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小说
著名演义小说
贾小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是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巨著。
1、《三国演义》是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2、《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3、《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并且《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4、《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内在。
《红楼梦》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充分运用了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无求品自高
历史演义: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则),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回小说“回目”的早期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大盛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讲史小说发展到后代为何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演义”一词出於晋代潘岳西征赋,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伸的意思。明代演义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以忠於历史相号召。同时又在题名上常标明“通俗演义”,则说明敷演历史故事。但万历年间出现的徵播奏捷传通俗演义,却是写万历间事,这里“演义”概念已扩大,非专指敷演古事。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
馨馨之火
历史演义小说指的是敷演历史故事的古代长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是从宋元话本中的讲史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他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演义小说包括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也就是《东周列国志》;还有相传也是罗贯中所作的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
婧
我认为被小说《三侠五义》和戏剧铡美案演绎黑的最厉害的人物应该是陈世美,千百年来他被赋予抛弃弃子负心汉,遭到世人唾弃。
其实历史上的陈世美原名叫陈年谷,又名熟美,清代官员,妻子并非秦香莲而是秦馨莲,早年家境贫寒,在乡友的接济下,十年寒窗苦读,终于金榜题名,修成正果,初任河北某地知县,由于小陈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勤劳致富,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后康熙赏识小陈的政绩,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相当于现在的省纪委副书记。和妻子相敬如宾,不离不弃,并没有中状元,为了荣华富贵,抛弃弃子,当驸马,派韩琦杀妻灭子,最后被包拯开铡问斩。
由于陈年谷当上大官,亲朋好友大家偷来投奔他,借钱借物,蹭吃蹭喝,开始陈盛情招待,后来人越来越多,陈实在撑不住了,就拒绝了一些朋友。恰恰被拒绝者中有个胡梦蝶和仇梦麟的同窗,落地知识分子,由于在小陈落魄时,救济过小陈,怨气很大。在回家路上两人在南阳看杂剧《琵琶记》,剧中书生蔡伯喈与妻子赵五娘新婚时间不长,就进京赶考,最后中了状元,为了荣华富贵,隐瞒自己已婚事实,迎娶牛丞相之女为妻。随后,蔡伯喈家乡发生饥荒,一家人无依无靠,父母先后去世,丈夫音讯全无,赵五娘只好抱着琵琶沿路弹唱进京寻夫,最终夫妻团聚的故事。
由于对小陈怀恨在心,两人把《琵琶记》剧本进行了改变,主人公换成陈世美和秦香莲,歪曲剧情,添油加醋,把小陈描述成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黑的一塌糊涂。然后出钱赞助让戏班子演出,得到了不明真相百姓的盲目热捧。据说在小陈家乡演出时,遭到了当地百姓砸场子,说小陈是个好人,不容诬陷。但毕竟知道小陈真实情况的人少之又少,戏班子四处演出,百姓对剧中陈世美狠之入骨,要求正法杀了陈世美。后来戏班子灵机一动,将宋代包公的陈州放粮和《琵琶记》结合,移花接木,清代换宋代,丞相之女换公主,加上杀妻灭子等情节,满足观众愿望,直接让包青天铡了小陈。让这个形象更加丰满,深入人心,然后小陈就可怜巴巴的黑了几千年,所有不要怕小人多,就怕小人用文化黑你。
大家好,我是文旅心通,拥有两年文化创作问答经验,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大家有那些好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赞同的话给我点赞、转发,热切希望您关注我的头条号文旅心通。(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旅人123
其实这样的人物有很多,本来是在历史浓浓留下一笔的贤臣、良将,无端被一些小说家颠倒黑白,偏偏这些文学作品还流传广泛,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读者真假难辨,生生将其打成奸佞。
大宋“庞太师”以大宋为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很多,武侠类的开山鼻祖《三侠五义》,战争类街知巷闻的《杨家将》,还有一些例如呼家将狄青五虎将等,由于年代相近,于是这些小说中都塑造了一个共同的反派奸臣——庞太师。
