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明还不错
小说阅读推荐明末藩王
youyouyao
1、《晚明》
作者:柯山梦。
简介:明朝末年,北国狼烟横卷,尸骨山积;江南小桥流水,歌舞升平。朝代末世的内忧外患之中,腹黑办公室主任强势崛起,吹响华夏最后的号角。真英雄,改天命。
残酷惨烈的古代战争,真实的明代市井,一个个小人物创造的历史,展开一幅波澜壮阔而又温婉缠绵的晚明画卷。
2、《明末传奇》
作者:风中的失落。
简介: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崇祯年间,随波逐流无路,乱世逼人反。且看现代人郑勋睿穿越明末的求生之路。
精彩回顾:杨贺大概也是看不惯这些情形的,作为一名军人,身处此等的环境之中,简直就是煎熬,不过职责在身,不能够忍受也需要坚持,回来的路上,杨贺忍不住在郑勋睿的面前牢骚了几句话。
3、《明末边军一小兵》
作者:老白牛。
简介:崇祯七年三月,山西陕西大旱,赤地千里,民大饥。四月,李自成入河南,与张献忠合兵攻取澄城。七月,后金军进围宣府,兵掠大同,沿边城堡多失守。
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这年的七月,王斗意外来到大明,成为宣府镇保安州舜乡堡一普通小兵??
精彩回顾:王斗想了想,还是将未来的军士武艺等级待遇略为调整,以后武艺考核为上等的军士,每天可以吃四两肉。武艺为中等的军士,每天可以吃二两半肉。武艺为下等的军士,每天可以吃一两半肉。带兵,每天可以吃一两肉。
4、《明末行》
作者:千斤顶。
简介:庞刚回了悲催的明朝崇祯八年,适逢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作乱,外有满清入侵,这位城管出身的哥们应该怎么办呢?是随大流等着迎接满清鞑子的入侵还是要拿起菜刀反抗呢?
呃,等等,不是说每一位穿越的哥们都有一根金手指吗?哥们的金手指在哪里?哦!该死的竟然是近代武器百科?可是俺只是城管不是钳工啊!谁能告诉我这枪怎么造啊!
5、《明末风暴》
作者:圣者晨雷。
简介:崇祯五年。俞国振拔出了刀:凡阻碍华夏前进者,皆杀无赦!
精彩回顾:柳如是暂时只是在为是否放脚而伤脑筋,蒋权却对着自己面前的一张图纸在伤脑筋。
他是一个出色的工匠,不仅木匠活儿精湛,在制造织机上也有自己的心得,可是面对这张图纸,他还是不满意。
原贴:推荐几本写的好的明末小说
南山闲人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萧山临浦镇人。自幼聪颖好学,儿时阅读《资治通鉴》等史书,时人称为“神童”。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中省优贡生。1910年朝考以优入选,翌年春赴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月余托病回乡。辛亥革命后,应好友之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从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蔡东藩写成历朝通俗通义,有:《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史代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部分)。全书共11部、45册、1040回、600余万字,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在撰编《民国通俗演义》中,对清廷之腐败,予以抨击,其间曾收到恐吓信及子弹,迫其修改,蔡不变初衷。
蔡东藩兴趣广泛,学识渊博。除历史演义外,尚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在居乡期间,曾随岳父习医,写成内科临症歌诀4卷,并任临浦小学国语教师,后又设私塾授学。对语文教学提倡“学以致用”,力主革新。蔡东藩晚年生活艰辛,以行医、卖文为生。1945,年3月病死于所前。
沙鸥
明血 顺明 永历大帝 回到明朝当王爷,这几部还行,别的我也看过一些,不过说实在的,真的不乍的,上面几部中,以明血最好,永历BUG多了些,顺明还行,明末别的小说不建议看,像铁血大明,可以说是垃圾中的垃圾,当满人都是傻子,随随便便带个一千兵过去就端了人家的京都,真是可笑,还从朝鲜回来,可笑的很,还有一些明末的朝权的小说,不过,个人认为,真的不乍的,在动乱时代,武力最实际,很多小说都把权谋写的太重要了,武力卫国,文臣理国,别动不动就说谋可定一切,在刀子面前统统低头,看看美国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武力开到你家门前,一切谋只是过家家。
原贴:推荐几本写的好的明末小说
冷月舞花魂
带着仓库到大明
绝对值得一看的书。看书名感觉金手指开的有些大,其实并没有,后期更是几乎看不到金手指的存在,只是当做逃生底牌。作者掌控很好。特别是明成祖朱棣驾崩时,把我都看哭了。人物刻画细腻,入木三分!整部看完,除了主角,配角,还能让读者记得几个小人物。朱棣的霸气沉稳,朱高炽的仁慈和无可奈何,小娘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及主角儿子在猪脚光环压力下的无奈人生路的选择。
原贴:推荐几本写的好的明末小说
god_shawn
1、《晚明》
作者:柯山梦。
简介:明朝末年,北国狼烟横卷,尸骨山积;江南小桥流水,歌舞升平。朝代末世的内忧外患之中,腹黑办公室主任强势崛起,吹响华夏最后的号角。真英雄,改天命。
残酷惨烈的古代战争,真实的明代市井,一个个小人物创造的历史,展开一幅波澜壮阔而又温婉缠绵的晚明画卷。
2、《明末传奇》
作者:风中的失落。
简介: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崇祯年间,随波逐流无路,乱世逼人反。且看现代人郑勋睿穿越明末的求生之路。
精彩回顾:杨贺大概也是看不惯这些情形的,作为一名军人,身处此等的环境之中,简直就是煎熬,不过职责在身,不能够忍受也需要坚持,回来的路上,杨贺忍不住在郑勋睿的面前牢骚了几句话。
3、《明末边军一小兵》
作者:老白牛。
简介:崇祯七年三月,山西陕西大旱,赤地千里,民大饥。四月,李自成入河南,与张献忠合兵攻取澄城。七月,后金军进围宣府,兵掠大同,沿边城堡多失守。
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这年的七月,王斗意外来到大明,成为宣府镇保安州舜乡堡一普通小兵……
精彩回顾:王斗想了想,还是将未来的军士武艺等级待遇略为调整,以后武艺考核为上等的军士,每天可以吃四两肉。武艺为中等的军士,每天可以吃二两半肉。武艺为下等的军士,每天可以吃一两半肉。带兵,每天可以吃一两肉。
4、《明末行》
作者:千斤顶。
简介:庞刚回了悲催的明朝崇祯八年,适逢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作乱,外有满清入侵,这位城管出身的哥们应该怎么办呢?是随大流等着迎接满清鞑子的入侵还是要拿起菜刀反抗呢?
呃,等等,不是说每一位穿越的哥们都有一根金手指吗?哥们的金手指在哪里?哦!该死的竟然是近代武器百科?可是俺只是城管不是钳工啊!谁能告诉我这枪怎么造啊!
5、《明末风暴》
作者:圣者晨雷。
简介:崇祯五年。俞国振拔出了刀:凡阻碍华夏前进者,皆杀无赦!
