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的结果是很多原因综合形成的。
看待历史不能想当然,古人的选择有时候往往是当时最佳的选择。
历史从来没有奇迹,一个朝代的强盛或者弱小,本质上都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北宋是一个奇怪的朝代,富甲天下,却遭受“靖康之耻”
后代人看宋史很多人归咎于赵宋开国太祖赵匡胤的“轻武重文”的国策。
认为北宋如果不重武轻文一定也能象强汉盛唐一样开疆拓土,威震天下。
乔峰也会打太祖长拳(唯一以皇帝命名的拳术)
我们来探讨下,一个武人出身的开国皇帝,号称“一根杆棒打下四百军州”的武功一第一的皇帝宋太祖为何要做如此选择。
要了解北宋,就必然要了解唐朝。唐之后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之后是北宋。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就由强转弱,陷入了藩镇割据的泥潭。
唐朝的藩镇割据状态时间长达115年(从763年安史之乱平定-878年黄巢起义爆发),藩镇最多的时候多达46个。
长期的藩镇割据状态对经济,文化,军事,人们的精神状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黄巢起义后,"天下分裂而无纪",唐朝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所灭,中原开启五代时代(907年-960年 ),南方开始十国时代(902年-979年 ),各路藩镇节度使组成的武人军阀集团,争权多地,混战不休。
中原地区短短53年(907年-960年 ),若包括北宋换了六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北宋。
五代换了14个皇帝,“皇帝遍地走,多如街上狗”
中原大地,有兵便称王,占地就是皇。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武人军阀集团造成了巨大物质破坏与文明损害。没有秩序,没建设,没有忠君报国,一不如意便换皇帝。
冯道
此时出了一个著名的五朝宰相冯道(号称长乐老)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这样一个人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足见当时的士大夫在武人军阀的压迫下,气节全无。
可见当时的社会秩序完全崩坏,“尊皇,忠君”"三纲五常”已经不起作用。
连宽厚,性格开朗,格局宏大,受过后周世宗厚恩的赵匡胤,也主动或被动的与武人集团合谋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孤儿寡母的皇权。
可见北宋初年,武人军阀集团已经养成了动乱的惯性。
北宋失去了天时,遇上了一个怀时代,接收了从763年-960年,共197年时间养成的藩镇割据,武人为祸天下的烂摊子。
事情一旦形成习惯,便有了惯性,便被许多人当成理所当然,而一个缺乏稳定的政权是没有办法强大的。
北宋要稳定,和强大就必须破除这个武人军阀集团乱政的毒瘤。
可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改变认知从来都是最困难的事情。
海鸟跟鱼相爱从来都是不会发生的意外。
宋太祖出身于武人,自家知道自家事。就算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呢?
所以宋太祖无法选择,只好“杯酒释兵权”制定了以文制武的国策。
而且,宋太祖还是疑似被历史的惯性所害,疑似遭了其弟宋太宗的暗算。
"斧声烛影”流传千古,岂能无因。
宋太宗获得政权后,对军队的控制更是加大了强度。
可是宋太宗也非天选之子,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方草原已然崛起了一个强度的帝国大辽。
916年,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契丹"。
唐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趁势崛起,916年建国称帝,国号"契丹"。
更为可恼的是,936年,后晋石敬瑭甘做契丹"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
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后唐,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
失去燕云十六州,中原政权失去了长城防线。
失去幽云十六州,对中原政权的影响极大,中原政权失去了地利。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轻取汴京开封府灭后晋便是明证。
辽帝国是一个强大的二元帝国,不仅有统治草原民族的能力,还吸取了中原帝国统治农耕民族的经验。
辽帝国不仅仅是一个游牧部落,是一个强大的二元帝国,辽帝国吸取了中原帝国的统治经验。
辽帝国创造了两院制度,用两种制度区别统治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
国土面积一度高达489万平方公里(1111年),辽帝国最高可动员兵力达160万。
辽朝的军事影响力与力量涵盖西域地区,唐王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
历史上大国崛起,总是伴随着战争,普鲁士崛起的标志就是1870-1871年击败法国。
崛起的北宋与强盛的大辽为争夺东亚大陆的主导权也开始了战争模式。
宋太宗统一南方,灭北汉,两次征辽都大败,而且其病死也是因征辽之伤。
征辽失败后,宋太宗更是内实外虚,对辽采取守势。
也是没有办法,如果不改变藩镇割据的流毒,北宋会重蹈五代旧辙。
契丹铁骑
从战略上来说,北宋初年因契丹强大,藩镇割据的流毒还在,而且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
采取防守策略是最佳选择。
历史经验证明北宋守住了,北宋击退了契丹铁骑,签订了“澶渊之盟”休养生息。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国有飞来横祸。
藩镇遗毒继续伤害北宋国力,从唐881年开始拓跋思恭家族就世代占据夏州。
1038年,拓跋思恭的子孙李元昊称帝,称“大夏”开启与宋朝的战争。
李元昊也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击败辽兴宗亲率的契丹铁骑。
西夏不仅使北宋处于两面作战的困境,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失去了,养马地跟骑兵产地。
从此北宋失去了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进攻武器骑兵军团,直到灭亡都是采取被动挨打的局面。
北宋初年,太祖太宗因当时情境,重文轻武。他们的子孙矫枉过正,不知变通,继续实行这种政策,使得北宋军事力量羸弱,最终酿成了“靖康之变”的奇耻大辱。
金兵驱赶虏获的北宋皇族
可见任何政策都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就是类似北宋的悲剧。
当然,西夏,北宋,大辽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但是北宋除军事外更为先进。
由北宋一统中华是更为优秀的方案。
有史学家认为,北宋统治的地区创造了古代盛世的最高峰,经济文化最繁荣,儒学,诗歌,文学等各方面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开明,百姓相对富足(南北宋是唯一个没有发生全国规模农民起义的朝代)。
清明上河图
北宋是中世纪地球上唯一的一盏文明之灯,如果那时候能从外太空俯视地球,只有北宋统治的区域才能看见巨大的文明之光,其余地区都是深沉的黑暗。
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中国人口第一次超过1亿,而同期的大辽帝国,人口不超过900万。
军事上被西夏,契丹,后来的大金吊打,经济却无比富足的北宋,真是让中国人爱,恨,可惜......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