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2006年6月1日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李丽玮。本套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禁毁的言情小说,内容广泛、全面。
《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隋炀帝艳史 风流和尚 桃花扇》为《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文库》之第十三卷,收入明代长篇章回小说《隋炀帝艳史》及清代小说《风流和尚》、《桃花扇》。 《隋炀帝艳史》,明代小说,八卷四...
长蒴杜鹃
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套装共18册)包括了: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归莲梦 隔帘花影、《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五美缘山水情》、《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隋炀帝艳史 风流和尚 桃花扇》、《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空空幻 春秋配二刻醒世恒言》、《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五色石 八洞天 五凤吟》、《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欢喜冤家清风闸》、《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八段锦 十二楼 好逑传》、《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西湖二集》、《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锦香亭 无声戏无声戏补编》、《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双凤奇缘 贪欣误 珍珠舶》、《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绮楼重梦 绣球缘比目鱼》、《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鸳鸯影 警寤钟 蜃楼志》、《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禅真后史 十美图》、《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醋葫芦风流悟 风月鉴》、《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玉楼春 八美图 情梦柝》、《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金石缘 雨花香玉蟾记》、《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型世言》和《中国古代禁毁言情小说:锦绣衣 两交婚 痴人福生花梦》。
如风般自由
一代女皇武则天扮演者:潘迎紫。
武媚娘:简介 武则天,一代女皇武媚娘。
一代女皇武则天剧情简介:
唐朝贞观九年利州都督武士镬得了一名千金取名武媚。14岁时的武媚娘(潘迎紫饰)被召入宫中服侍太宗(梁修身饰)更衣,与淡泊名利的九皇子晋王李治(樊日行饰)日久生情。太子被废后,媚娘揭发四皇子李泰(丁华宠饰)罪行使得李治当上太子顺利继承帝位,可是媚娘却不得不奉太宗遗诏,削发为尼进入感业寺修行,幸得智空和尚相助得以回宫。回宫后的媚娘与王皇后(陈佩伶饰)和萧淑妃(龚莲华 饰)勾心斗角,使出浑身解数的媚娘终于被立为皇后。武后为竭尽心力辅佐朝政,招来旧相识程南英(许家荣饰)与明学文(崔浩然饰)为智囊,又请来胞姐贺兰夫人抚养孩子。李治身体日渐衰竭,与皇帝同时听政的武后渐渐忽略了丈夫和儿子,变得专横独断。在经历了儿子李贤谋反、废帝重立、徐敬业揭竿起义之后,武后终于自立为皇帝,同时也开始了众叛亲离的后半生。
潘迎紫,1949年6月5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华语影视女演员。
1953年随父母迁居香港,二十世纪60年代初以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童星出道,曾应邀到泰国国王御前表演歌舞。二十世纪70年代潘迎紫参演了独臂刀、《狼吻》等多部影视作品而在影坛崭露头角。1984年前往台湾发展的潘迎紫凭借武侠电视剧《神雕侠侣》而广受关注。1985年,潘迎紫主演的《一代女皇》在台湾播出收视率一度超过60%。此后,她又三次获得台湾电视金钟奖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1992年,主演古装偶像剧一代皇后大玉儿。2011年息影多年的潘迎紫复出,主演古装偶像剧倾城绝恋,在剧中饰演孝庄太皇太后。
早年经历:潘迎紫祖籍苏州,1949年出生于苏州[1] ,1953年随父母迁居香港。其家族自清朝初年起世居苏州,与状元宰相潘世恩、收藏家潘祖荫等都是同宗,潘迎紫高祖父潘霨、曾祖父潘志恂曾任巡抚、知府等职,其亲潘家望解放后迁居香港。潘迎紫是家中三兄妹的老二,哥哥潘迎曙、妹妹潘迎芬。
演艺经历:
青涩出道
1963年,潘迎紫考入邵氏南国实验剧团二期培训班,毕业后成为邵氏公司演员出道,因能歌善舞曾应邀到泰国国王御前表演歌舞,并出演很多邵氏电影公司的歌舞片电影。同年参演了李翰祥执导、乐蒂和凌波主演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参演了方盈、凌波主演的电影七仙女饰演七仙女中的三姐。
1965年参演陶秦执导的喜剧电影《心花朵朵开》;出演高立执导的电影鱼美人,反串饰演牛郎。
1966年参演罗臻导演歌舞片电影欢乐青春;参演胡金铨执导,郑佩佩、岳华主演的武侠电影《大醉侠》、郑佩佩主演的《铁扇公主》、张彻执导的边城三侠等多部电影。潘迎紫与胡燕妮、何莉莉、林嘉、金霏、赵心妍、沈依、丁茜、祝菁、吴景丽、朱芳、林玉被邵氏公司称为“新十二金钗”。
崭露头角
1967年,潘迎紫相继参演了《观世音》、龙虎沟等电影作品;并因在张彻执导武侠片独臂刀中饰演刁蛮小姐齐佩一角而在影坛崭露头角。
1968年,与井莉、扬帆合作主演陶秦执导的电影《云泥》,饰演邱彬彬。
1969年,出演吴家骧执导的电影桃李春风饰演姚凤玲;客串出演罗臻执导的电影欲焰狂流。
1970年,主演申江执导的武侠电影《江湖三女侠》,饰演晓莲。
1971年,主演武侠大师萧逸的小说改编,毕虎执导的武侠电影黑白伞;主演白景瑞执导的台湾现代电影老爷酒店饰演入住酒店却遇到闹鬼事件的新娘;主演根据古龙《绝代双骄》改编的电影玉面侠,饰演谢心婵(铁心兰);与甄珍、王引、谢贤等合作主演了李翰祥执导的台湾电影《缇萦》,饰演缇萦的三姐,此片获得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最佳男主角五项大奖。
渐入佳境
1972年,主演董今狐执导的现代爱情电影难忘初恋情人饰演一边打工一边供养妹妹的女主角孟娜;主演陈小玲执导的现代爱情电影几时再回头饰演美丽可爱的女护士林心蒂。
1973年,与陈浩、丁佩合作,主演电影《一代歌后》饰演女主角周璇。
1975年,与邓光荣、沈殿霞等主演电影《狼吻》,饰演女主角张莹莹。该片获得亚洲影展最佳摄影奖。
1978年,客串出演电影侠骨柔情赤子心。
1979年,主演陈鸿烈、陈浩执导的动作电影《辣手小子》,并任监制;同年首次出演电视剧,主演古龙武侠剧《名剑风流》,与男主角夏雨成为TVB武侠电视剧的“银幕情侣”。
1980年,主演根据古龙《天涯明月刀》改编的电影月夜斩,饰演卓玉真。
闯荡台湾
1981年,主演王韦岚执导的动作电影少林寺传奇,饰演女主角应彩凤;同年开始出演台湾电视剧,主演了台视电视综合剧场:十一个女人中《自己的天空》单元的女主角。
1982年,主演余汉祥执导的动作电影新火烧红莲寺,饰演女主角,武功高强的江湖女侠逍遥女。
1984年,潘迎紫与孟飞主演改编自金庸小说的武侠电视剧《神雕侠侣》,饰演女主角小龙女。此剧播出后在台湾收视成绩与评价皆优,潘迎紫与孟飞被的屏幕情侣搭档深入人心,而潘迎紫凭借此剧在台湾观众中赢得关注和好评。
1985年,主演吴宇森执导的喜剧电影两只老虎,饰演家庭教师廖玛莉。同年,潘迎紫主演电视剧《一代女皇》播出,她在剧中饰演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两个角色。由于该剧受到台湾观众赞赏收视率达到60%以上,随后中视公司趁热打铁推出了一代公主,潘迎紫饰女主角太平公主。
1986年,与寇世勋合作主演了李岳峰执导的电视剧《家和万事兴》,剧中潘迎紫尝试新戏路扮演敢爱敢恨的村姑陈雪,潘迎紫和寇世勋均凭此剧双双获金钟奖最佳男女主角提名;同年,主演了反映周璇生平的《一代歌后》,饰演周璇。
1987年,主演武侠电视剧灵山神箭,饰演白羽霜一角,重夺收视冠军。1988年,主演家庭喜剧妈妈吉利小叮当,饰演捡到一只灵犬”的单亲妈妈华娃娃;同年,与寇世勋合作主演古装电视剧《貂蝉》,饰演貂蝉。
1990年,与苗侨伟、顾冠忠合作主演的古装神话剧《浴火凤凰》,饰演凤凰神女之女梅吟霜。播出后,连续一星期收视率夺魁。
1991年,主演的现代家庭喜剧婆媳过招70回播出,潘迎紫饰演的儿媳与白冰冰饰演的婆婆各种斗法。
1992年,主演古装电视剧一代皇后大玉儿,饰演敢爱敢恨,才智兼备的女主角大玉儿。成为成为当年观众喜爱的十大电视剧之一。
1993年,与焦恩俊、贝心瑜合作主演超级女巡按饰演一名穿越到明朝女警,被迫冒名顶替被暗杀女巡按方美君。
1998年,受邀主演八点档电视剧游龙惊凤,饰演红拂女。
2001年,潘迎紫在主演了李岳峰导演的宝斗里长后淡出影视圈。从事保养品研究和金融投资。
2011年,潘迎紫与李晟、何晟铭等人共同主演电视剧倾城绝恋,在剧中饰演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
2017年,潘迎紫参演古装电视剧赢天下,在剧中饰演雍容华贵的华阳太后一角。
个人生活
潘迎紫与陈鸿烈交往多年后于1974年结婚,婚后潘迎紫以家庭为重心淡出影视圈。但这段婚姻只维护了三年,两人在1979年8月签字离婚。两人离婚一年后,陈鸿烈曾主动提出复婚,但潘迎紫不同意复婚。离婚后,潘迎紫一直独身,也因受此次失败婚姻的打击而离开香港,前往台湾发展。前夫于2009年11月24日心脏病发猝逝,享年66岁。
潘迎紫虽然于1960年代就已经出道,但对自己的实际年龄一直讳莫如深,且于屏幕上经常有跨年龄的演出,外人均猜不透她的年龄。尤其是在《一代女皇》、一代皇后大玉儿中,由女主角小时候直演到老的表现,受到佳评。也因为她能以数十岁的年龄演出青春少女,而有“娃娃”的封号。
潘迎紫接受电视节目专访时,曾透露自己保养秘诀是长期运动与食用蔬果,并称要保持开朗的心态,虽然人生常有起落,只要保持赤子之心,就会年轻。
原贴:一代女皇武则天扮演者
爱旅游的icy
武则天对权力十分敏感,当皇帝当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女皇帝,李显力排众议武则天归葬皇陵,实际上是有两层考虑,一方面武则天是当时的合法,即便李唐皇室再不认可,武则天称帝十多年,以及之前经历了数十年的政治斗争,都是不可抹去的。对武则天来说,能否在执政末期自愿的将皇位还给李唐,在狄仁杰生前的劝说下,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如此的话,李唐皇室如何在唐王朝内部立足,所以即便武则天愿意归还皇位,但也必须有李唐亲手夺回,哪怕是走一个过程,但是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这是一场对于当朝皇帝的政变,对于皇权的维护,无论是武则天还是李唐都是一条战线上的,所以武则天必须要以正规的过程进行安葬,以弱化神龙政变的影响。
此外,将武则天归葬皇陵,武则天的首选身份是什么?是皇帝还是皇后?可以说,无论是李显还是武则天本人都把首选身份定为皇后,而不是皇帝,有很多政治考量的,一方面是武则天认可自己归还皇位,另一方面,李唐也认可武则天的这种政治做法,也肯定政治功绩,在我们现在来看武则天,无疑是唐朝的皇帝,但是在当时武则天是大周王朝的皇帝,跟唐朝可没有半点联系。
这在政治上影响是很深远而重大的。如果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下葬这就说明了武则天和李唐王室愿意将武则天的身份定位为大唐王朝的皇后,在政治上是一个政权,在家里是一家人,毕竟当时武则天的力量还有很多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并且也手握军权,此外数十年的武则天也有自己的势力,以及依附于武周王朝的利益群体,这么做也表明了李唐王室对于这种力量的一种妥协。
那些反对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他们更多的想到的是武则天,并不是大唐王朝的皇帝,甚至他们想在武则天死后为武则天翻案,要把武则天做成一个非法篡位的乱臣贼子,以此对武力量进行报复,并且不承认在大唐王朝内部还存在十多年的大周王朝,更多的就像是一些职业官僚和职业书生,为了报复丝毫不顾及大局的一种状态。
这种人在什么时候都是大多数,但是政治考量很多的时候不在于输赢,而在于妥协,这种妥协不是软弱,而是维护整个大局的稳定,还有一些人也反对武则天归葬皇陵,他们认为武则天是唐太宗以来第二个最杰出的皇帝,应当以正统的皇帝身份下葬,而并不是以大唐皇后的身份下葬,自然也不可能得到政治上的认可。
伤心yue
答应很简单。李显如果不让武则天归陵和皇后身份,就直接否定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只有确定武则天皇后地位,才能认定他自己的嫡子身份。汉宣帝刘询继位,就追封曾祖母卫子夫和祖父刘据的身份,自己才具备合法性。
felixlol
武则天被迫退位后,她儿子李显当了皇帝,把国号改回了大唐,武则天死时留下遗言,要和自己的丈夫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并立无字碑,但很多大臣都反对,因为武则天篡唐建立了周朝,往大说是篡国,往小了说背叛了丈夫,而且作为女人,私生活却是不堪入目,但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母亲,古代以孝为重,老母亲的遗言又不过份,又不影响他的统治,还能成全他的孝名,所以力排众议全了武则天的遗愿。
~自由飞~
那些回答武则天雄才伟略的的。实际上都回避了楼主的问题,我来试着解答一下。
虽然唐睿宗李旦得位艰难,而且数次差点被武三思弄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旦终究还是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皇位不管怎么说,不管你说是多少臣子奋斗一生,还是多少士兵有血有泪,才让你坐上了皇帝大座。
但是说到底,这个皇位是从武则天手里传到了你手里。
那么你承不承认武则天得位正当?
如果你不承认武则天得位很正。那么你的得位同样不正。那么你凭什么压制其他皇族,让他们好好效忠你?你口口声声骂武则天是妖后,那么你的皇位居然是妖后传给你的。你BB什么?
得位正不正,这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袁朱棣。朱棣为了洗白自己,连亲妈都不认了。改认马皇后为亲妈。而且为了显示自己的皇位是得位很正的,从不说建文帝一句坏话,为什么?因为你朱棣的皇位是从建文帝手里拿来的,如果你把建文帝骂的一文不值,那么你的皇位岂不是也是一文不值?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早年的时候,提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然而登上帝位之后,他就改变了口风,一直奉元朝正朔。说自己曾经也是元朝子民,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
你朱元璋的帝位怎么来的?你不说你自己是继承自元朝,难道说自己的帝位是宋朝韩林儿传给自己的?韩林儿自己都来历不明,算哪根葱都没人知道。这话说出来谁信?那如果你的皇位是从元朝那继承来的,你认不认元朝的正统帝位?
当然得认啊。
至于楼上说的,武则天雄才大略,安定天下,轻徭薄赋。这些其实都不是重点。王莽是不是改革?认王莽了吗?当然不认啊。
朱祁钰是不是抵抗瓦剌侵略的好皇帝?而且重用于谦,是不是好皇帝?是啊!
那朱祁镇为什么复位之后不认朱祁钰,还禁止朱祁钰进入皇陵啊?
当然不认啊。如果朱祁镇认了朱祁钰,岂不是啪啪啪打自己脸,你说朱祁钰是好皇帝,那你他么凭什么复位?朱祁镇当然不能说自己复位时朱祁钰把皇位传给了自己,而是从老爹手里传下来的。
笨笨di柒柒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在她主政期间,杀戮不断。在登基后的第八年,武则天下达了一道旨令,禁止屠牲畜,禁止捕鱼虾。法令一经颁布,全国哗然。禁屠,就是要大家统统吃素,没办法,大家只好偷屠、偷食。有一次,娄师德去基层视察工作,地方官员考虑到宰相大人长途奔波,十分辛苦,便特地准备了一锅羊肉招待他。
娄师德见有肉吃,心中自然高兴,但他还是故作惊讶地说:“难道你不知道陛下不准杀生吗?”地方官说:“大人敬请放心,这不是杀死的,而是狼咬杀的。”娄师德笑着说:“哦,这样啊,那不犯法。”于是,他举起筷子,大块朵颐。不一会儿,又上来了一道鱼,娄师德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地方官说:“还是被狼咬死的。”娄师德佯装生气地说:“你这个‘二百五’,狼怎么会下水呢?你应该说是水獭咬死的才对啊。
说笑之间,盘中的鱼只剩下一个骨架。后来,这件事让武则天知道了,很多人以为娄师德要倒霉了,但出乎意料的是,武则天只是一笑置之,并没有责罚他。还有一次,左拾遗张德的老婆生了孩子,为了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张德偷偷地杀了一只羊。有个叫杜肃的人竟然把这件事告到了武则天那里。人们私下议论,张德这下摊上大事了。张德也吓坏了,他跪伏于地,头上直冒冷汗。武则天问:“听说你家喜得爱子,可有这事?”张德颤抖着说:“托陛下的福,添了一个男孩。
武则天又问:“那你家宴席上的羊肉是怎么回事呢?”张德知道推脱不过,只得叩头请罪。哪知武则天格外开恩,说了一句非常温暖人心的话:“我禁止屠宰,是吉是凶,难以预测。但你邀请客人,也该有所选择啊。”随后,武则天拿出杜肃的告状信给他看。在武则天的眼里,偷吃羊肉,不过是小事一桩,只要认识到错误就行了;而出卖朋友则是人品问题,十分严重,不可原谅。或许这就是武则天的高明之处,驭人,先驭其心。
weiping
有些人死了她的影响力却还没有消失,武则天就是这样的例子。她对李唐子孙带来太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李显不得不遵从她归陵的遗愿。
公元705年12月16日,霸占李唐江山数十年的女帝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李氏家族终于得到解放。
站在皇室的角度,武则天显然是罪无可恕的逆贼,她不但篡唐立周,还肆意杀害李氏子孙,使得后者几十年内抬不起头了。
既然武则天病逝,按理来说这些李氏子孙会将曾经受过的侮辱全部还给她,可为何唐中宗李显要力排众议,将武则天归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呢?
(武则天剧照)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李显对于武则天的深切恐惧
都说“虎毒不食子”,然而这种规律并不适用野心勃勃的武则天。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共孕育了四个儿子以及两个女儿,长女安定公主死于襁褓之中,相传是武则天亲自动手,为了陷害当时的王皇后;次子则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也是李隆基的姑姑,她深得武则天宠爱,可惜后来野心膨胀被李隆基处死。
长子李弘,据说是被武则天毒杀;二子李贤被武则天活活逼死;三子李显也就是后来唐中宗;最小的儿子李旦后来也做了皇帝,庙号为唐睿宗。
李显身为武则天的儿子,不但没有享受到母子情深的乐趣,反而每天过得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哪一天暴毙。
(李显剧照)
唐高宗李治驾崩了,李显继位,他非常宠爱韦氏,不但将其封为皇后,还打算让老丈人韦玄贞担任侍中一职,这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这让李显非常生气,他认为自己是九五至尊,就算将整个天下给韦玄贞也不应该有人反对。
事情闹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一看李显打算培养自己的势力,顿时就不乐意了,于是在她的一手操作之下,李显只当了55天的皇帝就被贬为庐陵王,和韦氏一同被囚禁于均州。
身为皇帝居然被人轻易废黜,试问李显能不害怕武则天吗?
然而武则天给李显带来的恐惧远远不止这些。当初他的哥哥李弘、李贤先后被立被太子,又先手死于武则天之手,如今自己被废,李显觉得死期已经不远了。
尤其是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后,朝中很多人不服气,英国公徐敬业、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更是相继起兵,打算捍卫李唐的江山,而他们打出的旗号就是“匡扶庐陵王”,这让李显对于武则天的畏惧更甚了,整日疑神疑鬼、惶恐不安。
(武则天剧照)
最让李显崩溃的还是“奶奶逼死孙子事件”。众所周知武则天喜欢养男宠,而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就是武则天晚年最宠爱的男宠,对于这种见不得光的事情,武则天虽然喜欢做却又讨厌别人说三道四,因为几乎所有人对此都选择性忽视。
然而终究还有人越了雷池。公元701年,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与妹妹、妹夫在私底下谈论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的事情,事情传到武则天耳朵里,她难羞成怒,命人将三位参与者用乱棍活活打死(另一种说法认为是逼迫他们自尽)。
在这过程中,李显根本不敢替他们求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女儿、女婿死于非命,其中的痛苦煎熬恐怕只有李显一个人能体会到。
这件事情以后,李显对于武则天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以至于后来崔玄暐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将皇位禅让给李显,可哪怕大局已定,李显仍然迟迟不敢出来主持大局,可见武则天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李显才会力排众议,遵照武则天的遗愿,让她回归乾陵,如果不这么做,恐怕李显在夜里很难睡个好觉,武则天已经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了。
(李显剧照)
二、抑制五王的势力
执政后期,武则天因为年事已高常年卧床养病,这使得她对于朝政大权的掌控力逐渐变弱,那些一心想着光复李唐皇室荣耀的大臣开始蠢蠢欲动。
公元705年,崔玄暐、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五人找准机会发动“神龙政变”,将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杀死,并且逼迫武则天退位给李显,然后重新恢复大唐国号。这五人因为拥立有功全都被封王,因此这场政变也被称为“五王政变”。
武则天死后,这五王就从大功臣变为李显需要提防的对象,要知道神龙政变以前他们的势力本来就不小,因为拥立之功他们的地位又更上一层楼,这已经威胁到李显的统治。
而让武则天归陵就是李显抑制五王势力的手段。因为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曾纠结,到底是将皇位传给武氏子孙还是李氏子孙,后来狄仁杰等人极力劝说她才做出决定将李唐的江山归还,她命人秘密召回庐陵王李显,并在不久后将他立为皇太子。
也就是其实按照剧情发展,哪怕没有神龙政变,皇位也会落到李显的手中,五王逼迫武则天退位只不过将结局提前一些罢了。
因此李显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就是想要让世人明白,自己能够当上皇帝是因为武则天的“禅让”,而不是五王他们发动的革命,进而从本质上削弱五王的功绩,抑制他们的势力。
(神龙政变剧照)
三、李显感念武则天的母子之情
尽管武则天无情,可李显却做不到无义,对于这个曾经生育自己的母亲,他内心一直埋藏着一丝真情实感。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搬到上阳宫居住,曾经喜好装扮的她因为心灰意冷再也没有装扮自己的心思。有一天李显前往上阳宫探望武则天,看到后者面容憔悴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武则天对李显哭诉道:“我把你接回来就是想让你继承皇位,可是那五贼贪功,让我沦落到这种地步”。
闻言李显泪流满面,立即跪地谢罪,这一次见面让母子之间的芥蒂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几分母子情深。
武则天临死前留下遗诏,希望自己的谥号由“则天大圣皇帝”改为“则天大圣皇后”,换言之就是希望能够以李家媳妇的身份回归乾陵。
此时李显对于武则天的怨恨已经基本消除,身为儿子他自然应该满足母亲最后的遗愿,况且武则天主动归还李氏江山的做法也让李显大为感动,因此在母子之情的驱动下,李显还是允许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武则天剧照)
执笔君言总而言之,李显力排众议满足武则天归陵的遗愿,主要是他对武则天的恐惧深入骨髓、感念后者的母子之情,同时想要借助这个方式削弱五王的势力。
武则天死前呼风唤雨,死后还能享受这样的待遇,这一辈子过得可真是值!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阿腻
李显曾经力排众议才让武则天归葬乾陵,显然是与当时的情况不符的。因为武则天死后,主持大局的还是唐中宗李显,而在朝中具有一定势力的武三思,同样主张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真正提出反对的,也仅有严善思,而且并没有更为强硬的理由来反对,仅是拿“礼数”说事。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而且曾把李唐的江山改为武周,使百姓一度只知有周而不知有唐。直到武则天晚年时,宰相张柬之等人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传皇位给太子李显,才算是彻底恢复了李唐的江山。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使得最终稳固了唐朝的江山。然而,不久武则天病重,离世前曾对李显说,要去掉自己的皇帝尊号,死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中宗李显也当即答应了。
不过,到武则天死后,却有人提出反对,并不赞成将她与高宗合葬。这个人就是严善思,时任给事中,为从五品官。不过,尽管严善思为从五品,在唐朝官职中给事中也算是却是握有一定实权的,其意见也不容忽视。
严善思反对的理由,是天元房录葬法有“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的说法。他认为,唐高宗是尊者,已经先行安葬,此时再打开墓葬,将武则天埋入,无异于是惊扰高宗,是不合符礼数的。
与严善思不同,武三思是极力支持的,他认为应该满足武则天的这个愿望,而且武则天去帝号后,与高宗合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最终,原本就倾向于听从母亲安排的中宗李显,还是赞同武三思的主张,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所以,武则天临终时的遗愿,在其死后执行起来也并没有特别受阻,唐中宗、武三思等人,还是将这位传奇的女性与她的丈夫高宗李治合葬了,也算是功德一件,有了个圆满的结局。
明天我将在哪里
李显同意武则天归陵,与自己的父亲李显合葬,看似是一个儿子单纯的孝心,但实际上却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一些。
说起李显和武则天母子之间的这点破事,恐怕就得从李显出生时开始说起了。
众所周知,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早年其实是李世民的才人。不过武则天和李世民岁数相差的实在是有点大,完全就是两辈人。在宫中期间,武则天对已经老迈的李世民没多大兴趣,反倒对李世民的三儿子李治,观感颇佳。
李治和武则天的感情萌芽,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再后来,李世民病逝,按照当时唐朝的规矩,身为前朝女眷,武则天只能去感业寺出家,做了一个尼姑。照理来说,这段感情到这儿也就应该戛然而止了。毕竟武则天是老李的女人,李治就算再怎么喜欢,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去抢老爹的女眷。
但就在这个时候,宫里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武则天的命运。
当时宫里有两个女人最为强大,一个是身为皇后的王氏,一个是作为贵妃的萧淑妃。王皇后是个比较严肃的人,所以李治不大喜欢她,倒是对萧淑妃情有独钟。王皇后一看,这不行啊!你已经是贵妃了,再这么宠下去,还不抢了我的位置?但是论争宠的手段,王皇后又不是萧淑妃的对手。所以没法子,王皇后只能去找外援,希望再给李治找几个女人,给萧淑妃找几个敌人,分摊一下自己的压力。
最后,王皇后就找到了武则天。
王皇后还是比较懂李治的,知道武则天算是当年李治的初恋,也知道武则天哪怕做了尼姑,李治还是会偶尔去看她。从古到今,所有男人,大多是对初恋无法拒绝的,李治也不例外。不过,武则天这个尼姑身份,倒是个问题。但这对于王皇后来说,倒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直接弄了道遗旨,说让武则天还俗是前朝的意思。就这样,武则天就光明正大的离开了感业寺,再次回到了皇宫。
但是,王皇后忘了一点。
敌人的敌人,未必就是朋友,有可能是所有人的敌人。
论起争宠的手段,武则天比当时后宫里所有女人加起来,都强上百倍。而且,根据历史上的蛛丝马迹推算,武则天应该是在感业寺做尼姑的时候,就已经怀了李治的孩子。
入宫之后的武则天,很快就抢走了李治对后宫所有女人的兴趣,真正做到了三千宠爱于一身。
再之后的几年,就是狗血的宫斗剧了。反正结果就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双双败北,武则天成功上位,做了皇后。
被册立为皇后的武则天,此时已经给李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但是就在刚刚被册立为皇后之后,武则天又怀孕了。这个孩子,就是李显。
显庆元年,李显出生。
少年时的李显,虽说是皇帝的儿子,而且还是皇帝的嫡子,但肯定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做皇帝。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头上还有俩哥哥,也都是嫡子。
但世事有时候往往是很巧妙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发生不了的。
李显的大哥李弘,在武则天上位之后不久,就成了太子。要说李弘这个人,也真算是一个不错的太子。做太子期间,声誉颇佳,颇受朝野赞誉。但唯一的缺点就在于,李弘寿命不长,二十四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李弘的死,对于唐朝历史来说,绝对是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此时身为皇帝的李治年事已高,而且经常有头疼的毛病。如果李弘不死的话,后面多半要让李弘开始打理朝政,武则天接手朝政的时间就会很短,权力欲望说不定也就不会那么强,更不会发生后面很多事情了。
但是李弘死了,所以一切都变了。
李弘死了之后,大唐的日子还得接着过。好在李治儿子比较多,再选一个也不是很麻烦。所以按照顺序,李治和武则天生的嫡次子李贤,就顺利上位,做了下一任太子。
但是,李贤上位之后,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母亲武则天强大的权力欲望。
因为李治有头疼的毛病,武则天这时已经开始替李治处理朝政。开始接触朝政之后的武则天,权力欲望开始越来越强。
如果我有至高的权力,当年就不用被迫嫁给一个老头子;
如果我有至高的权力,后来就不用去出家做尼姑;
如果我有最高的权力,天底下所有的一切,都会任我索取。
但是,当武则天从幻想回归现实之后,却发现,自己如果想要取得最高权力的话,面前却有两个强大的挡路石。
一个是自己老公李治,一个是儿子李贤。
老公肯定是不能动,因为老公是自己拥有权力的基础。而且看李治这样,估计也没几年好活了,肯定会死在自己前面,所有没有必要去斗。但是儿子就不一样了,李贤还很年轻,而且很有主见。这要是将来当了皇帝,还不立马把自己这个老娘抛得远远的?
为了权力,那就接着斗吧!
于是,宫斗经验丰富的武则天同志,终于将斗争的矛头,转向了自己的儿子。接下来的几年里,这对本来血脉相连的亲母子,开始因为权力之争,彻底分道扬镳。
最终,李贤输了,输给自己的亲妈。输掉的后果,就是太子之位被废,远远滚去巴州做一个普通人。
不过,虽然斗倒了李贤,但是武则天距离最高权力,还是差了一步。因为此时李治还在,武则天不可能直接把李治杀了,然后自己直接做女皇。那样的话,估计还没等她登基,整个长安城就都造反了。
但这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扶一个懦弱的儿子上位,自己在后面操控不就好了?
所以,本来只是老三的李显,就这样被一个天大的馅饼砸中了,成为了又一任太子。
虽然成了太子,但有之前自己二哥的前车之鉴,李显倒也比较聪明,没有和自己老妈正面较量,而是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乖巧儿子,只等老爹挂掉。三年之后,这个机会来了。公元683年,李治终于死了,李显这个原本和皇位不可能有关系的三儿子,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登基之后的李显,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开始向自己的母亲发难。当时李显企图以自己老婆韦氏那边的亲戚为基础,再组建一个外戚党,和武则天相抗衡,然后一步步收拢权力。
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办法只是理论上可行,李显唯一错估的,就是自己老妈的实力。
臭小子,敢和你妈我玩心眼,你还嫩了点吧?
察觉到李显心思的武则天,迅速做出了反击。最终,上位55天之后,李显直接被废,从皇帝变成了庐陵王。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立老四李旦为帝。李旦和之前的三个哥哥都不一样,是真的一点能力都没有。在武则天手里,做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傀儡皇帝。
李显被废之后,开始了他被囚禁的生涯。这段日子,应该是李显人生当中最为黑暗的日子了。昔日那些效忠于他的人,全部弃他而去,只剩下一个媳妇还跟着他。而且还需要时刻担心,老妈会不会再狠狠心,直接让人宰了自己。
老四李旦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之后,到了公元690年,终于成功甩掉了皇帝包袱,将皇位让给了武则天。就这样,武则天抢过了自己儿子的皇位,终于登基,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掌权期间,各地李姓宗室最开始也有所反对,但后来都被武则天屠戮殆尽。老李家开创的大唐江山,就这样渐渐变成了老武家的江山。不过,武则天终究是一个女人,也会衰老。
年老之后的武则天,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以后的天下,到底要交到武家手里?还是李家手里?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武则天很久。不过后来,有个叫狄仁杰的男人(就是电视剧里天天问‘元芳你怎么看’的胖子),问了武则天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让武则天彻底下定了决心。
当时狄仁杰的问题是:陛下觉得,到底是侄子亲呢?还是儿子亲呢?反正我只听说过儿子给娘立牌位的,没听说过侄子给姑姑立牌位的。
正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武则天当时想了想,觉得好像是这个道理。所以最终,武则天决定,还是让儿子做太子。最开始的时候,武则天是让老四李旦做太子。不过李旦大概是真的吓破了胆,实在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坚持将太子位让给李显。武则天后来觉得李显其实也还不错,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公元698年,在被囚禁15年以后,李显被从房州接回了长安,再次成为了太子。
历史,有时候真的是比戏剧更加离奇。
再次成为太子后,这次李显变聪明了,再也不和自己老娘拧着来。反正大体上就是装一个孝顺儿子,怎么能让老娘开心就怎么来。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相当老迈,不再是那个可以斗倒所有人的女皇。暮年时的武则天,重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而且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搞得朝堂上乌烟瘴气。
这里要多说一下张易之、张昌宗这对兄弟。两人才能一般,但长得确实很帅。武则天登基之后,觉得历史上男的皇帝大多三宫六院,自己作为女皇帝,是不是也应该潇洒一下?于是武则天就开始广选男宠,真的开始找男妃子。最终,这哥俩因为长得帅,成了女皇陛下的男宠。
不过,既然是男人,那可以做的事情自然就多了。除了取悦武则天以外,两人还可以把持朝政。两个男宠把持朝政,这种事情,也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过这哥俩虽然掌握了权力,但本身能力实在是有限,根本不足以压服众人,反倒是让大家对他们哥俩的怒火越来越强。
公元705年,武则天因为病重,已经难以走出迎仙宫。这哥俩作为近侍,就成了唯一能够见到武则天的人,自然也就成了武则天的权力代言人。但就在这哥俩权势达到顶峰的时候,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直接发动了政变,以拥立太子李显为名,带兵杀进宫去,处死了这两兄弟,史称神龙政变。
虽然处死了这哥俩,但武则天他们肯定是不敢动的,毕竟武则天是真正的皇帝,而且此时武家在朝中势力极大,不输李家。武则天见到这一幕后,自知自己已经无法再掌控朝局,于是便将皇位再次还给了李显。
十个月后,武则天在长安上阳宫去世。去世之后,按照武则天的遗愿,李显将武则天和自己老爹李显合葬。当时反对这事的人其实很多,甚至几乎可以说是满朝文武都反对这件事,毕竟武则天和李治都做过皇帝。但在这件事上,李显却难得强硬了一次,坚持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
李显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李显是通过神龙政变,才迫使武则天交还的皇位。但同时,在神龙政变以前,李显就已经是太子了。只等武则天挂掉,他就能顺利上位。
但神龙政变的发生,则给李显出了一个选择题:你的皇位到底是哪儿来的?