精彩回顾:柳如是暂时只是在为是否放脚而伤脑筋,蒋权却对着自己面前的一张图纸在伤脑筋。
他是一个出色的工匠,不仅木匠活儿精湛,在制造织机上也有自己的心得,可是面对这张图纸,他还是不满意。
原贴:推荐几本写的好的明末小说
白菜居士cyx
人物介绍
蔡东藩(1877年—1945年),名郕,字椿寿,号东藩,居于临江书舍(蔡东藩旧居),萧山临浦镇人。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自幼聪颖好学,儿时阅读《资治通鉴》等史书,时人称为“神童”。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中省优贡生。1910年朝考以优入选,翌年春赴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月余托病回乡。辛亥革命后,应好友之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从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蔡东藩写成历朝通俗通义,有:《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部分)。全书共11部、45册、1040回、600余万字,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在撰编《民国通俗演义》中,对清廷之腐败,予以抨击,其间曾收到恐吓信及子弹,迫其修改,蔡不变初衷。又著有西太后演义(又称《慈禧太后演义》),增订清初吕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义》,其一生共著书13部,撰写700余万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演义的奇迹,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主要贡献蔡东藩兴趣广泛,学识渊博。除历史演义外,尚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在居乡期间,曾随岳父习医,写成内科临症歌诀4卷,并任临浦小学国语教师,后又设私塾授学。对语文教学提倡“学以致用”,力主革新。蔡东藩晚年生活艰辛,以行医、卖文为生。
蔡东藩写书的动机,与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现状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长诉之史笔,以期用通俗演义的形式讲述中国历史,以此帮助国人从历史的启迪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正是他“书生报国”之意。正是因此,他才选择了首先写《清史通俗演义》,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蔡东藩于1945年春、日本投降前夕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几孤风月
原贴:新唐书 王勃传 阅读答案
天际流chen
原贴:新唐书 王勃传 阅读答案
新麦
原贴:《狼王梦》全文阅读
jasonmarz
原贴:《狼王梦》全文阅读
tina900722
《家园》答案:
1.①老人居住的小院起鸟雀们栖身的家回;②美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2.鸡鸭鹅狗吃剩下的食物成为鸟雀们觅食的目标;老人爱鸟护鸟的痴迷和决心。
3.详写把被风雨打落在地上的鸟雏送到屋顶的小筐、小篮、小纸盒里,并日夜守护着它们;重点写灰喜鹊为老人送大红枣。
4.(1)那不是掉的,是我送您的。(2)大红枣在桌子上,请您把它吃了。(3)太好了,您终于吃了这颗大红枣。
原贴:家园王凤国阅读答案?
yumiao00
原贴:蔡东藩的作品评价
小小木太
angela_zjw
永乐大帝传
重回明朝当皇帝
血沃轩辕(明朝的)
大话秦始皇
大争之世,春秋战国的
残唐重生李世民
我是皇帝我怕谁
铁血大秦
大秦之小兵传奇
穿越三国之袁绍之子
新明史
昏君(好看,不解释)
网游之修罗传说(网游中的帝王)
寅帝(枭雄的故事)
帝王生涯
凌天传说
浪荡皇帝秘史
大明重生
无良皇帝
穿越明朝当皇帝
我成为康熙以后的yy王朝
帝王生涯
皇帝怎能不风流
多情皇帝
大明正德秘史
大明流氓皇帝
大隋天帝传
永历大帝
等你带我去流浪
tonyzhuyihua
如果说吴三桂是有名的三姓家奴,那么王辅臣也是毫不逊色,历史上王辅臣先是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又跟随姜瓖降清,再反清,然后再度降清,可谓是反反复复之人。
王辅臣身为一个三姓家奴,说起来可能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在顺治年间,吴三桂这个大的三姓家奴曾将王辅臣争取到自己账下,两人可谓是有着不错的交情。到了康熙年间,王辅臣升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到了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之时,王辅臣也起兵响应,一时之间声势浩大,严重威胁了清庭的统治。康熙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才将王辅臣击败,使王辅臣再次降清,之后康熙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
康熙二十年,一直害怕被清算的王辅臣再次自杀,终于自杀成功,带着耻辱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却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
为何两者之间差别这么大呢?
其实看看历史,王辅臣的死可谓是将康熙的帝王心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大家看看王辅臣在三藩之乱时响应吴三桂,起兵造反,可是给清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的影响了人心,康熙肯定是恨不得杀死他。
可他再度投降以后,康熙为什么没有将他千刀万剐呢?
反而是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并且还加太子太保头衔,简直是没有惩罚,反而还有奖励。
康熙为什么这样做呢,不是因为他宽仁。而是他需要树立一个典型,需要以王辅臣来争取人心。你王辅臣造反,现在又投降了,我对你既往不咎,还加你为太子太保头衔,让天下人看看我康熙多宽仁,只要知错就改,我是不会杀你们的,大家赶紧弃暗(吴三桂)投明(清朝)吧!
而且看似康熙对王辅臣既往不咎,但并非真正的对他放心,还命令图海和王辅臣一起镇守汉中,实际兵权自然是在图海手上,王辅臣自然是被监视架空了。
王辅臣自然是心惊胆战的,曾经自杀了一次,因为图海派来监视王辅臣的人看的严,所以没有成功。
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年,王辅臣却再次自杀,而且轻轻松松的成功了,这次自杀可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首先是无故将新娶的夫人打的鼻青脸肿,然后赶出家门。然后天天不上班脱岗,再请心腹喝酒,遣散家财都分给了他们,最后饮毒酒而死。
王辅臣这么明显的自杀,为何这次却没有人阻止呢?
因为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已经被平,大局已定,没有了三藩的威胁,康熙自然不需要王辅臣这个典型了,王辅臣也就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而且以康熙的性子,肯定要清算王辅臣。而王辅臣也清楚康熙是什么人,所以知趣的自杀了事。
果然看见王辅臣如此上道,康熙后来也没有株连他的家人和部属,仅仅将他的儿子王吉贞革职了事。
可见历史上王辅臣之死,是死在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之下。看似对你宽仁,其实不过是需要你,当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你自己心理清楚,却反抗不得,只能识趣的自杀了事,免得祸及家人。
很多人都说康熙王朝电视剧没有雍正王朝电视剧那般耐看,太过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就像是打怪升级的剧情一般,将康熙的敌人给扮演的是一个比一个猥琐,一个比一个智商低。
以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直接将王辅臣凌迟处死来看,他没有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突出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而是选择了残暴直接的方式,还真是有些太过个人英雄主义,而忽略了现实。
当然也有可能康熙王朝电视剧,是想借这个来表现封建社会皇帝的残暴性,表现出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至于康熙王朝电视剧中王辅臣到底为什么与现实结局差异那么大,想必现在大家心里有数了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森焱布吉
王辅臣,史书上是这样评价他的:“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号曰马鹞子。”
他原为明朝将领,后归降大清,康熙登基时任陕西提督,真正的封疆大吏,手握雄兵好几万,坐镇平凉城。他本就是吴三桂的旧属,吴三桂起兵谋反之时,他不听朝廷调遣,拥兵自重,保持中立。后来看到康熙走了下坡路,就加入到了三藩之乱的行列里,康熙帝派周培公和图海征讨,将王辅臣打的大败,无奈之下王辅臣率部投降。康熙帝不计前嫌,赦免了王辅臣,还为他加官进爵,但最终他却自杀而亡,这又是为何呢?
