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当皇帝,主角穿越成李世民三子李恪,与秦怀玉,程怀亮,柴哲威,李宗和尉迟钧结为兄弟。号称五虎一太岁。
李世民的儿子李牧穿越小说
sedlxuxu
从中学开始看小说,算下来也有10年书龄了,看过的小说不少,大多偏向于言情,看多了会发现很多网络小说都大同小异,所以现在看小说很容易弃文,感觉都是一样的套路,看了这么多小说,说说我印象很深的几本吧
《穿越时空之错爱唐朝》,作者:怜心。这是我高中的时候追的一部小说,那时候也是穿越小说泛滥成灾,但基本都是历史架空,没有历史根据。错爱唐朝讲诉了叶琳穿越到唐朝,和李世民,李建成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我一度以为叶琳会和李世民在一起,直到李世民被赐婚。天知道我看小说喜欢双处,那一刻我就不再喜欢李世民了,我多怕女主不能清醒,愚昧的和他在一起,毕竟李世民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可能为了和你在一起,历史都变了吧。后来叶琳离开了,毕竟作为21世纪的女性,怎么可能男人接受三妻四妾。经过一系列事情之后,女主和李建成在一起了,玄武门事变也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女主为了保护建成,下定决心要变强大,哪怕改变历史。可是,可是到最后,女主和李建成幸福的在一起了,历史还是没变,想知道具体情节,可以找小说看一下。作为理科生的我当时是对作者佩服的五体投地,你让我如此贴合历史的写出一部小说,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毕竟我对历史的认知可能就只有唐宋元明清了。
《帝凰之神医弃妃》,作者:阿彩。阿彩写的小说也不算少,《神医弃妃》是我当时少许追的过千章的小说,也是我为数不多的二刷本。穿越,架空,但是却不落俗套。东陵九,一个霸道不讲理又不会说好话的男人。因为一件衣服带给他的幸运得到了凤轻尘的心。这是让凤轻尘心动的男人,所以他注定了在凤轻尘的心中无可取代。王锦凌,名满天下的大公子,由于凤轻尘治好了他的眼疾,带给了他生命的色彩,从此成为他生活中唯一的光亮。他只要她快乐,所以他注定不能将他的光亮锁在王家后院,成为他的妻。东陵子洛,背景显赫的七皇子,却因对权利的渴望以及对自己名声的维护而失去了他这一生中最珍贵的珍宝。又因犯下无法弥补的大错使得他的珍宝恨透了他。因此哪怕最后幡然醒悟,哪怕最后舍弃一切只要她,她亦不是他的了。小说看到最后,最心疼的是锦凌,哪怕不做王家家主,也想给轻尘幸福的人,最后却因为想她幸福,而成全她和九皇叔。
《全职高手》,作者:蝴蝶蓝。这部小说不用多说,改编成了动漫,现在还有真人版拍摄。按理来说作为一个女生,应该不太会喜欢这类小说,但是毕竟我也是有5年联盟游戏经验的老司机,从S3开始玩,自然对电竞类小说也迷恋,最喜欢叶修说的一句话:“荣耀,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游戏。”“如果你真的喜欢游戏,就把这一切当成荣耀,而不是炫耀。”虽然游戏和联盟完全不一样,但是那时确实是触动了我的心,现在想想,和朋友开黑,通宵上分,虽然不是啥轰轰烈烈的事,但是那都是属于我的青春时代。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小说,我建议你看下,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暂时更新到这儿吧,最近书荒,很多小说看到前几章就想弃文了,有好看的小说可以推荐一下,另外,我自己做了一个公众号:客悦书城,喜欢看小说的,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sarsh.gu
有这些唐穿小说,你看看像那个?
