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说岳是古典的武侠小说!!!!!
结合《白鹿原》分析新历史小说的特点
冷冷颜
原贴:有结合历史的武侠小说吗
flysky679
我是去年高考用的全国卷,对于山东考生来说,这两年从山东卷向全国卷的转变也使得考试难度大大提升,如果同学使用全国卷或是江苏福建等地考卷,那么对于文综特别对于历史,很多同学都是只会背书而不会答题,所以学会思考问题,联系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尤为重要
但是不论如何分析首先你肚子里得存有历史知识,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记不住史实又如何能对其做出深刻的剖析呢?所以给我们发的历史课本永远都不是摆设估计许多地方现在都用的人教版的书……先来看一下
但是我感觉如果可以最好把不同版本的书都看一下,每本书都不是万能的,以一本为主其他为辅,借鉴其他书中比较好的术语事例会更好一些。
记得一段时间我们普文班是一做历史题就错的程度,反而那些刚刚回来的艺术生做的很好,我们老师也说因为他们仅仅会一些老师教的课本上的东西,不会像我们一样想的太多。其实越是全国卷这样的试卷,就越是重视基础的考察,只不过出题方式灵活多变。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清楚题目问的到底是什么了,分析题干非常重要。会有老师告诉我们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其实这样最重要目的是为使我们找清需要回答什么问题,如果人家问原因答意义这种肯定不会得分了。
再者现在题目都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所以所有的答案都必须依据材料所给来总结,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即使在课本上有这一条内容也可以直接不答了,高考阅卷人一般不会看你写的很多,有点则给没点则无,况且写很多也不利于卷面的整洁。
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不断的总结推敲慢慢积累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找一些真题或者较好的模拟题,反复琢磨答案是如何作答的,从中对比获取经验。现在正是二轮复习期间,这一阶段自己静心研究比无头绪的做题要好很多。二轮复习自己的总结非常重要,经过一轮复习基础和二轮复习升华,到最后考试时会给你带来质的飞跃!
马上就要高考,祝愿今年所有的考生都能取得自己满意成绩,拼搏最后两个月,高三时光真的很好很好,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共同进步。给自己留下一个最充实的回忆
原贴:如何分析历史题?
傲视天下
你好,我高中学的就是文综一类且历史很好,关于你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希望给你一些帮助。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大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在答题的时候,先把所有的题目过一遍,不要从第一题就直接开始答,先过一遍答自己很有把握的,自己肯定有印象的,这样呢节省时间。在答材料题的时候,这个就会很考验自己的基础知识扎不扎实,先看问题再去读材料,找中心点,仔细阅读。如果感觉想不起来了,就在过一遍你已经答完的题目,有可能会有信息,不过概率很小。也可以结合和题目年代相近的你会的知识作为参考,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多方便地去考虑,这样就不那么难了。多看些历史书籍,历史小故事,对他感兴趣你会发现轻松的多。这只是我在初中高中时期的一些经验,你可以看一下。谢谢
原贴:如何分析历史题?
christy冬冬
对于历史材料题,对于历史基本史实一定要扎实,其次从材料题中获取有效材料,无论材料有多长,问题有多少,抓住中心问题。审材料抓住材料核心字,词,句,明确方向。当然也要注意审分值,一般题目最后都有,这叫给我们一个提示,间接告诉要答几点,一般来说为了更接近分值,一般回答要点要高于分值。回答时看清方向,(政治?经济?文化?)最后一定记住挖尽题干有效信息,回答时要简洁,干净,抓住重点。作为改卷老师最看到满篇文字,一个重点都没有~
原贴:如何分析历史题?
appleliaojx
学习需要方法,做题需要技巧。做历史题目也是这样。
首先,做题之前要打好基础,那就是储备好知识点。但是,光会知识点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
首先就是了解命题的构成。在题目里找信息,找思路以及答案构成。这一点简单说不太清楚,我最近的写了一系列关于怎么回答历史问答题的文章,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头像,进主页查看。
包括分析题设题的构成,如何根据题目分析答案,查找思路,还有题目的分类,根据题目类型,提供了不同的答题技巧。
学会了读题和答题的技巧,根据方法,多加练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答题流程,就能够写出规范的答案。
这样,距离高分就不远了。
原贴:如何分析历史题?
tanliu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声明,技巧是建立在不断的练习和思考之上,光靠技巧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但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技巧将会是如虎添翼。
虽然是历史题目,但是答题技巧和其他基本一致,作为历史题目,答题技巧如下:
对于大题一、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设问仔细审读,明确题目要求。
目测历史题目大概分为五部分:解题依据,答题要求,限定范围,核心词汇,分值分布。尤其要注意审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般,题目审对了,不会也可以得几分,否则一分都没有。
二、分析材料
熟悉“设问要求”,带着“问题”读材料,是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捷径。由于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不再严格依据教材,试题提供的常是“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所以“材料”常是作答的主要依据。文字型材料一般包含三部分:即引言、正文、出处。所以,答题前必须读懂、读透材料。
三、寻找答案的出处
“根据材料回答”,一定要从材料中“找寻”答案。有时只要把符合题意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摘抄”出来就能得分
将设问、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以便确认用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的相关知识来回答问题,找准解题的方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
四、答题注意三点
段落化,即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五、认真检查
看有没有漏做试题,回答问题的角度是否遗漏。
对于小题,尤其是是非题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最好采用“选基法”,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便可快捷正确作答,少走弯路。
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
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没有办法的办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
原贴:如何分析历史题?
