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谓多少,每个姓多有名人。
历史姓文的名人有哪些
iris_cream
在中国古代史上,王姓就是大姓,人口众多(刨除掉改姓改进改出的因素,均已所称姓为标准);历史上的“老王们”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正面人物也有反派。总之很丰富。
历史上的“老王们”也是群星闪耀;比如秦国名将王翦,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东汉建安七子的王粲,东晋竹林七贤的王戎,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神奇的“穿越者”王莽,初唐四杰的王勃,唐朝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北宋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元曲家、《西厢记》作者王实甫……这些还都带有王字,那些改名换姓的王氏后人估计更多。
这里要特别说三位“老王”,他们都生活在明朝,都是科举入仕的文官,而且都是因军功封爵的文臣,种种巧合要三位“老王”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分别是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明朝历史上除了开国功臣能被授予爵位的文官只有这么三位。虽然都是伯爵,但要清楚明朝有“非军功不得封爵”的规定,而文官少有军功,就是位极人臣的内阁首辅也没有封爵的资格,所以这三位文臣得到了爵位显得特别出众。
这三位“老王”得以封爵的事件,王骥是在明英宗天顺年间,“三征麓川”;王越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奇袭威宁海”;王守仁是在明武宗正德年间,平定了宁王朱宸濠之乱。
她们三位都还特别有个性;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都是文官中的“异类”,当所有文官纷纷与权阉划清界限,拒绝来往的情况下,他们却接近权阉。王骥接近权阉王振,王越接近权阉汪直。王守仁并没有接近权阉刘瑾。但戏剧性的是没接近权阉的王守仁没有立即授爵,反而是嘉靖皇帝给授予的。另外两位都在权阉倒台后遭到波及,王骥险被夺爵,王越直接被夺爵。王守仁虽然获得迟来的爵位,但他曾有拒绝封爵的举动,原因是对平定宁王之乱的人给的待遇不满。
科举选出这么生猛的三位,也是个例外。她们能文能武,文官做得,武将亦做得。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在30岁以下考中进士,可以说才智都很高。
详细介绍王骥生于1378年,死于1460年,也就是王骥生于明太祖洪武朝,死于明英宗天顺朝,活了八十多岁。历经七帝,明朝前期的政治事件都经历了。王骥年纪轻轻,在28岁考中进士入仕进入仕途,这已经是永乐朝了。所以其历经七帝,历侍五朝。王骥仅用了28年的官场经历就坐到了兵部尚书兼任大理寺卿的位置;其真正开挂的人生是在明英宗时期。
在正统初年,蒙古部落屡次侵犯明境,而明军抵抗不力,败绩连连。这时的王骥临危受命,去西北处理军务。王骥到达后开始整军,诛杀逃将,训斥诸将领,划分各军防区,落实具体责任。裁减战斗力低下的士兵,用轮番戍守的办法,要所有明军都得到休整提高明军整体战斗力。
在王骥整军一年后,蒙古部落再次犯境;也就是在正统三年,结果是蒙古部落被明军追着跑,还杀掉了几百人,生俘了几十人,其中还有敌军的官员。招不住架势的蒙古部落被迫远远的躲开了明境。等明军班师回朝后论功行赏,蒋贵、任礼都得到了爵位,王骥却只给了双份俸禄的赏赐,当时的王骥担任兵部尚书和大理寺卿的职务。
王骥真正封爵得益于“三征麓川”。这个麓川在今天的云南省境内。这个麓川是傣族先民在云贵高原西南部、缅甸中北部建立的部落联盟;始建于公元1312年,在此之前本地的各部落已经先后臣服于蒙古,等蒙古建立大元朝,就在此设置路一级的行政区划,势力较大的部落首领担任路总管一职;后来混依翰罕继承了麓川路总管,自称思可法,与周围的傣族部落结盟,不再臣服于元朝,其曾多次击溃大元军队,后因常年征战的原因,思可法选择与元朝讲和,表示愿意再次臣服于元朝,元朝就设置平缅宣慰司,宣慰使一职允许思汗法家族世代世袭;明朝灭了元朝平定云南后,麓川的主人已经是思汗法的次子思伦法,
思伦法选择臣服于大明朝,接受明朝的册封;明朝于是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册封思伦法为世袭宣慰使,同样允许世袭;思伦法对明朝三年朝贡一次;思伦法死后,其子思行法继承了宣慰使一职,但此时的麓川开始走下坡路,以前臣服的诸部落,纷纷宣布脱离麓川。明朝此时趁机把麓川划分成更小的若干地区,麓川仅剩一点地方。后来思行法把宣慰使一职让给弟弟思任法;思任法可不是等闲之辈,一直在励精图治,积蓄力量,仅做了15年的宣慰使后,思任法开始对周边扩张,力图恢复麓川强盛时的版图。而这要明朝不安,多次派兵征讨,沐英之子黔国公沐晟就病逝于征讨途中,其弟沐昂接替沐晟,但无奈均被思任法击败,沐晟请求朝廷派遣大军前来征讨。接下来就轮到王骥上场了。
三征麓川
第一次是在1441年(正统六年),王骥等人统率15万军队前去征讨,兵分三路进军,一路打到麓川的“王城”,思任法最后弃城逃走。明军班师回朝,这样第一次征讨麓川的战争结束,前后仅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第二次是在1443年(正统八年),思任法“迁都王城”,与其子思机法所据之地,遥相呼应反叛。明英宗再次派遣王骥等人率五万大军前去讨伐。可还没等明军到达,思任法在部落冲突中被俘虏了。其子思机法见势,遣使向王骥求和,王骥拒绝了,直接要求思机法和被俘的思任法亲自前来请降。结果被拒绝。王骥同样是分左中右三军进发,最终思任法新设置的王城再次被攻破,思机法弃城逃跑。这次明朝为阻止叛乱再次出现,撤销麓川平缅宣慰司,令设陇川宣抚司,升原"勐底"的南甸州和"勐蜡"的干崖长官司为宣抚司;后来思任法被转交给明朝,谁知半路上就绝食而死,但思机法一直在与明朝为敌,这也预示着第三次征讨麓川。
第三次是在1448年(正统十三年),思机法及其子思陆法再次与明朝为敌;明英宗又派王骥等人,领军13万前去征讨。明军在当地亲近明朝的部落的帮助下,节节攻破了思机法设置的障碍。最后思机法再次逃走,思陆法率部投降。第三次征讨结束,
此后思氏虽然一直不愿意臣服明朝,屡屡闹事,但实力已经大减。
王骥虽然打了胜仗,但因为思机法逃脱的缘故,被朝中多人弹劾其没捉住祸首,指责王骥劳师无功。王骥百口莫辩,时朝中权阉王振当道,得其庇护,王骥才无事。
王骥后来参与平定苗人叛乱,随后就发生“土木堡之变”,在王振被清算的时候,王骥身在军中,而且平乱还要依靠他,才逃过了被清算的命运。
景泰帝在位时,要班师回朝的王骥去南京管事。后来召回守备南宫,实际上就是监视明英宗。景泰三年,景泰帝要王骥解职回家养老;(当时的王骥已经七十多了)
据《明史》记载,王骥参与了“夺门之变”,”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骥与谋。”夺门之变成功后,王骥接着做兵部尚书。
明英宗复位后的天顺四年,王骥病逝,已经八十多岁了。明英宗追谥王骥靖远侯,谥号忠毅,并为其辍朝一日,可以说这是极大的死后哀荣了。
第二位王越生于1426年(宣德元年),死于1499年(弘治十一年),终年73岁。1451年(景泰二年),王越考中进士,时年才25岁。王越历经五帝,历侍四朝。其巅峰时代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王越在明英宗天顺朝就以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大同,治理边境军务卓有成效。
成化三年,王越等人在大同成功抵御了蒙古鞑靼部入侵,斩首27人,生俘12人.
成化六年,王越凭军功升至右都御史。
成化七年,王越总督西北军务,鞑靼部引兵上万人入侵明境,当时明军仅有一万人可供调动。王越奉旨以防御为主。后来兵部尚书白圭请求把鞑靼赶出河套地区。可当时明军无此实力。
成化八年又有人提此建议,王越等人认为目前明军仅有8万人,要想把鞑靼完全赶出河套地区,必须准备15万人的军队。
成化九年,鞑靼展开大规模进攻,当时的鞑靼的大汗是满都鲁,其把河套地区的红盐池作为自己的后方,把老弱病残安置于此,自己亲率大军入侵明境。王越等明军如果与满都鲁正面对抗,损失很大不说,能不能顶住就是一回事。王越仔细分析后,带领一支骑兵,昼夜兼程,绕过满都鲁,行军三百里,到达鞑靼后方的红盐池,身处红盐池的鞑靼人怎么也没想到明军会突然出现在眼前,王越“不按套路出牌”的战法,成功的端掉了鞑靼红盐池的后方,斩首355人,并缴获了大量物资。满都鲁一听说后方遭明军袭击,气得火冒三丈,立马回军。王越等人早就走远了,满都鲁还是追赶明军,王越又在半路设置伏兵,报仇心切的鞑靼人再次被伏兵袭击。王越的这一次行动为明朝带来数年的安定,因为损失惨重的鞑靼部,不敢再往河套地区呆着,被迫率部离开河套地区。直到弘治年间,才敢再次进入河套。
成化十年,明宪宗特别设置了总制府,后来王越既是总兵,又提督军务,节制三边(甘肃、延绥、宁夏)的总兵、巡抚,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边总制。
在王越屡立战功的情况下,朝廷上却有人弹劾王越“滥杀冒功”;而王越恰恰认为赏赐太薄。王越对此直接称病辞去三边总制还朝。
王越就是喜欢行军打仗,要他搞行政事务,渐渐感觉了厌烦。成化十一年王越结交权阉汪直以获得再次出征的机会。面对弹劾,王越更是为汪直辩护:
明史.列传五十九:
(王)越素以才自喜,不修小节,为朝议所齮。至是乃破名检,与群小关通。奸人韦英者,以官奴从征延绥,冒功得百户。汪直掌西厂用事,英为爪牙,赵因英自结于直。内阁论罢西厂,越遇大学士刘吉、刘珝于朝,显谓之曰:“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黄赐专权纳赂,非直不能去。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二公入阁几日,何亦为此?”珝曰:“吾辈所言,非为身谋。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越不能对。
成化十六年,王越再次等到领军的机会;经过数年的时间,鞑靼已经抚平了红盐池之痛。此时的鞑靼大汗已经是巴图蒙克,明朝喜欢称之为小王子。借鉴红盐池之败,鞑靼把后方安置在了威宁海附近。威宁海恰好在阴山北侧,当时阴山为界山,鞑靼认为这里相当安全,明军是不可能翻过阴山的。明朝任命朱永为总兵,王越提督军务,汪直监军。王越在获悉鞑靼的后方在威宁海后,就打算再玩一把奇袭战术;王越说服汪直,要朱永同意兵分南北两路,朱永率领大军走南路。自己和汪直走北路。王越调集了大同等边镇的两万人,绕过阴山,昼伏夜行,直奔威宁海。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到达威宁海,王越观察敌情后,趁其不备,突然杀出,鞑靼大败,小王子的王后满都海死于此战,小王子只身逃脱。此战斩首437人,生俘171人,还获得大量物资。
奇袭威宁海是王越的巅峰,王越因此被封为威宁伯。
此后王越又多次击败鞑靼,王越获得的恩宠日盛,宪宗都恩荫王越只有八岁的儿子王昕做锦衣卫百户了;盛极而衰,成化十九年,汪直获罪被贬,王越也被罢官夺爵,其子的恩荫也被除去,最后死于家中。
王越还作过诗,诗风充满边塞风格,注有王襄敏集一书。
第三位是王守仁,这位的名号就多了,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关键是还会打仗。王守仁生于1472年(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嘉靖七年),终年57岁,历侍三朝。《明史》记载王守仁他妈怀他14个月才出生。王守仁在1499年(弘治十二年)中进士,进入仕途,时年王守仁才27岁。王守仁进入仕途当年,王越去世,王守仁特别崇拜王越,奉旨为王越治丧。王守仁也是个特别有个性的人,中进士后,讨厌官场,就隐疾归去,自囚江北。直到弘治十七年才被召回朝。正德初年,又公开怼权阉刘瑾,王守仁直接被贬到了贵州,其父王华也因此被贬到了南京。王守仁在贵州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
正德十一年,王守仁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视南方多地。王守仁先平定了江西南赣的盗贼叛乱;
正德十四年,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王守仁获悉后,准备镇压;可王守仁此时手里无兵可用,与江西丰城县知县顾佖,不等朝廷命令,广招人马,积聚粮草;宁王造反的消息船开后,周围的明军都来响应王守仁;王守仁清楚,“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那样平叛更加困难。王守仁首要做的事,就是为自己争取时间。所以王守仁分别用了疑兵之计和反间计要宁王迟疑,减缓行动。故意谎称朝廷已经发八万大军前来征讨;同时用反间计“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臾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没想到李士实等人果然劝宁王赶快进攻南京,朱宸濠这下更加怀疑了。谁知道过了十几天朝廷大军也没到,宁王这才发现这是王守仁的计谋;宁王当即提兵6万,沿长江东下准备拿下南京。王守仁这时候不往南京方向去与宁王正面交锋。王守仁认为不能沿江东下,那样就有面临宁王和南昌守军前后夹攻的危险;所以直接来了个围魏救赵之计,宁王倾巢出动,那他的老巢南昌防守一定空虚,就劝说众将进攻南昌(当时各地方凑起来的兵力在十万左右),王守仁等人果然很快攻下南昌,宁王闻讯立即回军。王守仁在半路设伏,与宁王在鄱阳湖决战,宁王屡战失败。
宁王叛乱前后仅持续了35天,就被王守仁给扑灭了。当时的朝臣都觉得不可思议。
由于此前王守仁没请示朝廷,私募军队;又假借朝廷名义私发檄文;向朝廷求援,却在皇帝还没到达前就搞定了,有点戏耍朝廷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正德皇帝的缘故,王守仁的平叛之功没得到任何嘉赏;虽然王守仁在紧急情况下的所为没毛病,但他败给了政治,他当时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请示朝廷,得到批准后再做;就是事态紧急,可以不请示朝廷;官场还流行秋后算账;当时的士大夫们认为大力嘉奖平定宁王之乱的功臣,有鼓励他人忽略朝廷政令的意思。所以对此处理的很冷淡。
直到嘉靖朝,王守仁才被“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然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对于其他的平叛人员,也多是采用明升暗降的办法处理,“守仁愤甚”。这应该是还没等朝廷大军行至,就把叛乱扑灭了,岂不是很不给朝廷面子,还为此花了很多钱的缘故。虽然不能说你王守仁做得不对,但确实应该把剿灭叛乱的任务交给朝廷。所以参与平定宁王之乱的人的待遇都被降低。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暮紫筱蝶125
辛亥革命元老廖仲恺 北伐军总司令饶雨平,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国民党抗日军神薛岳,国民党抗日名将张发奎 ,八百壮士将领谢晋元,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共和国空军司令刘亚楼等等,
原贴:广东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糕糕Quincy
既然说是王姓的名人人名,就从在历史进程中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学,音娱等领域影响大的著名人物说起,而商之前因缺少文字的记录因而舍去,从战国起有擒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王翦,和其子王贲。西汉时的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故事,无人不知。篡汉的新朝有王莽,一个失败的改革者。东汉时的司徒王允,王朗,王平等皆由三国演义而熟知。而两晋更是被琅琊王氏所撑起,王戎,王导,王敦等,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价值连城。唐代的高官、诗家有王维,王勃,王昌龄,王之涣。宋代的宰相王安石,明代的阳明学创始人王守仁。清代的书家王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当代的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著名石油工人王进喜。中国首富王健林,歌星王菲,网络名人隔壁老王。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大萌妞
秦朝名将:王翦
西安与周勃等齐名的政治家:王陵
出塞:王昭君
汉光武帝之大将:王霸
中国著名孝子:王祥
王导:东晋王朝建立功臣扶助司马睿偏安江南王七七势力之大达到“王与马共天下”的程度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政治家:王献之。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
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
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王维
唐宋八大家之一,非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未曦
博山,兵部尚书张晓,明朝中后期,字浴咸,号明衡,出生在益都县颜神镇,即现在的博山城里大街。曾总督山西大同、宣称一带的军务,使敌方慑服,边境安然,皇帝又晋封张晓为太子太傅。皇帝称赞张晓的军事才能是“黄石(公)传符、(太)白(金)星诞命”、“司边务,独总枢机,胸万甲兵,手布三千衡轴”,并把张晓视为“出镇疆场、入佐廊庙”的国家栋梁!为官清正,不图留名!
张晓自幼聪颖好学,在明万历二十八年的山东乡试中,考为第二名举人,时称“亚元”。
张晓最初被授为大理寺主事。大理寺是朝廷审理全国大案的最高执法机构。张晓在办案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慈善为怀、实事求是、公正判决、受到了朝野的普遍赞扬。他因此被提升为户部员外郎,在负责督促徐州、安庆一带的税赋时,正值徐州地区河水暴涨,河堤眼看就要被冲垮,当地十万户居民随时都有被洪水吞没的危险。张晓带领百姓用草包、巨石加固了河堤,避免了决口,拯救了百姓。后来,山东又遭受罕见的旱灾和蝗灾,灾民衣食无着、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张晓作为那时国家财政部门的官员之一,恳切上书朝廷,要求从国库拨款,赈济山东灾民,从而救活了家乡的无数穷苦老百姓。他主张用变革和优抚的办法解民倒悬,以防止民变,而不主张事后镇压的被动做法。之后还救济徐州、安庆一带的贫苦学生,让他们完成学业并还积极为坚守在长城要塞的部队拨发粮饷,拨款修缮长城城墙、铸造锋利兵器,进行积极的备战。
后来,皇帝给张晓以兵部尚书的头衔,让其总督山西大同、宣称一带的军务。张晓就给皇帝上书,阐明了自己的战守方略。由于其方略正确,使敌方慑服,边境安然,皇帝又晋封张晓为太子太傅。在天启七年的兵部尚书张公明衡诰命中,皇帝称赞张晓的军事才能是“黄石(公)传符、(太)白(金)星诞命”、“司边务,独总枢机,胸万甲兵,手布三千衡轴”,并把张晓视为“出镇疆场、入佐廊庙”的国家栋梁。以此,又晋封张晓光禄大夫、上柱国之头衔。这时,朝廷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为了躲避内部争斗,张晓要求辞官回乡。对立面的官员抓住这个机会,对他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皇帝听信谣言,就取消了张晓兵部尚书的头衔,但念起劳苦功高,又改任他为广东的地方官。张晓赴广东任职路过家门时,没有过夜就急促赶路,因为担心耽误广东的公务。他对自己仕途的大起大落,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泰然处之,毫无伤心失意的表现。
张晓在广东尽心任职十年后,不幸病死在官衙。家乡人知道后,想起灾荒年他对穷苦人的救助,无不相聚而痛哭。大家自发集资,请人为他刻碑留名。入清后的顺治八年,山西大同府的学子们追忆起张晓在大同的为人,又联名呈报朝廷,要求把张晓作为当地名宦加以崇祀。张晓墓位于开发区大桥村之西北方。其墓室为砖结构,墓前无石人、石兽等石像生,可见张晓的家境并不富裕,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张晓为官的清廉。
原贴:淄博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acago
头条号「出世的愿望」来给您解惑。
王姓是中国古姓,而且是大姓,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现今也是中国第一大姓。从古至今王氏也诞生了很多名人,今天就来例举一下有哪些名人。(因为历史上王姓名人很多,加之篇幅有限,所以就在这里例举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有那些遗漏,万望告知!)
王诩。乍一看,这个人没怎么听过啊。是不是名人啊?听我一讲,你便知此人是谁。此人生平常在云梦山采药,爱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但此人有两个弟子,就是在战国时代叱咤风云,合纵连横的苏秦与张仪。看到这儿就知道此人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纵横家鼻祖,著有《鬼谷子》一书的鬼谷子先生。
这个人大家应该也不陌生,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平生征战四方,平定赵,燕,苏,荆等地,为秦皇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提到这个大家更不陌生了。美女哦!还是中国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原是一小小宫女,后舍身出嫁匈奴,为了名族,国家,大义凛然!可敬!
