,崇尚自然法則,崇尚人文化思想。
其次是所用的工具同根。刻甲骨文的工具離不開刀具,武俠中也離不開刀具;“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的秦大將蒙恬發明了毛筆;王右軍觀公孫大娘舞劍悟出書法真諦;近代魯迅用筆作投槍;散翁練太極等。
其三都具有江湖性。書法分派分系如帖學碑派;武俠也分峨眉、少林、武當、崆峒派……南拳北腿……哈華山論劍
……總之,書法與武俠思想同根同源,只是客觀出發點不同、方式不同罷了,一文一武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世界……
成福於北山樓南窗下 2019.1.13
furong_lover
谢邀!
喜欢书法的人与喜欢金庸武侠小说并无半毛关系。
喜欢书法的人很多,喜欢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更多。有的人有多种爱好,有的人同时喜欢书法和金庸小说,只是一种巧合,没有必要非要拉上直接关系。
想想看,如果你喜欢书法,就必然去喜欢武侠小说?反之,你喜欢武侠小说,就得去喜欢书法吗?有很多喜欢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的人,也喜欢武侠小说,难道也非要扯上直接关系不成?
我觉得,我喜欢书法,也同时喜欢武侠小说(我的爱好广泛),但没半点关系。
下面看一下我的几幅书法作品
王一熊
喜欢书法的人多半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书法和小说都是属于文化领域,当然文化领域也应该是相通的,但是,文化领域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因此,应该应用一个性质判断,而不是必要条件选言判断:“即喜欢书法人有些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这样就可以说得通,这就是“逻辑”的作用。
可是,确实有书法与武功相通的实例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找得到的。
说到金庸的武侠小说还真的与书法有相通之处。武功究竟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一用书法!甚至,如何利用书法创造武功,还分等级!怎么分?三大招,一招强过一招。招式用书体,笔划演释成武功招数等级,代表人物:巜神雕侠侣》朱子柳,朱子柳精通书法,其独创的“一阳指法”集书法之大成。
招数二:以书法的视觉构筑惊世武功等级:代表人物:巜侠客行》石破天侠客岛石洞内壁上的古蝌蚪文《太玄经》,包蕴着古往今来最博大精深的武学秘籍,无数武林高手无法解释。
招数三:情感为原素,创造出感情与书法交融的武功等级:代表人物:巜倚天屠龙记》张三丰大名鼎鼎的“倚天屠龙”武功,灵感也是源自书法。
这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的高明之处。将书法写进武功之中,而且还出神入化,而且演绎得淋漓尽致,确实是技高一筹,非常人能比。他的描写的手法超过五时候的武侠小说巜七侠五义》和巜小五义》很远。创造了太多的传奇的故事情节,确实是武侠小说大师。
晴山堂_tmq
金庸,古龙这些武侠小说泰斗开创了一个武侠时代,成为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直到现在,他们的作品依旧被不停的搬上大荧幕以及做成游戏。
虽然金庸和古龙都已经历史,但是他们所开辟武侠世界却不会终结,那些经典人物依旧活在人们心中。武侠时代不会终结,它会永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启蒙之作。即使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也在电视里看到过他们作品的改编。他们开创的武侠世界,更是为后来的作者们提供了思路和道路。
虽然他们都已经离去,但是这些文化遗产仍在,他们所创造的世界也仍在。虽然人不在了,但是精神和作品永存。
还会有更多版本的《神雕侠侣》,更多的小龙女,更多的杨过。还会有更多的《小李飞刀》,更多的李寻欢,更多的林仙儿。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经典。
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样,会永世长存在人们心中。并不是莎士比亚死了,罗曼蒂克就死了。而是他开创的世界,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打开了新的大门。
后起的武侠作者依旧很多,继承武侠精神的人们也很多。这些都是源源不断地,不会随着某一个人的离世而终结。即使他是开创者。
喜欢武侠的人依旧很多,喜欢金庸和古龙作品的人也有很多。他们开创的时代会永远被人记住,他们的作品也会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woodenQT
金庸老先生堪称武侠小说泰斗,他的离世不能说武侠时代的终结,只能说难有后来者超越他取得的成就。他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武侠小说迷的心坎中,只可仰望,难以逾越。
