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上麻袋吊在房梁上用竹签插死的!
吕后和韩信小说
米粒儿
没抗旨,传说韩信临死的时候,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之内,头被大钟罩住,向上看不到天,脚下悬空,向下碰不到地面。因为刘邦曾经说过:只要韩信“顶天立地於汉土,绝不加兵刃於身”。最终韩信被用竹片刀或者桃木剑杀死,没有用兵刃,就不算是违背当年的承诺。
没有叶子的秋天
这就跟丹书铁券一样,最后的解释权在皇帝或者掌权者那,明朝多少功臣领了丹书铁券,基本都死了。。。
极品小馒头
如果张良诱刘邦写下三不杀是真的,表明张良已经看出了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甚至算出了韩信会被杀。刘邦不是个讲信义的人,谁信谁输,即使有五不杀还是想杀就杀,根本保不住韩信,张良怎么会信?关于吕后杀韩信是一定的,吕后的儿子要当皇帝,韩信是最可怕的人,自古就是这个老调,没有新意。韩信不懂自保,已经几次出现不利的苗头,还不学张良隐退,或者韩信早知会被杀,懒得反抗了。
等下去信物
二十年前地摊杂志看到的, 账帷一围,竹竿刺死了。没见天没见地五金不沾,信守承诺。
浅眠
这是民间故事的说法。
说是刘邦为韩信写下赦书铁卷: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后来吕后将韩信诱入未央宫中,要杀韩信。韩信说:“汉皇许我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就让人把韩信关在笼子里,上面蒙上布,这样既不见天,也不见地。然后让宫女用竹枪将韩信乱枪戳死。
这都是民间故事的说法,实际上司马迁《史记》的说法,刘邦对韩信已经起了杀心,但是碍于韩信的功劳与情面,一直难下决心而已。后来他出征时,吕后为了防止出现韩信造反的意外事件,自作主张将韩信杀掉。
其实吕雉也没有明显违反刘邦的意思,当时刘邦也有50%想杀韩信的心思,只不过吕后替他完成了这个决心而已,可以说夫妻俩在这一点上是有默契的,刘邦对韩信之死态度只不过是“且喜且怜之”。
刘邦之所以对韩信动了杀心,主要是因为韩信功劳太大,“功高不赏”,干过齐王,楚王的人,你让他再做淮阴侯,如何满足了他的胃口?
其二的原因是韩信的能力太强,一但他有了自己的军队,可以说汉庭之上,没人是他的对手。
其三是西汉建国以后,韩信对当年自己齐王,楚王封号被夺的事情始终耿耿于怀。
而且西汉建国以后形势很不稳定,异姓王有很多反叛,所以促使刘邦下决心清理这帮异姓王。而韩信是异姓王当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从这一点说,韩信的清理也是一势在必行,在这一点上。吕雉倒没有明显违背刘邦的意思。
六姐的足迹
是否抗旨要看汉高祖怎么看了,韩信是被尖木捅死,吕后正因为汉高祖下过这样的旨意,才会以尖木捅死
彩虹潜艇
这明显是民间传说,而且就算皇帝准了这条件,想杀你也很容易。随便找个石瓮,盖上盖子就能把你烤杀了。其他如饿死之类的简单操作就不用提了。
柠檬小图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名称
楚汉之争(楚汉战争、楚汉争霸等)
地点
今北京、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地
时间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1]
参战方
楚、汉、九江、雍、塞、翟、韩、魏、代、赵、齐、衡山等
结果
汉王刘邦胜利,建立汉朝
主要指挥官
项羽,范增,刘邦,韩信,陈馀等
历史背景
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天下
导火线
项羽改封刘邦到汉中为汉王
战争目的
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
政治口号
还复关中,汉王为义帝发丧
决定性战役
暗渡陈仓,井陉之战,垓下之战
所谓的无所谓
历史从来都是成王败寇,哪里有应理公该?所为乱世枭雄也好,挽将倾功臣也罢,一概无法逃脱!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忍胯下之辱,背水一战,逐鹿中原;八千里路云和月,满江红精忠报国,三次投戎,北伐中原,从儿时建立起来对韩信岳飞的美好形象怎么也不忍抹去,也想着不应该忘记!
可是就这两个悲剧式的人物挺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忠诚仁廉俭,信义礼智勇!
原贴:如何看待韩信、岳飞之死?
。Ha〆Tredザ
韩狂妄自大,称刘邦只能统领十万人马而他自己再多多益善,这是韩信被杀的直接祸根!而岳飞北伐要迎回二圣(微宗和钦宗)这让高宗心理上有了忌惮,要是父兄被岳飞救回来了原本属于自己至高无尚权利可能会重兴失去,所以赵构不愿北伐想偏安一禺,但岳飞不识世务反复要北伐收复失地,所以岳飞被高宗和秦松杀害了!
原贴:如何看待韩信、岳飞之死?
小福
当然不算,程序越复杂结果越失败。我是刘邦真要保韩信的话就说免死减刑就得了,我啰嗦那么多就是因为不想给他免死让别人来个借口嘛
1324124
吕后并没有抗旨,蒙着韩信的头不见天,抬起韩信离开地,棍棒打死。哪一条也没有违反。
shibjcn
最重解释权归权利方所有。按照国人玩文字游戏的水平,就跟现在的保险公司一样,那不是小菜一碟!
神赐
我记得是5不杀啊,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见君王不死,见男人不死!所以最后韩信是用被单盖住被女人用竹子戳死的
梁爽cy
假王一事,垓下之战,让刘邦彻底看明白了韩信。何况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直都是帝王之术,韩信这样的人活着,刘邦怎么睡得着…
lotong
吕后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韩信被杀时是在轿中,可谓不见天,不见地,用的是削尖的竹子,也没见铁。可见再好的口头承诺也没用,重要的是人心。
蒋佳殊
韩信有一块“免死金牌”,是汉高祖刘邦当年给了韩信一块免死金牌,并且说了这么一句话:“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可见刘邦当时对韩信有多么的好。
而刘邦也信守承诺,但是吕后也就是刘邦的老婆却把韩信给杀了。
公元196年,吕后、萧何二人,用计将韩信骗至未央宫,在未央宫内的钟室内,韩信被人吊在一口大笼子中,并让十几个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活生生的将韩信刺死。由此可以看出吕后等人早就想杀韩信了,因为韩信的死法正好避开了刘邦对韩信所承诺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的诺言。所以这不算是抗旨。
吕后为何要杀韩信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韩信生于贫穷的百姓之家,家中老母过世时连棺材都买不起,后来连一顿饱饭都吃不起,成年后,他投奔了项梁。可惜运气不佳,在军中呆了几年却没有混出样子。
在项梁死后韩信又到了项羽旗下,但是项羽根本看不起出身卑微的韩信,而韩信在项羽旗下也是毫无作为。最后经过思量之后投奔了项羽的对手刘邦,而投奔刘邦之后也没有得到重视,只给了他一个管理后勤的官职,但是韩信这次没有在跑了,而是打算从底层做起,最后终于被萧何所发现,而萧何也像刘邦举荐了韩信,认为他将来必有大作为。
而此时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刘邦也对韩信有了兴趣,此时刘邦想居然能让萧何去挽留的人,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此时的萧何生怕韩信再跑,就对刘邦说此人是难得一遇的将才,经过萧何一系列的猛夸,不久后韩信就被封为了将军。
成为将军之后,韩信终于可以发挥出自己的军事天赋了。在战场上韩信屡建奇功,最后成为了与萧何、张良齐名的汉初三杰。
天才都是有自己的脾气的,再一次与项羽的战役中,刘邦的军队马上就要把项羽的军队打败了。就在追逃跑的项羽时韩信突然就按兵不动原地待命了。
刘邦看到后急坏了,这时候张良与萧何对刘邦说:“韩信这是想让主公封赏呢!”
而知道韩信的心思后刘邦心里很不爽,但事关重要,再加上韩信确实在这次战役中立了大功,于是就封韩信为“三齐王”。
“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
这封赏够大了吧,可韩信的脸上并没有太大的惊喜,似乎还是不太满意。
刘邦又马上赐了韩信五块免死金牌。这就是上边说到的“五不杀”: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见光不杀,见铁不杀。
如此一来,韩信还算满意。他便迅速下令追讨项羽败兵,之后刘邦灭掉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一统天下。
刘邦在做了皇帝之后对韩信就开始防备了,刘邦怕养虎为患,而且韩信还有五块免死金牌,现在想想刘邦却是后悔不已。
但是作为皇帝不可言而无信,所以刘邦整日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他只能不断削弱韩信,韩信从齐王变楚王,后来又从楚王变淮阴侯,最终成为了侯爷。
而韩信也不满意刘邦将他被贬一事,也不怎么愿意搭理刘邦,反而跟陈豨联系日益密切。
公元197年,西汉开国功臣陈豨反叛,刘邦为了早日消灭逆贼威胁,就亲征平叛,而韩信这时就开始报复刘邦了,他先装病不去,私下则派人密报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
按照韩信的计划,只要等到陈豨的消息,他便让家臣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而韩信没想到他的家臣中有一位因为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起来了。这位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便跑到刘邦的老婆吕后面前告密,揭发了韩信谋反的内幕。
吕雉是个聪明又狠辣的女人,她早就看穿了刘邦的心思,如今抓到了韩信的把柄,她自然是要替刘邦来解决掉韩信。
吕后打算先发制人,为了不让韩信起疑心,她没有直接去找韩信,而是和萧何定好了计策,让萧何出面去请韩信。
萧何见到韩信,对他说刘邦打败陈豨回来,请韩信去庆功。
而韩信是非常相信萧何的,因为萧何对他有知遇之恩,便直接去赴宴了。
韩信入宫后,他没有见到刘邦,反而见到了吕后。此时的吕后早已等候韩信多时,见韩信进宫后,吕后开口便说:“韩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意图谋反,陛下念与你有恩,特让我来杀你。”
而韩信也说:“当年陛下允诺我五不杀,你怎么杀我?”
吕雉自信地说道:“陛下没有办法,我有,你看看你在什么地方!”
韩信环顾四周,发现宫门已全部关闭,窗户也被黑布覆盖,黑漆漆的一片。抬头往上看也是不见天日(见天不死),往下看并没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见地不死),此时刘邦也不在场(见君不死)。
韩信见状大声道:“那又如何,天下没有杀我韩信的刀!”
吕后:“杀不了你,我又怎么会召你进来。”
之后宫内人启动机关,将韩信吊起,韩信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内,不见天日,脚离地面。
吕后又让宫女拿着早已准备好削尖的竹子,对着韩信一顿乱刺,最后韩信被竹子刺死。
韩信临死前说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这句话也给蒯通招来了杀身之祸。
刘邦知晓后,把蒯通给抓了,扬言要要煮了他。幸好蒯通口才特别好。一番辩护之下,刘邦居然把他给放了。
韩信死后,又被诛了三族。
吕后巧妙地避开了刘邦的“五不杀”承诺,为刘邦解决了一个心头隐患。
韩信虽然在军事上是个奇人,但是他不懂政治,脾气性子直,不知收敛锋芒。所以被吕后设计惨死。
西小小贝
刘邦曾经承诺三不杀韩信: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意思就是刘帮不能亲自杀韩信。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诓骗入宫,刚踏进宫门就有人用布袋将他罩起来,带到吕后面前。
吕后说:“你好大胆子,竟敢与陈琋谋反,你认罪吗?”
韩信:“我行事光明磊落,何罪之有。”
吕后:“死到临头还不认罪。”
韩信:“想好怎么杀我了吗”
吕后:“我知道皇上曾许诺,无论你有什么罪,五种环境不能杀你,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铜不杀,见铁不杀。你看这有光吗?”
韩信:“把这些灯也灭了吧!”
吕后:“韩信你一生狂妄自大,今天我就让你死在一群宫女手里,给我杀。”
说完一群宫女用布袋将韩信罩住,选在房梁上,用竹签把韩信活活戳死,死状惨烈,一代兵仙就此陨落,被灭三族。
为何皇帝刘邦当初要许诺韩信“五不死”?
楚汉之争的最后一战,也就是垓下之战,战前,刘邦就和韩信、彭越达成共识要一起围剿项羽,但是到关键时刻,韩信他们却按兵不动,这个时候刘邦着急了,问张良如何是好。
张良说:“这种非常时刻,需要笼络好大将们,建议给韩信、彭越等人进行加封了。”
为了打败项羽,刘邦毫不犹豫答应加封,可加封后韩信还是不动,刘邦只好加上一条,承诺永远不治罪韩信,也就是五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铜不杀,见铁不杀。”。
韩信在得到加封和承诺之后终于出兵,他统领30万大军,大败楚军于垓下,逼得项羽自刎而死。刘邦成了赢家,得了天下,但被是被韩信将了一军。
韩信已经不能完全取得刘邦的信任,韩信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以韩信的军事能力,要谋反是易如反掌的。
功高盖主韩信三次被夺兵权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他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刘邦评价他的时候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而韩信也确实为汉朝的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然后在刘邦彭城之败后稳定战局,木罂渡河灭了魏国。
接着,韩信率领一支军队一路北上,先拿下代国,然后和赵军在井陉口背水一战,大败赵军,平定了赵地,最后先声后实,迫降了燕国,声威大振。
而这个时候,刘邦在正面战场勉强突围,为了取得胜利。他只好夜入韩信军营,夺了他的军队,让韩信重新征集人马去打下齐国。作为补偿,封他为相国。
可以说,如果韩信,刘邦是很难打败项羽的。和刘邦的战绩来比较,韩信可谓功高盖主了。
所以,战后刘邦马上夺了韩信的齐军,再移封韩信为楚王。仅仅过了一年,刘邦又以游云梦泽的名义诱捕了韩信,把他带回长安,降封为淮阴侯。
谁才是杀害韩信的凶手?