在康熙十三年十二月,王辅臣率绿营兵攻击经略大营,在双方交战过程中,他杀了清朝大将莫洛 ,受吴三桂的蛊惑加入三藩之乱的阵营中。康熙帝派抚远大将军周培公及大将图海率军平叛,在红衣大炮的攻击之下,王辅臣败得一败涂地,举白旗投降。当时为了稳住西北局势,康熙帝对王辅臣既往不咎,加官进爵,封为靖寇将军。可是越是这样,王辅臣的内心越感到害怕,他不但参加了叛乱,还杀了康熙帝的大臣莫洛。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召王辅臣进京。王辅臣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先休了妻子,而后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自杀而亡。
历史的法则永远不会错,从王辅臣的选择来看,他的做法是极其明智的,康熙帝连平叛中立下不世之功的周培公都不放心,何况是自己,而且康熙对参加叛乱的将领都采取了报复行动。王辅臣深知自己不会有好下场,弄不好还会祸及自己的部属,株连九族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可以用自己的生命保住自己的家眷和部属,值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rachelluo
明末清初将领王辅臣,一个让人在军事上敬畏、在治军上敬重的将才,却在人生履历上留下了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经历。
王辅臣发迹于乱世,当代人毫不留情的给他取名“活吕布”,以此来调侃甚至是羞辱他的发迹史。至于为什么和吕奉先扯上了关系,也绝非今人胡乱臆想,这也跟古人有一定的关系。清初著名地理学家广阳子刘献廷曾描述到:
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号曰马鹞子。
翻译过来便是:王辅臣身高七尺,皮肤白皙,胡子不多,眉毛形状如同卧蚕,和画像上的吕布很是相像,勇冠三军,势不可挡,外号叫做“马鹞子”。
清代一尺为35.5cm,身高七尺也就是2.485米,已经达到了NBA中锋级别。王辅臣不仅个子高,而且皮肤白,又符合当今小鲜肉的标准。所以,就算王辅臣是当代人,混的也一定不会差。
王辅臣不仅和吕布的画像很是相似,就连履历都和吕布有的一拼,“活吕布”的外号王辅臣绝对担得起。
王辅臣是山西大同人,仆人的儿子,身份卑贱。明末饥荒年间,因为吃不饱肚子和姐夫一起参加了农民军反明。但是王辅臣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好赌,有一次一晚上就败光了七百两银子。他姐夫十分生气,想要杀了这个不成器的东西,结果被反杀。王辅臣以自己姐夫的命为投名状,投靠明军大同总兵姜瓖手下将领王进朝,王辅臣毫不犹豫的将王进朝认为义父。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山西明军望风而降,王辅臣随即投降大顺。不料大顺军屁股还没坐热,吴三桂引八旗入关,大顺政权顷刻间被颠覆,王辅臣毫无意外的立刻降清。短时间内两次易主,这要比吕布还要吕布。
不久,姜瓖与清廷在利益分配方面没有达成一致,决定反清,王辅臣也在其中。和硕英亲王阿济格西征,与马鹞子第一次交手便被震撼。王辅臣在军阵之中十荡十决,让满人震惊。后因情势急转直下,王辅臣再度降清。这一出叫“二进宫”。
虽然作为投降的汉人被打入了辛者库为奴,但是马鹞子的名号却响彻了北京,满人以武见长,最喜欢马鹞子这种勇猛的汉子。顺治亲政之后,马鹞子平步青云,直接升任一等侍卫,御前听命。后来王辅臣跟随洪承畴征讨西南,深得洪承畴喜爱,被保荐为总兵官。
因为马鹞子名声在外,被平西王吴三桂给发现了。吴三桂十分爱才,几次三番拉拢王辅臣,最终被笼络成功,一起南下剿灭了南明朝廷。王辅臣性格豪迈,在一次喝酒的时候与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麟斗气,说了一些酒话。结果人传人,传到吴三桂的耳朵里却变了味道,吴三桂便适当性的批评了几句,王辅臣却不高兴了,认为吴三桂是在袒护自己的儿子,后买通朝廷命官到平凉做了提督。
吴三桂万万没想到我王辅臣这么容易结气,但是事已至此,是难挽回,只能又哭又送,给了王辅臣两万两白银做盘缠。王辅臣先行去北京谢恩,年幼的康熙打了一套感情牌,将先帝的豹尾枪送给了王辅臣,王辅臣感动的要死,随后便去平凉做封疆大吏去了。
吴三桂当了几年平西王,又觉得朝廷对自己不够亲切,外加康熙逐渐长大,集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终于,吴三桂反了,同时,王辅臣接到吴三桂送来的书信。此时的王辅臣展现出了难得的忠心。他让自己的儿子王吉贞将送信的使得送往北京邀功,康熙大喜,将王吉贞封为太仆卿。
王辅臣所在的平凉,还有一位将领叫张勇,两人为牵制关系,张勇军功要比王辅臣更大。王辅臣背着张勇邀功,使得两人之间产生嫌隙。直到莫洛的前来,彻底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莫洛原本就与王辅臣关系不佳,此时作为应对四川郑蛟麟的总指挥,一体节制兵权。王辅臣从主子又变成了奴才。
军事上被架空,政治上被排挤。一次因为粮草分配问题,王辅臣越来越觉得憋屈,带着自己的部下去闹事,总指挥莫洛被流矢射死。纠纷演变成械斗,还让满洲总指挥死了,王辅臣瞬间懵了,赶紧向吴三桂抛出橄榄枝。
此时的吴三桂正处于用人时节,见王辅臣来投,自然是摒弃前嫌。王辅臣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吞并了莫洛的所有部队,成为吴三桂的手下。王辅臣的叛变让康熙大惊失色,南方战局焦灼,如果西北再出事,清廷腹背受敌,就不好办了。于是,康熙装作好好先生,再次向王辅臣招降,并让王吉贞回去好言相劝。王辅臣又一次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忠心,不仅拒绝了康熙,还又拿下了清朝的几座城池,直到拿下兰州,清廷都没办法奈何。
之后,清廷决定改抚为剿,命令图海前往西北平乱。王辅臣被切断南北通路,被团团围困在平凉城内。图海再次劝降,王辅臣自知大势已去,向清军投降。康熙没有责罚他,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
王辅臣一度惶恐,自杀未遂,康熙责令图海看护好王辅臣。王辅臣一惊一乍的过着日子,最终决定直面惨淡人生。他散尽家财,饮毒酒而亡,并让随从将麻纸上喷水,制造窒息而死的假象,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图海将军是我的恩人,我不想连累他!”
王辅臣最终用一杯毒酒结果了自己的生命,这或许也是他最好的选择!
纵观王辅臣的一生,参加农民军——投明——投清——反清——投清——投吴——投清,反复横跳,七易其主,比吕布的“三姓家奴”还要过火,“活吕布”这个称号,王辅臣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在一般人看来,投降最主要的初衷是贪生怕死。王辅臣在最后片刻选择了投降,也选择了死亡,看起来有些矛盾。殊不知,王辅臣的最后一次投降就等于宣告自己死亡,他想用自己的生命为全家做保。
这些反复接受他的主子们,难道真的都是爱惜王辅臣的才能嘛?不至于。如果说第一次挖掘那是看重才能,那么二次三次的不计前嫌的招降则是因势而动。就拿康熙来说,一边高兴的称赞着王辅臣,一边毫不客气的给他儿子一个虚职,扣下来当人质,再次投降后的王辅臣身边还安插了一个图海,这很明显就是准备秋后算账。
再来说说王辅臣必须死的几个原因:
①首鼠两端、反复难养。古人云: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王辅臣纵使有经天纬地之才,反复横跳就已经让他成为了小人,有谁敢重用,只有满姓的怨恨罢了!
②军中械斗,杀害长官。军中械斗属于内讧,自古都是要严惩,更何况他还将康熙重臣莫洛给杀死了,就算康熙大度,容得下他,那军队制度容得下嘛?满族勋贵容得下嘛?
康熙还能容得下他嘛?早就容不下了,要是康熙能这样纵容一个反复横跳的过街老鼠,那满朝文武不都得人人自危,说不定哪天被杀了都没人做主,天理何在?公道何在?
王辅臣的死倒也不是毫无作用,让康熙免于亲自下手,其家眷老小也都未被株连,平安无事,其子王吉贞也仅是免职而已。王辅臣在天之灵,也该满足了!
