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霸王项羽小说
美希
张爱玲还有个短篇:《霸王别姬》,不错~
给你个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kz=67541643
还有个日本人写的书:项羽和刘邦,本人没看过,估计应该还不错,是这个人的代表作呢。给你地址: http://book.sina.com.cn/nzt/lit/xiangyuliubang/
你也可以看看这个,是我们家乡关于项羽虞姬的传说,俺们这是虞姬的故乡,呵呵。 http://tieba.baidu.com/f?kz=74888642
觉得写项羽的言情小说好像不多,不知道这么好的题材为啥没人写。自己倒是浮想联翩过很多,不过介于本人文笔还无法将这样伟大的英雄描绘出来,也只好作罢了。
描写项羽的电影,电视剧很多啊,可以看看,最喜欢的是胡军版的楚汉风流,挺有感觉的,不过不太喜欢杨恭如演的虞姬。
原贴:有关项羽的小说
亲亲阿杰杰
《逆天邪神》
首发状态:纵横中文网首发
作品性质:公众作品
作品大类:异世大陆
作品简介:掌天毒之珠,承邪神之血,修逆天之力,一代邪神,君临天下!
《网游之修罗传说》
首发状态:纵横中文网首发
作品性质:公众作品
作品大类:虚拟网游
作品简介:一个背负神秘身世的少年,在父亲的遗命下,进入了一个游戏的世界《轮回》,在这个让全世界人为其疯狂的世界当中,他屡屡为幸运女神眷顾。是幸运?还是使命之所在呢?一切从主角转职修罗开始。修罗——杀戮、断义、绝情。这是一个撼动世界的神话,一个修罗的传说。
《网游之修罗传说》由纵横中文网作家:火星引力著作。该书首发于其他网站,后转站纵横中文网。该书曾经登上点击榜第一的宝座,以总收藏一万五的优秀成绩成为新书的翘楚。
《天辰》
首发状态:纵横中文网首发
网游之修罗传说封面
作品性质:公众作品
作品大类:异世大陆
作品简介:北帝之弓——灾厄,遥破苍穹。
南皇之剑——斩星,破碎星辰。
还有神秘的第三把禁断之器,又在何方?
传闻,三大禁断之器得其一可纵横天下,若齐聚一人之身,又会如何?
《天辰》,讲述的是一个践踏天下的神之子,与两个被诅咒的神之女。
主角武力很高,智力极高。本书适合全控,尤其是萝莉控和神女控。。
《网游之邪龙逆天》
首发状态:纵横中文网首发
作品性质:公众作品
作品大类:虚拟网游
天辰 封面
作品简介:
一个龙魂少年的逆天之路。
雷打不动的备注:此文适合各种神女控+萝莉控。
写的是龙魂少年三世的经历。[1]
。
《网游之天谴修罗》
首发状态:纵横中文网首发
作品性质:VIP作品
作品大类:虚拟网游
作品简介:
为了拯救绝症妹妹的最后希望,凌尘进入新开启的虚拟游戏世界,并加入一个全是女孩子的小型工作室,从此踏上他的巅峰之路。
一弯几乎被历史遗忘的上古邪物“天谴之月”成就了他不可超越的巅峰神话,也让他在不知不觉间踏上了一条注定遭天之谴罚的修罗之道。[2] 。
点击查看源网页
《逆天邪神》
首发状态:纵横中文网首发
作品性质:VIP作品
作品大类:异世大陆
作品简介:
掌天毒之珠,承邪神之血,修逆天之力,一代邪神,君临天下!
mayjian
图书编号:1616310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定价:49.8
isbn:754423482
作者:司马辽
出版日期:2006-09-01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一个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个是屡败屡战.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比[楚汉争霸"更富戏剧性.更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雄对诀!
这是一部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争霸史.也是一场项梁.萧何.韩信.张良.陈平等风云人物权智对决的精彩大戏!项羽一世英雄.何以最后兵败垓下?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如何崛起于乱世而成为汉代开国皇帝?贫士韩信因何脱离项羽转投刘邦?张良如何成为中国不世出的大军师?陈平的连番毒计.赵高的变态欲望.章邯的无奈戈.项梁的薄命.彭越的寡情.侯生.蒯通.陆贾魔术师般的谋略.人世的善与恶.义与欲.人心的险恶与脆弱.刚犯与阴柔.随着司马辽太郎笔下一个个鲜活人物的进场与退场.引领读者经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而故事在结尾处迎来高潮.如弦断般戛然而止--
<项羽与刘邦>最新在1977年发表于日本杂志的重镇<小说新潮>.原题为[汉风楚雨".小说刊载后.立即引起轰动.读者无数.连载了两年四个月后推出单行本.更是好评如潮.很快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巨著.并成为日本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一直到1987年.这一记录才被<挪威的森林>打破.历经三十余年.这部日本出版史上最有影响的历史小说锋芒更甚.已被誉为项羽与刘邦之楚汉争霸最经典的历史小说定本.
目录:
第一章 始皇帝回宫
第二章 江南叛乱
第三章 沛城树下
第四章 举兵
第五章 楚人之冠
第六章 渡过长江
第七章 楚武信君之死
第八章 刀劈宋义
第九章 巨鹿之战
第十章 秦章邯将军
第十一章 张良登场
第十二章 进入关中
第十三章 鸿门宴
第十四章 去汉中
第十五章 彭城溃败
第十六章 刘邦逃亡
第十七章 汉王使臣
第十八章 陈平之毒
第十九章 爱讲坏话的纪信
第二十章 背水一战
第二十一章 攻齐七十余城
第二十二章 半渡之战
第二十三章 虞姬
第二十四章 辩士往来
第二十五章 平国侯潜逃
第二十六章 汉王百败
第二十七章 乌江之畔
后记
透过历史上的典型探讨威望的奥秘
购买地址
http://www.bookschina.com/1616310.htm
原贴:求几本写项羽的小说
cherie
原贴: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攻略
baozi
原贴: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攻略
lvhaoze
原贴: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攻略
为爱走天涯
原贴: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攻略
andelandel
原贴: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攻略
蓝莲花
2 劲舞团 76060 ↑+13%
3 梦幻西游 31183 ↑+17%
4 魔兽世界 29387 ↑+5%
5 问道 24562 ↑+13%
6 热血江湖 23976 ↑+8%
7 征途 23258 ↑+0%
9 街头篮球 15823 ↑+15%
10 冒险岛online 15135 ↑+32%
14 泡泡堂 13751 ↑+31%
17 霸王大陆 10113 ↑+16%
中间的空缺为其他单机类游戏,故不将其计算在内,霸王大陆是第11名。 。
原贴:霸王大陆排行问题
kaikai2226986
没记错的话。。。
中国2006年度网游排行:
1.魔兽世界
2.魔力宝贝
3.天堂2
4.跑跑卡丁车
5.街头篮球
6.劲舞团
.....后面记不得了!
大家都很期待后期的奇迹世界!!所以霸王大陆就。。。。
原贴:霸王大陆排行问题
隔壁老王
首先这里应该是“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再有就是这句话也只是民间传说罢了,那这里指的是谁呢?他们分别指的是:项羽、李元霸、李存孝、金台。这四人都是很厉害的人物。
王不过项:
项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力不过霸:
李元霸的原型是李玄霸,李渊的第三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被封为卫怀王。隋朝大业十年逝世,年十六,并无儿女。 我们熟悉此人大多都是在《隋唐演义》小说或电视剧中,这里面的李元霸为上界大鹏金翅鸟临凡,力大无穷,所向无敌。晋阳宫比武,力挫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一战成名。后奉旨赴四明山保驾,三锤击走第三条好汉裴元庆,匹马双锤,打死各路反王大将五十余员,军士不计其数。曾见义勇为,救下清官刘文静。后于紫金山再挫各路反军,玉玺独收。收军回长安时,举锤骂天,死于雷雨霹雳之中。
将不过李:
李存孝被称为唐末五代第一猛将。本姓安,名敬思,突厥族沙陀部落人。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李克用营中的将领比不过他,因生嫉妒之心。后来,李存信出于嫉妒,挑唆李存孝背叛李克用。李克用将他捉住,押解回太原后五马分尸。李存孝死后,李克用后悔。每次与属下将领饮酒,喝到兴头上,李克用谈起李存孝,泪流满面。
拳不过金:
金台,这个人有记载说他是宋朝武师周侗的师父。周侗是谁?小说里,他是卢俊义、林冲、史文恭、栾廷玉、孙立、武松和岳飞等人的老师。据传说,金台是北宋武学奇才,是中国武学第一人,号称武功古今天下第一。据说,金台曾经支持王安石变法,传授过蔡京内功。盛年的金台客居嵩山,后来孤身一人在少林,成为藏经阁前一名普通的扫地僧。那历史上到底是真的有其人吗?我这里也找到些资料(真伪暂不讨论), 据说金台乃北宋年间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氏,1987年版义乌县志第599页记载:“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赐‘宝林禅寺’匾额。传说就是为当年金台打擂奇功所赐,今北京有一条金台街,同样因为纪念金台后来带出了高徒周侗、徒孙岳飞等一代代民族英雄而命名。”
夏洛克
谢邀!
王不过霸 【西楚霸王项羽】将不过李 【李存孝】拳不过金 【金台】首先,王不过项指的是项羽,将不过李指的是李存孝,拳不过金指的是金台;除这3人外,就没有别的人。
其次,一个个来分析,项羽为西楚霸王,他与刘邦分别为为秦末起义军的一支扬名天下,本人又是楚国大将项燕后人,后又因楚汉之争兵败自刎于乌江,自古成王败寇,原本项羽也就如此而已,但他的对手却是大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这就为他的人物事迹加上了“牛逼”头衔。
为什么说他的死敌是刘邦,所以他很牛逼?汉之一字,在《诗经》中有记载:维天有汉,鉴亦有光。汉的意思是银河。再者说,中国绝大部分都是汉人,文字是汉字,汉有多重要?能与汉相争的必然也一定是英雄人物。
第二点,李存孝是唐宋之间中国百年历史大分裂时期的武将,他是五代·晋王李克用的义子,李克用手下有十三名义子最强,号称十三太保,李存孝是最强一个,因此十三太保也特指他一人。
在后来的文学小说中,曾记载他带着十多个骑兵攻克长安城,虽然是小说吹牛逼,但也因此得以和另一个虚构人物李元霸相提并论,并且五代正是唐朝之后的历史时期,李元霸这个虚构人物的影响力在民间非常大,因此李存孝能与其相提并论,可谓在当时李存孝的确是一名绝顶猛将。
就是最后命不好,李克用受朱温离间计,车裂了李存孝,也因此李克用手下无大将可用,被朱温攻灭。
第三点,拳不过金?金台据闻是北宋年间的武学奇才,但是真伪莫辨,因为历代朝廷对这些耍棍使刀的向来无好感,更别说后面朝廷还出了禁武令。所以拿一个拳师和“王侯将相”相提并论,这是不可能的,属于现代人捏造的产物。
金台之名主要体现在小说中,在说岳传中写他是周侗的老师,而周侗又曾是卢俊义、林冲、史文恭、和岳飞的老师,但里面好几个都是小说《水浒传》人物,古代的民间小说之奇葩,不可信,就连野史都比古代小说有可信度,也因此金台这个人不可取。
桑毛蟲Kikyou
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霸王项羽,五代十国笫一李存孝,金指的不是金庸哈,它指的是.北宋时期的金台,拳打天下无敌手,一代宗师周侗的师傅,梁山好汉有好多都是周侗的徒弟,想必周侗的师傅金台更厉害了。
大漠无言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大意就是说为王没人比得过项羽,为将没人比得过李存勖,力气没人能比得过李元霸,武功没人能比得过金台。
项羽,西楚霸王,中国历史上武力最厉害的王,没有之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率数万楚军大败秦四十万主力,一战奠定灭秦基础。
李元霸,小说虚构人物,隋唐第一猛将,隋唐十八好汉之首,传说为金翅大鹏雕转世。隋唐演义传称李元霸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无人能敌,善使一对铁锤,四百斤一个,重八百斤。四明山一战,一人败十八路反王。紫金山一战,杀死宇文成都,单枪匹马面对各路反王185万大军,逼得李密献玉玺,各路反王递降表。
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皇帝。李存勖骁勇善战,初为晋王时,就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杀得周边各势力是闻晋丧胆,无人敢与之争锋。建立后唐后,李存勖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灭后梁,并岐国,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威震天下。
金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相比于项羽、李元霸、李存勖,金台之名实在是太过不显赫。
金台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金台,这个人物是否存在于真实历史中,尚未能明确,关于他的事迹目前仅见于小说金台奇侠传、金台三打少林寺、《铁臂金刀周侗传》以及评书金台传、金台小史等书籍中,未见于史书中。