虽然刘邦对韩信不放心,但是并没有取他性命的意思。虽然夺了他的兵权,降为淮阴侯,但是并没有限制他的自由,甚至去剿灭陈琋还想要他一起去,只是韩信自己称病不去。
我们都知道汉朝有个厉害的皇后吕雉为了稳住自己儿子的地位,可以说她什么手段都做得出来。
汉初三杰,吕良和萧何都选择站在吕后这边,唯独韩信拒绝与吕后站成一条线,所以吕后起了杀心。
还有一个原因,韩信在强攻齐国时害死了郦食其,当时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投降,可是韩信还是攻打了齐国,致使郦食其被齐国涥煮而死。
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与吕后关系不浅,所以韩信害死郦食其,等于跟吕后结下了梁子。
刘邦在时,吕后不敢动韩信,等刘邦一出征,吕后就开始行动了。她联合萧何一起诱骗韩信进攻,即使皇上下过五不杀令,但是吕后是何许人也!破解五不杀令,把韩信装布袋里,让宫女用竹签活活戳死。
韩信就这样死了,死在对刘邦的过度自信,死于自己的狂傲自大。
刘邦回来,得知韩信已死,只是感叹:且怜且喜,也没有过多指责吕后,所以吕后杀韩信不算抗旨。可怜一代军事家,竟就这样被一个女子算计害死。
我是善水七七,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我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看。
任远琴
韩信的军事能力绝对牛的一塌糊涂。。。能受胯下之辱,而且自己是有绝对实力之下,能看出他的雄心壮志,后面也证实了。项羽不是败给刘邦,更不是韩信,他是败给了自己。。。刘邦被围,是韩信要挟刘邦不封王不出兵的,要是我是韩信,项羽死了,直接灭了刘邦,玩心眼刘邦是祖宗,唉,总之能当上帝王的,绝非等闲之辈。不要说吕后杀了韩信,没有刘邦的旨意,谁也杀不了他。
xusoku
这个其实是小说家言,也算是野史范畴,那就从演义小说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评书作品中确实有类似的情节。
野史中,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都是惺惺相惜的老铁,萧何主管内政后勤,勤勤恳恳,事无巨细;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算无遗策;韩信统兵多多益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三人可以说各有千秋,但要说到远见卓识,只有张良是个明白人,他从第一眼见到刘邦就知道此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所以最后他选择功成身退,云游四海。
萧何是刘邦的老班底,政务方面没得说,搞政务的对刘邦的统治是没有威胁的,而韩信没有选择急流勇退,是极不明智的,百万大军的统帅,威望如日中天,就连樊哙这样的猛人见了他都会下跪,可以说军中第一人就是韩信。
历朝历代,不怕无所建树,就怕功高震主,可是韩信不明白这个道理,只能说他的政治水平跟军事水平完全成反比,天下以定,张良选择功成身退,而韩信依然高调的不可一世,身为至交,张良想保他一命,有一次酒席上,韩信按照张良的吩咐诱使刘邦给他下了一道赦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关于赦书有多个版本,本篇采取题主所问)古时杀一个人,不见天地,不见铁器,还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张良煞费苦心,满以为这样就可以完全保住韩信的性命,不久就满意的离开了,此后韩信因为收留项羽大将钟离眛而被降为淮阴侯,汉十年,因怂恿陈豨反叛,被萧何、吕后合谋,诱骗至长乐宫钟室,相当于一间大的密室,韩信一到,马上被武士们拿下,韩信大叫道:“你们不能杀我,昔年陛下曾赦我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令人将韩信装麻袋里面吊起来挂在半空,答复道:“我让你不见天地,不见铁器,就不会违背陛下的赦旨了!”
韩信自知必死无疑,不再争辩,闭眼就死,吕后命一队武士跟宫女拿着长长的削尖竹签(一说木棍)一起发力,一代战神就这样结束了精彩的一生,留下了“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民间说法。
blueview
韩信兵法 韩信与刘邦的恩仇,夹缠不清。
韩信先投靠项羽,项羽只给他做了小官,他向项羽献计,项羽没有一次采纳,自己的才能没有发挥的余地,与是走了。听说刘邦好贤纳士,就去投靠刘邦,刘邦也只给他个小官做,他也走了,但是萧何与韩信聊过几次,知道韩信非常有才能,赶紧连夜把他请回来。
萧何督促刘邦将韩信封为军队统帅,刘邦非常器重萧何,也听他的,就将韩信这个想跑路的人,直接封为统帅,并且非常尊重他。 也是因为如此,韩信异常感念刘邦对他的好。当有几次叛变独立的机会来的时候,他选择效忠,没有选着叛变独立。
他当统帅后,韩信平定三秦,再灭魏,灭赵后,打败仗的刘邦逃到赵国,假装自己的刘邦的使者混进军营,偷了韩信的兵符,夺了他的兵权。然后调兵命令韩信攻打齐国。刚睡醒的韩信看到兵权被夺,吓了一大跳。这时韩信内心在想什么?
韩信准备攻击齐国,先逼迫燕国投降,然后和兵进攻齐国,刘邦身边有个靠嘴皮吃饭的郦食其,看到这种形式,觉得建立功劳的机会到了。马上向刘邦讨令去劝降齐国,齐国迫于韩信的压力,投降了。
但齐国向一个说客投降,而不是向韩信投降。功劳都被郦食其独占了,韩信部下不爽了,我们打生打死,还没你个磨嘴皮的功劳大,你要是有能耐,我们没出兵的时候,你干嘛不去劝降?于是建议韩信继续出兵,直接把齐国灭了,把功劳夺回来。韩信一听,觉得是这样,就继续进兵把没有防备的齐国灭了。齐国觉得被郦食其骗了,把他给煮了。他算是最惨的一个投机者,眼看荣华富贵就要到手,却被煮了。
齐国已经投降,韩信还继续进攻,刘邦会想些什么?
韩信灭了齐国,就向刘邦要官,让自己代理齐王。而这时,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得死死的,就快要被项羽干掉了。刘邦看到韩信的信,气不打一处来:老子就要被干掉了,你不带兵赶快来救援,还无耻的要官当,当即大骂。张良和萧何赶紧踩刘邦脚背,刘邦马上醒悟,赶紧改口:既然要当王,干嘛要代理呢!我直接封你为齐王。
这可以看到,韩信为了一个官位,置刘邦生死不顾,要挟刘邦封王,如果刘邦不封王,韩信会不会反叛?但是你干嘛要要挟呢?还不如直接反叛,这时要是反叛,刘邦死得不能再死。 从这时开始他们心有芥蒂,不再互相信任。
刘邦同意韩信当王,派张良从借兵解除了项羽的围困。
开始项羽派心腹龙且领兵帮齐国打韩信,现在韩信把他们都灭了。项羽看到这种情况,也急了,劝说韩信反叛刘邦,这样他们三个就能三国鼎立,谁也别欺负谁。
韩信的部下蒯通,积极谋划,要韩信反刘邦,自立为王。劝说他已经功高震主,官位已经封得不能再封了,已经到了危及刘邦统治地位的时候了。 韩信这时却说:刘邦当时对他那么器重,有知遇之恩,还对自己那么好,那么信任自己,我是一辈子都不会背叛他的。韩信这时突然而来的妇人之仁,也注定了他最后的下场。
202年刘邦趁项羽不备,进攻项羽,项羽被突然袭击开始逃跑,刘邦追杀。约好韩信和彭越,一起围困项羽,歼灭他。但这两人不知道在想什么,都没来,最后项羽反攻,刘邦大败。 估计这时刘邦恨透了这两人,居然袖手旁观,看两虎相争。这里可以看到韩信有私心了。
为了调动韩信、彭越等人,张良建议刘邦赏赐一堆土地给他们,刘邦就封了一堆地块给他们,他们高兴了,开始出兵,一起和围项羽。最后把项羽灭了。 韩信、彭越的举动反反复复,立场左右摇摆,既不直接反叛,又不大力支持刘邦,居然还贪图那土地封赏,格局实在太小。
他们的形象可以说,在刘邦心里坏到了极点。
但他们心里觉得自己功高盖天,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从不考虑刘邦的立场。
灭了项羽后,刘邦马上跑到韩信军营,再一次把他的官印夺了过来,夺掉了韩信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
当了楚王的韩信,为了巩固辖区,到处派军队戒严。刘邦以韩信造反为借口,带兵偷袭韩信。韩信看到刘邦军队,犹豫是要对抗还是顺从,最后想自己劳苦功高,刘邦不会拿自己怎么样,选择了顺从。刘邦将他抓了起来,韩信说出了千古名句:“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脸上下不来,又将韩信放了,给他个没有实权的淮阴侯。
这时候韩信是真不爽了,一身功劳,被这样对待。就哄陈豨在外反叛,自己做内应。刘邦带兵征讨陈豨,韩信准备释放囚犯,攻击皇宫,部下又告密,萧何设计,让吕后骗韩信说:刘邦平叛回来了,大臣都来祝贺。韩信居然中计,也不想想刘邦能那么快回来,看到大势已去,压下反叛的举动,也去祝贺,被萧何抓住砍杀。
韩信临死感叹没听蒯通的,没有早点反叛。
韩信最有权力该真正反派的时候,有了妇人之仁,不反叛。最没有权利不该反叛的时候,选择了反叛。这就是不明智了。
所以可以说:韩信只是个带兵打仗的军神,而不是搞政治斗争的帝王。
岳飞忠心是对国忠心,但他不了解赵构是怎么想的。赵构当了皇帝,但被金国抓的两个皇帝还没死,自己的名分很悬,所以他不想打仗,不想把金国打败了,如果打败他们,两个皇帝回来,他的地位就不保了。
所以他非常器重贪生怕死的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并采用他们的建议南迁。
岳飞不干了,写书上表,说:在这边随时都还可以打,则有打败金国的机会,为什么要南迁。只要皇帝你带头,就可以将中原收回来。 结果赵构看过后,直接撤了岳飞的官职。
如果岳飞聪明,就应该知道,这皇帝的内心想的是什么。但是他不懂。 无官一身轻的他独自跑到北方前线,去投军,由于他实在有才能,又当了官。
赵构开始打压主战派,岳飞上级李纲等,通通撤职贬级。岳飞又成了单兵作战。 后来投靠主战的宗泽,宗泽上表二十六次,请求 出兵。赵构全当没看见。宗泽病死时还大叫:过河、过河。
宗泽死后,继任的杜充利用岳飞做刀,去消除与他不和的张用、王善。岳飞不想自相残杀,但被逼不过,只能如杀他们。把张用、王善打得去做强盗。赵构用的人和被劫走的宋徽宗一样全是一群混蛋。
不说了越说越气,反正岳飞也像韩信一样,带兵打仗顶呱呱,但不懂政治,最后被赵构假秦桧之手,以莫须有罪名弄死。
岳飞将帅之才,空有一身为国为民的能力和智慧。去为赵构瞎卖命,别人还非常厌恶不领情。算愚忠。岳飞的部下牛皋这些人都劝他独立,只要独立了,灭掉宋朝,再抗击金国,或灭掉金国再灭掉宋朝,自己当皇帝有何不可。最后带着儿子岳云和女婿张宪,送给秦桧杀。
岳飞是一个不懂政治的帅才。
原贴:如何看待韩信、岳飞之死?
麦小团YY
在我们看到的很多电视剧和书本里面,关于韩信的死,大多是被吕雉差萧何把他骗到密闭的宫殿,然后派出一群侍女,蒙上布匹,用削尖的竹筒将韩信杀死。
西汉初定,汉高祖刘邦为了犒劳开国元勋,对功劳最大的韩信,刘邦对其许诺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对于刘邦的许诺,吕雉在宫殿杀韩信的时候,紧闭门窗,是为不见天地;用的是削尖的竹筒,所以避开了见铁不杀。
其实,韩信的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此人的军事才能高得吓人!说是秦末到汉初的第一人也不为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破三秦,陷楚国,破齐国,垓下围杀楚霸王项羽。西汉的天下说是韩信一人打下来的,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他恃功欺人,狂妄自大,不知收敛,朝堂上多次顶撞刘邦。在刘邦把他从王降为侯之后,居然还不反省自己,最终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作为统治阶级的吕雉,自然知道刘邦不想再留韩信,但是又不能亲自动手,影响自己的名声,所以吕雉私底下自己解决韩信。
在历朝历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止对于忠臣,也对于任何威胁到自己统治的大臣。韩信的死因最大的可能,应该就是他那一身翻天覆地的本领,这同样也是他获得功成名就的关键。
zln1978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关于这个段子,我应该是在评书里面听见,正史之中是无这样记载的。即便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我们可以说权力是皇帝赐予的,自然皇帝也可以收回。下面就开始重点说一下吧。
一、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应该是我在评书之中听到的段子,然后我就凭借自己的记忆回忆一下吧。
话说当时刘邦招降韩信,韩信本人并不愚笨,担心刘邦用完自己之后就清理掉自己,因此张良便诱刘邦亲自写下了敕书,上面写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韩信拿到了这份敕书之后,认为自己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因此归降了刘邦。
此后刘邦大肆诛杀异姓诸侯王,韩信也随之入京,结果遭到吕后和萧何的暗算,掉进了陷阱之中。面对着自己将死的局面,韩信大声喊出自己手中有刘邦赐予自己的免死金牌。
吕后听闻,计从心来,她找了几个宫女用竹竿子活活捅死了韩信,就这样一代军神就屈死于妇人之手了。
后面刘邦知道了这个事情,假装很生气地质问吕后说你违背了我对韩信的誓言,岂不是让我立于不利之地?吕后说我用竹竿子捅死他的,因此不算违背誓言。刘邦听后大喜过望。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文字游戏,然后吕后借助了这个文字游戏杀掉了韩信。
二、韩信该死吗?我说句实话,若是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去看,韩信确实该死。即便是我们按照正史的记载来看,韩信也还是该死。
韩信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功高不赏!
