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金陵对十二钗的塑造来实现对人性的全面的描写和剖析。黛玉和妙玉在“洁”上是有着类似的追求的,然而境界却有所不同。黛玉虽然个性鲜明,内心却有着对人纯洁、真挚的爱,并不刻意追求表面的高洁。而妙玉虽然是出家人,但形式并不一定能彻底改变内心,过于追求形式,更无法真正地洗涤心灵。无论黛玉还是妙玉的遭际都是作者进行的戏剧化的处理,但真正深刻的是这种遭际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出家的妙玉的内心的“洁”,与黛玉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上作者给她们设计的结局充分体现出对她们的不同的“洁”的态度。也就是说她们是相同追求,不同境界的代表。
沈洁秦雪菲陈思思小说
❤゛亚亚
林黛玉是贵族女子有短暂而尊严的一生。
妙玉是失势家庭遗老遗少悲哀苟活的一生。活不活都是问题,洁不洁的只能看命。
我看红楼梦,是一部旧朝历史百科。
穷游追求者
林黛玉和妙玉 ,出身都很高贵都出在名门望族 , 大家闺秀 ,知书达理 ,琴棋书画 ,样样精通 。这就是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中第一个洁字所指 也是 欲洁何曾洁中的第一个洁字的所指 但是林黛玉为了自己的高洁,正如她在葬花吟中所唱的那样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而妙玉就没有这样的境界 ,他是代发修行的人 没有脱离世俗的束缚 ,最终掉入泥潭中。
钱三两
张洁(1937~) 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 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 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 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记得采纳啊
原贴:张洁有什么小说?
小丫头不是片子
“质本洁来还洁去”和“欲洁何曾洁”并非是仅仅形容黛玉和妙玉,同时也是对红楼梦中真的形容。我不知题主所说的“女主光环”什么含义。
“洁”是高洁、干净的,与脏、尘埃、尘沙、黄沙等相对;那么,就可以用“洁”形容红楼梦的真,那么,假就是世俗的(土)低俗的东西,真就是高雅高洁不凡不俗不土的非凡。“一”和产生“一”的“零(无)”就是非凡T俗的。“质本洁”是作二用来形容红楼梦作者真意和红楼梦一书真正内质的,为什么非要按人物(儒学史笔窠臼)理解呢?即使按人物林黛玉理解,林黛玉也应该是表达真的人物。“还洁去”表达了红楼梦一书流传千古后最终的目的趋向。也即作者要求后代读者将红楼梦的高洁真解读还原出来而不要夹带肮脏的东西。
同样,“欲洁”也表达了作者处在肮脏的文化理念或文化环境(假)中对假文化的愤恨和对形成真文化氛围的渴望。“何曾洁”并非是儒学文化习惯理解的“不曾洁”“没有洁”的意思,而是言历史上造字鼻祖仓颉的“何”字内在含义就是真正高洁干净的;“何”,“人可”,表达的就是人与动物们本质区别,就是人的本质特性,就是指的人具有深入探索未知自然和持续进行生产制造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即具有持续创新新制造新技术的能力。这两种动物们远不能及的能力就是人的最本质的特性,最能代表人性。这就戳穿了儒学性本善性本恶之类的谎谬。这就是“何曾洁”的原因。
人的“何”本质特性经过探索未知自然和创新实践之“无为”,所产生的“一”,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新制造就是人类最高洁最干净最有利于人类发展提高的东西,可以说其没有任何瑕疵。而儒文化则是“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眼”,误导了后人,泯灭抹杀了中华民族探索创新的人本能力和特性,这就是儒学文化执政数千年造成中华民族近现代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lorinxu
是的,这是因为女主的“光环效应”。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是“欲洁何曾洁”,这是命中注定的运气所致,不是可以人为地说什么“女主光环”就能解释清楚的,事实摆在那里。
黛玉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林如海前科探花,先后任职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扬州),深得皇帝重用。母亲是小说《红楼梦》中贾家荣国府贾代善和贾母的幺女贾敏。林黛玉身下还有一个弟弟,比她小1岁,遗憾的是3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因此,父母特别珍爱女儿林黛玉。林黛玉身体虚弱,但聪明秀丽。父母请家庭教师,教她读书识字,当儿子来抚养。林黛玉6岁时母亲病故,被姥姥贾母接到贾府。7岁时父亲又去世了。从此,林黛玉就寄居在姥姥家,与姥姥贾母和贾府荣国府姊妹们成长。林黛玉在这里谈情说爱,与众姐妹成立诗社一起开心地玩耍,她的美貌与才气,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赞扬。林黛玉在贾府生活了约17岁,因身心的病而离开人间。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人家。她自幼多病。父母听别人介绍,说妙玉出家身体就好了,如果自己不愿意,可以找替身,身体一样会康复的。因此,父母在蟠香寺为她找了许多尼姑代替她,但是,皆不管用。她3岁时父母双亡,只好来到蟠香寺带发出家,跟随蟠香寺主持念佛。就这样,妙玉从小受蟠香寺极精演先天神数的师父教诲,并在他身边被抚养长大。可以说,佛教陪伴了她的人生,在她的人生经历中,佛教背景比家庭背景更重要 。她所接触的人只有师父和在蟠香寺租房住的邢岫烟。后来,妙玉跟随师父进京,不幸师父圆寂了。妙玉本想扶师父灵尸回乡,可师父有遗言,不易回乡,要留在京城。后来贾府迎接元春省亲,建设了大观园,其中有座栊翠庵。王夫人信佛,对妙玉的佛学修为很认可,于是下帖请妙玉入住栊翠庵。从此,妙玉与贾府贾母、王夫人和姐妹们及宝玉等有了交情。后来她被贼寇抢劫下海,妙玉不从,被贼寇杀害了。
综上所述,两人命中注定都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体弱多病,才气横生。但两人的运气是不一样的。黛玉从小用一颗纯洁的心与人打交道。在老家,在贾府,她接触老人、同龄人、上层人还是底层人,她都以礼相待,与人为善地交流。她可以在与众人交往中,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情感,无论是亲情、友情和爱情,她都能及时既含蓄又实在地表达出来。虽然,爱情给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为情而病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她的人格魅力和爱情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可以说,林黛玉的为人和爱情故事影响了一大批人,甚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至今被人称道。而妙玉呢?
妙玉3岁出家,从小在祠堂生活,受佛教影响很大很多。所接触的人只有她师父和邢岫烟。约17岁与师父进京,后入贾府,才认识了贾家荣国府的贾母、王夫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等长辈和姐妹兄弟。从此,她有了笑声,有了情感,人之情会不自觉地言行中表现出来,如对贾宝玉的感情,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但她没有明确地表示,细心的人会看出妙玉对贾宝玉是有爱意的,只是不好意思表述而已。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出家人,要注意影响。妙玉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与众人接触,都是以栊翠庵主持,正人君子的面目出现,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装模作样,习以为常,无意中形成了一种怪癖。邢岫烟曾评价妙玉,说他不合时宜,不容权势,放诞诡僻,正如俗语所说“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黛玉和妙玉的经历,就是她俩各自性情的形成,运气的生成。黛玉从小读的书都是实打实的封建礼教,待人接物都是遵循着道家和孔子学说那一套,比较接地气,说话办事既含蓄又实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影响周围的人。而妙玉从小读的是佛教,佛家之说,接触的人很有限,少年时只认识和接触师父和邢岫烟,其他人不认识。步入青年,到了贾府才接触了社会,了解了许多人的品行,知道了情为何物。但她的身份决定了必须要道貌岸然,表现虚伪,不能实在,给人以所谓的含蓄,有知识有学问,能看出人的现在与将来的命运,在人们的心目中她就是个高不可攀的佛家之人,不可攀比,就这么个影响,别的什么影响也不存在。
黛玉和妙玉不同的认识论、人生观,在她俩后天的运气里充分地展现出来了。黛玉成了有闪光点的好的影响人物,而妙玉成了没什么印记的人物,就是个带发的出家人,别的没什么可提的。
黛玉和妙玉的最终都是悲剧,但给读者感觉和印象是不一样的。黛玉是为情而亡,妙玉是被害而死,这不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和“欲洁何曾洁”必然的结局吗?这是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光环无限,而妙玉的“欲洁何曾洁”是“云空未必空”的翻版。
总而言之,黛玉充实,妙玉空虚。黛玉凭着自己是小说《红楼梦》的最主要人物之一,为纯真的情而来,又为纯真的情而去,“质本洁来还洁去”,令人感动,难以忘怀,光环无限,流芳后世。妙玉不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她有纯真情的欲望,却未曾有纯真情的实践,她总是道貌俨然,一本正经,正颜厉色,一点儿光环没有,空空如也!留下的只是“欲洁何曾洁”的慨叹!冰锌
红楼梦当中十二金钗,有两金和两玉,两金是薛宝钗的金锁,史湘云的金麒麟,两玉就是黛玉和妙玉,她们四个人也是太虚幻境的四大仙姑,痴梦仙姑林黛玉,钟情大士史湘云,引愁金女雪宝钗,度恨菩提妙玉。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一个人,刻画成两个鲜明对立的人物形象,薛宝钗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林黛玉是虚拟出来的人物形象。
史湘云和妙玉也是一个人,刻画出来的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
有很多人不会同意这个观点,不同意这个观点的,您可以仔细看下这两组人物的性格,思想,容貌,语言,完全是对立的,一正一反,一阴一阳。
薛宝钗心机深,不爱说笑,端庄稳重,冷漠无情,林黛玉直率,语言风趣幽默,多愁善感。
史湘云大大咧咧,随意而安,说话办事不太计较,自己能烤肉吃,躺在树下就能睡觉,妙玉极为清高,无论干什么特别挑剔,喝个茶都要用雪水,刘姥姥使用了茶杯,就不要了。
