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的小说属于通俗文学。在那个时代,无论老师和家长对金庸小说的评价就是闲书。文学界也认为金庸的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他们认为金庸小说只是种泛娱乐的文化,不属于严肃的文学创作。
21世纪以后,文学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不兴,玄幻题材泡沫剧成风,金庸先生的作品倒成了文学经典,那些动辄几百万字的网文好太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内容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
素顔沒人愛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的小说属于通俗文学。在那个时代,无论老师和家长对金庸小说的评价就是闲书。文学界也认为金庸的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他们认为金庸小说只是种泛娱乐的文化,不属于严肃的文学创作。
21世纪以后,文学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不兴,玄幻题材泡沫剧成风,金庸先生的作品倒成了文学经典,那些动辄几百万字的网文好太多了。
Yvonne-
金庸这个思想的巨人的浓缩在于他那通过虚拟夸张的浪漫叙事透视现实人生的苦乐真谛和借光怪陆离的江湖传奇展示现代社会的运作机制的近九百万字的武侠小说中。研讨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时,作者无意谈论金庸小说的所有艺术特色,而是通过对金庸小说形式和语言的论述,来探讨金庸小说“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萧”和具有雅俗弹性的主要因原。
关键词:金庸小说形式语言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这一“项目”的“奥运冠军”,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武侠小说作为“写梦的文学”本不以写实见长,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写作传统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它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郭靖、黄蓉、令狐冲、杨过、小龙女、乔峰、韦小宝甚至是李莫愁、岳不群、欧阳峰、灭绝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那首“笑傲江湖曲”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杰出的武侠小说家,写武侠,写出的是人世的众生相;敏锐的读者,读武侠,读出的是人间的沧桑和百态。到如今,金庸小说的流播已经冲出华人世界,走得更远。但是,研讨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时,要一时说清却是很难的,在这里,我无意谈论金庸小说的所有艺术特色。前辈说书人常说“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我觉得用这一想法作为指导思想来切入金庸作品涵盖乾坤的殿堂无疑是有效的。
一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有几段被人引用过多次的对话,金庸在里边提到了两个很耐人咀嚼的话题:“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无论是巴金、茅盾或是鲁迅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中国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人常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那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小说。” “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爱情小说、侦探小说或什么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它是用什么形式表现那完全没有关系。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有文学意义的,就是好的小说,其它小说也如此。毕竟,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这是两个多么矛盾的话题,但却同时存在于一个对话录里,还被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当成文艺理论一般引用!于是,文学的形式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焦点,到底该如何看待文学的形式?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话题所传达的意思呢?
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目前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问题的解决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它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武侠小说在旧中国小说里是文学流派的一个大的分支,它与传统小说一样也是由评话、弹词、说书等演变而来的。在内容方面,与武侠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有多大区别,江湖恩怨、门派斗争、武林纷争、男女爱恨、兄弟情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显扬的主题,它的复杂变化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说:“武侠小说所继承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就内容而言,武侠小说和《水浒传》差不了多少,当然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国的形式,是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②所以,鲁迅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也得提到《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而鲁迅若再生,他也必须得提到金庸小说、古龙小说、梁羽生小说。一个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说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金庸在行文时很会玩“花样”,像元好问的摸鱼儿、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都运用得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为了小说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装潢更是心机用尽,他在1978年10月《天龙八部》修订本的后记中写道:“曾学柏梁体而写了四十句古体诗,作为《倚天屠龙记》的回目,在本书中学填了五首词作回目。”③他还颇费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选了五十行对句作为《鹿鼎记》的回目。不过,金庸也在几本书中没有坚持这种通俗文学固有的思维惯性,殊为恨事。尽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还是鹤立鸡群,试看《天龙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鹰小丑/岂堪一击/ 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霞/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这一曲气吞万里如虎的《水龙吟》于细微处峰回路转,英雄侠义与儿女情长互为映衬,真是“虎啸龙吟,挽巢鸾凤,剑气碧烟横!”④
再次,金庸小说潜移默化的借鉴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视觉与心觉的堂皇运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视觉与心觉的运用,半明半暗地描写人物和事件在客观视觉中留下的意味深长的空白点,轻易地迷惑住了读者,加上精细的心理刻画,终使岳不群成为武侠小说史上最成功的“虚伪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华山二老等插科打诨一类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说锦上添花,对于减低小说的沉闷气氛大有裨益。李渔的《闲情偶寄》就说了“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均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尼人作揖,土佛谈经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梦寐难求的啊!
到了这里,真相才清晰起来:中国形式的写作传统处于作品中整体艺术构架中较符合传统欣赏习惯,较易为大众所感知的位置,它们较早地随着说书、评话、弹词等艺术形式深入民间,成为影响读者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类型化或程式化的写作传统也并不意味着贬义,还有可能是某些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装载家”才是最后的赢家。优秀的作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去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如锤炼语言、增添新的类型或亚类型、将中西相形式结合等等。而金庸小说的成功也就在于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形式的衣钵,发扬了其武侠小说的特质,成为了20世纪最中国形式的小说。金庸是矛盾的,但这并不一定是缺陷,一个真正意义的作家总是生活在矛盾中并探索着人间百态。
二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曾引言道:“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又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⑥这是比较中肯的说法,金庸的语言的确有速度感,是白话小说,很俗,而这也恰恰是金庸语言的长处。只是,王朔用金庸的优点或长处去批评金庸,孔门卖文之际未免有点贻笑方家的味道。
金庸的语言可以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并运用的极富韵味,但其语言的主要魅力不在于此。金庸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场面,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读金庸小说时,迎面而来的是古朴、苍劲的感觉,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金庸总是试图在作品中不说而又说点什么,那意境的升华令人如饮佳酿,读者于微醉之间已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笔是灵动而又厚重的,但也诚如陈墨所言:“金庸小说的语言,之所以看起来没有什么突出的特殊,那是因为作者并不追求风格的单一性,而是进行不同方式的叙述探索,不断改进和创造自己的叙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同时不断地拓展语言的疆域,丰富小说的形式美感。”⑦如其为郭芙设计的一系列语言就不仅把她的尖酸、刻薄、娇气表现了出来,还把她对杨过既爱且恨的女人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神雕侠侣》三十九回大战襄阳里对郭芙的描写:“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来讨我的喜欢,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深处,对他的眷念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
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头的恨恶一去,她才突然体会到,原来自己对他的关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这么说,郭芙这个人物的刻画在金庸小说中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她的意义绝对不下于黄蓉、小龙女以及李莫愁,而大多数的读者却总是先入为主的把自己当成了杨过,而把郭芙当成了对头并对之无比痛恨,殊不知此举乃是入宝山而空回,买椟而还珠了。金庸小说就是这样:语言升华成性格,性格升华成命运,而命运反过来又影响语言,如此循循导之,步步深入。