我们看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只要是刘邦出去打仗,基本上都输了;只要是韩信出去打仗,基本上都赢了。可以说整个大汉天下的四分之三的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而刘邦则是像个无赖一样不断索取。天下平定之后,面对功劳如此大,用兵如此厉害的韩信,刘邦怎么办?总不能和他平分江山吧!因此韩信必须要死,不死刘邦心中不安。
韩信第二个问题在哪里?恃才傲物!
说实话,有才能的人总是要傲气很多,因此才能就是他们最大的依靠。这种才能会带给你很多,也会让你失去很多。例如说韩信曾经在刘邦面前说你最多带十万人的军队,然后夸耀自己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让刘邦情何以堪?
另外,韩信与刘邦的手下都十分不合,如樊哙等人。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韩信恃才傲物,瞧不起樊哙等人粗鄙无能。
韩信这样性格的人,在战争时期可能皇帝还能容忍一下他,在和平年代那就是大大不能忍受了,不如杀之。
三、吕后抗旨了吗?若是我们单纯从吕后玩的文字游戏来看,吕后确实没有抗旨。
然后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既然免死金牌是皇帝给的,那么皇帝也可以收回去,也就是说最后的生杀大权都是在皇帝手中,皇帝说你抗旨,你就是抗旨;皇帝说你没抗旨,你就没抗旨。
因此我们看刘邦事后的反应,他的大喜正说明刘邦本人也对韩信起了杀心,也就是说哪怕吕后抗旨,刘邦也会很开心地帮吕后脱罪。
何况吕后何罪之有?吕后只不过是帮助自己的丈夫守住这片江山,帮自己的孩子扫除几个不听话的功臣而已。在和平的年代,不需要能征善战的将军了。
依我看,吕后应该是大功臣。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小狮子被人注册了
大凡到了这个高度的斗争,大家还是不要以自身对恩怨情仇是非因果的感觉去理解,这个出发层次不同,是一定不讲常人伦理啥的,那是哄老百姓的,就我们现代的经验来看,一般这样做,比如我背信弃义了,那又如何,我不准大家讲这个事,隔个几年鬼还晓得我背信弃义?
城上旗下
韩信之死,无论正史 还是演义,都已经有太多的版本了,在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吕后算不算抗旨,就直说说鄙人的一点拙见吧。
韩信的死,吕后是不是抗旨已经不重要了,无论刘邦知不知道这件事,即使不知道,那也一定有他本人的授意,或者提到过此事。
毕竟在此之前,我觉得从韩信灭齐国开始,刘邦对韩信就已经起了杀心,而且这个念头不断的滋生,发芽,慢慢长大,最终无法遏制。
最终只不过是借吕后的手执行罢了,为了保全刘邦那一点少的可怜的仁义之心,和摆脱狡兔死,走狗烹的恶名罢了。
就韩信之死的原因,我觉得除了刘邦的杀心等客观因素之外,也不荣忽视韩信自己的主观因素。韩信被杀的原因,我觉得有一以下几点:
1、功高震主,四年楚汉之争,韩信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而且都是显而易见的,地方都是他打的呀,管后勤的萧何,出主意的张良工作也实在不够亮化,按刘老大的性格,怎能容下这个功臣。
2、不知收敛,其实就是太能“装”了,不懂得低调,要求带兵多多益善,灭完齐国要求当假王,种种表现刘邦都忍了,换句话说,每一次忍耐都是给你机会,但你不中用啊。
3、定位不清,众观刘老大周围的人,萧何、樊哙、曹参、周勃、夏侯婴等人,那是和人家一个村的,更有甚者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而你是什么人,后来的,而且在项羽处工作过,而且还净事儿,还那么会打仗,要是有一天你反了,我这村里的伙伴们绑一块也打不过你啊。
4、刚愎自用,犹豫不决,萧何如此地位,汉朝建立之后,都自黑以求自保,更何况你韩信呢,凭借韩信的智商,不会想不到这一点,能想到这一点还不去做,只能说命该如此。
何况,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已有部下建议,反汉自立,而此时的韩信犹豫不决,当断不断,也是导致被杀的诱因。
以上几点,导致了韩信必死的结局。借古论今,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低调做人,毕竟谦虚低调是中华民族的处事原则之一。自古以来,违背这一原则的功臣,很难有好的结果,比如蓝玉、多尔衮、鳌拜(没啥功绩)、白起、年羹尧等等。
工作之中,出了成绩,一定要记得,时刻对自己说那是领导的,没有公司提供的平台,领导的英明领导,构建的宏伟蓝图,为你指明了工作方向,你是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的。记住以上信息,不一定保证你平步青云,但起码不会让你扫地出门。
李世民以史为那啥,那啥和那啥的话大家都知道,即使在现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难解的问题,都可以在史书中找到答案。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拙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喜欢我的,希望大家多加关注,点赞鼓励,我们一起讨论历史上有趣的事。我是橘子汽水。
苏查哈尔捷
我认为,刘邦写下诏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其实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为了给张良面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住韩信将来给自己卖命,这是政治手段而已。像刘邦这种老奸巨猾的政治老手使用起这种手段来,简直就是小儿科!当时韩信要挟刘邦“封假齐王以镇齐地”,刘邦这样做也是逼不得已,一旦脱困之后他不可能不对韩信将来如果有二心有所顾忌,所以我想他一定已经想好了将来如何对付韩信,吕雉是他老婆,谁不知道那也是和他一起同甘共苦过的夫妻,并且正把持着后宫,对于韩信这件让刘邦始终不放心的事,他没人的时候肯定得和自己知心的老婆商量过啊,告诉吕后如果将来韩信有谋反之意时该怎么对付他,怎么把自己下过的那个诏书绕过去还能收拾韩信。
所以说韩信被杀,刘邦知道后有喜有悲,喜的是自己这个心头大患终于没了,悲的是
以后没有这样战斗力爆表的人给自己卖命了!我觉得,其实吕后只是替刘邦干了他自己不好出手的事而已,千古骂名也是甘心为刘邦背的!
水木广宇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他和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其用兵如神,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刘邦抗楚的过程中,韩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只不过由于韩信功劳太高,正所谓功高震主,所以韩信的结局不好,最后是被吕雉杀了。
其实,韩信起初并不是为刘邦效力,而是在楚营项羽那里。不过,由于西楚霸王看不起韩信,所以不被重用的韩信就背楚投汉。
韩信精通用兵之道,他很想有一番作为,其投到汉营后,本以为能大展身手,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刘邦也不重用他。
好在,萧何知道韩信有大才,为了能让韩信为汉营效力,萧何就极力推荐韩信。
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这才重用韩信,拜韩信为将。
还别说,被刘邦重用后的韩信,真没让刘邦失望,他征战四方诸侯所向披靡,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随着韩信在战场上的不断胜利,他的实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在楚汉相争时,韩信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刘邦为了能最终打败项羽,只能用韩信来为他征战沙场。因此,期间他对韩信表现的非常重用和信任。
重要的是,刘邦还曾许诺韩信,将来不管如何,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铁不杀,见兵不杀”。
试想一下,见天、地、光、铁、兵不杀,几乎等同于,韩信根本不可能被杀,然而事实却非如此。
后来由于韩信功劳太高,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所以吕雉就想杀了他,但又考虑到刘邦曾对韩信的许诺,这让吕雉很为难。
经过几经考虑,吕雉最终找到了既能不违背刘邦的许诺,也能杀韩信的方法。
那就是:
吕雉知道韩信对萧何非常信任,所以吕雉就让萧何诓韩信入宫,萧何虽然心里不太情愿,但最后还是按着吕雉的要求做了。
之后韩信被骗到皇宫后,吕雉就命人把韩信吊起来,这样他就脚不着地。
然后把门关上封闭,再灭了屋中的灯火,同时再用布盖在韩信头上,这样他就见不了光,也见不了天。
而后,吕雉又让一群女子手拿木棍把韩信打死。这群女子不是士兵,手里拿的也不是铁器,而且木棍。
就这样,吕雉不仅杀了韩信,而且还把没有违背刘邦许诺五不杀韩信的诺言。
不难看出,吕雉为了杀韩信,确实费了不少心思。
但其实,在吕雉心里,韩信是必须死的,因为他功劳太高、权力太大、又会用兵,这样的人,又怎么能不被猜忌的,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
吕雉想要将来掌握权力,就需要除了韩信,有没有刘邦许诺的“五不杀”,吕雉都会杀了韩信。
当然,韩信虽然死的惨,但却不能否定他为西汉开国作出的贡献,也不能否定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单以军事方面而论,韩信是深受后世推崇的。
woyao
吕后没有抗旨。
不违反“三不杀”的前提下除掉韩信,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是个正常人,就能想出上百个方法避开“三不杀”。
何为“三不杀”“三不杀”意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话出自小说《西汉演义》,是当年刘邦给韩信许下的诺言,意思是将来韩信只要还能见着天,看到地,遇到铁,他就不能被杀。
刘邦初衷是想让韩信安排给他打天下,日后若要犯了什么事,有这三不杀保你。据说刘邦之后还后悔了,而韩信则痛哭流涕感谢皇恩浩荡。
刘邦是有点矫情。如果真心对韩信好,给个免死金牌不是更好么,非要玩这种漏洞百出的文字游戏。吕后正是利用这漏洞完美的除掉了韩信,既没有让刘邦背上骂名,同时也给自己立了威。
避开“三不杀”的方法有n个韩信大喊皇帝曾说三不杀。吕后笑了,不就是“三不杀”么。好!把你关进吊着的笼子里,蒙上黑布,这不就“见不着天,挨不了地”了么?然后,不用兵器而用用竹子刺你……她不让士兵动手,动手的是一堆宫女。这样,韩信的死和刘邦无关,天下人要骂就骂她吕后。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避开“三不杀”也是很容易的。比如可以蒙住你眼睛,抬着你丢河里去;把你吊小黑木屋里,不给吃不给喝,一个月再来……等等,方法很多。
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还能让吕后想几天几夜,看来皇后未必就比普通人聪明。
韩信要比我们很多人要聪明,他不可能看不出“三不杀”的漏洞,正因为他对刘邦忠心,所以没有和刘邦过多计较……如果韩信心里真有鬼,早就让刘邦改诺言或直接申请一块免死金牌了。
Saku
韩信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最不该逼项羽乌江自刎,没项羽制衡刘邦;韩信就会被刘邦潜意识认为是自己最具威胁的敌人。
亲亲幸福
史记中记载,高祖与诸王立誓,大丈夫立于天地间,绝不加兵刃于汝身。这就是三不杀的来历。
迷夏_Bouquet
韩信、岳飞可谓中国历史上的两大战神,但二人都可谓蒙冤身死,令后人唏嘘不已。
韩信帮助刘邦战胜了强大的项羽,特别是垓下之围如果没有韩信的十面埋伏,刘邦根本就消灭不了项羽,到时鹿死谁手还不一定。至于韩信为什么立有这么大的功劳还会被弄死我想有以下原因。
一是韩信非刘邦嫡系。刘邦重用韩信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主要是面对强大的项羽,刘邦手下都是一帮屠狗之辈,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重用韩信。
二是韩信个人性格原因。韩信自持功高看不起刘邦一帮人。刘邦问他,我能率领多少军队,他竟然说最多十万,对刘邦都这样,可想而知对其他人韩信该有多狂妄。
三是韩信政治低能。在刘邦正需要他的时候,他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在几次关键战役前都不听刘邦招呼。等刘邦统一天下后,贸然收留项羽手下将领,召开刘邦的记恨。
四是时局需要。韩信最后不是被刘邦杀的是吕雉杀的。为什么呢?韩信太厉害了,可以说刘邦集团没人能干过项羽,刘邦在还能勉强镇住他,刘邦一死那就没人是他的对手了。要是韩信再起了反心,那又是天下大乱。这就是为什么萧何愿意帮吕雉杀项羽的原因。
韩信最少还是功成名就之后死的,岳飞就更充满了悲情色彩了,因为岳飞一死南宋政权就与金国达成协议,让靖康之耻无法洗刷。如果说韩信死是作死,那岳飞就是牺牲品。南宋赵构在与金的对抗中被打怕了,加上苗刘兵变他知道他的皇位并不稳固。这个时候岳飞偏偏喊出了迎回二圣的口号。还催促高宗立太子,这都严重触犯了高宗的底线,把岳飞划为异类,再加强宋朝统治者对武将有天然的忌惮。岳飞最后冤死也不足为怪了。
总的来说,岳飞、韩信都是优秀的军事家,但他们不是政治家,这是他们被冤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贴:如何看待韩信、岳飞之死?
tianyuxiaoming
韩信、岳飞的下场的确有些悲惨,但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自然法则。如若仔细分析,大致还是能理出个头绪。
先说韩信。没主见,还有些贪图小利。这是他致命的弱点。他本可以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但韩信缺少主见,大事面前优柔寡断,错失大好良机。在刘邦项羽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对刘邦的调遣又故意推诿,以致张良的提醒下,刘邦不得不封韩信为齐王。这是韩信埋下的主要祸根。
岳飞更是冤屈。关键一点是岳飞的志向太高太远大了。宋高宗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奖赏岳飞的了,那宋高宗心里就觉得,是不是只有把大宋江山让给岳飞才行?加之百姓只认岳家军,不认皇上,宋高宗心里更是打鼓。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
万事又因就有果。只是当局者迷罢了。
原贴:如何看待韩信、岳飞之死?
