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朱家的败家子
小说崇祯皇帝下
张伟
当然是 很多朝代到末代并非书本上说的残酷剥削老百姓 而是人口增长耕地已无法满足还有一个就是大灾 明末由于气候出现了大灾 崇祯已尽力 李自成张献忠几次兵败又起不是他有多能 而是受儒家思想的崇祯认为饥民以安抚为主 事实证明洪承畴的杀光政策是行之有效的 另外文官制度又决定了不是崇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崇祯曾试图加商业税遭到东林党反对作罢 总之他已尽力仅一皇后一田妃 有很多人说南唐李煜不适合当皇帝 事实上李璟己被后周打残 谁当也白给 李煜已尽力唯欠一死
Jasy_k
本人认为崇祯皇帝在治国的大方面上失败导至明朝的灭亡都不是一个好皇帝。不管什么贪污,东林党,小冰川气候,李自成事件等所有的原因,祟祯都没有本事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于水火中,明朝最后是在他的手上灭朝的。无论是以以前的历史观评价还是现代观评价这就是祟祯皇帝的最大的历史责任。但是崇祯皇帝对灭朝责任的自尽,让后来者都能升起一些有尊严的死比赖活和被俘后侮辱死的方式好。
erin630
就实力而言,崇祯算是个好皇帝,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工作,少年即位除魏忠贤,然而个人能力还是性格都有缺陷,因此忙碌几十年无所作为。外患有满清入侵边关称帝,内部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起义造反,加上城内瘟疫,还有连年大旱,虽做诸多能力却无济于事,对边关将军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朝堂内东林党不能为国效力。李自成打入北京时候,崇祯组织大臣捐钱,没几个愿意捐的,一里城打入北京搜到了一大笔巨款。崇祯虽无能力,确也是尽力了,他的前任就给他的也不是一个完好的江山,君王死社稷,不做他人奴。
小鸟的探戈
SJ
崇祯不是一个好皇(老板),但崇祯是一个勤快的“员工”(杠杆要得是非常糟糕,经济搞不起来,之后觉得)。
崇祯16岁便登基做皇帝了,他登基后干了些大快人心的事情,那就是首先干掉了干权摄政的魏忠贤及其党羽。在扫清这些阉党之后,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深得民心。
崇祯皇帝是想要治理好江山的,他做皇帝的17年时间里,可谓是勤政为民,节俭朴素,每日早起晚睡,时常深夜召见大臣,一起商讨治国之策。他是非常想复兴大明的辉煌盛世。
可事与愿违,因为他的身性多疑,刚愎自用,而且权术玩得太烂,处死了镇守疆土的袁崇焕大将及其手下将领,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赋予了心腹太监极大的权利,而这些太监毫无军事才能,竟然还封为了掌管了整个京城城防的九门提督,同时在他执政17年间,竟然换了54个内阁大臣,朝廷管理实在是混乱不堪。最终京城被攻破,崇祯选择在皇家园林中一颗歪脖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明朝也灭亡成为了历史。
wxsmq
朱由检是个有远大抱负的皇帝,如果不是生在明朝末年,如果不是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也许能做出一番功绩来,最不济也是个后人称颂的守成皇帝,可命运偏偏捉弄了他。再加上自己虽有雄心,但无能力,为人又疑心过重,在清太祖皇太极使出的离间计面前,轻率地杀掉了明朝最后一个长城——名将袁崇焕,最后只得在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用三尺白绫吊死在北京煤山上。
Elaine
评价历史人物往往是最有争议的,就像那句“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能说他是对的还是错的。
就像有人说崇祯多疑刚愎自用,妄杀大臣。可是同样也有人说古代人和现代人不同,我们现在网络发达,手指动一下就能准确的知道几千里以外发生的事情,可是古代崇祯长在深宫大院里面,对外界的了解只能通过大臣们写的奏折来分析,事情真相如何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在么就是派身边的亲信去核实,所以古代皇帝身边太监和监察系统的人很受宠,因为皇帝不可能自己亲自去查证只能依靠身边的人。
所以对于崇祯皇帝的评价其实你心中也是有一杆秤的,就像我对崇祯是这样看的:崇祯年少继位,十七岁的少年什么经验都没有就要管理一个大帝国,而且本身资质平庸,只能靠勤勉来补充能力的不足,可是经历太多失败挫折变得对所有人失去信任,偏偏这担子你必须要扛,结果往往是多做多错,出发点是好心里也想振兴大明,可惜能力与他的职业不匹配,最后煤山上吊自尽,临死前还能说出“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话,也算是有点担当。
这是我的观点。
丑晓
做为普通人,算是个好人,勤俭,重脸面,不好色,但做为皇帝就不合格了,对谁也不信任,猜疑多忌,自己做错让别人顶包,把罪责推给别人,弄得手下大臣不敢做事和出头。残杀迫害有能力之人,,使的国家重要岗位全是平庸之辈,都以明哲保身为主。崇祯优悠寡断,重大决策要么失误要么决断不了丧失时机。当皇帝他差的太多,不是好皇帝。
cool小孩
从个人能力和资质上来说,不算庸主。如果时事相宜,做个守城之君绰绰有余。然而,他从哥哥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历史的走向决定了他要做一个裱糊匠。一些史学家说明亡于万历,亦有说亡于嘉靖,颇有些道理。也就是说,从他祖辈起,大明王朝就已经江河日下,到了他这里已然日薄西山,只剩下一根压垮骆驼的稻草了。虽然他能力不差,但性格缺陷明显,加上战略措施失当,帝国的崩溃已属必然。祖宗做恶多,他补救不及,终成亡国之君,这也是他遭到很多人同情的原因吧。
潇然
即位时,应在辽东多搞诱敌深入战术,并在山海关(二线)亲巡,努尔哈赤能常胜,是亲自在军队中指挥,能知军情并有实践经验,知忠奸,知谁勇谁奸能放权手下各就各位,而不是遥控掣肘。明朝灭亡与天灾严重频繁有关系!也有减灾不力有关,急于收复有关。灾区不减税,应是不知民间疾苦所致,那时,可学朱一世高筑墙广积粮,缓战争,奖生产,扩固中央军,军管武力南迁,积累实力,待精练骑兵,箭士,精兵,就放权卢象升,孙传庭发展团练去放心做就可缓解危机,要不然孙传庭该拥兵自因,任用亲近,招兵买马,兵谏朝庭。
小抠、不悲伤。
亡国之君。逼反百姓。被农民起义推翻。唯一的亮点是最后一个汉族政权的君主。也因为这个被无数人吹捧。最后失败他自己想去南方。没有人支持他。外不能抵御外族的崛起,内不能让百姓吃饱。确实是一代“明君”
无法抑制
从小到大的生存教育限制了他的能力,导致他只会喊口号,没有真正的治国能力,就是肚子里没东西,光会喊,不知道怎么治国,但是他当皇帝一生勤俭,品德没的说,是不是好皇帝看你从哪方面看,
菁菁neco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是一个悲情皇帝,从木匠哥哥手中接手一个千穿百孔的大明,应该说,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他确实想力挽狂澜,可是天灾人祸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到后期,还得两线作战,既要镇压农民起义,又要对付后金,他真是心力交瘁。
人在重大变故的时候,都会莫名的怀疑自己,然后就会无来由的相信外力,崇祯也不例外,面对垂死的大明,他还抱有一线希望,就会不由自主地求神问卦。
眼看李自成就要打到北京了,明朝朝不保夕。崇祯也预感到自己将要万劫不复,他每天过得提心吊胆,真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
据说某一天朱由检穿着常服溜达出皇宫,打算给明朝的前途算上一卦,看看今后的气运怎么样?能不能起死回生?
走出皇宫没走多远,就遇到一个测字算卦的人。这位测字先生拿着一个幌子,微笑着向他走来。这个人留这一缕胡须,脸上很干净,好像是一个挺有能力的人, 朱由检也感觉与他有缘,于是就请这个人给他算一卦。
朱由检先说了个“有”字。
这人上下仔细看了看朱由检,思索了一会儿,问:“有件事得先问明白,你想知道的是自己的前途呢?还是国家的命运呢?”
朱由检心里一慌,略微沉吟了一下说:“个人的前程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你就说说国家的命运吧。”
这人马上分析道:“你测的是“有”这个字,上面是少了一捺的“大”字,下边则是没有“日”的“明”字。如果你问的是国家,这个卦可不太好,江山社稷很有可能要丧失一大半啊……”
见他这么说, 朱由检听不下去了,连忙改口说:“我说的这个字不是“有没有”的“有”,而是“好友”的“友”。”
这个人伸手捋了捋胡须,从容应对:“要说“友”这个字,可是一个“反”字露出了头。听说叛军已经打到京城了,只怕他们的出头之日就要到了啊……”
朱由检心中大吃一惊,连忙又改口说“不对不对,说走了嘴,实际上我想测的是有“酉时”那个“酉”。
先生仍然非常从容,掐了掐手指,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非常紧张地说:“你算的这个字,我不能说出来,不然就有杀头的危险!”
这么神秘,朱由检更想知道了,不过他镇定了一下心神,装出平静的样子:“你说吧,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没关系。”
这人往朱由检跟前凑了凑,神秘兮兮地道:“你现在测的“酉”字,是一个“尊”把脑袋和脚去掉以后得出来!“尊”当然是指的身份无比尊贵的人,也就是当今天子。你问的又是国运,那只怕当今的天子性命危在旦夕啊!”
朱由检这次没有再改口了,他已经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心中只想着,看来大明王朝凶多吉少了。过了一会儿,朱由检才缓过神来,给了测字的人一些银两,便匆匆忙忙往回走,为明朝的后事做准备。
这个测字的人望着朱由检的背影微微一笑,转身离开了。
据说这个测字的便是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手下的谋士,他的名字叫牛金星。
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崇祯测字”的故事了,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也表明了当时明朝灭亡结局的必然性。没过多久,李自成攻入城中,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了。
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精气神塌了,一个稻草都能把他压垮。不管算命先生说啥,崇祯帝都会相信。他的死亡代表大明走向灭亡。
刘东南
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末代皇帝,是他的人生悲剧,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是他的不幸,但他不能被明朝灭亡的锅,他死的壮烈,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虽然他自身有一些毛病,但依然值得尊重。
くぐ貓兒╭□
不算是个好皇帝,但也不能反证满清就是代表正义。因为人类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在一定时期会倒退。比如:蒙元,满清时代。
看一个社会是否进步,要看它是否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这个重点。不能只看武力,或者比赛杀人。例如,岳飞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的爱国气概和情怀,不是因为他打了多少仗,杀了多少人。华夏民族的特点是坚韧不拔,不似夷狄持强凌弱。这个就算是说着普通话的非华夏族不能理解的。野蛮者终将逝去,如同远古时代强壮的尼安德克人一样,一去不返。
css_sunny
应该说崇祯是个想有作为的皇帝,但未必就是一个有多么大能力的皇帝。当然明朝的衰落直至最终灭亡并不是崇祯的原因,只是明朝气数已尽。
其实明朝整个运行体制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内阁制度,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自朱棣时期慢慢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内阁管理体制。可以说很好也很高效的完成了,整个明朝的运行。这就好像现在的常委会,各自兼着兵、刑、工、礼、户、吏。即使明朝出现了不当朝,不理朝的皇帝整个大明王朝依旧平稳运行。
但是随着后期尤其是崇祯时期党争的泛滥,所谓书生治国,内阁虽然体制完善,但是却再不能发挥作用,而皇帝的处境是越过内阁各种制度和政令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所以崇祯即使再有想法,也没有办法。可以说明朝是成也内阁败也内阁。
不过明朝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即使皇帝昏聩也没有出现割地、求和、和亲等等做法。崇祯即使最后有机会逃出北京南下,也没有学宋朝,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这个吧。
明朝一个伟大也值得我们学习的朝代。
ice_rabbit
历史上的崇祯:一个勤奋的平庸之君
1、勤奋的君主并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一个国家的亡不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没有直接关系。作为一名君主的最高境界,用马援评价刘邦的话就是“无可无不可”,意思就是没有条条框框的规定,敢于大胆的放权用人,让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而不是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其实崇祯也会用人放权,但他放权的对象却是太监。
2、崇祯靠铲除魏忠贤的阉党集团,而收获民心,控制朝政。但他只是铲除了魏忠贤的这个太监,并没放弃用自己的太监。崇祯仍采用太监监军,并给予他极大的权利。皇帝用太监在制衡将领这还能理解,但太监在军队胡乱指挥这就不对了。当时掌管整个北京城城防的九门提督,竟然是由太监王承恩担任。借改阿房宫赋中的一段话:天启无暇自哀,崇祯哀之,崇祯哀之而不鉴,亦是后人而复哀崇祯也。崇祯用太监的主要原因,还是他多疑刚愎,对大臣的不信任。
3、由于崇祯杀袁崇焕比较有争议,在此不讨论,就以王洽和陈新甲为例。后金打到了北京城下,有人说当年嘉靖把兵部尚书丁汝夔杀了,敌人就退走了,于是崇祯就把王洽关起来准备杀掉。后来崇祯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偷偷去议和,结果消息泄露,搞得崇祯很没面子,于是就把陈新甲杀了。崇祯一朝14个兵部尚书没一个好下场,而且换了54个内阁,古今罕有,简直就是亡国气象。
4、崇祯这么搞的直接后果,就是没人跟他干了。李自成打到北京时,叫大臣来上朝,没一个肯来的。崇祯曾六下罪己诏,但他临终的遗言却是“诸臣误朕也。”罪了六次己,最终得出的感悟是:错都在你们。要是有一两个臣误你,那可能是臣的原因。但被你干掉的14个国防部长,三十多个国务院总理全都误你,那就是你的责任了。这让我想起了项羽的遗言“天亡我,非战之罪。”到死都没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啥,还给自己找借口,不灭亡才怪。
5、明朝灭亡从万历时期就开始埋下伏笔,终于在崇祯朝爆发。崇祯当时面对的局面是个无限死循环:女真到明朝抢钱——明朝花钱驻防——政府没钱只有增加税负——人民没钱交税起义造反——调兵镇压越打越花钱——越花钱越增税——越增税造反越多——女真趁乱又来抢钱,再加上蝗灾旱灾,这样的一个长期积累下来的烂摊子,真的不是光靠勤政就能解决的。所以说,一个朝代的兴亡,除了靠个人努力,还要考虑历史进程。
6、后世可怜崇祯,多半是两个原因。第一,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皇朝,这让很多对明王朝、汉民族的同情,转加到了崇祯身上。第二,崇祯并不是像宋徽宗、陈后主那样的沉迷酒色之君,这让人们多少对他产生一点可怜之情,但仅仅是可怜,并不是可惜。这就好比一个人特别努力,没日没夜的学习,但还总考倒数第一⋯⋯他可怜吗?可怜!可惜吗?不可惜。
7、崇祯的天赋算不上优秀,也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只能靠后天的勤奋去弥补,想在实践中摸索一条救国之路。崇祯的一生,就像一位低等级、烂装备的菜鸟,进入到了史诗级别难度的游戏当中,那些帮他代练的高手,崇祯都怀疑他们是来骗钱骗经验的,他只放心自己身边的宠物王承恩,结果导致一个路边野怪都能干他1000+,更别说大boss皇太极与李自成了。但历史不是玩游戏,没有存档读档重新开局的机会,既然摸错了路,失败即是亡国。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
夜猫子_常
崇祯这样的皇帝,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可以这样说,他既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人。此人的能力甚至比一般人的水平还要差点。我们在一些历史文档中可以看出,他甚至都有点瞧不起他的哥哥天启皇帝,父亲光宗和爷爷明神宗。觉得他们都是不务正业,疏于政务。但是其实从历史的大格局来看,他其实才是导致明朝民不聊生和最后亡国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将从下面几个历史的小细节来解释
对于手下有能力大臣的肆意浪费:首先要申明一点,虽然说明朝每年都有很多科甲出生的人在朝廷为官,但是真正有能力能解决问题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就更别说在逆境中力挽狂澜的人。其实,在崇祯一朝,人才还是不少的。比如说,大学士孙承宗,关宁防御防线的创始人。让他做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是最好的安排。
袁崇焕,在天启时代,就在关外成功抗击后金的入侵,甚至还用火炮打死了努尔哈赤。可以说,他的战术方略是对付后金最有效的方式。但是也不得不说,此人的确有很多的问题。第一个是过于大胆,这一点从他没有请示,就斩了毛文龙可以看出来。第二,袁崇焕另外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懂政治。他竟然敢要求带着关外的兵入北京城,这在皇帝看来,其实和带兵逼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不懂政治,也是袁崇焕后来身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崇祯也肯定知道,袁崇焕绝对没有叛国,他只是一场政治斗争的替代品,但是崇祯对于这样的将领没有爱护,而是轻易的就拿去牺牲掉了,还判了凌迟。这个崇祯不是精神有问题,就是智商有问题。
除此之外,崇祯这个人,非常的不听劝,也喜欢让自己的臣子给自己背黑锅。这点在我看来,绝对是在深宫长大,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的傻子。为什么这样说?这个金銮殿是你崇祯的,这天下也是你朱家的。手下的那些官员,都是给你打工的,拿工资干活得主。而崇祯感觉在和这些大臣赌气,让人家背锅,还要宰了人家,做得好是本分,做不好就要罢官或者用刑。这样的话,做官的风险就过于大,不但要处理各种社会和行政问题,还要面临来自皇帝反复无常的怀疑和追责。甚至还要给背黑锅,而这背黑锅的代价,有时候往往是性命的代价。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崇祯在煤山上吊,只有一个太监吴承恩一起赴死。其实在当时,有很多明朝的官员,都在家中殉国了。只是他们没有去找皇帝一起,我猜想还是因为非常恶心崇祯。
最后一点,就是崇祯对于自己的百姓。可以这样说,西北地区的混乱,就是崇祯无视当地的连续五年的旱灾,对于农民强加三饷赋税。甚至在陕西出现人吃人的大饥荒的时候,也始终无动于衷。最为讽刺的是,崇祯每天张口闭口就是朕的子民不容易,委屈朕的子民,好像是一个非常爱自己子民的皇帝,可是在收钱和镇压的时候,又是坚决残忍。
这么说吧,崇祯是一个寡恩刻薄,情商极低,不喜欢担责任,推脱愚昧,刚愎自用的愚蠢皇帝。
h_wolf_h
崇祯是个想改变大明命运的人,他想做个好皇帝,他想青史留名!但很可惜最后他什么都没有做到!其实我个人认为他有很多改变大明命运的机会,但都被他错过了!崇祯本人寡恩薄情,对自己的下属太过苛刻!17载皇帝岁月里,一共用了50多人为他的内阁成员,这些人大部分不是被杀,就是下狱!这就导致他和他的内阁大臣离心离德!他还不懂帝王之术,不明白制衡的重要性!即位之初,杀了魏忠贤,以为自己可以控制朝政,可结果是东林党之后一家独大,再无有制衡之人!而且,更关键是,杀了魏忠贤后,朝廷几乎收不到税,这些税都进了这些东林党的腰包里!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希望这帮人能出资,这帮人几乎一毛不拔,李闯打进北京后,抄这些大臣家,抄出了巨款!不是要洗白魏忠贤,但有他崇祯不至于处处受制于东林党!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提出只要做西北王,他就退兵。但崇祯不同意。实在不懂变通。而且在想迁都上,犹豫不决!他希望自己内阁提出迁都,他好顺坡就下!但这些内阁大臣太了解崇祯了,没有人顺崇祯的意。所以崇祯这17年就是瞎折腾的17年!天启时期,明朝的局势并没有恶化。崇祯上位后一步一步把明朝推向亡国!崇祯不属于昏君,但他属于对自己认识不清,高估了自己!没有这样的本事,还觉得自己是个明君,结果弄了鸡飞蛋打!我对崇祯的评价是,一个想有一番成就的皇帝,但没有手段,没有帝王的心思,面对问题,不知道分轻重缓急,没有主次顺序!要是他不瞎折腾,明朝可能还能存在些年头!
kevin77
崇祯是一勤政的皇帝,有气节的皇帝,节俭的皇帝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崇祯最信任的袁崇焕、洪承畴却是最令崇祯伤心的。崇祯提拔的陈新甲、杨嗣昌更是狠狠的打了脸。最忠心的孙传庭、卢象升却到死了都被怀疑忠诚,还被污现为炸死投敌。最有能力的毛文龙、孙承宗却一个被杀一个被一撸到底。最该被歼灭的李闯张逆却始终没下定决心歼灭。最大的毒瘤辽东祖家、左良玉却无能为力还得花大量的军饷养着。
小灰侠
就我个人认为来说,崇祯是个好人但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崇祯的确很负责,也很勤奋,希望自己能挽回那个八方来朝的巍巍大明,很可惜崇祯虽然勤奋刻苦,但是却没有一个合格的皇帝应有的远见卓识,应有的忍让周旋,和对下属的信任和发掘。
作为一个君主,政治能力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着这个君主治理下国家的命运,显然崇祯政治能力非常差。
当时大明内部,天灾不断,导致流民四起,李自成等人带着农民起义军不断的冲击着大明的内部,外部,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也对大明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下首选都应该是一打一和,最好的情况是能让这两股势力打起来自己坐收渔利,结果崇祯选择了最糟糕的两线作战。让本来占据装备训练优势的大明军队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其次就是崇祯本人的弱点,崇祯的性格非常嗯~这么说把,崇祯的性格和蒋介石类似,在执政中怕于担责任,所以一旦战场或者什么地方不利,崇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拉个人出来背锅,导致整个朝廷之上无人在敢和崇祯说实话,那些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和忠心耿耿的大将就这样被崇祯自己给整死了。
还有就是崇祯和蒋介石差不多的一个坏习惯,喜欢瞎指挥,他们俩本身军事能力一般,但是却喜欢干涉军事指挥,导致本来由袁崇焕等人建设的关宁防线全线崩溃,吴三桂不得不退守山海关。导致大明对后金的战略优势彻底丧失。
当然了,崇祯也很有骨气,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崇祯一没跑,二没逃,选择了用死来承担自己犯下的过错。凭心而论,崇祯作为藩王,在没有经过任何系统学习的情况下被推上了帝位,作为一个王朝末年的君主,他刻苦勤奋,兢兢业业,在帝国灭亡之际,他没有选择逃避自己的责任和苟活,反而选择了以死殉国,是个悲剧的皇帝,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崇祯的确不是一个好皇帝。
如果非要我给崇祯一个评论的话,他是亡国之君中最好的皇帝,也是亡国之君中最应该被纪念的皇帝,凭心而论,崇祯要比大多数人优秀很多,把我们放在崇祯那个位置上,我们未必会比崇祯做的好多少。
清浅默言
崇祯是个非常非常差的皇帝,他有三个优点:节俭,勤政,不好声色。导致后世对他的评价分歧很大,崇祯执政的十七年其实就是在无止境的乱政,国家衰败到极点的时候,他所实施的政策都饮鸩止渴,加速国家的崩溃,他本人并无识人之明,也没有政治远见,甚至连基本的判断能力都有问题。当之无愧的亡国之君!