如果是神龙政变的作用更大,那就意味着李显必须重用之前发动政变的五个人。一旦重用这几个人,极易再次分去李显手里的权力。
而如果是从武则天手里顺位继承了这个皇位,那就没必要重用这五个人了,可以弱化掉五人发挥的作用。
所以,李显最终选择将武则天与他爹李治合葬,以此告诉天下:我的皇位,是从我妈手里顺位继承来的,不是通过政变得来的。
其次,中国古代一直讲究一个孝字。不管武则天之前做了什么,她始终是李显的生母。如果在武则天死后,李显对武则天进行清算的话,那李显最后肯定要落一个不孝的名声。
作为皇帝,李显如果有了不孝的名声,以后皇位就不可能坐得稳。所以,李显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去清算武则天的。而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除其帝号,无疑是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
第三,武则天虽然去世,但当时武家在朝中依然势力极大。如果李显将武则天和李治分开下葬,等于是在告诉天下,这俩人是两个时代,分别都做过皇帝。这样的话,武家和李家就会再次站到对立面上,最后肯定会演变成你死我亡的冲突。
李显没有把握彻底铲除掉武家,所以自然不可能做这个选择。
不管出于何种考量,李显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固朝政,稳固自己的地位。说到底,李家这几十年的动乱,不管是妈妈斗儿子,还是儿子斗爹,本质上还是为了争权夺利罢了。
皇家的日子,有时候过得还真不如老百姓。
topfelix
李显杀了生母武则天的两个男宠二张兄弟,却发现皇帝更难做了,所以,他必须把武则天归陵。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的身体越来越差,李显能否顺利继位产生了变数。这个变数就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因为这兄弟两个很担心自己的小命不保。虽然这俩兄弟也不傻,知道培植自己的势力,笼络了很多人。
但是这些人却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比如武则天的家族,侄子武三思之流。李显神龙政变登基之后,他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的就靠上了李显。
再比如宰相张迥秀,这个人,是通过武则天把他指派给二张兄弟的母亲臧太夫人为情人,才当上的宰相。这样的人为了升官发财都不惜出卖自己,当上了宰相更是贪婪无比。
在万安山修建兴泰宫的过程中,这位宰相因为使用质次价高的建筑材料,被发配出京。
这两类人占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势力”的绝大多数,剩下的就是他们的兄弟亲族了,那也是只能跟着沾光,帮不了忙的人。
但是,朝中盯着他们的人可不少,御史中丞宋璟就是一位。倒张一派用飞书(又称揭帖,就是传单)揭露了张氏兄弟曾经找人看相,并且看出了张昌宗有帝王之相的旧事。
宋璟立刻就盯上了。武则天回护自己的情人,说他们已经告诉自己这件事了,应该算自首。宋璟不乐意了,说他们是知道有飞书揭露这事之后才告诉的武则天,怎么能算自首呢。
这里多说两句,一个是观天象,一个是所谓帝王之相,什么头顶有紫气,出生时泛红光之类,都犯着人主的忌讳。所以张氏兄弟才这么紧张,而宋璟他们也能够拿这种事来扳倒张氏兄弟二人。
要知道巫蛊之祸,小小的木头人都逼得汉太子刘据自尽,可见这种事的杀伤力。
所以,宋璟才能理直气壮的要求直接杀掉张昌宗。
虽然最终武则天动用了皇帝的特权赦免了张昌宗。经此一事,张昌宗兄弟两个可是知道倒张势力有多么的想除掉自己了。
恰在此时,武则天的身体越来越差,张氏兄弟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来源于武则天,所以趁着武则天病重,而身边又只有他们兄弟二人伺候的机会,开始隔绝中外,干涉朝政了。
他们的举动,立刻引起了太子一派的警觉。两派之间本就形同水火,就差刀兵相见了。太子一系很担心张氏兄弟会趁机孤注一掷,做出废太子或者是除掉太子一系势力的事情来。
所以,没法再按部就班的等太子李显登基了,必须先动手。那么既然用国家律法不能撼动兄弟二人,那就干脆直接肉体消灭。为了避免来自武则天的处罚,似乎,应该搞一次政变,让武则天退位算了。神龙政变,就这么开始策划了。
又是玄武门,只不过这是洛阳皇宫的玄武门。神龙政变当时的过程,看似很简单,就是从皇宫的北门玄武门进去,当场格杀了二张兄弟。
谁领的头呢?是八十岁才当上宰相的张柬之。
这张柬之还是武则天一手提拔上来的。当然也是狄仁杰和姚崇两位名臣,把他作为治国安邦,经世济用之才推荐给武则天的。
说起来武则天也真的肯唯才是举,张柬之当上宰相的时候就八十岁了。
按说张柬之应该对武则天忠心耿耿,这么大年纪了,也不该折腾了。但是显然,忠于封建传统,忠于李唐王室,在张柬之们的心中才是最重要的,超越了私人感情,超越了年龄的限制。
他们这一支力量比李唐王室的李旦,太平公主,甚至太子李显的目的都要纯粹。真的是不惜身家性命,也要维护宗法正统。
因为无私才能无畏,才能被各方所信任。
所以,负责皇宫安全,也就是直接保卫皇帝武则天的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才会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
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资治通鉴》
这位李多祚将军一靠过来,就相当于打开了皇宫的大门,并且控制了整个皇宫的防卫力量。
当然,只控制了皇宫,还是不行的,还得同步解决靠向二张兄弟的那些官员,还要防止因为皇宫出现异常而导致的整个东都洛阳是否会出现骚乱。
而皇太子李显的弟弟李旦,此时正执掌南衙禁军。可能大家不熟悉他,他正是未来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在神龙政变之前,也接替李显做过一任皇帝(684年-690年)。
李旦当然会支持自己的一母同胞的哥哥李显。他的任务就是控制官衙所在地的皇城,并抓捕二张的亲族和二张一系的官员。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神龙政变开始了。差点就功亏一篑!
问题竟然出在最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太子李显这里。他的任务,只是登高一呼,露个面而已。而且最大的受惠方就是他。也许是武则天二十多年的积威所致,负责接他到皇宫的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都到他家门口了,他却犹豫了,说这么做是不是对武则天太不孝顺了!
将士们当时就急了,这怎么能行呢?李显不出面,那他们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政变的名分,就是犯上作乱,就是师出无名,就会遭到严厉的处罚!以武则天的严厉,抄家灭族都是轻的!
其实也很难怪李显临事缩头,他那位母亲手段确实狠,在垂拱年间,也就是他弟弟李旦当傀儡皇帝的那几年,李唐王室家族几乎被武则天屠戮殆尽。
羽林卫的另一位将军李湛实在忍不住了,大喊:将士们拿身家性命来为江山社稷图谋,您要把他们放在火上烤吗?如果您实在不愿意,那您就自己出来和将士们说,让他们回家去吧!
李显知道自己不出来不行了,于是:
同皎(李显的女婿)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入 《资治通鉴》
要说武则天是真厉害,听到动静了,甚至看到众人围在她床前了,仍然镇定的问:
乱者谁耶?
众人回答,二张作乱,怕泄露机密,没向武则天汇报,就把两人杀了,死罪。
接着众人又赶紧把李显推出来。
武则天又点了点头:
乃汝耶?小子即诛,可还东宫!《资治通鉴》
意思是,哦是你啊,二张也杀了,你回东宫去吧!
虽然《资治通鉴》没有记载太子李显的反应,但我们大胆猜测一下,这位太子当时都有可能哦的一声转头欲走。
朝臣们是不可能让这件事情发生的,司刑少卿桓彦范回答:太子怎么能回去呢。昔日天皇(唐高宗)把他托付给您,如今都二十多年了,太子年龄也大了,天下归心,百姓心向李唐,您,退位吧!
可武则天哪是那么好打发的,她继续打量围在身前的人,蓦然发现了狄仁杰推荐,她已一手提拔上来的宰相崔玄暐(音:伪),又问:他们这些人是靠着别人爬上来的,你可是我一手提拔的,你怎么也在这里?
崔玄暐恭恭敬敬但是坚定的回答:这正是我报效您的大恩大德的方法!
武则天这才不说话了。
随着张家五兄弟相继被杀并悬首示众。神龙政变,结束了。
武则天移住上阳宫,第二天,武则天命太子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
二月初四日,复国号,唐!
神龙政变杀了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及其家族,其他势力都没受到冲击,中宗李显发现,这个皇帝,很难做。武则天是禅让,武氏家族当然没有受到冲击。
而李旦,太平公主在神龙政变中立了大功,反而势力有所膨胀。
帮助他复国的五位功臣分别是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被封为郡王,史称五王。
这五位又分别代表不同的势力。比如袁恕己就是代表的自己的弟弟相忘李旦。
怎么办?
其实,在武则天移居上阳宫还没死的时候,李显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对母亲武则天的评价非常重要!
这决定了自己皇帝的位子是不是稳当。一定要削弱神龙政变对他复位的影响。要让天下人知道,就是母亲武则天把皇帝的位子让给自己的!
所以,他把武则天的大周朝描述为是母亲武则天受命于危难之际,毕竟唐高宗驾崩的时候,一南一北的有人作乱。而这个大周朝,就是老太太替自己管了二十几年江山而已!
所以,他不仅恭恭敬敬继续奉养母亲,而且还给母亲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着权臣,每十天去拜望一下母亲,这可真是难得了。想想唐中宗的祖先唐高祖李渊退位之后是什么待遇吧。除了在深宫里生孩子玩,早就被李世民忘得一干二净了,还探望,不毒鸩而死就算不错了。
再者说了,武则天,可是大周的皇帝,不是李唐的太上皇,说起来算亡国之君了。亡国之君有这待遇的,想想刘禅,想想汉献帝,真的不能比。
武则天也挺“配合”的,老太太八十多了,还重病将死,却很清醒的留下遗旨:去掉皇帝尊号,称为“则天大圣皇后”,附庙,归陵!和唐高宗葬在一起,夫妻团圆!
李显当然同意要这么做,母亲以皇后的名义和父亲合葬,那他帝位的合法性就越强,神龙政变所起的作用也就显得更小,他这个皇帝也就不必太感激那些帮他复位的各大势力。
所以,李显力排众议,打开了父亲高宗李治的乾陵,把母亲武则天安葬进去,并,立无字碑。
了解了神龙政变的起因过程,以及对唐中宗帝位的影响,我们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要达成武则天归陵的原因!
我爱笨鸟
归陵就是把皇帝的陵重新打开,把武则天和皇帝合葬在一起。一般来说,皇帝死后皇后是不可以再打开皇陵把皇后合葬的,怕动了龙气。除非后葬的人地位比较高。李显力排众议这样做有几个目的:
一是体现自己的孝道,毕竟武则天是自己的母亲,养育了自己,古代帝皇都讲究这个孝道,如果做不到,那帝位也坐不稳,会被人说是无德。
二是刚登上皇位,总要安抚下原先武则天下面的人,总不可能一个也不用吧,一下子也找不到那么多人。再说武则天下面有才的也不少。
i'm ryan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位的真正女皇帝,她执政的时期恰是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期。虽然曾经为了权位也做过不少违背纲常的事,但是她对于唐代初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一个女人,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休养生息为盛唐奠定了较丰富的物质。这也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
2、稳定西北边陲,建立安西都护府,设立安西四镇,从而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
3、大力发掘各类治国理政的人才,政治清明。设立“殿试”和“武举”来招揽天下英才,为唐王朝的繁荣与发展储备了人才。
毛主席曾评价武则天为:“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所以,唐中宗李显才会力排众议将武则天安葬于乾陵,并立一无字碑,功过是非,任由后人去评说。
jojocaicaizi
武则天遗愿归葬乾陵一事极其可疑,试想她差点断送了李唐天下,又把李家的子孙杀得血流成河,还有何颜面去见死鬼老公李治?武则天最后埋进乾陵,很有可能是李显硬生生送进去的,毕竟只有这样他的皇位才更具合法性。
李显这一生都活在女人的操控之中。他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本来太子的位置根本落不到他头上,但因为大哥李弘猝死二哥李贤被废(后来被武则天逼着得自杀),他阴错阳差成了大唐的储君。在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一命呜呼,李显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帝。不过他这个皇帝却很窝囊,上有老妈武则天威压下有权臣裴炎钳制,基本等于是枚橡皮图章。
李显虽然性格懦弱又没什么本事,但也不甘心当个傀儡,想着通过扶持自己的势力,最后一举干掉老妈和权臣,于是他决定扶持老丈人韦玄贞。不过李显的算盘虽然打得啪啪响,现实却很残酷:老妈和权臣联手阻击,断绝了韦玄贞的升官之路。李显气急败坏之下口不择言,居然说:我是皇帝,就算把天下让给老丈人,那也是我的事儿!这种无脑的话,无疑是给武则天递刀,于是早就想搬掉绊脚石的武则天出手了,才当了55天皇帝的李显被废为庐陵王,搬到湖北监视居住。
李显被废后,他的弟弟李旦接着当橡皮图章,整天坐在皇位上看武则天的脸色。不过李旦比李显要聪明多了,感觉老妈已经准备好当皇帝,他马上宣布让位,同时上书武则天:全天下人都觉得妈妈您当皇帝最合适,我这个儿子更真心实意地让位于您,同时请允许我以后就改姓武吧!于是,则天大帝横空出世,成为李唐王朝的掘墓人、武周天下的开创者,并且用血腥手段镇压一切政敌,尤其李唐宗室内的反对派,更被她杀得血流成河。
李显本来就性格懦弱,眼看着武则天大杀特杀,心里害怕的不要不要的,感觉心狠手辣的亲妈说不定哪天就会要了自己的小命。他害怕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只要有朝廷的使者来,他就觉得是来催命的,于是也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就拿根绳子要上吊,幸亏他老婆韦氏比较镇定,夺过绳子劝他:上吊这事儿不着急,先搞清楚使者来干啥再死也不迟!李显就是这样战战兢兢地过了十多年提心吊胆的日子!
武则天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后来狄仁杰给她摆事实讲道理: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亲还是儿子(李显、李旦)亲?侄子能记得给你上坟吗?(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考虑到死后待遇问题,同时也知道天下臣民心多向李唐,于是决定立死后还政于李氏。在这个大背景下,李显在公元698年被接回了京城。
李显的归来让李旦兴奋到了极点。他接了哥哥的位置当了皇帝,一直就是傀儡;退位成了皇储之后,哪怕改姓武,老妈也像犯人一样监控他;他的两个老婆被老妈搞死了,他还要装得没事儿人一样……苍天啊大地啊,幸亏李显回来了,李旦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二话不说直接就把储君的位置让给了哥哥。李显也知道太子是个高危职业,但无奈他毕竟是哥哥,这个位子推也推不出去,无奈只能接了这个烫手山芋。李显由此惴惴不安,生怕老妈翻脸无情,所以用当孙子的态度去当太子!
李显畏武则天如虎,一门心思当孙子保平安,但随着武则天日益苍老,大臣们的投机心理却越来越严重:谁不想赢得恢复李唐江山的美名,又有谁不想赢得拥戴之功?于是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之时,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们发动了“神龙政变”,带兵冲进武则天寝宫,杀掉了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让位于李显。已经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奄奄一息,面对着儿子和大臣们的逼宫,已经无力回天,李显终于复辟成功。
武则天此后基本就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最终于公元705年的12月去世,根据史书的记载,她留下遗言“祔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意思就是牌位进入李氏宗庙,身体埋入李治所在的乾陵,并且去掉曾经的皇帝称号改称皇后。这其中有两点是比较可疑的,首先是去帝号一事,武则天以女子之身行千古未有之事,当了前无古人的女皇帝,以她的个性岂能不在乎这份荣耀,自动要求“去帝号”?其次是“归陵”,武则天双手沾满了李家人的鲜血,有何面目去见死鬼老公?
但这件事对李显的好处就很明显了:老妈虽然折腾了一辈子,但临死主动要求去除帝号葬入乾陵,证明她最终还是李家的人,而我李显则是正统性与合法性都毋庸置疑的李唐皇位传人,那些武周余孽赶紧洗洗睡吧,武周王朝就是个笑话!
毕竟在武则天最后的时间里,她已经不能自由表达真实想法了,李显完全可以自说自话!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Ms陈小亲亲
705年末,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临终留下去帝号,赦免萧王家族和归陵等遗诏。李显一一照办,从后世目光来看,一般先皇逝世所谓的遗诏,大多与新皇有关,不排除是新皇帝意志的直接体现,如果是这样,李显执行武则天归陵的愿望就理所当然了,本来就是他的意思。而从面上看,归陵既是母亲又是先帝的遗命,也需要完成,不然在孝道和名份上也不好看,何况其中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在武则天归陵一事上,中宗李显与朝臣进行了一番争论与角力,背后隐藏的是政治立场和权力取舍。比如给事中严善思就曾争辩说,男女尊卑有别,何况是尊者先葬,如果打开高宗的乾陵再葬入武则天,以卑位的人惊动尊位,于礼不合。并且陵园建成日久,再次打开动工,对合陵恐怕造成建造的后患,他提出在乾陵的旁边,更择吉地,取生墓之法,为武则天别起一陵。简单说,不赞成武则天归陵。中宗便敕令百官详议,由于皇帝坚持,最终还是将武则天“归陵”,将其祔葬于乾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君臣分派别争论时,都摆出大道理,引经据典大义凛然,私下却是政治路线和未来走向之争。在神龙革命之后,李显与老臣们达成一致,软禁武则天的同时,宣布改武周朝为唐朝,所以神龙年间这次宫廷政变称为革命,有革新的意味。李显在张柬之等人的推动下拨乱反正,这时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武氏族人怎么办?是用还是杀或贬?这个决定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归陵一事的交锋,就是这一路线的反映。(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神龙政变上位后的李显,对神龙功臣张柬之等五人虚封为王,并不委以重任,又加封弟弟相王李旦为护国相王、太尉,妹妹太平公主为镇国公主。这两人是皇亲,也是实权人物,在洛阳经营日久,有自己的一班人马。从后来李显死后事态的发展,可见其弟、妹在朝廷中的雄厚实力。远离政治中心多年才回朝不久的李显,需要各派的襄助,但绝不希望他们任何一家独大,所以他在大封功臣的同时,力排众议,破格追封韦后之父亲为王,并让韦后参预朝政,构建另一支政治力量,制衡和稳定政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还不够,李显全力推动武则天“归陵”,既是完成母亲遗愿,也让半路插入的武周朝和李唐王朝达成和解。李治夫妻的合葬,意味着对武氏家族的宽容,而这一点,在之前就有体现,李显结束流放回到洛阳时,决定和武氏联姻。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在当上皇帝后依然对武氏族人委以重任,引起张柬之等老臣的不满,风波又起,才发生了五王被废杀的惨剧,睿宗李旦能够复位,得益于李显这些政治布局落实得不彻底,有机可乘。并不能说李显从利用武则天归陵一事而衍生出来的铺排是错的。
水手辛巴德
他的母亲想做皇帝,他的妻子想做皇帝,他的女儿想做皇帝,唯独他自己,对皇位并不是那么渴望,他原本只想做一个闲散富贵皇子。
奈何造化弄人,皇位突然落到他的头上,又突然失去,他从一个原本不被寄予厚望的皇子,一下子站在权力顶端,可他尚未品尝到权力的滋味,就被他的母亲亲手拽下来,后来,又是他的母亲,亲手把他送上皇位。
这个仁慈的皇子,似乎一生都没有什么主见,比他的父亲李治还不如。这可能是因为,他从来也没想过,自己能成为皇帝,上面有两个能力出众的哥哥,皇位怎么看都不可能轮到他。
所以,李显从未把皇位和自己联系起来,他怎么敢?
而命运之所以弄人,却也正正是因为这样。正因为他的能力一般,性格软弱,武则天从未把他当做一个威胁,在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后,武则天扶持了这个三儿子,又把他当傀儡一样玩弄,却从未想过要杀死他。更在晚年病重之际,依旧把皇位还给了李显。
所以,李显的平庸和软弱恰恰是助他二次登基的必要条件。
当武则天弥留之际,留下了遗诏,给李显布置了三个任务:一是祔庙,二是归陵,三是去帝号。
根据旧唐书·本纪第六·则天皇后记载:
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这个遗诏说明武则天是完全听进去了狄仁杰对她的忠告,她知道自己只有让一切恢复正统才能得善终。
当晚年武则天因为继承人的问题犯难时,她的好基友狄仁杰苦口婆心地劝说武则天,应该把皇位给她的儿子,而不是她的侄子。因为,只听过子女供奉父母的,没听过侄儿供奉姑母的。
这样的意见,普天之下也只有一个狄仁杰敢对女皇说出口了,而女皇经过深思熟虑,她明白狄仁杰的苦心,也看清了未来局势的发展。
所以,在临终之际,她把李唐的江山还给李家人,自己也重新回归正统,成为李家的儿媳妇。
而李显,他终究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从来不是一个薄情寡义的帝王,他没有母亲那样冷硬的帝王之心。所以,他终究不能成为一个贤能的帝王。
但他却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他会尽力完成母亲的遗命。
不仅因为他是个孝顺儿子,也因为母亲的遗命对他的皇位稳固、江山社稷都是有好处的,武则天与李治合葬,说明武则天是李治的正妻,李显就是嫡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武则天去掉自己的帝号,称自己为皇后,那就说明武则天曾经称帝的历史被母亲亲手抹杀掉了,李唐的江山依旧是李唐的江山,是拨乱反正。
所以,李显为武则天扶灵,将武则天和李治安葬在一起,既是成全了他自己的孝心,也是为了江山稳固。
平庸如李显,也能看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尽管李显当皇帝确实是一般般,但是他疼爱妻女却是历史有名的。
因为,他曾经被武则天贬斥到房州,尽管他是带着100多个仆人去的,但是他依旧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女,无法让她们拥有尊贵的身份和奢华的生活,他对妻子韦氏说,如果有一天重见天日,绝不会辜负她。
李显是一个重承诺的男人,当他重新站上皇位后,他对韦氏和女儿几乎是以一种宠溺的心态来对待她们。
立韦氏为皇后,追封韦氏的父亲以王的称号,无视武则天的教训,让韦氏参与朝政,对韦氏和武三思的暧昧关系从不过问,甚至还在韦氏和武三思衣衫不整地玩牌的时候乐呵呵地坐在旁边帮他们数筹码,而他的小女儿安乐公主,甚至自己写了圣旨要父亲盖上玉玺立她为皇太女,他却连呵斥女儿一声都舍不得。
这样放纵妻女的行径,养成了韦氏和安乐公主骄纵跋扈的性格,而韦氏甚至起了武则天一样的心思,把持朝政。
面对妻女的胡作非为,李显除了无奈叹息却依旧无可奈何,这是一个皇帝最大的悲哀了。
他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ainvnv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下台并被迫下令让太子李显监国,第三天,武则天下令传位与李显,第四天 李显即位。
神龙政变之后,原本威慑天下的一代女皇看起来迅速衰老,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据唐统纪记载:及在上阳宫,不复栉沐,形容羸悴。上入见,大惊。这时候武则天不再重视自己的形象了,连李显见了都大吃一惊,但虽然是虎落平阳,但她并不像其他的亡国之君。
李显给武则天上了一个尊号叫则天大圣皇帝,每十天李显携百宫去看望武则天一次,在唐高宗赦令中将武则天定位一个救国家于危难的人,武周王朝只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变体,武则天既是慈母又是明君。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神龙政变十个月之后,武则天寿终正寝,死在了上阳宫仙居殿,她死前发布遗诏,要求归陵,去帝号,也就是要求去掉皇帝的称号,立为则天大圣皇后,葬入唐高宗的陵寝。
那对于武则天的遗嘱,唐中宗有没有执行呢?最终是执行了。但是过程比较坎坷,反对的大臣则多以为武则天不能归陵,夫为妻纲 夫妻二人尊卑有别,并且唐高宗陵寝已经关闭,重新打开把武则天放进去会惊动逝者,是为不尊重,但唐中宗坚决维护母亲遗愿,将武则天安葬在了李治的身边,历史上唯一一个安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墓。
那为什么唐中宗会力排众议,执意让武则天归陵呢?一、 神龙政变是一场“政变”主导人物也不是唐中宗李显,有很多有势力的大臣,包括张柬之、李显、太平公主,这样这场政变 功臣在这会让李显很难管理,所以为了让他继任的皇位有合法性,他强调自己是母亲的禅让,淡化功臣的影响力,所以他会力挺母亲,尽量满足母亲的要求。
二、 当然有亲情关系在,为凸显李显孝心方面也有关系。
当年武则天放弃侄子,将李显从房州接回来当太子,让李显很是感动,面对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风烛残年,身体虚弱,他也有恻隐之心,另外是武则天立他为太子,他才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所以李显肯定是尊重母亲遗愿的。
三、 武则天遗愿是改为则天大圣皇后,退居二线,也就是说她是唐高宗李治的合法妻子,又是皇帝的生身母亲,夫妻合葬,不就合法化了吗。作为儿子本着孝顺更应顺从母亲遗愿。
春天的风
要说母子情深,那肯定是骗人的。
武则天曾经差点对李显下杀手,而李显当年第一次当皇帝就放话了,宁愿把权力和江山给韦家人,给他岳父,也不愿意被武则天控制。
就这样,李显被废,过上了人不如狗的日子。李显后来重登大宝,不是武则天的恩惠,而是几乎全体大臣都要求这样,而天下民心所向仍是李唐,武则天这些年在他们看来也只是大唐的“职业经理皇帝”。
所以武则天临死之前,去掉自己的帝号,甚至,都不敢叫做天后了,把自己叫做“则天皇后”,神龙政变第三天后的武则天,就是唐中宗的母亲,当朝的太后,不是那个则天皇帝,而大唐的天,还是姓李。
背叛李唐,甚至颠覆李唐的武则天,能不能陪葬唐高宗,这是李唐大臣们讨论不下的问题,但是最后唐中宗拍板子:
“娘是我的娘,乾陵墓里是我的爹,我来决定。准了”!
看似孝心满满,实际暗藏玄机。
让武则天归陵,安定朝堂百官、外族之心武则天的遗诏是很有意思的:
则天崩于上阳宫,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皆赦之。”
自从成为了天后之后,狂傲起飞得不得了的武则天就没有这么软弱过。当年武则天称帝,她把他先祖全部追封为皇帝,这是在做什么?
现在有的史学家分析,武则天称帝只是为了帮两个不懂政治、性格柔弱的儿子保住政权,所以才称帝。
但人家武则天是追封父祖,当年那个追随过李渊的武士彟都被追封为昭安皇帝了,这还是为儿子在打擂?
不过后来她的确也认清大势了,去掉帝号,放过当年忠于李唐的诸遂良、柳奭等人的家眷。
说她是良心发现?
对不起,天家向来没有这东西。
是因为怕了,怕新李唐党会清算她,她这样做,为的就是图个好名声,儿子也不好对她下手。
当年要合葬乾陵,朝堂立马有人跳出来说不可以,是当时的给事中严善思,他是一个言官,他说高宗皇帝的墓门很复杂,神道不可以随便移动,而且如果天帝陛下(高宗)还挂念着武则天的话,就会在幽途相会,要是没有挂念,硬塞在一起也没有用!
很显然,严善思是倒武派的。
但唐中宗不能这样想,一旦真的倒武,那么对于武周朝的官员们,他又该怎么对他们?
好像狄仁杰,那可是为武则天出过力的,难道倒武之后,也要追责狄仁杰?
而且当年武则天改国号周,是文武百官,到外面跪着请命的,当时的波斯、中亚附属民族首领也请命,而且自己的弟弟李旦,也请命。
要是不遵守武则天遗诏,给她这个面子,那么大家都会以为李显你很明显就是对武则天有意见啊,对她有意见,也等于是我们这群官员有意见啊。
最重要的是,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也是武则天提拔的,这就太尴尬了。
所以,让武则天如愿,并且在后来认同她的皇帝地位,是为了安定大家的心啊。表示李唐皇帝不在意这个事情,为武则天卖过命也没有关系的,我们也承认武则天的地位,大家该干啥还是干啥。
李显此举是精明的,但也无奈,不过后来的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暴脾气上来,不停地追责他祖母武则天,这也是后来的事了。
遵循武则天遗诏,可以继续与武家和睦相处在李显的皇帝生涯中,三股外来势力很重要:
一是他老婆娘家,韦家。
二是她老妈娘家,武家。
三是大唐保李党,张柬之等人。
最初李显被废,想要通过韦家来抗衡武则天,后来又通过张柬之、敬晖等人提前夺得皇位,神龙政变后,李显这个帝位来得是轻松了,但是意味着他就会感激张柬之等人,并且信赖他们吗?
并不是。
感激或许会感激,张柬之一把年纪,八十岁的人带着剑跑进宫里,李显会感激他。
但是不敢给他权力。
因为张柬之这种人和他爷爷李世民安排的顾命大臣太像了,像诸遂良,不说远的了,他爹高宗安排给他的裴炎,他都烦得很。
于是,李显是要和武家保持好关系的。
在资治通鉴考异里,曾记载这样的一幕:
“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入见,大惊。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
武则天一哭一抱怨,就把当时的皇帝给吓得跪下了,可见这位母亲让儿子活得多没有尊严。但武则天的话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张柬之等五人在她看来是“贼”,同样的,她在暗示李显要用武家人来平衡五王,这个时候,她说的这些话是为李显好的。
所以后来李显听从武三思等人的建议,把张柬之五人给贬官,并且虐杀其中的桓彦范,都是李显默许的。
再到后来,李显还是坚信外戚势力而不相信忠臣。
很难想象他的脑回路是怎么样的,而且他的老婆韦后经过别人介绍,和武三思同床共枕,他也不生气。朝堂有人上书,说皇上你被绿了啊,你快阻止啊。李显也是微微一笑,表示了然于心:
“要想生活过得去,头上必须整点绿”
对于李唐皇家而言,武则天杀了他们皇族,对于大臣而言反而才是大仇,对于他们自己而言却不是,李显、李旦都是非常淡定的。
五王死后,李显无比倾向于自己老婆和自己的“好兄弟”武三思,但后来武三思死了,这股势力就失衡了。
公元710年的某一天,李显吃着老婆和女儿给他做的爱心糕点,立马毒死。
到头来得了个武大郎的下场,哦对咯,唐代还没有武大郎。
暴脾气李隆基:清算毫无压力李显的死是很憋屈的,全世界,除了他觉得自己不憋屈,谁都觉得。
这个时候,李唐等来了救星:临淄王李隆基。
武则天四个儿子,大儿子李弘很优秀,和当年李承乾有得一拼,但死了。二儿子也很不错,但是被武则天派人弄死,而李显、李旦,两个弟弟真的是个弟弟,一生都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之下。
靠他俩,光复大唐没希望了。
但是早年与武则天有杀母之仇的李隆基却是有希望。
当年武则天杀害李隆基生母,这份仇就结下了。李隆基是很讨厌外戚的,恨之入骨。
于是他发动唐隆政变,跳过李旦,直接把韦氏势力全灭了。
后来又把姑姑太平公主给灭了。
唐玄宗登基后,着力恢复李唐,力挽狂澜。
他强大在于自身,和李世民有点像,但缺点也有,就是喜欢利用太监,这一点他比不过他的曾祖父李世民。
武则天时代,当时天下耗资无数给她在洛阳立了一根棍子,名为“天枢”。
这个天枢浑身都是宝贝,高就有将近五十米,上面全是写着武则天的功绩,而这个天枢在当年也是世界地标之一。
可是对于李唐来讲,武则天这行为和把老李一家按在地上侮辱就是没区别了。于是唐玄宗这个暴脾气,立马让人把天枢给溶掉了,据说溶化都溶了一个多月。
而且唐玄宗就把武则天定性为“皇后”,没有什么天后之类的政治说法,就是把武则天定义为后宫。
所以,唐玄宗在位时,对武则天其实是有过清算的动作,但是很多东西,又是中宗朝、睿宗朝确立的了,他也不好做得太过。但这个毁掉天枢,的确证明李唐的血性的恢复。
这样一来,也算为他妈报仇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cjn0222
答案再不明显不过了,且听我道来.......
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太子李显联合宰相张柬之、原太子李旦、以及太平公主,在上官婉儿的内部勾结下,发动了以诛杀男宠张易之、张宗昌“二张”的政变,与此同时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复位。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神龙政变”。
从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开始,唐中宗李显宣布改国号为“唐”。全面恢复唐高宗时期的制度、宗庙、社稷、等等。这也就意味着,中宗李显全面推翻了武则天终其一生建立起来的“武周政权”。
而“神龙政变”后,武则天就被完全软禁了起来。然而母亲在监禁,他的几个子女却是在外面一刻也没有闲着:李显恢复了唐朝江山,四子李旦被封王,女儿太平公主和曾经的高级秘书上官婉儿也甚是活跃。
直到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晚,武则天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享年82岁。临死前,她颁布了她人生的最后一道遗诏:
祔(fu 读四声)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至此,这个奋斗了一生的女人的人生就此落幕。
那么对这这么一个曾经夺了自己江山的母亲,李显为什么最后要力排众议听其遗诏呢?
唐中宗李显在神龙政变后,立马封赏自己的弟弟李旦妹妹太平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尊母亲武则天。所以势必第一时间完成母亲的遗诏,祔庙、归陵!
大家可能觉得莫名其妙,不是他自己推翻的武则天吗?为啥又搞这一出呢?
实际上,李显这一招确实是别有用心!也可以理解!
你想,李显在当这个皇上之前是什么?太子啊!而且还是武则天亲自任命的。由此可见,他只有承认了武周政权的合法性,才能证明他这个太子之位的合理,也就能够合法的继承这个皇位啊!不然比他有实力的李旦凭什么臣服与他,人家也当过太子呢!
后来,李显为了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开始对“神龙政变”这一事选择性失忆,自己不提,也不准别人提。而对于母亲的武则天的态度,从逼供的夺位的儿子,变成孝心感天动地的孝子。
不断抬高母亲的地位,后面干脆承认了母亲皇帝的身份,称其“则天大圣皇帝”。
封建皇权是一种极其容易上瘾的东西,且成瘾性极高,一旦尝试,就会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很显然,李显就是其中一个!
