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
李小白小说
烤飞的羊
我认为李恪是最适合当太子的,就连唐太宗他自己都说过,诸子中唯有李恪与我最为相似,但是就是因为李恪的生母是前朝公主,为了避免前隋势力死灰复燃,李世民才决定不将皇位传给李恪的。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出生之后就被立为世子,但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受到惊吓,从马背上掉了下来落了个腿疾,从此以后内心就变得很孤僻了,他本人才华有限,脑子也比较笨,最后听从侯君集之言起兵造反,可是瞬间就被李世民给镇压了,最后被除去族谱,贬为庶民。
李承乾除了能力上不尽人意之外,生活作风也有问题,他好男风,在东宫里面养着一个男宠叫称心的,后来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对他就更为不喜了,他被废和此事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李泰是李世民的嫡子,小名叫青雀,才华上非常出众,还曾组织人员编纂书籍,但是为人阴险,长得又特别的胖,设计陷害自己的长兄,在李承乾死后以为自己也有机会当太子了,但是没忍住造反了,最终步了李承乾的后尘。
李治是李世民最小的嫡子,小时候就最受长孙皇后的喜爱,但是李治生性懦弱,过于仁爱,只能当一个守成之君,后来就是因为他的懦弱才导致了武后专政,李氏皇族屠戮殆尽,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造成的。
李恪一身才华,他有勇有谋,论文采相貌他都在诸兄弟之上,就能力而言他的确是太子的最合适人选。可是就是因为出身导致他与皇位无缘,实在是甚为可惜。
圣懿
单就能力而言这四个人里应该还是李承乾最适合当太子。李泰李治两个人虽然能力也不错,但是更偏重于文治守成,虽然李恪武略超群,李世民也说过李恪最像他,但是行事比较偏激又是杨广外孙,他越是喜欢表现越是容易让人往隋炀帝身上联想。
李承乾在几个人里,文治武功虽然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算是最为均衡的一个。太宗巡游,李承乾小小年纪担任监国重任,群臣称是颇具太宗之风。只不过因为玄武门之变,虽然太宗早立太子但是几个儿子没一个安分的。争相拉拢群臣给太子下绊子,李承乾最后也很果决,要是真废我就直接来个兵变。三兄弟拼个你死我活,最后却便宜了“老好人”李治。
雨点
李碧华的长篇有: 霸王别姬,青蛇,秦俑,生死桥,胭脂扣,川岛芳子,诱僧,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其中除了生死桥外,基本上都改拍过电影。最有名的是由张国荣主演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一举获得94年嘎纳金棕榈大奖。也是我个人最爱哥哥的一部电影。其他如胭脂扣(关锦鹏导演)和青蛇(徐克导演)也不错,值得一看。
后来李碧华改写散文短篇,其文短小精悍,令人刮目。亦在香港的专栏上开设美食散文系列,以上两种大陆也成集出版。
另外也有一系列的短篇灵异小说,风格诡异而意味深长。已出版的集子如有流星雨解毒片,樱桃青衣,放血等。个人推崇前二部,十分精彩。
再者是李碧华前些年写的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纪实文学《烟花三月》,由真人真事编述而成。在李的博客上得知该书人物原型已近年去世,李亦十分唏嘘。
李碧华是我十分喜爱的一位作家,她的作品基本上我都有。故在此枚举大致的几种。如欲购其书,市面上则推荐以花城出版社的李碧华作品集为上。
shuoshuo
论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谁当皇帝最能成为暴君,那就得从他们性格分析了,李承乾本来也是个偏偏君子,开始时候在大臣心里印象很好,但是自从腿摔坏后,心里开始了黑暗化,再加上李泰的咄咄逼人,终于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李承乾为什么造反,这得和李世民为了当皇帝的表现说起了,李世民通过宣武门之变当上皇帝,李世民在宣武门之变做了什么?他杀了他哥还有他弟一家人,可谓是斩尽杀绝,你说李承乾那时候已经懂事了,心里对这能没有心里阴影吗?再加上李世民在教育儿子上面的确失败,李承乾为了自保只能铤而走险,因为当时除了李承乾外,李泰最有可能当上皇帝,如果李泰当上皇帝,李承乾必死,所以可以看出李承乾并不是多聪明,但是心里也变态了,所以李承乾当上皇帝必然昏庸而且暴躁。 说完李承乾就说李泰吧,李泰这人阴险狡诈,他能把自己一母同胞的哥哥逼得造反,还说出杀子传弟的话,如果他当皇帝,那么必然冷酷无情,但是李泰又是饱学之士,所以昏庸不会,但是暴君有可能。 那现在说说李恪,李恪此人在历史上还是名生不错的,虽然争夺皇位,但是没有李泰那么不择手段,本人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性格温和,所以李恪如果当皇帝,必然是明君,暴君不可能,可惜他身上流着俩家皇室血脉,注定与皇位无缘。 李治就不用说了,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唐高宗李治,能用高宗做谥号,也是不错的皇帝。
Human
作家简历
[编辑本段]
李碧华,女,原名李白,广东人。出生、成长于香港。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代表作品:《川岛芳子》、《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生死桥》 、《秦俑》、《饺子》、《潘金莲之前世今生》、《诱僧》等。专栏及小说在中港台新马等报刊登载,并结集出版逾七十本。多国译本已印行。
李碧华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祖父以前在乡下很有钱,有四个老婆,还有妾侍。父亲做中药,住的是祖父的物业,所以李碧华从小生活在那种楼顶很高,有着木楼梯的旧式楼字之中,听闻过很多旧式的人事斗争,这种环境和残余的记忆为李碧华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她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学生时代便向幸福家庭和中国学生周报投稿,以后当过教师,从事多种职业。 1976年至今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编剧,又在东方日报撰写专栏及小说。
李碧华是香港文坛大名鼎鼎的才女。她才高意广,行踪神秘,从不在大庭广众前抛头露面,坚持不公开照片、身世、年龄,容貌不详。李碧华道:"别那么好奇我的面貌,我是那种摆到人群里,不容易特别被认出来的样子,没什么好描述的。和外界的人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对我来说是好的,不老记挂着自己的影响力,不去想有多少人正在看你写的文字,不至于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成苦海明灯,方才真可以潇潇洒洒地写。"她还说:"写的时候真的进入那么一个世界,讲得玄一点的话,似乎是有一个人借着我的手来写。"她自拟的一份"档案",展示了她的潇洒、幽默和神秘。
李碧华认为,写小说是"先娱己,然后再娱人的享受"。因此她追求雅俗共赏,不仅写小说,而且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娱乐更多的人。她的小说选材冷僻刁钻,她那支灵异之笔常常跨过阴阳两界,让《胭脂扣》中的痴情女鬼如花返回阳世,让《秦俑》中尘封了两千年的蒙天放跃出古墓,让背负着"千古第一淫妇"恶名的宋代潘金莲九转轮回为当代的芭蕾新秀单玉莲(《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李碧华还爱写前尘往事、奇情畸恋,如梨园传奇《生死桥》、《霸王别姬》,道出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慨叹;另外她还喜欢故事新编,像《青蛇》,都能推陈出新,不落他人窠臼。
当然,李碧华最擅长的还是写情,她笔下的情充满了浪漫、激越、凄艳的色调,譬如《破戒》中的红萼公主为心爱的人生生挨了一刀,直戳心窝而视死如归;蒙天放对冬儿的爱情三生不渝,千年不变;程蝶衣那种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泥足深陷的情感以及《生死桥》中三男二女的情欲纠缠,都揭示了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情的执著追求,并融入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意蕴,所以她书中的人物独具一格,故事别出心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为她赢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誉。
作家档案
[编辑本段]
原名:李白
洋名:Lilian Lee
星座:水瓶座
健康状况:迈向死亡,当然。
喜爱的动物:男人
讨厌的动物:男人
喜爱的食物:电
喜爱的饮品:饮恨
嗜好:吃、睡
试过很“贫穷”的日子吗:手机不响、没有留言、没信、没FAX、没电邮、没有人理会我(别说对我好了)……何止“贫无立锥”?简直是锥也无!
最“富裕”呢:开心——不是“笑”,笑很容易;“开心”是心底浮升的,快乐得想哭的感觉。
喜欢出风头吗:出不起。挺羡慕的。
什么时候觉得伤感:除了无法达成心愿之外,就数心愿达成了最伤感。
相信鬼吗:一如爱情,说不清楚,难以形容,直到它出现了,你亲身体验这份恐怯和患得患失。
“缘分”是什么:在对的时候遇上对的人做对的事……的托词。
最幸运的一刻:适时离场。
人生是悲剧抑或是喜剧:当然是悲剧,否则你为何一出生便大哭?
性格:忠肝义胆,一丝不挂
专长:口蜜腹剑,好食懒飞
读书成绩:身怀六甲
喜爱的花:烟花
讨厌的草:烟草
喜爱的颜色:男色和女色
经常阅读的杂志:银行存折
初吻年龄:一月,吻了邻床的男婴
择偶条件: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
最想旅游的地方:我暗恋者的心
最甜蜜的经验:报仇
如整容会整那一部分:脑
职业特色:夸张、虚构、捏造、渲染、无中生有、惟恐天下不乱
工作上心得:对笔下角色,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满意作品:未写
愿望:不劳而获,财色兼收,醉生梦死
遗憾:上述愿望均成泡影
心爱的书:辞典
为什么常写“男女”题材:基本上,任何好看的小说不外八字真言:“痴男怨女,悲欢离合”
创作与人生的关系:毫不伟大,纯粹因为没有别的本事
知己难找吗:不难,你所有的敌人对你特别“知己”
怀念的日子:在日本京都大学上课的日子
曾爱上不爱你的男人吗:多。否则如何有灵感写小说?
最无能为力的事:拍马屁
什么时候心情最轻快:当钱包越来越沉重时
快乐美满的人生:七成饱、三分醉、十足收成。过上等生活、付中等劳力、享下等情欲
作品目录
[编辑本段]
作品列表:
1. 白开水(散文)
2. 爆竹烟花(访问游记散文)
3. 红尘(散文)
4. 青红皂白(散文)
5. 胭脂扣(小说)
6. 霸王别姬(小说)
7. 色相(一零八个女人)
8. 青蛇(小说)
9. 戏弄(散文)
10. 镜花(散文)
11. 纠缠(小说)
12. 生死桥(小说)
13. 幽会(散文)
14. 白发(散文)
15.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小说)
16. 秦俑(小说)
17. 绿腰(散文)
18. 个体户(散文)
19. 天安门旧魄新魂(小说)
20. 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小说)
21. 不但而且只有(散文)
22. 江湖(散文)
23. 变卦(散文)
24. 霸王别姬新版本(小说)
25. 南泉斩猫(散文)
26. 好男人不过是一瓶好的驱风油(长短句)
27. 恨也需要动用感情(长短句)
28. 中国男人(散文)
29. 水袖(散文)
30. 诱僧(小说)
31. 草书(散文)
32. 泼墨(散文)
33. 泡沫红茶(散文)
34. 蝴蝶十大罪状(散文)
35. 基情十一刀(散文)
36. 吃猫的男人(小说)
37. 聪明丸(长短句)
38. 咳出一只高跟鞋(散文)
39. 630电车之旅(最后纪录)
40. 吃眼睛的女人(小说)
41. 八十八夜(散文)
42. 荔枝债(小说)
43. 流星雨解毒片(小说)
44. 给拉面加一片柠檬(饮食档案)
45. 有点火(散文)
46. 逆插桃花(小说)
47. 女巫词典
48. 蓝狐别心软(散文)
49. 橘子不要哭(散文)
50. 烟花三月(纪实小说)
51. 水云散发(饮食档案)
52. 梦之浮桥(散文)
53. 矿泉水新版本(散文)
54. 凌迟(小说)
55. 真假美人汤(散文)
56. 牡丹蜘蛛面(饮食档案)
57. 赤狐花猫眼(小说)
58. 凉风秋月夜(散文)
59. 樱桃青衣(小说)
60. 如痴如醉(散文)
61. 把带血刀子包起来(散文)
62. 鸦片粉圆(散文)
63. 还是情愿痛(散文)
64. 红袍蝎子糖(饮食档案)
65. 人尽可呼(散文)
66. 新欢(小说)
67. 风流花吹雪(散文)
68. 饺子(小说)
69. 红耳坠(散文)
70. 黑眼线(散文)
71. 最后一块菊花糕(小说)
72.只是蝴蝶不愿意(长短句)
73. 放血(小说)
74.门铃只响一次(散文)
75..缘分透支(散文)
76.七滴甜水(散文)
台湾包车旅游谘询
李承乾,原因1、正统的第一继承人,并被勋贵阶层及军队底层百姓承认,有强大的合法性和号召力,他正常继位其他兄弟没人会反。2、作为太子接班人有强大团队来教他怎样执政,学习怎样管理国家,有相当一部分的管理经验。其他几个,一个有前朝杨家血统不被高层认可,2个作为嫡亲弟弟是备胎中的备胎,从小就是被放养的,当做纨绔子弟培养的,防止对太子掌权造成影响。而后来李治继位后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朝政权利没有手腕和能力,导致大权落在后宫,并在死后被武则天成功谋朝篡位,差点断送了李唐江山。李世民要是天上有知非得让雷劈死他!再抽自己两巴掌!
elysetomat
冬瓜籽
原贴:李李翔的全部小说有哪些?
❤ 生如夏花
原贴:李汝珍的小说
samxls
开罗的天空
原贴:李毅吧为什么要黑李毅
south_
richardmzq
妞爱旅行zy
小说乡野神豪,作者是星宇星愿,小说主角是李大壮和沈雅,讲述李大壮从普普通通的小农民,经过死而复生,因祸得福,在祖宗棺材内获得金葫芦,从此成为超富小农民,坐拥权势美女,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原贴:李大壮是哪部小说?
張橙橙橙橙
按李世民遵循的太子“立嫡立长”的制度,未来皇帝人选只能从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中产生,这三人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为嫡子!
1.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从小就被李世民封为太子,李世民为培养他遍请名师如李纲、魏徽等等作为太子老师,李承乾也曾代理过国事,也让李世民满意,但这人有腿疾,心理变态:为人喜欢阴奉阳违,不脚踏实地,任何老师都改变不了他;另有断袖之癖搞同性恋,公然在宫中养了一个叫称心的男宠,李世民后来派人杀了称心,李承乾竟明目张胆地在宫中设了一个灵牌每天祭祀;当他知道自己太子地位将要不保的时,竟听从侯君集蛊惑,欲效仿老爸搞军事政变,最终被李世民发现废为庶人; 这样一个不求上进、玩世不恭、倒行逆施的人显然不是理想太子人选。
2.承乾被废,依继承制度该李泰当太子了, 李泰才华横溢,也让老爸偏爱,可惜有点急不可待,为了上位,主动向老爸表忠心,信誓旦旦地说:“我当太子后,一定杀死自己的孩子,传位给弟弟李治”。 从“玄武门”走向太子位的李世民听出了弦外之音,立即心灰意冷; 李泰还吓唬弟弟李治,说李治与李承乾造反有关联,把老九吓哭了; 这样一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人自然不适合做太子。
3.李治是仁义、孝顺的,但软弱、怯懦;易感情用事,身体有痼疾;他上位后的“永徽之治”几乎依赖于关陇集团人物执政,而且让赤手空拳的武则天夺走了李唐王室的江山;所以绝非理想太子人选。
4.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身上流淌着两朝帝王的血,他刚毅果敢、文武双全、胆识过人、敢作敢为,深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说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儿子,就综合因素来说:李恪是最理想太子的人选; 但李恪非嫡子,他当太子遭长孙无忌等重臣元老的强烈反对,所以只能成为一个遗憾。
我的野蛮驴友
就才能而言,无疑应该是李恪,可惜他不是长孙皇后所生,而是杨妃所生——隋炀帝之女所生。自古材大难用,高处不胜寒,李恪这样的出身,不仅限制了他成为太子,也埋下被长孙无忌挟嫌勾端,诬为谋反,落得被杀的政治悲剧!