通过比较,史湘云和薛宝钗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黛玉和妙玉却是根据薛宝钗和史湘云虚拟出来的,也就是梦中的薛宝钗和史湘云。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和贾宝玉虽然入了洞房,只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薛宝钗从始至终,都是冰清玉洁之身,不久后就在悲伤痛苦的死去了。因此,作为雪宝钗梦中形象的分身林黛玉,也必须要和她的主体薛宝钗一样冰清玉洁的死去,这两个人物的各方面都是完全对立的,但是她们的命运最终结局,依然是殊归同途,都是以悲剧结束。
史湘云和妙玉也是如此,史湘云被官卖成了船妓,因此史湘云是不洁的,但史湘云心态好,除了生死,什么都无所谓,即使做了船妓,也照样活的自在逍遥。因为史湘云已经不是贞洁之身,所以她的梦中分身妙玉,也必然不是贞洁之体,和薛宝钗林黛玉是一样的套路,依然是殊归同途,都是以悲剧结束。
作者这样写薛宝钗和史湘云的目的,告诉读者,薛宝钗和史湘云无论怎么做,都逃脱不掉这个悲惨的命运结局,薛宝钗这一生如果像林黛玉那种活法,依然是死亡的悲惨结局,史湘云像妙玉那种活法,依然逃脱不掉被人玷污的命运,就是告诉读者,在这个封建社会里,无论你怎么活,这种活法不行,换个活法,可是结局还是一样,说明了封建社会里,女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无论你怎么蹦哒,无论你如何叛逆,哪怕你出家了,可是依然逃脱不掉命运的枷锁,说明封建社会贵族家里的女子,只能认命。
起个响亮的
说是《红楼梦》里的女主光环显然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有名有姓的丫鬟的个性都描绘的即便生动形象有特色。
林黛玉和妙玉同为红楼十二钗,各自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物群体,没有谁衬托谁之说,相比之下林黛玉的戏份更重一些罢了,这是由人物出身背景决定的。
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说的是前世今生前世黛玉是棵绛珠草,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草木性洁,吸收天地精华,修成人形,下凡历劫,“绛珠还泪”。
高鹗续写《红楼梦》第116回有一段关于绛珠草的描绘:
惟有白石花阑围着一颗青草,叶头上略有红色,但不知是何名草,这样矜贵。只见微风动处那青草已摇摆不休,虽说是一枝小草,又无花朵,其妩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丧。
草上的红色斑点,就是血泪的象征。
今生黛玉进贾府,得赐丫鬟改名紫鹃,在葬花吟写到:“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自比杜鹃啼血的哀怨愁苦。
黛玉住进大观园时,屋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起诗社,立名号,探春说: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点,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做“潇湘妃子”就完了。”
潇湘馆、湘妃竹、潇湘妃子无不预示着林黛玉最终的命运。她自小跟宝玉一起长大,同进同出,虽惹了些闲言碎语,林黛玉依旧清高自傲目下无尘,知晓袭人与宝玉有了苟且之事,称呼袭人为嫂子,起先同宝钗也有过一些不愉快,直到最后依旧言笑晏晏。
泪尽而亡时,林黛玉同紫鹃说:“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她是个冰清玉洁的官家千金,即便不能嫁给宝玉,容不得别人朝她身上泼污水,大观园里藏污纳垢,林黛玉依旧不流于俗,所以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临死前的抗争。
妙玉“欲洁何曾洁”,因为六根不净妙玉官宦人家的小姐,从小带发修行,六岁时结识邢岫烟,贫贱之交,亦师亦友相处了十年。可惜她尘缘未了,自从进了贾府以后,对宝玉暗生情愫,与诸位妙龄少女相交为友。
刘姥姥逛大观园时,在栊翠庵品茶,妙玉面子上盛情款待,私下邀了黛玉、宝钗耳房品茶,而刘姥姥吃过的那只成窑杯,妙玉却嫌脏不要了,最终做人情送给了刘姥姥。
佛门讲究众生平等,妙玉看人明显有高低之分。佛门讲究六根清净,要求断绝七情六欲,妙玉青春年华显然也没能做到,为情所困,单独送给宝玉一些红梅花;用自己喝茶的绿玉斗斟茶给贾宝玉喝;借故与宝玉同行;宝玉生日时赠生日帖,自署“槛外人”。
这就是所谓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妙玉最终的悲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平生自诩高洁伟岸,到头来却被贼寇劫去下海,陷在最肮脏污秽的泥淖中,惨遭迫害玷污,“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此外,书中还影射了佛门的污秽角落:馒头庵里智能儿同秦钟的苟且;恶毒老尼撺掇着王熙凤踏出为非作歹的那一步,拆散守备儿子和金哥那对有情人,害了两条人命;还有最早葫芦庙里的小沙弥,为贾雨村解说护官符……
书中的佛门其实是个黑色角落,出家为尼的妙玉本就在污泥之中,只是年岁尚小未曾见到那些污秽罢了,人总会长大,不能活在梦里,长大以后的妙玉大概也后悔过呆在佛门中,不得自由。
飘然一剑
林黛玉做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是“欲洁何曾洁”。他们这里的“洁”应该是同义的,指精神追求方面而言。
林黛玉的洁是自始至终一致的,简单讲,他有一颗正直向上的心,这颗心既不被他人所玷污,他也不会拿这颗心来玷污别人。
他选择独自去爱贾宝玉,他也希望得到贾宝玉的真爱。他尊重爱的差别性,他曾吃过宝钗的醋,但她还称呼袭人为嫂子。在情感上,她是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
在待人上,他讲究真情,他活在世俗之中,他可以把钱给婆子们,让他们去喝酒,而且嘱他们不要耽误正事(赌博)。在对待刘姥姥上,她可以称其为“母蝗虫”,这里你不要以为林黛玉是在歧视刘姥姥,他只是建立在形象的相似上而已。林黛玉未曾掩饰自己的情感。林黛玉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追求,而且存于始终,因此,说他“质本洁来还洁去”。
而妙玉呢?她选择了出家,这样他就应该六根清净才对。你看他对刘姥姥怎样呢?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姥姥用的那个饮茶的杯子,被刘姥姥使用以后就不再要啦。可贾母使用以后为什么不选择不要呢?
进入佛门,应该对众生平等,可是妙语的观念中还是有等级存在。
更有甚者,她给宝玉的生日贺卡,让人难以琢磨;而让人意味深长的是,李纨要得到红梅,却要派贾宝玉到栊翠庵去要,并且还就要来了。
妙玉出家就是对“洁”的选择,但他的心还是在世俗的生活之中,这是又对“洁”的一个逆转。真的就是“欲洁何曾洁”了。
绿油油lww
曹雪芹写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写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当然不是因为黛玉是主角光环。
一,小说中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红楼梦》小说一开始,曹雪芹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炼了361块石头,360块拿去补天,剩下的一块无缘补天。接受天地精华通了灵性,后来被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带到人间,经历一番繁华尘世。这块无缘补天的石头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候含在嘴里的通灵宝玉。
而林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贾宝玉是赤霞宫神瑛侍者。因为神瑛侍者看到绛珠仙草将要枯萎,日日夜夜给这株草浇水,在神瑛侍者的细心呵护下,绛珠仙草茁壮成长。后来神瑛侍者犯了天规,打落凡间投胎成了贾宝玉。绛珠草为了报恩转世成了林黛玉,要用自己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
只有看完了这个神话故事,我们才会明白,小说中的林黛玉为什么总是伤感,总要哭泣,因为她本来就是今生过来还眼泪的,眼泪流还完了,最终林黛玉死后魂不入地府,回归仙境。所以通过林黛玉的前世今生来说,我们可以说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句出自于林黛玉写的葬花吟。写的是花朵,隐喻的却是黛玉,花朵清洁的飘零,不要陷于污泥之中。就像黛玉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把黛玉比作花,衬托了黛玉高贵独立自尊的性格。
二,妙玉高贵的出生细心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小说中名字带“玉”字的都含有特殊的寓意。(这里不过多去分析)林黛玉和妙玉都带玉字,他们人生的经历也很相似,彼此身上也有相互的影子。妙玉原本是豪门公府的小姐,妙玉出家是因为小时候多病为了活命不得已而为之。找了许多替身也不管用,妙玉才亲生入了佛门。巧的是,林黛玉也体弱多病,林府也有找替身一说。所以说她俩个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很多人会讨论妙玉是“佛心”还是“凡心”,既然妙玉是身不由己的出家,我相信她还是有凡心的。也就是题主所问的“欲洁何曾洁”,我们从小说里面截取几个事件来分析。
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要扔掉。“幸而是我没吃过的,若使过,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作为出家修行人,这话很伤人,做不到众生平等。很多事情,该放下,妙玉放不下。“洁”的令读者讨厌。妙玉的栊翠庵种植了许多红梅,别人要都要不到。而宝玉去要,妙玉亲自动手折梅。宝玉过生日,妙玉发拜贴,用的是“槛外人”,用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读者可以看出,妙玉做不到六根清净,也许她真的对宝玉动了凡心。水至清则无鱼,妙玉一位追求“洁”。但是妙玉的洁更多的是她自己的清高和孤傲,世人大多入不了她的法眼。出家修行人,讲究四大皆空,众人平等。而妙玉却又嫌弃刘姥姥,对宝玉似乎有一点爱意。褪不去凡心,放不下红尘。所以说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黛玉的洁与生俱来,她本是仙草下凡,来还眼泪。干干净净的生来,干干净净的死去。妙玉的洁,更多是刻意追求的洁。修行人,应该做到心静如水,四大皆空,俗尘间不该有过多的留念。妙玉做不到,所以说她“欲洁何曾洁”。和林黛玉是主角没有关系。芬芬di
黛玉本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除去主角光环,无论是人品、教养还是骨子里的傲气精神,均胜过妙玉。
人的秉性有差别,大致如此。
1、妙玉矫情,黛玉直率。妙玉身为出家人,却看不起刘姥姥“打秋风”,甚至嫌弃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脏,她没有怜悯之心,不空不静。
约了黛玉宝钗去喝体己茶,实则也是引宝玉跟随,因为妙玉知道有黛玉在的地方宝玉一定会去。
这三个“玉”好比演了一出戏,薛宝钗冷眼旁观,把一切看在眼里。
宝玉说器皿俗,妙玉说你家里也未必有这宝贝。虽然是带发修行的人,出此狂妄之言,虚荣心太强,哪里来的洁净?
更可笑的是,竟然把自己平常用的杯子给宝玉喝茶。刘姥姥用过的尚且嫌脏,一个未婚男子就不避讳了?