据这些小说所说,金台出生于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佛堂镇金庄村,北宋传奇豪侠,是中国武学第一人,号称武功古今天下第一。据传,金台是北宋名武师周侗的师父,而周侗据传又是岳飞、林冲、卢俊义、史文恭、武松、鲁智深等人的师父,也就是说传说若是属实,那金台就是岳飞、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的祖师爷。
金台自幼就喜欢练武,且天赋极高,是一个武学奇才。十二岁时,父母先后病亡,遂浪迹江湖,在河北与一位叫田七的武侠结为异性兄弟,向他学习异功绝招,在他的调教下最终练成不世武功。
宋英宗初年,当朝宰相澹台伟与西夏国勾结,预谋篡夺皇位。西夏国为助他夺位,就派武僧黑风僧前来中原摆设擂台,意欲借擂台将北宋豪杰一网打尽,继而要挟懦弱的宋英宗,从而霸占中原。
懦弱的宋英宗不知宰相澹台伟与西夏国的阴谋,不疑有他,听信澹台伟的谗言,答应西夏国在京城摆擂台,并于治平二年(1065)元月下诏,招天下豪杰赴京打擂,邀英雄豪杰前来皇城,与西夏国武僧黑风僧一较高下。
金台在双林寺僧的力推下进京打擂,而后在擂台上他一拳就打死了西夏国的武僧黑风僧,不但挫败了西夏过的阴谋,同时一战成名,被世人称为“天下拳王”。
金台在擂台上一拳打死黑风后,宋英宗大喜过望,遂加封他为皇城殿上御教师,逢官高一级,并奖赏他御银十万两。金台在得到英宗的封赏后,就回到义乌继续潜心武学。回到家乡后,金台就把英宗所赏赐的十万两御银,全部捐给了双林寺,双林寺在得到这笔捐赠后,得以迅速发展,建僧舍1200余间,发展到了2000多人。
与此同时,据说金台还在洋滩市的南街尽头,造了一座金台石桥,因金台是御赐的逢官高一级的皇城殿上御教师,故而凡来洋滩市或路过洋滩码头的官员,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
除此,另据金台小史中说:金台打擂获胜后,澹台伟想招揽他为己用,金台知道他是奸臣,所以严词拒绝,由此得罪了澹台伟。之后,澹台伟就以擂台打死人为由,想杀了他。就在这时,恰遇辽国以石猴入贡,辽国说这个石猴略懂拳技,只要宋人能打赢他,就将其进贡给宋皇,若打不赢,宋廷就得拿东西进贡给辽国
为此,宋英宗就下诏让全国懂得拳法的人入京与石猴比武,可是入京的拳师都打不过这只石猴,死伤甚众。无奈下,英宗只能从狱中请出金台与石猴比武。金台上擂台后,没用几个回合,就将石猴击毙。英宗遂大喜,不但赦免了金台的罪行,还奖其银两十万,赐他回家。金台回家后,即将十万银两赞助给义乌双林寺。
再之后,辽国闻石猴被打死,并以此为借口,勾结宋朝内奸,起兵攻宋。前线告急,英宗急招金台赴前线抗辽,金台接到皇令后,就急集义乌各武馆武士数百人上前线抗敌,后终于打败辽军,得胜回朝,并找出内奸。
因金台平南有功,英宗封他为“平南王”。
关于金台的故事,皆出自于小说,史书对其人没人任何的记载,同时从小说的内容来看,金台的事迹并没有多少的真实性可说,毕竟两宋从来没有册封过异姓为亲王爵的,最多就是郡王爵,也没有给过什么见官就高一级的“皇城殿上御教师”这个职务的。
高原的一朵云
感谢头条邀请!拳不过金:这里的金不是金庸哈,而是北宋时期的金台,金台是宋朝名武师周侗的师父,周侗按小说、传闻记载,是卢俊义、林冲、史文恭、栾廷玉、孙立、武松和岳飞等人的老师(不是很准确),传闻东邪黄药师也是周彤的弟子。曾三打少林寺,可谓之强悍。
相传盛年的金台与书童如月儿客居嵩山。“神仙姐姐”李沧海从家里负气出走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这一日前来挑战少林寺诸僧,并以大、小无相功无上神力挫败少林诸多大师;当时客居嵩山的金台出面与武学奇才李沧海战平,解了少林之围,但之前心如止水的金台却因此战如无崖子那般,深深爱上了这大地诗章——翩若惊鸿的李沧海。 金台狠心丢下书童如月,追随李沧海去往那遥远的北国(辽国), “又把行藏付海山”、、、 后来,书童如月自习武功成长为一代大师——周侗(周如岳,即如月),并与陈希真、张中坚等北宋武学大师齐名。
而且周侗还有一个徒弟叫黄固(黄药师),我估计是金台晚年与李沧海游历到东海,遇上这个天才徒孙,甚是喜爱,就倾囊相授了,包括逍遥派的琴棋书画医卜机关等,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中原五大高手唯独东邪武功才艺无双却出处不详的问题了。
还有天龙中有一个契丹高手萧远山年轻时就武功卓绝,而李沧海曾在契丹逗留过,这也说明金台也在辽国停留,这萧远山的功夫出处也就明了了。
金台曾经支持王安石变法,传授过蔡京内功,在《今古传奇》中金台三打少林寺篇章等有过具体的记载。金台还是说岳中周侗的老师,而周侗又曾是卢俊义、林冲、武松和岳飞等人的老师(不是很准确)。
盛年的金台客居嵩山。李秋水之妹李沧海从家里负气出走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这一日前来挑战少林寺诸僧,并以大、小无相功无上神力挫败少林诸多大师;当时客居嵩山的金台出面打平了武学奇才李沧海,解了少林之围,但之前心如止水的金台却因此战如无崖子那般,深深爱上了这大地诗章--翩若惊鸿的李沧海。
金台追随李沧海去往那遥远的北国, "又把行藏付海山"。后来,其书童如岳自习武功成长为一代大师--周侗周如岳,并与陈希真、张中坚等北宋武学大师齐名。多年以后,金台孤身一人悄然回到少林寺,成为藏经阁前一名普通的扫地僧。
北宋时期的金台,金台是宋朝名武师周侗的师父,周侗按小说、传闻记载,是卢俊义、林冲、史文恭、栾廷玉、孙立、武松和岳飞等人的老师(不是很准确),传闻东邪黄药师也是周彤的弟子。曾三打少林寺,可谓之强悍。相传盛年的金台与书童如月儿客居嵩山。
喜欢内容的朋友请关注小编头条号:上进派农民工,未来惊喜不断哦!谢谢大家分享关注!
暴走苜蓿
金台是周桐的师傅,周彤又是卢俊义 史文恭 岳飞等人的师傅?是他师傅就一定厉害吗?古人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马三立的师傅一定比马三爷强吗?
且柔yy
提起前两个许多人都知晓,至于这个拳不过金的金台其实严格来说这个人是否存在都不一定,他相传是北宋年间的武学奇才,出生年月不详,正史不存在,主要出现在传奇小说中,要知道中国历史的可信度从正史,野史,小说依次递减,也许这个人就是后人想象出来的也犹未可知。
假如这个人存在,按照传奇小说记载他是著名武术大师周同的老师,周同又是岳飞的老师,再加上水浒传中林冲,卢俊义等几个人物是周同的徒弟,人们就想当然的认为师祖比师父厉害,岳飞等人都那么厉害了,所以金台就是中国武学第一人,实在是牵强。
王不过霸,将不过李就很真实了,历史上有确切记载这二人,一个是楚汉之争的霸王,一个是五代第一悍将。
论名气,论影响,论成就千百年来在王这一领域能超越项羽的不存在,故王不过霸。
在将这一领域,李存孝乃五代第一猛将,勇猛过人,著名大将王彦章,在他手下过不了几招,十三太保的代名词,再加上小说的吹捧,故将不过李。
gongbz
金庸老爷子哦。江湖上没有谁干的过他老人家,让谁活谁活,让谁死誰立马就死,功夫再高,计谋再强也难逃厄运。无人敢敌,无人能敌!!
578371857
这个问题有错,王不过霸?什么王?中国的王是政治权力,最高统帅,多如牛毛,治理国家强盛的怎么也轮不上霸王。霸王霸指的是楚霸王项羽,力能举鼎,可拨山。千古无二。是论力量,楚霸王千古一人。将不过李,说的是李存孝,千古第一勇将,智,力,勇猛集一身。行军打仗无败迹。自古至今无人超越。拳不过金。指的是拳脚功夫无人打的过金台。金台,北宋人,王禅老祖弟子,一对拳头天下无敌,打下七十二擂台,灭夷国白猿。论拳头无人能超过金台。这句话应该是: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
二次元的猫
谢邀!祝大家阅读愉快!
王不过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将不过李指的是李存孝拳不过金指的就是金台金台可能没有他们两个人有名,是北宋时期的武学奇才,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佛堂镇人。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都有争议,但是根据众多小说中的描写以及佛堂人贾沧斌寻得的金台故居来看,应该是确有其人的,但是正史里的记载比较少,我们只能从小说中寻找他的事迹。
(金台故居)
在义乌的民间传说里,金台的师傅是蛋子僧,蛋子僧把一生所有都教给金台,金台也因此练就一身武功,在打擂时一举成名,成为“天下拳王”;也有说他是得到了推掌公田七和吹壁风胡同的真传,学会了十八般武艺。
金台的身世民间传说,金沛然和妻子陈氏老年得子,叫金立,他们对这个儿子非常宠爱,可是有一次他们夫妻二人前去扫墓的时候,一直斑斓母虎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把金立给叼走了,这夫妻二人本就是老来得子,现如今甚是难过。就在此时被金沛然的好友白成恩看见了,他是金沛然的好朋友,心里不愿见他们二人难过,于是就决定将自己儿子给了一个过继给他们,并发誓永远不会要回来,也不对外人提起,这个送过去的小孩就是金台。金台家的附近有个法惠禅院,蛋子僧就在里面,时常逗小金台玩,也会教一些基本功,金台十岁那年父母先后病逝,蛋子僧就把他带去法惠禅院,细心栽培,还让他和被老虎调走的金立相认,二人得到蛋子僧的真传。后来金台带着金立前去打擂,打死了西夏国的武士黑风,不仅得到皇帝的奖赏还一战成名。
据说金台的关门弟子是宋朝有名的朝廷教师周桐,而周桐又是林冲、武松、卢俊义、岳飞的师傅,也是王安石的保镖, 《铁臂金刀周侗传》金台三打少林寺金台奇侠传等都有关于金台的记录。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果然还是大叔控
谢邀!金指北宋武侠人物金台。有人说金台是个传说并无其人,但历史既然把金台并入王将拳霸之一,没有其人是不可能的,凭空捏造一个影响不小的人物并不容易,但夸大事实是有可能的。大家都知道金台徒弟是周侗,而周侗是水浒几大人物卢俊义,林冲等的师傅,最后年迈更是收了岳飞为关门弟子。其实后来的历史岳飞,卢俊义,林冲都比周侗出名,周侗当时肯定名气不如其师金台。但历史上真实的影响力不等于现在的影响力,因为现代人只能从书中和传说中推测,准确率当然较低。
燕楠
古代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力不过霸,拳不过金”的说法,其他三个大家可能很熟悉,拳不过金说的是谁呢?
首先,这四个人分别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神勇无敌李存孝,《隋唐演义》中的人物李元霸,而金指的是北宋时期充满传奇色彩、有“天下拳王”之称的金台。接下来分别介绍这四位各个领域的巅峰人物:
项羽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 ,姬姓 ,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复立楚王后,册封鲁公。项梁阵亡后,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嬴子婴。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汉五年(前202年),兵败于垓下,发生“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据史书记载,项羽膂力过人,作战异常勇猛,常常身先士卒,有万夫不当之勇。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大肆分封天下诸侯,此时的项羽年龄不过二十几岁,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如此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纵观古今,无人可比。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李存孝是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手下大将,李克用当时账下有十三个能征惯战的义子,号称“十三太保”,李存孝便是其中之一,排名十三,也是十三太保中最骁勇的一位。
李存孝天生神力,善于骑射,骁勇绝伦,且颇有谋略,深得李克用之信任与重用,每次出征,李存孝必为先锋,一马当先,未曾有过一败,实为“常胜将军”,黄巢,王彦章等皆曾败于他手,旧唐书中关于他的记载:
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李元霸,原名李玄霸,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第三子。是古典小说《说唐》与评书《兴唐传》《瓦岗英雄》隋唐演义传中登场的虚拟人物。隋唐第一猛将,隋唐十八好汉之首,传说为金翅大鹏雕转世。面如病鬼,骨瘦如柴,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无人能敌。使一对铁锤,四百斤一个,共重八百斤。坐骑为“万里云”,日行一万,夜走八千。
于晋阳宫金殿之上同大隋天宝大将宇文成都比力比武,力举金狮上殿,隋炀帝御封为“西府赵王”、“猛勇大将军”。四明山一战,一人击败十八路反王230万大军。扬州“反王夺魁大会”时,于天昌关杀死天下第六好汉伍天锡。紫金山一战,杀死宇文成都,匹马双锤面对185万军队,两柄铁锤如拍苍蝇般,只打得尸山血海,将185万军队杀得只剩65万。逼得李密献上玉玺,各路反王递上降表。
金台是传说中中国武学第一人,号称武功古今天下第一
金台,出生于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佛堂镇金庄村。民间传奇人物,北宋武学奇才。据传为北宋名武师周侗的师父,而周侗又曾是岳飞、林冲等的师父。
自幼脾气倔强,喜欢练武。十岁那年,父母双亡。十二岁时离家出走,浪迹江湖,在河北一次遇险时被一名叫田七的武侠救助,并与他结为兄弟,向他学习异功绝招(一说自幼投师蛋子僧,学得一身出色本领)。后来从军并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战将,他性格豪爽,喜欢广交天下武林好友,曾偕同结义兄弟,力挫七十二座擂台,打遍天下无敌手,获得“天下拳王”的美称。
金台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显,但是传说他收了一个徒弟,叫周侗,周侗是北宋末年武学大家,周侗最出名的是收了四个徒弟,分别是卢俊义,林冲,武松和岳飞,徒子徒孙各个都是顶尖高手,可见金台能有多强了!