仰望星空
都说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样的徒弟。吴三桂、姜瓖对王辅臣的影响,其实就是这么个情况。
吴三桂早年给明朝打工,李自成入了京城,他便打算给李自成打工。可是发现李自成抄了他的家,于是他又背叛了李自成,跑去给清朝打工。等到清朝平定天下以后,他在云南又反叛了清朝,可以说是一叛再叛,再叛三叛。
王辅臣早年是农民军出身,算是高迎祥、李自成的麾下。由于爱赌钱,杀掉了想要灭他口的姐夫后,便投奔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李自成攻打京城的路上,姜瓖选择投降,所以王辅臣又跑到农民军这儿来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以后,姜瓖反叛了李自成,因此王辅臣也跟着投降了清朝。姜瓖反叛清朝以后,王辅臣也跟着反叛清朝,结果兵败,没入辛者库为奴。顺治时期王辅臣再次得到重用,成为了吴三桂的手下,跟着他攻入了缅甸,活捉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康熙帝时期,王辅臣成为了陕西提督,手握重兵镇守平凉。等到吴三桂起兵反清以后,王辅臣居然也在西北拥兵自雄,反叛康熙。结果在图海和周培公的威逼利诱之下,王辅臣再次选择归顺清朝。所以我们会发现,王辅臣这个人,跟着姜瓖、吴三桂时期,不断地在反叛的路上,而且是越走越远。这样的人还能得到清朝的重用,那可真是见了鬼了。
因此即使王辅臣后来再次归顺康熙,也无法消除康熙对这个人的介怀,他自尽的话,还能保住家人,不自尽的话,早晚被康熙灭了全家。
三藩之乱的时候,很多人都把目光过度集中在南方战场。可是对康熙来说,有长江天堑在,吴三桂一时半会儿还没法过江,因此吴三桂只能算是疥癣之疾。
但是西北的王辅臣,却随时可能带着大军从平凉杀来京城,这才是康熙的心腹大患。因此康熙要想平定三藩,首先不能乱了自身阵脚,稳住王辅臣才能稳住康熙的大后方。
当初是康熙亲自将平凉的军权交给王辅臣的,还把王辅臣感动得一塌糊涂。因此还得康熙来收拾残局。
康熙十三年,王辅臣杀掉了康熙派到平凉的大学士莫洛。那个时候莫洛有权节制陕西、山西两省的兵马,所以王辅臣这么做不仅公然宣布和康熙决裂,而且吞并了莫洛的大军。
已经走上了不归路,那就只能一条道走到底了。为此王辅臣主动联系上了吴三桂,再次宣布愿意追随吴三桂,反叛清朝。
此后王辅臣陆续夺取了沔县、略阳、陇南、阶州、徽县、秦州等地,又攻占了平凉各州。所以当时的王辅臣,基本上可以称之为西北王了。
这个时候吴三桂还要来神助攻,让王屏藩、吴之茂带着人马前来相助王辅臣夺取整个陇右地区。所以说如果吴三桂这边要是有人能直奔京城而去,那肯定是王辅臣。
所以说王辅臣对康熙来说,瞬间就成了巨大的威胁。即使后来王辅臣再投降清朝,康熙也不可能让王辅臣继续拥有这种威胁清朝统治的实力。
对康熙来说,吴三桂是不可原谅的死对头,但是王辅臣当时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孰轻孰重康熙分得很清楚。
于是康熙恩威并用,一方面送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回去劝说父亲,另一方面派遣图海、周培公前往平凉平叛。
当时周培公有几位老乡在王辅臣手下做事,他们秘密告诉周培公,王辅臣举棋不定的态度。于是周培公便有了劝降王辅臣的把握。
当时周培公手里的筹码不错,不仅有王吉贞给他打前站,还有图海用大军给他压阵,所以周培公此去,一举劝降了王辅臣。
康熙对王辅臣的要求是,只要当时别闹事就行了。所以康熙依旧任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
那么康熙这么做,难道是原谅了王辅臣吗?当然不是,这只是权宜之计。只要在平定三藩的时候,王辅臣别闹事,康熙又何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收拾王辅臣呢?
对于王辅臣这种一叛再叛的封疆大吏,康熙是不肯继续再让他担任原职了。可是康熙又想着稳住王辅臣的同时,让其他反叛者以王辅臣为榜样,选择归顺康熙。
所以康熙要想达成这两个目的,首先就要让王辅臣官复原职,依旧做封疆大吏。但是同时康熙让图海跟王辅臣在一起镇守汉中。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找个人看着你。这期间王辅臣曾经自杀过一次,也就是说他这个封疆大吏,其实那个时候日子已经很不好过了,基本就是被图海软禁的状态。
而康熙却要求图海保证王辅臣不能死,所以说这种待遇的官复原职,还不如当初一刀剁了他算了。
因此王辅臣开始给自己安排后事,他先赶走了自己刚娶的小媳妇儿,后又散尽家财给自己往西的手下,让他们各奔前程,不要再在他这里受牵连。
由此可见,投降康熙以后的王辅臣,不仅失去了权力,而且失去了自由,甚至日夜都在等着被收拾的厄运。这日子实在是不好过啊,为了不连累家人,所以王辅臣选择了自尽。
这是封建时代,很多犯了错误的高层选择的一条路。在他们看来自己一人伏法,就能够免除家人们的祸患。
显然王辅臣也是这么个意思,他选择自尽以后,康熙果然没有连累他的家人。为啥?因为王辅臣保留了自己和康熙两个人的体面。
王辅臣背叛过康熙,康熙是为了稳定人心才没有杀他,但是按照律法,这样的人早就该被杀掉了。所以康熙很为难,王辅臣除了自尽以外,似乎无法化解康熙的这种为难。
其实王辅臣是真的走错了路,当初要么就别反叛清朝。既然选择了反叛,就千万不要走回头路,哪怕兵败被灭,至少体面一些。这种唯唯诺诺的死法,实在是窝囊得很。
参考资料:《清史稿》
顺其自然
历史上的“三藩之乱”,虽然名义上是清朝开国初年的三位异姓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发动的武装叛乱,然而,在此期间加入“反清”行列的远不止三方势力,除此之外还有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坐镇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林丹汗后裔,遍布全国各地的前明追随者们,以及雄踞西北、势力堪比“三藩”的王辅臣。
相比与《康熙王朝》中的王辅臣,历史上的王辅臣要更加的狡猾,他拥兵自重、首鼠两端、待价而沽,给康熙皇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困扰。
尽管他最终选择向康熙投降,并且在此后的战斗中不断建立功勋,可他却依然选择用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这对于王辅臣来说,是他能够得到的最好,同时也是最为体面的离开方式了。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氏,本是一官宦人家仆佣的孩子,地位非常低下,但他又生性好赌,还因此惹上了人命官司,之后便投身到了军旅之中,在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效力。
顺治元年(1644年),姜瓖先是背叛大明王朝,选择向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政权投降,而在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一路南逃溃退的时候,姜瓖举兵向清军投降。可到了顺治六年(1649年),姜瓖却又率领军队占据大同,正式起兵反清,史称“戊子之变”或“姜瓖大同反正”。
正是在这场"戊子之变",让王辅臣名扬天下。
王辅臣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即便是面对英亲王阿济格率领的八旗精锐也是毫无畏惧,硬生生地将其打退,随后摄政王多尔衮两度率兵亲征,也同样是无功而返。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辅臣便有了“活吕布”和“马鹞子”的称号,尤其是这个“马鹞子”的称号,令八旗将士犹如谈虎色变一般感到了畏惧。
之后,伴随着姜瓖为部将所杀,王辅臣选择重新向清军投降。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亲政,他对于王辅臣极为欣赏,于是直接将他任命为御前一等侍卫,并且对其是非常的信任和器重。
“闻有马鹞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在这之后,王辅臣又接连得到了洪承畴与吴三桂的赏识,特别是吴三桂,可以说是对王辅臣有着“知遇之恩”。
在吴三桂的请求下,王辅臣被授予了援剿右镇总兵官的职位,并且正是王辅臣率兵深入缅甸,擒回了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彻底荡平了南明势力。
而也正是凭借着他在吴三桂帐下所建立的功勋,王辅臣得以出任平凉提督,就此成为了手握重兵,节制一方的大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正式起兵反清,“三藩之乱”就此爆发,并且很快将战线推到了长江流域。与此同时,镇守福建的耿精忠、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以及急于“复仇”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几乎是同时向康熙皇帝发难,大清王朝面临着十分危急的生死存亡时刻。最终康熙皇帝顶住了压力,再加上吴三桂等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战略失误,战局就此进入到僵持阶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想到了自己“老部下”王辅臣,他派专人携重礼前往平凉,希望能够让王辅臣西渡黄河,直捣京城,从而使得康熙皇帝首位不得兼顾。与此同时,康熙也看到王辅臣的重要性,于是对王辅臣及其子王吉贞极尽封赏,委以了高官厚禄,以对其进行拉拢。
