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小说上面是没有历史阅读记录的,现在得看软件的小说一般都没有这种历史记录,你只能把书加到书架里面去,这样就有劲了。
微鲤小说阅读历史
闪土曼
工具/原料
more
演示手机:小米10 手机系统:Miui11 9.9.26 开发版
方法/步骤
1/6 分步阅读
解锁手机屏幕后,点击百度阅读的图标。
2/6
然后再打开它软件主界面,点击左下角的书架选项卡。
3/6
接着大家打开到书架页面,点击右上角的主菜单按钮。
4/6
点击弹出菜单中的阅读记录菜单。
5/6
然后再打开它页面,可以看到阅读历史记录。
6/6
点击历史记录就可以快速的打开阅读的页面。
点击百度首页,登录你的百度帐号。这时弹出一个下拉列表,这里点击选择并打开“个人中心”。
进入"百度个人中心"选择左上角的“我的百度”,点击下拉菜单,选择“搜索记录”。
进入个人中心页面,这时我们在页面中可以看到"我的搜索”,这就是要找的搜索过的历史记录。
如果搜索时没有登陆账号,那么这时只能查看浏览器历史记录。可能会使用部分功能受限或停用,例如百度及时、更智能的搜索结果和查询,以及移动设备上的近期搜索;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查询的需要,来设置这个功能。
迷子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对于您上面的那个问题:
1、打开百度阅读,点击“书架”。
2、在打开的书架页面中,点击右上角的“设置”
3、在弹出百度阅读书架的设置菜单中选择“阅读记录”。
4、在“我的阅读记录”页面中可以看到所有的阅读记录。
在“我的阅读记录”里面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过去的阅读记录,点击这些记录我们还可以继续查看该条记录的页面。
以上就是我对于您上面问题理解与结论。您可进行采纳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感谢您的这次提问祝您生活愉快【摘要】
怎么找百度小说历史阅读记录【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对于您上面的那个问题:
1、打开百度阅读,点击“书架”。
2、在打开的书架页面中,点击右上角的“设置”
3、在弹出百度阅读书架的设置菜单中选择“阅读记录”。
4、在“我的阅读记录”页面中可以看到所有的阅读记录。
在“我的阅读记录”里面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过去的阅读记录,点击这些记录我们还可以继续查看该条记录的页面。
以上就是我对于您上面问题理解与结论。您可进行采纳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感谢您的这次提问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茵
因为我用的是手机QQ浏览器来阅读小说的,它就是直接在小说书架的书城里进行书籍阅读的,阅读历史就是在书架的主界面就可以看到,所以百度浏览器里去找阅读历史的话应该也是这样的方法。用它进行阅读书籍很方便的,可以缓存到手机上进行阅读,这样就可以省流量进行阅读了。并且还可以把网页界面调成护眼色的,这样在阅读的时候眼睛就不那么容易酸疼了。
Wave
近日,桐柏县在北京举行桐柏英雄电视剧改编签约仪式。小说桐柏英雄作者钱富民(笔名前涉 ),同意将其小说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他也将珍藏多年的原版桐柏英雄交桐柏县政府收藏。这标志着桐柏县已拥有小说桐柏英雄的改编权,将于今年下半年开拍的电视连续剧桐柏英雄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桐柏是革命老区,从“二战”到解放战争,桐柏先后成为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杨靖宇等300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元帅、将军都曾在此战斗和工作过。长篇小说桐柏英雄是桐柏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桐柏英雄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集体创作组创作,前涉执笔完成的。197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小说连播,人民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桐柏英雄连环画。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小花》,前涉编剧,张铮、黄健中导演,陈冲、刘晓庆、唐国强主演,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0年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陈冲)、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陈冲还因此获得南斯拉夫1980年第9届“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桐柏,该县决定筹拍30集桐柏英雄电视连续剧,内容侧重反映桐柏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再现三军会师、中原逐鹿历史事件。目前,该县投资1000多万元,着手恢复中共中原局旧址——叶家大庄,并将作为桐柏英雄电视剧拍摄基地。据悉,该剧6月底完成剧本创作任务,于今年十月份在桐柏举行开机仪式,60%的镜头在桐柏完成,明年国庆节前拍摄制作完毕。
蔷薇纪年
第一种方法:你可以看历史记录,
每个网站都可以查,
浏览器的访问记录!
第二种方法:点击百度首页,登录你的百度帐号。这时弹出一个下拉列表,这里点击选择并打开“个人中心”。
进入"百度个人中心"选择左上角的“我的百度”,点击下拉菜单,选择“搜索记录”。
进入个人中心页面,这时我们在页面中可以看到"我的搜索”,这就是要找的搜索过的历史记录。
如果搜索时没有登陆账号,那么这时只能查看浏览器历史记录。可能会使用部分功能受限或停用,例如百度及时、更智能的搜索结果和查询,以及移动设备上的近期搜索;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查询的需要,来设置这个功能。
点击百度首页,登录你的百度帐号。这时弹出一个下拉列表,这里点击选择并打开“个人中心”。
进入"百度个人中心"选择左上角的“我的百度”,点击下拉菜单,选择“搜索记录”。
进入个人中心页面,这时我们在页面中可以看到"我的搜索”,这就是要找的搜索过的历史记录。
如果搜索时没有登陆账号,那么这时只能查看浏览器历史记录。可能会使用部分功能受限或停用,例如百度及时、更智能的搜索结果和查询,以及移动设备上的近期搜索;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查询的需要,来设置这个功能。
樱流
第一种方法:你可以看历史记录,
每个网站都可以查,
浏览器的访问记录!