安若
【如何有效地备考历史】
对于历史的备考需要注意的细节有很多,首当其冲当然是细致的复习。如果时间充裕时,可以重温一下课本和做过的习题,缺少时间的话,可以走马观花看一下课本目录以便把握知识结构,此外做一做历年来的真题以便熟悉卷面布局和题型。至于如何去有效地的做题考出高分,最重要的便是把握以下几个步骤:培养做题的良好习惯、掌握摸清考试题型、按模板规范答题。
养成良好做题习惯习惯是最好的规划,做题要有循序渐进的好习惯,比如做一道客观题时,可以先把题目中的时间、人物等关键词重点划出来,时间是做题的第一把钥匙,人物起到了牵引的作用,所以判断选项时要一一对应,避免以前的记忆出错或缺漏,也有利于检查知识点。此外一定要仔细看题目的设问,有些题会故意针对同学们的题海战术形成的固定思维,而变相来考查你,把你引入思维歧途,做题中想不起史实时,如果并非特殊情况的不要拖延,因为纠结往往只是浪费时间,还影响做题节奏和心态。
而对于历史主观题,读题也很重要,采用反向思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先看问题再看材料,看材料的同时带着问题划出重点词语段落,一定要仔细读题,深挖材料信息。大多时候回答主观题并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去思考,考查课本重点知识的,课本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可以据此剖析归纳便可找出答案,考查课外延伸的知识时,一般都可以从材料中发现端倪,发现答案,再在脑海中回忆课本中的相似知识进行提升分析。
掌握摸清考试题型搞清楚出题者的意图,掌握出题类型,才能明确试题要考查什么知识点与应试操作能力。一般一套试题主要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占卷面大部分,其题型千姿百态,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定式思维设计分类,分类时要尽量有概括性与普遍性,比如先按所考查的能力可分为归纳类、推断类、识记类、剖析类、感悟类、时间类、意义类、因果类、概念类、组合类等十大类型。
每次动笔做题时,先将试题划归到相应的类别,就能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例如在做某道题时,记不太清史实细节,假如你判断出它要考查的是对一类事件的意义分析,你就不会先去纠结选项中的时间数据,而是要重点注意选项中对事件意义的描述语言。而假如你碰到的那道题中插入了很多疑惑难懂的文字材料,你能明显感觉出应该从哪个方向去思考,哪个选项明显与出题方向无关,就不至于盲目地做出选择了。
主观题的分类方法与客观题相似,主观题一般主要表现为大题,主观题涉及到选择什么模板进行答题,所以拿到一套题不能埋头就开始做,想到什么写什么,从而被题目的表面文字牵着走,不知不觉就掉进陷阱或是找不着答题方向,由此我们就要先明确出题者的意图,回想在心中的答题模式,之后才能准确下笔。
按照模板规范答题这一方式主要是针对主观题来说的,有的同学不喜欢固定模式,觉得这会禁锢住自己思维,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从千奇百怪的题海中总结出的一些模板,与虚无缥缈的凭感觉答题相比,前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够获得高分的技巧,而高考中考查的正是这种能力。从考试策略的角度看,答题模板可以弥补其他能力的欠缺。
记不清有关史实、找不准答题的方向是很多人都可能遇到的瓶颈,其实适当地运用答题模板,不仅有利于抓住试卷的得分点,还能给阅卷老师留下非常规范、专业、用心的感觉,于是高分自然而然就会钟情于你了。
结语:任由多么好的方法,多么经典的模式,不坚持去实践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要抓住命根就得知晓有效的答题技巧,最后大家记住一句话:试题千变万化,却不离其宗,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王道。原贴:如何分析历史题?
sweatdreaming
原贴:历史成绩分析报告
flytosunny
原贴:初一历史 试卷分析
candicefan
历史分析法是具体分析方法的一种,即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分析事物要把它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联系和比较,才能弄清其实质,揭示其发展趋势。有些矛盾或问题的出现,总是有它的历史根源,在分析和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
原贴:历史分析法的特点?
微笑的cotton
原贴:初一历史 试卷分析
伊豆
一、宋词的特点:既有以苏试等为代表的豪放派,也有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
以词为体裁的文学形式,发展的顶峰
二、宋词繁荣的原因:
1、社会相对稳定,虽然有冤案,但政治相对开明
2、经济在当时相对繁荣,出现了商品经济,人员交往相对自由
3、虽然有科举制,但对统治者相对开明,对人的思想钳制比较少
RaChinng
新历史小说吸收和继承了前代和同代文学创新的积极成果,同时又注入先进的西方现代思潮,使新历史小说自觉走出了历史小说的时代局限,摈弃了一般现实主义文学的庸俗,秉承新历史主义,注重对历史的解构,对社会、意义的消解,昭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的形成。新历史小说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意识的存在形态在历史转折时期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反思,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民族生活和民族生存景观。
一个人的狂欢
魏晋南北朝,魏国消灭蜀国和吴国结束三国鼎力的局面后,魏晋南北朝开始,之后司马家灭曹建立晋朝,经过三十多年的短暂统一之后,再次分裂。五胡乱华,北朝先后成立了十六个少数名族政权,南朝则经历宋齐梁陈四朝。之后,北周外戚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魏晋南北朝结束。主要特点是少数名族的进攻繁多,中原政权旁落。少数民族纷纷内迁,民族大融合。思想特点,南北朝政权思想对立,相互冲突。文学成就较高,比如建安七子等人出现,诗歌大为流行。
行色
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宋朝的文学作品在北宋初期禀承了晚唐风格,用词浮艳,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随著王禹偁关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学,文学作家开始注重儒家说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欧阳修带起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文人才以平实的语言来创作,加上内容多反映生活时弊,雅俗共赏,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宋词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收词人千家以上,词作二万首。最近还陆续有所增补(如孔凡礼先生《全宋词补辑》等)。虽因词在开始时还未被承认为“正统”文学,亡佚很多,但目前搜集的成果就足以反映出宋词的繁荣兴盛和丰富多彩了。
前人论词,有“婉约”、“豪放”之说,历来聚讼纷纭。此说首见于明张綖所作诗馀图谱。其凡例后有按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张綖关于婉约、豪放的界说,是从艺术风格着眼的,但又把它们看作词的两“体”,后人又引申为两“派”(如王士祯)。这就与宋词实际风格的多样性发生矛盾:宋词显然不止这两种风格,即以豪放派创始人苏轼的作品而言,真正豪放者也不过二三十首,争论即由此产生。其实,在许多词学家的具体评论中,豪放、婉约两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也不是对艺术风格的单纯分类,更不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逐一鉴定,而是指宋词在内容题材、手法风格特别是体制声律方面的两大基本倾向,对传统词风或维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认识这种倾向和趋势对于宋词的深入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大致说来,苏辛豪放词派即革新词派,与传统婉约词派的不同在于:在内容题材上,婉约派坚守词为“艳科”、“诗壮词媚”的樊篱,抒情则男欢女爱,伤春伤别,状物则风花雪月,绮罗香泽,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苏轼手中,诸凡记游、怀古、赠答、送别,皆能入词,几乎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概)的境地;南宋辛派词人,更把表现爱国精神作为词的主旨,标志着宋词的最高思想成就。在手法风格上,前者长于比兴,以清切婉丽为当行本色,后者善于直抒胸臆,以豪健奔放为主要特色。在体制声律上,前者强调合乐,如李清照《词论》要求词“协音律”、“可歌”,并批评苏轼“往往不协音律”,后者却重文不重声,不肯迁就声律而妨碍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所谓“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这是宋词中实际存在的两大倾向和趋势。应该指出,北宋以来不少词评家把豪放、婉约说成“正格”、“别格”的观点,是错误的。署名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并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四库总目提要卷198也说,词应“以清切婉丽为宗”,苏辛一派词“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他们虽然承认苏辛词“工”,但又囿于传统成见,把它视为“非本色”、“别格”,对苏辛词派的革新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但解放以来有的论者又把两派说成“主流”、“逆流”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一般被认为婉约派的作家,情况复杂,但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思想艺术成就,逆流说导致全盘否定,显然不符实际;豪放派作家不仅仍有一些婉约之作,而其豪放词往往吸收、融化婉约词的艺术手法,仍然保持词区别于诗的特性,并不被诗同化。我们为“大江东去”这种俯仰古今的巨大感慨所感动,也能体味“扬柳岸,晓风残月”的侧悱缠绵的羁旅者的心情;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岳飞《满江红》、张孝祥六州歌头、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乃至辛弃疾的许多佳篇,固然大声镗鞳(tangta,鼓鞞声),悲歌慷慨,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但周邦彦兰陵王·柳、史达祖双双燕、吴文英莺啼序、王沂孙齐天乐·蝉等体物精细的工笔之作中,也包蕴着回肠荡气的情操。春兰秋菊,各尽其妙,都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在充分估计豪放词派革新意义的前提下,应该把两派统一起来。宋词是中国词史上的顶峰,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宋词实际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使它取得了与“唐诗”、“元曲”等并称的光荣。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cannoe大刚
1.宋词的特点:词的形式自由灵活,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现实,在艺术风格上,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
2.(1)商业发展,城市繁荣为词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扩大,能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文人地位提高,创作热情高涨;
(4)印刷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文化也空前繁荣;
