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帅是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少帅称呼张学良,也是多种原因。张作霖在东北经营东北军多年,实力被属下和当时的国民政府认同,是东北地方军队的领袖,堪称大帅。张学良早年并无军功和威望,只是父亲被日本人害,一时被推为主官,就沿用了少帅这个称呼。这个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确,也许还有更多原因。
少帅张学良小说
崔小麦
之所以就只有张学良这一个少帅,只是因为他实在是太出名了。其实军阀混战时期少帅很多,每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公子都被称为少帅,只不过这些军阀比不上张作霖,而他们的公子也比不上张学良。
halibote
张的东北军集团是当时实力仅次于蒋的中央军的第二号军阀集团。
东北军是唯一一个拥有一定规模和战斗力的空军和海军的地方军阀。在地方军阀里,只有东北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拥有颇具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军事工业。从财力上比较,虽然东北军不如蒋手握富庶的东南五省并有依附于美英的江浙财阀集团的鼎力支持,但是东北是当时中国唯一个重工业地区和产粮区,因为有出口创汇收入(大豆,粮食,木材,煤炭等),而且每年还有至少180万-200关内移民输入,人力也非常充裕。所以,东北军集团在财力远超过贫穷的桂系和西北军集团,也比晋绥军的根据地-当时的模范省山西省实力也雄厚得多。
但是东北军集团也有自己的弱点,首先是内部不团结,老派并不完全服张学良,和少壮派也矛盾重重,缺乏内部凝聚力。另外,东北军的老根子毕竟是胡匪出身,军纪太差,历史上几次入关都是骚扰地方,祸民殃民。还有就是恐日病比较严重。
所以新政学系作为老蒋的智囊集团为老蒋制定的:军事解决桂系,经济解决西北军,政治解决晋绥,外交对付奉张这个对症下药的策略还是很准确的。
橙子
全是张作霖打下的底子,有全国最先进的兵工厂,以及强大的东北军,曾经一度打到上海,虽然后来被击退,但见不好就全面撤退,所以实力并未受到太大损失。这也是当时中原大战几方,都纷纷向张学良投橄榄枝的原因,实力有多强,其实后来的结果最明显,东北易帜后,张学良任中国全国副总司令,仅次于蒋介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小脚丫满地走
张学良有多强这话说的有些不靠谱,应该说是东北军有多强,张学良就是一花花公子,东北军在当时的军事实力在国内各军阀中还是比较强的,在当时有自己的空军,兵工厂,率先拥有坦克,只是九一八事变后,这些坦克并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就被日本人缴获了。
sunnysunsun
近代中国自推翻满清政府之后就是军阀割据,张学良之父张作霖为北洋军奉系首领,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自称“张大帅”,故称张学良为“少帅”。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并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catqueen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命令“不抵抗”、“力避冲突”,张学良则幻想“依靠中央”和通过国际干涉来解决日军入侵问题。 东北军拱手让出富饶东三省,忍痛退入山海关内,在历史上写下耻辱的一页。目睹家乡庐墓横遭践踏,父母姐妹惨受凌辱,广大将士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一些未入关的爱国官兵自动奋起抵抗,著名的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等,打击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并推动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迅速崛起。 流亡入关的东北各界名流和爱国人士奔走呼吁,于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大力开展支援义勇军工作。1933年初形势急转直下,日军长驱直入,山海关失守,热河及察哈尔守军溃败。 3月,在全国人民愤怒谴责声中,蒋介石将失地罪责完全转嫁于张学良,逼张引咎辞职,下野出国。 东北军按照张学良临行嘱托,集结在华北一带,筹谋还乡大计。
次年1月张学良返国,3月就任鄂豫皖“剿总”副司令,部分东北军南下“剿共”。 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总”,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东北军此时兵力十六万左右,五分之四被驱入陕甘参加“剿共”。 经过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次战役,两个多月损失近三个师。 蒋介石不但不给补充,反而削减番号,减发军饷。严酷的现实迫使张学良和将士们深思。官兵厌倦内战,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也感到再继续下去将使全军覆灭,永无回乡之望,开始探求新出路。 12月,张学良赴南京开会,秘密转上海会见杜重远、李杜等爱国人士。 杜李二人直率地向张学良进言:停止内战,联合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是东北军最好的出路。后来,又辗转介绍中共秘密党员刘鼎赴张学良处工作。
与此同时,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根据东北军的情况,中共中央把对该军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举行了联合抗日救国会谈。东北军确立联共抗日方向,为在西北地区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6月,中共中央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委员有叶剑英等人。 20日,周恩来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指出“争取东北军到抗日战线上来是我们的基本方针”。陕甘根据地广大军民在此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了对东北军的争取工作。