第二种方法:点击百度首页,登录你的百度帐号。这时弹出一个下拉列表,这里点击选择并打开“个人中心”。
进入"百度个人中心"选择左上角的“我的百度”,点击下拉菜单,选择“搜索记录”。
进入个人中心页面,这时我们在页面中可以看到"我的搜索”,这就是要找的搜索过的历史记录。
如果搜索时没有登陆账号,那么这时只能查看浏览器历史记录。可能会使用部分功能受限或停用,例如百度及时、更智能的搜索结果和查询,以及移动设备上的近期搜索;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查询的需要,来设置这个功能。我们在看百度阅读app中寻找书籍的时候看到了某本书,可能当时觉得不太好看,现在想起来觉得还不错,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查看以前的阅读记录还找到这本书,小编今天就给带来了怎么在百度阅读查看历史记录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打开百度阅读,点击“书架”。
2、在打开的书架页面中,点击右上角的“设置”。
3、在弹出百度阅读书架的设置菜单中选择“阅读记录”。
4、在“我的阅读记录”页面中可以看到所有的阅读记录。
在“我的阅读记录”里面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过去的阅读记录,点击这些记录我们还可以继续查看该条记录的页面,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百度阅读查看阅读记录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rabbittxc
找百度小说历史阅读记录的步骤:
1首先我们在手机上滑动屏幕,找到安装好的“百度阅读”图标。
2在打开的百度阅读页面中,我们点击底部左侧的“书架”选项卡。
3然后在打开的书架页面中,点击右上角的“主菜单”按钮。
4在弹出的百度阅读书架主菜单中点击“阅读记录”的菜单项。
5这时就会在打开的我的阅读记录页面中看到以前的历史记录列表了。
minicitytower
第一种方法:你可以看历史记录,
每个网站都可以查,
浏览器的访问记录!
第二种方法:点击百度首页,登录你的百度帐号。这时弹出一个下拉列表,这里点击选择并打开“个人中心”。
进入"百度个人中心"选择左上角的“我的百度”,点击下拉菜单,选择“搜索记录”。
进入个人中心页面,这时我们在页面中可以看到"我的搜索”,这就是要找的搜索过的历史记录。
如果搜索时没有登陆账号,那么这时只能查看浏览器历史记录。可能会使用部分功能受限或停用,例如百度及时、更智能的搜索结果和查询,以及移动设备上的近期搜索;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查询的需要,来设置这个功能。
vickyqin
我呢~也是一个老书迷了,看了3年小说,可能在你听来还不算什么,3年嘛、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但是我想你们看小说应该是没事了,闲了看一下,甚至隔几天看一次,我呢~就完全不是了,我看小说已经到了一个疯狂的地步,我现在已经不玩游戏了,我的一天时间全在看小说,吃饭喝水在床上,除了上厕所我都在床上看小说度日,已经3年了,醒了看、困了睡,没有准确生物钟,我现在家里电脑光浏览器7个!电脑其实不是不能玩游戏,是得重做系统,但是我舍不得我的历史记录和那宝贵的链接啊,看小说呢~最头疼的就是找小说了,一般找到自己喜欢的小说还是很麻烦的,对于我这种人来说就更是困难的无与伦比了,因为我的眼界眼光都高了,也有自己喜欢的路线了,不是什么都能看的了,所以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可能会耗费好几天时间。所以我来给大家推荐几个办法,好了~废话这么多了~该说点正经事了,那么下面我就把我这3年来找到的几个比较好的查找小说方法推荐出来。
1:【百度无限查找】推荐指数::一般在百度上搜索你要的小说名时,在右边的“相关文学作品”和“猜你喜欢”里有很多的同类小说,而且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字数也不会很少,主要是以量取胜吧,所谓的无限就是你找一个名字会出现几十个,几十个又会出现上百个,上百个又延伸出几百个,虽然质量不敢保证,但是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好的,总比找好几天强很多吧,缺点嘛可能就是经常会参杂进去一些字数很少的就是了。
2:【正常网站搜索】推荐指数::以起点为例,在搜索中输入自己喜欢的题材,比如喜欢穿越搜穿越,喜欢重生搜重生,搜索时候也可以细致一点,例如搜武侠的:武侠、金庸、古龙、天龙、射雕等等,在细致一点就是人物名,也可以搜反派、英雄此类名字,在搜索时候加个字数限制出现的也就不会那么杂了,也可以搜一些类似的意思的词汇,比如重生、变成。一般这两个词,一般是比较接近的,缺点就是搜索会很慢,效果也绝对不是很理想,没有很好的精力你会受不住的。
3:【网站频道搜索】推荐指数::在网站频道里你可以找到很多的小说,喜欢武侠看武侠类,然后字数、推荐数等等。这样选起来没那么麻烦,还很直观,一般也不会因为名字跟小说的不符而搜索不到了,(我说的类别可不是搜索里的那个)一般进去需要往下翻才会看到你要的,我记得有一个频道列表,很细致,可惜不记得放哪了。
4:【书友收藏书】推荐指数::这个就不用太细致了,一般找到别人的收藏书,就可以了,一般喜欢一本书的人,他的其他书的风格应该也会很像,甚至一样,不然不会收藏。
5:【贴吧搜书】推荐指数::这个真心不怎么推荐,因为大部分会去贴吧的都是新书,好看的也不会很多,不过如果是搜索一些奇特类别的可以试一试,例如变身文。这类不管是百度还是网站都不怎么好找,用这个方法想找自己喜欢的小说真的是太麻烦了。
6:【知道搜书】推荐指数::这类虽然跟上一个很像,但是却是有本质的差别,那就是利益,贴吧你费心费力回复了也不会有回报,也不会得到什么,但是在知道会得到币的,当然悬赏越多得到的肯定就越好,你悬赏300你会收获很多的小说,这个方法更加适合那些比较偏或者比较冷的小说了。
7:【小说群】推荐指数::小说群里的文件基本上只要人数有几百,那么那里的小说就会出现几百篇,各种各样,你可以随便看,多加一点小说群没害处,而且在小说群里你想要什么小说可以问大家,总会有人回答你的。
8:【小说阅读器搜索】推荐指数::小说阅读器是一个很方便的工具,而且一般会出现很多差不多的小说,类似我先用的读书巴士,看书时左下角就有一堆差不多的小说的方框,当然可以隐藏,还可以换一批呢。很方便。
9:【小说搜索器】推荐指数::小说搜索器,还有小说搜索引擎、小说搜索神器等等等等,可能有几十个类似的吧,具体哪个好我就不好说也不知道了,但是还是很推荐的。
10:【小说推荐】推荐指数::好吧,就是各个小说推荐的那些小说了,这条其实是我暂时也想不起来还有什么办法了,拿出来凑一下数的。
鱼儿飞
因为你设置了无痕浏览。
因为你设置了无痕浏览,所以就没有历史阅读记录,或者是你没有登录所以就不显示历史阅读记录。你可以在设置中再关闭无痕浏览,这样就可以查看历史阅读记录,如果你已经关闭无痕浏览,还是没有历史阅读记录,那就登录APP这样就可以了。
原贴:搜小说阅读历史怎么全没了
小器
原贴:历史微小说怎么写?