END
读历史,说故事,有事没事,说点历史趣事,记得点赞哦~~
关注 历史苑吧,我们一起分享更多历史故事。
小黑羊
不论生死,李显仍十分畏惧武则天
在武则天成为皇后前后,她的权势就可以压高宗一头,即便高宗仍然是权力的主导者,但很多决策都是由武则天计划并实施的。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中,李显是最不出彩的一个,长子李弘宅心仁厚,颇受群臣推崇,次子李贤才华横溢,还曾给《后汉书》注释。然而李弘、李贤都曾挑战过武则天的权威,最后死于非命。
对重要的一条估计是保证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了,聪理论上讲,武则天是从李治手中接手的帝国的统治权,但实际上,武则天是将李唐王朝从中截断。类似于王莽建立的新朝,只不过武则天比较明智,在晚年再次还政李唐。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显是继承的武则天的衣钵,还是继承了李治的皇位?很显然,政变集团杀掉了张易之、张昌宗两位面首,逼迫武则天交权,最后拥立李显即位,换言之,李显的皇位还是来自武则天,并非李治。为了皇位的合法性,就必须要维护武则天统治的合法性,以便于保护江山社稷,不然谁都可以上去抢皇位,那天下不久乱套了么
今夕,何年
导致武则天下台的根本原因是发生在公元705年的神龙政变,神龙政变主要是五个主导的,这五个人分别是: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因为后来这五人被封了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为五王政变,这五个人以拥立李显复辟唐朝为目的,发动政变,杀死了武则天宠信的张易之、张宗昌兄弟。
在神龙政变之前,武则天由于生病不理朝政,朝政基本上交给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处理,这两人掌握了很大的实权,利用权力两人不断打击政敌,最严重的事件就是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和女儿永泰公主与女婿武延基因为在私下议论张易之和张宗昌兄弟,就被两兄弟进谗言而逼死,当时李显可是太子,连太子都保不住自己的儿子、女儿、女婿,可见张易之、张宗昌的权势大到什么地步。
神龙政变
不仅是李显怨恨二张兄弟,连朝中的官员也大多怨恨二张兄弟,而引发神龙政变主要有两个原因:
1、武则天已经年老,虽然设立了太子李显,没有立自己的侄子为继承人,但仍然是武周王朝,当时人心还是向往李唐王朝的。武则天并没有复辟李唐王朝的意思,他让太子李显继承的仍然是武周王朝,除非政变来改变这一决定。
2、武则天宠信的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插手朝政,打击异己,让朝廷其他参政官员感受到了威胁。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五人发动政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产生了直接矛盾,如果他们不政变除掉张易之、张宗昌,那么被除掉的就会是他们五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武则天被迫退位
李显虽然参与了神龙政变,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只充当了一个名义上的形象而已,神龙政变成功后,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五人成为最大的功臣,不仅被封为郡王,而且在朝中成功掌控政权。
李显即皇帝位之后,就是唐中宗,并没有重用这五位功臣,反而是重用韦后、武氏一族,李显在当太子的时候,为了自保,就大量结交武氏族人,并与之联姻,比如他的女儿永泰公主就嫁给了武则天侄子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李显的另一个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另一个侄子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所以李显其实与武家渊源很深,在打击张易之和张宗昌兄弟时,李显与武家是站在同一阵线的,二张兄弟被灭后,李显立韦后为皇后,韦后与武三思勾结,诋毁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五功臣,五功臣先后被贬官迫害致死,这一行为也得到了唐中宗李显的同意。
神龙政变发动人:张柬之
从唐中宗李显的角度出发,他不相信五功臣,他更相信的是自己的皇后韦皇后与武三思,所以李显也刻章主导了排挤五功臣,同时李显也因为重用韦后和武氏,导致韦后与武氏结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
李显为什么不能清算武家呢?
当年陈平、周勃等到吕后去世后,诛杀了所有吕氏族人,为什么武则天下台后,李显不清算武家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1、李显比较软弱,能力不够。
李显比较软弱,虽于母亲武则天的强势,他的一生都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之中,当了皇帝又被废除,当过两次太子,两次皇帝,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经历最为奇怪的皇帝了,当张柬之等五人准备发动神龙政变时,李显甚至害怕得不敢去了,还是靠别只抱上马才去。
唐中宗李显
在政变的当时,李显还是不足以应付武则天,武则天甚至要求李显回到太子的东宫去,李显不太敢说话,还是靠一同起事的大臣说话,最终才迫使武则天退位,一系列的动作显得李显较为软弱,能力也不够,他更没有胆识去铲除武氏族人。
李显甚至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不能控制,最终被韦后毒死,对于韦后的坐大,李显也是听之任之,韦后与武三思勾结,李显更是充耳不闻,不知道他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装作不知,无论如何,李显也是没有能力铲除武氏的人。
2、李家与武家因为政治联姻,关系错综复杂。
李显在第二次当太子时,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大肆与武家联姻,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武家人,与武家关系还算好,也不可能对武家动手。
韦皇后
武则天被迫下台后,还活一年才去世,下台之后,武则天就去除了自己的帝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的称号,并要求与唐高宗合葬在一起,李显答应了武则天,李显当政期间,给武则天的谥号是天后,后来又改成了大圣天后。
李显为什么要同意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在乾陵?
其实原因很简单:武则天是李显的母亲,唐高宗是李显的父亲,唐高宗已经安葬在乾陵了,让自己的母亲以皇后身份进乾陵不是很正常的操作,只不过武则天当了15年皇帝而已,李显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原本唐高宗之后的皇帝就应该是李显,但被武则天所废,虽然如此,也改变不了武则天是李显生母的身份这个事实。
李显
如果李显不同意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这说明服对武则天有怨恨,但是李显的皇帝之位来自于武则天,否则武则天就是否定自己皇帝之位的合法性,李显所处的处境非常尴尬,他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中身份最特殊的皇帝,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皇帝,还不是一个朝代。
李显同意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没有其他选择,他既不能否定武则天的身份地位,也不能怨恨武则天对待他的行为,李显只能顺应客观事实,选择将自己的母亲与父亲合葬,甚至为了显示自己母亲的尊贵,还在武则天去世四年后,将武则天的谥号定为天后,天后可比皇后高了一线,不久之后又改为大圣天后,显然又高了一些。
这些都显示了李显对武则天的尊重,毕竟是自己母亲。
开心麻麻
因为武则天的缘故,李显在政位上是出于一个被动的局势的,身为母亲为了权势,让儿子李显退位再回来登位,的确是有些尴尬的事情。并且武则天称帝算是谋朝篡位,按照正常来说是不应该再有入皇陵的资格。为什么李显却给了武则天这样一个殊荣呢?
唐中宗李显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因为母亲武则天的缘故,李显在位分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了皇太子,683年弘道元年登基成为皇帝,可是皇太后武则天却临朝称制,于是没一年,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到均州、房州等地。698年圣历元年,李显又被武则天召回洛阳复立皇太子位,705年神龙元年复皇帝位。
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在迎仙宫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在旁边伺候。后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和臣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就发动了神龙政变,武则天被逼禅位太子李显,然后武则天就搬到上阳宫去了。
根据记载,晚年的武则天“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可是在武则天退位搬到上阳宫居住后,却并没有从前的心思去费心打扮了,一度曾面容憔悴。李显去看望武则天的时候,看到憔悴不堪的武则天都感到非常的震惊。
武则天却并不在意,而是哭着和李显说:“我从房陵把你接回来神都,肯定是有意愿把天下托付给你的,现在张柬之他们却为了功劳,把我惊动到这里。”李显听完,也是一阵悲伤流泪,还跪下来“拜谢死罪”。所以对于武则天,李显是有愧疚之心的。
所以对于武则天的要求等,李显的恻隐之心就出来了,毕竟说到底还是母亲,虽然也有过错,可李显终究还是心善和遵礼法之人,所以也就完成了武则天的遗愿,在武则天病逝后将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
对于李显的做法,武则天的遗命有一部分原因,武则天希望自己可以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而对于李显来说是可以拒绝的,但是他没有。其实也可以理解,武则天知道李显的性子,所以利用了李显的恻隐之心,让李显对自己产生愧疚之心,然后就是李显也是个有孝心的人,对于母亲的要求,也不太好拒绝。
虽然武则天曾经贬谪自己,但是并没有赐死自己,也算是留有血缘亲情,所以李显心中也明白。而且父亲和母亲合葬,也是人之常情,李显也明白父亲李治对母亲武则天的感情,可能也是希望能有人陪伴李治合眠。也可以让自己在世人面前有一个好形象,为皇权的稳固也有一定的作用。
简言之,无论是孝心、遗命,还是其他政治原因,李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静香同学。
武则天和李显是母子,武则天众所周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废了李氏皇帝自己的亲儿子,按道理来说是大逆不道,死后不可能归葬唐朝陵寝的,那为什么李显力排众议让武则天归陵呢?
首先因为武则天老态龙钟后还是把皇位归于李显,还给了李氏家族;武则天刚开始准备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因为古代皇位不传异姓人,可是经过狄仁杰等老臣的劝谏,才打消了传位给侄子的念头,把皇位还给儿子李显,这点李显自然要感谢武则天。
其次是武则天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古代伦理道德至上,只有把自己的母后和父皇葬在一起,才能显示自己的孝心,这点李显是再明白不过了,武则天再不对也是自己的母亲,别人可以有非议,而自己绝对不能对母亲不敬。
第三就是即使武则天是篡位不正,但还有个身份还曾经是皇后、太后身份,即使不承认她曾经当过皇帝,也要承认她以前的皇后、太后身份,就凭这一点,也要把她归葬在唐朝的陵墓,这样才符合皇室人员的葬礼。
综上所述,这三点理由使李显力排众议,把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归葬在唐朝的陵墓。
viviyin
武则天称帝后,在立储的时候选择的是儿子而不是侄子,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无论如何,儿子总是比侄子要亲的,这个很好理解。但为什么武则天选择的继承人是庐陵王李显(唐中宗)而不是皇嗣李旦(唐睿宗)呢?
要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而且两人都曾做过皇帝,水平也相差无几。其实,原因就在于武则天考虑到了身后事。她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给武家留一条后路。武则天去世之前,留下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不要皇帝尊号了,她要重新做回皇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祔太庙。这是武则天去世前能想到的最好归宿,当然这对于后面的继位者来说却是一个难题。
我们知道当初武则天建立的是武周政权,说直白点就是篡唐了,这已经相当于造反了,被赶下台之后结局可想而知。但武则天硬是没有按照剧本来走,她算得上是善终,就因为后面称帝的是他的儿子,而且是庐陵王李显。武则天的遗制,李显完全执行,当然反对的声音一大片,赞成的声音实在不多,甚至相王李旦都未必赞成。尤其是武则天想和李治合葬,这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唐朝虽然实行的是帝后合葬,但在古代,夫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夫为妻纲,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倘若皇后先死的话,帝后合葬没有问题,按照制度合葬就是,但倘若皇后死在后面,这合葬基本就不可能了,因为在皇帝下葬以后,陵墓就会关闭,皇后就只能陪葬了,不能开启地宫来打扰皇帝的安息。所以很多人并不同意武则天与李治合葬。但是最终李显还是力排众议达成了武则天的归陵,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武则天和李显之间是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这是谁都抹杀不了的,无论过去有过多少矛盾,在武则天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做为儿子的李显都愿意为母亲做点什么,而且李显是有点可怜自己的母亲的,她强势了一辈子,在李显心中,武则天比李治还要让他畏惧,他是又惊又怕又爱武则天,但就是一位这样强悍的母亲,却被自己逼着下了台,失去了权力的武则天迅速的枯萎,生命一下子失去了颜色,身体上的变化尚且如此,心理又有怎样的煎熬呢?李显很同情自己的母亲,他愿意为他做点事。
其次,李显是很感激武则天的。这正是当初武则天选择李显为继承人的一个原因。李治去世后,太子李显继位,急于摆脱母亲控制的李显政治手腕太不成熟,做了不到两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开始了远离长安和洛阳的流放生活,这一去就是十几年,他以为这一辈子只能这样了,在偏僻荒凉之地死去。却没想到武则天居然把他接回了洛阳,并立为太子,他怎么能不感激武则天?而李旦则对武则天有恨意,李旦在李显之后称帝,却遭到武则天的软禁,只是个傀儡皇帝,不得不让位于武则天,又遭到武则天的打压,他这个皇嗣做得很窝囊。如果武则天让他做了继承人,他不可能感激武则天,更不可能善待武家。
再次,就是出于政治考量。这仍要说到武则天立李显为继承人的原因,李显被流放了十几年,和朝中大臣没有接触,重新回来后的李显势力是很单薄的,他能依仗的只有韦氏家族,这让他很被动。而我们知道发动神龙政变并不是李显的主意,实际上当初张柬之等五人联合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发动神龙政变,李显的作用仅仅是作为太子必须出现以显得政变是合法的。而且,神龙政变的目标是铲除二张,逼武则天下台只是副产物,李显一直都是被动的跟着他们走。
等他坐上皇位后,张柬之等五人封王,势力庞大,而太平公主和李旦也同时势力庞大,李显必须要弱化神龙政变来达到削弱这些势力的目的,如何弱化?只能是承认武则天皇位的合法性,武则天就相当于在李治死后,做了一个代家长,现在李显成熟了,她就主动退隐了。这样的她理应受到厚待。而且,李显对武则天尽孝也能抚慰许多老臣的心。新皇登基,不能立威,尽个孝也是不错的。
老娘
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吧!
武则天晚年特别宠爱自己的两个面首张易之和张宗昌,并且允许他两个参与朝政,引起了太子李显和大臣们的不满。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李显联合丞相张柬之和羽林军首领,在洛阳发动政变,杀死了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并让位于太子李显,因此,李显当上了大唐皇帝。
李显当上皇帝后,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武则天倒是很孝顺,可以说是让武则天安享了晚年。武则天也非常聪明,自请废除了帝号,恢复了唐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避免了忘国之君的悲惨命运,并要求死后归葬帝陵。
武则天死后,归葬帝陵的要求遭到朝中大臣们的反对,是李显采取了一种折衷的方式,答应为武则天立碑而不纪载功过事非,这样总算让做为皇后的武则天归葬到先皇李治的陵墓里。
因为如此,武则天的墓碑才成为了一通无字碑。
summersummer123
公元705年正月,唐朝宰相张柬之等乘武则天病重时发动政变,拥立被武则天废掉的李显复位,是为中宗。该年11月,一代女皇武则天终于病死洛阳,终年82岁。谁也不知道这位女皇在临终前出于什么想法而写下了奇怪的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顺)圣皇后。
唐朝大臣巴不得她去帝号称皇后,但对于“归陵”这一项却引起了争论。所谓“归陵”就是把她自己的尸体也放进唐高宗的乾陵里。
一、武则天为什么把皇位归还李氏?我认为武则天这么做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武则天和李治有自己的孩子,虽然孩子不是很成气,但是总归是自己的骨血,这么好的家业当然是选择留给自己的孩子,那些大臣就是看着武则天有自己的孩子,不会将李唐江山送给自己娘家人才退步同意武则天登基,毕竟当时武则天已经非常年迈了,当皇帝也当不了几年,最后皇位还是李家的。
其次,武则天也许有过这个念头,将皇位留给武家,但是武则天的理智战胜了情感,武家没有合适人来继承她的皇位,武则天也可以强行将皇位传给武家人,但她也很清楚,自己死后,李家人一定会夺回属于他们的东西,这个时候武家面对的很有可能是灭顶之灾,所以还不如不给他们这个机会,至少可以保住命。
最后,唐朝的百姓认的是李唐王朝,而不是他们武家,如果倒行逆施一定会引起战乱,武则天是不会看着她创造的帝国被毁灭。
二、为什么武则天要传位给李显而不是李旦?李显远离京城,眼不见心不烦;李旦长期被武则天软禁在皇宫,母子之间自然会发生不少矛盾。李显是有罪之身,武则天赦免其罪,把他升为太子,会因此对武则天感恩戴德;李旦本来就是皇嗣,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不会像李显那样有感激之情。
李旦住在京城,成了武家子弟打压的主要对象,武家人多次陷害他。如果李旦继位势必会对武家进行大清算。最最重要的是,李旦作为长期居住京城的皇嗣,朝中有众多大臣支持他。立他为太子可能威胁到武则天的皇权;而李显多年流放在外地,在京城没有力量,容易掌握。
而且李显继位后,为了制衡李旦的势力,需要借助武家的力量。这样就起到保全武、李两家的作用。为了婆家和娘家,武则天可是用心良苦啊!
三、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一、保证自身皇位的合法性
理论上讲,武则天是从李治手中接手的帝国的统治权,但实际上,武则天是将李唐王朝从中截断。类似于王莽建立的新朝,只不过武则天比较明智,在晚年再次还政李唐。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显是继承的武则天的衣钵,还是继承了李治的皇位?很显然,政变集团杀掉了张易之、张昌宗两位面首,逼迫武则天交权,最后拥立李显即位,换言之,李显的皇位还是来自武则天,并非李治。
所以李显要将母亲武则天,推崇到高位,这样他李显的地位才具备合法性,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才能长久运行下去。
二、遵从孝道
虽说武则天待儿子们不是很地道,但那毕竟是母亲,母亲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心中的美好、善良、细致,大多都是从母亲身上继承来的。
李显对于母亲有很强的敬畏之心,但他对母亲也有着感恩之情,武则天对李弘、李贤的手段相对残忍,但对李显并没有下毒手,而且还把他立为太子,换言之,李显从武则天这里得到了更多,他应该感谢他的母亲。她将权力交给了李显,交还给了李唐王朝,这一切,已经让李显很感动,甚至生出愧疚之情。
尽管武则天做了很多错事,但武则天也成就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合葬这种身后事,李显应该予以满足。
结语武则天本来她可以把皇位光明正大地传给自己的武家,但是还是给了李氏。因为她知道当时的大臣们都十分向着李家的氏族,而且她的遗诏也是用皇后的身份来写的,显然是已经向当时的社会妥协了,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后世的人们诟病,也为了保住自己的伟大,自然是要承认自己仍是一个李家的媳妇。
就是因为她这样一个明智的举动,让唐朝的社会,自此之后又延续了200多年。可见她的智慧是十分超前的,如果当时没有这么做,可能很快整个朝代就翻天地覆了。
luomeiruyu
这是一个很奇萌的历史故事,说到底就是李显为了稳定自己突来的皇位而己。
李显何许人也,李显是唐朝的皇帝,但身为一名皇帝与其他皇帝不同,品尝了从未有过的悲惨经历。李显曾经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软禁在均州、房州长达1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的身边甚至连一个侍从都没有,唯一陪伴是身边的妃子韦氏,两个相互依靠过日子,吃尽了苦头。
李显被武则天囚禁没有多久,李旦就上书让位,武则天登基成了皇帝。但当时李唐宗室的族人,不愿意属于自己家族的皇位被一个外来的女人抢走,而武则天也知道和这些人矛昏没有别的办法调和,因此杀死了不少宗室子弟。但李唐宗室的人并不甘心被杀,便在扬川地区爆发了徐敬业等人的叛变,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也陆续带领人马造反。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有件很纠结的事,就是立儿子还是立侄子为太子。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朕梦见鹦鹉的两个翅膀折断了,是什么意思呢?”狄仁杰抓住机会道:“武这个字,是陛下的姓氏,两翼是指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如果使用自己的儿子,就可以取得成就。”听了狄仁杰的话,武则天下决心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三年三月,武则天以假装说李显生病需要前往洛阳治疗为名,总算结束了李显的囚禁生活,九月即宣布李显成为太子。
当李显第二次上位时,对他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实力,缺乏足够的自身班底势力,皇位很不稳定。李显不管对母亲感情如何,都不能清算,以皇后身份下葬,大家都可以接受,顺理成章的接受了武家势力,从而削弱五大的统治。对武家势力的承认也是为了拉拢武三思集团的实际举措。李显登基后,就是依靠武三思等武时代的势力,对付神龙政变势力最大的五王,最终将其斗败。
这段历史故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朝廷的势力争斗一时一刻也不消停,而且勾心斗角相争相斗相当激烈。当皇帝的要想稳定自己的地位,就得拉拢和形成自己的势力,才能消弱反对派的势力。
学习这段历史,我们也要悟出一些道理,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于感情用事,特别是涉及到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时,不能光靠权力,必须拥有权势,要明确打击的对象,也要利用好该利用的力量,当然重要的是学会讲究策略,培养自己信得过和靠得住的力量。伟人毛泽东曾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MR_WJC
武则天称帝后,在立储的时候选择的是儿子而不是侄子,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无论如何,儿子总是比侄子要亲的,这个很好理解。但为什么武则天选择的继承人是庐陵王李显(唐中宗)而不是皇嗣李旦(唐睿宗)呢?
要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而且两人都曾做过皇帝,水平也相差无几。其实,原因就在于武则天考虑到了身后事。她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给武家留一条后路。武则天去世之前,留下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不要皇帝尊号了,她要重新做回皇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祔太庙。这是武则天去世前能想到的最好归宿,当然这对于后面的继位者来说却是一个难题。
我们知道当初武则天建立的是武周政权,说直白点就是篡唐了,这已经相当于造反了,被赶下台之后结局可想而知。但武则天硬是没有按照剧本来走,她算得上是善终,就因为后面称帝的是他的儿子,而且是庐陵王李显。武则天的遗制,李显完全执行,当然反对的声音一大片,赞成的声音实在不多,甚至相王李旦都未必赞成。尤其是武则天想和李治合葬,这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唐朝虽然实行的是帝后合葬,但在古代,夫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夫为妻纲,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倘若皇后先死的话,帝后合葬没有问题,按照制度合葬就是,但倘若皇后死在后面,这合葬基本就不可能了,因为在皇帝下葬以后,陵墓就会关闭,皇后就只能陪葬了,不能开启地宫来打扰皇帝的安息。所以很多人并不同意武则天与李治合葬。但是最终李显还是力排众议达成了武则天的归陵,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武则天和李显之间是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这是谁都抹杀不了的,无论过去有过多少矛盾,在武则天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做为儿子的李显都愿意为母亲做点什么,而且李显是有点可怜自己的母亲的,她强势了一辈子,在李显心中,武则天比李治还要让他畏惧,他是又惊又怕又爱武则天,但就是一位这样强悍的母亲,却被自己逼着下了台,失去了权力的武则天迅速的枯萎,生命一下子失去了颜色,身体上的变化尚且如此,心理又有怎样的煎熬呢?李显很同情自己的母亲,他愿意为他做点事。
其次,李显是很感激武则天的。这正是当初武则天选择李显为继承人的一个原因。李治去世后,太子李显继位,急于摆脱母亲控制的李显政治手腕太不成熟,做了不到两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开始了远离长安和洛阳的流放生活,这一去就是十几年,他以为这一辈子只能这样了,在偏僻荒凉之地死去。却没想到武则天居然把他接回了洛阳,并立为太子,他怎么能不感激武则天?而李旦则对武则天有恨意,李旦在李显之后称帝,却遭到武则天的软禁,只是个傀儡皇帝,不得不让位于武则天,又遭到武则天的打压,他这个皇嗣做得很窝囊。如果武则天让他做了继承人,他不可能感激武则天,更不可能善待武家。
再次,就是出于政治考量。这仍要说到武则天立李显为继承人的原因,李显被流放了十几年,和朝中大臣没有接触,重新回来后的李显势力是很单薄的,他能依仗的只有韦氏家族,这让他很被动。而我们知道发动神龙政变并不是李显的主意,实际上当初张柬之等五人联合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发动神龙政变,李显的作用仅仅是作为太子必须出现以显得政变是合法的。而且,神龙政变的目标是铲除二张,逼武则天下台只是副产物,李显一直都是被动的跟着他们走。
等他坐上皇位后,张柬之等五人封王,势力庞大,而太平公主和李旦也同时势力庞大,李显必须要弱化神龙政变来达到削弱这些势力的目的,如何弱化?只能是承认武则天皇位的合法性,武则天就相当于在李治死后,做了一个代家长,现在李显成熟了,她就主动退隐了。这样的她理应受到厚待。而且,李显对武则天尽孝也能抚慰许多老臣的心。新皇登基,不能立威,尽个孝也是不错的。
一梦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武则天虽是女儿身,但却有远超一般男人的智慧和担当。
在唐高宗时期,其远见卓识就深得唐高宗赞赏,其才华得以施展。在唐高宗之后,其雄才伟略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武则天治国有方、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万国来朝的景象,武周的政治地位稳如磐石。
到了武周晚期,因为李唐旧臣担心皇权在武则天身后会旁落至武氏家族子孙,于是逼宫让位。
皇太子显继位后,尊称武则天为大圣皇帝,并在其母武则天辞世后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此举既是对武则天文治武功的肯定,更是彰显中华百善孝为先之传统。
hncsyxd
武则天去世之前,将自己的尊号改为了“则天大圣皇后”,留下遗诏想要“归陵”跟唐高宗李治合葬。(归陵指的是以皇后的礼节和皇帝合葬)武则天的这一举动,在朝廷内引起了极大地反响。最后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按照武则天的遗诏将武则天安葬在李治的乾陵,乾陵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埋葬两位皇帝的陵墓。
武则天晚年想要立武三思做太子,狄仁杰劝告武则天说:“子女会把父母放在宗庙祭祀,臣没有听说过侄子会把姑妈放在宗庙祭祀的!”武则天听完狄仁杰这句话,便把太子李显接到了长安居住,准备在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李显。
武则天知道朝廷大臣都心向李唐,自己未来想要获得后世帝王的肯定,就必须要恢复李唐王朝皇后的身份。因此武则天在去世的时候,不以皇帝的身份下葬,反而降低自己的尊号,以皇后的身份下葬。不得不说武则天确实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她“归陵”的这一做法,直接恢复了自己李唐皇后的身份,避免了未来遭到清算的风险。
针对武则天“归陵”的问题,朝廷中的大臣分为了两派。支持武则天“归陵”的官员认为,武则天是李治的皇后,又是当今皇帝的母亲,应该跟唐高宗李治合葬。反对武则天“归陵”的官员认为,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招揽大批男宠入宫,已经不能算是李治的皇后,应该单独为武则天建造陵墓安葬。
同时一些官员还认为,唐高宗李治已经去世多年,虽然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但是在唐高宗李治安葬数十年后,再打开唐高宗李治的陵墓,将武则天埋葬到乾陵,是对唐高宗李治的一种不尊敬。
武则天去世的时候,武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势力仍然非常大。武三思和李显是亲家,武则天退位之后,武三思勾搭上了李显的皇后韦后,权势比武则天时期还要大。李显生性懦弱无能,朝廷大小事务都由韦后决定。韦后一直把武则天当成自己的榜样,对武则天十分的崇拜。
再加上李显生性孝顺,不忍心违背母亲的遗言。因此在武则天去世之后,李显最终力排众议,恢复了武则天唐朝皇后的身份,将武则天埋葬在了乾陵。
武则天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她在去世后选择“归陵”,主要就是为了避免自己未来遭到清算。而在武则天去世的时候,武则天家族的势力仍然十分巨大,李显和韦后又都对武则天比较的尊敬,武则天“归陵”的意愿也得到了准许。武则天“归陵”之后,乾陵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埋葬两位皇帝的陵墓,武则天为自己立下了一块无字碑,功过全凭后人评说。
翡翠
第一点:想象一下,武则天是何人?当过皇帝才人,贵妃,皇后,太后,皇帝……千古一帝,更何况是唐中宗李显的亲生母亲,就这一点吧就足够啦……
第二点:唐中宗在神龙政变中,复位,大唐帝国又重新开始新的时代,就要面对历史,敢与面对武周一朝的历史,它来源于大唐帝国建立之后,又重新调整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不过只是换了朝代名字而已,换汤不换药,当家作主的还是武则天,不过也是和唐高宗李治生下儿女,武则天百年之后肯定还是李家和武家的后代继承江山,李唐还是会恢复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第三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中宗,经历太多政变,皇位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最主要还是做为帝国的帝王没有集中皇权军政大权于一身,通过此事借机敛权,收复军权政权和全国各地人民的民心军心,稳定江山社稷,巩固自己的帝位。
eh810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李显登基后,不满皇太后武则天大权独揽,想通过越级提拔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等人,来组建自己的班底,武则天大怒,将坐上皇位才55天的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李显与妻子韦氏相依为命。
690年武则天称帝,宣布改唐为周,后年纪渐大的武则天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听取了狄仁杰的中肯意见。698年,武则天以庐陵王需要到洛阳治病为由,派人秘密召回庐陵王及家人,不久武则天重新立庐陵王为皇太子。705年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了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复国号为唐。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为她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据唐统纪记载:“及在上阳宫,不复栉沐,形容羸悴。上入见,大惊”。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皇帝在上阳宫病逝,享年82岁。留下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众所周知当初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实际上就是篡唐等同于造反,按照唐朝皇家合葬制度,若皇后先死,帝后合葬没有问题,但若皇帝先亡,就不能合葬,因为在皇帝下葬以后,陵墓就会关闭,不能开启地宫来打扰皇帝的安息,所以对于武则天想和李治合葬,反对声一片。
李显力排重议,于706年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一、武则天和李显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武则天立他为太子,他才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她强势了一辈子,最终却被自己逼着下台,风华绝代的武皇迅速衰老,不疏洗打扮,面容枯萎憔悴,无精打采,李显很同情、心疼自己的母亲,所以肯定是尊重母亲遗愿的。
二、出于政治考量:李显被流放期间已断绝和朝中大臣接触,登基后势单力薄,张柬之等人居功自傲,与太平公主、相王和李旦都势力庞大,李显唯有承认武则天皇位的合法性,自己是母亲“禅让”,才有了自己今天的九五至尊,才能弱化神龙政变从而削弱这些势力,既然母亲一切合法,自然就应满足母亲的要求。
三、武则天的政治智慧:能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考虑问题肯定具有更高层次。她临终前要求:去帝号,以皇后身份归葬唐高宗陵寝等都是为身后事做了考虑。她遗嘱要去帝号尊皇后,就是本来就是唐高宗的皇后,是李治的爱人,合法夫妻合葬,顺理成章、天经地仪。谁不照办属冒天下之大不韪!
四、拉拢和稳定武家的势力:虽说武则天死了,但是他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还握有大权,这些人的呼声也是如此。如果自己一上台就唱武则天的反戏,那么必然引起武家势力的警觉,有可能导致他们叛乱。
祝君愉悦!
李雪王亚彬
虽然武则天是李显的老妈,但李显的这位老妈实在和他看不出有多少母子情分,李氏宗亲差不多被斩杀殆尽,老妈虽然折腾了一辈子,但临死主动要求去除帝号葬入乾陵,证明她最终还是李家的人,而我李显则是正统性与合法性都毋庸置疑的李唐皇位传人,那些武周余孽赶紧洗洗睡吧,武周王朝就是个笑话!
