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确实很不错,特别是黑暗森林法则的提出,让很多人耳目一新。可以说他是中国科幻巅峰之一,因为还有像卫斯理小灵通漫游时光等众多优秀科幻作品!
中国科幻小说巅峰之作
Rain_珂
绝对是巅峰!
就文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力,可以说把过去和未来都写死了。
在科幻小说历史上,老刘算是一座丰碑了。
现在科幻界有个说法:“前面的作家已经完蛋,未来的作家还玩个蛋”
忘了飞
中国科幻之父
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1929-2003),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创作了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郑文光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郑文光,1929年生于越南。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1983年因患脑血栓停止创作。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郑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华侨,解放初回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象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这样的经历使郑文光具有超过一般自然科学家,甚至超过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郑文光走上科幻小说创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发现少年对枯燥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因此,他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当时,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于是,就有了郑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篇科幻小说。1954年,郑文光在 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新中国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郑文光也没想到,这篇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郑文光被深深感动了,也被激励着。从此,创作科幻小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欲罢不能。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文光又发表了几个短篇,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为最成熟。该文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采用了当时科幻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悲剧写法,讲的是在共产主义大同世界里,人类开始在火星上建设基地,虽经多般艰苦奋斗,仍然由于当地细菌的侵染而功亏一匮。
但郑文光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50年代,不少人认为写什么科幻小说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还有的指责郑文光没有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是搞“唯心主义”。郑文光的创作进入了艰难时期。直到今天,郑文光还心有余悸的认为,当时的不被理解是他创作中最感苦恼的事。
郑文光的艰难完全是一个拓荒者的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他的作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坚持创作,他还开始了对科幻小说理论上的探讨。这其中,他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过程,他曾试图在作品中尽量多地“放入”科学知识,但最后,他越来越明确认识到,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遵从小说(也即文学创作)的一切规律,它姓“文”不姓“科”,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学内容。所以,郑文光对科幻小说总的看法是“洋为中用、幻为实用”;科幻是“舶来品”,有个民族化的问题;科幻又应该用科学的幻想(而不是神话)结合现实,反映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于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该文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自此以后四十多年,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竟再无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这些问题与不了解科幻艺术的外界舆论反复争辨。其理论探索的停滞颇为可叹。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续。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在这次高潮中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的故事框架。但场面更为宏大,人物更多,刻划上也更出色。当然,作品里的宇航距离也更远。
郑文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从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以来,总共发表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 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篇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过一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史前世界:地球形成以前宇宙是怎么一个世界呢?人类还没出现的地球又是怎么样的呢?郑之光在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胆的创新,把我们带入那浩如烟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说具有特色。
《海豚之神》是郑之光科幻小说的又一代表作。小说描绘了一场人兽奇像的景面。主人公兽石和胡云霸同海豚“阿聪”交上了朋友,借助阿聪,他们得以看到海 底世界的生活,他们更深深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动。看来动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丽(科幻小说)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海姑娘洛丽》,是一种科幻小说,主要构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丽、地球的镜像、孔雀蓝色的蝴蝶等故事。 本书体裁新颖独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巧妙,带你进入一个未知的境地。
《海龟传奇》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三个故事组成。根据儿童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侧重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全书力求情节连贯、流畅,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书中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标注拼音,让孩子在阅读时产生兴趣。
郑文光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协会会员等职务。
原贴:中国科幻之父是谁?
布丁的糖果屋
感谢阅读,遛溜仔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体》三部曲确实是中国科幻里程碑,凭借这本书中国科幻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作为科幻小说的亮点比对之前世界主导的西方科幻文学,《三体》具备一下几个亮点。
1.中国人的眼光主导整个作品,但又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而不是单纯的某个人种拯救世界。
2.硬科幻,虽然文笔稍显粗糙,但故事性,严密性,合理性都非常优秀。
3.创造出各种突破脑洞的新颖设定,例如水滴、二向箔、归零者等等,看完后就是感觉爽。
作为科幻小说的突破1.故事格局变大
比单纯的预言未来人类的科幻,三体做到了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集,从人与人到文明与文明,逼格一下就提升了很多。
2.参杂人文感情
不论是面壁计划,还是石碑上“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标语等等,大刘在多处地方参杂了复杂的人文感情。这种感情有利有弊,所以显得人物有血有肉,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 ,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3.渗透哲学思想
没有思想的著作等于没有灵魂。《三体》三部曲充分说明了思想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性。
不论是人性的两面性解读,还是宇宙社会学的延申推论。都是一个大写的服。
比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推导的黑暗森林法则,还有最后一部的书名——只有死者才能永生的辩证法,都是沁人心脾的哲学思维。
综上所述,只有读过三体,才能感受到它的优秀,把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内核融入到科幻的作品里,供世界科幻爱好者阅读,我由衷的感到自豪。
再者说,读一遍发现,哦,科幻小说;读两遍发现,TMD,是人性小说;读三遍发现,卧槽,哲学小说。哈哈哈,是不是很有意思。
PS:
三体经典语句。
1、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2、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3、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4、我爱你,与你有何相干?毁灭你,又与你有何相干?
5、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6、死亡是一座永恒的灯塔,不管你驶向何方,最终都会朝它转向。一切都将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7、那孩子问大人,他们是烈士吗?大人说,不是。孩子又问,他们是敌人吗?大人也说不是。孩子再问,那他们是什么?大人说,他们是历史!
8、我是你的破壁人
9、现在,我们是同志了。
10、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11、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
12、主不在乎。
13、太阳已经从东方露出一角,把金辉撒向这个从毁灭中幸存的世界。那只蚂蚁已经爬到了墓碑顶端,骄傲地对着初升的太阳挥舞两只触须,对于刚才发生的事,仅就地球生命而言,它是唯一的目击者。
14、—太阳快落下去了,你们的孩子居然不害怕? —“当然不害怕,她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的。
幸福无需守候
一定要硬科幻么?在科幻小说里硬科幻不算多,更别说中国科幻了。科幻是讲述科技和人之间的故事,以及在这故事之后作者的思考和作者的疑问。
如果不是那么在意软硬,很多人都是不错,像何夕、韩松、王晋康的都不错,刘慈欣的虽然不是很硬,但绝对不软。(抱歉,有2年不怎么关注科幻圈了,所以对新作家不是很清楚)
与其找排行榜,还不如去看看每年的银河奖和《科幻世界》推荐的故事,这些至少比很多自称为“科幻”的故事要好得多。网络小说最好别碰科幻这一块,毕竟90%的网络小说只要把故事背景放在2015年就敢称自己为“科幻小说”了,里面多半只有人的故事(很多都没有科学的逻辑性,也就是光是背景设定而已),顶多就是科技和人的故事,但像何夕那些作家给人以启示和思考的作品,我是没见过的(如果有,请举出具体名字!),更别说像阿莫西夫这种即使是写在半个世纪前的故事也能给现在的人以启迪的作品了……
原贴:中国小说硬科幻排行榜
everkid
《三体》作为中国科幻的巅峰作品,它之所以能火,原因不仅仅在于得过世界诸多的作品奖,最重要的还是作品的硬核和内容的精彩。
《三体》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的巅峰级作品呢?
1.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大部分科幻作品里面的科学细节和设定大部分都是一种科学理论的扩展和想象,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大刘的小说中科普环节做得很好,无论的科普插入还是理论扩展完美的衔接在小说之中。能够让读者觉得这一段枯燥的科普很有意思,像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样,能够让大多数人读懂。
2.
大刘小说对剧情的把握很关键,不然怎么能够让这么多的读者读完后纷纷夸赞。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小读者看完之后,觉得自己既享受了精彩的剧情,也懂了很多高端物理的原因。
3.