ccjjpl
★雨后彩虹★
转贴自:一线高考
材料解析题解答三字诀
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不能熟练解题的步骤。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如1997年第46题“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1998年第46题“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就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审题方法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历史高考试题的题型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其中的名词解释、选择搭配、列举题、识图填图、填空题都先后被淘汰,但问答题却一直保留下来,在每年高考试卷分析中,问答题的失分率可以说是最高的。其原因就是考生没有掌握历史问答题的审题方法,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审题的三个关键:
1.审题型。
题型决定着试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格式要求。考题中经常出现的有三种题型:
(1)史论结合说明题。用史实概述说明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性质、表现等等。如此而已996年高考试题第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2)材料问答题。它是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的结合。一般形式是要求考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材料中某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和认识。如此而已994年高考试题第题: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19世纪念0、60年代的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
(3)比较说明题。一般形式是两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不同方面异同点的比较归纳。如1998年高考题第49题:“美国猖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断限”,也就是确定答题的范围。
准确无误的“断限”对准确理解教材,确定答题内容,紧扣题意,防止丢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断限”出现问题,将会失之毫厘,廖以千里。
历史问答题的“断限”在题干中表现为时间、朝代、国别、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等等,如上面1996年高考题第47题中的“唐朝”审题时不要和商朝或秦汉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相混。
3.找出“历史概念”,确定答题内容。
也就是本题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几问。这是解答问答题非常关键的一步。由于题型的不同,对“历史概念”的审题思路和角度也有所不同。
(1)史论结合说明题。如上面1996年高考历史第47题,其“历史概念”是“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唐文化的历史地位”,说明此题包括三问,要求用史实概括说明唐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
(2)材料问答题。第一,首先要求考生要读懂材料,了解材料背景和引文出处及作者的阶段属性,再准确归纳出材料的基本史观和结论。如上面1994年高考题第43题其材料背景是欧洲1848年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状况,作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其观点是“19世纪中期,由于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所以无产阶级不能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最终胜利。”第二,再根据题意要求用“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俄国改革、德意统一)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这一结论。
(3)比较说明题的“历史概念”主要是指从哪几方面进行比较。如上面1998年高考题第49题的“历史概念”,是从“背景和进程”两个方面说明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和一系列独立国家出现的原因。
总而言之,题海战术,猜题压宝,都不能提高历史问答题的成绩,只有掌握了历史问答题的审题方法,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法宝。
历史考试中常见的思维性失误
1.思维僵化 难以延伸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思维僵化,依赖性强,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巩固时难以形成思维延伸的结果。
2.思维不周 挂一漏万
学生在知识的巩固、理解与再认再现时,知识重组不到位,组织答案时丢三落四,挂一漏万。所以学生在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时更应注重思维的精密性,力求思维活动的结果臻于完美。
3.思维狭隘 片面孤立
学生在对知识理解与运用时,常常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思考问题时只朝一个思路发展,而没有宏观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力争做到思维活动的开阔性、广泛性和完整性。
4.主观臆断 假设不当
学生在学习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往往容易按照自己主观设想的情况展开,结果造成失误。我们提倡积极思维,批判性的思维,但它必须是建立在正确而合理的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即平常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科学严谨的分析结合正确的史实来论证假设的可行性,才能尽量避免主观臆断。
5.思维内敛 发散不开
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既要注意思维的规范性,又要保证答案组织准确到位,通常表现出思维内敛。对此,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能力。
6.脱离情景 联系不当
历史命题越来越注重创设新的试题情景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思维应变能力。但学生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总是觉得该问题似曾相识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最后导致思维游离于新情景与历史感性印象之间,从而联系不上最佳的答题方案。
7.思维紊乱 逻辑不严
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其常规思维是以问题中的“疑”为线索,以方法为中介,通过质疑—存疑—释疑三大步使思维深化,而常见失误是逻辑思维不严密,答题条理混乱。克服这类失误关键在于培养思维的系统性、定量性,要求学生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手段进行严密的思考从而产生高度概括性、论证性的思维活动结果。
8.思维定势 无法变通