很多网友说,妙玉在隔空示爱。
其实,换句话说也就是青春少女对爱情的朦胧情怀。
2、妙玉的心不净,黛玉由始至终只爱宝玉。妙玉并不是真的爱宝玉,只是青春期少女情怀需要一个男性目标,让内心奔腾的情感有所寄托。
如果有选择的条件,妙玉一定不会看上贾宝玉,而黛玉是把自己的命交付给他的人。
喜欢《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宝黛是知己,是彼此生命中唯一的精神寄托。黛玉死后,宝玉的魂也随之飞了,正是这种真情实感深深地感动了读者。
对比妙玉的单相思,一首红豆曲说尽了宝黛之间的深情,不须赘言。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绿水悠悠,绿水悠悠。”
mercury1217
这个问题,有脂宴斋批语,对金陵十二钗各自命运的批文,黛玉虽与宝玉相爱,可惜未成婚配,含恨离世!她还是处子之身!可妙玉就不同了,为了营救在牢中的宝玉,献身给土匪头子,被掳去糟蹋蹂躏,哪还有完璧身!所以说她“欲洁何曾洁
”都是人生悲剧,除了巧姐得善终外其它命运各自多悲剧,当初大观园,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如今,各自流离失所,下场凄凉,这也是曹老先生笔下的人生百态,世态炎凉!这是写实体小说,整个是他少年到落魄的人生写照!分享完毕!
有个傻子
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欲洁何曾洁”,凭什么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要解释清楚,至少需要需几千字进行详解。这里只能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先说黛玉:她的前世为“绛珠仙草”,实际上是以花序的成熟为红色果实的小柘木,而长大成材的柘木,质地为金黄色,被称为”黄金木”或“帝王木”,古代帝王的皇袍,就是以柘木制成的颜料染出来的。这就从绛珠仙草”暗示了林黛玉身份的尊贵。另外柘木是朱姓的图腾,朱姓始祖炎帝朱襄氏在河南的柘城(株地,株邑)建都,这使林黛玉与朱姓有了紧密的联系。而“木石前盟”第一隐指柘城与朱姓;第二,黛玉,前世绛珠仙草为木,隐朱姓,宝玉前世为石,幻化为通灵宝玉,玉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来自于“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说明宝玉象征传国玉玺和皇权,这样木石前盟就是在隐指朱姓与皇权的结合,即隐指明朝,或者说林黛玉象征的就是明朝。她的去世即隐指明朝灭亡,也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再说妙玉:书中她自己和邢岫烟都说过,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住着”,可见此处对妙玉非常重要。玄墓山在苏州吴中区太湖之畔,山上只有一个寺庙,名天寿圣恩禅寺,那么所谓玄墓蟠香寺,也只能是指这座圣恩禅寺了。圣恩寺的开山鼻祖是万峰时蔚,元末明初,他受师傅的指点在这里的古庙遗址上建起这座寺院,开山援徒。
《红楼梦》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介绍了妙玉的简单经历,讲妙玉自小体弱,因而出家,其师精研术数,交待妙玉在都中住着等等,这段介绍,实际上就是对万峰禅师平生经历进行的演绎。万峰的师傅千岩和尚晓通术数,是他点化万峰到玄墓山开宗立派的,同时圣恩禅寺也被称为“万峰寺”,那么书中以万峰禅师的平生经历,演绎出妙玉的经历,其意义就在于,万峰所代表着的这座寺庙,也正是妙玉之象征,以“妙玉”隐指“庙宇”,隐指玄墓山的“天寿圣恩禅寺”。
那么妙玉隐指圣恩禅寺”这座庙宇,怎么就“欲洁何曾洁”呢?这句话体现的是《红楼梦》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立场。
据圣恩寺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二十九日,万峰禅师圆寂于圣恩寺,而七天后的二月初五圣恩寺却接到了明太祖召见万峰的诏书。没召见到万峰的朱元璋,后来又召见了该寺其他僧人,除了给予圣恩寺许多隆重的恩赐之外,还为圣恩寺题字写诗“爰洒宸翰”。再后来,明代宗时期,明英宗在其两任的“天顺”和“正统”时期,都使圣恩禅寺沐浴了隆重的圣恩,使得圣恩寺成为了朱明王朝的皇家寺庙。
就是明朝四任皇帝对圣恩禅所赐的圣恩,在《红楼梦》中变成了“独他家接驾四次”。而主流红学专家却认为是指曹寅在康熙南巡中接驾四次,而实际上曹寅接驾是五次。但是,这个接驾虽与曹寅无涉,却真的与康熙有关。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早春,康熙在第二次南巡时,于二月初五,驻跸玄墓山天寿圣恩禅寺观梅,期间,康熙赐予了圣恩寺隆重的圣恩,召见僧人,题字写诗“爰洒宸翰”而且他驻跸圣恩寺,与明太祖的诏书到圣恩寺同为二月初五,等等种种,几乎与明太祖做的一模一样。康熙与明太祖这种相隔三百零八年的时空对话,有什么意义呢?当时,距三藩之乱结束,和统一台湾刚刚过去七年和六年,江南还有很多反清暗流,康熙南巡和驻跸圣恩寺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平复江南僧俗的反清情绪。同时,他赐予圣恩寺的圣恩,也俨然使这座朱明的皇家庙宇,变成了满清的皇家庙宇。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在《红楼梦》中说妙玉(庙宇)“欲洁何曾洁”。
有意思的是,康熙本来要四次去到玄墓山圣恩寺,但第四次因为雨大和洪水,未能成行,而圣恩寺的住持僧人四次都接了康熙的驾。
Hi SyoEn、
完全的描写是:
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写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黛玉和妙玉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且不论她们的身份背景,就比如她们对待刘姥姥的态度。
黛玉取笑刘姥姥是因为黛玉从小的生活坏境,从小黛玉就生活在上层社会,不曾接触过农民村妇,所以看着刘姥姥就嫌弃觉得好笑。
加之黛玉说话犀利,“母蝗虫”来形容刘姥姥,但实际上黛玉并无恶意。这是由于她所处的坏境和地位决定的。
反过来看妙玉,她是真的嫌弃,要把刘姥姥用过的杯子扔掉,后被宝玉及时制止就送给了刘姥姥。
她是对刘姥姥嫌弃源自洁癖,而洁癖本就是一个人性格的缺陷,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和物,可是她不嫌弃宝玉等人,就因为宝玉他们是富贵人家的公子小姐,可刘姥姥的社会地位比自己低,就洁癖起来了。
刘姥姥看起来是比宝玉等富贵人家的衣着要差,皮肤也不好,相貌也不好,但是刘姥姥的心真好,后面刘姥姥救出巧姐就是证明,可是同样富贵的王家舅舅却坏了心,卖掉自己的外甥女,不知道妙玉会不会嫌弃这个“舅舅”呢?
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好像是花瓣,洁来还洁去,最后掉进沟渠里。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她的空是假的,不坚固的,会对宝玉动心,其实不是宝玉,而是男子动心。
虽不是出家人,却过的是出家人的生活,但又不能安住自己的心。所以说云空未必空。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其他三句应该是说妙玉被人玷污的事,可惜红楼梦不全,也不能知晓具体情节。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博而化易】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snowhilla
不是的,林黛玉虽心属贾宝玉,但她从未做过逾矩的事情。比如静日玉生香等多次和宝玉独处,都没有做出过分的举动。直到死她的身体精神都是保持高洁的。甚至连替宝玉缝肚兜,赶蚊子这种在封建礼教社会里认为有失检点,大为出格的事情,黛玉都没做过,她懂得避嫌。连薛宝钗都不懂,比如宝玉睡中觉,袭人显然是给机会让薛宝钗生米煮熟饭,并且试探以后正房和妾室能否相处的考验,你想主子在这里,并且孤男寡女同房,她做为仆人的不伺候,反倒说自己绣东西脖子酸了,到园子里走走。自己口口声声承诺王夫人要保护宝玉的名节,却让只穿内衣的宝玉面对独自一个人在房里的薛宝钗,这个漏洞有点大吧。宝钗居然也不避嫌地坐下来帮袭人替宝玉绣肚兜,赶蚊子。这是何等离谱。还有宝玉挨打,下身没穿裤子,薛宝钗也不避嫌地来了,袭人只是用一方薄毯挡着。她是处处给薛宝钗撮合的机会。而林黛玉来看宝玉,只是远远地哭着,听到王熙凤来了,都说不要被她打趣从后门走了。这就凸显了两个人的高下来。虽然林黛玉从来不劝说贾宝玉仕途经济学问,不劝宝玉改掉偷红在脂粉队里厮混的毛病,但她从未和宝玉发生任何逾矩的事情,和宝玉保持着尊重的距离。比起面面俱到,得体大方的薛宝钗都做的得体。至于妙玉实则明朝皇室遗孤,自小身子弱出家不过的托词罢了。国破家亡的境地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变之策罢了,过惯锦衣玉食的生活,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屌丝,拿着那股清高鄙视一切的劲。既然已经出家就该六根清净,但她还是对宝玉存在幻想,存有一丝暧昧心境。所以说欲洁何曾洁了。而且就是因为自己孟浪举动,听信宝玉把价值连城的皇室用品成窑盅送给刘姥姥换钱度日,也不会惹来后来滔天大祸。因为此物流落民间,导致自己身份暴露,贾家遭到无情清理,自己最后的庇护所也被摧毁了。所以后来被胁迫进入烟花巷,也不敢反抗了。因为她深知自己一旦陷入清政府之手,那她的下场,以及将累及多少明朝皇室的后裔和财富,将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她宁愿放下自己类似有洁癖般偏执的性格,甘于污淖陷渠沟了。
风中燕子
这个问题要从精神与命运两方面来看。精神与命运是互相关联的,精神是因,命运是果。
