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情况是武侠已经走向末路,再也不可能重复像上世纪80,90年代的辉煌期。你写作的水平姑且不论,金庸已成神话。超不超越已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了。我们看现在的电视连续剧,武侠题材的大多是翻拍,或者是改编。电影系列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而我们已经习惯了金庸给武侠下的定义。他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武侠题材影视剧目尚且一片渺茫。你要走的路很难,但是说超越与否,没有谁可以下定义。或许是你,或许是其他人。
中国武侠小说作家
[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内容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
Cyndi_门尐文
六、「新派」武侠之昌盛及没落
武侠小说之所以有新、旧两大派的说法,大抵是由新、旧文学之分而来。故范
烟桥著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特加点明:「旧派」主要是指章回体小说。然而此一
界定对於武侠小说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凡是长篇武侠小说必分章回,无论其
为对偶、孤句或是长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麼所谓「新派」武侠小说究竟何所指?笔者认为理应以作品的内容所表达的
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文学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就此来看五十年代以后号称「新
派武侠小说创始人」的梁羽生作品,实在「新」得有限而不能成「派」。其所以获
此不虞之誉,盖因当时香港传播界竭力宣传鼓吹,以有别於大陆全面禁止的「旧派
」武侠小说或香港本地泛滥成灾的「广派」武侠小说而言。
惟不可否认,自梁羽生、金庸先后崛起香江,武侠小说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
所发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而台湾方面则声势浩大,计有郎红浣、成
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
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古龙、陆鱼、上
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
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后
排序);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但其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武侠作家并不多,
今择要评介於次:
「名士派」武侠先驱——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五年生,广西蒙山人。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
《新晚报》副刊编辑,文史造诣颇深。一九五四年陈氏以「梁羽生」为笔名,初於
《新晚报》发表中篇武侠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其所用楔子、回目、笔法无一
不「旧」,甚至部分故事情节、人物亦明显套自白羽《十二金钱镖》。继写草莽
龙蛇传,亦复如是。然与当时流行的「广派」武侠小说相较,却令人有一新耳目
之感——这大概是标榜「新派」唯一能成立的理由。
梁羽生对此并不讳言,自承:「白羽的小说写民初各阶层人物,因为作者本人
入世极深,写来细腻,最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可是我受生活经历的限制,气质
又完全不同;要走『正统』道路吗?肯定不成功。於是只好自己摸索,走一条浪漫
主义的路了。」因有《七剑下天山》之作。
《七剑下天山》据说是梁羽生取材於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中的部分情节
,而写天山派凌未风、易兰珠等男女弟子闯荡江湖、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全书共
三十回,都四十余万言;由於其楔子所提到的少侠杨云骢出场便死,疑云重重,乃
另作《塞外奇侠传》交代,是为前传;而书中又提及武当大侠卓一航与玉罗刹之间
的情孽纠缠,曲折离奇,不遑细述,遂再作《白发魔女传》以补述前情。於焉这三
部小说形成系列作品,而《七剑下天山》(一九五五年)则迈开了梁羽生浪漫武
侠的第一步。
严格说来,《七剑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很深,无论是演武、写
情或江湖切口、独门暗器,在在有脉络可寻,甚至还生吞活剥地大段抄袭白羽十
二金钱镖。但梁羽生随机生发、借力打力,亦有不同前人之处;并由此建立其小
说创作基型,兼具三大特色:
一、开名士派武侠新风——从其处女作《龙虎斗京华》起,每书卷首例置一阙
词以寄慨;至《七剑下天山》则进而以名士派、才子(女)型人物为书中主角。从
此梁羽生小说即专写文武全才的英雄儿女,无不爱好诗词歌赋(有时未免浮滥);
卒使书剑交融成一片,成为其作品最大特色。
二、结合历史与武侠而发思古之幽情——梁羽生首先掌握小说的基本时代背景
,再配合故事情节发展而将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一一穿插其间,或予以伐毛洗髓
、脱胎换骨。如《七剑下天山》写顺治、康熙、多铎、纳兰容若、傅青主、冒浣莲
(伪托冒辟疆之女)等等。其事虽非「历史之真」,但经过文学处理后,却得「艺
术之真」。从此梁羽生小说即与「历史武侠」结下了不解之缘;上起隋唐,下迄明
清,形成其作品第二特色。
三、一贯以「天山派」武学为主流——过去还珠楼主曾撰有《天山飞侠》一书
,但高处不胜寒,未曾创立「天山派」。而自梁羽生《七剑下天山》起,如塞外
奇侠传、《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
、《冰河洗剑录》等系列作品,无不以「天山派」武学为正宗、主流而贯穿全书。
这种独沽一味的写法,实为武侠小说所仅见,由是形成其作品第三特色。
虽然如此,但《七剑下天山》仍不足以称「新派」,只能说是开创了「名士派
」或「诗情画意派」武侠小说;因为作者所用的文字、笔法、章回、素材以及思想
、观念——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式」的;与旧中国「北派五大家」血脉相通,
没有太大区别。相形之下,《塞外奇侠传》取材於蒙古民歌中女英雄飞红巾的传说
,以作者自制的哈萨克民歌开场;仿朱贞木文白夹杂、不规则之小说回目,运用新
文艺笔调写杨云骢、飞红巾、纳兰明慧的三角恋爱故事,反而不落俗套,清新可喜
。
梁羽生一共创作了三十六部武侠小说,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
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平生代表作。
‧《萍踪侠影录》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时代背景,写忠臣于谦孤军抵抗蒙
古的悲剧;并穿插张士诚后裔张丹枫与宦门侠女云蕾之间的爱恨冲突。全书气势浩
瀚,布局奇巧;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名士派大侠张丹枫这个角色,「藉由张丹枫个
人侠士性格的自然发展,而彻底扭转了一家一姓争夺帝位的观念」。作者将张丹枫
这种面临民族大义与累世深仇「非此即彼」的心理挣扎,刻划得淋漓尽致;终而使
其生命情操升华、净化,完善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典型。
‧《女帝奇英传》以唐代武后(则天)临朝为时代背景,写宗室李逸为兴复唐
室,落拓江湖,广交天下豪杰,而与才女上官婉儿、英雌武玄霜所交织的爱怨情仇
故事。作者曲曲描述上官婉儿对武后由恨生敬、内掌诏命的过程;大胆为历史翻案
,肯定武则天的施政「有益於国家百姓」,在传统观念上又是一项突破!而写李逸
置身宫廷斗争、异族入侵的交相凌逼中,何去何从?亦超越了前人的格局与成就。
此书以轻快的比剑对白开场,而以李逸功成身死收场,益发动人心魂。
‧《云海玉弓缘》以放荡不羁、亦正亦邪的金世遗为主角,描写他周旋在侠女
谷之华与「魔女」厉胜男之间的爱情大悲剧。本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惟最
成功之处却是作者运用近代心理学的手法,来刻划金世遗那种愤世嫉俗的特殊精神
状态,因此在金世遗身上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而厉胜男不顾一切地追求爱
情自由,亦活脱是卡门的化身。金世遗一心痴想名门正派出身的谷之华,却在「魔
女」厉胜男临死前的一刹那才觉悟:原来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是厉而不是谷。正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极限!无疑具有高度文学价值。
总之,梁羽生不论是写张丹枫、李逸、金世遗或其他小说主要人物,都充分体
现出中宵看剑楼主所题名句:「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洵可称之为
「名士派武侠先驱」而无愧。虽然他「向西天取经」较白羽晚了十七年,但却能自
出机杼,更上层楼;以「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带动武侠小说的
巨轮前进,在剑气箫心中洋溢著一片历史感,而将「历史武侠小说」推向另一个高
峰。
惟其后梁羽生化名「佟硕之」,撰文自诩对於「新派」武侠小说确有「开山劈
石之功」,这未免言过其实。因为武侠小说原本是中国通俗文学流裔之一,从形式
到内容都无法离开传统而独立。虽然我们承认梁羽生是后出转精,进一步发展并提
高了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但毕竟其作品中的「传统」仍远多於「创新」;而真正
的「新派」则出现在梁羽生写《七剑下天山》十年之后的台湾——於「反传统」、
「现代化」中形成——殆非梁羽生始料所及!
集「综艺」武侠之大成者——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一九二四年生,浙江海宁人。早年曾先后於中央政校、东吴
大学研读法律;历任东南日报记者、大公报编译、《新晚报》编辑以及长
城电影公司编剧、导演。一九五九年查氏在香港创办明报,获得读者广大欢迎
,却是与他写武侠小说驰誉中外分不开的。
一九五五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继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武侠
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他巧妙地运用民间流传清帝乾隆疑系海宁陈世倌(曾任
文渊阁大学士)后人的说法,又杜撰出「红花会」(反清复明组织)总舵主陈家洛
,作为乾隆的同胞兄弟。於是小说即在这样两极冲突、满汉对立的野史布局下展开
;再穿插了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间的悲欢离合,极尽波谲云诡之能事。
《书剑恩仇录》(新版改名书剑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万言;虽然仅
只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但文采斐然、对白传神;处理群戏场面,繁而不乱。啼声
初试,即一鸣惊人!与梁羽生同时创作的《七剑下天山》比较,二人均善於结合历
史传说而虚构人物故事;而金庸运笔不测,尤饶奇趣!其小说声口之佳,直逼白羽
,且駸駸然有后来居上之势。
如果说书剑是金庸迈向成功的一小步,则越过虚实相映成悲、反讽农民起
义的《碧血剑》(一九五六年),挟著史诗般大格局、大气魄的《射雕英雄传》(
一九五七年)即一跃而登武侠小说的顶峰,不作第二人想!
