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自己出钱出书没多少意思。因为如果你写的书够出版社的出版要求,出版社自然会出版,你不用出一分钱的费用。凡是让个人出钱出版书的,那都是想挣钱的出版社,他们给你出版的册数也不多,影响也不大,甚至还需要你自己发行。当然,如果你要评职称,那另当别论,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十万字文学类小说
Yolandaの喵
世上的事无需用值与不值去衡量,你有做的冲动,说明你心中有渴望,精神有需求。经济条件允许,为什么要压抑自己呢。既然玩,就要尽兴,跟着感觉做自己想做的事,本身就是一种释放,什么值不值,有钱难买我愿意。自己想而且真的去做了,这是多么值得回味的事情,赞一个
鲲鹏展翅
可以的,爱奇艺文学投稿作品要求
1、作品青春、阳光、正能量,有爱,拒绝色情、暴力、低俗等各类违禁内容。
2、类型不限,所有适合影视改编及IP孵化的中国好故事。包括但不限于:故事有起伏、有矛盾冲突点、有亮点有看点、有艺术性、叙事精巧、架构合理、人设有特点。
3、鼓励题材创新、鼓励脑洞大开,鼓励关注社会热点。无论幻想类作品或现实题材作品,均应建立在合理想象基础上,拒绝“挑战公众心理、伦理、情感底线”的作品。
4、字数不做严格限制,长中短篇均可,拒绝口水化、同质化、拼凑、抄袭。
echo_weng
关于自费出版小说这个问题,到底是值不值得,得看你的侧重点在哪?如果说你是想以此来卖钱卖书的话,那就得看你的销量如何,如果说销量不够好的话,可能会赚上一笔,但是如果销量不好的话,可能出书的钱就全部亏掉。如果是冲着钱去的话,这个销量有关系的,值不值得,就看销量的好坏,如果销量好的话,那就是值得,这样,不好的话就不值得。
如果只是想出一本书,给自己做一个纪念,或者说是嗯对自己写作这本小说的一个肯定,那么10万块钱自费出一本书应该是值得的。毕竟艺术的价值无法用金钱去衡量。且创作出一本让自己很满意的小说,可能过了这个时候的话,你下次再创作的心情和心境都不一样,凑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达到现在的现在的那个满意程度也是未可知。
所以10万块钱出一本书到底值不值得,就看你自己看重的是什么。
babycocoss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所以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突出点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地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如:和平英雄:阶级英雄,政治道德英雄,生产英雄,等等。
谈到英雄在这里就不得不谈到英雄崇拜。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最初在脑子里形成的英雄观念大多是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说明英雄崇拜并不是那个疯狂的年代特有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却是盲目的崇拜,而值得提出的是,古希腊罗马的英雄和中国十七年所塑造的英雄却有着截然的不同。前者的英雄是既是人类完美的化身,也或多或少拥有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而后者的英雄却是在政治极端理想盲目化的社会条件下被逐步地抽空成一个代表先进阶级属性、拥有高尚政治品质的固定积淀体;前者有血有肉,和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并且各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英雄,却是一个英勇善战却易怒的统帅,而中国尹青春里的尹青春和永生的战士里的小武,他们除了无我地为集体而存在之外,很难在其身上找到与众不同的特质。另一方面,为了体现英雄形象的完全高大化,十七年的小说几乎都采用了绝对的肯定手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英雄就一定是顶天立地的,即使成为阶下囚,仍气贯长虹高高在上;即使面对千难万险,仍是由崇高的信仰激励着,没有半丝半毫的退缩之意。【摘要】
原贴:什么是十七年文学
茉緋
十七年文学的一些特征及探源
隔水观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左右同时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揭开了又一个文坛大一统局面的序幕,而五四新文化传统,如民主自由、个性化创作、独立思考等则在政权的强力控制下逐渐进入沉潜期。五四传统的沉潜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一个宣称无产者的政权建立了,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无法支撑五四先驱们达到的探索深度,同时以工农为主体的社会“先进阶级”也没有能力消费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国家初定,既不能无视五四新文化的传统,又不可能放弃对大众精神领域的宣传与占领,于是左翼文学的观念便借助政权力量扩张而至全面贯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周扬给了它一个新名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与西欧、俄国19世纪的“旧”现实主义相区别,即文学要“从革命历史发展上”来反映现实革命的远景,并注重对民众的教育。可见,现实主义的两大任务,一是反映革命的现实,二是对大众的影响教育。文学的现实功用被摆在艺术追求之上。丁玲说:“我也承认,今天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写新人物的这些作品,还不是很成熟,作者对于他所喜欢的新人物,还没有古典文学对于贵族生活描写的细致入微,这里找不到巴尔扎克,也没有托尔斯泰。”从某种程度上看,所谓“现实主义”是五四文学传统沉潜的“非精英化”导致的必然结果。政权出于现实功利的性的考虑,排斥这种执著于高层次精神探索的活动,排斥精英化的启蒙,虽然实际上精英式探索是更深一层意义的启蒙与提高,但是已经说过,这个政权本身负担不起这样的高度与深度,它也不愿意使大众的目光过多地投注到内心、终极等精神领域,而希望能集中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政权自身,从而尽快实现政治统治、经济建设等外在征服的目的。至于作品艺术水平的低劣,丁玲又说:“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因为一切都是新的,当文艺工作者更能熟悉与掌握这些新的内容与形式时,慢慢就会使人满意起来。我希望读者们不要强调这个缺点,因为强调只有增加你的成见,加深你对于新事物与新文艺的距离,让我们不要留恋过去。”
然而实际却并不能使人满意,理论指导与实际执行发生了偏差。其一体现在对通俗文学的批判上。现实主义创作是“非精英化”的结果,亦即有“平民化”的要求与趋势。而根据当时的阶级划分,小市民阶级被定为类似于“亚小资产阶级”,是一个落后的,需要工农改造的阶级。对通俗文学的批判也主要基于它所服务的读者层是小市民阶级。但是,与欧洲相比,中国由于工商业与都市的欠发达,“小市民”作为一个阶级,从未强大到有左右政局的力量,而掌握了文化的工农极其容易与小市民在审美趣味取向上达成一致。因否定城市而否定小市民,到否定通俗文学,再到否定平民化,这是政权力量控制下文学方针与实际情况的悖论。导致的结果是使得一批艺术水平不高,吸引不了知识青年的作品,在面对工农兵时又显得曲高和寡,完全沦于说教。这一点虽然在实践中又逐渐被修复,一批在艺术形式和结构上借鉴通俗文学的作品,如《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的出现所代表的开创意义,却也使得对通俗文学的批判变得模糊与不合理。
其二体现在作家队伍上。可以说,新文学发展到四十年代,内心化伤感化的倾向十分明显,甚至一部分走进了象牙塔。纤柔,秾丽,哀婉的美学风格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解放区文艺此时带着泥土的香气出现了,使得那一批作家得到了解脱,他们为这种刚健、质朴、有点粗野的风格所吸引。同时政权对文艺的重视,使“以文致仕”的古老传统在解放区推行下去,文人与政治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实现。于是大批作家投入到解放区文艺的阵营来,从天上的玄思转到人间的生活,从内心的独语转到土地上的歌唱。这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观察现实主义的美学意义。然而政治的束缚一旦过紧,现实主义在美学上的吸引力减退,这批作家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光泽,或退出主流,或艺术水准大打折扣。