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从《天龙八部》到《倚天屠龙记》,从武功盖世到生死爱情,从家国情仇到为人处世,金庸用他锋利的笔触,将一个个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武功还是做人,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且各具特色。郭靖、黄蓉、杨康、莫念慈、杨过、小龙女、张无忌、赵敏、周芷若、萧峰、令狐冲等等个性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或独孤求败天下无敌手,或铁血丹心大侠风范,或阴险狡诈令人痛彻心扉,或委婉缠绵的情感紧揪读者的心,难以自拔...时至今日,武侠小说无出其右者。所谓“泰斗”,名至实归。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特别是当今网络如此发达,网络小说如火如荼,一众写手妙笔生花,难保过段时间,有作家别出心裁,写出与金庸不一般的武侠小说,品味不一样的风格。科技在发展,历史在进步,武侠小说领域只会阔步向前,恰似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
因此,武侠时代会随着金庸的仙逝暂时告一段落。抑或蓄势而发,有后来者发扬光大,创作出更令人震撼的武侠小说作品,令大众眼前一亮,海阔天空。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小叶走走瞧
1.海棠、芙蓉、上官、清风、云中
2.云中叶、莎无影、赛芙蓉
3.剑法:天羽棉鞭、天羽无形仗、化骨神剑、混沌剑
镖法:无形镖功、赦风镖
轻功:燕去长空、百花凋残
毒药:鹤顶红、丹顶鹤、毒凤凰
4.书斋:醉书阁
原贴:名字问题(古代武侠风格)
qmy522
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不论是谁,如果接被乔峰打一掌,不死也只能回家报孩子了,一掌打死慕容博,一招结束萧远山。萧远山是什么人物,当年几十个中原顶级高手都败在他的手下,二人又在少林头学独门绝技!武功比以前大长啊。。。金庸小说中第二的是释伽,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
丁飞小絘啦
maraschino1230
武侠四大家‘梁’‘金’‘古’‘温’。首先是由梁羽生开创的近代武侠小说先河,他的文笔较好,但总是前面的部分精彩而后面的结局较平淡。再由金庸将之发扬光大,金庸借助历史把武侠与时代结合在一起,想法新颖,而且内容上,情节之间连接的很紧密,让人叹为观止。等到了古龙的时代,他把西方的推理和中国的武侠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武侠派。古龙所描写的主角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活生生的人,也更突出了他对与生活的真正的想法。温瑞安的小说是在金庸和古龙的基础上所发生的有一演变,包括了金古二人的风格。又是新派武侠的一大突破。
wuhao_1978
金庸
有一则评论这么说:如果说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开创者,那么金庸就是新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许多武侠迷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浸淫多年后断言,金庸之后无武侠。我当然也这么认为。无论是在文笔抑或是人物塑造方面,金庸的成就都是后来者无法望其项背的。当我看到其他小说家的作品时始证明了我的看法是正确的。现在回忆起来,当初偶尔拾得两本粗糙不堪的《侠客行》,当时才5年级,字还认不全,就囫囵吞枣地把整部书通读了下来。那时候小学生之间流行小台灯,由两个五号电池供电,偷偷从家里取了钱,买下小台灯,晚上钻在被窝里挑灯夜读,兴之所至,不知其倦。感觉最温馨的章节是《笑傲江湖》之学琴,盈盈扮作年高德劭的老婆婆教病入膏肓的令狐冲学弹清心普善咒,一个愿教,一个愿学,最绝妙的是盈盈脸薄,“偶然说了一句关切的话,立即杂以他语,显是不想让他知道心意”,而令狐冲则是完全不知其所以然,认定隐于竹帘后面的盈盈是个关心自己的老婆婆,对盈盈一点点透漏出来的爱意理解成为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抚,而后竟然说出了对小师妹的苦恋而不果。每每看到这一节,心中恍有所悟,离身而起,不复能言。而最童真的一段则是《倚天屠龙记》之穷发十载泛归航。
——殷素素突然指着南方,叫道:“那是甚么?”只见远处水天相接处隐隐有两个黑点。张翠山吃了一惊,道:“莫非是鲸鱼?要是来撞木排,那可糟了。”殷素素看了一会,道:“不是鲸鱼,没见喷水啊。”三人目不转瞬的望着那两个黑点。直到一个多时辰之后,张翠山欢声叫道:“是船,是船!”猛地纵起身来,翻了个筋斗。他自生了无忌之后,终日忙忙碌碌,从未有过这般孩子气的行动。无忌哈哈大笑,学着父亲,也翻了两个筋斗。——