dclean
中国民间传说简介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编辑本段中国民间传说的界定学界对于传说的界定大致有两种看法: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民间传说又俗称“口碑”,是一切以口头方式讲述生活中各种各样事件的散文叙事作品的统称。与广义传说概念的宽泛性不同,狭义的民间传说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性散文体叙事。 根据目前我国传说学理论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将这一界定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传说种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作者,田茂泉编辑本段特征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许多传说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达到历史的因素和历史的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使它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编辑本段传说与神话的关系传说与神话的联系第一,民间传说与神话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是交融在一起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传说与神话的界限十分模糊。 第二,就体裁特征和传播方式而言,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第三,传说和神话都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传说的人物和情节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而许多传说效果是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传说与神话的区别第一,传说与神话的主人公身份和属性不同。传说中的主人公,很多是基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真人,其故事比神话更接近现实生活,故事中存在的超现实因素的内容是有限度的,不会占据主导地位。而神话的主人公是超人和超自然力量的神,其故事是以神格为中心的,即是各种动植物人格化和各种社会生活力量神格化的结果。 第二,传说和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想象和创作的思维机制不同。传说是以自觉或比较自觉的思维方式,讲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具体人物或事件,有时代和地点的约束性。而神话则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类史前时代的人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具有全人类、全部族性。 第三,传说和神话的功能不同。传说所描述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及各种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而神话的产生于原始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它是祭祀人员在特定场合和时间里宣讲的,在远古时代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发挥类似于法律那样切实有效的作用,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编辑本段分类目前,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界比较通用的传说分类方法是,按照传说讲述内容的性质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学者近年来关于传说分类研究的整体思路和宏观构想。因此,我们将沿用这种分类方法,把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三个类别。 1 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是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等的传说。在中国民间传说里,人物传说的十分发达、成熟。根据传说种人物身份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六种类型: ⑴ 神仙传说 相对于神话而言,神仙传说也被称为“仙话”,是人物传说种特殊的组成部分。这类传说与宗教,特别是跟中国民间影响较大的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产生的历史比较久远、流传也相当广泛,传说的人物有超乎凡人的神通,大多是虚构的,但也有少量的真实人物。如,当代作家田茂泉搜集整理的棋山柯烂的传说。 ⑵ 文人传说 主要讲述历代杰出文人包括诗人、作家、书法家、作家、哲学家的生活轶事。这类传说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渲染他们在事业上的精深造诣,或讲述他们成才的艰辛刻苦,用来激励后人用功。雪蓑的其人其事【作者,田茂泉】 ⑶ 巧匠名医传说 传说的内容多是渲染巧匠名医技巧高超、品格高尚,且惩恶扶弱。这类传说最发达的是鲁班传说。名医传说中最常见的主人公有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 ⑷ 帝王将相传说 帝王将相传说又可分为帝王传说和将相传说。 ① 帝王传说讲述帝王的神奇出生、宫廷轶事,或者讲述帝王如何残暴、贪婪、好色等的故事,如关于三皇五帝、秦始皇、汉武帝等的传说。 ② 将相传说又可分为名将传说、清官(贤相)传说和奸臣传说。 A名将传说讲述百姓理想中英雄式的著名将军的作战故事。 B清官传说讲述贤明、勤勉、嫉恶如仇、不畏强权、主持正义或幽默风趣的大臣、官员的事迹。 C奸臣传说揭露的是封建传统社会统治阶层中的一批腐朽官员。 ⑸ 起义英雄传说 起义英雄传说,是反映官逼民反的历史事实,歌颂造反起义的英雄好汉的传说。民间传说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一般不为统治者和正史观点左右,往往不管起义者最后能否成功,大多会把他们当作正面人物和英雄来传颂。——这可能是因为起义者往往都出自下层民众,代表了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⑹ 政治历史人物传说 指近代以来的政治家、革命家的传说,也包括政坛上的反面人物的传说。 2历史事件传说 历史事件传说,也称为史事传说,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这类传说往往与人物传说有所交叉,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史事传说重在记事,而人物传说重在记人。史事传说在描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刻画历史人物,但这些人物多是普通的百姓,并且在传说种反映的是集体性的群众英雄;而人物传说种的历史人物往往是著名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历史事件传说: ⑴ 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 这类传说中比较知名的有岳飞抗金传说、杨家将抗击契丹传说、郑成功和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传说、义和团传说、捻军传说等。 ⑵ 农民起义的传说 传说用生动离奇的故事叙述起义的作战过程,赞颂起义英雄。 ⑶ 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这是新的史事传说,技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的历史事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的传奇故事。 3地方风物传说 ⑴ 山川名胜传说,如作家,田茂泉的棋山传说 山川名胜传说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传说。 ⑵ 物产传说 物产传说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土特产品的产生、特征和名称由来的传说。 ⑶ 动植物传说 动植物传说是解释动植物的名称、习性或特征的由来的传说。 ⑷ 习俗传说 习俗传说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性传说。习俗传说的种类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三种:节日习俗传说、婚丧习俗传说、游艺习俗传说。 ①.节日习俗传说 节日习俗传说是解释中国各民族的节日习俗的由来的传说。 ②.婚丧习俗传说 婚丧习俗传说,就是关于婚姻和丧葬习俗的传说。 ③.游艺习俗传说 游艺习俗传说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娱乐游艺活动的形成原因的传说。编辑本段题材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其内容大致可以分3类: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和遭遇,也表达了人民的评价和愿望。例如叙述屈原作《离骚》,大声吟哦,感动众山鬼呜咽痛哭。传说人物还包括有帝王将相、农民的领袖、文化创造中的名人、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此外还有姓名不见于史籍的人物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歌仙刘三姐的传说等。②史事传说。这类传说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如梁山泊传说、杨家将传说、义和团传说、贵州苗族张秀眉起义传说、红军长征传说、八路军抗日传说等。藏族传说藏王的求婚使者叙述唐代汉藏通婚,文成公主出嫁藏王松赞干布的经过。③地方风物传说。这类传说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表现了人们热爱乡土的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有关西湖保俶塔、初阳台、来凤亭的传说,台湾高山族日月潭的传说,蒙古族马头琴的传说,傣族泼水节的传说,都是在传说中说明其来历。一些神怪灵异的传说,如关于八仙的传说、灶王爷的传说等,则更是人民信仰的产物。 意义 民间传说有他一定的依据,尽管听起来神乎其神,但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编辑本段民间传说的地区性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提炼加工,民间传说往往具有传奇的特色,故事情节既与人间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偶然、巧合、夸张、超人间的情节来引起故事的发展,从而使真实情景和奇情异事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民间传说的创作特色,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以下12种:编辑本段①大禹传说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 大禹治水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编辑本段②愚公移山传说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编辑本段③鲁班传说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编辑本段④孟姜女传说古代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流传至今2000余年,几经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孟姜女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 北齐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变为反筑城徭役主题的新形态。