毕竟在武则天最后的时间里,她已经不能自由表达真实想法了,李显完全可以自说自话!
whwsx2000
武则天和李显毕竟还是母子,母子连心。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初封周王,在李显的两位皇兄因故一死一废之后,被立为皇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继位,同年,因为一句“我以天下给韦丞玄贞也无不可”遭到废黜为庐陵王,在位仅五十五天。
圣历元年(698年),被流放十几年的李显秘密回京,重新成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重新扶立李显为帝。
景龙四年(710年),李显被曾同甘共苦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害。
李显一生也是两次为帝,尽管被废黜,甚至九死一生,但这也是李显咎由自取。
在众多忠臣的努力下,大唐重新恢复,李显也苦尽甘来,这时的武则天已经不是当初的指点江山的武则天。
李显恨,也应该恨自己,李唐皇室但凡有点本事,武则天又怎会走上前台,甚至取而代之。
毕竟母子没有隔夜仇,根本也没有仇,武则天是大周的皇帝,也是唐高宗的皇后,他李显的母亲,李显能不让武则天入土为安!
hanks99
唐中宗李显可以被誉为这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因为他的父亲、母亲、他自己、他的儿子,他的兄弟、侄子,全都做过君主。因此,他也被后人戏称为“六位帝皇丸”。但同时,他又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继位40多天,就被母亲拿着宝剑逼下皇位。14年后,李显再次登基,却依然无法摆脱母亲武则天的阴影。最后,在心机皇后韦氏的策划下,被妻子和女儿毒杀身亡。
唐中宗李显一生都十分惧怕武则天,不单单是因为武则天是他的亲生母亲。更多的是,武则天展现出的那一种英武的魄力,让李显时刻胆战心惊。
因此,在武则天要求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的时候,李显不顾大臣的反对,一意要完成母亲的意愿。这才有了现在的乾陵,两皇同寝的局面。
李显之所以要武则天入乾陵,其实背后的原因很多。
1、李显的位置不稳
李显即位以后,想将皇后韦氏的父亲韦玄贞,提拔到侍中的位置,但遭到了大臣的阻拦。大臣们认为,韦玄贞这样被快速提拔,与大唐的升迁制度相违背。
李显开始耍小孩子脾气,他痛斥大臣以彰显君主的权威。他甚至还说,即便他家大唐王朝拱手送与韦氏,又有何妨。
这明显是句气话,但是却被大臣抓住了把柄,他们将此事闹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原本就对这个性格懦弱的儿子感到不满,此时又发生了这种事情。武则天在大臣的怂恿之下,直接拿着宝剑,将李显流放,最近开始临朝称制。
这一局面让李显深深的认识到,即便自己登基,也不是武则天的对手。他只有顺服武则天才能够活命,这也是他此后一生的行为准则。
2、武则天杀伐果决,让李显感到害怕
武则天这个人行事比较果断,杀伐果决。任何不顺她意的人,都会遭到武则天的残忍的报复。即便是武则天的亲生骨肉,也可以被她当做政治上的筹码。
武则天一生生育过6个孩子,2个女儿,4个儿子。她曾经为了陷害当时的王皇后,甚至不惜将自己刚刚出生的女儿亲手捂死。
武则天用这样残忍手段,成功骗取了唐高宗李治的信任。李治立刻废除了王皇后,最终选择立武则天为后。
李显作为武则天的第3个儿子,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他这两个哥哥都先后封为太子,但随后都因为顶撞武则天,而莫名其妙的被罢黜,然后死的流放的路上。
李显回到长安以后,他的儿子、女儿和女婿,因为私下评论武则天的私生活,结果就被武则天杖毙而亡。这可是武则天的亲孙子,武则天都能下得去手。李显已经对武则天惧怕到了极点。
因此,在李显的心中,他母亲武则天就像一个恶魔的存在。李显觉得一旦违抗武则天的命令,他有可能随时会遭到杀身之祸。因此,李显处处都表现的对武则天言听计从,这也是他能活到再次登基的原因。
3、李显的资质实在太差
李显的容貌,长得特别像他的爷爷李世民。但是他的资质却相当低,他性格比较懦弱,凡事都听他老婆韦氏的。这也是武则天对李显特别不满意的一个原因。
由于唐高宗李治常年身体虚弱,一切事物几乎都是由武则天打理。武则天在长期间接执政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很多大臣都以武则天为主。
而李显登基之后,武则天在朝中依旧拥有重大的影响力。再加上李显这人确实无能,很多事情还需要武则天来拍板决定。
这就导致朝中大臣几乎都不和李显一条心,甚至还觉得李显有点傀儡的意味。所以,才会有李显痛骂群臣之后,有人甚至去武则天那里告状的情形。这就足以说明,李显还没有掌控局面。
而武则天也发现李显的皇后韦氏,心中有野心。武则天想除掉韦氏,但韦氏及时向武则天表示的忠心,武则天这才放过她。
在李显和韦氏被流放房陵的14年期间,他们每天两次对着武则天的生祠排位进行祷告。这一切都被武则天暗中监视着,李显夫妇也知道这样的状况,其实这一切都是做给武则天看的,就是希望她能放他们一条生路。
可以说在这十几年中,武则天成功的将离线整成神经质。别说面见武则天了,只要听到武则天的名字,李显立马就会跪倒在地。
4、理解的无声抗争
神龙之变之后,李显再一次被推上了王位。此时,大部分权利掌握在拥护他的五王,以及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身上。
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利,李显拉拢武三思等人,来打击五王相权。结果,皇权不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更加虚弱。而武三思借助打击五王势力,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此时的李显,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打击武三思,只能任人摆布。
而武则天在临死之前,要求回归李氏,要和唐高宗李治合葬。武则天的这一请求,遭到了朝臣的反对。但是,李显这一次却强硬起来,一意孤行要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
其实,这背后也表示了李显的无声的抗争。此时的李显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几乎指挥不动任何人。而他坚持要把母亲武则天与父亲李治合葬,就是像朝中大臣表示,他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是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他想最后一次利用武则天,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但是李显显然没有成功,毕竟武则天已经是个死人。武则天生前的荣耀,也许能让人感到惧怕。但是,她死后几乎就没有任何影响力。
北漂正能量
说起李显和武则天母子之间的这点破事,恐怕就得从李显出生时开始说起了。
众所周知,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早年其实是李世民的才人。不过武则天和李世民岁数相差的实在是有点大,完全就是两辈人。在宫中期间,武则天对已经老迈的李世民没多大兴趣,反倒对李世民的三儿子李治,观感颇佳。
李治和武则天的感情萌芽,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再后来,李世民病逝,按照当时唐朝的规矩,身为前朝女眷,武则天只能去感业寺出家,做了一个尼姑。照理来说,这段感情到这儿也就应该戛然而止了。毕竟武则天是老李的女人,李治就算再怎么喜欢,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去抢老爹的女眷。
但就在这个时候,宫里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武则天的命运。
当时宫里有两个女人最为强大,一个是身为皇后的王氏,一个是作为贵妃的萧淑妃。王皇后是个比较严肃的人,所以李治不大喜欢她,倒是对萧淑妃情有独钟。王皇后一看,这不行啊!你已经是贵妃了,再这么宠下去,还不抢了我的位置?但是论争宠的手段,王皇后又不是萧淑妃的对手。所以没法子,王皇后只能去找外援,希望再给李治找几个女人,给萧淑妃找几个敌人,分摊一下自己的压力。
最后,王皇后就找到了武则天。
王皇后还是比较懂李治的,知道武则天算是当年李治的初恋,也知道武则天哪怕做了尼姑,李治还是会偶尔去看她。从古到今,所有男人,大多是对初恋无法拒绝的,李治也不例外。不过,武则天这个尼姑身份,倒是个问题。但这对于王皇后来说,倒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直接弄了道遗旨,说让武则天还俗是前朝的意思。就这样,武则天就光明正大的离开了感业寺,再次回到了皇宫。
但是,王皇后忘了一点。
敌人的敌人,未必就是朋友,有可能是所有人的敌人。
论起争宠的手段,武则天比当时后宫里所有女人加起来,都强上百倍。而且,根据历史上的蛛丝马迹推算,武则天应该是在感业寺做尼姑的时候,就已经怀了李治的孩子。
入宫之后的武则天,很快就抢走了李治对后宫所有女人的兴趣,真正做到了三千宠爱于一身。
再之后的几年,就是狗血的宫斗剧了。反正结果就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双双败北,武则天成功上位,做了皇后。
被册立为皇后的武则天,此时已经给李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但是就在刚刚被册立为皇后之后,武则天又怀孕了。这个孩子,就是李显。
显庆元年,李显出生。
少年时的李显,虽说是皇帝的儿子,而且还是皇帝的嫡子,但肯定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做皇帝。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头上还有俩哥哥,也都是嫡子。
但世事有时候往往是很巧妙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发生不了的。
李显的大哥李弘,在武则天上位之后不久,就成了太子。要说李弘这个人,也真算是一个不错的太子。做太子期间,声誉颇佳,颇受朝野赞誉。但唯一的缺点就在于,李弘寿命不长,二十四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李弘的死,对于唐朝历史来说,绝对是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此时身为皇帝的李治年事已高,而且经常有头疼的毛病。如果李弘不死的话,后面多半要让李弘开始打理朝政,武则天接手朝政的时间就会很短,权力欲望说不定也就不会那么强,更不会发生后面很多事情了。
但是李弘死了,所以一切都变了。
李弘死了之后,大唐的日子还得接着过。好在李治儿子比较多,再选一个也不是很麻烦。所以按照顺序,李治和武则天生的嫡次子李贤,就顺利上位,做了下一任太子。
但是,李贤上位之后,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母亲武则天强大的权力欲望。
因为李治有头疼的毛病,武则天这时已经开始替李治处理朝政。开始接触朝政之后的武则天,权力欲望开始越来越强。
如果我有至高的权力,当年就不用被迫嫁给一个老头子;
如果我有至高的权力,后来就不用去出家做尼姑;
如果我有最高的权力,天底下所有的一切,都会任我索取。
但是,当武则天从幻想回归现实之后,却发现,自己如果想要取得最高权力的话,面前却有两个强大的挡路石。
一个是自己老公李治,一个是儿子李贤。
老公肯定是不能动,因为老公是自己拥有权力的基础。而且看李治这样,估计也没几年好活了,肯定会死在自己前面,所有没有必要去斗。但是儿子就不一样了,李贤还很年轻,而且很有主见。这要是将来当了皇帝,还不立马把自己这个老娘抛得远远的?
为了权力,那就接着斗吧!
于是,宫斗经验丰富的武则天同志,终于将斗争的矛头,转向了自己的儿子。接下来的几年里,这对本来血脉相连的亲母子,开始因为权力之争,彻底分道扬镳。
最终,李贤输了,输给自己的亲妈。输掉的后果,就是太子之位被废,远远滚去巴州做一个普通人。
不过,虽然斗倒了李贤,但是武则天距离最高权力,还是差了一步。因为此时李治还在,武则天不可能直接把李治杀了,然后自己直接做女皇。那样的话,估计还没等她登基,整个长安城就都造反了。
但这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扶一个懦弱的儿子上位,自己在后面操控不就好了?
所以,本来只是老三的李显,就这样被一个天大的馅饼砸中了,成为了又一任太子。
虽然成了太子,但有之前自己二哥的前车之鉴,李显倒也比较聪明,没有和自己老妈正面较量,而是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乖巧儿子,只等老爹挂掉。三年之后,这个机会来了。公元683年,李治终于死了,李显这个原本和皇位不可能有关系的三儿子,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登基之后的李显,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开始向自己的母亲发难。当时李显企图以自己老婆韦氏那边的亲戚为基础,再组建一个外戚党,和武则天相抗衡,然后一步步收拢权力。
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办法只是理论上可行,李显唯一错估的,就是自己老妈的实力。
臭小子,敢和你妈我玩心眼,你还嫩了点吧?
察觉到李显心思的武则天,迅速做出了反击。最终,上位55天之后,李显直接被废,从皇帝变成了庐陵王。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立老四李旦为帝。李旦和之前的三个哥哥都不一样,是真的一点能力都没有。在武则天手里,做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傀儡皇帝。
李显被废之后,开始了他被囚禁的生涯。这段日子,应该是李显人生当中最为黑暗的日子了。昔日那些效忠于他的人,全部弃他而去,只剩下一个媳妇还跟着他。而且还需要时刻担心,老妈会不会再狠狠心,直接让人宰了自己。
老四李旦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之后,到了公元690年,终于成功甩掉了皇帝包袱,将皇位让给了武则天。就这样,武则天抢过了自己儿子的皇位,终于登基,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掌权期间,各地李姓宗室最开始也有所反对,但后来都被武则天屠戮殆尽。老李家开创的大唐江山,就这样渐渐变成了老武家的江山。不过,武则天终究是一个女人,也会衰老。
年老之后的武则天,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以后的天下,到底要交到武家手里?还是李家手里?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武则天很久。不过后来,有个叫狄仁杰的男人(就是电视剧里天天问‘元芳你怎么看’的胖子),问了武则天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让武则天彻底下定了决心。
当时狄仁杰的问题是:陛下觉得,到底是侄子亲呢?还是儿子亲呢?反正我只听说过儿子给娘立牌位的,没听说过侄子给姑姑立牌位的。
正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武则天当时想了想,觉得好像是这个道理。所以最终,武则天决定,还是让儿子做太子。最开始的时候,武则天是让老四李旦做太子。不过李旦大概是真的吓破了胆,实在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坚持将太子位让给李显。武则天后来觉得李显其实也还不错,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公元698年,在被囚禁15年以后,李显被从房州接回了长安,再次成为了太子。
历史,有时候真的是比戏剧更加离奇。
再次成为太子后,这次李显变聪明了,再也不和自己老娘拧着来。反正大体上就是装一个孝顺儿子,怎么能让老娘开心就怎么来。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相当老迈,不再是那个可以斗倒所有人的女皇。暮年时的武则天,重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而且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搞得朝堂上乌烟瘴气。
这里要多说一下张易之、张昌宗这对兄弟。两人才能一般,但长得确实很帅。武则天登基之后,觉得历史上男的皇帝大多三宫六院,自己作为女皇帝,是不是也应该潇洒一下?于是武则天就开始广选男宠,真的开始找男妃子。最终,这哥俩因为长得帅,成了女皇陛下的男宠。
不过,既然是男人,那可以做的事情自然就多了。除了取悦武则天以外,两人还可以把持朝政。两个男宠把持朝政,这种事情,也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过这哥俩虽然掌握了权力,但本身能力实在是有限,根本不足以压服众人,反倒是让大家对他们哥俩的怒火越来越强。
公元705年,武则天因为病重,已经难以走出迎仙宫。这哥俩作为近侍,就成了唯一能够见到武则天的人,自然也就成了武则天的权力代言人。但就在这哥俩权势达到顶峰的时候,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直接发动了政变,以拥立太子李显为名,带兵杀进宫去,处死了这两兄弟,史称神龙政变。
虽然处死了这哥俩,但武则天他们肯定是不敢动的,毕竟武则天是真正的皇帝,而且此时武家在朝中势力极大,不输李家。武则天见到这一幕后,自知自己已经无法再掌控朝局,于是便将皇位再次还给了李显。
十个月后,武则天在长安上阳宫去世。去世之后,按照武则天的遗愿,李显将武则天和自己老爹李显合葬。当时反对这事的人其实很多,甚至几乎可以说是满朝文武都反对这件事,毕竟武则天和李治都做过皇帝。但在这件事上,李显却难得强硬了一次,坚持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
李显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李显是通过神龙政变,才迫使武则天交还的皇位。但同时,在神龙政变以前,李显就已经是太子了。只等武则天挂掉,他就能顺利上位。
但神龙政变的发生,则给李显出了一个选择题:你的皇位到底是哪儿来的?
如果是神龙政变的作用更大,那就意味着李显必须重用之前发动政变的五个人。一旦重用这几个人,极易再次分去李显手里的权力。
而如果是从武则天手里顺位继承了这个皇位,那就没必要重用这五个人了,可以弱化掉五人发挥的作用。
所以,李显最终选择将武则天与他爹李治合葬,以此告诉天下:我的皇位,是从我妈手里顺位继承来的,不是通过政变得来的。
其次,中国古代一直讲究一个孝字。不管武则天之前做了什么,她始终是李显的生母。如果在武则天死后,李显对武则天进行清算的话,那李显最后肯定要落一个不孝的名声。
作为皇帝,李显如果有了不孝的名声,以后皇位就不可能坐得稳。所以,李显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去清算武则天的。而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除其帝号,无疑是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
第三,武则天虽然去世,但当时武家在朝中依然势力极大。如果李显将武则天和李治分开下葬,等于是在告诉天下,这俩人是两个时代,分别都做过皇帝。这样的话,武家和李家就会再次站到对立面上,最后肯定会演变成你死我亡的冲突。
李显没有把握彻底铲除掉武家,所以自然不可能做这个选择。
不管出于何种考量,李显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固朝政,稳固自己的地位。说到底,李家这几十年的动乱,不管是妈妈斗儿子,还是儿子斗爹,本质上还是为了争权夺利罢了。
皇家的日子,有时候过得还真不如老百姓。
loneox
唐中宗李显生性懦弱,神龙政变完全是乘武则天病种被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大臣强推上位的。唐中宗李显其实一直对母亲武则天心怀愧疚。
中华民族自古讲究孝道,神龙政变肯定是不孝之举。此次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最后愿望,可以向全天下彰显李显个人的仁厚与孝顺。而且李显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他把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魏王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幼女安乐公主则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
所以更不可能把他们的长辈武则天挫骨扬灰了,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生身母亲,所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就算武则天有再多的不是,母子两人就算有再多的恩恩怨怨,死者为大,儿子这时无论如何也要达成母亲归陵的最后心愿。
ying723
不管从哪方面看,李显让女帝武则天归陵都百利而无一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李显刚登上皇帝的宝座,武则天垂帘听政。
联合朝中的各个大臣,把李显从皇帝宝座上逼了下来。
武则天登基后,朝中不愿意让武则天当皇帝的人,集结起来,想推翻武则天。
这些大臣中不乏有兵权的人。
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代替武则天所代表的武周势力,获得更大的权力。
这些人找到了一个带头大哥,那就是李显。
李显虽然被武则天关在一个破小的地方,对武则天也有怨恨之情。
但是害怕之感远远大于怨恨之情,所以李显极力地远离这个漩涡。
武则天是谁?千古唯一的女帝,岂是他们可以扳倒的?
天子一怒,血流千里,把这些有不臣之心的人都被杀了,眼看一路追查,追查到了李显这。
准备顺手把李显一块宰了,省得再多出事端。
最后,在狄仁杰狄大人的求情下,放过了李显,其实武则天知道李显没有参与到此事当中。
不然凭武则天设立的内卫部门的能力,能查不到?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设立了内卫部门。
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查处违律违法的贪官污吏和武则天怀疑的人。
这让许多大臣,甚至皇室族人闻风丧胆。武则天驾崩后,取消了内卫集团。
回到正题,武则天逐渐年老,开始想立皇储。
后来把李显接到京城,与李显见面,见完之后,李显和以前一样,每天害怕地躲在给自己分配的小屋里,什么地方都不敢去。
李显之后的权力越来越大,有五个人组成的集团,直接把李显重新推上皇位,史称神龙政变。
不过,李显当上皇帝之后,由于害怕第一天还是在屋里不敢出来。
可见李显是多么的害怕武则天,后来终于与武则天见面了。
武则天提醒他,这些推举你上来的这些人,心里相当只有自己的权力,你的权力以后会被他们遏制,你要小心。
父子没有隔夜仇,这句话放到母子身上也是一样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好,比自己强。
武则天去世之后,李显就把武则天的坟墓迁到了皇陵。
李显之所以满足武则天的遗愿,把坟墓迁到皇陵,还有个原因。
就是安抚武周势力,打压推皇势力,暂且这么称呼把李显推到皇位的这一群人吧。
李显虽然上位,但是他的权力都被分割了,他就是个象征人物。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稳固皇位,再整理朝纲。
安抚武周势力之后,他仅有让这两个势力平衡,他才有重新掌权的时机。
最终将各方势力消耗殆尽,李显才把权力得以收回,稳固了皇位。
如果没有把武则天的坟墓迁回皇陵,那么就会造成武周势力人心惶惶。
武周势力就会溃散,会有人去投靠推皇势力,这更让掌权的时间推迟到很远。
让武则天在皇陵下葬,既可以接收武周势力,引起最小的溃散,也避免了称为推皇势力的傀儡。
离小辣
神龙政变之后,即将灯枯油尽的武则天被迫禅位恢复唐中宗李显的帝位。但仅凭最后一口气,武则天还是希望能归陵唐高宗李治的陵墓,并且去帝号为皇后名义。朝中反对的大臣很多,但唐中宗李显还是力排众议,在武则天死后葬入唐高宗李治的陵墓。
此举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从当时的局势分析不难看出,唐中宗李显完全是出于维护巩固自身权力的无奈之举。
神龙政变前的七方势力盘点我们大致可以将当时的势力分成两个阵营,即武则天阵营与李显阵营,但两方阵营中又有各自不同利益的势力,盘根错节非常复杂,所以需要进行梳理一下。
(1)武则天阵营的亲信势力:主要指的是上官婉儿等人,以及被武则天提拔的亲信官员,不包括反叛到李显阵营的官员。这部分势力因为武则天年老体衰,放权给了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所以导致亲信势力实力大减。政变结束后,上官婉儿的表现是任人宰割的态势,这点不难看出武则天亲信势力的衰败。
(2)武则天阵营的张氏兄弟势力: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其家族宗亲以及培植起来的亲信势力,这些是神龙政变主要的打击对象,可以说是最大的反派。他们的势力大到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杀掉李唐子孙,包括武则天的子孙(比如李显的儿子女儿女婿外孙等等),甚至连武则天考虑过立为继承人的武承嗣、武三思兄弟都惧怕,选择依附张氏兄弟的势力。
(3)武则天阵营的武氏兄弟势力:实力稍弱于张氏兄弟势力,但也影响巨大,一度被武则天考虑为继承人,是神龙政变之后的次级打击对象。不过武氏很多人都跟李唐子孙联姻,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
(4)李显阵营的太平公主势力:太平公主颇有武则天之风,曾站队唐中宗李显乃至后来的李旦、李隆基父子的阵营,左右横跳攫取政治资本。太平公主也是很有野心的人,一直觊觎着皇位,想成为武则天NO2。
(5)李显阵营的李唐旧臣势力:因为武则天屠戮李唐忠臣及其子孙,旧臣势力一度被压制得死死的,但也有一批人暂时低头暗中保持着实力,蓄势待发,比如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等人。
(6)李显阵营的亲信势力:主要指的是李显的妻子韦氏的势力,借助其宗亲培植起来的,但在神龙政变前实力很弱,直到政变成功才开始把持朝政。李显因为长期被武则天打压,几度废立太子之位,整天活得心惊胆战,唯一能靠的只有与他生死与共的妻子韦氏。
(7)李显阵营的李旦势力:李旦是李显的弟弟,也担任过太子与皇帝,但在武则天的淫威之下惶惶不可终日,练就了一身胆小怕事的性格。李唐忠臣与子孙为了保他,甚至发动过好几起战争,均被镇压下去。所以后期他一直是推让太子之位给哥哥李显,以求自保。
七大势力之间的关系张氏兄弟势力被铲除,武则天的亲信势力也早已经不能兴风作浪,摆在唐中宗李显面前的是剩下五大势力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首先神龙政变主要出力的是李唐旧臣势力,因为他们调动了兵权直接击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然后捕杀其党羽,所以他们也是首功,为首的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五人分别封王,可以说是除李显外的最大利益获得者。但是这最大的一支势力却跟武氏兄弟与李显亲信势力也就是韦氏势力之间有矛盾,势必是会成为被打击对象。反对归陵计划的大臣,也主要是这支势力。
太平公主势力跟武氏兄弟势力因为姻亲关系交织在一起,情况会比较复杂一些。李显想动他们,但暂时没办法一起动手,所以需要从长计议。这两支势力是归陵计划的主要支持者。
剩下的李旦势力是最低调的,虽然跟太平公主势力走得比较近,李旦也为神龙政变出了不少力,但神龙政变之后辞掉了所有奖赏,躲得远远的,向大家宣示自己是没有威胁的。所以这支势力,李显是最放心的,不会去动他。对于归陵计划,他们是不置可否。
故而李显能做的就是扶持韦氏势力作为自己的亲信,先打击李唐旧臣势力,然后再打击武氏兄弟势力、太平公主势力,这样自己的皇权就稳固了。所以归陵计划背后真正的目的是借助太平公主势力跟武氏兄弟势力压制李唐旧臣势力,来为扶持韦氏势力争取时间跟机会。
不过令唐中宗李显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战略部署开始实行得很成功,确实李唐旧臣被打压甚至消灭殆尽,但之后的事情演变成韦氏势力勾结武氏兄弟势力乱政,自己也被毒杀了。而韦氏势力、武氏兄弟势力又被太平公主势力与李旦势力联合干掉,最后权力又流回了原先对皇位避之不及的李旦手上。
飞扬
这就有一个给母亲的定位问题。
核心问题在于,唐中宗李显的皇位正统性从哪里来。
先看脉络:唐高宗死后,太子李显继承,然后被武则天废除,改立李旦。李旦再请求降为皇嗣,武则天正式当了皇帝改国号周。之后李旦失去继承人,李显被招回来成为太子。最后,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李显再次当皇帝,再改回唐朝。也就是说,李显继承的其实是武则天的武周皇帝位,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既然要拨乱反正,李显要凸出自己得位正当,也为了去掉武氏印记,就不能明确承认武则天当过皇帝,李显的皇位就只能来自于唐高宗,则武则天就应该回到唐高宗皇后的身份。
但是,武则天当了15年皇帝,这已是周边各国都承认的事,所以哪怕让武则天退回唐高宗皇后也无法掩饰这个历史。
李唐皇朝无法否认武则天(当皇帝)就只能采取淡化的方式,而让武则天去帝号回归唐高宗皇后身份就是必然。毕竟,也没有哪个李唐皇室成员愿意回首被武则天压榨杀戮的不堪时期。
有思想的豆子
武则天于公元705年病逝,唐中宗李显将武则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两位皇帝的帝王陵寝。
对于武则天葬入乾陵,朝内有诸多反对声音,在他们眼里,武则天更改大统,将唐朝变为周朝,废黜唐中宗李显,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葬入乾陵,但李显还是力排众议,满足了武则天死前的遗愿。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自从李显当上皇帝之后,她与武则天的矛盾日益激化,从官员的任用到大政方针的实施,在武则天眼里,李显示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于是,武则天对李显下手了。
在登上帝王之位55天后,李显被废黜为庐陵王,并被要求回到自己的封地,被软禁起来,在李显被废之后,武则天将李旦立为皇帝,史称唐睿宗,自此,武则天开始掌握实权,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皇太后变成了皇帝。
李显对武则天是十分惧怕的,他的两个哥哥先后被武则天所杀,如今自己也被废为王,离死只有一步,原来的皇帝李旦在武则天继位之后被封为皇太子赐姓武,公元693年,武则天将皇太子李旦的妃子赐死,李旦自此一蹶不振,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太子之位终究被废,没有了皇太子,再加上武则天年事已高,谁来接自己的班也成为了心中的一块病。
在狄仁杰等老陈的劝说下,武则天决定,将政权还给李唐王朝,于是他命人密传庐陵王李显入京,并将其立为皇太子,此时的李显也算是重回人生巅峰,但对于他来说,此时的一切都充满着变数,纵观武则天执政生涯,杀人不计其数,无论是前唐遗老,还是朝廷重臣,再到帝王贵胄,生杀大权均掌握在武则天手里,再加上李显之前被废除过一次,心中慌乱,也属正常。
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将皇位让给李显,据传在退位之后,武则天对李显说过一番话,内容大致为母子之情与皇帝让位之事。也许是这一段话,触动了李想内心那份对母亲的感情,在最后李显对母亲的那份母子之情,终究占了上风,让他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了乾陵。
sevenguo
李显二次上位时候,最大问题是自己并没有足够实力。宋代以前的皇帝,如果继位之前没有得到足够培养,自身缺乏足够的班底势力,那么这个皇位是很不稳的。而李显无论是做庐陵王还是做太子,都是在母亲阴影下畏畏缩缩生存的,根本没有得到什么专门培养机会,所以缺乏自己的班底。神龙政变时候,他虽然看起来是最大受益者,但更多就是一个符号人物,政变的人马并不是他的力量。
李显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两度在位。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元年(698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
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 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击败后突厥,使得唐朝再次开始长期控制漠南。 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下毒暴毙身亡,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同月中宗幼子温王重茂被立为帝(史称唐殇帝),改元“唐隆”,由韦后临朝称制,欲重演武后故事。同年六月,相王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其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以兵诛韦后、安乐公主并诸韦、武等。史称唐隆政变。乃废少帝,奉其父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自此唐朝帝位转往李旦一系,直至唐亡。
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在唐高宗李治驾崩后,太子李显即皇帝位。当时朝中大权被李显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武则天独揽。李显称帝后也想夺回属于他的皇权,他开始提拔韦后的父亲,想打造自己的班底,用来对抗皇太后。
这个举动践踏了武则天的底线,她大怒,将李显轻而易举地废掉,改封庐陵王,打发出长安,眼不见为净。7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开始是偏向武家的侄子的,后来经过唐朝老臣的劝谏,才将李显召回长安,重新立为皇太子。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臣子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重新复皇帝位,复国号唐。
同年,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留下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众所周知当初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实际上就是篡唐等同于造反,按照唐朝皇家合葬制度,若皇后先死,帝后合葬没有问题,但若皇帝先亡,就不能合葬,因为在皇帝下葬以后,陵墓就会关闭,不能开启地宫来打扰皇帝的安息,所以对于武则天想和李治合葬,反对声一片。
李治力排重议,于706年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一、武则天和李显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
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武则天立他为太子,他才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她强势了一辈子,最终却被自己逼着下台,风华绝代的武皇迅速衰老,不疏洗打扮,面容枯萎憔悴,无精打采,李显很同情、心疼自己的母亲,所以肯定是尊重母亲遗愿的。
二、出于政治考量:
李显被流放期间已断绝和朝中大臣接触,登基后势单力薄,张柬之等人居功自傲,与太平公主、相王和李旦都势力庞大,李显唯有承认武则天皇位的合法性,自己是母亲“禅让”,才有了自己今天的九五至尊,才能弱化神龙政变从而削弱这些势力,既然母亲一切合法,自然就应满足母亲的要求。
三、武则天的政治智慧:
能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考虑问题肯定具有更高层次。她临终前要求:去帝号,以皇后身份归葬唐高宗陵寝等都是为身后事做了考虑。她遗嘱要去帝号尊皇后,就是本来就是唐高宗的皇后,是李治的爱人,合法夫妻合葬,顺理成章、天经地仪。谁不照办属冒天下之大不韪!
四、拉拢和稳定武家的势力:
虽说武则天死了,但是他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还握有大权,这些人的呼声也是如此。如果自己一上台就唱武则天的反戏,那么必然引起武家势力的警觉,有可能导致他们叛乱。
结语:
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李显才能力排万难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这也让乾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安葬了两位帝王的陵墓,并且一千多年过去了,乾陵一直完好无损。
大臣崔融在则天皇后挽歌里写道: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一代女皇武则天,辉煌一世,终是物是人非。然而她的智慧和事迹却一直被人铭记。
万水千山kekom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寝。那么,既然武则天生前曾篡唐立周,又废过中宗李显,为什么李显还要遵从武则天生前的愿望,将其葬入乾陵呢?要了解这对母子之间的恩恩怨怨,就不得不从头说起了。
武则天和高宗李治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这六个孩子各自都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长女安定公主,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被武则天亲手掐死了,用来陷害当时的王皇后。次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后来因为谋反被玄宗李隆基赐死。
大儿子李弘据说是被武则天下毒害死的,二儿子李贤则是武则天主政后派人逼死的。三儿子就是李显,高宗死后继位,是为唐中宗。还有一个小儿子,叫做李旦,后来也做了皇帝,为唐睿宗。
683年年底,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到了第二年,李显立韦氏为皇后,又想封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有大臣阻止,李显怒道,“就算我把天下给了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
这事最后闹到了武则天那里 ,武则天一看,李显这是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啊,哪能行吗?所以,刚做了55天皇帝的李显就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带着老婆韦氏离开京城,去了均州,实际上就是被囚禁了起来。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立小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掌握实权,到了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李旦请求赐姓武,从皇帝变成了皇太子。
李显对母亲武则天无疑是十分惧怕的,他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都曾先后被立为太子,但也先后都被武则天所杀,如今自己被废,只怕也是死期将近了。尤其是武则天称帝之后,英国公徐敬业、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相继起兵,反对武则天,而且都打出的旗号是“匡复庐陵王”,这就让本已战战兢兢的李显更加害怕,整日里惶恐不安。
693年,武则天听信谗言,杀皇太子李旦的妃子刘氏、德妃窦氏,其中德妃窦氏就是李隆基的生母。李旦遭此诬陷,几乎致死,后来虽然保住了命,但太子位还是被废了。之后,武则天就陷入了将来传位给武家侄子还是给李家儿子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最后,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决定将天下还给李唐王朝,把皇位传给儿子。于是,她命人秘密召回了庐陵王李显,并在不久之后立为皇太子。
虽然李显此时已成为皇位继承人,但他内心其实还是慌得一匹,他的小命还是捏在武则天手里的,而武则天也不怎么放心李显。期间发生了一起“奶奶逼死孙子”事件,便是对此局势的最好说明。
701年,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和妹妹、妹夫一起,私下议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内宫的事情,被武则天知道后,恼羞成怒,下旨将三人杖杀而死(一说逼迫自尽)。对于自己儿子、女儿女婿被杀,太子李显连屁也不敢放,更不敢为儿子、女儿求情,想来就算哭泣,也只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吧。
总之,无论如何,李显总算有惊无险的熬到了705年。这一年,崔玄暐、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杀死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则天让位给了李显,重新恢复的大唐国号。由于这五人后来都被封王,所以也叫做“五王政变”。
但即便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五王”去请李显出来主持,李显还是害怕到不敢露面,后来有人劝说道,“他们是为了国家而不顾身家性命做这件事的,太子为什么不直接去劝说一下他们呢?”这样,李显才走了出来。可见,在李显内心对武则天是如何惧怕。
武则天退位之后,迁入上阳宫居住。退位之前的武则天“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但退位之后,心灰意冷,也就没有心情梳妆打扮了,于是面目憔悴。有一天李显去拜见武则天,见到武则天衰老的样子,大吃一惊。武则天哭着对李显说,“我把你接回来,就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贪功,把我惊动到这里。”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可能是这一次见面,触动了李显和武则天之间的母子之情,为之后的武则天归陵埋下了伏笔。
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临死前留下遗诏,省去帝号,把“则天大圣皇帝”改为“则天大圣皇后”,意为把自己的身份重新回归到李家媳妇的位置。第二年五月,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达成了武则天死后归陵的遗愿。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李显之所以不顾群臣的反对,将母亲武则天与父亲李治合葬,原因是多方面的,李显对武则天深入到骨髓的惧怕,造成了他唯武则天之命是从的性格和习惯,即便武则天死后也是如此。此外,两人之间天然的母子亲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纵然李显对武则天有恨,但在武则天死后,还是亲情占了上风。
除去以上所说的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原因。对于李显的继位,其实李显和众位大臣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李显认为自己的皇位是武则天传给他的,属于“禅让”。而发动政变的“五王”则认为,李显的皇位是他们通过“革命”得来的,属于改朝换代。这两种看法代表了各自的利益不同。
如果李显承认“五王”的说法,那么“五王”就是开国功臣,必须大加封赏,委以重任,但实际上此时在朝中“五王”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只能削弱不能加强了,否则就会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李显不同意“革命”这一说法,其目的也是为了限制“五王”的势力。
作为这一个问题的延伸,武则天死后是不是能“归陵”自然也成了争议的焦点。如果要否定“革命”的说法,就必须承认武则天禅让皇位给李显,并将其葬入高宗李治的乾陵。而如果武则天不能归葬乾陵,那必然要被定性为乱臣贼子,那么“神龙政变”中的“五王”就是实实在在的开国之功。最后,李显依靠皇权的威慑,压下了众大臣的反对,将武则天葬入了乾陵,这也标志着“五王”势力的失败。最终,“五王”的下场都不怎么好。敬晖失掉权柄,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害。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综上所述,李显力排众议使得武则天死后归葬乾陵,主要原因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只有将武则天归葬乾陵,才能弱化“神龙政变”的作用,进而弱化“五王”的作用,重新收拢皇权。除此之外,李显对武则天由惧怕而生出的服从,以及天生的母子亲情,也是李显做出此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李显没有在武则天死后进行报复,而是极尽哀荣,归葬乾陵。石嘴山聚缘网
是否可以归纳为三点。
1、血肉亲情:毕竟是母子,不管多少利益争斗,终归母亲是母亲,儿子是儿子。武则天只是废了李显而没有杀他,是母子亲情;最后决定传位儿子李显而不是侄子,也是骨肉亲情。那么,李显,不管妈妈曾经怎样伤害过他,但当老妈合上双眼的时候,他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爱他的人去了。
2、武则天的政治智慧:能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做的相当好,绝对不是一般战士,能力比男人不知道强多少倍。作为政治人物,考虑问题肯定从更高层次上。她临终前要求:去帝号,以皇后身份归葬唐高宗陵寝等都是为身后事做了考虑。她本来就是唐高宗的皇后,是李显的母亲,恢复皇后身份不会有障碍。归葬唐高宗乾陵,她做了最坏的考虑,就是如果以后有人要清算她,只要是大唐皇帝,哪个敢动唐高宗的陵寝。单独立墓就不好说了,如果将来的大唐皇帝不是她武则天的直系子孙了,来个清算,没准会被挫骨扬灰!
3、李显的弱势:李显是一个弱势皇帝,第一次被废后在地方监禁居住很多年,中央根本没有根基。他可以继位,就是他妈立了他为太子,因为他妈也可以立他弟弟啊,那也是众望所归的李唐皇子。如果他妈错了,他的太子之位是对还是错呢?他的太子之位如果不对,他的皇帝之位就不正。他弱,但他又不傻。他妈对,他才对。因此,他的继位诏书等,都标榜他妈的正确,认为周唐一体。所以,老妈的意愿他必须坚决执行。
naonao215
历史从来都不是干巴巴的,古代历史其实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我们必须用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才能发现最终的史实!
第一,当时的人物关系。
武则天出身于应国公武氏,小门阀之后。
父亲是国公,母亲是弘农杨氏女,身份地位都是妥妥的贵族。
在她父亲死后,母女三人遭到排挤,武则天破釜沉舟入宫谋求生路,被李世民封为才人,后李世民驾崩,去感业寺出家。
期间与李世民儿子李治暗生情愫,后又被李治接回宫,封为昭仪。
有子三,长子李弘,次子李显,李旦。
有女二,长公主因病早夭,次女太平公主。
其中长子李弘深受夫妻二人喜爱,但因武则天在感业寺期间过得不好,身体差,所以生长子,长女的时候因先天不足,一个夭折,一个也因病早逝。
夫,李治,唐太宗李世民嫡九子,即位之初被门阀舅舅长孙无忌把持朝政。
从这里我们看出,这夫妻二人开局也算是地狱难度了。
武则天在当皇后前还有一个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又是一个超级大门阀。
这里有传言说,武则天为了让李治废后,不惜亲手弄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给王皇后。
这也是扯淡。首先,时间不对。王皇后被废,是在武则天女儿死后一年多,这期间都过了一年多了,合着李治才发现?