金庸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记忆犹新的是《雪山飞狐》中描写胡一刀夫妇的那句话:“这一男一女啊,打个比方,那就是貂禅嫁给了张飞……”在这里,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的勾勒而显得如鱼得水,它唤起的想像与联想让读者再也抹不去对这一对夫妻的记忆。金庸的语言还很幽默诙谐。从“老顽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韦小宝”,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说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们或是成为一种意义或思维的化身,或是成为小说重要情节或线索充实小说内容,或是与叙事角度和评点相结合,不但为金庸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在故事创作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却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即使是《天龙八部》这么一部气势恢宏、多头并进的作品也得如此。这就要提及语式中的讲述与描述。讲述与描述的区别体现在叙事角度、人称转换、叙事与故事的距离以及叙事态度上,“讲述是历时性的叙述,提供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人物的过去以及有关信息”;而描述则“比较含蓄,多用客观或‘中性’的语调”,是“给定了场面的戏剧性的现时性的叙述型语式”⑧。讲述与描述的灵活运用在金庸小说中随处可见,如《倚天屠龙记》第二章武当山顶松柏长的最后一段写道:“张君宝其时年岁尚轻,也不敢断定自己的推测必对。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这是描述性的,后面又接着道:“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这又是讲述了。在这段话里,描述转换成讲述是不着痕迹的,细心的读者在阅读袁崇焕评传时肯定更会有这种感觉。
金庸对语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风格是“经过了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来的风格”,他还说:“写小说内容求‘雅俗共赏’,文字能‘清简流畅’,此吾之愿也。”⑨王安石的诗说得好:“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金庸曾多次修改自己的小说,其“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一肩挑”的良苦用心比起“批阅十载,增删数次”的曹公雪芹来也毫不逊色。例如,金庸在回目上就将《书剑恩仇录》的第一二回由“古道骏马惊白发,险侠神驼飞翠翎”改成了 “古道腾驹惊白发,危峦快剑识青翎”,这使得这两回回目在意境、平仄等方面都更切合文本。又如在《射雕英雄传》的开头,金庸增加了张十五说书的故事。这种说书艺术将叙述者、听者、读者等自由结合,作者自由出入其间,以生动逼真的临场感,满足了读者理清来龙去脉的愿望,唤醒了读者心目中潜藏的人物形象。而这种艺术与别的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鹿鼎记》中更是得到了最佳的展示,为这部20世纪与众不同的武侠小说的增加了不少艺术价值。
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笔冲破了小说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对语言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英国政府在香港施行的重英轻中的殖民教育做出了无声的抗议。
三
金庸懂得挖掘现实,更懂得挖掘远离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梦回江湖后,在金庸用小说特有的形式和语言引领读者想象并把握历史的脉搏的同时,理想却只能一点一滴地积淀现实,因为理想只能永远走在现实的前面引导与提升现实,却永远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所以,无论当年多么叱咤风云的金庸小说主人公,最终还是以各种方式离开了江湖这一“母体”。如郭靖与黄蓉。他们的爱情以牺牲黄蓉的代价来对郭靖做出一种虚幻的补偿,令一个活泼、轻柔、聪慧、灵敏的女子来向木讷、刚毅、质实、朴拙的男性做出一种超乎生死的承诺,这本来就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但是我们却无法不看到郭靖在许多时候都可以抛弃黄蓉,所谓“巧妻常伴拙夫眠”本就是儒教文化中类似“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般的“仁中自有颜如玉”的麻醉剂和兴奋剂而已。又如“自由之神” 令狐冲,他生性率直、兴味随意、活的潇洒,是金庸小说中最洒脱之人;但他又是最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之人,他依恋师门,极力维护师傅、师弟,他交友只认情义,不分正邪,他受到委屈从来是反躬自问,不责怪他人。个性的张扬与道德的完善在他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结合。不过,令狐冲也毫无振奋的勇气和信念,倘若不是作者及时安排任我行之死,他必定也死了;倘若不是安排岳灵珊对令狐冲的背叛,令狐冲的爱情也必将在岳灵珊和任盈盈的无所取舍中霜冷长河。这就意味着令狐冲的结局实际上是一种“虚假性的结局”,他的归隐和乔峰意义上的死毫无区别。
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侠小说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笔有效地掩盖了现实处境的严峻,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并防止历史文化语境的印痕和创伤的暴露,充满激情地言说着这个世纪所交托给文人的侠客梦。陈平原说:“不敢说没有江湖就不存在侠客;可武侠小说中倘若没有一个虚拟的‘江湖世界’,侠客就不可能纵横驰骋大显神威。”正如《西游记》写的最好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金庸小说的美在那浪漫主义建构的艺术画廊里,是乔峰大战少林、聚义庄之时;是郭靖华山论剑之日;是令狐冲挥舞独孤九剑之间;是杨过携手小龙女的刹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瞬间;是韦小宝脚底抹油的顷刻……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庸武侠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在于此。
在海边的猫猫
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口。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坛才子和读者都提笔撰写书评,形成「金学」研究的风潮。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被誉为“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香江第一才子(指才华)、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评)、世界第一侠笔(指武侠)。在香港与黄沾、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他的多篇小说被选入课本。 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金庸中庸平和的风格。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凡历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被誉为“综艺侠情派”。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短篇《越女剑》。 金庸一生获颁荣衔甚多,其中包括: 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衔;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等校荣誉院士;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创价大学、香港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校名誉教授。其他称号更是数不胜数。 2009年特聘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越女剑 飞狐外传 雪山飞狐 连城诀 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 白马啸西风 鹿鼎记 笑傲江湖 书剑恩仇录 神雕侠侣 侠客行 倚天屠龙记 碧血剑 鸳鸯刀 作品三剑楼随笔 三十三剑客图 袁崇焕评传 月云 金庸散文集
ejianchen
武侠小说是一种和科幻小说不同的是,和人类的实际很接近,是人为的去想如何做的更好,来传承古文化的精髓。金庸的武侠小说就从宏观到微观来描述中国的古老文化。从宏观上讲揭示中国古老文化的多样性如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的精髓;微观上讲揭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奇妙性和游离性,全面的展示中国古老文化的根基。
添给我阳光
武侠作为特有中国文化的衍生物,其悠久历史和底蕴备受各国专家学者追捧,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对侠文化商业价值挖掘的深入,由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游戏力度的加大,影响范围之广令人咂舌。以至于国外友人觉得在中国随便一个街角扫地阿姨都会虎鹤双形飞檐走壁,你要说你不会登萍度水呀就不配当中国人。
侠这个概念最早要追溯到战国时代,起初难登大雅之堂的他们只存在一些稗官野史的小册子里,并不被人看好。尤其是被统治者视为眼中钉的概念,被戴上了“以武犯禁”的帽子。历经岁月沉淀,以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等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以侠道柔情为基石,用符合时代的叙事方法把侠这个千年文化传播开来,并赋予了极深的感情色彩,让我们觉得南北侠客也可以像个人了。
二十世纪末期随着国内技术发展陆续被改编成影视剧和游戏。李安“用东方的内容西方的形式”打造出《卧虎藏龙》,柏拉图式抒情与狂野性豪放齐驱,多条西方式的线索把中华侠文化更直观的表现开来,武侠在世界人眼里不再朦朦胧胧,而是有血有肉会中国Kung fu的人。《仙剑奇侠传》侠客风云传等武侠游戏更是把“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之气度演绎的淋漓尽致。
然而侠究竟是什么?是舍生忘死的荆轲,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三救白蛇的许仙?还是把弗丁送回营地的伊崔格?高晓松在他的《青春无悔》文案里关于侠的定义 有这么一段话:道之所在,虽千万俱往矣;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山海君也发现许多武侠游戏对此阐释的非常清楚,侠文化在这个新兴载体之上竟也焕发着别样风采。从武林纷扰到隐道玄佛,从江湖爱恨到仙妖殊恋,从胡马金戈到天书诡谲,从宫闱兵诈到御剑吟风,凡此种种,游戏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发散着中华武侠的边界。
道之所在,虽千万俱往矣神龙俯身惊天变,碧落剑鞘下连云 《逆水寒》
从连云寨大当家到京城第一神龙捕头,再到金风细雨楼楼主,面对昏聩佞臣加害,面对权势利诱丝毫不慌,九现神龙戚少商始终保持初心。
出身草莽,幼年生活十分凄苦,崇尚侠客之道的他十三岁便决意混迹江湖,直到有个机会他进入小雷门,并一步步做到小雷门大总管之位。但是把侠道作为自身信念的戚少商并不满足于此,到达瓶颈的他选择急流勇退,准备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这个腐朽的世界。
江湖称颂的连云寨,是各路英雄草莽的聚集之地。戚少商决定孤身一人前来踢馆,已做好最坏打算的他并没遭遇太大阻碍,各大寨主虽然拥兵千万,却无以少胜多之意,以决斗定江山。戚少商自缚右手以单手相搏,决斗中变换各种兵器身法,运用自如干净利落大败八大寨主,面对武功盖世的戚少商,连云寨上下心服口服,一致推选他为大寨主。
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山黄荻花堕已深,情若可知镜中人。剑侠情缘三ol
一个是万人景仰的藏剑山庄大小姐,一个是世人不齿的天下第一大盗。作为庄主叶孟秋唯一掌上明珠的她受尽所有宠爱,圣雪冰肌的她常常想要逃离这个氤氲十九年的禁足之地,纵是三阴逆脉之躯仍抵不过对诗与远方的向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趁庄内月圆酒酣,夜色残影之下自屋顶飘飘而落,缓入无尽弥尘。她已暗暗下了决心,此途欲顺江而下看遍世间美景,天涯路远可否一路顺风?