总之,现实主义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生命力大大减弱,非但不能保持原意旨,甚至走向了现实的对立面——对现实的粉饰、夸张、歪曲,而确实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二 革命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个类似于“儒道互补”的命题。浪漫主义更加靠近了文学的艺术性追求,更偏重于内心的东西。然而它的妙处就恰恰在于,它同时又是“革命”的,这就意味着这种内心感觉是开放性的,而非封闭的。这极其适应了当时政治宣传与太平粉饰的需要,它不要过多的思考,而只是“光明”基础上的升华,就好比一团蘑菇云,所需的原料并不多,却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外显的,绝不引向深层思考,然而又时在内心前面扣了一下门,这一扣便弥足珍贵,补充了现实主义所缺乏的丰富内涵。“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浪漫精神,我们的创作也需要美妙无边的幻想。”两者的结合实现了艺术的更上层楼,作者与读者产生巨大的激情共鸣。原本缺乏激情的现实主义充其量只是概念的文字显现,是死板的政治说教,但在浪漫主义激情的巨掌扶持下,现实主义充盈起来,不再笨拙蹒跚。好像因了这激情,所有的一切立刻真实感人而光彩重生。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同时,不论是美好信仰还是英雄人物的精神品格,在作品中看来是从未失去乃至毁灭的,英雄总是能够凭借着崇高的信仰战胜敌人,这使得整个十七年文学基调是喜剧式的,即使激情的宣泄也是喜剧式的。这些作品只提供给读者一些精神支持与情感寄托,而缺乏真正反思的力度与悲剧的最终净化心灵的效果——但这对于它来说是大不必要的,这不是它的目的。由此衍生出十七年文学的美学风格:奔放雄伟刚健热烈。可以看出,这是基于对现实的绝对自信而生成的,也更成功地为不断的政治运动提供激情库存。
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过程中,可以看出文学在“情节化”与“宗教化”上的深层次结合。情节是反映现实的,在世俗意义上宣传政策吸引读者;“宗教化”则有终极旨归性质,情节是它的依托,它又使情节本身成为先验的,不可质疑的存在。情节在宗教的笼罩下不可以被思考,只有“信”与“不信”两种选择。相应地,读者付出的也是类似宗教体验的庄严与激动。这个结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政治抒情诗,那些对现实的描述和讴歌,读起来多么感人,读者与作者两方面都表现出皈依来,一同进入理想的圣地。
尽管如此,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即在一个限定如此之严的文学环境中,“两结合”并非万全之策。那些喜剧式的激情最终变成一种虚妄,没有深厚动力支持的狂喜只能造成愚昧滥情虚伪,渐渐地这种喜悦也不能再吸引人了。也许是耗费太多了吧,它给民族心理带来的疲乏和理性的匮乏都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恢复的。情节的“宗教化”产生了迷信的恶果,极端缺乏思考同时又极端敏感导致对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不加区分。因为按照它的逻辑,情节的真实性是不可以怀疑的,加之其上的宗教情感也必然是作者自己的真实想法,由是观之,便不难理解五十年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和后来一部《海瑞罢官》引起的文革巨浪。“两结合”的出现,反映了文学当时夹缝中的两难处境:既要迎合政治,又得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这是文学扭曲与变形的一种表现,一旦有了轻松的环境,沉潜的五四传统便
会露出头来找到接续者。
三 断裂与重生
新文学的两大主题:对未来中国现代性的思考与对古老中国“家园”印象式的依赖,或由于阶级斗争的观念,或由于美学风格的差异,都在十七年文学的主流中发生了断裂,极少有人对生存本身做超出马列范围的反思,或者对遥远的故乡唱一曲异乡漂泊的惆怅歌谣。
这有现实的原因,社会在大规模建设时期,建设取代了思考与怀念。更深一层则是因为对于“现代性”这个命题,政权和工农都不熟悉,在他们的概念中,这是与城市,资本,金钱,诱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里面充斥着不可把握的罪恶,于是,既然无法把握它,那就干脆消灭它好了。同时,解放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消磨了对“家”的远距离的观照,更没有战争年代颠沛流离的家国命运之感。所以,从这些意义上说,新文学的两大主题是被时代断裂,被政治断裂的。两者的重建又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对过去与未来的思索是一个民族必然要进行的活动,然而由于断裂的原因不同,重建的时间也不同。
关于现代性的思考直到后朦胧诗运动时才真正出现。也就是说,只有当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经济实力与文化程度达到某个高度时,现代性的问题才有机会被探讨,“城市”的概念也开始复苏。当然,由于经济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现代性思考远远达不到西方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深度,加之十七年文学与十年文革的排斥,这种思考更显得稚拙。因此便不难理解十七年文学中工业题材与城市题材的浅薄与缺乏生命力,正是由于现代观念的缺乏所致,而同时,这种观念却又是在政治操纵下人为祓除的。
相比较而言,“家园”印象的断裂更是一种美学风格的断裂,因为它与刚健热烈的“时代精神”相悖而遭到了摒弃,例如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即因此成为争议之作。然而在另一个层面上,“家”的概念则被延续下来,从而与五四文学一脉相承,表现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两大题材:革命历史小说与农村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是将政权统治合法化的产物,除去政权自身的需要外,还表现了政权甫立,民众包括作者在内的对于前途未知的茫然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党”的依赖。因此,“党”就必须被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历史必然,具有千秋万代不可变更的正义性与合法性。因而,这种证明自己“从何处来”的过程便类似与一个“寻根”的过程,而对这个被塑造出来的历史的坚信依赖也就具有了对“家园”的感情色彩。例如《红岩》中时时刻刻灌输给读者的“党”与“光明”的必然联系。这一点对于占主流的解放区作家来说,意义更加深刻。是革命历史年代赋予他们智慧,光荣,激情以及创作的源泉,解放后的回忆便是一个在“遥想当年”的家园回望中寻找自我肯定的过程。许多作家,例如郭小川,孙犁,都有对战争年代的怀念,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慰藉。
农村小说则更是发于一种对土地的眷恋与熟悉,这是五四文学“乡土性”的直接延续。这里不同的是,没有作家的思考,甚至无关技巧,而主要是对“家”(或者“根”)的直接描述。一切都是深深了解,毋庸置疑的,这就是在拉家常,所有的语言,修辞,逻辑,情感驾轻就熟。鲁迅当年沉痛地提到的隔在他与故乡之间的“厚障壁”在这里被对“家”的强烈情感轻而易举地消除掉,肯定代替了批判,和谐代替了冲突。但是应该看到,假使如此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农村小说在政治宣传上的优点被强化到了极端的地步,成为跟在政治后面亦步亦趋的工具。“怎样描写农村题材,反映农村中的问题,是作家们的重大责任。由于农村发生了问题,也引起了创作上的新问题。1960,1961年,公社问题明确起来,写得多了。到今年又写得少了,情况还不大摸得准。”由是观之,这种对五四传统的重生由于现实的限制,只是在极其肤浅层面上的一种继续。这里放弃了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权力,使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而思考,恰是文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原贴:“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特色
有个傻子
我是花了3万3出版的一本散文集难忘故乡那一片油菜花,我认为很值!
