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的话,在任何一个正规网站上都是不能免费阅读的,必须付费阅读呀。
大秦之吾名胡亥小说
宫十
特种兵之最强兵王
作者:胡南风
简介:林强穿越到了雪域雄鹰的平行世界,依靠兵王系统,成为最强特种兵。亮剑开启中。组建特种兵,打炮楼攻县城光复山西;组建重炮部队,与小鬼子对轰;组建飞虎队,轰炸鬼子指挥部;率领远征军出国作战。
柏林熊
书中提出的许多沉重的命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可在读者的心中滚沸如水。
首先,是关于内战的思考。借用主人公赵广陵的话:我们是一群被驯服的羔羊,漂泊在同胞之血的大海上,没有光荣,只有耻辱。历史上,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情形并不少见。据梁启超记述李鸿章见俾斯麦的场景,两人论及军事,李鸿章欣然讲起如何剿灭太平军和捻匪,卑斯麦通过翻译说:“吾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保一定,欧人所不称之。”如果说打日本是天经地义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那么,打同胞呢?革命的理论,可以随领袖的意愿,各人不可调和的立场都有天字第一号正当的理由,战争被宣扬的正义外衣和其对人性的扭曲,直到七十年后,在吾血吾土中,脱离开以往有关内战的狗血剧情,脱离出政治正确的导向,读到了真诚的人性和反思。
其次,是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之死以及知识分子对中华血脉的影响力,这是吾血吾土创作中极其优秀的部分。民国时期,那是个大师璀璨知识辉煌主义纷争的时代。正是有了这些思想高贵纯粹而又博大精深的导师们,才有那么多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剑胆琴心,历尽艰险终不悔,才有像范稳这样富有良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努力回原历史真相。正是有这样一个知识灿烂的时期,中华文脉在三十年的沉寂之后,又开始复苏。
第三,是日本对中国人民这场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战争的真实态度,这部分最值得我们思考和警醒,包括学习。这个民族和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不同的民族品格,注定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的一方,却有着比他们多得多深得多的苦难和伤痛。作为武士道精神的后人,有着决绝和冷酷,日本人并没有像德国人一样,记得多少给别人造成的苦难,相反,他们牢记着自己的失败和伤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远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多得多。这场战争,不是少数军国主义的战争,而是一场全民的战争。书中写了一个日本老兵秋吉夫三,这个因中国军人的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而幸存的老兵,他一生都保存着一个日本军人的斗志和追求,不忘自己的使命,却没有对中国人的感激和负罪。书中饶有趣味的还有日本慰安妇的描述,在我们印象中,日本的慰安妇是世上最悲惨最受摧残最有资格谴责战争的一群女人,可她们其实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洗礼的拥护者,为这场战争推波助澜。我想,这样的一个民族,是强大而又冷酷的,所以他们在战后的经济能够迅速复苏,挤入世界强林之列。我想,这样的一个民族,要想他们服老,唯有把他们再次打趴下,而不是靠我们民族血脉中惯有感恩、善良和宽容。中日之间必有一战,这话,并不耸人听闻。所以,真心希望,中国人能读读吾血吾土,明白,为什么要抵制日货,为什么要奋发图强。
第四,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迄今,这个概念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挺陌生。书中写到,中国人并不把战友的遗骸当回事。当美国牧师和仪仗队为一名士兵举行海葬仪式时,中国士兵呆呆地观望着,第一次感受到有人会这样尊重一个普通士兵的遗体。当日本人把每个土兵的名字刻在缅甸警察的哨子里,而我们的勇士们几十年来,只能是在某块碑文上含混地写上从某个时间到某个时间或某场战役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名字不详,年龄不详,籍贯不详,能够留下名字记录档案的军官和士兵是何其幸运啊,而这些历史痕迹,又在文革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如果仅从死亡人数来衡量历史的承重,有哪个国家像我们的国家一样多呢?但你若问我死了多少人,我答不出来。一个连数字都没有的群体,连名字都没有的英雄,如何不朽?今天,当中国的购物旅游团满世界飞时,皮夹里的现金
和银行卡让他们理直气壮时,是不是仍然是对个体生命不尊重的另一种解读?
看完吾血吾土之后,我特意查阅了些抗战资料,更加触目惊心。吾血吾土是以滇缅战场为背景铺开的,抗战资料中赫然记载:三湘四水烽水地,一条惨烈战线,曾贯穿湖湘大地南北,最后延至滇缅。那么说,滇缅战场其实是抗战的尾声,在范稳的笔下尚且如此恢宏惨烈,而我的家乡湖南,又经过怎样的血火洗礼?