他此刻正在下游黄山红衣教密址盗取教会记录,不巧被教主阿萨辛发现,作为波斯王国祆教长老之首的阿萨辛拥有绝对恐怖的实力,被其打成重伤败逃,幸而祖传绝世轻功无人可及,得以逃出生天至天都峰顶。
竹筏之上的叶婧衣并不知道,她侠盗卫栖梧的命运将此刻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卫栖梧伤势严重幸有叶婧衣悉心照料,情愫暗生的两人这一住就是数月之久,本以为就此终老却又被命运所捉弄。暗疾复发的叶婧衣被恶人谷柳公子掳走,辗转之下又被阿萨辛控制,以此来要挟卫栖梧为红衣教镇守荻花圣殿。
当我们意欲探寻荻花奥秘之时,耳边总会萦绕着这段话。
“谁敢再向前踏一步,过线者死。”“因为我要保护靖衣……”
“江湖道义,卫七我顾不得了!天涯尽头若只留我二人几世情缘,也不负她那相思之意。情丝虽如梦,却能断人生死,我等候许久不分正邪只为与她破茧重逢,你们可懂?”
“我心为红颜,你们休怪卫某刀下无情。”
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千壶烈酒入衷肠,诉言尽欢予知己。天涯明月刀ol
克夫、克母、克师、克友、克妻、克子,年轻的七星派弟子不料被一盲眼相士这样断言,少年时即惨遭灭门之祸父母双亡,一向极为审慎的他此时也抑制不住愤怒一把掀翻算命摊。谁料数月之后七星派遭遇水逆,一众师兄弟甚至自己的恩师苦竹大师亦遭凶手屠杀。
探秘之路也不平坦,自己挚爱也不能幸免毒发身亡。相士之言一一应验,面对天煞孤星之命,他辞别了好友钟舒文等人孤身上路。
夜色之下投宿一路边驿站买醉消愁,偶遇一富商,交谈甚欢之下忍不住将自己的苦楚经历倾诉殆尽,谁料这富商听罢大笑道,若依此如克命之人,自己也为孤星之格数。即为同命又为知己,二人惺惺相惜,推杯换盏之间烈酒已下大半,千杯仍不得一醉。若干年后,帝王州盟主叶知秋回忆起此事,作为人生贵人的富商竟然是青龙会四龙首上官金虹。而往后江湖上给我们留下的只有那句“若真孤星照命,叶某唯有以剑破之”
“侠”以剑为宗,以“止戈”为心,兼之以儒释道、玄易医,倒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游戏注重精神消费的文化,武侠恰恰满足了我们内心憧憬侠道的愿望,这种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被更多的玩家接受,也成就了武侠主题在我国玩家群里不可取代的地位,进而影响全世界。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唐僧gg
金庸的武侠小说被称为成人的童话,因为他给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提供了一个躲避现实世界的心灵港湾,明知梦幻,也能觅得少许慰藉。金书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实中好人活不长,坏人活千年。金书中老实青年总有奇遇,学得上乘武功,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现实中屌丝中不了五百万,也实现不了草根逆袭。金书中惩恶扬善,挥斥方遒,现实中逆来顺受,四处碰壁。所有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只要读一下金书,找到代入感,烦恼全消,其实和网文,网剧,网游没多大本质区别,只是金书文字更优美,情节更离奇,而且大部分借鉴国外小说的谋篇布局,金庸生得早了些,只能利用纸媒,如生在当下,也是一网红作家。说其意义,也属于奶头乐经济,归根到底是一商人。
☆天鉴
金庸对不同阵营人性的描写,比如5大派围攻光明顶时候尽管少林德高望重,但还是有反面色彩。
爱情的描绘,比如我最喜欢的杨过,小龙女,4分5合,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知道小龙女失贞,过儿没有半点迟疑的表达对龙儿的爱。
战争场面的描述,杨过 郭靖独闯蒙古大营。等等吧。。。这是我的理解。
还有比如生死离别阿,希望渺茫时等``
原贴: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识
chinson
一、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大家都知道,金庸小说在全球华人读者中取得的成功是前所未有的,毫不夸张的说: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金庸小说。根据金庸小说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甚至基于此研发出来的游戏软件都是历久而不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呢?学术界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大致有两点原因:其一、金庸先生的艺术功底。他擅长创造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情节,他的文笔矫健却又通俗易懂;其二、金庸小说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金庸先生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赞美者和积极传承者。从这一点上讲,金庸小说抓住了中国人的心理,从而也为他缔造出数以亿计阁“金迷”来。正如一位金学大家陈墨先生所说的那样:“金庸小说能够吸引中国人,无论是本土的还是海外的,从小学生到大学教授,显然不仅是由于它在艺术上的雅俗共赏,更主要的乃是因为它能拨动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精神世界的隐秘的心弦。”②
金庸小说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金庸先生的语言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金庸小说承续了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手法和语言;另一方面,金庸小说的内容中满含中国传统文化,金庸先生在其作品中对宗教、历史、诗词、书法、绘画、琴棋……等诸多方面都有涉及,对忠、孝、仁、义的传统社会道德标准也大加赞扬。可以说,金庸小说保留了中国文学的优点,很中国化,这对于在异乡的中国人很亲切。因此,我们知道,金庸先生是十分忠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金庸先生花费十年精力修改后出版的其作品的修订本,相比先前版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增添了更多的诗词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中国历史。其实,通读金庸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在金庸的武侠作品里涉及到的中国文化是多种多样的。陈墨先生曾断言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小百科全书’”。③当然,在本文中,我无法对金庸小说中涉及到的如此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一罗列,而只想集中的略谈这样一个问题:金庸先生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小说这样一个文学类型相结合,并达到其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的。
蕉蕉
Q 影子
liyang
黄大拿1229
热茶
wjfanny1221
湛蓝地中海
勇敢heart坚强
金庸小说里的文化人,首推黄药师。
东邪黄药师是《射雕英雄传》小说中有名的文化人,与他相交,非要有过人的学识不可。
他的女儿冰雪聪明,从小在他身边涉猎极广,才智过人;他的徒弟为了重入师门,有的冒死闯宫偷盗书画珍宝,有的以伏羲六十四卦建起一座形似桃花岛的归云庄;他为女儿选婿,都要出三道极其文雅的试题来考究两人的武功学识。
黄药师哭了一阵,举起玉箫击打船舷,唱了起来,只听他唱道:“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难裁?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啪的一声,玉箫折为两截。黄药师头也不回,走向船头。
小说中当他听闻爱女落水丧命的消息后,难掩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愤,举起玉箫敲打船舷,唱起了曹子建所作行女哀辞,可那些江湖草莽们又如何听得明白,只道他在疯疯癫癫地胡叫,最后还是杨康将他所唱之辞说了出来。
侯通海转头又问:“师哥,那黄药师又哭又叫地唱些什么?”沙通天瞪目不知所对,说道:“谁理会得他疯疯颠颠地胡叫。”
