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一点,其实我对汉初历史并不太熟悉,但《史记》看过一些,主要是非常有名的重要人物,比如皇帝,有名的太后,看过他们的传记,纯当故事看。
所以很早以前在看到文帝刘恒为代王时有原配王后,还有四名嫡子,但全部死于他登基前后的一段日子且之后完全没留下任何信息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奇怪。
当时就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早有人对这种吊诡现象进行过研究。所以评论有人说我拾人牙慧,其实也没错,这并非我原创的观点,不过知乎并不是什么学术网站,分享知识没问题吧,我觉得这个回答还是非常契合本问题的。
至于这个观点本身,其实很多专门的研究者应该都想过(那一段话不可能没注意到,而且刘吕联姻在汉初是吕后一直所坚持的手段),只是史料太少,推测出来的结论太过骇人听闻、太阴谋论了,一般学者估计不会采纳(但真的很适合本问题,细思极恐!)。
目前专门研究过代王后及其四子死因,并在学术论文中提及的,我只看到了200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郑晓时的汉初“诛吕安刘”政变的过程与历史意义,现在大陆互联网上所有关于代王后的问题应该都是源于此文。
原文章非常长,知网并未收录,好在很久以前我在学校的时候有台湾的某个数据库,就下载在了电脑里,现在我仅摘录涉及代王后的部分内容贴在回答最末尾,感兴趣又不嫌是繁体的,可以一看。
————————————————————————————
原回答:
一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就想到了史记·外戚世家中关于窦太后一段平铺直叙的记载,司马迁似乎在“不经意间”“顺带”提到了汉文帝的原配妻子并不是历史上大名鼎鼎、在影视剧中威风八面的窦太后,而是另有其人,而且其中似乎还暗藏惊天隐情。
原来在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他的原配妻子是被称为“代王王后”的某“不明姓氏”的女子,而且这位“代王王后”还为代王刘恒生下了四位嫡子。
但非常奇怪的是,在代王被立为皇帝之后到众臣请求立太子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四位嫡子竟然全部“病死”,代王王后及其所生四子的生平、姓名全无任何记载,之后也未得到任何追封,这母子五人在诛诸吕前后的汉初是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可除了司马迁在写窦太后时有意无意地提了这一笔(汉书与史记的记载完全一致)以外,竟然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
史记中的那段话你若是一扫而过,可能觉得很平常,平铺直叙的一小段生平介绍,但你要是结合当时的前因后果和历史背景仔细思考一下,那就真的是让人细思极恐、不寒而栗,完美符合这个题目。
这位“代王王后”作为日后做了皇帝的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的正室妻子,不记载她的生平事迹也就罢了,为何连她的姓氏都不提?
四名嫡子全部在刘恒登基前短短几个月死亡,有这么巧的事情?
这么重要的几个人,日后竟然完全没有追封。
先贴史记原文及重点语句的翻译: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诏可,当行。窦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彊,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後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注意上面黑体字的那几句话:到了代国,代王惟独宠幸窦姬,生女名嫖,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在代王未入宫立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立为皇帝,而王后生的四个儿子都相继病死。孝文帝即位几个月后,公卿大臣请求立太子,而窦姬生的大儿子在公子中年纪是最大的,就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儿嫖为长公主。第二年,又立窦皇后的小儿子刘武为代王,不久又迁封到梁国,这就是梁孝王。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几个重要的信息:
1、汉文帝在做代王的时候,窦太后只是“窦姬”,代王另外有正室妻子“代王王后”;
2、窦姬生了一女二子三名庶子、女,而代王后生了四名嫡子;
3、代王后在未入宫立为皇帝之前王后死了;
4、代王做了皇帝以后,王后生的四个儿子都相继病死(注意,四子死于代王立为皇帝之后!);
5、代王后的家世、姓氏一概不知(不提);
6、代王后所生的四位嫡子,出生年月、生平、名讳亦一概不知(不提)。
再根据孝文本纪及吕太后本纪补充一下时间线:
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事在吕后语中。
(吕太后本纪
硃虚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硃虚侯。硃虚侯欲夺节信,谒者不肯,硃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硃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
壬戌,以帝太傅食其复为左丞相。