范稳说,全世界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只有这一群,最不一样。是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经受那么多审判和磨难,他们是历史的英雄,却成了人民的罪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没有名字和容颜,甚至连数字都不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顽强和纯粹。
泰戈尔曾有诗云:“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做火把点燃”。书中的赵广陵、刘苍壁、廖志弘等,书外的傅心德、吴鲁、李昌枢等,还有很多已故和幸存下来的英雄们,包括我那多灾多难的外公,和赵广陵命运相仿,国民党少将军官,饱读诗书,精通医理,子女全务农,无一人有他的学识。就是他们,把自己的肋骨拆下来,照亮着我们子孙后代前行的生生不息的道路。
吾血吾土 家国情怀
沧浪客
尽管深知,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脊梁,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决绝与悲壮。但在范稳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中,读到当年学子们从军时曾经吟颂过的这首诗,我还是很难掩饰血管即将炸裂的冲动:“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
血,总是热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却、凝固,变成坚硬的刺向侵略者的匕首投枪。
我们不宣扬仇恨,但绝不能忘却历史。
范稳比我大3岁,作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们对抗战的印象,是从《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纪稍长,能自己阅读了,读到《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和《风云初记》等长篇小说,才发现那场战争其实“不那么好玩”;而到2009年初,读完邓贤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浴血奋战,由失败直至胜利的整个历程的《大国之魂》,就感到触目惊心;随后通过电影电视,比如《亮剑》长沙保卫战和壮士出川等等,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不屈,并开始对所有描写那场可歌可泣的战争的文艺作品有所反思。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往往只限于文人酒桌上的捕风捉影或者“壮怀激烈”。幸而,“这种遗憾在这个凉爽的秋季,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因为有了范稳的吾血吾土,终于消失,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文艺评论加疏延祥如是说。
在2014年9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专家总结说,中国的抗战文学发展至今,在主题、结构、文本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创作的瓶颈当中。过于陈旧的思维模式、过于单一的人物情节、过于逼仄的创作空间,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蚀着这一题材的文学创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学成果,挖掘、占有一手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学创作“意识形态”挂帅的传统指引,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以缕缕抽丝、层层剥茧的结构手法,展现了一代中国脊梁在抗战前后漫长历史变迁中的痛苦与彷徨、苦难与辉煌……诚哉斯言。
当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复述这个几十万字的故事,既是困难的,也没必要。且听范稳如是说——
浪客:“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你怎么会突然潜心创作出吾血吾土这部西南联大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诗?
范稳:先说两个小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随几个北京的文化人到滇西参加一次笔会。到了保山,当地人向我们讲述当年中国远征军在这里打日本鬼子故事。一个北京来的作家朋友大为惊讶:日本人怎么也到了你们云南?一直以为云南是大后方呢。
生活在昆明的老兵李昌枢,曾经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等许多重要战事,被人们称为“滇军活化石,”但他的事迹在2012年被省内一家媒体报道后,一个退休的历史教师找到他说,没想到你们也打过日本人。
我感到震惊的是:一段宏阔壮丽的御敌救亡的历史,怎么就不被人们知道呢?一批为国民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怎么连作家和历史老师这样职业的人都不知道呢?
其实,到过滇西的人们都会被当年的抗日战场和云南人民为抗日战争所作出的奉献所感动,无论是腾冲的国殇墓园,还是松山战场。战争的遗迹历历在目,战争的记忆从没有被无情的时间所淹没。我记得自己最早接触了滇西抗战的历史,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去滇西出差时,看到了一套当地文史部门整理的关滇西抗战的文史资料,其实从那时起,我也才开始弥补自己在教科书中没有学到的历史。1999年我曾经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在一人多深的荒草和灌木丛中,还看得到当年日军的堑壕和坍塌的地堡,当地的人们无数次向我讲述起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但那时我的心思正在西藏和藏文化上,在藏区一转悠和接下来“藏地三部曲”的写作就是整整十来年。不过滇西抗战史这个题材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它或许需要一个契机,一次对写作灵感的激发。
2011年的秋天,我应邀去腾冲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忠魂归国”的公益活动,19具葬身缅甸的远征军士兵的遗骸,在官方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幸运地被挖掘出来,隆重迎接归国。称其为“幸运,”是因为二战时期为国捐躯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人数至少在十万以上。60多年过去了,这些为民族存亡而战死在异国他乡的抗日健儿,几近被遗忘,被漠视,被冷落。终于在21世纪到来之后,这段尘封的历史才逐步被一些有良知的中国人慢慢打开,就像在一间尘埃密布的老屋,有人翻出一部厚厚的书,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翻开一页页发黄易脆的纸片,一段段曾经被刻意隐匿的历史,一个个英气勃发的人物,慢慢向我们走来。
主办方邀请了一批还活着的抗战老兵,和我们一起迎接他们的战友的忠魂。当这些衣着朴素、微微颤颤的老兵在腾冲国殇墓园站成一个方阵时,当他们苍老的目光迎回自己战友的骨骸时,当零落飘零的英魂终于魂归故国、入土安葬时,我见证到了某种感天动地的震撼——眼泪从天而降,悲恸自心而起。刚才还晴空万里的世界,转眼泪飞化作倾盆雨,密集的雨丝伴着人们眼中的热泪洒落大地。这雨中的葬礼似乎在唤醒人们不要忘记在66年前那大雨如注里的战场,不要忘记那风雨如晦的世界里一个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不要忘记那些穿着草鞋就走向抗日战场的普通士兵……那是我第一次走近那些像国宝熊猫一样珍贵的抗战老兵,他们被遗忘已经太久太久,像不孝人家里被冷落在屋子一角的老父亲,讷言、落寞、凄楚、孤单、清贫,只生活在自己的回忆中,眼前的繁华世界与他们无关。
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书的话,那么,一个老兵呢?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踏勘旧战场和面对一个饱经沧桑的抗战老兵更能激发出丰沛的想象力和怀念英雄的崇敬情怀的了。
2010年我完成了自己耗时十年的“藏地三部曲”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创作方向。并不是非要超越或突破什么,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对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没有东西可写,就像没有仗可打的士兵一样空虚。现在好了,一群打过仗的老兵,站在时光的尽头,频频向我招手。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一段被遮蔽的历史再现出来。
浪客:为创作吾血吾土你蛰伏四年,据说其间,你查阅各种史籍,深入滇西地区,还采访了多位抗战老兵,并远赴台湾、日本等地进行创作采风?听说你还采访过小说主人公赵广陵的原型之一、被称为“抗战活化石”的傅心德老人及其后人?