新朝建立者,只不过此朝存在时间简直是太短。王莽被现代人认为是一个“穿越者”,因为其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确实有些前卫,不被当时人理解。
东晋书法家,王氏家族当时在东晋是有名的望族。王羲之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作品《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世人对其书法的称赞。其子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小圣”,也是一位书法大家。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的时候一直以为王安石只是个有名的诗人。长大后才发现,王安石原来还有过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王还是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全能型人才啊简直是。
初唐四杰之一。绛州人,今运城河津人士,一生著作无数。一篇滕王阁序让其他骈文汗颜。其中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家喻户晓。奈何英年早逝!痛惜!
元代著名剧作家,著有杂剧十四种。著作等身,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当然其最著名的作品当属《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让人唏嘘啊!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环游世界
王昭君(汉元帝时期的“和番”美女),王羲之(书法家),王莽(西汉王朝终结者),王陵(西汉与周勃等齐名的政治家),王勃(诗人),王维(诗人),王阳明(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王安石(诗人,政治家你),王武,王彬,王佐,王国春,王伟贤,王文洋,王雪红,王民,王恒,王平,王献之,王国维等,王姓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之一,所以他的名人数不胜数。还有很多,如果你还想了解的更多的话。您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文献,或者继续关注我,我为您解答呀。
不知道您对我这个回答还满意吗?如果满意的话,给我一个赞吧,谢谢。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白小白
王姓是中国的大姓啊,自古以来名人众多。这里说几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鬼谷子在中国的地位可谓没的说,这位神秘莫测的人物记载很少,但是由于他的徒弟质量实在是太高了,因此人人都知道他堪称春秋战国最牛的人物,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他的本命叫王诩,这可谓王姓最了不起的人物了。
2、王翦王翦大部分人都知道,就不多说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六国大部分都是他灭的,是可以和白起并肩的战神人物。
3、王昭君大家也都知道,四大美女之一,而且我认为是四大美女中最了不起的一位,昭君出塞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过,王昭君的下场并不太好,算是红颜薄命吧!
4、王莽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由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太过于超前,人们都认为他可能是现代人穿越过去的。
5、王羲之不用多说,书圣,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书法家。
6、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千古名相,他的改革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可比明之张居正。
7、王阳明明朝的圣人,可谓是一个全才,文学、政治、军事、哲学无一不通,一个字:牛!!!
王姓人口多,所以有名人物太多了,上面的只是最出名的几位,还有好多没法一一列举,比如:王导、王献之、王勃、王昌龄、王维、王仙芝、王猛、王重阳等等。以上列举的七位人物是按照时间顺序排的,并无比较之意。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诺亚的洲
我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本人也姓王)
王姓,中华姓氏之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夏、商、周这些上古朝代里,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姓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姓为王姓始祖(部分源自子姓、妫姓)。
在2018年和2019年全国户籍统计里中,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1.015亿人,为全国第一大姓。王姓在我国一半的省级行政单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等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里,均为第一大姓。
历史中,诸多政权均由王姓建立,例如新、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高丽等。王姓也是宋、元、明朝的第1大姓,据统计,在《中国人名大辞典》里,收入了王姓的历代名人达2360名,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的第一位。历史上从西汉至明朝12个朝代里,王姓皇后多达36位。也排在中华姓氏中第一位。王姓在历史上共出了151位宰相。也是所有中华姓氏中的第一位,古今各界名人更是数不胜数!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当嘞个当
数不胜数!说不完,道不清,谁也无法全!加之何为名人定位不准,不清,更是雲里雾里!只能说有政治家,軍事家,文学家,書法家,阴谋家等等!也可举几个例子:王莽,王安石,王義之,王阳明,王洪文,王猛,王震,王明!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shenyuhan2
王姓,百家姓排第八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王姓,天地人三才得配,至于王姓的名人很多,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中的落雁,就是指王昭君,王昭君,为了大汉的和平,自愿嫁到塞外,为了大家,牺牲了自己,她永远是我们汉族的骄傲。建立新朝的王莽,起于民意,而又毁于民意,帮助符坚建立前秦王朝出将入相的一代贤相王猛,在宋神宗支持下变法的北宋名相王安石。到了近代王姓的名人更多,三五九旅在南呢弯开荒的王震上将,后官至国家副主席,等等。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戴眼镜的熊猫
看看一些回答问题的作者吧,得打开百度查吧,什么叫名人,我认为就是第一想法想到的人,淄博,我会想到蒲松龄,得了,淄博名人就是蒲松龄,其他什么少将,副部长的,,这些酒免了吧
原贴:淄博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skipskip2
王姓历史的皇帝:
1西汉王莽,公元8年至公元23年在位。
2五代十国(闽),(公元909年至公元945年)。王审知,王延翰,王延钧,王昶,王曦,王延政等6人。
3五代十国(前蜀),(公元9O3年至公元925年)。王建,王衍等2人。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冰吻
王诰,字公遇,号棠溪,河南西平人,生于明弘治戊午年(1498),明末抗倭功臣。
经历:
王诰,字公遇,号棠溪,河南西平人,生于明弘治戊午年(1498),年少聪慧,学识博深,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著有河西稿淮南奏议三余雅会题东隅集翰等书籍,曾任山东按察司副使、陕西布政司使、南京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漕运等职,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为大明江山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王诰忠君为民,忠于职守,定大同兵变,巡抚甘肃,剿除倭寇,厥功昭伟。王诰的有生之年,授行人,迁户郭郎中;定大同,马到成功,记功在册;官汝宁,世袭千户,后补任山东东昌知府,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寻擢佥副御史;巡抚甘肃,练兵马,增城堡,戍边卫国,政绩显赫,受白金文绮之赐;累迁南京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使;总督漕运,兼抚淮南地方。当时,倭寇又起,王诰提调浙、福、湖等九省军务,调兵谴将,风从响应,江淮之地,长以安宁。诰平倭碑文存载于江苏阜宁县志。王诰一生为官,明嘉靖丁巳年(1557年),感疾卒,归葬西平县谭店乡王吉白庄西南一公里处洪河北岸。河南通志记载,明王诰“故里在县西王寨保下里老王庄”,王诰墓“在西平县城西三十里处汝河北岸,诰右都御史。” 王诰为嘉靖二年进士,他年少聪慧,学识博深,成为一代名臣。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虎头
最牛王姓名人:王莽(西汉~新朝)
王莽,西汉政治家、改革家,后于公元9年建立新朝,自立为新朝开国皇帝。然由于他统治时期施行的政策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使原本就就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更加严重,加上天灾不断,新朝仅存续了十五年就分崩离析了,王莽也死于起义军之手。
最神秘的王姓名人:王诩(战国时期)王诩,大家可能不知道,但说到鬼谷子,几乎人人所知。王诩因隐居云梦山鬼谷,自称为鬼谷先生,而世人多称其为鬼谷子。
鬼谷子处于战国时期,被当世及后世盛赞,什么“千古奇人”、“谋圣”、纵横家的鼻祖,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谋略家、兵家、阴阳家、法家、名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
然就是这样一位百科书式的智慧大家,一生都在隐居,我们所能接触到他的只有他教出来的出名的弟子,还有他留下那被誉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的《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作品。
字写得最好的王姓名人:王羲之(东晋)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精于各体,被后世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集各体之长,脱古创新,自成一家,后人赞其:“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留世的书法作品不多,现存的都不是真迹,是后代的摹本,但件件珍品,其中《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守仁,又号王阳明,明朝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创立“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并将这些哲学理论用在南方平贼平乱上面,平贼平乱实践的成功进一步佐证和丰富了他的哲学理论。
阳明心学不仅在当时明王朝影响巨大,后传到朝鲜、日本乃至全世界也影响深远,日本东乡平八郞曾言:一生低首拜阳明。
梁启超曾言:自封建时代开始,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一曰孔子,二曰王阳明,半个曾国蕃。
最美女王姓名人:王昭君(西汉)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她不仅貌美,有才,更是个心系国家的爱国奇女子。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请求和亲,王昭君便挺身而出,自愿出塞和亲。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按照匈奴父死母嫁长子的风俗,王昭君要嫁呼韩邪单于长子,为边塞和平之大计,王昭君接受了这一风俗。
灿烂中华文明五千年,名人点缀历史更多彩,还有哪些王姓名人,欢迎留下大名!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Eunice小弟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王姓建立了:新、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高丽等政权。 历史上王姓共出了151位宰相。 宋朝、元朝、明朝第1大姓。
王姓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名人辈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俺王姓历史上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1.王翦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公元前226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事迹不详。
(本名王嫱,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宫女,后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她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东晋时期书法家)编辑讨论21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年间,任参知政事,后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于1074年被罢相。保守派得势后,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气韵。”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杉小苫
感谢邀请!@悟空小秘书.
话说在很久之前周灵王有一个儿子称为王子晋,因为给老爸提意见而被废为平民。插个有意思的事情,大王或皇帝中凡是谥号有“灵”字,都不是什么好称呼,比如楚灵王、汉灵帝等多数都是昏庸之主。言归正传了,他的子孙因其是王室出身,故而以王为氏。
王翦,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陕西富平人,他和其子王贲是秦国能统一的最大功臣,他自己灭掉赵国。其后又带领60万大军消灭楚国项燕的部队,然后灭掉了楚国,这两国一灭统一大势也就基本奠定了基础。他的孙辈被项羽所擒,也算是一报还一报了。
王莽,这是古今少有的奇才,字巨君,多么牛的字号,古今少有额,建立了“新”朝,这个朝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没出现过,然后推行了好多领先于当时的政策,被称为王莽改制,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由于其理念特别先进,网上好多人认为其是穿越过去的,玩笑啦!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必删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抹茶
王姓的名人有很多, 那我就简单说说我所了解王姓的名人。王姓名人有以下:①王昭君(汉平使者历史上的的美女之一) ;②王阳明(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 ;③王维(诗人) ;④王国维(学者,文学家);⑤ 王敦(王导之兄);⑥ 王羲之(山东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⑦ 王重阳(全真道教创始人) 王勃(诗人) ;⑧王安石(诗人,政治家)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L
首先你要知道王姓的由来:1、以王族爵号为氏,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迁居琅琊,也就是山东省。
2、以爵号为氏,出自子姓,为比干之后。
3、王族称谓为姓,齐王田和的后代,齐被灭,改妫为王姓。
4、复姓简化而来。
5、赐姓或改姓。
6、少数民族的王姓。
王姓名人很多,有王允(137-192)用美人计和连环计杀掉了董卓。
王羲之父子三人,书圣,晋代书法家。
王珣,山东临沂人,晋代书法家。
王猛,十六国时期丞相,中国古代六大丞相之一。
王勃,唐朝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之涣,王维,唐朝诗人!
王惟一,北宋医者,著名针灸学家!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
王莽,新王朝建立者,据说有穿越嫌疑!
王重阳,道家
王阳明,教育家
王石甫,元代戏曲家
近现代的就更不用说了,名人层出不穷!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31°N
王姓作为中国第一大姓,光从统计数字来看国内己约过亿之广,一个家族能扩繁至地步,可见生存能力和强势基因之特奇,至于王姓无论前古至今不论任何领域都有王姓人的一笔,仅此而已,即如此且亦骄纵傲满以为戒,勿可争抢名位而图之,洪图世界,无论再卓异,勿亦呈强,亦勉亦盛,平常以待也!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任意小难难
你好,非常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因为我也是姓王,所以也非常有兴趣来回答这个问题。
据统计,王姓近些年已超过李姓,成为全国人数最多的姓氏。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排列也足可看出,王姓在历史上也是大姓、人数较多的姓。下面根据历史时期,列出王姓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士。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补充。
一、先秦时期
(1)王诩,即鬼谷子,又被称为王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传奇人物。相传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的老师,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古代兵法集大成者。
(2)王翦,秦国将领,生卒年不详,与其子王贲一起均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破邯郸、消灭燕赵,以60万大军消灭楚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余三人为白起、廉颇、李牧)。
二、两汉时期
(1)王陵(前?~前181年) ,随汉高祖刘邦平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2)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前19年),名嫱,字昭君,四大美人之一,汉元帝时期出塞匈奴,为汉匈边境带来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另外,成语“沉鱼落雁”就是形容王昭君的。
(3)王政君(前71年-13年),汉元帝皇后,汉成帝生母,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太后之一。其侄子就是著名的穿越者——王莽。王莽篡位时,向其所要传国玉玺,王政君怒摔玉玺,使玉玺失去一角。
(4)王莽(前45年-公元23年),新朝建立者,王政君之侄。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其政治理念太过超前,以至于被现代很多人称为穿越者。“王莽谦卑未篡时”——白居易的诗句,将其认为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5)王充(27年~96年) ,字仲任,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论衡》。
(6)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东汉末年大臣,曾任司徒。三国演义中,貂蝉的义父就是他,设计使貂蝉周旋于董卓和吕布父子之间,致使二人反目,最终吕布刺死董卓。
(7)王粲(177年~217年) ,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相传王粲喜欢驴,而他的作品深受魏文帝曹丕喜爱,后来王粲死时,曹丕带领大家在他坟前高声学驴叫,以此纪念王粲。有点“我们一起学驴叫,嗷嗷嗷来想念你呀”的味道。
三、三国时期
(1)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魏国重臣、经学家。诸葛亮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就是说的他,还被诸葛亮骂死了。不过正史中,王司徒可是寿终正寝的,《世说新语》中也有他的故事。
(2)王平(?—248年),字子均,蜀国后期著名大将,深受诸葛亮器重,马谡守街亭,副将为王平,马谡不听王平意见导致失街亭并被斩。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1)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东晋开国元勋。这一时期,王氏为名门望族,并占据朝廷中枢,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乃书法珍宝。
(3)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与东晋的谢安并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五、隋唐时期
(1)王世充(?~621年),本姓支,字行满,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建立郑国,后降唐被流放。
(2)王勃(649年~676年),初唐四杰”之一,著名诗人,滕王阁序乃是千古名篇。
(3)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盛唐诗人,代表诗作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
(4)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盛唐诗人、画家,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被称为“诗佛”。
(5)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被称为“七绝圣手”。
六、五代十国时期
(1)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是十国中的前蜀开国皇帝。
(2)王审知(862年~925年) ,字信通,又字详卿,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开国之君。
七、两宋时期
(1)王旦(957年~1017年) ,字子明,北宋前期著名宰相,曾以著作郎编辑《文苑英华》。
(2)王安石(1021年~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期以宰相之位主持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也是@扬扬爱读书最为钦佩的古代同姓名人,钦佩之至!!
八、元朝时期
(1)王冕(1287年~1359年) ,字元章,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儒林外史》开篇即为对王冕的介绍。
(2)王实甫(1260年~1336年) ,字德信,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位列元曲四大家。著有《西厢记》等。
九、明清时期
(1)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字伯安,号阳明子,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阳明心学深得后世很多名人的推崇。
(2)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明朝著名文史学家,是“后七子”领袖之一。
(3)王夫之(1619年~1692年) ,字而农,号涢斋,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四大学者。
(4)王懿荣(1845年~1900年), 字正儒,龙骨(即甲骨文)的发现者。
(5)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谥忠悫,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十、民国~至今
(1)王大珩(1915年~2011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两院院士。
(2)王震(1908年~1993年),上将军衔。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
(3)王光美(1921年~2006年),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
(4)王稼祥(1906年~1974年),194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概念。
(5)王近山(1915年~1978年),开国中将,著名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的原型。
就先举这些例子吧,历史上的王姓名人还有很多,尤其是开国的将军中,还有很多王姓名人,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这些历史上的王姓名人,不仅是我们王姓的骄傲,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过光辉灿烂的事业,他们为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为后辈的我们,我们也会沿着这些历史先贤的足迹,继续做好国家的一份子,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这,应该就是对这些前辈、先贤们最大的尊敬。
关注@扬扬爱读书,带你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和知识。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vickywoo6
王姓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超大姓氏了,以前不是有一种说法就是“张王李赵,遍地刘”吗?可见这五大姓氏绝对是国内最靠前的几大姓氏了,按照2019年的国家数据显示,王姓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1.015亿人,成为了国内的第一大姓氏,也就是说我们身边平均十三四个人中间就会有一个姓王的人,所以那句“隔壁老王”确实不算是笑话了,毕竟按照概率去讲的话,老王也是最大的一个了。
这个世界上人口能够超过一亿的国家也才只有13个而已,有着如此大的人口基数,那么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他能够走出来的名人必然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甚至可以这样说王姓的名人真的可以说是王侯将相,各行各业都是能够做到百花齐放的局面。下面小编就主要分行业简单的介绍一些各自领域的一些名人吧!
