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不怕,可怕的是家长对孩子二次伤害
家长求助:我家孩子马上七岁了,上幼儿园大班,后季该要上小学了。这孩子特别乖巧听话,家里人都很担心,生怕上小学以后被人家欺负。这两年校园霸凌事件报道的特别多,而且桩桩件件都很吓人,就想不通那些个小不点的孩子咋就能那么坏那么毒?我家这么个老实听话的小家伙,可怎么办啊?爷爷奶奶天天念叨这事儿,一家人都愁得很。怎么办呢?
答:谢谢您的邀请和信任。但特想很不客气地说一句:您这不只是杞人忧天,您这还是对孩子较为严重的“恶意引导”和“恶意伤害”。瞧瞧您家这氛围营造的,孩子上了小学如果“不被霸凌”简直都对不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担心啊!
校园霸凌不怕,可怕的是家长对孩子二次伤害——关于校园霸凌,我最核心的观点自始至终只有这一句。
1、校园霸凌为什么不怕?
“校园霸凌为什么不怕?”这原因相对简单,以前也有过专题,此篇不作重点解,简述如下:
一是互联网新闻导向性问题。
校园霸凌事件真有那么多、那么严重吗?就如同我们身在其间的现实生活中的杀人放火事件真有“法律讲堂”、“法治在线”之类频道中那么多吗?普法频道是将前前后后几十年、大江南北各旮旯的案例都集中到一起进行解析的,这是传统媒体“人文关注、普法于民”的善举尚且都能给人“凶杀案特别多”的错觉。更何况互联网媒体时代,太多的公众门户网、个人公众号等等为了抓眼球攒流量一窝蜂跟风。出来一桩“校园霸凌”事件,铺天盖地就都是“霸凌”了。这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极需要家长们在汪洋大海般的纷杂资讯中给自己、给孩子装上一道无形的正能量信息“防火墙”。
二是校园霸凌事件的界定本身,就如同抑郁症的界定一样,常被乱贴标签。
太多的家长草木皆兵,将小孩子之间正常的推推掇掇、打打闹闹视为霸凌。严格来说,界定为校园霸凌至少需要符合三个前提条件:长时间、重复地、被欺负或被骚扰。
三是确证了的校园霸凌事件,对实施霸凌的孩子、被霸凌的孩子都是一次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意外遭逢的困难和困境,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被动敲响的警铃!
为什么会发生?背后不被看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他们性格中的某些缺陷?如何引正转化?如何向好成长?假若没这警铃的话,个体生命成长中的这些问题并不曾真的消失,它们一直潜伏在孩子们的身体中,它们以恶为食,它们总会在某一个我们措手不及的时候、以我们无法承受的方式大爆发。
2、校园霸凌不怕,可怕的是家长对孩子二次伤害
有家长曾反诘我说,“谁的孩子谁不疼啊?怎么可能对孩子有二次伤害呢?”
校园霸凌事件后家长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当然不是故意的。就像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本书、同一部电视剧的理解和观感甚至会截然相反,因个人三观、综合素养等方面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家长对同一事件的处理方式、对待态会大相径庭一样。
而这种差异以及家长与孩子的隔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本身造成的。语言既是桥,把人和人连接起来;语言又是墙,无情而冰冷的将人和人隔离开来。正如同罗马帝国时期希腊传记作家、伦理学家普卢塔克曾经评述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谁若是用一把钥匙去劈柴而用一把斧头去开门,他就不但把这两种东西都弄坏,而且自己也失去了这两种工具的用处。”
家长在校园霸凌事件之后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就是好心好意拿钥匙去劈柴、拿斧头去开门,其具体表现至少有以下四类:
第一,以愤怒为名,为“张扬正义”在亲戚朋友间广为传播。
“以愤怒为名为张扬所谓的正义在亲戚朋友间广为传播”这种事,亲爱的家长们,您扪心自问,有没有干过?过年时候家族聚会,我自己就听到好几回。大人们在桌上慷慨激昂各种愤怒说自家孩子被谁谁家孩子欺负了、如何欺负的等等,而那个被他们给予“无限同情”的小孩子却像一只无处可逃的小老鼠那样把自己缩啊缩、藏啊藏……能藏到哪里去呢?大人们不发话不开恩,“乖孩子”就得乖乖儿贴在身边不远处以昭显自己的“乖”和家长“教子有方”的能耐。