射雕是南宋末年天下大乱为历史背景,描写长春子丘处机为保全忠良义士
遗孤郭靖、杨康(暗嵌「靖康之耻」),而与江南七怪打赌传艺所引发的一连串可
歌可泣的故事。作者布局绝妙,以种种阴错阳差,安排郭靖自幼即随母远居大漠,
刻苦自励,始终不忘家恨国仇;而杨康则随母进入金国赵王府,认贼作父,安享荣
华富贵——这分明是脱胎自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戏剧架构,却更有出
奇的变化与发展。而就丘处机与江南七怪的所作所为来看,其一诺千金、不顾死生
的精神,恰好构成一幅侠气峥嵘的八义图;便知作者寓意所在,用心良苦!
诚然,以通俗文学所要求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而言,射雕除若干情节未能自
圆其说外,无疑具备了一切成功的条件——其故事之曲折离奇、人物之多种多样、
武功之出神入化乃至写情之真挚自然,均为同辈作家所不及;即或偶有败笔,亦瑕
不掩瑜。在这部罕见的钜著中,金庸将历史、武侠、冒险、传奇、兵法、战阵与中
国固有忠孝节义观念共冶於一炉;信笔挥洒,已至随心所欲的地步。全书浩然正气
,跃然纸上!民族大义融贯了每一章节。
是故,金庸乃以射雕一书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当代武侠小说界的权
威地位。虽然他自己并不满意这部「开宗立派」之作——七十年代初曾大事修改,
增删为今传之四十回新版本,都百余万言,颇失原味——但持平而论,此后他力求
自我突破、创新的武侠名著,尽管各有声华惊海宇,然以通俗文学所要表达的生命
意义、价值及其整体规模、气象来看,均不逮射雕之博大精深。
——《神雕侠侣》写至情至性的「师生恋」与大侠由偏入正的成长过程;
——《倚天屠龙记》写名实之辨与正邪错乱;
——《天龙八部》写芸芸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与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
剧;
——《笑傲江湖》写权力令人腐化与政治斗争之残酷无情,等等。
这些作品纵或在某一方面超越了射雕的文学成就,但因刻意描写人性「极
限情境」的种种变态行迳,遂不自觉地失去了射雕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亲和力;而太多「情理之外」的特例,亦难免流於为变而变,令人匪夷所思;
以致显得不真实、不自然。直到《鹿鼎记》(一九六九年)问世,以一个仅识武功
皮毛而不学有术的「小杂种」,竟将天下英雄、历史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乃开中
国武侠小说前所未有「无剑胜有剑」的新境界。
金庸《鹿鼎记》之「反武侠」与塞万提斯魔侠传之「反骑士」最大的不同
,在於两者创作动机:塞万提斯因痛愤当时西班牙人沉迷於骑士文学的浪漫故事,
遂用反讽现实的手法写「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诃德到处碰壁,梦幻成空!而金庸
却是出於「向自我挑战」心理,乃一反武侠传统,打破世俗观念,彻底解放人性;
教韦小宝「斗智不斗力」,为了争取生存机会,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这正合孙子兵
法所谓「上兵伐谋」之道,因而武功在此尽成虚妄;韦小宝机诈百出,到处招摇撞
骗,竟无往而不利!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武侠无用论」的明证,实则不然!正由於《鹿鼎记》写韦
小宝运气太好、际遇太奇,万事绕不过一个「巧」字;加以又充满笑料,逸趣横生
,遂自然而然淡化了反讽现实或反讽武侠的冷隽意味。它所表现的是浪漫文学之极
致,「无」为「有」之用,在这部书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鹿鼎记》在明报上连载完毕,金庸宣告「封笔」(
实则展开另一波全面修改旧作大工程)为止,他一共创作了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
说;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仍无过於《射雕英雄传》。该书博采还珠、白羽
、王度庐、朱贞木各家之长,取精用宏,推陈出新,乃造就了金庸「一代武侠宗师
」地位。其影响於当世者,大致有以下数端:
(一)射雕融合历史、侠情、武功、文艺、趣味於一书,建立了新一代武
侠小说的「综艺」风格与典型。
(二)射雕统一用四字文句分章回;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台湾武侠作家群起
效尤,蔚为风气。
(三)射雕虚构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
法,悉为台、港武侠作家所宗,后更衍演成歌诀式「江湖顺口溜」。
(四)射雕在各地版本之多与伪续书之乱,亦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金庸所建构的「入世武侠」神完气足,刚柔并济;与早年还珠幻设
的「出世武侠」前后辉映,亦同臻雄奇壮美之境。特别是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
的奇妙素材,含英咀华,所过皆化;再采取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乃
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焕发新姿,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凡此绝异成就,当然
是跟金庸本身兼具深厚的文史素养与卓荦才华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其同辈及后起
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泰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
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清宫派」武侠名家——蹄风及其他
蹄风本名周叔华,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原为「广派」武侠老作家之一,但地
域色彩并不甚浓,曾写过血战古兜山、勇闯十三关及海南侠隐记等短
篇武侠小说。在所谓「新派」武侠崛起之际,蹄风亦别走偏锋,以边疆民族传说为
题材而撰猿女孟丽丝、天山猿女传等书,由是声名渐著。
嗣后,从一九五六年起,蹄风陆续推出游侠英雄传(即台版四海英雄传
)、游侠英雄新传、龙虎恩仇记、清宫剑影录及武林十三剑等
系列作品,紧紧扣住「反清复明」的故事主题;演叙青龙会联合天下剑客、奇人,
与江南八侠共同对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宫诸皇子为夺帝位、尔虞我诈之
内斗,长达百余万言。由於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武打紧张热闹,乃轰动一时。蹄风
挟此「清宫派武侠」和金庸、梁羽生早期作品互争雄长,几有鼎足而立之势。
游侠英雄传显然深受郑证因「帮会技击派」小说影响,故一开场就大谈中
国武术源流,兼论内外家功夫之长短;书中对於清初秘密帮会活动情形,缕述甚详
。此一系列小说旁参野史、传说,原本格局甚大;惜因作者缺乏新文学技巧,从头
到尾都以旧氏说书人的口吻「说书」;故个别情节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然整体
看来,不无枝蔓杂生之感。其未能获得较高评价,症结在此。
此外,又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高峰等以武侠小说鸣世,亦值得一提。
‧金锋本名张本仁,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广东。初以「毛聊生」为笔名,杂抄
「北派五大家」作品撰广派武侠小说,成书不计其数,但俱无可观。后改笔名为「
金锋」,自出机杼,写下「虎侠擒龙」等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多半具有历史
背景;其中尤以西域飞龙传、天山雷电剑、冰原碧血录、子母离魂
剑四部曲为代表作。然此一系列穿插清宫秘辛与香妃故事,乃至描写边疆风情等
等,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金庸、梁羽生及蹄风同类作品之影响,殆无可疑。而作者以
「抄书」成名,实为异事。
‧张梦还本名张扩强,一九二九年生,原籍四川;系中央军校二十二期炮科毕
业,因故留港而以写作为生,曾任明报编辑。一九五七年张氏在武侠小说周
报发表《沉剑飞龙记》,以明初学士方孝儒后人方龙竹复仇故事为经,武林门户
之争为纬;文情跌宕有致,状声状物均极见精神。此书分为二十三回,都四十万言
,堪称杰作;可惜结尾「还珠化」,令人突兀,未免美中不足。
在香港众多武侠作家中,张梦还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与梁羽生在伯仲之间
。同时他也是最迷还珠(梦还),并善於提炼《蜀山》奇妙素材之佼佼者。惟其所
受影响太深,故继作《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等书,便明显有《蜀山》峨
眉派诸女的影子在内,此亦无可讳言。张氏迄今已结集成书的武侠小说共有十二部
,水平殊不一致;然以争夺武学秘笈而导致各大门派对立的写法,则别开生面,领
先潮流,当与金庸首创争夺「天下第一」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后这种
「花招」被人一用再用,已流於公式化之滥套矣。
‧牟松庭生平不详,文笔古茂洗练,博闻广识,彷佛平江不肖生。一九五七年
左右,写下关西刀客传、红花亭豪侠传、张文祥刺马等书。其中尤以
红花亭豪侠传(台版改名为洪门英烈传)之演武叙事、重情尚义、行军布
阵、反讽世态,无不精彩纷呈!作者兼有《水浒》与《三国》笔法之长,行文不测
,豪气迫人!惜其作品不多,否则成就当在梁羽生之上,而可与金庸比肩。
‧高峰(非高小峰)生平亦不详。观其高原奇侠传、蟠龙剑客传、
五岳豪侠传诸作,文情不俗,略似蹄风「清宫派」小说。至於香港其他武侠作家
如专写女侠传奇的江一明,以及风雨楼主、避秦楼主、石冲等,俱乏善可陈。而所
谓「新派」竟出现将古人诗赋意译为白话文者,则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也就无须
深论了。
原贴:中国武侠发展史
blackstone
古龙。
金庸(1924- ),原名查良镛,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病于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去世,享年85周岁。
古龙,原名熊耀华,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
【金庸、梁羽生、古龙武侠风格比较】
一、小说内容选取的比较:
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都注重历史事件的重现,就这一点而言,金庸的表现尤为突出;梁羽生则是把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古龙的小说却是基本抛开了历史背景,用感性来直探人生。
二、小说武功特点的比较:
金庸小说的武功,融中国武术和诸子百家文化等传统文化于一炉,境界高深、神奇莫测;而梁羽生小说的武功,一招一式,细腻逼真;古龙小说的武功则以“怪招”取胜,重境界而轻招式。
三、小说人物性格特点的比较:
金庸小说人物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矛盾复杂性格;梁羽生小说的人物性格则更贴近生活,凸显真实人性;古龙小说多写变态人格,体现神秘怪异的人物性格。