1.精神境界的差别林黛玉的精神上是高洁的,容不得有一丝尘俗的气息。因为她本性就厌离尘俗,而只有宝玉能和她进行精神的交流,但没想到的是,宝玉身上有很复杂的特性,除了精神的一面,还有极为混俗的一面,这让黛玉极其失望。
黛玉幼年丧母,又体弱多病,但这恰好使得她能够早一些思考关于生命的问题,让她很早明白了生命之易逝,芳华之易凋。所以她对待生命总和一般人不太一样,她有着某种超脱的精神,她并没有把死亡当做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反而赞美死亡,葬花吟诗,这完全是诗性的精神表达。她是一个向死而生的人。
而妙玉恰恰相反,虽然身处庙堂,心里却实在是眷恋尘俗的。可以说她的心地和一般的凡俗之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她声称带发修行,也是名门出身,但实际上她并没有黛玉那样的见地。她完全是被动地落入尼姑庵这样的地方的,她并不能做到清心寡欲,所谓的高傲也只是一种防御和伪装。
这两个人虽然行为上有相似之处,都容易被人贴上孤傲的标签,但是内在是全然不同的人。黛玉的心理与行为是统一的,而妙玉的心理与行为恰恰是相反的,矛盾的。所以黛玉的傲慢是看透生命的真相之后的冷淡,而妙玉实则是一种防范,她的洁癖完全是对于事物的,而非精神的。
这是二人精神境界的差别,源于对生命认知层次的不同。
2.命运的差别命运的差别其实源于心性。
黛玉的早逝其实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对于一般人而言,总觉得早亡是一种悲剧,但对于黛玉则不然,因为她本身就是天上的仙草,来尘世用眼泪还宝玉以前的恩情,泪尽则情空,身离尘俗,神登天界,返回太虚。
而妙玉就比较悲惨了,在贾府破败之际被强盗掳走,以致身受玷污,流落于烟花尘巷。这和她的心性其实是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她并不真的想做尼姑,那么命运自然会将她带回尘俗。
总结黛玉的“洁癖”是一种精神上的洁癖,而妙玉的“洁癖”纯粹是物质的洁癖。黛玉以精神自我保全,而妙玉以精神落入凡俗。
试想,如果是黛玉,会有妙玉那样的结局吗?肯定不会,因为她必然是宁死不屈的那一种人,怎么可能甘于沦落,被盗匪劫掳呢。
所以说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而妙玉则是“欲洁何能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其实她们两人代表了作者关于佛家修行的思考和批判。就像佛家说,出家者是心出家,非身出家。那么黛玉虽然身处红尘,而心实厌离,是心出家。妙玉身在庙宇,而心实在凡俗,所以是身出家,而心未出家。所以导致其命运走向的分道扬镳,是因果上的必然。
/ty番茄炒蛋
《红楼梦》里群芳争艳,可谓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尤其在黛玉与妙玉这两个人物形象上,难分伯仲,都有着各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隐晦与皎洁。正如有些读者所言,“进入空门的叫妙玉,留在外面的叫黛玉”,将妙玉视为黛玉的分身。
其实,黛玉与妙玉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不同。黛玉能“质本洁来还洁去”,而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即是其中的区别代表之一。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异并不是所谓的女主光环,而是根源于各自性格形象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命运归属的走向不同。
“质本洁来还洁去”出自黛玉的葬花吟,运用以花喻人的方式,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追求,成为其悲剧命运的写照。而妙玉的“欲洁何曾洁“,则是曹雪芹运用判词的”诗谶”方式,对其一生洁净自守之理想落空所作的悲剧注解。
在洁身自好与宁静致远上,黛玉与妙玉拥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但黛玉能得偿所愿而妙玉却事与愿违,取决于二人在对高洁清静上的理解与具体实现途径不同,具体如下:
黛玉注重于内在与严于律己: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对于黛玉来说,一生傲岸高洁的追求,是根植于内心的自觉选择,而非刻意的自我标榜。正如她补写给宝玉的禅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真正的洁净空明,是摒弃形式与概念的刻意追寻,从不掺杂任何目的与杂念的自我坚守与要求。
黛玉对高洁的追求,达到了言行一致的高度统一。她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将落花堆积成冢,免去了被泥淖污染的悲剧命运。对待落花尚且如此,何况是自己呢?面对周瑞家的送宫花时的轻视与怠慢,黛玉敢于呐喊,不愿意被贾府的浊臭风气所污染。
满身乡土气的刘姥姥来到潇湘馆,黛玉也是真诚以待,并未透露出丝毫不满与嫌弃。尽管后来黛玉在姐妹面前将刘姥姥形容成“母蝗虫”,也只是出于善意的调侃。这一栩栩如生的比喻,也得到姐妹的赞同,显然这只是不谙世事的闺阁少女单纯的戏谑而已。
黛玉对宁静高洁的精神追求,是严于律己的坚守。她在潇湘馆读书赏月,抚琴品茶,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绰约仙子。而一旦与兄弟姐妹围坐一起,她从来不以他人品味的高低与身份的贵贱来区别对待。黛玉细心地教香菱写诗,即是最好的证明。
妙玉执迷于形式与自我标榜:物有高低,人分贵贱
妙玉身在空门,却心系红尘,这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争议性。姑且不论她对宝玉或明或暗的旖旎情思,也不考虑她对贾母与刘姥姥饮茶时的区别对待,已然违背了佛门弟子“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的清规戒律与“我佛慈悲,众生平等”的普世信条。
抛开佛门弟子的身份不说,妙玉本身对高洁清净的正确理解也存在偏差。她太执着于形式与器物上的高洁,来彰显高人一等的洁身自好。在妙玉看来,宝玉不识绿玉斗的珍贵,即为大俗人。黛玉品不出雪水与雨水泡茶的区别,就是大俗人。
妙玉先后对宝玉与黛玉贬斥一通,听到宝玉的赞誉“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和看到黛玉的默不作声之后,自我标榜的心理才算得到极大的满足。显然,妙玉对高洁的追求,是建立在贬斥他人的“不洁”,来突显自己的“高洁”之上。
宝玉意欲将茶杯送给刘姥姥,妙玉却说“若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随后又是一番洗地。这种溢于言表的厌恶,很大程度上是流于表面的洁癖。真正的洁癖,就连亲近之人的靠近也会避之不及,而非看人下菜碟的远离,更谈不上真正心性上的高洁。
妙玉这种极力证明的高雅与清洁,太过刻意,给人以用力过猛之感。这正如清代文人王希廉所言,“刘姥姥极村俗,妙玉极僻洁,两两相形,觉村俗却在人情之内,僻洁反在人情之外,宁为姥姥,毋为妙玉。”
当然,黛玉与妙玉在高洁精神追求上的差异,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曹雪芹个人的创作意图而言,这种“质本洁来还洁去”与“欲洁何曾洁”的差异,并非为了捧高踩低,而是为了展现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众生相,重在悲悯与惋惜。
在曹雪芹眼里,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与妙玉的“欲洁何曾洁”,都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都是将美好而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只不过,黛玉与妙玉在各自的悲剧展现方式上,存在着些许不同:
黛玉:诗意而纯粹生命的毁灭令人震撼
作为前世受了神瑛侍者甘露之惠的绛珠仙草,黛玉此生“由仙而人”,本就为还泪而来。这样的形象定位,注定了黛玉的生命充满了悲剧美学的色彩。尤其黛玉以情至上,与宝玉演绎了一番缠绵悱恻而又荡气回肠的至纯至恋,这种美好的逝去必然是震撼人心。
黛玉的诗意浪漫,不仅见诸于宝黛之恋的纯真烂漫,更彰显于其一以贯之的文人风骨。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黛玉都由内而外流露出一种诗性感伤与空灵气韵。她可以是“风露清愁”的葬花者,也可以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情至上者。
这种由内而外的通透与空明,在大观园群芳中少有。因而当宝黛之恋遇到现实阻碍,致使她泪尽而亡时,这份纯粹而诗意生命的逝去,令人动容与哀叹。这种越是柔美的东西越容易逝去的悲哀,是情与礼的对决,是时与命的交锋,能够引起极大的悲悯与共鸣。
妙玉:入世与离尘鸿沟的挣扎令人惋惜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妙玉的清冷洁净,正如雪中红梅,“于芳洁中别饶春色”。宝玉都曾赞叹,“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可这样的世外高人,却终究沦落于肮脏红尘中。这样的事与愿违,可不就是众生悲苦的有力体现。
可妙玉的悲苦并不仅仅止于“欲洁何曾洁”的事与愿违,更在于她自我身份认同与现实身份定位之间所存在的矛盾纠葛。她本该如大观园的那些妙龄少女,无忧无虑地享受着自己的青春韶华。最终,却为了保全性命遁入空门,忍受着佛门的清规戒律。
背井离乡,尝尽骨肉分离之痛,已是难以承受之痛。青灯古佛,聊此残生,又是对青春韶华的极大辜负。尤其身处诗意与浪漫的大观园,妙玉只能在入世与离尘的纠葛中苦苦挣扎,极力掩饰对滚滚红尘的眷恋。这种对无奈现实的控诉,又有谁不为之动容呢?