路太长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很多末代皇帝都是因为昏庸无能而断送了江山。但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个好皇帝。虽然在明朝出了不少奇葩的皇帝,但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的17年里,从来没有荒废过政务。可惜他生不逢时,在他继位时明朝的统治已经从骨子里开始腐败了。当时的明朝外有满洲八旗虎视眈眈,内有各路农民起义军,可谓外忧内患。
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都相信命由天定,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的命运都是被上天注定的,所以历史上一些皇帝经常会找算命先生测算国运。
虽然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作为一国之君崇祯皇帝还是抱有一丝侥幸心理的。相传有一天崇祯皇帝乔装打扮出宫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于是就让这个算命先生帮他测字。崇祯皇帝说了三个字,结果每个字寓意都很不好,皆寓意着明朝的灭亡。
据说崇祯皇帝让算命先生测“有”字,测的是国运。算命先生听完后表示:“有字上面是大的一半,下面是明了一半,意味着大明江山已经丢了一半了”。
崇祯皇帝一听非常愤怒说我想测的是朋友的“友”。算命先生便说“这个友字更不好,它是反字出头啊”。
崇祯皇帝不甘心又说:“我是想问关于申酉戌亥的酉”。算命先生有说:若还是测国运,那仍然是不好的,这个“酉”字是九五之尊的“尊”砍掉了头和脚,皇帝都没了这个国家能好么?
崇祯皇帝听完后面如死灰,本来他心中已经有感觉大明江山已经面临灭亡了,再加上算命先生的测算,崇祯皇帝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关于崇祯皇帝具体测的哪三个字,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很多话本上也有不同版本,但大意相同都是指向明朝的灭亡。其实也不能说这个算命先生有多么神机妙算,就当时明朝的情况而言,确实国家已经走到了尽头。算命先生只是顺势而言罢了,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个算命先生也是李自成的人,他识别出了崇祯皇帝的身份 以此来摧毁崇祯皇帝的最后一丝希望。
崇祯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在明朝灭亡时以身殉国,在位期间铲除阉党、勤政廉政、 矜矜业业,所以明朝灭亡不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生不逢时。《明史》中也有对这位皇帝的评价:“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咿呀咿呀蔚
明末风雨飘摇,国家危在旦夕,据民间传说,一次,崇祯帝和贴身宦官王承恩,微服出行。可能是为了散心或者探察民情,见街上有人卜卦算命,周围有不少人。
崇祯心思一转,想算一算国运如何,作为皇帝崇祯压力极大,或许面对内忧外患,他已经无力承担。当时周围人很多,说话多有不便,崇祯帝便让王承恩打发其他人走,并把算命先生请到客栈内。
测字先生名为宋献策,他原本是李自成的军师,精通卜卦算命,这次进城就是为了打探明廷消息,恰巧碰上了崇祯,真是不巧不成书。崇祯帝一脸阴霾却气度不凡,王承恩没有胡须,加之宋献策掌握的情报,便认定这是大明皇帝陛下。
宋献策道:“想问客人是测前程、姻缘还是其他?”
崇祯犹豫道:“我想测国事,可以吗?”
宋献策回答:“那就请客官出一个字吧”
“那就测‘有’字。”崇祯随口说出一字。
宋献策皱起眉头:“这个‘有’字可不太好,‘大’字少一捺,‘明’字少一半,意思是大明江山少了一半,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崇祯倒吸一口冷气,心里敲起了鼓,只是在强作镇定:“哦,先生,我说的并非‘有’,而是‘友’字。”
宋献策继续解释道:“这个字同样不吉利,‘友’字是‘反’字出头,现在闯王已经兵临城下,反贼要出头!”
崇祯的眉头已经蹙成一团,攥紧了拳头,几乎快拍案而起,本来崇祯是想借测字讨个吉利的彩头,不料却是这般结果。
“我今天状态不佳,测的字总是说错,我说的是这个‘酉’字。”
宋献策心里暗笑,继续忽悠崇祯:“这‘酉’更加不得了,‘尊’字没有头,没有尾,可能预示着皇帝要……”
崇祯听到此处脸色发白,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宋献策也急忙拿了钱溜走了。测完字,崇祯再也没有闲逛的心情,和王承恩回到了皇宫。
那么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呢,应该是虚构的,但宋献策确有其人。
史料记载:
“献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数,初见自成,袖出一数进曰:十八孩儿,当主神器。自成大喜,拜军师,献策面狭而长,身不满三尺,其形如鬼,右足跛,出入以枚自扶,军中呼为宋孩儿。”
宋献策是河南永城人,脸部狭长,身材矮小,右脚有些瘸,走路需要拐杖,身形和鬼魅差不多。宋献策是由牛金星举荐,来到李自成军中,对李自成说出十八孩儿主神器的谄媚之言。十八子就是“李”字,主神器便是统治天下。
虽然这口号比较不靠谱,但也也能看出宋献策的测字卜卦的功力,短短一句话就可以让李自成对其刮目相看,并拜军师之职。在李自成进攻北京城之时,宋献策曾建议李自成动用“孩子兵”,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作为攻城先锋。
这些孩子动作敏捷迅速,不多时就攻破了京城,其实当时的北京城早已因瘟疫、战乱几乎变成了空城,守备兵力不足,城破只是时间问题。等农民军进了城,宋献策建议:“先安民,乃可入。”事实上,不论宋献策十分精通奇门遁甲之术,这条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李自成起初接受了建议,但随着时间推移,起义军开始烧杀抢掠,再也无法控制。
如宋献策的本事,忽悠崇祯测字是没有问题的,而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李自成在覆灭明王朝的同时一直以“君权神授”来武装自己,给自己造势,直到颠覆大明帝国。
当然,就算这故事是真实的,明帝国也不会因为几句测字之言就亡了国,而是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大厦将倾,国将不国。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和洪承畴共同剿灭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仅剩十八人,逃入陕西大山之中。此时的明军应斩草除根,解决掉李自成,但由于京城防务紧急,崇祯把孙传庭、洪承畴调入京畿镇守,于是给了李自珍贵的喘息时间。
没有多久李自成便再次重起炉灶,加之其惯用的“天命”手段,很快又拉起大量起义军和明廷对抗。在此之前,崇祯有意和满清议和,其实如果真的议和,对大明极其有利。最起码可以直接大幅度减轻辽东压力,让明军腾出手来先解决李自成的叛军。
只不过崇祯犹豫了,这犹豫不决耽误了大事,崇祯担忧文武大臣不同意议和,但从城破之后看,大多数的官员都投降了李自成,崇祯的犹豫纯属多余。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家天下”的格局,百官只是打工的,于是很多官员并不在乎大明的死活,只关心自己的权位。
没有议和,最起码也要保存实力,当时仅有的几员大将,就在崇祯的犹豫不决中战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学士杨嗣昌提议和满清讲和,卢象升孤军被数倍清军包围,宦官高起潜按兵不动,卢象升力战而亡。
卢象升阵亡,明军少了主干力量,崇祯只得调来孙传庭护卫京城,关中的匪徒有了喘息之机。可以说崇祯一步错,步步错,不仅没有消灭敌人,还自断一臂,搞得满盘皆输。
不和任何一方议和,仍有办法保存国家,那就是效仿北宋,放弃北方领土,南迁至南京。崇祯十七年,局势迫在眉睫,大臣李明睿谏言:
“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崇祯有意南迁,再次只是有意,其他大臣一通反对,崇祯再次陷入了沉思。
结局是崇祯下令入京勤王,碍于脸面,优柔寡断的崇祯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些表面忠心的大臣,在崇祯号召大家为国募捐之时,仅凑出二十万两白银,当李自成攻破京城后,却从高官府中搜刮出七千万两白银,这是何等悲哀。
崇祯并非没有机会,只是机会他手中一次次滑落,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崇祯选择用最壮烈方式告别,留得个君王死社稷的美誉。如果崇祯不死,一切都还有机会,他死后明军一盘散沙,吴三桂直接献关投降,一切也就告一段落了。
至于找人测字之事,是真是假,也就无从得知了。
汪love喵
首先我们说一下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作者从来都是胜利者,作为没有亲历那段时期的我们,作为一个有自我认知能力的人,不盲从,不妥协,不跟风,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我的答案完了。
时光抹去的棱角
近代以来,崇祯皇帝,也就是明毅宗,成为了最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支持者尊之为末路英雄、殉难明主;反对者将其污蔑为残暴的昏君,无能的小丑。尤其是最近一个时期,这位已经仙去数百年的君王又一次成了影射史学的焦点,如何评价明毅宗几乎成了判断一个人在意识形态立场和政治倾向上最好的试纸。
其实早在百年前,明清史学者孟森先生曾认为,明毅宗若在万历以前,绝非亡国之君;而在天启之后,则只有亡国一条路而已矣。 这一段话比现在任何抹黑或拔高明毅宗的言论都要客观公正,也更有一位历史学家所应有的深度。
首先抛开“小冰河期”、“银本位”、“宗室”、“公知误国”、“万历十五年”等一系列科学的、玄学的、唯物的、唯心的历史观点不谈,单就事论事而言,明毅宗上台接手的就是个难以回天的残局。 明毅宗继位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被明熹宗和魏忠贤搞垮的财政——八百多万两没征收上来的新、旧(边)饷银。当时旧边饷三年内发了不到一半,而即使一直被魏忠贤特别照顾的,专用于辽东前线的新饷也开始亏欠。当兵吃粮,天经地义,发不出饷的朝廷只能坐等兵变与入寇。崇祯元年八月,明毅宗虽然启用财政天才毕自严任户部尚书,以“清冒裁弱,缩兵旧饷”的方略尽量节约军费,而“开源”之策也不过是继续加紧对于赋税的催征。这种方法只是暂缓了燃眉之急,日后大明朝还是被日益膨胀的花销和枯竭的财源所困扰着,直到最后也无法解决。
电影大明劫中明毅宗的形象,也是目前少有的对明毅宗不做脸谱化的影视作品。
面临如此困境,作为一个皇帝的明毅宗却还有着先天的不足。
第一,明毅宗是藩王出身,而并非储君。也就是说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帝王学教育,而中国历史上自从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以来,以藩王继承大统者往往急于表现自我,以大明一朝为例:藩王出身的成祖、代宗、世宗、毅宗,都是急于证明自己威权主义者,这样的君王一般情况下都是执著于权力,而且很难和公卿士大夫愉快的合作,所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理想政治结构也就无从谈及。
第二,明熹宗留给明毅宗的另一个隐患,也是最严重的隐患,就是他给自己的兄弟留下的是明朝中后期最为强势的皇权,这种几乎是“绝对”的权力造成了崇祯一朝十七年间换了十多个首辅,本已经被朋党之争折腾的精疲力尽的文武百官更是动辄得罪,轻的如钱牧斋等人屡遭打压,重的如袁崇焕、郑鄤则被碎尸万段。强势的皇权从不会消除朋党之争,只会使本已经激烈的党争更加激化,最终裹挟皇权做出选择。
明毅宗御押
明毅宗的失败告诉后人,在棋局已残之时,所有努力都会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之时,改革便无法推行,因为任何成功的改革都需要身处其中的彼此都做出妥协才能进行,而矛盾激化至此,局内人都已经已无所遁形,也就再也谈不上妥协。
所以越是末世,就越难以处理政治上的矛盾,明毅宗的做法让大小臣工无法与他休戚与共,维系政治稳定的君臣纲纪也就土崩瓦解。
古今中外,殷鉴未远。
不仅仅是中国的明毅宗,法国的路易十六和俄国的尼古拉二世也都是有道无福的亡国之君,这些即非昏君也非暴君的末路君王往往比他们荣耀的祖先更能让后人追思不已。
去年,前克里米亚检察总长、现任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的波克隆斯卡娅女士(Natalia Poklonskaya)表示自己能够手捧尼古拉二世的肖像,出席追悼之夜是一种光荣与责任,因为这象征着人民和她自己本身:“对圣君、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爱。”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百川千仞
从历史真相来说,肯定不算。如果从历史意识来说,崇祯绝对是好皇帝。大家要知道一个问题,末代皇帝都是很有才能,很有魄力,很有远见的人才能承接的。因为祖宗的德几乎都快被损耗光了,这个家族快没落了,所以末代皇帝是顶着很大的风险来投胎为这个家族续命的,奈何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我们不能把衰落算在末代皇帝崇祯头上这是不对的。
崇祯皇帝最大的贡献就是杀了袁崇焕,一个袁崇焕换来清兵入关,超值。我们都知道,袁崇焕不死,清兵就入不了关,清兵不入关,我们就一直在关内,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可能就不是我们的领土了。崇祯皇帝一看,这不行啊,领土那么小,所以就把袁崇焕杀掉。袁崇焕一死,清兵就孤儿寡母入关,不得了啊,短短280年,满族的整个文化不见了,中国的领土扩大一倍。从这个角度看,崇祯绝对是有先见之明的好皇帝。
有人说明朝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条绳。这个结局算好的了,想想汉代的末代皇帝被折磨成什么样了,宋代的昏德公,还有清代的末代皇帝,前半生还不是被日本人软禁。明朝算可以了,明朝是历史上最专制的时代,所以后面反清复明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功的,用韦小宝的话说,反不反清,复不复明根本就是脱了裤子放屁,目的是为了抢回自己的银子跟女人,大家聪明人,了解。中国只要文化能延续,管他谁当皇帝,只要能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服穿,日子过得好,就是好皇帝。
leslieace
崇祯帝朱由检一个充满历史悲剧性的皇帝,崇祯帝登基时,大明朝已是内忧外患,外有建州女真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初登大位,铲除魏忠贤,改革吏治,怎奈此时的大明朝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加上自己疑心太重,刚愎自用,最终将大明王朝葬送。但是崇祯帝勤恳节检,为百姓着想。崇祯帝一个好皇帝,但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
心脏。。。之美
有重振山河的雄心壮志,却无经国的才略。只能客观的说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1不扛责任,重视舆论民意的评论。
下密旨与满清和谈,谈妥后因为谈判的大臣提前泄露机密,朝堂振奋,崇祯却杀了秘密谈判的大臣,与满清和谈也崩了。明朝只得继续两线作战。
2感性思维,不能够理智的思想问题。
入狱多年的孙传庭对于李自成的力量不太清楚,夸大其言:5000精兵可以灭李自成。结果上任后弄清楚李自成的兵力情况,才发现自己的兵力不够,要求朝廷增兵。崇祯硬逼着孙传庭出潼关抗击,明军大败,孙传庭战死,其妻投自杀。为国战死,崇祯帝却不许赠荫。
苏菲的世界
确切说,不算。因为崇祯上台时,哥哥给他的摊子还不算太烂,(国内没有农民起义)。况且魏忠贤敢于向利益集团开刀,向江南士绅收税,减轻人民负担。(魏公公还是有点功劳的)。而崇祯上台,杀了袁崇焕,逼死卢象升,杨昌嗣。重用奸臣魏庭藻,光时亨这些奸臣。对百姓盘剥重税,最终导致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所以崇祯不算是个好皇帝
风永远是风
跟明朝中期的其他昏庸皇帝相比,他还算是个合格的皇帝。但无奈明朝中期的积弊太深,且崇祯皇帝勤政有余而谋略不足,被反间计蒙蔽错杀了袁崇焕,最终成为亡国之君。
摩登大象
崇祯是个想做好皇帝的人,但最终没有成为好皇帝。一个好的皇帝通常有两类,一类就是秦皇汉武之类,建立千秋功业,一类便如同汉文帝宋仁宗之类,休养生息,与民以利。崇祯选择了前者,但是结果失败了。
崇祯想要振兴帝国,然而明末的国情已经容不得他建立那样的伟大功业。由于没有什么力量来打烂现有的腐朽,所以他也不能像光武那般再造皇朝。崇祯当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延续他哥哥天启时期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改革,至少要保留对付文官团体的杀手锏——宦官集团。
宦官的确给明朝制造了极大的祸患,但是他确是平衡政治势力的重要砝码,崇祯之前的历代皇帝都能将其运用的较为顺心,唯独到了崇祯时期出现了问题。崇祯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朝纲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宦官集团,所以上台后就将其除掉了。但他完全没有看到宦官势力给皇权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小看了当时文官集团的力量,更未料到其腐败已经到了根本。宦官集团倒台后,文官失去了约束,皇帝陷入孤军奋战。这就加重了崇祯的猜疑,刚愎自用的性格。
崇祯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识人不明。不能辨别忠奸,致使政治军事不断恶化颓败,以致民不聊生。他连万历都不如,万历尚能信任刘铤、李如松等将领,得以顺利平定西南叛乱和击败倭奴。崇祯面对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包括袁崇焕,不仅不能信任如一,反而多加掣肘。导致对内剿灭流寇功亏一篑,对外丧师辱地,可以说他对忠于自己的文武极尽苛刻。但是面对那些中饱私囊,腐败到极点的文官,他却束手无力,连自己的老丈人都不能摆平。可见其政治能力高低。
不得不承认,崇祯有着一颗做好皇帝的心,他十几年兢兢业业,节俭勤劳,明朝的帝王也只有太祖和孝宗能与之相比较,如果在中期,或许他会有一些作为,但生逢末世,由于自身性格使然,加之举措失当,结果走向灭亡。可以说他是一个悲情的皇帝,让人可怜可叹。
带着老婆游天下
中华五千年,除三皇五帝几位圣贤外属千古完人外,列朝列代治理都有得有失,若以功绩能力来分,当以周文王,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几人为最,这几位都是草创天下,建章立制,除前弊,举新政,为后世立下规章的人物。其次当属光武帝等为代表的中兴之君及秦孝公等改革之君,再次当属宋高宗等偏安之君,之后还有宋孝宗这种的守成之君,次之是明世宗为代表的无为之君,最后是以隋炀帝,明思宗为代表的乱为亡国之君。把崇祯放在最后还是有点冤的,毕竟他赶上的时局不好,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他自身学识的局限性,他总是试图通过道德激励的方式而不是制度体制改革来调整明末的危局,同时一系列用人施政的失误也证明此人不但自身能力差,而且用人水平更差。虽然不能指望崇祯像秦孝公那样扭转乾坤,像赵构那样偏安一隅却非难事,结果却落个身死国灭的结局,不有令人唏嘘。只能说是一个除了气节和血性,一无是处的亡国之君。
小雨中邂逅
崇祯皇帝才能足以守成,却难以复兴明朝。对内外缺乏整体战略规划。非雄略之君。生逢明朝末世,又遭遇后金崛起,暴敛农民激发农民起义。内外交攻,终止至灭亡!
