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义小说都有哪些
溏心风暴家好月圆
guoguo
很多啊,例如:《论语》(孔子):2.《老子》(老子);3.《孟子》(孟子);4.《墨子》(墨子);5.《庄子》(庄子);6.《荀子》(荀子);7.《韩非子》(韩非子);8.《孙子兵法》(孙子);9.《史记》(司马迁);10.《资治通鉴》(司马光);11.《汉书》(班固);12.《三国志》(陈寿);13.《春秋》(孔子);14.《国语》(左丘明);15.《战国策》(作者不详);16.《周易》(作者不详);17.《山海经》(作者不详);18.《海国图志》(魏源);19.《论衡》(王充);20.《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四库全书》作者纪晓岚 《牡丹亭》汤显祖 《孙子兵法》 作者孙傧 〈老子〉作者李耳 〈老残游记〉 老残 〈 蘖海花〉 〈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
原贴:中国古代历史著作都有哪些
贾小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是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巨著。
1、《三国演义》是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2、《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3、《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并且《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4、《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内在。
《红楼梦》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充分运用了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Lisa丫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是的简称.描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兴起与灭亡的历史过程.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三国结束后不久.就有了陈寿的.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晋人的著作达二百一十余种.资料详实.极 .....
原贴:明清的历史演义小说有哪些
文哥仔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修成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好评。学者们一般认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却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记》卷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者不一样,所以本书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在宋、辽、金三史之中,是最为完善的。确实,与宋、辽二史相比,其优点是比较突出的。
金史之所以得到较好的评价,主要在于它纂修的准备时间比较长,有了比较好的史料准备。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着作局,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外还修有国史,包括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与了攻汴战斗的汉族地主军阀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来到金史馆,将金朝实录及其他秘府图书运回了家中。这些图书文献在中统二年(1261年)被献之于朝廷。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了。元朝建立后,金朝遗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而且开始着手搜集、整理金代的历史资料。卫绍王朝没有实录,现在卫绍王本纪中的材料都是中统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迁蔡州之后,史书记载中断,也是因为王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着有汝南遗事4卷,才得以将这一段亡国的历史始末记载下来。因而金代历史文献保存得比辽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实,如金末文人刘祁着《归潜志》、诗人元好问着壬辰杂编(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实。可见元末修金史,既有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人的着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其所依据与《辽史》纂修时所据要丰富多了。加上这些资料又已经过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十四史》
历次修金史,除依据张万户献上的实录外,还有就是金朝末年两位学者的着述,即刘祁的《归潜志》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金亡以后,元好问以编史为己任,听说金实录在张万户家,就向他表示,愿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实录,但没有如愿。不过,他没有灰心,并且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于是就在家里着述,“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名之为“野史”,即壬辰杂编一书。刘祁的《归潜志》也是元代编写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问和刘祁二人亲身经历了金末的丧乱之事,书中所论都是耳闻目睹,且二人文笔又好,所以金史中有关金末历史的记载,写得十分生动,使人读之历历如见。
在编写体例上,金史也有创新。书中的本纪第一卷,不是从阿骨打开始,而是以世纪为开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便于读者对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时的社会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本纪的最后一卷,又增加了世纪补,用以记述熙宗的父亲景宣帝、金世宗的父亲睿宗、金章宗的父亲显宗。这三人原来都是大臣,只是由于他们的儿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诸臣传,所以又立世记补。这种体例,后来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还可以看到交聘表,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以及它们之间的往来诸事,一一记录下来,读起来一目了然。
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如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的诈谋诡计等,都能如实地叙述;对金朝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互相倾轧,也能比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书内容比较详细,共有三十九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五种写得不错,能反映出金朝社会的基本特征。
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年)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大事,金史中一概不书。此外,金史列传中的人名杂乱,一人多名或译名不一的现象很多。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通鉴亦有高度文学价值,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选录《资治通鉴》11篇。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明史》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336卷,其中目录4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赵翼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廿二史札记》
白寿彝
《明史》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正史。《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诸史修纂之经验,成为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后诸史中,更为突出。—— 《中国通史》
余秋雨
《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我们直到今天还要承认的事实。——山居笔记 · 一个王朝的背影
刘庭华
《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编修,由于迫于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压力,历时11个月共331天,31人参加,组织领导工作紧迫、匆忙、粗乱,近180万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草成,根本没有时间来核对史料的真伪和问题的分析比较。确切地说,《元史》是史官们迫于政治压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书
后汉书
《后汉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如东汉一代党锢大兴,许多比较正直的大臣都以结党的罪名被杀;另外,东汉的宦官多参与朝政,杀戮大臣,是党锢之狱的主要制造者。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东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范晔根据这些史实,创立了党锢和宦者两个列传。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西汉的刘向,范晔在刘向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现。他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桓少君、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后汉书》的列传,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
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轻利禄而善属文,行为近似,所以合传。
《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新唐书》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
《新唐书》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特点为后世人赏识。也有了巨大的影响。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川剧汉剧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原贴:中国古代历史著作都有哪些
无求品自高
历史演义: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则),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回小说“回目”的早期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大盛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讲史小说发展到后代为何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演义”一词出於晋代潘岳西征赋,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伸的意思。明代演义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以忠於历史相号召。同时又在题名上常标明“通俗演义”,则说明敷演历史故事。但万历年间出现的徵播奏捷传通俗演义,却是写万历间事,这里“演义”概念已扩大,非专指敷演古事。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
馨馨之火
历史演义小说指的是敷演历史故事的古代长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是从宋元话本中的讲史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他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演义小说包括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也就是《东周列国志》;还有相传也是罗贯中所作的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
toyokoyi
原贴:涞水县都有哪些历史典故?