总之,“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黛玉能“质本洁来还洁去”,忠于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生命追求;妙玉却“欲洁何曾洁”,则始于六根未净、情难自已的现实观照。她们最终指向的都是美好的毁灭,充满了深刻的悲剧色彩。
akane_smile
大家好,我是小白,很高兴能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对于题主所说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并不是因为林黛玉是主角光环的原因:
其实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要分析清楚曹公为何要给她们这样不同的评价就能明白了。
第一: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
在《红楼梦》里,有一种大众流行的说法,就是晴为黛影。这里面的“晴”便是晴雯,晴雯本是怡红院屋里的大丫鬟,是贾母派来服侍宝玉并准备给宝玉当小妾的人;她漂亮聪明,王熙凤曾经对王夫人说,要论外貌来看,整个府里的丫鬟都不及晴雯;但晴雯有两个毛病:
其一:个性张扬,说话爱得罪人。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坠儿偷平儿手镯的事,明明不该她管的事,袭人正好回家了,但晴雯却管了,将她撵了出去。
有一回小红为王熙凤办事,路上被晴雯遇见了,便说她一天只知道疯玩,正经事不干,小红有理有据的回了后,她又说小红攀高枝去了,说了小红这个小丫鬟眼泪汪汪的。
宝玉的奶妈来怡红院,看见桌子上有一碗糖蒸酥酪,便拿起来就吃了,一屋子的丫鬟都没说,晴雯倒好,第一个叫起来,说这个是宝玉给袭人留的,您吃了,等会自己跟宝玉说去,别让我们白受气。
因为晴雯性格上的缺点,所以她在无形之中得罪了许多人。
其二:晴雯另类的打扮
晴雯确实长的漂亮,并且她还十分会打扮,王夫人之所以撵晴雯,就是因为她的行事和打扮,看不上她的狂样子;打扮的像个病西施一样。
晴雯虽然深得贾母的喜欢,但却入不得的王夫人的眼,有人说,晴雯之所以被撵,是因为王夫人厌贾母之爱,但袭人也是贾母派给宝玉的,为何会被王夫人喜欢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相比晴雯来说,袭人温柔和顺,依王夫人的意思,就是袭人这样的人照顾宝玉,让人放心,不会勾引坏了宝玉。
晴雯的判词中有一句: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便直接点明了晴雯含冤而死的悲剧根源。王夫人担心晴雯带坏宝玉,却不知道袭人才是真正同宝玉发生关系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林黛玉,她的一生都爱着贾宝玉,他们二人既为情人,也为知己,两人从小一块长大,所以难免比其他人亲密。在《红楼梦》里,关于宝玉的婚姻,有两个派系,一个是以王夫人为首的“金玉良缘”;一个是以贾母为首的“木石前盟”,王夫人为何不喜欢林黛玉,便是因为她性格行为上的原因。
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王夫人特意交代黛玉,别去招惹宝玉,但随后宝玉便因黛玉的原因砸了一回他的命根子通灵宝玉;宝黛二人长大了,却没有注意男女之别,依然在人前人后亲密相处,袭人曾经同薛宝钗说,他们二人的关系再好,也要注意一点才是,没的白天黑夜的都在一起,成什么样子。
薛宝钗生日宴上,史湘云因为指出戏子像黛玉的话,被宝玉连使眼色,所以生气的要回家,宝玉忙来劝道:
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坏心,立刻化成灰,教万人践踏!”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口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语、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
也许王夫人之所以讨厌黛玉,正如史湘云所说,林黛玉就是那个会辖制宝玉的人;紫鹃晴试宝玉那一回,骗说林黛玉要被林家的人带回去了,贾宝玉因此疯了,最后还是在紫鹃的开导下好了。
宝玉是王夫人的依靠,却因为黛玉的原因,不学无术,两次砸玉。这样的人,王夫人又怎么会喜欢呢?王夫人撵金钏儿那会说道:我统共就这一个宝玉,难道让你挑唆坏了不成,并说她是狐狸精;王夫人撵晴雯时也说过同样的话:
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
王夫人对黛玉的不满之意,在这里表现的极其明显。在王夫人心里,晴雯金钏儿和林黛玉就是一路人,会勾引坏了宝玉的人。
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中的洁,更多的是名声,是清白,林黛玉同贾宝玉二人,不拘男女之别,亲密行事,便是对她名誉损坏最大的原因,;而林黛玉,曾因宫花之事给她脸色得罪周瑞家的;又因宝玉奶妈李嬷嬷劝宝玉酒之事,说李嬷嬷是个老货,得罪这样多事的老妈子,其在贾府里的名声,自然不会太好。
林黛玉病重之时,说,我的身子是清白的;同晴雯说,早知今日,当日我自有一番道理如出一辙,都是对诽谤之言无力的控诉。第二:妙玉的“欲洁何曾洁”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母带着众人去了妙玉那,妙玉亲自为贾母沏了一杯老君楣,贾母喝了几口,便给刘姥姥喝了,随后妙玉让下人将刘姥姥喝过得杯子,放到门外去。随后还让宝玉让下人打水来,清洗刘姥姥走过的地方。
贾宝玉生日时,妙玉给宝玉写了一份帖子,署名槛外人,宝玉不知如何回答,本想去找黛玉商量,却在路上遇见了正好遇见要去找妙玉邢妯姻,得知她们二人相处了十年,便请教她了,邢妯姻一看,便评论了一番妙玉: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的,成什么样子。
贾宝玉等人在卢雪庵作诗时,因为宝玉又得了倒数第一,众人要罚他,李纨就说了:我看着陇翠庵的梅花不错,但不喜欢妙玉呢为人,你帮我去讨一支来。
因此,妙玉的“欲洁何曾洁”而多的是指她的洁癖,格格不入的处事风格;作为一个出家人,本应众生平等,但她眼里却有着高低贵贱;作为一个出家人,并应无欲无求,但她对宝玉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爱慕;所以,她的洁,在众人看来,是种虚伪。
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里,妙玉被强盗抓走了,其洁之身被玷污的体无完肤;这便是妙玉“欲洁何曾洁”最大的讽刺。小结:
黛玉和妙玉,同为金陵十二钗,所以要论主角,她们都是一样的;而曹公对她们二人“洁”的态度,也是有区别的。
对于林黛玉的洁,就如同晴雯一样,包含着一种怜悯和同情;而对妙玉的“洁”,而多的是一种讽刺,不愿入世,过洁世同嫌,却最终被强盗玷污,流落到青楼之中。airwalk
说黛玉,就不能不说妙玉。妙玉这个人物的出现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作者塑造妙玉这个角色,也是为了展示黛玉的另一种命运或是结局。
黛玉和妙玉相同之处:
一、家境相似。黛玉的父亲是管盐的官,根据妙玉的那些精美的茶具判断,妙玉的父亲应该是管茶的官,都是官宦之家。二、都父母双亡。
三、都性格孤高,目无下尘。
四、自小都身体不好。
五、都有和尚劝其父母,让其出家,才能一生平安。
六、都天性多情(都爱宝玉)。
不同之处:黛玉没出家,妙玉出家了。
结果:黛玉经历了爱情,为情而逝。
妙玉呢?从妙玉的判词里分析: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的曲子说: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综合判词和曲子大概可知,妙玉最后是遭受了她最不能容忍的被侮辱的结局,其实是和杀了她一样。以她那种高洁的性格,应该是受辱而死。
世上哪有那么巧合的事,两个人家境、经历、性格都如此相像。作者塑造妙玉和黛玉两个高度相似的女孩子是为了说明如下事实:
一、黛玉不出家,与宝玉相遇,产生了爱情。如果黛玉如癞头和尚所建议出家呢?妙玉就是答案。妙玉身处佛门,遇见宝玉一样产生了爱情。作者用这样的事实来证明他的论点:爱情无处在不,无时不有。因为那是人性。
二、黛玉出家不出家,都没有好下场。黛玉在葬花词里说: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几句诗再明显不过的把黛玉和妙玉的结局做了个对比:一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个是污淖陷渠沟。黛玉选择了前者,如果出家,那就是后者。
上述两点应该是作者塑造妙玉和黛玉两个高度相似的人物不同结局的目的。
farlin
鹿野书院,前来作答。
“质本洁来还洁去”是黛玉葬花词里的句子,而“欲洁何曾洁”是警幻仙姑哪里对于妙玉的判词。无论这两句是本人自己说的,还是命里定的,两个女子的命运都按照这条线走了下去。
1.为什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红楼梦》前面有交代,林黛玉乃是仙界的绛珠仙草,因为干枯了,神瑛侍者(贾宝玉)就来给它浇水。后来贾宝玉到人间,她为了还情也来了。
她是仙子之身,自然是“质本洁”的原因之一。
再者,在《红楼梦》里,我们看到的黛玉永远都不是大红大紫的衣衫,都是洁净青素的,她的衣衫如同她的人,永远不溺于凡尘。她的洁净不光是外表,她内心所念的也不是俗世里富贵荣华,仅仅是对宝玉的情。这也会她“洁”的原因。
后来宝玉娶宝钗,黛玉焚诗稿断情,吐血而亡。无论她的身体还是灵魂,此刻依然是洁白无瑕的。
所以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2.妙玉为何“欲洁何曾洁”
《红楼梦》十八回交代,贾贵妃元春回家探亲,因此修了大观园。大观园里不热闹,贾家就买了一些小戏子回去。而大观园里一处庙堂也不能空着,就顺便买了个代发修行的尼姑回去,就是妙玉。
十二金钗之一的妙玉,命途判文: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欲洁何曾洁,正是说她从小因身体不好被送入尼姑庵,后来家道中落,她就留在尼姑庵里没走。尼姑庵里长得女孩看似冰清玉洁,实则她的内心依然是十分俗气的。身为佛门中人,她带着比别人势力十倍的目光去看人,待人。比如刘姥姥,贾母还把她当成贵客。妙玉却一直觉得她是乡巴佬,是下贱的,连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哪怕是古董,都要扔掉不要了。
云空未必空,是说佛门既是空门,她却心心念念一只惦记着宝玉,动了凡心。所以看起来很空,吃斋念佛,实则内心已经开始思春。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两句是说她的命运。她一个如此高傲孤“洁”的人,实际上最后是被强盗蹂躏后惨死了。
3.两人为何如此大的差别?