从此,杞梁由为齐国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明清以后的故事将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复杂。 1928年,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该文集是研究孟姜女传说的专集。对这一传说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迄今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研究都产生过不小影响。编辑本段⑤牛郎织女传说牛郎和织女是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汉魏间,民间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则是天帝之女。织女与牛郎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后王母将其捉回,在两人之间划成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 牛郎织女传说,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它的源头,从诗经·小雅·大东中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关于它的歌咏。这个故事在民间口头上还生出许多变异的说法,有的与两兄弟型故事结合,把牛郎说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与羽毛衣型故事结合,把织女说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诉牛郎藏匿织女衣服而成亲,最后织女找到衣服飞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会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艺术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情节,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后世文人运用这个传说题材写成了《天河配》等戏曲,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它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被称为中国著名四大传说。编辑本段⑥白蛇传说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 州西湖遇雨,许仙以伞相借,二人相识并定下姻缘。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显形,吓死许仙。白娘子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 但法海又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始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 白蛇传说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通俗小说,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也表现了同一倾向,其中法海成为恶势力的代表。白蛇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说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白蛇传》1992(20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文等俗文学的影响。编辑本段⑦梁祝传说中国著名民间传说。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其基本情节是: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 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列举的几个女扮男装的传说中也有梁祝故事。传说除话本讲述外,还被编为戏曲。经过话本、戏曲再创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义。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洁自由的爱情。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开始,到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发展。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强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爱。编辑本段⑧刘三姐传说中国壮族的民间传说。相传桂西宜山地区下枧河中枧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刘姓女子,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喜唱山歌。远近青年与之对歌,无能胜者。青年李示田 ,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财主莫怀仁,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雇人与三姐对歌,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一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怀仁怀恨在心。最后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与李示田对歌,连唱3天3夜,飘然逸去。后又在桂林七星岩对歌,连唱7天7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 刘三姐传说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愿望和创作才能。它对中国南方各民族社会风俗史和民间文艺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编辑本段⑨地方风物传说指关于某一地区山川、风物等的解释性传说。基本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它经常把风物介绍、故事、说明解释3种成分结合在一起。 中国的名山大川、有名建筑、地方特产和风俗等等都有生动的传说故事予以解说。地方风物传说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特定风物、山川、建筑、特产、民俗等的知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十分广泛。它表现人民征服自然、改变山河面貌的艰苦斗争,表现过去人民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反抗。人民群众在地方传说中借风物抒发自己的悲欢,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贞的爱情。 地方风物传说中有大量作品是运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变化的手法而创作的。它还以叙述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引人入胜。地方风物传说地方性十分明显,很多传说仅仅为某一地方所特有,但有些故事却广泛流传。 地方风物传说有许多作品是把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时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拟人化,或把一般民间故事落实到特定的地方风物上,形成多姿多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传说的一个品种。编辑本段⑩ 反帝传说指中国近代反对列强侵略的传说。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多次进行反侵略战争。这期间,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多以反对列强侵略为主题的传说故事,统称反帝传说。 反帝传说可分两类:第一类直接取材于历次反侵略战争。如义和团的志气永不灭、杨司令智取通化等。第二类不直接反映某次具体的战争,而广泛地揭露侵略者的掠夺活动。大多以外国侵略者盗宝为中心事件,如《金凤凰》、盗不走的宝船等。 反帝传说主要歌颂抗敌英雄,包括知名历史人物和普通群众的勇敢和机智,有的故事虽然讲到某种实物、山水,或从某次战争取材,甚至讲某个真实人物的战斗故事,但故事情节并非全是史实,第二类故事想象的成分更大。此类传说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抗击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编辑本段民间传说相关邮票2001-26(T) 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白蛇传)5.20元 (21)2001 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 5.20 2002-23(T) 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天仙配)4.00元 (23)2002 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 8.00 2003-20(T) 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5.20元 (24)2003 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8.00 2004-14(T) 民间传说—柳毅传书4.40 元 (27)2004 民间传说—柳毅传书 6.00 2010-20(T)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天河配)4.80元编辑本段农民起义传说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运动。其中一些规模较大的运动在群众中留下深远影响。又经过人们不断地回忆和讲述,逐渐演化为传说。此类传说在其形成的初期阶段,往往依附于真人真事。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众多口述者不断的艺术加工,这些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日渐游离开真人真事的原型而带上浓厚的传奇色彩,成为虚构或基本上是虚构的口头艺术创作。 农民起义传说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以历史事件为主,着重反映斗争的兴起与壮大过程;或以人物为主,着重讲述起义领袖或造反人物的英雄形象与性格;或以某一战役为主,着重描写起义军的机智、神勇与顽强不屈的战斗事迹;或突出一事一物,着重反映起义部队与群众间的军民关系;或反映广大群众对起义军的怀念之情。 作为群众口头艺术创作,农民起义传说并不具有严格的科学史料性。它是劳动人民用以反映自身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文学手段。通过同时代的众多口述者的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它们往往能够对起义运动及其领袖人物作出较公正的评价,并从不同生活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实质以及人民的苦难与期望等。 ?编辑本段红军传说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关于红军的传说。它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口头创作。广泛流传于湘、粤、桂、鄂、川、陕、甘、宁及晋、冀、鲁、豫等老革命根据地。它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壮阔的武装革命斗争为背景,表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和斗争生活,热情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传说,集中表现了红军的革命纪律、优良作风和新的军民关系,反映了红军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内容可分两类:一类表现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认识过程,寓蕴着人民的无限深情。如奇怪的院子等。另一类借助传说的想象手法,表现出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思念和对于革命的必胜信心。如红星水壶、红军帽等。红军传说具有明确的革命意识和浓厚的革命气氛,其基本主题,除歌颂红军外,还歌颂革命领袖和群众斗争。红军传说常常借助传统故事的表现手法,赋予红军的遗赠物以神奇的力量。创作者用这样的艺术想象,表现出人民群众和革命力量终归要战胜反革命力量的坚定信念,使革命的思想感情与传说故事的特有手法融而为一,呈现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由于红军传说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军队的深厚感情,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有流传,并发生很大影响。