这个时候的王辅臣在吴三桂与康熙之间首鼠两端,待价而沽。
他先是主动向康熙皇帝示好,并且还把吴三桂派来劝降他的人交给了康熙皇帝,以此显示自己对于大清王朝的“忠心”,从而获得了康熙进一步的封赏。
可当四川提督郑蛟麟响应吴三桂起兵叛乱,以及吴三桂加大了对于王辅臣的招抚筹码后,王辅臣便又开始逐渐倒向吴三桂一边,并最终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时候,王辅臣杀掉了总督莫洛,宣布起兵反清,同时占据了陕西、甘肃、四川等大部分地区,隔黄河与清军对峙,对康熙形成了巨大的侧翼威胁。
然而,王辅臣一面拿着吴三桂送给他的兵马钱粮,一面却多次拒绝吴三桂共同出兵、夹击清军的请求,他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扩充自己的地盘上,而这也让吴三桂对其是愤恨不已。
就在王辅臣屯兵西北,与吴三桂貌合神离的同时,“三藩之乱”的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抚远大将军图海已经率领大军平定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京畿之地的危机就此解除。与此同时,随着康熙皇帝的“十路大军”相继开赴战场,以及“三藩”内部的矛盾激化,清军也逐渐占据了战场主动权。
于是,康熙派图海征讨王辅臣,以解除自己的侧翼威胁,双方就此形成军事对峙。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周培公。
《康熙王朝》中,对于这件事情也有演绎,只不过历史上的周培公地位比剧中要低很多,他并不是统兵的将帅,此时的他仅仅是图海帐下的一介普通幕僚,而他在图海准备全力进攻的时候,主动提出由他前往平凉城内对王辅臣进行劝降,并得到了图海和康熙皇帝的同意。
就这样,在周培公的劝降之下,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率兵重新归顺清朝,康熙皇帝降下赦诏,并重新册封为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其子王吉贞也继续担任总督,王辅臣也就此倒戈开始跟随图海讨伐吴三桂。
可以说,王辅臣的归降,让康熙皇帝不再有侧翼的威胁,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平定叛乱。而王辅臣在这之后也是屡立战功,凭借他对于吴三桂所部的了解以及多年的征战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平叛进程。
然而,伴随着“三藩之乱”即将被彻底平定,王辅臣也深感他的“末日”即将来临了。
其实,从重新归降的那一刻起,王辅臣似乎已经看到了其最终的命运,在此之前他就有过一次自尽的举动,只不过被人发现得早,没有成功。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时清军即将攻入昆明城,“三藩之乱”也已基本平定,康熙皇帝命王辅臣跟随图海回京复命,这便让王辅臣感到了莫大的紧张,就此开始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在回京的路途之中,他先是一纸休书休掉了自己的妻子,又将所有的财产分发给了亲信和家人,之后便在夜里以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王辅臣之所以要选择服毒自尽,是因为他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最终结局,而他也是想用一种非常体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同时保全自己的家人。
毕竟,王辅臣之前的行为太过分了,早在顺治朝时期,他就跟随姜瓖造反,并且歼灭了大批八旗官兵,一旦因为这件事情遭到清算,后果不堪设想。并且,他在“三藩之乱”期间的表现确实有点太过分了,可以说是几次“戏弄”了康熙皇帝,还将康熙非常信任和宠爱的朝中重臣莫洛杀害,这些罪责可以说都是难以被原谅的。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三藩之乱”被平定,王辅臣依然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而这时的他也已然没有了兵权,一旦康熙皇帝向其发难,他只能是任凭康熙处置而毫无任何还手之力。
事实上,王辅臣的顾虑也并非多余,他的预感也并没有错,我们看看靖南王耿精忠的人生结局就会明白了。
耿精忠在吴三桂起兵之初就予以了响应,并且杀掉了名臣范文程之子、福建总督范承谟。尽管耿精忠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选择了投降,并且还积极参与了征讨吴三桂、尚之信以及台湾郑氏集团的战斗,也算是立有功勋的,可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还是下令将靖南王耿精忠凌迟处死,并且还将其尸骨交给范承谟之子范时崇去祭奠先人,可谓是悲惨至极。
而如果王辅臣没有选择自尽,那么他极有可能就是另外一个耿精忠了。
不过令王辅臣感到欣慰的是,康熙皇帝在他自尽之后,并没有过分为难他的家人,那个与他一起参与叛乱的儿子王吉贞也只是革职而已,算是给了王辅臣全家以最后的“优待”吧。
悠闲熊宝宝
王辅臣作为一个明朝人,投降了清朝后,又还有多达9次的叛变。然而,清朝的历代君王,从多尔衮到顺治到康熙,对王辅臣都比较好,不断地给他封官进爵。可是,非常奇怪的是,此后王辅成却多次自杀。甚至让下人在他的脸上蒙上桑皮纸,把自己捂死。桑皮纸没能把他捂死,最终他喝毒酒自杀,终于成功。那么,王辅臣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王辅臣原先是一个官宦人家的仆人,从小跟着他姐夫。不过,他生性好赌,有一次,一次性地输掉了他姐夫的六百两银子。他姐夫非常生气,准备把他给射杀了。但是一箭没有射中,反而被王辅臣给反杀了。说起来,这是王辅臣一生中的第一次叛变。
王辅臣杀掉自己的姐夫后,投奔了当时的大同总兵姜瓖,成了姜瓖手下一个叫做王进朝的人的义子。后来,李自成起义如火如荼发展起来,打到大同的时候,姜瓖背叛明朝,投降了李自成,王辅臣也跟着投降,成了农民军的一员,这算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叛变。
不过很快,吴三桂就引清军入关,攻打李自成。而李自成则节节败退。也就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投奔了李自成的姜瓖,又改为投降清军。自然,王辅臣也跟着投降了清军,这是王辅臣一生的第三次叛变。
虽然姜瓖投降了清军,但是他却觉得清军没有重视他,还对他呼来喝去,让他没有得到尊重。他看到很多投降了清军的明朝大将,又纷纷反正,因此,姜瓖自称“兴汉大将军”反正。王辅臣当然也在其中,这是他人生的第四次叛变。
大同军在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王辅成是一员最厉害的骁将。与大同军作战的是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大哥阿济格。阿济格多次与王辅成作战,但是都败给了王辅成,后来,多尔衮连续两次率军亲征王辅臣,也没打赢。
此后,由于清朝的统战,王辅臣投降了阿济格。算起来,这应该是王辅臣第五次叛变。
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对王辅臣非常重视,提拔他为一等侍卫。顺治皇帝派洪承畴征讨西南,把王辅成派到了洪承畴的身边。王辅臣作战勇猛,战争结束后,洪承畴保举王辅臣成为总兵。
再接着,吴三桂征讨西南。吴三桂当时就已经在发展自己的势力了。他对王辅臣这样的骁将极力拉拢。于是,王辅臣又来到了吴三桂的身边,成了吴三桂手下的一员大将。如果说,从洪承畴手下转为吴三桂手下,也是一次叛变的话,王辅臣这是第六次叛变了。
王辅臣投奔了吴三桂,最终帮助吴三桂抓住了永历皇帝朱由榔,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王辅成在吴三桂那里,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有一次,吴三桂的侄儿和王辅闹僵了,吴三桂侄儿问他,敢不敢把一碗有苍蝇的饭吃下去。王辅臣说,他连亲贵的脑髓都敢吃,何况是苍蝇。这事儿,后来被添油加醋传到吴三桂的耳朵里,变成了王辅臣敢吃吴三桂的脑髓。吴三桂很不高兴,于是传话敲打他说,你们侄儿辈的人开玩笑可以,但是别把老夫我扯进去了。
王辅臣觉得吴三桂不公平,害怕吴三桂整治他,所以他又叛变了。最终他到了云南,担任平凉提督,从此算是离开了吴三桂。说起来,这应该是王辅臣第七次叛变了。
当然了,王辅臣并没有和吴三桂完全断绝关系,王辅臣离开的时候,吴三桂还送了两万两白银给他,因此他和吴三桂一直保持着联系。
后来,吴三桂叛变,拉拢他一起造反。不过,他却把吴三桂给他的信交给了康熙,这显然又是他的一次叛变,也就是第八次叛变。
但是,随着吴三桂声势变大,王辅臣也举兵响应吴三桂。但康熙又对他进行统战,结果他反过来又投奔康熙。康熙还是让他担任平凉提督,加封太子太保。王辅臣这就是第九次叛变了。
三藩之乱被平定以后,王辅臣虽然并没有受到责备,但是他却不断地自杀。康熙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派人监督他,不准他自杀。但是王辅臣经过一番折腾,还是遣散家里的所有僮仆,喝毒酒自杀身亡。
那么,王辅臣为什么要自杀呢?