思维定势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着规范性的凝聚与约束作用,使其难以摆脱原有思维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从而在答题解疑的过程中无法变通。
9.逆向思维 其意不明
在历史考试答题过程中,学生通常喜欢按照试题所展示的历史事物的发展进程顺向思考问题,而常见试题类型中有题干注明否定选项符合题意的,学生却不明其意或由于肯定性思维惯性的作用而造成失误,所以学生应突破惯常思维方式,努力按照试题考查的意图去精心组织答案。
10.思维单一 综合力差
在分析问题时学生应当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如相似思维法、溯源思维法、组合思维法、变换形式与角度思维法、设想思维法等不同方法。
掌握历史简释题答题技巧
简释题,题目小,形式多样,考查功能多,特别是开放性试题,它的答案既可以在课本中,也可以在课外知识中提取,它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它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也在某种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思想。所以掌握简释题答题技巧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简释题是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特有的题型,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已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潮流。它之所以受到高考命题者的推崇,在于它能引导中学师生摆脱思维定势。同时,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初步的研究性能力及创新能力。
先为大家分析一下它的特点:
第一,题量和分值比重大。每题分值大约在5—6分之间,6题左右,因此它的题量和总分值都仅次于选择题。
第二,题文精干,形式多样,分为六种题型。题干不长,但取材内容丰富,且命题形式多样化,给学生答题留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第三,题目虽小,但考查功能齐全,它从不同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因此,从总体功能上看它的考查功能不亚于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
下面就高三备考阶段该如何进行简释题复习,分析一下同学们在这一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文物信息题。2002年和2003年28题推出了以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多元理解为目标的试题。从秦砖、汉瓦、画像石和唐三彩获取了哪些有效信息,这类题目机动性很大。体现了海派特色,而且影响到全国试卷。这些图片给人活生生的历史特点。一部活的历史展现在考生面前,彰显着人本主义的命题思想。
那么,学生在答题时要注意不能只看表面信息,如画中人在干什么,只知道秦砖、汉瓦的形状、文字、插秧、射猎场面,更要挖掘深层信息,知道当时制陶、建筑、绘画水平的提高等等。
第二,文献注释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考查内容为对联、诗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字等等。例如2002年29题连昌宫词节录、2003年29题述怀节录。回答时请注意三个问题:
1、切忌只看前两句,后面不看,以为全懂了,按习惯去做,结果文不对题。
2、按要求回答,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全写完,二、三问便无话可说。
3、可以多写几句,但前后答案不能矛盾。原则上一句话一分。
第三,图片判断题。这类题目鼓励学生交流、学会宽容,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例如2003年30题“美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总统是谁”,它以开放式的姿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体现了史实是惟一的特性。历史结论和观念不是惟一的思想,这就是命题者的独具匠心。
大家处理这类题目时应该注意到:
1、明确题目要求; 2、提取有效信息; 3、不要因小失大。
第四,表格理解题。表格材料是通过各种数据构成的科学性、系统性材料,表格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形式生动,材料直观,能考察学生依据史实观察,辨析、理解、运用史料的能力。表格是考查学生理解信息的最好方法。
此题有三种类型:双向表格、直柱图表、圆形图表。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对此类题型的掌握一直不够好,主要体现为:①不会读表,抓不住主要信息。2003年33题是双向数字形式,继续强化了往年的读表题,如何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文字,就要求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要求他们“横看纵比再综合”。一些同学看不到工农业发展速度之比,表现出阅读理解上的随意性,所以丢分很多。②有的同学把给的数字进行细算,浪费了很多时间。
第五,故事情景分析题。03年22、30题借用了英语翻译情景,体现了历史知识的跨学科应用。符合二期课改的理念。但目前我们的办学方向不是每个学科都要推广双语教学,中学教育的方向应该是进行素质教育。此类题目比较简单,它不单独出现,而是穿插在其它试题之中。2002年30题,拿破仑画像和一段材料也是故事情景分析题,解题时注意两个方面:①看完故事再写答案。②看材料时注意三个方面:
A.时间(什么时候);B.空间(什么地方);C.特点、(表面特点、深层特点)。
第六,多元理解题。它的特点是你对我也对,体现的是多元价值论。一个观点允许多数人赞同,也允许少数人持不同见解,都属合理现象。2002年31题,通过日本明治维新来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特征的理解水平,许多学生多元理解能力差,失分多。
处理这类问题时大家应注意:
1、注意对重要历史事实评价做到实事求是。 2、利用材料内容来提出或论证自己的观点。
总之,复习简释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审题是前提:①明确题目要求;②获取有效信息;③注意限定条件。
2、答题是关键:①按问而答、偏重史实知识考查,写出准确的史实即可;偏重史论观点的,写出见解,并作说明评价。②扣题简答。就是简明扼要,不必展开逐点对应。
祝你考试成功!!!加油啊!!!
原贴:历史阅读题
。Ha〆Tredザ
您好,您指的是,删除宜搜小说里的阅读记录,是吗?您登陆宜搜小说后,进入阅读历史中,您就可以查看到您的近期阅读历史记录,在具体记录后,有个[删],点击它就可以删除了。有不清楚的欢迎提出来,我也经常在宜搜看小说,下载音乐,宜搜还真不错!
原贴:UC宜搜怎么删除阅读历史
laifu
UC的历史记录还是宜搜小说里面的阅读记录呢? 如果是UC的浏览器历史记录可以在删除历史记录删除。如果是宜搜小说可以在宜搜小说的阅读历史中点击[删],点击它就可以删除了。
原贴:UC宜搜怎么删除阅读历史
央小葵儿(*^__^*)
因为你设置了无痕浏览。因为你设置了无痕浏览,所以就没有历史阅读记录,或者是你没有登录所以就不显示历史阅读记录。你可以在设置中再关闭无痕浏览,这样就可以查看历史阅读记录,如果你已经关闭无痕浏览,还是没有历史阅读记录,那就登录APP这样就可以了。
原贴:搜小说阅读历史怎么全没了
chen7676
爱阅书香看阅读历史,如果你明确知道要看什么书,直接搜索,默认搜索找到的都是小说,当然你也可以在搜索时,选择要文学作品。点击你找到的书籍简介,进行详情界面。爱阅书香app是一款支持换源的小说阅读软件,在这款软件中用户可以自由的更换阅读站点,所有的小说都是免费的,不用进行任何的充值付费。
原贴:爱阅书香怎么看阅读历史
重装上阵
也不完全是陈圆圆的事吧。我觉得没有陈圆圆这吴三桂该反也就反了。哪那么多的红颜祸水都是借口而已。
要非说红颜祸水的倒有几号人物:褒姒、杨玉环(杨贵妃)、武则天(也能算吧- -!)