Nicky Yuen
原贴:涞水县都有哪些历史典故?
包子哥哥
原贴:新乡都有哪些历史典故?
Cecilia.Y
原贴:新乡都有哪些历史典故?
林杨胜蓝
原贴:新乡都有哪些历史典故?
南南和北北
四大历史演义小说为:
1、《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2、《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3、《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4、《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
原贴:四大历史演义小说?
貓貓芷瑜
原贴:中国古代历史著作都有哪些
喵精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
静静的等待
《封神演义》是本非常有名的神话小说,书中的故事有真也有假。
真实的部分
1:历史环境为真
商朝末年,纣王穷兵黩武攻打南方的一些部落,导致商朝实力元气大伤,而这时的西伯侯姬昌趁机发兵作乱,后来西伯候去世,他的儿子姬发继承西伯候的爵位继续攻打商朝,双方在牧野决战,商朝兵败,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2:里面的人物是真的
《封神演义》里面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说姜子牙,纣王,西伯候姬昌和他的儿子姬发,妲己,比干,微子启。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姜子牙后来因为功劳很大,被周武王姬发封为齐国国君,成为齐国和齐文化的开创者。
虚构的部分
《封神演义》作为一部非常出色的历史神话故事小说,里面有大量的历史事实,但是小说终归是小说里面有很多虚构的故事情节。
1:虚构的人物
女娲大神,哪吒,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杨戬,申公豹,还有其他的宗教人物都是不存在的。
2:虚构的故事情节
《封神演义》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但是很多都是虚构的。通天教主摆下诛仙阵阻挡西周大军进攻商朝,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通天教主这个人。还有纣王亵渎女娲大神这也是虚构的事情。
总结:《封神演义》是部非常好看的历史神话类小说,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历史书来看待。更不能迷信书中所展示的法术,否则害人害己。
散落一地的饼干儿
因为距离现在的年限很久! 我们无从可知! 可以是真的! 但故事内容太夸张啦. 脱离啦现在的实际和科学! 也可能是人民在真实事迹加以修饰 塑造一个个英雄好汉的出世来拯救劳苦大众!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 商朝已经有啦文字(甲骨文) 说明啦有这个朝代! 但“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太过去脱离科学 也说明啦 那时人民抵御自然的局限性啦! 从而刻画一些英雄人物! 我们要以科学为根据! 实事求是
变异毒南瓜
有很多人对于封神演义总是津津乐道,毕竟一个神话故事,满足了大众关于神仙的好奇感,但是封神演义里面到底有多少真实成分呢?今天就来聊聊封神演义里面的真实事情。
神乎其神的故事封神演义全书一共是100回,主要是写武王伐纣的故事。通过一些桥段,我们能看出有几个部分,比如纣王的暴虐,文王得到姜子牙的辅佐,商周两国的战争。
但是这里面混合了很多神话色彩,比如神仙鬼怪的故事,杨戬的三只眼睛,哪吒的莲藕身,雷震子的翅膀,土行孙的遁地术,姜子牙的各种法术,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趣,但是大家想想都会知道这些是假的,是为了增加艺术作品的欣赏性,好奇感而增加出来的效果。
真实成分是什么呢?难道小说里面就没有真实的事情了吗?怎么可能,即便是这样一部神话小说,里面也是有一些原型故事在的,我们知道里面有一些人物,其实是历史存在的。
姜子牙
姜子牙是一位真实的人物,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做过屠夫,开过酒店,但是他不满足这些,业务时间他还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可是到了70岁的时候还是没有施展才能,在姜子牙72岁那年,在河边钓鱼,遇到了西伯侯,两人相谈甚欢,这就是姜子牙钓鱼的真实故事。
当时西伯侯姬昌请姜子牙作为辅佐周国的智囊,而且在建立周朝之后,封为齐侯,而且他还是姜氏齐国的开创者,在唐肃宗的时候,追封他为武成王,还设立了武庙进行祭祀,这个就是姜子牙的真实经历。
商纣王
顾颉刚写的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里面记载了商纣王的罪行,来自《尚书》六项,战国多了二十项,西汉又增加了二十一项,而东晋多了十三项。这样下来,商纣王就变成我们现在了解的了,由此看出,其实很多罪行可能是后人对于这个人物的厌恶增加的。但是有一些确实是真实的,就是纣王爱喝酒,而且对妲己特别宠爱。
我们来看一下史书里面的记载,比如《史记》还记载纣王对于比干的建议很生气,于是要挖比干的心。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了纣王曾使用炮烙之刑的说法。史记·殷本纪还记载了纣王的以酒为池,通宵饮酒作乐的事情。关于纣王的成语,我们熟悉的还有一些,比如暴殄天物,靡靡之音,倒戈相向,恶贯满盈等。