其次,动机不对。就算那个时候没有男尊女卑的概念,但是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男人继承的,长子李弘是不是比这个女儿威胁要大得多?为什么偏偏要去弄死女儿而不去害这个皇子?
其实用多个角度去分析,你会看出,这其实就是皇权与门阀之间的争斗。
李治是皇族,也是门阀陇西李氏之后,武则天在入宫后也托自己母亲的福,得到了弘农杨氏的支持,与其说是宫斗,还不如说是门阀之间的利益争斗,洗了一次牌而已,后面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
李治终其一生都在与门阀争斗,死磕。
自己的嫡亲舅舅也是出身关陇门阀,而且还是外戚,有这层身份在,在当时已经是妥妥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两夫妻在合谋十年之后才用手段弄死了长孙无忌。
所以那个所谓的王皇后害女就是扯淡,逻辑上就不通,只能是门阀争斗之间的牺牲品罢了。
之后,武则天贵为皇后,权力越来越大,加上李治有遗传病,风疾,所以有时候还真的是武则天在独自处理朝政,可见当时武则天权力多大?
这里肯定有人又有疑问了,皇后难道能干政吗?她难道还会政治吗?
各位,不要被宋朝之后的制度迷惑了。
那会还没这个说法,女人掌族的大有人在。而且,鲜卑血脉的门阀中也没有三从四德得说法,一贯以来都是谁强谁上,没有男女之分的。
昭公主李秀宁了解一下?李渊的女儿,在李渊起兵之时就力挽狂澜,独自拉起几万人的队伍遥相呼应,起兵造反。数量比起兵的李渊还多。
门阀之中的女人都是需要联姻的,他们教女儿的不是女工女红之类的,而是兵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之法,你如果有本事在婆家取得地位,去争,娘家这边肯定会拼尽全力去支持你,所以门阀之间根本就没有弱女子的存在,各个都是文武双全。
所以后来背靠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的武则天就这样慢慢的掌握了朝政,以至于到后来全方面都压过了李治,李治都不敢轻易动手去废后。
后面的武则天更是霸气绝伦,在长子李弘,丈夫李治相继病死之后,先后废除李显,李旦的皇位,以女人身份夺取李唐王朝,改元,武周,她是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真正公开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
后面的故事,也是精彩绝伦,就不一一多说了,咱们说一下为什么李显要这么做?
第一,武则天其实犹豫过,到底是传位于武氏后人还是还政李唐。
不过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李唐,选择了自己的儿子。
但是这并不代表李唐皇族就安全了,武则天没死的时候李唐的地位还不如武氏,所以李显还得讨好武三思等人,以寻求庇护。
第二,武则天的遗愿。
她希望自己死后,以皇后的身份与高宗李治合葬,这里正是她的高明之处,李显想不答应都不行。
因为那会李唐皇族的存在感已经降到了冰点,自己母亲已经明确表示传位给他李显了,表示还政李唐,还要以皇后身份合葬,这简直太好不过了。
李显既可以表示孝道,又可以在武则天死后轻而易举地抹去武周一朝的存在感,恢复他李唐皇室的威严,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武则天也非常聪明,她把身后事都看的清清楚楚。
武周一朝,武则天跟门阀继续死磕,甚至连陇西李氏都没放过,在当时贵族门阀的眼中她就是个妥妥的恶魔,暴君。但仅仅也就是损害了门阀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武则天对普通百姓可相当不错。并且在对外战争中,经常打的外族找不到北,可谓是威武霸气。
在这种情况下,武氏后人又是烂泥扶不上墙的主,武则天为了这个江山稳固,只能是选择李唐来继续这个江山的统治,把权力交接的尽量平稳,尽量避免刀兵相见。
然后,武则天知道其实李氏也恨她入骨,如果自己以武周皇帝身份下葬,后人说不定会挖坟泄愤,所以干脆连皇帝的身份都不要,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与丈夫李治合葬,避免了李唐皇族报私泄愤。
你李唐皇族,总不能连自己祖宗高宗皇帝的坟也敢挖吧?那可真就是受尽天下人唾骂了。
所以后面出现了很离奇的一幕,李唐皇帝陵墓,除了这夫妻二人的乾陵之外,所有皇帝的陵都被挖被盗了。
起初是武则天寻求李治庇护,避免后人挖坟泄愤,后来是武则天的威名庇护李治,在李唐灭亡的时候百姓还惦记着这位好皇帝,没去打扰她老人家!
天然呆滴胖纸
武则天归葬乾陵的遗愿能够达成,一方面是因为退位之后的武则天威望犹存,另一方面,中宗李显因为自己能够顺利继位,对武则天心存感激。
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让位于李显,自己则迁居于上阳宫,此时,武则天虽然卸去了皇帝职位,但是她的威望还是在的,仍然受到大唐臣子的尊重。这样,才使得她归葬乾陵的遗愿能够顺利达成。
武则天(624年-705年)死后,给事中严善思以“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为由,谏议劝阻武则天归陵,李显未纳谏。严善思的理论,无外乎是阴阳风水家的陈辞滥调,愚昧迷信难以服众,而且,在李显以及大唐臣子心目中,武则天可不是什么卑者。尤其是严善思提出的问题,对于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大唐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实际上,我们在现有的记载中可以看到,神龙政变的时候,政变的组织者并不敢对武则天采取什么激进措施,只是逼迫它让位于李显。也就是说武则天的威望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也仍然是受到大唐臣子们尊重的。
新唐书·卷一: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进请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中宗於是复即位。徙太后上阳宫,帝率百官诣观风殿问起居,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
很明显,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只不过是迁居到了上阳宫,她的威望毫无减弱,他在新皇帝和大唐臣子们的心目中,仍然是一个领袖式的人物。而且,新皇帝李显还经常带领百官去上阳宫,给年迈的武则天请安问安,十日一次,从无间断。这就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威望几乎是丝毫不减当年的。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神龙元年乙巳,公元七零五年二月,辛亥,帝帅百官诣上阳宫问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这也就是说,武则天在大唐王朝内部贵族眼中,并不是罪大恶极的人,更不是什么谋朝篡位的逆反之辈,相反,武则天在大唐新皇帝臣子们的心中,是一个高贵的存在,武则天即使卸去了皇帝职位,也仍然受人尊重。
武则天的威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李显之所以对武则天的遗愿没有打折扣,是因为李显的继位,跟武则天有相当大的关系。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往前说一说,详细讲一讲。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继大哥李弘突然暴毙,二哥李贤被废为庶人后,李显出乎意料而又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死,李显于灵前即位。
李显这个人,各方面都与他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相差甚远。他不学无术,得过且过,能够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帝宝座,完全是他的幸运而已。这个中宗即位后不到两个月,就有点儿头脑发热,自作主张,要火箭式提拔任命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门下省长官)。武则天因此大怒,于是在含元殿召集百官,裴炎与羽林将军陈务挺率禁军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
不久,李显又被武则天发配到房州(今湖北房县),中宗被放外地达15年之久。
在这15年里,大唐朝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则天一介女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可怜的中宗,在流放地的生活几乎是贫困潦倒的,而且他一直惶惶不安,每当听到母后派使者来探视,就惶骇地想要自杀,着实可悲可叹。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经常派人来看他,说明武则天还是比较疼爱这个傻儿子的,这也为以后李显重新登基继位埋下了伏笔。
到了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果然下诏,宣李显进京。
李显虽不知道是福是祸,但是圣命难为,就即刻带着妻儿出发了。这里,应该说武则天已经是有意于传位李显了,或者说至少有了让李显重新回到权力中心的想法,这又一次为李显重新登基继位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李显后来对武则天感激之情的来源。
先扇一巴掌,然后给颗糖,这个顺序是最得人心的。反过来,如果先给颗糖,后扇一巴掌,可能效果要差一点。
果然,武则天还是比较心疼这个傻儿子李显。李显到洛阳后不久,就意外地再次被立为皇太子。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病重,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以张柬之、崔玄、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为首的一帮大臣,联合羽林卫将军李多祚和左威卫将军薛思行,占领了玄武门,并与太子李显一起来到迎仙宫,杀死二张,逼武则天让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神龙政变”。
新唐书·卷一记载: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进请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中宗於是复即位。
这是中宗第二次当皇帝。
关于中宗李显,还有她的皇后韦氏,还有许多可以说的故事,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cuitao
武周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等人拥戴时为皇太子的唐中宗李显发动了著名的“神龙政变”。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布制书:由皇太子李显监国、大赦天下。次日,武则天正式禅位于皇太子李显,李显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这个名字正是来源于此。二月,李显宣布废除武周国号、唐王朝正式复辟。
如果单纯从流程来看,所谓“神龙政变”的结局并不是“改朝换代”,而是武则天把武周的皇位禅让给了武周的皇太子李显。在李显成为了武周的皇帝之后,才将国号由武周重新改为了唐。可即便如此,武则天直到去世、身份一直都是“则天大圣皇帝”,是“太上皇”、不是皇太后!如此一来,就相当麻烦了,李显这失而复得的皇位到底是来自于他妈武则天、还是他爹唐高宗李治?如果是来自于武则天,那李显改的这个唐有什么意义?可如果是来自于李治,那武则天的这个“则天大圣皇帝”又算什么?到底是太上皇、还是皇太后?
不过,最终武则天还是帮儿子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根据史料记载,神龙元年冬月,武则天在临终前留下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入葬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一切问题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这一切并不是唐中宗李显的决定,而是武则天临终的遗诏。有人说了,这是李显在伪造武则天的遗诏。可细想想,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试想,在“神龙政变”之后,李显已经彻底架空了武则天,这个时候李显想要把武则天从皇帝变成皇太后,可以说是名正言顺、易如反掌,不是吗?又何必假模假式继续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等到武则天死了之后再伪造遗诏、去掉武则天的皇帝名分,这不是在“脱裤子放屁”吗?
关于这段历史,史料中还记载了一段相当耐人寻味的内容。禅位之后的武则天曾经私下里对唐中宗李显说:“我从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指张柬之等五个‘神龙政变’的主要推手)却贪求事功,把我惊动到这里(武则天禅位后居住的上阳宫)!”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不久之后,武氏子弟非但没有遭到清算,反而重新跻身朝堂,武三思最终还成了李显搞掉张柬之等所谓“五王”的重要助手!
中国古代的史家历来喜欢用“春秋笔法”,有什么事情不明着说,得拐上几个弯、还要说得模棱两可……这段记录相当“春秋”,看起来无非是老娘在跟儿子发脾气,儿子知道错了、痛哭流涕……可您仔细品品就会砸吧出点儿其他味道来。武则天为什么要跟儿子发这个脾气?两位帝王之间谈政治问题,发脾气有用吗?
武则天之所以发这个脾气,很可能就是在暗示儿子李显:张柬之那些人靠不住!李显只要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想明白,张柬之这帮人是武则天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最后却发动政变、搞掉了武则天!他们真的是为了“光复大唐”吗?真的有那么伟大吗?其实,武则天这话说得还是很直白的,他们就是“贪求事功”——为了获得更大的功劳、攫取更大的政治利益!这样的人,一旦拥有了拥立之功,接下来便是伸手要权、要名、要利……事实也的确如此,神龙政变之后,张柬之等所谓“五王”便开始大肆弄权,企图继续架空李显!这才有了后来李显联合武三思搞掉张柬之等五人的那些事情。
李显这个人虽然懦弱,但还是比较聪明的,武则天的这通“牢骚”他显然是挺明白了。武家人才是李显的利益共同体,只有李显当皇帝,武家人才能继续当他们的皇亲国戚。换了张柬之那些人,他们什么都不是!即便是原来又什么恩怨,冲着利益,武氏子弟也必须力挺李显。更何况,有武则天在,李显也不需要担心他们会翻腾出什么浪花。同时,保留武则天的皇帝身份,也是对武氏子弟最大的保护,他们不是外戚、也同样是皇家成员!张柬之等人想要动武氏子弟,就不得不掂量掂量了。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武则天跟儿子做的一笔交易——“你老娘我交权,同时让我的那些侄子、你的表兄弟们帮你对付张柬之那几个货。你呢,保证你老娘我安享晚年、保全我武家的侄子侄孙们。剩下的什么名分之类的问题,你老娘我帮你一揽子解决!”这恐怕才是武则天最终留下那份遗诏的原因所在。毕竟,儿子再不孝那也是亲儿子,江山留给亲儿子总比留给别人好,不是吗?而张柬之那几个人,都让这对母子给算计、给玩儿了……只可惜,李显最终还是折在了自己老婆和闺女手里,那就不是武则天可以预料和控制的了。
Sunshine是只猫
这个事,还得从武则天称帝开始说起。
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后,有一段时间很想让自己建立的政权国祚绵长,很想把皇位传给武氏子弟。
故而,她当时就对亲生儿子李显、李旦极为刻薄。三番五次的想弄死二李。
但后来因为两件事,让她又改变了主意。
第一件事是武则天敲定的继位人,也就是她的侄子武承嗣,太不成器了。
691年,武承嗣竟然让自己心腹王庆之在朝堂上撒泼打滚,扬言“皇帝今天不立魏王(武承嗣)为太子,他就不罢休”。
古往今来,只听说过靠撒泼打滚碰瓷的,逼家长买玩具的,就没听说过还有用这样的方式逼立太子的。
真的是笑话,丢人现眼。
所以事后,不出意外,武则天怒了。
她认为自己太宠武承嗣了,以致武承嗣权倾朝野,打破了朝廷政治平衡。
如果一旦武家子弟有篡位异心,自己怕是要栽跟头。
于是武则天在弄死了王庆之后。随手把武承嗣的职务也一并罢免。开始冷落武承嗣。
顺带着,把武三思等人也冷落了。
第二件事,就是武承嗣被姑妈冷落后,心有不甘。为了争储,他把矛头对准了李旦。
693年春,武承嗣让人诬告李旦,说李旦蓄意造反,图谋不轨。
武则天知道后,就派来俊臣去审问李旦身边的属官。
来俊臣,略懂唐史的人都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的酷吏。让他审案子,你没问题,他都能给你审出点问题来。
武则天让来俊臣对付李旦,不出意外,只要李旦的下属中,有一个是软骨头,经不住拷打而做了伪证,李旦都必死无疑。
但审问的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很意外。
在来俊臣的拷打下,李旦的东宫属官,全都打死不认,都是硬骨头,都愿以一死证明李旦的清白。
尤其是一个叫安金藏的乐官,为了证明李旦是清白的,竟然当场剖腹明志!
听闻安金藏的事迹,武则天被震惊了。
她不仅震惊安金藏竟然这么有种,自己把自己剖了。还震惊李旦竟然有如此影响力。
李旦明明已经是傀儡了,啥都不是的傀儡。
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他而死呢?
这不符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基本逻辑啊。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人心所向吗?
事后,武则天迅速冷静了下来。
她知道自己纵然贵为皇帝,可以囚天子,诛权臣,想灭谁就灭谁。
但别人的心,她控制不了。
人心,向来就是最大的政治。武则天也不可能置人心于不顾,强行逆天改命。
尤其是数年后,当狄仁杰也建言:侄儿为了皇位,现在可以对你表现得很恭顺。但人家有自己爹妈。你见过历史上有谁把自己的姑妈供在太庙牌位之上,而不供奉自己父母的先例?等你死了,人家当了皇帝,他自然会冷落你,追赠自己爹妈。
武则天心理最后的那道防线被击破。
于是她便不再揪着李显、李旦不放。
并且她也不再奢求传位给武氏子弟。
她改变策略,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弥补自己与儿子的关系,以及武氏子弟与儿子的关系。
可是,关系已经破裂,又该要怎么弥补呢?
武则天深思熟虑后,想了个办法,那就是让李氏和武氏联姻。促成“李武合流”局面。
698年,武则天先下旨,踢开李旦,召回被囚禁多年的李显,并封之为太子。
然后,她让李显的三个女儿,永泰郡主、安乐郡主、新都公主,分别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武承嗣当时已经死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武承业的儿子武延晖。(武承业是武承嗣的弟弟)
借此,修复她与李显的关系,以及促进李显与武氏的关系。
再然后,她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武攸暨是武则天的堂侄)。又以此修复了女儿与武氏的关系。
至于李旦,虽然被剥夺继承权,武则天也没给他安排联姻。但他离开了中枢,离开了是非之地。这个结果,正是他想要的。所以李旦对自己母亲也没什么意见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攸宁等人聚在一起,让他们对天发誓——李武两家永欢和睦。有违誓言者,天打雷劈。
最后,她让人把众人的誓言刻在铁券上,藏在档案馆里。留备份,做记录。
事情到这里,在武则天的撮合下,李武两家的矛盾算是基本化解。
虽说之后,李武两家和解,和水土为泥,还搞一些新问题,以致形势出现变化。
比如同流合污后的李氏和武氏子弟,竟然图谋搬开武则天,拥护李显继位。这导致武则天震怒,杀了自己孙女永泰公主,侄孙武延基,曾孙李重润。(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当时李显和武氏,不再是敌对关系,而是盟友关系了)
但大势已定,武则天直到最后,也没有再换掉李显。
而李显最终也是在武氏子弟,自己妹妹太平公主,自己弟弟李旦的支持下,以及以张柬之为代表的朝臣拥护下,在武则天死前恢复了李唐江山。
705年,李显登基。起初,李显、武氏与众朝臣间的关系还不错。
但没过几天,双方便爆发了冲突。
什么冲突呢?
那就是朝臣希望李显能清算武氏,顺带着把武则天也清算了。但是李显不同意。
那李显为什么不同意呢?
原因显而易见——李显在朝内没有心腹。
他被武则天复立太子前,常年被流放,身边心腹只有妻子韦氏和自己子女。
他二次上位,看似依靠了朝臣的力量,看似朝臣拥护他。
但其实,他在朝臣眼中只是政治符号而已。
朝臣拥护的是李氏,不单单是李显。
这个皇位,李显可以坐,李旦也可以做。其他李氏成员都能坐。
当然,朝臣未必就真有胆量敢轰李显下台。
可是李显看来,朝臣靠不住。那帮人能逼老太太退位,他们自然就可以复制粘贴,也逼自己退位。
相比之下,失去了武则天庇护的武氏,对李显更忠诚。毕竟李显是武氏的新保护伞。没了李显,武氏啥也不是。
现在武氏和朝臣起了矛盾。朝臣要铲除武周余孽。
那李显当然就必须维护武氏和自己亲妈了。
不然,武氏彻底垮台,那他自己也要彻底沦为光杆司令,朝臣的傀儡了。
所以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李显就站在了武氏一边。在武则天下葬问题上做文章。
武则天以皇帝身份下葬,大家不能接受。李显不能强推。他也不坚持。
但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下葬,与李治合葬,合情又合理,谁都无法反对。
于是,李显也就力排众议,帮母亲达成了归陵的愿望。
事后,李显把火力对准朝中的大臣。并且搞倒了张柬埔之等人。
而武氏,继续受重用,风光无限。
不过,该来的还是会来。
李显去世后(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猜测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联手毒死了李显。另一说是李显死于脑溢血。被韦皇后害死,是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栽赃),他的皇后韦氏欲效仿婆婆武则天,也自己做皇帝。
而她的举动,让李氏族人很不满。
所以在李旦集团和太平公主的联手下,韦氏家族被干掉。由于李旦此前与武氏没有建立姻亲关系,所以顺带手,李氏也灭与李显关系密切的武氏。
之后,太平公主谋反,被李隆基干掉。
李隆基在清算自己姑妈时,又干掉了一部分武氏族人。
经此两劫后,武氏元气大伤。武则天当年最怕看到的景象,还是没能避免。
当然,杀人归杀人。这只是就事论事。武则天的地位,李隆基并没有否定。
毕竟,武则天是他的亲奶奶。
毕竟,李显承认武则天的帝位。而他的帝位继承自李旦,而李旦又继承自李显。
这重法统关系早早就已经定下了,李隆基也不能擅改。所以后续的李唐皇帝,对武则天都是非常敬重的。
北极星丶6
李显两度称帝,都绕不开武则天这个人,如果说第一次李显称帝来自于高宗李治的遗诏,武则天的影响小一点,那么李治二度称帝,则要感谢她的母后武则天,因为神龙政变前,武则天已经指定他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神龙政变只不过是加速了武则天归还大唐神器的步伐,最终的结果还是李显继承皇位,所以在李显心中,他最感激的人就是武则天,对于武则天的任何遗言他都会不遗余力的去执行。
李显的第一次登帝其实也有武则天的因素,因为当时的李显并不是高宗李治的长子,而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按长幼排位轮不上他当皇帝,但他是则天皇后的第三子,在立嫡长的传统继承制下,他的两位同胞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于是高宗立他为太子,试想如果不是则天皇后的儿子,怎么会选他为太子呢?
不过登帝后的李显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由于当时的武后已经擅权,他想重用他的嫡妻韦后的族人,以此来跟他的母后相抗衡,不过那时的武则天已经掌握了大唐的整个国家权力,当她意识到儿子李显跟她不是一条心时,果断的废掉李显皇帝之位,改为庐陵王,流放湖北均州,此时的李显当上皇帝才55天,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迫下台,从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被软禁的王爷,落差之大,那份失落感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李显在湖北均州整整软禁了十四年,尝尽了各种生活的艰辛和遭人白眼,在被软禁期间,他目睹了武则天称帝后,对李唐宗室大加迫害,有的甚至惨遭杀戮,因而李显整天心惊胆颤,生怕这位女皇帝对他下毒手,每次武则天派使臣来到他的住处,他都会惶惶不安,一度想自杀,根本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还能再当皇帝。
不过幸运之神还是垂青了这位落难的王爷,武则天称帝之后,一直对由谁来继承帝位忧心不已,在立自己的儿子还是侄子上犹豫不决,这个时候狄仁杰向她建言,世上哪有侄儿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庙的事情,只有儿子才会名正言顺在您百年后为您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武则天顿时感悟过来,决定立自己的儿子为未来的帝国继承人,不久,武则天将李显召回洛阳,公元698年九月,武则天正式下诏重立李显为太子,此时的李显应该是百感交集,都说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不久前还是一位如囚徒般的落魄王爷,今日又再度贵为皇储,前途一片光明,这一切都是拜她的母后所赐,自然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激。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身染重疾,一些忠于唐室的旧臣趁机发动了政变,武则天被迫禅位给李显,李显第二次称帝,对于这次重登大宝,李显自然是倍感珍惜,同时他也不忘感激他的母亲武则天,据旧唐书记载,李显即位后,仍然承认武周政权,称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此外李显每过十日就要带领百官去上阳宫朝拜武则天,嘘寒问暖,尽显母慈子孝之情,丝毫看不出来母子间有什么芥蒂。
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则天已到了灯尽油枯之际,她交代遗言希望能与丈夫李治合葬乾陵,对于如何安葬武则天,大臣们意见不一,众说纷纭,而武则天昔日的政敌们尤其是李唐宗室对她是恨之入骨,更是反对将她葬入乾陵,而李显在经过一番考量后,血浓于水的亲情占据了上风,他决定力排众议,独断乾坤的将武则天归入乾陵,最终达成了武则天的遗愿,这也体现了儿子李显对母亲的最后一点感激之情。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wyziyou
公元705年,女皇武则天驾崩,享年82岁,她曾留下15字遗诏:“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按照唐朝皇家合葬制度,若皇后先死,帝后就合葬,但若皇帝先亡,就不能合葬。因为皇帝下葬后,会关闭陵墓,不能重新开启,否则就是打扰了皇帝安息。也就是说,武则天死后,按祖制是不能同李治合葬的,所以她留下的遗诏实际上是违背了祖制,自然引起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那么为什么李显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首先:因为这是武则天的遗照
古往今来,皇帝的遗诏是几乎没有人敢违背的,李显继位后,自然是要遵从先帝遗诏的,这样才符合礼制,他继位才名正言顺。更何况武则天在遗照中,让去了武周帝号,称自己为则天大圣皇后,也就是说她愿意做回李治的皇后,而不是皇帝。武则天始终是他的母亲。母子哪有隔夜的仇,做儿子的怎么能让让父母分开呢。武则天归陵天经地义。
其次:因为李显要巩固自己的皇位
李显的皇位是武则天禅让给他的,所以刚继位的他身边没有为他卖命的人。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还手握大权。要想得到武家势利的支持,他只能选择遵从遗照,只有这样皇位才能稳固。
更何况武则天根本不是李治的结发妻子,李显自然不是嫡子,如果武则天能以皇后的身份与李治合葬,那么他的地位就提高了,继承皇位就顺其自然了。
第三,彰显皇帝权威,
李显力排众议达成心愿,从侧面告诉大臣们他的话就是圣旨,不但彰显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威,还顺带完成了李武两家永远修好的心愿。
所以说,武则天归陵这件事,其实于公于私,都是要办的。虽然她曾建立武周,但他最后又把大唐还给了李家。武则天不愧是一名奇女子,她为自己死后选择了一条明智的路,至今与丈夫安睡于乾陵,未曾受过打扰。
nehzuy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她的所作所为无疑将掀起来一场悍然大波。因此,无论在她生前还是死后,各种评论褒贬不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武则天在生命的尽头,遗命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李显也不顾众臣的反对,完成了武则天最后的愿望。
武则天作为武周的开国皇帝,为何不单独建一座陵墓,而选择与高宗合葬呢?李显为什么能摈弃对母亲的憎恨,不遗余力地去完成武则天最后的遗愿呢?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令人深思。
武则天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数次将两位亲生儿子李显、李旦废黜。甚至还杖杀了李显的儿子、女儿、女婿。
但是最终,在狄仁杰的劝说下,她还是将儿子李显立为太子。这说明在她内心自己的儿子还是比武家加舅侄更为亲近。
狄仁杰当时说道:“立武,未常闻帝供姑姑之灵位于太庙矣”。这句话一下子惊醒了武则天,因为古往今来确实如此,自己如果立武三思为太子,他登基后不可能将武则天放于祖宗之位,拜祭的也只会是他的父亲。
对于武家的侄子们,武则天虽然都给予了大权,但是对于是否立武家侄子为嗣,武则天一直都是十分的犹豫。
早年武家的兄弟们为了争夺家产,对还没得势的武则天恶语相加,甚至不惜使出下三滥的手段谋害武则天母子,一直是道挥之不去的梦魇。
倘若将皇位传给武三思,那么武则天的子孙们绝对没有一个好下场。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武则天最终还是选择立李显为太子,就算不爆发“神龙政变”,大概率的还是李显继位。
在张柬之等人策动“神龙政变”后,武则天没有选择抗争,顺势将皇位禅让给李显。她退居后宫,儿孙环绕,俨然一位颐养天年的老奶奶。
在生命的最后尽头,武则天遗命与高宗合葬,去掉自己的帝号,改称“大圣皇后”,表示自己仍是李唐皇室的皇后、媳妇。
这一举措,也能够助力李显迅速地掌控朝局,稳定天下人心。因为,这样等同于向天下宣布:李显继承的是李唐的皇位,不是武周的皇位,而武周政权只是李唐王朝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武则天高超的政治智慧,如果武家不继续花样作死,李显继位后,武家还是能够安心的享受皇亲国戚的荣华富贵。
可惜,才思敏捷的武三思已经被权力蒙蔽了双眼,没有看透姑母的良苦用心,不知收敛地与韦皇后勾结,意图架空李显,延续武周政权,最终落得个人死家灭的唏嘘下场。
诸多育儿专家说过,一个家庭中,母亲过于强势,子女们大多会很懦弱胆小。
李显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高宗李治在世的时候,李显的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初封周王,再改封英王。后来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又被立为太子,甚至他还在襁褓中的儿子李重润刚满月就被立为皇太孙。
这所有的美好生活在高宗李治逝世后就戛然而止。
李显继位后,表面上是皇帝,实际上朝政大权全部在母亲武则天掌握中。李显试图扶持韦氏来与母亲抗衡,刚有动作就被武则天发觉,随后在武则天的震怒中,继位才55天的李显就被赶下龙椅,被贬为庐陵王。
四弟李旦则成了母亲武则天掌控下的傀儡皇帝。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则彻底让李显对母亲的恐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李显刚被赶到房州不久,武则天就派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到巴州逼死了被废的章怀太子李贤!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武则天狠起来,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敢杀!
李显在高压的恐怖氛围中,战战兢兢的在房州待了14年,每当有使者前来,他都以为是母亲派来杀害自己的,几欲自我了断,幸亏韦皇后从旁劝导,才活了下来。
直到公元698年,李显才在狄仁杰的帮助下回到洛阳,随后再次被立为太子。
回到洛阳后,为了与母亲缓和紧张的关系,李显主动走近武家,将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
往往事与愿违,不久之后,李显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当年被李治封为皇太孙)、女儿永泰公主李仙蕙、女婿驸马都尉武延基因事触怒武则天,被下令杖杀。
任凭如何苦苦哀求,武则天无动于衷,李显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子女受刑而死。
在这一点上,李显不如李旦,面对母亲的威权,李显丝毫不敢反抗,哪怕子女被杀,甚至哪怕自己被杀,他都不敢反抗。
“神龙政变”,李旦积极响应率兵冲杀,李显却是浑浑噩噩,毫无作为,被簇拥着再次登上了皇位。
武则天给李显造成的心理伤害实在是太大了,他对武则天充满了恐惧,哪怕武则天已经逝世了,他也不敢丝毫反抗,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因此,对于武则天的遗命,李显只会不加余力地去执行,最终不顾众臣的反对,将武则天葬与乾陵,与高宗合墓,并立下了一块无字碑。
也就是因为如此,李显在重登帝位后,依然建立不起信心,全然不顾母亲武则天的故事,将朝政大权让与韦皇后,任凭其裁定。
韦皇后在饱受多年压迫之后,终于扬眉吐气,面对滔滔权柄,产生了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制的念头,于是勾结武三思,祸乱朝野。
李显对此,视而不见!
不死不休的争斗——李唐宗室与武、韦外戚武则天称帝后,虽然不遗余力地打压李唐宗室,但是李唐宗室的反抗力量就好似“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
徐敬业、琅琊李冲、越王李贞等人先后起兵反抗。虽然他们都失败了,但是他们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反抗力量一直在暗潮涌动。
武则天逝世后,李显再度继位,权利看似交接了,却丝毫不影响武家的地位。更何况韦皇后一族在“神龙政变”中已经开始崛起。
韦皇后表现出对权力极大的贪念促使武、韦两家外戚一步步靠近,最终结合为利益共同体,一同对抗李唐宗室的权力诉求。
因此,关于武则天逝世后该如何定位,成了这场权力争夺战中的白热点。
对于武家而言,武则天的地位保住了,他们的利益才有合法性,这是武家的底线。因此,即使不能承认武则天的皇帝地位,至少也得承认她的皇后身份。
武则天若是被定位为篡国者,那么武家阖家上下就都是大逆不道的叛贼,诛灭三族都不为过。
为于韦家来说,武则天的身份保住了,那么韦皇后才能有效法的对象及称制朝野的正当性,不然韦皇后对权力的渴望将会演变成一场噩梦。
对李唐宗室来说,武则天最好能够打倒,最好被定性为篡国者,这样宗室们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接收外戚掌控的权力。
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外戚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此时硬碰只会两败俱伤。所以,退而求其次,承认武则天是李唐的皇后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在各方的角斗之下,大家都妥协一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对武则天最好的定位既不是武周政权的皇帝,也不是篡夺天下的窃贼,而是大唐王朝的皇后。
既然大家都承认武则天是李唐皇室的皇后,那么她逝世后当然是应该与高宗合墓,葬于乾陵。
综合上述原因,大家不难看出,武则天死后归葬乾陵,不仅有她个人的意愿,也有李显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这是大唐各利益方都能暂时接受的最好办法。
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在评论栏留言,谢谢!
本文谢绝转载
筱筱飞扬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位最高国家领导人。她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入宫为才人,获封“武媚”,李世民去世以后,被安排出家。后来没几年之后,就被唐高宗选为昭仪,后来在永徽六年655年原配王皇后被废,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在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开始参与朝政,加上唐高宗身体掏空了,患有眼疾,也经常头疼,很多政务被武则天代替。
武则天的大儿子李弘(655-684),在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太子,但是没过几年就病死了。后来,就立她的二儿子李贤为章怀太子,这个儿子非常有才华,为人正直,看不惯他妈飞扬跋扈的样子,也经常抨击他妈,后来武则天随便找了个借口,把李贤废了,之后派人把他弄死在流放地。
李显(656-710)是武则天三儿子,在高宗死后(683年),被扶上皇帝宝座,实际上武则天临朝称制,做了个傀儡。在做了55天皇帝后于次年684年被废,当了庐陵王,但是武则天没有再杀他,不过武则天在701年杀了他的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他的老婆就是韦皇后。
李显被废之后四儿子李旦(662-716)登基,也是个傀儡。终于在公元690年,武则天撕下遮羞布自己称帝(690-705在位),李旦成为皇嗣。在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人发动了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重新拥立中宗李显,武则天被称为“则天大圣皇帝”。不久后武则天病死,按照遗诏,依然按照李唐儿媳妇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并立下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
之后就是中宗李显在景龙四年(710年)被企图效仿武则天的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立次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但是很快就被相王李旦,也就是睿宗的三儿子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李旦又二次上位。
武则天能够归葬乾陵,主要是李显性格温厚,念及母子情深,还有就是武则天在神龙政变后,取消大周国号,将皇位还给了李唐,并没有传给武家人。并且武则天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做出的贡献非常大,对社会进步有非常大的作用,常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于已经去世的老母亲来说,李显也做到仁至义尽。这样处理也有助于巩固他的皇权。
Nana芳香之旅
这第一条当然就是中国古代所有人都认为百善孝为先。作为武则天的儿子,当然是要给他母亲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当然不是说把皇帝的名号分给她这一点,他底下的大臣和他的宗族子弟绝对不会认同。这个时候武则天的身份就变得特别尴尬了。
首先第一条,武则天当政期间是政启开元,承接盛世。虽然说一个女流之辈当了皇帝位置,引起了很大程度上的朝廷的动乱,但是武则天对于朝廷政治的处理还是做的是可以的,至少来说,底下的大臣没有因为她处理事情而去说三道四。可以说武则天当这个皇帝还是当的比较合格的啊!不算上她晚年他犯的那几个昏招儿。朝廷上的大臣肯定是不希望这一代女皇直接被暴尸荒野,或者是给她一个小的名分,这样的话对于以后。想要继承爵位上位的那些年轻人还有替朝廷服务的那些人而言,这是一种很大意义上的寒心。于情于理都需要给武则天一个隆重的葬礼,但是把她葬在哪里,是给她另立门户吗?绝对不可能,另立门户,等于承认了她的皇帝位置。那么只有一个选择,让她该到哪儿去。或者说让她回到她老公身边吧。而且把它放在了唐高宗李治的身边的话,也使得他们夫妻俩团聚,这也点,后来也会成为一番美谈,不是吗?