中产阶级的诱惑
谢邀@萧晓四姑娘 。鲁班门前耍大斧了!就李世民这四个儿子而言,其中除了李恪之外,都是长孙皇后的嫡子。按照传长传嫡的传统,李承乾自然是当仁不让,也早早地被立为太子了。
就李承乾的能力而言,其德和位其实是匹配的。做事一开始也是符合圣意的。而且文虽不如李泰,武不如李恪。但是他却是真正意义上文武双全的。
但是李承乾有个最大的缺点,心态不好,逆商较差,最关键身体也不行。
所以当李世民对李泰恩宠日盛的时候,其实李承乾的危机感就爆发了。李承乾最大的担忧就是自己身体不好,李世明却壮得跟头牛一样,他如此恩宠李泰,那就有极大的可能”以泰代己”。而等到长孙皇后死后,他搞了词政变,彻底把自己葬送了。
李泰的确会来事,本身自己文才卓绝,身边文人雅士还络绎不绝。升平之世,唐人好文才、爱诗篇。不要说李世民如此,整个世风亦如此。那么李世民是否有意让李泰代替李承乾呢?果然有!甚至废了李承乾之后,还曾经承诺了储位与他。
但是李泰虽然善于迎逢李世民,却不会笼络李世民身边靠武功打下天下的那帮重臣。而且李泰上位就意味着文官势力将来要掌握天下。那帮武人将无立足之地。所以便有了著名的褚遂良召对,轻轻松松地让李世民对李泰上位是否会引起兄弟残杀而担忧!因此李泰与储位无缘。
而就在李承乾和李泰鹬蚌相争的时候,最小的稚奴李治成了得利的渔翁。李治上位,不但是剩下的唯一选择,也是各种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最主要是李治不但年纪小,而且生性懦弱。各种势力觉得都可以左右得了他。
但就在李世民立了李治为太子以后,李世民开始对李治不满意了,因为他觉得他死后李治根本左右不了朝局。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李恪。
李恪本身不是嫡出,而且是杨妃之子。所以李恪从来也没惦记过皇位,只是一心做个别人惹不起的郡王。
但是李世民不切实际的一个意外想法,竟然将他也葬送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说,稚奴不行啊,太弱了,你觉得我是不是应该把皇位传给李恪呢?
好吧,长孙无忌是什么人?李世民的大舅哥,李治的亲舅舅,他有个原则,立李承乾、李泰、李治都可以,唯独不能立非长孙皇后的儿子。这个关系到他的权力和利益。
所以著名的”房遗爱造反案”中,李恪莫名奇妙被卷入,李恪因而遭受无妄之灾,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实在不知道李世民知道这一切背后真相的时候,是否还能在地下安睡?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rylandzhong
根据题目,单论这四个人的个人能力高低,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背景,嫡庶之分,看看他们做过的事,再看看当时人给他们的评价,就能估计出谁最适合当太子了。
↑李承乾有成为暴君的潜力↑
先说李承乾: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其母亲又是李世民深爱且敬重的长孙皇后,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他之所以当上太子,与他的能力无关。
那他的能力怎么样呢?并不怎么样!
李承乾的人品很差,颇有成为暴君的潜力,倘若他上位了,估计就是一个弱化版的杨广,他没有杨广那番豪气,但缺点比杨广还严重。
杨广好色是不假,但好歹只喜欢女人,可李承乾竟然还有娈童的癖好。在皇权体制下,皇帝是天下人的模范,要是“失德”,会引发一连串凶险的政治风险。
李承乾娈童的癖好,证明他有着荒唐的心理,更有不受世俗规范约束的恣意妄为,难怪李世民得知后几乎气死,立即就把李承乾喜欢的那位“称心”给砍了。
李承乾还有个缺陷:缺乏反思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对大人物而言,特别重要,因为他们的一念一举,都是能够触发无数人的连锁利益,事关天下。
↑李承乾极可能成为第二个杨广↑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跻身明君行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有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非常宝贵的一个能力,能够帮助你纠正你的错误,李世民能够屡战屡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及时且清醒的观察和反思当时的战场。
对一位有着极强反思能力的优秀人物来说,世事如棋,他能够举一反三,见微知著。
可惜,李承乾没有这个能力,他在老师告发他之后,不是想着改正错误,而是派杀手行刺老师;他在“称心”死后,不反思自己的荒唐,不感念李世民对他的宽容,反而在后花园摆上灵堂,祭奠“称心”,真是没脑子。
一个没脑子,心理歪曲的人物,其能力可想而知。
↑李泰才华出众,编撰了括地志↑
再说李泰:
此人其实是很有能力的,首先他能够讨好李世民,关键是,他长得一点也不像李世民,他是个大胖子,没什么军事才华,但他的文学能力突出。
李泰还有一点,让人们容易疏忽,其实他的政治能力也是很强的,到最后要不是心太急,差点就能成功当上太子了。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他奏请撰写括地志,这是一部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杰出著作,堪称地理学巨著,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可惜的是,括地志全书在南宋时期就亡佚了。
现存的一些书籍保留引用了括地志一些条目,单只是这些条目,已经具备巨大的史料价值了。
这样一本巨著,编撰绝非易事,然而李泰能够全盘统筹,组织人才,安排计划,花费了四年时间编撰而成,共修书五百五十卷,堪称才华卓越。
↑括地志全书已经不存于世↑
李泰编写这本书,当然有讨好李世民的目的,但是要说他对这本书本身不感兴趣,那也不可能,既然对这类地理山河之事如此感兴趣,可以肯定的是,他当了皇帝也不错。
只不过,他有点狠,有点虚伪,倘若他当了皇帝,恐怕李承乾和李治全都活不了了。
说到李治:
近年来许多文章都在吹捧李治,说是李治治理下的大唐,不但繁荣鼎盛,而且还完成了征服高句丽这样的李世民都无法做到的功绩。
↑李治治国堪称牛人,文治武功圆满↑
文治武功,李治全都实现了,他不但罢免过度的劳役,退还老百姓占地,实现了“永徽之治”,更是能够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任何一个战功,都远超所谓“十全老人”乾隆的武功。
虽然李治身体太差,以及让人诟病他分了太多权力给武则天,但实话实说,李治分权给武则天总比分权给太监好,而且他始终能够压制武则天,掌控朝局,绝非软弱的“软饭男”。
他唯一做错的,恐怕就是低估了武则天的政治野心,他当然不敢相信武则天竟然会把儿子废掉,自己抢儿子的权力——这也不能怪李治啊,之前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操作,他怎么防备呢?
说到李恪:
很多网友都比较欣赏他(确定不是因为电视剧里聂远的颜值而粉的吗?),但说实话,李世民虽然夸赞李恪“英果类我”,但他应该是被高估了。
↑李恪得到了李世民的极高评价,但无事实支撑↑
李恪历史上记载的事迹没有什么亮点可言,相比之下,李泰完成的功绩比他多到不知哪去了,倒是李恪的黑点流传了下来: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月,因数次游猎踩庄稼、太过扰民,李恪被侍御史柳范弹劾。
注意关键词:“数次”!
可见他已有跋扈之相,而且真实情况应该比记载的更严重。《新唐书》中则记载到,李恪被弹劾的原因不是“扰民”,而是与乳母之子赌钱,但可信度较低。
被弹劾后,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毫无疑问坐实了他的犯错。
可以说,除了李世民的偏高了的评价,其他没有任何事实能够证明李恪适合当这个太子。
此外,大家想过没有,李治为什么就没犯类似的错误?李治到底是在装傻,低调逆袭,还是天然呆萌,人畜无害呢?
↑李治的成就绝非只靠运气得来↑
倘若是前者,那么李治的城府真是深不可测,或者是他舅舅长孙无忌教他的?可长孙无忌性格嚣张,不知收敛,长孙皇后死前都不放心这个哥哥,长孙无忌能有这个水平教李治吗?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儿子中,适合当太子的,当属李泰和李治。能力最高的,毫无疑问是李治。他能够实现文治武功,绝不是碰到好运气而已,而是他智慧的深刻体现。
jackielyp
从现在的来看,李世民选择;李治为太子是对的,就实际而言,李治当皇帝的时候,是大唐最昌盛的时期,只不过是他爹和他媳妇太牛X。掩盖了李治的光芒而已。
我们现在就逐个分析一下。李承乾是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少爷膏子。荒料一个。李世民一个说对他寄予了厚望,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很是慎重,在李世民登基的当年,8岁的李承乾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亲自辅导可见李世民对其的喜爱,但长大以后的李承乾却很糟心,处处学突厥人的打伴(可以说是返祖现象,老李家确实是胡人的后裔)。而且肆意妄为,又加上那腿疾变成了一个瘸子,心里更加变态,养男宠,处处显示出了不 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对李世民的规劝阳奉阴违、对老师的劝勉十分,后来由于不耐烦老师的规劝,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这和弑父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又加上同母弟弟李泰有夺位的行行为。李世民对李泰又是很喜欢,导致兄弟交恶。李承乾就想学父亲来个二次玄武门之变。但事情最最终败露。李世民对对此痛惜不已。李承乾这个曾经被李世民寄予了深切厚望最终被李世民放弃,李承乾被终身圈进。公元644年抑郁而亡,李世以低级的国公礼遇下葬,死时不过26岁。就个人能力而言,在四个儿子里无疑是最无能的一个,只要李承乾安守本分,低调一些,皇帝之位肯定是就是他的,但他的行为证明他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在四个人里无疑是最差的。
李泰,与李承乾是一母所生,是个小胖纸。天生的好演员,在各个方面很会做人,作秀,也很会揣摩李世民的心思。李泰比承乾小一岁,聪明好学,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在李世民对李承乾失望的时候,李泰无疑就是最佳人选。所以李世民对李泰异常厚爱。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李泰见李世民有意立自己为太子,更加卖力表现。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比李承乾优秀,对老师拜答如礼。但过犹不及,做的太过了,就是虚伪和假的了。在李承乾太子被废,李世民还犹豫不定的时候,李泰一时晕头,对李世民说,声称自己如果当了皇帝之后,一定会杀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宰相褚遂良和魏征言道,如果这样,陛下还不如现在就把李治和李承乾给杀了,天下哪有杀自己的道理。李世民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觉得李泰太虚伪。随即让李泰东莱就藩,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公元652年。濮王李泰薨逝。终年32岁。李泰的能力应该也不出彩,但明显高于李承乾。李泰当演员最合适。
李恪,两朝皇帝血脉,其母是隋炀帝的女儿,身份之之贵重之不必说,但越是这样他就越当不上皇帝,李世民的太子之位,只能给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李世民说。吴王类我,就是那么一说。你当真你就输了,就算李世民立了李恪为太子。李恪也做不长皇帝、但就个人能力而言,李恪在四个儿子中间也许是最强 的,但这就是这个能力以及李世民有意立其为太子的意图害死了他,在李治登基以后,公元653年。因吴王李恪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长孙无忌借涉及谋反之名害死李恪,实在是可惜,可悲。李恪时年33岁,但值得一提是 ,他是唯一一个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人,史称孝静皇帝。
李世民的四个儿子里,最优秀的无疑就是李恪了,但由于身份的关系却没有成为太子。而李承乾和李泰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缺乏一个皇帝所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李治当太子应该是捡便宜的,但事实却证明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仰望
当然是李治,虽然他成为太子,有阴差阳错的嫌疑,是因为长孙无忌怂恿唐太宗立一个年幼而荏弱的太子,方便自己掌权。但是,长孙无忌运气太好了,挑到了一个硬核的太子,为啥这么说呢?
这个留到后面再表,先看看李承乾、李泰、李恪为啥不适合当太子。
首先,来看看李承乾的情况。按理说,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如果他自己不作妖,皇位跑不了的。可是李承乾偏偏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行动怪异,犯了很多皇家的忌讳。别说是皇太子,当王子都是很危险的。
李承乾因为腿疾,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性格也有点扭曲。还经常在东宫里披头散发,穿突厥人的衣服,行突厥人的习俗。他这种怪异行径,离出储君之位越来越远。后来因为谋反败露,被拿下了。
即便没有谋反这件事情,以李承乾后期的表现,早晚也会被撸下太子之位。作为未来的皇帝,李承乾的心理素质是不过硬的,他在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一些列怪异的行为,注定无缘大宝之位。
其次,来看看李泰。他照样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因为特别有文学才华,很受父亲宠爱。李泰有才,但是锋芒毕露。他曾经对李世民说,如果立他为太子,他百年之后会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弟弟李治。
刚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听了这句话很感动,真地打算立李泰为储君。后来经人提醒,就明白李泰不是真心话,弟弟和儿子孰轻孰重,用常理想就觉得不太可能杀子传弟。李泰这句话演戏过头了,李世民爱子心切,担心立了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保不住了,才生出立年幼仁厚的李治为太子。
再次,来看看李恪。李恪被封为吴王,得到唐太宗亲自盖章:“吴王类我”。可是,除此之外,李恪没啥政治本钱。
在李世民心目中,能当太子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是长孙皇后的嫡生子。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今少有的爱妻号皇帝。虽然他也挺好色的,在李元吉死后,干出纳弟媳为妃的事情。李恪就是他的弟媳杨妃生的孩子,可是,他最爱的还是嫡妻。
长孙皇后去世后,他曾经在宫中筑高台眺望昭陵,望着望着就哭了起来。后来被魏征劝止,才拆了那个“思妻台”。魏征为啥劝他?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教正统,李世民该眺望哭亲的是他父亲李渊的献陵,而不是葬着妻子的昭陵。
长孙皇后留下年幼的一子一女,李世民不放心宫妃教养,自己亲自带在身边抚养。但凡李承乾和李泰要争宠,就会把去世的母后搬出来,比赛谁做了什么追思母亲的事情,以博父皇欢心。
李恪或许什么都好,但是不是嫡妻所生,娘是谁决定了他注定与太子无缘。
在李承乾和李泰夺嫡之争白热化时,看上去个性柔弱的李治闷声发大财,捡了个大便宜。李世民为了保全三个儿子,所以下定决心立最无害的李治,担心立了李泰,李承乾的命就不保了。
可是,李治孝顺归孝顺,他或许个性温和,但是他绝对不是没有主见的软骨头。一些影视作品,把李治塑造成惧内平庸的皇帝,这其实跟历史上的李治差很远。对于李世民这样强势的皇帝,聪明如李泰,不懂得掩盖自己的锋芒,还是过不了关。可是看上去老老实实的李治,就让李世民很放心。
这就是能当太子的基本功,锋芒不外露,主意心中留。之所以说李治是个有主意的人,看看他娶武媚娘。他应该是在唐太宗的病榻前,在伺疾时跟武媚娘好上的,如果他真的是个老实头,怎么有胆子喜欢上还是父亲妾室的武媚娘。还有,别忘了,大唐的疆域,就是在李治手上一步步走向巅峰。平高句丽的是李治一朝的事情,裴行俭借护送波斯王子回国为由,平定了突厥,也是在李治一朝。
很多人都以为李治柔弱,给了武则天上位的机会,认为他无力驾驭彪悍的妻子。其实,恰恰相反,李治的确很信任武则天,但是他扶持皇后的势力,是为了跟朝中大臣抗衡。特别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老臣,武则天不过是他觉得可以信任的政治盟友。
其实李治还活着的时候,武则天还是想当老实的。李治去世之后,培植自己势力多年的武则天,才有机会篡夺李氏江山。李治唯一不适合当太子的地方,就是身体不好,命不长。他是外柔内刚的类型,无论心机谋略,不会比两个哥哥差。
黄小趴
这四位是唐太宗比较著名的儿子。其中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是嫡子,大排行分别位于老大、老四和老九,其中李承乾是嫡长子,也就是太子;李恪身份最尊贵,外祖父是大名鼎鼎的隋明帝杨广,祖父是唐高祖李渊,可以说无论从父亲这头看还是从母亲那头看,李恪的身份都是最顶级的。李恪受封吴王,大排行老三。
我们了解这些人能力只能通过历史,但是历史篇幅毕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皇家人物的生平事迹、所做所说都记录在案。因此,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时候,必然会加入自己的猜测或者个人的喜恶,所以我姑且说说,大家姑且看看,全当娱乐。
有点变态的太子爷李世民是个成功的好皇帝,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父亲。在他的教育下,多数孩子都变成了“流氓阿飞”,太子也不例外。
本来李承乾小时候还是挺优秀的,历史记载他“早闻睿哲,聪明仁爱”,小小年纪已有储君的样子。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却毫无长进,而且异常的乖张起来。
首先,他因骑马坠落,进而造成脚疾,最终变成了跛子。作为储君,形象是很重要的,而身体上的残疾让李承乾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其次,虽然太宗对太子给予了厚望,但是管教方式比较粗犷,就是一味地派重臣去调教。而这些大臣中不少人有沽名钓誉之嫌,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太子大加斥责,甚至将他比喻成秦二世。这种教育方式逐渐让李承乾感到厌烦,并最终产生了逆反心理。