biad1984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原贴:历史散文的特点
石头花被注册了
宋词的特点和繁荣的原因,不能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相当繁荣的时期,由此带动了文化繁荣和创新,政治上也形成了一个腐败的温床。唐诗是宋词产生的重要基础。对于唐诗在文字叙述、意境再现等方面继承了许多优点,但在唐诗的格律上,宋词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已形成了宋词的独特格律。这种格律的模式,在表达准确的内涵和意境的同时,要求创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有更多的功底,以满足宋词在唱诵时平仄韵律。这种在艺术上的要求进行严格的模式化控制,绝不是战火纷飞或饥肠辘辘的环境下造就出来的。经济的繁荣、民生的稳定,孵化出一大批文人雅士,是宋词形成和繁荣的根本基础。
梦里蓝天
魏晋南北朝,魏国消灭蜀国和吴国结束三国鼎力的局面后,魏晋南北朝开始,之后司马家灭曹建立晋朝,经过三十多年的短暂统一之后,再次分裂。五胡乱华,北朝先后成立了十六个少数名族政权,南朝则经历宋齐梁陈四朝。之后,北周外戚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魏晋南北朝结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思想上,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文学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上界定的起止点是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文化方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导致文化上的繁荣;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大环境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富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积蓄了力量和智慧。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最具风采的时代——这是因为门阀制度使得文章做得好坏与能否做官没有了关系,文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人身依附降到了史上最低水平,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功利性,不仅是自觉发展而且是自主发展,文人也因之有了自主的个性;因此文学本身在这一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学门类更加丰富,文学风格更为多样,文学流派异彩纷呈,文艺理论蓬勃发展。
从文体方面看,这一时期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五言诗更加纯熟,七言诗逐渐繁荣,由于音韵学的发展,出现了“永明体”诗歌以及新体诗,中国古典格律诗的框架至此基本完成。文艺理论、骈文和小说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散文则被认为进入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中衰期”,没有太大的发展。
按年代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始于“建安文学”,“三曹”父子为文坛领袖,“七子”、蔡琰也是重要的作家,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文章清峻通脱,有“风骨”之誉。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阮籍、嵇康为代表人物,正始文学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精神,又杂糅以玄远脱俗的老庄哲学,自有“魏之遗直”之气。
到了西晋时期,文人纷出,尤其太康、元康年间,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并称于世,但此时作家多注重形式华美,失掉了建安以来的“风骨”传统,只有左思以“风力”为一时之杰。到西晋末年,玄言诗开始兴起,东晋一代蔚为大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幸尚有陶潜诗,蕴幽深意境于冲淡平和之中,朴素自然,淳厚有味,开“田园诗”之先声。
及至南朝,文学更加繁荣,文人诗中,谢灵运以山水诗扭转玄言诗的单调局面,鲍照的乐府诗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周颙发现四声,沈约提出“八病”,“永明体”新诗形成,谢朓是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梁陈时期也出现了轻靡空虚的“宫体诗”,代表作家是萧纲兄弟,可以说,这是文学的社会作用被忽视所必然产生的产物。乐府民歌有西曲、吴歌、神弦曲之分,以西洲曲为代表。这一时期骈文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鲍照、江淹、孔稚圭等优秀的骈文作家;南朝还出现了“志怪”和“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和《诗品》,在文学整理方面,也有《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可说是各方面全面发展;只有散文,除了范晔的《后汉书》之外乏善可陈。同期的北朝,文人诗普遍不好,只有庾信由南入北之后,才改变了北朝文人诗的荒凉局面,但北朝民歌清新刚健,质朴豪放,放出超越文人诗的异彩,“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的代表。北朝出现了两部优秀的地理著作和一部哲理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以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散文保留了一隅之地。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有以下特点:
一,由于这一时代战乱频繁,多灾多难,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是悲剧的、幻灭的、怀疑的,人们抱有强烈的对痛苦之生的怀疑和对死亡的恐惧,反映到文学上就是强烈的恋生意识和叛逆精神。无论是文人诗文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缘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或是民歌里的“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都是对死亡的恐惧与思索;无论是田园诗还是山水诗,甚或“伤于轻靡”的宫体诗,都反映出这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情绪,而志人小说中那种种“名士风流”,更是“片言惊天下”的社会价值观的反映;鲍敬言的“无君论”、嵇康的“非汤武薄周孔”、范缜的“神灭论”则进一步反映了文人的怀疑与叛逆精神——既然生和死是可以怀疑的,那么一切生的事物和纲常理论都是可以怀疑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归根结底是对生的怀疑和对死的恐惧,中国文人正因为这种乱世之中的独立思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人格。
二,这一时代是个开放型的时代,各种思潮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文艺理论的自觉发展,文学也随之产生了新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与道家进行了第一次融合,产生了玄学,大大影响了文学发展。这时期比较有名的思想上的论争还有“有无之争”与“言意之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上层文学”、“精英文学”的面貌。由于门阀制度,士族阶层垄断着文化教育,只有少数的庶族地主能够接受教育,更遑论平民百姓。因此,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就是一种“精英文学”,虽然南北朝时期民歌兴盛,但是,从南朝民歌经过文人删定之后留下的大多是情歌这一点来看,这近四百年间,“话语权”掌握在那些“精英”手里。文学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后世也罕见)的上层性和家传性——身为统治者的“三曹”父子比较著名,同样身为统治者的“三萧”兄弟又何尝不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三张”是兄弟,“二陆”也是兄弟,“两潘”是叔侄,阮瑀、阮籍、阮咸父子叔侄分列“七子”、“七贤”……这一时期的“精英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文学只在这个上层的圈子里风靡,一旦这个圈子崩溃,必然导致文学的短期衰微——北朝时期没有好的文人诗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总之,这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悲惨时代,这又是一个文学大踏步发展的伟大时代。从“建安风骨”到“左思风力”,从“魏晋风度”到“南朝风流”,一个“风”字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如果我们把“风”理解为“风雅颂”的风,“风”也就可以理解为是诗,那么,所谓“风度”,其实就是“像诗一样的态度”——这确实是一个诗一样的时代,只不过这诗是一曲充满了“变徵之音”的慷慨悲歌。
步步为行
宋特点:自由和灵活性,用文字的形式,句子长短不齐,容易抒发感情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风格,优雅和大胆的共存,新鲜的与金盏韩国竞争。
2。 (1)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的物质基础
(2)扩大公共部门的长期繁荣,并可以唱的话,以适应市井生活的需求;
( 3)宋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崇文抑武的文人进步,创新的积极性;
(4)印刷业和教育,文化空前的繁荣发展;
班若诺
在决定回答你的问题之前,请先告知你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我首先想说的是,这个题目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很多年前的研究生考试题目,这样的题目现在早就不会再考了,做相关研究的老师也退休了,所以,如果你是想考研的话,请在别处下功夫,别在这种没用的题目上耗费精力了!