调教初唐,盛唐风流武状元, 盛唐异梦 , 盛唐
红袖有部魂牵初唐还不错,男主李世民,女主穿越后意外成为长孙皇后的
一花一世界(隋唐穿) (完结) 作者:萧湉
她没有惊艳绝伦的美貌,略显羞涩的笑靥和浅浅的酒窝却教人如饮清泉般适宜。
她没有超凡过人的智慧,一颗真诚纯净的心却能给最悲哀的灵魂以安慰。
她不愿剽古人的诗词,又不会演现代的歌舞,只是凭借历经两世的胸怀,和跨越千年的视野,赢得了旁人的尊敬和喜爱。
她不娇纵,只是时而会使小性儿。
她不刁蛮,只是偶尔会固执己见不听劝阻。
秦琼护她,魏征敬她,王伯当念她,谢映登惜她,李世民忌她;
程咬金视她为一辈子的玩伴,徐茂功将她引为红尘知己;
而罗成,更是将一生一世的真情交付与了她。
她有盟友,也有敌人,但都不能教她畏惧而裹足不前;
她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但这并不能影响她的人生——
因为我们家的小丫头,是可以在任何世界、任何时空、任何情况下都活得潇洒而快乐的
梦落大唐:繁花落定文 / 寂月皎皎
命数已尽,梦醒来,竟是大唐容家的白痴三小姐。
到底是历史改变我?
还是我在改变历史?
茫茫浩劫中,缈缈红尘里,
是谁的温柔笑容,在指引我前方的道路?《美人如花隔云端》
穿越:凤戏初唐
穿越历史之梦落大唐
吻回唐朝之彼岸花传说
大唐公主出墙记[穿越]
穿越大唐你老婆真好
穿越之魑魅大唐
吻回唐朝
穿越大唐:宫舞天娇
《天宝风流》(杨玉环时期)
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多少英雄好汉?弃王图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蹉;争霸业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惨祸,怎如我避风波行走在风流窝!回到唐朝盛世耍风流!盛世风情,翰墨飘香.声色歌舞,美女娇娘……
这本书算是穿越文里的经典了,情节和文笔都是上选。
《大唐万户侯》(还是杨玉环)
他是珠算能手一级,眼疾如闪电,拨珠似飞燕,打得全局的会计个个灰头土脸;他的字写得极好,字字圆浑丰润,纸背处又透出遒劲张狂。就这样一个领导赞、同事夸,前途锦绣的财政局新人,却无意间堕入唐朝。不讲仁义道德,不问诗歌风流,有的只是权谋和手段。步步拾阶朝上走,敲得天宝算盘瘦。请君暂上凌烟阁,搏个黄金万户侯。
本文比较慢热,需要耐心看,还是很不错的一部。
文物贩子在唐朝(李世民时期)
我不知我之前生——当春秋之季,曾一识西施否?当典午之时,曾一看卫玠否?当义熙之世,曾一醉渊明否?当天宝之代,曾一睹太真否?当元丰之朝,曾一晤东坡否?当一个文物贩子穿越到了唐朝,手拿梦想中的文玩器物,面对传说中的才子佳人,他该做些什么呢?
本文写的是初唐时期,主角是穿越成世家之子,文采风流。
《武唐攻略》(武则天时期)
穿越到了大唐盛世?太好了,我不想改变世界,不想名垂青史,更不想当劳什子的皇帝,我只想痛痛快快当一回纨绔子弟!可是……贼老天,为什么我老妈居然是出了名骠悍的武则天?既然没回头路了,看我的无敌武唐攻略!
主角穿越成了武则天的儿子李贤,作者文笔不错,写故事的水平也可以。
《唐朝公务员》(武则天后杨玉环前的那个时期)
唐缺的物质生活很优越,唐缺的精神世界很崩溃。唐缺穿越了!他穿越到了唐朝,盛唐。他穿越到了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赤贫。他为吃饭的口粮发愁,他为摇摇欲坠的房子担忧。他种地,他做工,他上完大学上小学。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始了盛唐穿越的生活。
本文还未完结,等你看完了前面那些再看这部也不错。
《盛唐风流武状元》(武则天时期)
张教官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记背后闷脚,居然在唐朝产生了蝴蝶效应。秦霄,一名优秀的特种兵,被他一脚踹到了唐代大周朝时期,变成了秦琼的后人,狄仁杰的学生,宇文成都的隔世师弟。武则天开创武举先河,秦霄一举夺魁,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且看他如何在唐代,运用21世纪特种兵的智慧和技能,屡破奇案,把玩政治,征战四方,弄潮于天下之巅!盛世天朝,名士风流。一段悸动而陌生历史,一个崭新而光鲜的传奇。
本文主要讲的主角破案和征战的故事,情节一般
satellite1
虽然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手握大权独断专行的武则天却没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任命过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将?为何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为何武则天要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敢将于自己有恩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对武则天真的是“言听计从”吗?