再次,太子不知道因何原因,开始好男风,公开与“称心”在宫中厮混。这让阳刚霸气的太宗皇帝十分震怒,父亲之间产生了很大隔阂。
最后,太子的亲弟弟,魏王李泰一直有夺嫡之心,而太宗又经常偏袒这个小胖子。这种情况让李承乾做出了误判,他误以为太宗有异储的打算,并最终走向了谋反之路。
纵观李承乾的半生,幼年聪明,少年辅政,都还是可圈可点的;后来被折磨的有点心理变态,开始喜欢娈童,甚至想杀了经常教育他的老师。大面上没问题,但是私德不佳。最后敢造太宗皇帝的反,虽然有点冲动,但勇气可嘉。谁不知道太宗皇帝乃是一员猛将呀,虎牢关三千破十万的主。李承乾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一方面说明他是个愣头青,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说明他还是挺有血性的。
假如李承乾没有谋反,他应该可以顺利继位,而且他已经有子嗣了,所以改口好男风不会造成国家动乱。他当皇帝后,能力还是有的,不过他也有点暴虐,估计会有不少大臣被他杀害,但总体上应该还不错,不过魏王李泰应该会被他挫骨扬灰。
魏王是个心机婊要说李世民最宠爱哪个儿子,那非魏王李泰莫属了。史称其“宠冠诸王”。李世民可以破例让魏王成年而不去落藩,可以允许他乘轿上朝,还为了替他出头跟群臣吵架。李泰完成括地志的编著工作后,李世民高兴的无以复加,直接收录进入皇家藏书阁中。
李泰本人也确实挺优秀,除了比较胖以外,似乎没什么缺点,史书赞扬他“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李世民之所以如此喜欢李泰,应该跟他“嘴甜”有很大关系。李泰对百官很客气,对待自己的老师王珪更是如同亲长。李泰曾经请教老师如何才算是忠孝之道,这事太宗知道后十分高兴,连声夸赞李泰有孝心。
李泰其实并不像表面那样是个文静的书生,除了聚众吸食五石散搞大派对外,他对皇位的追求已经往变态的方向发展了。李承乾迫于压力谋反被俘后,李泰便央求父亲传位给自己,并表示自己愿意兄终弟及,为了表决心更是说要杀光自己的儿子们。
李泰的能力应该也可以,毕竟他负责的文学馆还是颇有建树的,另外他要是能力不行,也不能把太宗哄的团团转嘛。不过李泰的心机太深沉,从他向太宗表决心,要杀光自己儿子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李泰十分的心狠手辣,这样的人当皇帝,对国家未必是坏事,不过李唐皇室血流成河是一定的。
风流倜傥的吴王吴王李恪应该是个极帅的大帅哥,历史评价他“英武果敢,素有贤明”,李世民也夸李恪“此子类我”。吴王帅是有道理的,父亲李世民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帅哥,祖父杨广也是美姿容,他不帅就天理难容了。
或许是知道自己身体里流淌着一半大隋血脉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李恪对皇位基本没有觊觎之心。李恪成年后便去封地落藩,整日与风花雪月为伴,极少谈论国家大事。太宗给李恪的书信里,也是诫勉多于关爱,似乎也在担心他有非分之想。
毛主席在读《新唐书》的时候也对李恪没有被立为太子而表示惋惜,称李世民在这件事上“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所以虽然历史里关于李恪的记载并不多,能表现出他能力的地方也很少,只笼统的说了一下这位皇子很优秀就一笔带过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感知到,李恪确实有他不凡之处
怂是晋王的优势李治也是嫡子,而且年龄比较小,所以从小被太宗关爱并养在身旁。李治能够最终脱颖而出,主要是胜在了仁厚上,通俗讲,就是太宗觉得这孩子比较老实,挺怂的。难道怂也算是优点吗?在那个时间点,对太宗来讲还真是。
此时太宗早就不盼望太子能有多大出息了,他只求继承大统的这位心别太狠,不要登基后就把其他兄弟都杀死。估计是玄武门之变给太宗留下了阴影,他非常害怕悲剧上演到自己的子孙后代身上。出于这个原因,太宗忍痛将李泰贬出京城,全力支持李治上位。
李治年幼,也没表现出多高的能力,所以群臣对太宗的选择颇有微词,但是太宗很坚决,甚至不惜以拔剑自刎相威胁。久而久之,满朝文武也接受了这个结果。
结语从历史上看,李治当皇帝还是非常称职的。高句丽终于平定了,日本也被打服了,大唐疆域到达了巅峰。而他也清除了世家门阀对自己的掣肘,剪除了舅舅长孙无忌和重臣褚遂良的全部势力。如果不是留下了武则天,他的皇帝生涯堪称完美。
假如换成太子李承乾、吴王李恪或者魏王李泰当皇帝,大唐应该也不会差。毕竟这三位应该比李治能力要强不少,既然李治能行,估计他们也没问题。但是李唐皇室内部肯定少不了腥风血雨,也许会上演比当年玄武门之变更严重的惨剧。从这一点看,太宗选李治其实也没毛病。
dolphin333
李世民的四个儿子中,以李恪最为聪明伶俐,而且德才兼备,是太子最为适合的人选,但在立长惑立贤上,君臣不和,长孙无忌等众臣反对拥立李恪,因李恪是杨妃子,乃隋炀帝的外孙,有点杨性血统而未立,后死于李治手下,李泰是个阴谋家小人,不足以立为太子,李承钱与候君集谋逆,被太宗而废,长孙天忌和皇后出于私心,强力支持李治为太子,但李治也是所有皇子中,最软弱无能的一位,心慈手软心无大志,才会发生武则天改朝换代之事。
kwinkwin
李治相对最合适。
首先,太子不是皇帝,能力什么的其实都是次要的,最关键是要会“大隐于无形”。尤其是给李世民这种人的当儿子,平时更是要注意一言一行。
相对来说,李治在唐太宗众多儿子中,这方面做的最好,最懂得“太子之道”。李承乾和李泰、李恪在这方面都远不如他。
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李治平时装傻充愣,表现得“不问天下事,只读圣贤书”。李世民每次考他,问他问题,无论大小,他都要先请赐教,自己绝不率先表态,李世民不仅不怒,每次都是乐呵呵的教他。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还比如说,李承乾倒台后,李泰就跑去威胁李治,要他退出太子争夺战。李治没有跟李泰辩论,而是惶恐不安,魂不守舍。李世民见了奇怪,就问他怎么了?李治死活就是不说,李世民一连问了好几天,他这才说了事情原委。
李世民一听,对李治感动的不要不要的,说他小小年纪就会保护哥哥。而对李泰,李世民则是恨铁不成钢,彻底对他放弃了希望。
“自今太子失徳,藩王窥视者,皆俩弃之。”——《资治通鉴》李治的这种表现,其实就是当时最正确的生存之道。像李恪、李泰平日里勾心斗角,也不能说不对。但从概率上说,是很容易“触雷”的。
第二,李治最孝顺,选他最省心。
中国古代推崇“以孝治天下”,皇帝对子女孝顺这方面看的极为重视。
相比于李承乾、李恪等人来说,李治真的是个孝子,这点从太宗对他的评价以及史籍记载上就可见一斑了。
比如唐太宗评价李治,说他“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还比如长孙皇后病死,李治悲痛欲绝,哭得旁人都感动得不得了。
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旧唐书.高宗本纪不管李治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就凭他这一点来看,李世民也不会忽视他。并且李治后来成为太子,恰恰也是因为他孝顺。(李治的孝顺触到了李世民的心理“痛点”,毕竟李世民是靠弑兄篡位上台的)
李世民认为,如果让李泰当太子,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自相残杀,引发皇室悲剧。而李治不会有这个问题。于是才选择了最孝顺且比较仁厚的李治当太子。
第三,李治能力并不差。
关于李治能力这一点,不用多说。这里只说一个方面——唐朝版图最大时期,就是李治在位期间打下来的。困扰了隋炀帝和唐太宗几十年的高句丽,也是李治时期灭掉的。
他在位时期,史称“永徽之治”,并不比贞观之治差。也是一个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时代。(唐太宗是三日一上朝,李治是他一登基就改为每天都上朝)
只不过,由于唐太宗的名声太响亮,媳妇武则天的名声更响亮,李治的光芒才被无情的掩盖了而已。(他爷爷李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严重低估)
然而不管怎么说,李治时期国泰民安,国力强盛,这都是事实。李世民传位于他,并没有传错。不能因为武则天篡唐,就否定了李治的成就。
总的来说。太子这个位置是皇帝给的,能力都在其次,关键是要顺老皇帝的心意。李承乾误在失徳,李泰失在经营,唯有李治,对老皇帝恭孝,对兄弟亲和,他当太子,其实是最合适的。
slumdog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虽有策动“玄武门之变” 杀兄弑弟、逼父逊位的原罪,但也不失为唐初一代英主,具有“洞察秋毫,审时度势” 的非凡能力,但他“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在立皇储一事上屡屡出现失误。
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继承人是历代帝王的一大难题,即便以英明神武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为此抓狂、大伤脑筋。而最后的结局仍然不甚如意。
李承乾虽早被确立为太子,李世民却对他不满意史载,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长子李承乾、4子魏王李泰、9子晋王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惯例,公元626年李世民即皇帝位时就立承乾为储君,彼时承乾年方8岁。
9年后,太上皇(唐高祖)李渊驾崩,太宗服丧期间命李承乾处理政务,当时承乾只有十几岁,却将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亦颇有章法。
见太子如此能干,太宗自是十分欣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逐渐沾染上了不少恶习,喜好歌舞声色,尤其贪恋女色,经常狎妓冶游,性情也变得异常残忍暴虐。但他在太宗以及众大臣面前,又很会伪装,经常装扮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满嘴的忠孝仁义道德。但假面具终究会被揭穿,纸包不住火,唐太宗终于洞悉了承乾的坏习气和不法行为,最初还寄希望于他幡然悔悟,知错能改,后来发现他已不可救药,便产生了 废黜掉他另立太子的想法。
魏王李泰聪明过人,又善于取悦太宗,遂逐渐得宠太宗英明聪睿,希望自己的接班人也是个雄才大略、有真才实干的人。一番比较,他发现魏王李泰各方面综合素质都要强过太子李承乾,便打算废掉承乾让李泰取而代之。
李泰确实聪明过人,也很会察言观色,对太宗的意愿自是心领神会,为博取太宗欢心,他极力效仿古代贤王的做法,广泛招揽才学之士,著书立说。
他主动请太宗恩准,召集宾客并亲自主持编撰括地志一书。历时4年,这部煌煌巨制终告完成。太宗大喜,将书藏于密阁,并对李泰厚加赏赐。随后,唐太宗又下令每月增加给魏王府的钱物,对其赏赐已超过了太子东宫。
李承乾见魏王很可能取代自己,竟铤而走险,阴欲谋反太子李承乾见弟弟李泰很可能要取代自己,恼怒之下竟派刺客谋杀兄弟,却未成功,又企图造反。他联合叔父汉王李元昌、舅父侯君集等一批王公大臣,秘密结成死党,准备待机杀入西宫夺取皇位。正在紧锣密鼓准备时,忽闻齐王李祐在齐州举兵造反了。
齐王祐是李世民的第5子,封齐王兼齐州都督,他也有称帝野心,于是在舅父殷弘志的辅佐下,秘密招兵买马,打造兵器,暗地里积蓄实力,于贞观十七年(643年)突然发动叛乱。
李世民闻讯震怒,派名将李世勣率九州兵马前去镇压。齐王李祐麾下的那些乌合之众哪是李世勣的对手,他自己更是不谙军事,对于指挥作战更是一窍不通。在李世勣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下,齐王兵马很快土崩瓦解。齐王祐被唐军生擒,并被押回长安,太宗将这个不孝子赐死于内侍省,殷弘志等44个主要协同作乱者均被处死。
齐王祐造反案牵扯到了太子李承乾的心腹纥干承基,他被抓捕下狱治罪。纥干承基为了乞活,便把李承乾串通齐王祐谋反的事全部招了出来。太宗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在暗中反对他,又惊又怒。遂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仔细查询,结果证实纥干承基的交待全部属实。
太宗怒不可遏,下诏宣布将太子承乾废黜,贬为庶人,囚禁于右领军所,将汉王李元昌(李世民同父异母弟 )赐死,侯君集等人斩首并抄家灭族。一场未遂政变就此画上了句号。
太子之乱平定后,魏王李泰大喜过望,极力奉承父皇,想早日被立为储君。据唐书记载,某日他假惺惺的对太宗说:“如果我有儿子,我死时定当杀子传位给晋王”。晋王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太宗听后很高兴,认为李泰宽仁,且无私心,自己死后不会上演诸子争位、同室操戈的人伦惨剧,于是在大臣们面前称赞李泰心胸宽广。
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都支持晋王李治,都说魏王的话不足信,主张皇上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魏王李泰得知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有实权的重臣反对立自己为太子,内心很紧张,他苦思对策,心生一计,就对李治说:“你与叛逆李元昌关系亲近,如今元昌已犯法被诛,你不想想怎么洗脱自己的问题吗”?
晋王李治自幼身体虚弱,为人也很懦弱,经李泰一说,心中大为惊骇,便整日里愁眉不展、悒悒不乐,太宗见他状态萎靡,心知有异,再三逼问,李治才道出实情。太宗没想到李泰为人如此阴毒,手段如此下作、卑劣。同时他又回想起废太子承乾曾说过:“我贵为太子,夫复何求?今日谋反全因魏王所逼。如立他为太子,正合其奸计”。太宗见不孝子接连谋逆,不由得心灰意冷,左思右想,反复盘桓,觉得晋王李治性格仁弱,不像是能肩扛社稷的鼎彝之才,但好歹他心地淳厚,没有那么多歹毒心思,他虽不理想,但也只有立他为太子了。
汉王李恪文武双全,人品贵重,是李世民诸子中最优秀者,最适合做储君,只可惜是庶出......李恪是太宗李世民第3子,据说他能骑善射,文武俱全,人品出众,是诸子中最像李世民的一个。
李恪不是长孙皇后所生,“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李恪虽是庶出,但能文能武的他很受太宗喜爱,太宗曾说其“荚果类我(和我很像)”,曾考虑立其为太子,对其大加教导、栽培,将他封为汉中郡王,有让其历练成长的深意。李世民诸子中,论才干当属李恪、李泰最佳 。但魏王李泰为人阴险恶毒,人品卑劣,不具帝王之资;李恪不仅很有能力,且为人磊落大度,相较而言,李世民更中意才干品德都很出众的汉王李恪做自己的接班人。
史载,李世民常对左右大臣说:“吾于恪不欲常见之?但今早有定分,使外做藩屛,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可见他对李恪的期望值之高。
只可惜很多大臣以“嫡庶之分”为由大加反对,太宗不得已才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为人软弱,缺乏主见,胆气不足,缺少雄主必须具备的才略,恐难堪重任。这一点,唐太宗还是很清楚的,于是曾打算再废李治改立李恪为太子,将来由他继承皇位。但因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积极为其外甥争位,太宗只好放弃改立计划,仍以李治为太子,殊不知留下了重重后患。
太宗崩逝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李治身体羸弱,精力不济,不理朝政,导致武则天专权,宫中并称“二圣”。李治病死后,强悍的武则天又连废中宗、睿宗二帝,自称“神圣皇帝”,还篡唐改周。造成这种鼎沸局面的祸根,当在被史家称为“朽物”的高宗李治。当初若立雄才大略、人品高贵的李恪为储君,就不会有后来的李治称帝,则天篡唐。
【插图源自网络】
xiaohuiery
我们先看一下这四个人的简历,再评论一下,谁更适合接班李世民。
1、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子,因而备受李世民的器重,在他年仅8岁时就被立为了皇太子,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储君。 不过,或许是太早被定为太子,李承乾开始在“纨绔子弟”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承乾成年以后,非常不讨李世民喜欢。 而李承乾担心自己早晚会被废掉,于是就想学自己的父亲,搞一次李承乾版的“玄武门之变”。结果,因为做事不周,被李世民率先发觉,李承乾被废,26岁时郁郁而终。
2、吴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此人据说非常像李世民,文武双全,是个出色的皇子,所以也深得父亲喜爱。但他身上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其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所以他不是嫡出的儿子。在十分讲究宗法制的古代,这是致命伤。
李世民在后来立了李治为太子以后,又曾想过用李恪换掉李治,但一直犹豫不决,或许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后来李恪被长孙无忌阴谋算计,诬告谋反,被杀。
3、魏王李泰:
李泰跟李承乾一样,也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与李恪不同,李泰的文采非常出色,因此也被李世民所欣赏。
因为此,李泰也动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心思,可惜的是,此人能力不足,反而被唐太宗所惩戒。李治继位后,李泰发现自己的皇位已经无望,竟然伤心死了。
4、晋王李治:
李治也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从小就以仁孝著称,长大以后也是性格温和,做事低调,不喜铺张。跟他的父亲不同,他不喜游猎,也不喜方士长生不老之术。
李治接班以后,做了34年天子,唐朝在他手上,疆域达到最大,国力蒸蒸日上。 李世民虽然是李唐第二代皇帝,但和开国之君,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所以说,李唐江山真正第一个守成之君,实际上就是李治。 而李治身上,恰好具备做好一个守成之君的许多优点。尽管李恪非常像李世民,看起来能力也比李治要强,但是大唐决不能有太多的李世民。
一个仁厚、宽容、温和、不折腾的二代皇帝,对一个王朝的发展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从能力上讲,也是李治最适合成为太子。
如您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留言、转发,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一下哦!
sponge
李世民作为众所周知的贤君明主,其继位者也被寄予厚望。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李世民能开创贞观之治已是实属不易。但是,以唐朝当时的发展趋势,若有明君把舵,更进一步并非难事。那么,若论个人能力,李承乾、李泰、李恪与李治谁更有资格继承大统呢?