杨康道:“他唱的是三国时候曹子建所做的诗,那曹子建死了女儿,做了两首哀辞。诗中说,有的人活到头发白,有的婴儿在娘肚里没出世就夭折了,上帝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只恨天高没有梯阶,满心悲恨却不能上去向上帝哭诉。他最後说,我十分伤心,跟着你来的日子也不远了。”
在这次对侯通海、沙通天等人的文化碾压过程中,主人公黄药师虽然并不在场,却借由杨康之口完成了完整的降维打击行为。
这一段已经向读者表明,侯沙等人就算再练上一百年,武功再精进,也永远达不到黄药师的水准。
371194908
大家好,我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金庸小说里文武双全的英雄侠客很多,但要在诸多英雄豪杰里面选文化造诣最高的几位。我觉得虽然有点难选,但还是能排出个先后来的,个人感觉感觉如下:
第一名《九阴真经》撰写者黄裳
黄裳可不得了啊,宋徽宗钦点的全国高考状元。后来被宋徽宗委派印写万寿道藏,就相当于现代的国立图书馆馆长,没有各方面炉火纯青融会贯通的真材实料,真的坐不上这个位置。也正因为这个位置的缘故,使得他博览全书,无师自通,创作出了惊天地,泣鬼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妙武功《九阴真经》,使本就腥风血雨的江湖,因为《九阴真经》的出现,引领了几代江湖人的恩怨。第一名给他当之无愧。
第二名碧海潮生曲玉箫剑法桃花岛主黄药师
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东邪黄药师在射雕英雄传,也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不仅武功盖世,博学精深,华山论剑五绝之一,更是对音律颇有研究。精通剑法,阵法,掌法,指法。琴棋书画,医卜兵阵更是得心应手。太完美了,再配上他的那个性格,简直就是男神。给他排第二名,实至名归。
第三名 凌波洞里的花美男 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
弹指转瞬飞烟灭,画地为牢醉红颜。这是一个幸福的掌门人,两个师妹李秋水和天山童姥为他爱的死去活来,争风吃醋打斗了一辈子。无崖子精通棋道,医术,阵法。性格与爱好部分与东邪黄药师类似,就是喜欢附庸风雅的人。作为逍遥派的掌门人,没几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逍遥派的弟子,也是个顶个的绝顶高手。两个师妹就不说了,徒弟苏星河,丁春秋,虚竹之类的,哪一个放出来不是1到5的存在。所以综合来说,把他的文化造诣排在第三名也是可以的。
第四名 少林寺里神一般的存在 扫地僧
天龙八部里面最大的boss,相对于其他乔峰父子,慕容父子,虚竹,鸠摩智等绝顶高手来说,扫地僧就是独一档的,高出几个等级。神一般存在的人物,武功最强不用多说,少林寺藏经阁里面的书,估计他已经滚瓜烂熟到能倒背如流了。不仅武功高强,他对佛法和医术的研究,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虽然最后才出场,把他排在第四也勉强。
第五名 姑苏慕容一心复兴大燕国的慕容复
慕容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武全才,加上人又长得帅。本来前途无量,只可惜从小背负家族命运的枷锁,一心想着光复大燕国。北乔峰南慕容,能与乔峰齐名,可不是浪得虚名的。慕容世家的参合指,斗转星移名震江湖。可能因为背负的东西太多了,致使慕容复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然后变得心机颇重,城府极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惜杀死跟随自己多年的随从,抛弃暗恋自己多年的表妹王语嫣,虐杀自己的亲舅妈李青萝。手段极其残忍。没黑化之前的慕容复文学造诣还挺高的,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和王语嫣真的是绝配。可惜造化弄人呢。把他排在第五也是妥妥的。
其实金庸小说里面武功高强,且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家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本人将虚心接受。
大象
谢谢邀请!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总共有十五部,要比较哪个主角的文化造诣高的话,我们就要先来把每本书中的主角列出来。
胡斐从小和平四流落江湖,一边躲避仇家一边学习家传武学,不会有心思去学习文化,所以胡斐文化层度不会高。胡一刀是江湖大豪,也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这父子二人可以剔除。
《连城诀》主角狄云
狄云就更不用说了,唐诗剑法被师父教成躺尸剑法,可见戚长发是不会教狄云学习文化知识的,所以狄云文化层度不高。
《天龙八部》主角萧峰、段誉、虚竹
天龙三兄弟中,乔峰自幼就被江湖人士传授武功,一辈子都身陷江湖恩怨,所以不会有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虚竹是一个蠢笨的小和尚,对于人情世故完全不晓得变通,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文化水平。三兄弟中,唯独段誉是一个特例,爱文不爱武,本身是世家子弟,尤其爱读佛经,有名师指导,文化造诣自然不低。
《射雕英雄传》主角郭靖
郭靖和母亲流亡大漠,跟着蒙古人生活,没机会去学文化知识。
《白马啸西风》主角李文秀
李文秀和郭靖情况相似,也没有机会学习汉人文化知识。
《鹿鼎记》主角韦小宝
韦小宝就是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可以直接忽略。
《笑傲江湖》主角令狐冲
令狐冲幼时父母双亡,由华山派岳不群夫妇抚养长大,岳不群虽然人品不行,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教出来的令狐冲也不会很差,所以令狐冲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书剑恩仇录》主角陈家洛
陈家洛出身高贵,文武双全,出场时是一个儒雅书生的形象,有礼有节,处事大方得体,可见是个有文化涵养的君子。
《神雕侠侣》主角杨过
杨过父丧母亡,自幼流落江湖,没有时间读书,唯一读过的书,还是黄蓉的无心插柳,所以杨过的文化层度也不高。
《侠客行》主角石破天
石破天有个名字是“狗杂种”,他自己压根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可见文化与石破天完全是无缘的。
《倚天屠龙记》主角张无忌
张无忌出生在冰火岛,岛上没有书籍,所以张无忌是没有条件去学习文化知识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张无忌感觉拿笔比拿屠龙刀还沉。
《碧血剑》主角袁承志
小说中袁承志是袁崇焕的儿子,由袁崇焕的部将抚养长大,并教他学文习武,所以袁承志是文武双全的。
《鸳鸯刀》主角袁冠南
袁冠南出场和陈家洛相似,都是一身书生打扮,而且袁冠南很有智计,所以应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越女剑》主角阿青
阿青是一个牧羊女,因为遇见了白猿,才学会了一身高超的剑术,而阿青自身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
十五部小说,总共十七个主角,两个女性,十五个男性,两个女性主角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化学习,所以直接剔除。
十五个男主角中,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只有段誉、令狐冲、陈家洛、杨过、袁承志、袁冠南六人。其中,杨过在郭靖黄蓉身边的时间不长,所以读的书也不多,文化水平最多是能够识文断句,所以可以先把杨过去除。《鸳鸯刀》的篇幅过短,对于主角袁冠南的描写不多,所以袁冠南也剔除。
除此之外还剩下四人——段誉、令狐冲、陈家洛、袁承志。
陈家洛和袁承志经历相似,都是名门子弟,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且这两人在江湖中,都是身不由己,随着时代浪潮起伏,心思自然杂乱,即使去读书也没法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这二人文化层次相仿,应是普通文人水平。
令狐冲在华山门下学文习武,但令狐冲生性放荡不羁,喜动不喜静,学武很有天分,却不是个读书的料子,所以我认为令狐冲的文化层次也不会很高。
段誉是天龙三兄弟中的老三,是一个妥妥的书呆子,小小年纪就深谙佛法、精晓园艺、精通棋奕,涉猎甚广,因经常十天半个月的专注于一项事物,而被爹娘取笑为“痴儿”。段誉是真正的读书人,佛学典籍这类晦涩又枯燥的书,段誉都能静下心去读,可见段誉的也是很适合读书的,而且段誉天性聪慧,悟性又高、再加博览群书,文化层度自然远远高于其他主角。
所以我认为,金庸小说中文化层度最高的主角应是段誉。
坚持原创,我是驿城异客忆乡人,欢迎关注点赞,不胜感激!