大fish
怎么说呢?不好不坏吧,论勤劳而言是无可挑剔的。但他真心到不了中兴之主级别。
他接手的时一个烂摊子。内政已经被党争搞烂了,人口处于八千万巅峰偏偏遇上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军事经济上南美银矿枯竭导致大明极度通货膨胀。这个局面正常的君主是挽救不了的。
flyworld412
好皇帝的标准是什么?至少在我看来,亡国之君,还谈不上是个非常好的皇帝;天子守过门,君王死社稷,让人唏嘘,崇祯帝朱由检是个让人值得同情的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死后,崇祯帝朱由检继位,交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军事上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作乱,军队训练水平低下,武器装备破旧不堪,人员作战积极性不高。政治上东林党与阉党争权夺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互相掣肘,把国家往深渊里拉。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各地藩王掌握大量土地,又不缴税,加之,各地大旱颗粒无收,官员肆意妄为,更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各地起义连连。
但是继位之后我认为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杀掉魏忠贤,导致东林党一家独大。我们知道明朝时南方茶叶、丝绸等较为发达,他们有足够的钱,供自己的子弟去读书,取得功名后,一定得向着他们自己说话的,东林党代表的就是江浙富商的利益。而魏忠贤在时,还可以从茶商、丝绸商、矿主等手中收税;待魏忠贤死后,政府无法从他们手中收税,或者收很少的税收。那么又要打仗、赈灾,钱从哪里来,只有从农民手中收税,导致占大多数的农民愈发困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越来越多,李自成逼死崇祯帝。
二是没有迁都。李自成兵临北京城时,南方地区大多数还在政府掌控之中,加之南京还有一套行政机构,完全可以去南京收拾军队,卷土重来;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行,但是最起码还是有机会的。
三是性格决定命运。崇祯帝性格多疑,特爱面子。对大臣很不放心,错杀袁崇焕就是例子,导致人人自危,对国家缺少了认同感,总感觉国是一家之国,国是你老朱家的与我们没有关系,国家亡了,我们就是换个主子而已,但是还有饭吃。对于迁都,崇祯帝不是没有考虑过,只是在东林党道德的大旗和崇祯帝的面子下没有成功。
暖色调的疯子
大明思宗朱由检明朝最后一位正统意义上的皇帝,观其在位17年,看看这个被人称为史上第一寒酸的皇帝,到底算不算一个好皇帝。 崇祯皇帝朱由检,天启皇帝朱由校之五弟,原本可以做一个丰衣足食的藩王,奈何因为他的木匠皇帝哥哥玩水把自己玩儿脱了,由于皇兄无子嗣,就把他推上了大明这艏千疮百孔的大烂船上当了掌舵人,哪一年他十七岁。上船之前他哥还送了他一句话,“吾帝当为尧舜”当然没立我也认为这句话也是最终把由检兄弟推上煤山歪脖子树上的一道催命符。再来看看我们的由检哥哥做过的事,列举少数看官些勿喷为谢。1.选年号
朱由检即位之初,内阁一共拟了四个年号,供他选择,分别是 乾圣、兴福、咸嘉、崇贞、最后由检选了崇贞这个年号并且还把贞子改为祯,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年号呢?首先看看其他几个,我们简单解析一下如果错了,各位看官尽管对没立我口诛笔伐。
乾圣?简单点来说就是天下的大圣人,这个来头有点大我们的由检哥哥觉得做人还是得低调就否决了。兴福?这个寓意就明了了,大概就是中兴,兴旺天下,造福天下,可能我们的由检哥哥自认为比不上,瘸子朱高炽,老四朱棣这些个明主所以当不起这个封号。咸嘉?当时的大明战争不断,辽东建奴不断寇关掠民,打得辽东诸军节节败退,只能依靠坚城死守,这个称号寓意中止戈战乱,或者平息争斗,刚愎自用的由检哥哥自然也看不上.崇贞?最终由检哥哥选择了这个寓意吉祥,天降祥瑞的称号,还加了一笔,好让天下丰衣足食,改为崇祯.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由检哥哥性格飘忽不定,有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思,别忘了这时候的他仅仅只有十七岁,拥有如此心机未必是件好事啊。
我们的由检哥哥一上台,就来了个开山立马,第一斧子就砍向了阉党第二号人物崔程秀
紧接着什么八狗五彪十虎这些魏忠贤的儿子孙子之类的,最后再到魏忠贤,很荣幸这哥们快到凤阳的时候吊死了,十七岁的思宗大帝一上台就做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大事,东林集团又崛起了,这群用凿子一下一下凿穿大明这条大船的罪魁祸首之一又拿起了他们欢快的凿子了,他们背后的奸商,盐商这些扶持他们当上大官的人又可以让腰包越来越鼓了,因为最能搞钱的人死了,被十七岁的小皇帝杀了,十七岁的小皇帝还能干得过他们手下这帮东林大臣?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最大理想是什么?(“除了搞钱我TM别无他求”)老魏死了,这个最能搞钱最符合二十一世纪标准定义的人才驾鹤西去了?明朝的九边间接的开始动荡了,为什么?因为崇祯不会搞钱,发不出响,饭都吃不饱你还当兵?军队一腐败面临着什么?你不要问我,我也不知道。(歪脖子亲密的拥抱啊)
对军事上的干预,直接导致了救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了压沉大明这艏破船的致命稻草。潼关之战,军中疫情已经很严重了,兵力也严重不足,但是由检哥哥犹如每天一到催命符,逼着孙传庭去找李闯逆拼命,被逼无奈的孙帅终究没有年羹尧那般领悟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骑着矮头小马?拿着生铁片子去柿园找李闯逆拼命去了,最终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孙帅战死,有道是,传庭死,明亡。最后我们的由检哥哥在不到一年后投入了歪脖子树的拥抱。正统的大明亡。
观其崇祯这人,在位十七年,不说昏庸无道,但是也称不上明主,短短在位十七年杀掉了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差不多一年一换刑部尚书,换了五十多个内阁大学士,这是为什么呢?终归是对人的极度不信任,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急功近利,而且及好面子也爱面子,最重要的是不敢承担责任,怕承担责任,看看兵部尚书"陈新甲老哥”就知道我为什么这样说了。这样一个毫无帝王之术的人怎么当得好一个皇帝?
但是他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是一个勤勉,节俭的皇帝,才三十岁就为国事憔悴得满头白发,从没有睡过一天好觉,吃的甚至不如九品芝麻官,一件龙袍穿十几年,里面的内衣都逢了又逢,补了又补,看到这里又让人心痛他,所以毁誉参半吧。
敬他但是不爱他.
这就是我的观点.
Pearl_Deng
历史上的人是不能单纯以道德观的好坏去评判的,崇祯也不例外。如果非要用好皇帝还是坏皇帝来评价崇祯的话,那么将会是这样一番评价:崇祯有做好皇帝的资本,但因为自己性情的原因成功地把明王朝送上了断头台。先来说他为什么有资本做好皇帝。崇祯是明光宗的第五子,对于非嫡非长且聪明的他来说,只能低调蛰伏才能在刀剑暗伏的宫闱里生存下来,所以他只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读书。在他遍观史书的过程中有了自己对政治的解读,再加上无人问津的生活环境,他逐渐形成了比较刚毅的性格。此外他个人一向节俭,这个习惯一直伴随到他死亡。以上种种都能支撑他错杀袁崇焕,让他屡杀重臣,让他刻薄寡恩。凡此种种令他与官僚集团的关系降到冰点,那么亡国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点点
是个尽职尽责的皇帝。
要说一个皇帝的好坏、最直接的评定标准就是功过。
但崇祯的命不好、非当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他生逢在一个气数已尽的大明、已经回天乏术了。
明朝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王朝、有关于它的故事太多、喜欢它的、是因为它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它有资本主义萌芽。它威名远播、万国来朝、从不与其他国家谈条件、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赔款。即便如瓦剌打到首都北京城下、它的第一反应也是反击。即使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它也没有想过和后金(清)议和。它社会非常开放、四大名著有三部诞生在明朝、更有四大奇书的出现。它并非是一个刻板的封建王朝、具有一定的民主议事的政治形态。
讨厌它的也不胜枚举、说它昏聩黑暗、不尊重知识分子。的确、明朝设立廷杖和锦衣卫、打大臣、监视大臣。朝堂几度沦为宦官的天下、整个国家由一帮太监说了算。还出了好几位名垂千古、个性十足的皇帝。如给自己封官做的明武宗、不住皇宫住帅府(自己修的)。问道修仙的明世宗、把大臣当猴儿耍、后又被大臣当猴儿耍。手艺高超的木匠明熹宗、光凭自己那一手手艺、做个衣食无忧的艺术家也绰绰有余。
在以往的认知里、我们常说崇祯是个努力的皇帝、可惜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脑子不好。在位十七年、做了十七年无用功。
但事实上是、崇祯是一个有着卓越政治智慧的皇帝。诛杀魏忠贤、其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他并不多疑、只是国家危如累卵、底下一帮大臣却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排挤、朝廷无人可用。他并不刚愎自用、袁崇焕承诺五年平辽东、他给予了他莫大的信任。袁崇焕张口就要300万两军饷、他省吃俭用东拼西凑、给他拿了80万(国家穷、钱都在大臣手里)。只不过袁崇焕这个承诺是他自己一时兴起的“廖慰上意”(安慰安慰崇祯、随便说的)。可以说害死袁崇焕的、是袁崇焕自己。在那种特殊的时刻、你吹什么牛(袁崇焕有被抬高之嫌、清朝对明末的这些将领、评价最高的孙承宗)?
但崇祯并不完美、他有一个缺点、也是他致命的缺点。
就是我们常说的“溜肩膀”、通俗来讲、就是出了事儿不愿意担责任。
正是这一点、害的他众叛亲离。
崇祯最后留有一封血书、内容如下。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泥人酸才
明帝。现代人朱影龙穿越到明崇祯皇帝的故事,如何从一个小小的信王慢慢到达权力的巅峰。文笔还算不错。
卞瑞祥
说起朱由检,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认为他做出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因此大明王朝亡国的这个锅,真的不该由他来背。但是我们翻阅历史,却发现他身上并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而且责任还不小。我们可以拿他和他的祖上老朱皇帝相比较,除了继承了朱元璋的姓氏以外,他没有继承一点有用的本事,反而是恶习学了不少。比如朱元璋残暴嗜杀的本性,他学的是登峰造极、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元璋当初之所以杀掉那些人,首先还是因为这些人罪大恶极、十恶不赦。比如胡惟庸,他攀着李善长这条线,上了大明王朝的船,就开始拼命地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任何一个皇帝遇到这种事,都是无法容忍的。其实胡惟庸完全该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此而生发的滥杀无辜,给朱元璋也留下了残暴之名。不过他虽然杀了这么多人,却没有把大明的天下给杀乱。因为这时候天下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下。
到了他的不肖子孙朱由检手里,却完全成为了另外一个样子。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人心都难以聚拢,他却偏偏要学着祖上杀伐果断的样子,冥顽不顾地举起了屠刀、染红了双手。朱由检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大明朝还有许多堪用的武将。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孙承宗,还有袁崇焕,再后来就是洪承畴。但他倒好,完全就是丢一座城就杀一个将,这天底下的将军再多也经不起这样的杀戮呀!试问一下,天下有不打败仗的将军吗?
他疯狂杀戮导致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整个朝堂的士气十分低沉。因为战败就会被杀,所以武将在战场形势严峻之时,首先想到的根本不是反败反胜,而直接就是投降。因为上谏就会受死,所以文臣们遇到朝堂大事,都是紧闭嘴巴,这一张口就不能保全项上人头,谁愿意去惹那个嗜杀成性的皇帝啊?完全成为孤家寡人的崇祯,只好培植自己的私人亲信,用得最顺手的还是太监,这可是啪啪打脸的节奏呀,因为他刚上任的时候,可是亲手干掉了魏忠贤。
在他当政的时候,朝堂上的气氛十分吊诡,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不相信皇帝。他当了十七年的皇帝,仅仅刑部尚书一职就换掉了十七个,平均一年一个的节奏;内阁大学士更是换了五十个,这样频繁的调动,使得朝堂里人人自危,只愿看管住自己的项上人头,再不愿意关心大明的天下。后来大明国库出现亏空,再无力承担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赈灾费用,他请群臣动一动自己的腰包,竟然朝堂一片缄默,这样的皇帝,还想赢得天下臣子的拥戴吗?
我们来看看袁崇焕的悲惨遭遇,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虽然是文职出身,但他还是在辽东任职,成为文官转型戍边的成功典范。特别是他在镇守宁远期间,多次在宁远、宁锦等地取得大捷,这在明朝末年简直可以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喜讯了,但当时他的命运不济,因为魏忠贤还在任上,他也心生去意罢官回乡。后来崇祯皇帝重新启用了他,他也是多次打败了皇太极的军队。然而这个时候的皇帝却忽然头脑短路,居然中了对手的反间计,杀了这位大明战将。
尽管当时袁崇焕的所作所为,也确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绝对罪不致死,而且在国难正当用人之际,杀了边关大将,完全是自毁长城的举动啊。在魏氏余党的一通弹劾面前,以及皇太极的反间计中,刚愎自用、猜疑心强又残忍暴戾的崇祯皇帝,还是没有能够按捺住,拔出了屠刀,既是杀死了抗清名将,更是斩断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此外还有一个叫做孙元化的御史,则死得更为冤枉。孙元化身上有一手制造西洋火器的绝技。早年的时候,正是因为他的火器,才使得努尔哈赤被炮火击中,抬回去后就重病身亡了。孙元化在一次战斗中遭遇了内部叛乱,使得既定的军事行动失利,就想着自刎求死,没想到被叛军俘虏后放了回去。崇祯皇帝竟以此为由,认定他是发动叛乱的罪魁祸首,将他也处死了。由此看来,崇祯皇帝的手段比起朱元璋来说,真的是残忍暴戾多了。人们在谈及明亡原因的时候,可曾想到这一点呢?
forbiddencity
绝对不是。大明天下就是他手上失去的。说实权吧,他有,能诛杀权利熏天的魏公公,说明不是傀儡。说时间吧,继位到灭亡有十五年左右时间,真的很长了,也不能说没时间,参考后周世宗柴荣才当了八年皇帝,看看干了多少事。说形势恶劣吧,起码占有中原大地,占有正统统治地位,能比毛先生逃到陕北的形势恶劣?他就是个心胸狭窄,眼高手低的人,自己的问题意识不到,还诸臣误我,一点担当和觉悟没有,亡国不冤。
没什么姑娘
崇祯皇帝是个勤政皇帝,他热爱自己祖宗打下的江山也为此付出大量努力。但他能力不足以支撑危局!猜忌心过重使他治理国家捉襟见肘。他不是救世皇帝!也不算是个好皇帝!
kuangru
崇祯皇帝虽然是明朝的最后一位帝,但他却并不是亡国之帝。评论一个人好坏的时候要功过相较,不能因一些错误就否定了这个人的贡献,也不能因一个人的优点就掩盖了这个人的缺点,大侃(本人笔名)觉得崇祯皇帝是一位好皇帝 原因主要如下:
【原因一】:即位之后,便立即处决了大宦官魏忠贤,铲除了这颗毒瘤。有人说,要是魏忠贤还存在,明朝就不会灭亡了,或者也不会这么快灭亡了 我在这想问一下,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根据什么说出这么不靠谱的话?难道一个朝代的兴衰是靠一个宦官?魏忠贤祸害朝廷,为非作歹,排除异己,陷害忠良,留之有何用处?崇祯皇帝除掉这条臭鱼,从政治角度来说没有错误可言,难道去除蛀虫还有错了?你们都不敢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我解决了,你就说我不识时务,那还有没有道理可言了?所以,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解决了宦官专政,就是好事一件。
【原因二】:明朝的问题存在已久,不只是一超一代的事情,只不过崇祯命不好,正好赶上了这一代,从而背上了亡国之帝的黑锅。再说明朝能到这个地步,宦官可是“贡献了不少”呀。话又说回来,明朝一共16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时治理下的明朝可以说是相当强盛了吧,国富兵强,等到朱棣的时候国家也还行,保持不错,但是等到了后来,一个一个的皇帝,都多奇葩呀,也就是说从第三代以后,帝王就变得昏庸无能,遂导致明朝国力一点点衰退,再加上宦官乱政,政府变得千疮百孔,内忧外患,慢慢走向深渊,说简单点,明朝等到崇祯接手的时候,已经到了ICU,生命垂危,即便是扁鹊在世也无法起死回生了,所以明朝灭亡可不是崇祯一个人的问题。
【原因三】:据历史记载,崇祯皇帝即位以后,勤于政务,每天都尽心尽力,想要力挽狂澜,相信你没有听说过崇祯沉迷后宫,不问朝政吧,相反,而是每天上朝,晚上加班,大致要七八个时辰,累的半死不活,就好比当下比较火的996呀。
【原因四】:相比起很多帝王的骄奢糜烂,崇祯皇帝可是非常节俭的,衣服上都是打补丁的,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宠爱的妃子墓葬里陪葬品都是铜铁。可能有些人说是做戏,是虚伪,但是这么多皇帝,又有几人这么“虚伪”呢?
【原因五】:对民仁慈宽容。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原因六】:有气节,视死如归。当时崇祯皇帝为了防止被俘,来到了后山,在一棵树下上吊身亡,宁死也不投降,相比之下有些帝王一见敌人攻进来,吓得撒腿就跑真令人耻笑。
想问一下,如此一位勤于政事,生活节俭,解决宦官乱政,对民仁慈宽容,有气节的帝王,为何配不上“好皇帝” 三个字呢?
好了,一上就是本人的看法,不知道您对以上看法有何意见,请在留言去留言评论,互相探讨。
虎仔帅哥
有典嚣张(穿越成朱元璋的),不过你这个问题限制太大了.大部分都是穿越成崇祯的,要么就是朱厚照这个白痴.
如果宽松点,可以是王爷的,其实也很好看的.
比如穿越明朝当王爷,靖难天下,也不错.
功夫肥仔
没有像陈后主贪生怕死;没有像隋炀帝自暴自弃;没有像刘阿斗屈膝投降……项羽也战败了,可是他仍然是霸王,是英雄!崇祯帝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并自杀殉国,这是古今最完美的人格典范,奈何以成败论英雄!