《三体》小说中大刘对人物的刻画也很老辣,虽然大刘笔下的普通人都是为了衬托主角的光环色彩,同时每一个普通角色和配角都没有降智,读起来现实色彩十足。让读者能够非常轻松的接受《三体》中的理论知识。
4.
《三体》小说中的场面感十足,剧情世界非常宏伟,炸掉星球,毁灭一个星系,二向箔的降维打击,大刘可以把这些情节写得活灵活现,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概括,而是大量的文字和理论将这些宏伟的场面再进行升华,达到一个新的巅峰,让读者犹如其境。
一条大鱼
中国科幻之父
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1929-2003),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创作了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郑文光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郑文光,1929年生于越南。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1983年因患脑血栓停止创作。主要作品
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郑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华侨,解放初回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象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这样的经历使郑文光具有超过一般自然科学家,甚至超过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郑文光走上科幻小说创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发现少年对枯燥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因此,他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当时,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于是,就有了郑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篇科幻小说。1954年,郑文光在 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新中国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郑文光也没想到,这篇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郑文光被深深感动了,也被激励着。从此,创作科幻小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欲罢不能。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文光又发表了几个短篇,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为最成熟。该文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采用了当时科幻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悲剧写法,讲的是在共产主义大同世界里,人类开始在火星上建设基地,虽经多般艰苦奋斗,仍然由于当地细菌的侵染而功亏一匮。
但郑文光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50年代,不少人认为写什么科幻小说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还有的指责郑文光没有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是搞“唯心主义”。郑文光的创作进入了艰难时期。直到今天,郑文光还心有余悸的认为,当时的不被理解是他创作中最感苦恼的事。 郑文光的艰难完全是一个拓荒者的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他的作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坚持创作,他还开始了对科幻小说理论上的探讨。这其中,他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过程,他曾试图在作品中尽量多地“放入”科学知识,但最后,他越来越明确认识到,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遵从小说(也即文学创作)的一切规律,它姓“文”不姓“科”,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学内容。所以,郑文光对科幻小说总的看法是“洋为中用、幻为实用”;科幻是“舶来品”,有个民族化的问题;科幻又应该用科学的幻想(而不是神话)结合现实,反映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于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该文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自此以后四十多年,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竟再无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这些问题与不了解科幻艺术的外界舆论反复争辨。其理论探索的停滞颇为可叹。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续。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在这次高潮中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的故事框架。但场面更为宏大,人物更多,刻划上也更出色。当然,作品里的宇航距离也更远。 郑文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从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以来,总共发表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 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篇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过一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史前世界:地球形成以前宇宙是怎么一个世界呢?人类还没出现的地球又是怎么样的呢?郑之光在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胆的创新,把我们带入那浩如烟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说具有特色。
《海豚之神》是郑之光科幻小说的又一代表作。小说描绘了一场人兽奇像的景面。主人公兽石和胡云霸同海豚“阿聪”交上了朋友,借助阿聪,他们得以看到海 底世界的生活,他们更深深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动。看来动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丽(科幻小说)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海姑娘洛丽》,是一种科幻小说,主要构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丽、地球的镜像、孔雀蓝色的蝴蝶等故事。 本书体裁新颖独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巧妙,带你进入一个未知的境地。
《海龟传奇》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三个故事组成。根据儿童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侧重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全书力求情节连贯、流畅,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书中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标注拼音,让孩子在阅读时产生兴趣。
郑文光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协会会员等职务。
原贴:中国科幻之父是谁?
79219989
应该是巅峰,作为中国的一部科幻小说,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背景的介绍,血淋淋的事件描述,让读者甚至都不觉得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作者并没有把重点落在科技先进的力量,而是将人性作为重点,在灰暗世界中让人性发光,通过黑森林法则,最终战胜了强大的三体文明。
瓦尔佶莉
是的。引人深思。拓展了人们的想象边界,也映射出人类文明的不进取。小富即安,人类文明正在失去探索精神,连不同族群与国家间竞然仍在延续粗糙的、建立在生物性的占有资源,损人利己的原始文明阶段。
大量资源、财富用于了维持霸权上面。连最简单的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也办不到,还在争争吵吵,还在地球上抢来抢去。
人类,如果自以为有智慧,应该整体提升道德水平。应该谋求合作,而非争斗不休。
如果,人类读此小说,能发现地球只是文明的摇篮,那么该做的事会非常多。而不是你抢我、我防你的无休止内耗中。人类文明被急功近利与短视的个别“聪明”的群体带偏了。那个群体还在利用群体、族群间的矛盾渔利。这是可笑和可悲的。
人类没发现。人类社会总是在破坏、重建、再破坏、再重建中不断循环吗?
如果象小说写的那样。某天高一级的外星文明来抢夺地球。人类,你还能这样浪费你们的时间吗?
所以,小说《三体》确实优秀。
叁月
我想好好的谈谈我的感受,最近疫情的影响,再一次翻开这本书,还是有不一样的体会。 《三体》这个系列我是在大学时看完的,一直沉醉在其中,说是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也是可以的。我一直在思考作者刘慈欣所建立的这个浩大的世界观,构建这样的复杂结构,他给我们带来中不一样的未来和全新的思考,其实与其说他的地位,不如说这部作品的影响,当然也正是它的影响才是的它足以称为中国科幻巅峰。
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的科幻,但是大多是电影题材,当然还有很多的美剧。但是似乎中国的科幻电影确实不多,可能大家有点疑问,我们再说三体书,和影视作品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有很大的关系,流浪地球电影的强势出现,让我们中国人值得骄傲。而也就是三体这样的好的作品它能冲破现有的中国的科幻现状。我看过很多的科幻美剧,例如西部世界、苍穹浩瀚、穹顶之下等等,也非常的期望中国也可以出现像这样硬核的科幻,我也一直期盼三体能够拍摄称为影视题材。
说到这里,其实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三体的巅峰,也正是它的宏大世界未来的构建这是的剧本的改编显得非常的难。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给我们带来希望,同样三体这本书,它同样打开了我们中国人对未来的幻想和期望,我相信这本书且不说承上但是给我们中国科幻作家也会有启下的作用。
最后总结一下,《三体》这样的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影响到了我们所有的人,而我们中国的作家也必将是一山更比一山高,这样的巅峰也是越来越多,而不是局限于对名著的反复改变和无限的过去穿越。其他就不说了,武汉加油,哪有生命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谢谢你们!
scent77
原贴:中国科幻之父是谁?
凌云露
原贴:中国科幻四大金刚
Pinknancy
oylovexys
这个吧,在某一时期也许可以这样说。也许还有更多没发现的。也许未来会有更好的,毕竟这个东西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又或者跟曾经的实际环境有关。
steve76
我认为是的!这部《三体》的科幻巅峰之作,刷新了我的世界观。
《三体》我原本对这类题材不感冒,但读完之后为之震撼,真值得大家一读!
震撼于作者天文知识的丰富,大爆炸,反物质,曲率驱动,黑域,四维,三维向二维塌陷等等;震撼于作者的想象力,阶梯计划推送大脑到外太空,面壁计划,智子封锁,水滴,三体的乱世纪恒世纪,黑暗森林法则等等;震撼于作者的思维缜密,知识渊博,从过去到未来,从太阳系到银河系,从文革到宇宙终点,在这样大的时间空间跨度上描绘出一个个社会形态,宗教,专制,民主,民生,还要刻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罗辑,史强,程心,托马斯.维德等等,综合了哲学,文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文明,基础科学,物理学,天文学,军事学等等知识,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全书大至浩瀚宇宙小到生命个体,虚幻的现实的融为一体,每一个生物,都是浩瀚宇宙中极其微小的一份子,生物转变为生命是环境的孕育,有了生命的发展,也就有了文明。
书中各种人物的穿插衔接,描述入木三分,令人目不暇接、沉浸其中。
就人物而言最欣赏主人公罗辑:犹记得一句很不错的话是在面对三体危机时“世界虚晃一枪,而你扭头就跑”。
看完《三体》,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同了;另外,规律从来不是常态。
在当前肆虐的新型冠状肺炎把我们圈养在室内,我都有点分不清书中世界和现实生活,再宏观的世界都有到头的那一天,那么就希望这肺炎早点到头吧。
一直在寻找
《三体》的成功主要还是黑暗森林法则的提出,因为它和丛林法则的相似,大多数读者都愿意接受!