四、故事情节构思的比较:
金庸小说往往开篇平平,随着事件的发展,而神奇莫测地展开,故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梁羽生小说是开篇引人,中间则是暴风雨前的平淡,结局而荡气回肠;古龙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而动人。
五、作家语言风格的比较:
金庸小说的语言,典雅古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且又诙谐逗趣;梁羽生小说的语言,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富有神采;古龙小说的语言则是多采用短句,力避平铺直叙,挥洒肆纵。
白雪独爱曼联
握手-~我也是藤萍的粉
绿痕的还可以,匪我思存的寂寞空庭春欲晚也挺好看的,不过是言情跟藤的风格不太像
且试天下也可以看一下,比较大气,不过不是我最喜欢的,但很多人说好,可能风格不对我的口味吧
叶迷的十里红妆,木玉成约挺不错的,她的文风和藤有点像,但言情味比较浓
原贴:写古代言情武侠的作家
海鸥
《中国武侠史》
在群雄并峙的历史机遇中成长——战国游侠的活跃
2.养士之风的兴盛
战国的养士之风已和春秋时期有极大的区别。春秋时期虽列国纷争,但表面上还维系着等级有序的一统局面,有极分叽的“公”“私”观念。所谓“私”就是以下害上的一切言行,这是为社会所不齿的,因为“以私害公,非忠也”。收养私属、私卒,私士,是被社会舆论所不容的。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养士,往往被描绘成野心家如公子光、白公胜之类的不轨之举。到了公开兼并与竞争的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及以后的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有千人以上的门客,其养士之规模也是春秋时期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孔丛子•居卫篇记载了孔子孙孔子思关于春秋、战国两个时代不同的养士之风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春秋时期,“周制虽毁,君臣固位,上下相持若一体然”,所以养士之风不得大倡;而战国时代,“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这段话深刻地道出了战国养士之风经久不衰的真谛。由于通过养士的方式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称霸诸侯,所以上层权贵们争相礼贤人士,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以尽天才之大为己能,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大好局面。
成国养士之风的兴盛对快的发展起看极大的推动作用。
战国的养士,形成了以“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为代表的人才中心,大量的人才迅速地聚结起未。据史书记载,“四公子”门下的食客都超过三千人。孟尝君的封地是拥有万户以上人口的薛邑,但他在薛邑一年的收入还不足以供养门客。秦昭襄王称赞孟尝君善于结交各种人才,说:“孟君门下,如通物之市,无物不有。”平原君门下也人才济济,“文武备具”,他曾自夸:一旦有事,“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信陵君手下的门客甚至可以潜伏在赵王的身边,他所得到的机击信息甚至比他的国君魏安僖王还快、还准确。人才的大量集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信陵君“仁而下士”,使得周围数千里的游士“争往归之”,“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其他三位公子,对社会产生的威慑力也大致相同。
战国四公子的大量养士,使得游侠有了集结的场所。这一点史书上虽无专门的记载,但也可寻见其端倪。秦围邯郸,赵王派平原君突围去楚国求救,临行时,平原君挑选“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同行。后解围时,又“得敢死之士三千人”,说明平原君的门下聚结了不少侠土。信陵君曾“从博徒卖浆者游”,孟尝君门下有“鸡鸣狗盗之徒”,那么下层社会的侠士也有不少集合在四公子的门下。所以韩非子称养士之风中存在“养游侠私剑之属”的现象,所谓“侠奸六万,门客三千”,且认为由于他们的大量桑结已威胁到最高统治者的统治。
武侠在权势者门下的大量集绪,使得他们一开始便养成交党结伦的风气。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载门客的住处有传舍、幸舍、代舍三种,又有“传舍长”的职务,那么,战国的门客当有一定的组织方式,游侠也在所不免。这对于武侠的聚合是有利的。
以“四公子”为代表的战国权贵为人才方面激烈竞争的形势所迪,在网罗人才上遵循了一些难能可贵的行为准则。
一是“知人得士”。战国时代的游士对于养士的权贵期望值甚高,不但要求他们能给予自己很高的物质待遇,而且要求权贵们能懂得人才,善于使用人才。信陵君在魏国偷盗兵符领兵解了赵国邯郸之围后,便留在了赵国。他听说赵国有两个出色的人才:一为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一为薛公,埋名于酒肆之内。信陵君几次想见他们,两人都躲了起来,不肯相见。信陵君打听到他们的存身之处,就悄悄地走到那儿与两人交游,相互间处得十分融洽。平原君听说后对妻子说:“我听说你弟弟信陵君天下无双。现在看来只是个糊涂虫,只知道和赌徒、卖酒的混在一起”信陵君从姐姐那儿知道了平原君的议论,感叹道:“平原君的养士原来只是贵公子的豪举,并不是真正为了寻找人才。”平原君连忙道歉。即使如此,不但天下之士,就是平原君的门客,也都投奔信陵君门下。在游士们看来,权贵者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是不能容忍的错误。这就逼迫权贵者开拓人才的信息,提高识别人才的能力。因此许多隐姓埋名于民间的人才,如弹铗长歌的冯瓘、勇于自荐的毛遂都被主人识别重用,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一些生活在民间的游侠,如荆轲、聂政,都是被权贵们一再邀请,委以重任,才干出一番惊天动人的事业的。
二是“不分贵贱,一与人等”。也就是说,门客受尊重的程度是由自己的才能所决定的,与身份的贵贱无关;而作为养士的权贵者须“仁而下士”,不能“以其富贵骄士”。正因为如此,佶陵君为了结交身为看门者的隐士侯赢,居然在闹市中和颜悦色地牵着缰绳,站在一旁,等待侯赢和别人谈话完毕,才请他上车迎到家中。燕太子丹通过“节侠”田光的介绍才得以见到身为平民的荆轲。见面时,太子丹“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以后“日造门下”,想尽方法来“顺适其意”。这样一种风气,使得多数埋名隐姓于民间的武侠有了被重新发现的机会。在门客中,人与人的相对平等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圈。这显然与由游士大量集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围,以及战国时代“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这样一种新的价值观所唤醒的游士个人意识的自觉是分不开的。任何人只要能进人这一文化圈,那么至少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都能因自己的才识和武艺而受到尊重。中国古代社会自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起,“贵贱尊卑”等级有序的观念便占统治地位。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只有极少数时期,并在极特殊的社会一文化环境下,人际关系才有相对平等的可能。战国的养士制度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社会一文化环境。在这种社会一文化环境中,个人人格上独立的要求得到鼓励和尊重。
只有在战国时代,身为“屠客”的勇士朱亥可以对魏王的弟弟信陵君的数次邀请不予理采;作为平民,荆轲可以因为燕太子丹催促他启程赴秦而大发雷霆,甚至当面怒叱:“何太子之遣?”战国的游侠便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存在并发展起来的,人格的自尊显得特别强烈和敏感。
当然,作为进入这种超越尊卑级差地位的文化囵的前提。
游侠自身必须具有过人的才识和武艺,因此游侠对于自己的学识武艺都砥砺求精。《史记》说荆轲“好读书击剑”,曾特地去榆次与著名剑客盖聂论剑。然而,荆柯刺秦王不成被杀后,与荆轲交过手的另一游侠鲁句践还批评荆轲不精于“刺剑之术”。这种对胆识和武艺的严格要求和刻苦练武的习气,后来作为传统一直被中国历代的武侠所继承。
三是“合则留,不合则去”。战国的游士绝无忠于一国一姓的狭隘观念,他们有很大的选择权,可以流动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去。即如“四公子”这样的权贵,在各方面,包括个人道德修养方面都必须格外小心谨慎,才能招徕人才,平原君的一个美人在楼上见有个跛者打水,不禁哈哈大笑。那个跛者找到平原君要得美人之头。平原君不肯以一笑之故杀美人,门客离去者过半。手下有人告诉大惑不解的平原君,不要因“爱色贱士”而失去人心。于是,平原君只得砍下那个美人的头颅,亲自到跛者家中道歉。如此,游士才渐渐返回。由于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权势者养士时有相当的肚量。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夫人相爱。盂尝君知道后,认为“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不但没杀门客,反而委以重任。后来那位门客出使卫国,冒死阻止了卫君约天下之兵攻打齐国的打算。齐国人因此称赞孟尝君能“转祸为功”。用人者如此宽容的态度,为游士们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游侠便是在这样的“小环境”中迅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在养士之风的庇荫下,本来分散在民间的武侠迅速成为战国时代最为活跃的社会阶层之一。庆子•说剑篇记载赵惠文王特地收养了三千多名“剑士”。这些剑士都“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回而语”,可见社会地位都很低下。孟尝君在其封地薛邑,专门招致各地的“任侠”者,甚至是犯了罪、亡命他乡的侠客,人数高达六万余户。像这样高度集中武侠的做法,使得一直是以个体力活动单位的武侠阶层真正纽结在一起,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独立的社会力量,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至此,武侠的存在才真正被社会所承认。
3.游侠的活跃
战国时代,武侠作为一卜独立的社会力量为人们所承认,其标志就是“侠”的名称的出现。