况且武则天,无论怎么算她都是李唐家族的人。虽然她篡夺了李氏子弟的皇位。当上了皇帝,但是她并没有把皇位让给武姓的子孙。这一点李唐家族的人还是十分感谢武则天的。李唐江山的那些大臣们也是十分感谢武则天的。正是因为武则天没有这样做导致了他们还是把武则天当作自己人。
有人说这是为什么,很想单。当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的时候,并没有把武则天直接给幽禁了起来,而是选择让武则天在退位诏书上签了字才让武则天进了深宫大院,把她给幽禁了起来,有人说这不是为了求得名正言顺,在我看来,绝对不是这样,武则天的晚年生活十分淫乱奢靡。可以说连大臣都已经看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对于这样一个皇帝如果之前干的不好,或者说大成门,对这个皇帝心生怨念的话。看见这种人直接就把她给宰了,哪还用得着跟她废话。但是张柬之还是恭恭敬敬的,让武则天在退位诏书上面签了字。由此可见,大家对于武则天说的话还是感到十分有分量的。
还有就是李显,立了一个皇后,韦后,这个女人的野心不比武则天小,她一心想要成就武则天那样的霸业,这个时候选择力排众议,安葬武则天也是对自己媳妇的一种打压,尘归尘土归土,你最终还是要失败的自己掂量,到底该怎么做。
lj_love_yy
李显就是唐中宗,李显也是继武则天之后的下一代李家帝王。
李显还是武则天的儿子,虽然他是逼迫武则天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但是,他对他的母亲还是存有感激之情的。
我们先说为什么他要感激自己的母亲武则天?
因为,他的帝位在被母亲武则天废除之后,武则天就把他给贬到地方去了。
可以说若是以后,没有任何变故的话,他就死在地方了。
在武则天把李显赶到地方之后,他的弟弟李旦,就成了新的皇帝。
虽然,李旦的这个皇帝仅仅当了几十天,就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给篡夺了,自此李旦这个皇帝就变为了皇储。
也就是说,没有差错的话,这个皇帝的宝座,在武则天死后,就是李旦来继承了。
可是,后来武则天竟然把流放在地方的李显给召了回来,并且把他立为了太子。
无疑太子才是皇帝的合法继承人。
也就是说武则天,又把李显立为了,她之后的皇帝接班人。
这就是李显要感激母亲武则天最主要的原因,若是没有武则天后来的提携,也就没有后来他再当皇帝的这一说法。
到了武则天死了之后,武则天嘱咐儿子李显,把自己的帝号给取消,然后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可是,到了武则天死后,所有的大臣都不同意李显这么做?
原因就是唐高宗李治是个尊者,而武则天篡国夺权,是个乱臣贼子,他不配和唐高宗李治合葬。
李显没有和大臣们妥协,原因就是上面我们说的他对母亲存在感激,是他不妥协的理由之一。
还有就是,武则天确实是他父亲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呀,于情于理,他和唐高宗葬在一起也是合法的。
虽然武则天在唐高宗死了之后,干了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情。她竟然还当起了皇帝,建立了大周政权。
但是,同时也不要忘记,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母亲呀。
所谓的母子情深,即使武则天在大逆不道,她终究已经归西了。她的遗愿,作为儿子的,又是大唐的皇帝。他怎么能辜负自己的母亲呢?
还有最为重要的是,李显让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和父亲李治葬在一起有深渊的政治意义。
因为若是不让武则天和李治葬在一起的话,那他继承的皇帝的位置,就有点来路不明。你想呀,武则天建立的是大周王朝,和李唐王朝很显然不是同一个东西。
若是不承认武则天是他们李家的人,不把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就是在否定李显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基于以上原因,就是李显要把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在一起的原因。
markkid
首先,高宗李治死后,李显以皇太子身份继位,但其资质平庸很快就因为政策上的失误惹怒母亲武则天,继而被废又被赶出京城软禁。十四年后,才又被年老的武则天召回重新立为太子。
其次,李显同意武则天以唐朝皇后的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原因有:
1.顾及到母子亲情同意了母亲与父亲高宗合葬的要求。
2.武则天晚年立太子时,首先想到了李显而不是同样被废过帝位的李旦,这显然让李显对母亲心怀感激。
3.中宗李显既然已复李唐国号,那武则天当然不适合以武周朝皇帝的身份安葬,而武则天是退位让给儿子李显的并不是被废或推翻,所以也不能以普通人庶人的身份安葬,做为儿女的李显和李旦和太平公主显然也不会答应,因此最好的就是以李唐高宗皇后的身份与高宗合葬,而为了显出武则天不同于一般皇后的特殊地位又加上了“则天大圣皇后”尊号。
再者,唐中宗李显同意母亲以李唐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也是向天下昭示李唐王朝的一脉相承,让天下人重拾对李唐的信心。
最后,唐中宗李显,同意武则天以李唐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也向天下特别是李唐宗室和武氏一族昭示了自己继承帝位的合法性。
far范儿
武则天归陵,是李显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里,唐中宗李显的一生,可谓是“窝囊”的一生,父母都是皇帝,弟弟也是皇帝,老婆妹子女儿也想当皇帝,唯独他不想当皇帝。可世事难料,历史偏偏安排他两次当了皇帝。
本来皇位轮不到他,他的两个哥哥李弘和李贤哪个也比他更得人心,可谁想,他老娘武则天贪恋权势,不愿意让李弘和李贤成为储君,早早地就逼死了他们。这样李显就成了事实上的长子。公元683年,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成为大唐王朝的第四任皇帝。
母子失和李显的老婆韦后是个不甘寂寞的女人,处处以婆婆武则天为榜样。既然婆婆做了皇后能与皇帝并称“二圣”,自己为何就不能?她既然能让武氏众人屹立朝堂,自己又为何不能?于是韦后怂恿李显封自己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有大臣以玄贞德不配位为由谏止,极其宠爱韦后的李显怒道:“就算我把天下给了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
武则天本来就有代唐篡位的皇帝梦,只不是作为一个女人,多少仍有顾忌,此时正好借题发作,佯装盛怒,内心却高兴无比地宣布:废黜李显为庐陵王,即刻就藩。
只做了55天皇帝的李显对自己这个狠毒无比的老娘怕到骨子里,接到旨意便二话不说,带上韦后就去了均州,陷于武则天的监禁之中。
东山再起李显对老娘的雷霆手段十分清楚,再也不敢高调,在均州过着足不出户的日子,幸好这个时候韦后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让他略微有些慰藉,两人的感情也日益深厚。在他们的心里,只要能这样活下去,比什么都好。
就在李显藏头露尾的时候,朝堂上风云突变。先是继李显之后登上皇位的四弟李旦做了几年皇帝后受不了武则天的打压,主动让位给母亲,自己做皇太子,接着武则天因小事杀了李旦的几个妃子,牵连李旦,废了他的太子之位。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李显看得眼花缭乱,只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敢有所希冀。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英国公徐敬业、越王李贞等人相继起兵反武,而且都打出了“匡复庐陵王”的旗号,这让躲在一旁看热闹的李显毛了一身冷汗,心灰意冷地准备好了白绫,只要他老娘的圣旨一到就结果了自己的性命。
命运再一次跟李显开了个玩笑,等了无数个战战兢兢的日夜,他等来的不是武则天赐死的圣旨,而是册立自己为大周皇太子的命令。
复位为帝回到京城的李显比以往更加孝顺老娘,事事处处以老娘的旨意为行动指南,不敢有丝毫忤逆。这样胆战心惊的日子一晃过了十年,直到705年。这一年,张柬之等人策划了“五王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第二次做了皇帝,江山重回李唐子孙的怀抱。
不过,李显显然从上次的皇帝生涯中得到了教训,没有低估垂垂老矣的武则天的能量,始终恭谨地去上阳宫问安,直到这一年的年底,武则天崩逝。也正是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母子二人天天见面,都放下了心里的负担,重归母子亲情,过得轻松而且惬意。
魂归乾陵武则天死后,众臣多数反对让她和高宗合葬,但李显却力排众议,坚持将她葬入高宗的乾陵,而乾陵也成为我国唯一一个葬有两位皇帝的陵墓。
至于为何李显要让武则天归陵呢?我想不外乎有四个理由:
第一,帝陵向来是帝后合葬,老爸高宗李治岂能一个人孤怜怜地,那样作为儿子的李显,必将落下不孝的罪名;
第二,李显第二次登基,毕竟皇位来自亲生母亲的退让,自己如果不将她归陵,也是不孝,不能对天下有所交代;
第三,将武则天以“则天大圣皇后”的名义与高宗合葬,也是为了告诉天下,自己的皇位来自于高宗传承,天下仍是大唐而非大周的天下;
第四,李显与武则天毕竟是血脉相连的亲母子,而且在武则天生命的最后一年,两人相处得极为融洽,一生矛盾和恩怨都在亲情的化解下消于无形,故而将武则天葬归乾陵,既是父母的遗愿,更是儿子的孝道。
综上所述,岂是大臣们所能理解的呢?
静小姐_Suki
如果对比汉武帝逼死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后立刘弗陵为太子杀掉其母钩弋夫人,雍正毒死儿子为弘历扫平障碍,武则天对李显还算不错:
首先,武则天原本就打算死后传位李显,李显非常感激母亲。武则天是中宗李显的母亲,李显是她的第三个儿子。当武则天决定不传位武家侄子时就把李显接到身边,神龙政变后,武则天对儿子说道:“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意思是说“我把你李显接到洛阳是想重立为太子,传位于你,可是张柬之等大臣贪功冒进,才有了如今的局面”,李显闻之“拜谢死罪”。
其次,李显遵从遗诏保存了唐朝的体面。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唐在名义上已经灭亡,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母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这里的皇帝由周的皇帝改为唐朝的皇帝。但是尊奉武则天为两个朝代的皇帝,对唐朝来说是非常尴尬的,等于承认唐朝灭亡过。这时武则天的遗诏等于一张遮羞布: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份遗诏等于说没有周皇帝只有唐皇后,李显乐意遵从遗诏。
另外,李显性格懦弱,不敢违背武则天遗诏。武则天生前杀伐果断,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子孙后代包括武氏子侄觐见她时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李显对武则天是敬且畏,长期的威压让李显不敢违背武则天遗诏。
关英铎FelixKw
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可以说是相当不得了,但也正是因为她的女皇之路,以至于将残忍发挥到了极致,当初为了能够扳倒王皇后,武则天不惜把自己的女儿杀掉,如此残忍的做法,让人匪夷所思。
除此之外,武则天在夺取皇位的路途上,还把自己的大儿子李弘以及二儿子李贤都逼上了绝路,就连三儿子李显以及小儿子李旦也受到武则天的威胁与压制,最后直接把李显给弄到边疆去了,可是即便如此,最后李显在武则天去世后,还按照武则天的遗愿将其和父亲李治合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李显与武则天之间的爱恨情仇公元656年,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出生,其先被封为周王,后来又改成英王,在李显已经到了娶老婆的年龄后,有一次外出遇到韦氏,据说韦氏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让李显久久不能忘怀,最后想方设法把韦氏娶回家成为自己老婆。
公元680年,因为李治已经生病严重,先后两次想让大儿子李弘与二儿子李贤做继承人,结果都被武则天所害,最终李治只能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李显当了三年太子,于683年高宗李治去世后登基称帝,史称唐中宗。
当时虽然李显已经成为皇帝,可是朝廷的实权还是在武则天手上,李显尊称武则天为皇太后,朝中大小事,都需要与武则天商讨,这让李显十分不满意,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皇权集中,李显打算任命自己老婆韦氏的父亲韦玄贞等人,来重组一个领导班子,把武则天以前的领导班子换掉。
李显是私下进行的操作,谁曾想武则天的爪牙遍布各个角落,很快李显的想法就被武则天知晓,武则天直接一不做二不休,将李显废除,并且发配边疆,让李显的弟弟李旦成为新的傀儡皇帝,这一年是公元684年,李显仅仅当了55天皇帝就被废除,悲伤欲绝。
在发配边疆的途中,韦氏生下一个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安乐公主才出生的时候,李显就发誓以后一定要让母女两人过上尊贵的生活。李显当了6年傀儡皇帝,于公元690年主动禅位给武则天,让武则天成为皇帝,改国号为武周,武则天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个。
唐睿宗李旦为了防止自己也被武则天发配边疆,就主动请求武则天赐自己武姓,武则天十分高兴,赐了李旦武姓。随着时间的流逝,武则天年龄越来越大,虽然她还能与薛怀义、沈南缪以及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等人玩耍,但是有一个问题武则天不得不慎重考虑一番了,那就是继承人问题。
这个时候武则天陷入纠结,以后到底是该传位给自己的武姓侄子还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呢?正在武则天纠结的时候,狄仁杰告诉武则天,要是传位给儿子,以后还能将你入太庙供奉起来,要是传位给侄子,以后他们只会供奉自己的父母,你见过有侄子供奉姑姑的么?
狄仁杰的一句话惊醒了武则天,她放弃了立侄子武姓为继承人的想法,派人去把李显请了回来,公元698年,李显回到洛阳,不久被武则天重新立为皇太子,也就是自己的接班人,武则天做这个决定,是十分艰难的,因为自己改立的武周,一旦传给自己儿子,相当于又还给了李唐。
当然,李显虽然已经成为太子,并不意味着就很安全,晚年的武则天已经变得十分昏庸,沉浸在二张兄弟的温柔乡,导致很多事情都交给二张兄弟在处理,李显的儿子李崇润以及女儿永泰公主夫妇,十分看不惯二张兄弟的行为,就在私下讨论了二张兄弟,结果就被二张兄弟给活活打死了。
李显清楚武则天的残忍手段,害怕自己被牵连,及时撇清关系,才逃过一劫,得以继续维持自己的太子之位。眼看诺大的皇宫,快被二张兄弟给控制了,张柬之等大臣担心武则天最后会被二张给控制,于是就发动神龙政变,以诛杀二张兄弟为由,最终不仅实现了灭掉二张的目的,还顺便逼宫武则天让位给李显。
李显躺着也能顺利当上皇帝,不过他似乎已经被武则天收拾怕了,哪怕现在当上皇帝,李显也要和张柬之等人撇清关系,说自己的皇位是武则天禅让的,而不是张柬之等人政变得来的,正是因为李显的这种思想,最终神龙政变的几位主要人物结局都很凄凉。
公元705年11月,也就是武则天被逼宫退位之后,李显把武则天安排在上阳宫,尊称为“则天大圣皇帝”,随后又对当年那些因武则天而冤死的王皇后、萧淑妃以及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后裔进行赦免。
武则天失去皇位之后,过得一天不如一天,迅速衰老到李显见到都觉得惊讶,次年武则天就去世了,从退位到去世,仅仅10个月时间。武则天去世后,遗愿是希望李显将她的尊号从“则天大圣皇帝”改为“则天大圣皇后”,并且将她和李治合葬于乾陵。
看到遗愿后,一开始很多大臣都不同意李显这样做,可是李显依旧力排众议,坚持把武则天和李治合葬于乾隆,为何李显会这样做呢?
李显为何如此坚持其实李显如此坚持的原因,通过上边对李显与武则天之间的爱恨情仇分析之后,我们已经不难理解了,主要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点就是李显已经对武则天有了先天恐惧,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莫名恐惧,对于武则天的任何命令,李显不需要分清是非对错,只会接受。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当年李显几次被武则天迫害压制导致的,你看后来李显就算已经成为太子,自己嫡长子被二张杀了,他不仅不敢出面对付二张,还要撇清关系,就是害怕武则天。
这种莫名的恐惧力量是很强大的,有时候就那样潜移默化改变了一个人的很多行为,这个人却不知所以然,我们要是认真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言所谓的“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
第二个原因是李显想要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李显登基后,一直声称自己的皇位是母亲武则天禅让的,不承认神龙政变对他的巨大贡献,就连神龙政变的张柬之等人,最后都是结局凄凉得不行,所以李显要坚持把武则天合葬,目的就是证明自己皇位是禅让并非政变夺取,这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
第三个原因是李显对武则天,不管怎么说,武则天还是自己的母亲,古人讲求孝道,所以李显当然还是要孝顺武则天,遵从遗愿,把他和李治合葬的。
结语李显与武则天之间虽然充满了爱恨情仇,但是不管怎么说,李显还是武则天的儿子,所以武则天传位给李显,不管怎么样,都是可以保证自己得以善终的,这正是武则天的聪明之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Miss Panda
武则天十四岁那年被召入宫中被唐太宗所娶。唐高宗时期封武媚娘为昭仪,永徽六年的时候在废除王皇后的事情后,武媚娘成为了皇后。
在上元元年的时候武媚娘被加了封号为“天后”,也就与唐高宗并称为了“二圣”,并参预朝政。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武则天废除过李显的皇位,那么李显为什么还会让父母合葬?我们就还要从头开始说起了!关于武则天,一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娶了一个14岁的武才人并赐名为武媚娘,但还没有宠幸几天,唐太宗李世民就在一本迷信书上看到了一句箴言,说将有一位姓武的女子祸害李家三代,因此吓得李世民不再敢召见武媚娘,就这样冷落了武媚娘十二年之久。
在唐太宗李世民快要驾崩之前,就让武媚娘来帮他捣药。李世民原本是想让守护在床边的太子李治私密处死武媚娘,武媚娘为了保全性命勾引太子李治。
于是太子李治烧掉了处死武媚娘的诏书。当着李世民的面就开始勾结,李世民当场就被气得嗝屁了。李治也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孝了。
李世民死后,由于武媚娘没有子嗣,就被送去感业寺出家。不过他还是牢牢的抓住了李治的心,李治登基以后,身边就有两个最宠爱的女人。那就是著名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王皇后整天跟老妈子一样,在床头和李治谈国事。须体恤民情,为民做主,常言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由于王皇后不解风情的性格,一直未能得到李治的恩宠,所以一直也没有位李治诞下一儿半女。再者王皇后和萧淑妃代表的是门阀世家,阻碍了李治的皇权。
李治还是心心念念武媚娘,趁着他父亲李世民一周年的祭日,于是去到了感业寺烧香拜佛,终于找到了武媚娘,李治心心念念想把武媚娘接回皇宫,由于这次见面,武媚娘怀上了李治的孩子,十个月后武媚娘就产下了她的大儿子,武媚娘为了保证她大儿子的安全,武媚娘就找来了她的亲姐姐,贺兰夫人接回去抚养了。
李治一心想把武媚娘接进宫做妃子,但后宫的事由后宫管,于是他就去请求王皇后,王皇后不同意,于是李治就天天去找萧淑妃,故意不理王皇后。由于萧淑妃已经为李治诞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如今还依旧如此受宠,王皇后觉得很有危机感,于是为了讨李治的欢心,王皇后决定去感业寺接回武媚娘,联合武媚娘一起来对付萧淑妃。
于是武媚娘就被接进了宫中,一开始武媚娘非常听王皇后的话,用以博取王皇后的心。
可朝中大臣们不同意了,于是武媚娘仿造李世民的笔迹写了一份假的遗诏,说是李世民把武媚娘献给了李治,于是王皇后就在朝堂上宣读了这份遗诏,王皇后并说自己是奉先皇帝的秘昭把武媚娘接进宫的。
于是武媚娘得到了李治的宠爱,并在十个月后诞下了一位小公主。王皇后来看望小公主,有心想让小公主煤气中毒致死,武媚娘发现了把小公主摇醒,但为了自己当皇后,就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女儿并把矛头指向王皇后,但由于王皇后朝中权势地位高,只是被罚面壁思过。
很快武媚娘又怀孕了,没过多久她的姐姐贺兰夫人带着武媚娘的大儿子李弘来到了宫中。武媚娘的姐姐在武媚娘怀孕期间,勾引上了李治。武媚娘后来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儿子李贤,也因此看透了自己的姐姐。
于是武媚娘就带着皇上离开了长安到了洛阳东都,在这里相继生下了三儿子李显和四儿子李旦,还有个小公主太平。
太子李弘独自在长安监国。武媚娘和李治时而回长安看看。回长安期间武媚娘狠心下毒杀害了自己的姐姐,但她的侄女知道肯定是自己干的。武媚娘的侄女开始挑拨太子与武媚娘之间的关系,指控武媚娘干政并让李治废了武媚娘的皇后之位,但最终没成功。
武媚娘在之后由于她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犯了错把他们降了职,并因这件事反毒害了她的侄女。武媚娘后又罢除了犯了国法的李家人,太子李弘反而去质问她,后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就自杀了。于是李贤被封为了太子,但是李贤怪癖命短无帝王相,男女通吃。
武媚娘废了李贤并将其流放到了巴州思过,然后李显登上了太子之位,李治驾崩后,李显登上了王位,但他昏庸一心想给自己的女人的父亲也就是韦玄贞赐一个大官,得到了朝中大臣的劝诫,却不听。
武媚娘知道后,就废除了李显的皇帝之位。之后李旦就做了皇帝,十分听武媒娘的话,知道武媚娘想做皇帝,就主动辞退了皇帝之位,武媚娘就当登上了皇帝之位,成为了第一位女皇帝。
但由于渐渐变老,武则天就要考虑把皇位传给谁,这个时候武则天陷入纠结,不知道将要把该传位传给谁是给自己的武姓侄子还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让武则天很是纠结。
就正在武则天纠结的时候,狄仁杰告诉武则天,要是传位给儿子,以后还能将你入太庙供奉起来,要是传位给侄子,以后他们只会供奉自己的父母,你见过有侄子供奉姑姑的么?于是武则天就想派人把李显请回宫中继承皇帝之位。而另一边有五个大臣想拉拢李显发动政变造反。
为什么呢?第一点,就是李显已经对武则天有了先天恐惧,对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已经产生了莫名恐惧,对于武则天的任何命令,李显只好接受。
第二点,由于李显登上皇帝之位,自然要选择是发动政变得到皇位还是被武则天“禅让”如果选择发动政变自然要给五位大臣封赏赐大权,但这五位大臣的权利已经很大了,再赐大权危及皇权,于是选择武则天“禅让”。
由于武则天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李显,李显念及母子之情,顺从了武则天的遗愿,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这让乾陵就变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座埋葬的有两位皇帝的陵寝。
第三点,就是李显为了巩固和稳定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继承政治遗产。武则天生前的政治地位高,李显需要继承并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所以李显就算是念及母子之情也要将武则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更何况需要继承武则天的政治遗产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这就是武则天死后,李显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的一些原因。
spe888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奇女子,没有之一。最厉害的就是她改大唐为大周,一个女子建立起来一个武氏王朝,在以男权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绝对是石破天惊的壮举。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武则天这样胆大妄为,却没有一个人能动她分毫。包括后来者李显,发动神龙政变后依然对武则天毕恭毕敬,没有丝毫的逾规之处。要知道武则天对李显是百般蹂躏。把刚坐上皇位的李显废掉,流放到房州十四年,大肆屠杀李姓皇族。把李显吓的夜不成寐。逼李显杀掉最爱的儿子李重润,还有女婿武延基,女儿永泰公主。
但就这样受欺负的李显,在政变结束后仍然对武则天毕恭毕敬,每十天帅群臣到上阳宫问候武则天。并且在武则天死后,李显力排众议把武则天和李治合葬乾陵。要知道皇帝先死的话,后死的皇后是不能和皇帝合葬在一起,因为怕打搅皇帝的英灵。李显这样做无疑是只不可为而为之。
那么问题就来了,武则天对李显那么狠,那么差,为什么李显对武则天那么好,他是受虐狂吗?下面我们就从人性和历史事件中分析一下:
1)武则天,从尼姑到皇帝,一个女人的惊天大逆转。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封神的女人。她走的每一步都堪称神迹。据说洛阳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是按照当时武则天的样貌雕刻的。今天我们得以看到这位奇女子的真面容。
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能做皇帝,这无疑是天方夜谭。难度系数超过登月工程。也就是说登月工程有可能成功,女人当皇帝确是不可能的,看看几千年的历史,也就武则天一个皇帝,就知道女人当皇帝有多难。
但武则天做到了。她是天可汗李世民的才人,在宫中侍奉李世民长达11年。在11年里她在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李世民身边,看李世民如何统治这个庞大的大唐帝国,然后默默的学习着,成为李世民政治遗产最后的继承者。
也就是说武则天不是天生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有心的学习者,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李世民,有这样一位顶尖的老师,武则天看清楚了外面的天下。
因为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因此她要在李世民死后到尼姑庵里生活,因为她是李世民的女人,所以要在以后的日子里为死去的皇帝守灵守节,古佛青灯就是她最好的结果。
但武则天毕竟是少有的奇女子,上天不给机会,她就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依靠上天给的美貌,竟然勾搭上了太子李治,并且竟然让李治认为武则天才是他一生的真爱,而出身高贵的王皇后和萧淑妃,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就是武则天。永远不会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从感业寺的尼姑,到大唐的皇后,她击败了太多的人,包括名垂青史的长孙无忌和褚隧良。
很多人都认为武则天的终点就是皇后,但他们还是远远低估了武则天,也就是天上没有梯子下来,但凡有一点点可能,武则天都能上天。皇后对她来说不是终点,而是另外一个起点,她要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并且改大唐为大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也就是说,这一切在别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情,武则天竟然都做成了。按理说武则天可以当皇帝,但不用改国号为大周,因为这样阻力会小一点。但武则天就这样做了,把大唐改制变成大周,还得到群臣的拥护,这是极难做成的事情。但武则天都做到了。
从尼姑到皇帝,这是一条非常坎坷的路,武则天每走一步,都是天大的风险。
2)尸山血海的皇帝路,武则天的杀伐果断。从尼姑到皇帝,武则天动了太多人的奶酪。从武则天在感业寺跟李治春风一度后,就开始走上一条不归路,这条路叫《步步惊心》也好,或者是甄嬛传也好,都是对人心的巨大考量。一条非生即死悬崖之路。
武则天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也会改变他人的命运。武则天要想做皇后和贵妃,但皇后和贵妃的位置上已经有人。要想上位必须踩着别人往上爬,别人会心甘情愿的让位?
李治喜欢美女,相对于比较保守的王皇后来说,出身兰陵萧氏的萧淑妃,据历史记载“姿色妖媚”,萧淑妃不但长得好看,并且还很能勾引人。还是一个“阴狠善妒”的美人。这样的人使王皇后失宠。而武则天却能很轻易的就解决了她,这充分证明,宫斗大戏在武则天眼里就是小儿科,武则天的智商和政治手腕远超这些。
解决了王皇后一族和萧淑妃一族后,武则天碰到了她一生最大的对手,长孙无忌。武则天想成为皇后,长孙无忌不同意。李治想封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不支持,李治也不好说话。
长孙无忌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也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是李治的亲舅舅,是李治成为太子的最大支持者。历史记载李治是一个比较懦弱的一个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比较懦弱的人,在杀一直是自己铁杆心腹的舅舅时却没有手软。
长孙无忌犯了一个大错,在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案中,他强行牵连了吴王李恪。本来李恪并没有任何造反的痕迹,但就是因为李世民认为李恪“英果类我”,所以上了长孙无忌的黑名单。
长孙无忌要杀吴王李恪是为了李治江山的平安,但事实上李治并不买帐,反而认为长孙无忌故意弄权。在心里埋下了要杀长孙无忌的种子。
在李治一筹莫展的时候,武则天出手了。武则天首先让她老娘带着厚礼求长孙无忌,被长孙无忌拒绝三次。
武则天一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就开始指使宰相许敬宗密奏唐高宗李治,长孙无忌谋反。这样一来长孙无忌无忌很快就被下了狱,最后举族流放,自己被逼自杀。这是武则天和朝中宰相的第一次联手。
成了皇后的武则天,和李治并称天皇天后,二圣临朝一起管理着国家。武则天越来越觉得权力真是个个好东西。但这时朝中大臣和李治觉得武则天占用了他们的资源,抢占了他们的好处,联手想废掉武则天。
但就是在上官仪帮高宗李治起草“废后”诏书的时候,武则天得到消息,及时赶到,凭自己高超的手腕化解了这一次危机。从这次事件之后,武则天开始真正参与权力争夺,并且不再放手。
又是许敬宗出头,武则天废掉了太子李忠,干掉了参与写废后诏书的上官仪。还把自己的大儿子李弘扶上太子之位。相对也戚夫人夜夜流泪也没有把儿子扶上太子之位,武则天很快就达成了目标。好像没有武则天达不成的目标。
但大李弘因为身体不好去世。二儿子李贤成了太子。李贤素有贤名,刚毅果断,非武则天所能控制。面对亲儿子,追逐权力的武则天没有停手,而是熟练的运用造反这个罪名,成功的废掉了李贤。
窝囊懦弱的李显成了太子!
3)李显成为太子,是武则天谋划的结果。李显在年少的时候被封为英王,但知子莫若母,这样一个窝囊废被封为英王,简直是糟蹋了这个封号。喜好权力的武则天竟然支持李显做太子,还支持李显做皇帝,这显然不符合武则天贪恋权势的作风。
武则天知道李显会自己暴露弱智,让群臣对他死心。果然李显刚当上皇帝没几天,就想破格提拔他的老岳父韦玄贞为宰相。韦玄贞是李显的老丈人,但职务不高仅仅是个参军。
但韦玄贞的祖辈是比较牛逼的人,祖父是隋朝开府仪同三司的恒安县开国伯韦才,他的妻子更是有名的博陵崔氏。
李显显然有点着急,智商也没有他爹李治高。想分两步就把一个参军提拔成宰相。这里面首先大臣就不同意。这时候李显说出了一句非常嚣张跋扈的话:“我把皇位都可以让给他,别说一个宰相!”
这句话让宰相裴炎感觉到受了很大的侮辱,宰相就这么不上台面吗?于是他和大臣就去找武则天,想让当妈的教训一下李显。
武则天以退为进为了什么,就是要等着这些人来求自己。于是这些人一商量就把李显给废了,降级为庐陵王,被发配到了房州,同行的只有老婆韦氏。这一发配就是十四年。
聪明的武则天很快就把四儿子立旦扶上皇位。还是老李家的天下,就是有人为李显抱不平,也翻不起来大的风浪,因为李旦分走了很大一部分李显的支持者。
而李旦目睹了三个哥哥的经历,对武则天已经有了天然的恐惧,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也不敢当这个皇帝,一再要让贤,天底下只有母亲大人才能当这个皇帝。并请母亲赐名,由李旦变成武旦。早在遥远的唐代,皇子都改父姓为母姓,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武则天非常高兴,玩了这么多步骤,终于儿子主动让贤,让自己当皇帝了,她再三向儿子说:“这可是你主动的哟,我可没有逼你哟!”李旦非常诚恳地说:“是我心甘情愿的!”
武则天如愿成了皇帝!
4)重新立李显为太子,武则天高超的权谋手段。人都有老的时候,武则天也不例外。把权力交给谁才保证自己不被清算,这是后期武则天要思考的问题。
其实武则天开始是倾向把权力交给武家,因为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绝不会被清算。武家受她的大恩,肯定会感恩戴德。但正如狄仁杰所说的,武家以后不会祭祀她这个姑姑。这是武则天刚开始没想到的。
更重要的一点,从群臣透露出来的意思,根本没有人支持武家当皇帝,如果把权力交给武家,武家不但守不住,还有可能被灭族。
这也是后来武则天不愿意选择武家的原因。但是李家选择谁才会保住自己死后的地位?她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李旦,一个是李显。
武则天最后选择李显。是基于三点考虑:
第一,李显在房州受了十四年的苦,现在选择李显,李显肯定是对自己感恩戴德,绝不会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
第二点,也是比较重要的,李显在房州失意十四年,朝中大臣没有人交好于他。在朝中的根基比较浅。
第三点,李显个性比较懦弱,这样的孩子比较老实,很少有胆量反对父母。
而李旦则不同,李旦久在朝中,多少人想让他成为皇帝,多少人暗中勾连。武则天心里跟明镜似的,都一清二楚。要不怎么会让李旦的两个妃子神秘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就是对李旦的警告!
李显被立为太子,回到了长安,果然对武则天感激涕零。可以说李显从没有想过要造反,只能说神龙政变是张柬之等强行发动的。李显也是被胁迫的。
虽然后来的历史学家一再强调神龙政变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但正如武则天对李显说的那样:“我把你从房州接回来,立你为太子,就是为了把大位传给你。还用得着你造反!”
以李显的忠厚老实,一想肯定是这个理。要不然为什么武则天要立李显为太子,这时候发动政变,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李显很显然的认为,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的结果就是,把本来属于我的皇位夺过来再给我。然后就认为是我的大功臣,这是什么事啊。
因此李显的心里肯定不会待见张柬之等人,这也是张柬之等人惨死的根本原因。李显对武则天是心存愧疚。这也是他每隔十天,带群臣去上阳宫给武则天请安。而武则天由于病重,退位之后也只活了半年,更加重了李显的愧疚。只要耐心等一下,半年后母后就会把皇位传给我,我为什么还要去发动政变?
还有最重要的一环,武则天是李显的母亲,李显怎么能不孝顺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母亲和父亲合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不会动摇。
xiaozhe
武则天可以用传奇二字来形容,先为太宗才人,高宗时为昭仪,“废王立武”事件后为皇后。最后更是以女子之身登基为帝。
武则天身后归属问题,史载,武则天临终时立有遗嘱(诏):"去帝号,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中宗李显也是遵遗嘱行事,再者,以帝王身份安葬,李显面对的是所谓"前朝"皇帝身后事的处理,是国之大事;若以皇后身份处置,则即是本朝国丧,又是皇家家事,李显面临的朝中压力或反对声会更小。
中国古代所有人都认为百善孝为先。作为武则天的儿子,当然是要给他母亲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当然不是说把皇帝的名号分给她这一点,他底下的大臣和他的宗族子弟绝对不会认同。这个时候武则天的身份就变得特别尴尬了。
而归陵就是把皇帝的陵重新打开,把武则天和皇帝合葬在一起。一般来说,皇帝死后皇后是不可以再打开皇陵把皇后合葬的,怕动了龙气。除非后葬的人地位比较高。李显力排众议这样做有几个目的:
一、体现孝道。作为武则天的儿子,实现母亲的愿望,李显当仁不让。在古代百以孝为先,武则天身份特殊,但同时也是生养他的母亲,不家安何以安天下,如此才能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帝王。
二、武则天立有遗嘱(诏):"去帝号,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此做法也有“还天下”的意思,对此李显当然是喜闻乐见了。
三、李显刚登上皇位,总要安抚下原先武则天下面的人,总不可能一个也不用吧,一下子也找不到那么多人。再说武则天下面有才的也不少。
seatrees
武则天归陵,对李显有天大的好处。虽然他皇位是被老妈废的,儿子是被老妈杀的,老妈还养了一大堆男宠,但是,相比好处而言,李显要不这么做,才是大傻子。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3个孩子,出生于公元656年。
按理说,李显出生的时间,已经决定了他几乎不可能当皇帝。但是,他却成了历史上真正的“六味帝黄丸”——爹是皇帝,妈是皇帝,自己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子还是皇帝。
只是,李显这个皇帝吧,着实有点凄惨:被母亲吓了20多年,当皇帝当了2个月被废,儿子还被妈妈给砍了,妻子还给他戴了绿帽,最后他还被妻子给毒死了……
他大哥李弘当上太子后,因为和母亲意见不合,最终“暴毙而亡”。
他二哥接了太子的位,不甘心当傀儡,最终被母亲武则天流放,在巴州自杀。
最后,太子之位落到了李显的头上。
哥哥尸骨未寒,母亲气势凌人,于是,李显当起了缩头乌龟,老老实实听母亲的话。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当了3年太子的李显,终于翻身农奴当主人,成了皇帝,年号“嗣圣”。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皇帝。
当上皇帝以后,李显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很快,他把自己岳父韦玄贞,从蜀地小吏提拔为豫州刺史,后来,他还想让岳父当丞相。
此时,无数大臣反对。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显勃然大怒:“我把天下给韦玄贞(岳父)又怎样?不过一个丞相之位而已!”