范稳:说到那些经历过战火的老兵,我们总会想起那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这是一个怎样“凋零”的过程,可能没有哪个作家可以完整地呈现。我大约采访了20来个老兵,收集整理了50多个老兵的人生档案,涉及云南、四川、贵州三个省的抗战老兵。当我走向那些可敬的老兵们时,我发现他们最小的已经88岁(腾冲老兵卢彩文),最高寿的115岁(龙陵老兵付心德)。面对他们,我只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大部分老兵都在90岁以上,一些人已经耳背眼花,口齿不清;一些人早已行动不便,意识模糊。当然也有思路清晰、腰板硬朗、眼神有力、军人仪表依稀可辨的老兵,他们的目光,尚能洞穿历史的尘埃,看到往昔战场上战友的身姿,他们心中的战场,仿佛硝烟还没有散尽,弹痕累累的胜利旗帜还在飘拂。不过,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仅仅一年的采访中,我就目睹了两个老兵的“凋零。”昆明老兵李昌枢和龙陵老兵付心德,在我采访他们都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相继仙逝。李昌枢老人送我的一箱他家乡的酒还没有喝完,还有这个老人家精心栽培的文竹,因为家徒四壁的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报社会各界对他的关爱,就养了一盆又一盆的文竹,分给去看望他的志愿者。似乎是,过去总是他受社会改造、受社会监督、向社会交代,虽然他为国家民族做了那么多,但这一点点来自人间真情的关爱,于他来说还不适应,还有些诚惶诚恐。他分给我的那盆文竹我一直养在书房里,在我写这部书时,我会时常想起这个参加过台儿庄血战、四次长沙保卫战等诸多大战役的老兵,尽管后来蹲了20多年的监狱,但依然儒雅温和、风轻云淡,在清贫孤寂的生活中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开朗,就像这盆素雅碧绿的文竹,平凡普通,小处见大节,静处涌绿波。可是当你听到这个96岁的老人还能清晰准确地复述当年在战场上励志杀敌的口号——“朝后死,遗臭万年!朝前死,为国争光!当兵的上了战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发东西下来,就大吃大喝。钱不够,就问家里要。”这时你会感到一个铁血男儿身上的热血,并不因为年龄的衰老而衰减半分。即便是百岁老兵付心德,我去看望他时他已经意识模糊,丧失了话语能力,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下午阳光好时才由他快60岁的小儿子背出来晒晒太阳,像一个苍老的老婴孩,挣扎在混沌不清的世界,在绚烂的阳光下沉默无言,兀自默数死神的脚步。这个从淞沪会战一直打到滇西战役的河南籍少校医务官,堪称一部抗战历史的“活字典”,当时被人们称为中国最高寿的抗战老兵。他见证的历史,我们绝对难以想象,他经历的战火,足以让那些胡编抗战“狗血剧”的人汗颜。但是,那天的采访有一种令人感慨万千的失败。老人一言不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的历史信息都来自老人的儿子转述——所幸父辈的光荣与苦难,会像血脉一样的传承下去。但最为神奇的是,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几年、形同植物人的付心德老人忽然用悲悯的目光望着我,含混不清地说:“我打过日本人!”
就这一句话,感天动地,洞穿历史。
书中的主要人物赵广陵的人物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叫吴鲁的老兵。这个已经97岁高龄的老人现在蛰居在昆钢的一幢家属楼里。他当年是云大法律系大二的学生,临沧云县人。国民政府军政部到学校招收青年学子从军,因为那是日军对中国军队使用化学武器,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如何防范,所以他就投笔从戎选择了“特科”——化学防毒专业,当时叫军政部“化学兵总队”,教官大都是留学归来的“海归,”后来“化学兵总队”并入黄埔军校15期。吴鲁一毕业就分到第二战区,后来又回到家乡临沧打游击。抗战胜利后自动脱离了军职。那时他是一个很文艺的青年,喜欢文学和话剧演出,读了很多鲁迅、沈从文的书,思想也相当左倾,还差一点去了延安,因为他想去延安的鲁艺深造。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都憎恨社会腐败不公,向往延安和革命。上世纪50年代他在昆明靠卖大饼办起了一个剧艺社,还将《阿Q正传》改编成歌剧在昆明演出。我采访他时他更多地跟我谈鲁迅和沈从文,这样的一个抗战老兵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至于专程去日本,是我在写完这部书的初稿之后,因为我在书里也描写了一个日军老兵的形象。我是想通过这个人物来作出一个作家的拷问:中日两国纠缠不清的历史症结究竟在哪里?日本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为什么就不认罪?中日两国老兵有什么样的不同人生命运?——从战场上的生死搏杀,到都成了老兵后的“宿命对决,”以及抵抗泛滥于世的“抗战狗血剧。”
浪客:在抗战爆发83周年之际,9月18日,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传达了什么信息呢?据说除文联、作协和出版社的领导之外,你们还邀请了抗战老兵代表参与,能给我们谈谈当时的盛况吗?
