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病重,皇太极正在松锦打仗,一向十分理智的皇太极在得知消息后,不顾麾下将领的反对,丢下眼前的战事不管,交给了多尔衮,日夜兼程赶回盛京。
然而,等他赶到关雎宫时,海兰珠已经香消玉殒了,享年33岁。皇太极悲痛欲绝,连续六天不吃不喝,直接晕死过去,经过太医抢救才醒过来。
醒来后,皇太极看着围在自己身边的大臣们,很是愧疚,他对大臣们说:“身为皇帝,需要抚世安民,我怎能为一个妇人如此这般呢?可是我又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悲痛,希望祖宗不会怪罪于我。”
他知道自己需要打起精神,一方面政事还需要自己处理,另一方面海兰珠的身后事也需要自己来安排,作为自己这一生最爱的女人,他不放心其他人来安排。
事实上,皇太极对海兰珠身后事的安排,其他人也做不来,因为完全不符合礼制,基本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待遇。
1、丧礼以国丧规格进行办理,用梓棺。
旧时,只有皇帝、皇后、太上皇、太后才能举行国丧,海兰珠虽然只是一个妃子,皇太极却下诏宸妃去世为“国丧”,要用皇后的规格给她办葬礼。
“国丧”是国之大丧,全国都要穿丧服,禁止一切宴乐婚嫁,男子不准剃发,以示哀悼。
虽然海兰珠不符合“国丧”的标准,但既然皇帝都下诏了,臣民们也只得遵从。
但仍然有一些人不听从诏令,在丧礼期间奏乐,被皇太极处置,其中郡王阿达礼和辅国公扎哈纳就因此被剥夺了爵位。
同时,在海兰珠出殡时,皇太极还亲自率领诸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的各级官员送葬,众多的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多罗格格也在送葬的队伍中。
2、追封海兰珠的谥号,是清朝历史上字数最多的妃子,用字也饱含深意
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给海兰珠追封的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全名为“聪敏恩惠恭敬和谐大福晋”。
这个谥号颇有深意,首先是“元”字,本为“元配”之意,是指第一任的嫡妻,正夫人。
也就是说皇太极将海兰珠视为他的第一正妻,要知道当时皇太极真正的正妻,皇后博尔吉济特.哲哲还在世,称海兰珠是第一正妻,不知把哲哲皇后置于何地?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哲哲皇后不在人世了,皇太极估计会直接追封海兰珠为皇后吧。
同时,海兰珠的“聪敏恩惠恭敬和谐大福晋”,也是清朝历史上,妃子谥号字数最多的。
谥号字数越多表示越尊贵,一般只有皇后的谥号字数会多一点,比如哲哲皇后薨世后,谥号就为“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简称孝端文皇后。
3、为海兰珠下跪奠酒,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为妃子下跪祭奠的皇帝了
皇太极在海兰珠丧礼上做得最为越格的事,就是为她下跪奠酒读祭文。
古代男子“上跪天地,下跪父母”,没有听说过哪一个男人为自己的小老婆下跪的,可皇太极却这么做了。
皇太极做这些的目的,就是让他最爱的女人在死后可以得到后世子孙的尊敬和永久祭祀供养。
皇太极在世时,宫里对海兰珠的祭祀十分频繁,每月要进行月祭,每年清明和岁末要举行大祭,朝鲜国王还专门派太监送来香烛礼物致祭。
只是皇太极万万没想到,人走茶凉,在他死后,他的宸妃就被后世子孙禁止祭拜。
虽然史料上并没有记载有哪一条诏令写着禁止祭拜“敏惠恭和元妃”,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相关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
1、皇太极死后,宸妃的骨灰从地宫转到懿靖大贵妃园寝
按照明清陵寝制度,凡是比皇帝先死的妃子,一般不单独修建妃子园寝或者后陵。
所以海兰珠火化后,骨灰坛也暂时安放在城北地载门外五里临时搭建的芦殿之内,直到两年后皇太极的昭陵陵寝地宫修好,才举行仪式将其正式埋入地宫。
此时的皇太极已经疾病缠身,无法亲自主持仪式,只能派大臣代替自己前往。
半年后,皇太极也与世长辞,葬入地宫,他以为从此他就能和自己一生最爱的女人永远在一起了。
皇太极驾崩后,为了安葬众妃子,不久,清廷也在昭陵陵寝西边修建了妃子园寝即昭陵妃园寝,海兰珠的墓冢也被移到了昭陵妃园寝。
昭陵妃园寝又称“懿靖大贵妃园寝”,也就是说这座园寝的主位是懿靖大贵妃。
懿靖大贵妃就是皇太极崇德五宫之一的娜木钟的谥号,皇太极第十一子博尔果的生母,位居崇德五宫后妃的第三位西宫麟趾宫贵妃。
第一位是中宫清宁宫孝端文皇后,第二位是东宫关雎宫海兰珠,第四位是次东宫衍庆宫巴特玛璪,第五位次西宫永福庄孝庄。