而面对黑暗森林法则,人类的应对明显的笨拙,缺乏对宇宙的深刻理解,观念始终局限在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三体人说人类是虫子,不仅是指人类的科技能力,实际上还有思想上的虫子思维!故步自封,如同盲人摸象般的认知高等文明,浪费了几次逃生的机会,最终灭亡。
而人类的延续都是计划外的逃亡,这是我认为《三体》最宝贵的启示,就是人类的开拓进取,冒险精神!人类必须勇敢的走向宇宙,永远没有万全的准备,冒险精神和科学精神同样重要,哥伦布出发时,他的准备万全吗?这个是我觉得《三体》是颠峰的理由!至于对人性的描述,除了章北海,其他的总觉得有些极端理想化了
施真珠
我认为目前来说,《三体》称得上是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文中虽文笔一般,但构思新颖,场面宏大,其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以及对宇宙的猜想都令人拍手称绝,虽无法论证其真假,却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兴趣与深思,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能推动未来出现更多优秀的科幻小说。
丁小叮Alice
巅峰之作? 三体对 整个 人类 文明 进步,有啥 作用么? 能 当 饭 吃 么? 只是 一本 基于 科学 加上 自己 想象的 科幻书 而已!三体 就是 本 科幻书,仅此而已! 三体 只是 书里的 虚拟 想象 世界,回归 现实 吧! 科幻 小说 在 好,在 出名,也 只是 本书!
rainylike
《三体》给我的感觉还是很震撼的,刘慈欣是从整个宇宙的角度来构架他的作品,这是我看别的科幻小说没有的。从他的《三体》里也让我得到了很多思考,我觉得他在三体一里描述的技术有些在本世纪应该有可能实现。
特别是他对人类搬到地下以后连杯子都是屏幕的描述,从现在看,是越来越快了。十年前我也曾经在阿里巴巴论坛写了我对屏幕技术的想法,我也一直以为屏幕的柔性技术会促进屏幕的泛化使用,还有虚拟技术的发展,在《三体》里我都看到了生动的描述。
我觉得《三体》对中国科幻小说应该是跨时代的,如果说巅峰也可以算是中国今天这个时代的科幻小说巅峰,或许未来会有超越《三体》的作品。再从《三体》的社会影响力来看,说是巅峰之作也是说的过去的。
前几年在网上看《三体》的介绍时,我已经有很多年没看科幻小说了,看了《三体》后给我的思考还是很多的。2013年的时候还写了看《三体》的读后感,开篇还写了一首自以为是、自以为韵的诗,今把这篇读后感和大家分享!
人生辛苦几零丁,万千维系可相逢。
洪荒宇宙谁知己,大千世界我文明。
穷知格物明天问,惟物恍惚先混成。
和心晓命立道统,生民有爱开太平。
对于人类来说,到底处在一种怎么样的宇宙?人类的技术还可以突破几个维度的时空?很多终极问题人类该怎样思考?
从人类的早期文明来看,各文明之间都在深刻思考着宇宙和人的关系。这点在中国和印度文明更加突出。中国的天有九重概念和印度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在我看来都是对多维时空的探索。三体这部小说在多维甚至高维时空这些方面又给了我更多思考。从霍金的《时间简史》看到他的《大设计》,多维甚至高维时空已经在他的思考当中,有其他的《大设计》更让我看到了东方文明的影子
为此我也写过感悟的文章。三体虽然只是一部科幻小说,却可以让人以更宏大的尺度去思考宇宙人生。这是我头一次看科幻小说有这种感觉。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于宇宙对于文明做了他自己的思考。也正象孔子说的那样:虽小术,亦有可观也。
作者已经跳出了星级文明的樊篱,站在宇宙文明的宏大尺度观察人类文明。无论他所虚构的三体文明是否存在,都给人们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地球文明;也无论他的黑暗森林是否能得到未来理论支持,他的宇宙社会学却让我和他有了共鸣。在十七八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谈及宇宙、生命,我总在想生命难道只有地球这一种形态吗?文明难道也只有地球这一种形态吗?作者所说的三体文明还是在写着类地行星的文明,我有时候在想难道象木星这样的炁体行星就没有生命吗?有没有存在于炁体行星智慧生命所创造的文明吗?虽然这种想法只是异想天开,在他的黑暗森林理论中我还是看到地球近代冷战的影子,我也在想难道宇宙间就只能维系在这样毁灭性的恐怖平衡上吗?!后来在作者的故事中看到人们对于黑暗森林理论的怀疑,在三体文明毁灭的时候,那个提出黑暗森林概念的罗辑又提出了宇宙安全声明,看来作者和我一样,不管宇宙多么黑暗,却始终怀着宇宙和平的心!
通过这些年的学习,我喜欢作者用宇宙社会来作为他作品的框架,可是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少文明,这些文明又在几维的时空中存在,是否有高维度空间文明存在,都是我看这小说的感觉!
在作者的文字中我还是看到作者那残存的上帝感觉,可是宇宙难道真存在一个所谓的上帝来控制着这个世界吗?!不过我对他提出的生命和行星是互相影响的倒是深有同感,可是智慧生命掌握的强大技术是不是也是毁灭行星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呢?!在这两天的参考消息上看到火星曾经有过水,而且还很深,这是不是给现代地球人反思反思呢!虽然没有象三体人那样的入侵,可是地球人本身的贪念却是人类赖以依存的家园最大的危害。
我一直以为如果真有高于人类的智慧生命,那他们的文化也高于人类。甚至有时觉得这些高智慧生命看到地球人的时候,是否也跟我们去动物园看动物一样呢?!人类应该认真思考人类文明和地球的关系了,现在的人类还没有小说里的人类所掌握的太空技术,这样的技术多长时间能掌握,也是未知!可是人类的工业甚至再工业文明对于地球生态所产生的问题却是人类所要面临的问题,虽然我也认为人类的活动对于地球的影响微小,可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却是性命攸关!
这一点我倒是很喜欢作者在某一个章节写到的地球生态的恢复。所以如何让人类和地球更好的和谐存在,是现在好好要想想的了!
我一直觉得东方文明的补充是恢复生态文明的最好出路,在参考消息也看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对于生态的作用!我上面所谓的这首诗也是跟《道德经》有关的。
真希望人类文明能和谐和平的发展!