范稳:曾经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败走过野人山、后来又终生滞留在缅甸曼德勒的老兵张富鳞有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遗忘。”
因此,“拒绝遗忘”是我想在这本书里传达的一个主旨。出版社方面选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纪念日来首发这部书,不是我的小说对中国人民抗战史的书写有多么重要,而是期望以文学之名,再次唤起国人对一段峥嵘岁月的重新记忆。也是希望国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就像许多城市都要在这一天鸣放警笛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民族的耻辱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
当天邀请到北京抗战老兵卢少枕先生出席我的新书发布会,也让我非常感动。老人当年正是西南联大历史系1944级的学生,毕业时他们那个年级的男生全部征召到军队充任翻译官或战斗人员。老人在发布会上向我们重温了当年充满了青春激情的血与火的岁月,让与会者再次感受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有个记者下来对我说,听卢少枕老人回忆当年的征战经历,自己都忍不住要哭。实际上,每一个抗战老兵的人生命运史,都是我们民族的家国史。
浪客:你曾说:“希望在此部作品中探寻的是中国文化强大而不可征服的独特魅力,并将此视为一个作家的责任。”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范稳:目前,对抗战历史的重新挖掘、发现、梳理、研究以及艺术表现方兴未艾。作为一个写作者,我首先秉承尊重史事的态度去学习,我不能为了政治正确,就回避了历史的痛点;其次,就我目前所认识到的这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不仅有武力的抗争,还有文化的坚守。当年日本军队在战场上并不把中国军队当实力相当的对手,但他们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却既心虚又暴戾。他们是翻手把老师打倒的学生,但又知道自己并没有老师深厚的学识和涵养。日本军人太知道军事征服中国易,文化征服中国难。他们在战争一开初就轰炸南开大学,洗劫北大、清华的图书馆、实验室,后来又轰炸迁到昆明的西南联大。闻一多、华罗庚这些国宝级的大师都差点死于日机的轰炸之下。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会专门对学府重地如此野蛮地痛下辣手,这种对文明、文化的摧残正是他们试图改变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核心的野蛮战争逻辑。“亡国亡种”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噩梦,也是每个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心中的警钟。战争被打败了还可以再来,“种”被改变了,文化被灭绝了,那才是我们万劫不复的灾难。所幸的是我们的民族毁家纾难、抵御外侮的坚韧不屈和众志成城的传统美德,远不是日本帝国的战略指挥家们所能料到的。他们在中华文化面前,永远是学不到位的学生。
wangdongcheng
综之金手指大全
前期小白幼稚文笔 渐入佳境 跳过前面30章左右再看下去会发现看得很爽 中间几个小世界的设定和金手指很萌也很逗比 小受性格慢慢变强 中后期有类似打脸情节 剧情铺垫和人设方面很好
重生成系统
1v1的 穿成系统的少年和黑化的宿主 HE
甜文 宠文
穿到武侠世界做皇帝by西门不吹雪
难得一见的快穿主攻好文 主(皇帝)攻x石之轩受 HE
剧情情节主角攻受性格都很好 攻对受的爱是几次皇权博弈中生出来的 受武力超强但是感情方面唔。。。看过就知道
唯一的缺陷在于受是有一个死去的老婆和一个死去的女儿这点有略微提过 但是攻受相遇开始有感情线时候这两个已经挂掉了。。。
弈风 综穿主攻
能排快穿主攻文里面的前五 情节心理描写细腻 结局好像是偏向HE的实际BE 因为相爱触犯了规条 攻最终还是选择和受在一起xo时攻挂掉 另类的HE
渣攻必须虐
盗版文和晋江网上有很大不同 攻的名字整个变了。。。盗版是机器人小安x凌安修
这本我挺喜欢 把渣攻踹掉 正牌攻好像是第三个小世界才出来慢慢培养感情 亦亲亦友
快穿之给我一个吻
1v1 小世界BE 结局HE 系统反派目的夺取生命
受是影帝,任务是穿越每个世界以一个真心的吻为终结点,每一世的小攻是同一个人
很多人推 观感一般 肉末不少
一号攻略
小世界失踪或者BE 结尾HE 6P 每个小世界都有一个小受 算是快穿NP文里面没有太大违和感的好作品 主角攻性格幽默偶尔脱线美貌且强大 搞笑文
主角攻帮助梦境监督者进入梦境世界消除一个又一个的BUG(丑比·脑洞大·毁剧情·玛丽苏·汤姆苏·们)
【综】炮灰的奋斗史
每个小世界HE 结局HE 1v1 文笔非常好 剧情略小白但是描写非常细腻 后期有打女主脸的情节
喜欢傻白甜的妹子绝对不能错过