以上四人基本上是古代历史上各个领域内的天花板人物,故而有人将他们并列,实际上大家更耳熟能详的是“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是因为这两位在历史上名声确实太大了,而其他的两位中,李元霸是小说中人物,原型李玄霸又记载太少,金台更是不见于正史记载,仅存在与民间传说之中,因此名声不显。
lynn07er
这里面,王不过霸中的霸,是指西楚霸王项羽,将不过李,是指五代时期的李存孝,拳不过金是北宋的武学奇才金台。
王不过霸,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五万楚军面对王离、章邯的四十万秦军,毫无惧色,最终王离的二十万秦军被打败,章邯的二十万向项羽投降。
可以说,真正灭掉秦国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如果没有项羽灭掉秦军主力,那么刘邦根本就不可能入咸阳城。项羽带着众诸侯进入咸阳之后,在戏水分封十八路诸侯王,而项羽为霸王,其他人是王,他是霸王,所以说王不过霸。
项羽能力举鼎,也面对几百乃至上千的敌军的时候,能够一人独斩百余人,不过项羽有勇无谋,最终落了个众叛亲离的局面,最终在垓下之战,被韩信率领的诸侯联军打败,而刘邦最终也建立了汉朝。
将不过李,这里的将,显然指的是武将,意思是说李存孝是一个超强的武将,那么李存孝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李存孝是沙陀族人,是唐末五代时期人,五代是指唐灭亡后,从公元907至公元960年,在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
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们都建都于洛阳或者开封,最终后周将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李存孝是五代第一猛将,他是李克用的义子,而李克用是后唐太祖。
李存孝力大无敌,英勇善战,所以很多人都将李存孝与秦灭的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他所率领的五百飞虎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让敌人闻风丧胆,不过,最终中了离间计,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拳不过金,金台是北宋民间传奇人物,是浙江金华人,曾经打下七十二座擂台,天下无敌手,所以有“天下拳王”的美称,所以说拳不过金,据说还是北宋王安石的保镖,不过金台主要是民间传奇人物,主要出现在传奇小说里面。
粥小夏
这说的四个人物,其中有两个是小说中虚构的,包括题主说的“金”。
王不过项此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意思是说历史上所有称王的人物没有一个能达到项羽的高度的,如果从政治高度和建立王朝的角度来说,项羽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毕竟项羽没有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
王不过霸的意思是,只有项羽在秦末时期,几乎以一己之力推翻了暴秦,但他没有自己独揽功劳,把天下又重新分封给了各路诸侯,自己回了彭城做起了西楚霸王,但又相当于整个天下诸侯的“话事人”。在整个后来历史上能做到如此功绩而不自立的王是没有的。
此将指的是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期的李存孝,此为自古以来最为出色的将军,他自领几百飞虎军,在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是李克用的义子,也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中最为出名的一个,李克用非常仰仗李存孝。
将不过李其实是指作为冲锋陷阵的将军而言,自古没有谁能超越李存孝的。但李存孝仅仅只能作为一把尖刀存在,他几乎没有自己的政治述求和思想。
此说的是唐朝初期的李渊儿子李元霸,李元霸力大无穷,在《隋唐演义》小说中武功值是排名第一的,几乎成了唐军BUG级的存在,善使双锤,打遍天下无敌手,最后实在没有挑战对象了,向打雷的老天发火,结果自己的双锤成了避雷针,自己也被天雷给劈死了。
不过,李元霸只是一个小说的虚构人物,历史上是没有此人存在的。
此就指的是北宋时期的金台了,据说此人武功了得,拳法无边,甚至做过北宋宰相王安石的保镖,还成了岳飞师傅周桐的师傅,甚至后世考证居然是东邪黄药师的师傅。这就有点扯淡了,牵强得太过份了,我个人认为此人应该是《说岳全传》等小说里面的虚构人物。
其实,我们从这四句人物评语就能基本判定“王不过项,将不过李,力不过霸,拳不过金”是演义小说语言。
cloris
少林禅院,一片肃杀。
天龙四绝之一、大轮明王、吐蕃国护法国师鸠摩智即将出手,与他对决的是一名少林老僧。鸠摩智双手在衣袖中使出"无相劫指",向老僧弹去,“不料指力甫及那老僧身前三尺之外,便似遇上了一层柔软之极,却又坚硬之极的屏障,嗤嗤几声响,指力便散得无形无踪,却也并不反弹而回。”在神鬼莫测之间,老僧“双掌只这么一合,便似有一股力道化成一堵无形高墙……”
老僧是“扫地僧”。看过金庸《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
如果你理解了“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而不能理解“拳不过金”,那么看看“扫地僧”就能理解了——金台就是默默无语、看似微尘般不起眼的“扫地僧”,但同时他还是响当当的“古今武功第一人”。
王不过项,项羽;将不过霸,李存孝;拳不过金,指的就是金台。
1、谁是金台?
金台,是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的人物,哪怕是相应历史人物的影射都不是。此人只存在于评书和小说里,因此金台的人物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
史书的真实,并不等于历史的真实。正史、野史没有出现的人物,并不代表是完全的虚构。
北宋是历史上城市商业、城市经济极其繁荣的朝代。在热闹非凡又发达的城市里,很多人吃了饱撑得没事干,一门心思找娱乐找享受找消遣……于是,就诞生了专为这些人提供的一种娱乐活动:话本。
话本是演义、小说的雏形,其中最具有故事性的叫“讲史”,就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蓝本,经过艺人的一番加工,用白话讲述出来,实质上类似于口述史。但是话本又不同于口述史,会添加、夸大、杂糅甚至故意张冠李戴一些历史于其中,以便让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
于是,金台就这样出现了。那么,金台究竟是谁?
金台被认为是浙江义乌佛堂金庄人。他武学造诣深厚,曾揭皇榜登台与西夏第一武士打擂,一拳把对方打死,被宋英宗赐“天下拳王”的称号。后来,他成为禁军武术教头,最知名的弟子叫周侗,也就是岳飞的老师。目前流传于世的评书、小说,对金台的人设基本如上所述。
岳飞师从周侗,在正史里是有记载的。不过,周侗的真实性历来也被质疑。原因是此人还有这样几个徒弟:林冲、武松、卢俊义……这些小说人物居然成了历史人物的徒弟,是不是意味着周侗也是虚构出来的?再进一步讲,金台也可能是虚构的?因为他怎么可能当一个虚构人物的老师?
用虚构人物(周侗)来佐证另一人(金台)并非虚构,就是这段所谓历史记载的硬伤。
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其实,非常简单。
两宋时期,民间有大量爱国志士,自发率乡勇和乡民抗击侵略,他们的故事能被史书记载下来的只是少数,大量的只能在民间流传。金台身上所汇聚的,是众多民间爱国将领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精神,经过话本的加工,杂糅数位民间爱国将领的形象,从而成为了“古今武功第一人”。
当然,也不排除金台是一位集武学大成的世外高人。随着两晋玄学风气,民间传说中有很多高人隐藏深山丛林,或者如同少林扫地僧一样,从不显山露水,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会爆发出超常能力和智慧,在人们的故事中,也会被一再渲染,变得超乎其神。
2、他们为什么出现
王不过项,将不过霸,拳不过金——这只是后人通过评书、小说附会历史的一种戏说。
项羽,在唐朝以前的形象只是一介武夫。两宋开始项羽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他的勇武强悍被一再颂扬和崇敬,明清时被冠以“神勇千古无二”之人。此后,人物形象基本被定型,也得到了“王不过项”的美誉。李存孝,同样是经过唐末、两宋的演绎,在明清时完成了人物定型。
为什么这两个人,都是在历史动荡、朝代更替时期被搬出来?原因是:在一次次社会大变革中,人们都希望有项羽、李存孝一般的英雄降临,救民于水火,救世于危难。说到底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寄托。
金台的出现同样如此。
两宋的社会动荡中,人们希望时势造英雄,能再次出现一位与项羽、李存孝一样的人物。
因此,金台就出现了。
3、金台是真实的,也是虚构的
金台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回答这个问题,先从金台所生活的宋朝讲起。
人们常把两宋称为“弱宋”,是因为两宋"积贫积弱",澶渊之盟、靖康之耻、临安偏居、岁岁纳金、年年朝贡……重文抑武的“弱宋”,使传承千年的国民尚武精神出现断代。
赵匡胤为坐稳江山,避免再出现另一起“黄袍加身”,对武将“厚其禄而薄其礼",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于是,“偷生邀宠”大行其道,尤其在北宋末年金兵入侵、赵构仓皇南渡之后,“醉里挑灯看灯”的民族血性只能一遍遍自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王朝南渡,两宋民众不愿忍辱偷生,啸聚山头,拉杆子、扯大旗,尚武之风日盛。各路豪杰陆续登场,民众盼望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项羽、李存孝挽江山于即倒。
所以,大批爱国人物的事迹和形象,在口口相传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加工、包装、渲染甚至神化。从这个角度上讲,金台是真实的,也是虚构的。
每一段对历史人物的演绎,都深刻映射了社会大众的心理。在漫长历史里,事实与演义都是相对的,因为记录它们的除了史官,还有人心。
逆流而上的鱼
金是金台,传说中是北宋后期的武术家,他有多厉害不知道!但是他的徒弟叫周桐,周桐有多厉害也不知道!但他的徒弟家喻户晓都知道,周桐的徒弟都是谁呢?有玉麒麟卢俊义,神枪史文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还有个最有名的徒弟精忠大帅岳飞,对了还有个记名徒弟武松,豪橫吧!金台是这些牛逼闪闪的大人物的师爷,你说有多厉害?绝对bug级的存在
shibjcn
应该是“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
“项”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霸”指的是唐朝李元霸,“李”指的是后唐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孝,“金”指的是北宋拳术名家金台。
前面三个大家都很熟悉,可是金台是何许人也?
史书上对金台的记载寥寥无几,但是在民间演义小说却出现过几次。相传是红云大师爱徒,北宋武学奇才,号称中国武学第一人。
相传,义乌金庄人氏,庄主金沛然,老来得子,取名金立。然,金立在周岁那年随父母去东干山祖坟扫墓背老虎叼走。听此噩耗,金沛然友人白成恩将刚满月的小儿子过继给金家,并发誓终生守口如瓶,金家收下此子,取名金台。
在金台十岁时,金沛然夫妇相继去世,金台成了孤儿。在外流浪两年后,在12岁的时候遇到了蛋子僧,被蛋子僧带回到义乌法惠禅院,在蛋子僧的培养下,终于练成绝世武功,打擂成功后,被称为“天下拳王”。这就是“拳不过金”的来历。
HYOTEI
金是指金台,也有人说是金日磾。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的正确解读是:西楚霸王项羽、天生神力李元霸、唐代著名的猛将李存孝和北宋武学奇才金台。
项羽,历史中的万人敌:
语出《史记》:项羽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叔叔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文化只能记住姓名,学剑术只能抵敌一人,“不足学,学万人敌”。
说到中国历史上武力最高的人,项目肯定也是榜上有名。
李元霸,正史上不存在。在小说《说唐》、《兴唐传》中出现,李元霸被称为“天下第一条好汉”,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个儿子。书载,李元霸“尖嘴缩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手持两柄铁锤,共重800斤,坐骑号“万里云”。
李存孝,唐代名将,百胜将军。李存孝也是天生神力,曾被认为是古代徒手打虎的三勇士,其他二人是卞庄、武松。
金台 - 北宋武术家
正史中并没有提到金台,关于他的记录都是在小说之中。
传说,金台武艺高强,集世间武学于一身,是“中国武学第一人”。特别是他的拳法,更是厉害,双拳如刀,拳拳见血,可毙敌于无形之中。
小说有提到,金台为抗金民间传授武艺,号召民众拿起武器抵抗侵略,并曾率徒弟杀入金军大营,解救被俘的抗金义士。
还有传说金台是周侗的老师,或者是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等等,但是没有一个身份是可以确定的,都是传说。
金日磾身高八尺二寸,容貌威严
另外,还有人认为此处的“拳不过金”,指的汉武帝时的金日磾。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被霍去病生擒获,留在汉宫中养马。因霍去病此战还夺得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所以赐姓为金。
史书有提到:
金日磾身高八尺二寸,容貌威严,极得汉武帝的信任。在巫蛊之祸中,莽通诛杀太子有功得到封赏。后来汉武帝知道了太子冤情,把江充和同党诛灭。莽通与其兄莽何罗趁机作乱,准备谋杀汉武帝。
恰巧遇到金曰碑。莽何罗藏着匕首,快步向晨睡未起的汉武帝奔去。金日磾乘机抱住莽何罗,高呼:“莽何罗造反了!”汉武帝惊醒后唤来卫士。金日磾则以武力击败莽何罗,卫士将莽何罗擒杀。
由于可以金日磾的武力之高强。
小唱
“金”是指北宋武学大师,金台!