事实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则天究竟都让唐高宗做了什么。
首当其冲便是废后未遂一事。
但凡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场废后风波的导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的告密,称武则天大行厌胜之事,然后宰相上官仪借机向高宗提出了废后一事。然而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掀起这场风波的上官仪和王伏胜有着一段相同的履历: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陈王的时候,上官仪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为陈王府内侍。
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宫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随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废,那么她亲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余三子将会面临何种境况已是不言而喻。上官仪身为宰相,又岂会不知此理?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上官仪不仅不力劝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积极主动地提议废后;而王伏胜告发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这种种举动不得不令人疑窦丛生,所以紧接着许敬宗向高宗举报说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唐高宗的废后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则天的大获全胜为告终——因为上官仪被诛,武则天也赢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甚至与高宗并称为了“二圣”。然而这“二圣”的称呼并非前无古人之举,隋朝的独孤后就因为经常与隋文帝谈论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且再仔细看一看随后上任的宰相名单,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这场“胜利”以及所谓的大权在握,不过是笑话一则。
乾封元年刘仁轨拜相,紧接着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等人相继拜相,上元中来恒、薛元超、李义琰也拜相了。这几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张文瓘与武后并无甚恩怨情仇外,其余几位可都是与武则天结过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刘仁轨,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样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与武则天的爱将之一李义府是死对头。
比如郝处俊与李义琰,这二人在唐高宗因为风疾想要逊位于武后的时候是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便让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
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
又比如来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来济;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则是唐高祖嫔妃。薛婕妤因为“妙通经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时候曾“从其受学”,对其“礼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静县主,一家人可谓是与李唐皇族关系密切非常。
更不用说军事上的诸位大将了。刘仁轨自是不用再提,裴行俭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还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贵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还有程务挺、李孝逸等等这些尽与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而武则天的另两位爱将袁公瑜与崔义玄,倒是在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
即便是武则天后来绞尽脑汁上书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应也不过是“皆下诏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政令不仅要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还只是“略施行之”,可见武则天的意见对于唐高宗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则天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与王皇后从不举行亲蚕礼截然不同,武则天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节俭,所以武则天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高宗不会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则天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还“以身作则”,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则天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册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则天钦点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将是武则天任命的,借机欣赏一下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是怎样一种“言听计从”的法子,顺便再观摩一下武则天又是如何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书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则天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则天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则天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则天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则天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则天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则天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则天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来武则天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则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则天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
至于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则天究竟能对军国大政了解多少,又有多少置喙的权利,实际上通过她当政后的种种政策便能略知一二了。
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为了独揽大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异己上,致力于平息徐敬业、琅琊王李冲等人的内乱。而面对边境上的突厥叛乱,武则天则奉行了消极放任的应对之策,除非突厥南犯到极有可能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时候,武则天才会派将抵御。
如果只是清除异己也就罢了,只可惜偏偏武则天自己又没有那份军事才华,只知道将高宗留下来的那些高级军事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李孝逸、张虔勖、泉献诚等人杀光,流放光,却不知道怎么才能打胜仗。而武则天亲自任命的那些将领,也都是些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之辈,或是不懂兵事的诸武子弟,如武重规、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或是其嬖臣,如薛怀义等;或是被认为可靠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杰、韦待价等;即便是真正的武职将官,也是临阵怯懦者如淳于处平。
再加上缺乏长远有效的战略构想和军事部署,这便导致了武周时代动辄可见上十万的军队,在一群庸将的指挥下沦为无数炮灰。武则天也因此一度企图以物资、金帛、和亲换取苟安,然而由于并未认清突厥的真正意图,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亲时,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并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个和亲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说,最后还能沦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则天的“军事才能”,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所以武周时期的版图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缩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时期的边境也堪称是安史之乱前最烂。可见唐高宗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不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军国大事——不然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武则天的军事水平又怎会如此的不堪入目?