蓉儿rosa
各位站在韩信的角度上,就以你现在的水平,有个人引荐你去阿里或腾讯,你说必须让你当CEO,你定能干翻对手,你觉得他们会当真吗?关键是刘邦真的就这么做了。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现在有大佬如此赏识和给我机会和平台,别说成就,至少我一辈子不会背叛他,韩信就该在项羽被灭之后隐退或死亡。如果我完全化身为最后一秒的韩信,我是开心赴死的,因为人生目标已经达成了,而且是感激刘邦的。
飞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已经起疑了,韩信早晚都会死的,什么刘邦没想杀韩信都是屁话,鬼才信,功高震主是个皇帝都会忌惮,何况还是个军事天才呢,万一人家想造反不说百分百成功,至少有6成的机会。这种人没有哪个皇帝会放过的。韩信也是傻,当初就该听项羽的三足鼎立,可惜了。
kannon
韩信,萧何,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在建立汉王朝的过程当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除了张良外其他人的下场都不好。
刘邦承诺张良三不杀韩信,不是正史,《史记》《汉书》等正史并无相关记载,最初的出处,是明代钟山居士甄伟写的《西汉演义》,这部小说像《三国演义》的三分史实,七分杜撰,许多情节细节,也都是作者的虚构。
张良保韩信的做法“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似乎是天衣无缝的一个计策。也就是说,这个计策看上去,刘邦好像无论如何,都没有想韩信下杀手的机会。事实上刘邦也没有杀韩信,不是他动不了手,是他不想背负诛杀有功之臣的罪名。
要知道韩信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人家韩信打下来的。若是没有韩信,刘邦早就被项羽给杀了,就不要说当皇帝了。
再说了人家韩信又没有犯谋反的罪名,这样的有功之臣,他怎么能下得了手呢?
异姓王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平叛,并让韩信随行亲征。但是韩信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这一举动难免会让刘邦感到不爽,也让朝中不少大臣感觉到韩信有谋反之心。
此后韩信手下有一人犯了错误,准备要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后,向吕雉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于是吕后找来萧何商量,萧何出了一个主意,就说刘邦已经灭了陈豨。韩信抹不开面子,才跟着萧何到了末央宫的,结果韩信到了宫里,吕后就派人把韩信给捉了。
那么吕后是如何杀死的韩信呢?
她命令人把韩信给装了一个口袋里,然后吊到半空之中,用乱棍把韩信给打死了。
吕后当机立断,把韩信杀了,并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上开国大将多没有好下场,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享福,连汉王朝开国第一功臣韩信,都被诬谋反蒙冤被杀,可想而知其它开国大将的下场。
韩信这样死,就不违背刘邦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命令了。
因为韩信是被蒙住眼睛,脚不着地,被乱棍打死的。所以,吕后杀韩信也就不是抗旨了。
当刘邦平叛了陈豨回来之后,他听说韩信死了。刘邦的表现是“且喜且怜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又高兴,又为韩信的死感到惋惜。毕竟韩信这么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却惨死在一个妇人之手,确实有点不值呀。
玄狐小妖
韩信还是情商比较低,打仗他是无人能敌,但是如何和领导相处,他真的弱到爆。刘邦几次危难叫韩信支援,韩信却按兵不动,甚至要挟刘邦要假齐王,韩信本身就是在项羽那边过来的人,也不是刘邦沛县一起出去的,所以刘邦对韩信有很多不满!综上所述,刘邦为什么让张良给韩信这样一份赦书,就是为了将来杀韩信留下的漏洞,如果真想赦免,直接免死岂不简单,所以说吕后能杀韩信也多少有刘邦的意思,并没有违抗赦免令,也就不抗旨!
花开de半夏
没抗旨。因为韩信实在密室里被吊起来,用布帷幔遮起来,用竹签子捅死的。说白了张良在写下赦书的时候其实也就想好了对策。
袁小芝
韩信的死,死得没价值,纯属以前并肩作战的大哥当了皇帝后,被人抬得髙高大上,加上以前吃的差,突然高热量的东西吃多了,身体细胞量变加快难受,被大哥身边的人一叼。小弟成了发泄对象。岳飞之死,解决了南宋之前军权与君权的矛盾,救了韩世忠等军人。也求很多平民,避免了其它不确定性。让人民免于战火有了南宋一百多年的辉煌。并创下了很多奇迹。韩信无得窝囊,岳飞死得有价值。岳飞得到人民的记念,看来上天是公平的。
原贴:如何看待韩信、岳飞之死?
lailye
韩信有一块“免死金牌”,是汉高祖刘邦当年为了笼络他而作出的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
刘邦遵守了诺言,没有杀韩信,但他的老婆吕后却要了韩信的性命。
公元前196年,吕后、萧何二人假借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归来,用计将淮阴侯韩信诱至未央宫,在未央宫内的钟室内,她命人将韩信吊在一口大笼子中,并让十几个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活生生的将韩信刺死。
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就是为了规避当年汉高祖刘邦许给韩信的承诺,也算是给了刘邦一个面子。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吕后是没有抗旨的,吕雉不愧是汉高祖刘邦的“贤内助”,把刘邦想干又不能干的事情,近乎完美地解决掉。
其实,当年刘邦给韩信立下的“五不杀”誓言,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形势所迫。
至于吕后为何要杀了韩信,这还得从刘邦与韩信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说起。
韩信的人生起点非常低,他出生于贫穷的百姓之家,穷苦到什么程度呢?他的母亲去世时,他家里甚至连安葬费都拿不出来。
虽年少落魄,但韩信拥有一腔志向,成年后,他仗剑投奔了项梁。只可惜运气不佳,在军中默默无闻地混了几年,毫无建树。
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属了项羽,但项羽一向自负且傲娇,压根没正眼瞧韩信,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也始终得不到施展拳脚的机会。
屡次碰壁之后,韩信开始改变思路,决定“良禽择木而栖”。
纵观当下时局,敢于同项羽明争暗斗的就是刘邦。于是,当项羽于咸阳分封诸侯东归后,韩信跟着刘邦进入巴蜀之地。
本以为跟了刘邦就能大展拳脚了,可让韩信没想到的是,刘邦只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
虽说韩信干这个活儿有点大材小用了,但他是个踏实人,他高效率地将工作干得井井有条,成功地引起了刘邦大总管萧何的注意。
于是萧何就主动找到韩信,交流之际,萧何发现这个小伙子有主见有思想,是个可造之材。
接触久了,萧何跟韩信就成了知己一般的朋友。萧何明白韩信壮志难酬的苦衷,便承诺要在刘邦面前举荐韩信。
没想到,却闹出了一个乌龙。
自从萧何答应举荐自己后,韩信每日翘首以盼,可是左等右等,依旧没等到升职的消息。韩信十分失望,他以为刘邦不买萧何的账,自己注定是再无出头之日,便决定离开。
而另一边的萧何呢,他还没来得及向刘邦举荐,突然又听闻韩信跑了,他赶紧提缰跨马,一骑绝尘地追韩信去了。
刘邦的大军见此情景,便向刘邦汇报说是萧何逃跑了。本就手下不多的刘邦十分崩溃,这萧何就像他的左膀右臂,如今萧何跑了,刘邦可愁坏了。
过了两天,萧何又回来了,刘邦虽然心里乐开了花生气,但他佯装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刘邦疑惑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答:“韩信啊。”
此时的刘邦对韩信充满了好奇,能让萧何不顾一切去追赶的人,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在萧何绘声绘色地一顿猛夸之下,刘邦被他成功“洗脑”,他决定给韩信封坛拜将。
成为大将军的韩信,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给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和萧何、张良齐名的汉初三杰。
不过,韩信虽然给汉朝立下功勋,但他也有自己的“脾气”。
一次,刘邦与项羽对战的时候,项羽不敌。韩信一路追赶,可当他追到荥阳时,突然就按兵不动,下令所有部队士兵原地待命。
这可把刘邦急坏了,刘邦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张良和萧何跟刘邦说:“韩信这是故意而为,他是想让主公封赏呢!”
刘邦心里虽不爽,但想到战事关键,再加上韩信确实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于是就封韩信为“三齐王”。
所谓“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
这封赏够大了吧,可韩信的脸上并没有太大的惊喜,似乎还是不太满意。
于是,刘邦又一口气赐了韩信五块免死金牌。也就是“五不杀”: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见光不杀,见铁不杀。
如此一来,韩信就有劲儿了。他迅速下令追击项羽,后刘邦灭掉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一统天下。
平定了天下后,刘邦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韩信的势力过大,刘邦担心养虎为患。再加上他之前给韩信承诺的“五不杀”,现在想来后悔不已。
但君无戏言,刘邦整日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他只能不断削弱韩信,韩信从齐王变楚王,后来又从楚王变淮阴侯,最终成为了侯爷。
韩信一路被贬,对刘邦产生了抵触情绪,也不怎么愿意搭理刘邦,反而跟陈豨联系日益密切。
公元前197年,西汉开国功臣陈豨反叛,刘邦为了早日解除逆贼的威胁,故御驾亲征平叛
刘邦亲自率兵出击,韩信一边装病不去,另一边私下派人密报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
按照韩信的计划,只要等到陈豨的消息,他便让家臣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没想到韩信的家臣中有一位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起来了。这位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便跑到刘邦的老婆吕后面前告密,揭发了韩信谋反的内幕。
吕雉是个聪明又狠辣的女人,她早就看穿了刘邦的心思,如今抓到了韩信的把柄,她自然是要替自家男人来解决这道难题了。
于是,吕雉决定先发制人,力求铲除韩信。她看似是在为自己解围,实际上是在为刘邦解围!
吕后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她没有直接去找韩信,而是绕了一个圈子,她和萧何约定好了计划,让萧何出面去请韩信。
萧何见到韩信,对他说刘邦打败陈豨回来,请韩信去庆功。
韩信听萧何这么一说,内心已经绝望,出于对萧何的信任,他对萧何所说的话没有半点怀疑,便直接去了。
结果这一去,无异于“请君入瓮”。
韩信进宫后,他没有见到凯旋而归的刘邦,而是看到笑得很得意的吕后。
吕后早已等候韩信多时,见他踏进宫门后,吕后开口便说:“韩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谋反罪,陛下念与你有恩,特让我来杀你。”
韩信丝毫不怵:“当年陛下允诺我五不死,你怎么杀我?”
吕雉自信地说道:“陛下没有办法,本宫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么地方!”
韩信环顾四周,发现宫门已全部关闭,窗户也被黑布覆盖,黑漆漆的一片。抬头往上看也是不见天日(见天不死),往下看并没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见地不死),此时刘邦也不在场(见君不死)。
韩信厉声道:“那又如何,天下没有杀我韩信的刀!”