唯一雷点是主角受喊攻的昵称是韩流类标配昵称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肚子会变大(据说HE就完结)
小世界主角受每次都会怀了孩子然后BE,孩子从来没能生出来,小攻一直都是那一个,HE开放性结局(小受快穿的世界就是小攻和织梦师编织的一个个梦世界)
很多人推 但我觉得完全是文名披着蠢萌小白逗比皮的真·苦逼作品 看完每个小故事都觉得苦逼 累觉不爱
秀爷的快穿之旅
无CP 偏向BE 雷点是主角身穿七秀女装粉色小箭天使6双翅膀金光加成雷哭 剧情和描写意外的 很好看
炮灰“攻”养成系统
主受傻白不甜 文笔好剧情好很赞 雷点关系凌乱前世今生各种扯
目测NP 还是各种纠葛前世今生你是你儿子的儿子那种奇葩关系脑洞大开的文,但文笔剧情不错,目前看了三分之一。关系凌乱很烦很烦,BE很虐,主角很傻很天真不能直视,但是剧情和文笔真是好看爆了其他快穿的剧情都比不上这个,这本的小世界剧情都能开个长篇虐恋情深。
当男主爱上男配
韩剧类综穿 脑残 中二 王子 小世界BE
带着系统拆西皮
主受傻白甜万人迷 美男 主君 花样男子 来自星星 大结局HE 1v1 文笔剧情幼稚
喜欢傻白甜的妹子一定不能错过
爱情诈骗师
主角攻担当虐渣事务所顶梁柱的角色,去每个小世界狠狠地把每个渣攻虐(tiao)成(jiao)贱受然后BE,最后结尾扭转时间点去每个世界与贱受们相守一生,最后的最后他选择的归宿是突然冒出来的2个终极小受。HE
这本也就是文笔情节不错 但是CP完全无感
本书禁阅
为虐而虐 凑字数长得没水平
这本很多人推 情节什么的其实不错 但是篇幅和废话长得吐血三升
穿越之渣尽反派
主角受穿到自己写的虐文里,文风奇特,NP终成1v1,系统·伪快穿文(真的是很快的穿越啊啊啊),渣反派炮灰攻的征程=正攻黑化之路,HE,有副CP在番外出没。设定非常萌每个反派炮灰的性格行事也很萌,但是结局1v1终究是负心汉,笑中带泪,主角受骗了炮灰攻们的感情然后拍拍屁股带着正攻回到现实。
NP终成1v1这是一个感情上的雷点 但是情节人设各方面逗比得很有爱
男主他总会弯
主角受蠢得无法自拔 系统蠢萌 任务基本全部失败
那些年我们遇见的渣渣
1v1 HE
综影视—-偷心游戏
小世界BE 结尾无解已坑 虐文 意外的是挺好看的
maskhuaxia
an宁丫丫
原贴:如何评价小说《大秦帝国》
贤云居
magge900620
喜多多
有随行的史记官进行记录的。书上记载的赵高李斯杀扶苏立胡亥。都有随行的记录官进行记录。这些记录官所记录的内容还是比较可信的。而这个时代的记录官的敬业精神非常高。大家想想,秦始皇被荆轲刺杀,追的绕着柱子狂奔。这对秦始皇来说,何其的丢脸。但史记官却详细的记录在案。吕雉把戚姬做成人彘。何其的残忍。史记官也详细的记录在案。刘邦杀功臣,分我一杯羹。全都被记录在案。曹操割须弃袍。董卓夜宿皇宫。都有记录为证。赖是赖不掉的。我记得有一个大臣,杀了国君。他想让史记官不要记录这件事。史记官不听。大臣杀了这个史记官。因为当时的史记官是世袭制。老子死了儿子替补。儿子死了孙子替补。所以,那个大臣在杀了史记官后,让他的儿子也不要写他弑君这件事。儿子也被杀。孙子也被杀。最后,那个大臣一看,杀下去也不是办法。只好让史记官记载他弑君的事。史记官记录完后,他的弟弟就在宫门外等候。史记官有点不解。他弟弟说,我是在等着被杀头呢。
史记官的记录在唐朝以前,都是比较可信的。后来,到了李世民手里,由于他有玄武门政变的污点。他便下了一道圣旨。史记官记载的记录。皇帝可以阅览并加以修正。从那以后。才算是应了那句话。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所写的。谢谢邀请。
yuntzuchen
秦始皇是立扶苏,还是立胡亥,如果从《史记》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史记很明确的记载了,是赵高和李斯等人,趁秦始皇病逝于沙丘的时候,然后篡改遗诏,杀掉扶苏而改立胡亥。
但是随着赵正书的出土,秦始皇是立胡亥的,原因也说了,是因为秦始皇死在外面,如果不立身边的胡亥,那么大臣们就会有想法。其实,个人并不太赞同这个说法,因为大臣们真的有想法,即使秦始皇立了胡亥,他们也同样会另外立其他的皇子继位的。
另外,赵正书还记载,赵高是被章邯杀掉的,而非秦王子婴,是在章邯随项羽入咸阳之后,再杀掉赵高的。
其实,秦始皇传给扶苏,还是传给胡亥,是有很多种说法的,而赵正书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说不定司马迁也看过这段的记载,只是司马迁没有采用这种说法而已,这个在二十四史里面很常见,不是有记载的就是可信的,赵正书也是这种情况。
所以,很多人认为赵正书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不足以推翻史记的说法,当然个人相信哪种说法都可以,但更多人还是比较相信史记的说法的,毕竟司马迁是良史,而史记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至于李斯和赵高是怎么说的,具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这个就看写史书的史学家找到的哪些记载与史料了,现在看历史都是在讨论史书历史,毕竟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即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又能意味着一定是真的吗?