vivi
《资本大唐》
作家:北冥老鱼
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是一对双胞胎,殖民主义的诞生又必然伴随着奴隶贸易的兴起!某个丧尽天良的大唐第一资本家语。
穿越成为太宗李世民最不喜欢的儿子李愔,本想借着皇子的身份泡几个大唐美女,然后过上混吃等死的美好生活。但以前的混蛋李愔给他留下尊贵的身份,也留下了无数的烂摊子,比如出身低贱的准王妃让他成为贵族笑柄,王府的财政也处于破产边缘,母妃为了他倾尽所有,在宫中过着清苦的生活……
为了解决以前李愔留下的烂摊子,李愔只能炒茶、酿酒、烧水泥……,一件件新发明提前出现在大唐,而在此过程中,李愔不但改变了世人对他的印像,更积累了大量财富。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种种举动已经将“资本”这头嗜血恶兽放出,并很快成长到连他也无法控制的地步
youyoulequan
《残唐重生李世民》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7bXNvnl4CHguphqObFw3sg
提取码: rb6m
《残唐重生李世民》是寻香帅所写网络小说,内容简介: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到了唐德宗年间,积重难返的大唐更是发生了‘四王二帝’与‘泾师之变’的大动乱,德宗被迫放弃长安出逃到奉天小县。
原贴:关于李世民的穿越小说?
超级无敌美文文
1大唐皇帝李治
2回到唐朝当皇帝 男主李恪 武则天为妾
3大唐太子爷 男主李承乾 仍在连载,目前还没娶,不过她已经跟在男主身边了
dewin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s8k0AIEAMDBNIECRg3O1g
提取码:wphj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8的分享
小说简介: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到了唐德宗年间,积重难返的大唐更是发生了‘四王二帝’与‘泾师之变’的大动乱,德宗被迫放弃长安出逃到奉天小县。 帝都沦陷、皇亲被屠,叛军围城、千钧一发。仿佛大唐就要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一手缔造大唐王朝的太宗李世民,却在这一刻重生了。 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面对分崩离析的王朝,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子民,面对他李家无能的龙子龙孙……李世民,他该何去何从?!
原贴:关于李世民的穿越小说?
zhubaolily
残唐重生李世民 ( 作者:寻香帅 )
乱世倾城之色诱李世民 ( 作者:野兔窟主 )
决战李世民 ( 作者:灭杀无敌人 )
唐・李世民――凌烟阁24攻臣 ( 作者:sindy迪迪 )
大唐盛世 李世民 ( 作者:沁园春 )
谁是李世民 ( 作者:风明明 )
汉末李世民 ( 作者:无敌天神 )
网游之我是李世民 ( 作者:飞过天空 )
唐·李世民——凌烟阁24攻臣 ( 作者:迪迪 )
我与李世民 ( 作者:陈明 )
原贴:关于李世民的穿越小说?
不聊砸你家
残唐重生李世民
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到了唐德宗年间,积重难返的大唐更是发生了‘四王二帝’与‘泾师之变’的大动乱,德宗被迫放弃长安出逃到奉天小县。
帝都沦陷、皇亲被屠,叛军围城、千钧一发。仿佛大唐就要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一手缔造大唐王朝的太宗李世民,却在这一刻重生了。
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面对分崩离析的王朝,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子民,面对他李家无能的龙子龙孙……李世民,他该何去何从?!