戊辰,徙济川王王梁,立赵幽王子遂为赵王。遣硃虚侯章以诛诸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灌婴兵亦罢荥阳而归。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以彊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
或言“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適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代王使人辞谢。再反,然後乘六乘传。後九月晦日己酉,至长安,舍代邸。大臣皆往谒,奉天子玺上代王,共尊立为天子。代王数让,群臣固请,然後听。)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遂驰入代邸。群臣从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硃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原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原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原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遂即天子位。
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戌,徙立故琅邪王泽为燕王。
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
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
有司皆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千馀岁,古之有天下者莫长焉,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请建以为太子。”上乃许之。
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皇后姓窦氏。
根据上面的内容,又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吕后在高后八年七月死,九月诸吕作乱,诸臣诛杀诸吕,且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诛杀。
2、大臣们“暗中商量”说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都不是惠帝的“亲生儿子”,现在已经把姓吕的都杀了,如果留着他们,等他们长大以后掌了权,我们这些人是要被灭族的。言下之意是把他们也全部杀了。
3、大臣们因为齐王、淮南王的母家都是“恶人”,所以不立,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谨良”,所以立。于是暗中派人召代王进京。
4、代王在闰九月月末的己酉日抵达长安,接着几番“推辞”后即天子位,并于十月辛亥日这一天正式即位。第二年正月,官员们请求立太子。结合前面的信息,也就是说代王后所生的四位嫡子是在十月至正月这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病死”的,且这个时候窦氏仍然只是“窦姬”,那么也就是说代王后可能死的也并不太久。
将以上的诸多信息综合考量,可以得到几个可怕的信息:代王王后及其所生四子很可能死于非命,且死亡原因或许与“诸吕之乱”有关。
再结合诸臣对于诸吕毫不留情的杀戮手段以及之后朝廷官方对这母子五人讳莫如深的态度来看,恐怕这位代王王后姓吕吧,就是标准的“吕氏女”!
因为功臣集团绝对不可能接受一位“吕氏女”做皇后,更不可能接受有一半吕氏血脉的皇子在日后登上帝位,谁不怕日后反攻倒算啊。
再进一步地猜想,这母子五人到底死于何人之手呢?总该不会尚只是“窦姬”的窦氏吧,她还没这个能耐,或许是功臣集团出于斩草除根的目的?
但无论如何,刘恒本人的态度实在让人玩味,他只是同意或者是默认此事,还是为了皇帝之位主动与长安诸臣做了肮脏的PY交易,踩着妻儿的尸体登上的帝位呢?
以前总有人认为汉文帝刘恒宽仁、仁爱什么的,若照此推测,恐怕很多人不敢相信吧(司马迁真够腹黑的)。
能在汉初大乱之后稳定朝纲,斗垮功臣集团,夺回刘汉皇权,死后得到“汉太宗”庙号的人岂能是一般人。
而那位“吕氏女”倒底是“自愿自尽”的呢?还是被丈夫逼杀的?以及那四为小王子究竟是怎么死的,就都无从查证了。
除非某天考古学家能找到切实证据,否则以上都只能是带有阴谋论味道的猜想。
总之,历史不忍细读,细读必细思极恐啊。
补充刘邦子孙的情况,刘邦共有子八人:
刘肥:
刘邦庶长子,生母为曹氏,是汉高祖的情妇,在吕后嫁给汉高祖之前,她就与汉高祖发生关系,并生下儿子刘肥。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刘肥被封为齐王。
刘肥的王后(正妻)为驷氏,其兄弟为驷钧,为平定诸吕之乱立了很大的功,但据说他为人残暴,反正是不为功臣集团所喜。
刘肥生育了非常多的儿子,这一支是汉高祖的长房子孙,在汉初地盘最大、势力最強、子孙极为繁盛。刘肥在位13年,于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去世,谥为齐悼惠王。
刘肥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13个:刘襄、刘章、刘兴居、刘罢军、刘宁国、刘信都、刘安、刘将閭、刘辟光、刘志、刘卬、刘贤、刘雄渠。
最有名的是嫡长子、第二代齐王刘襄,在诸吕之乱中,他也是图谋帝位的重量级选手,势力最强,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才与皇位失之交臂吧,功臣集团能容忍强势的齐王家族入主长安吗?