“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这三人就是楚霸王项羽,唐朝猛将李存孝,和北宋拳师金台。那么,这句话的意思便是:称王的人,都不如楚霸王项羽的名气之大;做将军的人,都不如李存孝勇猛威武;而做拳师的人,都不如金台武学深厚。
我们知道,项羽的勇武千古无二,战场上拼杀时,几乎无人是他的对手,尤其是他的举鼎之力,更是无人能比。但是,历史记载他不喜欢兵法,也不喜欢对武学深入研究,所以他的武功并没有太高的造诣,只是拼的勇猛与力量。
关于李存孝其人,历史记载他也是天生神力,在战场的拼杀上,可以横扫千军,所以被称为“飞虎将军”,并且是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最有名一个。但是,他在武功上的成就,和项羽很像,虽然都是勇猛无敌,但却都没有过人的修为和研究。
说起金台,虽然关于他的历史记载非常少,但他可是北宋的武学奇才。据说,他不但是大名鼎鼎的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师傅,而且他还是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保镖。可见,如果他没有一定的武功根基,怎么能担当得了这些职务?
而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武松、鲁智深、林冲、史文恭、卢俊义等几个武林高手的老师周侗,却是金台的亲传徒弟。那么,如果这些记载是都是真实的话,那么金台在武学的造诣方面,在我国历史上可堪称第一。
坑爹菲
“将不过李,王不过项,力不过霸,拳不过金”说的分别是谁?
2019-09-25 17:45:42 首页
“将不过李,王不过项,力不过霸,拳不过金”说的分别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国历史发展了上下五千年,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每一个朝代都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猛将,但是真正能够为历史所记载的却很少。但是今天要说的这四个人,却是堪称真正青史留名的猛将。“将不过李,王不过项,力不过霸,拳不过金”说得到底是那四个人呢?
将不过李
将不过李,说的是唐末时期的名将李存孝(858―894年),李存孝原是晋王李克用的义子,因排行十三,故而也称之为十三太保。常年跟随晋王李克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每次战斗都是为先锋,每战必胜。
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中记载:“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894年,李存孝被人诬陷判敌,被判车裂而死。在行刑之时,李存孝竟生生地将奔跑中的五匹马硬生生拉了回来,观刑者无不惊叹。
王不过项
王不过项,自然说的说项羽了。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抗暴秦。项羽天生神力,史记·项羽本纪便有记载:“籍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惮籍矣”。
公元前202年,在楚汉争霸时项羽中计于刘邦。最终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垓下,此时的项羽身边只有八百骑兵兵。项羽率众突围,以一人之力斩杀了汉军数百人,竟杀得汉军无一人敢上前。项羽已知难逃一死,却不愿死于敌手,最后在乌江畔拔剑自刎。虽死,却依旧是西楚霸王!
力不过霸
力不过霸,自然说的就是隋唐第一猛将李元霸了。李元霸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第三子,书《兴唐传》和《瓦岗英雄》中所描述的更是神话一般的人物。两臂有千斤之力量,使得一对金锤,四百斤一个共计八百斤。在战场上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不过最后李元霸死得却有些好笑,他觉得自己没有敌手了。寂寞之下竟然要和天决斗,最后被雷生生地劈死了。
拳不过金
拳不过金,说得是北宋的一位传奇豪侠金台,金台出生于浙江金华府义乌县。只有好习武,且天赋极高。在他十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于是在他十二岁那年便离家出走,开始浪迹江湖。他性格豪爽,喜欢广交天下武林好友。
后拜入红云大师,苦学武艺,十年之间便趋大成。曾偕同结义兄弟,力挫七十二座擂台,竟未尝一败。真正的打遍天下无敌手,因此而获得了“天下拳王”的美称。金台是传说中的“中国武学第一人”。更有“拳不过金”之美誉,那么是否言过其实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说教导出来的徒子徒孙就知道了,金台有一位入室弟子叫周桐,而周桐的徒弟就有名了,在水浒传中的行者武松、玉麒麟卢俊义、豹子头林冲都是他的弟子。要说最有名的还要属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而金台就是他们的师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彩云北漂
金台!岳飞的师爷,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的师傅。网络上一些网友推断,天龙八部当中的扫地僧就是晚年隐居藏经阁的金台!
爱旅游
金是金台,和项羽、李存孝一样是古往今来最著名的三位顶级武者,只不过同样身怀绝世武功的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项羽选择了称王称霸、李存孝选择了驰骋疆场,而金台则选择了做一代豪侠。和项羽、李存孝相比,金台的名声要小得多,这也说明了无论个体的力量再庞大,在历史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强大的个体终究还要凭借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一番作为。
金台是北宋武学奇才,据传为北宋名武师周侗的师父,而周侗又曾是岳飞、林冲等的师父。民间盛传他力挫七十二座擂台,打遍天下无敌手,获得“天下拳王”的美称,更是传说中中国武学第一人,号称武功古今天下第一。然而,如此强大的武者在向人介绍时却要凭借其弟子周侗,继而凭借岳飞、林冲的名气才能被人尊敬。这是强者的悲哀,但同时也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一个人的历史地位不取决于个体有多强大,而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那些英雄人物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当时的最强者,但他们却凭借集体的力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最为典型的项羽,纵使“力拔山兮气盖世”,但终究被后人眼中的“宵小之徒”所击败。历代君王没有一个军事才能比得过项羽,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开辟版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盛世。
在看一些武侠类电视剧或小说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纳闷为何一些强大的个体会选择依附门派或家族,甚至为此丧失自由,这就是因为再强大的个体没有背后实力的依靠,终究还是渺小的存在。空拳在握,终究抵不过万箭齐发。
lucaszuo
说来悲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句话明面上是写对项羽的欣赏,诗词背后却道尽了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和南宋朝廷的不满。
“赵明诚,你真是一个懦夫!瞧瞧人家项羽,宁死也不肯屈辱逃跑!”
一、李清照想通过歌颂项羽,激励自己的丈夫赵明诚靖康二年,金军入侵中原,掳走了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位君王,这触不及防的突发事件,打破了北宋平静外表下繁荣的假象。
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位登基。
赵构建立的南宋朝廷成为了北方士族们的精神归宿,大批在金兵追赶下不知所措的人们,加入了南逃的人群中,李清照也是其中一员。
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为母亲去世,先行一步到了江陵祭奠母亲,所以,李清照的逃亡之路只能独自前行。
金石录后序: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李清照见到丈夫后,赵明诚的表现令她相当失望。
建炎三年,时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有人向他报告,御营统治官王亦要反叛了,请求早做准备镇压他。
赵明诚对这个消息不以为然,等到王亦真的造反时,赵明诚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率兵守城,而是悄悄逃跑了。
李清照被丈夫的行为惊呆了,她从未想过,危难关头,自己的丈夫竟然如此胆小怕事!
所以,为了激励丈夫,当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船到项羽自刎的乌江附近时,李清照写了这首夏日绝句。
李清照想要告诉丈夫:你不要这么懦弱!学学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李清照想讽刺南宋王朝,没有项羽那种舍身忘死,奋勇御敌的气概同时,除了对丈夫的不满外,李清照也在讽刺南宋朝廷里那帮偏安一隅,企图通过乞和的手段换取喘息机会的求和派。
当年,宋高宗赵构给金朝统帅写了一封与元帅书,谄媚之言,令人悚然:
1、将金朝比作大国,祈求金国原谅自己,别来打自己这样的小国;
2、南宋就是金朝的附庸,南宋的臣子就是金朝的奴隶,祈求元帅宽仁,能够放自己一命。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大国之征小邦,譬孟贲之搏僬侥耳。……其用兵之妙,与黄帝争驱。遂北平契丹,南取中国,极天所覆,混为一区。此岂载籍所有哉……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学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隶也。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矣。赵构除了派使者求和外,还重用秦桧这样的求和派代表,来限制岳飞这样的主战派。
李清照怒其不争:你们就不能学学项羽的骨气吗?
三、李清照欣赏项羽不苟且偷生的英雄气概李清照在表达自己对项羽的欣赏时,用了一个非常铿锵有力的词——不肯。
昔年,项羽被困乌江时,是有机会独自离去的,可项羽不是“不能”,而是“不肯”。
项羽在突围前,对自己的兄弟们说: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与苟安求全的南宋朝廷相比,项羽此刻的行为是多么悲壮,李清照也不禁感叹当时就是缺少像项羽这样的铁血男儿啊!
逸鴹ぁ松月岗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源于宋代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偏安一隅,不思恢复。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出任建康知府时,夜里遭遇城中叛乱,他却不思平叛,抛下李清照弃城而逃。李清照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当年的悲壮之举,故作此诗,同时也有讽刺国家和丈夫之意。
赏析:诗一开篇便以高亢激昂的语调,发议论之语,抒胸中豪情,论人生价值取向。作者说,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家、为人民而死,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作者此二句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力地讽刺南宋朝廷只顾逃亡不顾百姓的行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诗中所表现出的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有感天地、泣鬼神之魄力。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借用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作进一步讽刺,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当年,项羽被汉军追及,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毅然下马步战,而后挥刀自刎。
李清照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有所指的。她就是想借着项羽这种大无畏的悲剧英雄的形象来反照那些每临大战就缩头缩脑、苟且偷生的宋朝的官员和将领,她就是要借项羽这个千古大英雄来对照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因为的的确确靖康之变,让我们看到了这南宋小朝廷的真相。
李清照认为整个南宋,在面对敌兵入侵时,不是直面战争,而是一味逃脱;更有自己的丈夫,在叛乱之中只顾念个人安危,不管城中百姓生死,临阵逃脱。相比之下,国家的懦弱、丈夫的胆怯,实在令人气愤。其实,作者只是在借历史讽刺现实,并不见得非要自己的丈夫牺牲性命。
异曲同工,名家点评项羽自刎事件杜牧对项羽自刎的这此段历史,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题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可以看出,杜牧与李清照的观点大相径庭。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应该有容忍羞愧与耻辱的气量,而不是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负气自杀。他认为,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胜负还未可知。然而,项羽却刚愎自用,在最后关头,看重的乃是个人的颜面而乌江自刎。项羽气节固然值得人们欣赏,但他作为王者的这一做法,实在不足借鉴。
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有对项羽的批评,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不得人、用人。
再后来,北宋的王安石读了杜牧的题乌江亭,也表示不赞同,写下乌江亭一诗: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江东子弟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于季子咏项羽: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一书中说:“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国度里,竟然还有一个失败的项羽受到后人如此的礼赞,反复的评述。他让人叹息,让人感慨,让人伤感,让人敬佩。他的血性,他的柔情,让人挥之不去,咏之不足。他虽然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品评着。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项羽的人格魅力。”
或许无病呻吟的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诗词虽系千古第一才女为一代英雄项羽所写,但诗人李清照也用一生践行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情操。
项羽死了,这本无关紧要。但是项羽所代表的精神死了,我觉得是值得惋惜的。这是中华民族刚勇血性丧失过程的开始。是的,随后的中国也曾经强大过,但是那是一家的强大,不是民族人性的强大。
春秋时期,我们随处可以见到的自尊而勇敢的“士”,到了强大的汉唐,这样的“士”我们所能见到的也很少了。现在我们中国人津津乐道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这不过是一种可怜的对帝王的“偶像崇拜”而已。这种对帝王的崇拜恰恰是士人自己缺少自尊和骄傲的补偿心理表现。
在表面上柔弱的词人李清照胸中,有着多少男人都没有的干云豪气。这也许并非偶然,因为精神上久已被阉割的中国男性心中,有项羽的男儿豪气者寥寥可数。