吕后:“杀你自然是用不上这些,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么会召你进来。”
说罢,宫内人启动机关,用早已埋好的陷阱将韩信吊起,韩信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内,不见天日,脚离地面。
吕后又让宫女拿着早已准备好削尖的竹子,对着韩信一顿击杀,最后韩信被竹子刺死。
韩信临死前说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这句话不说啥事没有,一说反而给蒯通招来了杀身之祸。
刘邦知晓后,把蒯通给抓捕了,甚至扬言要要煮了他。幸好蒯通是个奇人,口才特别好。一番辩护之下,刘邦居然还真的把他给放了。
韩信死后,吕后又诛杀了韩信三族。
在韩信墓前的祠堂中,有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字,却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己”指的是萧何。韩信曾说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有萧何的鼎力相助,韩信才得以施展抱负才华。
“存亡两妇人”,指的则是“漂母”和吕后。“漂母”在他年幼饥寒的时候恩赐饭食得以活命,吕雉则巧设陷阱夺他性命。
吕后避开了刘邦的“五不杀”承诺,“完美”地解决了处置韩信的难题。
“五不杀”不见于正史,只见于传说和戏剧。从“五不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人怜惜韩信之死,感韩信功高震主,终为帝王所不容。
韩信虽是军事骄子,却是政治盲人。他功高震主,却不知收藏锋芒。选择了忠心事主,就应该坚定不移。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在这一点上,与韩信同为三杰的张良、萧何就深谙这个道理。他们二人虽然只封了侯,却知足常乐、得以善终。
哦!Pegasus
装笼子里,拿布盖上,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拿竹枪戳死,一代兵仙战神就此陨落。
其实,古代这种承诺,免死金牌,铁卷啥的太多了,皇家想杀你,总有办法。
打滚的团子
在《西汉演义》中,刘邦许诺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同时还有“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但其实这些都是杜撰的,正史中并无记载。
在正史中,刘邦并没有许诺不杀韩信,虽然他一直都很忌惮韩信,只不过因为韩信帮助他建立汉朝,是功劳最大的三个人之一,他一直都不忍心杀韩信,而吕后看透了他的心思,帮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结果他选择了默认。
不过,话说回来,吕后虽然杀掉了韩信,展示出了自己狠毒的一面,但韩信也确实做了些不太好的事情,给了吕后杀他的理由。
01,刘邦为何不可能许诺不杀韩信,有几件事是刘邦绕不过去的坎。
当初,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两人还进行了深入交谈,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中对,刘邦因此坚定了与项羽夺取天下的决心。
后来,韩信率军出川作战,先是还定三秦,紧接着又消灭了魏国、代国、赵国和燕国等几个国家,可谓功勋卓越。
不过,在消灭诸国的过程中,刘邦做了一些不地道的事情,他几次派人将韩信的精锐部队调去对抗项羽的楚国,导致韩信屡次在不利的局面下面对敌人,要不是他有着超凡的军事才能,恐怕是很难击败诸国的。
尤其是在韩信消灭燕国之后,韩信和夏侯婴大半夜跑到韩信的军营,陈韩信睡觉之时将他的兵符给夺走了,然后带着主力部队走了,只留下老弱病残给韩信,让他带着这些人去攻打齐国。
刘邦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兵力不足,面对的又是强大的项羽,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一直担心韩信逐步做大之后,会自立为王,从而脱离控制,甚至与自己为敌。
因为刘邦有这种担心,再加上韩信性格上的缺陷,所以他与韩信的矛盾最终在灭齐之战后爆发,当时刘邦派遣郦食其去劝降齐国,已经说服齐王了,韩信的谋士蒯通认为不能将功劳让给别人,于是发兵攻打齐国,将齐国给消灭了。
而在灭掉齐国之后,韩信又在蒯通的建议下,以稳定齐国局势为由,要刘邦册封他为代理齐王,这当然是出于大局考虑的,夹杂着写小心思,但依然惹恼了刘邦,刘邦本不打算封韩信为王的,但张良认为应该先稳住韩信,于是册封韩信为真的齐王。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这件事让刘邦一直耿耿于怀,再加上韩信之前几次拒绝派兵救援,尤其是再荥阳之战和彭城之战时,他危在旦夕,派人向韩信求援,但韩信出于战略考虑,都没有发兵,他两次差点死在项羽之手,他由此确定韩信很难被他控制,但由于他当时需要韩信帮他消灭项羽,因此没有与发作。
后来,刘邦与项羽的大决战爆发了,韩信作为统帅在垓下与项羽进行了激战,最终将项羽给击败了,项羽逃走后在乌江边自杀,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
而就在项羽死后不久,刘邦再次紧急来到韩信军中,将他的兵符收走,然后下令册封他为楚王,让他到楚国去就藩。
面对刘邦慢慢的猜忌心,韩信的心态倒也不错,他认为去楚国当个富贵王爷,也算是衣锦还乡了,于是找到帮助过自己的人,一一给予赏赐,然后关起门来过好日子。
不过,韩信在楚国干了一件刘邦难以容忍的事情,那就是收留了跟自己关系很好的钟离眜,只不过钟离眜原本是项羽的手下大将,兵败后才逃往楚国。
那时候刘邦正在四处通缉钟离眜,韩信便将其藏在宫中,但纸终归是包不住火,刘邦最终得知了这件事,认为韩信有谋反的嫌疑,于是发兵攻打楚国,韩信不忍背叛刘邦,最终选择投降,还交出了钟离眜。
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
但让韩信想不到的是,刘邦居然将他给捆绑起来,这让他十分伤心,便说出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只不过刘邦不忍心杀他,最终只废掉他的王爵,改为淮阴侯,让他到长安居住。
从以上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心很重,他害怕韩信的势力,也忌惮韩信的才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绝对不可能许诺不杀韩信,但凡韩信真的有谋反事实,刘邦还是不介意杀掉他的。
02,吕后为何要杀韩信,难道两人有仇?
事实上,吕后与韩信本来是没什么仇怨的,但两人的交情不深却是事实。
我们都知道,刘邦起兵之后,将父亲刘太公、吕后及一对女儿留在了老家沛县,后来楚汉相争开始,刘邦因为偷袭彭城,惹怒了项羽,项羽带兵反攻彭城,将刘邦赶走,还抓了刘太公和吕后等人。
吕后被项羽关押了两年多,一直到前203年九月鸿沟协议达成,才被项羽还给刘邦,此时韩信已经来到刘邦身边三年多了,但人并不在刘邦身边,而是带兵在外征战,与吕后没什么交集。
转眼到第二年,韩信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之后前往楚国就藩,而刘邦则建立汉朝并登基称帝,封吕后为皇后,封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为皇太子。
前201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来到长安居住,他这才第一次与吕后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故事也由此开始。
韩信来到长安后,虽然只是个侯爵,但毕竟是曾经的王,又是刘邦评选的对汉朝建立功劳最大的三个人之一,再加上他自认为才能卓越,是军中第一人,所以心气比较高,看不起刘邦身边那些只会干脏活累活的老乡们。
举个例子说,韩信知道刘邦忌惮他,他也不愿意跟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区区列侯同伍,所以经常以生病为由不去上朝,而是在家生闲气。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是他的小迷弟,也很会来事,便跪在地上迎接韩信,还说欢迎大王光临寒舍。
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不是诸侯了,樊哙却依然将韩信当做王来对待,但韩信却不怎么高兴,走的时候竟然说,我竟然沦落到跟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了!樊哙听了不以为然,而是目送韩信离去。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这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大家要知道的是,樊哙可是吕后的妹夫(吕媭),韩信这么折辱他,他可以不介意,但老婆吕媭不介意吗,吕后又会怎么想呢?
还有一次,刘邦把韩信叫到宫中聊天,讨论各位将军的长短之处,刘邦问他自己能够统帅多少兵马,韩信说他可以领兵十万,他便问韩信可以统帅多少,韩信确实越多越好,上不设限。
刘邦有些生气,便对韩信说,既然你可以统帅这么多兵马,怎么还是被我抓住了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便对刘邦说,陛下虽然不善于统领士卒,却善于领导将军,这就是我被你抓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能力不是常人能及的。
韩信虽然及时弥补了过错,但他骨子里看不起刘邦,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刘邦和吕后最担心的事情之一。
总之,韩信在长安生活的时候,态度是十分傲慢的,对刘邦心有怨恨和轻视,对大多数功臣则是相当鄙夷的,而吕后作为刘邦在政治上的帮手,显然会对韩信产生不满,但也达不到一定要杀韩信的地步。
03,韩信为何该杀,而吕后又是怎么杀他的?
前200年,阳夏侯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并以代理丞相的身份,统率赵、代两国边防部队,他由此大权在握,掌握了许多精锐部队。
由于陈豨曾在韩信手下担任将军,对韩信十分敬佩,也是韩信的心腹之一,因此他在赴任之前向韩信辞行,两人在公园里漫步,韩信突然对他说,你掌管的地方是天下精兵汇聚之地,不如我们里应外合,干一番大事业。
陈豨自然不会拒绝韩信,赴任之后就开始招兵买马,还收留了数千门客,只等韩信一声令下,他就揭竿而起。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韩信之前面对项羽拉拢的时候不为所动,发誓不背叛刘邦,是因为他感念刘邦让他做大将军,还跟他同吃同住,对他还算是不错的。
但是,自从刘邦将他改封为淮阴侯,并对他严加监视开始,他就逐渐感到不满了,尤其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担心,因此产生了反叛之心。
前197年,赵国国相周昌发现了陈豨的阴谋,于是到长安禀告刘邦,刘邦便暗中派人去调查陈豨,发现陈豨确实有不轨之举。
在这种情况下,陈豨就不得不提前造反了,刘邦知道他实力强劲,便非常重视,将包括樊哙、灌婴、夏侯婴等几乎所有名将都带去攻打他,只留下萧何等人镇守在长安,他原本打算让韩信一起去的,但韩信以生病为由拒绝。
刘邦走后,京城变得十分空虚,韩信看到了机会,一方面写信给陈豨,让他一定要坚持造反,还是自己会在京城协助他;另一方面,韩信开始思考如果发起暴动。
当时,韩信在长安并没有多少兵力,只有数百人而已,为了扩大部队,他写了封假诏书让家臣去秘密释放长安城内所有囚徒和奴隶,将他们编入军队当中。
由于刘邦不在京城,所以韩信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冲入皇宫挟持吕后和刘盈,只要将这两人拿下,那造反成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做完这一切之后,韩信就开始等待陈豨的消息了,只要陈豨击败刘邦,或者拖拖住刘邦,那他就可以起兵攻打皇宫了。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起初,一切都很保密,但很快就发生了一件事,让韩信功败垂成。
事情是这样的,韩信的一个家奴因为犯错而被他囚禁起来,打算找个时间将其杀掉,这个家奴的弟弟担心兄长的安全,便跑去找吕后告密,说韩信准备杀掉吕后及刘盈,并将韩信策动陈豨造反之事,以及韩信在京城所做的准备,都告诉给了吕后。
吕后得知消息后大怒,对韩信恨得咬牙切齿,刚好她那时候准备用杀诸侯王这种办法给自己立威,便开始想办法对付韩信。
吕后本想直接派人让韩信入宫,然后伺机杀掉韩信,又担心打草惊蛇,于是将萧何找来商议,萧何碍于他的权势,也为了江山社稷考虑,最终决定帮助吕后铲除韩信。
第二天,萧何就来到韩信府中,请他入宫参加宴会,韩信有些许疑惑,便问萧何为何请他赴宴,萧何就说,陛下大获全胜的消息已经传来,陈豨也已经逃至匈奴,大臣们闻讯后都入宫去朝贺,你怎么能不去呢?
韩信听完萧何之言,感到有些失落,又觉得萧何是他的引荐人,必定不会害他,便决定入宫朝贺。
韩信跟着萧何来到长乐宫,吕后早已经安排刀斧手埋伏起来,他刚踏进门去,刀斧手们就冲上去见他绑了起来,他见自己中计,便大呼“丞相救我”,可萧何早就跑开了,还故意装作没听见。
吕后让韩信跪在地上,细数他与陈豨莫某造反,还试图杀害自己及刘盈之事,韩信正准备辩解,吕后便让人将其拖到旁边的钟室杀掉。
韩信在被杀之前,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很后悔不听蒯通之计(蒯通曾预言刘邦必定不能容他,劝他自立为王,与汉、楚三分天下),现在却被女子与小人所欺骗,这难道是天意吗?
韩信刚说完,刀斧手就将其砍杀,吕后下令灭其三族。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大家注意,史书中说吕后杀韩信,用的是一个斩字,一般指的是斩首,必须用铁器,如果刘邦曾许诺不杀韩信,吕后也不敢这么做,而她这么做了,必定是因为刘邦没有许诺不杀韩信。
尤其是,当刘邦战胜陈豨并返回长安之后,并没有怪罪吕后,甚至对参与诛杀韩信的萧何进行赏赐,增加其食邑五千户。
如果刘邦曾许诺不杀韩信,那他也不会默认吕后和萧何杀掉韩信,更不会赏赐萧何,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言而无信,这是作为帝王的大忌之一。
至于说韩信,他虽然有大功于汉朝,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他造反是事实,仅此一点就该杀,这没什么可说的。
而韩信的运气也不够好,被手下告密不说,遇到的对手还是狠毒的吕后,他要杀掉吕后和刘盈,吕后为了自保,就不得不先下手为强了,这事要是放在刘邦身上,不一定会下死手。
总结一下,刘邦其实根本不会许诺不杀韩信,他其实一直都想杀韩信,只不过下不了手罢了,而吕后在抓住韩信谋反的证据之后,就果断将其杀死,这么做是合情合理的,也了却了刘邦的心愿,真可谓一举多得。
Elsa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5fef0007e58f431b89e0", "vname": "", "vid": "53e5a750b04f496c9cac40be3125bb0a", "thumb_width": 360, "src_thumb_uri": "632f0000b77d1623c376", "sp": "toutiao", "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5fef0007e58f431b89e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0.0,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946470}, "ultra": {"duration": 10.0, "h": 960, "subjective_score": 0, "w": 540, "file_size": 1199469}, "normal": {"duration": 10.0,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639588}}, "md5": "d5825029a836d16f72ef75fce747ea2b", "duration": 10.0, "file_sign": "d5825029a836d16f72ef75fce747ea2b", "thumb_uri": "5fef0007e58f431b89e0", "vu": "53e5a750b04f496c9cac40be3125bb0a"} --}
原贴:求李白,韩信图片?
云海之舟
zerocci
爱旅游的icy
原贴:李白和韩信谁狠?
fly-emily
原贴:李白和韩信谁狠?
麦西的宝贝
少石山人
原贴:求韩信李白故事?
maxinezz
导读:薄姬与儿子刘恒能逃过吕后的毒手,其实多半是源于低调,没有母子两的隐忍,也没有后来的富贵。
一、许负算卦,薄姬将贵不可言,魏豹为验证真实与否,私下撕毁与刘邦的协议,后被刘邦讨伐薄姬出生在秀丽的苏州,她父亲薄生与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相好,私自生下了她,从她的出身来看,名不正言不顺,是个苦命的孩子。
魏媪在乱世中抚养一双儿女也很是艰难,秦乱后,天下诸侯纷纷割据自立,魏国宗室魏豹就在此时称王,魏媪心怀故国,也是身世艰难,就把薄姬送到魏豹的王宫,做了姬妾。当时一个有名的相士许负看了她的相貌后,说,这人贵不可言,将来能成为世间第一贵妇人!