次子朱虚侯刘章,在平定诸吕之乱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妻子就是吕氏女,所以在长安做内应,暗中联络其兄长齐王刘襄。
刘盈:
即汉惠帝,刘邦嫡长子,第二子,吕后所生。刘盈有六子:前少帝刘恭、淮阳王刘疆、常山王刘不疑、襄城侯刘弘(原名刘山,曾用名刘义,后改封常山王)、轵侯刘朝、壶关侯刘武(后改封淮阳王)。
刘恭和刘弘在吕后称制时先后被立为皇帝,前少帝刘恭后来被废,处死;后少帝刘弘在位一直到吕后去世后,被朝臣罢黜、处死。群臣宣称:“刘盈的这几个儿子并非亲生,乃是吕氏的血脉”,遂全部诛杀。总之刘盈一脉绝嗣。
刘如意:
刘邦第三子,生母为戚夫人,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受封为代王。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改封为赵王,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吕后派人毒死刘如意,谥号隐王,无子,此脉断绝(吕后最恨戚夫人和刘如意,这一脉应该是全部杀尽,鸡犬不留。)。
刘恒:
即汉太宗孝文皇帝,刘邦第四子,生母为薄姬,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封为代王,正室王后生平、姓氏皆不详,生有嫡子四名,于文帝即位后一段时间内全部死亡。
刘恢:
刘邦第五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封为梁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为王后。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正月,刘恢的异母弟赵幽王刘友遭吕后幽禁饿死后被徒封为赵王。不久,王后吕氏女毒杀刘恢的宠妃,刘恢因此闷闷不乐,于同年六月,殉情自杀。吕后认为刘恢因为妇人自杀,废黜其嗣。此脉遂绝。
刘友:
刘邦第六子,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受封淮阳王。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吕后派人毒杀赵隐王刘如意,改封刘友为赵王。王后(正妻)吕氏女。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王后因刘友宠爱其他姬妾,心生妒忌,便向吕后诬告刘友想反叛。吕后大怒,于是召刘友进京,将他软禁起来,并断绝粮食,刘友饿死在软禁之所,以平民礼节下葬,谥号幽王。
刘友生有二子:长子刘遂,次子刘辟彊。诛杀诸吕之后,刘遂被封为赵王,汉景帝三年,响应七国之乱起兵,失败自杀;刘辟彊于汉文帝二年被封为河间王。
刘长:
刘邦第七子,生母赵姬,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封为淮南王,自幼丧母,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因此刘盈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汉文帝六年(前174年)“荒唐谋反”,后不堪受辱,自杀。
刘建:
刘邦第八子,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燕王。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刘建去世,谥号“灵”。刘建与姬妾生有一子,吕后派人将他杀害,封国随即废除。此脉遂绝。
所以诛杀诸吕之后,还幸存的刘氏子孙本就不多,刘邦的儿子这一辈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可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的,功臣集团会立他为皇帝吗?
而刘邦的孙子这一辈,还剩下齐王这一系的刘襄、刘章等人,这一脉非常强势,且人丁兴旺,在诛杀诸吕行动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齐王系如果入主长安,将非常不好控制。
综上所述,能入得了功臣集团们眼的大概就只有代王刘恒和赵王刘友的两个儿子刘遂和刘辟彊,选择余地并不大,但这两人的合法性远不如刘恒,刘恒唯一的障碍可能就是其王后也是“吕氏女”,但不是有一句歪话么,“男人的梦想就是升官发财死老婆”,在皇位和权力面前,亲情又算得了什么?
其实唐朝的武氏之乱和汉朝的吕氏之乱,很有几分相似,吕太后进了帝王本纪,武则天当了女皇帝,但吕家和武家的结果却有很大不同,原因就在于“革命”是否彻底。
诛杀诸吕进行地非常彻底,只要姓吕,有任何一丝吕氏血脉,那就不管男女老幼一概诛杀,另一半有刘氏血脉也不行,包括很大可能是惠帝血脉的“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等人。
所以功臣集团日后几乎没有被怎么清算,因为之后的汉朝皇帝都没有吕氏血脉,诛杀诸吕成了大汉朝的政治正确,刘氏子孙和功臣集团在这一点上进行了政治利益捆绑。
而唐朝宰相张柬之、崔玄暐和敬晖、桓彦范、袁恕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仅仅是让武则天退位,但唐中宗、唐睿宗还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五人只是加速了政权回到李唐手中的速度,这只是一场极不彻底地闹剧,所以五人很快就被反攻倒算了。
如果他们有本事学汉初功臣集团将与武氏有关的一干人等不分男女老幼悉数诛杀,再引李唐旁系子孙入继帝位,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只不过经过武则天这么多年的经营,完全没可能!
说起来还是武则天聪明,手段高超、毒辣,将李治的子嗣除了她武氏所生的李旦和李显以外几乎杀绝了(孙辈似乎有极个别残余),并将李家和武氏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所以武则天虽然被逼退了位,但武家完全没有倒,大概就是武则天吸取了吕氏的教训吧。
附汉初“诛吕安刘”政变的过程与历史意义(涉及代王、代王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