李笑白
jn921018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大明作为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不是朱由检不努力,只是此时最后一棒,交到了他的手中,明知最终是死,也得咬牙坚持下去。崇祯不想成为亡国之君,如果国家亡在他手中,他没有脸面面对列祖列宗。所以崇祯一直很努力,每天只睡3-4个小时,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处理政务、商讨军情。
天启皇帝明显比崇祯差的太远,要论勤政程度,崇祯甚至能超过太祖朱元璋。崇祯时期最难的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老百姓,另一种就是皇帝。下面的大臣可以辞官、可以回老家养老,甚至还可以投降,但是崇祯不可以,不论到了什么地步,他必须坚持,他不能放弃,因为他是一国之君,除非他死。
要论大明混得最惨的皇帝,也还是崇祯,从接任君主之后就没有一天安生日子。崇祯二年,就发了己巳之变,皇太极带精兵直接打到了京城脚下。崇祯马上命令各地军兵前来勤王,袁崇焕不听命令把清军引到了京畿重地,差点就让清军攻入京城。虽然最后击退了清军,崇祯也是一身的冷汗,无奈之下杀掉了袁崇焕。
崇祯执政十七年时间,从他执政开始陕西就报发了农民起义,从此国内起义不断。一方面是天灾,北方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地,正值小冰河时期。由于自然灾害,还爆发了大规模瘟疫,大街上到处都是尸体,无奈当时没有解决办法,只能任其蔓延。
再加上辽东战事紧张,国家没有钱,只能把沉重的赋税加在百姓身上,在本身的赋税之上还加了辽饷、剿饷、练饷,老百姓已经吃不上饭了,也就有更多的人加入起义军。然而此时的崇祯也实在是没有办法,除了找老百姓要钱,他不知道怎么解决。
贪腐更是严重,每每到了快亡国的时间,贪墨这种事情就成了平常事,官吏们活得都挺滋润,甚至崇祯皇帝都只吃素食、衣服甚至都打着补丁,但崇祯手下的官吏们依旧纸醉金迷。朝廷下发的赈灾粮根本到不了百姓手中,这也是逼着老百姓造反。
崇祯发现贪腐事件后,曾经严厉查处,后杀掉了几个贪腐官员,但仍旧解决不了问题,贪墨问题上到朝廷下到地方,已经腐败到了大明帝国根基,无法解决。就像崇祯初期铲除阉党一样,六部和都察院、大理寺都同气连枝,对阉党判罚极其轻微。最后还是崇祯直接下令,阉党成员被全部诛杀。
因为辽东防务,崇祯宫内从来没有举行过什么大型宴席,大量太监、宫女被辞退,都是为了降低消耗,全力抵抗满清和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大举南下,退休的孙承宗遇难,卢象升战死沙场。此时的崇祯真实想法是议和,也是唯一能挽救大明的办法,但无奈的是此时的文官集团已经掌握大权。
文官集团不同意议和,所有人都坚持死战不退,崇祯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明知道最后是个死,还得玩命死磕。内部的起义军刚刚解决,满清就来入侵,清军撤兵,而内部的李自成、张献忠又成了气候。是拆东墙补西墙,西墙补好,东墙又倒。
我们无法想象崇祯当时顶着多大的压力,在众叛亲离之下,他依旧没有放弃,但终究无力回天。崇祯帝只能以死谢罪,1644年三月,崇祯自缢身亡,崇祯是犯下了很多错误,不过他也应该受到后人的尊重和理解。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Incidence
崇祯皇帝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亡国之君,只要有王朝兴替,就会有亡国皇帝。大多数亡国之君是咎由自取,而被很多史书同情的亡国之君就是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据说崇祯皇帝的老对手闯王李自成曾经写过一封公开信给皇帝,说什么“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说到底,李自成还是一个摆脱不了小生产者局限性的农民,认为皇帝还不坏,都怪大明那帮官僚主义的大臣,不忠于皇帝,所以才把这大明天下搞得一塌糊涂。
从明武宗开始,皇帝要么是胡作非为,要么是无所作为。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都在位四十余年,都笃信道教,整日在宫中做斋醮,曾一连数年不上朝理事。崇祯皇帝的哥哥天启帝朱由校则是一个天才木匠,大政全部交给魏忠贤。
17岁就接班的崇祯皇帝决心一扫大明沉疴,励精图治,做一个好皇帝,实现大明中兴的伟大梦想。崇祯皇帝的偶像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学习他那种“忧勤不怠”的勤勉作风。论及勤政,崇祯确实不差,累到吐血也不改初心。
另外,比起前面皇帝,譬如武宗朱厚照那种爱好声色犬马,时不时还吹拉弹唱的作风,崇祯皇帝是个不好酒色的人,甚至说没有什么生活情趣。
崇祯皇帝还是个非常节俭的人,衣服破了都说“衣之敝虽过于俭,然美德也,何必讳?”为了省钱,还把专门供奉皇家的苏杭织造撤了,“朕不忍以衣被组绣之工,重困此一方民。”这是多么“敬天恤民”的好皇帝啊!
就这样一个好皇帝,最后为什么只能落的一个自挂煤山树的结局呢?仔细看看崇祯是怎么执政的,就能明白他最终的结局其实是定数。
如果从小事上看,崇祯皇帝是个很体恤百姓的君王。但是,从国家大政上看,这位爷是个完全漠视百姓苦难的暴君。明代对于正常赋税之外的加征并不始于崇祯时,但以崇祯时为最烈。
万历时因辽东战事紧急,开始加征“辽饷”。崇祯帝不仅保留了辽饷原额,而且在原额520余万两的基础上又加征140余万两。除辽饷外,崇祯帝又陆续向老百姓加征“剿饷”和“练饷”,合称“三饷”。
崇祯十年,为了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又加征银200万两,在原赋额上均摊,称作“剿饷”。按照崇祯帝的说法,这次加征是“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即原定只征一年。但饷银很快用完,农民起义军却愈剿愈多。原来说的“暂累吾民一年”,后来竟然成了定额,一直到亡国。
崇祯十二年,因上年清兵内犯,再加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练兵而加征“练饷”,数额达730万两之巨。至此,除加征辽饷外,“复增剿饷、练饷,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余万。民不聊生,更起为盗矣”。原来没有那么多反贼的,皇帝疯狂掠夺百姓,良善百姓也都被逼成了反贼!崇祯皇帝一面说着体恤百姓的官话,另一面又疯狂聚敛,甚至还把敛财能力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很多官员因催征不力而被治罪。
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国家财政严重困难,皇帝私库的“内帑”却有不少。明朝皇帝搜刮白银,搞“内帑”小金库,是从明朝中期万历皇帝开始的,数量还大得惊人。据说李自成打进北京之后,“括各库金三千七百万有奇······户部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有奇。而大内旧藏黄金四十余窑。”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万历时代积攒的小金库,崇祯没找到,或者说是宦官不告诉他藏银位置。不过,以崇祯的刚愎性格,真要找这笔钱,还会找不到吗?
崇祯在政坛首秀就是一举打掉了魏忠贤集团,既清除了皇权威胁隐患,又为自己赢得了政声。魏忠贤是宦官集团的首领,崇祯哥哥木匠帝朱由校有个坏名声就是重用太监。崇祯打掉了魏太监,是不是就摆脱信任内臣的宦官依赖症呢?答案是否定的!崇祯不但重用宦官,而且变本加厉。
原来,东厂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第二人或第三人掌管,最高职级为“提督”,连魏忠贤也只是东厂提督而己。崇祯帝则一改旧规,将东厂提督京营的宦官升为“总督”。东厂提督升为总督乃破天荒之举,“俨然以将相之职授珰矣”。东厂地位前所未有提高,成为崇祯监视控制大臣的利器,这样的政局中,大臣还能卖力吗?
比以前皇帝更为离谱的是,崇祯帝竟然用宦官监理天下财政。崇祯上台以前,虽然宦官的权势有时很大,但宦官从来没有掌管过外廷财政。崇祯时为之一变,一度用宦官掌管了全国财政大权。
崇祯四年(1631年),皇帝命大太监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位在二部尚书之上,并为他建置衙署,称“户工总理”。后来,还“命太监杨显名总理两淮盐课”。用宦官管理国家财政,说明崇祯对朝臣系统不信任,只信得过自己的小班子,这是对正常制度的眼中破坏!
崇祯皇帝的偶像是朱元璋,有一点他到是很像朱元璋,生性多疑,动辄杀人!崇祯时代,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就是战争,但是皇帝对前方将领却动辄诛杀,“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而不细究到底该不该杀。
如此苛待将军们,将军还会为皇帝卖命吗?袁崇焕是个争议比较大的人,崇祯重用他的原因就在于袁督师说了一个“五年平辽”的方案,这种骤然委以重任充分说明皇帝不成熟。后来,因为几个消息源很不可靠的信息,就轻易杀了袁崇焕,这更说明皇帝是蠢货!
杀了袁崇焕,崇祯又起用老将孙承宗。孙承宗出山,一开始情况好转,还收复了遵化、安平等四城。崇祯帝大为高兴,“告谢郊庙,大行赏赍”。明军不久因在大凌河战败,崇祯帝便不分青红皂白,将孙承宗“夺职闲住”。
从此以后,辽东战局遂一发而不可收拾。崇祯帝在位17年间,诛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其中不少人死得十分冤枉。明朝皇帝喜欢搞朝堂恐怖主义的“廷杖”,崇祯也不例外,“陛下以重典绳下,重者杖死,轻者谪去,朝署中半染赭衣。”
崇祯皇帝不信任大臣,喜欢独揽大权,大包大揽,但是一旦出了问题,他还没有担当精神,什么错误都委过于臣下。譬如,在辽东战局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崇祯帝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朝议和,陈新甲这才敢于行动。
当时形势下,与关外清朝议和其实个明智之举,但是这件事多少有点政治不正确,当有御史言官弹劾陈新甲的时候,崇祯帝不仅不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反而将责任尽推给陈新甲,将陈新甲处死。如此一个皇帝,难道不让真心忠于他的大臣们寒心吗?
崇祯皇帝不信任任何人,对于内阁首辅也是换来换去,阁臣频频更换,在崇祯帝在位的17年间换了50人,致有“崇祯五十相”之讥。不仅内阁如此,其他六部九卿大臣也难见久任者。例如刑部尚书,在17年间就换了17人。说到底,皇帝根本不是个合格的执政者,靠着血统,偶然上位,其实真正的能力还不如他那位木匠哥哥!光想着换别人,其实最该换的是他自己!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Merci.张
崇祯是大明的亡国之君,是时代变换下的悲情人物,要客观评价崇祯,属实不易。人都有其多面性,一味褒或贬则不免偏颇。
崇祯面临的是悖论——面对崇祯朝的问题必须要用猛药,但因为无绝对权威而不可;在逐步“痛下杀手”之际却因能力欠缺而屡犯错误,导致明亡!
(1)鞠躬精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精神可嘉
崇祯接手的是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大明帝国到了崇祯时,早已是千疮百孔,各项制度早已积重难返,除非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新构建新的秩序。而崇祯之悲在于空有其志,而无其权。
帝国财政无法赈济灾民,更无法筹措足够的经费以镇压起义且抵抗清军。帝国到了这个时候,需要激烈的变革。崇祯的悲哀在于空有其志,虽勤奋不熄,却因能力的欠缺反而成了帝国灭亡的催化剂。
崇祯地失败在于军权、行政权甚至内官都不能进行有效控制,要想进行激烈变革,必须要对大明的新旧时代进行统合。也就是对商人势力进行大幅整顿、官场如商场的思想恢复到农业思维。
如此,才能保住根基。但显然,崇祯没有朱元璋、朱棣的权威和权力!他无法用快刀斩乱麻地方式,只能不断地采用换人、找贤才地方式。
参阅“历史上的大明王朝覆灭跟崇祯何关系”一文。
(2)政治能力欠缺,屡犯错误
崇祯绝算不上优秀的政治操盘手,甚至连合格也算不上。崇祯自小封为信王,既没有处理政事的经验,也没有优秀的帝师教导。这与他的哥哥不同,天启虽然不理朝政,可帝国大权牢牢握在手中。以崇祯的情况不可能采用激烈手段实行变革,由此,就需要有一定的制衡能力。
A.诛杀魏忠贤,内外朝失衡,东林党一家独大。帝王在大杀大砍的同时也需要权衡左右,例如朱元璋屠戮功臣也是分批次的,拉拢这一波,屠戮另一波。外朝得势,则用内朝制衡。而崇祯诛杀魏忠贤后,却没有选择好内朝势力,导致东林党人一家独大。
当然,网上一些对东林党的批评也是不周到的,参阅“明朝后期,东林党是怎么崛起并左右明末政局的,明朝的灭亡,东林党要背最大的锅吗?”这一回答。
同时对阉党的吹捧也很严重,可参阅“网传崇祯上吊前厚葬魏忠贤,可有史料支持,原文出自哪”这一回答。
B.刚愎自用,识人不明,导致清军入关。崇祯一朝14个兵部尚书没一个好下场,而且换了54个内阁,古今罕有,简直就是亡国气象。死后,东林党人说其,“独夫民贼,何足道哉”,可见失德至此。
袁崇焕的被杀无疑是帝国的一大损失,而卢象升、孙传庭等也得不到重用。
相较于晚清,内忧外患更甚,然咸丰,道光则能大胆启用汉人,强行为清朝续命,在用人方面,崇祯比之慈禧亦不如。
C.刻薄寡恩,反腐倡廉适得其反.
一朝的官员俸禄极低,此为上层建筑缺陷。随着商人思想扩展,全民的廉耻之心已荡然无存,特别是官员贪污已成常态。
崇祯要求捐款时,整个文官集团选择缄默。若说整个文官集团都是贪图私利,目光短浅之人,则不免牵强。造成文官集体缄默的原因,实是崇祯高压政策下的自保行为,捐的多也就意味着贪得多。
正是因为崇祯确实努力了,虽然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但无论当时还是历史、现在所得的评价还是亡国之君中较好的。
参阅“亡国之君”崇祯,为何比其他亡国君骂名少”这一回答。
作者:坐古谈今合作者昔往矣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Predoctor
崇祯皇帝,又称明思宗,名字叫朱由检,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朱元璋底定天下后,给后代子孙规定了取名原则。朱棣靖难成功后,第四房成为明朝帝王世系。明朝帝王世系排序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朱由校,朱由检以及后来的朱由崧、朱由榔都是“由”字辈,明朝帝王世系传到第十辈。
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按封建伦理,皇帝本不该他做。他的皇帝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登基后,对这个从小不得父皇宠爱的弟弟关爱有加,册封为信王。如果不出意外,以他亲王的爵位,一生可谓无忧了。明朝对宗室待遇很好,“亲王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一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绵二千两,盐二千引,茶一千斤,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缎匹岁给匠料,拨王府自造。”这里,仅禄米一项,折合人民币高达2000多万元。
1627年,他的皇帝哥哥朱由校一次偶然中落水得病,竟然一病不起,临终时对崇祯说:尔当为尧舜。
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儿,信王朱由检从一个富豪王爷,被推上了帝国的皇帝,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懵的。
很多人都说,此时,摆在这个新皇上面前的是烂摊子,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万历晚期,崛起于东北的女真族已经形成了一定势力,并在萨尔浒之战之战中打败了明廷的讨伐大军,彻底成为明朝的边患,日甚一日。天启皇帝初登基时,很想有一番作为,他破格提拔了很多舆论呼声很响的人物进入决策局,并且罢黜阉宦势力,一时间“众正盈朝”。而这时,北方的态势却越发局促。面对女真人的步步紧逼,清流们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反而在朝廷要征收东南赋税时,以太祖成例规劝之,桀纣之詈讽谏之,对朝廷面临的困难没有全局的认识,大赞所谓气节,甚至天启皇帝诏令不出禁宫,无人执行。经过短短了3年时间,天启皇帝重新对施政纲略做了调整,他大力扶植起宦官势力,用于制衡东林。对东林党在阉党当权时的惨状,充耳不闻,而恰在此时,北方战局好转,很多北方战将,多是魏忠贤推荐,并在后方给予支持。北方边事渐有起色,贼酋努尔哈赤也毙命授首。国库渐有充裕,国体大安。社会舆论已非东林一家所把持,皇权支持的势力已压倒对方。
实际上,很难说到底是魏忠贤的主意还是天启皇帝的主意,但不管怎样,魏忠贤作恶多端,在国事上,并不含糊,这是可以从正史中看的出来的。然而,天启皇帝意外落水了。刺客越厉害,声名越不显,天启皇帝的死因成疑,与百年前朱厚照一样,落水得病就死了。当年的朱厚照也是对这些清流不大理睬,武人得势(明武宗还给自己封了个将军)。
天启皇帝临死前,对未来的崇祯皇帝说:忠贤宜委任。
崇祯皇帝点点头,然后天启皇帝又说了一句:善视中宫。
朱由检蒙他哥哥厚恩,当然会善待皇嫂。可是这位后世风评极好的张后,对魏忠贤的印象极坏。这直接决定了崇祯执行他哥哥遗嘱的决心,而实际上,他登基后仅3月,魏忠贤失势自缢而死(是否被杀也未可知)。崇祯皇帝把权利抓在了手中,开始了他匡扶天下的帝王之旅。
他来到内阁,见到了六部官员,他询问了大明帝国各部的运作情况。
他问户部尚书:我朝国库竟清贫至此?
他问兵部尚书:怎么内有流民作乱,外有女真边患?
他问工部尚书:火器营造怎么越来越艰难……他问的越多,他心里越焦灼。
没有能够回答他,除了一片歌功颂德,说崇祯皇帝诛除奸佞,尧舜不如如此等等。当崇祯问到,国事如此,何以为之?良久,兵部尚书,站起来说:五年可平辽东,不过得要银钱百万。
崇祯初登大宝,希望建功立业,就说:好。不管要什么,朕都给,朕要这五年之约。
这之后的岁月,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崇祯皇帝第一次在北京城头看到满清的骑兵在城下呼喝而去;他第一次听说陕西、山西、河南同时闹了大规模的民变,官军已无力平乱;他第一次听说淮河以北出现了大面积的瘟疫,北方死亡人数超过千万,竟有阖户死绝而无人收葬;他第一次说前线士兵经常哗变,叛乱投敌;他第一次听说,明相明将也会唯欠一死;他第一次听说,24两白银,才能买一石米……在万历朝,1两银子,可买2石。
他废除了魏忠贤的苛政,博得了清流们的赞誉,当他花完了自己的私房钱,国库还是不能供应前线的军饷,他想到了征税。而东南的税是收不了了,因为没有人去执行。他希望他的国民能够理解他,给他一点时间,多承担一点,多难兴邦——他把税加在了农民身上。
他的臣工们没有理解他,他跟百官们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百官们望着宫门外的落日余晖,不出一言。
他节衣缩食,他宵衣旰食,他废寝忘食,然而,在1644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他在暗处悄悄地流了两滴泪水,下秘旨收敛魏忠贤的骸骨。此时,距大明王朝覆亡只有5天时间了。
李自成的士兵攻破了外城,一片硝烟。
他拔出宝剑,砍杀了自己女儿,逼令自己的皇后妃子自尽。然后他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
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他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他已一夜未眠,这一天清晨,他自己撞响了上朝的钟声。
没有人来。
最后,他来到了景山,遥望着北京巍峨的城阙,他再对身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说:诸臣误朕。
他脱下外袍,血书: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微风拂过,一缕英魂。
死前,朱由检可能有着万般不愿,他牺牲了太多东西,若是和家人幸福地在一起,他会愿意以亡国之君名留史册吗?