文章回忆了故乡的景、故乡的情,以及对故乡的那片爱。尤其是回忆父母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对家人的默默的爱、对未来执着的信心,我认为这是书的核心,是留给读者感动和思考的点!
书出版以来,我还没来及销售,但凡读过此书的人们,感觉很熟悉、很感动,唤起了他们对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对故乡的那片记忆和感动,落泪者不少焉!
因此,我很庆幸此书的出版,感谢此书的出版,当然我认为很值!
redrum2407
这事儿,我也干过,我表示严重支持!为了文字梦,花点自己能承受的钱出本书,我觉得值得。
我父亲生前特别喜欢看我写的文章,他在一次重病之后,曾郑重交给我一沓发黄的纸卷,那是他保存多年的从旧报纸上剪下来的我的一些文章。每个“豆腐块”背面都被用铅笔标注了版面和日期,有的句子还划上了符号。我知道,他一定努力从那里找我的影子,想知道在长大成人的女儿都在忙什么,看哪些书,想什么事儿。
那些年,我也一直乐于用这种方式,向他老人家汇报。
从小到大,我都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在人生每一个路口,经过的一些人、经历的一些事,走过的一些路,我怀着敬意去记录和探究,边走边写,写所见所感、写所思所想、写所亲所爱。这些文章很多都被本地报刊发表,不知不觉,工作20多年,积攒了近千篇小文,终于在2016年的春天,我挑拣其中一部分自费结集。
这些我辛苦孕育的“孩子”,既害我死掉不少脑细胞,又让我在写作的路上,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知悔改。
回望来路,那些个马不停蹄,奋笔疾书的日夜,那些个冥思苦想,咬文嚼字的分秒,那些令我“痛并快乐着”的时刻,都充满了魅力。
生活中的我,无法不怀念如流沙逝水般的光阴,远去的童年,仓促的青年,倏然而至的中年,每一天都是那么美好而不可再来。我也无法不珍惜当下。我发现,女儿在我笔下长大;母亲在我笔下变老;我永远失去了亲爱的老爸。记录、梳理中,一股股来自亲情的暖流,使我的心变得柔软。我想说,我爱你们。
我喜欢春天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春天里忙碌的小蚂蚁,写啊写,不知天高地厚地搬运着每一块心目中的“巨石”,以心血浇灌孕育,直到有一天变成有一点闪亮的“宝贝”,这就是我每一篇文章的来历。
有句话叫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索性我就任性一把,自己花一万多元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取名从春天出发,尽管她单薄得如初生之赤子,稚嫩,粗糙。尽管我努力了,她也仅仅是接近理想,这令我多少有些紧张和羞怯。但,好在她出自热气腾腾的大地,每一个文字都是从我的心里流出来的。
我还想说,不管走了多远,写了多久,我依然热爱我最初所做的一切。
这本集子,没有什么高大上,不过就是稍微规整了些的剪报,以此告慰老爸,然后激励我继续往前走,而已。
所以,特别理解这么做的人,我觉得这钱花的值!
linda89
在我眼里,那十七年的文学,我最喜欢《林海雪原》以及《红岩》这两本,具体的你可以去读读看,只是我推荐的书。在我眼里,那十七年,在世界文学史中是一片灰暗。
更多的则是英雄主义的崇尚时期,大概因为刚刚稳定了形式吧,于是人们开始怀念战死的同胞,以及战胜的自豪。因此对英雄主义才崇尚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原贴:怎样评价十七年文学?
抹茶心冰乐
我有个朋友,大学还没毕业,写了一本十几万的书,执着于出版,要花三万块钱,他曾一度问我值不值得,那时,在我眼中自费出书是很不值当的。因为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在我的想法当中,钱都是要花在刀刃上的,像自费出书这种事情,倘若说与我爸妈听,他们一定认为我是疯了。所以我劝他放弃,文学这条路还那么长,慢慢混出点名头来,到以后能够正常出版不是更好?
但尽管我劝了很多遍,他依然还是选择了自费出书,并且说服了他的爸妈,不得不说他父母比较开明,也确实有这样的经济实力。
他当时坚持的理由是,出了这本书,能让他毕业的简历上多一些东西好写,这么一听倒是也有些道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一本书或许能让他脱颖而出,或许也有些价值。
那个时候想法还是很功利的,直到后来又遇到一些人,他们出书,可能就是一种情怀吧,书是个有代表意义的东西,颇有些敝帚自珍的意思。后来我大概也能理解这种情怀了,就像我对于自己写过的文字也不舍得丢弃一样。
不过,虽然理解,但我不会对出书有什么过度的追求,因为我觉得出书是一种渠道,是书籍传播的渠道,而且这个渠道是很传统的,如果在网上我已经能够获得这种渠道,出书不出书就没那么重要的意义了。锦上添花当然更好,但我不会为了要开通线下这个渠道而去花费金钱。
小贼殿
简单来说,,这一阶段的文学主要发挥的是它的政治功用,文学,文艺作为政治的传声筒,而文学自身的艺术成就等相对来说不算高.文学陷入了一些固有的框架和模式中,如革命加爱情的模式,代表作等都是这一模式的产物.总之十七年文学是很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但艺术成就有待商榷.
原贴:怎样评价十七年文学?