显然,王辅臣这样一个多次叛变的人,他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因为清朝初年的时候,刚入关,天下不太平。他打仗非常厉害,各方面都要利用他。但是等到天下平定以后,王辅臣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对于这样一个多次叛变的人,康熙怎么可能容忍他存在呢?
对于王辅臣来说,与其提心吊胆活着,不如死了一了百了。这样的话,还可以保住家人。而事实上,最终康熙只杀掉了他的儿子,并没有为难他的家人。
不管怎样,这就是变节者的下场吧。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空白箜粨
王辅臣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员勇将,他在历史上外号比较多,知名的外号主要就是“活吕布”和“马鹞子”,王辅臣的一生所为也确实对的起“活吕布”的外号,数易其主,他的上司基本都是不得好死,而王辅臣却总能平安无事。如果说吕布是喊你一声“义父”你敢答应吗?那王辅臣则是喊你一声“将军”你敢答应吗?
因此王辅臣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墙头草”,所以这样的人即便再是骁勇善战,康熙能对他放心任用吗?既然受到康熙猜忌,自尽是他明智之举。
王辅臣本姓李,他原名叫作李辅臣,他的父母本是明末时期一位中级官员家的佣人,由于父母常年在官员家中工作,李辅臣自幼就被散养,因此养成了好勇斗狠的性格。
李辅臣成年之后没有手艺,也就没有生计,整日靠父母养活,还性格豪爽出手阔绰,因此后来父母去世之后,他手里再无余财。恰好他家中还有一位姐姐,他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叫刘一冲的农民,当时正逢明末农民大起义,刘一冲早就加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之中,刘一冲此时在农民起义中已经成为一个首领,于是李辅臣就前往投靠姐夫刘一冲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李辅臣身材高大威猛,性格还极为勇狠,在战场上毫无畏惧,因此他的姐夫刘一冲对他也是比较欣赏和重用。
但后来刘一冲发现这个小舅子性格不好,出手阔绰不说且还嗜赌成性,曾经一夜之间输掉了六百多两银子,这其中肯定有“扶弟魔”的姐姐拿着刘一冲的钱帮李辅臣还赌债,因此刘一冲对这个小舅子十分恼怒,他就打算杀掉这个不学无术的小舅子,结果刘一冲太孬了,在和李辅臣喝酒时想暗算他,结果没成功还被人家反杀了。
李辅臣杀了亲姐夫刘一冲,那在农民起义军里肯定是混不下去了,于是他连夜逃亡,他就跑到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投军。姜瓖麾下有一名参将叫王进朝,他在招兵时一下就看中了身材魁伟,面目白皙俊朗的李辅臣。
王进朝一生无子,他很欣赏李辅臣的能力和外貌,于是他就收了李辅臣做义子,因此李辅臣改名为王辅臣。
后来王进朝去世,王辅臣就统领了王进朝麾下的军队,总兵姜瓖对王辅臣也是比较赏识有加,因此他也默认了王辅臣继续统军。王辅臣在军队中向来好穿白袍白甲外加他善于使用长枪,这个造型看起来非常酷似民间流传的吕布形象,所以当时军队之中都给他送外号为“活吕布”。
李自成占据山陕地区之后,大同总兵姜瓖见势不妙,他决定举大同兵马投降李自成,而作为姜瓖极为倚重和信任的部将,王辅臣也随姜瓖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兵不血刃占领了的大同,虽然李自成依旧让姜瓖继续出任大同总兵,但他留下了大顺军的两名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名义上是总兵,实际上他是受到张、柯二人管制。
李自成虽然很顺利地攻克了北京,并把崇祯帝逼到景山自缢,但是他在北京仅40余天很快就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赶出了北京,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败后一路西逃,而清军也依旧对李自成穷追不舍,很快李自成所占据的山陕地区原来的明朝降将都望风投降了清朝。
姜瓖也不例外,在清军进入山西后,姜瓖就和王辅臣商议现在李自成败局已定,应该投降清朝才能保全自身,王辅臣也赞同姜瓖投降清朝,但大同还有大顺军的张天琳和柯天相,王辅臣当即向姜瓖拍胸保证,不出三天自己就能将张、柯二人首级献给总兵。
王辅臣果然没有食言,他以姜瓖名义邀请张天琳和柯天相喝花酒,并言明有绝美的大同婆姨伺候,张、柯二人不知姜瓖和王辅臣早已决定投降清朝,于是毫无防备的就欣然前往赴宴,结果就是哪里有绝美的大同婆姨等候他们,真正等候的是想送他们上西天的杀神王辅臣。
王辅臣替姜瓖斩杀了大顺军的张天琳和柯天相,姜瓖命王辅臣携张、柯二人首级去清军大营正式向清朝归顺投降。当时的清朝是顺治时期,实际却由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摄政,多尔衮接受了姜瓖投降,依旧让姜瓖为大同总兵镇守大同。
其实多尔衮对姜瓖这种反复投降之人并不信任,而且也瞧不起他,所以多尔衮随后命自己的同母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再度成为名义上的大同总兵,阿济格又骑在了他的头上。
阿济格是清初的开国功勋之一,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他虽然骁勇善战,但政治智商极其低下,不懂得搞政治拉拢,在大同实行残暴统治,为人还非常好色,是典型的残暴好色之徒。
阿济格以大同百姓不肯剃发为名,对当地百姓进行残酷打击,同时他十分好色,他的手下经常还肆意掳走民女供其侮辱。姜瓖的远房侄子娶媳妇儿,新娘正在花轿上,偶然间被阿济格相中,阿济格直接将新娘子强抢而去。
后来姜瓖的远房侄子央求他去帮忙要回媳妇儿,姜瓖自认为阿济格应该会给自己几分薄面,于是就到阿济格的府上要人,结果阿济格非但不给,还一顿棍棒把姜瓖打了出去。除了阿济格对姜瓖的轻视,多尔衮也很不信任姜瓖,经常把姜瓖叫到北京去警告训斥一番。
在这种情况下姜瓖于是萌生出反清复明的心理,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能征善战的同母弟弟豫亲王多铎病逝,多尔衮为此悲痛染病,姜瓖于是想趁此时机起兵反清,他最先问大将王辅臣愿不愿意与自己反清,王辅臣当时还是比较讲义气,他当即表示愿意与姜瓖共同反清。
姜瓖随后和王辅臣领兵直杀进阿济格在大同的英亲王府,阿济格被姜瓖突然杀得是毫无防备,但阿济格尤为勇武,他亲自持刀抵抗姜瓖的叛军。王辅臣与阿济格正面交锋,阿济格才突然发现姜瓖手下居然有这么勇猛的将领,最终阿济格只身逃跑。
姜瓖赶走阿济格之后,自称兴汉将军,宣布效忠南明永历帝,打起反清复明的口号,姜瓖起义得到了周围很多前明降清将领的响应,瞬间山陕地区十多个地区宣布响应姜瓖起义,一时之间姜瓖声势颇为浩大,这件事史称“姜瓖大同反正”。
远在北京染病的多尔衮闻讯大惊,他亲自率八旗精锐前来支援阿济格,有了八旗精锐做后盾,阿济格又满血复活,扬言攻克大同必定屠杀全城居民以泄愤。
王辅臣也是在此让清朝八旗精锐闻风丧胆,王辅臣作为姜瓖麾下大将,屡次率兵抵御清军,王辅臣临阵时骑着黄马,一身白袍白甲一根亮银枪,在八旗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由于王辅臣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像极了麻雀,因此被当时满洲八旗军称之为“马鹞子”。
因为王辅臣的骁勇善战,所以对这些身经百战的八旗精锐造成了很大心理阴影,每当王辅臣在战阵中左冲右突时,这些八旗士兵必定会纷纷避让并高喊“马鹞子来啦”,就连一向自认为勇武绝伦的阿济格对这个曾经差点杀死自己的“马鹞子”也是十分欣赏。
多尔衮带病征讨姜瓖却遇上了勇猛绝伦的王辅臣,因此多尔衮对大同的合围两次因为王辅臣的骁勇善战被击退,所以多尔衮抽调了华北地区绝大部分可调动的部队前来参与围剿大同。
很快在清军的重兵围剿之下,大同被彻底围困成一座孤城,王辅臣深知局势之艰难,于是他为了保全自身,在姜瓖败亡前夕,王辅臣单枪匹马赴阿济格大营请降。阿济格当时听闻“马鹞子”来投降十分高兴。
后来姜瓖部将杨振威将其杀害打开大同城门放清军入城,大同才彻底被平定。阿济格认为大同军民负隅顽抗,于是为了起到震慑其他城市的作用,阿济格下令清军将大同城内除了王辅臣和杨振威及其所部投降将士家属之外全部大同军民就地屠杀,史称“大同之屠”。
据后来清朝派遣出任大同知府统计,知府就任时大同全城上下仅剩监狱中的五名重犯,后来该知府上书清廷,认为苦主已经没有了,五名重犯可以无罪释放了,由此可见大同之屠的惨烈。