冯友兰在原儒墨补一文中曾指出:“侠之一字则在晚周较晚的书中,方始见。”他的论断大致是对的。直到战国中期,尚未见典籍中有“侠”的专门名词出现。那时的“侠”往往还是与其他各类武士混称为“国之豪士”(管子•问)、“豪杰之士”(盂子•滕文公上)、“剑士”(庄子•说剑)、“私剑之士”(韩非子•显学)、“死士”(墨子•备梯)等,不一而足,《说文解字》五篇上“万”部说:“俜,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俜”。据此可以得知,“侠”这一专门称呼最早可能转音于汉代称之为“三辅”的陕西中部一带的俗语方言。那里的居民把社会上已普遍出现的一类轻财重交的民间武士称之为“俜”,也写作“俜”,后逐渐变音假借为“侠”。
“俜”之所以假借为“侠”,在文字上和作为剑的别称的“铗”不无关系。“挟之于旁”谓剑,大概最初剑只是用手臂夹带的,所以剑又称作“铗”。在先秦,“侠”字与“夹”、“挟”字常通借互用,正如段玉裁所说:经传多假‘侠’为‘夹’,凡‘夹’皆用‘侠’。”因此,“侠”字在形、义两方面都可能从“铗”字转化而来。且“铗”字先秦后己不多见,大概“铗”字的消失与“侠”作为民间武士特指名词的出现不与关系。武侠的产生与先秦剑崇拜的文化心理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
从陕西三辅之地的方言“俜”转音,并在文字上从“铗”、“夹”通假为“侠”字,这一过程,大概至少在战国晚期已经完成。
因为到了战国晚期,典籍中已正式出现了“侠”字。其中,较为集中的是《韩非子》一书。书中的八说、显学、五蠹诸篇,都将“侠”作为与“儒”并列的重要社会力量看待。六反篇提到了“行剑攻杀”、“活贼匿奸”的“任誉之士”。注引卢文昭曰: “‘誉’,疑是‘侠’。”则“任侠”一词可能最早出现于《韩非子》一书中。此外,战国策•燕策三载田光的话,有“节侠士”一词,庄子•盗拓篇有“侠人”之说,吕氏春秋•音律篇也有“侠”字出现。可见,战国未年“侠”的称呼已经常使用。
“侠”的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武侠阶层已彻底从“士”阶层中脱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从此,“士”便成为古代社会文人的代称了。
战国时代的武侠都是以“游侠”的形态出现的。
战国的武侠与说士一样,具有自由的身份,在列国间周游,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致仕”,而是为了“交游”。他们既与民间社会的豪杰之士交往,也与诸侯权贵结交。战国时代著名游侠荆柯,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荆轲从小生活在卫国。史记•货殖列传曾指出:“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荆轲就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长大,深受熏染,故“好读书击剑”。早年一度想凭一身武艺为国王卫元君服务,卫元君未用。于是荆柯离开卫国,开始了他的游侠生涯。他曾去榆次与武侠盖聂论剑,又到赵国国都邯郸与著名剑侠鲁句践比武。后来来到燕国,与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来往。他与屠狗的侠士高渐离结为好友,常在一起喝酒。燕国的处士田光先生也是荆轲的好朋友。荆柯还是个有心计的人。到各国支游时,他“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后终于与燕太于丹交往,行刺秦王。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另一著名游侠鲁仲连,也曾历游齐、赵各国,为齐国解燕围,为赵国解秦田,拯救了无辜百姓的生命,却不受封爵财宝。他曾说:“所贵于大干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耿也。”这正是游侠周游天下的宗旨。
战国的游侠,其本质犹如某些文化人类学家所称,是一些“文化离轨者”。他们游离于既定的文化规范之外,蔑视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因而采取极端的抗拒行为,行动乖僻,为世人所不解。荆轲来到燕国后,天大与好友高渐离及其他一些屠夫在闹市中痛饮,喝到兴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随着乐声高歇,“相乐也,已而相泣,旁着无人者”。燕国的侠士秦舞阳,13岁时就杀人,“人不敢迕视”。吕氏春秋•当务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日:“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日:“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页相啖,至死而上。
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未必全是实事,但可以窥出游侠行事乖戾之一斑。
中国的先秦社会尚未形成分野明晰、各成体系的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固守古老文化传统的游侠被战国社会似乎一致的强大的时代潮流冲出了常规的生活轨道。他们佩着利剑,四处飘泊,甚至隐名埋姓,在有限的特定的圈子里交往,心灵里深埋着对于整个社会与世风的敌意,人们也将他们视为特殊的一群、主流文化的离轨者。他们极端的行为和乖僻的生活方式。
更加深了社会上对游侠群体的普遍印象。只有那些怀抱特殊政治目的权贵们才去寻找他们,看重他们的胆略和武功。中国的文化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注重稳定性的文化,而作为“文化高轨者”的侠,常常形成对文化稳定性的某种冲击而被视为社会的离心力量。与侠文化品格相反的儒文化却是一种“对庸见或曰通情达理精神的信仰”的文化,这种对庸见的崇拜,消解了极端的行为与动机,成为既定文化的一个稳定性因素。侠与儒在文化性质上的这一差异,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历史命运,对于以后中国文比发展的走向,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可以想象,作为“文化离轨者”的战国游侠因其与世风的故意对抗,会遭受按常规生活的人们的敌意或冷淡。久而久之,这些刺激性因素所导致的状况,“是一种在内心中不断增长的、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感,以及置身于一个敌对世界中的无能为力的绝望感。对个人环境因素所作出的这种尖锐的个人反应,会凝固、具体化为一种性格态度。这种性格态度就是对自身的人格尊严极端敏感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如受到蔑视和阻碍,游侠便会作出猛烈的攻击性反应,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孟子描绘他同时代的游侠北宫黝的个性:“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恶声至,必反之”,便是如此。反之,如游侠的这种心理需求能越过社会地位差异的藩篱得到极大的尊重和充分的满足,那么他们便会倾心相交,以死作报。
聂政的事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韩国的大臣严遂(字仲子) 受丞相侠累(名傀)的迫害流亡他国。在齐国听说勇士聂政隐名埋姓为屠户。严遂几次登门拜访,都被聂政拒之门外。后来严遂打听到聂政十分孝顺老母,便准备了百溢黄金为聂政母亲祝寿。聂政虽拒绝接收,但人格的自尊得到极大的满足。成国策•韩策五详细描述了聂政的心理活动: 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举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
因此,聂政待母亲故世后,使仗剑独自一人悄悄来到朝国都城,当帅韩国正举行“东孟之会”,韩国国王与侠累都在大堂之上,周围卫兵众多。聂政长驱直入,上阶刺侠累。侠累抱住韩王想躲避。聂政挥剑猛刺,将侠累和韩王一起刺死。左右拥上。聂政大呼,连杀数十人。为了不连累亲人,聂政割去脸皮,挖去眼睛,毁容后剖腹自杀。
从今天的眼光看,严遂如此尊重聂政,是出于其政治报复的需要,无非是一种利用的手段。但在游侠聂政心目中,确是因为对自己的“深知”而去行刺的。
从战国游侠个人的素质看,大都是战国时代出类拔萃的人才,智勇双全,并非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文献称我国中期的游侠孟舍,“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个很有头脑的人。游侠荆柯“为人深沈好书”,颇有修养。他行刺秦王赢政前,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他得了赵国著名剑匠徐夫人铸造的毒剑,见血立死,锋利异常,又让勇士秦舞阳当助手,同时,准备了燕国要地督、亢的地图和秦王仇人樊於期的首级作为见面礼,匕首就藏在地图中。临行前,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激昂慷慨,以示必死之志。一曲终了,掉头不顾而去。到了戒严森备的秦官,壮士秦舞阳不由色变振恐,荆轲仍从容应对。战国策•燕策生动地描绘荆柯刺秦王的惊险场景:
柯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戡抗之。未至身,秦玉惊,自引面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有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日:“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玉,不中,中柱。秦王复击柯,被八创。柯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从表层次看,荆轲的壮举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厚遇。实质上,作为游侠的荆柯在完成他一辈子都在寻找、都在准备完成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正是在这件伟业完成的过程中,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和证实。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游侠轻生忘死、舍生取义的侠义行为的内驱力。对于游侠来说,追求具有超越意义的“名”,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们“恩不忘报”,为的是“名高于世”。聂政毁容自杀后被韩国统治者暴尸于市,悬赏千金,要弄清刺客的姓名与身份。聂政的姐姐聂荣闻讯后心想:弟弟是为了我而毁容的,“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于是至闹市抱尸恸哭,连呼:“这是吾弟聂政!”然后自杀于聂政尸体旁。正如作史者所指出的,聂政之所以能名扬后世,是与其姐姐甘冒杀身之祸以传其名分不开的。在侠者看来,聂政是死得其所。战国时代,重名好义的风尚在武侠阶层表现得尤力强烈。为了“名”这种抽象的精神价值被社会与历史所认可,武侠们不惜抛家弃业,甚至献出生命。因此,侠义行为源自一种类似宗教的心理冲动。不过,武侠所顶礼膜拜的不是彼岸世界的上帝,也不是来世的幸福,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面同时又具有永恒性的高尚的道德目标。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聂政、荆轲等侠士的事迹后赞叹道:“自曹沫至荆坷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岂妄也哉!”作为一个史官,能作出这样的历史评价,对于舍生取义的武侠来说,无疑是最高的桨赏了!