李承乾,年少时颇有治世之才,但后期耽于美色,行事不端。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自出生时便被寄予总领乾坤的厚望。李世民将李承乾视为储君,有意锻炼其政治能力。杜如晦病重之时,李世民便派李承乾去慰问。李渊病逝时,李承乾暂摄朝政,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此时的李承乾已经展现出他经国安邦的才能。但是,李承乾身患足疾后,性情大变,开始蓄养男宠。此男宠被李世民杀死后,李承乾为他立碑,还时常为他哭泣。有师长责备李承乾时,他还派出杀手前去刺杀。李承乾耽于美色,又心胸狭隘,已经不适合作为储君。
李泰,才华横溢,有称帝之心,却无帝王城府。李泰乃是长孙皇后的次子,他自小聪颖,因而备受李世民宠爱。他虽然在文学艺术方面颇有建树,却实在没有心机。李承乾刚刚因为逼宫被废,李泰就迫不及待去向李世民讨要太子之位。李泰许诺,百年以后,会杀死自己儿子让皇弟李治继位。但这般杀子传弟的谎言很快被褚遂良戳穿,李世民也深知此事不可能,没有让他如愿。李泰有争夺皇位之心,却不知道韬光养晦,无帝王城府。
李恪,善于察纳雅言,又有政治实践,颇有明君风范。李恪虽然不是最受宠爱的皇子,却曾被李世民亲口称赞“英果类我”。李恪曾酷爱游猎而毁坏农田,被御史所弹劾后罢官。但是李恪并未怀恨在心,反而对权万纪这类直言劝谏的臣子十分敬畏,愿意察纳雅言。除此之外,李恪曾出镇宋州,选贤举能,将宋州治理得很好。仅就这两点而言,李恪确实拥有继承大统的资格。李世民也曾考虑过让他继位,但长孙无忌力挺外甥李治,此事最终作罢。
李治,宽厚仁爱,颇有才能,是守成之君,却无进取之心,太优柔寡断。李治继位后,虽然创造了“永徽之治”,但也只不过是延续李世民所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他唯一一次乾纲独断便是在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上,除此之外,行事都颇有些优柔寡断。李治因为头晕目眩而影响处理政事,武则天慢慢把控朝堂。李治察觉此事后,有废后之心,但被武则天所知晓。武则天一番哭诉便让李治收回此心,连为他做废后诏书的上官仪也被族诛。仁爱无疑是人君获得支持的重要原因,但是太过仁爱反而走向了优柔寡断和举棋不定,这是为人君主的大忌。
李世民四子虽然各有优势,但文治武功皆不如李世民。相较之下,其实李恪在治世方面要更胜一筹。只是李世民作为贤父,总想保全众皇子的性命,加之长孙无忌力荐,仁厚的李治便被推上了皇位。
drunkdog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谁最适合做太子呢?李世民是他们的父亲,最有发言权。李世民说:李恪最象他。甚至,在贞观十七年,李治己被册封为太子的情况,李世民仍有心立李恪为太子。因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才作罢。可见李恪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可是,事情真是如此吗?李世民的看法就一定准确吗?
一,把一手好牌打烂的李承乾。
李承乾是嫡长子,这个得天独后的条件是其它三人无论做何努力都争取不到的,是天然的。李承乾起初在太子一位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李渊死时,李世民在服丧期间,李承乾监国,其表现深得李世民赞扬。如果,李承乾能继续下去,稳妥妥一个大唐天子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李承乾随后的表现越来越差,先是疯狂地喜欢上突厥的文化,还大言不惭地说要当一个突厥将军。后是喜欢一个美男孩,同出同行,同起同卧。就是现在人说的同性恋。在感到太子位有不保的情况下,甚至想谋反。
也就是说,李承乾有当太子的能力,但却被自己折腾飞了。
二,急不可待的李泰。
李泰很聪明,也有文才。其领衘而著的<<地恬志>>一书,深的太宗喜爱。开始时李泰走的步子很正确,也很正。李世民在对李承乾失望时,也确有意立李泰为太子。
可是,李泰太急不可待了,先是对李治用威胁的口气吓唬,后又对李世民记:如为太子,将来会杀了自己的孩子,传位于李治。表现的太露骨太嚣张,有此地无银三百俩之嫌。
再一个,李泰身后是一批少壮派,杜如晦之弟,房玄龄之子等。这虽然很拉风,很激进,但也很危险。因为,这样让那些老臣心理很不舒服,很忌讳。虽是长孙无忌亲我甥,但却得不到他的支持,原因大概也有此吧。
三,身无一物的李恪。
李恪所有的优势,就是李世民说的最象他了。这里说的象,应该是指外表,心胸,气质,谋略等方面。
然而,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不是嫡子。这也是李恪的最大劣势。但是,李世民的喜欢是他的优势,没有利用好,也是他的遗憾了。
四,最懦弱的李治。
李治是这四个人中最不被看好的一个。虽然,李治六岁时就能摇头晃脑地对孝解释一通。然而,喜欢他的李世民也只是智叹他将来会是个好臣子。在李世民心中,李治从来没有和太子划过等号。
在被册封为太子以前的十六年间,李治没有什么过人的表现。给人的最好印象就是平淡。就是这种谈然让长孙无忌,储遂良,李世勣站到了他的背后,成为李治最强大的靠山,让英雄一世的李世民也不得不屈从。
其实,人们在谈论他们的能力时,大多注意的是他们的聪明程度,学识的深浅,是否有其它过人之处,而忽视了他们如何认人赏识,赏识人又能让人常久保持,什么时候该展示自己的才能,什么时候该展示什么样的才能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孔雀开屏是孔雀的特殊本领,是其它动物所没有的。孔雀开屏也是美丽的,然而,如果,在台风来临时,一只展示美丽的孔雀会是什么下场呢?不言自明。
所以,这四个人都有当太子的能力,可以说不分伯仲。但是在把能力展示给人又让人赏识这方面,李治做的最好,所以他笑到了最后
fhfh
单论能力而言,可能是李承乾最适合吧…
首先说说李恪,最没希望当太子。为什么呢?因为他是隋炀帝的外孙子。如果他当了皇帝,还不够好不容易推倒隋朝的李二陛下恶心的…还有就是,隋唐时期,其实有一部分很大的势力叫做世家大族,门阀势力!李世民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是为了建立新的势力。还有李治和武则天修订新的“百家姓”,把李和武排在前面,也是相同的道理。而李恪,身后恰恰是唐朝皇室想要彻底铲除的旧门阀势力…所以,李恪是无论如何也当不上太子的!
再来说说李泰…他当不上太子大概是因为他蠢吧…李泰有文采毋庸置疑,李世民爱他毋庸置疑。可惜,他不懂政治,就想着把他太子大哥整下去了,所以…他投靠了旧门阀势力…把自己当太子的路彻底堵死了…
李治,没啥说的,李世民亲自带大的,腹黑芝麻包。16岁就当上太子了,更是亲自被李世民教导为君之道。从做皇帝上来说,还是合格的。但也有前提——他的哥哥们都废了,李世民也老了,折腾不起来了,所以他生对了时候…
最后说说李承乾吧…这孩子挺倒霉的…他是长子,从小就是太子。10岁就监国了。李世民给他起的字是高明。相当高的评价了,若论能力,绝对是够的!可惜命不好…一来这个太子吧,他有脚疾,最后发展到用拐棍走路的地步了…唐朝嘛,看脸的朝代…一个瘸子,是没啥资格当皇帝的…虽然吧,李二没废了他,估摸着是念及长孙皇后的情分,但是对李泰越来越好,给李泰很多僭越的待遇…所以李承乾心里越来越没底…二来吧…不得不承认,李世民越老越昏庸,他怕儿子太有能力,所以起了打压儿子的心…具体请参考康熙…一边呢,是捧着李泰…一边呢,是打压李承乾…起到制衡的作用…给李承乾打压毛了!最后吧,有人可能想李承乾都是太子了,为啥造反?其实是他不造不行了…李泰的人,想要暗杀他…李世民呢,又态度暧昧,未必不废了他…他也只能先下手为强了…别说啥老老实实当太子就能顺利继位…请参考汉武帝的太子…那汉武帝还没合适继承人呢,就把儿子逼死了…最后刘弗陵才8岁就继位了…李世民可是3个嫡子且都成年了…废了两个,还剩一个呢!所以在那个时候,就算不造反,下场也不一定就好。还不如搏一把呢…可惜败了…李承乾这个人吧,历史上记载的他的荒唐事其实也不算太荒唐…比如他喜欢男的,汉文帝还喜欢男的呢…比如他愿意cosplay成蛮族,雍正还愿意cosplay呢…那都不是啥大事儿…而且跟他造反的人有大将军侯君集,还有几个小叔叔(李渊的小儿子们),说明他人缘挺好…而且还是有些眼光的,至少政治正确,没去依靠旧门阀…可惜就是运气不好,脚有病,母早亡,还摊上那么个爹…
鼹鼠先生
李世民的这四个儿子中,最具才干的是李恪。但李恪却最不适合被立为太子。原因有二:一李恪并非长孙皇后所生。二李恪是隋炀帝的外孙。
李恪若被立为太子,李世民死后,群臣肯定会令立新君。必然会有一场血雨腥风。甚至天下大乱。
那李世民的儿子中,谁最适合被立为太子?
李治。
李治即位后,朝局稳定。大唐王朝国力疆域达到鼎盛。
实践证明,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是英明的决定。
当然,在影视剧中,李治被描绘成平庸无能。殊不知,华夏五千年,灭国最多,疆域最大,国力最为鼎盛的,就是李治时期。
madcated
在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四个人中,如果抛开政治原因,单从能力而言的话,李恪最适合做太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一一分析。
一、扶不起的阿斗李承乾原本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从很小就已经被李世民封为太子,为了能够让李承乾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李世民煞费苦心,给李承乾先后找了李纲、魏徽等人作为他的老师,可惜都没能改变他。
李承乾喜欢阴奉阳违,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弄得几个老师十分头疼,除此之外,他还搞同性恋,公然在太子宫中养了一个男子,被李世民发现后派人刺杀。
李承乾得知自己相爱被刺杀,就在宫中设了一个灵牌每天祭拜,差点把李世民气糊涂。更为糟糕的是,李承乾知道自己太子位不保的时候,也想效仿李世民发动政变,可惜最后被李世民发现废为庶人。
这样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断然不是太子的合适人选,要是他当了太子,天下苍生不知又要如何悲惨!
二、心狠手辣的李泰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首先考虑到的就是李泰去做太子,而且根据继承制度也应该轮到李泰。
可是李泰有些着急,跑去找李世民大表忠心,还说自己当太子愿意杀死自己孩子,以后传位给弟弟李治。
听到这句话,李世民心灰意冷,想当年他玄武门之变的悲伤还残留脑海,如今要是让李泰做了太子,那剩下的兄弟姐妹估计都得死,就连自己这个老头,估计都难逃一死。
此外,李泰还试图吓唬弟弟李治说李承乾的造反与李治有关,本来就胆小的李治被吓得不轻。
这样一位心狠手辣的人,如果做了太子,必定生灵涂炭、滥杀无辜,自然不适合做太子。
三、软弱仁义的李治李世民最终选择李治作为太子,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政治局面需要,李治最大的优点就是仁义孝顺,可是最大的缺点也来自于优点,仁义的李治有些软弱胆小。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李治还过于重感情,也就是感情用事,比如他与武则天的感情就是如此。
一个软弱的帝王在面对一些棘手问题的时候,总会变得犹豫不决,历史已经证明了李治其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太子人选,只能算中规中矩。
李恪是李世民公认最像自己的儿子,文武双全、胆识过人,单纯论能力而言,李恪是最适合做太子的。
可是皇位面前还有很多政治问题,长孙无忌的反对,以及李恪血统的复杂性,都直接导致李恪注定成不了太子,也只能成为一个遗憾。
其实四个人能力都不差,只是其中有人为了权利暴露出来的缺点太明显,而有人就少很多,而在面对皇权这件事情上,更加需要那些有胆识谋略的人才能胜任,所以综合来看,李恪最合适!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ANNA197979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专注文史领域!
我先简单的介绍下这四人的情况!
长子李承乾:李世民的第一个儿子,生母文德皇后,生来便被寄予厚望,以李承乾为名,意为继承皇位,他天资聪颖,八岁便被封为皇太子。
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非常喜欢他。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这就已经把他当储君培养了。
李承乾生病时,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却请了道士为儿子祈福,还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可见李世民对他的喜爱。
按照这样的势头下去,李承乾肯定能继承皇位。只可惜,他不争气,宠幸一个太常乐人,还是个男的,名为称心。
传说称心年十余岁,姿容美丽,能歌善舞,李承乾和他同起同睡,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后,怒不可遏,将称心杀死。李承乾倒好,在自己东宫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
后来李泰得太宗赏识,心生嫉妒,为保全自己太子之位,他将父亲兄弟看作假想敌,辗转之下,他竟生出谋反之意。太宗也不忍心杀他,最后重新易储,被判充军。
三子李恪: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子李恪不是嫡出,但他少有大才,曾出镇宋州,并力荐贤才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
李世民却常因偏爱李泰与李承乾,而忽略他,甚至对他说“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
直到李泰与李承乾皆落败后,李世民才想起这个出色的儿子,一度想将李恪立为太子。却遭到老臣长孙无忌的反对,为让自己亲外甥坐上皇位,长孙无忌设计诬陷李恪谋反,未得善终。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四子李泰:生母也是文德皇后长孙氏。
贞观政要·卷二直谏: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意思是说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曾主编名著括地志。唐太宗其实也非常宠爱他,史载宠冠诸王。
旧唐书李泰传记载: 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大致意思就是李泰肚大腰圆,唐太宗见到,担心的却不是他太胖的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堂。可见其宠爱程度!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
正因为李世民的溺爱和过分宠爱,让李泰觉得只要拉下哥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自己肯定能入主东宫,成为储君,于是涉嫌谋嫡,最终惨遭流放。
九子李治:太宗的嫡三子,李治生母也是文德皇后长孙氏,他从小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李承乾和李泰落败后,李世民曾担心李治软弱性格,会治理不好国家,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反驳,最后才将他立为太子。
现在咱来总结一下,除了三子李恪,题主中所提到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均为嫡出。除去能力不说,最有可能继位的,只有这三位嫡出的,因为当时的储君就是按照这样的继承制度,这是其一。其二:这三位可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无论将来谁当了皇帝,他将来都是国舅!所以于他而言,只要这三位中的其中一个当上储君就可以,是谁不要紧!