我初读时,以为一个10岁的小孩如何能够“哈哈大笑”,于金庸无意中的笔误殊不以为然。再接着往后面读时,却越发觉得这四个字把一个童真有趣涉世未深的小孩子的活泼可爱写得跃然纸上,真可谓神来之笔。通过孩子的角度,与残酷现实世界作对比,间接得体现出了未来路途的不可预期,为张翠山夫妇的惨死、张无忌九死一生的江湖闯荡稍稍隐了一点伏笔。
古龙
金庸之后,我再读的是古龙。因为人人都将古龙与金庸放在一起作比较,大家都觉得,有资格跟金庸一较短长的只有一个古龙。最先看的是楚留香系列。看第一眼的时候,便强烈地感觉到古龙与金庸的差别在哪里了。从形式上看,古龙后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代表古龙写作水平最高的那些作品,都是由短句“拼凑”起来的。在小说情节的推进期间,常常穿插一些警世之言。这些短句,大多说写男女间的关系,涉及到肉欲以及爱情。从男人的角度体会所谓的爱情是什么东西,女人又是怎样的的动物。看多了这些无聊的句子之后,便不再想看他的作品了。偶尔翻了翻他前期和中期的作品,我倒是觉得这些作品还值得一读,于是便去看了他的《武林外史》、《圆月弯刀》之类。如果说金庸的作品是国画,那么古龙的作品就是漫画了。对古龙的不喜爱全是个人的阅读习惯使然,我没有有一点想诋毁古龙。他比那些模仿金庸文笔以及后来那些模仿他的作家比起来,有自己独特的高明。有人这么评价古龙:“古龙则追求武侠小说的语言欧化,他擅长写短句与分行式,对话中多警句,交代事情来龙去脉多段落,多层次,他力求把句子写得很美,很可玩味,很有哲理,给人一种面目一新的格局。古龙在语言上的创新,当然不能说绝对成功,但古龙的新文体毕竟突破了武侠小说的原有文体,并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新的语言艺术风格。”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他的那些忽略招式,只讲意境的武侠风格,让我强烈地想起了日本的动作类漫画,譬如灌篮高手、《浪客剑心》等。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格斗所带来的的感官刺激。楚留香、陆小风之流,基于一张好看的脸之上,潇洒仁义,武功卓绝,朋友多多,红颜多多。他们的内心是中国化的,武功则是日本化的,中日合璧才创造出了这些卓绝的武侠形象。我不喜欢古龙,主要原因还是他的文笔以及对人物的全方位塑造。他没有金庸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之深,没有金庸儒雅的文风,这还是次要的;他笔下的主人公,先天的成分占了很多,后天的努力对后来的成功好像根本体现不出来。像楚留香,根本是一个横空出世的人物,完全没有过去。在他的行进的路途上,宝马、香车、美女、好酒从来都不缺,这样子行走江湖谁不奢望,但又有谁相信这是真的。偶尔一两次失误也是人之常情,这样更体现了香帅对美女的爱护。李寻欢还好点,起码还有那么一点过去,一点辉煌的过去,中探花,做官吏,做武者也是因为个人喜好。总之,我觉得古龙笔下的人物是舞台上的明星,无论做什么、怎么做,举手投足一派珠光宝气,浑没有人间的气象。古龙以及他的作品,更像是娱乐社会催生出来的产物。或许本来就是吧。
梁羽生
带着对古龙强烈的失望,我把目光投向了梁羽生。这是个很早就听说过的名字,只是不曾光顾过他的作品。看过他的作品简表,才知道《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是他的大作——太失敬啦。据说他的文笔可以和金庸有一拼。这才是最吸引我的,于是我翻开了他的大作。跟金庸相比,梁羽生的作品简直太多了。金庸好不容易才写了十四五部。而梁羽生,我简略算了一下,竟然超过了34部,比金庸的一倍还多。太多产了。我以为这可是难得的饕餮盛宴,如果每一部都和金庸的作品不相上下的话。现在想想,我能够记起来的人物有段克邪、金世遗、江海天,其他的差不多都忘光了。记忆中,段克邪的武功永远超不过他的师兄,虽然他是《龙凤宝钗缘》的男主角;金世遗的武功最厉害,行为最放荡,“遗世而独立”;江海天则吃了几颗扣子功力大进。看过梁羽生的几部作品,才体会到,为什么他只是新武侠的开创者。比之于金庸,他欠缺的太多了,虽然作品比金庸写得多。我最大的体会是,他只是在堆砌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塑造太差劲。拿段克邪来说,这是我看过梁羽生这么多作品之后感觉写得比较好的一个角色。他是贯穿《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的一个线索人物,在第一部和第三部里是配角,只在第二部里才做了一回主角。在第一部《大唐游侠传》开始,段克邪生于安史之乱,乃大侠之后,根骨奇佳,不幸的是刚生下来便被后来的师兄掳走,段克邪之父辗转寻子,于是故事便因此而展开。我原本以为段克邪会因缘际会学下一身本事,在平叛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立下绝世气功,没想到从此这个人便没了音讯,另一个人物适时登场,占了主角位置,叫做铁摩勒,是段克邪之母的侄子。故事情节忘记了,只知道到故事最后,段克邪才重又出来,期间已过去了10年。没有人知道这10年对这个孩子发生了什么。只知道他一出山门,便显现出了绝世的武功,虽然书里注定永远也不会超过他的大师兄;在万马军中,斩敌杀将如若儿戏。