战国时代,游侠是个十分活跃的阶层,甚至发展成为当政者不得不正眼相看的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韩非曾郑重其事地指出:“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已成为统治者无法往制的社会武装势力。韩非的话道出了战国游侠发展的趋向:他们已逐渐疑聚成社会群体,并在群体内确立了自身的道德准则与行为方式,为了在群体内显示自己的义节不错触犯法网。这说明自由的、独来独往的个体行动的游侠,到了战国末期已呈集群化趋势。
吕氏春秋•爱士篇记载了有关春秋时期秦穆公的传闻。
秦穆公有一次外出时丢失了一匹骏马,寻找时见一群乡野平民正在岐山的南麓要杀那匹骏马充饥。秦穆公说:“食用骏马之肉如不饮酒,恐怕会伤害身体。”于是便送酒给他们喝,自己也就离去了。后一年秦晋两国发生韩原之战,激战中秦穆公的战车被晋军击坏,秦穆公危在旦夕。“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穆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冯友兰认为:“此三百余人,似即是一武士团体。”《吕氏春秋》为战国未年吕不韦的门客所作,这则传闻反映的当是战国后期的社会现象。它说明当时游侠结合为松散的自由流动的武士团体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淮南子•说山、列子•说符、刘勰《新论》都记载了魏国著名的富户虞氏因侮辱了游侠,被游侠聚集起来破灭了全家的事。这一记载显露了游侠豪强他的端倪,似乎在预示看中国武侠以后的历史图景。
原贴:*求中国武侠史!!!
筱王与
《英雄志》
我辈读书之人,只求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平全此四事,虽死无憾!”
-----摘自《英雄志》
排在首位的非孙晓的《英雄志》莫属,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并不是一本网络小说,因为作者并未在网络上发表,而走的是传统的路子,但因为这本书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我也是通过网络接触到它的,所以把它归为网络小说也还是比较靠谱的。我对《英雄志》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是四个字“光芒万丈”,不为别的,只因为它已经完全跳出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前辈所划下的圈圈,将武侠小说的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如作者孙晓自己所说“武侠有很大的潜力,只差一步它就可以成为‘民族文学’,而武侠的作家终有一天会是民族作家”。《英雄志》这本书就是他承载理想的实验之作,充满着雄心和野心,从目前看来,我认为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获得了成功,至少《英雄志》告诉了我,武侠小说不再仅仅是“成人的童话”,它完全能够承载更加沉重和深刻的主题。有人说,武侠小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曲折的情节和出色的文笔,诚然,这两者都是一部优秀的武侠小说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它们仅仅能够让小说做到“更好看”,正如同一个优秀的画家通常都讲究“画其魂”而不仅仅只追求“画其形”,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才是一部小说真正的灵魂所在,此乃高下之别。
《英雄志》这本书的主题是人对命运的抗争,多元的世界观让整本书充满着思想碰撞的火花,而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正道”。何谓“正道”?孙晓通过卢云这个儒生的经历为我们给出了他的答案:“正道,就是做对的事情”。多么简单精炼的回答,可能有人就会问:“那什么又是对的事情呢,是非对错又如何划分呢”,这就要回归到中华文明的本源-儒学上来,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人性中善良之本性(孟子概括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共同组成了那道无形的规范,我们称之为“底线”,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根基正植于此,而是非对错的划分同样植于此。从孙晓的很多留言中能够看出,孙晓应该是比较推崇儒家的,而对现在西方的民主则抱有很大的质疑,在此也希望孙晓能够通过新的作品进一步阐述中西方文化冲突这个命题,那将会更加火花四射。
总体上来说,《英雄志》这本书无愧于其名,确实可谓是一本书写尽了英雄之志,但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正道”的概念来尝试对人生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解答,这个终极命题是作者灵魂的寄托,也是读者思考的源泉。曾有网友评价孙晓写《英雄志》有“仲尼厄而作春秋”的味道,其实我倒更感觉像是“仲尼作春秋而厄”,为了一部《英雄志》,作者付出了超过十年的时间,挨过白眼、遭过嘲笑,忍受着长期的孤独和寂寞,自写自销,只为了心中存有的那点信念。在这点上,孙晓既有着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又有着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实在令人钦佩。凡真正的武侠爱好者,《英雄志》这本书是非读不可。
《天行健》出色地的氛围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战争的惨烈,勇士的无畏,情节的万变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也有独到之处,往往几笔淡淡的素描就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烘跃纸上。————这本书有够虐的!
初读凤歌的作品是《昆仑》,当时已惊为天人,一口气看完《沧海》,首先是感觉非常过瘾,其次非常欣慰。金庸、古龙之后终于又见到一位把武侠写得这么让人入迷的作者,作为一个武侠小说迷,内心的喜悦可以说是难以言表。下面就凤歌的作品谈谈我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优点:
1、文字。用词典雅方正、不文不白,意蕴深长。与金庸小说的语言非常接近。其中对经史子集的运用,对景物和境界的描写,以及作品中的原创诗词,深得意境之妙,文词之美。
2、才学。凤歌以自己对古算学、易经中太极四象八卦的研究,可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武侠小说的前辈们,虽然我对此研究不多,但据我所知,中国的作家中在这方面超过他的人不多。同时,凤歌能将中国文学的经典、以及经史子集做到融会贯通,并恰当地运用在作品中,可以说是继承了金庸的写作风格,让人读起来感觉其作品博大精深。同时,凤歌不同于其他武侠前辈的地方是将现代科学的许多知识以古人的视角写出来,并写的恰如其分,让人觉得颇有新意(这点又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写手将现代知识用滥用死。
3、情节与构造。无论是《昆仑》还是《沧海》,情节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主人公忽喜忽悲,让人读来欲罢不能。同时整体构造不限拖沓,有整体的构思和框架,没有落入又长又臭或太监文学的巢臼之中。说明凤歌确实是一个对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对读者负责人的作者。
长刀无痕
这是一本很严谨的小说.但我希望你更愿意把他看成现实小说. 文中几乎没有YY的部分.
赵烈的性格复杂,也许在你的眼中,是血腥,阴暗,残暴.但这也折射出江湖的残酷.
一个真正经历过苦难的勇者.他的人生观里会把善良放在心底.赵烈的心计.暴烈.忧郁又何不是为了保护自己.他的一生,是辉煌悲壮的.
这是一本真正意思上经典的小说.我需要你能看下去.并能品味出书中所表达出的情感,理解小说想告诉读者的思想.和对人生.对江湖.对情感.对未来的感悟
侠宋(又名雁飞残月天) 作者:王晴川
该书被部分网友称为继《昆仑》之后“新武侠”的又一力作。
故事以宋金对峙为背景。小说融会了金宋的风俗历史,不仅有朝廷之间的间谍暗战、权力斗争和气势磅礴的战争描写,更有围棋、品茶、龙舟、马球、易理、中医等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描摹。
天道、魔道、侠道、武道,唯我独尊
朝廷、江湖、战场、情场,任我纵横
刀光剑影中更有群芳竞艳,
纯情如水的明教圣女,热情如火的金国郡主。
小镇姑娘 み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2年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3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抗战胜利后,他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学国际经济,1949年定居香港,供职于大公报。他平时爱看武侠小说,还常常拉了查良镛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声大雨点小的白鹤派与太极拳的打擂,《新晚报》为了再造声势扩大发行,遂请这位著名的武侠迷写连载小说,这就是新武侠小说之始的《龙虎斗京华》。因为他写随笔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时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册, 1000万字。除武侠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活、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
乐不思蜀
大家当然希望除了金庸以外,还有更多的人能写出这些好作品,我相信会有人能超越金庸的。你既然这样想,有这个目标,就要付出很多努力。超越金庸要比他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他是那个年代的人,所经历的很多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
乱云飞渡
少林,武当,峨嵋,崆峒,华山,青城,昆仑,丐帮,
桃花 ,古墓 ,大理 ,星宿 ,神龙 ,明教,泰山,恒山,衡山,嵩山,唐门,全真教,洛阳王家,霹雳堂,天地会,红花会,太极门,南宫世家,慕容世家,铁掌帮,
白驼山庄,雪山-金乌派,血刀门,日月神教,铁剑门,绝情谷,湘西-连城-言家拳,摩天崖,西藏密宗,天山,姑苏慕容氏,蓬莱,嘉兴,三才门,八卦门,五虎门,五台山,天龙门,辽东胡家,宁古苗家,福州林家,金蛇门,混元门,神龙岛,伏牛山,玄冥门,鹰爪雁行门,鸳鸯门,万里田家,扬州长乐帮,黄河门,长白山,山西武胜门,沐王府,鄂北钟家,衢州石梁门,沧州门,鸭形门,五毒教,呼延门,六合丁家,嘉兴陆家,冷月水家,天竺释家,逍遥派。
原贴:中国的武侠门派
柳霁晏
也没看到你作品,谁也不能肯定。
金庸是很好,但要超越并不是不可能,而是相当的难,难出现这样一个人。
当然,有人能超越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相当好的一件事。
如果你能超越,我衷心欢喜。如果你不能超越,也没关系,能有这个心就已经比很多人了。
Leo.Sen
原贴:中国三大武侠小说家?