在这些书中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庞太师都有一个嫁给皇帝的女儿,然后这个老匹夫就肆无忌惮的作威作福,残害忠良,还能让皇帝不予追究,当然,最终结局都不得善终。
然而历史上的庞籍对大宋有突出贡献,是有宰相之才的贤良之臣,小说中与其唱对台戏的名臣范仲淹、韩琦都是其至交好友,狄青、司马光更是由他发掘举荐,某种程度讲算是他的门生。
这样的一位能力出众的治世能臣居然被各小说集体塑造成反派,真不知道原因何在。
大唐苏定方提起苏定方,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害死罗成。如果说单单设计,乱箭射死罗成是各为其主,那么后续处处与瓦岗旧将作对,并害罗通大杀四门就是彻头彻尾的反派了。
事实上,小说也是有意将他打造成反派,不仅是他,他孙子苏宝同更是杀死无数英雄后人。整个苏家成了反派世家。
然而历史上,苏定方绝对是比肩李靖、薛仁贵的军神级人物。“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
人品武功俱佳的苏烈最终还是没逃开小说家的黑手,而且和庞籍相似的是,几乎所有隋唐类的小说都一齐将其黑化,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不知道棺材板还能不能压住。
公忠体国的贤臣良将最终被小说家打成反派,不知道算不算是文学史上的悲哀。
老妖怪
谢谢邀请:
其实:我们阅读一下历史,毛主席在北戴河吟诵曹操。
"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书上那么写,戏上那么演,都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毛主席评价曹操文章诗词,极为本色,应当学习,说曹操的诗"气魂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我的心与曹操心是相通的"。
鲁迅先生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非常佩服他”。
由此可见,毛主席和鲁迅先生对曹操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因为我查过不少历史资料,
越来越清晰觉得曹操是一个被过分"黑化"历史人物,他的一生为民叱咤风云,三国霸主,不是一个令人唾弃"白脸",
他的能力都远胜刘备,孙权。说他是一个民族英雄,一点也不为过!回答完毕!
flea_xian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很多了不起的人物,从上古时期的尧舜禹开始,我们就开始注意那些有着特别贡献的人。所以,中国人对历史上那些有过特别名声的人,总是比较关注的,著名的,比如崛起于微末的汉高祖刘邦,追随刘备的义气干云的关羽以及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等等,而这些人有的是为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名垂青史,而有些人物贪生怕死、卖国求荣,从而在历史上遭到人民的唾弃,比如秦桧、赵高、董卓、魏忠贤等人。
电视剧改编
而在现在的电视剧,有很多历史都是经过了人们改编,有些改编只不过是进行一些艺术加工,而有一些改编却是把历史改得面目全非,以至于黑白颠倒。并且这种风气还非常流行,这样就有很多很坏的历史人物被洗白了,那到底有哪些被洗白的人物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好好讲一讲那些在电视剧中被洗白的历史人物。
芈月
第一位就是芈月。看过《芈月传》的人应该对这个人物有所了解。她是秦始皇的曾祖母,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来嫁给秦惠文王,成为他的女人。
她在经过一系列的权力争夺之后,终于登上大秦太后的宝座,她在位41年,实际统治着整个的秦国,电视剧中表现的她好像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女人,但实际上,她的一生情史不断,生活十分混乱,根本不是一个好人。所以,电视剧中的芈月是经过很大改编的。
纪晓岚
第二位就是纪晓岚。原名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隶献县人,政治家、文学家。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所塑造的纪晓岚这一人物,是一个刚正不阿,为百姓打抱不平的人物。他不畏强权,与大贪官和珅不断斗争,被百姓所爱戴。但是在正史记载中,纪晓岚却是一个十分好色的人物,不仅有好几房妻妾,老到八十岁了还不改其好色,实在是非君子所为。
多尔衮
第三位就是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出生于赫图阿拉,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在清朝入关后,多尔衮掌握大权,为了征服汉族人民,他下令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不听话的就直接杀死。同时,还纵容八旗王公贵族,进行圈地,导致百姓流离失所。但在《孝庄秘史》中他却是个很痴情的男人。
所以,大家看了这三位人物后,有什么新的想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reallytrue
被黑的最惨的就是武大郎了吧,没有之一。
武大郎的原型叫武植,武植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的墓已经被发现了,他根本不是水浒传里描述的三寸钉,而是身高七尺换到现在也是180cm以上的魁梧之人,而潘金莲是当时知州家的千金,知书达理,标准的贤妻良母。
武植也不是卖炊饼的,武植虽然出身贫寒,但是非常聪慧,崇文尚武,中年考中过进士,后来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一职,在任期间风评很好,兴利除弊,清正廉明。
武植和潘金莲一共有四子女,其后代传承至今,之所以被黑的如此惨,只因误交损友所致。
武植少时家贫,曾被好友黄堂接济,后来黄堂家里失火屋子被烧,于是就去投靠当时已是县令的武植,武植每天好酒好菜招待黄堂,并偷偷派人去黄堂的老家帮他修复房屋,但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并没有直接告诉黄堂。