刚刚表现了一下,第一部的故事便结束了。如果读者不知道此书还有续集的话,我想象不到读者该是怎样愤慨自己买了一本不值一哂的武侠小说。无论是铁摩勒,还是段克邪,年幼时期的学习经历都被忽略了,最奇怪的是,铁摩勒仅仅学了一些别人的招式,这些人的武功在武林中只是二三流,他最后却成了天下第二高手,太不可思议。如果书里有一些离奇的情节还或可解释,可是书中一直是平平的叙述,我们就奇怪了,这么高的功夫是怎么练出来的?是不是唐朝的时候,武功整体上太低微了?显然这个解释是不通的,唯一的解释是梁羽生的写作手法太平淡,没有安排合理的情节推进主人公武功级数的提升。接着看《龙凤宝钗缘》,段克邪终于如愿以偿地做了第一男主角,武功卓绝,经验丰富,虽然有点不合理的小心眼,虽然武功永远超不过大师兄。由于在第一部里,胃口整整被吊了一本书之久,所以对这个人物的出场期望值特别大。他也对得起读者,有惊无险地抱得玉人归。然后是第三部。我以为段克邪还年轻,在结婚之后,应该还算有一番作为,不过这次又失望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的主角特别多,在第一部、第二部里所有正义的大侠都有了后人,这些后人们集体构成了第三部书的一群男主角。都是主角,等于没有主角。故事重新平淡地继续下去,没有一点波澜,直到结束。我觉得大家都被梁羽生骗了。是不是他想凭名气赚稿费,编了些粗糙的情节,一下子就写了3大本书,该是上百万字了吧,太厉害了。相比之下,我体会到了金庸品格的可贵之处。他不仅在适当的时机封笔,而且每一部书都创造了一些熠熠闪光的人物。不像梁羽生,堆砌了这么多小说,能够让人记住的,只是“这个人写的小说不少”,仅此而已。我还知道了一件事,文笔好是一方面,能够写出紧凑夺人的故事情节更是小说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梁羽生不会写故事,所以,即使他开创了新武侠,在武侠史上,仍然落后于金庸、古龙,甚至于后来居上的司马翎、黄易。
温瑞安
在谈到温瑞安的时候,武侠迷们习惯上把他和金庸提到一块儿,我听人说,金庸曾把他看作是知己。我不知道金庸是否曾经这么说过,在我看来,温瑞安的确与金庸的距离太远了。如果金庸是一座山的话,温瑞安顶多就是一座小土包。我想他是想融合金庸与古龙二者的特色于一家。他与古龙“一样”,喜欢用短句,一句话,几个字就组成了一段话,也像古龙一般,时不时编排一些惑人的警句,以期收到情节突兀、摹状深刻的写作效果。可是画虎不成,我强烈得不喜欢这种照抄的格式。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写作也一样。温瑞安不但照搬古龙的短句格式,也像古龙一般写“名言警句”。果然,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篇题为温瑞安妙语的帖子,荼毒之广,令人心惊。可能是温瑞安正在学习阶段,所以模仿别人也可被原谅。可是他毕竟已经有了这么多作品了,甚至还可分为“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等十多个系列。我想如果是模仿,也该够了。我看的是《神州奇侠系列》,大侠萧秋水的故事。看了几本,实在看不下去了。此刻,我方才想起了古龙的好处。现在重新再读古龙的时候,看法已不再像从前那么偏颇。呵呵,看来,读温瑞安也让我懂得了看待一个作家一定要全面。在《神州奇侠系列》里,有两个活宝喜爱斗嘴,也能让人笑一笑。可是,我又想起了了可爱的桃谷六仙还有少年石破天。比起这些笑话大家来,那两个活宝便小巫见到大巫了。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金古,金庸可形容为“大”,古龙可形容为“奇”;温瑞安兼采两家之长,却显得一无“大”,二不“奇”,令人惋惜。看温瑞安的样子还年轻,希望他可以做出突破。
司马翎
我读黄易的小说在温瑞安和司马翎之前。黄易曾说过,“金庸对人物的描写栩栩如生,活现纸上;司马翎则对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大胆直接、卓见哲理、俯拾即是……他们都各自创造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有血有肉的武侠天地!”可见黄易对司马翎的推崇程度。因此我下载了之前并不曾听说过的司马翎的作品。与古龙相类似,司马翎的作品也可根据创作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而后期的作品尤其体现了所谓司马翎对人性的刻画之“神”。这是一个我看过一篇后就不想再读其他作品的作者。并不是我厌烦他的作品,而是太累。看他的作品,有点像以前看外国翻译过来的书。不同的是,看国外的翻译作品,是语法习惯上拗口;看司马翎的作品,则是大段成篇的对人性的描摹,不晓得是太冗长还是太艰深,脑袋是在承受不了。于是,我在看他的作品的时候,学会了“一目十行”的功夫。这应该就是普通读者与作家的关注点的不同罢。读者关心的是故事情节如何夺人耳目;作家如黄易者关心的则是如何从中学习。如果黄易所说不差,司马翎的刻画功夫的确是高人一筹。我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一位作家,无论是写武侠的,写正史的,还是写其他方面的,有如此高明的描摹人性的功夫。