昂扣陈
原贴:中国的武侠门派
顾颖婷是个慢性子
原贴:中国的武侠门派
fj-wds
原贴:写古代言情武侠的作家
hyuk_9
原贴:中国三大武侠小说家?
kiki_kwork
原贴:中国武侠电影
lhasa3
金老先生。
看金先生的作品,不光人物性格鲜明,没那么复杂,大侠就是大侠,伪君子就是伪君子,坏人就是坏人。不过有一点不同和其他著作,就是好像坏人也不算太坏,总感觉都是为某个目的,或是被逼无赖,所谓的坏得有原因吧。所以他的作品老少皆宜,不会说哪个年邻段不能看,而且正面居多。
第二,有陈上起下,是个完整的故事,有完整的人物关系,不是空穴来风,顺便还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民风,思想等,看过小说,基本大概的各个朝代都了解些,然后再看正史,比较有趣。
第三,有国家情怀,大侠情节,不是盲目写哪个武功厉害,哪个门派了不起,背景比较大气,不教人做坏事,这是写作者的良心。
可惜没有后续了,其实民国的故事感觉也很精彩,如果创作出来,好多神剧可能要膜拜了。
吃吐司的猫
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注重历史环境表现,依附历史,从此生发开去,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但从摄用历史材料来看,两人又有明显差别:梁羽生是虚构人物和事件,置入背景中,以此来强化历史氛围;金庸则直接取来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侠小说,其历史人物、事件,金庸写来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乱真。两者都对历史进行了再认识、再评价,从作品含有的历史厚度论,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层,其写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龙的小说则根本抛开历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凭感性笔触,直探现实人生。古龙的小说不是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回顾,而是着重在对现实人生的感受。现代人的情感、观念,使古龙武侠小说意境开阔、深沉。
就小说人物的主流倾向而言,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人物的社会内涵丰富,但人物性格单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侠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具有一种反传统精神,小说人物亦正亦邪,危步于道德的悬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坠,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复杂、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复杂、矛盾之上,这样,人性的发掘就有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以此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在古龙小说中,多写变态人格,追求外化怪异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诞、神秘、孤僻、行事固执,自尊心强,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这种情况可能与古龙的身世、心情、经历有关。
谈到小说情节,古龙武侠小说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说有明显不同。三位大家都善于编织故事,他们的小说情节都十分曲折,构置巧妙,悬念层出不穷,伏线引出千里,环环相扣,此呼彼应。梁羽生武侠小说情节前工后拙,开篇十分吸引人,以后的情节则渐趋平淡,显得有点才气不足。金庸武侠小说恰恰相反,往往开局平平,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纷纷涌现,情节盘根错节,主干巍峨,枝叶繁茂,宏大缜密的构思,诡异莫测的布局,奇迹联翩,回环波动,摄魂夺魄,回肠荡气。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炉火,小说情节犹如炉火上的一壶水,火越烧越旺,水越来越滚。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又不相同。他的小说从头至尾都跳动着最强的音符,情节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着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计中套计,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变幻莫测。小说情节的发展根本无法预料,惊险频出,令人喘不过气来,而全书的缜密无隙又让人口服心服。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营构的确堪称一绝。
至于小说武功的描写,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风格。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虚幻中写实性很强,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细腻而又逼真,紧张激烈,夸节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备道德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征着善良、仁慈,既利于攻敌防卫,又有益于修心养性,而邪派武功则非常霸道,歹毒残忍,意味着邪恶,如修罗阴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渐进,发展缓慢,但根基扎实,邪派武功进展神速,却容易走火入魔,贻害终身。凡此种种,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单调。比起梁羽生来,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将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神功,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
的最高境界。金庸还着力描写人物练功的艰难历程和坚韧性格,并有声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祸得福、置之而后生的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诙谐有趣,在激烈的打斗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龙的“武功”风格与众不同,他是以“怪招”取胜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边城刀声》中写叶飞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
刀未出手前,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
这里所写的“飞刀”,已不是一种纯粹的武功,而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精神,即叶飞老师李寻欢那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古龙的“武功”又强调“攻心为上”,举凡人物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环境,乃至肌肉的颤动、松紧等,都会对武功的发挥产生影响,而高手决战是不容有丝毫的错误的,“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神态,他们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美的。”在这种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间,生死立判。古龙的“武功”还表现出一种境界——禅的境界。它以彻心见性为宗旨,对敌手的体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敌手武功的弱点。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后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如状态,在这种忘我状态中,战斗者已成为“无意识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为观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对面的敌人;在这种状态中,身剑合一,战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功的威力,一击之下,毁灭敌手。正因为古龙“武功”有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风格别具特色: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一击见效。
古龙小说在语言、技巧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格。梁羽生小说的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又常常用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以创造优美的意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叙事中有着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表现出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又富于变化,他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中西结合,使小说结构既精巧、繁复,又谨严、完整。古龙小说的语言句式短,叙事力避平铺直叙,行文多跳跃抖动,情节惊险蹊跷而又不违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说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风度的话,那么金庸就是博采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朴、慷慨多气,又诙谐幽默、妙语解颐,挥洒肆纵,多样统一地开创了一代武林新风,是“武坛”的绝顶人物!至于古龙,则是大胆恣肆,不守成规,逞才离藻,笑傲“江湖”,力求新颖变化而又意蕴深邃的武林怪杰。
简单来说金庸细腻深刻,金庸是武侠宗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古龙快意真切,热血沸腾。古龙小说追求故事情节的诡异,抛弃了对武打动作的描写。
梁羽生是广义新派的开山祖,叙事采用章回,像说书一样。
人儿三皮
中国现代武侠作家受大众喜欢的有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
金庸;混合型(个人英雄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兼而有之)
金老笔下的主人公一般都是混入江湖后慢慢学习和进步,到最后也成为一代大侠。金庸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都各有千秋,围绕着时代背景将主人公的成长和成功娓娓述来,其手笔显得相当大气。
梁羽生;浪漫主义
故事开头即发挥很激烈的场面,然后就趋于平淡,有点底气不足。但他的爱情总写得太浪漫,开始爱得轰轰烈烈,后来就你死我活。
古龙;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
故事开头显得神秘,主人公功夫一般很高,不知出身。可以单枪匹马闯入危险之地,往往是无人可挡。在情节上引人入胜。
温瑞安;悲壮的团队合作精神。
诡异,但又十分悲壮,他的作品一般都是加入了朝廷与江湖的纠葛,理想与道义的矛盾。主角身边总有一帮侠士为伍。作品表现着一种团体的力量。
以作品内容而论,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注重历史环境表现,依附历史,从此生发开去,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但从摄用历史材料来看,两人又有明显差别:梁羽生是虚构人物和事件,置入背景中,以此来强化历史氛围;金庸则直接取来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侠小说,其历史人物、事件,金庸写来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乱真。两者都对历史进行了再认识、再评价,从作品含有的历史厚度论,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层,其写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龙的小说则根本抛开历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凭感性笔触,直探现实人生。古龙的小说不是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回顾,而是着重在对现实人生的感受。现代人的情感、观念,使古龙武侠小说意境开阔、深沉。
就小说人物的主流倾向而言,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人物的社会内涵丰富,但人物性格单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侠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具有一种反传统精神,小说人物亦正亦邪,危步于道德的悬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坠,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复杂、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复杂、矛盾之上,这样,人性的发掘就有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以此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在古龙小说中,多写变态人格,追求外化怪异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诞、神秘、孤僻、行事固执,自尊心强,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这种情况可能与古龙的身世、心情、经历有关。
谈到小说情节,古龙武侠小说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说有明显不同。三位大家都善于编织故事,他们的小说情节都十分曲折,构置巧妙,悬念层出不穷,伏线引出千里,环环相扣,此呼彼应。梁羽生武侠小说情节前工后拙,开篇十分吸引人,以后的情节则渐趋平淡,显得有点才气不足。金庸武侠小说恰恰相反,往往开局平平,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纷纷涌现,情节盘根错节,主干巍峨,枝叶繁茂,宏大缜密的构思,诡异莫测的布局,奇迹联翩,回环波动,摄魂夺魄,回肠荡气。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炉火,小说情节犹如炉火上的一壶水,火越烧越旺,水越来越滚。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又不相同。他的小说从头至尾都跳动着最强的音符,情节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着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计中套计,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变幻莫测。小说情节的发展根本无法预料,惊险频出,令人喘不过气来,而全书的缜密无隙又让人口服心服。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营构的确堪称一绝。
至于小说武功的描写,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风格。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虚幻中写实性很强,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细腻而又逼真,紧张激烈,夸节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备道德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征着善良、仁慈,既利于攻敌防卫,又有益于修心养性,而邪派武功则非常霸道,歹毒残忍,意味着邪恶,如修罗阴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渐进,发展缓慢,但根基扎实,邪派武功进展神速,却容易走火入魔,贻害终身。凡此种种,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单调。比起梁羽生来,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将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神功,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还着力描写人物练功的艰难历程和坚韧性格,并有声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祸得福、置之而后生的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诙谐有趣,在激烈的打斗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龙的“武功”风格与众不同,他是以“怪招”取胜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边城刀声》中写叶飞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