就因为这句话,武则天怒了,直接把他废为庐陵王,软禁起来。此时,距离李显登基,才过了2个月。
此后,武则天立第4子李旦为皇帝,过了几年,就自己当了女皇。
至于李显,被武则天软禁了15年,过得那叫一个提心吊胆。
他的儿子和儿媳,因为说了武则天男宠几句坏话,被直接处死。
加上童年阴影,李显一想到母亲,就吓得不行。
最恐怖的,是外头还有人打着李显的名号造反,吓得这个30多岁的汉子,经常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好在,这段昏暗的日子,他的妻子一直陪着他,温柔劝慰。
李显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对她好,只是他没想到,这个女人后来成了他的终结者。
公元698年,在宰相狄仁杰的劝说下,武则天最终决定归政李唐,重新把儿子李显召回了皇宫。
狄仁杰用的理由是:传位给武家侄子,名分只是姑妈,哪有姑妈在祠堂享受香火的?传位给李家子孙,再差也是母亲的名分,后代祭祀不断。
正是因为狄仁杰的话,李显终于熬出了头,在武则天去世后,当上了皇帝。
而他也把妻子立为了皇后,但他没想到,他的妻子回馈给他的,是闪亮亮的大绿帽。
可能因为人生大起大落,李显当上皇帝后,就不怎么看重权力,但是,权力这东西,他不要,自然有人要,比如他的妻子韦皇后。
据说,李显当上皇帝不久,韦皇后就开始插手朝政。每次李显上朝,她就在旁边搭一个帷帐,垂帘听政,并且还会批阅奏折。
李显不仅不生气,还把岳父破格封王。
后来,掌握了权力的韦皇后,开始跟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私通,并且在宫里养了三个“面首”,容貌俊秀,正值壮年。
这些事,李显不知道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但他从来没就查过。
他一直记着韦皇后在他落难时侯的恩情,但是,恰恰因为这份记情,让他丢了命。
公元710年,韦皇后在馅饼里下毒,刚下朝的李显没有防备,吃完半个小时后就丢了命,甚至来不及写下遗诏。
李显死后,韦皇后下令让李重茂继位,想当第二个武则天。但是,只是十几天后,李旦的儿子李隆基,率领500御林军杀入皇宫,砍死了韦皇后和他的女儿,处死了上官婉儿,把大唐拉回了正规。
从李显的经历来看,他是真的窝囊,但这种窝囊也没有办法,毕竟他的母亲太厉害,而他一直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
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开创了好几个唯一:
唯一的女皇,唯一的陵前无字碑,唯一自已当了皇帝创造字,唯一女皇陵,唯一夫妻俩皇帝同穴,唯一皇帝同穴。
当皇帝前,她是李世民不受宠的才人,也是李治捧在心尖的皇后;当皇帝后,她自己组建“后宫”,数不清的面首为她服务。
生前如此爽快,到了死后,武则天还能以皇后的尊荣、安安稳稳葬在唐高宗李治的边上,享受后代祭祀。
这里面,既藏着李显的小算盘,也藏着武则天早早铺设好的后路。
李显的小算盘,我们放到后面说,先来分析一下武则天给自己铺设的后路。
武则天,出身贵族,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母亲是隋朝皇室。后来,父亲早逝,母亲被堂兄怠慢,家里才不宽裕起来。
据说,武则天还在襁褓中时,风水大师袁天罡就给她算过一卦,称:“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子,前程不可限量,将来必为天下之主!”
在武则天之前,女人当皇帝简直是无稽之谈,因此,武家人也没当回事,只当这是骗钱道士的戏言。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前往洛阳,听闻武家有一美女武则天,容貌惊人,便直接把她诏进了皇宫,成为五品才人,赐名“武媚”。
关于她和李世民的爱恨情仇,正史上并没有过多记载。
从正史上看,我们只知道她做了12年的才人,被召幸的次数不多。
李世民快去世时,不知怎么的,他想起了武则天,把她叫到床前伺候,可这一叫直接就把自己儿子李治给搭进去了。
一边,李世民在床上奄奄一息,另一边,李治和武则天正在偷偷不清不楚。
武则天以容貌见长,但是她有的绝不止美貌,还有媚人的功夫。
后来,她剃光了头发出了家,李治还念念不忘。
永徽元年,李治借着祭奠李世民的由头,与武则天私会,两人的一番你侬我侬,都被王皇后看在眼里。
王皇后失宠又无子,她想了想,与其揭发他们,不如把武则天收为己用。
于是乎,王皇后善解人意地对李治说:我愿意帮忙把武则天接回宫。
当时,宫里最受宠的人,是萧淑妃。
王皇后把武则天接回宫,目的就是制衡专宠的萧淑妃。
只不过,她怎么也没想到,她找来的武则天,是个能把后宫全部活吞了的角色。
武则天进宫后,先早早生下宫外怀上的李弘,随后被封为昭仪,正式开启她的后宫路。
面对有容貌、有宠爱、有心计又狠得下心的武则天,王皇后和萧淑妃都不是对手,很快就被废除。
可王萧二人深知李治是个念旧的人,想尽办法求见,希望李治想起往日恩情。
李治来没来得及放人,武则天就直接下令:“(将她们)杖击一百,断去手足,丢到大酒瓮里,曰:‘令二妪骨醉!’”
当年,吕雉恨戚姬,也只是把她做成了人彘,武则天比她还恨,在人彘的基础上加上“骨醉”……想想都觉得疼。
没了这两个绊脚石,武则天安稳坐上了皇后之位,与李治二圣临朝。
到后来,李治头痛病发作,她几乎独揽大权,只差名份上的登基为帝。
李治去世后,唐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继续掌控朝政。
此后,武则天废掉李显,又废掉李旦,自己当上了女皇,改国号为“周”。
这一年,武则天67岁,当上女皇帝后,她把面首张易之、张昌宗、薛怀义、沈南璆等人,堂而皇之放到明面上来,设专门的机构和宫殿管辖,与“三宫六院”无异。
旧唐书中记载:武则天设控鹤监,后改为天骥府、再改奉宸府,以张易之为奉宸令,又引阎朝隐、薛稷、员半千等于奉宸府内供奉。
当时的奉宸府,基本等同于“三宫六院”,张氏兄弟为“皇后”“贵妃”,成为武则天男宠们的总管。
年岁越来越大,武则天的享乐也越来越疯狂。
庐陵王李显的儿子和儿媳,只是说私下里说了张易之、张昌宗几句坏话,就被直接处死。
为了几个面首,处死孙女、孙女婿,武则天也算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了。
只是,到了晚年,武则天不得不思考传位的事情。
她一直在武家人和李家人之间犹豫不决。这时候,狄仁杰的一番话点醒了她:
“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
(武承嗣、武三思为武则天之侄,李显、李旦则为武则天之子)
也正是因为这番话,后来,武则天去世后才得以和李治合葬。
否则,武承嗣、武三思当上皇帝,估计不会让武则天如愿。
神龙政变后的第十个月,武则天去世,留下遗诏要求去掉帝号,葬入唐高宗的陵寝。
作为李家子孙,武则天在李治死后,召幸面首,有损李家天子颜面;又任用武氏一族,杀了无数李家子孙……这样的女人,已经不适合与李治合葬。
何况,唐高宗已经安寝多年,打开陵墓是对他的不敬。
因此,众臣坚决反对。
可这时候,一向怂包的唐中宗却顶着压力坚持。
神龙政变后,李显继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退居上阳宫。
每过十天,李显就带着百官去观看望武则天的起居。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晚年武则天还是皇帝时,丝毫不显老,但退后直接面容憔悴:“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入见,大惊。”
李显见了这样的母亲,当即大哭。
不管武则天曾经做过什么,到此刻,她不过都是一个衰老的母亲,仅仅用衰老的容貌足以触动李显。
更何况,武则天作攻心型人物,拿下李显轻而易举。
因此,当武则天提出要和李治合葬时,父母合葬,李显又怎么会不同意呢?
换言之,老妈要和老爹葬在一起,儿子怎么能反对呢?
除此以外,李显应该还考虑了下面这几件事:
神龙政变时,李显的继位表面上是武则天的禅让,但是实际上有许多势力大臣的帮助。李显登基后,难免要被他们的势力左右,落入和李治登基初期的局面。
其中尤以太平公主为最,她的势力强大,即便是谋权篡位也有可能。
但是,对于刚刚登基的李显来说,他不能刻意挑衅,泯灭功臣,只能借用其他方式。
武则天归乾陵,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武则天自请提出,要去皇帝封号,归乾陵。去掉封号之后,她不再是皇帝,而只是“皇后”,间接也是在昭告天下,自己的皇位是父母给的,名正言顺,并非靠着臣子势力威逼而来。
这样一来,也就淡化了功臣的功劳,李显自己的皇位也能更稳当些。
百善孝为先,在任何时候,天子行孝道,都会被世人支持。
武则天是李显的亲生母亲,在最后归还朝政于李家,在重大抉择上无大亏。此时秉持孝道,也会被天下人支持。
在武则天归陵这件事情上,李显表现出了少有的睿智。
只不过,综合来看,他实在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太过惧内,以导致妻女弄权,搞出“韦后临朝”和“皇太女”的丑事。
他在位期间,武三思和韦皇后暧昧,又和他的妃子上官婉儿不清不楚,李显都听之任之。
有一次下朝之后,李显亲自撞见武三思和韦皇后的丑事,他不仅不敢声张,还偷偷在一边数数。
后来,就连安乐公主(李显女儿)也加入了。
朝臣们知道后,纷纷感叹,怕是要出第二个武则天了。
不知道,深埋乾陵的武则天,得知李显的这副模样,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不过,好在李隆基还算靠谱,把大唐又给掰了回来。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MR.CHONG
从古至今,在男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皇权世界里,武则天是个另类。
选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是武则天死后最好的归宿,对继任者来说,也是最合理的。
试想,如果武则天以皇帝的规格下葬,不知后世有多少后宫的女人要模仿武则天去试图当皇帝,这是继任者们绝不想看到的。
更何况,李显的周围,还有韦皇后、太平公主等女强人时刻在虎视眈眈,想要复制武则天的传奇。
浪迹天涯
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李治和武则天虽然有着明显的利益交换,但不口否认,双方仍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公元650年,源于李世民的忌日,李治到感业寺祭拜,得以再次见到武则天,武则天哭了,李治也流下了眼泪。
最起码在李治即位之初,双方的感情是真挚的。所以我们相信,武则天在弥留之际,想的便是落叶归根,追随李治而去。然而,武则天是被政变推倒的,她能不能和高宗合葬,不是由她说的算的,而是他的儿子李显。
史料记载:
“乾陵玄宫以石为门,铁锢其缝,今启其门,必须镌凿。神明之道,体尚幽玄,动众加功,恐多惊黩。”
曾有官员上奏中宗李显,阻止武则天和高宗合葬,理由就是打开墓室石门,会破坏墓地清静的氛围,且夫妻合葬并非祖制,对此李显不予回应。从之后李显的做派来看,他并非一个坚持原则的皇帝,可是在母亲武则天的问题上,李显是寸步不让。
那么为何李显要力排众议,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不论生死,李显仍十分畏惧武则天
历朝历代,正统的女皇帝只有武则天一人,且还是在那男尊女卑的封建年代。我们分析得出,武则天政治天赋、权谋水准、治国能力都到达了令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武则天成为皇后前后,她的权势就可以压高宗一头,即便高宗仍然是权力的主导者,但很多决策都是由武则天计划并实施的。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中,李显是最不出彩的一个,长子李弘宅心仁厚,颇受群臣推崇,次子李贤才华横溢,还曾给《后汉书》注释。然而李弘、李贤都曾挑战过武则天的权威,最后死于非命。
李显吸取了两个哥哥的教训,对于母亲的指令是言听计从,让往西走,绝对不敢奔东,主要原因,就是他不想步两个哥哥的后尘。
为了保命,李显经常夹着尾巴做人,被再次立为太子之后,李显还需要将女儿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来讨好武家。
在神龙政变当天,李显仍持犹豫态度,政变集团提着脑袋来找李显,希望李显同他们一起前往皇宫。毕竟张柬之等人政变的理由是拥立李唐,所以必须得到太子李显的支持。
李显有些害怕,对众人道:
“翦除小人自然是应该的,但如果这么做,可能会惊扰到陛下,况且陛下身体也不好,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吧!”
李显和武则天就好比老鼠和猫的关系,只要猫叫声响起,老鼠就会被吓得瑟瑟发抖。
当然了,箭已上弦,不得不发,这些大臣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跑来造武则天的反,必定不会就此罢休,最终在众人的劝说和裹挟下,李显才表示同意。
在武则天长时间的高压威慑下,李显对她的恐惧已经到达无法附加的地步,即便武则天去世后,他生前的命令或愿望,李显仍会遵从。这种长期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所以对于合葬这种小事,李显必定会帮助母亲完成。
保证自身皇位的合法性
理论上讲,武则天是从李治手中接手的帝国的统治权,但实际上,武则天是将李唐王朝从中截断。类似于王莽建立的新朝,只不过武则天比较明智,在晚年再次还政李唐。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显是继承的武则天的衣钵,还是继承了李治的皇位?很显然,政变集团杀掉了张易之、张昌宗两位面首,逼迫武则天交权,最后拥立李显即位,换言之,李显的皇位还是来自武则天,并非李治。
史料记载:
“甲辰,制太子监国,赦天下。”
因为那份诏书是武则天颁布的,即便武则天有被迫的成分,但对于天下人来讲,李显是从武则天这里继承的皇位。
如果要保证自己皇位的稳定,那么就要保证根源的有效性,所以在李显即位之后,仍常常带着百官去上阳宫看望母亲。
李显虽然有些懦弱,但有些事做得并不糊涂,他的这个皇位来之不易。如果张柬之等人政变失败,那么他李显的项上人头都可能不保,所以他要保住这得来不易的宝座。
朱元璋在未加入起义军前,父母兄弟相继被饿死,他当过和尚、盗贼,也讨过饭。人生中最悲惨的经历他都有所涉猎,但朱元璋在对付元朝时,并没有一棒子打死。
在北伐蒙元之时,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联合一切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对付暴元。然而在大局已定后,朱元璋改变了这一政策,朱元璋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只要蒙古人和汉人通婚,那就可以一视同仁。
其次,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有相应的才能,考试成绩出众,同样可以在朝为官。可见朱元璋也很清楚这个道理,只有他确立元朝的正统地位,明朝的正朔性才能更鲜明可靠。
所以李显要将母亲武则天,推崇到高位,这样他李显的地位才具备合法性,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才能长久运行下去。
遵从孝道
虽说武则天待儿子们不是很地道,但那毕竟是母亲,母亲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心中的美好、善良、细致,大多都是从母亲身上继承来的。
李显对于母亲有很强的敬畏之心,但他对母亲也有着感恩之情,武则天对李弘、李贤的手段相对残忍,但对李显并没有下毒手,而且还把他立为太子,换言之,李显从武则天这里得到了更多,他应该感谢他的母亲。
母子之情,噬指弃薪,况且武则天对李显也有养育之恩,所以李显要报答他的母亲。在武则天弥留之际,放弃了皇位,放弃了权力,她没有挣扎,没有反抗,她将权力交给了李显,交还给了李唐王朝,这一切,已经让李显很感动,甚至生出愧疚之情。
尽管武则天做了很多错事,但武则天也成就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合葬这种身后事,李显应该予以满足。
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样:
“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能带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气。你曾拥有最美的爱情,你听过最美的旋律,触摸过一个人孤独的恐惧。我跌跌撞撞奔向你,你也不能一个人离去。无论如何一起经历了风雨,平平淡淡安安静静地老去。”
跌跌撞撞一圈后,武则天又回到了李治的怀里……
薄荷香樱桃
当时的情况是人心不稳,武则天在位时是有很大作为的,也是深得民心的,所以冒然否定武则天,或者忽视他的愿望是不明智的,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
夏大力(CHERRY
公元705年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唐中宗李显将武则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为什么把篡夺李家天下的武则天归陵呢?
一个原因是唐中宗对母亲的孝道,武则天去逝后去除帝号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入帝陵陪伴他父亲。一个原因是政治因素李显本身是被武则天立为太子继承王位所以他才这样做。
武则天和唐高宗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为陷害王皇后她掐死长女安定公主,次女太平公主因谋反被玄宗李隆基赐死,长子被毒害,二儿子在武则天主政后派人逼死。剩下李显和李旦,李显在唐高宗驾崩后继位,李旦曾做过皇帝唐睿宗。
李显立韦氏为皇后,封韦氏的父亲为待中,大臣们反对,武则天将他废黜,刚坐了5天皇位被贬为庐陵王,立小儿子李旦为帝,没多久,武则天废了小儿子帝位,自己称帝改唐为周,李旦求赐姓武。李显非常惧怕武则天两个哥哥先后被立被杀。
公元693年,武则天杀太子李旦,妃子刘氏,窦氏,召回李显立为皇太子。701年武则天杖杀李显儿子,妹子。因他们私下议论武则天养男宠。因这件事朝中四大臣,崔玄,张東之,敬晖,桓彦范,发动“神龙政变”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杀死,逼迫武则天退位。
武则天退位后,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李显将武则天葬入乾陵也可能是政治需要,弱化“神龙政变”的作用,收拢皇权。
猴子亮
归陵看似是个小事情,但是隐含着重大的政治意义。
武则天为什么要归陵:首先当然是因为感情,生同衾死同穴是中国夫妻的传统,再者当年武则天为了争夺皇位,用尽了权谋手段,大肆屠杀李姓宗室。一旦另设陵墓,伍子胥鞭尸复仇的故事很可能又会重演。而如果她选择与高宗合葬,既可以避免身后惨遭羞辱,又可以陪伴高宗,永享子孙后代的香火祭祀。
大臣们反对女皇武则天归陵合葬的理由是:一葬法规定,“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唐高宗李治已经入葬乾陵,作为地位稍微低一点的武则天不宜再开帝陵葬入。否则“以卑动尊”惊动龙脉。二就是当年武则天给先帝高宗李治修建乾陵时,地宫建设得很坚固,如果现在打开地宫,必然要下大气力镌凿,这会造成对乾陵的破坏。三,汉代的时候皇帝和皇后基本上不合葬,在魏晋以后虽然有合葬的情况,但是都给家国运势造成了很大影响。
大臣们的建议是“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取生墓之法,别起一陵”。既符合葬制礼仪,又能够佑护江山社稷。而李显为什么要力排重议,坚持归陵,既有感情因素,更是政治上的需要。
李显个性软弱,比较重感情的人,完成母亲遗愿,让父母合葬是为人子的责任,尤其李显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下台,对武则天心里充满愧疚。
李显的几个哥哥死了,皇位落到他的头上。他清楚这个皇位不好坐,一上台急不可捺培植自己势力,想与武则天对抗,他的岳父,奶妈的儿子等人,都被火箭式提拔,完全没有章法,大臣们劝阻他,他竟然声称天下是我的,我送给别人你们都管不着。
于是大臣们跑到武则天跟前告状,武则天大怒,立刻把李显废掉,贬去了房州,让他的弟弟李旦继位当皇帝,李显在皇位上坐了五十五天就被撸下来了。
李显这才明白,他的母亲远比他想象的厉害,他非常害怕,在房州呆了十五年,只要武则天一有旨意,就以为是要杀他,吓得要自杀,幸亏他的老婆韦皇后一直安慰他:大不了就是一死,为什么要着急呢,夫妻俩互相扶持,相依为命,他的女儿安乐公主生在贬往本人房州的路上,条件有限,只能用他的衣服草草裹住,所以小名叫裹儿。
他对韦氏充满感激,对女儿非常愧疚,曾经发誓:“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所以继位后,韦皇后想当武则天,安乐公主想当太平公主,李显却对他们言听计从,任他们胡作非为,韦皇后与武三思私通,只要几天不见武三思,他甚至亲自请武三思来后宫陪韦后,最终被这三人合谋毒死。
武则天晚年想明白还是儿子比侄子更亲,把李显接回身边,立为太子,母子之间的感情慢慢修复,大臣们发动神龙政变,本来商量要处死武三思等武氏外戚,可是李显死也不答应:武氏的人一个不能杀,与我有关的人一个不能杀。
遭到儿子和大臣双重背叛,八十多岁的武则天迅速衰老,尽管李显对她很孝顺,十天便往上阳宫探望一次,要求对于武氏三代(武则天及其父、祖)的名讳,有上奏言事的臣民都不得触犯。但武测天还是只活了大半年就过世了,李显对此比较愧疚,一度想把皇位还给她。完成遗愿是弥补愧疚的最好方式
无论是武周还是李唐,都认同武则天卓越的政治才能,她享有极高声望,完成她的遗愿,可以顺应民心
武则天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堪称一代圣君,她极得民心,在大臣们也颇有威望,所以当虚弱老病的武则天因为退位移居上阳宫时,大臣们都伤感不已,大臣姚崇也就是后来的宰相,禁不住失声痛哭。
武则天严格说不算篡位,只算替李唐打理江山。李治在位时,帝后同朝听政,李治有头痛和严重的眼疾,大部分朝政都是武则天处理,她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深得李治信任,李治去世留下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也就是国家大事还是要武后说了算。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儿子相继继位做皇帝,可是他们的政治才能都比不过武则天,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武则天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武则天深得民心。她打击贵族门伐,重视科举,从底层里提拔了大量有用之才,这些官员对她心存感激,比如狄仁杰是大唐的死忠粉,也同样是武则天的心腹,对武则天充满敬意。即使武则天去世,这些势力依然存在,对武则天有不一样的感情。
武则天临终废尊号,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是把权力交还李唐,这一行为是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改邪归正”行为,完成武则天的遗愿,可以顺应民心。
武则天放弃皇帝尊号归陵,解决了李显继承皇位的法理问题,坚持归陵,可以避免权力被大臣架空
大臣们想有拥立之功,捞政治资本,趁武则天有病,发动神龙政变,李显本来不乐意,因为武则天已经八十多了,风烛残年,身体也不好,连正常的临朝听政都做不动,他是太子,完全可以顺利继位,政变成功了反而有篡位之嫌。可是他最后为什么又同意发动政变了呢?
第一:武则天晚年宠爱张易之兄弟,而武三思与这两人打得火热,所谓夜长梦多,万一这几个人勾结在一起图谋不轨,谁也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来。
第二:武则天是武周的皇帝,她册封李显为太子,武则天去世,李显继位,到底继的是李唐还是武周的皇帝之位,在法理上有歧议,有心人可以拿来做文章,如果政变推翻武则天后上台,李显豪无疑问代表的是李唐。
可是武则天废皇帝尊号,只以皇后名义下葬,武周根本不存在了,李显继位没有法理上的问题。他让武则天归陵,就是表明他是由太子合法继承皇位登基,而不是通过政变由大臣们推上台的,否认神龙政变的作用,以免大臣们居功夺权,这对他加强统治极为有利,神龙政变的五王结局都不好,原因也在此。
能从废帝又成为皇帝,李显并不完全是傻瓜。
牛头对马嘴
如果不是武则天,李显也当不上皇帝!
武则天后来虽然是被迫退下皇位的,但在武则天大权在握的时候,武则天的心态也是左右摇摆,武则天可以有二种选择,一是把皇帝位置给李显,二是从武家挑选出来一个人继承皇位,其实武则天看不上懦弱的李显。
但武则天念及的是母子感情,又把李显接回到了京城,如果没有李显的回京,就算那些大臣,在怎么努力支持李显。李显也不可能得到继位的机会。武则天在选继位人选的时候,也是有私心的,如果把皇位传给武家人,都是武则天的侄子辈份,将来谁能真心的供奉武则天,谁还会记得武则天给的好处,侄子在亲,也不如自己儿子。
所以武则天在最关键的时候,还是在心里要把皇位传给李显,武则天虽然后来被迫交出了权利。但李显也明白,如果武则天不给他回京城的机会,他根本没机会继位,李显虽然懦弱,但也是个精明人,他会让武则天死后埋葬乾陵,也是出于多种考虑。
武则天死后要埋葬乾陵的心愿,满朝文武都知道,如果李显不把武则天葬入乾陵,就会落下不孝顺的名声,无论武则天做过些什么,她始终是李显的母亲,,这也是李显让武则天入乾陵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武则天虽然退位了,但李显也是胆战心惊的,毕竟武则天也是个有手腕的皇帝,武则天在位的时候,也提拔了很多的官员,这股势力也是盘根错节的,如果李显敢有一点,不尊敬武则天的行为,很可能在次让唐朝陷入动荡。
所以这武则天遗愿入乾陵,支持李显的大臣有反对意见,但李显是要整个大唐的平稳,他也要拉拢忠心武则天的旧臣,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完成武则埋葬乾陵的心愿。当初支持李显上位的大臣,虽然让武则天被迫的交出了权利,但也并没有赢,因为当时武则天没死,就武则天宫斗一生的能力,如果不是自己儿子李显继位,只要武则天振臂一呼,大唐马上也会陷入四分五裂。
武则天毕竟年岁高了,自己儿子李显继位,也并没有违背她的初衷,所以武则天被迫退位,也没有了要抢回皇位的心思,这李显懂得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在武则天死后,他对自己的母亲还是很感激的,力排众议让武则天入了乾陵。向日葵的方向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但她也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正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要了解武则天死后的那点事儿,恐怕还得从这对冤家母子的遭逢说起。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武则天出生,她的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应国公、工部尚书武士彟,正是新王朝的贵族。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但武则天和唐太宗没有生育一儿半女,却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和比她小两岁的皇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则天则依例进入长安感业寺为尼。
唐朝永徽二年(651年),对武则天一直念念不忘的唐高宗李治,将武则天接入宫中,不久拜为二品昭仪。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和武则天经过一番斗争,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已经生育了长子李弘、次子李贤和长女安定思公主李氏的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唐朝显庆元年(656年),武则天生下第三个儿子李显。
李显先被封为周王,后又改封英王。
唐朝调露二年(680年),在两位哥哥孝敬皇帝李弘、章怀太子李贤一死一废后,英王李显被册封为皇太子。
唐朝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母后武则天为皇太后,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登基后,不满皇太后武则天大权独揽,想通过越级提拔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等人,来组建自己的班底,宰相裴炎力谏无效,把情况汇报给了武则天。
唐朝光宅元年(684年),坐上皇位才55天的唐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
随后,武则天改立庐陵王的四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改年号为文明,武则天继续临朝称制,唐睿宗李旦行同傀儡。
唐朝载初元年(690年),唐睿宗主动上表退位,武则天称帝,宣布改唐为周,改元天授,以唐睿宗为皇嗣,赐姓武。
武周建立后,英国公徐敬业等人,李唐宗室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相继起兵,而且都打出了“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的旗号,但都被武则天派兵镇压。
这种消息让囚禁中的庐陵王心惊胆战,惶惶不安,只能与妻子韦氏相依为命。
武则天成了一代女皇,但到底是由侄子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等人接班,还是儿子庐陵王、皇嗣唐睿宗等人继位,她一直在犹豫。
后来,在宰相狄仁杰等人的劝谏下,武则天决定立儿子。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以庐陵王需要到洛阳治病为由,派人秘密召回庐陵王及家人。
不久,武则天重新立庐陵王为皇太子。
经过这一番风波后,皇太子李显决定与母后武姓家族搞好关系,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
武周长安元年(701年),皇太子的嫡长子邵王李重润和永泰公主夫妇,对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不满,张易之趁机挑拨,武则天最终逼令李重润、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杀。
皇太子及时撇清了关系,有惊无险。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了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退位,皇太子复位,复国号为唐。
武则天退位后,徙居上阳宫,唐中宗为她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唐朝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病逝,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
唐朝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唐中宗李显对母后武则天死后的平静安排,悦史君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孝文化
武则天虽然废黜了唐中宗,而且废唐建周,成为一代女皇,但说到底,她是唐中宗的母亲。
“百善孝为先”,在我国古代更是重视这个问题,因此,唐中宗要考虑母亲的分量。
第二,武则天遗诏去帝号
武则天的女皇地位是正史所承认的,唐中宗复辟后,也给她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但武则天在去世前,留下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这也意味着武则天回归了李唐王朝,还是作为唐高宗的皇后。
在这种情况下,唐中宗自然要安排好李唐皇后的葬礼。
第三,唐中宗的昏招
唐中宗复辟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让她参预朝政。
武则天生前重用的女官上官婉儿,则被唐中宗封为昭容,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掌握生杀大权。
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先前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上官婉儿和韦后都跟武三思关系暧昧,他们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
He Is We
李显(656~710)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第3个儿子,他的人生如坐过山车一般的刺激。
弘道元年(683年),父亲李治驾崩,当时27岁的太子李显登基为帝。
然而天命不长,龙椅还没坐热,称帝55天的李显就被母亲废黜了。
日月如梭,转眼20多年过去了,李显觉得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谁知废人还有天命未了。
神龙元年(705年),女皇病重,此时48岁的李显再次被推上了皇位,是年年底,武则天驾崩。
武则天死后,如何为母亲定性成了李显当务之急。这关系到武则天能否葬入昭陵,也关系到发动“神龙政变”五大臣待遇问题。
发动“神龙政变”的五大臣极力反对武则天葬入先皇的昭陵,理由很简单,武则天篡夺了李唐天下自立为帝建立了武周,已经不是李家媳妇了,不能葬入祖坟和先皇身边。一时之间,朝中有反对有支持,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最终李显力排众议,拍板达成了母亲归葬昭陵的遗愿,李显为什么这样做呢?
李显出于惧怕母亲按照常规思维,武则天废除了儿子李显的皇位,李显恨母亲毋庸置疑。
但废李显这件事不能全怪武则天。事情是这样:李显刚即位不久,就想把他的岳父、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封为侍中(副宰相),这不符合官僚制度。
当时的宰相裴炎提出了反对。李显见宰相反驳,于是大怒道:“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啬一个侍中吗?”
散朝后,裴炎就把这话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一怒之下废了李显,立李显的弟弟李旦为帝。
李显事后肯定会反思。
“不以国家为重反而重用外戚,外戚往往是造成国家动乱的根本原因。”在这件事上,李显有错在先,母亲也是恨铁不成钢才废了他的皇位。
说实话,李显能当上皇帝也是机缘巧合,如果不是两个哥哥早死根本轮不着他。
武则天一共有4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
这4个儿子的才能是依次递减,一个不如一个,李显的两个哥哥年纪轻轻就死了,这才轮到了李显,李显不珍惜机会能怪谁呢?
废了李显之后,武则天并没有自己做女皇,而是按祖制传给了四儿子李旦。
只是后来李旦自觉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把皇位交给了母亲。从这一点来看,不是武则天有野心要篡夺李唐江山,实在是儿子们不争气。
难道眼看着李唐江山要旁落他人!
从后来李显很怕母亲这一点来看,李显确实是个平庸之人,不太适合做皇帝。
李显有自知之明,对母亲唯唯诺诺,也心甘情愿做一个庐陵王,只是在韦皇后的逼迫下,这才没有放弃复位的想法。
李显没有政治野心,也不在乎皇位,谈不上多么恨母亲,得来的容易,失去也不难,对于失去皇位,李显坦然面对。
另外李显养成了惧怕母亲、听话的习惯,称帝后延续了这种习惯,武则天离世前自废了帝号,恢复了大唐李氏儿媳妇的身份,表明自己要葬入昭陵。
懦弱的李显,害怕死后无颜面对母亲,怕被母亲指责,古人都很迷信,所以不敢违背母亲归葬昭陵的遗愿,这是武则天能葬入昭陵的主要原因。
有道是“父子天性母子连心”,武则天称女皇实在是儿子太无能的原因,但凡儿子有一点能力,武则天也不会走这条路。
随着武则天年纪越来越老,百年后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当务之急!武则天建立了武周,按照传统来讲,她死后要传给武氏后人。
这时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想谋求继位,多次在姑姑面前说:“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当做继承人的”。
武则天犹豫不决,纠结于传位给儿子还是侄子问题上?于是问计宰相狄仁杰,狄仁杰对女皇说:“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我还从来没听说过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的”。
就是这短短的几句话点醒了武则天,武则天下定决心要把皇位传给儿子李显。
从这点来看,武则天不糊涂,她也没忘记母子连心这句话,李显明显感觉到了母亲开始培植他,再笨的人也能感觉到这种变化。
说李显无能,其实是相对李氏先皇来说,李显懦弱不假,但非一无是处。
说实话,武则天要传位于他,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朝中大臣多同情和拥护李显,李显是大唐合法继承人。
神龙元年(705年),80多岁的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她虽然有心要传位于李显,但没有公布明示,这就助长了各方势力觊觎皇位的野心。
于是朝中形成了三股势力:一是以武则天的侄子武氏为一派,第二以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和附言趋势的大臣为一派,第三是以朝中的五大臣为一派。
(五大臣:宰相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
面对这种乱局,老谋深算的五大臣秘密联络李显,表明趁女皇病重帮他夺回皇位,也就是说要发动神龙政变(这一年是神龙元年)。
李显怕母亲成了习惯,起初不敢答应,到后来五大臣用计逼迫李显就范。
五大臣为什么要冒险立李显为帝呢?显然谁立的皇帝谁说了算,这叫“从龙之功”。五大臣都是老油条,不可能让大权旁落在另两派人之手。
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武则天打算传位李显,为什么迟迟不宣布呢?