迷魂杀魄
谢谢邀请。
武侠小说十分好看,在很多武侠小说里,都塑造了一些文武双全,翩翩公子的形象。然而,作为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金庸先生,却似乎有意避开这种人设,纵观金庸武侠小说,主角的平均文化水平是很低的,偶有冒尖的,也是碍于人设出身,下面就说两位文化水平最高的主角。
第一位是陈家洛,这是金庸先生第一部武侠作品《书剑恩仇录》里的角色。也许是在摸索学习阶段吧,这个主角人设没有逃出一般武侠小说主人公的套路,外表儒雅,文质彬彬,文武双全。实际上,在读者看来,这是一个十分不讨喜的角色。
陈家洛是陈世倌的儿子,这陈世倌乃清朝大臣,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也称陈阁老。在小说里面,陈家洛不仅是陈家小儿子,还是乾隆的亲兄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正因为他是乾隆兄弟,所以年纪轻轻就做了红花会总舵主,因为上一辈总舵主认为凭借这层关系,他可以光复汉人河山。显然,陈家洛文采武功都是上上人选,是同龄人的佼佼者,但是要说雄才伟略,一统天下,陈家洛远远不是这块材料。陈家洛只能说比一般人优秀,但骨子里还是个书生性格,缺乏足够的远见和谋略胸襟,最后被乾隆欺骗算计也是意料之中的。
陈家洛另一个被人诟病的就是对待感情,本来他和霍青桐也可以说是两情相悦,但是遇到香香公主马上就动摇了。这点还不算什么,毕竟香香公主乃是金庸笔下第一漂亮纯真的女孩子,男人动心理所当然,他如果可以好好爱香香公主倒也罢了,可是最后竟然轻信乾隆,害得香香公主白白送死,香消玉殒,可以说是他一大罪过。他的人设,正好有几句形容书生的话用的上,“百无一用是书生”,再就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
另一位文化水平很高的主角就是段誉了,段誉是大理世子,从小就一定要接受文化教育,偏偏这位段公子不喜武功,偏爱读书佛经之类,所以文化水平是很高了。开局时候就跟一堆江湖莽汉咬文嚼字,倒是十分有趣。
段誉虽然贵为皇子,但是性格十分随和,没有丝毫架子,当然也缺乏英雄气概。不过段誉有两点好处,一个是痴劲,一个是明事理,大是大非面前站的很稳。他的痴从看到无崖子雕刻的玉像开始,一发就不可收拾,正是因为这骨子痴劲,他痴恋上了王语嫣,从而迎来了一段令人嘀笑皆非的经历,也因此结交了乔峰虚竹两位义兄。英雄大会上,他眼看乔峰四面受敌,明明自己心里害怕,不会武功,依旧挺身而出,看得出他是一位有情有义之人。
段誉虽然厌恶武功,但是武功偏偏找上门,这也是源于他的痴劲。比如遇到玉像,只有他心甘情愿对着雕像磕头,从而修得北冥神功,武功源源不断的向他涌来,终成一代高手。然而,在新修版本里,他最后解开了那股子痴劲,意识到他所迷恋的王语嫣只是对这个玉像的痴迷心思的人物反应,其实主要还是他想象出来的美好形象,最后王语嫣也没有留在他身边,对于他来说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这两位可以说是金庸武侠小说里文化素养最高的两位。其他有很多主角文化水平都很低,像石破天韦小宝压根不怎么识字,狄云郭靖啥的认字也不多。即便是陈家洛和段誉,他们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文化素养很高,但是在实际闯荡江湖的过程中,文化知识似乎也没有给两位带来什么优势。他们一靠他人帮助,二靠运气,三靠武功,文化素养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存在。
对比看一下一些其他武侠小说,比如古龙作品里,楚留香,陆小凤,李寻欢,叶开等等,李寻欢是探花,其他人并没有直接说他们文化有多高,但是在一系列故事里,他们的见识和渊博程度堪比百科全书,显然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这也许是金古不同的地方,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注重的是个人侠义精神和武功绝学,至于其他方面的刻画,就大大减弱了。
当然了,金庸作品里主角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却有不少文化水平极高的配角,倒是很出彩,就像黄药师,无崖子,苏星河等等,都是文武全才。还有那丘处机还曾为小龙女作诗呢。
陈小鱼
以金庸为代表的一批武侠小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应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但也不能过分拔高其地位。
就像现在的,网络小说虽然大部分都属于快餐文学,但也不乏精品。其可读性来说,不比金庸等的武侠小说差。
陶小米
金庸先生的作品与其他武侠小说不能同日而语,虽然被列入通俗文学的范畴,但是读过原作的人们应该知道,作品的文笔十分精妙,其中有很多诗词,这是大多数当代作家做不到的,另外,先生的作品不是架空历史的,是有历史框架的虚构,这就比普通的武侠小说不同,大多数武侠小说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完全杜撰,有的已经达到怪力乱神的地步,把人的力量夸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这在金庸的作品中是不存在的,他的人物描写高深但不神奇,情节也不诡异,不像某些人的作品写的像科幻小说似的,这也是他的作品可以长期流传的原因之一。在他构建的武侠世界中,人物性格鲜明,小人物通过不断努力也可以逆袭成功,郭靖,韦小宝,杨过都是小人物出身,他们的成功迎合了普通人的心理,这也是各阶层人士都喜欢金庸小说的原因之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鲜明的主题,通过武侠的世界观来影射现实社会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特别是先生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完全是对人性的大披露,主人公韦小宝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侠,他是江湖混混出身,因为懂得左右逢源,在各个阶层都可以如鱼得水,上到皇帝,下到黑帮,他都可以游刃有余,这与当今的很多人简直太像了,金庸先生创造出这样一个人物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一个警示,也让武侠小说担负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金庸先生离开我们了,他创造的那个武侠的时代结束了,但是,他的作品永远留了下来,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不要认为武侠小说就不是高雅文学,被每一个阶层都能接受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就有文学价值,试想一部作品只被专家认可,老百姓完全读不下去的能叫好作品吗,金庸先生的作品就做的了雅俗共赏,这就足够了!