这里所写的“飞刀”,已不是一种纯粹的武功,而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精神,即叶飞老师李寻欢那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古龙的“武功”又强调“攻心为上”,举凡人物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环境,乃至肌肉的颤动、松紧等,都会对武功的发挥产生影响,而高手决战是不容有丝毫的错误的,“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神态,他们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美的。”在这种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间,生死立判。古龙的“武功”还表现出一种境界——禅的境界。它以彻心见性为宗旨,对敌手的体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敌手武功的弱点。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后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如状态,在这种忘我状态中,战斗者已成为“无意识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为观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对面的敌人;在这种状态中,身剑合一,战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功的威力,一击之下,毁灭敌手。正因为古龙“武功”有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风格别具特色: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一击见效。
古龙小说在语言、技巧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格。梁羽生小说的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又常常用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以创造优美的意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叙事中有着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表现出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又富于变化,他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中西结合,使小说结构既精巧、繁复,又谨严、完整。古龙小说的语言句式短,叙事力避平铺直叙,行文多跳跃抖动,情节惊险蹊跷而又不违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说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风度的话,那么金庸就是博采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朴、慷慨多气,又诙谐幽默、妙语解颐,挥洒肆纵,多样统一地开创了一代武林新风,是“武坛”的绝顶人物!至于古龙,则是大胆恣肆,不守成规,逞才离藻,笑傲“江湖”,力求新颖变化而又意蕴深邃的武林怪杰。
温瑞安小说的文采通过人物名字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笔者通过对温氏武侠的读者朋友们做的一些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对温氏作品中的人物名字留下深刻印象,认为其所赋予的人物姓名充溢着一种诗情画意,并且与人物性格十分相称。
结语:
纵观新派武侠小说各家,金庸以写史的笔法写武侠,大气磅礴;古龙以浪子的情怀写武侠,有着令人欲罢不能的感觉;梁羽生文笔了得,有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同样善用诗词曲赋。温瑞安有着深厚的诗词散文功力,对中国文化造诣颇深,因而塑造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姓名皆非凡品。
自由的人人
我最喜欢金庸先生,他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着重突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在尊重历史的背景下,塑造了的经典人物———主人公(侠义之士)。纵观金庸的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历史背景都放在动乱年代,这是因为动乱时代更能体现出历史人物的英雄豪情,与庙堂之上懦弱陈腐的官员相比,侠客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如郭靖所言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为国为民”来作为侠客的最高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这是侠之精神境界的升华。金庸作品中的江湖英雄,其身虽不居庙堂,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英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观金庸先生的所有作品,大多数人物形象均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以及《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等,虽然他们的性格有所差异,但他们均是武功高强,怀有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
金庸先生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将其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既然称做通俗文学大师,还是有必要通过他的小说进行一番文学雅俗观的论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传统武侠小说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包含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他以其艺术实践,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了文学的宫殿,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毕生坚守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如椽之笔,书家国情怀,赤子丹心,侠肝义胆,其文采风范永为世人景仰。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共计十五部,可以书联描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分别是《飞狐外传》(1960年)、《雪山飞狐》(1959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1963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鹿鼎记》(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书剑恩仇录》(1955年)、《神雕侠侣》(1959年)、《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碧血剑》(1956年)《鸳鸯刀》(1961年)、《越女剑》(短篇小说)(1970年)。
梨园
中国现代的武侠作家,我知道的,比较喜欢金庸和古龙,他们的艺术成就应该并排上这个第一名。有多少人爱金庸,就会有多少人爱古龙。
金庸对于情情爱爱的描写,古龙对于兄弟义气,思想的意境描写,都堪称一绝。他们作品作品包扩《雪山飞狐》(1959年)
《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
《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古龙作品:
苍穹神剑
月异星邪
湘妃剑
剑毒梅香
孤星传
失魂引(残金缺玉)
护花铃
彩环曲
金庸的大格局,书中所描写的文化,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也不为过;古龙的书中所蕴含的哲理,也同样令人感到深刻。
他们两位前辈,并排第一,当然没有问题。另外还有武侠作家梁羽生的国学造诣很强,作为新拍武侠的奠基者来说,金庸也深受他的影响。
灰色灰兔会吐
中国现代武侠作家,我最喜欢金庸。
金庸先生,侠之大者!
从十二岁开始接触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第一部看的是《射雕英雄传》,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曾经捧着书整晚不睡觉就为了想尽快知道下一个情节。
金庸所创作的小说中无处不体现了对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探寻。他通过在小说中塑造武林门派之间、人与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正教与邪教之间、国家民族之间以及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恩恩怨怨,最终造就了不同个人、门派、国家、民族、教会、朝代的各种悲剧。从本质上来说,金庸正是企图通过在小说中抒发强烈的悲剧情怀,旨在达到解构负面价值、弘扬正面价值的效果。
在金庸创作的小说里,“情”与“理”深刻体现了生命本质与传统道德之间的永恒矛盾,具体来说就是爱情与道德规范的冲突。显然,金庸的作品没有过多的抑情绝欲的说教,更没有与传统
道德文化相违背的滥情现象。他仅仅通过“情与“理”的描述,向世人展示了爱情中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人真实生命的适当描述和张扬,反映了对禁锢人们和社会发展的“理”的反抗。金庸的爱情悲剧意识是对现代爱情的讴歌。与大团圆的结局不同,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直面邪恶的成功和侠客的失败。然而金庸的创作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特征,即在描绘悲剧现实的同时,也赋予其一定的弥合功能。
金庸将其作品及其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入到鲜明的历史背景之中,如《射雕英雄传》的时代背景为南宋初年,宋、金对峙,以及蒙古崛起的这一时段。《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为宋、辽、西夏以及大理等几个政权纵横交错的时代。《鹿鼎记》描写的则是清朝初年,满汉民族冲突的剧烈矛盾。同时,金庸先生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将许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纳入到其文学作品之中,如完颜洪烈、岳飞、大理段氏、朱元璋、康熙皇帝、顾炎武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中的虚拟人物交相辉映,虚实相加,使小说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接受整个故事,不会令人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
金庸对作品时代背景的选择也是为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服务的。纵观金庸的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历史背景都放在动乱年代,这是因为动乱时代更能体现出历史人物的英雄豪情,与庙堂之上懦弱陈腐的官员相比,侠客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正如郭靖所言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为国为民”来作为侠客的最高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这是侠之精神境界的升华。金庸作品中的江湖英雄,其身虽不居庙堂,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英雄。
跟我练手语
晃晃荡荡
原贴:*求中国武侠史!!!
aronablaird
原贴:中国第一部武侠是什么?
gxh
tintin
老人家一生胸怀万千世界。上下几千年,纵撗几万里。一群群豪俠,一幕幕故事,激动着一代代众生。
所有的作品我都喜欢。最爱的是“天龙八部”。因为这部作品聚集了查老先生一生对易学的研究和理解,用玄奥的武学形式在武俠故事情节里诠释出来。
吾道查老:空前绝后!
随风起舞的鸽子
其实这个问题提的太无脑。金庸先生封笔几十年了也没见武侠小说就中断了。凡是喜欢金庸小说的人都熟悉小说里的人物。
njzhch
wanwan在四姑娘山
我辈读书之人,只求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平全此四事,虽死无憾!”
-----摘自《英雄志》
排在首位的非孙晓的《英雄志》莫属,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并不是一本网络小说,因为作者并未在网络上发表,而走的是传统的路子,但因为这本书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我也是通过网络接触到它的,所以把它归为网络小说也还是比较靠谱的。我对《英雄志》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是四个字“光芒万丈”,不为别的,只因为它已经完全跳出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前辈所划下的圈圈,将武侠小说的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如作者孙晓自己所说“武侠有很大的潜力,只差一步它就可以成为‘民族文学’,而武侠的作家终有一天会是民族作家”。《英雄志》这本书就是他承载理想的实验之作,充满着雄心和野心,从目前看来,我认为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获得了成功,至少《英雄志》告诉了我,武侠小说不再仅仅是“成人的童话”,它完全能够承载更加沉重和深刻的主题。有人说,武侠小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曲折的情节和出色的文笔,诚然,这两者都是一部优秀的武侠小说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它们仅仅能够让小说做到“更好看”,正如同一个优秀的画家通常都讲究“画其魂”而不仅仅只追求“画其形”,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才是一部小说真正的灵魂所在,此乃高下之别。
《英雄志》这本书的主题是人对命运的抗争,多元的世界观让整本书充满着思想碰撞的火花,而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正道”。何谓“正道”?孙晓通过卢云这个儒生的经历为我们给出了他的答案:“正道,就是做对的事情”。多么简单精炼的回答,可能有人就会问:“那什么又是对的事情呢,是非对错又如何划分呢”,这就要回归到中华文明的本源-儒学上来,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人性中善良之本性(孟子概括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共同组成了那道无形的规范,我们称之为“底线”,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根基正植于此,而是非对错的划分同样植于此。从孙晓的很多留言中能够看出,孙晓应该是比较推崇儒家的,而对现在西方的民主则抱有很大的质疑,在此也希望孙晓能够通过新的作品进一步阐述中西方文化冲突这个命题,那将会更加火花四射。
总体上来说,《英雄志》这本书无愧于其名,确实可谓是一本书写尽了英雄之志,但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正道”的概念来尝试对人生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解答,这个终极命题是作者灵魂的寄托,也是读者思考的源泉。曾有网友评价孙晓写《英雄志》有“仲尼厄而作春秋”的味道,其实我倒更感觉像是“仲尼作春秋而厄”,为了一部《英雄志》,作者付出了超过十年的时间,挨过白眼、遭过嘲笑,忍受着长期的孤独和寂寞,自写自销,只为了心中存有的那点信念。在这点上,孙晓既有着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又有着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实在令人钦佩。凡真正的武侠爱好者,《英雄志》这本书是非读不可。
《天行健》出色地的氛围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战争的惨烈,勇士的无畏,情节的万变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也有独到之处,往往几笔淡淡的素描就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烘跃纸上。————这本书有够虐的!