原贴:李世民的穿越小说
塞亚特之星
李愔,唐太宗第六子,生母杨妃,同母兄吴王李恪。
李愔的生母杨妃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政绩,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史官记载。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热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按例没入了隋掖庭,还有一个被赏给了贺若弼;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杨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又根据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8年的时候,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李愔最早也是武德8年才出生。贞观5年的时候李愔才被封为梁王,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封王最迟的一位,贞观10年改封蜀王,并授予了益州都督一职。也许是李愔还未之藩前就表现得不好,再加上之藩后表现得也很不好,所以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
不过李愔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有所收敛,仍常常在封地上毫无理由地殴打县令,又因为打猎无度,在庄稼地上肆意践踏,惹得当地百姓是怨声载道。他的属下杨道整曾谏言阻止,结果被李愔从马上一把拽了下来,好一顿捶打。而在听闻了李愔种种胡作非为的事情后,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或许是因为继承了隋炀帝杨广的残暴血统吧,不光是李愔喜欢在自己的封地上胡作非为,李愔的同胞哥哥李恪也同样不喜欢奉公守法,所以兄弟二人在李世民所有的儿子中待遇是最差的。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与他的胞弟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而李恪作为兄长比自己的弟弟李愔还要悲剧,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受到了非常严厉的处罚,被李世民毫不留情地罢免了都督一职,成为所有皇子中的第一人——就连后来谋反的齐王李祐,好歹还在贞观17年前保住了都督的职位,而其他犯过比踩庄稼更为严重的错误的皇子,也从来没有一个像李恪、李愔兄弟二人一样,被如此严厉地责罚过。
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又削户300,还遭到李世民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刘旦(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最后又被李世民非常严厉地告诫了一通。而对李恪来说,最要命的是从贞观11年起一直到贞观23年,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所以在别的兄弟都风风光光管辖着好几州的封地时,李恪只能12年如一日地守着安州这一块地度日如年。
好不容易等到唐高宗李治即位了,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愔就因为肆意妄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弹劾了,唐高宗曾经很感慨地对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说道:“蜀王打猎过度,侵扰百姓民生,他的县令、典军也经常无罪被罚。别人阿谀奉承他,他就高兴,别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发怒,这样的人作为一州长官,又如何能够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弹劾,朕实在是引以为耻。”于是李治召见曾极力劝谏过李愔的杨整道,将之任命为匡道府折冲都尉,并赏赐一番,同时又将李愔贬为了黄州刺史。
永徽四年的时候,李愔因为连坐李恪的谋反案被黜为庶人,虽然后来又改封为涪陵王,不过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这对于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李愔先前无论如何被贬,总要担任一州长官的职务,如今李愔没了刺史的职衔,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庄稼总是无缘无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员更不用时刻提心吊胆着会被无故殴打了。
乾封二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准许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对这位徒有王子皇孙之名的蜀王仁至义尽了。
以上史料出自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蜀王愔,太宗第六子也。贞观五年,封梁王。七年,授襄州刺史。十年,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除岐州刺史。愔常非理殴击所部县令,又畋猎无度,数为非法。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乃削封邑及国官之半,贬为虢州刺史。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愔在州数游猎,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典军杨道整叩马谏,愔曳而捶之。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李乾祐所劾。高宗谓荆王元景等曰:“先朝栉风沐雨,平定四方,远近肃清,车书混一。上天降祸,奄弃万邦。朕纂承洪业,惧均驭朽,与王共戚同忧,为家为国。蜀王畋猎无度,侵扰黎庶,县令、典军,无罪被罚。阿谀即喜,忤意便嗔,如此居官,何以共理百姓?历观古来诸王,若能动遵礼度,则庆流子孙;违越条章,则诛不旋踵。愔为法司所劾,朕实耻之。”帝又引杨道整劳勉之,拜为匡道府折冲都尉,赐绢五十匹。贬愔为黄州刺史。四年,坐与恪谋逆,黜为庶人,徙居巴州。寻改为涪陵王。乾封二年薨。咸亨初,复其爵土,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悼。”
大唐故恪墓志铭并序:
(贞观)七年,还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淩践稼穑,扼青兕於云泽,褫文豹於平林。大马悠悠,掩旬弥晦。主相之奏,屡闲於丹陛;士师之请,频造於青蒲。
册府元龟◎宫臣部·正直:
权万纪为西韩州刺史。会吴王恪以骄纵被谴,拜万纪为长史。万纪厉其抗直,恪遂折节从之。
唐会要卷第六十一御史台中弹劾:
贞观十一年。吴王恪好畋猎。损居人田苗。侍御史柳范奏弹之。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七王韩苏薛王柳冯蒋:
(柳)范,贞观中为侍御史,时吴王恪好田猎,范弹治之。
《资治通鉴》:
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
新唐书·李恪列传:
坐与乳媪子博簺,罢都督,削封户三百。
西西
我这只有一本,叫鬼医诡妃是穿越的,女主叫秦无月,有一种异术,叫鬼瞳。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神杀人,很厉害。前世的她是一个天才医学博士,到古代后,遇见了弃龙之子——林雨。并一起和他发展了一个帮派——萝卜。其教诡异无比,因为教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妖怪,叱咤江湖……网页上搜的话,可能没有,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发给你。
额……没有完结。
原贴:有关李世民的穿越小说
云上太阳
李世民李简穿越小说叫《穿越时空之错爱唐朝》。《穿越时空之错爱唐朝》是2007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怜心。本书主要内容是讲述女主角从现代穿越到唐朝,陷入一场旷世情恋,却又穿越回了现代的故事。
内容简介
平淡无奇的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竟能穿越时空躺在李世民的床上。不管是娇媚的容颜,还是完美的身材,所有能捕获男人心的必备条件我都没有,却依旧让N多风云人物拜倒在我的石榴裙下。
然而当我全身心沦陷于乱世,誓要为心爱之人改变命运的时候,上天却再一次戏弄了我。回到现代的我,远在唐朝的他,难逃的玄武门之变,命运的轮盘究竟是谁在掌控?
洞悉历史的缝隙,我们是看见隋末唐初的无限杀戮,还是情系梦绕的爱情诗篇?而喋血战场的风云人物,也许能在历史上留下威名,却不能在感情的丰碑上刻下动人的情愫。隐藏于历史深处不为人知的故事,血玉镯光芒萦绕异常美丽的相遇,原来时间就是一个环,就算相隔万世结尘也能回到你身边。