就是这个许负的一句话把魏豹的壮志雄心给激荡起来了,薄姬贵不可言,做世间第一贵妇人,她是我的姬妾,那不管是我的儿子,还是我,都将是天下第一贵人,于是魏豹背弃自己和汉王刘邦所订下的攻楚盟约,做了中立国,想坐山观虎斗,收渔人之利吞并天下。
可是魏豹终究没那个命啊,汉高祖刘邦一生气,后果很严重,马上派将领曹参率部剿灭于他,魏豹天子梦未圆,还被刘邦所败,刘邦倒还爱其勇猛,没有诛杀他,令同御史大夫周苛守荥阳,汉王四年(前203年),楚军围荥阳,周苛以“反国之臣,难与共守”为辞杀豹。最后魏豹因为一个天子梦,最终丢了命,但是薄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与刘邦一夕之欢,诞下皇子,后来再也无缘得见天颜,因为无宠,她只能隐忍魏豹兵败后,身边的姬妾都被俘虏,这些“罪妇”被罚去宫中做役使的婢女,于是薄姬随着这些女子来到了“织室”。
本以为这一辈子只能这么度过,也许薄姬也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感叹自己红颜命薄,命运多舛,一句“成为天下第一贵妇”,“能生下天子”,让她做了罪奴,可能她自己都不期望有出头之日了。
但是总有些事是意想不到的,当薄姬慨叹命运之时,她没有想到命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刘邦在偶然间想起了魏豹,打算去“织室”看看那些罪奴,一看之下,神魂颠倒,魏豹的姬妾里不乏姿色出众之人,于是就选了一批充裕刘邦的后宫,薄姬也被选在这一批女子当中。
本以为总算得见天颜脱离苦海,谁知道刘邦并没有召见过她,在这寂寞深宫,她像一朵野花自生自灭不为人知,更没有人来怜惜于她,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自叹薄命,如果这样下去,她的命运或许将更为悲惨,可是命运之神偏偏就是一个爱开玩笑的孩子。
就在薄姬自己都深感无望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和她曾经亲如姐妹的管夫人、赵子儿,曾在魏宫的时候就发誓要富贵不相忘,但是当她们受到宠爱的时候,并没有把当初的誓言当真,反倒是笑话薄姬的处境,也许还拿她“贵为天下第一妇”的话取笑她,正因为她们的取笑,被刘邦听到了,也许最重要的是听到了“生天子”这句话,在同情心与虚荣心的双重感知下,刘邦决定宠幸薄姬。
一夕之欢后,薄姬诞下皇子,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从她怀孕开始,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刘邦,她在寂寞宫墙里继续做着不够明艳的野花。得不到帝王的宠爱,又因为有了孩子,被后宫所嫉妒、排挤,但是好在她谨小慎微,知进退,懂忍让,才在冰冷的宫里得以活命。
薄姬的前半生都在隐忍中度过,完全是因为低调才得到了生存的权利,她从来没有得到过刘邦的爱,对于刘邦来说,她不过是白驹过隙的一个时间段而已,一个被世界薄待的女人,隐忍着心事,只等有一天崛起。
汉高祖驾崩后,她被吕后送往儿子的封地,躲过了吕后的“除苗”计划,因为她的隐忍与低调,不但日子过得风平浪静,甚至在诸王皆败的残局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天下第一贵妇”的预言。汉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高高在上的刘邦终于像雄狮归于自然,再也无法与群雄争霸了。
吕后在刘邦死后,大力清除异己,把艳丽照人的戚夫人做成人彘,毒杀刘如意,吕后正忙得焦头烂额,她对于同样无宠且低调的薄姬,可以说是极其宽厚,她把薄姬送到儿子刘恒的封地代国,准许母子团圆共享天伦。
同时去往封地的,还有薄姬的母亲和弟弟,她在代国等同于是一国之主,代国风景宜人,而且适合居住,薄姬完全没有想到,今生还可以过到这种闲适惬意的生活,甚是高兴。
当她在代国逍遥自在时,远在都城的吕后正在清除后患,在吕后的打击诛灭下,刘邦的儿子就剩下两位了,代王刘恒以及淮南王刘长了,不知道这是吕后为自己打的天下,还是天意如此,吕后在打击戚夫人时,把儿子刘盈活活给吓死,刘盈死后,帝位空虚,群臣提议推举一位新帝。
刘长一族多狠辣之辈,而反观薄氏家族,仁厚隐忍,能成大事,而且品德无可挑剔,于是无心插柳的柳树成了荫。皇帝的宝座就被送到了刘恒身下。
隐忍、低调了一辈子的薄姬还临时卜了一卦,是上签,她才决定和儿子回到都城,后来刘恒黄袍加身,薄姬果然做了“世间第一贵妇”,虽然儿子孝顺有前途,但是她一辈子没有得到过炙热的感情,一次次的成为政治牺牲品。
薄姬之所以能带着儿子躲过吕后的打击,和她的隐忍,低调不无关系,她并不得宠,但是她知道怎么在无情的宫中生活下去,正因为她宽厚的心胸,高尚的品德,让她在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她一生不争,却笑到了最后。
cici的阿马
仅从《楚汉传奇》这部剧来说,吕雉主要针对的是戚夫人和刘如意,因为戚夫人年轻貌美,而刘如意是刘邦孩子中最像他的一个,所以对母子二人很是疼爱。而在那个时代,嫡长子继承制还有一定的影响,却因为刘邦不喜刘盈的软弱而使戚夫人看到了一丝争夺皇位的机会,因此在很早的就开始跟吕后不对付。而薄姬本为魏王豹的妾,因为魏王豹归附汉又叛汉而被杀,后被刘邦所收。薄姬的经历可谓是丰富多彩,也见惯了人心险恶。所以在吕后和戚夫人二人的斗争中选择远离而保身。正是薄姬的谨慎,退让不参与皇位争夺才使的她们母子二人得以逃过吕后的魔掌。
韩格瑞
汉高祖四年(203),管夫人和赵子儿正得刘邦宠爱。而这二人正是薄姬年少时的好友。三人曾约定,要是自己发达了,就一定不要忘了朋友。于是管夫人和赵子儿就在这时候拉了薄姬一把。
二人在陪刘邦玩乐时,提起和薄姬的过往。刘邦听了,对薄姬心生怜悯,当日便召见了薄姬。这一次召见,正应了当年许负的那句话。薄姬告诉刘邦,自己前一晚梦见有一条苍龙盘踞在自己肚子上。而这次侍寝后,薄姬就怀上了身孕。
一个被冷落一年多的女子,突然被亲自召见,还一朝怀上龙种,吕雉不生气是不可能的。据说吕雉为报复薄姬,向刘邦进谗言。薄姬最终被贬到荒野。大着肚子的薄姬为了自保,逃到黄河里的一个孤岛。后来,薄姬又去到另一个岛,生下了刘恒。因而这两个岛,一个叫"娘娘滩",一个叫"太子滩"。
后来薄姬回到宫内,却难以再见上刘邦一面。而薄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懂得审时度势。既然自己没法得到刘邦宠爱,也斗不过吕雉,那么自己就力求保护好自己和孩子。薄姬深谙黄老之学所说的"卑弱而自恃"、"以弱胜强"。她在后宫,带着幼子刘恒,不争不抢,默默无闻。
正是因为后来薄姬母子在后宫的存在感太弱,才让他们成为了吕雉的"漏网之鱼"。刘邦把远在西北、偏僻贫瘠、和匈奴接壤的代地赏赐给刘恒作为封地,刘恒欣然接受。觉得这母子俩老实本分,不求权势,吕雉也就把薄姬母子放出了宫。薄姬随儿子到了受封的代地,便成功避开了吕雉的血腥"大清洗",安心做起了王太后。
后来吕雉逝世。大臣们避开吕氏的势力,迎回刘恒。薄姬的身份也水涨船高,从王太后变成了皇太后。
可以说,薄姬是明哲保身的典例。相比于去奋力追求得不到的,薄姬选择了淡泊名利。舍得,有舍才有得。正是她愿意放弃在后宫争宠,才获得了一线生机,才有了后来成为太后,名留青史的机会。
静湖微澜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纠正一下很多人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吕后对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们大开杀戒的问题。提问者言及薄姬和刘恒如何逃过吕后的魔爪?似乎吕后就是一个食人恶魔,非要将汉高祖的儿子斩尽杀绝才肯罢休!可实际上呢?汉高祖八个儿子,只有两个死于吕后之手……
赵隐王刘如意汉高祖八个儿子中,只有这两位赵王死于吕后之手。赵隐王刘如意就不去多说了,他是汉高祖所有庶出的儿子之中唯一与吕后的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发生过正面利益冲突的!当年的易储风波,汉高祖差点儿就废掉了吕后的儿子刘盈而改立这位刘如意为储。在汉惠帝即位、吕后权倾天下之后,自然不会有刘如意母子什么好果子吃,刘如意被吕后毒死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没什么了奇怪的。
赵幽王刘友赵幽王刘友是怎么死的呢?被吕后幽禁之后活活给饿死的!吕后跟刘友有多大仇怨,非要饿死他?说到底,刘友是自己找死,与人无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根本不安分。不管是停留在口头、还是已经付诸行动了,谋反之心刘友肯定是有的!可刘友或许忘了,他的王后是吕家的人,结局可想而知。这位吕姓赵王后直接把刘友企图谋反之事捅到了吕后那里,刘友随即被逮捕、幽禁,后来被吕后活活饿死在幽禁之地。无论是已经有谋反行为或者企图谋反,刘友的行为已然威胁到了吕后及其子汉惠帝的地位。更何况,历朝历代谋反罪都是十恶不赦的重罪,而且定案只看动机、不需要有确实行为!所以说,刘友纯属是自己作死。至于被饿死,或许有人认为是吕后残忍,可本人却认为恰恰相反,这是为了给刘友留一个全尸,已经算是“阿弥陀佛”之举了,饿死总比挨一刀或者吊死要死得体面一些吧?
赵恭王刘恢很多人把赵恭王刘恢的死也算到了吕后头上,其实吕后有些冤了。不可否认,刘恢是因为自己的吕姓王后毒死了爱妾,伤心过度、殉情自尽的。可吕后手再长,恐怕也伸不到人家两口子床头去吧?很显然,刘恢的死虽然与吕家人有关,却不是吕后所为。吕后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燕灵王刘建从这个谥号也能看得出,汉高祖的这个儿子恐怕也不是什么正经人。因为“无公害”,吕后也确实没拿这个最小的庶子当道菜!史籍记载,刘建是正常死亡,与吕后无关。但是史籍也记载了另外一件事,刘建去世后,吕后为了将燕国除名,命人杀掉了刘建唯一的儿子。可见,吕后与刘建的关系似乎也并不是太和谐,但吕后没有杀刘建却是事实。
淮南厉王刘长汉高祖这个儿子的死和吕后就更加没有任何关系了,他是被四哥汉文帝刘恒给“逼”死的!彼时吕后已经作古,显然不可能从棺材里爬出来杀人。顺带说一句,因为生母早亡,刘长实际上是吕后一手带大的。换言之,吕后不仅是刘长的嫡母,还是养母!丈夫跟别的女人生的儿子,吕后却当亲儿子一样将他养大了,仅此一点足以说明吕后不是冷血之人。说白了,她杀的都是威胁到自己的权势和儿子汉惠帝地位的人。
齐悼惠王刘肥说起对汉惠帝的威胁,汉高祖所谓儿子之中,恐怕没有谁比齐悼惠王刘肥的威胁更大了!作为庶长子,只要搞掉汉高祖唯一的嫡子汉惠帝,他就是理所当然的皇位合法继承人。加之刘肥坐拥齐地七十三城,是刘姓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位,吕后自然对他非常忌惮。因为在一次家宴中有意或无意地坐在了汉惠帝的上首,刘肥彻底激发了吕后的杀心!吕后连毒酒都已经准备好了,最终因为担心误伤自己的亲儿子汉惠帝,这才作罢。
事后,刘肥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为了自保,刘肥玩出了一招“自断臂膀”、主动交出了一个郡!当然,名义上是送给自己妹妹鲁元公主的。一个郡可不是一个县,那可是好多个县。后来文景武削藩,无非也是找些借口削去诸侯王一个郡或者几个县,这样的“自残”足以让吕后放心了。但是,刘肥还觉得不够,又耍出了一招“人至贱则无敌”——认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妹妹鲁元公主做“妈”,尊鲁元公主为齐太后!刘肥缺乏母爱吗?显然不是,他其实就是在自污、自毁名节,以此向吕后表白自己没有野心。连亲妹妹都能认做“妈”的人,等于是名声尽毁、民心尽丧,他举起反旗还会有人响应吗?在刘肥失去了威胁之后,吕后同样没有对他下手,刘肥最后安安稳稳、寿终正寝。
汉惠帝刘盈是吕后的亲生儿子,虎毒尚且不食子,更何况吕后还是一位妈!更何况,汉惠帝的皇位是吕后掌权的唯一“法理依据”,如果汉惠帝被吕后杀了,她也就从皇太后成了弑君的“乱臣贼子”!所以,无论于私还是于公,吕后都不可能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下手!那么,就只剩汉文帝刘恒了,吕后为什么会放过他呢?