不过,个人比较倾向秦始皇是立公子扶苏的,第一个原因,我们从胡亥的表现来看,可以看出胡亥能力十分的有限,秦始皇还想万世呢,不大可能挑选出这样一个能力不足的储君。
第二个原因,胡亥继位之后,将秦始皇的二十三个儿子,十个女儿全部杀死了,这个在整个秦国历史上面是没有发生过的,如果胡亥真的是秦始皇所立的话,不至于这样做,古代的新皇帝很少一上来,就将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杀害的。
焉知非Woo
有一句话俗话说的好“若叫人不知,除非己没为”,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是干过的事情,总是会被人知道。如:二战时期苏联制造的“卡庭惨案”,被德国发现以后苏联拒不承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认为是德国干的,“卡庭惨案”成为了半个多世纪的悬案。直到1990年4月13日,在向世界整整隐瞒真相50年后,前苏联才正式承认“卡廷惨案”是斯大林时代苏联内务部所为。所以,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总是会通过各种手段公布与世,纸包不住火,靠隐瞒真相基本不可能。
中国人历来有记历史的习惯,蔚为大观的二十四史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历史上重要典籍,如:上古时期的黄帝经《黄帝四经》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归藏》、连山、《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太公(包括太公金匮、太公阴谋、太公六韬)、阴符、《诗经》等等,或多或少都记叙了当时的历史。这还不包括许多民间流传记载的野史、轶事等等历史事件。
我们了解历史自然离不开这些史书典籍,记叙赵高和李斯杀扶苏立胡亥的这个故事,来源于汉司马迁的《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章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记叙了这个故事,其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叙秦汉的历史多参考司马迁的《史记》。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取材相当广泛,《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也就是说,司马迁的《史记》虽然也有刘邦斩蛇等神话故事,但大部分史料基本靠谱。
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对于历史资料的鉴别,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就说“知古人叙事,多不堪密,欲求一事之真,非相互校勘不可也。”司马迁的《史记》虽然记叙的是正史,但文学性极强,当古典小说读都不为过。由此可以肯定,以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史记》中记叙的赵高和李斯杀扶苏立胡亥这件事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只不过有一定的文学加工罢了,毕竟,司马迁的《史记》是官方承认的正史。
锦瑟
Lu熙熙的城
Vigny
嗯,杀扶苏略的错误,是迫扶苏自杀,自杀的场景不在长城上,当时还有官兵和士兵在看着。至于立胡亥,史上上说的,还有李斯被赵高整的时候说过,史书好多伪造,说过也可以伪造。另一个是从秦始皇将死时的言行去推断而已。至于是否真的遗诏写着扶苏,我们真心不得知。你这个问题的唯一真的发生的就是公子扶苏自己从长城上跳下来而死。是真的。
占xing
题主少些了矫诏两个字,很多朋友都答错了!
赵高和李斯矫诏杀扶苏,立胡亥,这是相当于篡逆的大罪!赵高李斯胡亥应该拼命掩盖证据才是,为什么会做的天下皆知?
很简单,因为我们现在知道的“史实”的经过加工的。
丹水君理解的事实是:
1,秦始皇本来就有意让胡亥继位,所以始终把胡亥带在身边,还让第一宠臣赵高辅佐。
2,胡亥二世而亡,史官必须把他抹黑,找出他的各种缺点,从而为现实帝王提供借鉴。
3,秦末农民起义军很多打起扶苏旗号,显得有正义性,从而扶苏就成了屈死的继承人。
没错,就是这样!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服布五郎
我来说几句。
两种可能。
一是司马迁编的。司马迁是古代最早的历史小说家之一,史记记载的故事比真实历史更精彩。当时的史学体系还没有成熟,史料残缺,史观不严,司马迁自然会对空白区和盲区进行合理的构思。
二是参与秘密行动的相关人员透露出来的。在古代,家族内部经常会流传一些族人的往事,口口相传流落民间,爷爷告诉爸爸,爸爸告诉儿子。有些是事实,也有些是虚构的。
胡亥之事,史官记录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整件事的种种迹象表明,传位扶苏的可能性很大,否则为何要逼扶苏自杀?
史记大体上肯定是正确的,如果是常识性史料错误,早就被当时的文人学者吐槽了,怎么会流传至今?
zstmm
关于这件两千多年前的阴谋,现代人主要是靠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来了解,而这种私密的阴谋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那就只能去问司马迁了。
首先司马迁关于赵高、李斯和胡亥的密谋描写得实在太详细了,甚至连秦始皇诏书中的
“与丧会咸阳而葬。”都有,如果赵高等人真的密谋,怎么会留下这等物证?这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别人我就是搞阴谋上位的吗?而且赵高与李斯等人的密谋,这是颠覆国家的杀头大罪,他们会让一个史官在旁边记录吗?肯定不会!
就算记下来,那史书肯定是保存在秦朝的首都图书馆内,而以秦朝的书籍管理制度来看,是不可能有副本流向民间的。但这座图书馆后来被不喜欢读书的霸王同学一把火烧了,一片灰烬,数十年后连灰都没了,司马迁怎么得知?