金闪闪闪闪闪
先自编小诗一首:
笔起江南雄豪气,剑杀天地映素辉。侠之大者家国梦,身许汗青远山巍。
戊戌岁,壬戌月,乙未日,查公卒,寿九十四,天下哀之。
谈起金庸,于公,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整个华人世界无人不知,被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武林泰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于私,金庸是我个人的文学启蒙老师,年少时爱读小说,四大名著晦涩难懂,考据颇深,当代小说读之无味,缺乏认同,只有金庸先生的小说,读起来畅快淋漓,神游其中。
我会同情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慕容复,我会讨厌日暮穷途倒行逆施的萧远山,我会敬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我会羡慕机智聪明惟小人亦能本色的韦小宝……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丰满,不多述矣。用武侠世界再造青史,虽多虚诞,然多普教,居功甚伟。
长大后,才逐渐明白,金庸先生的伟大,不仅仅在于给人提供了阅读的快感,更重要的,是他作为现代人重塑了侠的理想人格和文化内涵,为当代中国人重新找回了失去的侠。
为何谈失去?并不是大道之废久已,而是“侠”之失传久已。最早关于侠的记载是在《韩非子》中,他给侠的定义是:其带剑者,聚徒首,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由此可见侠在韩非子眼里,确实属于涉黑的一类人,所以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才会明确的提出“侠以武犯禁”。
直到司马迁作《史记》,他单独为游侠立传,区别开了和韩非子的定义: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义者有取焉。直观字面意思,当时的游侠颇有墨者之风,然而暗杀和滥杀也在其中,所以董仲舒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史家便不再为游侠立传,究其原因,就是游侠这类群体是游离于庙堂和百姓之间的不稳定因素,故不可由之任之。
游侠文化中断于史书,金庸先生将之诉诸于小说,并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理想的侠士形象,读者很明显的能够感觉到金庸先生塑造的三类主体侠士:第一种就是儒侠,以郭靖、陈家洛为代表,重信重义、仁义为先,为国为民;第二种是道侠,以杨过、令狐冲为代表,特立独行,至情至性,孤傲叛逆;第三种是佛侠,以乔峰为代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无论哪一种侠,都摒弃了史书上记载的快意恩仇和滥杀无辜的游侠形象,这对于中国人重构侠士精神,都非常重要。
或许这也是金庸先生对文化的贡献吧。
rabbit6767
金庸的武俠小说流传广泛,阅读的层面之广是少见的。可以说是种中式童话。想象中的人物快意恩仇,使人们从现实中暂时离开,找到借代,这种现象也只能出现在香港。
FFF-嗯哒
谢谢悟空邀请!我发表下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我认为,从文化影响力来说,很显然,金庸的影响力远超琼瑶!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金庸先生的作品布局宏大,构思精巧,每部小说都是一部全社会的人世百态缩影,“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其主旨,饱含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哲理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并且作者对风俗人情,世态炎凉,人生百态等的描述信手拈来,对所谓的武功描写也是绘声绘色,精彩非凡,对于佛学,儒家,道家等教理的理解更是相当深入,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自己精心却不刻意的形式在书中展现,可以给读者很好的教育和灌输,很好地对什么是中国文化进行了诠释。很多专家学者都被其折服而欲罢不能,并且有学者建议成立一门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称其为“金学”,其文化影响力可以想见。金庸主要是写武侠,“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鸯”,十五部小说名动全世界华人圈,给大家描述的是江湖中的人和事,结构宏大,气势磅礴,故事曲折离奇却言必有据,脉络清楚而不纷乱,是由无数的小故事组合而成的史诗般的大剧又可独立成章,其影响力可以说是现在全世界华人中第一并且必将影响我们数代人!
而琼瑶主要写的是爱情故事,她以一部《窗外》开始出名,以描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纠缠为主,作者对于内心的细腻感觉描写,特别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更是入木三分,让人感觉刻骨铭心,更是达到了某种让女性疯狂的地步,所以在女性圈里得到高度评价。但是琼瑶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爱情小说,擅长以描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纠缠,其社会意义基本上是谈不上的,即使被改编了大量的电视剧,但除了喜欢泡剧的女性观众外,也不见得有很多男性观众真心喜欢,而金庸小说中对于是男女爱情的描写一直只是配角地位,尽管用词极简,却完全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功力,非具有非常深厚功力的国学功底而不可得,这点单从用词造句上也可以看得出来,琼瑶用大量浅白的词语进行重复排比制造效果,却真不如金庸先生同简短几字几句的描述,而主角的爱情故事,如小龙女与杨过,郭靖与黄蓉,乔峰与阿紫等等也无不让人动容,印象深刻。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从文化影响力来说,金庸远超琼瑶,甚至根本没什么可比性!金庸的影响力可以是数代人甚至永远影响下去,而琼瑶呢?也许,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不见得有多少人还记得起她是谁了?正所谓金庸永远是我们的大侠,是神!而琼瑶,也只能是阿姨!
Hank Wu
侠之一字,最初出自于先秦的墨家。
墨家崇尚兼爱和非攻,
所谓的兼爱就是,鄙视以家族为主的私利垄断,提倡超越家族,以人性为基础、无阶级的、平等的社会,是初期的社会主义信仰。
所谓的非攻是排斥那些强凌弱、众暴寡的社会掠夺,强调以实际行动斗争中的和平与制衡。
这一思想,跟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侠,几乎如出一辙。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侠者的形象都是帮助弱者,打击豪强,为了民族大义,抵抗外族入侵。
这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多有体现,他对侠的阐述刻意概括为三点:
一、扶危救困。在金庸小说中,大侠的典型做派就是武功高强,拥有强悍的团队,在强权的欺凌和压迫时,他们以实际行动救助弱小者。最典型的就是《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他虽然不聪明,但却诚实守信,愿意帮助别人。在郭靖第一次遇到黄蓉时,黄蓉以一名叫花子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他不但不嫌弃人家,还主动帮助人家,给人家买吃的。从这一行动就能看出,郭靖这个人人品不错,符合一个大侠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品格。当然,在金庸小说中,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诸如洪七公、一灯大师、周伯通等。
二、急公好义。金庸笔下的侠者,另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他们不肯为当朝的统治者驱使,也不肯为功名利禄出卖自己。他们宁愿守着清平、过着贫穷的生活走向民间,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也不愿屈就一方或屈就一职。比如,《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他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为富贵,不为名利。尽管做过丐帮帮主,做过南院大王,但是,这些都是他人生中的一个经历,而不是人生追求,他并不贪恋这些,他追求的是快意恩仇,以一个“义”广交天下江湖朋友,他最终获得了段誉、虚竹这两位义兄,也算是满足了自己的追求。
三、为国为民。侠者多是一代有热血、古道热肠,他们有很强的的民族情节,对外族入侵很是反感。他们以自己在江湖的地位和号召力,为了国家安危挺身而出。最典型的就是《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杨过虽然断了一只胳膊,可是,这并不影响他发挥侠者的作用。在蒙古鞑子要入侵襄阳的时候,他斩杀贪官,阻击蒙古大军南下,为守护南宋国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郭靖守卫襄阳赢得了宝贵时间,这就是民族大义的典型表现。这就是金庸眼中侠之大者的为国为民情怀,也是金庸对侠字最直白的阐述。当然,在现实社会中,能贯彻金庸先生这种大情怀的人,非当代“风清扬”马云先生莫属。
mygzmelody
这个问题范畴太广,在这里我只做一个粗略的梳理:
微观方面,金庸小说很多细节都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从琴棋书画到经史子集,几乎都有涉猎,与一般武侠小说不同,金庸小说在武功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有的融入琴棋书画,有的融入不同个性,有的融入儒释道文化。
宏观方面,我常把金庸小说按照创作顺序分为四个阶段,1955年-1959年是第一阶段,是金庸侧重入世的儒家文化的阶段,书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一般都是积极入世的,常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阶段的代表是《射雕英雄传》和儒侠郭靖;1959年-1963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人物和思想都由儒转道,以杨过、张无忌为代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写的同样好的《笑傲江湖》却是个特例(因为它不仅涉及道家文化,还要影射政治);从1963年-1967年是第三阶段,作者由道入佛——这大概与金庸先生中年开始读佛经不无关系,以《天龙八部》为典型代表;从1967年《笑傲江湖》之后,金庸通过反思,或者说是颠覆,否定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糟粕,进入“无侠”的阶段,开辟了武侠小说,乃至通俗小说的巅峰,以《鹿鼎记》和韦小宝为代表。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只是人为划分的,其实不管在哪个阶段,儒释道都是相互渗透的。另外,作为新武侠的代表,与传统的武侠小说相比,金庸小说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以骑士文化(如《堂吉诃德》)最为突出。
附上金庸小说时间表:
小说作品
《书剑恩仇录》 1955年
《碧血剑》 1956年
《射雕英雄传》 1957年—1959年
《雪山飞狐》 1959年
《神雕侠侣》 1959年—1961年
《飞狐外传》 1960年—1961年
《倚天屠龙记》 1961年
《天龙八部》 1963年—1966年
《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记》 1969年—1972年
我觉得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了解小说和进行金庸小说研究非常重要的窗口。
oo墨痕oo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英雄,而这个英雄就是自己!金庸小说正是正面激发这个英雄价值观的。他的小说传播的是侠义精神,什么是侠义精神?侠义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
luxialxx
射雕英雄传结尾 郭靖于成吉思汗的对话
成吉思汗勒马四顾,忽道:“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令英雄,有谁及得上我?”