vm
老兄,你的书只阅读了序言一小部分,但本人已经觉得你的写作水平在中等之上了,非常不错。至于小说情节如何,也没看到,不知道联系了多少家出版社?出版商又如何看?导致最终自费出版。当然,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自费一万八出版一本小说,也不是个多大的事。
需要提醒的是,既然自费出版了,就说明质量尚未达到社会认可,自娱自乐就好,送朋友炫耀就不妥了,会被人说三道四。当然,有需要的话,可以寄我一本,正好有兴趣阅读,顺便交流交流。
pandorafan
现在这个年代出自费书纯粹是吃饱了撑的。以前为什么有出自费的,因为没有渠道,觉得自己的文采被埋没了,当然真实情况是大部分垃圾,极极少数是精品,你要推广自己的小说不可能自己拿着手稿给一个个的人慢慢去看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写的字自然有人看得到,出个毛自费。
viamilano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所以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突出点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地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如:和平英雄:阶级英雄,政治道德英雄,生产英雄,等等。
谈到英雄在这里就不得不谈到英雄崇拜。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最初在脑子里形成的英雄观念大多是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说明英雄崇拜并不是那个疯狂的年代特有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却是盲目的崇拜,而值得提出的是,古希腊罗马的英雄和中国十七年所塑造的英雄却有着截然的不同。前者的英雄是既是人类完美的化身,也或多或少拥有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而后者的英雄却是在政治极端理想盲目化的社会条件下被逐步地抽空成一个代表先进阶级属性、拥有高尚政治品质的固定积淀体;前者有血有肉,和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并且各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英雄,却是一个英勇善战却易怒的统帅,而中国尹青春里的尹青春和永生的战士里的小武,他们除了无我地为集体而存在之外,很难在其身上找到与众不同的特质。另一方面,为了体现英雄形象的完全高大化,十七年的小说几乎都采用了绝对的肯定手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英雄就一定是顶天立地的,即使成为阶下囚,仍气贯长虹高高在上;即使面对千难万险,仍是由崇高的信仰激励着,没有半丝半毫的退缩之意。【摘要】
原贴:十七年文学特征
肖Dandan
1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贯彻
2 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主流地位的确立,文学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并试图干预现实生活(双百方针时)
3 对现代文学的经验总结与新时期文学经验的积累
4 图解政策,模式化
5 缺乏普遍的人道主义关怀
6 以传达思想为主,而忽略形式技巧,并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所抵制
7 多数是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集合,有一部分是向民间借鉴经验,向传统借鉴经验。
原贴:怎样评价十七年文学?
Jaye
这个要从商业和非商业两个角度来看。从商业角度来说,出版一本书是要赚钱的,这就涉及到营销,你得有途径和人脉,更重要的是你得有钱投入盘活,让书大量卖出去。
非商业就是玩票性质了,你觉得好,出书了愉悦自己,完成理想了却自己心愿,能不能流通,流通多少无所谓,或是送送人,知己间互相共赏,美事一桩,这个花再多的钱也值。
qqtse
花1.8万自费出版一本小说,首先说,这个价格称得上是良心价,放到当今看,这个价格很优惠了。
我说说我们西安几大出版社的行情,你就明白是否划算。西安大大小小共有约30家出版社,出版文学艺术类的书籍,陕西人民出版社和三秦出版社一直走在前列。
前者仅仅一个书号至少就要1.5万,而且还是2013年的价格,当时,公司出版一本文学类评论集,是我跟陕西人民出版社联系并具体操办的,印刷1000册,印刷费花去1万多,总共花费3万元左右。
用出版社书号,必须在人家指定的印刷厂进行印刷,想省下印刷成本,根本办不到。
如今,陕西人民出版社仅书号费据说就涨到了2.5万左右,现在的印刷纸张比起前些年又涨了不少,印刷1000册,一本书的成本估计至少要20元左右。因此,算下来,现在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印刷,没有5万元很难印出来。
三秦出版社相比陕西人民出版社,价格能稍微少一些,但少不了哪里去。
再一个,要看你自费出书是为了什么目的?未成名的作家,不会得到出版社青睐,像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处女作《羊脂球》就是自费出版的,国内的诗人海子也自费出过不少诗集。因为出版社不愿承担风险,要考虑自身的盈利。无名作者最初都是依靠自费出书,才慢慢被文坛熟悉的。如果你要立志当作家,这是必走之路。
如果你自费出书是为了评职称或参评什么奖,这个也完全可以出。如果是实现自己梦想,也不用多考虑。
你说的1.8万的价格很划算,完全值得出,能为你的人生增光添彩。
柠檬糖
值与不值,是一个需要衡量之后才可以得出的答案。
天平的两边,一边是18000的金钱付出,一边是这本小说,在你心里的意义。你若说意义怎么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我就会回答你,到底值不值?只有你说了算。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若花18000,自费出版一本小说,你们愿意吗?
那这时就得看,我在金钱方面的自由度了。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出版。
倒不是因为我有钱,而是因为我对我自己的赞许。
首先我能写出10万字文字性的小说,我既有才华,又有毅力。那我的出版就权当一回对自己的奖赏和鼓励。至于出版之后,有什么效果,那就另当别论了,那都是顺其自然的事儿了。
出版意味着事情的有始有终。
愿意出版也意味着我自己见证着我自己的过程。
即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庆贺。
不过说句实话,我看你这个小说有点不像文学性小说,看起来让我心安不下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当你愿意花费时间写出一本小说,也愿意花费金钱出版一本小说,最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达到可以出版的水平。
Cici想要环游世界
作为一名山西农经的编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从价格上来说1.8w还是很合理的价格,说明兄弟你家出版社绝对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的朋友就是出版社的专门做专著出书,一般一本专著10w字的对外价格都在4-5万不等,而你只用了1.8w所以家里不一般。
其次看你以后的发展规划,如果你想在文化行业有一定的成就这本书就是你的基石,当然后期的努力同样重要。如果你只是想镀金那么这个也未尝不可,毕竟比发表SCI划算多了。
最后打个广告,大家好我是山西农经编辑如果有任何关于论文的问题,欢迎随时打扰
没有不亮的灯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你的问题让我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记得去年国庆节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门口,我看见一个人在推销自己写的书,用喇叭在吆喝,说是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当时就感受到文人的那种辛酸。
我是文化公司的少儿图书编辑,也出版了几十本图书,参加过一些图书展销会,有读者认出了我,让我签名,自己还有些不好意思。
那时,我就暗暗地想,我一定要有自己的优秀原创作品面对读者,这也成了我写作的动力,但自己才疏学浅,又不够努力,几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完整的作品出版,大多只是编辑别人的文稿。所以对提问者还是深怀敬意。
有人爱好香烟,有人爱好名酒,有人爱好文字。大家情感的寄托其实都是一样的。
能写出十万作品的人,也是对文字情有独钟了。
1.8万元出一本个人的文学书,是比较便宜的了。
如果出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就值得投资,比如评职称,评先进等等,这都是国企和政府机关人的事情。
如果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愿,实在没有必要,那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纯粹是为了沽名钓誉。
如果作品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积累粉丝,然后再出书,也是水到渠成了。
欢迎关注博文说
Carychang
这个价格的确是良心价了,不知道你谈的出版社会不会帮你发行,还是你自己负责。能在书店上架的话那更好!不过一般自费书不会这样,你可以想办法推广你自己的书。
很多作者都有出版梦,就像80年代的文学热时期,出书就是作家的标志,记得听余华或苏童忘记他们谁说的了,在一个邀请他俩都在的讲座里说,第一次拿到自己的纸质书,激动的一夜未睡。书,没卖出几本,但是却拥有了无限的期许。
对于值还是不值,看你的心愿,也看你的作品。如果出版社也会帮忙用他的发行渠道帮你发行那更好,说不定你的书被读者看重,就卖完了。然后再版的时候你可以拿版税了呀!