小说里的重要人物,能够纯粹通过说话进行精神方面的较量。以至于我认为司马翎笔下的人物肯定都是天才。写武侠至于如此大费周章吗?金庸古龙写过从来没有过如此“费脑力”的人物,但是他们的作品远比司马翎要受读者欢迎。看来,司马翎的作品或可以做作家们的心理学教材,却成不了读者群众受欢迎的作品。不过这正是司马翎独特的高明之处。起码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在人性刻画方面如此出众,冗长也好,绝妙也罢,没有人可以轻易地胜过司马翎。如果有一天我要写武侠,司马翎一定是一个不得不选的心理学老师。突然有个疑问:温瑞安学金庸、学古龙,怎么没有学司马翎呢?我的答案是,司马翎太难学了。我不清楚司马翎的人生经历,可能是他经历了一般人没有过的痛苦经历,养成了小心翼翼的作人习惯,从不轻易地相信别人,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双看透世事沧桑的火眼金睛,于是他的作品也带入了他无奈的人生经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是心理学的大师,运用心理学来描摹人性,在他来说是驾轻就熟,于是开辟了武侠小说的新境界。司马翎可以“大师”来称呼。
黄易
黄易是在金庸之后第二个让我爱不释卷的作者。我最喜看的是他的《大唐双龙传》和《寻秦记》。《寻秦记》引人入胜的是他的写作手法,以今入古,实在是太意外了,而且这意外不仅仅是一时一事,在整部书里,几乎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出来。而《大唐双龙传》,两个打不死的主角,屡败屡战,以战养战,卓异的先天资质加上后天离奇的坎坷经历以及不息的努力奋斗,终于成功。黄易能算得上是经典的也就这两部了,其他的大多涉及科幻以及现代题材,没什么意思。《大唐双龙传》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武功,最不可思议的是徐子陵的结印功夫。这部书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吧,那时候日本的《火影忍者》还没有出现,所以结印功夫应该算是黄易的首创。我对佛家文化甚不了解,手印文化可能属于佛教文化的一支吧。但不论怎么说,能把这种手形变幻化在武功里面运用,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我觉得,如果《大唐双龙传》不涉及政治会更好一些。我认为,武侠小说不应该把正史上的人物随便拉进来。小说里,李世民摇身变为武林高手,可以和神功初成的寇仲徐子陵相提并论,属于一级高手的行列;而李元吉、李建成、李渊犹胜,乃是特级高手的级别。这无疑贬低了小说的“可信度”。虽然武侠小说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但他毕竟有自己生存发展的原则,读者对武侠世界的憧憬也基于这些原则之上,如果作家们随意破坏这些原则,很容易会导致读者对作家所营造的武侠世界的不信任。寇仲的心跳得快了一下,李世民竟然能够听出来,说出来谁能相信?黄易的新作《边荒传说》里,刘裕竟然是如此高明的武学大家,更加没有人肯相信了,除非不知道刘裕后来是皇帝。而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成吉思汗只精于骑射,朱元璋常遇春仅仅会武而已。这与正史差别不大,所以读者都相信。因为这个缘故,对《边荒传说》,我始终提不起兴趣看下去。《边荒传说》编得比《大唐双龙传》差远了。《大唐双龙传》第二个缺点是卷帙浩繁,冗溺不堪。整部书竟然六十三卷,每卷十三章。太可怕了。有一千万字吗?应该有吧。真是不可想象。可能比金庸所有武侠小说的字数加起来还要长吧。黄易简直就是个怪物。这样的写法,有好有坏。好处是,读者可能尽情地徜徉在作家为读者所创造的武侠世界里,不必担心这个世界很快走到尽头,但必须以作品的质量作为前提。如果是粗制滥造的作品,有谁会愿意糟蹋自己的时间呢?坏处是,作品累赘不堪,结构不紧凑。写小说,一方面是为了塑造作家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另一方面是揭露一定社会一定制度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作品的内容长度能够恰如其分得表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足够了,何必硬要编排无谓的故事来“哄骗”读者呢?如果时间太多,不如创作其他类型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生涯,一棵树叶子再多,也仅仅只是一棵树,它终究变不成森林。看看金庸的作品以及他笔下的那些性格迥异且神态丰富的人物们,以射雕三部曲为例:郭靖、杨过、张无忌,大仁大义有之,桀骜不驯有之,温厚端方亦有之。反观黄易的作品,这些能够数得着的人物,太局限了。寇仲霸气,徐子陵淡泊,仅仅如此;而燕飞则沦于楚留香之流,刘裕更加没有什么性格,乏善可陈。唯一能称赞的仅仅是故事编得好又长,能够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只有娱乐性,没有深刻得可打动人心。难道黄易也想学倪匡,挣点稿费作富翁?