项羽死了,最好的挽歌却是一个女子写的。在男人们嘲笑项羽不懂政治的时候,却有一个女子知道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在当今成王败寇的普世价值中,项羽可能是失败的一方;但在我的心中,项羽永远闪耀着胜利者璀璨的光芒。
guyan
主要是借古讽今,讽刺南宋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偏安东南,不图北伐。赞扬项羽勇猛无敌,宁死不屈的精神。
项羽活跃于秦汉之际,钜鹿之战,秦军围攻赵国义军,诸侯救兵贪生怕死,隔岸观火。项羽却破釜沉舟,视死如归,打败章邯,为推翻秦朝立下不世之功。垓下之战,被刘邦数十万大军包围,宁死不降,自刎乌江。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丈夫也是门当户对,所以中年之前生活富裕,夫妇和谐。中年时经历靖康之变,被迫南渡,不久丈夫去世,生活困顿,晚景凄凉。
靖康之变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国破家亡,丧夫之痛使得她担心时事,忧国忧民。当时金朝多次南侵,宋高宗却重用秦桧,避战求合,苟且偷安,打压李纲,害死岳飞,放弃中原,不思北伐。
宋高宗的苟且偷安与岳飞的宁死不屈形成了鲜明对比,李清照有感于此,所以借古讽今,赞扬项羽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的醉生梦死。同时希望“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南宋北伐,恢复中原。
miladuoboy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才女李清照,
嫌夫懦弃城。
非项贵族神,
实乃炎黄魂。
为人存正气,
英名留史空。
Tingyuki
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那么李清照为什么真么欣赏项羽呢?是因为他身上的贵族精神吗?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项羽其人项羽,是秦末反抗保证的著名领袖,也是反秦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在灭掉秦朝后,他自封为西楚霸王,并且分封诸侯,一时之间政皆由羽出。后来他与刘邦在争夺天下的时候,屡屡失败,最后被骗至乌江边,看着自己一手经营的事业就此陨落,看着跟随自己而来的八千子弟兵一个个战死,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渡江的好意,而是以死来结束了这场持续了四年的征战。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浓墨重彩的讲述了项羽的一生,并且给予项羽极大的同情。项羽那种不肯过江东的倔强和坚强也赢得了后人的普遍认可和同情。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就表现出了这一类情感:
百战疲劳将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其次,我们再看一下李清照生活的时代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北宋时期的作品多是讲述自己富足幸福的生活,表现夫妻情深的居多,这个时候的风格也以婉约为主。到了南宋初年,历经国破家亡的李清照,生活上再也没有那么安逸,对于故国的怀念成了主旋律。
随着北宋的灭亡,无论是赵宋皇室还是世家大族都急于南迁,躲避战乱。在安定富足的南方立足下来后,他们就过起了安逸的生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成了当时人们的写照。
她的丈夫赵明诚就是其中的一员,南渡后的第二年,他被任命为都城建康的知府,但是金兵入侵之际,他没有坚守城池,而是自己弃城而逃,这种接近懦夫的行为为李清照所不齿。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清照创作了这首有名的夏日绝句,借对大英雄项羽在大难来临之际,不肯轻易撤退,拼死反抗,斩将夺旗的歌颂,来痛斥自己丈夫的懦弱无能。对项羽歌颂的越多越厉害就鞭挞自己丈夫这类软弱的人就越狠。
若是我们不联系写作时代背景,单纯的看这首诗的话,就只能读出对于项羽这个大英雄的歌颂。项羽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是万人敌,是人杰。即便明知留下来必然是死亡的结局也无所畏惧,这样的人即使死去了在群鬼之中也是英雄。
但结合背景来看,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虽然也有称赞项羽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借古讽今而已。所以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我们要讲究知人论世,就是要知晓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这样才能对诗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当然在读诗的时候我们也很可能在不知道背景的情况下,恰巧被某一句诗引起了共鸣而喜欢上诗歌那也无可厚非,我想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吧。
我叫陈阿勉
婉约派诗人李清照写过很多诗,什么武陵春了,声声慢了,醉花阴,等等,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一定是有英雄情节的,在那个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卞州的江南,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整日歌舞升平,根本就没有想过徽钦二帝还在北国囚禁,那么多文武将置国家的安危不顾正日朝生暮死,得过且过,其中自己的丈夫赵明成也做了逃兵,置全城百姓于不顾,李清照积于义愤写下了这首词,痛斥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失节少气,她认为人活着就应该项羽那样顶天立地,死也要轰轰烈烈,不应该苟延残喘,苟且偷生,对于外来侵略,,应该英勇的还击,而不是讲合,一个民族,要有骨气,就是战死,不能苟安,项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战死沙场,也不灰流流的逃回江东,如果李清照能够有梁红玉的武艺,一定会披挂上阵,血洒疆场的。
晓风残月
李清照这首夏日绝句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赞美项羽,而是为了讽刺南逃的赵宋宗室。靖康二年,徽宗与钦宗被金人掳走,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
(南宋)
建炎三年,赵明诚任建宁知府。二月城中发生叛乱,一天夜里,身为长官的赵明诚竟然夜缒而出、弃城而逃。
经历了国恨又经过家愁之后的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做法非常不满,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不肯过江的悲壮,随后写下了这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此举在于讽刺丈夫与南宋朝廷的苟且。
小梦梦~
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曾为西楚霸王项羽作过一首夏日绝句,称赞他“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想李清照这么欣赏项羽,并不是因为什么贵族精神,而是欣赏项羽的气节。简要分析如下:
一、什么是贵族精神?
中国自古就没有什么贵族精神,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自春秋战国以来,士大夫精神和侠义精神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贵族精神应该是欧洲文化的舶来品,贵族精神大概包括三个方面的物质,首先是具有光明磊落、敢于对抗社会不公、尊重女性并爱护老幼的骑士精神,其次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意识,拥有良好的素质和美好的品格,敢于承担国家的责任,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是具有良好独立性,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屈服于任何组织和个人。
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倒底算不算是贵族精神?
我们大家都知道,项羽是杰出的军事家,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他带领楚军一步步将秦朝推向灭亡的深渊。巨鹿之战,项羽以三万楚军大战秦国20万大军,打得秦将章邯、王离主动求和,这充分说明了项羽的勇武和强大的信念。彭城之战项羽将刘邦五十多万大军打的大败,却数次失掉杀死刘邦的大好机会,致使自己的优势一步步丧失殆尽,最后被刘邦逼退到垓下,拔剑自刎,实在是一位悲情英雄。那项羽算不算贵族精神呢?首先他敢于反抗秦国的暴政,带领士兵取得了对秦军的数次大胜,并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其次他也明白就算自己度过乌江,回到江东,重新组织大军,也改变不了被刘邦打败的局面,说明他对局势判断很准确,对自己定位也很清晰,宁可自杀也不受辱。这些都不算是所谓的贵族精神,而是一个英雄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一个舍身取义的将领的气节。
三、李清照为什么会欣赏项羽?
(一)源于李清照坎坷的人生经历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书香门第,父亲是进士,母亲也是名门之女,李清照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形成了她眼界开阔、气质高雅的才情,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年少的李清照生活是非常幸福的,到了她18岁那年,与英俊多才的赵明诚结婚,两人男才女貌,有着共同的爱好,也算得上是一桩美好的姻缘了。两个人婚后的生活很惬意,也是情投意合,如果没有什么变故,我想李清照应该会这样一直的幸福下去,写写闺中生活,抒发一下对赵明诚的情感,再写写对生活的感悟,这样就就不会有“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了。可是老天爷是不会让人生这么完美的,为了锻造李清照更为高超的艺术才华,看上去一片大好的大宋江山在顷刻之间毁于一旦,李清照也开始了她四处漂泊、艰难困苦的后半生。
(二)源于大宋靖康之难对李清照的打击
公元1126年,大宋历史上发生了惨不忍睹的靖康之耻”,一个占有世界80%以上GDP的超级大国,一个极其富强的宋王朝,在扬文抑武的政治生态下,一朝突然变了天。大宋朝绝大部分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中,事件的残酷性和毁灭性就远远超过了公众的想像。“靖康之耻”算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羞耻的一个历史事件之一,金军于同年杀进了北宋的国都汴京,将宋徽宗、宋钦宗一对父子皇帝俘虏,还掳掠了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以及约10万名工匠百姓北上金国,还把东京城中值钱的东西全部搬回了金国,自此北宋灭亡。简单分析一个数据,大家就能明白,“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大宋为了求和,需要赔偿金国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这相当于多少钱呢?按照2019年的黄金兑换体系计算,约合人民币2万亿,相当于大宋数十年的国库收入,根本赔不起。受“靖康之耻”的影响,北方已基本沦为金国的铁蹄之下,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家也随着倾覆,从此李清照开始了向南方逃难的生活。
(三)源于对丈夫赵明诚弃城逃跑的羞愧
南渡第二年,他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在公元1129年某一天深夜,京城建康发生了叛乱,作为一城知府的赵明诚不但没有组织官兵解决叛乱,反而抛弃了满城百性,自己顺着一条绳子从城墙上下来逃跑了。品性高洁的李清照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深爱着的赵明诚竟然是这样一个人,另外叠加”靖康之耻”对她的影响,李清照前半生形成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被彻底摧毁,她替国家感到悲哀,也替丈夫感到十分的羞愧。其后李清照随赵明诚逃到了乌江,得知这里就是当年楚霸王挥剑自刎的地方,回望历史的天空,想到了项羽曾在此地勠力抵抗,英勇自杀,李清照悲从心来,作了一首名垂千古的诗。
这首诗鲜明地表达出了李清照的人生的价值取向,活着就要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也要当鬼中的英雄,要死的轰轰烈烈,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奉献自己的生命。李清照用简简单单的20个字,表达了她对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的痛恨,而作为赵明诚的妻子,夫妻本是一体,赵明诚毫无英雄气概、苟且偷生的行为让李清照感到十分的羞耻。
刘洋
有人说,这首诗间接要了李清照丈夫的命。
我的网络小说十五条船对此事做了演绎。
十五条船第五章诗害丈夫,根据历史,加以想象,竟写了好几节。
情节是李清照深爱着的丈夫赵明诚做出了不光彩的事:在担任江宁知府时,一个手下叛乱,得到消息的赵明诚惊慌失措,连夜用绳子从城墙缒下,弃城逃走,为此丢官。但不久朝廷重新启用赵明诚,官复原职,派去潮州。在赴任途中,路过楚霸王项羽自刎的乌江,站在那块悲壮的大地,李清照感慨万端,难掩对英雄的仰慕和对深爱着的丈夫的失望,写下那首要命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深爱李清照,却因这首诗发现了妻子对他的“轻蔑”,从此郁郁不乐,不久去世,年48岁。
我写此故事 是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写的:
究其实,李清照此诗,是代表家庭和朝廷做出的检讨,因为她依旧深爱着赵明诚,她把那不光彩的事情看做家庭共同的耻辱而非赵明诚一个人的耻辱,却没有料到会带来那么严重的后果。
其实,赵明诚就是个书生,实在不能胜任守城之责,甚至不能胜任丈夫之责。
为什么呢?
首先,赵明诚是个太学生,一个只知道饱读诗书的好学生。
说到诗书画与学问,没问题,至于上战场,未免违和。
其次,赵明诚是个官二代,没什么人生磨炼。
不仅他和李清照结婚时他父亲就是吏部侍郎,他岳父,也是礼部员外郎。
其三,李清照对赵明诚期望过高,赵明诚大她9岁,期望愈高,失望愈大。
所以,我的理解,赵明诚这公子哥是如同玩游戏失败那样逃走,没有意识到生活的真实严峻:抛弃全城百姓和妻子逃跑,这是什么性质的人生污点!
其四,当时赵明诚已经接到调任湖州的调令,他自认已经不是江宁太守,逃走不算失职。
其五,萧伯纳说,“知道害羞的事情越多的人越高尚”。赵明诚知道害羞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赵明诚在行的,只是高雅。
下班之后,与妻子把玩文物,欣赏字画,还“赌书泼茶”,玩背诵诗歌与喝茶的游戏。
他夫妻爱书甚于爱命,不惜典当衣服买书,发现珍贵文物字画古籍就买,实在买不起的则反复把玩,长吁短叹。
赵明诚在乎的,还有著书立说——30卷的金石录。
由于文物古籍买得太多,以致金兵袭来,李清照精挑细选出来的,都装满了十五条船,剩下的还装满十几间屋子。
后来这十五条船的珍宝全部丢失,留下的也被叛兵焚毁——这就是我网文十五条船的全部情节,也是历史真事。
为了替那不善实务的千古第一才女开脱——押送这十五条船去丈夫身边,她实在和丈夫一样窝囊,以致十五条船丢了个干净——我在她身边增添了两个人物。
一个是扮猪吃虎的“滑稽诗人”,一个是赵明诚的学渣同学。
究其实,这两个人都是不学无术文笔不通的伪知识分子,但他们务实,他们动手能力强,最重要他们无耻。
他们世故,他们世俗,他们唯一在乎物质,他们想方设法接近李清照的目的就是骗走那十五条船上的文物古籍。
他们哄得李清照团团转。
那个“滑稽诗人”接近李清照的第一步居然是在逃难途中,大江之上,故意隔船朗诵他创作的连李清照贴身丫头也知道不通的诗歌,以博李清照一笑,让李清照误以为他淳朴。他,是从来不在乎在诗书画方面丢脸的。
赵明诚那个学渣同学则自幼调皮,不学无术,但很强动手能力,所以反而为好学生书呆子赵明诚所仰视歆羡。他为赵明诚出谋划策,就是他让赵明诚弃城逃跑,后来又设计让李清照丢掉一些宝船。
“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暗羡大老粗。
不懂社会,不懂丑恶,书生的悲哀!