kaiser
童话故事最初是传统口述民间故事的一部分,通常会被讲述的具戏剧性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相传。因此,童话的历史难以考证。尤其是早期不识字的说书人所说的故事,通常都没有任何书面记录可供后世参考。
最早有以文字形式流传的童话故事是在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自此之后童话故事开始在写作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诸如公元100至200年间阿普列乌斯(Apuleius)所著《金驴记》(The Golden Ass)出现的爱神与美女(Cupid and Psyche);
或是公元200至300年间印度的《五卷书》,但由故事本身无法得知这些故事是不是反应当时当地社会所流传的民间故事。许多证据显示许多之后童话故事集里的故事都是根据民间故事重新编写而成的。
这些故事合集通常根据更古老的民间故事而来,像是《一千零一夜》、《吸血鬼的故事》(Vikram and the Vampire)及彼勒与大龙(Bel and the Dragon)。除了这些合集之外,中国的道家哲学家,像是列子与庄子,也都将一些童话故事以他们的表现方式出现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
而在较广泛的定义中,《伊索寓言》(公元前六世纪)是西方世界第一本著名的童话集。
定义
尽管童话是民间故事这一较大类别中的一个独特类型,但将作品标记为童话的定义却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这个词本身来自于达奥诺伊夫人的Conte de fées的翻译,该作品于 1697 年首次在她的收藏中使用。
常见的说法将童话与野兽寓言和其他民间故事混为一谈,学者们对仙女和/或类似的神话生物(例如,精灵、地精、巨魔、巨人、巨大的怪物或美人鱼)的存在应该被视为一个区别。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在他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批评“童话故事”和“动物故事”之间的共同区别,理由是许多故事既包含幻想元素又包含动物。
尽管如此,为了选择作品进行分析,普罗普使用了所有归类为民间传说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在一个做出这种区分的编目系统中——来获得一套清晰的故事。
他自己的分析通过情节元素确定了童话故事,但这本身就受到了批评,因为这种分析不容易适用于不涉及任务的故事,而且,同样的情节元素也出现在非-童话作品。
蓝天下的旭日
自上世纪90年代《白鹿原》出版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成果丰富。笔者在阅读文本时,发现作者在用史诗化笔法描写关中原上家族兴衰的背后,隐藏着对现代革命历史的巧妙叙事。在描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时,作者采取的叙事方式独具一格,力求建构一种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大众化、个人化革命话语,这种历史叙事方式与当代文学的经典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构成对现代革命历史叙事的超越,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白鹿原》的文本以最直接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切入历史时空语境中去,文本具有浓厚的关中地域文化色彩,主要情节来源于具体的史实,人物形象有丰富的原型支撑,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挑战不是讲什么故事,而是怎么讲故事,文本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将现代革命历史画卷以隐性文本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白鹿原》与当代经典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相比,采用“后设叙述”的方式展现农村社会图景,以家族和革命多条线索铺开错综复杂的社会时空结构,以“见证者”的叙述角度诉说生命的意义。通过将其与当代红色经典小说对现代革命及其历史的表述加以比较阐释,《白鹿原》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再次,《白鹿原》刻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在结构传统历史观的同时,企图建构一种生活化、个人化的革命历史话语,以平视的姿态走进历史人物的生命现场,塑造出革命风潮涤荡下的鲜活人生,以客观化的史学追求努力还原和建构现代革命历史。
最后,《白鹿原》采用回溯式的叙事模式,以“全景视角”展现共时多元的历史氛围,以“二次修正”的文本对接方法,游走于历史文本中间,放弃对文本枝蔓的人为删剪,去那面展现复杂的人性和漫长的社会变迁,构成对当代文学现代革命历史叙事经典的超越。
陈忠实用他的笔,发掘了一段历史,再现了一段家族兴衰,建构了一面反观现代革命历史的镜子,超越了当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革命叙事话语体系,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部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155201508
《白鹿原》是小说作品,严格来说不算历史著作。但《白鹿原》主要反应了关中地区的历史变迁,在时代交替的特殊时期关中平原的人文特点、民众的思想变化和矛盾冲突、社会的变革等都走着深深的地域历史特点,所以也算是展示了一个时期关中平原,尤其是乡村的历史风貌。
原贴:《白鹿原》是历史著作吗?
DIO
个人看法,白鹿原是小说,那一部文学作品。既然是文学作品,肯定就不会是完全真实的。即使所有的故事都是真的,但是要让作品精彩好看,作家在写的时候必然会添加很多修辞手法,同时为了故事丰富、圆满,也会添加一些情节和桥段。
白鹿原有没有作者的自序我忘记了,但是建议你看一些王朔为自己《看上去很美》写的序,多少你能了解一些作家在写自己一些往事的时候心态和体会。
镜雪璇霜
《白鹿原》是我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成名作。其历史背景宏大,社会动荡,激流云涌,是产生好的文学作品的沃土。
一,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渭河平原50年变迁史,是以清末到民国这一段历史为题材,以关中地区为背景,以浓厚的关中风情为底色,融合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个历史时期,古老的土地,崭新的事件,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朱先生的坚守,白嘉轩的勤劳,鹿子霖的好胜,白孝文的波折,白灵的矢志革命,黑娃的被迫为匪,鹿兆鹏的追求理想,鹿兆海的舍生取义,都鲜明的演绎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宿命。
二,小说以白嘉轩为核心,以白鹿两家矛盾纠葛展开情节,以宗法制度,伦理道德与近代新观念,新思想的激烈冲突为行板,讲述了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之间的分合故事。开篇设疑,娓娓道来,渐入佳境,引人入胜。是近现代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作品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殊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受反思文学影响,作品力图摆脱文革语体和革命语言,更多的融入了历史上儒家思想,宗法制度,耕读传家和图腾崇拜的内容。使作品在历史维度上富有了张力,故事性上就越发显得引人。
四,2016 年 4 月 29 日,作家陈忠实永远地离开了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也是陈忠实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正如他所期待的——成为了“可以垫在棺材里的书”。古人说的盖棺定论,陈先生以一生作了完美的诠释。
五,古人云,人生三立,立言,立德,立行。德鲜行少,立言必矣。著作等身,令人佩服,而著少而精,更难能可贵。文人的追求里,无非如此吧。
YAO叮叮
以陕西关中平原白鹿村中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为切入点,背衬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等历史,描绘出渭河平原50年变迁、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雄奇史诗画卷。
溏心风暴家好月圆
白鹿原故事描写的年代:清末到新中国建国初期。
《白鹿原》是一部史诗型的大作,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作品描写的年代是从清末到解放战争,把中国“千年之未有之变局”最波澜壮阔的时代,都写了进去。
Cpt.David
最近刚好又看了一遍《白鹿原》,颇有感触,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想说几句。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作品,描写的是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发生于陕西渭河平原的农村生活史诗,时间跨度长达50年有余。是一部有关中国农村的斑斓多彩,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白鹿原》主要描写的地域环境是白鹿村、滋水县和西安城,当然主要笔墨是前面部分是在白鹿村,后面国共交恶到解放,则有较多篇幅写滋水县,西安城不过是一个背景。
《白鹿原》主要围绕鹿子霖和白嘉轩两家人展开,从他们父辈开始的明争暗斗,在他们身上也有所表现,但最后随着老去,一切恩怨都随岁月飘散。他们儿子辈的分歧,则源于信仰的不同,最后随着解放,也都尘埃落定。
《白鹿原》的主要人物当然是白嘉轩和鹿子霖,以及他们的家人,但是作为陪衬,有其他一些人物,对于故事的推动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几个人分别是田小娥、朱先生。
田小娥即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也是勇敢追求幸福的先驱者,但终究在大时代的浪潮中被湮灭,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从她身上也可以看到那种抗争与坚持。
朱先生作为一位文人雅士,似乎与农村生活格格不入,但他一直生活在农村,并在国家有难时能挺身而出,身上也有着知识分子的那一种风骨,是那个时代正直文人的杰出代表。
《白鹿原》语言朴实,但是对人物刻画非常突出,可以作为小说来读,甚至可以当做历史来读,确实是大师力作啊。
lsp421
首先来答题:
《白鹿原》描写的是清末民初发生在关中平原“白鹿村”中白鹿两家的情感纠葛,辽阔的关中沃野,纯朴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物刻画,复杂的人际关系,光明的理想追求,共同交织出一副波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可谓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上乘之作。
其次,创作《白鹿原》的初衷:
一次酒后,陈忠实在和朋友聊天时说:“我要创作一本死了以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垫头作枕的书。”
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去世,告别仪式上,他的颈下枕着的是《白鹿原》。
可以说,陈老先生的目的达到了!