你也可以立体发行你的书,电子版,有声版权,多多扩大自己作品的影响力。
预祝你的书大卖,可以再版!
莼屬♀鏴濄♂
假如这1.8万对你来说,只是"撒撒水"。那就赶快出书吧!因为这是个有意义的事。总比买个名牌包包强吧。
不发表,就发霉!这就是规则。出书后,你就给世界留下点东西。说不定那天,你的大作流传开来,也未可知?
但是期望自费出书后,声名将大振于天下,此念当可打消。因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以免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白大白
这个不是值不值的问题,你能创作出十万多字的小说说明你还是在创作方面有一定天赋的,至于花一万八自费出版也无可非议。
首先,你的初衷肯定是你那十万字的小说。喜欢创作的你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别人阅读,所以你花一万八自费出版,这也是对你自己十万字创作的一种鼓励与期待吧。
十万字不是一个小数字,你既然写成了就给它一个被阅读的机会,花一万八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和报社或者出版社联系让他们替你出版下,找个有权威的出版社进行出版,将来销路也会十分不错的。
希望你十万字小说尽快出版,也希望你找一个合作伙伴可以减少你的自费出版的压力。毕竟在这个社会,像你这么自费出版也确实代价够大的,不过既然都写成了哪有不出版的道理,希望你的作品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
gdarnold
我的看法:值不值要看你个人的经济实力和心理价位。
一万八千块钱,放在普通工薪阶层,不算太多,但也不算少。如果纯粹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出书梦,选择自费一万八出书的话,我觉得不太值。
如果题主经济收入很不错,一万八对于你来说不过是毛毛雨,那么,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圆一个梦,而且,你的小说印成书以后,还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也可以赠与亲朋好友保存,那么,这一万八便花得值。
我认识的文友中,前些年有好多选择自费出书的,其中有一部分作者,在他们当地也有点小名气,所以虽然是自费出书,倒也没怎么赔钱,因为,他们自己也卖出去了一部分书。
如果,你的收入可以,又在某个圈子里有点知名度,那么,自费出书其实最后也是能收回成本,甚至是稍微赚点钱的。如果你写的小说,没有几个人喜欢看,那么,你出了书,也不会有人买,甚至是你送给别人,也许别人就随手扔到了角落里,甚至是卖给了收破烂的。这是真的。
如果题主出书纯粹是为了将自己的小说更好地保存和欣赏,那么,我倒有个建议,花钱很少,也能做到。现在有一些网站,有一本书起印的业务,就是你只印一本,他们也能帮你印。这样,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把自己的小说整理成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水虎鱼
值得一试。为了自己的梦想,非常值得。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自己尝试一下,是一件于己有利,于国无害的事情,坚决支持你。
关键我觉得一万八不算多啊,真不算多……具体自费细节怎样?可否再详细一点。另外,后续的费用又是怎么一个情况?比如版税和印刷数等等。
谢谢!
mariolovemario
如果资金充裕,出了就出了。爱好写作都渴望出书。但如果资金不宽裕,实在划不来自费出版。现在互联网发达,各种平台都有,可以利用网络开展交流!
DICK
关于自费出版“值”与“不值”的问题,应该辩证来看。
我表哥也是文学爱好者,是河南省民俗家协会成员、巩义市作家协会成员。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2016年,他忽然心血来潮,花费10万元自费出版了一本民俗类的书——嵩阴传说。依照我的观点是“不值得”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就他本人而言,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已经是功成名就了!许多人都喊他“作家”。根本没有必要自己花钱再去做“沽名钓誉”的事情了。然而,我表哥可不这样认为,他的观点是做这件事情是非常“值得”和有益的!因为他把我们当地民间的各种传说整理、汇编在了一起,用“书的方式”流传下去,不至于使大部分传说“失传”!为了后代能知晓我们当地的古老文明,自己花些钱无所谓。
通过我表哥自费出书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自费出版没什么“值不值”的,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你自己喜欢、自己觉得有意义,那么,就自费出版你的小说吧。
潘多拉的魔境
这问题好像就是我问的一样,我也是一万八出的,我也是自己写的小说。为了梦想18万也值得,但是归到出书这事上来你问我值不值我觉得不值!第一,现在没人看出,韩寒郭敬明都不敢出书了。第二,商业活动你得考虑利益。第三,出版社都是坑咱们这些人,他们才不管你写球的啥,他们出了任务出书你见他们自己运行过几本能卖就去的书!
所以我给你个建议!
先自己印几个册子,玩玩,我书都是自己设计自己排版,做做宣传,有人有购买意向了直接卖他就行,这事没人管的,别迷信啥书号!过来人亲身经历!花钱绝逼后悔!球用没有!只是单印会贵。
炜哥是梆梆
年轻人,如果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花点钱买个知名度(至少在朋友圈内认可),值。如果没有发展前途,不值。大约十年前,一出版社同我联系,出本十万字内的书,一万三。我觉自己已老,无需求名,没办。后来得几人帮助,打印了一本诗集,一本文集,虽然校对不严,差错多,总算给自己留下点念想。
bevinjoin
这类书出版没有任何价值,自己没渠道好卖,铁赔。
这类书不要以为出版社不赚钱,有的刊号是套书,并不贵。当然人家赚不赚钱,跟出书值不值没什么关系。
为了评职称的话,不如发表论文,即符合专业方向,也便宜。专著的加分应该跟省级刊物相当。
如果是自传类的话,仔细掂量再决定。这类书应该等退休后出版,起码自己的职业路程可以盖棺定论。
月见草草
谢谢邀请!我想说的是,中国人自古崇尚读书做学问,在这个物质的世界,很多人还是心怀文学梦想的。无论人心浮躁成啥样,他们对读书的人,对会写字的人,对能写出好看文章的人,还是心存敬畏的。
当我们的点灯熬油,饱蘸心血的文章变成了铅字,若干篇铅字又结集成书,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和荣耀!且不论写的东西达没达到出版水平,对于一个有文学梦想,真喜欢写点啥的人来说,开心就行了。一本书给予作者及读着的精神价值,要比去旅躺游,买件貂皮大衣,换几部手机要高很多,还是很值得的。
三毛女狼
不请自来的哈,看到你这个题目,我很想回答一下。
题主你说,想自费出版一本十万字的文学类小说,到底值不值得?我觉得题主不要用值不值来说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梦想的问题,你能坚持写了一本十万字的小说,就说明,你对文字是真的喜欢,既然这么喜欢了,那还想什么呢!为梦想买单,是必须的。雷军不是说过吗,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看了题主你的图片,你的自序,感觉写的很好,题主的文学性应该还是不错的,出版了可以给别人分享一下,题主自费出版,更多的应该是想自己收藏一下,圆自己的一个梦想,如果出版爆红了,那不是更好吗?可能你现在没有这么多的钱去出版,但是可以慢一点,为梦想的实现,有时候可能需要等待。但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海欧谈,可以的话,点个赞哦。
lshqchx
今天看到这个提问,又看了下面的一些回答,简单说说我的看法,或许对你有用。
首先,我劝你别出版了。恕我直言,有不是文学类型的小说吗?就冲你提问题的这句话,还是算了吧。
其次,看得出来你很在乎这一万八,说明你不大富裕,何必浪费钱财呢。
再次,非要出的话,给你提个省钱的建议:不找出版社,找一个出版人,他一个书号可以出版10本书,这叫丛书,你的书可以作为其中的一本,三五千就够书号钱了。至于这个书号是不是过期了等一些问题行外人是不会知道的,反正你要的是正规出版社这块招牌嘛,自然是越省越好。另一种方法是,找有路子的人联系香港的出版社,花一两千块买一个书号,印刷一二百本,只要你不卖,只送朋友,就不会有任何问题。或许你的不少朋友,还会觉得是香港出版的高看你一眼。上述这类书,我们当地的文联朋友给了我不少,说实话,真的是翻两页就扔一边了。
最后要说的是,一万八可是能买很多好书啊,还能给父母老婆孩子女友买很多有用的东西,就看你是哪一类人了。
不妨把你的10万字的中篇小说,拿出你认为精彩的几个章节放到网上,看看有没有读者,是什么样的反响,你就会知道花钱出版纸质作品有没有必要、值不值了。其实,花钱出版除能满足自己虚幻出来的虚荣以外,真的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帮助。请好好思量思量。
Alice姑娘
怎么看。如果为自己写作留个念性,或是做个阶段性总结,就值!再说了,现在无名作者出书难,出版社都盯着名人、名星和大作家,只要是成名的作家,只要名字响亮,就不看写后咋样了,就有人出。所以我有个观点,看作品要看未成名前的,因为一旦成名,尤其成大名,就基本懈怠了,胡乱写点什么,也有捧臭脚的。所以,说花钱出书值不值,自己认为值,就值。
行星饭的亲故
百份之一百不值得,現在是网络时代,沒有手机的人没几个,就上传网上小说吧,若你是写点科幻式的,上载的平台又是免费大众化的,写作水平又差不多好,上传的內容一天就有十余万人溜覧,还完全免费,也有许多赞,是无尽的自我滿足。至于什么文学类型的,若是爱情言情小说你就别写了,台湾的女生最爱写这种小说,还果真有很多是自费出版的,但太多人写了,虽然这些言情小说都写得細緻兼激情,但实在太多了,我做学生时十块便可买到三本。建议上网写文学类型的小说时在每-篇每-回前中或后都以一首诗作领航旗艦,中台的文学型读者偏爱看诗,对什么古诗现代诗都极狂热,他们看到你能诗文合-揮发自如,不排队做你的粉絲才怪。所以不要这样浪费,用,不对,花万多块自行搞出版什么,在头條这里不是有叫你写短篇小说的问题吗,问题看來都非常文学似的,试试吧,不费分文,若你真有天份,他们会推薦你的答案,供以十万计的人欣赏。