emmaisgood
谢邀。问题的前半段有争议,不过说《三体》是现代意义上的硬科幻倒没什么问题。一部小说能称为硬科幻,至少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不过分回避技术细节,描述尽量符合现实逻辑,必须符合内设逻辑。《三体》关于三体系统的描写,就是沿用了现实中的三体数学模型。
第二,推进故事情节的主要是技术元素。掩体计划基于当时的航天科技(无光速飞行技术),无线/无限能源来自已经到瓶颈的可控核聚变(量子力学仍被智子封锁),AI谋杀案差点干掉主角……
即使是程心优柔寡断将两个世界推入地狱的情节,大刘也尽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描写,而不过分强调个人感受。
但题主也看到了,两个条件并非严谨精确,有些小说就是没法归类。早期的硬科幻小说确实很好区分,作者通常是技术痴迷者,深信科技决定一切。
但这样的小说,显然不能满足书评人。有些批评家认为,硬科幻是反艺术,与文学不沾边。
于是,现在的硬科幻多少涉及人文要素。如果人文要素进一步增多,再隐藏技术细节,就成了软科幻。
但多与少的边界在哪里?没人能说清楚。
kathy_
硬科幻是事件大于人物,软科幻是人物大于事件。读完小说你认为事件在发生,人物只是在经历过程,这小说就比较“硬”。而如果读完你觉得这些人物好厉害,还可以改变更多事件,那小说就比较“软”。类似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或者客观主观的区别。
我爱香草味
个人感觉《三体》不完全是一部“硬科幻”,非要说它是“硬科幻”有点委屈它的地位,它有着明显的软硬结合的特点,不仅有“硬科学”作为理论基础,更多地是哲学,社会学,逻辑学夹杂其中,文笔充满童心与作者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世界科幻作品中都算得上独树一帜。真的要作为“硬科幻”确实有点牵强,但这些都不影响《三体》是一部史诗级中国科幻作品这一评价。
《三体》简介《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硬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与之对应的有软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在于故事的恢宏结构,人物的细腻刻画,不只是中国三国和西游记,红楼梦等,国外如权游,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哈利波特等也都是。
这些小说都有一个宏伟的故事背景,外加中间人物的刻画,能让人遐想连篇,仿佛身临其境。而三体作者事实上除了文笔差点外,其它还真无可挑剔。
所谓硬科幻,是根据现有的科技和研究对未来科技一种想象与展望。就像星球大战里人物都是人模样,光剑的光子不会逃逸,互相碰撞也不会穿过去,以现在的研究是站不住脚的。
而三体对三体人人体结构,三体人社会,三体人能力和科技的刻画,都建立在现在的某种研究或事实上想象的,更有其中的曲速引擎,三体水滴,智子,古筝行动等,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研究和基础科学上。
每个人心中,对科幻的理解都不相同,有人认为是对未来的无限畅想,有人觉得是对过去隐藏历史秘密的狂野填充,而我觉得科幻是既能满足人们无拘不羁的臆想,亦能肩负起科普哲思重任的存在,而科幻小说最可贵的,便是叫人不可思议又有置身现实的恍然错觉,在情节中潜移默化引发人们情不自禁的思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上帝多烦恼,不如我们多让他笑一笑吧。
《三体》有三部,只从阅读的享受程度来说,个人偏好于第二部与第三部,尤其第三部。第一部置身文革大背景,结合三体游戏的穿插,让人有揭开奥秘的见证者之感;第二部故事情节完整,细节够细致,思路够清晰,脉络够巧妙,尤其是提出“黑暗森林”的概念,更是令人惊叹其构思之妙;第三部对宇宙奥秘的联想与描述都达到了峰值,完全可以满足读者所有的幻想,关于云天明的三个童话,也令人印象深刻、拍案叫绝。我在这里不详谈故事内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剧透反而显得多余,个中滋味还请大家在阅读时细细摩挲体会。
书中有大量关于细节的描写,包括一幅画,一截幻想、一个梦境、一只零件,一艘飞船,一幕夕阳,一滴水珠……这些海量的细节描写伸手一拽,就将你拽进书中的世界。仿佛一切尽在眼前,细节所带来的真实感让人忘记自己是在读一本科幻小说。正如书名“地球往事”一般,就好似我们是新宇宙后的新文明,在翻阅着从前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乃至宇宙的历史与文明演化。这是一种奇妙的感受,是魔幻作品所不能带给我们的,也是其他科幻作品很少能够带给我们的新鲜感受。这种感受像一颗颗升起的烟火,砰地一声炸裂,目不暇接,在耀眼炫目中我们像一个无知的幼儿站立在辽阔深邃的宇宙中,语言匮乏,只剩下无言沉默的震撼。
当你再次仰望星空,你便不由自主回想起书中的情节与揣测,宇宙的坍缩,质量流失,十一维度,拥挤的星系文明,黑域等等等等,一一浮现在眼前,你已经全然忘却了感谢作者带给你的无垠,全然忘却了作者想象力的精妙宏大,因为你再无其他任何精力,只能牢牢深陷于宇宙奥秘与命运的漩涡,在其中苦苦冥思求索。
那些令人无助又心碎的悲痛,那些从未低下头的学者轰然倒塌在血泊中染红科学前进的道路,还有作为子女旁观,哀莫大于心死的叶文洁,面对父亲的离去,面对母亲复杂的情感转变。面壁者罗辑对庄颜纯粹美好的爱情,作为面壁者波澜的一生与死而复生最终归于刚毅平静的内心。云天明对程心遥望的仰慕和他从未放弃拯救地球的决心、毅力与高超的智慧。章北海坚定的信念,韦德“前进、前进、不择手段前进”的誓言,为自由而战手持反物质子弹的战士们……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情感的纠葛,一代人对一代人无以言表的寄托,都历历在目。这一切累积在一起,在抵抗三体人侵略、太阳系坐标暴露、黑暗森林打击将随时到来、人类文明最终何去何从的滚滚车轮前,让我们深切体会着不同时期的人们,那些孤胆的英雄也好,那些平凡的众生也罢,他们曾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们曾经历的动荡与恐慌,他们所期盼的田园与安宁,还有他们难以为外人道的复杂情感与对人性的反复思考。
林皚皚
万法归一!何为三体?!融汇惯通!辩证统一!天地人三界!道佛儒也三界!只以儒之道治世不可取!道是人类文明的骨架!是永续相对稳定及平衡之根本!别太自以为是!一切发展中必存在偏见!只有包容!才可化解一切矛盾及危机!一一一引航者!