两个人都是早死,也没有成为宝玉的伴侣。而两个人的判词不同,死法不同,在《红楼梦》这本书里,其实和主角不主角没有太大的关系。
看懂《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其实这里面说的是命运,因果循环。林黛玉就是来还眼泪的,除此之外她跟这个俗世再无瓜葛,所以她还完走了。而妙玉不同,她就是俗世中人。
鹿野书院,陪您读书读人生,喜欢记得关注噢。
逸凡
不关女主光环的事,是这两个女子的“洁”不是一回事而已。
说白了,黛玉的“洁”更多是对自身修养的要求,一般不会通过去贬低别人的“不洁”来表现,即便她有时候贬损别人两句,也能被人很明显的听出来那是在开玩笑,不是说真的;但妙玉的“洁”则正好相反,她是一定要一开口就通过贬低别人的“不洁”来彰显自己的“洁”,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且说得煞有介事,也听不出她是在开玩笑。就拿刘姥姥事件为例吧,妙玉是没给刘姥姥起什么外号,可是当着一群人的面,先是明晃晃的不让把刘姥姥吃过茶的杯子拿进屋里来,跟着又说幸好那杯子她没使过,否则就是砸碎了也不能给刘姥姥,再然后又同意打水清洗刘姥姥踩过的地,整个把刘姥姥贬损到了尘埃里,一言一行简直让不知情的人以为刘姥姥得是肮脏恶心到了什么地步,浑身臭烘烘一群苍蝇跟着?不然怎能被她如此膈应?可事实果真如此么?书里好像写过刘姥姥见贾母之前是特意洗过澡、换过干净衣服的吧?反观黛玉虽然是当着姐妹们的面给刘姥姥起了个“母蝗虫”的外号,但一来黛玉这外号只针对刘姥姥的食量大、能吃、来者不拒,而事实也确实如此,黛玉这么说虽有不礼貌之嫌,但也不算单凭一己好恶便夸大、捏造事实诽谤刘姥姥;二来黛玉这番话纯属为了逗乐搞笑,她是损了刘姥姥几句,却也没借此抬高自己,她可没说昨儿宴席上那些菜若是被母蝗虫啃过的,我就是饿一顿也不能吃了吧?也没说我那潇湘馆的地被母蝗虫踩过了,我也得让紫鹃雪雁她们打水洗上一番吧?跟妙玉那种尽管嘴上没明说,但把鄙夷轻视都赤裸裸表现在行动里的做法可是有本质分别的~
所以相比之下,黛玉的那种“洁”是有群众基础的,可以从生到死长久维持,妙玉的“洁”却不行,脱离群众太甚,遇到君子级别或是地位不及她的人,不跟她计较或不敢跟她计较还则罢了,一旦遇到不吃这套的(比如续书里的色狼强盗,或者哪个脾气大嘴又毒的,比如秋桐、夏金桂之辈),谁还让着她?她那点“洁癖”还好使么?可不就是“欲洁何曾洁”么?就算是把妙玉设成了女主,以她这等行事做派,也很难得到众人真心的拥护和爱戴,靠山一倒她也吃枣药丸,至于原著里那种“树倒猢狲散”的结局,黛玉也好妙玉也罢,那是谁都逃不掉的,女主光环也没用,除非是网络爽文~
monifree
不是的,这是环境不同。
黛玉爱着宝玉,妙玉也爱着宝玉,用当时的社会观念标准来衡量,她们俩都算不上“洁”。
但是“欲洁何尝洁”,是出现在妙玉的判词中,是对妙玉一生的评价,说她感情上“不洁”,是符合事实的。
而“质本洁来还洁去”,是黛玉自己写在葬花吟中。为什么写这首长诗?正跟宝玉闹了别扭,生了误会,准备一刀两断。要“慧剑斩情缘”了,就告诉自己“我本来是‘洁’的,还是‘洁’去,再也不沾染红尘爱恋了”。
这不过是黛玉的赌气话罢了。
尹花才人
《红楼梦》中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是因为女主光环吗?她们二人的区别不是因为黛玉的女主光环,而是黛玉确实是“质本洁”,所以“还洁去”。
黛玉来到世间,无欲无求,只是为了还神瑛侍者前世灌溉之恩,黛玉不追求尘世的繁华,名利,不搞人事斗争,只是安安静静做好自己,心里只系宝玉的喜怒哀乐,她不参与任何人事纠纷,敬畏生命,“黛玉葬花”也许只有黛玉这种敏感多情的人才会做到。黛玉不为自己谋取任何利益,而是一再忍让,甘守清静淡泊,所以宝玉把她当做知己,有事没事就来找她,觉得在黛玉这里才有心灵的归属。
妙玉出生官宦家庭,为了保命,被迫出家,也很有才情,才貌双全,但是自视甚高,自称“槛外人”,看不起很多人,特别是小人物。缺少一种包容,大度豁达之心。对于贫苦出生的刘姥姥,她是嫌弃的不要不要的。刘姥姥其实是来渡她的,可惜妙玉并不自知,以致放不下自己大家小姐的出生,骨子里害怕有一种落魄贵族的高傲,核查的岔路都跟讲究,她喜欢的只是表面的浮华,开始入大观园的栊翠庵时,放话说官宦家庭架子大,看不起人,怕受轻视不来,王夫人说“下帖子请她”,妙玉对待“刘姥姥”等人又何尝不是轻视呢?妙玉心目中人是有等级的,这不符合佛家的“众生平等”。
妙玉对宝玉一直心有所属,有次遇到宝玉以后,晚上就心神不定,差点走火入魔了。作为出家人,妙玉并没有“六根清净”,心系红尘,也许在她心中觉得只有这些富家小姐才配与自己为伍吧?
妙玉很尴尬,邢岫烟评价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其实很贴切。所以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实至名归;妙玉“欲洁何曾洁”也算是恰如其分。
安之若素
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对黛玉性格、性情、最终命运的写照。黛玉在爱、恨、情、怨中毫不做作,在大观园这个人世繁乱的舞台中,始终保持本色个性纯洁,得知与宝玉爱情无果后,心灰意冷焚烧诗稿后病亡。清清白白来到这世上,率真自然而活着,最终焚稿绝情了断尘缘而亡,应了她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
妙玉的“欲洁何曾洁”,写出了一个矛盾的妙玉,外表清冷孤傲,内里却热心热肠。才华横溢,却伴青灯古佛。虽为佛家子弟,却喜老庄清静无为。本该六根清净,见宝玉又暗生情愫。原是仕宦人家,终落得贼人劫掳。这句“欲洁何曾洁”是妙玉命运的无奈叹息。
林黛玉虽在《红楼梦》中着墨颇多,描写极为细致的人儿。书中描述人物虽众,无论抽取何人细细一读,都会生出无限感叹。读取角度不同,主角也会不同,这就是《红楼梦》妙趣所在吧。
小包公
当然不是。
这个“洁”是相对的。按理说,妙玉和黛玉都非常爱干净,一般也不喜欢别人到她们屋子里去。不过黛玉还是纯入世心态,即使不喜欢人声嘈杂,却也不会无比怪诞地不知好歹。妙玉却不一样,既标榜出世,心态上却又入世。同样面对老人,面对贾母毕恭毕敬,面对刘姥姥却充满嫌弃。这种嫌弃到了一种矫揉造作的地步,以至于连刘姥姥用过的名贵杯子也要扔了。打个比方,就像你养了个孩子,因为孩子太能哭或者年纪太小不能控制大小便,就把孩子扔了。禅语云:"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妙玉这种心态跟佛家讲求的“无分别心”正好相反,换言之,妙玉是一个“分别心”很重的人。而在栊翠庵奉茶的时候,妙玉也是故意贬低黛玉和宝玉,甚至有意用自己用过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这点也可以看出她有很重的“分别心”。而这“分别心”就是她所谓标榜的“洁”。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使皇帝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生都不陷入腌臜之境,更何况妙玉一介寄人篱下的女流。是以“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最终的失落,是一定的。
黛玉之“洁”与妙玉不同,换句话说二人强调的“洁”的实质精神有所不同。黛玉所谓的“洁”,是不受尘俗污染,高标傲岸,不让尘世喧嚣和世俗之精神侵入自己骨骼。她并非不看重环境之“洁”,但更看重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是以用“质本洁来还洁去”比喻自己身处贾府泥淖却仍保持独立之人格与精神。就这一点来说,妙玉比黛玉差远了。皆因她所重视的“洁”,只是标榜的“洁”,心口不一,她做不到傲视王侯,也做不到“众生平等”,唯因其过分的标榜,她的心口不一才会特别明显。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上官心阳
题主的题目,已经暗含了“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角”这一层含义。但是,红楼梦并没有主角之说,而认为黛玉是女主角,完全是因为书里面写的黛玉的戏份比较多而已。然而,要是论戏份多少,就论她是女主角,那么薛宝钗和凤姐的戏份也是不少的。
红楼梦里的这些人物,是讲了他们在整个四大家族没落过程中的悲欢离合。
黛玉身为金陵十二钗之首,是与宝钗并驾齐驱的。若真说她是女主,那这本红楼梦就是双女主的设定了,也算上宝钗一个。
“质本洁来还洁去”是黛玉的葬花吟里面的一句。黛玉在这首诗里,表达出来对宝黛爱情的绝望,如果将来真的要把她许配给除宝玉之外的人,她宁肯死掉。这是黛玉对爱情的决心,也是她的悲剧。
而“欲洁何曾洁”也是妙玉的悲剧。在妙玉看来,爱情重要吗?名利重要吗?样貌重要吗?这些都系和她的“洁”癖来比较,都不重要。她的“洁”癖就是她内心的孤傲。
然而妙玉却不知道,越是孤傲的人,内心却越是自卑的。对她来说,越是极力批判的,心里往往是越向往的。
她性格中这种矛盾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正是她的“欲洁何曾洁”。想要心无挂碍、虚怀若谷,做一个世外高人,做一个隐士,这就是她的“欲洁”。可是她的内心却偏偏对凡尘又种种眷恋,这就是她内心的“不洁”。这种“欲洁”与“不洁”也正是她的“云空未必空”。
妙玉的这种结局,也是她的“薄命”之处。与黛玉的爱而不得,是一样的薄命。因此二人都入了薄命司的正册。
并非是因为妙玉不是比黛玉更重要的人物,就让她“终落泥沼中”,而是她的“薄命”所致。
就好比,宝钗最终嫁给宝玉,而黛玉就没嫁给宝玉就死了,难道说宝钗就比黛玉的结局好?然而,嫁给宝玉,对宝钗来说才是“薄命”之处呐。
欢迎关注——不做惆怅客
牛钉
黛玉完璧之身,夭亡,质本洁来还洁去
妙玉,则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她干净要强了一辈子,却在贾府败落后终究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这两句话不是作者偏心,而是对人物最终命运的诠释
新概念出游
黛玉出生于清贵人家,却因母亲早亡,寄住在外祖母家,在龉龊势利的环境里,她自矜自重、清高孤傲,她气质超群、才华横溢,视宝玉为知己。她这一生在“一年三百六十五,风刀霜剑严相逼”中守候心中唯一所爱,宝玉转赠北静王的香珠,她看都不看,扔在一旁,说“什么臭男人的东西,拿来给我”,在宝玉和宝钗大婚之时,她心痛吐血而亡,临死时嘴里尚念“宝玉”!痴情颦儿,一生只为一人,泪尽而亡,“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黄土掩风流!