阮碧莲
1.珍和宝,花和月
2.奇剑神扇
3.雪月镖
4.雪月阁
5.男的:
古锦道,唐文龙,轩辕宏,李青琅,董玉,陶定衷……
女的:
姜文瑶,卢霜霜,萧诗诗,柳梦云,胡婷雨,南宫韫,欧阳冰蔓……
原贴:名字问题(古代武侠风格)
Raymo
哈哈 太可乐了 看到这些名字 我感觉像看了一部小说一样儿 。你们加起来写一部武侠吧 我好久没看武侠了 因为没有好看的 估计你么加起来能顶一个半个卧龙生 金庸是顶不上的
原贴:名字问题(古代武侠风格)
Priscilla
不会书法的人照样喜欢金庸小说,书法与金庸小说没什么必然的联系,硬要强扭在一起只能说都属于“知识,文化”,至于在剑法中螎入书法达到剑书同法,剑字合一,只能佩服金庸老先生的想象力。
,ζั͡ޓއއއ๓
纯武侠的已经有很多名家了,金庸、古龙这些大家不说,黄易、温瑞安这些也都能看看的,
如果你想找网络武侠小说的话,各大书站里都有武侠分类的,和玄幻、魔法、修真等类别
基本都分开了的。至于说好坏,得看你承受能力了。
dayanququ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离世,是武侠时代的终结吗?
不,我不同意,我一百个,一千个不同意。
因为金庸先生影响的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有人说过,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小说。
所以,陪伴着我们这代人成长的武侠时代永远不会结束,因为金先生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启迪很多很多:
首先,金先生的作品里面始终传达、推崇“信义”二字。都说,人无信不立,在金先生的作品里面,每个人物都是响当当的,他们都是一言九鼎,多少人为了一句话,一个承诺而苦苦追寻另一个人十年,甚至十几年,或为了比武,或为了完成谁生前的遗愿。
第二,金先生的作品里,始终歌颂爱情。
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让多少人为之落泪,为之痴迷:爱上你,余生便都是你,哪怕历经磨难,哪怕沧海桑田。爱,是救赎,爱,可以让人重生。
唯有爱,才能让人恋恋不忘,唯有爱,才可以让人变得勇敢无比,努力战胜一切苦难。
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现实生活,都不能少了爱,没有了爱,这世上就会是一片荒芜,了无生气。
要是金先生的小说里面没有那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我们会念念不忘、并深陷其中吗?要是现实生活中没有了爱,我想我们人类连一天都无法存活。
第三:金先生的作品里,从来不乏关心小老百姓的生存。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金先生始终关心“民生”,他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给老百姓于一席之地。
正因为先生的作品里面,每个人物都个性分明,所以过去多少年了,我们依然记得杨过,记得小龙女,记得周伯通。
sgjwf
1:花和叶
2:云中鹤 毒西施(好邪恶..)醉弥勒 石佛陀
那掌门就是:俏君子or再黄蓉
3: 凌威剑法or绫微剑法,柳链剑法,暮雪剑法 蝶刹剑法.
冷泉扇法,寒星扇法,棘纱扇法
轻功:燕轻度,灵鹤行
(什么踏雪无痕,马踏飞燕楼主都看不上么?咱想不出啥来了)
毒药:一睡千年,毒蜂浆,情花毒,生死一刹,扼魂散,七窍红.
(怎么这么擅长给毒药取名字?怪异...)
镖:鬼影子,仙鹤喙,柳刃锥,金钱镖
4: 澜婉小筑,沐芬阁,牧柳斋,岚潇书楼,绛云轩,璇韵闺
5: 女.墨秋月,东郭小雪, 梦江红,山素彩,冬咚.
男.林幽涧,海淘沙,墨本寒,完颜燎,连西枫.
Over.差不多一个小时了.
终于ok了.