但是如果就单看史书记载来说,先看看这四人:
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
李恪少有大才,曾出镇宋州,并力荐贤才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
李治从小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
从这四句史书中记载而言,只是就简单的说这四人的才能、聪明等地方,并没有体现出治国之才。太子是未来的储君,要有治国之道,统治之才!
李恪虽曾将宋州治理的很好,但他毕竟不是嫡出,很难上位。那么就日后而言,显然是李治!
而且李治也绝非是历史所传的那样软弱无能,他曾开创“永徽之治”,又先后灭西突厥、踏百济、平高句丽,将唐朝版图扩充为最大,维持三十多年,这还算是软弱?
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这还算是软弱?
所以个人而言,觉得还是李治的能力比较强,更适合当太子!
阿D
李世民说过一句话:“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此言何意?
倘若李世民在废黜了李承乾之后立李泰为太子,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个太子之位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取。
于是,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从今以后如果太子做了错事被废,哪个藩王刚窥伺储位,那就两个一起废了!
他一旦立了李泰为太子,那么将来李承乾和李治就只有死路一条,相反他若立李治,那么李承乾和李泰无恙。
虽然说李世民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了,可是对于李承乾、李泰、李恪和李治这四个人究竟谁更适合太子之位?
从李治后来的作为来看,实际上还是李治更适合当这个太子,也更适合由他来继承李世民的位置。
李承乾虽然从一出生开始就自带BGM,但是他成年了之后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一点就已经让他失去了资格。
这“承乾”其实就有李世民对他的一种期待,承载乾坤之重,而且又是嫡长子,这绝对是他的优势。
他从小也深受李世民的喜爱,史书说他“性聪敏,太宗甚爱之”,所以李世民其实一直在倾力培养他。
李渊去世了之后,李世民为了守丧,不顾群臣劝谏,执意让当时只有16岁的李承乾出来处理政事。
李承乾处理得怎么样呢?不论是李世民也好,还是群臣也罢,对于这个时候的李承乾都挺满意。
他们都认为李承乾很有能力,至少一定是一个“好学生”,所以他们也都认定将来由他来接位。
可是,当所有人都认为李承乾是一个“好学生”,也是当皇帝的好苗子的时候,李承乾突然之间性情大变。
他突然变成了一个心理扭曲的偏执狂,当然也有可能是恰好进入了一个叛逆期,所以他几乎抵触所有人。
尤其是他在看到李泰在争夺储位之后,心理扭曲得就更厉害了,总觉得李世民会把太子之位给李泰。
这种扭曲的心理让李承乾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倘若让他当皇帝的话,别说他的兄弟了,恐怕天下都得跟着遭殃。
李泰这个人相比于李承乾,在阴谋手段这方面就要强上不少,他更懂得如何去经营自己的势力。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李承乾当了那么多年太子,可是一直没有经营出自己的势力,候君集之所以支持他,也是出于利用他的考虑。
可是李泰就不一样了,他想要抢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所以他就先拉拢一帮可用之人来为他造势。
而且他很精明,他不直接去找那些和李世民一起打江山的老一辈,而是去找那些“第二代”。
将来一旦李泰要起来做一些什么事的话,这些第二代都被他拉下水了,那些老一辈还跑得掉?
李泰此人争强好胜又懂阴谋手段,李世民怕的就是他这一点,担心他将来即位之后会直接铲除李承乾和李治以免去后顾之忧。
所以,李世民才没有选择他,但他实际上曾经距离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对于李恪,李世民其实也有过想立他为太子的想法,但是架不住旁边一直有一个长孙无忌在说他坏话。
长孙无忌动不动就劝李世民别立李恪,那立谁呢?当然是李治了,因为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亲外孙。
李恪之所以这么容易就被长孙无忌打趴下,多少和他的出身有一点关系。
而李世民最后选择李治,就多少和长孙无忌以及关陇集团有关了。
李家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后赢家,说实话关陇集团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这就造成了关陇集团在唐初势力仍然很大。
李世民为了抑制和削弱关陇集团,扶植起了山东士族,可是在他有生之年,关陇集团的势力仍然不可小觑。
至少长孙无忌这个人就不容忽视,李世民选择太子也不得不考虑到长孙无忌和他所领导的关陇集团的看法。
倘若李世民选择了李恪,那么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将来就必定会为难李恪,甚至是再来一次玄武门。
可只要选择了李治,长孙无忌将来或许还是会揽权,但是至少李治不会出事,长孙无忌不会做得太过分。
虽然说李治在这次太子之争中像是一个捡了便宜的便宜太子,但是他后来的作为还是证明了他的确更适合李世民的继任者。
李治不仅开拓了大唐辽阔的版图,还和武则天一起将关陇集团打压了下去,做成了李世民一直在做但还没成功的事。
/aiq巧克丽
为了颠峰王权之争,弑父君残杀兄弟的事,在隋末唐初那段时期,可谓是魔障成性流行难止。
以至于盛唐后继而续的武则天篡唐改周。顺致于叛逆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儿子模仿效法,杀父为夺权利上位。
不得不说,权力是个好东西,有人开挂就有人学样!为了皇权上位,哪里还有所谓人轮道德,顾及什么君臣父子兄弟情义的道理可言。
为了权力之争斗个你死我活,自然是不在话下。
而作为当事人的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说,文治武功历史英明承载。但是,只要有人胆敢出手挑畔属于自己的皇权,下场当然是以悲局收场绝不容情了。
李世民有四个儿子,三个为长孙皇后所生谪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及杨妃所生庶子李格。
而四个儿子中,若以个人真实才能论,庶子李格最为突出。奈何李格背后支持势力大过儿单薄,实力大不济,最后结局自然是轮为政治牺牲品的悲惨命运收场。
身在帝王家,老娘偏偏只是小老婆,可悲也!
李世民三个谪子中李泰才能最突出,怪就怪少年老成不够大过于性急,和太子老兄李承乾争宠反而累及自己。结果弄到二败俱伤,被废监护流放。
软禁没自由的日子,对于年轻人来讲简直是生不如死。再加上权力争斗失意下的生活,整日里提心吊胆颤颤巍巍苟活,和哥哥李承乾一样,还不如尽早死去。
可惜的是,当年没有电脑电视和手机,要不然天天上网玩游戏上头条,也许时间也好打发呢?也许还能多活几年耶!
俩个哥哥为了太子和将来上位皇权的争夺斗得你死我活,而另一个老兄根本背后也没实力。虽无大志和过人能力的李治,讨好卖乖的小聪明当然还是有的。趁着老兄们都走霉运的机会,加上亲舅舅背后撑腰扶持。
一边讨着老爹喜欢,一边再给老爹戴顶绿帽儿。顺顺当当就当上了皇太子,皇宫内有老爹的小老婆武媚娘时不时传递消息,朝庭上又有舅老爷长孙无忌帮忙助力,顺理成章接班人的位置稳稳当当的。
谁敢说李治没能力?大方向里里外外都是大写的卡路里。
当然,小聪明最终斗不过有大智慧儿的武媚娘。但是,在位于权力之巅史实记载的李治,往后余生不用说当然更是好生风流快活耶!
观历史,品春秋。后来人的记性,能力再强,不如命好。功夫再硬,不如菜刀。
细尾
问题中提到的李世民的四个儿子,仅就能力而言,无疑是李恪适合做太子,原因如下:
1、知子莫若父。李世民评价李恪『英果类我』,『英果』就是英明果断——李世民有点老鼠上秤台,但是这确实是成为太子进而成为帝王的一个很合适的条件;在李治已经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还动过换马的念头,这也自有李世民的理由。
2、李恪的个人素养。史载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这一点李承乾或者李泰其实都只在其中的某一方面擅长,没有李恪这么全面。
3、李恪的声誉威望。史书也提到李恪『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后来长孙无忌诬陷杀害他的目的也是『以绝天下望』,可见李恪在臣民中有广泛的声誉与支持度,也有较高的威望。
如果就问题所说的能力而言,或许可以不考虑上述第3点,然而,事实上李恪作为隋炀帝的外孙,其身份有优势也有劣势,这些优势劣势对冲之后他还是系天下之望(望高)、中外所向,可见其中也有很多是基于他能力的因素。
Lyn.Liu
“子承父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放到现在,总有年轻人觉得不靠家里也能成功。当他们被生活碰得头破血流时,才发觉其实走在父辈开闯出来的道路其实更容易成功。普通家庭尚且如此,帝王之家,选择一个出众的儿子继承大业,更是重中之重。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其中有四个非常拔尖,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他们当中有人曾和太子之位擦肩而过,也有人坐上了太子之位又被废弃。从历史结局可以看到,最后是李治成为下一代君王,在普通人眼中,谁又是最适合当太子的人选呢?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长子:李承乾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按照古代的称呼,叫做嫡长子。每个家庭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总是被寄予厚望。李承乾也不例外,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瞧得出来,承载乾坤,继承大业。
李承乾三岁时,李世民令长孙家庆作为他的侍读;陆德明和孔颖达两位大师在教育界颇有声望,李世民将他们请来做李承乾的老师。李承乾八岁时,李世民已经登基为帝,对于这个最喜爱的长子,李世民许以太子之位,表达自己对他的重视。
人啊,最难的就是不能始终如一。李世民爱子之心从未变过,但是成年后的李承乾却开始纵情声色。在父亲面前,李世民还是那个谦卑好学的长子,回到东宫的他,脾气却变得乖张暴戾,听不进去他人的谏言,还养了个叫称心的男宠。
李世民得知后,即刻斩杀了男宠,他希望通过此举让李承乾回心转意,重新变回那个乖巧懂事的长子,可惜越压制,李承乾反弹得越厉害,他不仅为男宠在宫中立碑哭泣,还试图和侯君集谋反,最后失败了,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保住了一条性命。
有能力没城府的次子:李泰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小名青雀,才华横溢,在诗词歌赋上很有一套。彼时大唐初定,正是形势大好之际,大唐上下好文才、爱诗篇蔚然成风,李世民也不例外。李泰本身文采卓绝,身边又聚集了一大帮文人骚客,所以很得李世民得喜爱。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到哪种程度呢?宠到长子李承乾担心李世民会“以泰代己”,而仓促举兵谋逆。李泰什么都好,就是没什么城府。
眼见李承乾倒台,自己正得盛宠,他忍不住对李世民吹起了彩虹屁,如果自己能够成为太子,百年后会“杀子还位于李治”。乐昏头的李世民当即许诺要把太子之位传给李泰,不过这种谎言很快便被褚遂良揭穿了。眼看李泰这么不简单,李世民干脆立了没什么主见的李治为太子。
有能力没背景的第三子:李恪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之子,也是因为出身原因,李泰明白自己和皇位无缘,因此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治武功,是李世民几个儿子中,最出色的郡王。但是李恪毕竟年少,也曾因为被御史弹劾,而丢了一次官职。
这次事件不久,李恪又被重新授予官职,出发时,李世民特地写了一封诫子书,作为对李恪的勉励。李恪到了封地后,牢记李世民的训诫,将州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如今的李恪,
已非“当日吴下阿蒙”,能文能武,又有一定的政治谋略,颇有李世民的风范。
此时李世民回头看李治,越看越觉得认为这个儿子性格太软弱了,撑不起整个唐帝国。李世民找来长孙无忌商量,说李恪“英果类我”,欲改立李恪为太子。经过长孙无忌的据理力争,李世民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李治性格不争不抢,不代表长孙无忌就没想法。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的利益必定会受损。所以没过多久,李恪就莫名其妙被卷入了“房遗爱逼宫案”中,丢了性命。
真正躺赢的第九子:李治李治是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因此深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喜爱。李治小名叫雉奴,性格软弱保守,宽厚仁慈。李治最终被推上皇位,有各方势力妥协的因素,也是李世民为了保全其他皇子性命而做出的让步。
李世民四个儿子虽然各有优势,但是综合而言,其实都不如李世民。和其他人相比,李恪在经国治世方面要更胜一筹,可惜李世民作为爱子狂魔,总想要保全所有皇子的性命,加上长孙无忌的推波助澜,因此李治便被推上了皇位。
茉莉清茶Ju
从各个方面来说,我都认为李世民的选择是没错的。
首先李承乾,跛足,性情偏激爱好娈童,游戏都是突厥游戏,完全不适合这个正在融合胡人与汉族血脉的国家;
李泰,痴肥,文学能力突出,但这又怎样,在尚武的唐代,文学特别突出也算不得什么优势吧?而且性子急躁,偏听偏信,所以喝李承乾一起败北;
李恪,庶子在嫡子面前本身就是出身问题,更何况他的母亲出身于隋朝皇室。一个拥有前朝血脉的王子无论如何都不能当本朝的皇帝,我觉得这个就是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其他无关。不要说贤名,贤名都是传出去的,不代表他的真实水平;
李治,因为他父亲和老婆的光辉掩盖了他政治家的本质。大家觉得他废黜王皇后和萧淑妃是因为爱情?并不是,只是老牌世家和新贵之间的斗争罢了。五姓三家影响到了新贵们的统治,在角力中后宫的女子全部是炮灰。而武则天,她的利益和李治是一样的。
李治表现出懦弱,但是政治平衡一直做得很好,并且隐形的扶持新贵与老世族打擂台,从而达到集权的目的。他不是不厉害,只是不如武则天手腕更高一筹罢了。
边走边说边走边说
李恪没有出众的表现,被提名只是因为年纪大工龄大加上其他兄弟要么坏要么小,老子跟最不可能同意的人提名了一下,对方不同意,就完事了。还因为小过失贬官削户。跟嫡子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啥叫得宠啥谈不上得宠了。从唐高祖到唐肃宗,没有一个是平稳交接。高祖玄武门之变让太宗,太宗废二子听长孙无忌立高宗,高宗仁弱弄出个武则天,武则天时代毁李唐。中宗被韦氏毒死,睿宗依靠的是太平和玄宗帮忙夺门,玄宗干掉太平得位,肃宗之前玄宗误杀三王,肃宗依靠安史之乱自立。每一代都不是平稳接班。而高宗是关键的一环,他要是够强如玄宗,李唐后面没得那么多纷争。
立李治为太子是李世民晚年最大的错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李唐三代亡国,宗室诛杀殆尽。不能因为后来复辟了就认为唐朝没有灭亡。李世民的四个儿子里,最优秀的无疑就是李恪了,但由于身份的关系却没有成为太子。而李承乾和李泰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缺乏一个皇帝所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李治当太子应该是捡便宜的,但事实却证明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李恪没有参与房遗爱的谋反,是被长孙无忌硬拉进去了,因为他最适合做太子,对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有直接威胁。死之前的诅咒也让长孙无忌受了报应,被武则天灭族。
李治非常错误的选择,从唐高宗到唐肃宗代代传位都出了大问题。武则天的出现差点毁了大唐,中宗被毒死,太平韦氏争,太平玄宗争,玄宗误杀三子,肃宗拥兵称帝,代代都是不平稳的,一切都源于高宗40年执政,且重用外戚。李治一个连家都当不了的男人,又怎么能管理好一个国家。贞观到盛唐真正传呈人是武则天,能为大唐创下最大国土时期也是武则天的功劳。因为后来掌权的还是李氏子孙,都是男人。不可能把这些都写给武则天,写给一个女人,所以把李治写的象一个很有做为的皇帝样。你可以想一下,他连自己的女人,子女都保护不了,又怎么管国家大事,历史上有那个皇帝能呈受二圣当朝,尽管身体不好有太子可监国,或传位太子,能让一个女人和自己同时当朝吗。可笑真是可笑。
李治不是能力最高,但确实是当时最适合的人选,作为天下局势大体稳定下来的皇帝,最好的就是继承前面的制度,不瞎折腾,使国家沿着良性轨迹发展,因为这时有能力的文臣武将还在,朝廷局势又相对平衡,只要不做,国家就能继续发展壮大,就怕来一个所谓的有能力的皇帝,折腾来折腾去,把国家折腾没了,杨广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若不是长孙无忌,李智怎能当上皇帝?史书都是长孙一脉写的,他可能把李恪写好吗?李世民除了这四个儿子以外难道没有别人?李智在皇帝里并不算出类拔萃那种,有他老子给他打下的江山和贞观之治的辉煌,还有足智多谋的舅舅只要不是暴君都能善终。相反他眼力平平,李世民早就看穿武则天不简单,并下诏让她出家做尼姑,当然狡猾的长孙无忌也看出来了,可是结果呢?难道大唐没有女人了吗?能为一个女人而置社稷之不顾,可见他荒唐至极。贞观初,关中发生特大旱灾,前后持续一百五十天之久,田地颗粒无收,灾民遍野,朝野震动。皇子李恪在老师的岂文本大推举下,率领工部官员组织灾民休建水渠三百多条,打挖水井一百多口,征集粮食两百多万石,数十万灾民得到妥善安置。关中百姓无一人逃亡,持续近半年之久的特大旱灾顺利度过,使唐王朝又一次成功熬过了危机,蜀王李恪居功至伟,升迁吴王!