黄堂眼看武植没有帮助他的意思,于是一气之下就离开阳谷回了老家,并且在回家的路上散布各种谣言中伤武植夫妇,甚至张贴大字报,而县里一个叫西门庆的人,因为曾经犯事被武植处理过,于是为了报复就主动化身为谣言中的男主人公,因为那个时代想证实一件事太难了,传的远了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于是武植的形象被丑化的一无是处。
而黄堂回到老家后才发现被烧毁的房屋已经被修复,他的夫人告诉他正是武植派人修复的,黄堂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此时已经无法挽回了,倒霉的不仅是武植,据说清河县的武、潘两姓因为这事儿几百年不通婚。
后来这谣言应该是被施耐庵先生听说了,于是加到了水浒传中,结果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武植的形象彻底的被毁几百年,不过值得庆幸的事,经过考古考证算是替武植证明了清白,还有比他被黑的惨的吗?名将潘美都没有这么惨。
总结:一定要学会沟通、善于沟通,一件好事因为沟通出现误差,很容易好事变坏事。
Amdowit
1、潘美,杨家将的演义有多火,潘元帅就被黑的有多惨。
2、高俅,其实高太尉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也没多大恶迹,没《水浒传》里面写得那么坏。
丶灬尛坏坏"
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很无辜地被小说黑化得面目全非、黑白颠倒,真是名副其实的“躺”着也中枪。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哪些英雄人物惨遭毒手,不幸中弹。
先看看《三国演义》是怎么黑化周瑜的。正史上的周瑜仪表非凡、才华横溢、谦虚豁达、雅量高致、功勋卓著,是一个完美的英雄男儿。《三国志》里写道:公瑾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周瑜性情豁达,度量宽广,真诚率直,人人都对他心服口服。而在《三国演义》里,周瑜却成了一个心肠歹毒、气量狭窄、嫉贤妒能、心术不正、自作聪明的小人。
罗贯中黑化周瑜,无非就是为了拔高诸葛亮。而事实上周瑜与诸葛亮并没有多少交集,诸葛亮借东风、诸葛亮三气周瑜这些著名的故事情节,都是罗贯中杜撰的,甚至连草船借箭都是罗贯中在张冠李戴。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来源于孙权探视曹营。
罗贯中黑化周瑜可谓是不遗余力,在周瑜临死的时候都不放弃再黑一把。在《三国演义》第57回中,诸葛亮得知周瑜病危,写了一封信给周瑜。周瑜看了之后,气得昏厥过去。临死的时候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真是彻底地把周瑜刻画成为了气量狭窄、嫉妒成性的小人一个。
深受无数人喜爱的《三国演义》就这样残忍地把周瑜黑化成了一根木炭,以至于人们都忘了周瑜本来应有的真实面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看看《水浒传》是如何黑化高俅的。在《水浒传》里,高俅是一个泼皮无赖,靠钻营投机上位的无耻之徒,他心狠手辣、睚眦必报、心术不正、操弄权柄,再加上一个无恶不作、贪财好色的义子高衙内,两父子可谓坏到了人间极致,让人咬牙切齿、欲杀之而后快。
而正史上,高俅没那么坏,更没有那么一个坑爹的义子。高俅原本是苏轼的书童,擅长抄写誊录,写得一手好字。在苏轼的熏陶下,他还会诗词歌赋。不仅如此,高俅还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苏轼对高俅也很满意。在苏轼遭贬外放时,苏轼为了高俅的前程,把他推荐给了太尉王诜。王诜是端王赵佶(宋徽宗)的姑父,高俅由此进入了端王府,成了宋徽宗继位前的左右心腹。
高俅并非心术不正,相反他为人仗义,懂得知恩图报。高俅曾在刘仲武军中效力,刘仲武对他多有提拔照顾。后来刘仲武打了败仗,获罪下狱,高俅多次向宋徽宗求情,刘仲武才得以免除死罪。后来,刘仲武病死后,高俅还一直资助刘仲武的家人。另外史书还记载:高俅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这里讲的就是高俅对苏轼不忘旧情,每当苏轼的子女入京时,高俅都热情地接待照顾,还给予资助。
当然,历史上真实的高俅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好人,但一定不是坏人。《水浒传》黑化高俅,也无非就是为了让梁山英雄们聚义造反有道义上的正当性而已。
《杨家将演义》把潘美黑化得面目全非。潘仁美,《杨家将演义》中的大奸臣。在小说里,潘仁美公报私仇,未予以接应,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还暗中杀害了杨七郎 。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这个人,其原型是潘美。而潘北宋名将,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先后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屡立战功,官至检校太师、同平章事。
其实,杨业的死和潘美一点关系都没有。杨业的死,王侁要负主要责任,同时杨业自身也有很大的过错。当时潘美为西路军主帅,杨业为副帅,王侁为监军。西路军的主要任务是掩护各州百姓撤退。而实际掌控军队大权的王侁强迫杨业出击,并许诺在陈家谷口预设强弩步兵接应。而实战中,王侁发现战况不妙先行逃跑了。杨业久等援军不到,身负重伤被俘,绝食而死。
而在小说里,杨业是被潘仁美泄私愤、报私仇而故意派去当人肉炮灰的。潘仁美故意不派援军支援,致使杨业弹尽粮绝,无奈之下只好撞死在李陵碑前。不仅如此,小说还恶毒地把潘美刻画成了勾结辽人、图谋篡位的卖国贼。
当然,历史是公正的。爱憎分明的朱元璋就非常地敬佩潘美,他评价潘美说:如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节义,兼善始终,可以庙祀。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把潘美列入历代功勋祠,从祀于帝王庙,供后人祭祀。