bluearly
一个陈圆圆起不了那么大作用的,没有她,满族一样会入关,清朝也一样统一全国,这是历史大势。小说、电视剧一般是不太真实的,即使相当真实也避免不了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与真正的历史相违背。如果对真正的历史有兴趣,建议看看清史稿吴三桂传或相关史书。历史上与其相似的还有很多,妹喜、妲己、褒姒、西施、赵飞燕、杨贵妃…
11
陈圆圆,字畹芬,原姓邢名沅。中国常州武进人。曾是姑苏名妓,后为明末山海关名将吴三桂妾,最终被李自成手下刘宗敏掳走成为其妻。父业“惊闺”,俗呼货郎。母早故,育于姨母陈氏家,改姓陈,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戏曲家尤西堂少时“犹及见之”。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
陈圆圆的母亲早亡,从姨父姓陈。圆圆,倾国倾城,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称“江南八艳”之一。崇祯时外戚周奎欲给皇帝寻求美女,以解上忧,遂派遣田贵妃的父亲田戚畹下江南选美。后来田畹将名妓陈圆圆、杨宛、顾秦等献给崇祯皇帝。其时,战,乱,频,仍,崇祯无心逸乐。陈圆圆又回到田府,田戚畹占为私有。一日吴三桂在田府遇见陈圆圆,一见倾心,后吴三桂纳圆圆为妾。据传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但陈圆圆却下落成谜。有一说吴三桂为平西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遣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吴氏进爵云南王后,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陆次云在陈圆圆传里称赞她说:“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
刘建庭闻录记载说﹕“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
庭闻录记载:“陈姬,名沅,字圆圆。”
刘健庭闻录说:“ 辛酉城破,圆圆先死。”
平吴录记载:“桂妻张氏前死,陈沅及伪后郭氏俱自缢。一云陈沅不食而死。”
吴逆始末记记载:“当吴逆将叛,圆圆以齿暮乞为女道士,于宏觉寺玉林大师座下薙度,法名寂静。”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圆圆曲是清初诗人吴梅村的诗歌作品,同时也是清诗中享有最高声誉的七言歌行。写于1651年顺治八年辛卯初。在作者由明入清后八年。诗所写的历史背景是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而以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构成全诗的叙事情节。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所部农,民,起,义,军向,北,京,发,动,了猛烈攻击,明廷在军,情万分紧急情况下,最后才决定将驻防于关外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撤回保,卫,京,师,当吴三桂军行抵河北丰润时,北京已经陷,落了,并且得知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的消息。吴三桂弛返榆关,准备向起,义,军投诚。
传说因为他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掠,才愤而投清,并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大战中,起,义,军失利,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城。这一历史的骤然变化,使本来走向胜利的起,义,军归于失败,终于导致了清王朝在中国的建立。
圆圆曲中陈圆圆原名陈沅,又字婉芬,是江南苏州的一个名,歌,妓,她先被外戚嘉定伯周奎携往北京,预备送入宫中供奉液庭,但她没有得到皇帝的垂,幸,仍被遣出宫。一说她再回周邸后,于宴席上为吴三桂所识,并订约聘娶。
圆圆曲把吴陈情事从初识、定情、分离、被掠到团圆,在诗中作了生动的描绘与渲染,但在这当中一个严肃的主题却始终贯穿于全诗。这一主题或者说诗的意旨就是代表着当时多数人,特别是入清的故明士大夫,对于吴三桂叛明投清所怀的愤激与讽刺。诗以极其精巧的结构把这个主题和吴陈情事融汇在一体。
在诗的开端中,作者用着强有力含义的诗句来申叙他的主题:“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燕。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这也就是全诗的要领。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就看到在甲申事变发生了急剧变化之后,这时跃居于力量中心的是建立了新政权的建州奴,隶,主,贵,族,集,团,那些怀着亡,国的沉痛的哀恨的士大夫,他们所面对的是入关新的统,治,者,而不再是甲申这一历史悲剧的一幕了。
圆圆曲的主题在全诗达到结束时,再一次以强烈的诗句显示出来:“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一段把诗开首的主题做了进一步的推演,“全家白骨成灰土”吴三桂投,降,后,全家三十余口,被,起,义,军,处,死,是对于吴三桂最峻刻的讽刺。当吴三桂向清人乞援时,他还是以大明臣子的身份这样做的,他所宣传的也上所谓为君父“报仇”,但是从诗中传诵一时的名句“冲冠一怒为红颜”看来,作者显然并不以吴三桂具有报国的诚意,更深刻地说,在所有故明士大夫的思想中,吴三桂的过在于投清,而不在于讨“贼”。他们把在新政权统治下无法表达的亡,国的哀恨,都发泄在对于吴三桂这类变,节,投,敌的人身上。所以诗虽以天亡“逆贼”,电扫黄巾开始,但实在却包含着无法言说的亡,国的隐,痛。再看“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这四句,作者原也以为男女情事无足重轻,并且这也不全是为吴三桂申辩,而在于加重了“全家白骨成灰土”这一句话的含义,申明吴三桂所得的惩,罚竟如是之残,酷。这就是在这通首不失风人意旨的诗中,却也突出地呈示着一如史家的直笔一样的严厉的讽刺。
圆圆曲从倒叙开始,然后写吴陈的初见,同时补叙陈圆圆的乡里和最初的入宫,诗再回过来写定约、分离被掠、团圆,至此吴陈的情事就全部结束了。以下才从女伴心目中写圆圆,这是这首诗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因为它显示出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源,近代学者把这一首和作者同时期的作品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相比较,作了精辟的论断。至诗的结尾则是反复咏叹,诗旨得到了最后的发挥。
古人云情至文生,圆圆曲的成功是艺术上的,也是思想上的。梅村身经亡国、历尽沧桑,他的诗都是反映了他一生经历中感受最深的时刻。圆圆曲的细节虽然不一定和客观史实完全相符,但那久已消逝了历史悲剧的一幕,终于被作者为我们保存了下来。