第一,帝王。
王莽,古代新朝的开国皇帝,当然也是亡国之君,其实古代王姓的帝王也就只有王莽一个人而已,起初王莽作为外戚进入仕途,从而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最后更是完善了权臣篡位前的一系列标准动作,比如加九锡,封公爵等等,最后代汉自立为帝,不过建立新朝之后推行了一系列不切合实际的改革,也就是历史上的“王莽改制”了,但是导致了天下大乱,最后被起义军推翻,而他也是死于乱军之中,因为改革中有一些现在人的思想与想法,也就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穿越者”了。
第二,名臣政治家。
1、王猛。这是古代著名的宰相,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的丞相,辅佐苻坚帮助前秦统一北方地区,这个人文武双全,是一个诸葛亮似的人物,治理国家综合儒法思想,励精图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更是统兵攻占了前燕都城,充分得到了苻坚的信任,有人认为如果王猛没有去世的话,有可能就会阻止苻坚攻打东晋的军事行动,就算是不能够阻止的话,凭借着王猛的军事能力,也有可能让这场战争出现一些变数,后面王猛更是入选了唐朝武庙的六十四名将和宋朝武庙的七十二名将。
2、王安石。北宋时期的著名宰相,主持了一场“王安石变法”,被后世认为是古代最伟大的三大改革家之一,其他两人就是商鞅和张居正了,可惜变法失败了,没有能够扭转北宋的颓势,王安石除了在政治上的建树之外,在文学上也是贡献突出,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足见他的文学功底了。
3、王导。此人出身于“琅琊王氏”,更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正是因为王导联络南方士族,才成功帮助司马睿南渡建邺,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并且还形成了一种“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延续东晋王朝执政的功劳上,王导居功甚伟,死后葬礼都是按照霍光规格的,除此之外,王导在书法上也是造诣颇深,尤其擅长行草。
4、王陵。王陵属于跟随汉高祖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在汉朝建立之后被封为安国候,刘邦对其是非常信任的,刘邦在临终之前吕后曾经询问相国的人选,认为曹参之后王陵可以接任,后来在曹参去世之后,王陵担任右丞相,在汉惠帝刘盈去世之后,吕后想要分封吕氏一族为王,遭到王陵的强力抵制,说明刘邦这个人并没有看错人,最后吕后只能够选择绕过王陵了,从此王陵拒不上朝。
5、王旦。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曾经为相十二年,深得宋真宗的信任,他能够知人善任,举荐了很多有能力的大臣,不过却没能够阻止泰山封禅之事,这也是他颇受诟病的地方了,在宋理宗时期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6、王允。东汉末年的著名大臣,经过了《三国演义》的加持,已经被大家熟悉,他最出名的功绩也就是差一点中兴汉室,在董卓掌权之后,王允利用“美人计”成功联合吕布除掉了董卓,不过最后却被李榷郭汜击败处死。
7、王朗。他是汉魏之际的著名大臣,曹魏建立后,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不过他能够被人们熟悉,其实还要归功于《三国演义》了,因为他被诸葛亮北伐时一句“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直接骂死了,成为了一个诸葛亮众多背景帝中的一员了。
第三:名将。
1、王翦王贲父子。王翦与白起、李牧和廉颇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了,拥有非常高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是秦朝建国的第一名将了,这里白起并没有活到建国时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王翦王贲父子消灭了除了韩国的东方五国,而王翦更是消灭了秦朝统一过程中难度系最大的赵国和楚国了,可以说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王翦父子绝对是功劳前二的名将了,王翦更是成功入选了唐朝武庙的六十四名将和宋朝的七十二名将。
2、王忠嗣。唐朝时期的著名武将,也是一个将二代,最重要的就是他是唐玄宗的假子,被唐玄宗委以重任,此人勇猛善战,参加过桑干河之战,三战三捷,全灭奚、契丹联军;大败突厥叶护部落,斩杀乌苏米施可汗,参加青海湖之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一人曾经兼任四镇节度使,这是后面安禄山都没有达到的顶峰了,最后遭谗暴死,而且他还给国家举荐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比如郭子仪、李光弼那是唐朝的中兴名臣,李晟也是唐朝中期的著名武将,他们在唐朝武将中都是能够名列前十的存在。
3、王孝杰。这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名将了,曾经讨伐吐蕃,收复了龟兹四镇,重设了安西都护,也曾经打败西突厥和吐蕃联军,最后在率军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的过程中孤军深入,兵败坠谷而死,后面成功入选唐朝武庙六十四名将和宋朝武庙的七十二名将。
4、王霸。东汉开国的名将之一,曾经和吴汉等人一起打败了卢芳部将贾览以及匈奴联军,是跟随光武帝刘秀比较早的武将,因为打败王朗被封侯,后面成功入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5、王平。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武将,原本属于曹操的军队,后面在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投降刘备,在跟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王平和马谡一起去守街亭,王平表现突出被封为参军,后面接替吴懿驻守汉中,最辉煌的时候就是统兵击败曹爽的十万大军,和马忠、邓芝一起被誉为平安三候。
第四,思想家。
1、王诩。此人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创始人,当然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太熟悉,但是他的另外一个名字一定是如雷贯耳,那就是鬼谷子了,之所以有了鬼谷子的称号,其实就是因为他隐居在云梦山鬼谷之中,也被后世尊为谋圣,他的学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这个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等等。
2、王阳明。他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在儒家的地位也是十分尊崇的,创立心学,强调要知行合一,这一学说对于日本以及东亚都曾经产生了重要影响,蒋介石都是他的忠实追随者,除了在思想上的成就之外,在军事上也十分突出,曾经平定江西的民变以及35天平定宁王叛乱,成为明朝三位因为军功封爵的文臣之一。
3、王充。王充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是汉朝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从小就博览群书,非常善于辩论,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开创元气自然论,批判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主要作品就是《论衡》,这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思想著作。
第五,文学。
1、王勃。他的滕王阁序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与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除了这个滕王阁序之外,他更加擅长五绝和五律,现存诗歌80多首,其他作品90多篇,诗歌最被人们熟悉也就是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至今依旧是描写离别之情的经典了。
2、王维。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而且还精通诗、书、画和音乐等等,还喜欢参禅悟理,被后世称为“诗佛”,更是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苏轼评价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现存诗歌400多首,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使至塞上,还有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山居秋暝等等。
3、王昌龄。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诗歌尤其以七绝见长,尤其以边塞诗最著名,还被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歌181首,主要作品是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等。
4、王之涣。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之一,与高适、岑参、王昌龄一起被誉为唐代的“四大边塞诗人”,仅有六首诗歌传世,这些诗歌之中尤其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和送别最出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5、王粲。东汉末年出名的文学家,建安时期文人的代表人物,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为首,而王粲就是建安七子之一,原本是荆州牧刘表麾下,后来投降曹操获得信赖,主要善于属文,他的诗赋为建安七子之首,与曹植并称为“曹王”,现存诗23首,根据《三国志》记载,作品近60篇。
6、王实甫。他是元代著名的元杂剧作家,与关汉卿、白朴和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现存《西厢记》、丽春堂和破窑记三种,尤其是《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7、王国维。这是我们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主要作品有《人间词话》、曲录和《观堂集林》等等。
第六,书法。
1、王羲之。他是东晋著名的大臣和书法家,有着“书圣”的称号,在书法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与钟繇并称"钟王",善长隶、草、楷、行各体,创作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还有其他作品比如《黄庭经》、《乐毅论》和《十七帖》等等。
2、王献之。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有着小圣的称号,与张芝、钟繇和王羲之并称为“书中四贤”,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因为李世民不喜欢他的作品,导致作品流传在世的并不多,但是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他的名气一度盖过王羲之,主要作品有洛阳赋十三行和鸭头丸帖、《中秋帖》,乾隆将他的三希帖视为国宝。
第七,乱世枭雄。
1、王世充。隋朝末年的天下群雄之一,曾经参与修建江都宫,参与平定杨玄感叛乱以及各地的农民起义,占据洛阳地区,成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几股势力,并且大败李密的瓦岗军,还大量招募了瓦岗的众多武将,比如秦琼和程咬金等人都在他的麾下效力过,后来自立为帝,建立郑国,不过不被史学界承认,后来在武德四年被李世民统兵打败,被破出城投降,成为李世民众多军功中的一块踏脚石了。
2、王仙芝。他是唐朝末年起义军大的领袖之一,我们都知道这个黄巢起义,而王仙芝就是这个起义军的两大领袖,起初是一个私盐贩子的首领,起义自称为天补平均大将军,起义得到了黄巢的响应,两个人的队伍直接汇合在一起,曾经想过投降唐朝,被黄巢等人斥责,最后战败被杀,王仙芝失败后黄巢成为起义军新的领袖。
3、王建。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开国皇帝,在唐朝后期先是攻下西川,成为西川节度使,后面不断经略蜀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被朝廷封为蜀王,唐朝灭亡之后因为不服后梁的统治,从而选择自立为帝。
4、王审知。他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开国国君,早年加入王绪起义,转战福建,在长兄王潮去世之后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受封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的时候,出任中书令,册封为闽王。
第八,优秀女性。
1、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西施、貂蝉和杨贵妃齐名,被誉为“落雁”,西汉元帝时期出塞,被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加强了沟通,促使少数民族效仿中原,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王娡。她是汉景帝的第二任皇后,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了,为汉景帝生下三女一子,可以说王娡培植的外戚,是少年刘彻的重要政治资源,汉武帝能够继位,他的母亲居功至伟。
3、王政君。她是汉元帝的皇后,也是汉成帝刘骜的生母,是古代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正是因为她的存在,导致了王家在朝中大权在握,也是她支持侄子王莽出任大司马,掌控大权,才导致了汉朝最终被取代,在得知王莽篡位之时,勃然大怒,将传国玉玺直接摔在地上碎了一角。
第九,医学家——王叔和
他是晋朝著名医学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一是著述《脉经》,擅长于脉学之理,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
第十,宗教。
1、王重阳。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在金庸小说中他是一代武学大师,号称中神通,历史上的王重阳是金朝的著名道士,也是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和谐学说。全真道内以修习《道德经》为主,修习《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辅,有“北七真”之称的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是他最著名的七位弟子。
2、王常月。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道士,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让本已衰落的道教复兴,被誉为全真龙门派的中兴之祖。康熙十九年,“以衣钵授弟子谭守诚,留颂而逝”。
第十一,近代著名人物。
1、军事名将:王树声,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著名的军事家,曾经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王建安,在1956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四野著名的将领,也是粟裕麾下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参加过莱芜、孟良崮、豫东和淮海战役,建国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王震,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身上最出名的事情应该就是抗战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了,建国后长期担任农垦部部长,文革之后曾经担任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家副主席。
王尔琢,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曾经参加领导湘南起义,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最后是被叛徒袁崇全开枪射击,年仅25岁。
王耀武,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我国抗日名将,黄埔三期毕业生,参加过东征陈炯明、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在抗战中参加过兰封会战,重创日军,参与过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万家岭战役,伤毙日军4000多人,常德会战和雪峰山战役等等,在济南战役中被粟裕指挥的华野俘虏。
2、科学家:王淦昌,他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王选: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是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誉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
王大珩: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首台航天相机,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
3、工人代表:王进喜,“铁人”王进喜的大名应该是家喻户晓,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值得我们尊敬,2009年9月10日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当然肯定还有其他的王姓名人存在,比如像王菲、王宝强、王力宏这类的影视明星或者歌手之类的也就不列举了,而在历史上也肯定还有大量的历史名人,这里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已。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爱逃避的TAMAKO
王姓的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名人,那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
春秋战国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与他的儿子王贲一起,帮助秦始皇平定了天下,他的孙子王离,也是一员战将,但在巨鹿之战被项羽打败。
汉朝王陵,西汉宰相,与周勃,陈平等人齐名。
王莽,他所建立的新朝,在西汉与东汉之间,是一个皇帝。
王昭君,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嫁给了匈奴左贤王,为西汉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允,东汉著名哲学家。
王朗,被诸葛亮骂死。
王祥,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讲的就是他的故事。
晋魏南北朝王导,王敦,东晋有王马共天下,也就是说东晋相当于王家与司马家的。
王羲之,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
唐宋元明清王勃:初唐四杰,滕王阁序就是他的作品。
王昌龄,王 维,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
王安石:北宋名相,王安石变法。
王实甫:元曲作家,他的代表作是《西厢记》。
王阳明:也叫王守仁,明代著名哲学家。
王姓还有哪些名人,欢迎补充。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eass
作为太原王氏后代的我,不冒泡对不起我的老祖宗!王姓始祖乃晋国太子姬晋,其实也可以说天下王姓大部分都是周文王的后代。
王姓历史上有浩如烟海的名人。王昭君(王嫱),王莽,王羲之,王安石,王昌龄,王维,王勃,王之涣,鬼谷子(王栩)等等。着重说王昭君和王昌龄。
四大美人落雁——王昭君。先给大家来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涵盖了王昭君的一生。咏怀古迹
作者: 杜甫 (唐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湖北兴山人,汉元帝宫中宫女,在这个金色的牢笼中,过着看不到未来的日子,后匈奴单于求娶公主,她毛遂自荐远嫁到了漠北草原,忍辱负重先后嫁给父子俩人。据说昭君墓碑上常年草儿青青,又号青冢,而四周则荒漠一片。昭君的贡献是加强了民族融合,减少了战乱 。然而:金钗坠地鬓堆云,自别朝阳帝闻。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大诗人王昌龄的死,是被妒贤嫉能的家伙给冤杀了。亳州刺史闾丘晓,无缘无故冤杀了王昌龄,后人估计是出于妒忌,作为一州长官 ,而且之前两个人毫无恩怨,他为什么对王昌龄痛下杀手?除了妒忌实在找不到其他理由。后宰相兼淮南节度使张镐为王昌龄报了仇,杖毙了闾丘晓,据说闾丘晓曾经哀求张镐放过自己,张镐说,当初你可曾放过王昌龄?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chabao
一、中国现代最苦痛的灵魂:鲁迅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
二、知识分子人格分裂的悲剧:郭沫若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
三、世纪的良知:巴金
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
hecuihua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中王姓屈居第八,后来王氏家族争气,硬是把钱孙李周吴郑六姓扔得远远的,站到了与李姓平起平坐的位子。国际上王姓都是十大姓之一,王姓若是能多出几个帝王,那人口可能还要增加许多。也许王姓已经有王了,皇字又以白字压迫王字,王姓屈矣,正儿八经的皇帝就是难找。我在这里就说一说王姓名人吧。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东汉时期人,与匈奴和亲的汉朝宫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谱写了美好的一页。
王莽(前45至前23),字巨君,新王朝建立者,在位十五年。
王郎(?至24),西汉末期割据者,曾自立为帝,被刘秀击败死于途中。
王陵(?至前181),西汉开国元勋,任右丞相,封安国侯。
王充(27至96),东汉著名的哲学家,著有《论衡》等书。
王符(85至162),东汉哲学家,
王粲(177至217)东汉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以登楼赋最负盛名。
王祥(184至268)西晋名臣,“卧冰求鯉”故事的主人公。
王濬(206至285),西晋名将,官至抚军大将军,“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即是明证。
王弥(?至311),五代十六国时期前赵名将。
王如(?至315),西晋流民起义军领袖。
王导(276至339东晋名臣,曾为司马睿之丞相,“王与马共天下”,又与谢安并富,“王谢堂前双燕子”是也。
王羲之(321至371),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以≤兰陵集序》最为著名,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
王俭(452至489),南朝齐国文学家。有王文宪集行世。
王勃(649至676)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
王之涣(701至742),唐朝诗人
王维(701至761),唐朝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仙芝(?至878),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王小波(?至995)北宋农民起义领袖。
还有王安石,王实甫,王阳明,王士祯,王褒,王逸,王叔和,王明德,王原祁,王鸿绪,王筠,王锡朋,王国维,王若飞,王树声,王震,王希季,王蒙,王栋,王选,王家卫,王菲等。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在山泉水清
王莽簒汉当皇帝,不怕气短历史记。羲献父子也姓王,书法世家天下扬。兰亭一帖显荣光,珍爱独吞有唐皇。隋朝智永俗姓王,羲之之后书名扬。诗人摩诘名王维,绘画不是一般人。宋代革新有安石,姓王诗词把名驰。明代守仁字阳明,王姓思想华夏隆。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娜娜文
谢邀!最近姓氏名人问题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坐庄,答完刘姓李姓不干了,答完李姓,王姓又不干了,都得伺候好了,说起王姓啊,和李姓一样都是近亿的人数,不过稍逊李姓人数一点,居于第二位(也有说王姓最多的,反正都是9千万以上的就不要纠结那点人数了,总之很牛很多就对了)。
王姓特殊的地方在于其他姓氏可以定位一个始祖,王姓却是一个有着始祖群的姓氏,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人狠人牛人,如上古的虞舜、商末长着一颗七窍玲珑心的比干、周朝周灵王的太子,晋。其后人是王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是始祖圈,几千年来很多王子王爷的后代以王为姓,使王姓有“王而不王,不王而王”之称。说起王姓名人同其他大姓一样,数不清道不明,仅列举几个有代表或者说本人喜欢的王姓名人。
王诩:王婵老祖,就是鼎鼎大名的鬼谷子,纵横家始祖,千古谋圣,这是个细思极恐的神秘人物,个人不出面,几个徒弟就搅和的春秋战国不得安宁,简直是掌控春秋战国的提线人。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与杀神白起齐名的秦始皇手下猛将,消灭燕赵楚,此人是琅琊王氏的始祖,琅琊王氏是司马晋四大门阀之首,同时他还是太原王氏始祖,是从魏晋到唐朝时期五姓七门之一。王莽:最有争议的王姓皇帝,篡汉建立新朝,据说是最有可能的穿越者,推古,极力回复周礼。改革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国有土地所有制。这……很现代啊
王弼:王弼的太姥爷就是荆州刘表,继祖父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这人无子,过继了哥哥的后代)。王弼仅仅活了24年,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数千年的,他开创了魏晋玄学,道德经再那时候已经失传了,后世流传的是王弼的道德经注,直到“马王堆”出土了《道德经》原本,才得以对比。如若此君不早去,估计玄学将达到神一样的境界。
对,差点忘了说了,还有四大美人之一的落雁王昭君。昭君出塞千古流传。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大登殿
王姓历史名人众多,灿若星辰。
目前收录历史名人最丰富的书籍《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王姓名人共2360位(列所有姓氏第一位),其中状元45人,宰相92人。汉语工具书《辞海》收录的历史人物词条中,王姓名人也是最多的,共294人。
一个姓氏竟然可以这么庞大的精英群体,不禁让人思考,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王姓人口多,基数大,而人口多的原因是姓氏源头多。据公安部户政中心2018年的数据,王姓人口1.015亿,稳列百家姓第一。
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1.015亿只是个冷冰冰的数据而已。
那换一种方式,把范围适当缩小到我们身边,大家体验可能会更深:你认识的人当中,有多少人姓王呢?
打开微信通讯录,我的2912个好友中,王姓朋友239人,比排名第二的王姓多37人。如果我是北方人,我相信王姓好友的比例会更高。
有人说,王家也没出过几个皇帝,更没有建立过统治时间很长的大一统王朝啊,怎么人口这么多?
王姓的来源多啊。只要源头活水多,小溪流也能汇成汪洋大海。
王姓主流源头之一:源自姬姓,是东周第11代君主周灵王的太子晋的后人。太子晋因直谏惹怒周灵王,被废为庶人,他儿子迁居太原,太原人知道他们是王子一家人,就把他们叫做王氏,后来发展成为望族,称为“太原王氏”。王子晋的18世孙王翦是秦国的大将,秦亡后其后人迁至山东琅琊,开创了“琅琊王氏”。
另一支王姓源自子姓,先祖比干,是商王太丁的儿子,纣王残暴,挖了比干的心,比干死后,其部分子孙以“王”为姓,表明自己是王族之后。子姓王氏居于河南形成望城,被称为“汲郡王姓”。
还有一支王姓源自妫姓田氏,是战国七雄齐王田氏后人,这一支主要活动在山东一带,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
上述之外,还有很多王姓源自改姓和赐姓。历史上存在过的很多少数民族,从汉代的匈奴族到清朝的满族,以及我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等,都有一批批加入王姓大家庭的。因过于复杂,不一一列举了。
王姓来源很多,分支也很多,光是著名郡望就达21个之多,其中最显著的当属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而王姓人最普遍使用的堂号是“三槐堂”。实际上,琅琊王氏、三槐王氏都是太原王氏的分支。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十分注重教育,家风非常好。
太原王氏向来讲究耕读传家,崇文尚武,礼义济世。
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石,使得太原王氏在东汉时期崛起,魏晋达到顶峰,其家风在王昶戒子侄书及晋书王浑等人的事迹中都有生动体现。
王柔,东汉护匈奴中郎将,东汉太原王氏崛起的关键人物。
王昶,生活在东汉末三国魏时期,官至司空(三公之一),其子孙辈都有位列三公的,朝廷重臣、封疆大吏更是代有人出。
琅琊王氏继承发扬太原王氏的家学渊源,十分注重子孙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促使族中出现了众多学富五车的人才,出将入相、坐镇封疆的政治风云人物也不在少数。
“琅琊王氏”当家人王导,辅佐晋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皇帝,地位无人能及。在王导的经营下,王姓与当时的谢姓合称“王谢”,门第极高,侯景称帝后,想和这两家结为姻亲,都被拒绝了。当时流传一句谚语,“王与马,共天下”,说明王家可以和皇族“司马氏”并驾齐驱。
高官(很多,不细列了)之外,琅琊王氏还涌现出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著名孝子王祥等无数名人。
因为王羲之父子名气太大,还把家族中其他书法名人都湮没了。
王羲之的同辈弟兄中,王恬善隶书,王允善行书,王洽则是各种书体无所不精;王献之的兄弟中,王凝之工草隶,王珉善隶书;王献之曾孙王融,精通各种书体,世人纷纷效仿,以能够家藏其字为荣。
大家数一数,仅王羲之一脉就有多少人才啊,这就是王家注重教育的硕果。
可以说,王姓的人才率是非常高的,比当今很多大姓都要高。要是觉得我瞎说的,可以翻出最新人口前百大姓的名单一个个看下,你会发现,真有那么些姓氏,你居然想不出什么名人。
最后,
列举近代以前各领域王姓名人的佼佼者如下。
帝王:王莽(新朝皇帝)、王建(前蜀皇帝)、王审知(闽国太祖)
将帅:王翦、王猛
名相:王导、王安石
文学家:王勃、王维、王昌龄、
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思想(哲学)家:王充、王阳明
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力
农民领袖:王仙芝、王小波
杰出女性:王昭君
现代的就暂且不列了,有兴趣的朋友请评论区补充。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easonlinxiamen
鬼谷子王诩,王轼,王翦,王贲,王离,王陵,王恢,王充,王导,王猛,王羲之,王献之,王镇恶,王思政,王世充,王忠嗣,王旦,王钦若,王安石,王韶,王坚,王恕,王世贞,王守仁,王崇古,王锡爵,王家屏,王国维,王希季,王大珩,王淦昌。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mmooooo
王姓现在已经是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姓,人口已经是快要一亿了,占了总人口的8%左右,王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自姬姓。
在历史上王姓一直都是大姓,所以出现的名人几率也比较大,当然王姓在历史上确实出现了太多的名人了。
鬼谷子:姓王名诩,可能很多说王诩不认识,但是一说到鬼谷子,估计就没有人不知道的,这个是一个在战国时代非常厉害的人,是他一个人操纵着整个战国的局势,因为他的弟子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太出名了,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商鞅,据说甚至战国末期的李斯,毛遂自荐相信大家都听过,毛遂据说也是鬼谷子的徒弟。可以看到鬼谷子的徒弟好像贯穿了整个战国,也左右了整个战国的走势。一个被神话的历史人物。
王莽:一个被成为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人,开创了新朝,但是国祚很短,王姓在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皇帝也就是他了。
王安石:被誉为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069年任参知政事始,推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深刻影响。
王羲之:著名的书法家,现在一说到书法估计很多人一想到的就是王羲之了,被称为书圣,东晋时期的。《兰亭序》也被称为是天下第一行书,还有王献之,这两人合成二王。
王国维:中国近代历史上算是王姓中比较出名的一个人了,这个人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在教育,文学,哲学,美学,史学,古文学,戏曲等等各个领域都可以说是大师。
王守仁:王守仁大家听过吗?但是说王阳明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了,可以说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了。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wing_of_wind
历史上的王姓名人并不多,王姓虽然是中国第二大姓氏,但特别出名的没有几个。中国第一大姓氏李姓名人倒是挺多的,特别出名的也是挺多的,而且姓李的在各个领域当中都有佼佼者。
如历史上最开明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
历史上道教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
历史上比商鞅还早的变法李悝变法。
历史上秦始皇的宰相李斯。
历史上的排名前十的名将李靖。
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诗人李白。
历史上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
历史上的知名医生李时珍。
历史上的知名太监李莲英。
历史上晚清名臣李鸿章。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
.......