郭靖沉吟片刻,说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成吉思汗双眉竖起,举起马鞭就要往郭靖头顶劈将下来,喝道:“
你说什么?”……
……成吉思汗淡淡一笑,一张脸全成蜡黄,叹道:“我左右之人,没一个如你这般大胆,敢跟我说几句真心话。”随即眉毛一扬,脸现傲色,朗声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活!”在马臀上猛抽一鞭,急驰而回。
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周念着:“英雄,英雄……”
想是心中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
原贴: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文化
呆萌
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饱含着梦幻与荣光的意志,无论于理是合是悖,无论于法是反是违,侠永远固执著心中不变的追求。而这追求,是在呼天不灵时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应时的代地执法,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在执法不公正时,在合情不合理时,侠者蓦然回首、横空出世,锄强扶弱,傲上怜下,代行着公平执法、救难救急的使命……
金庸先生笔下的大侠无不如此。
金大侠与世长辞,飞雪连天白鹿远,神侠笑傲碧鸳长,就此别过,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日有缘,江湖再见[抱拳]
呜呼大侠 魂兮何方?
侠之不存 道义堪伤
江湖一载 痛失栋梁
东邪西毒 成天百忙
幸有郭黄 困守襄阳
白马碧血 独臂老杨
红花翠羽 小宝大床
书剑笑傲 文短情长
唯愿夫子 仙福永享
呜呼哀哉 伏维尚飨
金大侠除了侠外,也写了很多人生思考,跟大家分享:
郭襄听了这四句偈言,不由得痴了,心中默默念道:“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只听得铁链拖地和念佛之声渐渐远去。郭襄低声道:“我要问他,如何才能离于爱,如何能无忧无怖?——《倚天屠龙记》
程英道:“三妹,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烦恼?”她话虽如此说,却忍不住流下泪来。——《神雕侠侣》
刘正风对曲洋说过:“世上已有过了这一曲,你我已奏过了这一曲,人生于世,夫复何恨?”——《笑傲江湖》
微微微眠
借历史外衣,偷前人(指前辈武侠小说作者)技巧,揉三教九流,大胆胡说,好在许多所谓的学问人也是三脚猫 ,而许多达官贵人更是借阅读其中的狡黠奸诈、奇淫奢欲、朵颐灵舌等得以消谴度闲(一书在手,手不释卷,何等儒雅!)
潇翛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金庸是中国新武侠小说最具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家。
武侠小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史记》的刺客列传,到唐朝的侠客传记,再到宋元武侠评话、明清武侠小说,民国时期面对巨大的民族危机,武侠小说、评书出现了一个高峰,成为承载着中华民族反抗列强、弘扬尚武精神的一种方式和载体。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香港作家梁羽生最早为代表,开始改良了传统武侠小说章回体模式,注了新的现代元素和技法。之后,出现了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大家,形成了新武侠小说,同时与影视作品相互融合,出现一股强劲的武侠文化风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新武侠小说热席卷大陆。特别金庸的作品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现象。
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的泰斗,除了引人入的故事、情节、人物和武功等奇特元素,不同于一般的武侠小说,一是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他的小说均精心设计了系列的历史背景,给人以历史画卷感。二是弘扬深沉的家国情怀,他笔下的大侠都家国为先的,萧峰、郭峰等这种形象成为侠之大者。三是彰显强烈的侠义精神,有人说金庸的小说在写“义”的风骨,古龙的小说在“情”的凄美,是很有道理的。四是贯穿永恒爱情的情节,这些爱情往往带有超时代性,是现代人的爱情观。五是彻底打破章同体小说的束缚,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韵味美,又注入了电影蒙太式的时空转换手法。
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是一种在超现实情境中表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和审美。有一位著名文化人曾说:金庸表面写的都是不存在的历史,但人们看了之后都认为实质都是真的。而XX(请允许我隐其名字)表面写的都是真实的历史,但人们看了之后认为实质都是假的。儒客非儒客认为他说的非常有见地。
所以金庸不仅拥有最多的读者,而且具有必须重视的、形成很深影响的文学价值。
MonsTerBee
金庸作品中,最显而易见的是儒家文化。
最为代表的是《射雕英雄传》。其中里面的很多代表人物都是以天下为己任,很愿意出世入仕的。有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也是经常出现。就以里面的郭靖为代表,郭靖是一代大侠,惩奸除恶,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有时跟杨过会显得截然不同,没有那股江湖气,更多的是一种正气和作风。
其次,随着金庸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变化。更是把客文化做到了一个巅峰。从开辟到经历巅峰的时期,其中一直在改变,包括一些人物的刻画和描写,将其中的一个简单的人物刻画的
有血有肉,更把侠客故事的情节蕴含着人生哲理和泽斯将通俗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化境。
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更是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其中,有血有肉的一些帝王角色和将相都刻画得尤为真实,在宣扬纵横文化的同时,也将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融入在其中,里面的角色都变成了仁义的化身,同时,极大的增强了艺术感
英雄角色担当重任,出世入世,敢于战斗的精神和坚定小人畏首畏生的贪生怕死形成了对比。更包含了很多爱国情怀,从个人一恩怨上升到国家情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构建故事,形成了人物的真实情怀和感情。
而且,金融笔下的人物更包含了很多传传统的通俗文化,将武侠小说推到一个高度,曲高和寡的艺术表达手法变得通俗化,达到了一种艺术化的效果。
小飞龙
1955年,金庸先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开始了长达十七载的武侠小说创作,所作十五部武侠小说风靡大江南北。历经一个甲子,早已成为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这个妙笔生花的武侠世界,实实在在地向读者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秒,成为了许多人打开传统文化知识宝库的快捷方式。为我们在自我认知与更广阔的世界之间,凿开一扇窗,筑起一座桥。
当你翻开金庸小说,整个世界的宏大画卷,都将于金庸江湖的想象中徐徐铺陈。
史航在圆桌派节目中说:
我十几岁读金庸,金庸其实影响我知识的结构。就比如说我对佛学没什么印象,金庸说到的那点佛教的东西,我知道了,金庸提到那个书法,可以变成一套什么武功,我知道了,美食是一套什么东西,我知道了,其实我都是用金庸的方式,这样一个打开方式,看了大量的中国文化。
也就是说,阅读金庸小说其实是在帮助我们认识传统文化的广博与现实世界的多样。
小说里郭靖身体力行,诠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真正含义;独孤求败精益求精,最终明白了“大巧不工”的道理;陈家洛深思熟虑,在绝境下体悟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内在逻辑;
周伯通穷极思辨,形成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辩证思想。
因为金庸小说,我们也许第一次听说了花剌子模、拖雷、哲别、黑水河之围。
因为金庸小说,我们回望历史,遥想大理天龙寺、西夏灵州城与嘉兴烟雨楼。
当然,金庸小说的魅力绝不仅仅如此。梁文道就曾在文章中写道,
后来我还很惊异地发现,它(金庸小说)居然也是三地海外移民二代认识中国文化,学习中文的必由之道。在美国也好,在澳大利亚也好,金庸的世界可能就是和故土之间最后的联系。”
在某种层面上,读懂了金庸小说,也就读懂了中国人。
金庸小说对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可能已经超越了文学意义上的局限,小说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使其中独有的一套成熟“语言”被移植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则在无意识中毫无障碍地使用着它。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在越南的国会辩论中,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岳不群”和“左冷禅”,前者是指闻名遐迩的伪君子,后者则是称呼一位老谋深算的野心家。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不加思索地在日常沟通中使用“降龙十八掌”、“华山论剑”、“南帝北丐东邪西毒”等小说中的武功、事件或人物,而语言信息的接收者同样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就意味着金庸及其代表的武侠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沟通中的一部分,印证了我们常说的那句:
“金庸,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
在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的前言里,有一段这样的话:
在一个民族中,总要有上百万人的存在,一位天才人物才能从中走出。
毫无疑问,金庸便是从这上百万人的存在中走出来的那个人,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里,瞭望星空时闪耀着的那颗星。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们这一代人,在年少时候遇见金庸,在金庸营造的江湖中完成青春的启蒙,在金庸的江湖中进入文学的世界,在金庸的江湖中树立了自己的世界观。
wubing0119
词浪淘沙令·金庸大侠西归
文:归槽山人
烈酒共千壶,
策马江湖。
王侯将相亦凡夫。
笑傲人生方快意,
求败独孤。
一笔畅悲娱,
武侠匡扶。
侠之大者是鸿儒。
妙趣横生谁可比?