照照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所以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原贴:十七年文学的特点
刘琦
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那十七年的历史了。就算老一辈的人去回忆,也有着伤痛,多少人都与自己所爱的人离别。
在我眼里,那十七年的文学,我最喜欢《林海雪原》以及《红岩》这两本,具体的你可以去读读看,只是我推荐的书。在我眼里,那十七年,在世界文学史中是一片灰暗。
更多的则是英雄主义的崇尚时期,大概因为刚刚稳定了形式吧,于是人们开始怀念战死的同胞,以及战胜的自豪。因此对英雄主义才崇尚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再有就是,老舍在那个时期中,文坛的地位。但凡知道老舍这个人多少会提及一些的。
嗯,没了。
原贴:怎样评价十七年文学?
danbyjay
十七年文学是解放区文学的一个自然延续,也是对讲话的一个实践。其实如果我们不去讨论文学是否和政治有关这样一个话题,十七年文学是符合时代共名的,因为在那么一个大的环境转换下,经历了革命战争和农业方面的改革,这些自然成为了文学所要表达的话题。而且十七年文学对于现实主义的开拓也是值得肯定。
但是,十七年文学把五四文学传统与解放区文学传统之间的断裂发挥到了极致,在17年文学后期,有些作品试图去图解政策,而且一些作品,事实上是绝大一部分作品,都缺乏一种起码的人道主义关怀。一直到文革的文艺政策,可以说是十七年文学某些弊端的延续。
不过,如果我们从作家构成来看,十七年文学作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十七年之前就开始写作的,比如孙犁、赵树理、周立波,还有一部分是十七年时才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比如王蒙。十七年无疑为后一种作家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而且在十七年中对于一些命题的争论,比如中间人物,人性等问题,无疑又加深了对文学的理解,这种争论最明显的成果就是促成了新中国美学学科的独立
原贴:怎么看十七年文学
GUOYAN
颂歌时代的文学素材与体现思想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普遍产生了强烈的解放感、翻身感、民族自豪感和当家做主的历史使命感.作为时代敏感神经的诗歌,便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情绪,开始出现了大量写作对于时代、人民、祖国、党、以及领袖的真诚颂歌.于是,颂歌作为一种新的美学规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人们几乎是对于一切生活领域的题材和主题都以颂歌形式加以歌颂和表现. 颂歌在十七年时期兴起,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规范得到很大发展,并迅速成为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主导性潮流.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建国初期的文学以对新生活的赞颂为基本基调,开创了一个颂歌时代,并且奠定了十七年文学时代以颂歌为主的基本格局. 本文将从颂歌的文学素材以及思想体现入手,剖析主导十七年文学格调的颂歌文学.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 颂歌时代 文学素材 颂歌形式 思想体现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规范得到很大发展,迅速成为了十七年文学乃至诗歌的主导性潮流.它的主要特点为对时代,人民,祖国和领导人民夺取胜利的党与领袖的真诚歌颂,颂歌的抒情主人公追求诗人的“自我”跟阶级,人民的“大我”相结合.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颂歌文学,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在这种颂歌文学中,没有丝毫的阿谀奉承与虚情假意.有的是真诚,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翻身得解放的自豪与幸福.颂歌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一)颂歌时代的诗歌文学咏革命者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李季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田间的《祖国颂》、艾青的《国旗》、臧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我的感谢具有代表性.其中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成为颂歌高潮之作. 写新中国的诗歌唱的是翻天覆地的颂歌;写的是抗美援朝的诗;唱的是英雄的颂歌;写的是经济建设的诗;唱的是创造新生活的劳动颂歌;写的是农业合作化、士兵生活化、边疆少数民族生活、革命斗争历史、男女爱情……唱的几乎都是昂扬欢乐的颂歌.因此,建国初期,以对新生活的赞颂为基调,开创了一个颂歌时代! 歌颂新中国,歌颂新生活,是建国初期诗歌的共同主题.在颂歌诗潮中,老一辈诗人更感到连绵战火之后自由与独立的可贵,他们的颂歌流露出激越的感激之情.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冯至的我的感谢,以及艾青、臧克家等的不少诗作都是其中的代表.在新华颂中,老诗人写道:“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诗句虽然流于浮泛,但作为当代诗歌的开篇之作,无论从表达内容还是形式的散文化上,都具有先行的意义.此外,艾青的“礼炮震动着整个地壳,全世界都庆贺新中国的诞生”,石方禹的"祖国,我因你的名字满身光彩"等诗句,都生动地展示了建国之初人们普遍的感受和心情. 对旧时代苦难与斗争的回忆,对祖国和平与幸福的捍卫,也成为本时期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李季的长诗报信姑娘写了一位为救游击队侦察员而牺牲自己的女英雄.李冰的《刘胡兰》也有一定影响.乔林的白兰花和冯至的韩波砍柴,在描写旧时代苦难生活的作品中,显示出较为突出的艺术成就. 在抗美援朝题材的诗作中,未央的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是广为传诵的名作.李瑛的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田间的给一位女郎,张永枚的新春,都热情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献身精神和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 此时的诗歌还全面反映并歌颂了和平建设时期的新生活.李季的玉门诗抄、生活之歌,表现了石油战线的劳动者们忘我的精神,作者也因此有了“石油诗人”的美誉.在表现新生活的作品中,“生活抒情诗”尤其引人注目.闻捷的《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是这类作品的最成功代表.李瑛的戈壁日出,邵燕祥的《到远方去》,严阵的江南曲,梁上泉的高原牧笛,公刘的西盟的早晨,也都颇具特色. 老诗人艾青把目光投向世界,创作了一组国际题材的诗歌组诗南美洲的旅行和大西洋,在炽烈的感情下蕴含深邃的哲理,传达出诗人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二)颂歌时代的散文文学散文像新生活带来诗歌创作的繁荣一样,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也涌现出来.“朝鲜通迅”是建国后散文的第一批成果.影响最大的是魏巍的作品,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感情真挚,格调高昂,一时间举国传颂.其他如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杨朔的鸭绿江南北,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等,都从不同角度讴歌了志愿军英雄和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此类题材的作品结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等. 