lexi@beijing
《回到唐朝当皇帝》作者:七月初三
唐贞观年,现代人刘衡穿越附身太宗三子汉王李恪。当时,上有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前有权臣长孙无忌,后有孝子晋王李治。且看刘衡如何回唐改命,神断天下,兵锋所指,扬我国威。
·ㄣ陌上花
贞观神棍
贞观神棍小说是作者鞋多的宅男的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历史小说
作者:鞋多的宅男
Lucifer同学
给你推荐几部吧 我看了好多穿越小说 都混了 谁是李世民超级好看!
爱上李世民
越千年之秦王伊爱
梦落大唐:繁花落定(全本已出版)
月光MM游唐朝(全本) 文 / 茗香花魂
我的野蛮皇后
谁家天下
原贴:一本关于李世民的穿越小说
purple_cognac
恒山王李承乾: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极为宠爱和最为器重的儿子。
李承乾3岁时,唐太宗便让长孙皇后的侄子长孙家庆担任了他的侍读,承乾5岁时,唐太宗又让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秦王府十八学士教导儿子儒学经典。唐太宗即位后没多久,就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皇太子。从贞观4年起,唐太宗便开始让李承乾处理朝中庶务,以及在自己居丧或离京时担负起监国的重任,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小小年纪却干得相当出色。
李承乾生病后,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下旨请了天竺高僧波颇与道士秦英来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承乾祈福。
又为了不让儿子太辛苦,唐太宗特别准许承乾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贞观8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贞观9年,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通宵达旦的宴饮甚至还被褚遂良上谏了一番。贞观12年,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贞观13年,唐太宗在东宫为李承乾设立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会借此机会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贞观15年,唐太宗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朝中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贞观16年,唐太宗有下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但这时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渐长以及患了足疾,开始变得叛逆起来,不过是因事对父亲不满,就敢任性大胆到一连几个月不上朝,而唐太宗不仅对此没有任何的指责与批评,还特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对不会废太子的。
就算后来李承乾犯下了谋反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愿杀了这个儿子,朝中大臣也没人敢说太子谋反按律当斩之类的话。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唐太宗的心意,最终谋反案的一干从犯全部被赐死,身为主犯的李承乾却保住了性命,只被废为了庶人。而来济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任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至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李承乾虽然被废,但唐太宗为了儿子将来的安危考虑,在立新太子时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由,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贞观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唐玄宗开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楚王李宽:
生母后宫某氏,武德年间过继给唐高祖李渊之子李智云为后,被封为从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贞观初年唐太宗追封李宽为正一品的楚王,因为无后,国除。
郁林王李恪: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待遇最差的一个。
李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赌博这样的小错,就连续多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李恪还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刘旦(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而李恪犯的这些错误与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在史书上还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记载,互相印证。
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唐会要记载,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将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级为了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贞观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给李恪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取用库物的限制。
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唐太宗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不仅是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而且只对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对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
还有人试图将李恪当不上皇帝的原因归结为是具有前朝血统的缘故,不过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李恪的两朝血统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历史上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么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为唐太宗的庶长子,与唐高祖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为三公,永徽四年又与李元景因谋反案被杀。
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时追赠李恪为司空,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的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也没有记载,而且因为一同谋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濮王李泰: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宠爱的儿子,各种得宠事迹在史书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李泰刚出生就被封为宜都王,次年又进封为正一品的卫王与上柱国。贞观2年,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头衔外,李泰还是雍州牧与左武候大将军(这是贞观时期李泰独有的殊宠,除了李泰之外,只有胞弟李治有这样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侯大将军)。