妙玉出身官宦世家, 极美丽清雅,见识才华熏玉也有所不及,可这个女子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她是带发修行的尼姑,却爱读庄子的老庄,她本不应参与红尘事,却在宝玉生日时,给宝玉一个拜贴,并署名槛外人,与妙玉有师徒之谊的邢岫烟评价她“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可见妙玉的矛盾之处!红楼梦是一曲女儿的悲歌,妙玉这样孤傲高洁的女子,为世俗所不容,所以她怎能在失去贾府庇护,大厦倾覆下,独善其身,洁来洁去呢?等待她的只有“欲洁何曾洁,掉落泥淖沟渠中”!
京白梨
贾家两府,宁国府是个大粪坑,荣国府是个大泥塘。
更进一步,宁国府影射当权阶层,荣国府影射整个社会时世。
林黛玉是贾家的亲戚,出身就带原罪,但她在淤泥而不染,这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妙玉出身故意隐去,石崇珍玩暗指其身份为前朝遗贵甚至王族可能,她不愿寄生这朝当权阶层,于是选择隐世——隐于荣国府的栊翠庵,想当槛外人,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历史已经翻页,栊翠庵终究还是贾府一部分:人,既不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也不能活在真空。尤其,到中秋夜联诗时,妙玉主动走向了兢兢业业当权者代言人湘云和隐于朝的高人代言人林黛玉,其实是终于放不下忧国忧民之心,自己走入了槛内。
黛玉生来落花入泥,妙玉最终美玉陷淖,都是她们自己的选择,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表面上的沦陷,而保持的是内心的高洁。
——与其相反,宝玉作为当权阶层代言人,无能无为,保持的只是表象的高洁,并未能超脱内心的迷惘和恐惧,以及为利益而歪曲的做派,因而本质依然是“泥做的骨肉”。
因此,有开篇“须眉不若裙钗”的忏悔。
是作者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在为她们遭遇的不公正遭遇和历史评价发声——“为闺阁立传”
奥尔良天使之翼
说主子的光环也不为过。因为红《红楼梦》是以宝黛的“木石情缘”为主线的,自然黛玉是着墨重点。
黛玉的前世是奈何桥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她是为了报答神瑛侍者(宝玉前身)的救命之恩来到人世的。她的阴阳两世身份注定了她不是一个普通人。身为绛珠草时她就是与世无争、冷僻沉寂的,转投人世后她从小孤苦无依,生性孤傲。她其实看不惯污浊的尘世戾气,也不愿违心去曲意逢迎讨好每一个人。当宝玉欲把北静王所赠的名贵念珠送她时,她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在她眼里这些都是充满功利和铜臭味的东西,她是不屑一顾的。她喜欢宝玉,但她更希望宝玉能够主动,心里只有她一个,她是不能接受别人喜欢宝玉的。她的凄苦身世,凭添了她寄人篱下的内心自卑,总是郁郁寡欢,给人不合群的感觉。“感时花溅泪”于她最形象不过了。当得知宝玉的最终选择不是她时,郁郁而终,至死保留清白女儿身。所以说她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是带着对人世的失望离开的。
而妙玉呢?她是一个皈依佛门的女子。按理说佛门是世外之地,应该远离尘世的喧嚣,但讽刺的是,这样的佛门居然开在一个世俗气息浓重的大观园内,开在一个日渐没落的封建权贵的府宅之中,这不是对佛门圣地的亵渎吗?身在这样的佛门里还能清净吗?还能“质洁”吗?不能不说曹公用心良苦,“妙玉”,这个名字,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同样是“玉”,一个无瑕,一个有疵。无瑕的终归无瑕,有疵的终是讽刺。
et5858
不是因为女主光环,而是事实。
林黛玉不仅性情纯洁,身体也是冰清玉洁,至死也是女儿身。
妙玉就没那么幸运,前后命运反差太大,最终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在贾家破败后落入强盗之手,后果可想而知。再说,妙玉也比较虚伪,所以说她云空未必空,凡心未了,是个矛盾人。
laura_peter
1、先说林黛玉。林黛玉与贾宝玉已有婚期,到了结婚前一日忽然贾家大祸临头,因为元春被冤通敌遭凌迟处死,贾家被抄,被抓的被抓,发配的发配;后来贾政被杀、宝玉被抓,生死不明。宝玉后来被救,但被宝钗诓骗滞留在紫檀堡数月,黛玉作为贾府唯一主子,孤立无援,又思念迫切,泪已流干,后来因中了宝钗借鸳鸯所施离间计错杀小红,又喝了贾菖贾菱加了虎狼药的汤药,攻进园子里的强盗钱槐又口口声声要抢林黛玉做老婆,黛玉绝望至极,谎称让紫娟找绳子捆书稿,自行跑到柳叶渚吊死在槐树上,是为“质本洁来还洁去”。
2、再说妙玉。王夫人生前,与贾政谈起宝玉婚事,贾政明确否定宝钗,但也不是黛玉,而是看中了妙玉。无奈妙玉念及与黛玉交情,没有答应,内心却有冲动,与宝玉相对无言,后来悄悄离开大观园。中途住在师姐处,曾因清高错过一段富家公子的追求。可为了躲众多上门求婚者,再次离开时,被一干和尚劫持,糙老和尚霸占玩腻后逼其接客,后也习以为常;年老色衰时却无人光顾。正所谓“欲洁何曾洁?”其表面吃斋清高,内心却同样有欲念;与黛玉相比,黛玉为保自洁而自缢,她却缺乏死的勇气,到头来,“红尘肮脏违心愿”。
雨野
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是超越黛玉一个女性自爱本身的,是作者的灵魂在内,不与世同流合污,宁可清苦不做违背灵魂的事,是有陶渊明的高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君子士大夫之风。经霜傲雪而不屈。
而妙玉欲洁何曾洁,也超越一个女子的生活之性灵,是追求高洁精神世俗上又屈于世俗之人。宝玉从妙玉处乞红梅以斜肩美人瓶插之。斜肩美人瓶就是意寓妙玉内外不一致,斜肩谄笑,病在夏畦。说妙玉有些势力,不平等看人。结交权贵,仕宦人家,看不起穷人。这也是给贵族公子写信而被人嘲讽,又看不起乡下人无权势人。给宝玉写信也证实这一点。所以她欲洁不曾洁,不是真君子士大夫。有红梅之象,无红梅之质。因为这些,也是后来被人劫持之因。
aprilkitty
皇帝送给北静王的东西被宝玉送给黛玉,黛玉的反应是随手扔了,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但是妙玉喝茶的杯子,是国公府都未必能找出的珍玩。妙玉虽然是出家人,但是她还执着于俗物,执着于外物。她的拜帖她的梅花,我都觉得她确实是云空未必空。她一个只带着几个婆子的孤弱空门女子来贾府前是怎么保护自己和那些珍玩的。贾家败落她怎么保全自己,未必真是被贼人强撸去,万一是为了保全荣华还俗委身给谁了呢。感觉她干不出节烈的事儿。但是黛玉给我一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那种读书人的执拗。
释恒修
最近刚好在头条写过类似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主页看一下,在这里概括一下个人观点~
粗读红楼,黛玉和妙玉似乎却有不少相似之处,譬如二人都是心比天高,才貌皆全,性子还都有些冷冰冰。然而,只需稍稍细读,不难看出这些相似性不过都是迷惑性的表象,二人实在是有着云泥之别。
1.黛玉的真情真性先说林黛玉,无论钗黛之争如何激烈,她始终是万千读者心中完美的女主角。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赋予她的文字篇幅最多,更是因为黛玉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真挚的性情中人。黛玉曾说过一句话:“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为何如此呢?我们知道李商隐的诗多朦胧晦涩,读来拗口,正是因为黛玉这种敢爱敢恨、真情真性的性格,才会在这里强调黛玉读诗的喜好。
而妙玉,粗看也许是个不入红尘的修行之人,常年住在栊翠庵修行,送宝玉生辰贴时还署名“槛外人”,意为自己是脱离俗世之人,然而果真如此吗?其实作者在多处讽刺了妙玉的这种自命清高。
举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说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母带着一行人前去栊翠庵喝茶。妙玉和宝钗、黛玉以及宝玉四人喝着体己茶。妙玉给了宝钗一只刻着"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茶盏,给了黛玉一只刻着"杏犀䀉"的茶盏,给了宝玉一个绿玉斗。宝玉玩笑说妙玉偏心,给她们两个稀世奇珍,自己却只得一个俗物。妙玉听闻冷笑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作者的春秋笔法着实高明,妙玉一介修行之人,又自称“槛外人”,本该对世俗之物漠不关心,却收藏着这许多稀世奇珍,只不过有的与名士有关,有的造型精巧,文人雅士或许会感兴趣,而一脱离红尘之人又为何对这些有着虚名的古玩另眼相看呢?类似的讽刺情节还有颇多,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个角色还是有许多嘲讽意味的。
因此,虽二人的结局都是以悲剧收尾,然而黛玉尚能“质本洁来还洁去”,而妙玉“欲洁何曾洁”,只能“终陷沼泥中”,这并非是黛玉的主角光环所致,而是因为二人的本质本就是大不相同,不能同日而语。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冷月斜,持续分享与文字的不解之缘。
咩哈哈1991
同样是期盼精神洁净,黛玉最后上吊自杀,并未落入钱槐之手,妙玉为了所谓的远离世俗,到处走,最终成为暗娼。所以一个还是洁净的,一个不洁不空。(刚看过吴氏石头记,里面是这样写的)
枯井底
凭什么!女主光环!字里行间流露出愤愤不平的处世态度。
首先劝这位女主消消乐!
我的观点是:别不信邪,人和人真真的相差很大,没法比,根本不具可比性!
以黛玉来说,本是神物,下界只为还泪而来,终究还是要上天的!
妙玉呢,一凡俗女子,再咋的也要化为尘土!
劝君看好脚下的路,走岀自己的道来,就不必替古人抱不平了!
一点浅见,见笑了。
monawu_
黛玉与妙玉说的是同一个人。
黛玉说质本洁来还洁去,是说爱情,是精神:我把爱情给了你,你是我今生的唯一,洁吧?!