以上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举不胜举,随便说出一个李姓名人都如雷贯耳,王姓名人就差的太远。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沉默的石碑
原贴: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典故?
阿媛1314
原贴: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典故?
zzz仔
原贴: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典故?
星n_n星
原贴: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典故?
搬砖工人
原贴: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典故?
yeemmy
原贴: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典故?
雾霾3号
小思饭
原贴:历史中文姓名人
双子大叔
回到原点8689
小猪璐璐0612
最有名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和佘老太君了吧。拓跋宏作为皇帝被记载的比较多,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佘太君。
因为杨家将戏曲故事的传播,佘太君这个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戏曲舞台上,佘太君智勇绝伦,与杨业在七星庙成就姻缘;杨业遭奸臣迫害,战死沙场。佘太君不畏权势、为夫伸冤。其后掌管天波杨府,统领杨门虎将,成为大宋擎天之柱。在杨宗保战死沙场后,佘太君甚至以百岁高龄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戏曲故事激励忠义、荡气回肠,佘太君俨然一副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形象。戏曲终究为后人创作,然则历史上是否果有佘太君其人?
历来的文史学家,都将佘太君的人物原型,指向了府州折氏,佘太君即折太君,是为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之女。折氏是个世代大家,女子众多,所嫁女子,只要其丈夫或子孙,官职达到一定级别,即可享受各种封赠。如笔者在前文关于折氏婚姻的论述中所列,折氏女婿中,官职达到知州一级及以上者,即有5人。而如果折氏外甥官职也达到这个标准,则作为母亲的折氏女子,即可享受郡君太夫人的封赠,即这些折氏女子均可被称作“折太君”。但有一位更加像戏曲中的佘太君。她是“张折氏”。
张折氏生活在北宋中晚期,是皇城使、宁州刺史、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张构的母亲,封号“崇仁县太君”,亦可称“折太君”。府州人张岊,因为在庆历元年(1041)保卫府州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获得升迁,府州张氏,从此在政治上崛起。“张氏世家府州,县曰府谷,邦乡素号巨族,后世子孙各以功名奋立取美仕、建奇勋,或统帅方面而总兵权,或列镇要藩而安民社,任军政、在城寨者不可胜数。自国家兴师以来,一切兵机计划之谋、边防便宜之务,悉付张氏昆季。由是疆场绥静、羌戎慑伏,外饵跳梁之患,内宽吁食之忧”。张括墓志中的这段话,道出了府州张氏家族的兴盛。张岊的儿子张世范,娶妻折氏。张世范以东头供奉官的职衔,为延州绥德城兵马都监,与夏人作战,战死沙场。其子张构,因晓勇善战,军功卓著,官至宁州刺史、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建中靖国元年(1101),张构去世,时50岁,这位守寡多年的折太君,年龄当在70岁左右。
原贴: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
trista_zho
谢邀。
提到大同,你会想到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煤。
的确,如果说山西是中国的煤海,那大同就是煤海中最重要的那座岛屿。
也因此,大同被称为我国的“煤都”。
但其实,大同是一座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王朝的京师,辽朝、金朝的陪都,如此重要的地位,自然就让这里产生了很多的名人。
先说说皇帝。
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定都大同,从此,北魏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北魏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北魏高祖孝文皇帝元宏等5位皇帝,都在大同出生。
其中,元宏是最特殊的一位。
北魏王朝在元宏任上,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连皇室的拓跋氏都改成了元氏。
当然,对大同最大的影响,就是元宏迁都洛阳。
喜欢听音乐?
好嘛,张亚东、阿宝,这全国闻名的音乐人,都是大同人。
……
当然,古往今来大同还有很多名人,悦史君就不一一列举。
最后想说一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
原贴: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
疯行
薛纶,生于明嘉靖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1534年),卒于万历十九年五月十三日(1591)。其后人居于马家皂乡东要泉村。东要泉薛氏祖籍直隶兴化人(今江苏兴化)。其先祖(一世祖)士秀,明初从军,到山西河曲镇戎,被扩入军户并举家随军迁居驻地。后调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天成卫(今天镇县)镇守,全家遂入卫籍居于遂家焉。靳伟 [清] (1854~1933)靳伟,生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古城镇靳家窑村。其父靳天理,先后娶妻两房,生有五子两女。靳伟排行0,故也有人称其靳二先生。幼时学于私塾,少年习武,对七节鞭尤其擅长,十八岁中武秀才。由于天资聪明,长大后外出经商,业务拓展到晋、冀、蒙、平一带,雄踞晋北。张万邦 [明]张万邦,字三锡,阳和卫人(今阳高县),明代高级将领。张万邦的祖父张勋,嘉靖(1522-1566)、隆庆年间(1567-1572)曾担任指挥使官职,死后因战功被朝廷赠与劳禄大夫、一品正职。张万邦的父亲张秉忠,承袭指挥使官职,继而升任都指挥使,万历(1573-1620)前期担任大同东路参将,死后也因战功获赠总兵官一品官阶。王家屏 [明] 明朝首辅 (1535~1603)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号对南,山阴县河阳堡人,曾以吏部左侍郎兼东图大学士入予机务,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致仕归里。毕士安 [宋] 宋朝宰相 (938~1005)毕士安(938年—1005年),一名士元(嘉定赤城志卷九),字仁叟,一字舜举(武夷新集卷一一毕公墓志铭,隆平集卷四本传),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宋太祖乾德四年(九六六)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九九二),召入翰林为学士。宋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二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曹文诏 [明] (?~1635)曹文诏(?—1635年),山西大同人,勇毅而有智略。明朝崇祯年间将领,号称第一良将,官至总兵。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道武帝拓跋珪 [南北朝] 北魏开国皇帝 (371~409)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 ,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公元386年,16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即位称代王。娄昭君 [南北朝] (?~562)娄昭君(501年-562年),鲜卑族,北齐奠基人高欢的妻子,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的生母。因娄昭君三个儿子先后登基为帝,故而她三次封为皇太后;娄昭君为人高亢明爽,处事果断,遵从俭约。太宁二年(561年),娄昭君患病在北宫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谥号神武明皇后,葬于义平陵。李培仁 [清] (1866~1906)阳高名人——李培仁 (1866~1906)晚清留日学生。大同市阳高县人。 1904年考入山西大学堂,1905年冬被选送日本政法大学留学。时山西争矿运动受当权者和英人干扰,陷入困局,留日学生对清廷的丧权辱国行径强烈不满。1906年10月,山西争矿斗争出现曲折的消息传到日本,李培仁悲愤交加,决心以死抗争。13日,毅然纵身跳入东京新宿海二重桥下,溺水而亡。王遵文 [清] (1832~1895)王遵文(1832~1895),灵丘水涧人,字艺庵。其父王思祖,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王遵文在私塾就学,咸丰九年(1859),赶赴太原访求高师。他写了一篇文章,转呈主持晋阳书院的田京卿过目。田读后赞不绝口,便收纳王遵文于门下,于是王遵文学业大有长进。咸丰十一年(1861)任太学。王峻 [南北朝] (?~573)王峻(?~573),字峦嵩,灵丘人。天资聪慧,有谋略。东魏时任相府墨曹参军,后因犯错误被免职。后任仪同开府(宰相级别)、相府外兵参军、营州(辽宁省凌源县南)刺史。王辅臣 [清] (?~1681)王辅臣(?—1681年),山西大同人,绰号“西路马鹞子”,本为李姓,明末清初军阀。早年追随姐夫刘某参加农民军,嗜赌,一掷千金,后与王进朝为谊子,改姓王。随明末山西大同守将姜瓖反清,不久投降于阿济格,免于被诛,没入辛者库为奴。多尔衮死后,王辅臣获得顺治帝重用,经洪承畴保举,官至总兵。曹变蛟 [清] (?~1642)曹变蛟(?-1642),山西大同(今山西大同市)人,明朝名将曹文诏之侄。身怀勇力,少年即随曹文诏在军中效力。为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平定多次-,很受天子器重。先后被任命为参将、副总兵、都督佥事、左都督、总兵官。拓跋窟咄 [南北朝]拓跋窟咄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之子、道武帝拓跋圭的叔父。拓跋什翼犍死后,苻洛认为其年长,逼他迁徙至长安,苻坚礼待他,教他书学。后因叛乱便随慕容永东迁,慕容永以他为新兴太守。拓跋仪 [南北朝] (?~409)拓跋仪(?-409年),鲜卑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秦明王拓跋翰之子,道武帝拓跋珪的堂弟,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将领。拓跋仪有谋略,少能舞剑,骑射过人。初封九原公。登国三年(388年),出使后燕,窥伺后燕的间隙以便消灭后燕。回朝后,改封平原公。登国六年(391年),与陈留公拓跋虔等大败黜弗部。同年随道武帝征讨刘卫辰,获刘卫辰尸首,道武帝大喜,改封其为东平公。登国九年(394年),拓跋仪奉命在黄河以北督促屯田。登国十年(395年),后燕进犯五原,拓跋仪率兵驻屯河北,包抄燕军后路。平定并州后,拓跋仪因功劳大,升任尚书令。拓跋什翼犍 [南北朝] (320~377)拓跋什翼犍(320年―377年),鲜卑族,平文帝拓跋郁律次子 ,烈帝拓跋翳槐的弟弟,十六国时期代国君主。建国元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兄长烈帝拓跋翳槐去世,拓跋什翼犍继位,改元建国。建国二年(339年),设置百官,分掌众职。以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建立法制,使百姓安居乐业。东自濊貊,西至破落那,南距阴山,北达沙漠,全部归服,人口达数十万。建国三年(340年),迁都云中郡盛乐宫。后和匈奴铁弗部交战数年,并与前燕联姻。建国二十八年(365年),匈奴铁弗部左贤王刘卫辰背叛代国,归附前秦。拓跋什翼犍率军讨伐刘卫辰,刘卫辰因惧而逃。陆万友 [五代十国] (903~986)陆万友(903~986),五代灵丘人。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后汉祖刘知远起兵灭后晋时,提拔为护圣指挥使。乾祜二年(949),汉隐帝刘承佑继位,被任命为天雄军(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节度使。广顺元年(951),后周太祖郭威起兵反汉,陆万友为郭威出谋划策。当郭威称帝时,提拔他为散员指挥使兼奖州(今湖南芷江县西)刺史。显德七年(960),恭帝柴宗训继位,他出任安州(今湖北安陵)防御史。 北宋初年,他历任沂州(今山东临沂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防御史。王鸿志 (1923~2000)王鸿志(1923.2~2000.4) 男,汉族,原籍山西省大同市。民国27年(1938年)毕业于天津医专,195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央鼠疫防治所、察哈尔省防疫队任医师。1952年调多伦县工作,曾任多伦县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门诊部主任。并被选为多伦县第一次、第二次、第九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伦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技术职称为副主任医师。1952年,多伦县医院建立,王鸿志是创建人之一。刘良佐 [清] (?~1667)刘良佐(?-1667)明末叛将。字明辅。大同左卫(山西大同)人。初与高杰同属李自成部农民军,后降明,官至总兵。弘光帝立,封广昌伯,守颍州,为四镇之一。1645年,清军南下,他率部投降,掳弘光帝于芜湖,献交清军。隶汉军镶黄旗,封三等子。曾到江阴劝降,被阎应元痛斥。后至江西与金声桓、王得仁作战。官至左都督。1666年,因病休官。独孤信 [南北朝] (502~557)独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独孤信容貌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初为葛荣部下,葛荣失败后,投归尔朱荣。随孝武帝西行,授爵浮阳郡公。傅汝钧傅汝钧(1889-?) 山西阳高人。1927年4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晋绥军总司令阎锡山为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6月14日,阎锡山将所部改为10个军,傅汝钧任第五军军长兼第五师师长。1912年8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步兵科。1914年10月毕业后分配到直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孙岳)曹士杰团。宗爱 [南北朝] 北魏大宦官 (?~452)宗爱(?―452年),北魏大宦官,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太子太师、中秘书,封冯翊王。因获罪而成为阉人,在太武帝时任中常侍。后与太子拓跋晃的属官不和,就罗织罪名致使拓跋晃忧愤而死。拓跋晃死后,太武帝非常悼念,宗爱怕祸及自己,就弑杀太武帝,立太武帝幼子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后又杀拓跋余。拓跋翰 [南北朝] (?~452)拓跋翰(?―452年),鲜卑族,太武帝拓跋焘第三子,景穆帝拓跋晃异母弟,母椒房舒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初封秦王,官拜侍中、中军大将军,后改封东平王。拓跋翰为人忠诚正直,因此百官都很畏惧他。后来镇守枹罕,以信义恩惠安抚众人,受到羌戎的敬重顺服。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尚书左仆射兰延等认为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濬年幼,想立拓跋翰为帝。曹文诏 [明] (?~1635)曹文诏(?—1635年),山西大同人,勇毅而有智略。明朝崇祯年间将领,号称第一良将,官至总兵。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崇祯八年(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死后,明王朝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左都督。辽东从军曹文诏早年在辽东从军,历事熊廷弼、孙承宗,积功升至游击。曹变蛟 [清] (?~1642)曹变蛟(?-1642),山西大同(今山西大同市)人,明朝名将曹文诏之侄。身怀勇力,少年即随曹文诏在军中效力。为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平定多次-,很受天子器重。先后被任命为参将、副总兵、都督佥事、左都督、总兵官。赵九恩赵九恩,男,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41年出生,山西大同市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吴永平吴永平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董事长,47岁,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大同矿务局挖金湾矿矿长、同家梁矿矿长、晋华宫矿矿长、同煤集团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现任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柴京津柴京津 (1955.9—)山西大同人。擅长中国画。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专职画家,高级美术师。作品人日获第三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银奖;长啸图获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铜奖;郑成功收复台湾图获世界华 人艺术展优秀作品奖;《地道战》获第八届全国群英奖优秀作品奖;黄土地获全国金彩奖牡丹杯三等奖。出版有柴京津画选、《剪纸技法》、中国剪纸艺术等。王吉贞 [清]王吉贞,山西大同人,祖籍河南,原姓李,康熙年间曾官至兵部侍郎。其父为陕甘总督王辅臣。曾在吴三桂反清期间力劝其父讨伐吴三桂。王辅臣 [清] (?~1681)王辅臣(?—1681年),山西大同人,绰号“西路马鹞子”,本为李姓,明末清初军阀。早年追随姐夫刘某参加农民军,嗜赌,一掷千金,后与王进朝为谊子,改姓王。随明末山西大同守将姜瓖反清,不久投降于阿济格,免于被诛,没入辛者库为奴。多尔衮死后,王辅臣获得顺治帝重用,经洪承畴保举,官至总兵,平西王吴三桂极力笼络,跟随吴三桂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王振翼 (1901~1931)王振翼(1901—1931)又名仲一、振一、壮飞。山西天镇人。中共顺直省委工委书记。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马庭英 (1926~2009)马庭英 (1926~2009)山西灵邱人。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工作,历任晋察冀军区警卫营战士、文书,野战10旅供给处见习股员、侦察连司务长,师政治部指导员,志愿军师直组织股长、炮兵某团组织股长,某师卫生营教导员,坦克某团协理员,解放军第二政法干校学员,第一机械师1团3营教导员,大同市城区公安分局教导员、书记。韩玉峰韩玉峰 (1933~)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1950年入伍,历任解放军、志愿军师宣传员、摄影员,建工部大同工程总公司文工团团员、党委宣传部干事,山西歌舞二团团员,山西大学中文系助教,山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处长,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省作协第二、三届理事,省文联顾问、文联艺术学校校长,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房光房光 (1959~)山西灵丘人。中共党员。高中毕业。1976年参加工作。历任石家田乡电影放映员,灵丘县委通讯组新闻干事,灵丘县城关镇副镇长,助理记者,山西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钟声扬 (1939~2009)钟声扬 (1939~2009)山西灵丘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县报,中学教师,县文化馆考古员、创作员,人民公社主任、书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朔州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及刊物主编,专业作家。朔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西省文联主席团委员,省作协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袁秀兰袁秀兰 (1962~)笔名树林。女。山西左云人。中共党员。2007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作家高级研讨班。1981年参加工作任教师,1990年起在左云县委宣传部供职,大同市作协副主席,大同市优秀专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阎雪君阎雪君 (1968~)原名闫学军。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系。1990年参加工作,先后供职于阳高县制药厂、阳高县委宣传部、阳高县农行、大同市农行、山西省农行、大同市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华夏银行总行。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魏文华魏文华 (1919~)笔名青心、项阳。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194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解放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任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玉兰》、库尔玛、小姐等,报告文学、新闻通讯边境夜宿、红铃虫王国漫游记等数千篇。离休以后潜心撰写反映中国农-动及反侵略战争题材的历史小说。王中朝王中朝 (1956~)笔名拔剑、白云天等。山西广灵人。民进成员。1970年参军入伍,同年参加工作。历任郑州《百花园》杂志,杂志社办公室主任、副主编,小小说出版主编,中外读点主编,《百花园》杂志社编委会成员、副总,编审。民进郑州市委副主委,郑州市人大代表、常委,郑州市作协副主席。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李琦李琦,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西大同,国家一级演员。 李琦1996年出演小品一个钱包踏上演绎生涯,1970年,李琦考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1979年获得全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出演《甲方乙方》逐渐被人们熟知,2001年出演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2001年的春晚上,李琦和刘金山、尹相杰、刘惠等人演绎了《康定情歌》,2004年李琦出演《满汉全席》、《好事多磨》等。王兰王兰 (1941~)笔名武一梅。女。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赤峰市林西中学。历任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兰牧骑队员,赤峰市师范附属小学教员,红山区文化馆干部,赤峰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人大代表,赤峰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作协内蒙古分会理事,赤峰市第二届政协委员。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王保忠王保忠 (1966~)笔名王往。山西大同人。1985年毕业于山西省朔县师范学校。1989—1993年在山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脱产进修。1994年后历任大同县农委干事,县委通讯组副组长,县文联主席,并兼任大同市作协副主席、小说研究会会长。