贞观7年,与李泰同龄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仅长期没让李泰去封地,甚至还下诏让李泰搬进武德殿居住,被魏征谏止。不过唐太宗因为疼爱儿子而做出的种种出格举动,并没有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劝谏而就此作罢。
有一次李泰对父亲抱怨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对自己不够尊重,结果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是因为对李泰的私爱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对这只青雀的宠爱依然是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又因为李泰爱好文学,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至于大名鼎鼎的芙蓉园,与东都洛阳中尽占了惠训坊一坊之地的大宅,都是唐太宗赐给宝贝儿子的,而李泰于洛阳都城修建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也因此驰名于世。
贞观14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长安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说到李泰的这座府邸,早在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住之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
贞观15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
唐太宗不仅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不说,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就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如此鸿雁往返数次。就连李泰的长子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别宠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宫中抚养,并赐名为“欣”。
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见圆滚滚的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虽然不得不贬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诏书中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就在李泰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唐太宗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三个兄弟的两全之法。”
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对此十分伤心,特别以最隆重的丧葬规格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谥曰恭,还为之辍朝,又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并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本人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绝妙的行书、草书,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
而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
庶人李祐:
生母阴妃。李祐十分喜欢和一群小人厮混,还经常狩猎无度。由于李祐的表现十分不好,唐太宗认为是齐王长史薛大鼎教导无方,于是将权万纪任命为新的齐王长史。
贞观10年李祐改封齐王,受到舅舅阴弘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 )的挑拨,私下招募壮士意欲谋反。而唐太宗见李祐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几次写信责备李祐,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像当初的薛大鼎那样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过。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李祐射杀了自己的长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号召众人抓住李祐,士兵们却纷纷响应。于是杜行敏带兵包围了李祐等人,堆积柴草准备点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党羽全部被杀,李祐被带回京城赐死,并被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
随后,唐太宗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众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蜀王李愔: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唯一被骂作禽兽不如的,待遇之差仅次于胞兄李恪。
贞观10年李愔改封蜀王,担任益州都督一职。也许是李愔还未之藩前就表现得不好,再加上之藩后表现得也很不好,所以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实封,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
不过李愔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有所收敛,仍常常在封地上毫无理由地殴打县令,又因为打猎无度,在庄稼地上肆意践踏,惹得当地百姓是怨声载道。他的属下杨道整曾谏言阻止,结果被李愔从马上一把拽了下来,好一顿捶打。而在听闻了李愔种种胡作非为的事情后,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员,以及400户实封,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愔就因为肆意妄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弹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对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说道:“蜀王打猎过度,侵扰百姓民生,他的县令、典军也经常无罪被罚。别人阿谀奉承他,他就高兴,别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发怒,这样的人作为一州长官,又如何能够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弹劾,朕实在是引以为耻。”于是李治召见曾极力劝谏过李愔的杨整道,将之任命为匡道府折冲都尉,并赏赐一番,同时又将李愔贬为了黄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为连坐李恪的谋反案被黜为庶人,后来又改封为涪陵王,不过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这对于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李愔先前无论如何被贬,总要担任一州长官的职务,如今李愔没了刺史的职衔,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庄稼总是无缘无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员更不用时刻提心吊胆着会被无故殴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准许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对这位徒有王子皇孙之名的蜀王仁至义尽了。