最不受父亲待见的儿子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侧室,在汉高祖灭魏王豹之后,薄姬被罚没宫中为奴。或许是见薄姬有几分姿色,向来好色的汉高祖不久便将薄姬收为了侧室。可不知道是因为女人太多还是工作太忙,汉高祖后来居然把薄姬给忘了!过了很久之后,汉高祖在和其他女人滚床单时无意中听她们提起了薄姬,这才想起了自己还有这么一号小妾。随即汉高祖便去跟薄姬滚了一把床单,神奇的是,正好撞上了排卵期,薄姬居然怀孕了!十月怀胎之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恒。
很多书上说汉高祖在滚了一次床单后再也没碰过薄姬,个人认为或许有些夸张了,但薄姬不得宠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因为不得宠,自然不会像戚夫人那样威胁到吕后的地位。因为不得宠,薄姬的儿子也被汉高祖封在了苦寒的四战之地——代国,就是当年他二大爷代顷王刘喜被匈奴人吓得逃回家的那个代国!地处边陲、经济落后的代国几乎是所谓刘姓诸侯国中最弱的一个,代王刘恒自然威胁不到汉惠帝的地位和吕后的权势。这一切反倒是让吕后对薄姬产生了怜悯之心,在汉高祖去世之后,吕后索性将薄姬封为了代太后,送到代国去跟着儿子生活。平心而论,吕后对薄姬还是相当不错的,这或许是出于同样不得宠、同病相怜吧……
老实本分、坦然接受吕后监视如果说这样就让吕后完全放心了,那您就大错特错了。为了让吕后放心,时为代王的刘恒坦然地接受了吕后的监视,一直老实本分。后来的“女强人”窦太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怎么到汉文帝身边的?就是吕后赏给代王刘恒的宫女。吕后赏这些宫女干什么?作为诸侯王,难道身边会缺女人吗?很显然,她们就是吕后的眼线!刘恒不但照单全收、接受监视,而且把监视者发展成了自己的女人,反过来在吕后那里为自己说好话!这就不得不说刘恒这个人的情商相当之高了。
再就是著名的“代王后”问题了,作为汉文帝的原配正室,这位“代王后”居然在史籍中被抹了个近乎一干二净,连她所生的四个儿子也都神秘地消失了,史籍只记载“病亡”。同时期内,四个同胞兄弟一同“病亡”而且在史籍中连名字都没留下,显然太不正常了!连汉文帝庶出的儿子史籍都有详细记载,为何独独“忽视”了“代王后”和她所生的四个嫡子?再结合赵幽王刘友、赵恭王刘恢的王后都出自吕家,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这位“代王后”很可能也是吕家人!“代王后”是吕家人,一切疑团也就都能说得通了。既然“剿灭诸吕”合法,那汉文帝娶了吕家人算合法还是非法呢?只能让一切与吕相关的人和东西消失,这样汉文帝的皇位才真正“合法”!为了皇位,也只能牺牲已故的原配和她所生的四个儿子了……
综上所述,汉文帝和他的生母薄姬之所以能够见容于吕后,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薄姬不得宠,顺带着连薄姬所生的儿子也不受汉高祖待见。既然不受待见,自然威胁不到吕后与汉惠帝的地位。再就是汉文帝的智慧了,明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倒不如坦然接受,吕后送来的“代王后”他接受了、送来的宫女窦氏他也接受了,把自己的一切都晒在了阳光下,吕后什么都看得见也就不再猜忌了。
与此同时,汉文帝的情商也是独步天下的,面对着吕后用来监视自己的“代王后”和窦氏他并没有像防贼一样防范。话说回来,防了也白搭,防不胜防!汉文帝根本不设防,索性将窦氏变成了自己的女人,宫女成了诸侯王的侧室,她还会卖了自己的丈夫吗?那她就只能回去继续当宫女了,甚至连宫女都没得当!对于“代王后”,接连生下四个儿子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汉文帝与这位“代王后”的关系想必也是非常“恩爱”的。经过这么一出,吕后派来监视汉文帝的人都成了汉文帝的“自己人”,反过来帮着汉文帝在吕后那里说好话,吕后又岂会加害汉文帝呢?
想东想C
薄姬和刘恒之所以能逃过吕雉的魔爪就是因为他们够低调,够听话,一无权二无势三无背景!
薄姬是个连吕雉都同情的女人薄姬在跟刘邦之前是魏王豹的小妾,魏王战败后和魏王其他的女人一起被随意扔进“织室”做婢女,后来刘邦去到“织室”,打眼一看魏王的女人居然还颇有姿色,心旷神怡之下就打发进了自己的后宫,其中就有薄姬。
薄姬虽然有点姿色,但是也没那么出众,虽然入了后宫但是完全被刘邦抛在了脑后,还是靠被昔日故人当成笑话顺嘴一提才引起刘邦那么一点注意,生下了刘恒。
后来也没得宠,又被刘邦这个种马抛在了脑后,连生产都没去看她,可怜哪,日子过的跟守活寡没什么区别,吕雉当时过的也差不多是这种日子,所以还挺同病相怜的,这也是为什么刘邦死后吕雉当权也没怎么为难薄姬,甚至让他们母子团聚,做代王太后。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因果故事,薄姬嫁给魏王后,她老妈找人给她看相,看相的说她以后会生天子,薄姬还没怎么样,把魏王给忽悠飘了,觉得自己有机会能当皇帝,吃完面反碗底就把刘邦给卖了,然后就被刘邦给灭了!
刘恒言听计从十分上道,没有什么威胁首先刘恒年纪不大,刘邦去世的时候他才8岁,在现在也就是个小学生,又没有什么厉害的外公舅舅,对吕雉构不成什么威胁。再者薄姬在后宫无权无势,人微言轻,为了带着儿子好好活着也算是谨慎低调了一辈子,连带着刘恒也从小十分谨慎听话,宽厚平和。
吕雉掌权以后霸道的不得了,都快把刘邦的苗苗扒干净了,刘恒为了保住自身,还娶了吕雉的侄女做代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可以说是任由摆布了!
刘恒能当皇帝是时也命也当时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能够保住自己和一家老小的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刘恒当时是真没有也不敢有野心,而对薄姬而言,她能够和儿子家人一起在代地好好的生活,衣食无忧受人尊敬,比起哪些被吕雉搞死的人不知道好多少,已经是十分满足了!
谁又能想到,正是因为这样,刘恒反而成为了大臣心中最合适的皇帝!
penpenpiglet
薄姬出身很高,魏王宗室之女。先是嫁给魏豹当妾,魏豹降汉又叛汉,结果被韩信、曹参打败并俘虏,后来被汉将周苛杀了。
薄姬作为俘虏,被送到宫里的织布工厂去织布。刘邦这人好色,看她长得有点漂亮,就纳进后宫,但1年多都不宠幸她。
后来还是刘邦另外两个妃子在他面前提起薄姬,刘邦可怜她,又把她叫来。结果一晚上时间,薄姬就怀孕了,当年生下刘恒,生了孩子之后也很少见到刘邦。
对于这样一个在宫里默默无闻,俘虏出身、再嫁之人,吕后恐怕从来都没把薄姬放在心上,这跟戚夫人完全不同。
后来刘恒八岁,被封了代王,在大同就藩。孩子老实,薄姬又在那精心教育,一直都很沉稳低调;封地也是偏僻荒凉,估计中央的人看都不看一眼。后来周勃、陈平他们非得要刘恒继位,估计也是一样的原因,这位太没有存在感了,人太老实了,跟刘章他们完全不一样,肯定能控制住,至少不会害我们!
吕后估计偶然想到刘恒和薄姬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完全没有威胁的人,非得去杀他干嘛?
再者,刘恒当时手头没有实力,皇位继承顺序离得也有点远——刘邦很不喜欢这个儿子,比较喜欢的是淮南王刘长,小儿子。当然,刘长也没有被吕后害死,因为他生下来母亲死了,是吕后把他抚养大的。
总起来说,吕后没有害薄姬和刘恒,最重要的是薄姬从来没有分走刘邦的关注,刘恒也是一个没实力、很低调、封地偏远的王爷。没有旧怨、没有威胁,没有存在感,使他们能在吕后当政时活下来,并且取得最终胜利。
老土狼
【汉文帝和母亲薄姬】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一个妃子。前225年,秦军灌大梁魏国灭亡,秦朝初期的时候,薄姬的父亲是吴国人,与魏国王室宗族之女魏媪有私情,就生下了薄姬,其父死在了山阴(绍兴)。前209年天下反秦的时候,魏豹跟随其兄魏咎投陈胜从军,陈胜命周市带兵3000攻魏地,魏氏兄弟相随攻取魏城20余座,魏咎被封为魏王。章邯秦军攻陈胜张楚军,魏咎兵败自焚而死,魏豹遂投刘邦、项羽斩将夺旗,袭魏王爵。
灭秦后,魏王豹改封为西魏王,领河东之地(山西),都平阳(山西临汾)。前205年3月,魏王豹跟随刘邦攻楚,彭城之战刘邦大败,魏豹则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认为项羽楚军必胜,悄悄地率领自己的2万精兵,潜逃回了河东(运城)作壁上观。魏豹为西魏王时,将魏媪等一干妇人纳入魏宫,薄姬也在其中。魏媪请相师许负进宫来看相算命,许负看了薄姬之相后说:“她以后会生个皇帝。”魏豹听说以后,就把薄姬纳为妃子。
前205年7月,刘邦和张耳、韩信分兵,刘邦固守荥阳和项羽对抗,张耳、韩信率10多万精兵渡过黄河进击魏豹,围困了安邑(运城),魏豹被曹参、樊哙等活捉则举城投降,薄姬被下放到纺织作坊。刘邦认为魏豹是难得的勇士,所以并没有杀魏豹,除其国而尽收其兵,任命魏豹与御史大夫周苛、枞公守荥阳。前204年7月,荥阳城粮尽刘邦出西门,周苛、枞公以“反国之臣、难与共守”为由,杀了魏豹。荥阳城破,周苛、枞公被项羽诛杀。
魏豹死了之后,刘邦去往赵地,进入张耳、韩信的军营没收了韩信的兵权,将张耳、韩信军一分为三,张耳守赵地,韩信攻齐国,刘邦自率一部发动成皋战役。刘邦带兵路过河东的时候,顺道去宫廷纺织作坊看了看,薄姬正在织布,刘邦告诉她魏豹已经死了,将薄姬招纳入汉王的后宫。前204年9月,刘邦发动成皋战役,命刘贾、卢绾渡过白马津攻取十七座城池,刘邦渡过汜水攻打成皋,诱骗大司马曹咎出城决战,刘邦大败楚军,大司马曹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自杀。
薄姬在宫中和管夫人、赵子儿关系比较好,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相互约定说:“以后被汉王宠幸富贵了不要相互忘记”。汉四年初(实际为汉三年年底),既前204年11月,汉王对项羽发动广武之战,项羽被围困于广武城中,成皋城和广武城相距80公里。这一日,汉王在成皋城的灵台观景,让管夫人、赵子儿陪侍,她俩就把和薄姬的约定当笑话说。刘邦听后就刨根问底,两人就据实对刘邦说了,长相平平的薄姬想得大王宠幸,简直就是想入非非。
刘邦听了之后,心中就怜香惜玉起来,传召让薄姬第二天来,汉王要临幸她。薄姬见到刘邦之后,对汉王说:“昨夜梦到真龙盘踞在妾的身上!”刘邦听了就说:“这是富贵的象征呀,我就成全你吧。”汉王刘邦就宠幸了薄姬,薄姬就有了身孕。前203年的8月,薄姬生下了汉文帝刘恒。前195年,陈豨造反被杀后代国无王,汉文帝刘恒当时只有八岁,刘邦就封刘恒为代王,并且给刘恒安排了两个得力之人——宋昌、张武。
薄姬自从有儿子以后,就很少再见到汉高祖刘邦。薄姬为人非常低调,加上很少见刘邦,所以宫廷的人大多都不认识薄姬,吕后更是不认识薄姬。汉高祖刘邦驾崩之后,吕后把宫廷里受过刘邦宠幸的夫人爱姬都扣押了起来,其中就有戚夫人等。由于吕后不认识薄姬,刘恒就藩的时候,薄姬就跟着走了,跟随刘恒就藩代国的,还有薄姬的弟弟薄昭。刘恒就藩代国后,宋昌任代国中尉,张武任代国郎中令。
汉高祖驾崩之后,吕后对刘邦的爱妃及儿子们大肆迫害,戚夫人被幽禁宫中,被剃光了头发,脖子上戴着铁圈,在宫廷里舂米。戚夫人舂米时以泪洗面,唱着忧伤而思念的歌谣:“儿子是赵王呀!母亲却是囚徒兮,终日舂米到夜幕,天天和死神相伴兮!母子相隔三千里,谁能把娘的苦告诉你呀!”吕后听说以后大怒:“还想依靠你的儿子翻天吗?”吕后想杀害赵王刘如意,就下诏到赵国去召回刘如意。
吕后派出的使臣往返了三次,赵国相周昌(周苛的弟弟)不让赵王刘如意赴京。吕后诏赵相周昌赴京,周昌到了京城以后,吕后再诏赵王刘如意赴京,赵王刘如意就来了。汉惠帝刘盈仁慈,知道母亲吕后发怒了,所以亲自迎接刘如意到霸上,把刘如意接进宫廷以后,和刘如意同吃同睡,不让吕后有下手的机会。这样过了几个月,孝惠帝早起出猎,赵王刘如意没能早起,吕后看到刘如意独自一人,就派人拿毒酒让刘如意喝。汉惠帝回来后,赵王刘如意已经死了。吕后派人砍掉戚夫人的四手脚,弄瞎双眼弄聋耳朵,灌哑药使之声哑,让她居住在地下室里,对外说“人猪”。
前193年,齐王刘肥进京,汉惠帝以兄弟之礼招待齐王,吕后想要害死刘肥,在酒里下了毒。汉惠帝不知酒中有毒,举杯和齐王同饮,吕后急忙打掉了汉惠帝的酒杯,刘肥吓得告罪回到齐国,回到齐国后害怕吕后迫害,齐国相曹参让刘肥割让齐地三十城给鲁元公主,尊称鲁元公主为太后,由是得以免祸再也不进京朝见。赵王刘如意死后,淮南王刘友改封赵王,前181年,因吕后的侄女赵王妃诬告,吕后召回刘友被幽禁饿死。