李恪很有能力,首先,长孙无忌极力打压李恪,甚至李治已经登基了还要弄死李恪,说明李恪在大唐有一定的根基,试想一个默默无闻的庶子怎么能够和三个嫡出争,但他却让长孙无忌忌惮要死。再者李恪不胜出和他是杨广外孙有极大关系,李世民多次想厚赐李恪都是长孙无忌拦下,怕李恪声明盖过李治。“英果类我”的评价是李世民跟长孙无忌说要废李治立李恪时说的,这段很有意思,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李世民你会和李治的舅舅谈废他外甥的事吗,如果你是长孙皇帝跟你谈废你外甥的事你会怎么回答。很明显如果这件事存在那就是李世民在试探长孙无忌的反应,李世民根本就没打算立李恪。
李治!因为作为帝王李承乾无法统治天下,为了个男宠就可以方寸大乱!在与魏王李泰的斗争中心机手段都显得幼稚无措! 魏王空有野心抱负却没有帝王的胸怀气度,听风就是雨!低估对手! 李治有李承乾善于伪装和李泰的野心抱负但比他们有帝王的心胸和雄才大略以及克制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李恪的外公是前朝的。而唐朝里面也有很大一部分大臣是靠反对前朝而立身的,这种矛盾根本无法协调。因此李恪的出身就决定了不能做皇帝,那怕是剩下最弱的李治,太子也和李恪无缘。李恪能力是有的,因果类我,不是随便说说。但关系到朝廷和众大臣前途,血缘和出身将起到决定作用。
当然是李恪了。但是他对皇位兴趣不大,志在四方啊,李世民虽然很多儿子。但是只有这个最像他,遗传的最好,不仅文武双全,而且足智多谋。李世民也很疼爱他,曾经两次想让他当太子,都被他婉拒了,历史上三废三立太子,跟他关系可大了。李世民对他称赞不已啊!可惜在李世民死后,无人庇护,遭到诬陷被害而亡。李承乾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可惜李承乾有脚疾,说白了,他瘸了…这个不是心态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在大唐那个重视仪表的朝代,钟馗的原身能够因为丑而血溅朝堂!大唐也不太可能出一个残疾的皇帝!所以最后其实如果他不谋反,可能也没其他路子可走。自古废太子没几个有好下场的。尤其李泰也不像是有兄弟情义的!
luxialxx
做太子和做皇帝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做唐初的太子。
因为隋末都在流传杨广弑父的传言,虽然我们现在的人知道杨广是搞掉了大哥杨勇才当上太子的,但是在当时杨广最重要身份是太子。
而李世民本人法理上说也是以太子身份威逼自己父亲让位的。
所以对于李世民来说,他当然不想让自己继承人走自己老路,他希望自己的太子“温良恭谦让”,但是作为大有为君主,他又希望自己继承人有能力,有野心能够继承大唐江山社稷。
在李世民执政早期,他更看重继承人的能力,但是贞观十六年李承乾谋反案,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谋反案爆发后,李世民明显倾向于继承人应该“温良恭谦让”。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谁更有“能力”当太子,这个能力不是个人才华或者谋略,而是谁让李世民觉得“温良恭谦让”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才能。
再说直白点,就是表演才能,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谁更具有表演才能,谁演技更好,谁就能获得唯一裁判员李世民的青睐。
历史已经证明,李治才是李世民儿子里演技最好的那一个。
李承乾就不说了,他从来没有演好过;
李泰则是用力过猛,演的太不自然,居然对李世民保证自己当了太子后一定会杀掉自己儿子,立自己弟弟李治为皇太弟。
大臣褚遂良当时就把李泰揭穿了:兄弟亲还是父子亲?魏王李泰连儿子都舍得弄死,您觉得魏王会不舍得弄死李治吗?
而李恪从来就没有真正展现出他有“表演”这个能力,从史料上我们反而看到李恪两次因为打猎时纵马踩坏农田被削去600户食邑,要知道李恪总共才800户。
而李治无疑是最有能力做太子的人,因为他才是真正的“影帝”,他忠厚懦弱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但骗过了李世民,还骗过了他最大支持者长孙无忌。
可李治上台后,所有人才发现他才是李世民儿子里最狠最像李世民的那一个,除了李世民自己,杀李世民儿子女儿最多的就是唐高宗李治。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害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及他们的十个儿子,软禁逼父亲李渊退位,开了唐朝皇室自相残杀的恶例,有了老子李世民作为坏榜样,李世民的儿子们为了争夺最高权力也勾心斗角甚至试图逼宫谋反。
至于李世民最重要的四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谁适合做皇太子,当然是嫡长子李承乾。
一、天之骄子李承乾
李承乾不仅是李世民的长子,而且是长孙皇后生的嫡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篡位以后,8岁的李承乾就被李世民立为皇太子。
据史书记载,皇太子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就是说李承乾聪明孝顺,相貌英俊,深得李世民的喜爱。而李世民对皇太子李承乾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先后为他选择了许多很厉害的先生,比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初唐名臣,都做过李承乾的老师。
李承乾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现不错,唐太宗将政事委于承乾,承乾也处理的很好。此后只要太宗外出,便开始令李承乾留守监国。
也许是母亲长孙皇后的英年早逝给皇太子李承乾巨大打击,从贞观10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开始,一向为储君模范的李承乾,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仿佛皇室的乖宝宝,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癫狂的疯子一样。
李承乾有同性恋的倾向,宠幸一个太常乐人称心。 称心年十余岁,漂亮可爱,能歌善舞,李承乾和他同起同睡,这件事被心狠手辣的李世民知道后,怒不可遏,将称心杀害。李承乾非常伤心,在自己东宫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这是李世民与李承乾父子之间矛盾越来越深的导火索。
李世民因此越看越宠爱嫡次子李泰,李泰也觊觎李承乾的皇太子宝座,做了十七年皇太子的李承乾担心自己重蹈唐朝开国皇太子李建成的覆辙,联络侯君集等大臣试图发动政变逼李世民退位。
东窗事发李世民也不忍心杀李承乾,只是废掉李承乾的皇太子宝座,被流放黔州,李承乾不久郁郁而终,年仅25岁。
可以说是李世民粗暴干涉李承乾的私生活杀害称心,以及肆无忌惮宠爱放纵李泰造成了李承乾的悲剧。
二、才华卓越的李泰
在李世民的儿子中,嫡次子李泰的才华一枝独秀,尤其是文学才能。
李泰礼贤下士爱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文学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完成。
628年,年仅九岁老四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同时受封的老三李恪,封地只有8州。可见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远远超过其他儿子。
李世民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 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也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鸿雁往返数次。
正因为李世民对李泰的溺爱远远超过皇太子李承乾,才造成李泰觊觎李承乾的皇太子宝座,李承乾与李泰勾心斗角争夺储君,最终两败俱伤,让最小的嫡子李治渔翁得利。
李承乾被废皇太子以后,李泰也弄巧成拙被流放,32岁就郁郁而终。可以说是李世民对李泰溺爱不仅害了李承乾,也害了李泰。
三、英武果敢的李恪
李恪英武果敢,文武全才,无论性格还是才能相貌都最像李世民。李恪曾出镇宋州,并力荐贤才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可惜李恪与李承乾、李泰、李治相比,他不是长孙皇后生的嫡子,而是隋炀帝杨广女儿杨妃生的庶子,因此在朝廷势单力孤。
李世民废李承乾立李治为皇太子以后发现李治软弱无能,便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
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当然偏袒李治,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李世民这才打消了改立李恪为皇太子的念头。
公元653年,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被杀,年仅34岁。而长孙无忌后来也作茧自缚,被他一手扶植的唐高宗李治听信皇后武则天的谗言而杀害。
四、渔翁得利的李治
与李承乾、李泰、李恪等相比,李治的才能是最差的,而且性格软弱,一点都不像英武强悍的李世民,因此李世民从来都没有考虑让李治做皇太子。
公元643年,由于皇太子李承乾与李世民的七弟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
李世民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李世民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皇太子位有所图谋。
于是李世民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气得心灰意冷想拔剑自杀,因为长孙无忌的推荐,万不得已才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治虽然才能最差,但善于讨好李世民,当时李世民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李世民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但李治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与李世民的嫔妃武才人即武则天勾搭成奸给李世民戴绿帽子,可见李治忠厚孝顺也只是伪装。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继位,公元655年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从此李治成傀儡皇帝,武则天独揽大权,中国历史从此进入长达近60年的女人当政时代。
公元655年,李治因为旧情难忘,去看望被打入冷宫的王皇后与萧淑妃,武则天得知以后,马上用人彘酷刑处死27岁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可见李治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已经成为傀儡皇帝,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武则天当皇后以后,杀害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唐高宗李治有一次想反抗武则天,让宰相上官仪写诏书废掉武则天的皇后,结果被武则天发现,李治吓得把责任全部推给上官仪,导致上官仪父子与李治的庶长子李忠都被武则天杀害。
李治后来利用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李弘李贤为皇太子对抗武则天,结果心狠手辣的武则天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害死陷害。李治死后,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李显李旦先后继位,武则天完全控制了唐朝,在公元690年取代唐朝建立周朝做女皇帝。
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选择李治作为接班人的确是错误的,导致武则天专权大肆屠杀唐朝皇族,最终她灭亡唐朝建立周朝,如果不是武则天晚年病重,唐中宗李显发动神龙政变恢复唐朝,唐朝早已经彻底灭亡。
梦想背着背包走世界的红太狼
就能力而言李承乾、李泰、李恪和李治都可以当太子的,而且能力都是不相上下的,即便是有差距也是微乎其微的。若是他们的能力真的差距非常大,李世民何用为难呢?最适合做太子的本是李承乾,但李承乾出事之后最适合做太子的是李治。
唐太宗立的第一个太子就是李承乾,而李承乾也是有能力做太子的。但是受李世民玄武门政变的影响,李泰也深深的被皇位所吸引,随着太子李承乾犯了一些小的错误,李泰仗着自己深受李世民的喜爱,开始了和李承乾争夺太子之路,他自信自己可以让李世民废李承乾而立自己。
李泰虽然有所动作,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完全不必理会,只要自己不犯大错的情况下李世民是不可能轻易废掉太子的,因为李世民也是不愿意自己的后代向自己学习的。但是这个李承乾就是沉不住气,很有他老子的气魄,竟然妄想发动政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李世民不忍心杀害儿子,于是将其贬为庶人。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便盯上了李泰,因为李泰是非常有才华的,这令李世民非常欣赏他。随着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李泰的狠毒的心肠逐渐暴露出来,面对这样的李泰李世民很是失望,所以一度受宠的李泰渐渐的失去了李世民的信任。
而李泰宽厚、仁德,李世民认为李治虽然缺少了杀伐之果断,但是和平盛世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天子,同时李治继位李唐的宗亲也就是李世民的后代也可以善终了。而李治并非李世民所看的那样,其实李治也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只不过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做事之强势不输其父李世民!
除了李治的宽厚、仁德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之外,李治获得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勋宿将的支持。长孙无忌不仅是是李世民的外戚,同时还是李世民继位最大的功臣,他在朝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若是把皇位传给别人恐怕也是很难坐稳的。
同时长孙无忌是大唐的股肱之臣根本不能动,这是李世民不得不考虑的,所以长孙无忌是李治继位的很大一个功臣。同时事实证明李治并没有辜负李世民,李治完成了他父亲很多没有完成的心愿,在李治的治理下唐朝实力更胜以前,想必李世民也可以瞑目了。
所以说若是没有李承乾谋反,李承乾是最适合做太子的,这样可以避免李唐江山免受很多的夺嫡之争。但是李承乾偏偏不争气,那么李承乾之后最适合做太子的必然是宽厚同时又获得以长孙无忌为首等元勋宿将支持的李治了!
Simon
当然是李治,不要被历史书骗了,说什么“仁懦”,这是个腹黑的扮猪吃老虎的主儿。单从政绩上看吧,李治时代唐帝国版图几乎扩张到了极致,西收西域广土地,势力扩大到了中亚三斯坦,北上灭百济,高句丽,完成了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几代帝王的梦想。
从朝廷内部来说,他铲除了关陇军事集团这个操纵几代王朝兴衰的利益团体,压制了千年世家山东士族的势力,将皇权至于各大门阀世家之上,
人才上摆脱了对士族子弟的依赖,真正将从隋文帝时期开始的科举发扬光大,使寒门士子真正获得了出身的机会。
单纯看这些功绩,他就不愧为大帝的称谓了,难得的是他治大国若怦小鲜,不但做到了前辈皇帝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偏偏还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同样的事情,隋炀帝杨广干的亡国身死,李世民也是举步维艰,最终还是要吞下氏族志的苦果,结果,让李世民死前放心不下的这位柔弱少年却偏偏都做到了。
这绝不是一个糊涂,仁慈,软弱无能的君王所能够做到的,将功劳都归于武则天也是牵强的,所以,李世民的那三个儿子如果即位,是不可能比李治做的更为出色的。
柔弱恰恰成了李治的保护色,使他能够躲在暗处慢慢布局,在关键时刻发起致命一击。
李承乾废了不说了,天天想着回到草原当狼主,也是醉了。
李恪虽然李世民认为“英果类己”,但是他的出身就决定了他登基国家必乱,倒不是他怎么样或者身上杨广的额血脉起作用,是他不是长孙皇后的亲生,不可能为当时关陇集团的首脑长孙无忌所接受。
李泰虽然是长孙后所出,但是和长孙无忌不亲近,在和李承乾争夺皇位时所表现出来的手段也不见高明,远不如后来李治的作为那样云淡风轻。
综上所述,李治恰恰是大唐帝国最合适的继承人,没有之一。
moonlight62
千古明君唐太宗,总共有14个儿子,其中嫡子有三个,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是“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吴王李恪是他和杨妃,也就是隋炀帝的女儿所生的。
问题是这样问:他们四个,从能力比较起来,谁最适合做太子?这个问题值得商量。
承乾作为嫡长子,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父亲南征北战,雄才伟略,母亲贤明,深明大义,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他们的儿子能力能差到哪里去?