圆圆曲包含许多类似于电影镜头的故事片段,诗人就象是运用蒙太奇。开始的时候先给观众展示最重要的一幕,再将镜头一个个往前推,到陈、吴初次相见。然后,来了一个化出化入,一下子转为顺叙,用一连串的镜头表现陈圆圆的全部经历。接着,又将陈圆圆与其旧时同伴截然相反的境遇,陈圆圆本人前后迥异的贫贱与富贵,吴三桂,全,家,的,被,杀与陈圆圆一人的受宠,两两放在一起,分别进行对照。最末,用一系列吴国灭亡的历史镜头,暗示吴三桂即将来临的可耻下场。这样处理,全诗就显得首尾连贯,层次分明,对比强烈,寓意深刻,艺术感染力也就更强了。
圆圆曲在艺术构思方面很有特色。诗人以西施比喻陈圆圆,说两人都生长在江南水乡,也都很美丽。西施是越国人,越王勾践为了施展美人计,将她进献给吴王夫差,使夫差沉,湎,声,色,不理政事,借以灭,亡,吴国。而吴三桂爵封平西王,又姓吴,所以诗人利用“吴”字双关,以吴王夫差比喻吴三桂。诗歌叙述陈圆圆入京以前的事迹,是这样开头的:“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这就巧妙地将陈圆圆和吴三桂与西施和吴王夫差密切联系起来,为以后陈圆圆嫁给吴三桂埋下了伏笔。篇末又说:“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这是借历史上吴国的灭,亡来影射眼前不可一世的吴三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圆圆曲写作之时,吴三桂正在汉中一带,因而结尾两句说:“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以汉水点明汉中,又融化了李白江上吟里面的诗句:“功名富贵如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指出汉水永远流向东南,汇入长江,直达昔日吴宫所在的江苏;吴三桂必将和吴王夫差一样,最终亡于荒淫。可见,诗人在圆圆曲中,同时运用了比喻、双关、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更加有力地鞭挞了吴三桂,重,色,卖,国,的,罪,行。本诗主题过去认为是讽刺吴三桂的。以往文人对政,治,敏,感,而历史上吴三桂的名气比陈圆圆大得多,人们不论反满还是崇满都痛恨吴三桂,而圆圆曲开篇即推出甲申年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山海关之战,得出这样的结论似乎顺理成章。娱乐社会的好处是使文学从,政,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就不难看出此诗是圆圆曲而非三桂曲。吴三桂在诗中所占篇幅很小,而大量的篇幅用来描述陈圆圆身世和遭遇,还不惜笔墨,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尤其是本诗没有提到满汉的民族冲突,而引狼入室正是吴三桂百,世,莫,赎,的,罪,行。
圆圆曲之作成,应在顺治八年辛卯初冬,即与听卞玉京弾琴歌为同一年之作品。当时满清替明朝皇帝报仇的谎言已被其,凶,残,的,罪,行所揭穿。他们大,肆,屠,戮,汉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屠昆山、屠江阴、屠湘潭、屠大同、屠广州,除了疯,狂,的,屠,杀,外,还强行剃头、圈地、掠奴,豺狼本性暴露无遗。作者作为明朝遗臣,对此只字未提,实属遗憾。由此可知作者在满,清,统,治的重压下,不可能直数吴三桂的罪,行,所以此诗主题是歌咏陈圆圆事迹。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本诗主题不够和谐,它虽以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关系为主线,但并不歌颂陈吴的爱情,而是一提到吴三桂,就旁敲侧击地讥刺嘲讽,可又不能写成明白无误的讽刺诗。从而影响了本诗主线陈圆圆爱情生活的性质,说不清究竟是幸福的抑或是悲哀的。主题的自相矛盾对本诗的艺术价值有所影响。
圆圆曲主要是作为一首爱情诗来写的,诗中对于吴三桂措辞隐约闪烁,似乎带有婉曲的嘲讽,却又带有颇多的同情。“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些诗句写出了吴三桂的悲剧性处境,他不能忍受所爱之人被人强占的耻辱。作出与李自成为敌的决定,而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包括父亲在内的全家的毁灭。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也不可能对吴三桂作全面的评价,但他确实指出,人处在历史造成的困境中时,无法作出两全的选择,他不能不承担悲剧的命运。这里面包含了诗人自身的人生体验。也正因此,这首圆圆曲写得烟水迷离,百感交加,极富于艺术魅力。
菁
一,明末的统治者当时已经无力维系摇摇欲坠的政权,遍地而起的农民起义已经严重的撼动了政治根基。
二,自废武功一般的杀掉袁崇焕,早就埋下了北方战局倾颓的诱因。
三,在吴三桂因满清入关前,李自成已经攻陷了北京,基本覆灭了明政权。
四,李自成进京后,抢掠百姓、猜忌李岩宋献策等行为,严重的暴露出农民起义的劣根性;就算没有吴三桂引满清入关,他的势力分崩离析也不好说。很可能会更乱。
五,满清连续的人才辈出,就算是没有吴三桂,满清入关也会成为必然;虽然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六,历史兴衰,朝代更迭,有时看似美女祸水,但问题的根本都在男权社会里手握权力的统治者自身上。
综上所述,没有陈圆圆,明一样会亡、清一样会兴;俺们男同胞们正视历史吧,不要总是拿女人来说事了。
吴梅村的圆圆曲怎么说来着?
“妻子岂应关大计 ”
事关民族兴亡的抉择,岂能让色欲做主?
温颖
红颜祸水是古代男人把责任推倒女人身上的借口!
历史上所谓祸国的女人有很多:妹喜祸夏,妲己祸商,褒姒祸周,西施祸吴,飞燕乱汉,玉环误唐......这些都是替那些封建统治者背黑锅的女人,即使没有她们也是会亡国的。
kobewh
都不是
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封建”,简单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这是上古时代战胜的部族对于战败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种统治方式。由此可见,所谓封建,自应有部族战争以来已有雏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有人主张始于西周。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原贴:历史的!历史的!
松狮妹儿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赵氏[1][2],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4],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韩非子像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原贴:历史的!历史的!
