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故事主要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一)关于死亡,书中涉及到的死亡太多太多了,直子之死,木月之死,生命如同翻过去的一页就这么被潦草带过,村上处理生死问题之草率简直是和国内大部分小说处理其之沉重形成鲜明对比。就在暮霭与尘埃间,烟雾的升腾与消散之间,一个人死了。生命的荒诞性于斯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也联想到学长,虽然还活着,但在踏上高楼的那一刻想必也是轻了生死,做好踏入另一个世界的准备了。明明前些天还好好的,毕业时候和着几个室友最后的疯狂去雄楚大道“摸摸唱”,他硬是没下得去手。聊天时问他为什么大三加入大四退。以一句“因为我傻呀!”作为对我最后的回复。直子之死多半是因为木月去了,而学长的经历无疑比直子高了不知道多少的数量级。我并没有觉得书中在告诫我们远离死亡,恰恰相反,满篇的借着物语的心灵独白和深刻又简单对话都在诉说着死亡的一种状态,"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继续下去"这样一种生死观念,让死亡完完全全变成了被接纳的逻辑上的必然,一种如同踏过仅仅一个门槛般的从容,而自杀成为了一种对于生命其中立性的感动。
(二)关于孤独,如果说关于死亡的态度是中立偏负性,那么关于孤独,村上是明显带有选择性的。直子和绿子这两个女人出现在渡边君的生命中,一个就是向着孤独而死,一个是向着远离孤独而生。都不是好的状态,而究竟人要怎样去拿捏其中的距离问题就恰恰交还给了读者,这也是结尾篇留下悬念的意义所在。渡边君和绿子在一起就一定能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绿子的灵气太强大了,激情过后呢?亲密无间是无法掩盖孤独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春天里的熊也在这样一个黯淡的色调下。如果就一个人而言的话,伴侣最好是招之即来,呼之即去,可这毕竟是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之间的事情,他们之间的平衡如何去取舍。村上高明之处就在这里,几乎是以“辩论”的形式引出绿子和直子,让他们站在一个极端对着另一个极端,诚然,村上笔触下的人物远比极端高明太多,如何拿捏期间的距离,这一处留白简直堪称经典。
就我而言,绿子的人格都在我在思考死亡的太多时间里,从思想的深渊中拉回我一把。那种火灾现场的接吻,倾盆大雨下的拥抱无不宣告生命还可以继续下去,生命也值得为之继续下去。而直子的严肃性更是让自己从庸常的成人娱乐活动中解脱出来,告诫自己行为要配得上自由其本身。或许他们都在我接近抑郁这样一种病症状态下拉回自己一把,让自己不至于消沉,不至于恣意,和孤独拿捏好适当的距离。
(三)关于性,不得不说村上笔力惊人,让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漫无目的,原发的冲动而又恰到好处的sex是如此之美好。以这样一种笔触描写性,竟然丝毫不觉得是引起感官上的任何兴趣,甚至就和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之前有个例子说到的像伐木工人伐木一样,窃以为比喻得恰到好处。我甚至从性中体味到渡边君深深的孤独,也丝毫不觉得他是一个烂性之人。佛洛伊德所谓性其生本能和死本能在此处进行了最为恰当的模糊化处理,也最接近我们本身对于性该持以的应然态度。
(四)关于比喻,村上的比喻最明显的三个特点:1、本体和喻体存在巨大的落差感。2,喻体往往为生活中不常见但也不稀有的物质。3、本体和喻体的隐秘联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