第三,再来点个赞:
《白鹿原》可谓是凝结了陈忠实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的收官之作。他熟悉关中平原的一草一木、一橼一瓦、一丝一饭、一语一声,他有着阅尽人间百态的本领,更有娴熟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路遥完成了史诗巨著《平凡的世界》之后,他便有了自己的不是冲动的冲动。独辟蹊径,选择了在中国近代史中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时期,关中风情,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古老的土地,为读者奉献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
第四,说些题外话:
1986年,44岁的陈忠实把自己一个人关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的老家旧屋里,开始写作《白鹿原》,历时6年终于完稿。交稿时,妻子问:
“要是发不了咋办?”
“我就去养鸡。”
1997年,小说《白鹿原》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2019年9月23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据传闻,自从《白鹿原》电视剧一鸣惊人后,“白鹿原”影视城便迅速升温,许多游人慕名而去,但反响平平,原因嘛,我不说你也能猜出几分!
星月相随
白鹿原写的历史跨度很大,从清末一直到新中国前期。
作为深受反思文学影响的一代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将千年之内最波澜壮阔的时代囊括在内,才完成了这样的史诗巨著。
lianyoucao
《白鹿原》写的应当是从清末到解放这一段历史的事,因为白嘉轩三女儿白灵出生后有一段话。白嘉轩问:“是不是反了正了?",冷先生答:“反了正了!”.........冷先生说:“反皇帝,反清家,就是造反哩嘛!说是反了正了,还说是革了命了!”可见,故事是从清末开始,后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解放,文章结尾有一点解放后的内容,不过不多.
在看完《白鹿原》后,又去找了些陈忠实老先生别的创作看,发现有点内容都在〈白鹿原〉里重现了,不过那些都是短篇的,比如舔碗。
看完《白鹿原》有个好处,就是对关中的人情物理,说话习惯,处事常识以及家族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更能理解西北汉子的粗旷和女子的细腻。
建议中年人应当多看一看,文中对儿女的教育没有明说,但世事如棋,谁能想到白孝文从乖乖娃到败家子,再后来能当县长?所以儿孙自有儿孙福还是很有道理的。也许这也是某些网评说的,这是陈忠实的神来之笔吧。
洗心革面后的黑娃为什么会死呢?是因为两个人都与田小娥有过关系的缘故吗?
greece_ku
清末民初,一直到解放前
《白鹿原》是我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成名作。其历史背景宏大,社会动荡,激流云涌,是产生好的文学作品的沃土。
一,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渭河平原50年变迁史,是以清末到民国这一段历史为题材,以关中地区为背景,以浓厚的关中风情为底色,融合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个历史时期,古老的土地,崭新的事件,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朱先生的坚守,白嘉轩的勤劳,鹿子霖的好胜,白孝文的波折,白灵的矢志革命,黑娃的被迫为匪,鹿兆鹏的追求理想,鹿兆海的舍生取义,都鲜明的演绎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宿命。
二,小说以白嘉轩为核心,以白鹿两家矛盾纠葛展开情节,以宗法制度,伦理道德与近代新观念,新思想的激烈冲突为行板,讲述了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之间的分合故事。开篇设疑,娓娓道来,渐入佳境,引人入胜。是近现代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作品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殊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受反思文学影响,作品力图摆脱文革语体和革命语言,更多的融入了历史上儒家思想,宗法制度,耕读传家和图腾崇拜的内容。使作品在历史维度上富有了张力,故事性上就越发显得引人。
四,2016 年 4 月 29 日,作家陈忠实永远地离开了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也是陈忠实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正如他所期待的——成为了“可以垫在棺材里的书”。古人说的盖棺定论,陈先生以一生作了完美的诠释。
五,古人云,人生三立,立言,立德,立行。德鲜行少,立言必矣。著作等身,令人佩服,而著少而精,更难能可贵。文人的追求里,无非如此吧。
iachou
《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表现了中国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变化。在《白鹿原》中,陈忠实通过白、鹿两个家族的家族秘史,揭示出了宗法文化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东西。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秘密。他实际上,就是试图通过写家族来展现民族心灵史、精神史、灵魂史。
小说本身讲述的是过去的历史,其中蕴含的人物性格逻辑和社会变迁规律看似已经过去的事件而难以作为对当下生活的参考,但“白鹿原上的社会变迁并不是对传统向现代演变这一必然规律的简单验证,而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
一是借新生代的塑造映射了中国新青年的身份认同。面对时代的激流,白鹿村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就导致了一些新生代并不需要去直面时代的浪潮,由此出现了白孝武、白孝义、兔娃之类的顺承者。这一类人物虽然属于新生代,但他们缺少和外界观念的接触。孝武接触不到外来文化,他做的最大努力“修族谱”也是为了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孝义、兔娃则是连白鹿村都没出过,终生活在父辈的规矩中。而一旦长期处在封闭氛围内的人与外界有了接触,便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疑惑,并寻找自己认同的身份。在比较传统观念与新观念的过程中,将新观念置于优先位置却保留着一些传统观念,如白孝文、鹿兆海、白灵。他们接触到的新观念各不相同,白孝文是彻头彻尾的反动官僚思想、鹿兆海是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思想、白灵是解救穷苦人的革命思想。但他们对传统身份都有着不可割舍的部分,白孝文在衣锦还乡时“兄弟三人站在离他们最近的母亲坟前,白孝文叫了一声‘妈’,就跌伏到坟头上,到这时他才动了真情”。鹿兆海看似是革命军人,但实际他对父亲和故乡都有深切的感情,得知父亲被欺辱时,兆海二话不说提着枪去找岳维山,当他魂断他乡时,唯一的愿望便是葬于故土。白灵对于传统身份是一种舍而不舍,一方面她无法放弃内心的革命理想,另一方面出于孝道、对家人的保护,让她把这份爱藏在心中不敢抒发。