命运已经由不得他做主,世人再也无法知道荒凉的景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不甘与落寞。
崇祯皇帝的太子,叫朱慈烺,被俘后在大顺军与清军的乱战中战被杀,当然也有一些疑案,然而作为末代太子,他连施展的机会都没有。
他是第十一辈,“慈”字辈。
顺治元年,肆虐北方多年的疫病,突然间即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清朝开始了。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路遥芝麻粒儿
感谢悟空邀请。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祖父是著名的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父亲是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一个月),哥哥是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七年)。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即皇帝位。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自缢于煤山。
由于其父朱常洛不受万历皇帝的待见,朱常洛和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俩在皇宫内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都没有受到正规系统的基础教育和皇帝职业训练。父子三人之所以能够相继当上皇帝,得益于“伟光正”的东林党大臣的大力支持。但是,天启皇帝比较早就看清了东林党只会空谈不会办实事的本质,推出魏忠贤对抗东林党,很快稳住了局势,而崇祯皇帝则正好相反,即位后很快灭了魏忠贤及其党羽,并自剪东厂锦衣卫势力,使得东林党“众正盈朝”,终其一朝都无法解决小冰河时期天灾压力下的财政危机(缺钱、缺钱、缺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政治危机(党争、贪腐)和内忧(流寇)外患(建虏)。
崇祯皇帝从一开始就立志要当明君,具有明朝皇帝中难得的勤政、节俭品质,却又刚愎而自用,多疑不善断,错失了多位干臣和多次救亡的机会,结果一个放在和平时代可为守成之君的皇帝,却错位到了乱世危难之时,成为了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崇祯皇帝对大明的国情和面临的问题没有准确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许多决策常常事与愿违,无法切中要害。崇祯初年,崇祯皇帝就批准推出了精简驿站改革,不说让下岗人员李自成发展成为大明的掘墓人的巧合,就是为了保证通讯政令畅通都不能仅仅为了节省经费而裁撤驿站,而应该是借鉴张居正当年改革驿站时那样通过申严制度防止官员滥用驿站。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削弱了东厂锦衣卫的力量,造成耳目失灵,使得政情、军情、民情的信息来源变得单一,几乎全部依赖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军中将领。不能及时掌握实情,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证。这也是崇祯皇帝多疑善变、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崇祯皇帝往往分不清敌我关系或者敌人的轻重缓急。崇祯皇帝对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不能从本质上看清看透。在明朝的特殊政治背景下,所谓“阉党”,其实就是皇帝控制下的走狗和奴才,而东厂锦衣卫就是皇帝的耳目和杀手锏,都是皇帝需要掌握和团结的“朋友”。大臣虽然不是敌人,却是皇帝日常需要面对、依靠、妥协甚至征服的对手。一个好的皇帝,必须把控好政治平衡,使得各方势力势均力敌。流寇是内敌,需要剿抚并用,尽快消灭或者化敌为用,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建虏是外敌,也是大敌,需要团结盟友共同面对,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敌友方面的判断和应对,崇祯皇帝往往出现失误。
崇祯皇帝的价值取向、用人原则和是非标准,从始至终都是老一套,不知因时而变,不会因地制宜。比如,崇祯皇帝不认同毛文龙游击战的策略,认为东江镇没有什么牵制之功。崇祯皇帝对毛文龙没有给予重视和支持,事实上也是袁崇焕敢于无视规则和程序动手矫诏杀帅的一个前提。其结果,使得天启时期曾经发挥了重要牵制作用的东江镇,不成其功反成其害。
比如,崇祯皇帝终其一朝仍然是科举选材,重要大臣任用也是沿用旧制,不知道如何突破常规选拔贤能实干的人才。同时,对已经有了突出表现的忠贞能臣(卢象升、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等)也无法做到放心任用和必要保护。如果崇祯皇帝知道后来南明之时阎应元、李定国的抗清事迹,估计会大吃一惊,大呼“高手在民间”。
崇祯皇帝经常出现战略和政策的摇摆,无法在战略上保持坚定性,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际上,明朝从太祖时代开始就一直坚持“攘外者必先安内”的基本战略和政策。明初洪武六年九月,“上命兵部臣曰,攘外者所以安内,练兵者所以卫民”。明朝中前期,面对蒙古瓦剌人的进扰,名臣于谦在急处粮运以实重边以保盛业疏提到:“臣等看议得,强兵以足食为本,攘外以安内为先。”隆万时期,张居正,同样主张“欲攘外者必先安内”,“民安邦固”。
到了崇祯末期,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样主张“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崇祯皇帝却和战不定,结果卢象升在河北巨鹿战死,并于崇祯十一年命洪承畴、孙传庭率军入卫京师,结果造成农民军抚了又反,剿了又起。之后,更是不顾实力对比,发动了赌国运的“松锦之战”,朝廷却又在后方催促求战瞎指挥,终于使大明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总之,崇祯皇帝是在错误的时间登上了皇位的勤政之君、亡国之君。
作者:花开时节思春秋。坚持原创,独立思考;反思历史,启示未来。喜欢的,请点赞、关注、转发;有感想、有异议的,请写下你的评论,参与讨论和交流。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挠鼠
崇祯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个完美的皇帝,但在满清王朝黑暗统治二百多年里,以身殉国死于社稷的崇祯皇帝,早已在天下亿万大明遗民心目被神格化,激励了不知多少仁人志士的民心热情,奋不顾身地投身到反清兴汉事业。
崇祯皇帝是最后一个统治大一统王朝的华夏皇帝,毕竟他之后的南明诸帝已经只有残山剩水、半壁江山。
崇祯皇帝本非昏聩之主,他接过的是父兄留下的一副内忧外患的基业,他一生都在为风雨飘摇的江山殚精竭虑,少年白头……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他勤政节俭,不耽声色,不贪欢娱,不喜锦衣华服,不用金银器皿,一日三餐,不见珍馐奇味。他的妻子周皇后以国母之尊,亲事蚕课,一件龙袍穿了十几年,缝补得无处下针。皇宫中所费,减无可减,缩无更缩。所有的皇室内帑,从不铺张浪费,一概尽充军饷。怎奈何时运不济,人心不古,群臣异心,灾荒连年,满清觊觎,内乱频起,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崇祯皇帝日以继夜忧心忡忡,只因黎民百姓身陷水火之困。他曾经六下“罪己诏”,愿将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一力承担,诏书歉疚深重,感自肺腑。足见他一生所愿,只为天下百姓能够平安度日,安享太平。终究是大明朝气数已尽,一众朝臣文恬武嬉,内无张良、陈平之谋,外无韩信、白起之将,这才令崇祯帝孤木难支,无力回天。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李闯大军叩关,烽火燎天,北京城满城萧瑟,一片狼藉。紫禁城内,多少宫女投缳的投缳,吞金的吞金,更有许多不甘受辱,便跳了承天门外的金水河……
『转眼宫庭便陆沈,洁身同葬御河深,只应皓月来相照,照出澄波一片心。内家避寇承明旨,玉殿金闺人尽亡,不似李唐委社稷,三千宫女拜黄王!』崇祯皇帝原本可以迁都南下,保全身家性命。他之所以自愿殉国,是尽身为国君的责任,他知道自己是华夏帝王,神州大地处处都是自己埋骨之所。
此时大明王朝君临天下两百七十六年,历代君王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 不称贡,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才是华夏正统,煌煌天朝,又岂是时时打算着丢弃国都、逃回老家的满清鞑虏可比的?
遥想靖康之变时,宋朝多少后妃公主被掳劫北上,受尽侮辱不得解脱。崇祯皇帝有鉴于此,令妻妾自裁,斩杀爱女,并非无情,而是爱惜。
崇祯皇帝的遗书字字血泪,骂奸臣,怨天命,同时更充满自责,却对大明子民负疚极深,所以自去冠冕,以发覆面,只求闯军勿伤百姓一人。若非这些贼子无能误国,怎能让寇虏肆虐,帝后蒙尘?
纵然崇祯皇帝为君施政时,确有许多缺失和可议之处,论其本身才干,也算不上英明神武的明君圣主,无力挽回明末体制的种种弊端,然而他以身殉国时,尚能一心挂念百姓安危,以君王死社稷。因此这样的悲壮帝王,也激励了无数英雄志士拼尽一生之力誓要斩杀贼虏,兴复大明,重光日月,再整山河,为那些共赴国难的将士报仇雪恨。
月照关河弓声破,江山未改残垣收。百年国耻心犹在,不信中原日月亡!
因此,哪怕是满清王朝官方,为了收买汉人百姓的民心,尚且要对崇祯皇帝的身后名礼敬有加,维护陵寝,时常洒扫,君臣祭祀,香烟不断。清朝官方编修《明史》时,表面上也每多褒美夸赞,称颂崇祯皇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并认为明朝灭亡实为「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而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甚至和明王朝不共戴天的农民义军首领李自成,同样布告天下「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皇帝并非昏庸,而是身边大臣尽皆结党谋私,公忠体国者太少。)
大明亡了国,却没有亡了人心,一直都活在天下汉人的心里。无数仁人志士宁死也不愿屈膝折节。从李来亨到李定国,几十万闯军献军的余部,无不改旗易帜,为大明浴血而战,至死方休。
在满清治下的二百多年里,从白莲教到天理教,从天地会到小刀会,从太平军到捻军,汉人民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接连不断,从无止息。二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之奇耻待雪!
最终,也正是一群把崇祯皇帝的英灵奉为神祇的英雄志士,那些在多少人眼里盲目愚昧、片面无知的学生会党们,一次次如飞蛾扑火般的攻击,吓得那些尸位素餐的满清权贵们惶惶不可终日,才让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僚精英也迫于情势,转变立场,站在了主体民族这边,终于:龙椅推倒了,皇冠砸碎了,辫子革掉了,满清灭亡了!
辛亥革命时,许多地方的革命党人臂扎白巾冲锋陷阵,在大众百姓眼里,这正是在“为崇祯皇帝戴孝”。(鲁迅先生阿q正传)
生为皇帝,朱由检能力不足举措失当,难以挽救大明。
死为神祇,烈皇帝鼓舞万千英杰志士,重开华夏之天。
所以,作为华夏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的崇祯皇帝,具有极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原本就值得每个心念华夏的炎黄子孙去推金山、倒玉柱、肃穆叩首。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小琛琛不小了
纵观崇祯皇帝的一生,从他在位十七年所做的一切来说,他是个好皇帝,但却是个生不逢时的皇帝,他是整个大明朝最勤奋,最节俭的皇帝,也是大明朝最悲催的皇帝,他即位之初整个大明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又恰巧整个中国进入小冰河期,粮食减产,饥民四起,,外有满清崛起,可谓是内忧外患,换了任何一个皇帝遇到这种情况也绝对是头痛万分的!然而这么一个勤勉节俭的皇帝却成了亡国之君,让人着实不能理解。可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崇祯成为亡国之君,既有必然也有偶然。
崇祯即位之初铲除阉党,提拔重用孙承宗,卢象升,袁崇焕,熊亭弼等名将,大明严峻的局势一度稳定下来,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没有倾覆的危险,可是在接下来的统治中,崇祯急功近利,多疑的缺点暴露出来,比如轻信袁崇焕五年还辽的豪言,后又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轻易地杀了帝国最后的支柱,后又在决定明清战略主动权的松山大战中催促进行决战,造成松山大战明军惨败,期间即几位著名将领,不是被杀就是死战殉国,到最后再也没有能够独挡一面的优秀将领存在了,政治上,崇祯在17年中换了近20位首辅大臣,造成朝廷动荡不安,人人自危,再加上让毫无节操,不顾民众死活只顾权利斗争的东林党人把持朝堂,结果就造成大明朝无法征收商税,士绅阶层又不纳税,沉重的赋税都压在了农民身上,让农民起义规模越发的庞大,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有数次机会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李自成,却数次放虎归山,最终埋葬了自己。
崇祯面对如此糟糕的局势又曾经数次下罪己诏严重打击了崇祯的威信,崇祯的折腾将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北京城破煤山自缢身边只剩下一个王承恩。
崇祯为了挽救日薄西山的大明,所做的一切,绝对称得上是个好皇帝,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的多疑,急功近利,让原本还算平和的局势,迅速崩坏,又加上遇到小冰河时期,还有那么一些不靠谱的官员,让原本可以成为中兴之主的人成了亡国之君。可谓是生不逢时啊!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廖vi-vi是棵野豌
明朝的覆灭,根源很深,甚至可以直接上溯到开国皇帝朱元璋那里。而崇祯执政期间的种种错误,则加快了这个过程,甚至,崇祯还断绝了明朝隔江而治,苟延残喘的最后一线希望。
为什么说从朱元璋那里就埋下祸根呢?
朱元璋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而且也不乏智士出谋划策,而朱元璋对中国古典皇权专制统治的历史是相当清楚的。
中国的皇权,本质上讲,就是制定规则的权力(玉玺)和维护规则的刀。而中国的皇权专制统治的历史,其实就是执政者――皇帝,把这个玉玺的印把子和刀把子越握越紧的过程。
朱元璋在执政期间,做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就是彻底消灭了相权。
最早的皇权统治时代,君权,相权,兵权三者有互相独立的部分。君权制定规则,相权运行规则,而兵权维护规则。中国的统治历史,就是这三种权力交织和争斗的过程。有时某方强,有时某方弱,直接导致管理层内部的格局变化。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从宋以后,汉民族的中原统治,兵权就回归于皇权,如果领导人个性强势,精通兵略,国家就兵强,否则就弱。而相权,始终还维持,但也逐步削弱。
朱元璋彻底废除了相位,收回了相权,把印把子和刀把子全部握在手中,这个过程是流了血的。血流成河!
但随之产生了问题。你有多大权力,你就要负多大责任,管多大事情。以朱元璋如此能力强的人,尚且感叹劳累,身体上根本就吃不消。
于是,在不威胁到自己统治的原则下,这个权力则被朱元璋细心地分解成若干小块,一点一点地分散出去,以分担自己的压力。内阁制也应运而生。
但是,这并不是一项成熟的制度,在改革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权力分出去多少,如何牵制和监督?搞来搞去,宦官也有了权力。
所以,有明一代,根据皇帝的能力和权力欲望的大小,这个权力在皇帝,内阁,宦官,甚至后宫几个方面转来转去,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到了崇祯时代,宦官的权力被压缩到极限,但内阁也混乱到了极点。这与崇祯的能力有关,他不是个优秀的政治操盘手,连合格都算不上。
再说说这个明朝的藩王制。
朱元璋出于私心。也怪不得他,每个皇帝都是私心。他收回了相权,却又背逆了历史潮流,搞了封建制。
其实,中国自春秋以后,这个封建制度就已经被淘汰了,而逆潮而行的两个人,刘邦和朱元璋,都为这个逆势而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自秦始皇开始,更准确的来说,中国其实不是封建社会,这一点与欧洲的封建社会是完全不同的。
而朱元璋这个封邦建国,归根结底的目的,是想让朱家千秋万代不劳而获地做国家的寄生虫。而非法继承人朱棣,则出于另一种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拿优厚的待遇来换回权力,把这个制度发挥到了极致。
按照当时的情况,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朱姓王族的数量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历史是要发展的,朱家人是要繁衍后代的。
不知道朱元璋和朱棣的数学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十几代的繁衍,朱家子孙的数量已经足以把数学老师震惊得瞠目结舌。
到了崇祯时代,这个恐怖的数字已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这群蛀虫叮出的蚁穴已足以蛀垮大明王朝的堤坝。
国库一半以上的收入都要用来供养这群寄生虫。更可怕的是,由于他们出生以来就拥有的权力给予了他们给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坝再雪上加霜的机会。
土地兼并。不纳粮税使国家的良田越来越集中在这些蛀虫手中,导致农民们逐渐失去最后一片土地,成为没有收获的流民。这个流民数字的增加,导致稍微的风吹草动,都足以掀起滔天巨浪。
崇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坐上了那个皇帝的宝座。
崇祯说文臣皆可杀,现在人认为,东林党是明朝覆灭的罪魁祸首,这话不对。
没有错,东林党代表和维护了当时比较富裕的东南商业阶层的利益,但是这个阶层有错吗?
一个国家把一多半的收入供养了毫无作为的朱姓子孙,现在还要把大嘴伸向凭籍辛劳赚取钱财的阶层,是什么道理?如果这个阶层再被吃垮,后果是什么?
这条道走不通,那么贪婪的血口自然就又对准了这个国家最弱势的群体――农民。
而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那些人自然不肯活活饿死。
骂农民起义军是流贼,极尽辱骂,说他们误中华三百年。
中国农民不容易,但凡嘴里有口饭吃,就不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
我真的不明白,某些人是怎么想的,这样吃人骨,喝人血的皇朝有什么值得留恋和惋惜的?还耿耿于怀。
至于崇祯犯下的错误,更是数不胜数,多疑猜忌,杀害忠臣,任用奸佞,屡失良机。他让大明王朝最后一线希望化为了泡影。认真分析,他的所做所为,包括他的死亡方式,都为清朝入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真是历史的定数。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格格女巫_C
崇祯皇帝的一生命运多舛,是位有作为有能量的帝王,可惜祖上传下了积重难返的内忧外患的一个王朝,天灾人祸连年不断,朝中没几个真抓实干的良将補功之臣,人祸大于天灾,没有急时救助天下西北灾民是他犯下的大政误,向孙承宗,和孙传庭,卢向升,曹德旺,那样的忠臣良将太少,眼见着七十二营的闯贼,猫狗们将要覆灭,有不合时宜的放虎归山,造成大患,真是东打西敲,忙于夺命,向个皇口小儿,不能步步为营,扎扎实实的剿灭乱匪,真令人匪夷所思,不知可否。他最大的特点是多疑无定力,自以为是天底下最勤政治家的帝王,看低了臣子们的作用,缺少一个智慧的团队,是真正的狐家寡人,有听信妄言,自毁长城,中了皇太极一石二鸟的反奸计,冤杀袁崇焕才造成了百年撼事,自孙传庭死后,大明天下江河日下,昏天了喑地的,其时如有有识之士,退守南京也不失为一种策略,至少山海关燕云十六州还在手中,只要应对措施的当,决对会闯过危机,正是由于他的偏执掘倔才导致了山河破碎,天子守国门,。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追夢欣怡
如果用六个字来形容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那可以这样说:有理想,没能力!
首先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理想,这位十七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可以说无比坚定,甚至在登基初期,当身边的大臣们把他比作唐太宗汉文帝时,都把他惹得龙颜不悦:这两个人算什么?我要做的,就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帝王!
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这样一个自信的人,甚至这种自信,也表现在他日常的好多工作中,其中典型的一条,就是批阅奏折。他批阅奏折,已经不能用勤奋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火眼金睛,别说奏折里的内容看得清清楚楚,就连奏折上写了几个错别字,只要有就会被他挑出来,然后找借口把写奏折的大臣骂得狗血淋头。堪称是明察秋毫的等级!