所以我简介里说,我这十五条船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家闺秀的社会教科书。
书里另一书生——赵明诚的叔叔,却为保护宝船慷慨付出了生命。
毕竟,知识分子会在他认为应该付出生命的事上付出生命的。
其实,赵明诚也是如此,只不过知识分子往往不善做事。
无论怎样的天才,总有某方面的愚昧无知与无能。
此外,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的分量,抵得上整个世界”,所以,李清照的真话,把丈夫赵明诚压垮。
十五条船是我所写5本网络小说中下功夫最多的一本,至今未完本。
总觉得赵明诚与李清照倾其所有,甚至典衣购书,搜集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文物古籍,呕心沥血著金石录及后序,最后失去一切,这真人真事大有深意,我还远远没有写够。
有兴趣的条友可去纵横中文网一看。
先谢谢!
行走不停的Hana
问题:“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这么欣赏项羽,是因为项羽的贵族精神吗?
前言
李清照的这两句出自她的一首著名的夏日绝句,在明朝处囊斋主人的诗女史纂中,这首诗也被叫做乌江絶句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李清照为什么欣赏项羽
李清照欣赏项羽,当然不是因为他是贵族,而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其实项羽和刘邦相比,本身是一个失败者,又是一个滥杀无辜的人。李清照之所以赞赏项羽,是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中,李清照认为当时缺少这种敢于抗金、宁死不退的将领。
其实在两宋之间,亦有李纲、岳飞、韩世忠、张俊、 刘光世等名将。李清照这样写也是对于士人的一种激励。
二、夏日绝句写于何时?
与李清照同时期有一位诗人叫做庄绰,他在雞肋編中记载了李清照的四句断句:
赵明诚妻李氏清照,亦作詩以诋士大夫云:南度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又云:南游尚觉吴江泠,北狩應悲易水寒。后世皆当为口实矣。庄绰认为着四句话诋毁了当时士大夫,但是他只字未提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
庄绰鸡肋篇作于:“绍兴三年二月九日”,即公元1133年,这是书稿初成时间,不过后来还记录了绍兴九年(1139)时期的事情。
夏日绝句一诗,其实也会刺激到所谓的士大夫,但是庄绰没有提到,估计李清照夏日绝句在绍兴九年之后写成。
这首诗写成时间,其实至今是一个迷。
三、为什么李清照被认为诋士大夫?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明白如话,比较好理解。无非是讽刺当时没有项羽这种有血性的英雄,宁肯自刎于乌江也不会逃到江南。
他的四句断句也是这个意思。
1、”少刘琨“与”思项羽“
南度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南渡后王导辅佐司马氏建立了东晋,而闻鸡起舞的刘琨留在北方抗战,牺牲于北方,他的形象倒是有些类似项羽,”少刘琨“与”思项羽“其实是一个意思。
2、南游尚觉吴江泠,北狩應悲易水寒。
北狩,是指徽钦二帝被俘北上, 两位倒霉皇帝北方受苦,但是赵构宁肯将岳飞召回赐死也不肯接回两位 。
南游尚觉吴江泠, 用《新唐书》中崔信明典故:
崔信明, ...... 以门望自负,尝矜其文 。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者,亦骜倨, 遇信明江中,谓曰: 闻公有”枫落吴江冷“,愿见其馀。 信明欣然多出众篇,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诸水,引舟去。这句表示诗人自谦,也有”暖风熏得游人醉“之意,早忘了北边还有两个皇帝在受苦。
李清照的诗被认为”诋士大夫“,其实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影响了夫妻感情。
四、赵明诚的羞辱
赵明诚曾经担任过知建康府知府 ,但是不久发生了叛乱,赵明诚“缒城宵遁”,结果被罢免。
南宋胡宗汲的诗说隽永记载:
李在赵氏时,建炎初从秘阁守建康作诗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自己好容易逃了一命回来,结果自己的老婆却写诗: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南度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
不知道赵明诚读到这几首诗是什么感想。这四句断句如果写于赵明诚建康逃命之前,应该是李清照作诗壮行,如果写于赵明诚建康逃命之后,就是一种讽刺了。
而夏日绝句,肯定是写于赵明诚逃命之后,不过赵明诚不久就去世了。很多人认为夏日绝句写于赵明诚逃离建康后,与李清照相会与赣水岸边前后。如果这样的话,李清照未免情商太低了。
从金石录后序中可以看出,这时候夫妻之间的关系似乎到了冰点: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金石录后序赵明诚去世以前,面对李清照却不肯留下只言片语,不知道是大男子主义,还是夫妻关系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庄绰说李清照“作詩以诋士大夫”,其实李清照自己的丈夫,正是这一类士大夫的代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结束语
回到题主的问题:“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这么欣赏项羽,是因为项羽的贵族精神吗?
李清照明显是表达对于士大夫或者说南宋朝廷的不满, 项羽也好、王导也好、刘琨也好,都是用来作为对比的榜样。
乌江绝句似乎最早见于明朝的诗集:彤管遗编续集卷十七、诗女史卷十一、名媛诗归卷十八、历朝名媛诗词卷七、绣水诗钞卷一、乾隆章丘县志卷十二。
其中彤管遗编、名媛诗归、章丘县志、绣水诗钞题作夏日绝句。
南宋到明朝前这么长的时间内,不知道这首诗曾经出现在哪本诗集中。
甚至,这是诗到底是不是李清照所作呢?
@老街味道
火枪手76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奇人。她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其中就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大气磅礴,体现出了李清照的盖世豪情,更能从诗中看出李清照对项羽的欣赏之意。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为何写出如此豪情又对英雄项羽无限遐思的诗句呢?
其实,李清照写出夏日绝句,主要是与她写这首五言绝句时的背景有极大关联,不仅如此,在李清照创作背景中,也蕴含着李清照为何会写出欣赏项羽的诗句,看懂了这些,也让我们对印象中李清照的佩服,更多了几分。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受父亲李格非的熏陶,有幸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了一名才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后来的丈夫赵明诚相识并且相爱,在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她怀着对爱情的向往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是左仆射赵挺之的儿子,典型的官二代,而且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平时亦喜欢吟诗作画,尤其酷爱金石文玩之物。一时间,赵公子与李姑娘的婚姻成为了一段佳话,这对儿金童玉女般璧人一样的结合,让当时的年轻人羡慕不已。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一些吟诗作对,李清照还与赵明诚一起完成他的梦想,创作金石录,两人互相欣赏,相敬如宾,如胶似漆。
直到1127年来到,这一年的李清照已经44岁了。这一年对大宋朝来说是一个耻辱年,这一年金人入侵,竟然抓走了钦、徽二位皇帝,史称靖康之耻。这一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了,赵明诚理所当然的去了江宁给母亲奔丧。就在李清照独自一人留在了北方的时候,北方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了,这个时候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做了皇帝,正是宋高宗。
李清照见形势不妙,急忙收拾东西准备去江宁找自己的丈夫赵明诚,但是他们的东西太多,而且多是古玩字画和书籍,李清照丢掉了很多东西后,还是剩下了十五车,这才急急忙忙地赶往了江宁。
李清照去往江宁的路上凶险暂且不提,最终还好到了江宁,与赵明诚汇合了。李清照稍微安顿下来之后,想到了宋朝的分崩离析,山河破碎,内心非常悲愤。再加上宋高宗赵构竟然是一位主和派,全然不顾“靖康之耻”,竟然听信了秦桧的“南北分治”建议,阻止进军北方,收复河山。李清照的豪情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她曾经就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样的诗句,可见,在南宋时期,许多的文人武将竟然不如李清照一介女子的爱国情怀。
就在李清照为国家山河破碎而心悲的时刻,赵明诚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的一个手下御营统治官王亦竟然要叛乱,结果,赵明诚却反应极为平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向赵明诚汇报的这个官员见了赵明诚的态度,知道这是一个昏官,思来想去,就自己私下带着自己的兵力做了一些防止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的准备,也正因为这样的准备,御营统治官王亦的叛乱很快被平息了。直到叛乱平息之后,赵明诚的属下去向赵明诚汇报好消息的时候,这才发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实,这位江宁知府大人,居然在叛乱开始的时候就弃城逃跑了。
此刻还在城中的李清照听到了这个消息,再加上她对国家山河破碎,赵构主和的悲怆,一时间百味杂陈,可惜她是一介女流之辈,否则她必然要提枪跨马,重振山河。然而他的丈夫赵明诚居然也是这样胆小懦弱之辈,竟然弃之不顾,一时间悲从中来。
李清照虽然不能亲自收复河山,但是她却寄希望于他人,而这个人正是项羽。项羽虽然是一位“失败者”,很多人认为他幼稚、鲁莽,不如刘邦干练和圆滑,但是项羽的王霸之气却是刘邦永远都无法超越的存在。也正是在这种“国破家亡”之际,李清照奋笔疾书,写下了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家国精神,也在后两句中看出了李清照的无奈与寄托希望于项羽的情怀。她多么希望,她的祖国和丈夫能够有项羽的精神。项羽有什么精神呢?“不肯过江东”,他为何能过江东而不肯呢?说好听一些就是项羽有他的尊严,说难听点,就是项羽要脸。
李清照也是以此诗暗指南宋统治者畏战以及丈夫赵明诚不要脸,赵明诚很快也因为抑郁而死,至于是否因为此诗羞愧而死,就不得而知了。
詩人的情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几个小问题。第一,什么是贵族精神,第二项羽的行为算不算是贵族精神,第三是李清照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写的这首诗。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贵族精神?贵族精神其实起源于西方的骑士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是荣誉、责任、勇气、自律。也就是说,你要保持高度的自尊,你要有责任担当,你要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勇气,还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不让自己放荡。有一位作家在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一文中,认为贵族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自尊精神,也即对自由意志和个人尊严的充分肯定。其次是讲求原则,第三是保持低调,第四是淡泊名利。
有的社会学家认为,贵族精神有三根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能够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第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第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这种贵族精神是建立在西方骑士精神的基础上的,那么中国人讲的贵族精神又是什么呢?在儒家的文化中,贵族精神被称之为君子人格。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一系列美好的人格。孔子认为,君子有三个标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第一,要有仁爱之心,第二要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处世的智慧,第三要有担当与勇气。儒家的亚圣孟子认为贵族精神其实就是大丈夫精神。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说,贵族就是要能经受富贵的考验,能经受贫贱的考验,还要能经受武力的威胁。
这就是西方的骑士精神与中国的君子人格,这些都可以看做是贵族精神。
第二个问题,项羽的身上有没有贵族精神?事实上,项羽算是个爷们,也算是个贵族。正是因为他是个贵族,才被小流氓出身的刘邦打败,他坚持君子的人格与行事方式,他具有被刘邦称之为“妇人之仁”的仁爱之心和优柔寡断,在被追到乌江之畔的时候,看着自己带来的江东子弟大多牺牲,他没有理由苟活,没有脸面以一个失败者的面目回到江东,他宁愿战死,宁愿自杀,这就是贵族精神。要知道,贵族精神在战场上并不适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襄公,就是因为有贵族精神,不肯在楚国军队渡河的时候,发动进攻,非要等到敌军上岸安营扎寨摆好阵势再进攻,结果被没有贵族精神的楚军打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羽确实具有贵族精神。
第三,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北宋一直奉行以做生意给钱为主的投降主义外交,虽然在实际的商业贸易中,既赚到了钱,也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和平,但是这样的外交政策,给北宋的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们似乎已经是未战先败了。所以在金人渡河大兵压境之时,宋徽宗赶紧把皇位交给儿子,然后和儿子一起成为金人的俘虏,被带往苦寒之地尸骨无存。南宋继续奉行逃跑政策,跑到南方偏安一隅,再也没有收复中原的野心。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成为南宋朝廷逃跑政策的一个执行者,或者说,赵明诚就是一个没有担当没有勇气的窝囊废。他在做建康知府的时候,敌人兵临城下之时,赵明诚竟然靠着一根绳子逃了出去,留给敌人一座没有布防的城市。
李清照虽然是个女流之辈,但她的内心有着男人一般的豪情,她还是个主战派,她希望南宋朝廷有些血性,有些担当,组织军队收复故土。
李清照写了一组诗,表达自己的收复失地的理想,她说,“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八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如此美好河山,焉能被铁骑践踏?
她感叹“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如此勇敢的讽刺,北宋几个文人敢如此大胆?
她希望,“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对故园如此的怀念和挚爱,那些仓皇南渡至死未归的文臣武将,哪一个不羞愧万分?
李清照与弃城而逃的丈夫赵明诚逃难,在乌江江畔,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随口就吟诵出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主张抗战的,主张南宋王师北定,而不是奉行投降主义和逃跑主义,更不是得过且过的驼鸟主义。人活着就是要为了家国而奉献,甚至像曹植所说的那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这首诗中,李清照豪放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所以,好玩的国学认为,李清照写下这首诗有几层意思,第一是讽刺逃跑者丈夫赵明诚,二是讽刺南宋朝廷没有担当没有勇气,没哟承担起收复故国的使命。第三她很崇拜项羽,认为他虽然是个失败的英雄,毕竟还是个英雄,他的身上有勇于担当的责任和勇气。
井。
项羽,之所以为人欣赏,不在于他之所终,而在于他之英雄历程。
力拔山兮气盖世,登高一呼,揭竿而起,推翻暴敛腐败的秦王朝……何等辉煌?即便由盛转衰,功亏一篑,阴沟翻船,其英雄本色仍在,拔剑自刎……何等壮烈?
