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的能吃小说
ukssim
成语的出典却真的有为弓弦所惊的鸟儿,以及能够神奇地辨别受过惊吓的鸟儿的人。
“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 楚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
’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 ’”天 下合纵抗秦,赵国的使者魏加询问楚国的国相春申君:“您安排好大将了吗? ”春申君回答 说:“安排好了,我想用临武君为将。 ”
“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
’春申君曰:‘可。’”魏加要用射箭 作比,针对春申君的安排提出自己的意见。
“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虛
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虛 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
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 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更羸是魏国的神射手,京台指高台,“孽”指有隐痛在身。更羸仅靠观察就发现
这是一只病雁:飞得缓慢,意味着过去的箭伤疼痛;叫声悲凉,意味着是失群之雁。 因此 听到弓弦之声立刻高飞,结果导致箭伤发作,坠落下来。
魏加用“惊弓之鸟”来比喻临武君,因为临武君曾败于秦军,如果再次以他为将抗秦,
那么临武君就会像“惊弓之鸟”一样不敢战斗。
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不过像更羸这样的神射手早已凋零
净尽,因此也只具有比喻义了。
yingxuan
原贴:莲子心真的能吃吗?
栗子晚礼服
我们为什么会说古代人真的很能吃呢,这来源于各种影视剧对我们的影响。
就比如大家都看过的水浒传,经常出现的一个场面就是梁山好汉对店家说:“给我来二斤上好的熟牛肉,再来一壶酒。”以这个来判断古代人是不是特别能吃是有失偏颇的。水浒传毕竟是小说,需要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梁山好汉的义气。而且在古代,因为是传统农业社会,是严禁宰杀耕牛的。
还有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名场面就是《大宅门》中郑老屁的吃播。大户人家吃惯了大鱼大肉,吃饭的时候面对满桌精美的食物,竟然没有一个人动筷子。白七爷一气之下叫来了郑老屁,把所有的菜都倒在了一个洗菜的盆里,他一个人竟然吃完了。
所以,古代人到底能不能吃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第一,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没有先进的机械,人们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用人力和畜力,消耗的能量是特别多的,消耗的多,摄入的自然就多。我太爷爷年轻的时候可是能一个人能吃完一碗煮猪肉,再喝一碗猪肉汤的。
第二,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的饭桌上再也不是只有寥寥的几种菜了。随着老百姓饭桌的丰富,人们可选择的菜多了,才会变得挑食。在古代那个生产力低下,且交通不便捷的时候,人们对于吃饭的要求并不高,不饿死就是万幸,根本没有让你挑三拣四的机会。
daidai
那大汉桌上放着一盘熟牛肉,一碗大汤,两大壶酒,此外更无别物,可见他便是吃喝,也是十分的豪迈自在。那大汉向段誉瞧了两眼,便即转过头去,自行吃喝。段誉正感寂寞无聊,有心要结交朋友,便招呼跑堂过来,指着那大汉的背心说道:“这位爷台的酒菜帐都算在我这儿。”
这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与乔峰初次相识的片段,大汉自然指的就是乔峰,后来两人在这松鹤楼比试酒量,两人都喝了四十余碗酒,趁着酒兴义结金兰。确实,这很符合我们对古代大侠的想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潇洒自在。
但今天要说的不是武侠,也不是江湖,而是文首的那盘熟牛肉。如果将那盘熟牛肉改成熟猪肉,相信大家会觉得很是别扭,因为在大家心中,牛肉与酒是大侠的标配,改成猪肉,则无法显示出大侠的豪爽气概。但是,在中国古代,牛肉真的是这样随随便便就能吃的吗?
不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在真实的中国古代社会,吃牛肉是很容易惹出事来的。
其实,中国人吃牛肉的历史很早,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牛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生产资料,因而成为国家战略物资,不许私自宰杀。因此,当时的各国统治者都禁止食用牛肉。
而小说《天龙八部》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在北宋,众所周知,宋代相对于前朝,市井生活非常丰富,经济也很发达,但是对于牛肉这一块,却管理的非常严格。宋代立法明确严禁杀牛,私自杀牛者罪可处死。《宋刑统》规定:“今后应有盗官私马牛杂畜而杀之,或因仇嫌憎嫉而潜行屠杀者,请并为盗杀。如盗杀马牛,头首处死,从者减一等”,“如有盗割牛鼻,盗斫牛脚者,首处死,从减一等,创合可用者,并减一等”。宋真宗时下诏:“自今屠耕牛及盗杀牛,罪不至死者,并系狱以闻,当从重断”。
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朝代,平明百姓是很难吃到牛肉的。正因为牛肉是违禁食物,因而吃牛肉就代表了一种造反的精神,这也是水泊梁山那一票人物如此热衷于吃牛肉的原因。
古人描述:身高丈二,身长八尺,兵器动则几十上百斤。都是一种渲染手段。起到衬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