likerws
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封建”,简单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这是上古时代战胜的部族对于战败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种统治方式。由此可见,所谓封建,自应有部族战争以来已有雏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有人主张始于西周。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周室鉴于当时诸侯之众而又各据要津,后世必为共主之患,乃著兴灭国,继绝世之名义,封建诸侯,分封周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来的氏族部落建立国家, 势力始自上达下,周天子正式成为天下共主,周朝的封建规模正式完成。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周朝时期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封建制度”开始破坏。春秋战国,大国兼并小国,多以其国境置县,封建制度逐渐式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封建制度”,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对立,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上不同程度实行了“封建制度”,但分封不是主体;各个朝代政权稳定以后,封国与侯国实际成了行政区划体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军阀割据政权,大多数情况下,要领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如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楚国之国王马殷,尽管于907年建国,仍旧于927年(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后唐册封为“楚王”。
封建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柳翼谋认为,由封建制而入郡县制,“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封建社会发展成为一国政府体系统一治理的完全大一统社会,可说是社会进化(包括产业、商业、科技、交通、军事、行政、思想等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社会变为大一统社会,世袭贵族和全民阶级制度被取消,代之以官僚选拔和行政制度,确立了广大人民之间的平等原则;而基层民间自治机制,仍得以延续发展;在中央则采用君主集权制,直至民国。
西周封建
周武王实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为了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借此扩展势力;还有就是笼络人心,以巩固周朝的统治。
第一次封建
封建实际上是分封诸侯,即将土地分给诸侯去建立他们的管辖范围。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经过和内容,主要有以下数项:
周武王灭商后,自动退出殷都,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继续管理商的遗民;
周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周武王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和功臣为诸侯,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
周公东征平乱
西周建立两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代理政事,这种做法称为“摄政”。三监不满,便散布谣言,说周公会对成王不利,又怂恿武庚共同起来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对付三监,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乱事平定下来。后来他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把参加武庚叛乱的“殷顽民”迁到那里,又派驻重兵加以监管,将洛邑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此外,周公又制定礼乐,藉以维系国家和社会的秩序。
第二次封建
第二次封建的原因
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实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
分化殷地遗民,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
巩固周朝的统治,作为王室的屏藩;
扩大统治范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次封建的情况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
把殷人旧地分封为宋、卫二国,以方便统治;
大封亲属和功臣,作为王室的屏藩;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借此扩大统治范围,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乱。
分封诸侯的作用
周武王和周公总共分封70余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53个,可见周初两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称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分封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们作为中央的屏藩。
此外,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
宗法制度
西周还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两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
周天子在地位上的变化,是其封建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封建制是以天子为首,由上而下的系统。自平王东迁后,因其弑父之嫌及诸侯拥护,地位日降,终至“王命不行”,乃诸侯崛起之时,霸政时代开始。为迎合需要,郡县萌芽,世卿世禄式微,上下阶级被打破,平民地位上升,经济教育权力下放。宗法随时间淡化,封建面临崩溃。及至三家分晋,战国开始,上述情况发展更盛,改变趋势锐不可当。“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1]秦灭六国,废封建,置郡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制度。
西汉封建
封国与郡并行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把七个协助他对抗项羽的功臣封为异姓王(与皇室不同姓氏的诸侯王);后来用谋反的罪名或其他办法削平了这些封国,改封皇室子弟于七王旧地。至于其他地方,则仍采用秦代的郡县制。
这种“郡国并行”的情形,使诸侯王国对中央构成威胁,埋下了西汉政治危机的伏线。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生有所改善,国家一片兴旺。但诸侯王势力日盛,渐渐变得骄横跋扈,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汉景帝派将军周亚夫平息了叛乱,并且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使他们成为只食俸禄的闲员,不再治理人民。从而,中央集权统治的根基更加稳固了。
削减诸侯王国的势力
吴、楚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的权力已被削弱,不过他们仍拥有辽阔的领地,经济力量也很大。汉景帝死后,汉武帝承袭了其父的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容许诸侯把王国的土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使诸侯王的力量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编辑本段]欧洲史上的封建制制度
封建制度起源于中世纪时欧洲的贵族战士相应的法律地位及军事责任,都是围绕着三个中心:领主、封臣及土地。
定义封建制度要求很多的条件,因为现阶段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然而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许多研究中世纪的历史学家在封建制度中包括了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加入了被束缚在庄园制的农民阶级,而被称为“封建社会”。还有一些人,自七十年代起,重新审视了之前的证据并得出结论——封建制度是一个不可行的术语而需要被从学术和教育讨论中去除,或者至少在使用时需要加上严格的限制和警告。
在欧洲之外的地方,封建制度的概念一般仅仅用于类比(称为“半封建”),最常用于讨论在将军们统治下的日本,有时候也用于中世纪和贡德尔时期的埃塞俄比亚。然而,有些人把封建制度类比更广,把古埃及、帕提亚帝国、封建制的印度(封建印度),甚至于十九世纪的美国南部(美国南部历史)。
词源
最早使用“封建”(Feudal)字眼的是17世纪(1614年)的英国和法国律师,当时此词用来指称的这种制度正在迅速地消失或完全消失。封建制度盛行的时期,没有作者曾经用过此字。封建制度来自法语“féodalisme”,是法国革命期间所造的字。此字具有贬义,是用来形容任何视为不公或过时的法令或习俗。这些法令或习俗大部份或多或少与中世纪采邑制(拉丁语:feodum,首次出现是在西元884年的一份法兰克语的文献中)有关,并且因此合成为此单一名词。英国小说家史默莱特(Tobias Smollett)在其作品汉弗雷克林可“Humphry Clinker”(1771) 嘲弄此字:“每个政策、习俗、甚至性格的古怪之处都可上溯至此(封建)源头……我预计可以看到男用短裤及buttered麦酒都会归因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
特色
封建制度有三大最基本的特征:领主、封臣和采邑;封建制度的结构由这三大元素配合。领主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封臣是拥有领主所分封给他们土地的人,而这些分封出的土地就是采邑。封臣要为领主战斗,作为对领主给予采邑的回报。在领主、封臣和采邑之间的关系与责任构成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领主、封臣和土地在一个领主把土地分封给某人之前,他得先令那人成为封臣。这需要一个正式的象征性的仪式,称为赞誉仪式(commendation ceremony),该仪式包含两个部分,忠顺誓言(act of homage)和效忠宣誓(oath of fealty)。在忠顺誓言中,封臣承诺听从领主的命令作战。“效忠(Fealty)”来自拉丁语“Fidelitas”,也就是忠诚;效忠宣誓因此成为一个保证,即封臣会忠于领主。一旦赞誉仪式完成,领主和封臣就建立了封建关系,拥有了双方承认的相互间的义务和责任。
领主对封臣的主要义务是给予一块采邑或是其收入;采邑是封臣建立封建关系的主要原因。此外,领主有时还需要承担别的义务。其中一个就是维护这块采邑。由于领主并没有割让这块土地而仅仅是租借,所以维护这块采邑仍然是领主的责任。而封臣拥有权力获得该采邑产出的收入。另一个领主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他必须保护采邑和封臣不受伤害。
封臣的主要责任是向领主提供“援助”,也就是服兵役。封臣用采邑的产出来配备自己的武器装备,并响应领主的征召服兵役以保证领主的权益。这种军事上的安全机制是领主建立封建关系的主要原因。此外,封臣有时候还需要承担对领主的别的责任。其中一个就是向领主提出“忠告”。这样当一个领主面临大的抉择,比如是否进入战争,他会召集所有的封臣并召开一次参议会。封臣也可能被要求上缴采邑产出的一部分给领主。封臣有时候也被要求在领主所有的磨坊和烤炉中磨碎谷物和烘烤面包并向领主缴税。
封建制度中的关系都是围绕着采邑。根据领主的权力,封地可以是小至一块小农田或大至一个区域的土地。现在封地尺寸的标准和过去相当不同。封臣关系并不限制于圣职者;主教和男修道院院长也可以是统治者。
因此,有很多不同“级别”的统治权和封国。国王是一个领主,他租借采邑给贵族们,他们是国王的封臣。同时,贵族是他们的封臣,是他们的土地上劳作的农民的领主。最后,皇帝是向国王们提供采邑的领主,而国王则是皇帝的封臣。这一传统形成的基础的'君主制'来作为一个帝国联盟与世界秩序。
原贴:历史的!历史的!