199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吕新吕新 (1963~)生于山西雁北。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抚摸》、《光线》、《梅雨》、《草青》、成为往事等,中短篇小说集《山中白马》、《夜晚的顺序》、葵花、中国屏风等。刘俊刘俊 (1958~)笔名桑恒、夏周。山西灵丘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又毕业于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函授)。1973年参加工作,历任山西大同矿务局王村矿掘进工人、团支部书记、党办秘书,大同矿务局组织部干部、文艺创作部部长兼《开拓》杂志主编,现任中国煤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煤矿文联阳光杂志主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刘介愚 (1931~2007)刘介愚 (1931~2007)笔名剑羽。山西大同人。初中文化。1949年后历任绥远省干校文工队、绥远省文工团、内蒙古文联创作员,内蒙古文艺、《草原》文学月刊社诗歌及散文、组长、编委,内蒙古革命回忆录室主任,-回忆录撰写组副组长,内蒙古延安大学暨民族学院校友会及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副编审。井绍云井绍云 (1947~)山西浑源人。下乡知青,当过工人。1985年毕业于河北省电大中文专业。历任张家口市文联干部、作协副主席、主席等职。河北省作协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曹杰曹杰 (1935~)笔名陆桑。山西阳高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大同煤炭技术专业学校煤田地下开采系。历任大同煤矿技术员、党委宣传部干部,山西日报社记者,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党办主任,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专业作家。山西省文联第五届委员、主席团委员,省作协第四、五届理事。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白锐 (1931~1990)白锐 (1931~1990)山西大同人。中-员。1950年入北京大学东语系、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1961年后历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研室主任,文化部外联局亚洲处处长,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文化参赞,驻朝鲜大使馆文化参赞。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诗集赵基天选集(合作),金日成著作选,朝鲜话剧剧本打击侵略者,朝鲜歌剧剧本血海等。石作衡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1905~1941)石作衡(1905—1941),山西省浑源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在1921年考入山西陆军学兵团,后又入北方军校。在学习期间,石作衡怀着富国强兵、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愿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军事学术。毕业以后,石作衡分到第九师第十五旅。由于他为人禀性正直,办事认真负责,后晋升为本旅特务连中尉排长。李坤霖李坤霖,1973年5月25日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3级。高锦高锦(原名高峰),1977年3月2日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内地男演员。魏春光魏春光,男,山西大同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2001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代表作有现实主义青春剧其实不想走。孟瑶孟瑶,1985年6月13日出生于山西大同,中国女演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2008年因参演香港导演王晶的电影《我的老婆是赌圣出演女一号而成名。2009年连续拍摄了两部香港影片《金钱帝国》 和未来警察。2013年参演电影笑功震武林,出演武林七怪中的“一代囧师”曼玉姐。2014参演中泰合拍悬疑惊悚爱情片泰恋 。李建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李建成大地测量学家,1964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集宁市,籍贯山西省左云县。199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于润沧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于润沧(1930.3.20- )矿山工程设计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祖籍山西省浑源县。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现任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专家,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日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家 1955年8月18日生于山西大同。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拓跋廓 [南北朝] (537~557)西魏恭帝拓跋廓(537年―557年),鲜卑族,汉名元廓,西魏文帝元宝炬第四子,西魏废帝元钦异母弟,南北朝时期西魏最后一位皇帝,554年―556年在位。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授予太学助教。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军事大权的宇文护废掉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政权,西魏灭亡。元钦 [南北朝] (525~554)西魏废帝元钦(525年―554年),西魏文帝元宝炬长子,母为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 ,南北朝时期西魏第二位皇帝,551年―554年在位。公元525年生于范阳(今北京),551年即位,沿用文帝年号,552年去年号,称元年。元宝炬在位17年,551年病死,元钦嗣位。元钦时期,宇文泰独揽朝政,与东魏多次激战。西魏军政多所革新。554年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北魏孝武帝元修 [南北朝] 北魏最后一位皇帝 (510~535)北魏显宗孝武帝,名元脩,一说元修(510年-535年),字孝则,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532年-535年),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母亲是妾李氏。遍体有鳞文,好武术,性格强硬胆大,为人无礼。他曾被封为汝阳县公、通直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建义年间,辞散骑常侍一职,为平东将军、太常卿,后来又为镇东将军、宗正卿。530年封为平阳王。普泰初年,转任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为尚书右仆射,后又改加侍中、尚书左仆。元朗 [南北朝] 北魏第十四位皇帝 (513~532)元朗(513年-532年12月26日),字仲哲,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四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五世孙,景穆帝拓跋晃玄孙,南安惠王拓跋桢曾孙,章武恭王元彬之孙,章武庄武王元融之子。公元531年被立为皇帝,不久禅位于平阳王元修,高欢攻入洛阳后,与元晔一同被杀。北魏节闵帝元恭 [南北朝] 北魏第十三位皇帝 (498~532)魏节闵帝元恭(498年-532年),字修业,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惠王元羽之子。母王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三位皇帝,531年―532年在位。元恭于正始年间袭封其父的广陵王爵位,历任散骑常侍、仪同三司等职。530年,尔朱荣堂弟尔朱世隆,杀害元晔,立元恭为帝。532年,被高欢所废,其后毒死。谥号节闵帝。拓跋纂 [南北朝]拓跋纂,拓跋仪之子。五岁,太祖命养于宫中。少明敏,动止有礼,太祖爱之,恩与诸皇子同。世祖践阼,除定州刺史,封中山公,进爵为王,赐步挽几以优异之。纂好酒爱佞,政以贿成。世祖杀其亲嬖人。后悔过修谨,拜内大将军。居官清约简慎,更称廉平。纂于宗属最长,宗室有事,咸就谘焉。薨,谥曰简。元晔 [南北朝] 北魏皇帝 (509~532)元晔(509年-532年),字华兴,太武帝拓跋焘玄孙,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南安惠王拓跋祯之孙,扶风王元怡次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二位皇帝,530年-531年在位。530年12月5日(农历十月三十日)被尔朱兆与尔朱世隆拥立。531年4月1日(农历二月廿九日)被废为东海王。次年12月26日(农历十一月十四日)被北魏孝武帝赐死。元英 [南北朝] (?~510)元英(?—510.12.9),字虎儿,原名拓跋英,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军事将领、音乐家。太武帝拓跋焘曾孙,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南安王拓跋桢之子。拓跋祯 [南北朝]拓跋祯,拓跋干之子,通解诸方之语,便骑射。世祖时,为司卫监。从征蠕蠕,忽遇贼别部,多少不敌,祯乃就山解鞍放马,以示有伏。贼果疑而避之。高祖初,赐爵沛郡公。后拜南豫州刺史。大胡山蛮时时钞掠,前后守牧多羁縻而已。祯乃设画,召新蔡、襄城蛮魁三十余人,祯盛武装,于州西为置酒,使之观射。先选左右能射者二十余人,祯自发数箭皆中,然后命左右以次而射,并中。拓跋干 [南北朝]拓跋干,拓跋纂之弟,拓跋仪之子。机悟沉勇,善弓马,少有父风。太宗即位,拜内将军、都将,入备禁中。太宗出游于白登之东北,干以骑从。有双鸱飞鸣于上,太宗命左右射之,莫能中。鸱旋飞稍高,干自请射之,以二箭下双鸱。太宗嘉之,赐御马弓矢金带一,以旌其能。军中于是号曰“射鸱都将”。从世祖南巡,进爵新蔡公。高宗即位,拜都官尚书。卒,谥曰昭。拓跋仪 [南北朝] (?~409)拓跋仪(?-409年),鲜卑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秦明王拓跋翰之子,道武帝拓跋珪的堂弟,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将领。拓跋仪有谋略,少能舞剑,骑射过人。初封九原公。登国三年(388年),出使后燕,窥伺后燕的间隙以便消灭后燕。回朝后,改封平原公。登国六年(391年),与陈留公拓跋虔等大败黜弗部。同年随道武帝征讨刘卫辰,获刘卫辰尸首,道武帝大喜,改封其为东平公。拓跋休 [南北朝]安定王拓跋休,景穆皇帝之子,皇兴二年封,拜征南大将军、外都大官。休少而聪慧,治断有称。高祖初,库莫奚寇边,以休为使持节、侍中、都督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仪同三司、和龙镇将。休抚防有方,贼乃款附。入为中都大官。蠕蠕犯塞,出为使持节、征北大将军、抚冥镇大将。休身先将士,击虏退之。入为内都大官,迁太傅。及开建五等,食邑二千户。拓跋胡儿 [南北朝] (?~463)拓跋胡儿(?―463年),景穆帝(追谥)拓跋晃之子,文成帝拓跋濬的弟弟,生母为椒房尉氏。和平四年(463年)去世,死后追封为乐陵王,赠征北大将军,谥号康王。因拓跋胡儿无子,献文帝以拓跋胡儿之兄汝阴王拓跋天赐的第二子拓跋永全为后,袭封其爵,后改名为拓跋思誉。拓跋太洛 [南北朝] (?~468)拓跋太洛(?―468年),景穆帝(追谥)拓跋晃之子,文成帝拓跋濬的弟弟,生母为椒房慕容氏。皇兴二年(468年),拓跋太洛去世,死后追赠为征北大将军、章武郡王,谥号敬王。因拓跋太洛无子,孝文帝初年,以南安惠王拓跋桢第二子元彬为后,嗣其爵位。拓跋长寿 [南北朝]城阳王拓跋长寿,景穆帝拓跋晃之子,皇兴二年封,拜征西大将军、外都大官。出为沃野镇都大将。性聪惠,善抚接,在镇甚有威名。延兴五年薨,谥康王。长子多侯,早卒。次子元鸾,字宣明。始继叔章武敬王元彬,及兄卒,还袭父爵。正始二年薨,时年三十八。赠帛六百匹,诏中书舍人王云奉旨临吊,赠镇北将军、冀州刺史,谥怀王。拓跋桢 [南北朝] (?~496)拓跋桢(?-496年),北魏景穆太子拓跋晃第九子,刘椒房所生,皇兴二年(468年)封南安王。任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拓跋桢孝顺母亲,但是聚敛-,被削除封爵,禁锢终身。后来,他支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复封南安王,为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太和二十年五月,到邺城,背上长疮而亡,谥号惠。有三子:元英、元彬、元怡。之后,穆泰谋反,拓跋桢由于生前知而不告,追夺爵封。拓跋云 [南北朝] (446~481)拓跋云(446年-481年),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之子,文成帝拓跋濬之弟。任城文宣王王元澄之父,生母孟椒房。任城康王。拓跋云年五岁,景穆帝驾崩,号哭声不绝。太武帝听闻后呼召,抱着他哭泣曰:“你为什么知道并成人的思想!”。和平五年(464年)封为任城王,拜使持节、侍中、征东大将军、和龙镇都大将。文成帝时,拜都督中外诸军事、中都坐大官,听理民众诉讼,当时甚有名誉。拓跋洛侯 [南北朝] (?~461)拓跋洛侯(?-461年),景穆帝拓跋晃之子,文成帝拓跋濬异母弟,生母不详。和平二年(461年),被封为广平王。同年去世,谥号殇王。因拓跋洛侯无子,以兄弟阳平幽王拓跋新成第五子元匡(拓跋匡)嗣后,袭其爵位。拓跋万寿 [南北朝] (?~462)拓跋万寿(?-462年),北魏景穆帝(追谥)拓跋晃之子,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弟弟,生母不详。和平三年(462年),被封为乐浪王(北史作乐良王 ),并拜征东大将军,镇守和龙。拓跋万寿性贪婪暴戾,同年(462年)正月癸未日 ,在远征归还的途中忧伤而死,谥号厉王。拓跋天赐 [南北朝]汝阴王拓跋天赐,景穆皇帝之子,和平三年封,拜镇南大将军、虎牢镇都大将。后为内都大官。高祖初,殿中尚书胡莫寒简西部敕勒豪富兼丁者为殿中武士,而大纳财货,简选不平。众怒,杀莫寒及高平假镇将奚陵,于是诸部敕勒悉叛。诏天赐与给事中罗云督诸军讨之。前锋敕勒诈降,云信之。副将元伏曰:“敕勒色动,恐将有变,今不设备,将为所图。”云不从。敕勒轻骑数千袭杀云,天赐仅得自全。拓跋小新成 [南北朝]济阴王拓跋小新成,景穆皇帝之子,和平二年封。颇有武略。库莫奚侵扰,诏新成率众讨之。新成乃多为毒酒,贼既渐逼,便弃营而去。贼至,喜而竞饮,聊无所备。遂简轻骑,因醉纵击,俘馘甚多。后位外都大官。薨,赠大将军,谥曰惠公。拓跋子推 [南北朝]拓跋子推,北魏时期人物,是京兆王、青州刺史。京兆王拓跋子推,景穆皇帝之子,太安五年封京兆王。位侍中、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子推性沉雅,善于绥接,秦雍之人,服其威惠。入为中都大官,察狱有称。显祖将禅位于子推,以大臣固谏,乃传高祖。高祖即位,拜侍中、本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未至,道薨。拓跋新成 [南北朝] (?~470)拓跋新成(?-47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次子,文成帝拓跋濬之弟。生母袁椒房。历史上称阳平幽王。拓跋新成在太安三年(457年)封为阳平王,拜征西大将军。后来成为内都大官。皇兴四年(470年)薨,谥“幽”。长子阳平庄王拓跋安寿承袭爵位,被孝文帝后赐名为元颐,薨于青州刺史。次子广陵康侯拓跋衍,字安乐,后卒于雍州刺史。三子巨平县公拓跋钦,字思若。元顼 [南北朝]元顼,字宝意,元颢弟。起家为通直郎,转中书郎,历武卫将军、光禄少卿、黄门郎。出除平北将军、相州刺史。为大宗正卿。封平乐县开国公,食邑八百户。庄帝初,拜侍中、车骑将军,封东海王,食邑千户。俄迁中书监、左光禄大夫,兼尚书右仆射。又拜车骑大将军,加侍中。顼无他才干,以亲属早居重任。兄颢入洛,成败未分,便以意气自得,为时人所笑。颢败,潜窜,为人执送,斩于都市。元颢 [南北朝] (485~529)元颢(485-529年)北魏宗室,字子明,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孝文帝元宏之侄,北海平王元详长子,袭父爵为北海王。后累次升迁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被御史弹劾而除名。孝昌三年,被重新起用,恢复王爵,加使持节、假征西将军、都督豳、华、东秦诸军事、西道行台,率军征讨宿勤明达等叛贼,以功增封食邑八百户,进号征西将军,授尚书右仆射,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元禧 [南北朝] (?~501)元禧(?-501年),字永寿,北魏宗室大臣,孝文帝之弟。累任太尉,封咸阳王。孝文帝死后,受遗诏辅政。骄奢成性,贿赂公行,广营田产,开采盐铁,为北魏宣武帝所恶。后阴谋举兵反叛,事泄被杀。元干 [南北朝] (469~499)元干(469-499年),字思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北魏宗室大臣,献文帝第三子,母为韩贵人。太和六年,封河南王,加卫大将军,除侍中、中都大官,迁车骑将军,领吏部尚书,出为豫州刺史。迁都洛阳后,改封赵郡王,除冀州刺史,转特进、司州牧。为人贪淫,不遵典法,为御史中尉李彪所劾,免官还第。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薨,年三十一,谥号为灵,陪葬长陵。元雍 [南北朝] (?~528)元雍(?-528):北魏献文帝之子,魏孝文帝之弟。字思穆。先封颍川王,改封高阳王。宣武帝时,屡迁司空,议定律令。孝明帝正光元年(520),进位丞相,与侍中元叉同决庶政。富贵冠一国,一食值钱数万,有憧仆六千、使女五百,曾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孝庄帝初,大都督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时被杀。元羽 [南北朝]广陵王元羽,字叔翻,北魏献文帝之子。太和九年封,加侍中、征东大将军,为外都大官。羽少而聪慧,有断狱之称。后罢三都,羽为大理,加卫将军,典决京师狱讼,微有声誉。迁特进、尚书左仆射,又为太子太保、录尚书事。元详 [南北朝] (?~504)元祥(?~504年),字季豫。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子,母亲为高椒房,孝文帝元宏异母弟。北海王。历任侍中、司空、大将军、录尚书事、太尉、太傅等。美姿容,为人荒淫贪婪,多行不法。孝文帝死后,受遗诏辅政。正始元年(504年),为高肇所谮,废为庶人,被宣武帝元恪派人杀死。元子直 [南北朝]元子直,字方言,元劭兄。少知名,为清河文献王所赏爱。起家除散骑侍郎,转中书侍郎。后除通直散骑常侍,迁给事黄门侍郎。元子直,字方言,元劭兄。少知名,为清河文献王所赏爱。起家除散骑侍郎,转中书侍郎。元勰 [南北朝] (473~508)元勰(?年—508年),字彦和,原为鲜卑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后,遂为洛阳人。他曾为侍中、中书令,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支持者,也是各项改革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元勰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加侍中、征西大将军。太和二十年(496年),改封彭城王。他聪明好学,博览经史,好文学。孝文帝欲迁都洛阳,但担心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首先争取彭城王元勰的支持。元钊 [南北朝] 北魏皇帝 (526~528)北魏幼主元钊(526年—528年),鲜卑族,孝文帝元宏曾孙,京兆王元愉之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在位仅四十五天。元钊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祖父为京兆王元愉,父亲为临洮王元宝晖。 武泰元年二月二十五日(528年3月31日),北魏孝明帝元诩突然去世,胡太后先是将孝明帝-,即北魏女主敬哀公主(即元氏,史称元姑娘)伪称为皇子拥立为帝。元宝炬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西魏开国皇帝 (507~551)元宝炬(507年—551年3月28日),鲜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南北朝时期西魏开国皇帝。元宝炬生于正始四年(507年),其父元愉反叛兵败后自杀,元宝炬兄弟几人也被幽禁在宗正寺直到宣武帝元恪驾崩后才恢复自由并重新编入宗室属籍,初任直阁将军,先后被封为邵县侯、南阳王,不久升任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533年),进位太保、开府、尚书令。元宝晖 [南北朝] (?~528)元宝晖(?—528),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三子元愉的次子,生母杨氏。508年,其父京兆王元愉据冀州谋反失败,与爱妾杨氏都被杀害。元宝晖兄弟四人以年幼获免,均被囚禁,宣武帝崩后才得附于宗室属籍,元宝晖的大哥元宝月袭爵。灵太后后又改封他临洮王。524年,元宝月去世,元宝晖袭位。元宝晖在528年之前去世,因为这年元宝晖的儿子元钊被灵太后拥立为帝时,元宝晖被称为故临洮王。元宝月 [南北朝] (?~524)元宝月(?-524),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第三子元愉长子、临珧王元宝晖、西魏文帝元宝炬、元宝掌、平原公主元明月之长兄。永平元年(508年)八月宣称元恪被权臣高肇所杀,据冀州称帝,改元建平,立杨氏为皇后。同年九月,被尚书李平俘获,押送京师途中自缢而死。一说是被高肇秘密绞杀。杨氏生下遗腹女儿后也被处死。其有四子并女儿均被赦免,后又得附于宗室属籍,追封元愉临洮王.身为长子元宝月袭爵.改葬父母,追服三年。元恌 [南北朝] (494~500)元恌(494年-500年6月21日),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七子,生母郑充华。元恌未被封王,景明元年四月三十己亥,其异母兄元恪在位期间,元恌夭折,年七岁。就敛于华林枣间堂,葬于文昭皇后(元恪之母贵人高照容)陵东。后以增广文昭后坟茔,徙窆北岗。元悦 [南北朝] (?~532)北魏顺帝元悦(?—532年),530年—532年在位,孝文帝庶子,降梁前曾封为汝南王、侍中、太尉。元悦“好神仙道术,绝房中夫妻之爱,而更好男色”,史载他“为性不伦,俶傥难测,又绝房中而更好男色,轻忿妃妾,至加捶挞”。建义元年(528年)四月,尔朱荣兵入洛阳,汝南王元悦、临淮王元彧、北海王颢等降梁。永安二年(529年)正月,元悦请求梁武帝萧衍允许他回魏,得到梁武帝的许可。元怀 [南北朝] (488~517)元怀(488年-517年),字宣义,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五子,宣武帝元恪的同母弟弟。生母贵人高照容,封广平王。宣武帝猜忌本族,破孩激烈,亲弟元怀亦以奢侈遭元恪软禁在华林别馆。元恪令四门博士董征,授元怀以经传。515年,宣武帝逝世,元怀才得还家。熙平二年(517年)三月廿六日,元怀逝世,谥号武穆。532年,元怀第三子元修即位,追尊元怀为武穆帝。《魏书》元怀传缺失,近代墓志出土,得为补缺。元恂 [南北朝] (483~497)元恂(483年-497年),原名拓跋恂,原字元道,后改字宣道,北魏宗室,北魏孝文帝元宏长子,宣武帝元恪异母兄,母孝文贞皇后林氏。元恂生于太和六年(482年),太和七年(483年),生母林氏按北魏惯例(子贵母死)赐死,元恂由嫡祖母冯太后养育。太和十年(486年),得名恂,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立为皇太子。孝文帝远征南齐,元恂留守新都洛阳。元恂嫌河南酷暑,穿胡服。元法僧 [南北朝] (454~536)元法僧(454年—536年),鲜卑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玄孙,阳平王拓跋熙曾孙,阳平靖王拓跋他之孙,江阳王拓跋钟葵之子,北魏宗室,任徐州刺史。525年正月据徐州反魏称帝,国号“宋”,年号“天启”,都城徐州,迫于朝廷军事压力,称帝仅半个月即投降了南梁,备受优宠,高寿而终。拓跋笃 [南北朝]拓跋笃,字阿成,阳平王拓跋熙的孙子,阳平靖王拓跋他之子,拓跋吐万和拓跋钟葵的弟弟,北魏宗室、官员,先后担任太子右率、北中郎将、抚冥镇将、光禄卿、平北将军、幽州刺史等官职,死后谥号贞。拓跋钟葵 [南北朝]拓跋钟葵,北魏宗室,阳平王拓跋熙的孙子,阳平靖王拓跋他之子。拓跋吐万 [南北朝]拓跋吐万,北魏宗室,阳平王拓跋熙的孙子,阳平靖王拓跋他之子,为阳平王世子,早卒。