当然,要说这事传出去也不是没可能,可能某位人物进了图书馆看了那份记录,默记下来,传了出去,后来被司马迁瞧见了。或许是李斯临死前幡然悔悟,决定披露真相,于狱中留下一份密谋过程详记,然后流传了出去,碰巧被司马迁瞧见了。
这些猜测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所以关于此时司马迁获得的原始史料非常有限,更多的应该是从赵高等人的随从口中流传出来的,而这些八卦新闻口口相传,真实性当然不高,不过可以肯定,阴谋是一定有的,就像当时两个文盲陈胜、吴广起义时也知道借助这种流言来说秦二世得位不正。
所以这件阴谋的细节部分应该是司马迁在经过搜集各类资料后做出的分析判断,他采信了这个阴谋,然而资料残缺,他于是就加以完善。
现在距离当年实在太遥远,我们无法确定《史记》记载的细节是否真实,那句话是不是秦始皇诏书中的原话,但可以想见这个阴谋的确是存在的,秦始皇不会傻到立资历尚浅的胡亥为继承人。
爱她就让她出彩
人多眼杂,隔墙有耳都说明一件事,没有任何事是绝对保密的。
还有就是不合常理的逆推定,只要寻出线索中的异常之处,列出可疑点,逐个验证就更接近真相。
譬如赵高名声是肯定臭名昭著的,胡亥的才能肯定不如扶苏,为什么圣旨是立胡亥杀扶苏,头脑清楚的都晓得肯定有毛病。
遗诏是出自哪里,何人经手,只有三个人,那就是赵高、李斯和胡亥,很简单明白的阴谋。
diegoachen
从扶苏继位皇帝那一刻起,他的合法性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史记》认为,秦始皇本想立扶苏,结果被胡亥、赵高、李斯密谋篡改诏书,改由胡亥继位,既然是密谋,别人又怎么会知道呢?我认为秦始皇暴毙而亡,或许没有来得及确立继承人。
历史记载,扶苏深受儒家影响,爱护百姓,反对父亲的横征暴敛,屡次谏言,甚至与皇帝发生争吵,被发往蒙恬军团担任监军,这次外放长达十几年时间,并没有将其重新调回中央,即使秦始皇外出巡幸,也没有派他监国,可以说扶苏还没有被立为继承人。
秦始皇得的是急性病,若是慢性病,他不可能去巡幸全国,而是到沙丘时突然暴毙,当时正值盛夏,暴毙的原因可能是脑梗塞,心肌梗塞,脑充血等,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人是手不能写,口不能言,根本无法交代身后事。
遇到这种突发情况,皇帝突然暴毙,他的儿子们似乎人人都有资格作为继承人,按照顺序来说,扶苏是最有资格的,胡亥应当是最后一个,所以赵高李斯拥立胡亥,只有这样才会有拥立之功,保持自身的权益。秘不发丧可以避免政局动荡。
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一面传召令扶苏自杀,二是回到咸阳后,对他的其他同胞也拿起了屠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皇位稳固
应该说秦王朝的覆灭与胡亥关系不大,要不怎么说天下苦秦久矣,胡亥继位才不过一年,就爆发了起义,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苛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好大喜功,修筑长城、皇陵、阿芳宫、直道,六国的百姓都成了努力,老百姓生活不下去,只有造反,后世的汉王朝也是通过与民休养生息才真正稳固了江山社稷。
凤爪二笔禅
感谢邀请。
现代人知道这个事件,主要来源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而《史记》中的记录是否可靠,就要从它所采用史料的来源来分析了。
中国古代史书的资料来源,主要分为几个大的来源:
一、史官的记录、著作等资料。
这个是最可靠,最权威的,当然也可能会造假。
在古代,一般都设有史官,记录国家发生的大事件,俗称国史实录。
而很多重要人物旁边也会有记录其日常起居生活的人员,特别是君王,会留有各类的实录流传下来。记录君王实录一个是监督和规范君王的言行,给与警醒,另外一个就是供后世的史书撰写者参考修史。
当然也会有人妄图篡改史官的记录,不过史官通常都是比较有气节的人,一般是不会屈服于这些大人物的。
比如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史官就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杀了这个史官。史官的弟弟接任,继续奋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也没办法了,写就写吧。
赵高、李斯和胡亥一起商议杀扶苏时,很可能就有秦朝史官在旁边做记录,而司马迁获得过部分原始资料。
二、当时的各类重要文书。
这个资料基本上是最可靠的资料来源了,比如诏书、任命书、告示、书信,及国家间来往的国书之类。
胡亥发给扶苏的书信应该是被相关的人员保管了,《史记》中记录了原文。
秦始皇最开始准备发给扶苏的印章和书信,应该也是被保管下来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写的很确定,让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
想要修改一个起居记录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事情,这个印章和书信是秦始皇在世时就做好了,那么秦始皇旁边的史官会记录。始皇的信件拿给赵高,赵高截留不发,旁边的史官也会记录下这个事件。一大堆资料流传下来,想完全修改到没有痕迹很难。
三、重大事件遗迹。
比如火烧阿旁宫,是不是项羽烧的不确定,但是通过现场,断定被烧过还是很直观的。
还有比如中医的针灸模型人,本来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时间是宋朝时,但是我们的考古专家直接从汉墓里面挖出来了一个,事实胜于雄辩,直接将中医针灸体系的建立推进了几百年时间。
秦时,没有留声机、摄影机之类的,所以,没法记录下来三个人的密谋过程了,这个司马迁也没办法。
四、当事人和吃瓜群众的笔记、著述。
这个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特别是在事发现场的人员,做的私人笔记、著述,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比如发给扶苏的信,是要有人起草的,很可能有其他人看到或者听到了相关内容,自己私下写个笔记记录下来,也是可能的。
五、重大事件的口口流传。
胡亥、李斯、赵高、扶苏还有蒙恬旁边的随从应该很多的,八卦的力量是很厉害的。
这些小团体在八卦时,细节可能被夸张,但是大的事件,经过辨别大多数还是可以确认是否可信的。
而赵高、李斯和胡亥密谋杀害扶苏的流言,从陈胜、吴广起义时相关史料的记录也可以看出来,这种流言在当时应该已经传播的很广泛了,而且被大众所认可。
六、撰写史书人的推测。
司马迁应该也是经过搜集各类资料分析判断后,采信了赵高、李斯密谋杀害扶苏,立胡亥为帝的事件。为了记录下一个完整的故事,司马迁很可能加入了自己的推测完善。
我们到了现代,也只能通过《史记》来了解当时事件的大概,事件细节我们没法详细了解了。但是,这件事综合多个历史人物的行为、表现,我们是可以确认发生过的,是可信的。
五枪客
一般的历史事件,由于史官的存在,直接把事件记录下来即可。后世编纂史书的学者,可以直接参考原始记录。随着现在考古学的发现,又可以从实物做出考证,从而证实或者否定那段历史。
史书记载赵高和李斯篡改诏书,杀扶苏立胡亥继位。既然是私下密谋,那么外人是怎么知道这段历史的呢?胡亥的能力先不说,精明的李斯会留下记录在史的证据吗?