延安会谈后,张学良全力以赴进行抗日准备,不仅与红军停战,还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驻防陕甘)友好相处。 6月,张学良命人创办西京民报,向官兵和民众宣传抗日。同月15日,张杨联合在王曲镇开办“长安军官训练团”,向中高级军官灌输抗日思想。 22日,张在该团发表题为中国出路唯有抗日的讲话,指出“抗日是东北军最大使命”,以“把全(民)族所有力量拉到抗日阵线上去长期抗战”为己任,号召全军将士“宁肯斗争致死,决不束手待毙!”张学良的抗日决心与信心,对全军提高思想、统一认识起了很大作用。 9月初,为向部队补充新鲜血液,张学良接受共产党建议,从平津等地招收了三百多名进步青年和学生(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民先队员),开办学兵队。同月,东北军内秘密建立以张学良为领袖的抗日核心组织——抗日同志会。 在此期间,张学良还陆续派代表分赴晋、绥、冀、两广、新疆等地,联络各地方实力派,酝酿联合抗日;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向蒋介石劝谏,要求他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
东北军入陕甘后,许多共产党员秘密进入该军,为帮助其走上抗日战线做了巨大努力。 1936年6月末,在中共北方局领导下,东北军内的地下党员成立了东北军内工作委员会。此后地下党在东北军的工作更加活跃,无论总部、各部队、军官训练团和学兵队,以及报社、通讯大队等,都有共产党员在里面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团结教育广大官兵。 8月30日至10月初,朱理治、叶剑英相继至西安,与张学良磋商东北军、十七路军与红军三方联合抗日大计,进一步加强推动东北军抗日工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东北军内和西北地区的地下党组织互相配合,不断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京民报、东望和西北文化日报等进步报刊成了抗日的喉舌,“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东北民众救亡会”等救国团体纷纷成立,并联合举行了“九一八”五周年纪念会、追悼鲁迅和援绥抗日募捐等活动。
抗日救国事业把东北军、十七路军和各阶层民众紧紧联结在一起,在爱国热情激励下,将士们决心为抗日而献身。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恳切地请缨援绥。蒋严词拒绝,同时下令加紧镇压救亡运动,又策划调集其嫡系部队约三十个师进入陕甘,图谋全歼红军并迫张、杨就范。 12月4日蒋介石坐镇西安威逼张、杨“剿共”,否则即将两军赶出陕甘。 蒋的倒行逆施,使张、杨忍无可忍,终于激起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并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张学良、杨虎城及东北军、十七路军广大官兵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张学良被蒋软禁,东北军被缩编并调往豫、皖、苏各地。 张学良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抗日,曾多次致书东北军将领,勉励部下:“吾等必须将吾们的血及此一点武装(东北军),供(贡)献与东北父老之前,……以期在抗日战场上,显我身手。 ”
七七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各部与全国军队一起迅速开往各抗日战场,其中四十九军、五十七军和六十七军在淞沪战役和南京保卫战中浴血奋战,牺牲惨重;五十一军参加保卫淮河及徐州大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后与五十七军一起挺进鲁南;五十三军转战冀、豫、鄂、湘,后入缅甸、越南对日作战。 在激战中,吴克仁、朱鸿勋、吴桐岗、刘桂五、方叔洪、黄德兴、刘启文、扈先梅等将领及无数官兵,其中包括许多共产党员壮烈牺牲,为国捐躯。张学良被扣后,东北军在蒋介石消灭异己政策下,大量消耗损失并被分化瓦解。 广大官兵纷纷觉悟,在共产党帮助下,陆续脱离南京政府控制,走上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的道路。 1937年10月,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在冀中举起抗日大旗,经小樵改编,部队迅速发展,后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建立冀中军区。 1942年8月,五十七军一百十一师师长常恩多和苏鲁战区秘书主任兼政务处长郭维城率该师举行“八三”起义。中共山东分局闻讯,立即派从该师撤出的秘密党员万毅(该师三三三旅旅长)和王振乾急返部队。 新一百十一师推选万毅任师长(常恩多病逝),后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 1945年8月,奉朱德总司令命令,吕正操、万毅、张学思等率部挺进东北,实现了张学良将军和东北人民湔雪国耻光复故土的宿愿。东北军走向抗日战场,经过了苦难而曲折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附:东北军在9·18事变发生时所辖兵力之简要资料
东北易帜后,东北军编成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1930年9月,张学良支援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以其9个精锐旅共10万人编成两军,由于学忠、王树常统领入关。 中原大战结束后,入关的9个旅及配属(骑兵3个旅及炮兵、工兵等)分驻在平津一带。 1931年7月,为讨伐石友三的反蒋反张战争,又将东北的步兵3个旅、炮兵2个团共8万人调进关内。 再加上驻山海关的何柱国旅,这时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留驻东北的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和省防旅,装备都较关内部队差。由于东北军政当局历来是反共反苏的,特别是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在兵力部署上主要是用来对付苏联。 “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40万人(保守估计)。 。
小窝头
原贴:少帅张学良概述有哪些?