妙玉说欲洁何曾洁,是说肉体,是实质:我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可终敌不过强权政治,曲从枯骨,不洁吗?!
宝玉与黛玉终未越雷池一步,绛珠所爱与所从非同一个人,该怎么去评价她的洁与不洁?本人认为都是洁的吧。
秦
原贴:秦雪诺。这名字能打多少分
krisk
雪菲菲和乌芝芝是动画片巴啦啦小魔仙里的精灵
雪菲菲是魔仙百宝书的智者精灵,负责协助凌美琪和凌美雪两姐妹学习各种魔法,在魔仙百宝书被水灵烧毁后,转变为彩虹宝盒的守护精灵。
乌芝芝是黑魔法魔法宝典黑魔传书的守护精灵,只有它一人能调用里面的资料。在黑魔传书被赠与莉莉之后,乌芝芝也就成了专门为莉莉服务的精灵了。
mukin
乌芝芝是电视剧巴啦啦小魔仙里的一只精灵,同时也是黑魔法魔法宝典黑魔传书的守护精灵,只有它一人能调用里面的资料。在黑魔传书被赠与莉莉之后,乌芝芝也就成了专门为莉莉服务的精灵了。巴啦啦小魔仙中有两本很厉害的百宝书,魔仙女王赐给美琪美雪两个小魔仙的叫做“魔仙百宝书”,里面蕴含了8888种魔法,并且藏了一只小精灵叫做“雪菲菲”。它的外形就像一只小蜜蜂一样特别可爱,而且帮了美琪美雪很多忙。
Josie_Guo
没想到现在还有人找茜茜的小说啊
1.娱乐人物志:百万字小说,轻后宫文,亦非是猪脚最早的女朋友,猪脚的最爱。
2.明星养成系统:文笔很不错,茜茜是唯一的女主,内容还行,就是茜茜的情节有点少
3.天王巨星系统:双女主,茜茜和刘诗诗,比起养成有另一种风味
4.全能大明星:很有代入感,我喜欢
5.重生之巨星养成:无疑,猪脚是天才中的天才,重生7岁,画个设计图就赚了几千万
6.娱乐世纪:我没看完,本书作者写了两本女主是亦非的小说,所以应该写得不错。
7.重生之娱乐小天王:重型后宫文,猪脚女友无数,见一个上一个,茜茜在文中是一个未成年少女
8.篮球之王牌后卫:没看过,不做评价
9.大电影时代:很精彩的小说,与茜茜的暧昧情节写的很好,可是他NN的居然太监了
1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茜茜的小说建议看看
2.3.4.都是自带系统,写得都不错,文笔可圈可点
你看的话可以去起点投一下推荐票,支持一下作者,不然又像大电影时代的作者泥白佛一样突然就太监了,啊~~~~,超级不爽!
这是本人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请勿抄袭啊
完善:
娱乐人物志已经完本了不过只有105万字,我最早看的茜茜是女主的小说
娱乐世纪同完本,110多万
娱乐风云》TJ作品,是作者啸尘写娱乐世纪之前写的
重生之娱乐小天王 :200多万字小说,茜茜只是女主之一,类似妹妹,作者停更了
重生之巨星养成:据说作者住院了,停更了一段时间,人气大降
天王巨星系统:秉承的暧昧风格,更新稳定,我很看好这部小说
全能大明星;这本小说挺火的
.明星养成系统;我看的女主是茜茜的第二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目,在这些小说中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原贴:谁有刘亦菲的小说?
木昜日月辶大_
没想到现在还有人找茜茜的小说啊
1.娱乐人物志:百万字小说,轻后宫文,亦非是猪脚最早的女朋友,猪脚的最爱。
2.明星养成系统:文笔很不错,茜茜是唯一的女主,内容还行,就是茜茜的情节有点少
3.天王巨星系统:双女主,茜茜和刘诗诗,比起养成有另一种风味
4.全能大明星:很有代入感,我喜欢
5.重生之巨星养成:无疑,猪脚是天才中的天才,重生7岁,画个设计图就赚了几千万
6.娱乐世纪:我没看完,本书作者写了两本女主是亦非的小说,所以应该写得不错。
7.重生之娱乐小天王:重型后宫文,猪脚女友无数,见一个上一个,茜茜在文中是一个未成年少女
8.篮球之王牌后卫:没看过,不做评价
9.大电影时代:很精彩的小说,与茜茜的暧昧情节写的很好,可是他NN的居然太监了
1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茜茜的小说建议看看
2.3.4.都是自带系统,写得都不错,文笔可圈可点
你看的话可以去起点投一下推荐票,支持一下作者,不然又像大电影时代的作者泥白佛一样突然就太监了,啊~~~~,超级不爽!
这是本人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请勿抄袭啊
完善:
娱乐人物志已经完本了不过只有105万字,我最早看的茜茜是女主的小说
娱乐世纪同完本,110多万
娱乐风云》TJ作品,是作者啸尘写娱乐世纪之前写的
重生之娱乐小天王 :200多万字小说,茜茜只是女主之一,类似妹妹,作者停更了
重生之巨星养成:据说作者住院了,停更了一段时间,人气大降
天王巨星系统:秉承大电影时代的暧昧风格,更新稳定,我很看好这部小说
全能大明星;这本小说挺火的
.明星养成系统;我看的女主是茜茜的第二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目,在这些小说中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原贴:谁有刘亦菲的小说?
你要的温柔╮
作者: 张大牛
简介:
机甲骑士纵横星际的激战岁月,渴望翱翔天际的少年,无意中闯进了封闭五千年的亡灵世界! 宇宙时代的最后一名亡灵战士,即将面对莽莽星空,无尽征途。
小柳同学
作者:蛋定姐
简介
激情过后:豪门总裁搂着娇妻问:“老婆,我的X能力怎么样?” ……娇妻红着脸回答:“一般。” 豪门总裁脸一黑,眼眸中神色一暗,意欲再来一次。娇妻连忙说:“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那第一第二是谁?”豪门总裁黑着一张脸问。 “第一是禽|兽,第二是吃了吃了壮阳药的。”娇妻红着脸说。 豪门总裁听了终于是黑脸变白脸,笑的暧昧的说:“为了证明我世界第三的能力,再来一次。” ……娇妻无奈叹气,还是逃不掉…… 21岁的杭菲菲被逼嫁给18苏的南宫默,18岁的南宫默被逼娶21岁的杭菲菲。于是,冷酷女教官跟二逼青年的婚后生活欢乐的开始了。 新婚第一|夜,洁身自好的南宫少爷第一次亲眼看到真实的女人的身体,瞬间就…… 新娘挑挑眉:“秒射?” 新婚一个月,新娘对新郎说:“今天你女同学找到我,说我以后人老珠黄,她比我年轻漂亮,以后你肯定会抛弃我,选择她。” 新郎偷笑:“嘿嘿,是不是开始有危机感了?” 新娘:“我就说了一句话,她就落荒而逃了。” 新郎:“什么话?” “她胸没我的大。” 新婚两个月,杭菲菲在一群愣头青中看到了熟悉的脸,皱着眉问:“你怎么来了?” “报告教官,妇唱夫随。”新郎说:“教官胸这么大,这些愣头青年纪轻轻,很容易犯错的,我是来毁灭这些愣头青的臆想的。” 新娘:…… (女大三抱金砖:首席教官妻,惹不起)
原贴:杭菲菲南宫默的小说名
guoqian
一朝醒来,她不仅成了需要坐轮椅的残疾人,还被替代胞姐扔进了陵墓陪着一个躺在棺木里的男人,没错,她就是那个活人陪葬。
在这不见天日的陵墓中度过漫漫黑夜,一朝突然被匆匆换走,因为帝王有旨,钦点她这个残废嫁给战功赫赫的九王,其实只为羞辱!九王带领千军万马守卫边关,战绩辉煌天下皆知。但某一天,圣旨下来,要他娶一个双腿残废坐在轮椅上的女人。这是个偌大的羞辱,他暂时接受;不就是个残废的女人么?和一件摆在角落里接灰尘的花瓶有什么区别?****然而,当做了夫妻后,才发现对方居然如此与众不同!这个打小混在军营里的九王有三好,成熟,隐忍,易推倒!
至尊狂妻
冷若雪,虽天生痴傻,却是东池国第一大将军最疼爱的孙女,因被未婚夫嫌弃,被情敌设计而香消玉陨,却迎来了另一强悍灵魂的重生
这是一个奇幻的世界,也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修灵师,炼丹、炼器、驯兽,曾经的痴傻大小姐摇身一变成为了令人惊艳的绝世天才炼丹、炼器,那都是小儿科,太简单了‘天级丹药?’我的兽兽都看不上‘天材地宝?’本小姐有空间,可以自己种‘圣器?’对不起,等级太低,本小姐只会炼神器驯兽?本小姐的兽兽都是自己送上门的片断一:“说,为什么未经我同意就擅自契约”冷若雪脸上挂满了寒霜,她讨厌这种被算计逼迫的感觉“宝宝,宝宝,喜欢姐姐”小兽那毛绒绒的兽脸上居然露出了害羞的神情“喜欢我你就硬来啊…”冷若雪真是无语问苍天啊,这都什么事啊片断二:冷若雪顺着宝宝的爪子指着的方向看去,只看到一个大约1岁左右,白白胖胖、粉粉嫩嫩,身上只穿了一件红肚兜的小娃娃“这谁家的小娃娃?”冷若雪忍不住伸出一根手指轻轻的戳了戳那粉嫩嫩肉呼呼的小脸蛋,真是太可爱了“你、你占小爷的便宜,呜呜呜……色狼”粉嫩小娃娃那漆黑明亮的大眼睛中蓄满了泪水,委屈地控诉着冷若雪满头黑线的瞪着那小不点,她不过是戳了这小东西的脸蛋一下,怎么就成了色狼了…本文女主性格多变,冷漠、腹黑、狂傲、可爱、温柔,皆因人而异,外加恩怨分明、有仇必报,对亲人如同春天般温暖,对敌人心狠手辣,绝不留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千倍还之,是女主为人处事之原则
原贴:小说退烧双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