虽然史书里面记载的,有时候不一定可信,但是我们也依稀能够看出当时的一切情况,不管封神演义里面有多少真实,有多少虚假,我想大家都是希望这些作为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吧,开心就好吧。关注我,以后会有更精彩的内容分享给你,感谢阅读。
RichieHsun
《封神演义》是明朝的一部长篇小说。可惜的是,现存的最早刻本并没有在国内,而是在日本,藏在其内阁文库中,名曰“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
在这个明刊本上,第二卷第一叶题作“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所以《封神演义》的作者许我们一般认为是许仲琳,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已难详考。
据说,创作《封神演义》创作的目的是,要跟《西游记》《水浒传》叫叫板,想来个鼎立而三,但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封神演义》还是跟那两部伟大作品有一定差距的。
《封神演义》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它通过全书所描写的故事,具体地表现了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斗争的一方面是以仁慈爱民的武王和他的丞相姜子牙为首的周,斗争的另一方面是以暴虐无道的纣王为代表的商。这显然是一种正义的力量与非正义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正义的方面取得了胜利。这样一个主题自始至终贯串着全书。全书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它而展开。
《封神演义》的人物历史上还是确有其人的,但很多故事却是杜撰的,比如纣王却是一个荒淫好色的君主,但是调戏女娲,设立“趸盆”、“肉林”、“酒池”,断胫验髓、剖腹验胎,挖比干之心,醢伯邑考之尸,任意杀戮大臣,肯定有真有假,暴君的残忍不仁和暴虐无道,基本上一个暴君的反面教材都扣在他的身上,很大程度上属于文学加工。
而且,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殷和周并没有君臣关系,作者这样写,主要突出武王伐纣是“以臣伐君”,是“以下伐上”,是“灭独夫”。之所以用“演义”二字,也正是说明了《封神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部史书。更别说里面的各种仙道大战了。
Kermit
《封神演义》这部书主写商纣荒淫无道残害臣民到武王伐纣众将封神,讲的是我国商末周初的故事,本人认为这本小说并不算是真实历史,只能说是半真半假。而哪些是真实历史?哪些是虚构历史?下面我就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真实历史
1、社会环境是真实的,商纣无道武王取而代之建立大周也有其他史料记载,而且也得到现在大多数史学家的认可,基本可以判定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2、小部分人物是真实的,比如商纣、妲己、姜子牙、姬昌、姬发、李靖、比干微子等等,在历史上这些人也确实存在。
二、虚构历史
1、大部分人物是虚构的,比如女娲、哪吒、杨戬、土行孙、雷震子、申公豹和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等一系列道教的神仙是虚构的,这些人物大都来自于神话,而历史中并不存在。
2、大部分人物形象是虚构的,不管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还是虚构的人物基本上都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书中的这部分人物上天入地多般变化无所不能,这并不符合实际,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hyuanyuan
《封神演义》写武王伐纣战较接近历史,第100回封侯国较真实。其余大多虚构。
一、姜子牙由人变神,最后还是回到人间。塑造一个代天行道的角色。
二、众多神由人变成,这也符合中国人敬奉神仙的来源。
三、揭示宗教内部及宗教之间的纠纷和斗争。
四、揭示人神同理,天道即人道。
碧落海之殇
封神演义这本小说是不是真历史?
封神演义这部小说部分人物有真实的原型,虚构了一段商周时期的神话故事!因此,这不是真实的历史!该书以武王伐纣王为主线,个中穿线的是姜子牙和苏坦己!一方是为救苍生的大义,一方是己欲的放纵!作者以两方对立发生的故事,天马行空地写上了当时人无暇的猜想!形态各异的法宝,奇门遁甲等等融合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带人走进梦幻般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删除!
武王姬发,这真实存在的人物,他和姜太公姜尚引发牧野之战,讨伐商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删除!
明显,虚构出来的是苏妲己,申公豹等妖精,女娲,通天教主等神仙!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删除!
此部小说和西游记同出一辙,在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同时,总带有种种磨难,人生也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