尹桃若
飞花作娟悟语,李清照欣赏的是楚霸王的尊严骨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并不是什么贵族精神。我们来回顾一下李清照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大家知道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面的男主郭靖和楊康吧,就是靖康之耻的意思。1126一一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宋室南迁,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李清照的丈夫赵明成身为建康知府,在城里发生叛乱的危急时刻,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李清照甚为不齿。1128年他们夫妻逃至乌江时,李清照触景生情,即吟此诗,借古讽今,暗示其夫。其夫听后,羞愧难当,悔不当初,后郁郁而死。
有道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清照虽一介女流,也有家国天下的爱国情怀。她亲眼目睹北宋朝庭的软弱无能,百万军队败于几万金兵之手,节节溃败,至北宋灭亡。自己生活在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深体百姓战乱之苦。更恨其夫的懦夫行为,作为他的妻子深感不安和愧疚。勿庸置疑她是欣赏和佩服项羽的,和赵明成相比有天壤云泥之别!一个是宁可站着生不愿跪着死,大义凛然的旷世英雄,一个是胆小如鼠的北宋官吏。也抒发了自己活着就应做人中龙凤豪杰,即使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的豪迈气概。李清照不仅会婉约清丽也会大气豪迈。真不愧为千古第一女词人的美誉,巾帼不让须眉。所以李清照佩服欣赏项羽不假,更重要的是借颂项羽抒发自己无奈的爱国情怀。诗人的真实,率性也跃然纸上。
文/顾作娟,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菜微微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一位多愁善感、豪情奔放、爱国忧民的才女,她的前半生还算幸福,后半生由于家庭败落与丈夫分离后又嫁给了一个恶棍男人经历过一段悲痛的时光,后来孤身一人,家财散尽,颠沛流离,过着贫困不济的惨淡生活,活到74岁去世。‘’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讽刺懦弱无能的前夫悲壮而豪迈的诗句。这首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是因为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肯苟活偷生逃回江东。
蓝陌
李清照的诗是赞叹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一生。
项羽万人敌,从江东带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击跨秦朝主力军几十万,让待在战城墙不敢出战的众诸侯,看得如痴如醉丶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诸侯之上楚霸王风靡九州。
项羽与刘邦楚汉相争,十战九胜。却没有抓住机会一鼓作气丶乘胜追击,最后反遭十面埋伏丶四面楚歌。垓下一战,全军覆没。虽凭一身武功,冲出重围,然一农户指错道路,陷入危境。面对着一边乌江一亭长驾小船救驾,一边追兵密密麻麻。项羽做出了最后选择。
亭长说:霸王快上船,江东父老等着你东山再起!
霸王想起出师八千子弟兵,还师光杆一司令。
想起鸿门宴心慈手软不听范增言。想起楚汉鸿沟和议,刘邦私自毁约偷袭。想起万千百姓死于战火,想起刘邦的话:当初天赐良机给你你不要。今日天赐良机给我定抓牢…
霸王感叹:天不助我也!
霸王放马归舟,然后转身面对滚滚人浪,平静地露出微笑:虞姬,我来了…
airwalk
根据项羽当时的楚汉形势分析,不难发现项羽即使是渡过长江,也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大局已定,他并不是碍于面子,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还不如死得"丈夫"一些、慷慨一些,于是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
李清照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为靖康之变,王公大臣争相南渡,整个王室毫无斗志。李清照用此诗讥讽南逃的统治者,所以极尽夸赞项羽。项羽在这里只是一个象征罢了,并不是真的在对项羽自刎这件事抒发见解,而是因时而作,借古劝今,借古讽今。
可爱多七七
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得知道创作背景。
这首诗并不是简单的怀古诗。李清照作此诗时,正好靖康之变,王公大臣争相南渡,整个王室毫无斗志。李清照也在南渡的队伍中。
靖康之变的那年,刚好赵明诚的母亲在南京去世,赵明诚到南京奔丧。留下李清照在青州。青州有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两人大半生收集的金石字画等藏品。
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俩在靖康之变之前,生活节俭,把省下的钱都用来买藏品,他们还建了一个“归来堂”专门放藏品。靖康之变之前,他们的藏品已经有十多屋了。
可是靖康之变,俩皇帝被金人掳走,金兵又趁机南下,在青州的李清照只好在“归来堂”藏品中挑了十五车,剩下的十多屋藏品,忍痛抛下,最后都毁于兵火。
后来,李清照和赵明诚汇合,俩人继续随着大量的南渡老百姓逃跑。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李清照深有感触。
想到自己被掳走的两个皇帝,不是因为作战不行而被俘虏的,而是因为投降被人家金人掳走;看到眼前的这些王公大臣毫无斗志,只顾着眼前逃跑,李清照感慨万千,所以,在南渡的途中,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绝句。
所以,李清照写这首诗是为了讥讽南逃的统治者,所以极尽夸赞项羽。
李清照欣赏项羽,是因为项羽宁可战死也不逃跑的精神,不是因为什么贵族精神。况且,李清照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贵族精神这种说法,李清照也没有这么超前的思想。
同理还有杜牧那首“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李清照立意又相反,杜牧所处的时代为当时唐王朝经历甘露之变,唐文宗颓废,很多事情都在走下坡路。杜牧此诗又是激励统治者卷土重来,不要灰心。
这两首诗项羽都只是一个象征罢了,他们并不是真的在对项羽自刎这件事抒发见解,都是因时而作,借古劝今,借古讽今。
Eson_chueng
个人觉得不是。首先要弄明白这首诗是何时何地因何而写,才能搞清楚作者本意。这首诗做于李清照与丈夫赴任途中。在此之前赵明诚管辖下的地盘发生叛乱,赵明诚擅离职守逃脱,弃属下百姓于不顾。因此他被革职。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做法相当不满,觉得他不够担当。赵明诚后不久又被启用为湖州知州。于是携李清照前往赴任。途径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说这首诗表达的对赵明诚的不满成分更多一些。当然肯定也有对项羽勇冠三军宁死勇不屈精神的肯定和尊敬。是否妥当,欢迎各位留言讨论指正。
rahmatullah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的肯定,也表达了李清照的家国情怀和做人气节。
项羽当年从吴中起事,带走了江东八千子弟,曾经威震中原,横扫秦军,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但是后来却败于刘邦之手,成了一位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
在乌江边,艄公欲劝项羽去江东招兵买马,重新开始。但是项羽没有听艄公的话,他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决然地拔剑自刎乌江边,表达了自己不苟且偷生的气节。
这首诗一方面是对项羽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取向,同时还有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软弱无能的讽刺。
尘鱼
我认为李清照对项羽的欣赏、钦佩和敬仰,是源于内心浓浓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但在当时,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宋高宗仓皇南逃,一直逃到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不思收复中原失地,不管百姓死活,只求苟且偷安,每年搜刮大量钱财向金人称臣纳贡,将千百万在侵略者铁蹄下痛苦呻吟的中原人民抛在脑后。
李清照坐船途经乌江县时,触景生情,想起了项羽突围到乌江时,单枪匹马,杀死追兵数百。乌江亭长为他准备了渡船,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但项羽觉得自己无脸见江东父老,便自刎而死。
她将项羽和当时宋王朝的行为做对比,主要是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无耻行为。
vivi绿茶
项羽代表着精英文化,他的失败可以说是精英文化的失败,自那时以后,诸如刘邦,曹操,朱元璋等等,你会发现有一个共性,都是脸皮厚腹黑,自此,精英文化已经完全被市井文化所取代
rommon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中华民族最懂得识别英雄和珍惜英雄,而且信守“英雄莫问出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理念。李清照欣赏项羽是其所在时代背景下,呼唤英雄的挽歌。
南宋初期,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一首题为夏日绝句的诗道: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 她的词或轻柔婉丽, 或缠绵悱恻。但这首五绝却大气磅礴,是洗净脂粉气的慷慨之音。 李清照在诗中给予了项羽很高的评价,肯定他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英豪气概是令人感动的。李清照写作此诗赞颂项羽, 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她个人的苦难经历密切相关的。
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侵,汴京失陷,徽宗、钦宗被掳。宋高宗赵构率领臣僚仓皇南逃,几经辗转,定都临安,构筑了南宋小朝廷,把淮河以北大片国土拱手让金。动乱之中, 李清照夫妇也逃往江南,她们留在故宅的珍贵金石书画大都毁于兵燹。更可悲的是, 丈夫赵明诚不久(1129)便撒手人寰。李清照从此孤苦无依,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艰辛。国恨家仇,使她对腐败无能的统治者满怀怨愤。
她写作此诗, 就是为了通过赞颂不肯忍辱偷生的项羽,对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统治者进行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鞭挞。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在对千年以前的英雄发感慨,但对时事沉痛悲愤的谴责之情却溢于言表,是一首典型的借古讽今、发抒悲愤的咏史诗。
在当时那样兵连祸接的岁月里,广大百姓也和李清照一样饱受战乱之苦。他们平时受尽剥削压迫,灾祸临头之时,有守土安民之责的朝廷却委弃他们而逃之夭夭。因此, 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愤,同时也代表了广大百姓的心声。一位封建时代的弱女子能写出如此惊世之作, 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mtler81
李清照 作为古代为数不多的几位女词人,留下了非常多的作品,和稍后的辛弃疾并称词坛。她的作品大多属于婉约派,极个别的是豪放派的作品,而且在早期多写女子闺阁,和后期多写苍凉现况,词风迥异。抛开她的词,她的诗也很有风格,譬如她绝句夏日绝句就是在路过古乌江的时候写的。
这首绝句短短20个字,将项羽的英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这首诗也是李清照前后词风变化的分界线。也是北宋到南宋的转折期,之前,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迅速膨胀,在灭辽之后南下摧毁宋王朝,福利徽钦二帝,宋朝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丢失,大批的宫廷女眷被金人俘获成为奴隶,遭受任意欺凌,因为发生在钦宗靖康年间,这就是靖康之耻。
因为战乱,为了避免金人的毒手,于是发生第二次衣冠南渡,康王赵构在即帝位以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路南奔,在他的影响之下,大批士大夫、官僚、百姓都成群结队的南渡,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赵明诚也是这次南渡的人中的一员。
南渡以后,赵明诚出任江宁知府,后来,江宁发生兵变,赵明诚不平叛弃城逃走,李清照跟随,恰好路过了古乌江地段,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来这个绝句。这个绝句的点睛之笔在于最后一句,不肯过江东!
也就是说,之所以李清照认为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前提就是不肯过江东。她比照现实,追思古人,眼前的现实就是丈夫弃城逃命,朝廷一路南奔,不管老百姓死活,也不管国破家亡。面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当权者只顾一味逃命,不思扭转战局。
而项羽呢,在带领八千江东子弟破秦之后现在只有十几个人在身边,几乎成了孤家寡人,面对一江之隔的故土,心存羞愧与内疚,最后自刎。和南宋诸君形成鲜明的对比,守土者不是弃城就是投降,要么就是席卷细软一路南奔,什么平时说的家国天下都是废话。
俗话说,知耻近乎勇,正是因为还有羞耻之心,项羽才自刎,即使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失。但是南宋当权诸君根本不知羞耻为何物,除了逃命就是逃命。李清照这里赞扬的正是项羽的知耻心,所以不失为人杰鬼雄。之所以说项羽知耻,而不是其他,有一个成语典故:
汉书·项籍传:“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在项羽破秦大封诸侯之后,一个叫韩生的人(或者他是韩国or姓韩的书生,称为韩生)劝他定都关中,结果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犹如衣锦夜行!这说明,项羽在富贵荣华时候喜欢去故乡,当然去炫耀,在落魄时候不愿意过江东肯定是因为羞耻!
所以,歪史认为,项羽正是因为羞耻不愿意过江东,而李清照也是因为赞赏项羽的羞愧之心,而讽刺当时当权者没有死后的羞愧之心而做的这首绝句!
lemon
李清照的这句诗真的跟贵族精神有关,除此之外,对项羽的尊崇还别有反讽。
1.项羽的目标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从小受到的是贵族式的教育,当爷爷死于秦国伐楚之战,叔叔死于秦将章邯手下,项羽就背负着国仇家恨,颠覆秦朝对项羽来说,复仇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高尚最正义的事业。
2.项羽为什么放弃过江东呢
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有这样一段记录:项羽带着二十多名骑兵被围困垓下,四面楚歌,此时,乌江亭长对项羽说:上我的船吧,回到江东也足以称王。项羽说: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项羽带着兄弟们和汉军短兵相接,重伤之下自刎而死。
项羽为什么拒绝乌江亭长的劝告不肯过江呢?为什么有翻盘的机会和资本而情愿放弃呢?