死后,追赠为冠军将军、并州刺史、晋阳顺侯。拓跋他 [南北朝] (416~488)拓跋他(416年―488年),一作拓跋佗 ,鲜卑族,道武帝拓跋珪之孙,阳平王拓跋熙长子 ,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将领。拓跋他身高八尺,身材相貌俊美,性格谨慎忠厚,武艺过人。初袭父爵为阳平王。延和三年(434年),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山胡人白龙叛乱,因功改封临淮王,任镇东将军。不久改封淮南王,任都督豫洛河南诸军事、镇南大将军等,镇守虎牢。拓跋黎 [南北朝] (?~428)拓跋黎(?-428年),北魏道武帝第八子,明元帝拓跋嗣八弟、生母段夫人、广平王拓跋连同母弟。天赐四年(407年)道武帝封拓跋黎为京兆王。京兆王死于神䴥元年(426年)。有一子拓跋根,袭其爵,改封江阳王,加平北将军。当拓跋根薨时并无子嗣,显祖献文帝以南平王拓跋霄第二子元继为拓跋根之后。后来元继长子元叉(又名元乂),因是灵太后妹夫,在灵太后临朝时权倾朝野被封为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拓跋连 [南北朝] (?~426)拓跋连(?-426年),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第七子,明元帝拓跋嗣七弟、生母段夫人、京兆王拓跋黎之同母兄。天赐四年(407年)道武帝封拓跋连为广平王。广平王死于始光四年(426年)。死时并无后裔。太武帝为继绝他的世系,下诏以阳平王拓跋熙之次子拓跋浑袭其爵位,改封南平王、加平西将军。拓跋处文 [南北朝] (403~416)拓跋处文(403年-416年),北魏道武帝第六子,明元帝拓跋嗣六弟、生母不详。天赐四年(407年)道武帝封拓跋处文为长乐王。长乐王聪辩夙成,但是却死于泰常元年(416年),当时只得十四岁。明元帝拓跋嗣非常伤痛,自小敛至葬礼,也时常亲临哀恸。长乐王陪葬于太祖道武帝的金陵。无后裔,所以死后爵除。拓跋脩 [南北朝] (?~416)拓跋脩(?-416年),北魏道武帝第五子,明元帝拓跋嗣五弟、生母不详。天赐四年(407年)道武帝封拓跋脩为河间王。泰常元年(416年)去世。无后裔。太武帝拓跋焘为继绝他的世系,下诏以河南王拓跋曜之子拓跋羯儿袭其爵位,改封略阳。拓跋曜 [南北朝] (401~422)拓跋曜(401年-422年),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第四子,明元帝拓跋嗣四弟、生母王夫人。天兴六年(403年)道武帝封拓跋曜为河南王。五岁时,曾在道武帝前射雀,道武帝惊叹其箭术。长大后,拓跋曜武艺出众,与阳平王拓跋熙等一齐督诸军讲武,众皆佩服他的武勇。泰常七年(422年)薨,当时只得二十二岁。拓跋曜有七子,其中长子拓跋提骁烈有父之风,官至车骑大将军、统万镇都大将。拓跋熙 [南北朝] (399~421)拓跋熙(399年-421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第三子,明元帝拓跋嗣三弟,生母大王夫人。天兴六年(403年),道武帝封拓跋熙为阳平王。拓跋熙聪达有雅操,为宗属所钦重。明元帝拓跋嗣派拓跋熙治兵于东部,下诏拓跋熙都督十二军校阅,甚得军仪,明元帝特嘉许他,赏赐隆厚。其后派他征讨西部越勤,立下大功。泰常六年(421年)三月十六日去世,死时只有二十三岁。明元帝哀恸不已。北魏孝明帝元诩 [南北朝] 北魏第十位皇帝 (510~528)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位皇帝,515年―528年在位。延昌元年(512年),成为皇太子。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元愉 [南北朝] (488~508)元愉(488年-508年),字宣德 ,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三子,宣武帝元恪异母弟,母袁贵人 ,北魏宗室。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受封京兆王,历任都督、徐州刺史、护军将军、中书监、冀州刺史。永平元年(508年)八月,元愉在冀州谋反称帝。同年九月,元愉兵败被擒,自杀而死(一说是高肇派人杀死),时年二十一岁。大统元年(535年),其子南阳王元宝炬称帝,建立西魏政权,追谥元愉为文景皇帝。北魏宣武帝元恪 [南北朝] 北魏第八位皇帝 (483~515)北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母文昭皇后高照容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八位皇帝,499年—515年在位。太和七年(483年),元恪出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被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去世,元恪即位,是为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元恪去世,终年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葬于景陵。拓跋弘 [南北朝] 北魏第六位皇帝 (454~476)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465年―471年在位。太安二年(456年),拓跋弘成为太子。和平六年(465年),继承皇位。文成帝拓跋濬 [南北朝] 北魏第五位皇帝 (440~465)拓跋濬(440年―465年),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恭皇后闾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宦官宗爱弑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同年十月,宗爱又弑杀拓跋余,尚书陆丽等拥立拓跋濬即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之后,便诛杀宗爱。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时年二十六岁,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拓跋谭 [南北朝]临淮王拓跋谭,真君三年封燕王,拜侍中,参都曹事。后改封临淮王。世祖南讨,授中军大将军。先是,刘义隆以邹山险固,有荣胡家,乃积粮为守御之备。谭率众攻之,获米三十万以供军储。义隆恃淮之阻,素不设备。谭造筏数十,潜军而济。贼众惊溃,遂斩其将胡崇,贼首万余级。薨,谥宣王。拓跋伏罗 [南北朝]拓跋伏罗,太武帝拓跋焘之子,太平真君三年受封晋王,加任车骑大将军。后来,拓跋伏罗统领高平、凉州各军讨伐吐谷浑君主慕利延。军队到达乐都,拓跋伏罗对各将领说:“如果走正路,恐怕军队的声势先传出去,他们必定会远逃。如果潜伏军队出其不意,这是邓艾擒获蜀将的计策。”各将领都感到为难,拓跋伏罗说:“率领军队制服对方以取胜,在万里之外选择便利,不待请命是可以的。”于是从小路行走。拓跋建 [南北朝]拓跋建,景穆帝拓跋晃及南安隐王拓跋余之兄弟。拓跋建于太平真君三年(442年)被封为楚王,。正平二年(452年)改封广阳王。同年广阳王薨,以“简”为谥,是为广阳简王。拓跋建其子拓跋石侯袭其爵位。死后以“哀”为谥,是为广阳简王。拓跋晃 [南北朝] (428~451)拓跋晃(428年—451年7月29日),鲜卑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长子,母夫人贺氏,北魏宗室。延和元年(432年),拓跋晃被立为皇太子。太武帝率军攻打北燕时,命拓跋晃留守处理尚书省事务。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攻打北凉,拓跋晃留京总理朝政,由宜都王穆寿辅佐。不久随太武帝攻打柔然。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诏灭佛,平素喜好佛法的拓跋晃在这一问题上与父亲产生极大矛盾。拓跋余 [南北朝] 北魏皇帝 (?~452)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景穆帝拓跋晃异母弟,母闾左昭仪,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在位仅八个月。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受封吴王。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拥立拓跋余为帝,改元永平(或作承平)。拓跋余自认为自己没有按照长幼顺序登上皇位,便厚赐大臣以收买人心,一个月的时间,国库挥霍一空。拓跋绍 [南北朝] (394~409)拓跋绍(394年-409年),字受洛拔 ,鲜卑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次子,明元帝拓跋嗣异母弟,母贺夫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天兴六年(403年),受封清河王,任征南大将军。天赐六年(409年),拓跋绍母亲贺夫人有过失,道武帝即将下令杀她。因天色已黑未处决。贺夫人密告拓跋绍救她,拓跋绍当晚与帐下武士、宦官数人偷入宫中,杀害道武帝。不久被其兄拓跋嗣诛杀,时年十六岁。明元帝拓跋嗣 [南北朝] 北魏第二任皇帝 (392~423)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392年-公元423年),鲜卑族,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公元403年,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公元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公元410年,北伐大破柔然。公元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公元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享年32岁 ,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拓跋窟咄 [南北朝]拓跋窟咄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之子、道武帝拓跋圭的叔父。拓跋什翼犍死后,苻洛认为其年长,逼他迁徙至长安,苻坚礼待他,教他书学。后因叛乱便随慕容永东迁,慕容永以他为新兴太守。拓跋什翼犍死后,苻洛认为其年长,逼他迁徙至长安,苻坚礼待他,教他书学。后因叛乱便随慕容永东迁,慕容永以他为新兴太守。刘显被打败后,遣弟亢泥等迎拓跋窟咄,遂逼南界,于是诸部骚动。拓跋翰 [南北朝]拓跋翰,拓跋什翼犍的第三子和嫡次子,母昭成皇后慕容氏,封秦王,谥号明。子拓跋仪、拓跋烈。后娶其寡嫂贺兰氏(拓跋珪母),生拓跋觚。魏书·列传三称拓跋翰去世于代建国十年(公元347年),但由于他的父母在341年才结婚,此记载很可能有误;而且,按魏书·列传三的另一记载“秦明王翰,昭成皇帝第三子。拓跋寔君 [南北朝] (?~376)拓跋寔君(?-376年),一作拓跋实君 ,鲜卑族,代国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庶长子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伯父。拓跋寔君禀性愚昧,残忍无仁道。建国三年(340年),拓跋什翼犍将新归顺的百姓分成南、北二部,各自设置大人监察,拓跋寔君负责监察南部。当初,拓跋什翼犍因弟弟拓跋孤推让君主之位给他,便将一半国土授予他。拓跋孤死后,其子拓跋斤未能继承其职,因而心怀不满,想伺机作乱。拓跋诘汾 [汉] 代国第十四任皇帝 (?~220)拓跋诘汾(公元?年--公元220年),谥代国第十四任皇帝。号“圣武皇帝”,史称“圣武帝”或“代圣武帝”,公元213年—公元218年在位。他是北魏追尊的第十四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前任首领拓跋邻之子(一说,其谥号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时所追加的)。其子:代国神元皇帝拓跋力微(174—277年)。拓跋诘汾在位时,部落势力并不强,如果没有后来拓跋力微的发展,也许就没有北魏了。拓跋邻 [汉] 代国第十三任皇帝拓跋邻,代国第十三任皇帝。谥号“献皇帝”,史称“献帝”或“代献帝”。他是北魏追尊的第十三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魏书·官氏志记载拓跋邻「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魏书·序记记载有神人告诉拓跋邻:「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建议部落迁徙。拓跋邻当时已老,乃传位予子拓跋诘汾。拓跋侩 [汉] (?~209)拓跋侩(公元?年--公元209年),代国第十二任皇帝。谥号“威皇帝”,史称“威帝”或“代威帝”,公元180年—公元209年在位。他是北魏追尊的第十二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其事迹不详,魏书·序记仅载其名,有研究认为,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追尊的早期始祖,单名者大多为杜撰。拓跋盖 [汉] 代国第十一任皇帝 (?~180)拓跋盖(公元?年--公元180年),代国第十一任皇帝。谥号“僖皇帝”,史称“僖帝”或“代僖帝”。公元159年—公元180年在位。他是北魏追尊的第十一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其事迹不详,魏书·序记仅载其名,有研究认为,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追尊的早期始祖,单名者大多为杜撰。拓跋机 [汉] 代国第十位皇帝 (?~159)拓跋机(公元?年--公元159年),代国第十位皇帝。谥号“定皇帝”,史称“定帝”或“代定帝”,公元114年—公元159年在位。他是北魏追尊的第十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其事迹不详,魏书·序记仅载其名,有研究认为,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追尊的早期始祖,单名者大多为杜撰。拓跋肆 [汉] 代国第九任皇帝 (?~114)拓跋肆(公元?年--公元114年),代国第九任皇帝。谥号“和皇帝”,史称“和帝”或“代和帝”。公元105年—公元114年在位。他是北魏追尊的第九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其事迹不详,魏书·序记仅载其名,有研究认为,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追尊的早期始祖,单名者大多为杜撰。拓跋俟 [汉] 代国第八任皇帝 (?~105)拓跋俟(公元?年—公元105年),代国第八任皇帝,谥号“元皇帝”,史称“元帝”或“代元帝”,公元55年至公元105年在位。他是北魏追尊的第八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其事迹不详,魏书·序记仅载其名,有研究认为,拓跋珪追尊的早期始祖,单名者大多为杜撰。拓跋利 [汉] 代国第七任皇帝 (?~55)拓跋利(公元?年--公元55年),代国第七任皇帝。谥号“景皇帝”,史称“景帝”或“代景帝”。公元13年—公元55年在位,公元55年去世。他是北魏追尊的第七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其事迹不详,魏书·序记仅载其名,有研究认为,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追尊的早期始祖,单名者大多为杜撰。拓跋推寅 [汉] 代国第六任皇帝 (?~13)拓跋推寅(公元前?年—公元13年),代国第六任皇帝。谥号“宣皇帝”,史称“宣帝”或“代宣帝”。公元前41年—公元13年在位,是一位跨越了公元前与公元后的稀有而杰出的统治者之一。他是北魏追尊的第六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魏书·序记记载他在位期间,鲜卑族南迁大泽(可能在今天的呼伦湖一带),并使鲜卑部族由狩猎走向游牧生活。拓跋越 [汉] 代国第五任皇帝 (?~前41)拓跋越(前?年--前41年),代国第五任皇帝,谥号“安皇帝”,亦称“安帝”“代安帝”,公元前81--公元前41年在位他是北魏追尊的第五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其事迹不详,魏书·序记仅载其名,有研究认为,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追尊的早期始祖,单名者大多为杜撰。拓跋楼 [汉] 代国第四任皇帝 (?~前81)拓跋楼(前?年--前81年),代国第四任皇帝,谥号“明皇帝”,史称“明帝”“代明帝”,公元前130年至公元前81年在位。他是北魏追尊的第四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领袖,其事迹不详,魏书·序记仅载其名,有研究认为,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追尊的早期始祖,单名者大多为杜撰。拓跋观 [汉] 代国第三位皇帝 (?~前130)拓跋观,(?-公元前130年),鲜卑族。北魏追尊的第三位师祖,代国第三位皇帝。公元前175年,拓跋观继位。为鲜卑族领袖,估计在位期间约相当西汉后期,其事迹不详,仅魏书·序记有记载其名。公元前130年,拓跋观去世。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时谥号“庄皇帝” ,史称“庄帝”或“代庄帝。拓跋贷 [汉] 代国第二任皇帝 (?~前175)拓跋贷(前?年—前175年),代国第二任皇帝,谥号“节皇帝”,史称“节帝”或“代节帝”,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75年在位。他是北魏追尊的第二位始祖,为索头部鲜卑族杰出领袖,其事迹不详,魏书·序记仅载其名。拓跋什翼犍 [南北朝] (320~377)拓跋什翼犍(320年―377年),鲜卑族,平文帝拓跋郁律次子 ,烈帝拓跋翳槐的弟弟,十六国时期代国君主。建国元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兄长烈帝拓跋翳槐去世,拓跋什翼犍继位,改元建国。建国二年(339年),设置百官,分掌众职。以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建立法制,使百姓安居乐业。东自濊貊,西至破落那,南距阴山,北达沙漠,全部归服,人口达数十万。建国三年(340年),迁都云中郡盛乐宫。拓跋寔 [南北朝] (?~371)拓跋寔(?--371年):代国第32任皇帝、代国末任皇帝(北魏追封)。谥号“献明皇帝”,也称“献明帝”、“代献明帝”或“代末帝”。他是鲜卑索头部首领、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子,初封“世子”。公元371年春,长孙斤谋反,刀弑代王拓跋什翼犍,拓跋寔格挡时受伤,并诛杀长孙斤。公元371年五月,拓跋寔去世。七月其子拓跋珪出生,是为“道武帝”,并追尊拓跋寔为“献明皇帝”。陈汝银陈汝银, 峰峪乡吉家会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8日生,1956年就加入参加中国共产党。1992年至1995年任中国公商银行山西省分行行长,期间曾兼任之职务有:1995年任山西省政协七届常委。]吕日周吕日周, 杜庄乡落阵营村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5日生,1970年参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副理事长,兼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中国民营(私)经济研究会等几家研究机构联盟执行会长。2003年2月,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日新陈日新, 吉家庄乡佛堂寺村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月生,民国三十七年(1948)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平朔露天煤碳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平朔矿区工委副书记、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董事长、平朔安太堡矿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张力财张力财, 党留庄乡小铺村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生,民国三十四年(1945)参加革命工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加入在中国共产党。1980年任大同县县长、县委书记。后任雁北地委企业部部长。刘万银刘万银, 阁老山乡阁老山村人。民国十五年(1926)12月27日生。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6月至1979年4月北京朝阳区武装部部长。1984年11月至1987年4月在北京军区新原县干休所休养。陶生财陶生财, 周士庄镇罗卜村人,民国十四年(1925)生。1964年至1980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1年3月,陶生财参加了北京前门饭店召开的为期1个月的全国“三料”工作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5年7月,陶生财再次出席了在北京友谊彬馆召开的为期20天 的全国“五料”工作会议,并做了大会发言。还受到领导的亲切接见。方新方新, 原名丁庶亨。俆町乡徐町村人。生于1916年7月,幼时在家半耕半读。十一界三中全会后,任青海省文教办公室副主任,1973年任青海省委-部长兼政协秘书长。同年8月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安晋安晋, 党留庄乡傔铺村人,1915年出身于一个中农家庭,自幼喜好读书。中国共产党员。1964年,任中共青海省候补委员,省财贸办副主任、商业厅厅长。1985年离休康世安康世安 生于民国二年(1913)10月1日,河北省阳原县东井镇大石庄村(原属大同县东南乡)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三十四年(1945)5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任大同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11月,任中共大同县委书记。任忠杰 [宋]本科殿试赋,题目是赏罚之令,信如四时任忠杰中状元后,历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尚书省礼部员外郎等职。大定二十一年(1181)十一月,任忠杰与掌管天历的-校验所食(日蚀)时刻分秒。另外,以礼部员外郎奉命
原贴: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
bdccb
将军是一个地方的名人,也是当地的骄傲,今天介绍几位山西大同籍的解放军髙级将领,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张 瑞,山西省大同市人,解放军中将。1943年3月出生,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第二炮兵装备技术部副部长、第二炮兵装备部部长、第二炮兵副司令员等职务。1995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1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刘治忠(1941-1997.11.25),山西大同人,曾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94年晋升少将军衔。
△顾德欣,山西省大同市人,解放军少将。1946年5月出生,1965-1970年就读于山西大学,1979-1982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外交学院研究生院。1982年入伍,国防大学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法学会军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由于资料不全,没有配照片,欢迎友友们补充。
原贴: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
偷胡萝卜的兔子
盘点山西大同十大历史名人,你认识几位?
1、薛氏三兄弟,明代,山西大同府天城卫有薛氏三兄弟,他们分别务农、做官和经商,各尽其业,最后成为当地著名的大户。薛氏一家,长兄务农,三弟经商,以资助老二读书。老二登进土第,得授高官。这种耕读商的家庭,反映了明代山西商人家庭结构的一个特点。薛氏始祖薛士秀,约明初从戎河曲,后定居大同府天城卫。薛士秀生薛镇,镇生薛庵。庵生四子,即薛春、薛云、薛雨、薛雷。薛春生二子,长子薛经,次子薛绮。绮生三子,即此处所说的长子薛某(佚名)、次手薛纶,三子薛缨。
薛纶从小聪颖,记忆尤其过人。少年时同长兄一起在私塾读书,兄尚未读完一句,纶已目数行,兄再读时,纶已熟记,背诵如流。薛纶才思敏捷,数百言文章可立刻成就,且文藻秀美。长兄对薛纶的才华深为佩服,便放弃学业,继承父业屯田耕作,资助薛纶读书。 薛纶在长兄自我牺牲精神的鼓舞下,越加奋发读书。终于在隆庆二年(1568)登进士第,进入仕途。万历十年(1582),任陕西按察司副使。不久,辞官回籍。有人很惋惜他的离职,薛纶说:“我有幸继承先辈之产业,兄耕弟贾,助我求学,才有今日之位,我愿已足矣!”