总结:演义小说毕竟不是正史,它只需要打动读者就好。小说需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需要剧烈冲突的人物矛盾,为了更加生动,为了更加猎奇,为了吸引眼球,难免会虚构人物角色、编造故事情节,甚至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根据个人喜好,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完美形象,不惜抹黑历史、篡改事实、丑化英雄。
除了以上的三位人物,被抹黑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武大郎和潘金莲,历史原型的他们两人实际上郎才女貌、非常恩爱。比如抛妻弃子的陈世美,其实是一位有才有德的正人君子。还有初唐时期的苏定方,原本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正直无私,却被《隋唐演义》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构陷忠良、大奸大恶的反面人物。
历史讲究真实,也是非常严肃的。当我们探讨历史人物时,还是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要被演义小说所诱导。那些被黑化的英雄,我们也应该还他们一个公道。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落落。
商纣王
在《封神演义》里:商纣王整日只知道吃喝玩乐,生活奢靡。他为人性格残暴至极,为了讨妖妃妲己欢心,随意诛杀功臣。国内刑罚严苛至极,人民只要犯一点错,就可能会被处以凌迟、炮烙等刑。搞得人心惶惶,最终被周武王姬发,带领人民推翻商纣王暴政。
但历史上的商纣王:其实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他在位时,东夷叛乱,商纣王亲自率部平乱,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取得胜利。虽然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所以,商纣王并不是因为宠幸妖妃、生活淫奢而导致亡国的。
在《三国演义》里:鲁肃俨然成了,只会迎声附和诸葛亮的老好人形象,哪里有半点雄才伟略的风采。
但历史上的鲁肃:是东吴闪耀的明星、难得的顶尖人才。赤壁之战,正是鲁肃力荐孙权而主战,才有周瑜后来的战果。为收复荆州,鲁肃单刀赴会关羽,说得关羽哑口无言,最终逼迫刘备同意,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分荆州。
在《三国演义》的“单刀赴会”里,却硬生生的把关羽和鲁肃来了个大调换,让人唏嘘不已。可以说,鲁肃是东吴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东吴在鲁肃统帅时期,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是顺利推进到吕蒙时期。
在《隋唐演义》里:苏定方是一个十足的大反派。他先后在窦建德、刘黑闼麾下为将,与瓦岗英雄为敌,先用暗箭射杀北平王罗艺,之后用计杀死罗成。之后,虽然苏定方降唐,但也以一副奸臣的嘴脸出现,最后被罗通杀死。十几年后,他的孙子苏宝同,更是成为西凉国大元帅,起兵犯唐,意为家族报仇,从而引发了薛丁山征西。
但历史上的苏定方:他战功卓著,功勋彪炳史册。他跟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东突厥立下大功。
Parker
被演义小说黑化的历史人物,我想到的只有一个《说唐》里面的苏定方
其实好在我对苏定方的了解,本身是先从史料上开始的,所以对苏定方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了解。
最早接触说唐的时候,只记得苏定方是窦建德手下的一员大将,进攻燕山的过程中,张弓搭箭射死了罗艺,后来跟随刘黑闼在紫荆关用计坑杀了罗成。
由于罗成本身在小说之中是属于正面形象,因此苏定方凭借这一“功勋”,反倒引发了人们诟病。
苏定方在刘黑闼手下的时候,因为李世民爱才,所以阵前招降,苏定方于是阵前倒戈,因功被封为锡国公。
实际上站在一个相对公平的角度上来说,苏定方此前和李唐属于不同阵营,所以双方有矛盾理所当然,而且从战场一系列战绩来看,苏定方也不愧为一代名将。
但因为和罗家的恩怨,使得苏定方在罗通扫北之中,被刻画为反派。苏定方与其两子在朝廷结为苏党,与以秦琼为主的瓦岗一党相互不睦
因为有罗成、罗艺两代人的血仇,罗通对苏定方一伙是深恶痛绝,当时苏定方两个儿子都在罗通帐下,为报私仇,罗通命令苏麟率先攻关,但失利以后被罗通斩首,苏凤为弟弟求情反遭到了责打,一气之下逃离。
而苏定方为了给儿子报仇,后来不许罗通进城,令罗通杀遍四门,奸计败露以后被罗通捉拿,遭到剖腹掏心而亡。
而其子苏凤后来逃到了西夏,又剩下一子一女,其子为苏宝同,后来阵前斩杀秦怀玉、罗通也在这一战中阵亡,引发薛丁山征西。
真实的“苏定方”其实说到底说唐这本小说本身在艺术价值上就不高,其思想也体现在冤冤相报之上,可以说罗、苏两家几代人相互仇杀,始终未能断绝,由于影响非常大,苏定方在几个版本的隋唐小说之中,都是作为反派来刻画,而且还异常的阴狠毒辣,其子其孙也始终与大唐作对。
但历史之中,苏定方却为唐初时期的名将,早年也确实跟随过窦建德、刘黑闼,但刘黑闼兵败身亡以后,苏定方隐居乡野,不为唐朝卖命,应该也说是很有气节的一个人。
一直到贞观年间,苏定方才被朝廷征召,总体来说,这时候的苏定方与大唐而言并无半点功勋,而当时朝堂之上以瓦岗一派早已经位极人臣。
贞观四年,苏定方跟随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这一战唐军大获全胜,苏定方也在这一战之中立下战功,被授予左武侯中郎将,此后20多年没有升迁。
但在瓦岗一派武将相继病逝以后,苏定方很快得到重用,特别是在唐高宗年间,多次率军出征,取得赫赫战功,而且在他为将的过程中,特别善于发现人才,他和被他提拔的裴行俭一起,后来都被配享太庙,成为唐朝的股肱大臣。
苏定方后来是病逝于军中的,享年七十六岁,可以说为了大唐这一生尽职尽责,历经两代帝王,对于安稳唐初具有重大的功勋,后世也认可苏定方在武将之上的功劳,唐中后期乃至宋代,苏定方都作为历朝历代知名武将列入武庙之中。
筱縙
苏定方被民间演义黑的一塌糊涂,他是盛唐名将一生功勋卓著,然而由于民间评书小说流传更广,这样一个战神却被不少人以为是反面人物。
演义评书中的苏定方在说唐系列的民间演义和评书中,苏定方是最大的反派之一,随着版本的不断加工,苏定方完全成了一个奸臣的形象。
作为说唐系列初期主角之一的罗成,就是被苏定方在淤泥河之战中设计杀死,后来归降唐朝的苏定方被刻画成了奸臣,甚至还有了勾结突厥的情节。