我要的幸福
科幻小说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两种,硬科幻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逻辑性,许多科学知识都有它一定的基础和来源,通过一定的努力有可能实现的那种科幻小说,有的科幻小说兼具软硬科幻的特点,好的硬科幻小说对科学有一定的预言作用,如凡尔纳预言的破冰船和潜水艇,叶永烈预言的无土庄稼和电视电话,气垫船等,都有一定的科学预言价值。我国最早的科幻小说作家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的科幻小说就属于硬科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还因科幻属“科”还是属“文”产生过旷持日久的争论,最后还是因为郑文光先生首先劈清了科幻与科普的关系才得出科幻属文学范畴的结论得以定论,而无论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与玄幻,神话之类的小说都不是一个概念。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科幻是以科学进步和利用科学来表现人物与人物环境关系,人物与人物关系的,而后两者却与科学完全不相关也不可能存在的。至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其特点有着是具有对科学的逻辑进行推演加以大胆的想象而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未来领域的描写的,是文学范畴,是文学中的一个特殊体裁。只要我们把科幻和科普分清了。把科幻是塑造形象的分清了。那硬科幻也就弄清楚了。
假如硬要给科幻,特别是硬科幻下定论的话,就是硬科幻具有科学知识为基础,有科学逻辑而推演加想像发挥的小说,而软科幻的区别在于根据小说环境的需要,科学逻辑比较隐晦的,和科学现实关系间接联系的科幻小说,而科学只是一个媒介。我以为硬科幻更有益于人们对科学的美好展望。
synthia04
所谓科幻就是对于科学前景的幻想,这个幻想当然得在现有科学的基础上去想象下一步或者下几步的未来发展,没有依据现有科学基础上的想象那叫奇幻。科幻分软硬当然是因为描写的重心不同,硬科幻讲的故事是为科学前景服务的,软科幻讲的科学前景是为了故事服务的。更多的是软硬结合的科幻故事。打个比方,同样说的超光速飞船,甲讲的是科学家终于制造出某某命名的超级发动机和超导材料,于是制造出了超光速飞船飞到了人马座A星,同时写出了研究中飞行中的曲折坎坷等,这就是硬科幻。而简单的写某某开着超光速飞船,来到了人马座A星,而不会写相关飞船或者超光速航行的状态等等有科技含量的情节,这算软科幻。刘慈欣《三体》属于软硬结合,《球状闪电》属于硬科幻,著名的《沙丘》属于软科幻,电影《星际穿越》《黑客帝国》《盗梦空间》《人工智能》属于硬科幻,彗星来的那一夜前目的地环形使者这些就属于软科幻
两只老虎
首先我只是一个文化学者。对于科幻的硬科学软科学,我不知道那么清楚。但是我所知道的三体,是一部非常好的科幻人文小说。他把人性中的至善至恶。淋淋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这是一般人,没法在一本小说中,把人类的两个极端呈现的人们的面前。这是我看,想说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然后他把整个银河系都毁灭了。这是写小说从来没有人写过的。至少,美帝那些科幻小说从来不敢这样写。因为它们有这样大的情怀。至少三体这本小说。让中国,第1次在科幻小说领域中。在世界文坛,上面,在科幻领域上面,登上了置顶之高。这种置顶之高是西方在未来的100年之内,在科幻领域之内。是无法撼动的。包括大刘的其他小说。都是经典之作。都可以好好看一看。
AJAIM
首先大刘把中国科幻推到世界科幻前列,对于他掌握的物理知识,宇宙学的概念,我真是顶礼膜拜,大刘是我国科幻小说迷们崇拜的神奇人物,终于有一样东西可以与別人吹吹牛了。
7*
个人拜读过大刘大多数作品。不知硬科幻到底如何定义,个人觉得大刘的科幻小说里更多的是人文科幻小说,展现的是人性方面的撞击,有时展现的血淋淋赤裸裸,让人看了不知所措,深感震撼,常常剧情发展出乎读者意料,引发读者关于人性方面的思考。
曾看到有个朋友评价大刘,一个字:黑。本人也有类似的感觉,感到大刘超级理性冷静,甚至于到了冷漠冷酷冷血。展现出一幕幕人类可怜可气又可悲的人性悲剧。有时看的让人心堵,对某些小说人物很生气很想破口大骂,合书一想,这个人物不就是现实中的自己吗,真令人沮丧,他的小说诛心啊。要举例吗?流浪地球里的叛军,三体里的圣母们,新人类们等,他们身上有你自己的影子吗?有时,又想,在冰冷的宇宙中,人类遇上高几个等级的外星文明时,在别人眼里人类连蚂蚁都不如,谁有来跟你谈道德?谈人性?连看都懒得看你一眼,随手丢过来一个二向箔。人类以后走向宇宙后,该如何在宇宙生存?道德人性又有用吗?
至于说他硬科幻,个人倒不觉得硬,反而感觉软,他谈到技术细节时,大多很含糊,新思想概念多,框架恢宏,但细节少。但这一点不影响他小说的优秀。比如:他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则思想,对人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Misdo
我认为的硬科幻就是,强有力的基础物理学知识和对未来科技想象的大胆结合,不是那种玄幻式的凭空捏造,更不是神话般的天马行空,每一个幻想都会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概念和原理上有迹可循。某种程度上使人感觉茅塞顿开,另外硬在故事情节的设计安排上,自始至终给人一种连贯合乎情理,不是刻板的机械性论述。刘慈欣先生成功的将这些要素联系在一起,成就了震惊世界的科幻巨著《三体》三部曲,这与他丰富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密不可分,后无来者我不敢说,但是前无古人他做到了。
斗牛士77
一定程度上,是获\得了外国人的认可才出名的!对作\者而言,无可厚非,毕竟一直在写,反倒是反映出了国内文学界以及普通大众的崇洋与从众心态!正如周易,中医,等传统文化,必须洋人认才会被肯定!这才是可悲之处!因此,强化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认可,是核、心问题!
棒棒冰
中国科幻之父
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1929-2003),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创作了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郑文光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郑文光,1929年生于越南。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1983年因患脑血栓停止创作。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郑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华侨,解放初回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象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这样的经历使郑文光具有超过一般自然科学家,甚至超过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郑文光走上科幻小说创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发现少年对枯燥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因此,他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当时,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于是,就有了郑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篇科幻小说。1954年,郑文光在 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新中国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郑文光也没想到,这篇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郑文光被深深感动了,也被激励着。从此,创作科幻小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欲罢不能。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文光又发表了几个短篇,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为最成熟。该文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采用了当时科幻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悲剧写法,讲的是在共产主义大同世界里,人类开始在火星上建设基地,虽经多般艰苦奋斗,仍然由于当地细菌的侵染而功亏一匮。
但郑文光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50年代,不少人认为写什么科幻小说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还有的指责郑文光没有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是搞“唯心主义”。郑文光的创作进入了艰难时期。直到今天,郑文光还心有余悸的认为,当时的不被理解是他创作中最感苦恼的事。
郑文光的艰难完全是一个拓荒者的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他的作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坚持创作,他还开始了对科幻小说理论上的探讨。这其中,他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过程,他曾试图在作品中尽量多地“放入”科学知识,但最后,他越来越明确认识到,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遵从小说(也即文学创作)的一切规律,它姓“文”不姓“科”,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学内容。所以,郑文光对科幻小说总的看法是“洋为中用、幻为实用”;科幻是“舶来品”,有个民族化的问题;科幻又应该用科学的幻想(而不是神话)结合现实,反映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于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该文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自此以后四十多年,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竟再无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这些问题与不了解科幻艺术的外界舆论反复争辨。其理论探索的停滞颇为可叹。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续。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在这次高潮中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的故事框架。但场面更为宏大,人物更多,刻划上也更出色。当然,作品里的宇航距离也更远。
郑文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从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以来,总共发表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 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篇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过一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史前世界:地球形成以前宇宙是怎么一个世界呢?人类还没出现的地球又是怎么样的呢?郑之光在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胆的创新,把我们带入那浩如烟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说具有特色。
《海豚之神》是郑之光科幻小说的又一代表作。小说描绘了一场人兽奇像的景面。主人公兽石和胡云霸同海豚“阿聪”交上了朋友,借助阿聪,他们得以看到海 底世界的生活,他们更深深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动。看来动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丽(科幻小说)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海姑娘洛丽》,是一种科幻小说,主要构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丽、地球的镜像、孔雀蓝色的蝴蝶等故事。 本书体裁新颖独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巧妙,带你进入一个未知的境地。
《海龟传奇》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三个故事组成。根据儿童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侧重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全书力求情节连贯、流畅,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书中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标注拼音,让孩子在阅读时产生兴趣。
郑文光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协会会员等职务。
原贴:中国科幻之父是谁?