薛纶弟薛缨是两淮盐商。明中叶,由于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人在边疆屯田纳粮换取盐引的开中制度,渐被纳银的折色制度所代替,盐商也分化为边商和内商。边商专纳米、豆、草束,依靠贸易盐引谋利。内商则坐场掣盐,进行交易或转售他人。由于内商处在支配盐的运销的地位,获利多,资本增殖快。所以,山西、陕西、安徽等地的大盐商,纷纷寓籍淮安、扬州,薛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定居扬州的。 薛氏家产五世没有分开过,是由兄弟共同经管。自从薛缨经商两淮在扬州置产后,薛家在大同和扬州两地都有家产、人口。为了照管两地的子弟、田宅、奴婢等事,薛纶辞官后,经常往返于大同和扬州之间。可见,薛氏当时在大同和扬州的产业已相当可观。
2、武明皇后娄昭君(501-562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鲜卑族,北齐奠基人高欢的妻子,北魏真定侯娄提的孙女,赠司徒娄内干之女,北齐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的生母。
平日柔顺勤俭,谦卑自守。亲自纺织针补,视姬妾所生诸子均十分慈爱,不异己出,对诸子每人必赐一袍一裤。时常向高欢进言,有才必用,不能以私废公。处事能够顾全大局,委曲求全。
高欢受封渤海王后,娄昭君为渤海王妃。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任其位,娄昭君进封渤海太妃。550年,次子高洋称帝,尊娄昭君为太后。559年,高洋去世,太子高殷继位,尊娄昭君为太皇太后。560年,娄昭君废黜高殷,改立六子高演为帝,娄昭君再度为皇太后。561年,高演去世,娄昭君立九子高湛为帝,仍为皇太后。562年,娄昭君去世,与高欢葬于义平陵,谥号神武明皇后。
3、独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
独孤信容貌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初为葛荣部下,葛荣失败后,投归尔朱荣。随孝武帝西行,授爵浮阳郡公。西魏建立后,独孤信任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大都督、荆州刺史等职,用以招抚被东魏所占据的荆州的百姓。之后大败东魏弘农郡守田八能、都督张齐民、刺史辛纂,于是平定三荆。不久,东魏又派高敖曹、侯景等率军突至。独孤信认为敌众我寡,率部逃到南梁,在南梁居住了三年。大统三年(537年)才回到长安。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损国威,便上书请求治罪,得到了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宽宥,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衔,使持节、仪同三司和浮阳郡公的官爵照旧。
后随丞相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率军与冯翊王元季海进入洛阳。颍、豫、襄、广、陈留等地相继诚心归附。大统六年(540年),东魏侯景侵犯荆州,宇文泰命其与李弼出兵,侯景撤军后,独孤信担任大使,抚慰三荆。北周建立后,升任太保、大宗伯,晋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赵贵被处死后,独孤信以同谋罪被免职。不久,被晋公宇文护逼迫在家中自尽,时年五十五岁。
4、王遵文,官员。字艺庵。大同市灵丘县城小西关村人。其父王思祖,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王遵文在私塾就学,咸丰九年(1859),赶赴太原访求高师。他写了一篇文章,转呈主持晋阳书院的田京卿过目。田读后赞不绝口,便收纳王遵文于门下,于是王遵文学业大有长进。咸丰十一年(1861)任太学。同治元年(1862)开科考试,他以小京官的职务在刑部任职。当时与稷山县王念堂、朔县的王向甫、定县的王镜逸在北城被称为“山西四王”,均以才德超群,受到上司的青睐。
5、徐化溥,男,字云山,号云门,自称云门山人,明末清初阳和卫人(今阳高人),顺治年间贡生,明末清初地方著名学者。清朝顺治初年(1644-1661),大同府历经“姜变”移驻阳和,
世居阳和城内的徐化溥更加显露出来。在阳和府衙为官的曹秋岳(名溶,浙江嘉兴人,曾任职阳和兵备道)、魏环极(名象枢,直隶蔚州人,官至刑部尚书)等人,都是当时名著学界的人物,与徐化溥交谈后,不由得惊叹阳和小城竟有如此高士。从此,徐化溥的名气更大了。其间,徐化溥被阳高卫及大同府推举为岁贡,还被聘请在阳高卫县学担任教师。顺治七年(1650),知府胡文烨计划撰修云中郡志,熟知当地情况又学识渊博的徐化溥应聘并最终成为顺治云中郡志的主要执笔者。
6、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号对南,山阴县河阳堡人,曾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予机务,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致仕归里。所以,在雁同、朔州地区民间以“王阁老”相称。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辅助朝政。王家屏执阁六年,时间虽短,但给当时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贪权武断,“推诚秉公,百司事一无所扰”(《明史》);他恪尽职守,“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他注意处理同内阁诸臣关系,与同僚们和睦相处。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内阁首辅。他老成谋国、施政严谨、品格高古,然而既不遇时,也不遇主,昏暗腐败的君主粉碎了他的“尧舜之臣”美梦。王家屏并有著作传世:一种是收入《四库全书》的王文端公集十四卷;另一种是复宿山房文集四十卷。
7、毕士安(938年—1005年11月14日),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992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宋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元年(1004年),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力主真宗亲征。景德二年(1005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8、曹文诏(?—1635年),山西大同人,勇毅而有智略。明朝崇祯年间将领,号称第一良将,官至总兵。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崇祯八年(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
死后,明王朝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左都督。
9、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
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
公元386年,16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即位称代王。又在当年四月定国号为“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
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并称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则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其子拓跋嗣登位后,于公元410年(永兴二年)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10、曹变蛟(1609-1642),山西大同(今山西大同市)人,明朝名将曹文诏之侄。身怀勇力,少年即随曹文诏在军中效力。为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平定多次暴乱,很受天子器重。先后被任命为参将、副总兵、都督佥事、左都督、总兵官。时称曹文诏和曹变蛟为大明朝的大小曹将军,统兵有方,敢战敢为,为抵抗满清异族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崇祯十五年于松锦大战壮烈殉国。此役,明军大部崩溃,诸军皆逃,唯变蛟亲率部下冲后金军大阵,直抵皇太极中军,箭射后金大纛,吓敌酋使其中军后退里许,惜大势难挡,终因势孤力穷,兵败并俘,不愿投降后被后金残杀。
原贴: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
东游
大同作为北魏帝都,辽金陪都,九边重镇,历史地位不容小觑,但客观的说,古代大同走出的名人确实不多,甚至与他的隔壁朔州市相比都相差悬殊。就我所知历史上大同的著名人物主要有:娄昭君(北齐国母),独孤信(三朝国丈),李存孝(五代第一猛将),曹文诏(明末猛将,但此人也有人说是朔州怀仁人,个人倾向于是大同人)。此外北魏从明元帝拓跋嗣到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元恪都出生在大同。而相比朔州的人才比大同多得多,张辽(五子良将之首),尉迟恭(门神),李克用(后唐太祖),斛律光(落雁都督),尔朱荣(北魏枭雄),贺拔岳(西魏北周的奠基人),麻贵(明朝名将),王家屏(内阁首辅)等。
原贴: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
萌萌在流浪
吴起(?-前381),战国时兵家。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吴道子,唐画家。河南阳翟人。又名道玄。。
吴丹(744-825),唐常州晋陵人,字真存。
吴承恩(1500?-1582?),明小说家。
吴炳(?-约1647),明末戏曲作家
吴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高邮人,辽东籍
吴历(1632-1718),清初画家。
吴铭道(1671-1738),清安徽贵池人,字复古。。
吴敬梓(1701-1754),清小说家。字敏轩
吴修(1764-1827),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
吴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学家。
吴昌硕(1844-1927),近代书画家、篆刻家。
其它吴姓名人有三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史学家吴兢,宋音韵训诂学家吴棫,南宋词人吴文英、名将吴玠、吴璘,元画家吴镇,明末医学家吴又可,清文学家吴绮、书画篆刻家吴煕载,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澄、小说家吴趼人等,近当代有戏曲理论家吴梅、生物化学家吴忠、教育家吴玉章、史学家吴晗、物理学家吴有训、医学家吴阶平、新闻学家吴冷西、作家吴组缃、剧作家吴祖光、画家吴作人、围棋名手吴清源等。
原贴:吴姓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ɑ。`夢.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出处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 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吴氏族
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 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 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说:“传说中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路史·国名纪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
远古初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 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室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领,他发扬光大了周人数代奋斗的事业,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后世周文王称其为太王,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则把其作为一位仁君加以颂扬。在吴姓的一些家谱中,尊古公室父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相传太任生昌时曾出现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资过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会传统,古公宣父去世后,应有长子太伯继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应是仲雍,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史书记述,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一带),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残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糠帝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吴姓祖先
句吴
太伯、仲雍到达江苏吴地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吴地百姓。他们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太伯为君长,因太伯所居处属吴地,故太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称“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 太伯
太伯建吴之时,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诸侯混战不已。太伯恐怕战乱涉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营造了一座城市,相传此城的内城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里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样,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扰。太伯无子,他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无锡梅里,后人在其坟墓附近修建至德庙来纪念这位让贤的吴姓先人。 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遗迹很多,至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围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太伯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某些地区的丧葬礼俗。[2]
仲雍接任
太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接任吴国国君后,继续开拓哥哥所奠定的基业,在吴姓发展史上,仲雍其地位仅次于太伯,可谓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后,吴人把其葬在吴国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仲雍墓门在山麓下,面临北门大街,门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间所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进墓门,沿山坡往上先走数十步,可见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写的“南国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一时逊国难为第,千载名山还属虞。”墓上立有四块墓碑,正中一块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为海内外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 吴、虞兄弟之国,历经整个西周,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周天子丧失了号令天下诸侯的权威,人们不再遵从传统礼法,各诸侯为扩张自己的地盘掀起了兼并战争,可谓礼崩乐败,天下大乱。虞国当时是一个小国,版图面积不过今天的山西平陆一县,它北邻强大的晋国。晋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吴、虞、虢同属姬姓封国,起初不过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但经过晋国君主数代经营,版图日益扩大,到春秋初期已成为诸侯强国。春秋时期的晋 国国君晋献公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扩大晋国国土,称霸诸侯。
虞国和虢国
(在今河南省陕县)位于晋国南方,控制着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灭虢然后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大臣荀息和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晋臣荀息出使虞国,以晋国出产的名马、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公行贿,请求虞国借道给晋讨伐虢国,虞公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宫之奇是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书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虢国对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来,这次晋国讨伐虢国,虞国理应助晋伐虢。晋臣荀息终于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未灭虢,但极大削弱了虢国的力量。三年后,晋国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臣宫之奇听到后惊恐万分,他断定这次晋国借道伐虢,回师途中必定灭虞,急谏虞公,力阻借道于晋。 虞公不听劝谏,同意借道给晋。宫之奇无可奈何,他预知虞国行将灭之,就率族人离开了虞国,临行前叹息着说:“虞国恐怕连腊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个月后,晋军灭虢,回师途中又灭掉了虞国。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国共历 12君。虞国灭亡后,后裔为纪念故国以虞为姓,虞姓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姬吴的早期分支,与吴同属太伯、仲雍之后。
编辑本段吴国与姓
称霸中原
北吴虞国被灭亡了,南方吴国却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曾一度称霸中原。自周章接受周天子封号下传到寿梦已历十五代,寿梦做吴君时,历史已进入春秋时期。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吴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吴国国力增强,已敢于与中原强国抗衡。寿梦在位期间,中原以楚晋争霸为主,两国之间发生了城濮之战,这次战争,楚国虽然失败,但实力未损,楚庄王时又卷土重来,楚与吴越结盟重新对抗中原大国晋国,此后楚军又北上与晋爆发了(必阝)之战,这是楚晋争霸以来的第二次大战。(必阝)之战楚国战胜了晋国,使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陈、蔡、郑、宋以及淮泗流域的其他小国都降服于楚。失败后的晋国时刻寻找机会想战胜楚国,因此,晋楚间小规模的战争接连不断。为调解晋、楚之间的争端,避免各国受到牵连,公元前579年,以宋国大夫华云为主发起了解除楚晋争端的“弭兵之盟”,但不久即告破裂,楚晋两国仍处于明争暗斗之中。后来,楚国国内发生权力之争,楚国大臣申公巫臣因与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反争夺权利,失利后逃到了楚的敌国晋国。他蓄意报仇,向晋国献计献策削弱楚国。晋国采纳了申公巫臣联络新兴的吴国以牵制强楚的建议,并派申公巫臣代表晋国出使吴国。申公巫臣在吴国教习吴人兵法战阵,训练吴人采用中原兵车作战,怂恿吴国讨伐楚国。吴国一年内数次出兵,在吴楚边境声东击西,楚国疲于奔命,国力减弱,吴国从此开始强大起来。
姬吴分支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死去楚国举行国丧之际,派弟弟盖余、烛庸率军伐楚,同时又派季扎出使晋国,观察中原诸国的动向。楚国早已做好准备,派大军截断了吴军的退路。吴军进退两难,吴王僚的两个弟弟盖余、烛庸不能回归吴国,吴王僚坐立不安。公子光见时机成熟,假意宴请僚,让专诸伺机刺杀僚。据《史记》记载,吴王僚为防万一,自王宫至公子光家,沿路设护卫军士,连公子光家堂前、阶上、席旁都有卫兵带刀护卫。公子光推说足疾故意离开现场,而在窟室中布上带刃甲士。专诸把匕首藏在炙鱼腹中,借献鱼之机,得以靠近了吴王僚。专诸突然拔出鱼腹中的匕首,刺死了僚。此匕首就是名传后世的鱼肠剑。混乱中,刺客专诸被吴王僚的卫士砍死,公子光率窟室甲兵杀散僚的卫兵。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为感谢勇士专诸,阖闾封专诸之子为卿,重用伍子胥执掌国政。远在楚国作战的吴王僚的弟弟盖余、烛庸听到公子光弑君自立的消息后,感到大势已去,弃军逃走。后来兄弟俩又投奔了楚国,楚把养邑 (今河南沈丘一带)分封给他们。从此,吴王余昧的后裔就在河南沈丘一带繁衍生息其后代分别以两公子的名字盖余、烛庸为氏,成为姬吴的两大分支。 季扎回国后,不愿看到吴国再闹内乱,就承认了阖闾为君的合法性。《史记》记载季扎说:“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吴王阖闾即位后,实施富国强兵之术,他立城廓,设军备,实仓廪,治兵府。相传现在的苏州(古称姑苏)就是伍子胥协助阖闾修建的都城,姑苏城仿效中原城廓的建设,又兼及南方水乡的特点,它周长47里,有 8个陆门,8个水门,是一座设计精巧、攻守兼备的都城,它的建成提高了吴国的军事实力。在伍子胥推荐下,著名军事家孙武从齐国投奔吴,把自己著名的13篇兵法进献给阖闾。阖闾为测验孙武兵法,在宫中选了180名美女充当士兵,以两名爱妃做首领,让孙武试演。演习过程中,两位爱妃对孙武排兵布阵视如儿戏,在孙武三令五申下仍嬉笑不止。孙武按照军事法令斩杀了阖闾的这两位爱妃。据史籍记载,阖闾痛失两位爱妃后,食无味,寝不安。然而阖闾看到孙武确有用兵的本领,就没有责怪孙武。他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将军操练军队,为进击强邻楚国做准备。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率兵大举攻楚,在唐、蔡两国军队的引领下,吴军五战五胜,长驱直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跑。伍子胥找不到楚王,就掘开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杀父之仇。楚国忠臣申包胥指责伍子胥鞭打王尸无道之极。伍子胥解释说:“吾日墓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后来,申包胥不畏路途险远,远奔秦国求救兵。申包胥感怀祖国君民蒙受苦难,在秦宫庭外,痛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秦答应发兵救楚。秦楚联军击败了吴军。战乱中,阖闾之弟夫概乘机回国自立为王,阖闾闻讯,立即领兵回国击败了夫概,夫概率残余逃到了楚国,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今河南遂平县一带),其后裔以棠溪为氏,这是姬吴的又一分支。
吴国忘
早在吴亡之前,就有吴人流落异国他乡。吴越之间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在战争中,一部分吴人做了越国战俘,幸存下来滞留在越国,其中有夫差的儿子吴友及王孙弥庸。在吴越战争中失败的吴国王室成员多流向了楚国,诸如上文提到的吴王余昧之子盖余、烛庸,阖闾之弟夫概。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在父死之后,举家逃亡到楚国和宋国,其后称庆忌氏。然而与公元前473年吴国这场大灾难相比,这些都显得微乎其微。在这场大灾难中,上至吴国宗室贵族下至吴国普通百姓,都历经了彻心透骨的亡国灭种之痛。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有的远走他乡,有的到越国做苦役成了越国奴隶。愈是离散于异乡,愈是怀念故土,血缘、地缘标志的“吴”就愈加被突显出来,亡国后的吴人纷纷以吴为姓。流落在越国的吴人在越人监督下修建了大型水利设施辟首,这座长达千余米的水利设施后来改名为吴塘,以纪念早期吴姓先人流亡异国做奴隶的艰辛。后来越国灭亡,在越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两汉后期的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吴霸家族就属随越人南迁的一支吴人。 吴亡后,大批的吴姓宗室被流放到偏远荒凉之地。其中夫差的新立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这支吴氏尊吴王诸樊为始祖,后世繁衍成江西历史上最悠久的吴姓宗族。 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进贤吴氏等支都是吴鸿后裔。夫差家室的另一部分逃难到了安徽歙县,其后裔发展成安徽吴姓的重要一支——歙州吴氏,他们也以诸樊为始祖,其后分衍出江西南昌吴氏、江西德兴建节吴氏等支,其中以南昌吴氏最为兴旺,成为望族。
恢复吴姓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濮氏宗族推举族长濮肇为代表,出面向朝廷献粮赈荒。濮氏的义举受到朝廷的表彰,宋朝廷下诏征用濮肇做官。但是隐居一千多年,不愿张扬的族风使濮肇辞绝了征用,仍率族人隐居于太湖边。 靖康之乱后,百姓纷纷南迁。太湖周围也住满了南迁的移民,从此,濮氏宗族开始广为人知。濮氏宗族一直保持吴氏先民的纯朴之风,族人乐善好施,南迁百姓闻其声名,纷纷前去投奔。濮氏宗族居地周围移民越来越多,族长濮百被移民们尊称为“仁义山长”,无意中濮氏族长成了这一带百姓的首领。由于移民的日益增多需要政府出面管理,濮氏也希望复归本姓,得到官方和民间的承认。 此后洞庭吴氏又数次续修家谱,使这支吴氏的历史非常清楚。
编辑本段吴氏族脉
出自虞氏或有虞氏
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仲雍的后代,周文工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姓虞。另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 舜的三位夫人,嫡妃娥皇无子,二妻女英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两女八子,但子女都为不肖子孙。只有商均能继承父业。舜去世后,中原形势发生巨大变故,夏禹夺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职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代的一个小方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虞”。在夏初虞国有虞思,曾帮助亡国的少康,并将两个美丽贤淑的女儿嫁给少康为妻,终于帮少康复兴了夏朝。商代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自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虞、吴为氏。《元和姓纂》说:“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上古虞字写作“吴”,只是到战国时期,虞、吴开始区别。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迁徙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自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吴元三次子吴彪一支也迁回江苏无锡——古吴国旧地,主持吴姓始祖吴太伯庙祀,成为无锡吴氏主宗。无锡吴氏后来又分衍出六合、高邮、晋陵、邗里、新塘等众多的吴姓分支。
原贴:吴姓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巴尔的喇嘛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巳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王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于越地。秦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西,隶属东海郡。汉武帘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现揭阳撤县建市(地级)。揭阳地杰人灵,历代贤达志士辈出,广东揭阳的历史名人有:
宋代高士吴复古;明朝尚书郭之奇,黄奇遇;清代杨世达,武状元林德庸,直隶总督郑大进,太平天国名将林风祥,罗大纲;抗日名将翁照恒均系揭阳籍;另外有明代大儒薛侃;清末岭南大诗人曾习经,民国著名学者,作家许地山;现代大学者洪子诚。杨遵仪(1908年10月7日~2009年9月17日揭东人,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蔡翘(1897年10月11日~1990年7月29日)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郑度,1936年8月出生于揭西,中国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黃旭华(1926年3月12日)广东揭东玉湖镇人,著各船舶专家,校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麗松,1920年出生于汕头市,祖籍汕头揭阳共渔湖镇,华人化学家,曾任香港大学校长。陈小明,1961年10月5日出生于广东揭阳县,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候祥麟,广东揭阳县凤江镇人,中国化学工程学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淑伟,揭阳人,国家跳水运动员,第25届奥运会夺得金牌。
原贴:历史揭阳市有什么名人?