未知的以后198
军旅作品,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叫军事文学作品,必须与战斗密切相关,具体说来,应以战争过程为载体,反映战争中的人物命运、道德、行为、意志等。传统上把军旅作品中战争题材的小说划分为两种写法:一是将战争作为背景,通过战争反映出人和历史的命运,例如《战争与和平》;另一类则是直接描写战争的场景,通过牺牲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气概,比如《红日》等。而获得第六届矛盾文学奖的《历史的天空》则是两者兼而有之,对于它的获奖自然是众望所归,最主要因为它是一部满理想激情的军旅华章。
《历史的天空》叙述的是一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战斗艺术的高级将领梁必达(原名梁大牙)的成长过程,跨度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文化大革命”等不同时期,而重要笔墨落在前两个阶段,几乎占整部小说六分之五的篇幅。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细节生动,精彩故事一个套一个,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一口气读完而无暇顾及时间的流逝,众多情节让人过目不忘,极富中国小说的审美特质。难怪雷达先生说:“《历史的天空》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其个性峥嵘的主人公和环绕着主要任务各式各样的性格奇特的人物组成的群像,以其熟悉又陌生的叙述情景,以其大跨度的时空容量和出众的艺术概括力,触发了我们对历史和人生的沉思,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审美的愉悦。”(《小说评论》2005年第4期)这得益于作家徐贵祥个人两次参战的军旅生活,战争经历和战争情感煮烫了他的血液,点化了他骨子里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军人职业的执拗尊重。行文至此,倏想起汪曾祺先生在自报家门——汪曾祺自传中的一段话:“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我想徐贵祥先生一定熟稔此道,这也是此部小说成功的必然因素。
《历史的天空》采用两条线索叙述,即国、共两党两条平行线叙事,主要笔墨叙述梁大牙的成长历程。先从蓝桥埠米店小伙计——一个乡村无知的少年梁大牙带着伙计们杀了几个日军逃亡写起,本着打日本鬼子吃饱饭,梁大牙打算投奔国民党军队弄个“团长、司令干干”,而找到的是游击队的队伍,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人生,这自然是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甚至危机四布的过程。战场上,梁大牙英勇杀敌,足智多谋,而又经常暴露出草莽英雄的特征——鲁莽、刚愎自用、个人英雄主义;非战场上,梁大牙经常与正统的、有理论的“布尔什维克”(不如小说中的张景普等党员)发生冲突。游击队领导人杨庭辉看中的就是梁大牙具有正义感、不怕死、重情重义这一亮点,力排众议,关键时刻重用他,在其遭受危机面临生死存亡时援救他,帮助他并给他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梁大牙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从残酷的战争中、从一个匹夫之勇的小伙计向一位成熟的文武兼备的军事指挥员迈进。特别是小说临近结尾,梁大牙当上人民解放军D军区司令员,在家宴上与Y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所谓的中国通切斯特顿的斗智斗勇,读后令人拍案称绝,过目不忘,而随后与陈墨涵的促膝谈心更见他的远见卓识。
梁大牙只是作家徐贵祥重点塑造的一个主人公,小说中还有一大批人物,比如重视人才,关键时刻力排众议的杨庭辉,比如光明磊落,真诚无私,正直坦白的张景普,比如对梁大牙起引导和劝诫、鼓励和警醒作用的王兰田和东方闻音,比如坚定执着,卧薪尝胆,为民族大义,书写悲壮历史篇章的陈墨涵,比如为打日本鬼子足智多谋、勇敢沉着的国民军人莫干山、高秋江等(可惜他们或被刘汉英秘密处死,或逃出虎口隐姓埋名),比如心胸狭窄得势整人的江古碑和坐山观虎斗、趁机排除异己的国民党军官刘汉英等等,无一不在徐贵祥的笔下呈现鲜活的状态,充满了理性和激情,人物性格的表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条理清晰,真实自然。遂想起幼时所看的电影,其间一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给人只有一种概念化的感觉,只要你稍加留意,人物出场就能分出好坏,似乎他们的额头上写着好人坏蛋字样,这些能称得上“作品”么?
曾记得一位领导向我推荐《历史的天空》时说过的话,虽不能直接引用原句,大意为他是流着泪一口气读完的,读后为徐贵祥的鸿篇巨章击节称赞。他说霍邱人能整得出来,而岳西人就有些汗颜了,因为岳西是红色革命根据地,虽然我们有人写过王步文,后来也拍摄成同名电视剧,可是影响力极小,值得舞文弄墨之人深思。现在我也是一口气读完这篇军旅华章,心中不免为岳西文坛的小说创作有些忐忑不安,虽然岳西作家的散文、诗歌能走得出去,虽然岳西作家的小说也不乏大部头专著,但能与《历史的天空》抗衡的似乎还没有,也许不久的将来,岳西也能出现黑马级人物,这也是岳西人民所期待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在查阅2005年6月22日的文艺报后产生的,该报又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战争文学的一次正面强攻,作者唐韵先生说“徐贵祥早期的创作成绩并不显赫,但他顽强地坚持下来,并且最终冲上了军旅文学最险要和重要的高地,获得了荣誉”。岳西文坛目前士气正旺,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次都有精彩的文章面世,只是小说方面似乎单薄了一些。作为平时也曾尝试小说写作的我来说,对于中国小说传统的继承是少而又少,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读完《历史的天空》,我感觉到小说一定要尊重读者,强化故事性和可读性,因为人们常说某地文坛出了某位大家,某种意义上,似乎多指小说创作,就连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也不例外,当然并非排斥其他文体,究竟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只是体裁的不同而已。
面对电脑屏幕,匆匆敲击以上文理不通的灌水文字,估当个人的一点体会,好在这只是个人的读书笔记。即为笔记,斗胆引用汪曾祺先生品文如品瓜的一段文字作结:“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以吃的。”
原贴:历史的天空 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