摄狼NumberOne
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1929-2003),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创作了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郑文光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yukiya78
整理科幻文学史的书有多本,国外作家编的有剑桥科幻文学史(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科幻之路(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牛津通识读本:科幻作品(译林出版社)。据我粗略的阅读,这三本书没有提到中国科幻作家。《科幻编年史》我没有读过,但查一下相关信息,似乎没有提到中国科幻作家。
江小鱼鱼鱼鱼
中国科幻之父 郑文
2003年6月17日晨,一代科幻宗师郑文光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74岁。
郑文光1929年4月9日出生于越南海防。20世纪40年代,郑文光曾经在越南、香港、广东等地从事文学活动,并任香港培侨中学教师。1951年,郑文光回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进入中国科协科普局担任编辑。1957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担任文艺报和《新观察》记者。文革期间,他调入鞍山市文联工作。70年代初期,郑文光回到北京,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文学史研究,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在此期间,郑文光出版了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1974)和《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1975,与席泽宗合著)、《中国天文学源流》(1979)等作品,其中《中国天文学源流》获得次年中国科学院科研成就二等奖。他还参加了当时国内最重要的天文辞典的编制工作。
郑文光的文学活动开始于1940年。是年,11岁的郑文光发表了第一篇抗日杂文孔尚任与桃花扇。1954年,郑文光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50年代,郑文光除了出版过科幻小说集《太阳探险记》(1955)之外,还出版过科学文艺读物《飞出地球去》(1957)、科普译文集《宇宙》(1958)。他的短篇小说火星建设者(1957)曾经获得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科幻大奖。他撰写的纪念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的传记文学火刑(1957)多年来一直是全日制中学课本中的语文教材。
从1978年以后,郑文光的主要精力放在从事科幻小说的写作方面,出版了《飞向人马座》(1978)、大洋深处(1980)、《神翼》(1982)和《战神的后裔》(1983)等4部长篇小说和《命运夜总会》(1982)、地球的镜像(1980)等多部中短篇小说。其中《飞向人马座》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神翼》荣获1980—1985年中国作家协会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1990年全国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银制奖(金质奖空缺)。《战神的后裔》是郑文光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他的4卷本小说全集于1993年由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除科幻小说之外,郑文光还撰写科学游记、动物小说、科学童话和科学小品等。他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到达西沙群岛进行采访并发表游记的作家(1959)。他的动物小说猴王呜呼鲁(1982)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郑文光的科幻小说创作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50年代到60年代,他主要致力于在新中国引进科幻文学的文本,此时的作品主要供儿童阅读。70年代,他开始全方位探索科幻文学的成人化,并在这一领域中作出了突出成就。在70年代到80年代的转轨期,他试图将科幻小说与社会思考和哲学思考相互结合,以科幻文学触及中国的现实,并取得了读者的认可。郑文光还是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的主要探索者。早在50年代,他就撰写过论述研究凡尔纳和鲁迅科学文艺思想的文章。80年代之后,他与童恩正、叶永烈、金涛等人共同提出的科幻文学新观念,实现了中国科幻文学从儿童读物和科普读物领域的全面突围,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更大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基础。由于在文学领域中的突出成就,郑文光曾多次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郑文光为人谦虚、朴实、真诚、正直。他热爱祖国,对他所从事的科学和文学事业,抱有宗教般的情感和专注。他还热衷于鼓励和提携青年作家。从1979年到1985年,他牺牲个人创作时间,主持了大型科学文艺杂志《智慧树》杂志,为发掘新作家,繁荣科学文艺的多种门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作为新中国科幻文学的主要开拓者,郑文光在读者心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的会员,作品曾经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捷克等多种文字。80年代初,香港亚洲2000发表长文认为,郑文光是新中国科幻文学的创始人。美国、英国、日本、港台和泛美华人地区都对郑文光的文学活动给予过高度评价。
1983年以后,郑文光因脑中风停止小说写作。在长达20年与疾病抗争的生活中,他一直保持着乐观态度,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他做过各种恢复创作的尝试,更与其他人合作发表过小说和论文。他还多次在家中接待青年作者,热情地为他们的专辑作序,为中国科幻的繁荣摇旗呐喊,为扶持文学新人殚精竭力。
郑文光的一生,是为中国科幻文学事业开拓的一生。他在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中的出色工作,将被载入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工作的史册。
原贴:中国科幻之父是?
梦见相反的梦
《三体》是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且对人类充满愤恨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三体》三部曲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4年第一部小说的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反响热烈,并于2015年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提名。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黛
中国科幻之父
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1929-2003),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创作了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郑文光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郑文光,1929年生于越南。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1983年因患脑血栓停止创作。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郑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华侨,解放初回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象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这样的经历使郑文光具有超过一般自然科学家,甚至超过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郑文光走上科幻小说创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发现少年对枯燥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因此,他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当时,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于是,就有了郑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篇科幻小说。1954年,郑文光在 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新中国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郑文光也没想到,这篇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郑文光被深深感动了,也被激励着。从此,创作科幻小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欲罢不能。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文光又发表了几个短篇,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为最成熟。该文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采用了当时科幻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悲剧写法,讲的是在共产主义大同世界里,人类开始在火星上建设基地,虽经多般艰苦奋斗,仍然由于当地细菌的侵染而功亏一匮。
但郑文光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50年代,不少人认为写什么科幻小说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还有的指责郑文光没有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是搞“唯心主义”。郑文光的创作进入了艰难时期。直到今天,郑文光还心有余悸的认为,当时的不被理解是他创作中最感苦恼的事。
郑文光的艰难完全是一个拓荒者的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他的作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坚持创作,他还开始了对科幻小说理论上的探讨。这其中,他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过程,他曾试图在作品中尽量多地“放入”科学知识,但最后,他越来越明确认识到,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遵从小说(也即文学创作)的一切规律,它姓“文”不姓“科”,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学内容。所以,郑文光对科幻小说总的看法是“洋为中用、幻为实用”;科幻是“舶来品”,有个民族化的问题;科幻又应该用科学的幻想(而不是神话)结合现实,反映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于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该文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自此以后四十多年,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竟再无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这些问题与不了解科幻艺术的外界舆论反复争辨。其理论探索的停滞颇为可叹。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续。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在这次高潮中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的故事框架。但场面更为宏大,人物更多,刻划上也更出色。当然,作品里的宇航距离也更远。
郑文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从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以来,总共发表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 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篇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过一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史前世界:地球形成以前宇宙是怎么一个世界呢?人类还没出现的地球又是怎么样的呢?郑之光在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胆的创新,把我们带入那浩如烟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说具有特色。
《海豚之神》是郑之光科幻小说的又一代表作。小说描绘了一场人兽奇像的景面。主人公兽石和胡云霸同海豚“阿聪”交上了朋友,借助阿聪,他们得以看到海 底世界的生活,他们更深深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动。看来动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丽(科幻小说)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海姑娘洛丽》,是一种科幻小说,主要构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丽、地球的镜像、孔雀蓝色的蝴蝶等故事。 本书体裁新颖独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巧妙,带你进入一个未知的境地。
《海龟传奇》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三个故事组成。根据儿童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侧重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全书力求情节连贯、流畅,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书中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标注拼音,让孩子在阅读时产生兴趣。
郑文光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协会会员等职务。
原贴:中国科幻之父是?
i_am_蜗牛的家
今年暑期档的《上海堡垒》可以说是承包了暑期档的所有的槽点,又一中国科幻巨作来袭,明日战记能否再次推开中国科幻大门?
这个电影是由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等三大影帝以及影后刘嘉玲参与演出的。光是看到演员的名字是不是就想去看看呢?只要宣传的时候不要再出现小鲜肉的名字就好,我不否认小鲜肉的流量,但是流量和演技不是一个东西,不要以为流量就是票房的保障,除非你有演技,除非你有很好的剧本,否则的话,那就是空话。
明日战记的故事设定在2055年,那时候的地球受到污染的困扰,一颗陨石带来了外星生物,在净化地球的同时,也在杀死一切生命。拯救地球的任务落在了一支精英部队身上。在与外星生物作战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一个惊天阴谋。这个场景设定是不是很熟悉?不知道这些影帝影后们是怎么演绎这样一个很俗套的电影。
若是真的像以前看过的电影,那基本上就会将中国的科幻之门关上了,以前的流量的地球说是开启了这个大门,我觉得霹雳贝贝开启了中国的科幻大门还是可以的,其他的,都是过客。当然,这个是我个人的想法,我既不是影评人,又不是专业的电影人,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网民,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千万别骂娘!
你觉得这个电影在明年上映的时候,会进一步开启中国的科幻之门吗?