苹果和猪猪
感谢邀请。
揭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多为名人,如宋代高士吴复古,明朝尚书郭之奇、黄奇遇,清代杨世达、武状元林德庸、直隶总督郑大进,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罗大纲,抗日名将翁照垣等均系揭阳籍名臣重将。另外有明代大儒薛侃,清末岭南大诗人曾习经,民国著名学者、作家许地山(落花生),现代大学者洪子诚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几位。
丁日昌(1823-1882)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客家人。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政治家。20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1861年为曾国藩幕僚,1862年5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1864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1867年春升为江苏布政使。1868年任江苏巡抚,1875年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抚。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
黄奇遇(1599-1667),字享臣,号平斋,晚年自号绿园居士,生于潮州府揭阳县广美(今属揭阳市榕城区),1628年(明崇祯)戊辰科进士,曾任固安县令、翰林院编修,清入关后,任南明永历朝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礼部和兵部尚书。晚年回乡终老,逝于揭阳。黄奇遇为政为人有贤名,明清更迭时,辅助南明抗清,后告老回乡。是揭阳戊辰四进士之一,名列“潮州后八贤”。黄奇遇原著有绿园诗草一集和平斋文集,皆已散佚。现存世者,仅有揭阳县志所录的涵元塔记一文和过旧园亭诗一首,还有一些散处于民间的诗联遗墨。
林德镛,字白庵,生于揭阳县榕城(今榕城区)。幼好武,膂力过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武举人第2名。六十年(1721年)中武状元。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并加哈哈珠子扈。康熙皇帝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对林德镛甚为赏识,但他因病未能施展才干,於1722年去世。
郭之奇(1607—1662),明末抗清官员,潮州后八贤之一。字仲常,一字菽子,号正夫,别号若菽、玉溪子,自号三士道人,广东揭阳人。崇祯元年进士,历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南明时追随桂王及永历跋涉于粤桂南交一带,抵抗清廷,累官至礼、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康熙元年殉难,清乾隆时赐谥忠节。著有宛在堂诗文集,文录入耆旧集。其诗共分十八集,为潮汕历代存世诗作最多的诗人。
原贴:历史揭阳市有什么名人?
南方
谢邀:揭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著名人物有史定(生卒年不详),秦时人,赵佗为南粵王时任揭阳令。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兵下番禺,史定降汉。汉武帝嘉许之,封为安道侯,……子孙遂家留揭阳。曾夏(生卒年不详),汉末揭阳人。三国东吴亦乌(238年’年间,聚众数千人,建立武装割据……陈元光657一712.唐时人。祖父陈洪为义安丞,父陈政以战功隶广州扬威府。元光幼年随父南来留居,立籍为揭阳人……彭延年(1009一1095),江西吉安县人,后立籍揭阳。宋仁宗景祐年间中进士……大理寺评事。吴复古(1004一1099)被称为潮州府八贤之一,苏轼兄弟暨一时名士,咸倾下之。陈希伋,宋元祐六年第一名进士,出任梅州知州著有揭阳集称“广南夫子"。薛侃(今潮安区人),明正德十二年中进士,师理学家王阳,自是王学盛于岭。.翁万达(今汕头市人)嘉靖五年中进士,兵部尚书,文武双全,有“岭南第一名臣″之称。著有《稽愆集》、东涯集、稽愆诗集、三镇兵守议、宣大山西诸边图等。林大欽(今潮安区人》嘉靖十一年状元,有林东莆先生全集、策对。郭之奇崇祯元年进士,永历三年任礼部尚书,五年东阁大学士,兼礼.兵二部尚书。著有宛在堂文集六卷、宛在堂诗抄六卷、辑志副指、新定道德经、稽古篇五十五卷(此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历史大辞典》、广东通志、揭阳县续志.书目均有辑录》)等。黄奇遇崇祯元年中进士,永历礼部尚书。林德镛.康熙六十年,武状元。郑大进.乾隆元年中进士。乾隆四十六年授直隶总督,加太子少傅衔,十月终于官。著有爱日堂诗文集及奏议若干卷。曾习经.光绪十五年进士,后升为度支部右丞,兼任法律馆协修,清银行监督、移务处提调、印刷局总办等职……还有很多著名人物,恕不能一一枚举。
原贴:历史揭阳市有什么名人?
浩子的小院儿
谢邀。
揭阳是位于广东省东部的一个地级市,别称“榕城”。
揭阳素有“海滨邹鲁”、“华侨之乡”等美称,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华侨遍居世界各地。
揭阳历史上的名人众多,悦史君仅举其中的几位翘楚,供悦友一读。
第一,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郭之奇。
郭之奇是明末清初人,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考中进士,后担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沦陷,崇祯帝自杀,郭之奇率众戴孝举哀,后归隐家乡。
南明永历三年,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郭之奇奉召来到桂林,官至礼部侍郎,后改任礼部尚书。
南明永历五年,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郭之奇来到钦州,被永历帝拜为东阁大学士,兼礼、兵二部尚书。
南明永历八年,清朝顺治十一年(1654年),郭之奇被永历帝晋封为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南明永历十六年,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郭之奇在交趾被韦永福诱捕,后因拒不投降被杀。
乾隆帝时期,有感于郭之奇忠心故国,被赐谥忠节。
第二,清朝直隶总督、太子少傅郑大进。
郑大进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人,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进士。
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最终官至直隶总督,后加授太子少傅衔。
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郑大进病逝,乾隆帝追谥勤恪。
第三,奥运会冠军傅海峰。
傅海峰是国家队羽毛球运动员,在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傅海峰与蔡赟合作,取得了中国在该项目上的第一块男子双打金牌。
……
怎么说,空了去揭阳,感受人杰地灵。
原贴:历史揭阳市有什么名人?
饭饭
吴泰伯
生于公元前12世纪,寿九十一岁。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历。季历子昌有圣瑞,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泰伯、仲雍为遂父志,而奔荆蛮,断发文身,建勾吴古国,从者千余家。筑泰伯城,凿伯渎港,传播中原文化。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姓后裔奉为始祖,卒后葬铁山(在鸿山镇),为江南第一古墓。
吴 起
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 芮
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
吴道子
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 玠
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年未二十参德顺军,后移居水洛(今甘肃庄浪)。 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抚使。
吴 璘
南宋将领。字唐卿。吴玠之弟。他智勇双全,与他兄长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军。
吴承恩
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敬梓
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
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
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
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本傲
近代人文学家、诗人、作家
吴姓现代人物
吴邦国、吴伯雄、吴官正、吴仪、吴学谦、吴基传、吴胜利、吴健雄、吴昌硕、吴运铎.
原贴:吴姓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cocoyangqi
吴起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人。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申”,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兵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由此对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很有说明和参考作用。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杀了自己的妻子(为后世诟病),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原贴:吴姓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燕子做梦
这样的人有很多,以下给出我认为的10个典型代表:
1.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2.吴承恩
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各位年龄偏大,在学术、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虑来写小说,说不定也写成一代大师。
3.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 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4 黄忠
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5.慕容垂
慕容垂从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369年晋将桓温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战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慕容宝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6.屈原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屈原还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他三位为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之一。
7.刘邦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一般说“从奴隶到将军”表示一个人的飞跃,而刘邦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更牛。
8.勾践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9.齐白石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 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10.苏洵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影吴
陈子昂是初唐非常重要的诗人,被称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的代表诗作登幽州台歌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但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在年十七八时,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可即便读书了,陈子昂还是命运多舛,他两次参加科举都落第了,一直到36岁时才进士及第,但是两年后就因父老解官回乡,陈子昂大部分的诗都是晚期所作,登幽州台歌是38岁时写的,称之为大器晚成应是名副其实的。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也是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刘邦出身农家,秦朝时担任沛县泗水亭长的小吏,后来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在陈胜起义后不久,刘邦也集合三千子弟响应,并攻占沛县等地,自称沛公,此时他已经48岁了。
唐宋明清对郭子仪的评价都很高,都将他配享历代帝王庙,唐代宗李豫说他“秉德资忠,懿文经武,内凝庶绩,外定群凶”,他是李唐社稷延续一百多年的首功之臣,史书记载他最主要的成就是:1、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 2、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
但是他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一直未受重用,甚至战乱爆发时他还因母亲去世而守孝赋闲在家,这一年他已经58岁了。待他平定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时,他已经66岁了,这时吐蕃又趁机攻入长安,但听说他正调集军队靠近长安,吐蕃立即撤离,他68岁时吐蕃、回纥入寇,又是他说服回纥兵联合击败了吐蕃。
在家修练成精
谢邀试答。
王姓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大姓,据说人口上亿。历史上王姓名人多如牛毛,不胜枚举。略点几个吧,秦朝第一名将王翦,几乎包揽了灭六国。篡汉建新朝的王莽。东晋与司马共治江山的王导。前秦符坚的贤相王猛。现代的王震丶王近山等。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kadorn
王姓名人众多,写不尽、讲不完!列举其中的几位,共同欣赏!
——王震——
王震(1908—1993),湖南浏阳人,开国上将。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森浩——
王森浩(1933—2022),浙江慈溪人。1955年加入共产党。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
中共十二届至十四届中央委员。2022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王昆仑——
王昆仑(1902—1985),江苏无锡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政治活动家,著名教育家。
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政协常委,政务院委员。
1955年起,任北京市副市长,民革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淦昌——
王淦昌(1907—1998),生于江苏常熟。
中科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获“两弹一星功勋”国家荣誉称号。
——王大珩——
王大珩(1915—2011),原籍苏州,生于日本东京。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两弹一星功勋”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王力——
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县人。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墨葵
揭阳地区有以下名人:
1、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清揭阳县霖田都湖镇人。其先祖原籍福建莆田,后迁居揭阳棉湖。其父曾中孚,武生,官至蓝翎把总。
2、林学贤:龙溪都谢塘村人。原籍福建漳浦,明天启年间,父林肖吾流寓龙溪都鲁阳村,佃耕蔡氏庄田,居龙溪都谢塘村。
3、陈光世:字复振,号雪坡,明龙溪都岐石里人。祖陈原父,原籍福建莆田人,南宋时任海丰县令,至梅峰居士,卜居岐石。
4、郑大进:清代人,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生于揭阳县梅岗都山美村,少时有神童之称。
5、孙淑伟:男,前中国跳水运动员。中国男子跳水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中国首个男子跳水“三冠王”。1991年被世界游泳杂志评为最年轻的男子最佳运动员。
原贴:历史揭阳市有什么名人?
shangjing
揭阳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潮汕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下面介绍几位揭阳名人,排名以出生年月为序。
蔡翘(1897—1990),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新亨镇仙美村(今属揭东区)。1918年就读于北大中文系。1922—1925年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心理学和生理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第五军医大学校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他在甲状旁腺的功能、感受器适应现象等方面有深入研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兼任新成立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劳动生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军事劳动生理及航空、航海、航天生理的研究。1990年7月29日在京病逝。
方方(1904—1971),原名方思琼,揭阳普宁洪阳镇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普宁县委书记、汕头市委书记、汀连县委书记、杭武县委书记、上杭中心县委书记兼杭永岩游击纵队政委、福建省委军事部长,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红军独9团政委兼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
参加过苏区二、三、四次反“围剿”,配合红军主力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后,方方与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一起,带领红军开展3年游击战争,粉碎敌人多次围剿。
抗战时期,曾任闽粤赣边区省委书记,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1971年9月21日去世。
许涤新(1906─1988),经济学家。广东揭西棉湖人。1926年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劳动大学学习。抗战时期,任武汉、重庆新华日报编辑,群众刊物主编。解放战争时期,任香港群众周刊和华商报编委,大公报副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行政管理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汕头大学校长等职。代表作品有中国经济的道路官僚资本论等。1988年2月8日在京病逝。
杨遵仪(1908—2009),广东揭阳洋淇乡寨内村人。我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1928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政经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次年改学地质学专业。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曾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地质学院副总务长,水文系、石油系、普查系和地质系主任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9年9月17日在京病逝。
曾毅(1929—2020),病毒学家,广东揭西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所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20年7月13日在京病逝。
陈小明,1961年10月生于广东揭阳,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配合物超分子化学与晶体工程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荣获1997年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你知道的揭阳名人还有哪些请补充。
原贴:历史揭阳市有什么名人?
被宠爱滴猫
按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老王家排第二位。
《百家姓》里的第一句,说的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老王家到了第八位。
现在真正的人口排名,按照姓氏从多往少依次是:一李二王三张四刘五陈六杨七赵,老王家是第二位。
按照最新出炉的人口统计,王姓是中国人口第二大姓,有八千九百万人之多,仅落后于李姓的九千五百万。
说起历史名人,这个必须得相信概率论,人口越多,出名人的几率越大是个颠扑不灭的真理,一个人口几千或几万的小姓氏,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与大姓争锋。
老王家历史上有多少名人,这个肯定无法精确统计,但可以优中选优的列举出一个大概名单,以及他们以何种贡献入榜的理由:第一位,这个不需要争辩,肯定是要说说王姓的始祖。
他的名字叫王子乔,听起来的摩登程度跟二十一世纪的名字一样鲜活,别名王乔,王子晋。原名姬晋,他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儿子,之前是太子,后来因治水策略上与周灵王有不同意见,被一撸到底贬为庶民,十七岁时抑郁而终,他既然是被尊为王姓始祖,一是可以证明王这个姓真的就是意味着权力之“王”,另一方面老王家这上亿人口的大家子一定还要发自内心的感谢他在十七岁之前便表现出了旺盛的生育能力。王子乔虽然被贬,但他的儿子宗敬却仍然在朝中当差,开始以王为姓。
往后的介绍就大致按照时间线吧。“鬼谷子”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但他的另外一个名字——王禅却少有人知,王禅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为中国文化贡献了纵横家的学说。
王翦、王贲、王离这几个都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为中华民族携手贡献出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大秦帝国。
王昭君:王昭君被誉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她至少比貂蝉、西施等人活得真实,是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她为中华民族贡献出了青春年华,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现在的中国是个统一的友爱的多民族国家,王昭君功不可没。
王莽;虽然总被津津乐道疑为穿越者,但王莽的确是老王家族仅有的一位大一统王朝的奠基者,当然这个基础不太牢靠,事实上,他不仅是开国之君,“新”王朝也是亡在了他自己手上。
王充:此公为后世称道的是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写出的《论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杰出的无神论著作。
王羲之、王献之哥儿俩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入木三分,绝非过赞,所以古往今来的书法家有很多,被称为“书圣”的却只有他一个。
王之涣、王维、王勃、王昌龄等都是有名的唐代诗人,“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遥望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槛外长江空自流。”读来可还上口么?这是从他们每人的一句诗中裁选出来的。
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不仅是富有声望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富国强兵的一次积极尝试。
王重阳:“中神通”王重阳不仅仅存在武侠小说之中,他的确是全真道教的创派祖师,难得的是,他懂得变通之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更为难得的是,他还作有千余首传道的诗篇,且都流传了下来。
王阳明:王阳明也叫王守仁,作为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著的阳明学说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很多人,就发行量来说,可以肯定,有版税的话他一定雄霸专业作家排行榜前几名。王阳明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是死读书,关键时刻,放下书本就能成为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神人物。
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贡献出了朴素的哲学思想,可贵的是,直到康熙三十一年仙逝,王夫之终其一生,也没有剃发易服。
近代以来,王氏家族也涌现出了王稼祥、王明、王若飞、王震、王近山、王树声等许多革命前辈,1955年授衔时,王姓产生了一位大将、五位上将、十名中将、四十八名少将,可以说,他们都是新中国的中流砥柱。
人们同样不会忘记,在抗日战场上,王耀武中将等国军中的抗战名将,为抗击日本侵略、保卫中华民族作出了每个人应有的贡献。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凹凸妞妞
辅佐周朝的姜太公
要说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名人,姜太公第一位是实至名归的。姜子牙72岁时,遇到周文王姬昌。姬昌与姜子牙交谈之后,发现姜子牙是一个奇才。后来,姜子牙辅周灭商,助周武王一统天下,并且还辅助周武王成功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姜子牙出生贫寒,年轻时宰牛卖肉,也做过卖酒生意。他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之道,无一不通,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可是一直到了70多岁,他还是无所作为,怀才不遇。72岁才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这个记录历史上没有人能打破。
晋文公重耳
虽然出身皇族,晋文公重耳的生活可谓是颠沛流离,尝尽了苦难。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开始了流亡生活。在他流亡的时候只有一个忠臣介子推一直跟他到最后。在他快被饿死的时候,介子推甚至割下自己的肉来给晋文公充饥。这位皇族公子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 62岁的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一生主要成就包括强大晋国、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勤王败楚、称霸春秋。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唐朝大将郭子仪
这样的一位英雄,前半生却一直默默无闻,53岁才升任从三品上的左武卫大将军,这样的经历实在是太普通了。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时一年他已经58岁了。他挽救了李唐社稷,大器晚成,正是时候。待他平定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时,已经66岁了,这时吐蕃又趁机攻入长安,但听说他正调集军队靠近长安,吐蕃立即撤离,他68岁时吐蕃、回纥入寇,又是他说服回纥兵联合击败了吐蕃。是李唐社稷延续一百多年的首功之臣
汉高祖刘邦
刘邦出身农家,秦朝时担任沛县泗水亭长的小吏,在陈胜起义后不久,刘邦也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拿下县城,被沛县父老推举为沛公。那一年他已经48岁了,51岁的刘邦成为汉王;56岁的刘邦成为大汉帝国皇帝。
草莓康夫
王姓是一个超级大姓,是中国人口第一大姓,截止到2014年拥有人口约9500万,相当于每14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姓王。
王姓不出几个名人实在是对不起超级大姓的地位。历史上王姓有14人当皇帝,151人当宰相,52人考中状元,10人武状元。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王姓名人多达2360余人,名人数量亦是第一。
1、皇帝代表:王莽新朝皇帝,结束了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在位15年期间推行了很多新政,被很多网友戏称是穿越回去的人。
王世充,大郑开国皇帝,后来败在李世民手里。王世充本来是西域人,姓支,可能他认为要一统中原得有个中原姓氏才行吧,还得是大姓,于是改性王。
王延钧,大闽开国皇帝,其实就是一个地方政权,所辖疆域大约是现在的福建省。大闽第二任皇帝是王继鹏,第三任皇帝是王延羲。
2、宰相代表:王安石、王导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缔造者和推动者,只可惜失败了。
王导:东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三朝元老,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书法家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
3、状元代表:王维王维字摩诘,唐玄宗开元九年中状元,官至尚书右丞,因此世人又称之为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
王姓名人太多了,其他的还有:王诩:即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始祖,是著名的教育家、谋略家、思想家。军事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商圣范蠡都是他的弟子。
王翦:战国末年秦国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伐赵灭楚,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号称落雁。
王羲之、王献之:人称二王,著名书法家,尤其是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被尊为书圣。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滕王阁序。
王昌龄、王之涣:唐朝著名诗人。
王重阳:全真教始祖。
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家,《西厢记》作者。
王冕:元代画家。
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国维:国学大师。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有梦想的Q夫妇
王氏在中国姓氏中,是最显赫的一个姓氏之一。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指的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家族。而王羲之的先祖,也不是等闲之辈。乃秦时灭六国时的大将王离。如果对王离不太熟悉,那王翦不会很陌生吧!王离就是王翦的孙子。
大家对鬼谷子应该说是家喻户晓的吧!不过对他的真实姓氏不一定都清楚。鬼谷子姓王,名诩。应该是王姓之中最牛的一位。
如果王莽早死几年的话,他一定是一个大贤人被记录史册。可惜他因为没有早死,篡夺了皇位。
王安石可能是在现代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王姓人物。其他的如王维、王勃、王昭君、王阳明、王献之……其实还有很多历史中姓王的历史名人,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代表性人物。
原贴: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慢牛
介绍几位广东揭阳籍的解放军将军,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黄汉标,广东揭东人,解放军中将。1950年出生,担任过127师师长、集团军副参谋长、后勤部部长、参谋长、第54集团军副军长、第54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2007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卢少平,广东揭阳,解放军少将。1961年10月生,1978年12月入伍。历任班长、区队长、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代副部长、西藏日喀则和林芝军分区代副政委、师政委,42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第16集团军政委。
△张武展,广东揭阳河婆镇庙陇村(今属揭西县)人,解放军少将。1932年出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7入党。曾任总参谋部总管理局副局长,1988年9月被授少将军衔。
△刘廷英,广东揭阳人,原湖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91年6月晋升为少将军衔。△谢春光,广东揭阳人,原武警重庆市总队总队长。2003年晋升为少将警衔。
原贴:历史揭阳市有什么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