他工作起来,更是无比勤奋。以明朝起居注里的形容,在大明王朝最忙最苦的几年里,崇祯皇帝朱由检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基本是天不亮就起来工作,深夜才小睡一会,而且每天累死累活,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简直是憋足了一股劲,要带领大明王朝勇攀高峰。
但是无情的事实是,他越努力,大明王朝越是下坠加速度,他越是勤政爱民,民间反抗越如同烈火。难道真的是他背的锅太沉重?真实的原因其实更残酷:就是他能力太差。
崇祯皇帝最大的短板,就是根本不具备一个帝王应有的素质。一个英明的帝王,不一定非要学富五车,也未必都是英明神武,但一定要有冷静的战略规划意识和清醒的用人方略,恰恰这两条,崇祯基本不具备!他执政十七年,在抗清和对抗农民军的大事上多次摇摆,白白葬送好局。用人更严重眼歪,信任的陈演魏藻德之人,在他上吊后却争着做叛徒。这样一个能力欠缺的帝王,就好比一个根本不会开车的司机,把本来就在险路的大明朝,提前开进了悬崖里。
我方团队张嵚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人面桃花M
如何评价崇祯皇帝,其实在网上呈现出两边倒的局面。
支持崇祯皇帝的人,大多会提起一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放在崇祯皇帝身上,还是比较贴切的。
当然,评价崇祯皇帝,首先还是要看他的所作所为。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皇帝死,由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改明年为崇祯元年。朱由检就是崇祯皇帝。
当台伊始,天启七年十一月,权臣魏忠贤即被崇祯皇帝处死,阉党顿时瓦解,天下为之欢欣鼓舞。
崇祯上台后,欲大力振作朝政。无奈时局已经大变,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为应付东北的满族和内地的农民起义军,国家财政亏空,崇祯皇帝只能大肆加派,这就是有名的三饷加派,进一步导致民怨沸腾。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入洛阳,杀掉明朝藩王福王朱常洵;二月,张献忠攻入襄阳,杀明朝藩王襄王。八月,洪承畴兵败松山,辽东局势危急。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五月,张献忠称西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起义军进抵北京,崇祯皇帝在无奈之下在煤山上吊自杀。次日,大顺军进京城,明朝灭亡。
由此看来,崇祯皇帝的一生,有很大的起伏,上台伊始颇有作为,但随后因国势日颓,本人又颇为自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超人~维尼
谢谢邀请:
崇祯皇帝从小长在深宫中,对官场的派系斗争非常清楚,尤其对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深恶痛绝,他十六岁即位后,立即诛杀了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从这点可以看出崇祯帝是一个明变是非,性格刚强,行事果断之人,由于他的果断,当时大明上下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来挽回衰微颓废的大明王朝,他本人也是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崇祯帝在铲除阉党后,虽然励志图强,洗雪冤案,重新启用天启朝被罢免的官史,禁止朋党,但由于长期以来弊病太多,一时难以扭转政局,再加上他性格多疑,急功近利,在朝政决策中多次犯下许多大错,由于疑心太重,对外臣不放心,他又重新任用了一批宦官,导致了宦官权力过大,统治内部矛盾愈加尖锐,这似乎又走到了前朝衰败的不归之路,埋下了王朝覆灭的伏笔。
崇祯末期,两股势力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一股是在沈阳以皇太极为首的大清政权,另一股是在西北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原本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作战的成绩还不错,然而崇祯的心急和猜疑,将领只要有一次失败,不是处死就是遭贬,重臣几乎被杀绝,搞的人心慌慌,无人再愿为大明出力,可谓是自毁长城
。
崇祯帝十六岁登基,即不过贪恋女色,也不懒散怠政,对国事竭尽全力,对自己勤俭节约,把所有精力全用在挽救大明王朝的事业之中,但他用生性多疑,少施恩惠,诛灭将领等一系列错误,最终没能实现他的中兴之志,反而做了大明江山的陪葬品,把十七年的努力化作了一场春梦,但他十分关心人民,面对即将进城的起义大军,他在遗书上写道“勿伤朕百姓一人”,这决不是最后的表演,在这之前,他也曾要求吴三桂救驾时“宁可舍弃土地勿舍弃人民”,对一个未代皇帝来说,这种爱人民大众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能有几人呢?你说是不是?不知你可认同我的观点,如有同感,别忘了点赞,谢谢阅读。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groundzer
怎么说呢?崇祯其实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崇祯帝其实本来与皇位无缘,可有些事就是那么巧:他的哥就是天启帝突然死了,也没留下个什么后人。经过大臣的商议决定立崇祯,话说当皇帝是谁都想的,但是崇祯上位前可是万般无奈,因为那时大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地步,大明帝国的大厦随时都可能垮塌。但他却仍想做个想尧舜禹一般的帝王。
崇祯帝登基之后还算勤勉执政,可是他的大明已经无药可救,无非就是强撑十来年。往远了说明朝在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再加上嘉靖,万历,这些个奇葩皇帝以及朋党之争,满洲袭扰,援朝作战,农民起义已经掏空了大明精力。
可崇祯生性多疑,冲动激进。这些后来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本来在对李自成的作战中已经将李自成打得剩下10几个人,崇祯偏偏又停止作战,后来李自成又起事,崇祯却急于求成,结果害得大明精锐损失殆尽,还搭上一员大将:孙承宗。
多疑。在袁崇焕守卫锦州一带时,打得皇太极恼火,后来皇太极想绕过锦州,绕道蒙古入关,结果被袁崇焕知道提前去了做好了准备,结果皇太极兵败受伤而死。后来满洲买通明朝大臣反诬袁崇焕有投敌之像。结果崇祯下令将其凌迟处死。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yao_yao
作为前明粉我太想回(黑)答一波了!……死社稷一般说崇祯吧,然而崇祯并不想死社稷啊喂[允悲]城都快破了,才急急忙忙下了一道“亲征诏书”宣布:由东宫“监国”、自己“御驾亲征”。尼玛,这不就是留下太子守城、自己要跑路的意思。虽然大家挺同情崇祯,然而他可不想“死社稷”,只想让太子“死社稷”。可惜没能跑成而已。回宫杀了皇后妃子和女儿们,换上太监的衣服是谁?带着一群太监准备趁夜混出城去的又是谁?可惜这会崇祯早就众叛亲离了,跑路了三个城门都被拒之门外,去找他信任的大臣,也被拒之门外。你说皇帝混成这样也好意思说诸臣误朕?袁崇焕(有争议)、卢象升、孙传庭都是谁害死的?总不能是皇太极吧?(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阎崇年在百家讲坛里讲咸丰逃热河那集提出来的,某群体从来不提这茬。[允悲]) 都把崇祯底裤扒了,诸位自有公论。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米可
诚谢悟空邀请:
1.崇祯作为帝王,个人品格无可挑剔。
能做到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在执政期间,诛灭了权倾一时的魏忠贤阉党,能起用文武双全的袁崇焕,注重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有一定成效,是名副其实的有远大理想、励精图治、身体力行的好皇帝。
2.但由于个人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基本上 与臣子的关系处于彼此仇视,共同依存、相互利用状态。
在风雨飘摇中登基的崇祯,在位的十七年,对内要镇压农民军,对外要抵抗后金侵略,于朝庭还要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他严苛、刻薄、猜忌、对文武百官动辄问罪、下狱、凌迟,17年间换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造成国家人才灭失,众多志士仁人不敢主动参与安邦兴国。
3.他既无治国战略思想,在用人方面又无驾驭能臣之术,还广培私人集团,重用大批太监;而战乱又迫使他摊派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直弄得民不聊生,明末的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等农民起义就是他敛财苛政导致的。
4.死要面子活受罪。
有勤政爱民的一面却错误百出,在辽东战局屡败之际,拒不采纳周皇后等人的迁都谏言,自己却上煤山自缢;让大明江山易人,令人扼腕叹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Jenny1999
谢邀。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后世称为崇祯帝。
其即位时还不足18岁,但是这位’少年天子’即位之初 ,即罢那位人见人怕的“九千岁’魏忠贤,定逆案,诛杀其党羽;毁《三朝要典》,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大有励精图治之志,使得朝野上下为之一振。
崇祯在位十七年,勤政理事,几无一日安枕,鸡鸣起床至夜半,往往焦劳成疾。其不好奢侈,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曾六下罪己诏,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可惜生不逢时,其接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内外交困,已积重难返。且崇祯帝性多疑,朝廷门户之争未绝,疆场将骄兵惰,大势已倾,内地灾荒频繁,农民起义军遍地烽火,愈演愈烈,几遍海内,虽经残酷镇压,亦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外有后金屡屡犯边,不堪其扰。
史上评价崇祯求治太急,所用非人。尤其是宠任阉党,各镇将帅,必令阉党人监军,屡屡败北,尤未醒悟,直一败涂地,仍用阉党出守要害关口,一误再误!前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后有后金金戈铁马,虎视眈眈,乘虚而入。崇祯曾想出战,却因胆怯错过最佳时机,至使外城陷落。当是时,孙传庭战死,关宁铁骑在抵御清军不能来救,大明已无将可用,无兵可调,全无退路,观乎京师,已是岌岌可危,直到后妃自尽,性情刚烈之崇祯帝无奈喋血书诏,披发投繯一命呜呼尔!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紫花地丁
勤而不智,检而多疑。亦难持国也。
当时千疮百孔的大明需要一位能足够力挽狂澜的人带着它沿着历史的车辙继续前行,很可惜崇祯不是这样的君王。也可以说在经历了很多荒唐帝王的统治,朝政腐败还有农民起义军还有满清鞑子的虎视眈眈加上小冰河时代的到来。终于在历史的尘埃中大明王朝这座三百多年的大厦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李自成的兵败,满清入关,剃头令,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湘潭屠城等等之后无数的汉人奋起抗争,但均被镇压。 整个神州大地尸横遍地血流漂杵。
入主中原后清朝政权以极其冷血的方式杀了数以万计的汉人坐稳了江山。少数民族得了天下后似乎都很排斥汉人,总是把汉人作为下等人(声明一下并不是挑拨民族关系,包括元朝,五胡乱华也是一样)旗人自视高人一等享有很多的特权,不用劳作就可以衣食无忧,加上闭关锁国和满清政府的狂妄自大。天朝大国的美梦最后被英国人用船舰利炮轰碎了!又引发了中国数十年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但崇祯皇帝和满清统治者面对国破家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崇祯帝比较有骨气严格的执行了明朝的国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最后的遗诏:朕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也,切毋伤百姓一人。反观慈禧太后:尽天朝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keyuw
谢邀。
崇祯帝朱由检是统一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农民军和后金政权的双重打击下,他最终不得不在煤山自缢。
一般来说,悦史君对末代君王,都持否定态度,但面对崇祯帝,情感上要复杂很多。
第一,勤政富于进取
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因没有子嗣,皇位留给了异母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世的崇祯帝。
崇祯帝即位后,采用先拉后打的方式,迅速铲除了大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大快人心。
崇祯帝有远大抱负,想让大明在自己手上中兴,事必亲躬非常勤政,“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第二,应对天灾失策
明末灾祸不断,先是连年旱灾、蝗灾,接着又是瘟疫爆发,造成“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的惨剧。
由于北方后金政权不断入侵,崇祯帝不仅无法对苦难的百姓进行赈灾,反而加征赋税,导致有了“重征”之名。
更可怕的是,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民组成了多股反明势力,迫使崇祯帝在多线作战中,陷入穷于应付的境地。
第三,君臣关系紧张
崇祯帝的性格很复杂,“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崇祯帝想尽快整顿朝纲,却求治心切,17年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对文武百官严重不信任,最终重新起用大批太监。
崇祯帝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他“五年复辽”狂言,结果后金军绕过宁锦防线直逼京师,崇祯帝也只能痛杀袁崇焕,造成更大危机。
第四,犹豫错失良机
崇祯帝在长期多线作战过程中,也知道无法继续苦撑,而京师的第一线危机,更是非常严重,很早就有了南迁的想法。
但大部分朝臣鉴于南宋教训,不肯与后金政权接触,崇祯帝也一直摇摆不定,无法下定决心,最终只能以身殉国,失去了重整旧山河的机会。
而从后来的多个南明政权可以看出,反清复明的势力很强大,如果崇祯帝能够顺利南迁,历史改写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第五,后世普遍同情
崇祯帝虽然没能挽救危局,也有不少资金的硬伤,但他悲剧般的人生,让后世充满了同情。
南明礼部尚书余煜曾言:“先帝(崇祯帝)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明史》对崇祯帝也有总评:“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悦史君认为,崇祯帝绝非无能之辈,在朝野纷扰、狼烟四起的复杂局面下,他苦心焦虑,进退失据,铸就千古遗憾。
悲哉,崇祯帝!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leiacat
崇祯也算是生不逢时,他是个心里有抱负的人。但识人不明,好大喜功,过分的信任东林党,这帮人装模作样还可以,做事蠢到自己都怕,所以崇祯勤政这个说法也自然成了笑话。可是崇祯生在嘉靖时期的明朝,肯定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明朝还是很强大的。只能说小冰河后期的明朝已经是王朝末期,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女真虎视眈眈,再加上心中有沟壑,但什么都办不成的皇帝,以及内斗内行的东林党!明朝其实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农民起义,这点也算是无力回天。看过1942的应该都知道那种场景,可是在崇祯末期,整个国家基本都是那样,两极分化严重,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士人撑死,农民饿死,武将地位地下,兵士军饷只发宝钞,边镇将领比赛走私,在加上各种苛捐杂税,他又不敢改革,这种情形下真是想不亡也难。假设说他能把士人的财产查抄,用于救灾,用于招募新军,或许明朝还有救,要知道李自成在京城可是抄家抄出了几千万两白银啊,但庞大的士人阶层已经不是他想动就能动的了。也算是有心杀賊,无力回天,生不逢时,留下亡国之君之骂名。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Rehon
明神宗朱翊钧十岁即位,由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张居正接任首辅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他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力日渐增强,是为“万历中兴”。
万历亲政后,由于其性格不温不火,深沉内敛,甚至软弱可欺,与万历的软弱忍让相比,他的朝臣们却变得越来越无所畏惧,他们以各种诤谏的名义,全方位地打压万历,万历刚刚摆脱张居正的束缚,却又遭到他的臣工们的挤兑,万历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万历是经过长期儒家经典教育的君主,从来不会滥用刑罚对付那些欺君妄上的臣子,万历对他们采取的是放纵的态度;而明代讲究名节,许多官员不怕受罚,他们不惜挂冠而去,哪怕拼个鱼死网破也要维护他们所谓的真理,在万历十五年,万历帝选择了逃避。
万历不上朝主要原因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皇权受到了压抑,万历躲避群臣喷向他的口水,万历用消极的方式来对待也实属无奈,他非常讨厌这些文官书呆子。 万历不上朝接见大臣,甚至许多大臣都不知道皇帝长的什么模样;其实万历每天都正常的办公,他运筹帷幄,国家大事小情都是他处理的,像著名的三大战役(宁夏蒙古哱拜之乱、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以及抗倭援朝战争)三战皆捷,都是在万历的指导下进行的。
这三大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到了重创,据史书记载,宁夏之役前后二十年用去帑币二百余万,朝鲜用兵首尾八年,用去帑币七百余万,播州用兵历时二十七年,又费帑币二三百万,三大战役接踵而来,使明朝元气大伤,成为导致明朝灭亡是重要原因。
崇祯即位之初在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了魏忠贤的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力膨胀,又没有力量来制衡他,因此崇祯与这些文官集团的关系非常尴尬诡异,两者相互仇视、相互依存。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旺食,事必躬亲,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由于东林党人把持朝政,致使大量税收流失,国库亏空,只能向最底层的农民强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在贪财苛政最严重的时期爆发的。
而辽东战役也因为军饷欠缺及东林党的排挤无将可用而屡战屡败,崇祯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致使内忧外患,最后只能以死殉国。 崇祯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他期望着明朝能够在自己的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乱摊子积重难返,他有心无力。
据明史.神宗本纪记载:“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赵冀的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在立储之争观念上的对抗,万历就以怠政来对文官集团采取报复,以万历十五年作为一条界线,这一年大明帝国以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也的确如此,只是因为万历的怠政使得朝政颓废百业荒芜,加上三次大战耗资巨大使得国体空虚国力衰败,就在万历死后的二十五年,明朝就彻底的灭亡了,可以说万历就是罪魁祸首,其次天启皇帝也是热衷于木工活从而怠政,他也为明朝大厦的倒塌出了一把力。
万历帝当初有张居正等人给打下的良好基础,有老本,够万历瞎折腾的,而崇祯帝接手的是个乱摊子,咬人没人,要钱没钱,穷的叮当响,只能自己玩命瞎折腾;
万历与崇祯都是与文官集团耗着,万历是惹不起咱躲得起,而崇祯是正面交锋,水火不容,搞得鼻青脸肿,万历的屁股崇祯来擦,万历享福,崇祯遭罪,万历亡国的锅崇祯来背。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风即刻吹动
说实话崇祯在明朝里不算昏庸皇帝,很勤政,但是由于崇祯处在明朝晚期,国力衰微,社会矛盾尖锐,在加上自己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性格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
其实崇祯在位17年,完全有时间可以改变明朝衰败的处境,他没有意识到明朝衰败的根本原因,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且在大的战略上出现错误,导致腹背受敌。
但是崇祯没有南迁,没有签订不平等条约,没有投降,最终自缢,说明崇祯还是很有气节的君主,让人哀叹!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south_
不上不下、不好不坏才是崇祯最终失败的原因
刚开始接触明末历史,一直很同情崇祯,一直为大明亡于崇祯而感到惋惜。随着了解的深入又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再继续深入却又发现很难用一个明确意义的词语来形容崇祯。
你比如说识人这一点,洪承畴、卢象升、曹文诏、左良玉、孙传庭……都是崇祯一手提拔并加以重用。并且他们也确实为大明的延续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但是洪承畴因为屡屡被催战导致既定战略被大乱而于决定明朝国运的松锦大战中兵败被俘;卢象升以文官领兵,南征北战无一败绩,并且还是继袁崇焕之后为数不多的能与清兵对垒不落下风的明朝军事人才,最后被崇祯联手杨嗣昌卖给了敌军;曹文诏,当世良将,感念崇祯知遇之恩连续追击叛军最终遭俘阵亡;左良玉,屡败叛军,是中原平叛的支柱,可崇祯驾驭不当最后竟跋扈自雄难以调遣;孙传庭,到任不满三月便将高迎祥部一网打尽,又与洪承畴联合将李自成打的只剩下十八骑,帝国境内贼大定,可是竟因为指出杨嗣昌战略的失误之处而被诬陷下狱导致几乎被平息的叛乱又呈燎原之势,再度复出,又是屡屡被催战,最终葬送这个仅剩下的唯一一个能力挽狂澜之人。看完这些你就会发现崇祯虽有识人之明,但却不能人尽其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导致这样本可帮他维持大局的人才只能匆匆凋落。
再如崇祯一直标榜爱民,想博个仁君的好名声,就是对待西北叛军也一直强调‘皆我大明赤子’而力主招抚。确实崇祯十七年你能发现很多关于下诏赈灾,蠲免受灾、遭遇兵乱地区积欠和当年赋税的记载。但同时也能看到很多形势危急之时,崇祯派人追比各地积欠的记载。又能看到崇祯不顾国疲民困而加征剿饷、练饷,然后‘暂累吾民一年又一年’,还要改因粮为均输。虽然崇祯那些好的举动确实稳定了部分地区,也有一些效果。可之后这些坏的措施却瞬间将那些好的效果一笔勾销,并且为叛军提供了近乎不竭的力量补充。所以也能常见到‘某支叛军被官军大败于某地损失惨重,而后溃逃路过某地,附近饥民争相附从,然后势复振’类似的记载。崇祯想当个仁君却不能善始善终,想铁腕一下又想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就这样好也不能完全说好,坏也并不十分的坏。
再如对待当时明朝所面临的危急形势,他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应对战略,后来知道了,又一直难以实施。明末崇祯面对的是强大的外患、愈演愈烈的西北叛乱、接踵而至的西南土司之乱。在崇祯任用杨嗣昌之前,对待这些问题,崇祯一朝就是在玩打地鼠,哪个冒头就集中精力打哪个,结果哪个都没打下去,反而自身的力量越来越弱。好在杨嗣昌给崇祯指了一条明路,‘先定国内,再平外患’。崇祯很明白这条路对于当时的大明是最正确的一条路,可是他却始终难以在那样一个乱世展现帝王应有的强力手腕。本来面对当时已经孤立突出的关宁锦防线,崇祯应该立即放弃宁远以东,以节省开支。然后趁着孙承宗收复四城的大捷,与后金议和。完成这些后要先集中力量平定西南土司之乱,以恢复巴蜀之地对朝廷的输血能力。以后用巴蜀和江南的钱粮,对西北叛乱采取剿为主、抚为辅的策略。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浅见,但归根结底,要想解决明末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坚定的执行下去。否则按下葫芦浮起瓢,明朝必将被这三线作战给拖垮,耗死。