江小鱼鱼鱼鱼
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
郑文光(1929-2003):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被称为中国科幻文学之父。著有《飞向人马座》,铸就了中国科幻史上的里程碑,于1929年生于越南,逝世于2003年,享年74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猪猪ai倩倩
世纪以来,中国科幻的发展大致在时间上划分为两个时期,每一时期由一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所统治。
第一时期起源于1902年。当年,鲁迅在月界旅行·辩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赏西方的科学技术,希望能向国人广泛传播的态度。由于过分惧怕科学读物的文本在的中国读者中无法获得接受,鲁迅希望科幻小说这种载体,能以糖衣炮弹的方式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达给国民。“普及科学知识”于是成了将近90年漫长岁月中中国科幻小说存在的中心价值。这种“利用科幻小说进行科学普及”观念的泛滥,还受到大量引进苏联科幻小说理论的影响,并被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些不可理喻的因素所强化。可以说,从1902起到1979止,中国科幻创作一直处于某种“功利主义”的时代。其将科幻文学中的“科普功能”不适当地夸大,使其成为创作的主导价值。这种价值取向,对中国科幻小说的繁荣,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并直接限制了作家的创作,限制了公众对科幻文学形式的理解。
起源
中国科幻文学理论发展的第二时期,起源于1979年。当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我对科幻文艺的看法。这个短文结束了“功利主义”时期,开创了第二时代。第二时代要求科幻小说找到比科学普及更加根本的价值观念,童恩正疑惑地认为,这种新的价值可能是去“普及科学的人生观”。童没有想到他的观点在整个科幻文学界引起了具有颠覆性的波澜,并被较冥顽的评论家誉为“灵魂出窍的文学”理论。一些后继者在感受到童氏理论的革新意义的同时,致力于修正他的不足之处。他们进而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系统地提出,科幻小说“应该是”一种根植于现代、根植于当前生活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应当紧密地结合“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作家逐渐从科学普及的中心视点转移到人性和现实的中心视点。他们甚至认为,科学是无关紧要的,全面地面对现实,“关注当前”、“向主流文学靠拢”、“比主流文学更先走向世界”才是科幻文学的主要运作方向。在这样方针的指导下,科幻小说在社会认识深度上得到了大的提高,但逐渐远离了科学本身和科学探索过程为文学造就的独特话语环境。
古典主义科幻理论的基本上是失败的理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过分强调科幻文学的工具价值。在第一时期中,这种工具价值表现为“科学普及的工具”;而第二时期则改成“图解社会政治信条”或“传达主流文学思想的工具”。
【科幻在中国】
为中国科幻敲响第一声锣鼓的是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本世纪初叶,他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从那时算起中国科幻可以说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
五四时期宣扬“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文化思潮,客观上为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普及作出了贡献。新文化运动为科幻在中国的萌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著名的文学名匠都曾翻译或写作科幻小说。
1903年,在日本弘文书院留学的青年鲁迅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体例翻译成中文。鲁迅将这两部小说改编成章回本,并配了诗词,使其完全中国化。鲁迅翻译了很多威尔斯和凡尔纳的经典小说,并在他的杂文中提倡发展科幻小说。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老舍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幻文学仍然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更接近科普小说,大多是向低年龄段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和预构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未来。在主题上比较接近于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风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大陆的科幻文学的发展陷入停滞。
中文科幻杂志《科幻世界》2004年8月号封面文革后,叶永烈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郑文光在大陆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于科幻创作。70年代他重新投入创作,发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成员。代表作有《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中国其他重要的科幻作家还有:刘兴诗、王晓达等人。
倪匡,出生于中国大陆的香港作家,自70年代起创作大量科幻小说,多以卫斯理和原振侠为主人公,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系列作品。他本人也以勤于笔耕著称,曾自称“中国写汉字最多的人”。代表作有《蓝血人》等。倪匡作品深受中文读者欢迎,被翻拍成多部香港电影及电视剧集。
83—84年间,中国科幻文学被贴上“精神污染”的标签,受到严厉惩处的事件,这次“抵制精神污染”的“政治运动”几乎使整个中国科幻事业夭折。运动产生的经济和文化后果则无法估量。再如,主流科幻作家中,郑文光因此一病不起,叶永烈、童恩正、刘兴诗、肖建亨等受到不实污蔑和指控。
1978年在大陆创办的科学文艺杂志成为科幻文学最主要的期刊,编辑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该杂志后改名为《科幻世界》(SFW),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长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推动下,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星河、刘慈欣、王晋康、唐风、姚海军、钱丽芳、罗隆翔、何夕等人。杂志在引介国外优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学知识方面多年来做出了大量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于1991年、2000年在成都和北京承办了世界科幻年会。
中国科幻之父
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1929-2003),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创作了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郑文光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郑文光,1929年生于越南。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1983年因患脑血栓停止创作。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郑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华侨,解放初回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象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这样的经历使郑文光具有超过一般自然科学家,甚至超过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郑文光走上科幻小说创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发现少年对枯燥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因此,他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当时,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于是,就有了郑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篇科幻小说。1954年,郑文光在 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新中国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郑文光也没想到,这篇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郑文光被深深感动了,也被激励着。从此,创作科幻小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欲罢不能。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文光又发表了几个短篇,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为最成熟。该文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采用了当时科幻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悲剧写法,讲的是在共产主义大同世界里,人类开始在火星上建设基地,虽经多般艰苦奋斗,仍然由于当地细菌的侵染而功亏一匮。
但郑文光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50年代,不少人认为写什么科幻小说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还有的指责郑文光没有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是搞“唯心主义”。郑文光的创作进入了艰难时期。直到今天,郑文光还心有余悸的认为,当时的不被理解是他创作中最感苦恼的事。
郑文光的艰难完全是一个拓荒者的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他的作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坚持创作,他还开始了对科幻小说理论上的探讨。这其中,他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过程,他曾试图在作品中尽量多地“放入”科学知识,但最后,他越来越明确认识到,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遵从小说(也即文学创作)的一切规律,它姓“文”不姓“科”,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学内容。所以,郑文光对科幻小说总的看法是“洋为中用、幻为实用”;科幻是“舶来品”,有个民族化的问题;科幻又应该用科学的幻想(而不是神话)结合现实,反映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于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该文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自此以后四十多年,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竟再无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这些问题与不了解科幻艺术的外界舆论反复争辨。其理论探索的停滞颇为可叹。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续。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在这次高潮中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的故事框架。但场面更为宏大,人物更多,刻划上也更出色。当然,作品里的宇航距离也更远。
郑文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从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以来,总共发表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 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篇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过一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史前世界:地球形成以前宇宙是怎么一个世界呢?人类还没出现的地球又是怎么样的呢?郑之光在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胆的创新,把我们带入那浩如烟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说具有特色。
《海豚之神》是郑之光科幻小说的又一代表作。小说描绘了一场人兽奇像的景面。主人公兽石和胡云霸同海豚“阿聪”交上了朋友,借助阿聪,他们得以看到海 底世界的生活,他们更深深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动。看来动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丽(科幻小说)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海姑娘洛丽》,是一种科幻小说,主要构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丽、地球的镜像、孔雀蓝色的蝴蝶等故事。 本书体裁新颖独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巧妙,带你进入一个未知的境地。
《海龟传奇》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三个故事组成。根据儿童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侧重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全书力求情节连贯、流畅,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书中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标注拼音,让孩子在阅读时产生兴趣。
郑文光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协会会员等职务。
原贴:中国科幻的发展史
狂吻金花花
第一时期起源于1902年,而第二时期起源于1979年。
1902年,鲁迅在月界旅行·辩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赏西方的科学技术,希望能向国人广泛传播的态度。由于过分惧怕科学读物的文本在的中国读者中无法获得接受,鲁迅希望科幻小说这种载体,能以糖衣炮弹的方式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达给国民。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我对科幻文艺的看法。这个短文结束了“功利主义”时期,开创了第二时代。第二时代要求科幻小说找到比科学普及更加根本的价值观念,童恩正疑惑地认为,这种新的价值可能是去“普及科学的人生观”。