泰斗优殊。
题记:很多人都在评价金庸的文学价值,我就不阐述了,谨填此词以纪念查良镛先生,愿我心灵的导师能乘愿再来。
超喜欢er
江湖在、武侠在、金庸先生身虽去,但他依然活在江湖中活在武侠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写武侠小说的人不在少数,然而经典却只他一人。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具有历史文化背景,让读者或观众在娱乐的同时深受启发,那些虚实结合的精彩,总让人心旷神怡。《天龙八部》是我最喜欢的武侠之一,以宋朝晚期的历史为背景,刻画出乔峰这个主角。更是把佛家文化阐述的非常完美,慕容博为了兴复大燕,欲意挑起宋辽开战,假传消息,酿成雁门关惨案。幸存婴儿被少林寺山下一对乔氏夫妇所收养,这就是后来剧中主角乔峰。少林方丈因错杀好人二内疚,便派人传授乔峰武功,以填补内心的痛苦。不料乔峰竟炼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降龙十八掌,乔峰从小受到佛门教导,尽管后来得知自己是契丹族人,依然不肯帮助辽国皇帝攻打宋国。一次带着辽国几十名勇士,来到少室山也只是为了救阿紫,不料这次少室山之行,得知自己父母被杀的真真原因,竟然是慕容博挑拨。潇氏父子誓要报这杀妻杀母之仇!于是藏经阁潇峰一句父母之仇岂能用天下苍生做买卖,引出了扫地僧。扫地僧一出更是把少林武功神化了,降龙十八掌在他面前也黯然失色,可见天下武功出少林实至名归。在这部武侠小说中,乔峰的侠义心肠和高超的武功和扫地僧,都出自少林。金庸先生把佛家的慈悲为怀刚正不阿,描述的有血有肉,潇峰为了宋辽两国的百姓不着生灵涂炭,选择自杀也不愿帮助辽国皇帝发动战争。写到这里那句但愿潇峰一死能够让天下太平,总让人心潮澎湃。不得不感叹英雄气短。
長樂
我不知道文学价值该如何界定,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们的想象,让人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桎梏,满足看官的喜怒哀乐之情,就已足够。要想看真实要想看科学,完全可以去看专业的历史考证和科学专辑了!
蒋小猫OTR
金庸,武侠小说殿堂级大师。有金庸的地方就有江湖。在金庸小说中,有豪迈的武林高手,仗义豪放,如乔峰;有俏丽玲珑的小姑娘,如黄蓉、郭芙;有俊美潇洒放荡不羁小生,如段誉,令狐冲,杨过。形形色色,生动形象。
从小我真的以为有南帝北丐中神通,真的以为有降龙十八掌、九阳真经、易筋经;真的以为有少林、武当、崆峒等有八大门派,只是我出生晚,错过了[捂脸]。金庸用自己的小说,给大家讲故事,奇思妙想,天马行空。把一个本不存在于三维空间的时代搬到了小说里,呈现在大家眼前,无限遐想,妙趣横生。
在金庸小说的改编下,开创了香港武侠电影的黄金时代。我们认识了张敏的“赵敏”,李连杰的“张无忌”,张国荣的“欧阳锋”,林青霞的“东方不败”,经典无法复制,开创先河,继往开来。给我们的青少年时代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回忆。金庸是一代人的记忆,记录了一个时代,他的去世似乎预告了江湖时代的结束。不知多少年才出一个“金庸”,才能再现“大侠们”的风范,才能再次引领了一个全新的江湖呢?觉得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句话来表述,似乎也不为过。
艾小岚
其实肯定是金庸了,金庸的小说男女通杀,尤其是射雕三部曲,《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等经典的小说,基本都是陪伴八零后九零后一路成长来的,尤其是影视剧,各种霸占黄金阶段播出,包括我妈最喜欢看的就是老板的《射雕英雄传》,而且还永远看不腻。所以说对大部分人来说看的最多影视剧的作家一定是金庸,而且金庸的武侠剧翻牌的热潮经久不衰,不仅七零,八零,九零,以后零零,一零后都会在金庸的影视剧中满足对武侠的幻想。所以金庸的小说和影视剧是经久不衰的,几乎面相各种年龄段和各种人事。
而琼瑶的作品当然也非常经典,尤其是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都曾是万人空巷的经典影视剧,尤其是还珠格格经典中的经典,但除了这个,其他作品大多都是女频类的,也就是说百分之八十都是面相女生的,而且时代感比较重,会随着时间而影响逐渐下降。
而且金庸中的人物和武功都非常著名,各种影视借鉴之类的,所以金庸的作品是没有时代感会一直延续的,金庸的影响要大一些。
梁锦-Jen
当然是金庸大侠。金庸写的书不仅是武侠小说,他也传递了很多的中国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励了一代人。而琼瑶阿姨的作品,现在来看,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一切法律,伦理,公德,都要统统给“爱情”让道。渣女和别人老公私奔,因为爱情,大家都应该原谅他们甚至赞同它们?好像还有一句你失去了腿,我失去了的可是爱情啊这么夸张的剧本台词。
铿锵芋艿
当然是金庸的影响力大,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很多成为影视作品。金庸的作品大气,琼瑶作品感情细腻,各有千秋。但是,金庸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14部作品,每一步的人物都有不同的灵魂。琼瑶则偏爱写一类,独辟缠绵悱恻的爱情之境。
笨笨di柒柒
您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先生侠文化的一个总结。但是金庸先生的侠有很多的特点。
1.为国为民。首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就是金庸借郭靖之口说的,《射雕英雄传》的郭靖,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民族大义,镇守襄阳城,抢夺武穆遗书,为了国家的安定倾尽了一生。
除了对家国大义,也有对天下苍生的的关怀,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为了汉族和契丹的和平,选择自杀的乔峰;
诛杀奸臣,火烧蒙古军营,击杀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
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九指神丐洪七公……总之,大侠者的共同之处,便是为国为民!
如果如果不是,即便是武功再高,也不能称之为侠,西毒欧阳锋,即使是“五绝”之一,算不得大侠;为了复国,不择手段的慕容复,即使斗转星移,武功高强,同乔峰其名,也算不上侠。
2.金庸先生对侠的阐述,已经不同于最初侠的定义。中国最早对侠做出定义的是在《韩非子》一书之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毕竟是先秦时期的论述,侠文化的发展在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汉初,在《史记》中,司马迁专门为游侠作传,并说韩非子的话为“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并对其中描写到的郭解等人做出高度评价。
到了金庸的时代,侠已经是一种积极的的代表了。
3.金庸先生的侠可以性格各异,但必须善良真诚。金庸每个侠都有各自的鲜明的特点,比如,
淡泊名利的张无忌,有人说他不想像一个侠,优柔寡断,性格软弱,但其实这只是他的不同之处而已,对于利用自己伤害自己的朱九真也能既往不咎,可见他的大度,这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而有些侠便是恩怨分明,光明磊落,如“江南七怪”的老大柯镇恶。脾气暴躁,虽然武功不高,但是嘴厉害,打之前“我要取你狗命”,打完后“你要杀便杀”打架可以输,吵架不能输,但是就是这样的柯镇恶也是善良真诚的!
他教导郭靖多年,难度真的只是为了一个赌吗?更多的是为了民族,是对郭靖父亲民族大义的敬仰,嫉恶如仇,见义勇为不正是“侠”之本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