《昆仑》和《沧海》
初读凤歌的作品是《昆仑》,当时已惊为天人,一口气看完《沧海》,首先是感觉非常过瘾,其次非常欣慰。金庸、古龙之后终于又见到一位把武侠写得这么让人入迷的作者,作为一个武侠小说迷,内心的喜悦可以说是难以言表。下面就凤歌的作品谈谈我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优点:
1、文字。用词典雅方正、不文不白,意蕴深长。与金庸小说的语言非常接近。其中对经史子集的运用,对景物和境界的描写,以及作品中的原创诗词,深得意境之妙,文词之美。
2、才学。凤歌以自己对古算学、易经中太极四象八卦的研究,可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武侠小说的前辈们,虽然我对此研究不多,但据我所知,中国的作家中在这方面超过他的人不多。同时,凤歌能将中国文学的经典、以及经史子集做到融会贯通,并恰当地运用在作品中,可以说是继承了金庸的写作风格,让人读起来感觉其作品博大精深。同时,凤歌不同于其他武侠前辈的地方是将现代科学的许多知识以古人的视角写出来,并写的恰如其分,让人觉得颇有新意(这点又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写手将现代知识用滥用死。
3、情节与构造。无论是《昆仑》还是《沧海》,情节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主人公忽喜忽悲,让人读来欲罢不能。同时整体构造不限拖沓,有整体的构思和框架,没有落入又长又臭或太监文学的巢臼之中。说明凤歌确实是一个对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对读者负责人的作者。
长刀无痕
这是一本很严谨的小说.但我希望你更愿意把他看成现实小说. 文中几乎没有YY的部分.
赵烈的性格复杂,也许在你的眼中,是血腥,阴暗,残暴.但这也折射出江湖的残酷.
一个真正经历过苦难的勇者.他的人生观里会把善良放在心底.赵烈的心计.暴烈.忧郁又何不是为了保护自己.他的一生,是辉煌悲壮的.
这是一本真正意思上经典的小说.我需要你能看下去.并能品味出书中所表达出的情感,理解小说想告诉读者的思想.和对人生.对江湖.对情感.对未来的感悟
侠宋(又名雁飞残月天) 作者:王晴川
该书被部分网友称为继《昆仑》之后“新武侠”的又一力作。
故事以宋金对峙为背景。小说融会了金宋的风俗历史,不仅有朝廷之间的间谍暗战、权力斗争和气势磅礴的战争描写,更有围棋、品茶、龙舟、马球、易理、中医等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描摹。
天道、魔道、侠道、武道,唯我独尊
朝廷、江湖、战场、情场,任我纵横
刀光剑影中更有群芳竞艳,
纯情如水的明教圣女,热情如火的金国郡主。
心在草原
张小盆
可以这么说!
不过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烙印。现在这个时代流行玄幻修真流,也可以勉强看做是现在的武侠。在所谓“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论调下,也可以看出优秀的武侠作家也有,虽说比不上金庸梁羽生那个群英荟萃的时代,不过好的武侠作品也有,只是看的人少了。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阅读的难度比起当年要小得多,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也需要更多更强烈的刺激,所以情节相对平淡的武侠自然没有玄幻受欢迎。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那些小说作者,水平确实很难比得上金庸梁羽生他们,而且差很多。
传统武侠的“后继无人”也是时代发展的无奈吧!
安在潜
B
伴霞楼主(2)
C
沧浪客(3) 曹若冰(31) 常君(1) 晁翎(4) 陈广陵(1) 陈青云(55)
陈天下(3) 陈祖基(1) 楚星(1)
D
荻宜(7) 丁剑霞(1) 丁情(1) 东方白(2) 东方英(23) 东方玉(54)
独孤残红(14) 独孤红(57) 独孤雁(3)
F
冯家文(1)
G
高峰(1) 高庸(15) 公孙梦(21) 公孙千羽(29) 公孙宇(1) 宫绫(1)
古龙(73) 鬼谷子(9)
H
海之翼(0) 韩涛(1) 贺源(1) 还珠楼主(38) 幻龙(1) 黄易(42)
黄鹰(45) 黄玉郎(4)
J
剑亭(1) 江上魂(1) 金童(3) 金庸(16) 金庸新(2) 巨龙生(2)
L
兰立(6) 郎红浣(3) 李凉(42) 李莫野(7) 李轻松(1) 李笑佛(1)
李一刀(1) 梁羽生(34) 令狐庸(6) 刘定坚(4) 柳残阳(68) 龙乘风(2)
龙人(14) 龙骧子(2) 鲁卫(2)
M
马荣成(11) 墨龙(1) 墨阳子(9) 墨余生(6) 慕容美(24)
N
南宫燕(1) 南湘野叟(11) 倪匡(16) 牛不也(1)
O
欧阳金龙(1) 欧阳客(2) 欧阳云飞(5)
P
平江不肖生(2)
Q
祁钰(10) 奇儒(14) 秦歌(1) 秦红(13) 秋梦痕(36)
S
上官鼎(39) 上官云飞(4) 沈默(2) 师无极(2) 司马登徒(1) 司马翎(40)
司马霞客(3) 司马轩(3) 司马紫烟(68) 孙玉鑫(4)
T
唐子文(1) 天飞(1) 田歌(14) 童威(2)
W
王宝宝(1) 王度庐(4) 温瑞安(81) 卧龙生(75) 武陵樵子(29)
X
夕照红(11) 萧瑟(20) 萧逸(38) 萧玉寒(3) 谢天(9) 熊沐(1)
雪雁(18)
Y
扬尘风(1) 忆文(37) 佚名(25) 易容(3) 懿松(1) 应天鱼(3)
于东楼(4) 余为魄(2) 玉翎燕(9) 云中岳(78) 云中子(1)
Z
张剑(4) 张梦还(2) 郑证因(1) 周郎(5) 周显(6) 朱羽(1)
朱贞木(2) 诸葛噌吰(1) 诸葛青云(49) 诸葛云飞(2) 紫扬(1)
原贴:有哪些武侠作家
lgyiyi
武侠,是华人尊崇的一种文化,金庸小说是进一步推崇武侠,说他开创了中国武侠也不为过。只要是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能耳熟能详的说出里面的人物。
白菜居士cyx
梁羽生 原名陈文统;
金庸 原名 查良镛;
古龙 原名熊耀华;
温瑞安为原名,别名:舒侠舞,温凉玉
黄易 原名:黄祖强
乐音绕梁
不是说武侠小说断层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人的喜好,多数年轻人的喜好称之为潮流,武侠自金古梁之后很少有超越者甚至是比肩人了,而金古梁之小说也已经被武侠剧嚼烂,想拍出新鲜东西很难了,现在人喜欢什么?所谓鲜肉云集的仙侠剧,口味重了!绚丽的特效与所谓的鲜肉效应加成之下即便是毫无剧情逻辑可言的视频合辑也依旧可以获得令人瞠目的播放量,而播放量又挂钩于钱,一边是堆砌几个当红小生轻松收获不菲回报,一边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好不容易创作的剧却遭受冷落,票房惨淡,如果你是导演,怎么选?所以谁愿意再去鼓捣好剧本拍什么所谓的良心剧?少数观众的口碑再难抵挡烧包一族的无脑追剧。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影视剧场正走在一条极为畸形的道路上,而大多数缺少内涵的观众也正推着它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nicecarel
文化断层 国人已无真正国学学科 已无真正做学问之文人 整天谈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学 我们已经丢弃和失传的太多太多了 看今日 净是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之尔虞我诈 何来真心做学问之人?既有草草口白开水文之流亦为小学作文之笑谈 无文学无大家 此为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之悲哀 二十年后 我们还是只能去继品读二十年前的名著
Kain
上世纪武侠小说风行一时并漫延不衰,缘于断层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开放,相比严肃古板讲究粉墨的华美文章,新派武侠小说令人耳目一新,別有洞天,仿佛从一目荒芜的戈壁看到了鲜花怒放的灿烂风景,实在是深入其中,直到废寝忘食,也要一目十行……
如今媒介发达,影视泛滥,太多新瓶旧酒,都在消费从前的题材与大师的旧作,难有开宗立派上的奇峰突起,一方面是百花齐放之后的文风枯竭,还有就是有些当朝管控下的禁忌止步……
在这个崇尚成功、倡导享乐、炫耀富贵、消费快餐的当下,实在很难有人能不受物欲、放下交集、无视声色的静心養性,埋头码字了?一来耗时费神,二来预期不明,再者难有瞻望……
教科书的普化与填鸭式的塞入,除了培养出如工厂倍出产量,几乎千篇一律的人口制品,难有奇才异士的土壤与风气,又怎么会生产出如金、梁、古等等思想大家,武侠上士呢?
谢谢邀约,以我的粗通文字,实在献丑,尚请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