也就是说从位份上来讲,除了皇后外,在妃子当中,海兰珠排位第一。虽然海兰珠不是皇后,但考虑到皇太极与海兰珠的感情,也不是不可以让她与皇太极合葬,但她还是被之后的人移到了妃园寝。
即使是移到了妃园寝,照道理主位也应该是“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但后人却尊懿靖大贵妃为主位,这令人实在不解。
2、清史记载也不再称海兰珠的谥名
乾隆实录和嘉庆年间的在钦定礼部则例中都有记载:“盛京福陵昭陵妃园寝四,一奉安寿康太妃,一宸妃,一懿靖大贵妃,一康惠淑妃”。
一般皇亲贵族死后,如果有谥号都会称他们的谥号以示尊重,比如说孝庄,并不是说她的名字叫孝庄。
孝庄原名布木布泰,博尔吉济特氏,皇太极时称为“永福宫庄妃”,为五宫之末;顺治时尊为皇太后;康熙时尊为太皇太后。孝庄其实是她死后的谥号,全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
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清史记载中,昭陵妃园寝中皇太极的其他几位妃子,有谥号的都以死后的谥号尊称来记载。
只有海兰珠,明明有谥号,后人却称她为宸妃,直接忽略她的谥号,这十分的不合情理。
3、自康熙帝后的皇帝盛京祭祖海兰珠被禁止祭拜
不仅如此,史书还记载,从康熙朝开始之后,清朝的皇帝一共有数十次东巡盛京祭祖,每次都会去祭祀昭陵妃园寝,表达他们对皇太极嫔妃们的尊敬。
但令人不解的是,每次祭祀时,皇帝们都会连同寝内附葬的身份比较低的格格们(没有位份的侍妾)一起祭拜,却唯独略过了海兰珠。
也就是说,海兰珠从康熙年间开始,她就再没有得到祭祀供养。
连没有位份的侍妾都能得到皇帝的祭拜,生前为五大福晋排名第二、死后尊谥为“敏惠恭和元妃”的海兰珠,居然没能得到后世子孙的祭祀!
显然礼部没有资格也不敢随便撤掉皇太极生前最宠爱的“敏惠恭和元妃”的祭祀资格,这肯定是康熙安排的。
但是海兰珠死的时候,康熙的爹顺治才四五岁,康熙还没出生,他与海兰珠无冤无仇,没有理由这么做。
以上种种无论是海兰珠的骨灰被移葬昭陵妃园寝,清史记载不再称海兰珠的谥名,或者清朝皇帝不祭拜海兰珠,都令人觉得不解。
唯一能解释的原因,这些都是在孝庄的授意下进行的!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清宫剧在讲海兰珠与庄妃两姐妹的关系时,总会演到海兰珠处处排挤孝庄,还是比较接近历史的。
否则同样是宠妃,顺治帝最爱的董鄂妃在后世人眼中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形象,相反却是一个非常大度的女子呢?
海兰珠对孝庄的排挤可以从以下几件事情看出来:
1、海兰珠一入宫,孝庄就失宠
满蒙之间的政治联姻,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创了先河。不费一兵一卒就将蒙古最强的两个部落:科尔沁、喀尔喀等编入八旗,归己所用。
继承后金政权的皇太极,为了巩固政权,更是先后从蒙古娶了7位妃子,其中有3位来自后金的铁杆盟友——科尔沁部落。
这3位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孝端文皇后哲哲、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和宸妃海兰珠。
哲哲是孝庄和海兰珠的姑姑。哲哲在16岁嫁给皇太极后,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
这可把科尔沁部落给急坏了,便在1625年,又将哲哲的侄女,年仅13岁的孝庄嫁给了皇太极。
但是孝庄比她姑姑还惨,接连三胎都生的是女儿。
所幸,皇太极对孝庄还是很宠幸的,5年里连生三胎就是最好的证据。
可这一切都在天聪八年(1634年)的十月十六日,被一个女人打破了,这个女人就是26岁的新寡,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
皇太极究竟有多爱海兰珠?相信大家多少都听过,我简单概括下:
1634年,海兰珠嫁给皇太极时,皇太极带着后妃亲自出城迎亲,之前没有一个福晋享受过这个待遇;
1636年,皇太极称帝,大封后宫,封海兰珠为“东宫大福晋”,地位在五宫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其姑姑孝端文皇后;
赐居“关雎宫”,封号为“宸”,“关雎”二字取自《诗经》首篇的“关关雎鸠”,形容男子对心爱女子的爱慕;
“宸”字是北极星的意思,代表的是古代帝王,明、宋两朝被封为宸妃的都是宠妃。“宸”字在满语的意思则是“近处的”,意思是说海兰珠是皇太极最近的大福晋;
同年,宸妃身体不舒服,去鞍山泡温泉,皇太极亲自送出城,送上船,回来的时候,又亲自去河岸迎接她;
1637年,海兰珠生下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大宴群臣,还颁发了大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外藩蒙古各部落首领都来供奉大量贺礼......