荒烟
Rake`多春鱼
呆少
东北军是唯一一个拥有一定规模和战斗力的空军和海军的地方军阀。在地方军阀里,只有东北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拥有颇具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军事工业。从财力上比较,虽然东北军不如蒋手握富庶的东南五省并有依附于美英的江浙财阀集团的鼎力支持,但是东北是当时中国唯一个重工业地区和产粮区,因为有出口创汇收入(大豆,粮食,木材,煤炭等),而且每年还有至少180万-200关内移民输入,人力也非常充裕。所以,东北军集团在财力远超过贫穷的桂系和西北军集团,也比晋绥军的根据地-当时的模范省山西省实力也雄厚得多。
但是东北军集团也有自己的弱点,首先是内部不团结,老派并不完全服张学良,和少壮派也矛盾重重,缺乏内部凝聚力。另外,东北军的老根子毕竟是胡匪出身,军纪太差,历史上几次入关都是骚扰地方,祸民殃民。还有就是恐日病比较严重。
所以新政学系作为老蒋的智囊集团为老蒋制定的:军事解决桂系,经济解决西北军,政治解决晋绥,外交对付奉张这个对症下药的策略还是很准确的。
zhangyujiao
军阀就等同于古代所称的诸侯。。。就像三国时代,孙权,刘备,袁绍,袁术,马腾,张鲁等。。。他们名义上是汉臣,其实却在一方当起了土皇帝。。。张学良也是同理。。。只不过他是军阀二代,继承了他老爹张作霖的遗产,你可以理解为,和刘禅继承刘备的蜀国一个道理。。
民国时期,表面看起来已经稳定,其实都是各地方军阀割据。。军阀分为皖系,直系,奉系,晋绥系,西北军,滇系,桂系,粤系,黔系,湘系,川军,马家军等。
张学良属于奉系军阀。
moqiyu
当然不仅仅 是这个原因 大帅这个称呼存在于军阀割据时代 民国你叫张学良 帅 把老蒋置于何地
也不是他地盘没了 当时的阎锡山 叫山西王 但是当时谁敢叫他大帅 他们头上都顶着国民政府这个帽子
原贴:民国没什么不叫张学良少帅
小西东
民国这段时期的风云人物有很多,很多人也都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大名自然也就被我们这些后人熟悉了,而张学良绝对是这段时间知名度较高的一个人了,当然对于一个历史人物而言,功过自然都是存在的,这并没有一个很好评价的标准,而对于这个人的称呼,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少帅了,那么这个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代表着什么职务呢?
其实这个称呼在民国那段时期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它并不是代表着什么具体的官职,如果大家对于影视剧熟悉的话,能够看到很多这个时期的影视剧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少帅这个字眼,可见这个词语并不是单单用来称呼张学良的。
而这个称呼的意思和现在的官二代差不多,因为能够拥有这个称呼的人,都是那个时候各大军阀的儿子,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儿子都不会人们这么称呼的,只有那些基本已经确定会成为继承人的时候,人们才会这么说的,所以张作霖的儿子并不少,其他的儿子没有被人们称呼成为少帅,这个道理就在这里。
而如今我们说到少帅的时候,基本上都知道就是代指张学良了,因为在这些军阀的继承人中,他的名声和地位那是最高的,所以也就将这个称呼专门用在了他的身上了,那么在成为了东北军的统帅之后,人们为什么还会如此称呼他呢?