薄姬和刘恒怎么能逃过吕后的魔爪呢?首先薄姬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不争权夺利也不招惹是非,吕后既不认识也想不起薄姬。代国在汉匈边境,军队人员配置强大,刘恒的身边有三个非常得力的人:舅舅薄昭、中尉宋昌、郎中令张武。这些得力的干将,忠心的护卫着薄姬和刘恒,找寻各种理由不让刘恒进京,只要刘恒不进京,吕后看不到代王刘恒,也就想不起迫害刘恒,“想不起、看不到”就免去了诸多的麻烦。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之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扳倒并诛杀了吕氏,废黜了来历不明的汉少帝,商量复立汉高祖还活着的儿子为帝。汉高祖刘邦八个儿子:齐王刘肥已死、汉惠帝刘盈驾崩、赵王刘如意已死、代王刘恒健在、赵恭王刘恢已死、赵王刘友已死、淮南王刘长健在、燕灵王刘建已死。当时还健在的刘恒、刘长,刘恒是年长的,陈平、周勃、刘章推举刘恒即位为帝。
当朝廷使者到代国后,刘恒身边的大臣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郎中令张武认为:“朝廷中的大臣多是汉高祖的旧臣,他们都久经沙场诡计多端,而且畏惧吕后的势力,刚刚喋血京城平息诸吕,迎接代王进京,恐怕其中有诈,还是称病不往为好。”中尉宋昌则认为:“吕后驾崩,周勃控制北军,诸吕已经被铲除,朝廷内臣、各地藩王及百姓,全都拥护刘姓重掌天下。高祖诸子仅剩代王和淮南王,代王是健在儿子中年长者,这正是继承帝位的大好机会。”
代王刘恒也不能决断,就报知太后决断,薄姬也犹豫不能决断,就进行占卜,占卜结果为“大横”,占卜词说:“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意思是说:刘恒即位汉帝是天意昭然,必将开创时代的新纪元。刘恒没有理解卦辞,就说:“我已经是代王了,还能当什么王呢?”占卜者说:“天王就是天子!”于是代王刘恒派舅舅薄昭召见了太尉周勃,周勃等人均以实言相告,是诚心迎请代王即位。薄昭报告代王真实可信,刘恒遂决定进刘京即位。
为了保险起见以防不测,张武等六个人带领卫士,分乘六辆马车前后护卫,宋昌护驾代王刘恒车马走在中间,走到高陵的时候停下来,宋昌先进入长安一探虚实。宋昌到达渭桥,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迎接,宋昌回到高陵汇报代王刘恒,代王刘恒才前进到渭桥。群臣下拜称臣,代王乃下车还礼。太尉周勃请屏退左右闲杂人等,宋昌对太尉周勃说:“如果所说公事,请公开的讲;如果所言私事,代王没有私事。”太尉周勃跪拜献上天子玉玺,代王刘恒说:“请到代王官邸议事。”
代王刘恒能够保全并即位为帝,首先是薄姬的低调,最重要的是薄昭、宋昌、张武等忠臣的得力能干小心谨慎。汉文帝刘恒登基之后,即刻任命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中央郎中令巡视大内,薄昭为车骑将军。汉文帝居于大殿下诏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吕擅权是为谋逆,有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灭。今朕即位,大赦天下,官民皆升一级,女子每百户赐牛一头,酒十石,特许百姓聚会饮酒五天。汉文帝登基后,即刻派遣车骑将军薄昭接太后薄姬入京。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爱pp的狗
讲到汉朝开过皇帝刘邦,不得不提的就是吕后,这个狠毒的女人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薄姬和戚夫人同为吕后的情敌,但两人落得的结局截然不同。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而薄姬后来则成为皇太后,同样侍奉一个男人,但却又如此不同。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一起看一看薄姬是如何躲过吕后魔爪不受残害的。

薄姬的并非是她的名字,古代时候皇帝给自己后宫女人的一个称号,她的父亲是吴郡人,秦朝的时候他与从前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生下薄姬,后来薄姬的父亲死在山阴。在一个乱世之中,各地纷纷起兵反秦,魏媪将自己的女儿薄姬送进魏王宫中。

一开始的时候,薄姬并非刘邦的姬,他原先是魏王魏豹的妾室,后来,楚汉相争之际,魏豹忽视了刘邦的实力,他被韩信击败挂掉之后,刘邦清点魏豹的财产时,发现魏王魏豹拥有不少女人,瞧见有点姿色的就将她们召入汉宫,薄姬也是其中之一。但入宫一年多,薄姬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毕竟皇上后宫佳丽三千,薄姬只是万花丛中碌碌无为的一个,早就被刘邦遗忘到角落里去了。薄姬在汉宫兵马俑受到厚待,从妾室直接变身为纺织女工,在汉军的纺织厂工作。

在一个生活困苦的时期,薄姬结识管夫人、赵子儿,她们两人同为刘邦遗忘在角落的女人,三人有着相同的境遇,自然就相互鼓励,而且当时三人一起许下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不久之后,管夫人、赵子儿卯足了劲儿地表现,双双被刘邦带走作陪,唯独薄姬未被选中。两人受到刘邦宠幸,在侍候刘邦时,未忘掉当初的誓言,便借机将她们姐妹三人的故事当成笑话将给刘邦听,二人未曾料到的是,刘邦是有情有义的人生,他未将此作为笑话,而是心凄然而怜惜薄姬,特意将薄姬呼来,当晚宠幸了她。

得到这样一个不错的机会,薄姬并没有放过,很争气的一击即中,十月怀胎生下儿子刘恒。本来薄姬就不是一个特别出众的女人,在加上刘邦作为一个皇帝日理万机,很少有时间与薄姬见面。等到刘恒八岁时被刘邦想起来,便将他封为代王,虽然说母凭子贵,但薄姬不得皇帝宠爱,再加上当时刘邦更加喜爱戚夫人,薄姬地位也不高。因此,薄姬被准许出宫,跟随着儿子到代地,成为了代王太后,她的弟弟薄昭也跟随到代地。薄姬与戚姬一样,虽然汉高祖刘邦的后宫嫔妃之一,但在刘邦汉高祖去世之后,成就了不同的境遇。

吕后对那些受到刘邦御幸的爱姬都恨之入骨,在她手握重权、醋意大发的时候,将这些女人幽禁起来,不能出宫。还好在此之前薄姬就提早出宫,不然也会想其他女人一样被一个个赶尽杀绝,特别是戚夫人,被已经成为皇太后吕雉制成人彘,以泄其愤。吕后不仅对后宫的女人下狠手,还想将帝位转给自己娘家的人,大开杀戒,将刘邦的儿子几乎赶尽杀绝,刘恒因远在代地,而且一直以来无意争夺皇位,吕后觉得他并没有威胁,便没将魔爪伸到他身上。刘恒及其母亲薄姬一直以来,都摆着无欲无争的姿态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薄姬得知宫中斗争的残酷现实,苦读道德经,走上清净无为的道路。

在母亲薄姬的渲染下,刘恒自然无意去与其他的皇子争夺继承权,只有他邝来代地这个其他皇帝都不愿意来的地方,享受这份偏僻地区带来的安乐,也因此几乎被朝廷所遗忘。正因为如此,刘恒和母亲薄姬才躲过了吕雉的迫害。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吕后死后,朝廷清除了吕后的余党,大臣议立新帝,寻找合格的皇位继承人,此时他们才想到薄姬仁善,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此后,这位远在边疆、性情朴实、清心寡欲、守道尚德的代王便被请到长安,他便成为汉文帝。薄姬一为儿子的殊荣,薄姬由王太后改称为皇太后,她弟弟薄昭被封为轵侯。

曾经削平诸吕、挽救刘汉王朝的周勃被诬告谋反,薄太后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认为周勃并没有谋反,她认为曾经周勃在北军率领数十万大军,不在那时谋反,现在他身居一个小县城中,怎么可能谋反。汉文帝刘恒赶紧命人查清楚,将周勃放出狱,将他恢复爵位和封邑。

汉文帝刘恒死后,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尊祖母薄姬为太皇太后。东汉光武帝刘秀时,薄姬被追尊为高皇后。一个无欲无求的人,最终得到上天的眷顾,做多未必得到的多,戚夫人机关算尽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过于出挑倒反到其反作用。薄姬低调行事,反而避开很多锋芒
010
吕雉,是一位传奇的女性,是刘邦的原配夫人,大汉的第一位皇后。
为巩固后宫的地位,为保刘盈东宫的地位,她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政治上巩固地位,杀戮无数;后宫中掌握权力,手段残忍。刘邦的后妃,几乎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唯有一个女人,她是例外,她成功躲过了吕后的魔爪,还生育了一代明君汉文帝刘恒,成就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她就是薄姬。
然而同样是与刘邦有过肌肤之亲,得到过刘邦的恩宠并且生下了儿子的女人,为什么吕雉就这样放过了?
据记载薄姬是苏州人,她的父亲薄生在秦朝之时与从前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相好,未婚而生下了她。
薄姬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魏媪心怀故国,见魏豹复称魏国,便将心爱的女儿送进了魏豹的王宫,薄姬便成了魏豹的姬妾。
魏媪曾经请来算命先生给女儿薄姬相面,看她以后在宫中的前程如何。算命先生看了薄姬之后,拍了拍自己的大腿,大为惊异地说:“不得了,不得了,你的面相是大贵之相,将来恐怕会生出一个天子来。”
后来,魏豹战死,他的妻妾自然也成了战利品,被送到刘邦的后宫。薄姬应该是因为长得并不漂亮,所以挑来挑去,并没有被挑到刘邦床上成为侍寝的家人子,而是被赶到了“织室”,也就是后宫织布室的织女。
薄姬在织室这一段人生,寂寞空虚还不能有男人,因为虽然不是刘邦有封号有名位的妻子,但是她的一生也只能为刘邦所有。
有一天,事情就这样有了转机,爱民如子的刘邦在众大臣的怂恿下,到织布室去巡视,也许他指望在这个地方找到心仪的姑娘?于是,看见薄姬在一群黄脸婆中间忙碌,似乎有点楚楚动人,当即下诏说,我要了这个姑娘,送到后宫。
其实,这也不能算一见钟情,在织机室都是黄脸婆,薄姬自然是能鹤立鸡群。但是,薄姬还是很高兴,不过贵人多忘事,显然刘邦身边的女人实在太多,他一出织机室,就忘了这件事,而薄姬的姿色大概实在一般,到了后宫的一群如花美女堆里,立刻就黯然失色。所以一年多过去了,刘邦再也没有召见过她。
刘邦内有悍妻吕雉,外惑诸夫人,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薄姬连刘邦的面都没能再见到。她也只能承认自己的命苦,就在这个时候,老天再一次将幸运星给了这么一个不是那么漂亮的女子。
汉四年,刘邦的胸脯那时刚刚中了项羽的暗箭,在河南郡的成皋县百般无聊地养伤。并召见薄姬,准备“临幸”她。
然而,薄姬真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女人,就这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居然就怀上了身孕,母因子贵,于是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刘邦的女人。然而,她既幸运也不幸运,她与皇上就一次临幸之后,刘邦便没再搭理过她。由于极其不受宠爱,偏偏又生了儿子为诸宠姬所妒,薄姬的处境真的是凄苦无比。渐渐地,她养成了谨小慎微、凡事忍让的态度,就连照制度派来侍侯她的宫女太监们,她都不敢得罪。在刘邦的后宫中,薄姬母子几乎成了“好欺负”的代表。
这样的处境,当然是苦恼的,但是世事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难以预料。
继戚夫人落马,成为人彘之后,吕后心狠手辣,被刘邦宠幸过的女人死于非命,只有薄姬逃过一劫,因为她在男人那里不得势的女人,也会被同性看轻,吕雉打心里还是同情并心疼薄姬这个苦命女人的,说真的,吕雉甚至认为他们两个是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正因此,薄姬意外地得到了吕后特别的恩遇,薄姬被吕后送往儿子刘恒的封地,不但让她母子团圆,更给予她“代王太后”的称号,使她成为大汉王朝仅次于吕后的贵妇人。
后来,因为刘盈早逝,吕后专权,引起了一阵的暴动。当时,刘邦的儿子就属刘恒最有威望,于是众人推举,他成了大汉朝的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
薄姬也成为了汉朝最尊贵的女人,薄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