反映工农业建设蓬勃发展的报告文学也很突出,如艾芜的屋里的春天,柳青的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靳以的到佛子岭去,秦兆阳的王永淮,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等,并结集有祖国在前进、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抒情散文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冰心的《小桔灯》,杨朔的香山红叶,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刘白羽的《日出》,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作品,或歌颂理想、情操,或描绘河山、景物,均以新的时代精神、优美的文笔和洒脱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中的精品 众多质量上乘的作品的出现,使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第一次高潮,为60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大丰收奠定了基础. (三)颂歌时代的小说文学建国初,小说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类题材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描写民主革命斗争的,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铜墙铁壁》,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孙犁的风云初纪,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康濯的《水滴石穿》,刘澍德的《桥》等.表现工业题材的有: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草明的火车头等.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和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则显示了建国后少数民族文学的最初成果. 《保卫延安》和《三里湾》代表了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保卫延安》首次成功地以长篇形式表现军事题材,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小说描绘了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的几次战役,气势恢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的形象,这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第一次出现在当代文学作品里.赵树理的《三里湾》第一次描写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小说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大故事套小故事,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事件,真实地反映出合作化运动初期各类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观念,揭示了合作化运动引起的农村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恋观和道德观的变化,同时也表明实现农村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够”等人物形象,因为来源于生活,使人倍觉亲切.这在建国初的小说创作中是很难得的. 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十七年”表现工业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作品以宝成铁路建设为背景,写了一对经历过硝烟战火的老战友,在和平建设时期面对新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心态.作者把对人物心灵的探幽置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大环境中去观照,既使人物思想冲突有现实依据,又展示了广阔的时代风貌.作品情绪昂扬,以抒情笔调为主,同时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其现实针对性也是很明显的. 孙犁的铁木前传写的是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及其儿女两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情感.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一部诗的小说或小说的诗”. 总体来看,建国初的小说创作处于发展的酝酿期,中、短篇创作更活跃一些.原因是中、短篇样式用来反映现实生活更易于把握,更灵活.这一时期的小说取得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但受时代大背景影响,创作过分追求政治功能的弊端已初露端倪.譬如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单方面追求崇高,对历史厚度和内蕴的深度挖掘不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因紧跟形势而在艺术锤炼上显得欠缺.这为日后小说发展出现“左”的倾向埋下了根芽. 不过,也毫不奇怪,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人民已经真正成为了历史的主人和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对象,对于人民,除了歌颂,难道还有什么是可以暴露的吗?毛泽东关于歌颂和暴露的论述就这样提前决定了当代文学的精神基调.可以说,不惟这三种文学形式,整个集体化写作阶段的当代文学都先天性地具有颂歌性质.正如后来文学实践所表明的那样,在颂歌时代,连讽刺性的作品都变得十分不可能了. 激情昂扬、热情真挚的颂歌文学以其特有的艺术基调与艺术规范成为十七年文学期间的主流文学,开创了建国初期的特有颂歌时代.其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文学题材以及内容也对于中国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 金汉等:《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章[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3、 方维保:当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4、 辛若水:颂歌文学与斗争文学的比翼双飞[J],2009年; 5、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节[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刀马旦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便突出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如:和平英雄:阶级英雄,政治道德英雄,生产英雄等等。 谈到英雄在这里就不得不谈到英雄崇拜。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最初在脑子里形成的英雄观念大多是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说明英雄崇拜并不是那个疯狂的年代特有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却是盲目的崇拜,而值得提出的是,古希腊罗马的英雄和中国十七年所塑造的英雄却有着截然的不同。前者的英雄是既是人类完美的化身,也或多或少拥有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而后者的英雄却是在政治极端理想盲目化的社会条件下被逐步地抽空成一个代表先进阶级属性、拥有高尚政治品质的固定积淀体;前者有血有肉,和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并且各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英雄,却是一个英勇善战却易怒的统帅,而中国尹青春里的尹青春和永生的战士里的小武,他们除了"无我"地为集体而存在之外,很难在其身上找到与众不同的特质。另一方面,为了体现英雄形象的完全高大化,十七年的小说几乎都采用了绝对的肯定手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英雄就一定是顶天立地的,即使成为阶下囚,仍气贯长虹高高在上;即使面对千难万险,仍是由崇高的信仰激励着,没有半丝半毫的退缩之意。 “十七年文学”中城市的隐匿更表现为城市文学的稀缺。“十七年”的中国文坛,原“解放区”作家占有着主导地位,他们这些人熟悉的是农村生活,在他们思想深处文艺为人民服务被理解成为农民服务,他们多年来追求的文艺大众化,更确切地说是文艺的农民化。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笔往往滞留在农村生活这一素材域中,而对他们身处的城市缺少必要的反映。十七年文学中城市生活的隐匿,除了众多作家本身就是乡土作家以外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近代城市被认为是“罪恶的渊土”,及资产阶级道德和社会腐败产生的场所,再者都市文学本身就具有消费、娱乐的腐蚀性特征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必须予以批判和清除的。即使是一些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城市空间”也被简约为“工厂”这一斗争资本家的场所,且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抒发方式、道德体系、价值取向、文学想象方式等完全束缚在乡村文化范畴,反映的是作家们的乡村情结。