其实这仅仅是民间的说法,或者说东北军内部私下里的称呼了,不要说是正式的场合,就算是私下里面对着张学良的时候,这样的称呼张学良也是不会接受的,而在他的勤务兵的一个回忆录中就有着这样的一件事情的记载了。
有一次一个新来不是很久的勤务兵,因为有电话需要张学良来接听,他便去禀报,并且还是这样说的:少帅,请您去接电话。但是这个时候还在看报的张学良却一点反映也没,这就让这个勤务兵很是费解,却不知道自己哪里犯了错误,然后一个在他身边的勤务老兵说张学良最不喜欢别人这么称呼他,因为是勤务兵嘛,自然需要经常在领导周围了,所以张学良也就对他说以后看他担任什么官职就称呼什么好了。
所以周围人们对于张学良的称呼自然不会是少帅了,而他的下属一般都是称呼他为总司令或者军团长,因为他曾经做过军团长,这么称呼他的人,肯定是他的老部下了,当然还可以称呼他是六爷,毕竟人家可是小六子啊!
原贴:张学良为什么叫少帅?
膨胀的大白兔...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於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享年100岁。由於东北军都称张作霖大帅,张作霖炸死在皇姑屯之後,张学良继其父之位,人称“少帅”。上世纪六零年代,张爱玲在美国用英文写了《少帅》(The Young Marshal),取材自张学良和赵四的爱情故事。
原贴:张学良为什么叫少帅?
咔叽咔叽
老子张作霖是大帅,儿子张学良当然就是少帅啦!
张作霖乱世枭雄,土匪出身的他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机智,在东北闯出了一片天。最终一跃成为奉系军阀头子东北王,后来张作霖又荣升为陆海军大元帅,成了当时军政的最高统治者。老子威武儿子借光,张作霖被称为老帅,张学良自然也就成了少帅。因此,张学良少帅这个称呼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啦!
民国时期被称为大帅的不止张作霖一个,因为那个时候军阀割据,大小军阀到处都是,稍微有点势力和名气的便被冠以大帅称号,你比如说北洋军阀的鼻祖袁世凯,当时就被称为“大元帅”,还有狗肉将军张宗昌,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桂系军阀陆荣廷,曹锟等等这些个大军阀,都被称为大帅或者老帅。而他们的儿子很多都被称为少帅。
“少帅”这个称号其实并不是正式的称谓,只是管某个军队统帅儿子的一种叫法而已,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长子理所应当被称为“少帅”,当然张学良本人对这个称号其实并不怎么喜欢,只不过别人叫习惯了,也就习惯成自然啦!
原贴:张学良为什么叫少帅?
吊儿郎当妞
因为很多人根本不懂民国时期军阀的称呼和禁忌,所以才称呼张学良“少帅”。张作霖死后奉系只有一个人敢时不时当面叫张学良”少帅“,然后这个人就被张学良派卫士用手枪打死了,这个人就是杨宇霆。
事实上张学良最恨别人叫自己“少帅”,因为在民国军阀称呼里,“少帅”和骂人的话差不多。
北洋时期“X帅”这个词在军阀之间用烂了,但是也分正用和反用。
所谓正用,就是可以当军阀面如此称呼的,一般都是截取军阀“字”的一个字+帅字来称呼。
比如直系军阀吴佩孚,字子玉,所以当时报纸就称呼他为“玉帅”;比如张作霖,字雨亭,因为亭通停,叫“亭帅”不好听,所以大家都称呼张作霖为“雨帅”。
那么什么叫“反用”呢?就是带有戏谑、嘲笑意味的称呼。
(张作霖一家人)
比如某军阀的小舅子,一般被称为“舅帅”,军阀的女婿被称为“姑帅”。
而“少帅”在当时就是一个带有戏谑和嘲笑意味的词,和今天我们称呼王思聪不叫王总,而称呼他富二代一样。
当然,敌对势力和第三方势力可以在报纸上、公文上公开称呼张学良为“少帅”,张学良也管不着,但是在奉系管辖范围内是没人敢这么当面称呼张学良“少帅“的,甚至第三方势力领袖当面也不会称呼张学良“少帅”,除非就是奔着和张学良撕破脸去的。
(杨宇霆,是奉系唯一敢当面叫张学良”少帅“的人)
奉系人马一般称呼张学良各个时期的军职,比如总司令、军长什么的,张学良的文人幕僚则称呼他“汉爷”(张学良字汉卿)或者“老爷”,要么也称呼军职。
张作相等叔父辈则多称呼他为“汉卿”,只有一个人敢当面叫张学良“少帅”,这个人就是杨宇霆。
杨宇霆在张学良不办公或者办公不符合自己心意时,就公开称呼张学良“少帅”,然后杨宇霆就被张学良枪毙了。
原贴:张学良为什么叫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