旁边几个其他孩子一个个挤眉弄眼——孩子们心里和眼睛里的世界,与大人们是不一样的。大人们在集体“张扬正义”讨伐为恶者之种种恶行时候,孩子们彼此眉眼间传递的信息是:“那是个窝囊家伙,好欺负耶!”这意味着什么?这不只意味着这个孩子很可能被其他知情小朋友瞧不起(个别极具英雄情结肯勇敢站出来挺身保护弱小的小伙伴除 外),更意味着这个孩子在不经意间被贴上了“好欺负”的标签,被锁定为恶者嘴里“如花的羔羊”,即成为理所当然的施虐目标。
第二,以共情为名,好心好意往伤口上撒盐撒糖撒花椒
现时代,不少年轻家长都很重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这是绝对的好现象。
然而,生活中所见,不少家长动不动生硬照搬心理学概念、科学育儿定律以及各种各样在互联网和朋友圈里广为流传的育儿经(完全可以参照股市中那些被割的韭菜们,道理一样儿一样儿的),动不动要正儿八经跟孩子来一场隆而重之的、闪亮登场的“共情”什么的。
生硬照搬的结果呢?结果是好心好意往孩子伤口上撒盐撒糖撒花椒,总之是什么最疼、什么最折磨他就撒什么。比如孩子被校园霸凌了,有些家长这样“共情”:“妈妈知道你很难受很难受,但咱是好孩子,咱要想开些,咱不跟他们计较!”此类所谓“共情”传递到孩子心里的信息经过被解码之后是这样的:“哦,我被欺负是我的错,我被欺负了难受也是我的错,因为我是好孩子。好孩子是活该被欺负的,挨了欺负还不能跟坏孩子计较。那我不做好孩子得了!”
也有些家长这样“共情”:“不哭不哭,宝宝不哭,爸爸立马找学校,狠狠处理那家伙,这样宝宝就不会被欺负了,就不伤心了!”这就像是孩子最心爱的金鱼死掉了,孩子泪汪汪端着鱼缸去找爸爸,“爸爸,我的金鱼死了!”
“哦哦,不哭不哭,爸爸重新给你买一个!”可是孩子哭得更伤心了,爸爸于是加码表态:“咱买两条,两条比这个更大的好不好?不哭了!”
不论是金鱼死了或是被欺负了,孩子的伤心都滞结在心里,她最需要的不是一个立刻马上能往下处理事情的建议,她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安静听她诉说的对象罢了。
真正的“共情”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有些心理咨询师从业多年还无法做到任何事件上的随时共情,更何况只看了几本心理学书籍甚至只读了几篇散碎文章的家长们?
但与此同时,真正的“共情”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农村有许多老奶奶、老大爷们就很会“共情”呢,其精髓不过是:默默倾听、默默拥抱——对的,就这么简单。
建议年轻的家长们,在家庭教育方面、与孩子交流方面,千万别“卖弄”学识,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伟大的爱与接纳不过是:学会闭嘴!
第三,以锻炼为名,不管不顾把懦弱惯的孩子逼出家门
有些家长走了另一个极端。看多了独生子女小皇帝式的“生存无能”“自理无能”“成年巨婴”等等,于是理所当然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再加上看多了“情商训练”十大招、“能力提升”八大法之类的鸡汤,于是不过滤、不选择全盘搬来给自家孩子硬套。
孩子遭遇校园霸凌了,家长便以“锻炼能力”为名不管不顾将懦弱惯了的孩子逼出家门,还美其名曰:自力更生、自己解决、自然成长。一只恶狠狠的狼狗把弱小的孩子咬掉血淋淋的一块,家长却立逼着孩子去咬回来——这是锻炼能力吗?这是送死还差不多。
世间花木千千万,正如世间孩子万万千。每一种花木自有其不同秉性,当然就得用相应不同的养育法子,正如每一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懦弱孩子自有懦弱孩子的养育办法,刚烈孩子自有刚烈孩子的养育办法。这方面,咱们有的是借鉴与先行者:“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孔子察而知之,针对性用了不同的法子,所以这些人最终才能够实现长处更处、短处更短。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器求也。”人们鉴赏书画惯常用这么一句。
“沟通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器求也。”家长在孩子们遭遇校园霸凌事件或日常家庭教育中,应当将与孩子之间如水流淌的无阻碍沟通视为第一桩重大要紧事,并以之为最高育儿境界,使双方的默契直抵灵魂。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plq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