城市的隐匿,使得“十七年文学”文本中所表达的现代化诉求缺少精神、物质基础的构建,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片面性。“十七年文学”似乎成了红色中国、乡土中国的书写。城市的隐匿,对“十七年”城市题材文学作品艺术内容的改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表现在“十七年文学”日渐取消了城市生活中礼俗的审美意义,而礼俗作为一种文化复合体,正体现出城乡生活的差异性。城市生活有着较乡村生活远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形式,对它们的应对是城里人对自己心智的考验,世故的城里人常常在一些巧妙的应对中体会着生活的惬意。日常生活好似波澜不惊的小溪,缓缓覆盖人的生命,小市民们的世故、圆滑保护了他们,养成了他们生命力的内敛。在日常礼俗场景中,广大市民人性的内容徐徐展现,其背后的文化结构呈现了出来。虽然这种文化结构多是固态的,有很大的惰性,但即使是对它的批判也得建立在对它的呈现的基础之上。正如老舍,他的京味追求“是以对于北京的文化批判为思考起点的”,虽然他的作品因多顾及京味而被指缺少勃发的生机,这正是老舍的小说需发展的地方,而这发展并不能简单化为剥离日常生活。 1949年以后,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它被要求能阐释新中国“新”之所在。世俗的日常生活场景因其乏新、平庸而被拒绝,就连老舍,他最终还是中途放弃了反映旗人生活的小说《正红旗下》的写作。“十七年文学”语境将对日常生活的疏离推到了极端,连日常生活中人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关系——爱情和亲情都遭到排斥。爱情和亲情本是世界各民族文学创作的母题,但在1949年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作家们创作的禁区。
原贴:十七年文学特点
穷得只剩钱
十七年文学是对1949-1966共和国文学的简称。这一时期的文学总体特征应该就是“歌德”吧——歌功颂德。
新中国刚刚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片欣欣向荣,加上延安讲话中文艺精神的指导,这一时期的作家多是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表现新生活、新人民、新建设。代表作品小说有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赵树理结婚?等等,散文代表作家周立波、杨朔等。戏剧有老舍《茶馆》、郭沫若《关汉卿》等虽然是批判旧社会,实质也是在歌颂新中国。
倒是杂文,有个徐懋庸,因为杂文本身的针砭时弊体用在山河一片红的当时社会并不受宠,起起伏伏,没有成什么气候!
当然这只是我的读书感受,如有不妥,还请见谅!
原贴:十七年文学啊
小小发Eleven
时间概念:
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这十几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的作家作品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Barnypok
好熟悉的题目啊。。。。
作为中文专业的孩子~~去年期末的文学史貌似就是考的这些东西。。。
不过很抱歉。。。。额~我的笔记不在,我自己记不住。。。额
其实~你去百度搜一下~可以轻松搞定的~~~
快乐老男孩
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原贴:什么是十七年文学
潇洒凝哥哥
1、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一是反映革命的现实,二是对大众的影响教育。文学的现实功用被摆在艺术追求之上。革命浪漫主义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过程中,可以看出文学在“情节化”与“宗教化”上的深层次结合。情节是反映现实的,在世俗意义上宣传政策吸引读者 。 这个看作品名字就很容易体现::《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
2、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
原贴:十七年文学特征
phoebe_49
十七年文学是解放区文学的一个自然延续,也是对讲话的一个实践。其实如果我们不去讨论文学是否和政治有关这样一个话题,十七年文学是符合时代共名的,因为在那么一个大的环境转换下,经历了革命战争和农业方面的改革,这些自然成为了文学所要表达的话题。而且十七年文学对于现实主义的开拓也是值得肯定。
但是,十七年文学把五四文学传统与解放区文学传统之间的断裂发挥到了极致,在17年文学后期,有些作品试图去图解政策,而且一些作品,事实上是绝大一部分作品,都缺乏一种起码的人道主义关怀。一直到文革的文艺政策,可以说是十七年文学某些弊端的延续。
不过,如果我们从作家构成来看,十七年文学作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十七年之前就开始写作的,比如孙犁、赵树理、周立波,还有一部分是十七年时才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比如王蒙。十七年无疑为后一种作家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而且在十七年中对于一些命题的争论,比如中间人物,人性等问题,无疑又加深了对文学的理解,这种争论最明显的成果就是促成了新中国美学学科的独立。
原贴:如何看待十七年文学?
leepei
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二: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种种的不足种种的不足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占有相当的地位占有相当的地位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原贴:如何看待十七年文学?
o丨洋蔥灬o丶
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如果要“断代”的话应该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第一阶段应该就是“十七年文学”;第二阶段应该是“文革文学”(如果当时还有文学的话);第三阶段是“伤痕文学”;第四阶段是九十年代至今。
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不应该简单的把它界定为“高度相似性”的文学时期。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当然,我也不否认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现代文学的作品是最丰富和最具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艺术大家,例如鲁迅、矛盾、郭末若、巴金、冰心、郁达夫、老舍、丁玲、徐志摩等等。
原贴:什么是十七年文学
JoviZ
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1949年以后,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它被要求能阐释新中国“新”之所在。世俗的日常生活场景因其乏新、平庸而被拒绝,就连老舍,他最终还是中途放弃了反映旗人生活的小说《正红旗下》的写作。“十七年文学”语境将对日常生活的疏离推到了极端,连日常生活中人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关系——爱情和亲情都遭到排斥。爱情和亲情本是世界各民族文学创作的母题,但在1949年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作家们创作的禁区。可以说是曲折的啊!
織成飛雪
"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这十几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作家作品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山乡巨变》、《小城春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茫茫的草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大波、《战斗的青春》、《苦斗》、《平原枪声》、《逐鹿中原》、《艳阳天》、《风云初记》、陶渊明写挽歌、改选等。还涌现出如赵树理、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刘绍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原贴:十七年文学代表作
jing净
可以的,爱奇艺文学投稿作品要求1、作品青春、阳光、正能量,有爱,拒绝色情、暴力、低俗等各类违禁内容。2、类型不限,所有适合影视改编及IP孵化的中国好故事。包括但不限于:故事有起伏、有矛盾冲突点、有亮点有看点、有艺术性、叙事精巧、架构合理、人设有特点。3、鼓励题材创新、鼓励脑洞大开,鼓励关注社会热点。无论幻想类作品或现实题材作品,均应建立在合理想象基础上,拒绝“挑战公众心理、伦理、情感底线”的作品。4、字数不做严格限制,长中短篇均可,拒绝口水化、同质化、拼凑、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