在项羽那里,既然完成了覆灭秦朝的大业,“大义”得到了伸张,目标已经实现,目的已经达到,还有必要为了“江山”之争,为了“利”字当头,而成为自己活着的底线吗?即使东山再起,接下来的楚汉相争无非是利益之争,不足以震慑一颗高贵的灵魂,去吃相难看的争夺。与其包羞忍辱、百折不挠的活着,不如在乌江边有尊严的战死,做一个高贵的失败者。
3.李清照最隐密的反讽
在李清照看来,正因为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才凸显他的铮铮铁骨和英武豪迈,才成为世代被人尊重的人杰和鬼雄,如果项羽过了江,那就不值得尊重了。
其实,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是为时事而发的:当其时,正是北宋和南宋之交,金兵南下,宋朝君臣为了保命而舍百姓仓皇南渡,也因此项羽的宁死也不肯过江东更显得格外高大,用项羽的崇高和伟大反衬出宋朝君臣的极其猥琐和卑微,这才是李清照最隐密的反讽。
其背后的暗喻用一句现代流行语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即“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最后,完整的把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看一遍,是不是会有不一祥的感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馨韫
(原创首发)
我认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不是在欣赏项羽的贵族精神,而是在赞誉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该诗流传甚广,影响颇深,现在已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
李清照之所以写出此诗,之所以称赞项羽,完全是率性而发,直抒胸臆,衔悲茹恨,借古挞今。
当时大宋王朝,朝不保夕,被金兵不但掳走徽、钦二帝,还被打的节节败退,被迫南逃迁都,嘲称南宋,名存实微。
李清照爱国爱疆,怎奈一介女流空有满腹经纶,却毫无用武之地,必定只有枪杆子才能打江山,也是保江山的。所以她十分鄙视大宋国的朝廷和君臣们,还有她那个做官的丈夫。嫌弃他们闻风丧胆,丢人现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也束手无策,只能国恨家仇义愤填膺。
而当一日李清照南行至乌江时,突然触景生情,悲感交加,想起了西楚霸王项羽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那种大义凛然,令她敬佩不已。
项羽出身贵族不假,但真正名扬天下的不是他的出身,而是他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
看人家项羽活着的时候,征战天下,霸踞半壁江山,堪称当世英杰一代枭雄。死的时候宁折不弯,拒不过江,以刎名节,堪称轰轰烈烈一尊鬼雄。后世因项羽而有了象棋楚河汉界,而有了成语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先发制人、项庄舞剑,以及无颜见江东父老。
再看当今,国将不国,家已无家,中原不在,民不聊生,举国上下不但不思抗击,反倒像冬季候鸟似的南迁,和项羽的拒不过江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个苟且偷生,一个宁死不屈,于是一首名扬古今的夏日绝句诗油然而生,有感而发。我想这可能就是李清照此诗水到渠成的灵感和怨气冲天的心情吧。
所以无论是诗里还是诗外,李清照都没有半点儿欣赏项羽贵族精神的意思,反倒是将充满赞誉项羽大无畏的英雄气节贯穿于了始终。
corain君
李清照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女人,既是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更是崇拜大丈夫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女子!凡是读过她的作品的读者,都会被她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之所谓美女爰英雄,佳人配才子。
虽然历史的红尘早己滚滚逝去,但是留下的英雄气节永远无法抹去,今天的国人有幸地站在历史的舞台上,再次用崇拜的目光关注曾经的故事,在关上厚重的那一扇门时,再去打开心灵的那一扇窗,通过重温沉淀的千年岁月,仿佛在呼吸中感受到了诗人汹诵澎拜的心,我们似乎一同前往触摸那永不褪色的历史绝唱!
这不是一个人的标榜,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代表了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伟大精神,这种古往今来承前启后的时代背景中,其实藏着的是一颗大丈夫光芒万丈的无畏气慨!
四面楚歌时,
愧负江东情。
一剑挥起千年风,
霸王别姬万古名。
时势造英雄,
浪落有回声。
而今叩开尘封史,
但见清照一片心。
万峰林
不是因为什么贵族精神,其实从项羽那个时代起,就流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贵族的特权在逐步减少,后来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科举制度的产生,即便你出身寒门,凭借自己的努力依旧可以考取功名扬名立万。
中国古人历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强调“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只要你心中有大义,又肯为大义做出牺牲,那你就是英雄,岳飞文天祥都没有成功,但都为自己的信仰百折不挠,所以他们是中国人心中的大英雄。
同样的道理,项羽虽然有很多缺点,他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也没有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手段,甚至屠戮齐地百姓,坑杀秦军降卒,正如苏洵所说,“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但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并不像刘邦那样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项羽与刘邦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心机,一个没心机,一个为达到目的几乎毫无底线,可以抛弃自己的妻子儿女,可以屠杀曾为其建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勋;而另一个则是完全遵守内心的原则,首先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对虞姬的感情之深令人感动,“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其次项羽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自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这样的人即便失败,也往往是令人钦佩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此借用一下文天祥的这句临终遗言,如果大家细细品味,会发现其实项羽之死和文天祥之死是有相通的地方的,项羽不见得信奉孔孟,却有孔孟弟子所推崇的那种“大义凛然”的气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大义面前生死何所惧?恐怕这也正是李清照欣赏项羽的原因所在。
贡西西
作为清照先生(李清照是章丘人,一代宗师,古往今来才女代表)的故乡人,我也略谈一二
谨认为所谓贵族精神是个沿用古代的名称甚至俗称而已,更准确的说是人格精神和气节。不受嗟来之食而亡的讨饭人的气节难道就低于项羽的自刎乌江吗?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金人铁蹄南来,故土沦丧,清照先生随逃难的人群历经磨难南迁,来到当时项羽自刎的乌江亭(今安徽和县),作为一个才女一个普通女人,那种感慨顿时化为四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清照先生明显不满统治集团的腐败懦弱,只顾自己逃亡而不顾百姓和大好河山,而且也许就是由于这四句诗,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不久也病逝,或者郁郁而终,很多考证证明是耽误治疗了,这里面还有个史实是赵明诚为官期间也许没有尽到责任,敌军来时兵乱自己也就逃亡了,没尽忠臣死节。项羽本人作为帝王无疑是失败的,然而一个失败的项羽最后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比李清照眼中的那些懦夫怕死鬼强之百倍,他至少不怕死。
清照先生的思想是自由的,她的诗词更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可以阻挡清照先生的绝代风华以及对待家国天下的无限热爱和凛然正气!!清照先生在乌江亭并没有哭,只是用仅仅四言一首小诗来诉说项羽往事而已!!!
谢谢交流!
siel
我认为李清照欣赏的是项羽毫不畏惧,不惜个人生命为代价的大义凛然精神,同时他有与将士共患难的英雄豪迈气概,本来项羽完全可以过江卷土重来,但是项羽宁啃自己战死,再不愿连累江东父老卷入连绵不断战争中去的高尚情节,所以我认为李清照不是因为欣赏项羽的贵族精神。
爱米の奇奇猫
在李清照生活的时代,中国还没有贵族精神这一说,所以李清照推崇的并不是项羽的贵族精神,而是他的气节,在理学兴盛的宋代,气节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后来更有文天祥狱中写下《正气歌》,一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被后人奉为至理名言。而当时的李清照之所以会思念项羽,是因为她的丈夫赵明诚在出任江宁知府期间,因为下属叛乱选择独自逃命,与项羽乌江畔的“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形成鲜明对比,一代才女自然自然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个大英雄,而非胆小鬼。
事实上,西方的贵族精神与我们国家所推崇的气节并不相同,从名称上来看,贵族精神就是贵族专属的,虽然实际情况并非全部如此,但实际上西方社会只要求贵族有贵族精神,而气节则不同,我们认为上到一国之君,下到贩夫走卒都应该有气节。在宋代以前,也有许多有气节的人,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有伯夷宁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食物,这些故事的传播使得气节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宋代是受中原北方游牧民族欺辱最悲惨的朝代,气节也因此被更加推崇。
可以说,宋朝是一个两极分化严重的朝代,有气节的人真的能宁死不屈,其故事让人忍不住为之落泪,而同时还有一些醉生梦死的人,没有丝毫羞耻可言,李清照无疑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但却无奈生了个女儿身,在那样的时代只能思忆项羽,而无力改变现实。而赵明诚并非一个完全没有羞耻的人,他在乌江畔看到李清照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万分羞愧,不久后郁郁而亡,这显然并非李清照所愿看到的,她希望的是借此激发丈夫的勇气,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项羽虽然没有成为帝王,却被司马迁在《史记》中放在帝王之列,想必乌江自刎为他加分很多,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崇拜英雄,但少有像我们这样将一个失败者推到如此高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许多人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会有机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从现代思想来看,气节并非全是好的,在个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气节就可有可无了,但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气节就会显得无比重要,否则人心涣散,根本不可能齐心协力度过危难。
甄理
以李清照之才识,绝非是佩服其贵族精神那么简单。
李清照生话在南宋屈辱的战乱时期,国土沦丧中何等凄惨?最主要的是精神倒了,英雄难寻,在此国情下,多么希望能有一个象项羽的勇士救国救民。
乌江不是无船渡,知耻无颜过江东。项羽的血性,风骨令作者无限感慨,叹息。对当时社会的悲愤,哀伤之情更甚。
寒十三
项羽虽为败将,但李清照片面看到了他的侠肝义胆,有情有义,霸王别姬,有牺牲精神,有莽夫举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难道反思反思他真的不想回家吗?败军之将不敢言勇,看来他是没有勇气活下去,没有卷土重来的精神!没有屡败屡战的决心!此种胸怀无大志!胜败存亡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cutepiggy62
李清照这首诗并不是欣赏项羽的贵族精神。首先来看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作为建康知府,城中发生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临阵逃脱。
李清照行至乌江有感而发,表达自己深深的爱国之情。通过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丈夫赵明诚的懦弱行为,以及南宋王朝不顾北方百姓偏居一隅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麦草"
借古思今呗。
李清照南渡写下的舒怀诗词,无非是舒发宋室渡江南逃与项羽死战到底的差异。
懦弱和士气低落,她渴望绝世英雄出现,力挽狂澜。
不仅是李清照的心声,同时也是当时代多数宋人的心愿。
遗憾,项羽没过江东,英雄无种留人间啊。
小李老李大李
题主好,看了你的题目,在下说说个人的看法。
首先纠正下题目中的误点,项羽自刎乌江并不是贵族精神,而当时也没有贵族精神这个说法,如果硬要靠拢的话,反而更接近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其次来回答你的问题,李清照写夏日绝句,欣赏项羽只是一方面,更为主要的还是借古讽今,尤其是她身为女儿身,却怀有英雄性。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并非浪得虚名。其他方面不去说她,作为一个诗人和词人,我们就从她的诗词来看她的为人。她的诗词,普遍具有爱国思想和对社会上一些不平之事的社会主义情怀,而且她还追求男女平等,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讲,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其实,李清照是个生不逢时的人,因为她的一生是很矛盾的一生。她本身是个很开明甚至是前卫的人,但是,她所处的社会和周围的环境,又不得不让她保持那些惯有的传统;李清照原本是个很快乐的人,她骨子里就是开朗的性格,但是,由于当时的宋朝,带给她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再加上她丈夫骨子里就是个胆小懦弱的人,这对拥有不输于男儿志气的李清照来讲,就算有再多的快乐也快乐不起来了;还有一点,李清照是个用情很专一的人,即使她丈夫在后来已经不那么在乎她,甚至几乎要丢下她,但她依然深爱着丈夫。
项羽项羽人称霸王,这一称号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后无来者。项羽的勇猛和豪情就不需要多说了,跟题目有关的就是过江这个点,难道项羽真的就不能过江吗?当然不是,历史上就有诗人认为他应该过江,然后东山再起,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即使过江了也没有用,归根究底,霸王还是没有过江。
然而,我们的霸王也是个很矛盾的人。项羽是个自负的人,很少吸取他人的建议,但是他同时又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很多时候都拿不定注意,这种即不听他人的建议,自己又拿不定注意的领导,结果就是输的一败涂地。还有一点也跟李清照一样,霸王的专情,我想这个故事应该不用多说了,在项羽的眼里,根本就容不下第二个女人。
背景当时的时代,是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大宋王朝不但江山不保,连皇帝老儿都被金人给掳走了,这对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李清照而言,是多大的耻辱,当时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尤其在金人面前任人宰割。
然而,更让她心寒的是,她如此深爱的丈夫,在提前得知手下兵变的时候,不但不想办法制止,反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抛下她和全城百姓,独自逃跑了。这对她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幸好没有酿成惨剧,要不然她丈夫就是千古罪人,这对李清照来说,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事。
总结综合以上几点,李清照的心里是幻想有一个英雄的,然而,根据当时的情况,这个英雄注定了是个悲情英雄,正好当时又游过乌江,霸王这个标志性人物,自然而然地就浮上了她的心里。
说实话,如果李清照是男儿身,她说不定早就去战场杀敌,冲锋陷阵了,再不济,也不会在兵变的时候,临阵脱逃。可惜的是,她终究是个女儿身,她的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她的志向再远大,也无法实现,她的心事更是无人可述说。
此时此刻的她,除了吟诗作词来抒发她心中的压抑和豪情,还能如何?她是孤独的,她的感情和思想只能借托诗词来表达给众人,而她又天生是个不凡的人,吟诗作词对她来说,就是为她量身定做一般。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又加上她心里的憋屈,再加上项羽的事迹和为人对她产生的共鸣,这才有了夏日绝句这首荡气回肠、豪气干云的千古绝唱。
(文中图片转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