不知道脑细胞死了千个 = =b
楼主不满意再M我.~
原贴:名字问题(古代武侠风格)
桃红柳绿
不要,我不喜欢混血儿。
武侠小说当初如此强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些著名的武侠招式,什么“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还有大名鼎鼎的“葵花宝典”,如果那些个身怀绝技的大侠碰上了修真人,被人家轻轻一挥就趴了,这也太没看头了吧。就好像现在的那些所谓的武侠电视剧,哪还有什么实打实的打斗场面啊,都是这边一道光,那边一道光的闪,然后以有人吐血到地结束。象那些真功夫打斗的场面,已经像熊猫一样珍贵,只能去电影院里欣赏了。
还有我觉得武侠的主题就应该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玄幻之类的更应该侧重对天地道法,人之本性之类的探讨。这两个大杂烩在一起,感觉……额,不知道如何说,反正我不喜欢。
我觉得现在的新武侠像小椴,凤歌就很合我意。特别是凤歌的《山海经》系列,真的很有新意,中国的文化那么多,楼主不妨学学他们,期待楼主的大作。
ps.其实人们一谈起武侠,就会自然联想到古代,好像大侠都是只发生在那个年代,为什么现在就不能有大侠呢,也许那些个贩夫走卒,甚至是白领都可以是身怀绝技的大侠啊。好像九把刀就很喜欢写那些小人物身怀绝技的故事,像少林十八铜人,可惜,他的小说里还是带了些玄幻,而且老是玄幻轻易的击败武侠,有那么点不爽。楼主也写些我们身边的大侠啊,期待ing……
zack
浪子江湖(玄幻类武侠)
浪子--江湖(传统武侠,起点有)
两本名字类似,但完全不同
少林八绝
长刀无痕
霸王怒
重生之武林新史
武道
横行霸刀
魔欲天下
至尊无名
傻小子成帝记
武当门徒
武道乾坤
武德
武林高手在现世
飞升之后
昆仑
沧海
皇图梦(可惜太监了)
胥哥儿
雪儿
/江湖漂
tz789456
VIVIVI贱雨
wx_wx
红豆菠萝油0
Bisming
misstulip
独行天下
爱吃西瓜的老男孩
再不疯狂就老了
铁臂草履虫
becky19850
金维他
Juno-鹰
岁月 ,是把杀猪刀 ゛
miaomiao
乐芊芊
1004娜娜
疯行
古、金、温、梁都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代表,他们的小说可读性很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颇有建树。
古龙的《小李飞刀》、《楚留香传奇》、《陆小凤传奇》有很鲜明的个人英雄风格,武艺特点鲜明,因而他的人物展现弱化了历史背景,小说语言短句较多;
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描绘的是江湖众生相,是历史的别样重现,在小说中的人物武功境界高深莫测,人物特点不能简单论之;金庸先生的小说语言活泼生动,因而每位主角的人物身上都有幽默的特质;
温瑞安的《四大名捕》最为有名,还有《布衣神相》等,他的表现手法在于营造范围,不过整体架构有令人病诟的地方;
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用人物来强化历史背景,武艺卓群,细腻逼真;小说本身采用诗词较多。
总的来说四人各有特点,都为我们呈现了不错的作品,如今留给我们的也只有作品可以欣赏了。
markhe
金:符合白日梦。成功不用努力,吃药传功完成。
梁:师门决定一切。
温:师门,奇遇及其他成就一身功夫。
古:苦练,日挥千次刀舞万次剑。
所以,对于白日梦重症者,古在成功方面,从不给他们任何幻想。就算恶人,在古的小说中也没有一梦成仙的。
Soul.mc
金梁师承一脉,梁羽生古典诗词成就高,讲故事不够精彩。金庸故事瑰丽壮阔峰峦跌宕引人入胜。
古温师承一脉。温瑞安写诗不错,但武侠小说和古龙相差甚远,得其形无其实。
wslff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
时间上梁羽生比金庸起步早了三年,作为新派武侠的开山鼻祖,梁羽生的作品给了金庸一定的启发,某种程度上梁羽生是先行者引路人。
金庸在看到梁羽生在报纸上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等)的成功后,同样投入了武侠小说的创作中。并在连载(《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取得成功后,开办了明报通过连载《神雕侠侣》真正展开了他一生的事业。
古龙最早是通过一部先有剧本再有小说的《萧十一郎》进入武侠小说创作的行列的,并且古龙入行的时候正是金庸如日中天的时候。“金庸是不可超越的”“金庸之后无武侠”古龙是顶着这样的压力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的。可以说金庸是他的目标也是他的动力。最后金庸亲自邀请古龙在明报连载陆小凤,用实际行动为古龙正名。
温瑞安则是在70年代在台湾留学的时候,受到古龙的影响而埋下了武侠小说创作的种子。
说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属于新派武侠的范畴,求新也是他们每个人的特征,正好也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同样他们的创作也都属于商业写作的范畴。梁羽生先生拥有深厚的文史功底,而且擅长写诗填词。为武侠小说这一过去底层人消遣的、不被文化界瞧得起的文学形式,增添了文学价值和文化底蕴。他主张武侠小说要既有武也有侠,武是手段,侠是目的。宁可无武,不能无侠。
正是这种极端追求造成,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武的部分写的不甚精彩。写多了有种千篇一律的感觉。
金庸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功底,也善于吸收西方小说的精髓。金庸的小说既继承了传统平话的写作方式,也吸收了西方骑士小说的精神内核。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比方说在《射雕英雄传》宋朝的黄蓉吟唱了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书中注明了),这在梁羽生看来是离经叛道的。他的武写的很精彩,大多数人都能随口说出几句金庸小说的武功。