史书记载李承乾,李泰都是非常聪明。
李世民登上皇位以后,首先就把李承乾立为太子,可见对这个儿子的喜爱程度。
李世民对这个太子寄予厚望,也请众多名师去教育他,可是李承乾却喜欢去当胡人,让李世民感到很失望。后来,李承乾和男宠称心,把东宫搞得乌烟瘴气,让李世民更是恼火,李世民最后杀了李承乾的男宠。最后李承乾铤而走险,准备阴谋造反,最后李世民忍无可忍,只得废了他。把他流放到了黔州,李承乾在这里生活了两年,最后因为非常抑郁,就死在了那里。
史书记载李泰也是聪明绝伦,但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文学方面。
贞观17年,李承乾谋反失败以后,李泰知道父亲也非常宠爱自己的幼弟李治,于是跟父亲表示自己日后一定会杀掉自己的儿子,立李治为太子,于是太宗默许他为太子。
岑文本和刘洎上书请立魏王为太子,长孙无忌立刻表示反对并请求立李治为太子。在两派僵持不下的时候,李泰威胁了李治,李治将这件事情告诉太宗;加上李承乾又对太宗说自己谋反是李泰逼迫的。
两件事情并发,太宗认为如果再立李泰可能会导致李治和李承乾都性命不保,转而立李治为太子,希望能保全三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太宗对这个三个孩子确实站在一个父亲的立场上考虑,而不单纯是政治角度,应该他也想到当年的“玄武门政变”。唐太宗不想手足相残的悲剧再次重演。
再来说小儿子李治。他是三个嫡子中最小的一位,性格比较懦弱,可是他却非常的善良。有人说他的能力比不上他的两位哥哥。自从他登基以后所做出的政绩来看,他的能力也被相当认可的。只不过夹在爹和媳妇之间,他不那么突出罢了。
再来说说李恪,现代电视剧上都演的是唐太宗最喜爱李恪。不要被一些电视剧给蒙骗了。从史书上的记载看李世民始终对他三个嫡生的儿子宠爱有加。这个吴王李恪应该不是很受宠。
李恪封王以后,唐太宗就把他从长安打发 去了封地。却对魏王李泰始终留在己身边。亲疏立马能判断。
吴王李恪论能力也是有,但是在古代那个社会,嫡庶之间的差别那么大,加上朝中的肱骨也没有站在他这边的,基本上这个人对皇位构不成挑战。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他不可能也不会立吴王李恪为太子。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有历史趣闻,欢迎关注点赞!小筑
李世民是古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的能力自然是不需多言的,能够开创出“贞观之治”,能够成为天下人的“天可汗”,这是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帝王了,当然被人们记住的还有那个让人瑟瑟发抖的“玄武门之变”,在古代的帝王中间,李世民的子嗣也是能够排在前列的,但是能够被人们记住的,也就是李承乾、李泰、李治和李恪了,而这四个人恰好也和李世民的继承人有着牵连,可以这么说,这四个人都是太子的有利争夺者,或者说李世民认为某个皇子有这个可能。
就问题本身去看,哪一个人最适合,其实这就是抛开了他们的嫡庶的身份,单单去看这四个人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否则这一切也就成为了空谈,毕竟在古代皇帝决定一切,如果皇帝看好某个皇子,将他立为太子的事情,历史上也是比比皆是,当然皇帝们册立自己喜欢的儿子成为继承人,往往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么就能力而言,李世民这四个儿子谁才是最适合做太子的一个人呢?想要讨论这个问题,也就必须从史书上对四个人的记载了,那么我们就分别取分析一下吧!
四个人虽然都是李世民的儿子,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嫡子和庶子的身份有着巨大的差距,古代册立太子的规矩,基本上都是遵循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就是说嫡子的身份天然的就让他们具备了继承上的有利地位,除非嫡子早死,或者出现造反能情况,否则就是一个傻子也能够成为太子,晋惠帝不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吗?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都是嫡子,他们的母亲就是长孙皇后,而李恪的母亲是杨妃,隋炀帝的女儿,就是这个身份其实已经让他没有继承太子的可能,也许从他出生开始,就明白自己的命运了,能够成为一个安安稳稳的藩王,就是他最大的奢望了,那么没有想法去竞争太子之位的李恪,怎么就出现在太子的讨论中呢?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李世民,因为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私下里曾询问过李恪做太子的问题,当然这个并没有在朝堂上讨论,充其量就是君臣间的谈心罢了,但是就是这样一次谈心,就决定了日后李恪的命运了!
先来谈谈李承乾,可以说李承乾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身份要高人一等,虽然那个时候李世民还没有得到皇位,仅仅是一个秦王的爵位,但是嫡长子身份的李承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未来秦王的继承人了,如果历史发生改变,李世民成为一个安稳的秦王,只要李承乾熬得住,秦王的爵位不作他想,其他的弟弟们一个人都没有希望,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也就成为了太子,可以说这是一个嘴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皇子,但是这里说的是他的身份,那么他的能力如何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我们能够看到李世民是非常喜爱这个嫡长子的,甚至花费大量的心思去教导他,就算是后面发觉了李承乾也想要来一次玄武门之变,依旧舍不得杀害这个儿子,而李治能够上台成为太子,虽然有着长孙无忌的力挺,但是这里面也有着李世民的考虑,希望李治成为皇帝后,也能够保全李承乾和李泰的性命,毕竟在皇家,有潜在威胁的皇子,哪一个有着好下场呢?而李世民依旧为了李承乾的未来考虑,足以说明李承乾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了,而李世民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李承乾如果能力不行,李世民能够如此喜爱吗?从李世民的做法去推测,李承乾绝对不是大家口中的草包,相反这个人的能力肯定不差,之上是中上水准。
根据旧唐书记载: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在李承乾12岁的时候,李世民就颁布令皇太子承乾听讼诏:皇太子承乾,宜令听讼,在兹恤隐。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今若有固执所见,谓理不尽,然后闻奏。这里就能够看得出,李世民在全力的培养太子,甚至给他安排了名臣做他的老师,最出名的房玄龄和魏征,这都是李世民倚重的大臣,可见如果李承乾真是扶不起的阿斗,李世民不可能这么做,当然李承乾早期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让李世民满意的,否则也就不会在李世民外出的时候,让太子监国理政了,毕竟国家大事,可不是闹着玩的!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李承乾绝对是模范储君,但是李承乾能力是不错,可是问题也不少,而他表现出的问题,也恰好让他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这些负面的问题,总结起来差不多就是喜好声色,慢游无度,听不进谏言,“常命户奴数十百人专习伎乐,学胡人椎髻,翦彩为舞衣,寻橦跳剑,昼夜不绝,鼓角之声,日闻于外。”看到这些记载,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很多二代继承人的身上,都是存在着这样一些缺点的,李承乾之前的一个人,就是隋朝杨坚的废太子杨勇了,其实这样的事情,本身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善加引导即可,可是后面出现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他的喜爱李泰,让群臣和李承乾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太子要被废,而李泰也认为这是他的一个机会,当年的杨广不就是这样上台的吗?所以李承乾最后走上谋反的道路,也就能够理解了!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按照道理而言,只要李承乾存在一天,太子的位置是不会轻易落到他的头上,这个情况就像杨广和李世民一样,尤其是杨广的例子就在眼前,李泰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要仿效杨广,而李承乾出现的负面的问题,也恰好给了李泰机会,这样李泰也就利用他喜好文学的特点,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根据旧唐书记载: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十五年,泰撰括地志功毕,表上之,诏令付秘阁,赐泰物万段,萧德言等咸加给赐物。俄又每月给泰料物,有逾于皇太子。
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很熟悉呢?当年李世民就是得到了李渊类似的待遇,当然李世民是通过战功,这一点是不一样的,但是效果是类似的,李泰能够自己招募学士,甚至李世民很多时候给他的待遇高过太子,再加上太子的负面影响,难免不让群臣不去揣测圣意,“时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泰潜有夺嫡之意,招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厚加赠遗,寄以腹心。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相继摄泰府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臣,津通赂遗。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为朋党。”根据史书记载,我们看不出李泰治国理政的能力,毕竟历史没有给他留下这样的机会,而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文学上,而李世民对李泰的喜爱,都是从李泰文学能力上出发的,所以李泰表现出来的能力,更多的像是一个文人。
李恪并不是嫡子,母亲是杨妃,根据《新唐书》记载: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通过这个记载,我们能够看出,李恪主要善于骑射,还得到了李世民说出李恪像他的说法,想来这里说的应该是李恪在骑射上的表现,后面李恪赴任藩王,因为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弹劾,还因为与乳母儿子的事情,被罢官削减封户三百户,这些就能够看得出,李恪这个人突出的能力或许在军事上,治理地方上并没有突出的贡献,可能治国理政的能力并不是太突出,后面也是因为李世民曾经和长孙无忌有过探讨李恪是否有成为太子的可能,最后在李治成为皇帝之后,借助于房遗爱谋反而死!
而李治给人们的特点就是性格软弱,作为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原本皇位应该不会落到他的头上,可是前面两位哥哥夺嫡,反而成全了李治,李世民面对李承乾的谋反,在册立太子的时候,《新唐书》是这样记载的:承乾曰:"臣贵为太子,尚何求?但为泰所图,与朝臣谋自安尔。无状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事。若泰为太子,正使其得计耳。"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则副君可诡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无它。"
为了避免皇子们使用阴谋的手段去夺嫡,李世民放弃了李泰,册立了李治,并且认为如果册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要死的话,可以说正是李治的柔弱的性格,让李世民选择了李治,但是李治的柔弱仅仅是表象,长孙无忌力挺李治,其实也就是看重了李治的性格,这样才能够让他的权力更重,但是后面李治的一系列表现,很快便将权力从李世民留下的托孤重臣手中收回,也就看得出李治一点也不柔弱,这一切仅仅是表象而已。
唐朝在李治的手中疆域达到了极盛状态,这是李世民、武则天甚至开创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都没有达到的成就,说明李治在文治和武功上都是非常突出的,从这一点去看的话,李世民并没有选错接班人,当然李治因为宠幸武则天的原因,让唐朝的政权在他死后落入了武则天的手中,但是这件事情不是李世民的错,甚至李治也没有太大的过错,李治在世的时候,政权完全掌握在李治的手中,选择的继承人也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谁能够想象得到,武则天能够为了权力,将自己亲生儿子的皇位夺走了,毕竟历史上掌控政权的女性不少,但是真正能够夺走权力的也就是武则天一个人而已,只能说李治的运气不好,碰到了一个权力欲望如此大的武则天而已,而李治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碰到了一个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和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导致他被人们选择性的忽略了,可以说李治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就是在唐朝帝王中间,也应该是仅次于李世民而已,就是武则天和唐玄宗,都不及李治,所以在李世民的四个儿子中间,李治无疑是最适合的一个选择了!
守候的候鸟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然而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有很大的争议。他最终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李治也成为了后面的唐高宗。不过很多人觉得李治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后面武则天的强势压力,把唐朝直接覆灭了。而唐太宗的儿子中,比较有能力和出名的分别有李承乾、李泰、李恪。那么这四个人(包括李治)中,谁最适合做太子?谁才是最理想的唐太宗继承人,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能力最差李承乾李承乾是李世民赋予众望的,从他的名字就可以就可以看出来,继承乾坤。然而他的能力却是这四个人中最差的,也是被李世民所痛恨的。
首先李承乾身体上有缺陷,腿脚不便,这对他的形象已经减分了。
其次他非常痴迷突厥文化,整个人弄得跟突厥人一样,过突厥人的生活,崇拜突厥人的文化,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弄成突厥的样子。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适合当未来的大唐储君呢?
最后他的品德有问题,史书记载他有恋童癖,心理承受压力很差,很容易被人打压。
所以综合来看李承乾是最差的。
二:文才出众李泰李泰的能力就比较强了,首先他的文学方面就甩李承乾几条街。他编撰了括地志!这件事情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毕竟古人写一篇巨作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出来的,著书的成本是相当巨大的。李泰完成了,李世民对他这一点是非常赞赏的。另外李泰还有一次对话,李世民问他如果传位给他,他会如何处理自己的兄弟姐妹。李泰回答是杀掉自己的儿子保全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种话是很得李世民喜欢的,但说的太过了,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假的。所以后面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干预下,李泰还是没戏了。
三:高评价李恪李恪是得到过李世民高度评价的,李世民曾经问其他大臣,要立李恪为继承人。其他大臣却表示反对,因为李恪并不是长孙皇后所生。这也许是李恪最大的短板吧!血统问题导致李恪无缘太子之位。
后来却被卷入了房遗爱造反案中,也不知道李恪究竟有没有参与这件事情。所以最后导致李恪被杀,死时只有33岁,但死之后仍然受到了崇高的礼遇。
四:唐高宗李治李治被立为继承人,长孙无忌是主要的推动者!李承乾和李泰被废之后,李世民开始想继承人问题了,长孙无忌趁机让他立一个性格比较仁柔的李治,这样可以让大堂安稳度过!否则在立一个杨广级别的折腾皇帝,那大唐就要走大隋的后尘了。
李治即位之后,还是颇有亮点的,比如将大唐版图扩充最大!这是李治最大的亮点,从这一点看,唐太宗和后面的唐玄宗都不如他。不过他还有最大的诟病地方,就是被武则天搞了事情,将大唐江山断送了!
所以综上所述,四个人的综合能力应该是李泰>李恪>李治>李承乾。
下下站柏林
这个不用想,历史就是正确的,在他们那和平时期,谁能在相对公平的年代走到最后,就说明那个人是最有能力的,毕竟李世民是很聪明的,不可能所托非人,看历史书就知道其他几个人也不是很有能力的那种人,也各有缺点
luxjuve
就历史现状来看!李治最好!唐在他手里达到顶峰!根本不是孙子李隆基可以比得上的!他利用科举进步人士打压老的关陇集团!通过一个又一个政治事件集权于中央集权于自身!要不是他老婆名声太大,它的历史地位会比现在高很多!他在期间手中的权力始终未曾旁落到他老婆手里!
hongye-li
李承乾,是一个很聪明,又很偏激的人。早年,贞观十年之前,他和太宗的关系比较和睦,他也因为处理事情很得当,太宗多次让他监国,锻炼他的能力。不久他就曝露出奢靡、喜好游猎的毛病,但是太宗并不因此放弃他,反而对敢于劝柬的东宫官员予以褒奖。父子关系恶化的转折点可能是他的男宠称心被杀,李承乾认为是太宗偏信了李泰的挑唆导致的,数月称病不朝,在东宫内祭祀称心,拉开架势跟他父亲对着干。偶后还发生他派遣刺客图谋杀害李泰和东宫官吏的事情,可见他逐渐从一个聪明顽皮的少年转变为一个偏激,狠毒的人。 后来又受侯君集挑拨造反被废
李泰,是一个聪明却又浅薄、嚣张的人。他自幼得到父亲的宠爱,太宗对他的宠爱几乎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允许他乘坐小舆上朝,甚至打算让他搬到武德殿中居住;对他的府邸游玩的时候免去邻居半年的税负等。正是因为父亲捧得太高,可能也造成他嚣张和骄傲的态度。太宗多次因为三品以上的公卿对李泰的态度发脾气,认为他们对李泰不够恭敬。而魏征则上书认为李泰在折辱这些王公贵胄。讲到这里先讲下三品是什么概念,因为李世民做皇帝之前做过二品的尚书令,所以唐朝其实二品以上都演变成虚衔,实际上左右仆射是从二品,六部尚书是三品。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李泰和这些老臣贵胄们的关系可能非常差。所以李泰并不是像某些人想象那样,父亲喜欢,朝臣趋附。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朝臣,除了魏征外,褚遂良曾经上书指着李泰用度过大,超越太子,岑文本也曾经上书指责太宗太偏爱李泰。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大臣,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貌似中立,实际上17年长孙无忌露出坚定的反魏派的面目。同样,李泰在军中也不得支持,李靖和李绩都抱着中立的态度,而侯君集则是站在太子一边。 贞观17年李承乾谋反失败以后,李泰知道父亲也非常宠爱自己的幼弟李治,于是向太宗表示自己一定会杀子传弟立李治为太子,于是太宗默许他为太子。岑文本和刘洎上书请立魏王为太子,长孙无忌立刻表示反对并请求立李治为太子。在两派僵持不下的时候,李泰威胁了李治,李治将这件事情告诉太宗;加上李承乾又对太宗说自己谋反是李泰逼迫的。两件事情并发,太宗认为如果再立李泰可能会导致李治和李承乾都性命不保,转而立李治为太子,希望能保全三子 李恪貌似不管他有没有缺点都不太可能登上太子之位。李恪仅仅是太宗的庶子,太宗对他比对嫡子的态度差太远了。加上朝中的肱骨也没有站在他这边的,基本上这个人对皇位构不成挑战。
夢旅人Cathy
我们要明白一点,历来新主登基后,历史的画风都会对新皇帝的兄弟们进行抹黑,除了新帝的铁杆兄弟,像雍正朝的十三爷。至于为什么要抹黑,无非是要衬托新帝的光辉形象、强化新帝的合法性,都是政治斗争的必然。
如果这些兄弟们还曾是皇储的候选人,那就更有必要大黑特一下。当然,有的皇子自身也有问题,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怎么判断历史记载的真伪?当爹的评价很关键。李世民曾当着朝臣面说,李恪像他,这个夸赞可以说是最高级别的褒奖了。所以,我觉得对比之下,后世对李恪的历史记载有很大水分。其他皇子可能较真实(依据是记载和李世民的态度比较接近)。
至于为什么李恪没有即位,个人觉得,李世民可能想选一个风格和自己不一样的接班人。李治除了不能领兵,能力均衡,人品端正,有仁心(其实就是心有点软)。李恪文武兼备,为人机敏,但是杀伐果决,李世民担心他即位可能对其他皇子不利,李世民不忍心下一辈再骨肉相残。
李承乾是能力最差一个,耳根子软没有主见,缺乏自省能力,还有点精神病特质,万万当不了皇帝。
李泰以编书掩盖夺嫡的野心,这个人极其阴险,当了皇帝恐怕杀戮更多。
所以,即位候选人剩下两个:李恪和李治。从李世民角度,选李治可以理解。但李治的不足是文弱,对付开国勋贵有点稚嫩。
我比较偏向李恪。如果李恪即位,李世民再留点遗旨,嘱咐他善待老臣,以李恪的秉性,会听老爹的遗言。加上满朝文武的得力辅佐,初唐盛世绝不会逊色,尤其朝权不会让一界女流染指。
但李世民选了李治。
可惜,李治不但身子骨差,看女人也看的不够准。他爹的江山没几年就交给了武则天这个阴谋家、女人中的男人。
慕慕容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十分出色的皇帝,其开创的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他的晚年却是十分不幸的,长孙皇后早逝,几个儿子不是造反就是夺嫡,其中李承乾、李泰、李恪和李治算是唐太宗众多儿子中最优秀的几个,可储君只能有一个,这就造成了后来李承乾暗杀李泰失败后谋反被废、李泰被降封的局面,而李恪也因为其母是隋炀帝的女儿,为了防止隋朝死灰复燃,李恪也不能当太子。最终不起眼的晋王李治被册封为太子,并继承皇位。那么抛开其他主观因素不看,只看能力的话,这四人中谁最适合当太子呢?