王辅臣由于早早投降了阿济格,所以躲过了大同之屠,但多尔衮却并不信任王辅臣,他褫夺了王辅臣兵权,将他和部下全部编入辛者库罪籍,命王辅臣入京待罪。王辅臣虽然是以罪籍身份来到北京,但当时满洲人崇尚勇武,而王辅臣的勇武之名让八旗精锐都闻风丧胆,因此满洲贵族对王辅臣大多是比较钦佩,由此当时的北京满洲贵族无不以识得“马鹞子”王辅臣为荣。
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亲政,顺治还是十分欣赏王辅臣,只是当初碍于多尔衮而不敢启用王辅臣而已,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立刻提拔王辅臣做了一等侍卫。
而到这时候王辅臣已经先后从农民军叛变到明军,从明军叛变到农民军,从农民军叛变到清军,从清军叛变到明军,又从明军叛变到清军五次叛变,顺治对王辅臣的赏识和提拔,也让王辅臣决心此后忠心报效清朝,但想法终究赶不上局势变化。
顺治十年(1653年),地处西南的南明政权抵御清军,出现了反清高潮,因为局势比较复杂,所以顺治派出了洪承畴统军出征西南,顺治派王辅臣贴身保护洪承畴,在征讨南明期间,王辅臣对洪承畴是鞍前马后,他的表现获得了洪承畴的认可。
之后洪承畴将王辅臣推荐给了吴三桂,再之后王辅臣就经洪承畴和吴三桂联合保举在吴三桂手下出任了总兵。吴三桂对骁勇善战的王辅臣十分喜爱,犹如对待亲兄弟一样对待他。
但吴三桂为人外宽内忌,后来王辅臣因得罪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麒,而受到吴三桂冷言冷语,因此王辅臣认为不能再在吴三桂地盘当官了,他也明白吴三桂外宽内忌,于是在康熙时期他通过大学士图海的关系,被朝廷调任为陕西提督,至此王辅臣脱离吴三桂独自统兵出镇一方。
当吴三桂知道王辅臣调任陕西提督之后,心里反而觉得损失了一员勇将,于是吴三桂又开始拉拢王辅臣,他赠送王辅臣两万两白银做路费赴陕西任职。
此后王辅臣在陕西提督任上回京述职受到了刚刚亲政不久的康熙接见,康熙当时虽然年少,但他政治素养非常成熟,他素闻王辅臣骁勇之名,于是对王辅臣大加拉拢,特意将王辅臣的身份从辛者库罪籍改属为镶黄旗汉军。
康熙在与王辅臣临别之际更是将顺治遗留下的两把豹尾枪赠送给了王辅臣一把,康熙曾对王辅臣言:“这把豹尾枪乃先帝遗物,共两把,我是先帝之子,你是先帝之臣,一把你拿走,你代替我去镇守陕西,以后看到此枪你就可以想到先帝对你的托付和我对你的期望,另一把我留在身边,每当想念你的时候见此枪就如同看到你一般。”
康熙这一番拉拢的话感动的王辅臣痛哭流涕,王辅臣当场就给康熙跪了,一边哭着一边表示愿意誓死效忠康熙,而康熙也以为自己这一番话很成功,把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拉拢的愿效死命,但是康熙绝不会想到日后就这么痛哭流涕表忠心的王辅臣居然会又反叛自己。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最初吴三桂是打得反清复明口号煽动叛乱,但由于吴三桂曾经亲自勒死南明永历帝,所以他反清复明没有得到太多前明遗臣响应。
吴三桂为了壮大声势,他自认为自己与王辅臣情同兄弟,交情深厚,于是派亲信汪士荣携大量黄金去策反驻扎在陕西平凉的王辅臣。
吴三桂送来的不止金银,还有大将军印信,但康熙那感人肺腑的拉拢之言对王辅臣还是比较有效果,他并没有被吴三桂所动,他派儿子王吉贞押送汪士荣和没有拆封的吴三桂策反信以及金银印信到北京交给了康熙。
康熙也由此认为王辅臣必不会反,而且此时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已经在北京,这就相当于主动送上了人质,康熙很是高兴。
陕甘地区军务并非王辅臣一人提督节制,当初康熙命甘肃提督张勇与王辅臣共同商议节制陕西和甘肃两省军务,吴三桂是先拉拢王辅臣之后也拉拢了张勇,王辅臣在没和张勇打招呼的情况下就把吴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给康熙邀功,而张勇将吴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给康熙时已经晚了王辅臣数月,因此张勇十分不高兴,他认为王辅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两人由此渐生嫌隙。
后来康熙又派大学士莫洛出任陕甘总督,王辅臣和张勇都要受到莫洛节制,此前王辅臣在北京时就曾与莫洛不和,而张勇又与莫洛关系亲密,因此莫洛在出任陕甘总督之后对王辅臣制裁很厉害,王辅臣的处境十分尴尬。
由于莫洛故意在军需分配上多分给张勇而少分给王辅臣,因此王辅臣的军队军需短缺很厉害,王辅臣大怒之下派副将邵苓芝故意鼓动军变,由邵苓芝带兵冲击总督大营,混乱之中邵苓芝误杀了莫洛,在莫洛死后,王辅臣立即以陕西提督的名义兼并了莫洛的部下军队。
而王辅臣一看杀了总督兼大学士的莫洛,这可是朝廷重臣,于是王辅臣决意投靠吴三桂反清。因此王辅臣开启了人生第六次反叛,只不过这一次他是迫于形势反叛清朝投靠了吴三桂。
王辅臣起兵响应吴三桂,让吴三桂十分高兴,吴三桂立刻派人呼应王辅臣,在吴三桂军势的呼应下,王辅臣很快占据了平凉周围的陇右一带,此时正是三藩之乱巅峰之时,康熙已经无力顾及王辅臣了。
而且最初康熙得知王辅臣反了的消息时还不是太相信,他认为自己那一番感人肺腑的拉拢人心的话说得很好,况且王辅臣儿子王吉贞还在北京,他怎么敢反叛,但确认王辅臣反叛后,康熙还是决定先用怀柔之策,他直接命王吉贞回去给王辅臣带话,他已经知道是莫洛不公在先,只要王辅臣肯重新归顺,那么误杀莫洛之罪和起兵响应吴三桂之罪都可以不予追究。
王吉贞被康熙放回去之后并没有感化王辅臣,因为这时候王辅臣发现天下大势居然能被自己所左右了,现在吴三桂和康熙都想拉拢自己,这证明了自己很有价值,所以王辅臣决定拥兵自重,待价而沽,以利益最大化为准。
因此王辅臣将吴三桂的势力从陇右一带驱逐出去,同时又继续对抗清政府,摆出陇右这块地方我王辅臣说了算的样子。康熙在三藩之乱压力稍缓之时决定武力解决王辅臣,因此康熙先派了多铎的儿子董额去平定王辅臣。
但王辅臣素来骁勇,八旗士兵都知道其威名,董额还统军无方,很快就被王辅臣击溃,于是康熙又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前去平定王辅臣。
图海麾下幕僚周培公与王辅臣的部将龚荣遇和黄九畴是发小,龚、黄二人本不想反叛清朝,二人经常劝王辅臣不能再待价而沽了,因此二人有心想投降,所以就私下秘密与周培公接触,汇报了王辅臣其实是举棋不定,待价而沽的心态。
周培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就建议图海招抚王辅臣,图海本就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他也想王辅臣能顺利归降,于是图海先用重兵将平凉城围住,使其成为孤城,然后对外宣称皇上不想屠城,希望平凉百姓主动投降,于是平凉百姓纷纷私自逃出平凉,不光百姓出逃连王辅臣手下的士兵也军心动摇,争相逃出平凉向图海投降。
因此这时候在龚荣遇和黄九畴的帮助下,周培公单枪匹马进入平凉劝王辅臣投降。王辅臣也是认清局势,知道再打下去自己恐怕连投降的资本都没有了,于是王辅臣决意跟随周培公出城向图海投降。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辅臣完成了人生中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叛变,他背叛吴三桂向康熙投降了。王辅臣投降后康熙很大度,没有追究他,仍旧任命他为陕西提督并加封太子太保衔。
但是这一次王辅臣深深感到对康熙的愧疚,尤其是每当他看到康熙赐给他那把顺治遗物豹尾枪时,他都觉得愧对康熙,再者王辅臣也是深怕将来遭到康熙清算,因此他在投降后多次寻死,但都被图海所救。
图海将这件事上报康熙,当时正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王辅臣投降已经让康熙昭告天下,康熙善待并赐给王辅臣太子太保衔就是为了拿他树立宽仁典型,好能号召叛军叛将赶快投降,如果王辅臣死了,那康熙的计划就失败了,因此康熙严令图海看好王辅臣,如果王辅臣自尽,图海也跟着去吧。
在图海的严密监视下王辅臣也不再巡死,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时,三藩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基本就快被平定了,因此康熙让图海监视王辅臣的力度也松懈下来,而图海也通过几次对王辅臣的观察,认为他不再有寻死之心,也对他放松了下来。
王辅臣就是借着这机会准备寻死,他在死前故意殴打年轻的小妾将其赶出家门,并将她的父亲招来,叮嘱她父亲将来给她再找一户好人家,不要受自己的连累,随后几天王辅臣连续召集自己的旧部将喝酒聚会,在最后一日酒席散后,王辅臣将所有家产拿了出来平分给了这些部下,王辅臣最后对部属说:“酒醒后大家各奔前程,自此永无相见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辅臣麾下,以免受到牵连!”