又如对待明末的朝堂,崇祯先是搞垮了魏忠贤,使得原先依附于魏忠贤的楚、浙等党群龙无首。而后又被温体仁利用,相继将剩余的东林大佬赶出朝堂。应该说杜绝朝堂党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打的太散,群龙无首。那彼此合作,各取所需不是更好,谁还会去依附皇帝。这样就造成皇权在这些人面前失去了威力。其实这个时候崇祯最需要的反而是一个根基很深,能总领百官的人物,偏偏这个人地位的稳固还需要崇祯皇权的支持。这样就能避免推诿扯皮,各自盘算。后来崇祯要求朝臣捐资助饷,应者寥寥,不就是皇权在这些人面前失去了威慑力。
又如对待宦官和厂卫。崇祯真是不明白厂卫对于保持皇权威慑力的意义,更不清楚明朝的宦官是皇帝可以随时用来保卫皇权又可以随时丢弃的。当崇祯面对己巳之变,只能听信文官们的一面之词;当崇祯下诏调拨的赈灾粮还没出京就少了一半,结果三法司会审了半天就得出了一个降职、罚奉的处理结果;当各镇索要的粮饷越来越多,兵力、战力却不增反降……崇祯愤怒了,而愤怒到极点就是无奈,于是崇祯就毅然决然的重新开始起用宦官、厂卫。并且无奈的向劝谏的众臣表示‘你们若能忠职任事,我又怎么会需要这些人’。先打后用,出尔反尔,所造成的就是几乎所有朝臣都不怎么信任皇帝。崇祯一朝君臣关系之坏,达到了有明一代的顶点。
总结一下,虽然崇祯一心求治,但却总是处于一种不好不坏、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境地。要是崇祯能有嘉靖、万历的智慧与手段也行,没有的话像隆庆那样当个甩手掌柜也行。只可惜他偏偏就取了个中间点,这就尴尬了。本来就老迈浑身是病的大明,经过这么一折腾,再也难以抑制的走向灭亡!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唯潇
诚邀,如题。要说如何评价大明末帝朱由检,小编以为可以用“志大才疏”四个字来加以形容。
崇祯帝是大明的末代皇帝,明熹宗的弟弟,接手皇位的时候,明朝虽然式微,但是辽东防线稳固,大明安全局势还算没有问题。
然而崇祯帝继位后,重用被宦官势力打击的东林党人。东林党人虽然是些士大夫,但是自私自利,陷害关东名将袁崇焕,京城即将被攻灭时崇祯帝下令大臣捐献,这样货说分钱没有,结果闯王继位,分分钟抄出千万家私。
再说说被崇祯帝视为祸国殃民的魏忠贤,虽是宦官染指朝政,但是其执政能力还算不错,起码很有大局意识,袁崇焕要啥给啥,在魏忠贤还在的时候,大明关宁铁骑让后金八旗瑟瑟发抖,所以说崇祯帝并不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但值得一提的是,崇祯帝多少有些骨气,能够做到”君王死社稷”,还算换回了些许颜面。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比快速
又可以愉快的黑一波崇祯了。今天重点说说崇祯的用人。
崇祯上台之后,很快就诛了魏忠贤,阉党也被一扫而空,连原来依附魏忠贤的一些人,也纷纷被贬逐出朝,地方上曾经巴结过魏忠贤的人也惴惴不安,感觉到了末日。同时,崇祯大力收罗阉党当权时被打击和压制的清流士大夫,主要也就是东林党。
但到崇祯四年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承认,他的用人政策出了问题,阉党未必全都不能用,东林也未必全都是好人,尤其是,东林党虽然反对魏忠贤,但让他们当权,未必能比阉党干得更好。道理很简单,在台下的时候批评别人是一回事,上台了要自己干,是另一回事。
在这之后,崇祯就开始恢复了之前用太监监军的做法。只不过,崇祯本人比较勤政,太监领袖王承恩也算是忠贞能干,所以太监还没有太怎么坏事,大体上都是服务于崇祯的政策的,在地方上也主要是监督崇祯的政策实施,尤其是监视领兵的将领。
但崇祯用人的策略很成问题。基本套路是,刚一开始,一番谈话,忠贞可嘉,完全无保留的信任。稍微出点问题,朝廷有些批评的声音,他就顶不住压力了,就要追究责任,就要甩锅给别人,让大臣背锅,然后就是推出午门问斩。
比如袁崇焕,一开始一听袁崇焕说五年可以平辽,立刻视为朝廷干城。结果皇太极稍微用了点小阴谋,施了个反间计,他就中招了,立刻相信袁崇焕是坏人,是内奸,就把袁崇焕拉出去砍了。
他之所以如此愤怒,就是因为他觉得他对袁崇焕很好,结果袁崇焕背叛了他,他不能忍。更重要的则是,皇太极绕开关宁防线,长途奔袭北京,北京一度戒严,朝廷上的舆论都认为要追究责任。而崇祯自己怕担责任,必须要找人背锅,刚好来了袁崇焕是内奸这个消息,立刻就把袁崇焕拉出去砍了,搪塞舆论,保住自己的光辉形象。
但要说崇祯最信任的人,还得数杨嗣昌。用孟森的话说,杨嗣昌就是个小崇祯,而且他在任期间的做法和行事风格也和崇祯非常像,一开始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意见,出了问题就到处甩锅,不肯担一点责任。等到杨嗣昌兵败,他其实也清楚,就算是他自己不自杀,崇祯也会甩锅给他,还不如自己自杀保全名节。
这之后,朝廷就没什么敢言直谏的人了。杀袁崇焕,杀熊廷弼,杀陈新甲,被杀的几乎都是他自己曾经非常信任的人,而这些人最后又得为崇祯背锅,这就给朝廷大臣要给强烈的信号,要在崇祯手底下干活,最好是不出主意,不提意见,闷声大发财就算了。
所以,最后剩下还能一直混着的人,就是那些从不提意见,从不出主意,看上去特别听话的人。任何时候都是皇上说得对,皇上说啥就是啥,皇上说对就对,错了也对,皇上说错就是错,对了也是错。也没有人敢负责任了,哪怕是有能力,也不愿意出力了。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到最后明朝都要完了,崇祯还不忘甩锅,还要说,我不是昏君,我就是被大臣们所误。这就是说,他都要上煤山的歪脖树了,还没学会反思自己,还没学会承担责任,还是想着自己没错,别人都是蠢货。他还没有意识到,他自己到最后的干部政策其实已经变成了不问能力如何,只问听话与否的地步。
都这时候了,他也没想过,他信任大臣的时候,就要求大臣一点错误都不犯,一点疏漏都不能有,只要有一点过错,前面天大的功劳都要一笔勾销,就要全面否定。这样的人,除了不说话、不干活的那种人之外,还有谁能做到?尤其是打仗,胜败乃兵家常事,连一点点失败都不能容忍,哪怕是孙吴再世、白韩复生,也做不到。
就这样的皇帝,还说自己不是昏君,连一点点自我反思能力都没有,只想听别人赞颂他,一点都不肯吸取失败教训,如果他是在承平时代,还可以混混日子,但在明末这种大变局面前,如果他不亡国,那就太不科学了。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焖小菜
谢谢邀请。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历史上对于这位末代皇帝,却是最具有争议性。有人说他是“不该亡国之君,却亡了国”的君主,有人认为他疑心重重,乱杀忠良大臣,最终导致大明被灭。评价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考虑,权衡利弊,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下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崇祯皇帝皇帝十六岁继位,接下了明熹宗留下的烂摊子。当时明朝统治已经岌岌可危,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崇祯皇帝继位,励志要做位好皇帝,励精图治,要恢复大明王朝当年的辉煌。继位后崇祯皇帝确实比前三位皇帝贤明,勤俭自律,使得当时大明王朝有一丝中兴的景象。
崇祯皇帝刚即位就剥夺了大太监魏忠贤的权利,让他回家终老。魏忠贤当年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滥杀无辜,崇祯皇帝剥夺他的权利,使得朝廷大臣兴奋不已。崇祯皇帝剥夺了魏忠贤权利后还清除了宦官势力,使得当时与魏忠贤为敌的东林党独大,文官势力大涨。
东林党是当时江南工商业在朝廷的代表
,魏忠贤被打倒后,东林党人把持朝政,他们反对对工商业征税,赞成加重农业税的税赋。辽东战役,物资军饷紧缺,崇祯皇帝想向富饶的江南工商业征税,遭到东林党人的坚决反对。最后,崇祯皇帝只能再次向农民征税。被逼无奈的农民只有奋起反抗才能活命,便纷纷起义造反。中国王朝的替换哪一次不是因为农民被逼无奈起义造反,东林党人为了自欲却致国家,人民的利益不顾,而崇祯皇帝却任由东林党独大,皇帝御臣的权术就是要两方对立平衡,互相制约,为己所用。
崇祯皇帝朱由检还继承了老朱家的传统——疑心重。因为疑心,杀了多少忠臣良将。明末大将袁崇焕骁勇善战,抵御清兵,使之不敢来扰大明疆土,是明朝最后的希望。但这最后的希望也被崇祯皇帝自己打破,他听信身边谣言,便下诏杀了袁崇焕。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死,大明王朝就此灭亡。
崇祯皇帝勤俭自律,发愤图强这点是值得后人称赞的,但励精图治是需要钱的,当时大明朝已经国库空虚,无粮可用,只能向农民征收,必然招致农民起义。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鱼儿弯弯mandy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明代自朱元璋起,而终于朱由检,历经二百七十六年,传十六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
崇祯皇帝是接哥哥的班,因为哥哥明熹宗没有儿子,所以由朱由检继承了皇位。此前,由于这位哥哥对木匠情有独钟,每天专注于锯、斧,刨子,把国家大事都扔给了魏忠贤处理,使得阉党权势遮天,把控朝廷,并已经把天下搅得是乌烟瘴气,风雨飘摇。
崇祯继位之后,励精图治,瞅准机会坚决地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集团,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并每天早起晚睡,勤于朝政,时常劳累成疾,才二十多岁,头发就已经全白了,可以说是个有抱负的皇帝,也想作出一番丰功伟绩。
可是天不随愿。在他执政期间,连年天灾,而朝廷力不能及,致使饥民遍地,流离失所,无奈之下,大批民众揭竿而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队伍。
在朝廷内部,党派林立,整天争权夺势,分庭对抗,矛盾重重,对国家的治理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后果。当初在李自成几乎被明军消灭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听信偏言,没有乘胜追击,使李自成得以喘息,后重整旗鼓大举反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也正是李自成的助攻。加之又冤杀了袁崇焕,也才使清军相对容易的取得了天下。
连年的灾害使国库空虚,造成后勤保障不力,致使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所以对于李自成和清军的进攻也是节节败退。内忧外患之下,崇祯皇帝心有余而力不足。
崇祯皇帝希望自己能够大展宏图,有所作为,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又不能知人善任,对于这个濒临灭亡的国家,实在已经回天无力。最终只能把三个儿子送走逃避,逼死后宫嫔妃,杀掉女儿,而自己无奈自缢煤山。就是死,也做一个颇有气节的皇帝。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zivarui
谢悟空邀请。
崇祯有多个侧面,不可一棍子打死,也不可把他抬得像明朝遗老遗少说的那样过高。
首先,崇祯皇帝是个非常努力的人。他即位时,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他励精图治,非常想有一番作为,很勤政,几乎没有什么娱乐,这个他的祖先和兄长爱好斗蛐蛐、豹房娱乐、几十年不上班和做木匠活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也是后来明朝灭亡后,人们最为同情他的地方。
第二,崇祯具有严重的个人性格和能力缺陷。他刚愎自用又志大才疏,猜忌残忍又死要面子,朝中重臣在他在位期间就杀了贬了几十个之多,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找替罪羊杀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相反对温体仁这样的奸佞之人反倒重用又加。
第三,崇祯是个运气极差的人。如果赶上平时,崇祯也能做一个不错的太平天子,可是赶上了明末这个烂摊子,情势危急复杂,他又没有多少雄才大略,连连失误,不亡国才怪。
第四,崇祯推卸责任只对了一半。崇祯临上吊写下遗诏,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臣下皆是亡国之臣。这显然是推卸责任之语,他是货真价实而亡国之君,这个赖不掉,不能因为勤政就说他其他方面没有缺陷。但同时他骂那些大臣,虽然有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的嫌疑,但是骂的大部分文官还是有道理的,他们许多人只知道党争和保命两件事,根本不关心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因此不管李自成还是多尔衮,他们一来就拜倒马前,山呼万岁,全无廉耻。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旅游达人
他冤不冤,我们先看看他怎么浪费掉活命的机会的。崇祯本来不用死,他至少有两次活下来的机会,南迁和调吴三桂入关。
但是,之前有于谦北京保卫战的先例在。大臣虽然不想当于谦,也没有能力做于谦。但是,肯定都不想做被于谦打脸的“南迁派”徐有贞!而且,明朝后期的文官,只会勾心斗角,沽名钓誉。肯定都不想提出南迁建议。
再者,以崇祯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作风。提议南迁的人,很容易被崇祯和百官翻旧账。追究丢失北方的责任。
所以,百官只提议让皇子去南方封地就藩,就是不提南迁的事。崇祯也很无奈。
我们再说说崇祯怎么浪费第二次机会:调吴三桂入关勤王。当时,李自成马上包围京师,南迁已经快成为不可能。只能尽快调辽东精锐入关,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好办法。但是,我们崇祯又犯了爱面子的毛病。要是调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入关,等于把辽东让给满清!这个锅崇祯不想背,大臣不敢背。于是,当崇祯让大臣们商议调吴三桂入关时,大臣开始和他踢皮球!
从年初一直拖到到三月份。才在王永吉、 吴麟征等人上疏下,下旨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此时,已经晚了,李自成先攻进北京城。崇祯三月十八日自缢身亡,吴三桂十九日才到达山海关。
崇祯临死,说“百官误我”。其实,他自己就没有责任吗?他才是该担责任的那个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wujian326
明朝末期貌似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而崇祯皇帝恰似一个倒霉的主治医师。
崇祯皇帝最终“煤山自尽”的结果很壮烈,以悲剧收场,但这个却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
崇祯虽然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势必亲为,他虽有一腔改良革新之热血,但其不擅帝王之术,在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堂纷争之中的权利平衡上出现重大失误——矫枉过正、忠奸不分、错误百出,以至于朝堂上下人心惶惶,矛盾不断。政,各自为政;军,军阀割据、不听中央调度。长期这样的局面造成朝廷动荡,民间反抗不断,以至大明王朝内困外患最终以悲剧收场。
崇祯皇帝是中国帝王历史中稍有的勤奋皇帝,但其贯穿始终的“糊涂勤政”不仅不可能复兴大明帝国,反而使明王朝的亡国却成必然。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nik8478
明思宗朱由检,一个悲剧性的传奇人物,他的身上有无数标签,比如勤政简朴,比如君王死社稷,比如多疑刚愎,比如亡国之君,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个言过其实,哪个牵强附会,或许从他一生三件事上可以看得出来。
清算魏忠贤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检将魏忠贤贬到凤阳守陵,旋即下令将其逮捕,对魏忠贤和阉党的清算,也由此全面开始。
被指认为阉党的二百六十余名官员,不是被处死就是流放或是禁锢终身。
事情本身是好事,魏忠贤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但在对阉党的处理方式上,表现出了朱由检的稚嫩。
为帝不久的朱由检表现出的,是小学生的智商,简单的把人分为善恶两类,阉党都是恶人,那与其对立的东林党就是好人,殊不知,善恶从来都是相对而言。
《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皇帝有几句经典台词: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
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
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之田地,
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所以黄河要泛滥,嘉靖便要罢黜严嵩,杀严世蕃;长江要泛滥,嘉靖便要罢黜杨廷和,杀夏言、沈炼等人。
同样的,明朝也不止魏忠贤一个权宦,在他之前,至少还有王振、汪直、刘瑾等几个著名的权宦,不过历任皇帝对他们的处理,都不像崇祯这样爱憎分明,祸及这么多人。
在这样的打击下,崇祯朝的政治生态平衡被打破了。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齐党、楚党、浙党等派系,好与坏都是相对的,这个官员,可能原本依附魏忠贤,随后又倒向东林党,如果政治理念或自身利益得不到保证,又可能倒向其他派系,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才流动,如果只有一个东林党,朝堂之上就难再听到不同声音,这点在崇祯朝表现得相当明显,东林党缺乏了制约,终于变得一家独大。
这件事上,表现出的是朱由检不成熟的政治能力。实际上,这一点最终也没有改变,崇祯朝对犯事大臣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曾在一天之内砍了三十六个文臣武将的脑袋。在清军入寇攻破济南后,德王朱由枢被捉走,朱由检暴跳如雷,将参与防御作战的官员几乎网打尽,以同一个罪名“失陷宗藩罪”,全部斩杀无遗。
任用孙传庭孙传庭在崇祯九年任陕西巡抚,表现出色,俘获闯王高迎祥,又与洪承畴联手击败李自成,将他打得仅剩18骑逃走。
崇祯十二年却被逮捕下狱,一关三年。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再起,崇祯再次起用孙传庭督师三边。
有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崇祯却风格依旧,屡次催促孙传庭在新兵未就,粮草未齐之际出战。
传庭上言:“兵新募,不堪用。”帝不听。传庭不得已出师。
传庭不得已仓促出战,虽有小胜,最终还是因为军粮接济不上兵败身死,明朝最后一支能战之兵就这样被葬送。
崇祯在军事上任用孙传庭——将他下狱——复用传庭——反复催战这样的过程是他性格多疑的写照。
当然不光是孙传庭,之前对袁崇焕、洪承畴等也是如此。
除了催战,在用人上,先用杨鹤,又用洪承畴,再用陈奇瑜,随后又用洪承畴,之后又是熊文灿,杨嗣昌,汪乔年,孙传庭等。用人摇摆不定,对农民军的政策也同样如此,在招抚和追剿间反复切换,使官兵无所适从,反倒是农民军在其中几次起死回生,再也尾大不掉。
如果能坚持用人不疑,松锦之战和清缴农民军的战事或都可有所转机,无论哪一方面能够得利,都将大大缓解明朝的压力,可惜,战机都在朱由检的催促中被断送了。
陈新甲之死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二十二日,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斩于市。
陈新甲被杀这件事,折射的是崇祯有心议和,却又首鼠两端的心态。
早在松锦之战结束后,朱由检就授意陈新甲与后金秘密议和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以和议委新甲,手诏往返者数十,皆成以勿泄。”
在当时环境下,明朝在松锦战场精锐尽丧,总督洪承畴被俘投降,国内流匪纵横驰骋,地方不断告急,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出讨都兵败被杀,形势已极其严峻。明朝既无能力、更无实力在多线同时作战,在此情况下,议和是最合乎局势的选择。
崇祯有心议和,却放不下架子,又怕朝臣反对,只得授意陈新甲秘密议和。
陈新甲一来二去,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皇太极同意议和,提出的条件是:
“每岁责国馈兼金万两、银百万两。我国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彼此互送逃人,“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贵国界,以塔山为我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两国俱于此互市。”
这个条件,在当时形势下来看,也并非不可接受,清国已经事实上成立,明朝无力反击,每年送出点金银换取边境太平,暂且忍辱负重。对内可以集中力量讨平农民军,为明朝续一波命,未来再图辽东,就当时来看,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可惜陈新甲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议和消息走漏出去,招致东林党清流集体攻击,崇祯为了撇清关系,顾全自己的面子,立即将陈新甲逮捕,两个月后处斩,陈新甲既死,明朝丧失了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这同样是朱由检性格缺陷的表现,类似于这样的事还有不少。即使在大顺军兵临城下前,他也还有选择。
迁都南京,这是其一;将太子送到南京,这是其二;裂土封王,承认李自成的合法并给与安抚,这是其三。无论哪种办法都不至于使得明朝灭亡得如此之快,但他还是一一错过了,这是与生俱来的强硬不懂变通的性格软肋,最终使得北京既守不住,三位皇子又陪他一起殉葬,由于没有指定的继承人,南明一再发生法统之争,严重内耗,最终让满清摘了桃子。
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朱由检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失误,这是性格和能力所导致。
明朝经济上的崩坏,是历朝的累积,三饷之一的辽饷,从万历晚期就开始加征。加上崇祯朝的天灾人祸,经济上,朱由检实在是力不从心,这口锅扣不到他头上。
但在经济之外,政治上、军事上,他本可以做得更好。指望明朝中兴实在奢侈,不过再打个补丁,缝缝补补支撑几十年,应当可以做到。毕竟南明如此无能,内斗这样严重,还坚持了十七年之久,可在实际操作中,崇祯虽然“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效果却还不如他哥哥,被讽刺为木匠皇帝的朱由校。
“勤于政事”,这几乎是朱由检唯一看得到的优点,最后煤山殉国,为他落了个“君王死社稷”的好名声,赢得了后世的同情。在客观上,朱由检不是胡亥、杨广那样的亡国之君,大明并非亡于朱由检,朱由检却亲手埋葬了大明。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月夜青衫
我是“静yeS”,欢迎关注。
崇祯皇帝丢掉大明江山不冤,如果不是崇祯的“努力”,大明王朝也许可以支撑更长时间。
1、大厦将倾,用药过猛
崇祯接手的大明王朝,用大厦将倾来形容其危险再合适不过。天灾不断,西北地区成为人间地狱;国库亏空,朝廷拿不出救灾之策;东北女真已成气候,对北方边境虎视眈眈;同时多年来的党争断送了明朝最后的治国能臣。明朝的形势已经积重难返,这样的情况下,崇祯要励精图治一番。
明朝经过后期几个皇帝的折腾,明朝早已经奄奄一息,说难听点就是只剩不到一口气,此时已经经不起大的折腾了。而崇祯显然不这么认为。
他将第一个矛头对准了大太监魏忠贤,出于对这个大太监的痛恨,崇祯将魏忠贤作为自己立威的刀下鬼,很快这个大太监被干掉,为了显示这个新君主的决心,崇祯将魏忠贤时代的国家机器全部推到重来,阉党被连根拔起。
大快人心之后,就是朝堂的彻底失控。要知道,明朝是讲究制衡的,魏忠贤的死让对手东林党成为无法控制的庞然大物。用药过猛的崇祯最终尝到了打破平衡的苦果。
2、刚愎自用,众叛亲离
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点在崇祯领导的明朝廷里是不存在的,崇祯的多疑是明朝皇帝中出了名的。本着怀疑一切的宗旨,崇祯对文臣武将始终提防加猜忌。如果说袁崇焕的死是崇祯的一个失误和意外的话,那么孙传庭的牺牲则是大明朝彻头彻尾的悲剧。作为一个挽救社稷危亡的人,崇祯皇帝照样没有给予足够的信任。以至于孙传庭避战关中时,崇祯罔顾事实坚持下旨出战,人都死了还怀疑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串通了农民起义军。如此操蛋的领导,大明不亡简直没有天理。
因为崇祯太自信了,所以他敢于越级指挥,直接给前线下达命令,这一点和蒋委员长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是由于这样的瞎指挥,明军在和农民起义军及关外清军的对战中,才多次功亏一篑,最终战败。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崇祯对属下不信任,但是对狡猾的农民起义军,倒是多了几分天真,张献忠之流就这样在崇祯眼皮子底下笑到了最后。
崇祯的这些特点让他自己很充实,但是却让下属苦不堪言,纵然是再忠心耿耿,也难以在明朝末世中保持一颗从一而终的心。洪承畴投降皇太极,一则是因为自己偷生的欲望,更多的,是对崇祯的彻底失望。
最终李自成打来,崇祯自缢前,还不忘将亡国责任推给众大臣,一句“文臣皆可杀”让他的人设彻底崩塌,虽然后人有源源不断的褒扬之语,但掩盖不了崇祯尸体停放城中三天无人殓葬的悲哀。
这样的皇帝,不亡国还留着过年吗?