和海兰珠的盛宠相比,孝庄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在海兰珠入宫之前,孝庄的地位仅次于她的姑姑哲哲皇后,皇太极对她虽然不是爱情,但也很宠爱她。
但在海兰珠入宫之后,皇太极就基本上无视孝庄了,在位份上,孝庄也排在五宫之末。
2、孝庄生下福临,为了怕海兰珠不高兴,皇太极取消了满月宴
海兰珠生下皇八子后,皇太极称“金蒙天眷关雎宫宸妃诞育皇嗣”,也就是说皇太极已经把皇八子认定是未来的储君了。
为了表示对这个孩子的重视,皇太极十分的慎重,想了很久都没想到一个合适的名字给这个宝贝儿子。
但或许是承受不起如此的恩宠,仅出生半年,皇八子就夭折了,连名字都来不及取。
然而就在皇八子夭折的三天前,孝庄诞下了皇九子福临。
为了不让海兰珠受到刺激,别说是大赦天下了,皇太极直接连福临的满月宴都取消了,这让孝庄十分难受,连皇后哲哲也看不下去,去找皇太极讨公道,但皇太极还是坚决不办。
3、海兰珠的儿子八阿哥夭折,将怒气全冲向孝庄,皇太极差点让孝庄母子为八阿哥陪葬
由于皇九子福临出生在八阿哥夭折的三天前,而且据说他出生时,永福宫红光冲天,惊动宫中所有人。
《清史稿》这样记载: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讳福临,太宗第九子。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
在福临出生之前,孝庄还梦到有神人抱着一个孩子送到她的怀中,并说“这是天下的主人”。
《清史稿》也有记载:
诞之前夕,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曰:“此统一天下之主也。”寤,以语太宗。太宗喜甚,曰:“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
福临的出生与皇八子的夭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让海兰珠认定是福临克死了自己的八阿哥。
皇太极情急之下,差点让孝庄母子为八阿哥陪葬。
这些种种,都让孝庄对皇太极寒心,对自己的姐姐也颇有怨言。
但照理来说,海兰珠已经死了,孝庄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政治家,应该也不会纠着这些事情不放,在海兰珠死后还故意针对她,授意不让后世子孙祭拜她。
在我看来,孝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清江山考虑。
她深知,作为大清的皇帝,深迷于女人有多耽误事。皇太极因为海兰珠的死痛不欲生,在海兰珠死后两年也跟着撒手西归。
金庸先生不喜欢清朝,但也承认皇太极作为一个皇帝来讲是十分优秀的,这样一个英明的皇帝,为了一个女子差点成为世人眼中的昏君。
要不是海兰珠死得早,估计清朝的历史都要改写了!
而他的儿子福临,偏偏在这点上,比皇太极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甚至为了董鄂妃不想做皇帝。
所以董鄂妃在世时,孝庄就很不喜欢她,想法子折磨她。
在董鄂妃产下皇四子月子还没坐满,就让董鄂妃去慈宁宫照顾她,这让原本就体弱多病的董鄂妃落下了病根。
后来皇四子夭折,董鄂妃深受打击,身体已经快不行了,孝庄还让她一同前往汤泉行宫伺候。
结果可想而知,从汤泉行宫回来后,董鄂妃病情就加重了,一年后香消玉殒了。
董鄂妃死后,顺治追封其为“孝献皇后”,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丧葬典礼,命令二三品大臣为她抬棺椁,还命令三十名太监为她殉葬,如果不是大臣们劝阻,这三十个太监就要白白丧命了。
但是在顺治死后,一切都变了。
按理说,皇后去世后,神牌要安放在太庙中,供后人供奉,但董鄂妃的却没有。
虽然在康熙年间,董鄂妃的祭祀一直照常进行,但是祭祀标准则是一降再降,到乾隆时期,则是降了好几个档次,不仅摆放的祭祀品级别比其他皇后低,连一个“遣官”都没有。
因为在统治者的眼里,无论是海兰珠还是董鄂妃,她们并没有真正为王朝做出什么贡献,严格意义上,还可以称作“妖妃”,差点葬送了王朝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