鹿兆鹏则更为极端,他认识到新观念中的先进性,便下决心与传统观念决裂,作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他一生都在为革命奔波。无意识地接受传统观念容易,经过理性思考后再次认同传统观念很难,这就是黑娃的独特之处。黑娃做过最离经叛道的事情,与他人之妻偷情、不顾父母私订终身、闹祠堂、砸“仁义碑”、加入叛军、落草为寇,而真正经历了人生后,黑娃却表现出对传统观念最深刻的认同,这使他成为传统观念真正的继承者。
二是描绘了悲苦女性在社会压迫之下渴望自由的强烈意志。《白鹿原》通过对于女性的悲剧塑造,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迫害、摧残描述得淋漓尽致,更彰显了悲苦女性在社会压迫之下渴望自由的强烈意志,小说中以黑娃与田小娥、白孝文与田小娥的恋情为例,这种婚恋模式以最基本的生理欲望为前提,然后才生发出情感,无法超越于精神层面的爱情状态。孝文与小娥的情爱是以引诱为前提而达到报复目的,继而发展为相互依赖的情感需求,女性则被公认为道德败坏的角色,男性则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女性祸害男性使其堕落成为封建伦理对这种婚恋方式的判定,这类破坏封建伦理秩序的婚恋形态,由于外部社会力量的压抑与个体内在力量的单薄软弱,终归以失败而告终。
鹿冷氏可以说是当时众多中国普通女性的缩影,一生都生活在缺乏自主意识的背景之下,一味地沉默且顺从,并以此为信仰,直到最终孩子、自身都命丧于封建礼教之下也未能来得及反抗、挣扎。而最为可悲的莫过于这些女性群体内心渴望、情感的湮灭,美丽景象的破裂使得鹿冷氏内心深处的悲苦再次加剧,生活中找不到慰藉,就连梦境都如同泡沫消散。
三是通过鬼神故事展现道德文化意象。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中引入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鬼”与“神”描写,从而营造出魔幻境域下的神秘氛围。是陈忠实长期生活在关中乡土,对于民间文化有着深刻的感触。他曾谈到乡村流传着说鬼、遇鬼、闹鬼的言论与切身的生活经历:“直到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回看白鹿原前半世纪的生活演变时,那些沉潜在记忆深处的庙和塔里的神鬼,以及我亲历的听说的鬼事,竟然也都浮泛上来了,而且不仅只是封建迷信的概念,而是和原上原下的男女人物的心理结构中的文化色彩大有关系……”陈忠实这些乡村文化的经历和记忆,充实了他在文学创作上对“鬼神”道德文化形态的建构。
小说《白鹿原》中多次写到小娥死后的“鬼魂”动态,以“鬼”的形态来反击迫害和压制她的封建势力。先是鹿惠氏病终前告诉丈夫鹿三,小娥让她看被捅的后背;仙草临死前也说她见到了小娥;最后以“鬼魂”附体于鹿三身上,形态和语调完全是一副女性的妩媚姿态,抱怨白嘉轩对她的压迫和鄙视,讽刺族长的高贵身份,后又向村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冤屈,为己鸣不平,发泄对白鹿村不容之愤。作家构建田小娥以“鬼”的道德意象存在,阐释出封建社会女性违背传统伦理纲常的悲剧命运,生时不被众人所容纳,死后也是一种让人畏惧的道德文化形态。
吼吼HoAHA
《白鹿原》描写了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前,时间跨度有50年。主要围绕了白鹿原上,鹿家和白家两大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爱恨情仇,是一部史诗级巨作。代表人物就是鹿子霖和白嘉轩。
《白鹿原》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秦腔,话剧等艺术作品。电影拍的比较精短,仅仅着重截取了“黑娃”、“田小娥”这段情节,对“白嘉轩”、“白孝文”、“鹿子霖”都轻轻带过。电视剧对它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述,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立体,完善。“白嘉轩”作为道德伦理保守派,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与颓败描写的淋漓尽致;“鹿子霖”,与白家纠葛一生,亦正亦邪,不能说是好人,但在大义面前分得清是非;“白孝文”的伪善,“田小娥”既可悲又可恨,“黑娃”冲动叛逆,“白灵”最终投身共产党,这一个个人物,生动形象,有血有肉,全在陈忠实先生笔下诞生,历时四年完成50万字的恢弘巨著。
ramses
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1997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joanzwq
从人物分析看:
白嘉轩:白嘉轩作为白鹿原上的族长,是原上权威的化身和象征。那么,什么是“族长”:族长也称“宗长”,在封建社会中,族长是家族内辈分最高、年龄最大而且权势最大的人,总管整个家族里的全部大小事务,是整个家族的首领。族长始于封建社会时期,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宗族制度才逐渐削弱和消失。所以,从白嘉轩的身份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描写的故事,显然还处于封建时期。那么,具体是封建时期的哪个阶段呢,还要往下看。
鹿子霖:鹿家是白鹿原上的第二大家族,而鹿子霖的身份则是原上的乡约。什么是“乡约”呢?
总乡约,大概类似于现在的乡长或镇长,而乡约就是管辖几个村子的村长,在原上来说,也是不小的官职,负责传达政令,调解原上的纠纷。“乡约”制度是清代时期,统治者推行的一种基层统治制度。那么,到这里,还得往下看。
白孝文:作为第一大家族白家的大儿子,白孝文从小被父亲寄予了厚望,是他呕心沥血培养的族长接班人,小时候在原上读私塾,稍大又到朱先生的学堂上课。而学堂被停了之后,白嘉轩就不允许自己的两个儿子去外面读书上学了,留在家里学耕田种地,学习管理宗族事宜。然而,白孝文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变成了村里极坏的人,使白嘉轩颜面尽失,不让他进家门。最后,竟然当上了县长。仅从白孝文身上,并不能明显的看到时代的变化,但能感受到时代巨大的变迁。
白家二儿子白孝武,不用说了,大儿子不成器,白嘉轩只能接受老二,成为族长接班人,传承族规,繁衍后人。
但白家唯一的女儿白灵,则不一样了。她利用父亲对自己的娇惯,使用各种小伎俩,冲出了家族的束缚,走向了新的世界。跟着鹿家二儿子去省里上课,学新知,投身革命,当共党,最后却被自己的人活埋,死于国共两党的内部斗争。
还有鹿家的两个儿子,大儿子鹿兆鹏一直热衷于搞革命,是个忠诚的共产党人,搞过“风搅雪”,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的内斗时期,加入过“反派”,被开除过党籍,而后一路逃亡,再到全国解放后,由人作证而又被恢复身份------所以,鹿兆海是最能见证时代变迁的人物,从他身上,完全清晰的看出整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而二儿子鹿兆海虽然开始立场不太坚定,后来阴差阳错选择了国民党(与白灵有关),后来牺牲。
黑娃是先跟鹿兆鹏搞过“风搅雪”,当过土匪,后遇良人,改邪归正,当上了营长。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长篇幅的描写了白鹿两大家族三代人的恩怨纷争,世代变迁。
《白鹿原》的整部故事贯穿了整个清朝末期,清朝灭亡,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直到全国大解放,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