我考虑是武则天想把李显和他的男宠张氏兄弟调和好,然后再宣布,结果她病的很突然,这让五大臣抓住了机会。
李显在半推半就情况下,随着五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本来是要光明正大传给儿子的,结果让五大臣抢了先机,最后成了武则天被逼宫传位于李显,性质发生了逆转。
在武则天病重期间,李显伺候在床边,母子之间进行了交流,武则天把之前的想法告诉了儿子,李显这才明白,其实不发动神龙政变,这个皇位也是他的。
李显突然有一种被蒙骗的感觉,对五大臣的动机产生了怀疑?怀疑五大臣为了权势不流失,这才发动了神龙政变。
李显为了打压五大臣,力排众议归葬母亲,武则天恢复原来的身份,无形之中削弱了五大臣的从龙之功。
李显为母亲争名分,人们就会对五大臣发动神龙政变的目的产生怀疑,没把五大臣定性为作乱犯上就不错了。
从后面的历史来看,五大臣的结局并不完美,这就是李显为什么要归葬母亲的原因之二,即为以后打击五大臣埋下了预设。
综上所述,从朝局层面来说,母亲已经遗嘱恢复原来的身份,作为儿子李显不敢违背。 新皇继位为了弘扬孝道,李显也应该归葬母亲,况且还有出于打击五大臣的原因。
诸如种种因素的叠加,这才有了力排众议归葬昭陵的结果,凡事有因才有果,仔细想来,李显还是挺聪明的。
双双
因为死人的威胁永远不如活人。
81岁的武则天,被张柬之等五大臣联合发起的神龙政变赶下了政治舞台,李显成为了最大的受益人。这个一身在母亲阴影如履薄冰生活着的皇子,终于在灰暗的人生中迎来了光明。
李显虽贵为太子,但这个皇位可不是顺其自然平平稳稳就能得来的,在这之前,太子简直就是个高危职业,因为威胁到武则天的权力,前太子李宏和李贤就曾先后遭遇武则天的毒手。李显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直担心自己的母亲对其下毒手,随时都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据说其见到武则天就如老鼠见到猫一样,其在被贬期间,最怕的就是听到京城来的圣旨,有好几次听说朝廷有人来传旨,就以为武则天要杀他,吓得自己马上要上吊自杀,还是他老婆阻止,这才作罢。
你说让他如此胆战心惊的武则天,会让他没有恨意,可能吗?完全不可能。
那么,为何李显要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遗愿呢?有人说是因为毕竟母子之情。还有人说是彰显大度,我认为这都不是最合理的解释,因为李显对于武则天的恨,决不是因为母子情就能忘得一干二尽的,这个让他几乎成为神经质的母亲,他能不计前嫌就已经是莫大的胸怀了,完全没必要力排众议。
那么,李显为何达成武则天归陵遗愿呢?最大的可能就是政治需要了。
对于李显来说,武则天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一方面,此人窃取了李唐天下,差点将李显送去地狱,另一方面,他又是前任皇帝,在朝中还是拥有大批拥护者。
神龙政变,五大臣的意图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留下恢复李唐天下的好名声,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掌控李显,获得更大的权力。神龙政变成功后,五大臣在朝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俨然要压住李显一头,李显在武则天的阴影下生活了几十年,别的本事不好说有,洞察力应该还是不错的。他可不想养虎为患,让五大臣成为了第二座压在自己头顶的大山。
登上宝座的李显既要想办法拉拢武则天拥护派,又要极尽打击五大政变功臣,避免他们权力过度膨胀。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舆论上突出自己的皇位是继承得来的。削弱五大臣发动政变对恢复李唐天下的功劳了。所以,也就不得不将武则天专权看成是李唐天下的延续,而自己也是在武则天之后,顺理成章继承得来的皇位。那么,五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反而显得不那么正当了。同时,这样还能拉拢武则天的拥护派,可谓是一举两得。毕竟武则天已经成为了一个死人,抬高武则天来打压五大臣,不用担心死人威望太高盖过自己威胁自己。因此,为了自己政治利益的需要,李显最终选择将武则天作为李唐天下的一位合法继承者,将武则天当成是李唐家人,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后来,发动神龙政变得五大功臣的最终归宿也侧面证实了李显的心思。
可以说,政治家在利益面前还是很豁得出去的,在李显作出决策的过程中,他是否因为母子情而影响到自己的决策无人得知,也许在那么一刻他也真真实实的感慨自己母子之情,但最终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愿望,应该还是被利益所左右的。
纳比斯
这是政治需要,只有不清算武则天,维持武则天的历史地位(高宗皇后),才能安定人心,武周这些来,干的不错,那么多官员参与朝政,为武周朝廷卖命,如果清算武周的老大,下面的小弟怎么活啊,肯定回产生祸患的,中宗皇帝还是很有政治智慧的,只是身边人没管好,祸起萧墙不得善终。
啦啦小茹
神龙元年(公元705)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代女皇武则天病逝于长安城内的上阳宫中。武则天在去世前留下“祔(fù)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等遗诏。这句遗诏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去掉自己的皇帝称号及宗庙,与唐高宗李治同葬乾陵,并改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生前是有过篡唐建周的举动,而且她去世前的身份也一直是大周皇帝。那么作为后继之君的唐中宗李显,又为何要把他与父亲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难道李显就不怕若干年后有人以此来攻击他不尊重先皇,不尊重李唐社稷吗?关于武则天去世后,李显为何要将他与李治合葬这个问题,笔者个人有以下三个看法:
其一,父亲是亲人,母亲也是亲人我国自秦汉之后,历朝历代都奉行以孝治天下,因而上至皇帝下至黎民,都是要遵守孝道的约束。诚然,武则天是有过篡唐建周的暴行,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她是李显的母亲这一既定事实。
而且在古代有个特殊的规定,那就是父母如果有犯错的迹象,作为孩子就该进行三次劝导,而如果三次劝导结束后父母依然不肯悔改,那孩子非但不能伤害父母,反而得跟着父母一同犯错。
因而即使武则天做错了事情,李显依然要将她奉为自己的母亲,并听从她的大部分安排。
前文提到,武则天在去世前曾留过下归陵的遗诏,而这份遗诏则意味着,如果李显还认武则天为自己的母亲,那么服从遗诏的内容就是板上钉钉的。我们都知道,唐高宗李治在生前是绝对不会留下,不允许武则天跟自己合葬之类的话。因而李显作为儿子,听错母亲的遗诏而将她与父亲李治合葬,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其二,证明自己的地位,巩固自己的权势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相信大家都知道,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指,如果要发生皇位更替之类的事情,那么在继承权的选择上,就应该是以嫡子为先,而嫡子则指的是皇帝与皇后所生的孩子。这里或许会有朋友好奇,难道说武则天当年不是皇后,或者说李显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孩子?这里并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们要站在古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去观察。
武则天确实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但她这个皇后是后来封的,在她之前李治还有一个姓王的皇后。因而算起来,那位被武则天打压下去的王皇后,其实才是李治真正的发妻皇后。所以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如果要证明自己的地位,那么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只有正牌皇后才拥有和皇帝亡而同穴的权力。
此外,唐中宗李显能坐上这个皇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神龙政变”的帮助,而这场政变虽然帮他继承了皇位,却没能帮他及时清除朝堂上被武则天所任命的众多官员。
因此,李显如果要坐稳这个皇帝位置,就必须笼络那些曾经作为过武则天嫡系的大臣。可为他们加官进爵又不现实,所以李显就只能通过重视武则天来达到这个目的,毕竟他们那些人都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看到李显如此重视武则天的遗诏,那自然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其三,彰显皇帝权威,达成本人心愿前文提到,“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成功复位,并二度登基称帝。但既然是政变,那自然会有两方势力,即拥立的一方和被打压的一方。作为刚刚登基的新皇帝,李显当时的处境显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因为他必须得小心权衡双方的共同利益,毕竟二者任何一方的突然发难,都会对他这个暂时还没有多少实权的皇帝造成巨大影响。
唐中宗复位距离武则天去世并留下归陵的遗诏,前后相差大概为半年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半年时间足够李显来平衡双方的共同利益,原因是,这半年里拥立的一方和被打压的一方,都没有太大的动静和太出格的举动。
而如果要证明李显确实已经平衡了双方的关系,那么发布一道能同时对双方都造成影响的诏命,则不失为最佳选择。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显之所以要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除却前两个原因外,还有这个彰显自己皇帝权威的可能。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唐中宗李显本人,其实对于武则天和武家并没有特别深的仇恨,比如他在武则天退位后,每个月都会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去朝见武则天,并在平时也经常独自一人而前往上阳宫觐见武则天。
小标题中提到的“本人心愿”,是指李显心中想要缓解李家与武家的矛盾。根据史料记载,李显在登基之后,对于李家与武家的联姻看得非常之重,这里最著名的莫过于安乐公主(李显最爱的女儿)下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而既然要缓解李家与武家的矛盾,那么按照武则天的遗诏来将父母二人合葬,则不正是一个拉拢武家的绝好机会吗?
最后,关于武则天去世后,李显为何要把她与李治合葬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给出的答案是,这里没有任何秘密,主要是因为有这三个比较明显的原因。第一,父亲是亲人,母亲也是亲人,所以李显有理由按照母亲武则天的遗诏,来完成父母二人的合葬;第二,证明自己地位,巩固自己权势,这个是指合葬父母二人,既能显示自己皇室的正统地位,还能巩固自己作为统治者的无上权势;第三,彰显皇帝权威,达成本人心愿,这个是指合葬父母二人,不但能彰显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还能顺带完成自己想要李武两家永远修好的心愿!
参考资料:唐书旧唐书《续资治通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zhxf
武则天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放眼整个中国封建王朝史,只有一个女主可以和她媲美,那就是汉高祖吕后,因为吕后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是以“本纪”的形式记录的,只不过吕后并未称帝,而我们对于吕后的印象大多源于电视剧和历史演义,在真正的历史中,吕后除了对付情敌心狠手辣之外(这是生死之争),她的执政能力绝对是可圈可点的,司马迁对她也是高度评价。
好了,为什么在回答问题之前要说吕后,就是要凸显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比吕后还要厉害很多,吕后已然很出色,但是和武则天相比,也不是一个段位的!
一个柔弱的武媚娘,她凭借自己高人的智慧几度沉浮,最终当上了女皇,而且做了女皇之后还颇有建树,她可以将天下所有的文臣武将玩弄于股掌之间,并且她的王朝在历史上是向前进步的,她虽然是一个女人,但是全天下的人都跪拜在她脚下高呼“万岁”,这岂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呢?在那个男权主义的封建时代,武则天的出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哪怕她的出现会令一大部分卫道者反感,但是又有谁能够左右?都说名人是非多,武则天就是如此,好在历史是公正的,后人没有因为武则天是女人就否认了她的历史功绩,她虽然在死后去了帝号,归了乾陵,但是她是女皇的事实是任何人都不能更改的!
题目所言,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呢?首先个人认为,这个提问有些瑕疵,咱们简单地捋一捋。
根据旧唐书记载: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
这里面的内容就包括民间一直流传的武则天遗诏片段,简单地分析一下,旧唐书中说,武则天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了,便下了遗诏说将来死后要配享太庙,同高宗皇帝合陵,并且要将自己的皇帝号去掉,改成则天大圣皇后,还要把之前被自己除掉的高宗王皇后和萧淑妃以及褚遂良、韩瑗等人的族人赦免之类的话。
这话可信吗?个人认为这并不可信,虽然这是出于正史,但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在那个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李唐王朝让武则天改了朝代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可是呢,武则天毕竟也是唐中宗、唐睿宗的亲生母亲,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祖母,所以出于孝道,他们李家人肯定是不能贬低武则天的,但是为了给自己涨点面子,就必须说出武则天有个遗诏,遗诏已经安排好后事,必须要说出去帝号,归陵,抚慰之前的敌人等等之类的话,这是一个古代的政治把戏,切不可当真!
个人认为,如果武则天有这个去帝号的觉悟,当初就不会称帝,她想做九五之尊,就肯定不希望自己的王朝一世而亡,所以说武则天去帝号这事有很大区间可以想象。
咱接着说,武则天之前曾有过一段时间关于立储君的问题百般困扰,这困扰这一代女皇的原因就是究竟立自己的侄子(武家人)还是立自己的儿子的问题?从她有这个想法,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希望自己的王朝得到传承,立侄子肯定还姓武,但是侄子和儿子之间肯定是儿子亲近,但是王朝就有可能改回李,所以她很忧虑,但是,狄仁杰把这个问题给她解决了,狄仁杰是这么说的:“立子,则千秋万岁后 ,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最终,她老了,已经无力在经营庞大的王朝了,所以,武则天还是被迫接受了立自己儿子为帝,武周王朝昙花一现的结局。
但是,武则天归陵这件事,不要说是李显力排众议,因为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是李显的主观行为,不管武则天说没说这件事,李显都必须这么办,这一是孝道所致,二是为了给天下人看,潜台词就是:“虽然我老娘也是个皇帝,但是她深爱着我的父亲,她只是代为李家管理天下,死后她还是李家的媳妇,还是我老娘!”其实这事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是非常有感情的,也是很恩爱的,她的一切都是高宗的给的,所以,我们不能排除武则天真的说过死后要和高宗合葬一处的遗诏。
女皇再是一个强人,她也是一个女人,她也渴望温暖,她也渴望被爱,所以纵然她有千秋功业,在她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个男人是她真正的归宿,那就是唐高宗李治!
abbeysstar
在武则天为到底立谁为太子而犯难的时候,狄仁杰说的一句话解决了她的难题,狄仁杰说:“自古以来只有祭祀亲母的,没有祭祀姑母的。”武则天听后便把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立为太子,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的原因亦算是李显让武则天归陵的原因(毕竟是自己亲妈,而且亲妈是想和亲爸合葬,这有啥不妥?)
武则天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唐高宗李治的妻子,唐中宗李显的母亲。公元698年武则天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决定立自己儿子李显为太子,李显成为皇太子后决定与当时朝中的最大势力之一的武家搞好关系,相继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武家。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死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禅位于皇太子李显,之后李显即位,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移居上阳宫,李显为其上“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11月,武则天病逝,遗诏希望与唐高宗合葬,并省去帝号,称为“则天大圣皇后”。公元706年李显将武则天葬入乾陵与高宗合葬。
对于李显为什么让武则天归陵,首先武则天遗诏去帝号,则表明自己是唐高宗的皇后,皇后与皇帝合葬没有什么不妥的。二、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孝,尤其在帝王家,皇帝被称为天子,则更加要做好表率,如果皇帝不孝,那么人们会说他无德,对于自己母亲这个不过分的要求,作为儿子的李显显然会同意。三、拉拢和稳定武家的势力,虽说武则天死了,但是他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还握有大权,如果自己一上台就唱武则天的反戏,那么必然引起武家势力的警觉,有可能导致他们叛乱。
唐中宗李显让自己母亲与父亲合葬是合情合理的。
盖茨比的黛西
公元705年,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驾崩,享年82岁,她曾留下15字遗诏:“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把李唐改为武周,实际上就是窜唐的行为。按照唐朝皇家合葬制度,若皇后先死,帝后合葬理所当然,但若皇帝先亡,就不能合葬。因为皇帝下葬后,会关闭陵墓,不能重新开启,否则就会扰了皇帝的安息。也就是说,武则天死后,按祖制是不能同李治合葬的,所以她留下的遗诏实际上是违背了这一原则的,自然引起大臣们的一众反对。
但是最终李显力排众议,还是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于乾陵,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此事为武则天遗诏,也是李显的孝顺自古以来,皇帝的遗诏都有特别的权力,几乎没有人敢不遵从,而武则天的遗诏也具有同样的威力。李显继位后,自然是要遵从先帝遗诏,这样才符合礼制,他继位也更显得名正言顺。更何况武则天已经表明态度,去了武周帝号,称自己为皇后,也就是说愿做李治的皇后,而不是皇帝。再说血浓于水,无论生前有什么样的恩怨,武则天始终都是他的母亲。做儿子的哪有让父母分开的道理呢。
所以说,于公于私,武则天归陵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其二、李显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李显之前被流放,早已脱离了朝中的势力,再加上他的皇位是通过武则天的禅让而得来的,所以刚继位的他肯定势单力薄。武则天虽然死了,但武家的势力还在,尤其是他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还手握大权。想要拉拢这些势力,就必然要对武则天好,唯有这样,才能稳固。
更何况武则天本不是李治的发妻,而他自然也就不是嫡出,难免有些尴尬。如果武则天能作为皇后与李治合葬,那么他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继承皇位也变得无可非议。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点就是为了立威。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显的这把火就是力排众议,达成所愿。这样一来,也就告诉了大臣们他的话就是圣旨。
小结
所以说,武则天归陵这件事,其实于公于私,都应该要办的。虽然她曾建立武周,但同时也延续了大唐王朝。说起来,武周也不过是一段小插曲而已。再说她还自愿去掉帝号,死后不过是想与丈夫合葬而已。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她唯一的路,如果不走,就会被子孙清算。即便这样,至少也说明她选择了一条明智的路,至今与丈夫安睡于乾陵,未曾受过打扰。
(文章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抹茶
武则天、唐中宗李显都是耀眼的历史人物,但同时也是政治属性的人物,政治人物还得从政治层面考虑其言行举动,就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力排众议满足武则天遗愿这件事,虽然说母子情深是因素之一,但更多的还是得从政治说起。(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按道理来说,唐中宗李显有太多理由不满足母亲武则天的遗愿,甚至说把武家人全部打入另类,屠戮殆尽,首先就是李显是正儿八经的皇位继承人,武则天一共为唐高宗李治育有三子,其中老大李宏、老二李贤,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激怒武则天,一死一伤。
只剩三子李显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并且在唐高宗死后顺利继承了皇位,但李显明显是个傀儡,啥事都是悉决于太后武则天,搞得李显郁闷异常,就想着把大权抓到自己手里。
结果自己还没采取实质性措施,武则天率先发难,把才当了55天的唐中宗李显从皇位上赶了下来,并立李旦为帝,军国大事悉决于武则天,等到了690年,干脆自己赤膊上阵当皇帝,把李旦弄成了皇太子。
世上的事情由奢入俭难,最难过的莫不是曾经拥有过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尝过皇帝滋味被人赶了下来,李显郁闷的想一头撞死。
再说到退位后的日子虽然不好过,关键是武则天折磨人,一会要立自己的主子武承嗣、武三思为帝,一会又觉得皇太子李旦不错,同时也觉得李显够憋屈,拿不定主意到底让谁接班。
搞得李显心里痒痒的要命,虽然最后还是定了李显为太子,但就武则天这磨人的劲,李显的确有那么几次是动了杀心的。
但是武则天于私是他的母亲,于公是天下的皇太后,杀了武则天就乱了伦理纲常,于统治不利,李显虽然长期被武则天压制,但在夹缝中生存的他脑子却十分好用,知道不能用强。
而且武则天的遗愿并不过分――去帝号,合陵,也就是说她不要皇帝的封号和待遇了,只想做李显他老爹唐高宗李治的好媳妇,他唐中宗李显的好母亲。
这要求不过分,也很合理,关键是给足了中宗李显面子,使他在给武则天办丧事时不那么难为情,他要是给武皇办丧事,那才是正儿八经打他脸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
武则天是武周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同时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活了82岁。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即皇帝位之后被武则天废黯,武则天死后又登基为帝。虽说武则天在世时对这个儿子很苛刻,但是死后李显尊照她的遗愿,将她与唐高宗合葬,归入乾陵。李显这样做,既是对母亲生养之恩的报答,也恪守了死者为大的传统。
李显生于皇家,本人也是皇帝,他不想落个不孝的名声
李显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第三个儿子,资质不算太高,性格也比较懦弱,换句话说李显不是一个暴戾之人。作为皇室成员,毫无疑问自幼接受的就是正统的教育。李显尽管曾经被废,说起来和武则天有夺位之怨,但那只能算得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况且还是亲生母亲,李显不可能做得太过。这个从给武则天的封号就可以看出来。李显即位恢复李唐后,为母亲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显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谥“则天顺圣皇后”,这一点李显做得无疑是对的,无论心里怎么想的,至少表面上看着很好。封号都给了,让母亲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也就顺理成章了。
武则天终归把皇位又还给了李显(家),即使被废,也没有薄待李显
李显之所以能再被立为太子,是因为武则天同意,否则他不可能回到洛阳,不说李
家,即使是武家也有大把的人选。当然,对武则天来说,李显无疑是最合适的。李显重回东宫,武则天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准备让他接班。至于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发动神龙政变,也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主要是担心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言路,影响朝政,想提前接班而已。再说李显在房县期间,“王”的身份可还在,随行数百人,不只是嫔妃、子女,还有近臣、侍从,其中不乏文人墨客、能工巧匠。而且专门为他建了“庐陵王城”,这个王城周长700丈,是按长安宫殿式样比例缩小建成的。房县志中有描写:“其上也,楼观翚飞,帘牙鸟啄。其下也,芙蓉池开,琵琶亭续。其井也,黄琉八角以金镶。其城也,白石千紊而玉矗。由是人疑仙子,境胜蓬莱,珠帘星卷,宝镜月开,巧梳蝉鬓,淡抹鱼腮,眉间晕柳,额上妆梅,温柔香去,脂粉气来。”从这待遇看,更像是武则天怒其不争,对李显的一种惩戒。
李显性格懦弱,并不以失去皇位为念
李显性格比较面软,从小也没什么大志向,同时他的两个哥哥的结局让他对皇帝这个位置充满恐惧,他实在不怎么想当皇帝。但是轮到他了,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做。当了皇帝后,也比较昏庸,以武则天杀伐决断的性格,还真受不了这个。于是在裴炎受遗诏辅政期间,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实事证明武则天做得比李显和他爹都要好得多,最后武则天又没有丢了江山,李显尊照她的遗愿去做也很正常,李显被废时说不定还偷着乐呢。
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有两块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5000多字的碑文还是武则天亲自撰写。而东侧的碑按道理应该是记述武则天生平的,但却未刻一字,故称“无字碑”,什么缘故已无从知晓。列位看官有何高见,不妨留言赐教!
青鹏寄海
武曌死后,李显力排众议,重新开启高宗李治的乾陵,让武曌与其合葬。这是李显对武曌,这个曾经废、立、软禁过自己的母亲的爱和大度,但从根本上讲,李显不得不这么做。
为啥达文会这样说?原因有以下几点:
“神龙政变”的性质是“清君侧”,也就是诛杀二张,武曌的让位是附带的结果。“神龙政变”后,大唐的政治形势,让李显必须让武曌归乾陵。智慧绝伦的武曌早就将自己的身后事计划好了,她安排的妥妥当当,李唐皇室也挑不出毛病。武曌毕竟是李显的亲生母亲,退一步讲,即使李显不接受武曌的其他身份,但他却不能否定掉武曌是李治的皇后,是自己的母亲,这个身份。血浓于水,血亲都否定掉,那将他自己置于何处?以上,就是李显一定要让武曌归乾陵的原因。李显与武曌的有母子之情,自不必说。下面,达文具体来分析前三点。
“神龙政变”的性质说起“神龙政变”,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不会陌生。“神龙政变”之在大周神龙元年,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与李唐皇室联合起来,闯入皇宫。他们先是杀死武曌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后又逼迫武则天退位。
因此,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场为了结束武周王朝,回归李唐王朝而针对武曌发动的政变,这就理解错了。
虽然,“神龙政变”是武周王朝结束的标志,但之后的大唐统治者,并没有将武周王朝定性为伪朝。那是因为,政变之前,武曌早就已经决定将还政于李唐皇室,要不然他也不会重新将李显立为太子。所以,“神龙政变”只是加速了李唐王朝回归的速度,其目的也是为了结束二张兄弟的干政祸国,而不是以推翻武周王朝为根本目的的政变。
关于这一点,从李显的即位赦文内容,就能看出来。李显的即位赦文,相当于是对武曌和武周王朝的官方定评,有舆论导向作用。
李显是怎么解释武周政权的呢?
李显说,
当年高宗“仙驾不追,逆臣开衅,敬业挺灾于淮甸,务挺潜应于沙场。天柱将摇,地维方挠,非拨乱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安危矣”。
意思就是说,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敬业在江淮地区造反,程务挺又想要在塞北地区接应,大唐江山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在这危机时刻,是武曌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拯救了国家,这才应天顺人,登基称帝的;
而在国家安定下来之后,武则天又“凝怀问道,属想无为”,当皇帝当累了,厌倦大宝,于是又主动逊位给李显,命他光复李唐,继承祖业。
这个赦文在此刻出台,是什么意思呢?
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否定了是武则天篡夺李唐的天下,说武曌只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替儿子代管了十几年的江山社稷。因此,武周王朝也不是伪朝,只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变体。
这样一来,武曌既是明君,现在又主动逊位给儿子,所以又是慈母。武曌高大的形象没有坍塌,而“神龙政变”也干脆就给一笔勾销了,既然都说武曌是主动逊位的了,哪里还有什么政变呢?
李显之所以会这么做,既有自己对母亲的情,也有现实的无奈。他为何无奈?从他继位后大唐的朝政形势就可以看出。
“神龙政变”后,大唐的政治形势我们都知道,此次政变是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一些反对二张兄弟的大臣,与受到二张威胁的李唐皇室成员达成的合作。
在这次合作中,大臣中的核心分子发挥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和袁恕己,他们在政变后都受封为王,权倾朝野。因此,“神龙政变”也被称为“五王政变”。
你说,这些大臣跟太子李显是一个政治集团吗?并不是。他们只是在“清除二张兄弟”这件事上利益与共。
二张兄弟仗着武曌的宠信,将权力渗入朝中,大肆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张柬之、桓彦范等人是感受到了二张的威胁,才联合起来对付他们。
同样,此时李唐皇族们也感受到了二张的威胁,甚至李显的儿子、女儿都被二张设计后惨死。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通过参与政变,同样是为了自保。
而且,政变的目的,本来针对的也不是武则天本人,所以,武氏一族的势力也没有在这次政变中受到冲击。
所以在政变之后,虽说太子李显当了皇帝,但他要面对的恰恰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他的政治资本本来就有限,面对各方崛起的势力,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这个皇帝李显当得还是很窝囊啊,换谁来也不好当。
这时候,如果强调“神龙政变”的政治正确,不但得罪了掌握很多实权的武氏一族,还抬高了五王的功劳,那他自己该往哪摆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李显只能是拉虎皮做大旗,赞扬武则天的丰功伟绩,强调自己是接受了母亲的禅让,让自己的权力更具有合法性。同时,通过尽可能地淡化“神龙政变”的作用,抬高韦氏,又拉拢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以降低权臣和弟弟妹妹的影响力。
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演变的,五王最终都被打掉,韦氏又和武三思联合起来祸乱大唐。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其实,不管李显如何对母亲有情有义,面对的政治形势如何恶劣,如果没有武则天在位时对自己身后事的预先铺垫,她在死后也是很难进入乾陵的。
武则天的大智慧武曌建立武周政权之初,可能就考虑过自己的身后事了,只是还在“传侄和传子”之间摇摆,拿不定主意,因此,她并没有跟李唐王朝决裂。
武曌承认自己的大周是继承了唐高祖、太宗和高宗的统治。而且,她也继续保留了对这三位皇帝的祭祀。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她和李唐王朝的和解也相对容易。
后来,在狄仁杰的建议下(狄仁杰的一句,“哪个侄子会祭祀自己的姑姑呢?”武曌幡然醒悟),武曌最终决定还政于李唐皇室。
最重要的一点是,武则天在其最后的遗制中说:
“袝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武则天要求李显取消自己的皇帝称号,自己要重新回到高宗皇后的身份上来,主动提出恢复唐高宗皇后的身份,葬入唐高宗的陵寝之中。
这道遗制的意义在于,它让武曌从一个皇帝,重新变回了妻子和母亲。
通过这样的一番努力,原本离经叛道的武则天又重新回到了传统的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她就是唐高宗的合法妻子,是唐中宗李显的亲生母亲。
这样一来,压力来到了李显这一边。他可以不接受前朝的皇帝,但是怎能不接受自己的母亲呢?
不仅是中宗李显必须接受,李显之后,同样是武则天亲儿子的睿宗李旦也必须接受,李旦之后的皇帝也还要继续接受,因为他们都是武则天的直系子孙,血浓于水。否定武则天,就是否定掉他们自己。
此外,武则天的遗嘱还有两件事情: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两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等人的亲属;赐魏元忠实封百户。
前一批人都是武则天一生以来遇到过的政敌,魏元忠则是被她冤枉的大臣。临终前,武则天为什么会想到宽恕这两批人呢?
武曌是信佛之人,这等于说,对于从前的恩恩怨怨,武曌已经彻底放下了。曾经得罪过她的人,武则天已经从头原谅到尾了。她原谅了所有的人,难道自己就不能得到天下人的原谅吗!
剧唐史记载:“魏元忠捧制,感咽涕泗。” 魏元忠接到武则天的遗制后,感动得哭了,在这一时刻,他记住的只有武则天的好处。
不得不佩服武曌的政治智慧啊,因为这份智慧,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这份智慧也一直保留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帮助她度过了政变之后最艰难的岁月,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正是出于这样复杂的原因,武则天避免了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或者无奈禅让的皇帝们的命运悲剧,以八十二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生荣死哀。
大臣崔融在则天皇后挽歌里写道:“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
武曌去世之后,确实有大臣建议,武则天不能归乾陵。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三纲五常,夫为妻纲,所以唐高宗是尊,武则天是卑。当时,唐高宗的乾陵已经封闭起来了,封闭得非常结实,如果要合葬的话,就必须把墓门凿开,这一凿不就惊动了高宗的灵魂吗?
大臣认为,这是以卑动尊,所以,还不如给武则天另外选择一块好地方安葬。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其实弦外之音包含了以后要重新评价武则天的意思。
最终,李显坚决维护了母亲的遗嘱,并且亲自护送灵柩返回长安。而后,开启唐高宗的乾陵,把武则天安葬在了李治的身边。这也促成了一个奇迹,使得乾陵成为中国唯一安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寝。
除此之外,中宗李显还在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重申了对她的评价,称她:“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
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乾陵始终保存完好,在唐朝皇帝的陵寝中是独此一份。武则天地下有知,或许也会感到非常安慰吧。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大兔子那那
武则天归陵是因为她还天下与唐,是以帝后的身份 与李治合葬。算是武则天迷途知返重新做人。李显此举淡化武则天的叛逆是因为母子关系,必须“为尊者讳”。李显也不认可武则天是禪让,武则天的墓碑不着一字就是最好的证明。说昭陵葬了两个皇帝,郭沫若也是这么说的,但这个说法躺在唐陵中的李姓諸皇是不认可的,这是唐陵不是周陵,周朝的皇帝怎么能葬在唐陵呢?李显是对先祖隐瞒了其母的逆迹而使得他父母同穴的。这样做将武则天的叛国看着是个玩笑,是一个涟漪,现了一下又恢复平静了。另一方面,也向天下昭示,“君权神授”,李家的天下永远是李家的。
单车女孩
母子连心。尽管在武则天当皇帝时更改了皇权历史的走向,从男性集权转向为女性,李家天下险些成了武家天下,但武则天退位时还是把皇权还给了李家,让他的儿子李显继位,也是母子连心。
guodong_ren
武则天创建大周王朝十五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在武则天禅位李显后不久走到其人生终点。
关于武则天身后归属问题,史载,武则天临终时立有遗嘱(诏):"去帝号,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中宗李显也是遵遗嘱行事,再者,以帝王身份安葬,李显面对的是所谓"前朝"皇帝身后事的处理,是国之大事;若以皇后身份处置,则即是本朝国丧,又是皇家家事,李显面临的朝中压力或反对声会更小。
历代帝王奉行以"孝"治天下,李显此举可谓"顺天应人",由此,也成就了史上"一陵二帝"的独特传奇。
㊣小扁㊣
武则天与李显这对母子之间,情感和关系都很复杂。李显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的两个哥哥先后被他们的母亲武则天害死后,皇位的继续轮到了李显的头上。
唐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四日,五十六岁的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病逝。七天之后,太子李哲(李显)即皇帝位。第二年二月六日, 28岁的李哲,只做五十六天的皇帝,就皇太后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先是拘禁宫中,之后被流放到湖北的均州、房州十四年。至到唐朝圣历元年(698年)三月,在宰相狄仁杰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武则天才将被流放的庐陵王李显以及其家人,从偏远的房州接回都城洛阳。同年九月,李显被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率领羽林军,发动军事政变,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登基即位,是为唐中宗,李唐的天下终于成功光复。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中国封建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病逝。一代女皇在去世之前,对后来之君唐中宗李显留有遗诏:“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这份诏书到底是不是女皇武则天所立,或者说是不是女皇本人的意愿,都很难说得清楚了。从各方面的分析来看,个人更倾向于唐中宗李显,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以女皇遗诏的形式表达出来。要弄清楚李显为什么要让女皇武则天归陵,首先得搞清楚武则天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意味着什么?
武则天原来的身份,本来就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但是天授元年(690年),她却在洛阳正式登基称帝,尊号为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李唐的皇帝李旦降为皇嗣,赐姓武氏。大唐的历史,被武则天拦腰斩断,武则天也成为了李唐王朝的篡位之人,并大肆屠杀李唐皇室成员。但是,如果武则天在去世后,又将自己的身份主动改回为大唐皇后,而不是周武皇帝,这就意味着她自我否定了周武一朝存在的合法性,也就自然不再是篡改大唐的罪人。
武则天将自己死后的身份,主动变回为大唐的皇后,自我否则“周武王朝”存在的合法性,也就意味着后来皇帝唐中宗李显,是自然地继承了李唐的皇位,并非发动军事政变,以暴力的方式夺取周武王朝的皇位。李显也因此成功洗白了“神龙政变”暴力革命的性质。李显的皇位,是前任主动禅让给他的,是母慈子孝和仁义道德,而不是刀光剑影和血腥暴力。这就很好地避免了将继任者唐中宗李显置于不孝不仁的境地。
唐中宗李显皇位的取得,实际上是在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和崔玄暐,联合禁军将领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发动军事政变,杀死了女皇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将皇位夺来扶持李显的。可以说,李显登上皇位,李唐的江山得以重新恢复,“神龙政变”的五位功臣,功不可没。但是,李显即位之后,为了强化皇权,有意地打压政变功臣,收拢政变功臣手中的权力,这就很自然地需要弱化“神龙政变”在皇位取得过程中的作用,进而弱化政变功臣的作用。所以,李显将武则天死后归葬乾陵,就是基于这种政治上的需要。女皇武则天以大唐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就是表明李显的皇位是从母亲那里自然继承来,而不是五位大臣以军事政变的手段夺来的。
让武则天在死后以大唐皇后的身份归葬乾陵,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让女皇恢复皇后的身份,她就不会被归为篡夺李唐江山的敌对分子,她只是前任皇帝的妻子,现任皇帝的母亲,可以堂而皇之地住进乾陵,享受李家后代祭祀。武则天主动放弃了自己曾经不懈追求的帝王称号,放下身段与李唐皇室妥协,实质却是以退为进,从根本上保障了李唐皇室与周武子弟,不会成为世仇,为两家的结亲共处,提供了法理依据。
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将武则天合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寝,如果武则天的这份遗诏是真实的,就足以证明武则天不愧为千古一帝,以女性的身份登上皇位的天下第一人,具有深远的谋略与智慧;如果这份遗诏是唐中宗李显假借母亲的名义而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也足以显示李显除了性格软弱之外,政治智慧也不会差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