王辅臣最后时刻只有一位亲兵陪伴他,王辅臣将一只金碗送给了亲兵,让他早日回乡娶妻生子,最后王辅臣对亲兵说:“我一会熟睡之后,你以桑皮纸喷洒酒水一层一层蒙住我的口鼻,我本应拔剑自刎或服毒自尽,但奈何皇上有严旨命图海将军看护我,若我以此自尽必定会牵连图海将军,所以我这样死法你明日只说我是连夜哮喘发作暴亡就不会连累图海将军了。”
这名亲兵含泪答应了王辅臣的要求,因此王辅臣就这么被闷死自尽了,后来这名亲兵不忍如此去世,他据实向康熙禀报了王辅臣执意寻死的想法,康熙听闻王辅臣如此重义自尽之后抚视那把豹尾枪默然良久,康熙事后没有追究图海和王辅臣部属以及家属的任何责任,只是将王吉贞罢官了事。
写在最后王辅臣是出了名的墙头草,虽然反复无常,但他最后还算是一条敢作敢当的汉子,宁可自己一死不肯连累他人,如果王辅臣不肯自尽的话,那么他后来肯定会如同三藩之乱中的平南王尚之信一样被赐死,但王辅臣担心连累家人和部属抢先一死了之。
所以王辅臣在投降康熙之后还是自尽就是想以一死换取康熙的谅解,免得其他人跟着他受牵连,这也算是十分有气魄了,王辅臣虽是反复无常之人,但他人生最后却是死的十分豪气。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sue0524
王辅臣,明末大臣,清初名将,地方割据军阀。王辅臣早年参加农民军,喜欢赌博,一掷千金,属于民间不听话的那类人。后来投靠大同镇总兵官姜瓖,成为大同部将王进朝的谊子。会韬光养晦,表现的誓死效主,为表现忠诚,改为王姓(古代表现忠诚的一种表现)。跟随姜瓖起兵反清,兵败投降英亲王阿济格,免于刑诛,没入辛者库为奴隶。多尔衮死后,得到顺治帝重用,授一等侍卫,经大学士洪承畴保举,官至总兵官,受到平西王吴三桂极力笼络,跟随攻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康熙帝即位后,调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三藩之乱”爆发后,王辅臣在吴三桂和清廷之间采取了首鼠两端的策略。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撤藩的决定。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镇守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也上疏请求撤藩,清圣祖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开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起兵之初,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三藩之乱”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吴三桂想到了曾经的老部下、此时坐镇陕甘的王辅臣,于是吴三桂派人暗中联络王辅臣。
但是此时的王辅臣却是在清圣祖与吴三桂之间“待价而沽”。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极力拉拢王辅臣及其子王吉贞,纷纷委以重任,王辅臣也将吴三桂派来劝降的人交给清圣祖表明自己的“忠心”,以换取更大的封赏。然而在吴三桂加大了招降的筹码之后,王辅臣是马上翻脸清圣祖,不仅杀掉了总督莫洛,宣布起兵反清,同时更是占据了陕西、甘肃、四川等大部分地区,直接威胁到了的康熙皇帝所在的京畿地区,毕竟这里离着北京太近了。
此时的王辅臣并没有同吴三桂兵和一处,将打一方,而是积极地攻城略地,扩充地盘,对于吴三桂几次协同出兵的邀约,他也是置之不理。
可以说,此时的王辅臣将“首鼠两端”发挥到了极致。
之后,伴随着战局的推进,康熙皇帝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反击,“三藩之乱”的局势逐渐发生了逆转。
此时,已经平定了北部察哈尔叛军的抚远大将军图海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命令,前往陕甘处理王辅臣的问题,并且开始与王辅臣进行了军事对峙。
而此时,另外一个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便是周培公。这个时候的周培公仅仅是图海帐下的一名普通幕僚,在图海等人力主强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提议由他进行劝降。而周培公凭借过人的胆识和“三寸不烂之舌”,还真的劝降了王辅臣。之后,图海向康熙皇帝请旨,康熙皇帝降下赦诏,并重新册封为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其子王吉贞也继续担任总督。
至此,西北地区的叛乱算是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而投降后的王辅臣则开始跟随图海,为清朝效力,这一年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三藩之乱”接近尾声,王辅臣也用自尽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王辅臣在结束性命前期,但是的所身处的环境就注定了他的结局。在重新投降清朝之后,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早在随同图海镇守汉中期间,就有过一次自杀经历,只不过是自杀未遂。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时的“三藩之乱”以基本平定,王辅臣也跟随图海准备回京复命。
然而,路途中的王辅臣先是在白天痛打自己的妻子,并且将其休掉,并安排其岳父将妻子带走,然后又在深夜召唤一众亲信,将自己的财产分给众人。之后,王辅臣服下一杯毒酒,自尽身亡。
此时的王辅臣非常清楚,他的死已然是无法避免的了。
首先,康熙皇帝准其投降,并且仍对他委以重用,是因为在“三藩之乱”的特殊时期,国家尚属于用人之际,对他进行优待既是间接削弱了吴三桂的势力,同时也能对其他吴三桂的旧部将领起到榜样的宣传作用。而这些作用伴随着“三藩之乱”的终结都会戛然而止,王辅臣自己也自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其次,王辅臣早年跟随姜瓖,就有过降而复叛的经历,“三藩之乱”期间,又一次在康熙皇帝与吴三桂之间“首鼠两端”,不仅杀掉了总督莫洛,还在西北犯下了一系列罪行,这些必然也是无法原谅的。
再次,王辅臣作为军人,也希望用一个非常体面的方式死去,他也不想用诸如凌迟、水刑等极度痛苦的方式死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辅臣选择了自尽
Haaaarry
原贴:超级兵王叶谦全文阅读