2016年,在央视节目2015科幻盛典中,科幻作家韩松与生产出液态机器的科学家进行了科幻与科学的一次握手。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老舍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幻文学仍然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更接近科普小说,大多是向低年龄段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和预构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未来。在主题上比较接近于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风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大陆的科幻文学的发展陷入停滞。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中国科幻的发展史
小V爱旅行
首先你得有兴趣,并且你需要不停在这个兴趣上思考。刘慈欣看模样就是一个喜欢个人思考开脑洞,并不是特别喜欢社交的人,甚至于可以说,他写书的时候应该是长期处于“孤单”的状态。这几乎是一个优秀作者的常态。
其次,就是在完善知识储备,不管是技术层面的,还是思想层面的。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耐得住寂寞。刘慈欣89年动笔,99年好像才拿了第一个奖,小破球似乎是2000的作品,最终十几年后,才靠着三体一举成名。这其间种种困难,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现在这个时代,有水平,有知识的人不少,但是有思考,愿意静心打磨作品的人却不是太多,很多人迷进了“快节奏”的漩涡,很难达到像刘慈欣这样的地步。
松花蛋和球球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两院士,1945年毕业于聿怀中学,是我国首批获得工程院院士称号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核潜艇研究和开发,创造了中国核潜艇史上的无数个第一,有“中国核潜艇之父”之称。
黄旭华 (1926.3.12-)
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籍广东省揭阳市,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先后担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获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遥远的古代,人们就渴望能够探寻那变幻莫测的大海的奥秘。那蔚蓝色的一切都是那样令人不可捉摸,从而勾起原始人类不可抑制的探求欲望。于是便有人抱着沉重的石头跃身水中以一饱眼福。可是,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之下,纵使潜泳水平再高的人,只凭人工呼吸最多也只能达20米左右的深度,这对于“滔滔无底”的大海来说,又能达多少分之一呢?人们就是这样怀着一种无比渴望的心情探求着。
黄旭华没想到他的名字会和核潜艇连在一起,八个兄弟姐妹三十年不知道他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这个儿子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三十年,别梦依稀。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
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搞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黄旭华说,“船”和“艇”沾边儿,组织上则看中了他宽阔前额下面潜藏的智慧。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谁能想到中国的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当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潜艇和核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可不要小看这个形状,它对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试验,没有试验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厚钢板加工设备,关键的是中国还没有陆上核电站。1963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1965年,二、六机部党组建议恢复研制工作,中央很快批复同意重新上马。
黄旭华十分清楚,研制核潜艇,美国走了三步,原苏联走了五步。中国怎么搞?照美式苏式,稳妥,但时间拖不起。一步到位,时间短,但风险太大。可是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走别人的老路不可呢?就象战斗中不能走侦察兵走过的老路而要走侦察兵画给你最近的线路那样,黄旭华选择了“太多风险” 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
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却步履艰辛的路。当时,国外资料真假难分,虚实难辨。某外刊资料称:为保证导弹发射落点精度,美国打算在艇上装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以稳定其航行状
态。但这么大的物体中国不能生产,设计组反复论证分析试验数据,表明没它也行。但专家争论激烈,人家比我们先进都用,我们不用,发射时潜艇翻了谁敢负责?打不中目标谁敢负责?黄旭华想: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既然试验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试验——不装,黄旭华拍板定案。后来得知,其实美国压根就没有装,黄旭华总算没上当。
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这些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他说荒岛上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平时,他没时间回家,大地震也顾不上回家。女儿说他是“到家里出差来啦。”妻子说他是“客家人”。是的,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1970年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勤部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无法知道失败原因。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的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包括有关专家都似有疑虑,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黄旭华也明白: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越需要精神集中。他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地n向……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竟放声大哭。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第一人。
原贴:中国科幻之父是谁
仨耳朵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男,原籍广东省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1926年3 月出生于海丰田调镇。初中肄业于聿怀中学(抗日战争时聿怀中学搬迁揭阳五经富)。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战斗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党中央批准聂荣臻元帅关于研制核潜艇的报告,即参与并领导核潜艇研究设计工作,历任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受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工程队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现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719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获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30多年来,在探讨和解决我国核潜艇的问题以及一步跨越美国几代产品进入6O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术决策上,和其他领导一起,共同组织,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从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出发,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了充分发挥核动力运用于潜艇的优越性能,通过大量试验研究,采用适合于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艇型,用围壳舵与尾水平舵相结合又有所侧重的操舵方式,获得水下高、低航速下垂直面的良好运动稳定性和操纵性,特别在水下发射导弹期间,较好地解决导弹对艇运动状态的严格技术要求;在艇体结构方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应用短壳塑性稳定等理论,推导出直径比常规潜艇大一倍的艇体结构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相当部分采用锥壳结构的耐压艇体结构和首端大直径耐压平面舱壁等重大技术难题,于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时间缩短了近两年,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代核潜艇。黄旭华因此补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遥远的古代,人们就渴望能够探寻那变幻莫测的大海的奥秘。那蔚蓝色的一切都是那样令人不可捉摸,从而勾起原始人类不可抑制的探求欲望。于是便有人抱着沉重的石头跃身水中以一饱眼福。可是,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之下,纵使潜泳水平再高的人,只凭人工呼吸最多也只能达20米左右的深度,这对于“滔滔无底”的大海来说,又能达多少分之一呢?人们就是这样怀着一种无比渴望的心情探求着。
黄旭华没想到他的名字会和核潜艇连在一起,八个兄弟姐妹三十年不知道他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这个儿子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三十年,别梦依稀。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母亲从—向。二面对事默默无
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搞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黄旭华说,“船”和“艇”沾边儿,组织上则看中了他宽阔前额下面潜藏的智慧。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谁能想到中国的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当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潜艇和核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可不要小看这个形状,它对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试验,没有试验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厚钢板加工设备,关键的是中国还没有陆上核电站。1963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1965年,二、六机部党组建议恢复研制工作,中央很快批复同意重新上马。
黄旭华十分清楚,研制核潜艇,美国走了三步,原苏联走了五步。中国怎么搞?照美式苏式,稳妥,但时间拖不起。一步到位,时间短,但风险太大。可是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走别人的老路不可呢?就象战斗中不能走侦察兵走过的老路而要走侦察兵画给你最近的线路那样,黄旭华选择了“太多风险” 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
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却步履艰辛的路。当时,国外资料真假难分,虚实难辨。某外刊资料称:为保证导弹发射落点精度,美国打算在艇上装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以稳定其航行状
态。但这么大的物体中国不能生产,设计组反复论证分析试验数据,表明没它也行。但专家争论激烈,人家比我们先进都用,我们不用,发射时潜艇翻了谁敢负责?打不中目标谁敢负责?黄旭华想: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既然试验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试验——不装,黄旭华拍板定案。后来得知,其实美国压根就没有装,黄旭华总算没上当。
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这些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他说荒岛上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平时,他没时间回家,大地震也顾不上回家。女儿说他是“到家里出差来啦。”妻子说他是“客家人”。是的,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1970年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勤部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无法知道失败原因。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的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包括有关专家都似有疑虑,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黄旭华也明白: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越需要精神集中。他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地n向……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竟放声大哭。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第一人。
原贴:中国科幻之父是谁
太阳森林
………………同意3楼的……………………这么说吧,硬科幻,不要出现科学方面的错误;软科幻,语言要求要高,就是语言优美。另外,如果是学生投稿,则要求要低一些,如果采纳,会发表在校园栏目中。这个杂志是全国性大刊,被采纳的几率很低……………………
原贴:科幻世界上的科幻小说风格
叮叮当
作为科幻世界的老读者,我觉得对于稿件的选取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作品好就是。软硬之分倒在其次,你看看这几年的小说还有一些新晋作家的作品,要说真的很硬的,也没有多少。
原贴:科幻世界上的科幻小说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