所以崇祯丢掉大明江山不算冤,说气数已尽的,多看看汉朝宋朝,说小冰期的,也请了解一下清朝的寒冬。说到底,内因才是决定明朝灭亡的最重要因素,而这一切,都要落到最好统治者崇祯的身上!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欢迎关注“静yesS”,读史使人明智,期待与君一起探讨精彩的历史!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寡淡
明代崇祯皇帝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可悲可怜的皇帝了,但是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啊!要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要从这个人的所有功过来说起。
崇祯皇帝在明朝岌岌可危的时候接过哥哥手里的江山。一上台就除掉魏忠贤,干掉了一大批阉党,大有奋发图强之意!!
事实也证明,崇祯皇帝和其他所有末代皇帝不一样,他没有破罐子破摔,他希望他自己能重新振兴大明王朝,所以他兢兢业业,执政以来,没有一刻停息,他重用一大批人,提拔人才,严惩贪官污吏,自己也以身作则,节约宫廷开支,不铺张浪费,自己也不近女色。一代美女陈圆圆他都不放在眼里,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起的都奉献给了大明王朝。
不过这也是崇祯的可悲之处,一辈子勤勤恳恳,没有享受过一个皇帝应当享受的生活。可是老天还是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年年的蝗灾,旱灾等等一年比一年严重,给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大明王朝更加危险。当最后他希望大臣捐款时,一大批文臣都说自己没钱,拒绝了帮助绝望的崇祯。可是最后我们也知道,李自成搜刮他们府邸时可以说是家财万贯!!随着一大批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崇祯皇帝上吊前说了:文官误我。结束了自己可悲的一生。
但是崇祯皇帝也有他可恨的地方。
虽然勤勉,可是太过激进,过于求成,并且用人疑心太重!在他执政期间,他一共换了五十几任的首辅!对外积极作战的将军,他也是及其不放心,最后冤杀了多名大将!!让大明王朝的有生力量一步一步削弱。
还有他过于爱面子,生怕背上辱没祖宗的骂名,在暗示大臣劝自己南迁无果后,他就断了南迁的念头,但是他有阻止太子南下,让他的后路被完全堵死,再也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他这样的行为让南明也群龙无首,谁也不服谁,结果在自相残杀的局面下,被清朝一锅端了。从此结束了明朝的统治时间!!
崇祯皇帝没有颓废适合当一个忠君为国的的臣子,但是却不适合当一个末代皇帝,虽然勤勉执政,爱惜百姓,可始终缺少了雄才大略,不能力挽狂澜。
可悲可叹的一代末世皇帝啊!!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dinglejuan
崇祯皇帝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不到二十就掌握大权,心计有余而能力格局不足。正因为能力有限,导致许多事情的判断力不足,刻薄寡恩,经常受人挑唆而不自知。越是能力强、功劳大的人,越是猜忌不信任;越是那些只知道坐而论道,挑别人毛病的朋党腐儒,反而不吝名位。
崇祯尤其杀起能臣宿将毫不手软,虽然经常后悔,但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照杀不误。为什么后来北京陷落之时无人敢救,就是因为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杨鎬这些前车之鉴在前,一旦你带着兵将去救他,他一旦脱困,他周围的酸腐文人为了不让你独占功劳,立刻就会明枪暗箭的中伤你,而崇祯最能听进去这种挑唆之言,反而怀疑你的忠诚,你可能就会陷入不测之祸。这谁还敢救。
崇祯不同于明朝许多皇帝的是,他非常勤政,但可是他经常思路方向搞错,简单的事还能辨别是非,但凡牵涉广泛,需要大格局、大战略、大心胸的事情,他总是虎头蛇尾。开始给方面大员以很大的权力,随后就会被太监和文官挑唆着开始猜忌,然后就收权掣肘,到最后事情失败了,不检讨自己的问题和自己周围人的问题,全部推给具体办事的人。
其实崇祯朝还是有更多可用的人才,甚至是大才的人,但是遇上他这样的皇帝,也实在是不幸运。到最后,指责满朝大臣,“朕非亡国之君,卿等皆亡国之臣”,又把亡国的责任全推给别人啦!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好好睡不醒啊
谢邀。
万历30年不上朝不错,但是他接手的是隆庆中兴的好底子,接手后又有张居正给他打了十年的基础,所以经济上可保无虞。在位期间,虽有几次战争,却都规模不大,对财政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也没有遇到大的自然灾害,百姓生活稳定,也就不出现民变之类的现象。
其次,万历年间自张居正去世后,内阁及六部官员相对比较稳定,阁臣、督抚与内官等之间虽互相牵制,但没有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朱翊钧虽不上朝,但军国大事一应还是要他亲自拍板,君威尚在。况当时辽东一带后金未成气候,所以国内局势稳定,内忧外患之困局。
待皇位到了他孙子朱由检手里,已今非昔比。经济上遭遇连年天灾,入不敷出。人事上党争日盛,官员唯党系利益是从,无暇顾及国家安危。天灾与庸吏结合,产生了风起云涌的农民造反,使朝庭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财政困难又造成无兵可用,虽有能臣骁将数次平判,但东方平了西方又起,终成燎原之势。后金努尔哈赤又借机煽风点火,宣布“七大恨”以励士民,并收拢人心,蠢蠢欲动。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朱由检纵勤勉克己,怎奈日薄西山,无力回天了。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努力向上的XIN
谢邀。
笔者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对于题目中所谓的“安居乐业”,没有任何史料支撑,反而是在万历末期,由于太监暴力征收矿税导致民怨四起,各地地方官由于皇帝不上朝而无法得到任命从而令地方事务混乱;而西北的民变,也是从万历时期开始的。
对于题目中的问题,笔者曾经有一篇回答,如下:
事实上,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来讲,只要理清这三个层次,那么,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层,万历的怠政和崇祯的亡国存在因果联系。有说法,明实在亡于万历。这并不是说明万历朝的时候明朝就已经灭亡了,而是在说,万历皇帝干的很多事情,对明朝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都促成了明朝的灭亡。再打个形象的比喻,十个人一起砍树,前九个已经把树砍得只剩下最后一点粘连处,最后一个人轻轻一挥斧子,树就倒了,你不能提这样的问题吧:为什么前九个人使劲砍树树都没倒,而最近一个人轻轻一砍就倒了? 所以,真是万历埋下的因,造成了崇祯灭亡的果,但凡割裂这两者关系的,都是流氓逻辑。
第二层,万历怠政之下,国家运行的真的流畅吗?万历年间,不知道为什么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错觉。除了江南地区因为贸易的原因繁荣以外,其他任何地方都非常差。皇帝不上朝,导致了地方官员奇缺,地方官的缺失,导致了地方税收无法上缴,造成国库空虚;而与此相对,皇帝却为了内廷的财产而放纵宦官四处乱收税,鱼肉百姓,这样做无疑强化了朝廷和民间的对立 除此之外,万历皇帝不上朝,导致了大臣之间的矛盾无人调节,使得党争愈演愈烈,可以说,天启朝与崇祯朝的党争,万历必须背锅。而连年的对外战争,导致了财政严重不足,尤其是在萨尔浒战败后,税收进一步增加。而西北的民变,最早也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 所以,这样说来,万历年间实际上,没有比崇祯年间强到哪里去。
第三层,勤政等于善治吗?作为一君主,崇祯的私德无所挑剔,但是他的为政举措,简直糟糕透顶。不信任将领,不信任大臣,对于大臣怀着皆可杀的心态,过分介入将领的指挥决策,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成熟君王应该做的。所以,崇祯虽然勤政,但其实做的不过是无用功,做的再多,也于是无补。
打个很形象的比方:艾滋病本身并不致人死亡,艾滋病人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艾滋病毒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得人的免疫系统瘫痪,到最后,任何的细菌感染都会导致人死亡。所以,如果对于一个艾滋病人,提出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他得了艾滋病没有死,但却最终死于感冒?这显然是错误的。
以上。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ljunyan
谢邀。在历代亡国之君中,崇祯皇帝几乎是评价最高的一位,原因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很简单——他威武不屈、以身殉节、勤于政务,只不过接手的摊子太烂而已。然而大明王朝之所以这么快灭亡,其实和崇祯皇帝爱折腾有着莫大干系,也与崇祯皇帝错过的机会有关。在他的一生中,他至少错过了两大机会,若能抓住其中一次,大明的结局或许就会彻底改变。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算是大明王朝后期难得的勤政之君,他不仅夙兴夜寐,严格要求自己,连家人都要跟他一起吃苦,据说周皇后为减轻财政负担,曾亲自下厨、织布。历史似乎是不公平的,让国家亡在这样一位勤勤恳恳的皇帝手里。然而,历史曾给过崇祯皇帝两次机会。
▲李自成剧照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山西建立大顺政权,不消两个月就要攻陷北京城。这两个月的时间对于大明政权来说,是个极好的缓冲期。当年北宋都城汴京被攻陷后,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让宋王朝多延续了150多年。迁都对于此时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个极具诱惑的选择。
▲南京明孝陵城墙
然而这时,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主张南迁的大臣李明睿认为,南京是六朝古都,繁华万千,又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况且大明王朝一直把南京作为陪都,南京有着完整的行政体系。迁都南京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不二之选。而以首辅内阁陈演为首的一票大臣却反对南迁。他们一方面是思想僵化,认为撤退可耻。另一方面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若是迁都南京,南北政府合二为一的话,自己如今的权势势必大大削弱。
▲明朝南京(南直隶)地图
因此,他们坚持固守北京。就这样,两拨人相互论战了一个多月,事情都毫无进展。可时不待人,李自成已经越过居庸关,兵临昌平。这时候,任崇祯再怎样决定迁都,都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按理说,上天待崇祯帝不薄。错过了迁都,又给了崇祯一次转圜的机会。
他的对手李自成目光短浅,在对北京城发起总攻之时还派人议和,只要崇祯赐银100万两,赏陕西、山西之地,并封他为王的话。他便可以以明军的身份剿杀奇特起义军,平定辽东的满清势力。这个条件是十分划算的,然而这时的大臣们又满口家国大义,坚决不同意议和。由于此时国库空虚,根本凑不出一百万,崇祯只能眼睁睁看着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
▲明思宗朱由检殉国处
历史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它曾给了崇祯皇帝两次机会,可惜后者未能抓住。崇祯皇帝确实是勤恳的,可他又是薄情、多疑的。若他能果断把握住其中一次机会,历史将彻底改变。可惜,这世上并没有如果。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走到哪儿跳到哪儿
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生于立春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于煤山自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葬于十三陵思陵。
朱由检的早年过得并不幸福,五岁,其母被其父杖杀,公元1622年被哥哥册封为信王。1627年继承皇位,时年18岁,改年号崇祯。第二年,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大旱不断。崇祯十四年,瘟疫爆发,天津爆发肺鼠疫,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内忧外患。崇祯十七年,大同失陷,北京危急,煤山自溢身亡,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史称崇祯皇帝。
评价:
崇祯皇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可是时局所迫,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导致屡屡放错。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
崇祯皇帝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但是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用无力回天,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song_yu
关于这位明朝的崇祯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一直是同情多于谴责,甚至认为他作为亡国之君是很冤枉的,就连他的老对手李自成也曾说过“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说的意思就是皇帝是好皇帝,但是大明天下就让一帮贪官污吏搞坏了,不是皇帝不行,而是臣子不行,非但不行,而且不忠。
真的是这样吗?崇祯皇帝17岁登基,一上台就能不动声色搞掉魏忠贤,这说明他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的,但是会玩权术并不一定就会治国,而且日后崇祯皇帝也是过于迷恋政治技术,过于玩弄驾驭臣子的把戏。
作为皇帝,崇祯确实勤政,非但勤政,而且事必躬亲,他的偶像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不过,他的过度干预,也导致臣子手足无措。崇祯上台之初,就标榜勤俭,衣服坏了,还说“衣之敝虽过于俭,然美德也,何必讳?”专门供奉皇室的苏杭织造也被撤了,“朕不忍以衣被组绣之工,重困此一方民。”
他真的如此体恤百姓吗?非也!从明朝中期开始,朝廷在正常赋税之外,又搞了所谓的“加征”,这是百姓的额外负担,崇祯时代达到登峰造极。万历时候为了应对关外女真人的“辽饷”,到了崇祯时候,在原额520余万两的基础上又加征140余万两。除辽饷外,加征“剿饷”和“练饷”,合称“三饷”。“三饷”是大明百姓的沉重负担,崇祯哪里体恤百姓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将百姓逼到了造反的边缘,“复增剿饷、练饷,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余万。民不聊生,更起为盗矣”。
崇祯皇帝是以反宦官专权,打掉魏忠贤集团而梳理政坛声誉的。但是,久而久之,他也陷入重用宦官,怀疑朝臣的怪圈中,而且他用的宦官还不如魏忠贤能干了。崇祯还把东厂提督的级别提升为总督,“俨然以将相之职授珰矣”,东厂成为崇祯监视控制大臣的利器,这样的政局中,大臣还能为国尽忠吗?
比以前皇帝更加离谱的是,崇祯还任用宦官监理天下财政,以前宦官只能管内廷财政,这种越权也是前所未有的,这说明皇帝对文官集团已经不信任到了什么程度?只信得过自己的小班子,这是对正常制度的眼中破坏!
崇祯生性多疑,而且嗜杀。尤其是打了败仗,动不动就杀人,“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而不细究到底该不该杀。崇祯帝在位17年间,诛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其中不少人死得十分冤枉。明朝皇帝喜欢搞朝堂恐怖主义的“廷杖”,崇祯也不例外,“陛下以重典绳下,重者杖死,轻者谪去,朝署中半染赭衣。”
崇祯是个很自负的人,对大臣严重不信任,崇祯一朝的政局非常不稳定,在位的17年间,内阁首辅竟然换了50人,“崇祯五十相”的说法就这么来的。不仅内阁如此,其他六部系统也换来换去,例如刑部尚书,在17年间就换了17人。高级官员的频繁更迭,说明皇帝与官僚系统无法配合,这样的政局能稳定吗?
另外,崇祯时代的内忧外患,外有女真满清,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流寇,他作为最高领袖,没有一个稳定的内卫政策,攘外安内没有定法,所以最后内忧外患都没解决,大明遂亡!
综上所述,崇祯皇帝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最后身死国灭,煤山上吊,一点也不冤枉!
欢迎关注朱言论史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Christina
生不逢时,成为明朝的末代皇帝,或许是崇祯一生最大的悲剧!
崇祯其实挺可惜的,想当年少年天子,意气风发,平定阉党,独揽朝纲,勤政节俭,誓要中兴大明,到最后叛军兵临城下,他杀妻杀女,吊死于煤山。
其实原本这皇帝就轮不到他朱由检作,老朱家传到他这一代,皇帝叫做朱由校,也就是咱们所熟知的天启皇帝!
他朱由检就是个王爷,普通的藩王!众所周知,明朝的王爷那是最享福的,有封地,有钱花,过的生活那叫一个滋润。朱由校本该就是这样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终长成一个大胖子!但是上天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那个木匠哥哥落水以后就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就这样死了。天启没有太子,于是临终前,便把皇位交给他,
就这样,信王朱由检,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的崇祯皇帝,大明王朝,在他手中,走过了最后的十七年。
这十七年,天灾人祸不断,朱由检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烂到骨子里的大明王朝!
在明神宗30年不上朝,内导致朝中党政不断,外没有即时的制衡女真各部落,导致努尔哈赤崛起。明熹宗在位7年,宠信宦官魏忠贤,不问朝政。
传到他手里,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
首先,突如起来的“小冰河”,在不断的消耗着明朝的国力!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还有那到处横行的瘟疫,“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而因此而引发的农民暴乱,也在逐渐燎原,没有办法,民以食为天,他们没饭吃,为了活命,那就会造反。在辽东关外,女真人虎视眈眈!
总而言之,瘟疫、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这都让崇祯难以作为!
崇祯虽然在很努力很努力的去挽回这一局面,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当时明朝的真的很难逆转!
当然了,这样的局面,不仅仅是老天爷和父兄祖辈得过错,他崇祯作为一国之君,也是要负责的。
说实话,这个人不太适合当皇帝,他作为一个王爷半路出家,既没有像兄长那样从小接受帝王心术的教导,也没有老祖宗朱元璋那种实践出真知。无论是经验还是能力上都有所欠缺,虽然他兢兢业业。但事实上,却每办出什么漂亮事儿。
当初他初登大宝,少年天子剿灭阉党,杀魏忠贤,肃清朝纲,意气风发。而大将袁崇焕也号出“一把尚方剑,五年复辽东”。
说实话,那是明朝最有希望翻盘的一年。可是这都被崇祯自己给葬送了。比如说杀魏忠贤,灭阉党虽然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杀完以后,他并没有能够妥善的处理好东林党,导致其一家独大,文人误国,腐败之风,更甚从前。
而杀袁崇焕更是这种非常时期的一大败笔,在整个明末,对女真作战,能够取得大胜利,除了袁崇焕,应该没有第二个人。从此以后,辽东战事再无可用之人!
事实上,我觉得这个人性格有缺陷,刚愎自用,却又没有主见,反复无常!这样说起来,好像有点矛盾,但确实如此啊。
面对李自成等人的杀伐不果断,导致其东山再起,最终覆灭了大明王朝。面对清朝的和战不定,导致明朝边患始终是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特别是当年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原本想迁都的崇祯,却因为没有官员复议,最终作罢,导致自己丧失了最后的翻盘机会。
那种时候,明显就是需要领导做决断啊,他崇祯却还在等着底下人的意见,却不知底下群臣都在看着他!如果他能学学当年得赵构,将一个“逃”字玩出花样,明朝不至于亡得如此之快。
南明有没有崇祯,绝对是两个景象!
所以总的说来崇祯是个很努力的皇帝,他一生勤政,春节之时也不给自己放假,他心心念念要中兴大明,只是自身能力有限,再加上当时明朝却是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最终成为了亡国之君!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moondark
崇祯皇帝,名叫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17年,兢兢业业,可惜生不逢时,说到底就是一个悲剧皇帝。
首先,韬光养晦,铲除阉党。崇祯即位后,对当时的混乱局势非常清楚。阉党魏忠贤等人非常猖獗,无法无天,祸乱后宫,崇祯当时羽翼未丰,只能韬光养晦,一边培植自己的势力,一边等待机会。先不动声色地赶走客氏,重用太监曹化淳等人,与魏忠贤抗衡,之后借各地官民纷纷参劾魏忠贤之罪时,下诏擒拿,抄没家产,客、魏两家的子孙也都被斩首。崇祯即位一年多,就铲除了为恶多年的阉党集团,可见他很有执政手段。
其次,为政勤勉,奉行节俭。崇祯在政事上的勤勉超过了任何一个帝皇,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时看奏章看到深夜,饥饿难耐,才命人准备简单的宵夜。崇祯在位时,国家财政困难,他多次减少皇室的开支,宫中享乐的用具一律摒弃,连旧有的金银器皿都化做银充当军饷。他没有营造过宫室,宫中的大批宫女、太监也被遣散出宫,以减少开支。
最后,暴躁多疑,自毁长城。崇祯是一个猜疑心很重的人,皇太极用反间计,将俘虏的两个太监放走,故意让他们听到后金与袁崇焕有约的谣言,他们逃走后就禀告了崇祯。崇祯居然深信不疑,下令处死了袁崇焕。作为一国之君,崇祯不擅长用人,不能识人、信人,让忠君爱国的袁崇焕蒙受不白之冤,真是自毁长城的国家悲剧。
总而言之,崇祯在危机四伏、帝国摇摇欲坠之时继位称帝,有心光复明朝基业,他的一些做法其实有着“中兴之主”的风范,无奈生不逢时,又多疑、不擅长用人,以至最后成了亡国之君。
原贴: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