唐高宗李治: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溺爱的儿子,也是唐太宗唯一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粮食,随后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贞观5年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7年,唐太宗将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并州太原府封给了这个小儿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从小就很聪慧,对父母也十分孝顺,唐太宗曾经考察他对《孝经》的理解,李治是对答如流,唐太宗闻言更是高兴万分。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年仅七岁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不过幸运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爱弥补了这个最疼爱的小儿子,他没有因为妻子的去世而让李治出宫或在皇宫某处单独居住,而是将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寝殿一同照料,于是唐会要上便留下了这样一笔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褚遂良也亲口说过:“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而放眼整个大唐王朝,被皇帝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钟爱与殊荣!
不过唐太宗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并不止于此。在李治已经遥领并州都督的情况下,唐太宗又加封他为右武候大将军。贞观16年,李治更是连自己的封地都没去就直接上朝参与政事了。对此,史书上特别用了“特深宠异”这四个字来形容唐太宗对李治的溺爱之情。
贞观17年太子李成乾被废,为了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李治为太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李治的宠爱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说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长子李忠出生,虽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兴,不仅在宴会上“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将宝贝儿子安置在自己寝殿的一侧,尽管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也没有让他按制出宫居住或住到东宫去。直到贞观18年刘洎上书,唐太宗这才令刘洎和岑文本同马周按日轮流前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结果维持了没多久,唐太宗又让儿子回到了身边,贞观20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书,唐太宗这才答应了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一半的时间仍留在自己身边。
贞观19年唐太宗亲征高丽,李治身为太子留守后方。自幼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连日哭泣,唐太宗便对他说道:“你自幼在我身边,像婴儿一样,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机锻炼一下,为什么要哭呢?”李治则回答道:“我7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你一直把我带在身边,朝夕相处,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想到我们要分开,我就忍不住伤心。”唐太宗闻言也泪流满面。于是唐太宗为了彼此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状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李治还要求父亲在收到他的信后要立即回信。
而且就在唐太宗亲征高丽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对依依不舍的爱子,唐太宗就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不到我们父子二人再相见的时候,我绝不会换下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这件衣服是穿脏了又穿破了,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换一件,他却死活不肯答应。后来唐太宗听说李治正在赶来迎接自己的路上,于是迫不及待地带领三千护卫率先飞奔进入了临渝关,途中正好与李治相遇,直到此时李治进献了新衣服,唐太宗这才换下了身上这件已经穿烂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辽回来后又准备巡幸灵州,本打算带着李治一起前去,结果张行成上疏说:“臣听说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灵州,不过臣认为与其陛下因私爱而让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时让太子留下来监国,接待百官商议朝政决断众事,熟悉朝廷事务,这样既可安定京师重镇,而且又可向四方显示太子的圣德。”唐太宗认为他说的有理,便将他加封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23年,唐太宗驾崩,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后开创了有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在位34年间,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人口持续增长;大唐版图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仅对西北和海东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乱,就算是对吐蕃的作战有所失败,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稳定了对吐蕃的态势。
至于所谓的李治晚年被武后把持朝政的问题,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后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后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武后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节俭,所以武后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丈夫厌恶外戚坐大,所以武后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后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甚至翻遍史书不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将是武后任命的,能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后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后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后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后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后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后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后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后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后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后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后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后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后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后7年,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诣,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