首先来说说原太子李承乾,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主要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但是他的心态太差了,身体也不好。在李世民对李泰日益的宠爱中,李承乾爆发了危机感,等到长孙皇后逝世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就更加不稳了。就是因为李泰的威胁太大了,他才会铤而走险暗杀李泰,失败后居然还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意图谋反,结果又失败了,真是没脑子,要不是唐太宗不忍心杀自己的儿子,他早就丢了小命了。
再来说说李泰,他是唐太宗第四子,也是嫡次子,李承乾被废后他当太子的机会应该说是最大的。唐太宗也是十分宠爱这个儿子,哪怕到了李泰成年了该离开京畿去封地时都舍不得放他走,特别准许他“不之官”。李泰自身的能力也是十分强的,从他能撰写括地志这部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杰出巨作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他太心狠了,李承乾暗杀他失败以后他肯定怀恨在心,若真当了太子日后登基称帝,哪还有李承乾的活路。而且李泰谋划夺嫡很久了,在李承乾被废后还进言李世民说自己若当了太子最后成了皇帝,百年之后一定杀了自己的儿子再传位给弟弟李治。唐太宗听了后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可后来冷静地想了想哪有人会杀儿子传位给弟弟,李世民为了同时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只能将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然后来说说吴王李恪,他曾被李世民夸赞道“英果类我”,可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李恪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反而记载了贞观十一年十月李恪因数次游猎,踩坏庄稼打扰百姓,被弹劾的糗事。被弹劾后李恪就被免官了,还削减了封户。不过次年就官复原职,唐太宗还给李恪写了封诫子书让他改过自新,这之后李恪似乎学会了自我克制,为官没有再犯错。
最后来说说晋王、后来的唐高宗李治。李治在位期间文治武功都很圆满,不仅让唐朝更上一层楼,还征服了隋唐三代帝王的眼中钉肉中刺——高句丽,唐朝在他的治下先后灭了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版图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达到极盛。他唯一做错的恐怕就是将武则天接回宫中并逐步让她参与朝政,最终导致唐朝江山覆灭,
综上所述,在这四人当中,属李泰能力最高,李治在没当皇帝之前一直很低调,让人感觉软弱无能,其实李治的能力也不弱于李泰,他比李泰懂得隐忍,这正是唐高宗的智慧所在。
◆._Bei!.℡
就能力来说,李治第一,李恪第二,李承乾第三,李泰第四。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在选取后继之人时,做出了诸番考量,这才选的李治,并不是因为他最受宠,而是最适合。
李治历史上的李治,其实就已经证明了他的才能没有被低估,而且是最适合的人选。
可能唯一的错就是没有处理好和武则天的关系,但是他不死,武则天就没法登基,这也算是种压制吧,毕竟武则天有能力当上皇帝恐怕也离不开李治的言传身教吧。
政治上继承李世民的方针,开创永徽之治,将大唐国力再次提升。
军事上,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被周边国家尊为万国之主,开创了唐朝最大的版图。
当然在后宫处理上确实有错,这也是后来身体有病,这才给了武则天可趁之机。
但瑕不掩瑜,高宗可能没有李世民的能力强,但是在诸子中确是最适合太子之位的。
李恪在李世民众多儿子中,李恪身份背景最是雄厚,毕竟有着前朝公主之子的身份,很多大隋旧臣都是很亲近他的。
而论能力,李恪在这些皇子中也是最为出众,唯有李泰才能在文才上和他一较高低,但是其他方面就有不如,李恪的能力是最为全面,才华出众。
但是这也是他的两大败笔,首先身份上毕竟是前朝,对于大唐来说,能压制绝不抬升,所以其实已经注定他与皇位无缘。
其次能力再出众,枪打出头鸟,既然你都冒头了,自然是被攻讦的对象,朝中重臣也都对他不善,尤其是长孙无忌这个实力最大之人,为了给自己侄子铺路,岂能不先除了你。
最终因为房遗爱谋反案,长孙无忌把他给陷害致死。
李承乾作为最早被立的太子,李承乾的能力自然是有的。
可是因为李世民的存在,李承乾几乎总是被比较,被要求,因为储君之位,把他毁了。
那太子之位,虽然看似高高在上,可是也是一种压力,所为高处不胜寒,那万众瞩目和万众期待的压力,最终压垮了李承乾。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的并非孩子的错,而是家长的错,正因为家长的殷切期待,让孩子长歪了,这才导致他的毁灭。
也是因为李世民对李承乾的严格管教,让他精神崩溃,最终纵情声色,心性越发暴躁,这才被人鼓动做出谋反之事,可以说李承乾之所以不适合太子之位,可能就是因为高压下导致的心性不稳吧。
李泰李泰历史上以文采著称,而他的能力也大都展现在书画诗文上。
大概李世民祈求和平吧,所以很是看中这种文采斐然的人,所以对李泰最是宠爱,可就是这种宠爱,让李泰野心滋长,妄图要染指太子之位。
虽然李世民最是宠爱李泰,是因为他的文采,但是却也因为如此,最是确定他不是个合格的储君之才,毕竟太讲究文了,就有些纸上谈兵了。
在一个,李泰缺少容人之量,大概是被宠坏了,他想得到的,总是想把别人除掉,自己独享,李世民想着后人能共存,他这种性格自然就pass了。
所以才在后来将他隔离另封,彻底绝了他的希望。
所以我们看过这些就能知道,这四人中,就李治的心性和能力最适合当太子,而其他人要么心性太差,要么太过急躁,要么太过贪婪,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挑选了李治吧。
rosejane
公平而言,适合做太子的还是李承乾。现在史书上对承乾太子很多私德方面的诟病,毕竟这是李治上台后故意抹黑的。从文治武功来说,承乾最像李世民,其在任太子其间做的事也可以证明其能力不一般。但承乾被废也说明了其性格中的一个弱点,即不能容忍,受不了李世民对于李泰的宠爱。李泰与李格能力一般,除了阿溢奉承,能力一般。对比承乾,李治属于没有突出项,也没有弱项的中等生,其最后能继承大统的原因除了能隐忍,还有就是做太子的时间短。当时李世民自知不久于世,虽生废立之心,但无更好选择,也无时间着力培养。
小小猪
李恪能力很强,这点毋庸置疑,但就算他当上皇帝,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反对他的人太多了,还都是有实力的人,到时候鹿死谁手还不一定,会造成朝廷极大的不稳定,这不是任何人想看到的,刚安定的国家正在欣欣向荣,不会有人愿意再打内战,而李治之所以打败了长孙无忌一派,还是他和武则天紧紧抱在一起联合起来才成功的,我觉得百家讲坛分析的很到位,不管那个皇子当上皇帝恐怕都没有李治在位处理的好了,在不伤国家根本和利益,而又把权利夺回在自己手里也就算李治做得最好了,他夺回权利并没有大肆屠杀和举兵平判之类的。就是最大的成功了。试想其他皇子上位能做到吗?他也基本遵循了李世民的希望不手足相残,算是软着陆吧!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肯定是居功甚伟的,她帮着李治出谋划策,步步为营,将政敌扫除干净,不然李治不会这么依赖她。他们也真是绝配了!
huquan
也就李恪吧!其他几个不窝囊废就是变态狂要么就是窝囊废中的战斗机,最后继位的李治比那个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稀里哗啦要多恶心有多恶心李煜强不了多少,没事儿的时候像那么回事一旦帝国有了事儿了唐高宗就找他小妈老婆武媚躺在她怀里哭的像个孩子一样,这他妈的那里是帝王所为,李治,李煜,赵佶都一路货色!大唐就从高宗开始烂的。
贤勒个贤
知子莫如父,李世民立了李治后就感到后悔,想立李恪也是不可能,身份血统最大的障碍。能把大唐江山弄丢了,还有人说李治强,李二泉下有知,怕是要诈尸。
头瘟猪弟妹
唐太宗李世民四子,李治是最适合当太子的!
帝王术中曾提示到,君王选接班人,必须是大孝之子、宽厚仁德之人!这些很重要,甚至比自身能力都重要!能力不足有纳谏和忠义贤臣辅助可补!残暴不仁之人可能亡国!下面在说说太宗李世民四子品行及各方面优劣!
老大废太子李承乾,青年时曾堕马,摔断了腿,足有残疾!性格乖张,有文说其喜男风、噬杀!说其在东宫中令下人扮吐厥人对战互相杀戮!和宫人同性恋凶狠残暴!这样品行活脱脱是杨广第二!光腿有残疾就有损君王形象,但太宗忍了,但同性恋会使后世子孙不旺影响后世王朝传承,残暴不仁,如立唐有二世而亡之祸!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果断的废了他!
二子魏王李泰,貌似温良,也有才学,编写地理志!但他逼兄太甚,貌似也不是温良恭顺之辈!父皇尚在,而其野心尚且如此!如其野心得呈,恐其他皇子皇孙有生命危险!心狠野心大,使深受玄武门之变影响的太宗李世民为儿孙安康果断排除了二子魏王李泰夺嫡之路!
三子吴王李格,素有才学!太宗李世民曾夸赞道:“吴王类我”!但吴王李格不是嫡子,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妃,这出身断送了李格的夺嫡之路!这是个大问题,是关于我们为什么革命的问题!还牵扯怕唐王朝的复辟为隋的大问题,还牵扯一些唐老臣怕复辟有人算隋时后帐的问题!所以吴王李格在朝中支持其夺嫡的人不多,力量也不足!又因吴王李格有马踢百姓庄稼被御史弹劾事!其时运不及次次又因行差言错数犯太宗忌讳!使其在唐太宗李世民眼里印象越来越差了!最后被太宗痛下决心因其出身问题直接排除太子人选!这使得吴王李格一生不得志,郁郁而终!!
晋王李治,看似柔弱!但他以不争为争!广结朝臣,亲近舅父长孙无忌!自己只字不提夺嫡之事!亲近友爱兄弟姐妹!孝顺恭敬父皇、母后!这些表现反而使深受儿孙不肖的唐太宗李世民眼前一亮!在唐太宗李世民眼里废太子李承乾是个心里变态的残暴小人,为君王后恐是暴君,唐有再亡之祸!而魏王李泰更象个野心家,做事不择手段!其继位恐其他子孙难以善终!为其他子孙安康也不能选!吴王李格,有书生意气,能力足!但因其出身问题!朝臣有怕其复辟旧隋的担忧!所以吴王李格也不能选!而晋王李治,孝敬仁义是仁德之人,能广结朝臣友爱兄弟姐妹!排除法所以晋王李治顺利成为唐太子!
实际上晋王李治能力也不太差!在这么严酷的夺嫡之战中胜出也绝不是平凡之辈!实际上李治登基后国家治理还可以!还战胜了高句丽!完成炀帝和太宗之愿!国内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只所以存在感低是因为媳妇儿武则天太优秀了!唐高宗李治语:“不是我不够优秀,而是武则天太优秀了!如果把我比这月亮,而媳妇儿武则天就是太阳!光芒盖住了我!”
欢迎理性评论!
邱邱邱邱邱小鱼
李恪为太子比较合适,因为比其他几个有能力,李世明看到的,想立他为太子,以长孙无忌为立自己的外甥李治,从以李恪是杨广外孙,有杨广的血统为由阻挠李世明立李恪太子。
绿叶百合飘
李治,不要去假设,存在就是合理的,其他三个如果够强也不会轮到老9,搞不懂现在的人都在想些什么东西,整天李牧秒杀白起,项羽虐韩信,徐帅吊打林刘粟。
李冠楠
问题思维有误区,太子这个位置能力从来不是首要考量标准。
封建王朝传承,太子的主要是从政策导向来选择,所谓能力不能只局限到某一方面。
典型例子就是隋文帝,作为一个开天辟地结束乱世的皇帝,在其任内已取得他巨大成就,同时民力也到了崩溃边缘。他的几个儿子中,杨广在多方面都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唯一的缺点是个性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这在当时特定条件下正是最致命的!如果换一个沉稳的君主,基本就没唐朝的机会了。
另一个例子是唐玄宗,作为庶出太子上位,虽然与能力有很大关系,决定性的是他务实与宽容的个性。正因如此才能通过休养生息创造开元盛世,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
还是分析李世民的四个儿子,从今天的上帝视角来看,:李恪是最像他的,但这恰恰是最大的短板,当时当时国家与隋朝开皇末年情况类似,最需要稳定,再出一个杨广就麻烦了,所以首先否定李恪。
二说李泰,能力也很强,治国方面应该是很合适的人选,但其心胸狭窄、阴险毒辣,恐难容下兄弟。李世民争位时杀伐决断,但肯定不希望儿子这辈就糟报应,李泰被淘汰也就情理之中。
再说李治,他是一个相对比较中庸的人,从当皇帝前期的作为看,能力不下于上面两位兄长,最重要是个性宽厚,不用担心骨肉相残的闹剧。事后看唐高宗唯一的问题就是活的太久了,早死二十年就没有武周之乱了,不过这个没法预判。
最后说李承乾,一手好牌打烂,肯定是能力有限。不过这也不是决定性的,知子莫如父,李世民肯定知道他的水平,国家当时的局面也不需要继任者有多强,班子都给他搭建好了,给他找了侯军集这么厉害的老丈人就是为增强他的势力。无奈自己耳根软,沉不住气(这些都是储君的致命弱点)要抢班夺权,实在是无可救药。
历史也证明,虽然好儿子不少,但站在皇帝的立场李世民真是难抉择,李治应该是最优选择了。
施瓦辛格格
此文伊始便是丑化杨广,那作者就不配探讨历史了!杨广,千古神帝,为神州作出的贡献是任何有历史觉悟的人无法否认的。杨广无非是急功近利了一些。
momodezhufuni
李治最优,这个历史已经证明!至于说武则天篡位跟李治责任不大!李治身体不好,儿子没长成,必须选择一个代言人,要是你在那个位置会选择谁,这个代言人篡位的概率99%,那么他选择储君最亲的人有错吗?而且女人篡位的难度可比权臣大多了,关陇贵族就是权臣篡位起家的,老李家熟的很!就李治活着的时候来说已经是最完美的了!如果你现在有一家大型企业,你身体不行了,儿子能力不够,需要人帮忙,你媳妇又很厉害,你不会让你媳妇去管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