一般隐秘历史的出现,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想当然。曾经和朋友一起探讨胡亥继位这段历史。我倾向于胡亥属于正常继位,朋友倾向于胡亥是篡位。在我们互相争论时,朋友忽然发出了历史学上的灵魂一问:既然胡亥是正常继位,为什么胡亥要杀兄弟姊妹?面对突如其来的质问,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有人去扶被撞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反诬是这个人撞倒的。面对这种纠纷,法官也是发出了灵魂一问: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要去扶?
二是被篡改。你们都不知道,我就好办了!隐秘的历史是最好篡改的。由于秦始皇的猝死,胡亥继位仓促。再加上参与的大臣很少,就造成了这段历史有点隐秘。从陈胜吴广开始,就祭出了胡亥得位不正的大旗。后面的那些人出于形势需要,就继续强化这种论调。时间一长,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是篡改历史的人自己都信了!
三是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写史的人通过搜集的各种证据资料,经过分析得出了这种结论。这就像一个案件,虽然没有外人在旁边如实的记录,但是警方也能通过各种侦破手段把案件侦破还原。
司马迁虽然详细的记载了赵高和李斯篡改诏书,但是同时也记载了蒙毅说秦始皇经过长期考虑想册立胡亥为太子。司马迁同时记载这两部分,说明了司马迁治史还是很严谨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我淡看红颜
赵高和李斯立胡亥为皇帝,未必就是他们俩私下篡改遗诏的结果。
因为,汉武帝死的时候,也有两个成年的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但汉武帝最终选择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继承皇位。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不乏有聪慧伶俐的,但他最终选择脑子有问题的司马衷继承皇位。
我们谁也不能说,汉武帝和司马炎智力有问题吧!我们谁也不能说,汉昭帝和晋惠帝继位,是霍光和杨骏篡改遗诏吧!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秦皇死的时候,选择不让年长的扶苏继承皇位,而让年幼的胡亥继承皇位,也不一定说不过去!毕竟,在秦始皇去世之前,扶苏的身份并不是大秦帝国的太子,而是长子。
如果秦始皇只有二十来岁,他不肯立扶苏为太子,于情于理还说得过去。但问题是,秦始皇当时已经快五十岁,他却仍然不肯立扶苏为太子,不仅如此,他还把扶苏调离开中央政府,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扶苏已经被排挤出大秦帝国的权力核心。
我们总觉得,皇帝和臣子都喜欢让一个优秀的皇子继承皇位。其实,这通常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首先,优秀的皇子对于皇帝本人来说,就是一种很大的威胁,因为这意味着帝国将出现一位强势太子,而通常伴随强势太子伴随的就是提前接班。
其次,优秀的皇子对于臣子来说,意味着将来帝国将出现一位强势的皇帝,也就意味着臣子们所拥有的权力将被大大削弱。更关键的时,强势皇帝大都拥有自己的嫡系势力,到时中央政府肯定会来一次大换血。
在这种背景下,公子扶苏不能继承皇位,绝不是简单的因为赵高、李斯两个人密谋的结果。事实上,以秦始皇的政治阅历,自然能明白,让扶苏突然空降回帝国中央政府,不但有可能无法驾驭自己从前的直属班底,还有可能引发大规模冲突。
相反,如果选择让年幼的胡亥继承皇位,未必不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因为这样秦始皇的直属班底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下来,可以有效避免帝国发生火并。
从这层意思上来说,与其说是赵高和李斯立胡亥为皇帝,还不如说是秦始皇的直属班底都选择拥立胡亥为皇帝,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有没有留下遗照,赵高和李斯有没有篡改遗诏,都已经不重要,因为秦始皇的直属班底本身就代表着秦始皇的权力。
至于扶苏被杀,就更不是什么秘密,因为李斯、赵高是光明正大派人拿着圣旨到蒙恬的军中,逼迫扶苏和蒙恬自杀。至于是不是假传圣旨,也不重要,因为扶苏和蒙恬如果有实力反抗,他们自然有一千个理由去否认这个圣旨的合法性,甚至而言,当场就将这个传圣旨的人抓起来杀掉,然后打出清君侧的名义进京勤王。
但是,如果扶苏和蒙恬没有实力反抗,即便他们知道圣旨就是假的,他也只能选择自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书上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很有可能是故意将其写成是李斯和赵高假传圣旨,因为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皇权的神圣。总而言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有怀疑也必须执行。
尐_.豬
玩阴谋诡计还能让史官跟着记下来流传后世还是篡位?史官也只是记录朝堂上发生的记载后宫什么事他也进不去。秦始皇死只有赵高胡亥李斯和四五个照顾秦始皇的宦官知道,没有史官在,在也得赶走。所有密谋的文字档案必定会第一时间销毁留下来不就是留下他们篡位的证据吗?杀了一个扶苏还有秦始皇二十多个儿子呢!还有宫廷档案都被项羽一把火烧了还能留下什么?司马迁怎么知道的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那四五个宦官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是他们传出来的。如果不是他们传出来的谁都不会知道
mangcang88
作者:胡南风
简介:林强穿越到了雪域雄鹰的平行世界,依靠兵王系统,成为最强特种兵。亮剑开启中。组建特种兵,打炮楼攻县城光复山西;组建重炮部队,与小鬼子对轰;组建飞虎队,轰炸鬼子指挥部;率领远征军出国作战。
金枪鱼和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