古龙的创作则是彻底抛弃了中式小说的传统,其最为人称道的武侠推理小说,基本上就是套着武侠外衣的“福尔摩斯”了。在一定程度上古龙的小说更偏向武而非侠了。
温瑞安更甚,他的小说已经具有奇幻色彩了。
从内容上讲,同样是1924年出生的梁羽生和金庸前半生都深处在国家动荡的时代。他们更着重于大时代的描写,强调历史、文化、人物的结合。他们都认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1938年出生的古龙基本对于那段历史感触不大了,他的小说更多着眼于人。格局变小了,情节却变得更加奇巧。
1954年出生的温瑞安,更是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了。并且前方梁、金写尽了国仇家恨,古龙又几乎写完了人的恩怨情仇。他只好在题材上增加了奇幻色彩。
在我看来,梁羽生善写名士风流,其作品可归类为名侠;金庸善写英雄豪杰,可归类为英侠;古龙善写人的尔虞我诈,可归类为人侠;温瑞安善写奇幻,可归类为奇侠。
福娃依依
古龙:喝酒、漂(河蟹)伎、杀人、呕吐
金庸:拜师、学艺(奇遇)、行侠、报国
温瑞安:废话废话废话废话废话 打架 废话废话废话废话废话
梁羽生:太烂看不下去
WANGethan
莫名想到四位大佬写男女之情的笔法。
金庸:心中一荡。
黄易:虎躯一震。
古龙:嘤咛一声。
梁羽生:获得生命的大和谐。
金庸的武侠是:
一个人的成长史。
先是父母爱情故事,然后悲惨童年,中间有奇遇,泡妞,拜师,成名立万,最后报效国家。
主角在成长,我们看得到他的心路历程,看得到他的情感历程,还有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
到大结局的时候,主角已经蜕变了,他成熟了,也许得到了什么,也许放弃了什么。
古龙武侠是:
某几个人一生中的某一个阶段。
我们不知道人物的过去,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成功,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成名,就好像在街上我们忽然遇见了这么几个人,然后发生了一些故事。
到大结局的时候,我们知道故事没有结束,我们挥手告别,向下一个故事走去。
因为温瑞安和梁羽生我读的相对较少,所以只能主观评价一下。
梁羽生武侠是:
诗词大会版武林爱情故事。
梁羽生的古典意味非常浓厚,他的诗词我也很喜欢,但他讲故事实在比不上他的诗词,好与坏界限分明,名门之后遍地皆是,小说中出场的人物实在太多,是个角色就能搭配一个女嘉宾····
到故事的大结局,邪不压正,男男女女都能获得生命中的大和谐。
温瑞安武侠是:
散文诗。
我读了很多温瑞安的诗,山河录,大悲十九首,他的诗写的像武侠小说,他的小说写的像散文诗。温瑞安句子的美感,是金庸梁羽生不能达到的,他近似古龙,但比古龙更细腻。
温瑞安的结局总是让人神伤,就好像等一场大雪倾城,雪后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寂寥。
这是我的看法了吧。
--------丸--------
文:祁门小谢
潘思静
原创回答!
我是今日头条阿邦61!
作为新武侠小说三大宗师,金庸先生,梁羽生先生和古龙先生,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才成就了彼此的地位。
也正是这三大宗师,才掀起了新武侠小说追捧的狂潮,让新武侠小说成为成年人的童话,让新武侠小说遍及华人的各个角落!
厉害吧!
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大都以历史为背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可读性。而且崇向民族大义之精神,极力倡导侠之大义,写得场面恢宏,可歌可泣,凶险迭起,荡气回肠!
文字娓娓,情节驾弩到位,中西文化结合,内容包罗万象,令人读之回味悠长!
梁羽生先生!
梁羽生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钟情古典诗词。也正是这种偏爱,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当中,用了大量诗词,特别是男女情爱的诗词,运用得当,非常应景,那种唯美的意境,诗意阑珊,令人神往!
所以,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是诗词与武侠小说的结合。有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也有诗词唯美的遐思境界!缠绵悱恻,余情未了!
古龙先生!
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就是人生的江湖!也可以说是江湖的人生。
既然是江湖,就有诡异,就有尔争虞斗,就有人笑有人哭……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情感描写之委婉之细腻之贴切之鲜活之余味无人比肩!也正是这特色,奠定了古龙先生是三大武侠小说宗师之一的地位!
特别是主人公的帅,酷,冷描写,栩栩如生!
温瑞安。
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在其代表作巜四大名捕》中,人物众多,但刻画的不是很鲜活,而且文未有虎头蛇尾之象,不能尽兴。
但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推理递进,逻辑性强,这是他武侠小说成功原因。
四个人的武侠小说,共同点是,推崇武侠之精神,尤其是金庸先生更甚!
不同的是,各自见长各有特色各领风骚!
(谢谢阅读!人生,看上去很美!我是今日头条阿邦61)
qinlei_
Tebaca
猴猴
摄影匠人小强
猫猫听雨声
Q小罗
水登澄
昨—未
其作品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为大背景,并且大都结合当时发生的事件来设计情节。比如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是虚构的,而鳌拜、吴三桂等都是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这些人身上发生的事件也是真实的,只是把韦小宝掺入情节之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