不仅是苏定方,整个苏定方家族在说唐系列中都是反派,他的儿子苏麟和苏凤都勾结突厥,结果最后是罗通为父亲罗成报仇,将苏麟斩首,将苏定方剖腹掏心。
而这并没有完,苏凤逃到了哈密国逃到了哈密国(也有西凉国一说),生下了儿子苏宝同和女儿苏锦莲,他病死前嘱咐儿子苏宝同为全家报仇。
苏宝同长大后又成了新的大反派,当然最终结局自然是被正义的薛丁山杀死。
历史上的苏定方苏烈,字定方,他是河北省武邑县人,河北人尚武善战,苏定方年少时弓马娴熟,他早年投靠窦建德。窦建德被杀后,他又追随刘黑闼反唐,骁勇善战屡破唐军,刘黑闼败亡后,苏定方退隐乡间不愿为唐朝效力。
李世民即位后,苏定方被召用,至此为唐朝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
苏定方对敌屡屡以少胜多,比如攻灭东突厥之战中,李靖带先锋3000骑兵乘雪夜突袭颉利可汗的牙帐,而苏定方一马当先仅仅带领几百骑兵就突入牙帐,颉利可汗仅仅带数十骑逃跑,李靖率军随后赶到,此战唐军斩首万余级,俘获男女十余万、杂畜数十万。
从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带大军征讨西突厥,西突厥两万骑兵与唐军交战,一时之间僵持不下,苏定方亲率五百名骑兵,突袭直捣敌军大营,一举成功,斩杀突厥一千多人。
这只是苏定方的战绩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出他经常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而随着官职升迁,他的帅才也凸显出来。
公元657年,高宗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攻灭西突厥,“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西突厥灭亡后,原来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降附大唐,整个西域置于唐朝的掌控之下。
之后苏定方又开拓西域征战四方,公元660年,他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十万征讨百济。
在苏定方的指挥下唐军经过半年血战, 攻灭百济,献俘于长安。之后苏定方长期镇守边陲,公元667年,苏定方病逝,年七十六岁,唐高宗非常悲痛,追赠苏定方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号“庄”。
一点感想苏定方是唐朝名将,在唐高宗时期得到重用,他参与了攻灭东突厥的战役,指挥了攻灭西突厥和百济的战役,这就是“一人灭三国”的由来,但实际上如果把西域等小国算是,苏定方灭国要多得多。
说唐系列苏定方最早的形象还算正面,但是后来就完全成了大反派,这真的是很不公平,希望对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要戏说。
南南和北北
四大历史演义小说为:
1、《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2、《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3、《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4、《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
原贴:四大历史演义小说?
口水摄影
原贴:电子书章回小说东汉演义
洛阳花下客
罗贯中元末明初生于山西太原祁。 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
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 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因 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
了杭州一带。 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南 迁作家中的一个。大约在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 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 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罗贯中的籍贯也有太原市南端的清
徐县的说法,也是争议最多的地方。从现存罗氏家谱及罗氏祖茔墓碑之记载 看,先祖为四川成都府人,后唐为青州仆射落籍清源。 他成年离家,流落于江淮, 在张士诚与另一小说家施耐庵结为师徒,晚年隐居大名府浚县,完成了三国志通
俗演义和《水浒全传》的创作。
大约在1360〜1363年间,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做客。 不久,罗 贯中离幵了张士诚,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此以后。这
时,他已是50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 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 12卷, 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
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 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 成书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 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
后,已是60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 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 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
现。罗贯中活了70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曰臻
完善的阶段。 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 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 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橡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 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
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 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
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 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吸取了 西晋至元1000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 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纵横捭阖,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
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著。
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
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 地刻画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 阴谋诡计。 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铤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
背景和原因。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画则是多方面的,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的刻画
方面有着惊人的技巧。 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 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
动的个人特性。 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人化,呼之 欲出。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确实参加过元末农民起
义的战争活动。所以能够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形势,描述 得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然而,正是由于罗贯 中有参加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惨淡经
营,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 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 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
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 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 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 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今所知者,有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后二种已 佚去。 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 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 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
过于泄愤一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 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 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素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 罗贯
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 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
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 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髙的评价,把他同司马 迁、关汉卿相提并论。 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 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国 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 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
原贴:谁是章回演义小说第一人?
she-is-sis
原贴:正德演义的历史背景
喵精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